大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12-01 18:21:19

大学论文

大学论文篇1

(一)德育课程,要让学生深入探究道德教育的实际意义

在学校里开展德育课程是很必要的,在入学之初,真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馆,道德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我们一定要注意这些观念形成的动向。这样做并不是要对学生进行洗脑,让他们有相同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走向道德的正规。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课程上要有鲜明对比的案例,让学生们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对结果进行引导式的分析。这样就可以让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并且有各式各样的思维展现在当下,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扮演一个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正确引领的领路人。

(二)校园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德育趣味活动

在学校组织德育教育主题活动,例如对于被人遗失的一块钱和一百元钱的态度;对于窃取他人科研成果,商业信息等事件的态度等等。这些活动可以以辩论会的形式出现,可以以小型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出现,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其目的都是在于要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实时掌握,并且对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适时纠正。在这里就简单的举个实际例子来进行一个小小的深化研究:学校可以组织一次这样的活动,由一家公司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做出一个可以实行的方案,学生可以自由组合人员配备,写出执行方案。如果有两份一样的方案出现,那么就要求学生说明自己的方案设想思路,和方案定稿的背景。如果有一方出现说不出思路,或者对方案没有更好的设想,那么就可以判定这一方是属于抄袭或者说是窃取。对于这样的行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是要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并且对其采取处罚措施。要让学生在大学文化的视域中,找到对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关注道德

要让学生多多参加社会实践,这样才会让大学这座桥梁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对于德育教育方面,笔者认为在这里不应该仅仅采取规劝措施,要让学生多多听取法制报告,这样不仅仅是要让学生了解法律,还要让学生明白,道德不是一个口号。讲文明,讲诚信,不光光是让人遵守道德,而更重要的是如果他们小事不注意,出现了一些道德上的瑕疵,那么以后出现大的问题就有可能会触及法律的界限,如果是那样,就会毁了学生的一生,也就会像网络网络上那些曝光的高级犯罪分子那样,最终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规范不仅仅是给犯法的人制定的,也是给那些没有道德的人以威慑的效果。

(四)网络教育,不要让网络毁了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也要与时俱进,要关注网络教育,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现在很多学生都是每天痴迷网络,而且现在也有人在利用网络言论自由,来误导学生的视线,蒙蔽学生的眼睛。与此同时,也还是有很多人在网络上报道一些正面的新闻,传递正能量。所以说利用网络教育,对于十分热衷于网络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到,使校园网的论坛洁净起来,不要让那些存在诟病,诬陷,诽谤等思想的文章或言论在网络中传播,于此同时,还要注意多多让学生走进网络正能量中来。让通过对一些热点事件的报道,评论,让学生了解事实,尊重事实。对这些事件有个正面的认识,让他们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有一个正确的取向。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德育方面交给自己,老师,家长,社会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创新探索

在各大高校的德育教育中,都有着不断的创新探索,这点是让广大教育工作者值得欣慰的地方。因为德育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是一门简单的科目,他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时结业的课程。这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是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大环境的熏陶才能取得一些成果。而这些教育措施,都是需要各大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这精心筹划的。并且这门功课也需要广大的外援力量来支撑局面。所以在所有的教师教学过程中,都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因为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还需要从事教育方面的各类人事都可以尽一份心力,共同研究出更加完美的德育教育方案。在大学文化视域下的德育教育,一定要切实的联系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千万不要进行教条主义,不要归一化学生的思想,因为那样不仅不会起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还会令学生产生负面情绪,对德育方面产生反感,甚至会走向道德的对立面,直至触犯法律的界限。

三、结束语

在当下的大学文化视野下,我们应当让学生感同深受的去接受正面的信息,去在大文化环境的熏陶下,找寻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们要引导他们选择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生走向社会的时候,向学生,向社会,向家长以及想我们自己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大学论文篇2

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学习状况、能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增设学生感兴趣的作家作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会学、乐学。只有教师树立了科学的学生观,同时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才可能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文本的研读,同时也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参与课堂讨论,及时发表自己见解,师生互动,通过作品研读作家思想和情感,并通过相应的情感体验反观自己的人生,充分汲取正能量。我们的高校要培养独立自主适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人才,教师就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勤于思考,获得终身受益的学习和思考的方法和习惯。可以通过问卷形式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广泛调查高校开设大学语文公共课的学生来源、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能力等学习现状,为课堂教学改革做好准备。第一,在作家作品选择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来确定,学生专业不同,兴趣不同,阅读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因而选择的作家和作品就不可能全同。第二,对于较长的文本,在学期之初就交代学生尽早阅读,最好是在开课前的寒暑假期就提前做好安排,解决学生不能及时阅读文本的问题,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做好铺垫。第三,教学改革过程中设计适当的问题,鼓励学生深入思考,积极讨论。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适时安排学生及时完整地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改革动。教师通过对作品深入挖掘以及合理引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采用既注重学生知识结构体系的完善,也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审美、情感教育,使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密切结合的新型教学改革模式。教师对作品深入挖掘以及合理引申。“任何作家都是自己时代的儿子”,作家和作品与学生有着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教师要善于消除隔阂,将作品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再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同时完成审美和情感教育。从组织学生选择作品,安排时间阅读文本,到课堂上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以及即时的引导和总结,整个课堂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3教给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对作品深入地挖掘以及合理引申,这既需要教师的文学素养,还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掌握一定的哲学原理,同时也需要教师有相应的人生阅历,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将具有时代隔阂的作家和作品,让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接受,并能够感同身受,通过文本的阅读和思考,让正能量进入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并对其终生的学习与生活起正面的引导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教会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使其终生受益。首先是从文本出发。任何是想象和联想都离不开具体的原始的文本,这是思想起飞的起点,我们提倡作者接受文学作品过程的再创造性,也要注意忠实于原作。任何没有依据的主观臆测都可能背离作家的思想,成为天马行空的泛滥。曹雪芹就曾慨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阅读文本,我们首先要老老实实做作者的“解味者”,其次才是合理地挖掘和想象,拓展作品的空间。最后是创造性地运用。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适时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大学语文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更是承担了培养学生经典阅读的兴趣爱好,甚至要培养学生终生阅读经典的兴趣爱好的任务,所以教师平时的教学改革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放眼未来,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交给学生阅读经典的方法,不要单纯把这门课当成一门要考试合格的科目,课程结束,对经典的阅读和探究也都随之结束。而是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教会学生学会阅读经典,喜爱经典,传承文化,享受阅读,颐养身心,并影响和感召身边更多的人享受经典阅读,并把经典阅读培养成日常的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最终带动全国人民加入到经典阅读的行列中来,从而提高国民总体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新模式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和深入挖掘到教学过程的重新把握定位上,都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学习型、研究型转变。除去教师自身教学理念问题,优化教学模式以及建立多元教学评价体系也很重要。

从目前高校教学评价体系现状来看,普遍注重客观定量的硬性评价,缺少软评价成分,在形式上是近乎单一的分数评价方式;内容上往往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这种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养成。为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要研究建立一种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从发展的角度评价学生,充分照顾个体间的差异,依据不同的背景和特点,以新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学业发展状况以及发展潜力。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全面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促进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终生学习和阅读的理念。在对学生课程基础准确而全面的调查基础之上,准确把握学生实际、教学现状和学生需求,从观念、机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建立一套适应新形势,促进学生长远发展的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阅读习惯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论文篇3

影响网络舆论的因素具有多样化的特性,既有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又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主要影响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主体不明,职能交错。高校里承担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主体有很多,譬如学校的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大学生社团、辅导员等,不同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工作存在交叉和混同,往往辅导员给学生做过工作之后,学校宣传部门等又组织学生接受教育,这样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负担感和烦躁感。很少有学校设立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机构,而组织的缺失造成职能上的混乱,导致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实践中“各自为政”、“各立山头”,在这种情况下,协调各部门的引导工作会继而增加工作成本,造成效率低下。而往往网络舆论爆发迅猛,如果不能快速加以正确引导,会使校方错失最佳处理时间,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此外,很少有学校会制定网络舆论应急预案,缺乏系统的章程规定、人员配置和职责说明,如果校园网络舆论危机爆发,没有清晰快速的应对机制,会给下一步的引导和解决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第二,引导方式简单直接。在校园网络舆论出现危机时,校方一般采取的是删帖、封闭ID、临时关闭网站或帖吧禁止发言等,以“堵”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例如2012年5月18日,山东临沂大学多名学生发帖称自己在学校饮水或用餐后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等疑似中毒症状,学校医务室出现大规模排队就医的状况,而事件出现后,学校团委发通知让学生删帖,并称“违者将追究责任”。当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产生不满时,学校不是虚心接受,而是害怕事态扩大,造成恶劣影响,这种思维是万万不能有的。网络危机出现后,高校领导往往采取简单直接的强硬措施,忽略了与学生或当事者的沟通、交流和疏导,也没有对自身工作中出现的失误进行反省,造成不满情绪不断积压和发酵,甚至出现失控局面。第三,引导能力亟待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主要通过学校老师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工作来完成,因此相应负责人员的个人素质也是影响引导结果的重要部分。要引导网络,首先要熟悉网络。与大学生能够快速接受新生事物不同,不少老师还停留在利用电脑网络编辑文本、下载资料阶段,既不会使用QQ,也没有注册微博,对学校来说,就缺少了关注校园学生动态的重要途径,而这一版块往往是学生网络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这种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不能未雨绸缪,无法提前识别危机事件,无法快速制定应对方案,而这正是处理危机事件最关键的“取胜点”。很多高校在危机事件出现之后才开始商量对策,错失了阻断危机发生的黄金时机。第四,校园官方网站效用不强。网络早已取代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媒介成为大学生获取外部信息的首要途径,但是在校园范围内,其信息传播仍然主要仰仗校园广播、海报、期刊等,学校的官方网站更新缓慢、实用性不强,没有充分发挥网络更新速度快、贴近学生生活、直观性强等特点,浪费了网络的资源优势。除了选课、申请缓考等事项,学生一般不会访问本校或者本学院的官方网站,如何将校园官网建设成综合性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网站是高校管理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校园的官方网站是一个学校的权威信息部门,在危机时刻应该发挥稳定人心、披露真实权威信息的角色,应当重点建设。不少高校顺应形势开通微博,但是开通之后没有信息,成为“僵尸帐号”,如何利用新媒体也是当前高校应当研究的主要问题。第五,大学生舆论中从众和跟风行为。由于大学生的能力良莠不齐,在整个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成为引导的带动者,有的却成为了被带动者。带动者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在网络舆论上发表一些自己的观点,而他的追随者把信息带动者的观点作为事实去相信、传播。信息的带动者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既能传播一些正面消息,促进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又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传播一些负面情绪和内容,从而阻滞网络舆论的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被带动者在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一味地从众和跟风,并没有将自己真实的想法通过网络平台展现出来,也没有客观地去看待网络事件的发展,使网络舆论引导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二、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理念与对策

今后网络舆论引导中我们要坚持以下理念。一方面,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坚持以生为本,就是要坚持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对学生人格与信仰的充分塑造,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融入和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理念,在舆论引导中从学生的身心、愿望和需求去引导和规劝。另一方面,培育浩然正气的理念。当有人问最早提出“浩然正气”概念的古代思想家孟子何为浩然正气时,他的回答却是:“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孔子也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中,首先要培育他们的“至大至刚”的浩然正气,一种追求真理、坚持正义的人文情怀和道德勇气,只有具有了浩然正气,大学生在遇到突发问题时才能维护事件的真相,不传谣、不造谣,客观、真实的评价问题和事态。

在上述理念之下,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坚持以下路径。第一,建立技术支持屏障。对大学生登陆身份的鉴别、信息过滤。通过技术上的屏蔽、过滤关卡,对大学生网络环境清洁净化,同时有利于减少不良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侵害,为控制和规范大学生网络舆论失范行为提供技术支持。高校要对网络舆论进行有效地监管,过滤虚假、有害、错误、反动信息或舆论,建立完善的校园网络管理办法,规范网络运行,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杜绝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和传播。具体来说,一方面是确保学生表达渠道的通畅。造成校园网络不良舆论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和沟通的不通畅,因此,要想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舒缓大学生的情绪,相关部门必须做到尊重和维护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并构建起畅通的利益表达的渠道,同时以一种平等的方式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学生利益诉求纳入学校管理的重心。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构建起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并且想方设法拓宽沟通的渠道,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媒体,社团等理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高校还应该要保障网络沟通渠道的畅通,让学生知道在需要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的时候,有迹可循。因此学校应该设置一些意见投诉箱,或者公开网络信箱,让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向学校相关的部门反映问题。而学校及时有效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回复和解答并保持持续的关注,对学生的情绪有很好的舒缓作用,同时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是要建立相应的网络预警机制。大学生网络舆论预警主要是通过对网络舆论的持续监控,在对舆论信息收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在校园网络舆论危机处于即将发生的临界点的时候的警告信息,相关行政部门和高校的管理部门根据信息,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执行,同时相关部门应该调动相关的应急资源和人员来应对快要发生的危机。通过对过去的一些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事件发生之前到危机结束都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一些危机发生的痕迹,因此对于网络的持续性的监督,有利于危机的解除。第二,做好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防护伞。我国对公民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要求,也对大学生的教育指明了方向,使他们明白自己“做什么人”和“如何做人”。发挥大学的“教养功能”。教养功能的发挥真正“有助于人们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履行生活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以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进入的世界……在这个独立的电脑网络空间,任何人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自由地表达其观点,无论这种观点是多么奇异,却不必受到压制从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因此高校首先必须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特别是自律教育,促使他们成为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主体,主动承担起维护网络秩序的重任;然后要结合荣辱观教育,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规范和自律意识,提高自身的网络安全和防范意识,不被噪音、杂音、谣言影响,从心底里自觉抵制虚假、非法网络舆论的产生和传播。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意识是指社会成员对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职责、任务和使命的自觉意识和崇高情感、意志以及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它要求社会成员除对自身负责外,还必须对他人和社会负责,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是伴随市场经济建立、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面对就业和人才竞争的压力,一些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只关注自己的前途和自己的利益,只追求物质和感官的享受。所以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会采取只求权利而不尽义务的态度,只追求目的和结果不考虑方式方法,片面强调出发点是好的,而不管过程如何,导致社会责任感缺失,心中没有底线。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就是要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地遵守学校和网络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自觉抵制并举报网络中的不良内容和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自觉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此外,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将成为网络的一座无形长城。起到夯实网络的文明基础,抑制和解决相应的道德问题的作用”。如高校应根据网络的发展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等。第三,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队伍的构建。在校园网络危机事件里面,参与到事件中来的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完整了解事件的真相甚至完全不了解真相的,他们通过论坛等方式,通过别人的评论来进行判断,而消息或者评论的人并不一定就是客观的,他们也许加入了自己的主观臆断或者甚至是恶意地信息来造成混乱。而大部分人通过这样的信息或者评论来对事件进行判断,是不客观的,是很容易受到欺骗和煽动的。因此高校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起一支网络评论队伍。通过权威的渠道,发出真实的声音,不同的声音,让学生能够通过对这种不同的声音的分析来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客观的判断。一方面要招募“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指的是那些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或者是在某些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背景的人,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受学生的追捧。一旦发生网络舆论危机,可以通过这些意见领袖来发出官方的声音,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官方话语具备很强的说服力,学校可以找一些善于文字或者讲话的教师或者相关专业的专家来作为意见领袖。另一方面,要发挥辅导员、班导师作用和教师的合力。现在,辅导员、班导师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和引路人。毋容置疑,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舆论引导,政工干部、辅导员、班导师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正是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一些专业课教师、管理人员就会表现出漠视或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这种狭隘的认识必然造成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困境。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是一项艰巨而且必须做好的工作,既需要社会氛围、学校教育、教师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升。希望各高校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引导策略,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以及较强的价值诉求和国家、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

大学论文篇4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文化教学

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中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全面了解文化差异,充分认识到西方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英语视频、英语电影,呈现出生动形象的英语文化,实现渗透文化教学的目的,使学生深入理解英语文化的含义,明确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扩展学生文化知识面,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渗透文化教育,一味地传授英语知识,不注重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致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不了解,不清楚英语知识的文化背景,导致学生对文化知识不感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文化知识。为此,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依据新课改的要求,创新和改革教学理念,积极深入讲解文化知识,多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热情,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播放西方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使学生全面了解西方文化,并感受西方文化的独特魅力,不断提高学生理解文化知识的能力,充分体现渗透文化教学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多阅读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英语知识,使学生文化交际能力有所提高,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教学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大学英语教育中开展文化教学分析

1.运用多媒体渗透文化,开拓学生视野。目前,大学英语教育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积极渗透文化教学,运用多媒体传授文化知识,使教学生动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使学生对文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投入到文化教学中,并深刻感悟西方文化的魅力,深入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含义,加深西方文化的印象。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英语短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记忆,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文化知识以及教学资源,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例如,以英国影片《哈利波特》为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这部影片,这部电影阐述了英国的历史文化等,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能够带给学生启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英语知识和西方文化,每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代表了当时英国的发展情况,同时电影中有很多经典的台词体现了英语句式的特点以及文化,如“Whenweinthefaceofdarknessanddeath,wefearthatisunknown,inaddition,noother”,要求学生用英语总结出这句话的含义,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使学生记住西方文化,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英语教育效率。2.引导学生阅读名著,提高文化素养。当前,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开展文化教学,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英语名著,使学生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此外,教师应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并学会融会贯通所学过的文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做到灵活运用文化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例如:在学习英国全称“TheUnitedKingdomofGreatBritainandNorthern”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几本著名的英国名著,组织学生针对英语学习进行阅读,使学生学到英国单词的具体含义,了解到英国由几个岛屿组成以及西方文化的特点,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述读后感,既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又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印象,进而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对文化知识的认知水平。3.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引用英语中的文化知识,渗透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全面理解文化差异,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以及不同国家的发展趋势。英语教材中蕴含着很多西方文化,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西方文化,调动学生学习文化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透彻,感悟到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积极渗透文化知识,深入落实文化教学,使学生学会对比和分析中西方的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进而总结出在与西方人交朋友时,要注意避开一些错误的观点,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西方国家的社交礼仪,在习俗和饮食方面全面理解文化差异,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同时轻松学习英语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4.开展文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渗透文化教学。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英语文化内容开展文化教学活动,进而更好地渗透文化知识,推动文化教学顺利进行,精心设计新颖的文化活动主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文化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首先,组织学生对文化进行探究和总结,使学生对文化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学活动,使学生有自信心完成文化活动任务,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Alllifeisagameofluck.”时,要求学生依据教材内容,进行专题讲座或是英语演讲比赛,营造活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全身心融入文化教学中,灵活应用所学的英语文化知识,使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之间相互辩论、相互补充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扎实牢记文化知识,符合英语教学的要求。学生在文化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所学的文化知识,突出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并认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不同之处,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综上所述,要想解决以往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注重渗透文化教学,多开展一些文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全面掌握文化知识的内涵,使自身的文化素养有所提高,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作者:林青 单位:铜仁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

[2]孙军.以文化为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3]王军.大学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08

大学论文篇5

1、由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答辩委员会成员和秘书名单、学位申请人及指导教师姓名、学位论文题目等,并主持会议。

2、申请人宣读《论文原创性声明》。

3、申请人报告论文的主要内容(硕士论文约30分钟,博士论文约40-60分钟)。

4、答辩委员会成员及到会者(已获得相应学位)提问,申请人答辩(30-60分钟)。采用即问即答方式,不得另行准备。

5、休会,答辩委员会内部讨论。

⑴导师介绍申请人情况,介绍完毕后离开会场。介绍内容可包括申请人的简历、思想品德表现、理论知识水平、业务能力、课程学习成绩、科研能力等。

⑵主席宣读论文评阅人的学术评语。

⑶委员讨论,形成论文评语和答辩决议,填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书》,对论文是否通过进行无记名投票。对于未获得通过的论文,是否允许修改后重新答辩作再次无记名投票。

6、复会,申请人起立,主席宣读《答辩委员会决议书》(表决票和成绩不公布)。

7、主席宣布答辩会结束。

特别提示:

1、答辩会要有详细记录,记录纸不够用时,第二页复印或网上下载都有效。

2、请到会的答辩委员在论文扉页上签名。

3、请主席在有关表格上签名。

4、答辩结束后,由答辩委员会秘书将《论文答辩申请书》、《论文评阅书》、《论文答辩表》、表决票、论文等有关材料,一并交所在学院、医院研究生管理部门审核,答辩会表决票由各单位主管研究生部门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其它材料统一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没有通过授学位的人员的上述材料由有学院、医院保存(三年后自行处理)。

外语学院学位论文答辩注意事项

1.申请人把事先准备好的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学位论文扉页1份交给答辩秘书,答辩过后立即向秘书取回扉页。

2.申请人答辩后至少复印6份有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的扉页,扉页复印件用于装订最后上交版本的6本论文,扉页原件上交学院211室存入个人档案袋。

3.申请人个人陈述时间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约10-15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约20-40分钟。博士学位论文答辩需提供PPT演示。

4.采用即问即答方式,通常答辩委员会成员所提的问题与申请人的研究有关,尤其与申请人学位论文的缺点有关。硕士学位论文用外文答辩;博士学位论文如用外文撰写,则用外文答辩,如用中文撰写,则用中文答辩。

5.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同学,在1周内来学院把《硕士学位基本数据表》的信息输入学位系统。

6.答辩秘书通常在申请人入场答辩时就把申请人交给他的论文扉页交给答辩委员会成员签名,申请人答辩结束离场时当场把签了名的扉页还给申请人。

7.答辩秘书要在答辩委员会成员答辩前或离场前请他们在《学位论文答辩表》的有关栏目上签名,并请答辩委员会主席在“论文答辩决议”处签名。

8、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在1-2天内将整理好的《学位论文答辩表》、《学位论文答辩情况表》、论文答辩会议记录、表决票等交到学院研究生工作部。

大学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转

(一)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大学论文篇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学生的角度和观点出发,认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做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大学英语教育也是一样,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分数为中心,教学方式单一,即教师通过板书和语言进行讲授,而建构主义认为这种教学方式不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和创新。

2.几种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2.1情景式教学

所谓情景式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利用语言和各种辅教学工具,营造一个浸泡式学习语言文化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其中感受语言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强化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所面临的枯燥、难度大等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视觉、听觉和口语表达三个方面接触英语,提高对英语的热爱和学习积极性。笔者曾经实地走访过某高校,旁听过情景式教学法下的大学英语课堂。课堂上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先是围绕课堂内容,展示一段英语电影剪辑视频,让学生了解和体会课堂要讲授的语言文化知识,起到预习的作用。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并互换角色,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应用英语,感受英语语言文化的魅力和在日常沟通上的巨大作用。教师在课堂的最后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进行纠正,并适当对语法进行讲解。虽然情景法下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传统模式中的主体,在课堂上发挥的作用看起来不大,但实际上,经过学生在情景中的表达和实际应用,学生已经能够对相关知识点和词汇有一个感性认识,教师辅助他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并最后加以升华,实际上事半功倍。因此,情景教学法是在传统教学法形式基础之上的有益创新和发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2.2交互式教学法

所谓交互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落实到大学英语课堂,可以表现为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和小组汇报三种形式。教师在交互式教学中起到任务分配和组织者的角色,要在课堂中不断与学生进行沟通,把课堂的重心由“传授知识”变成为“传授学习知识的方法”,即中国古人所倡导的“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在学生能够对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心得,并能够自主运用,形成良性循环以后,教师逐渐转向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其引导下,尝试使用不同学习方法,最后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工具,最后掌握相关的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交互式教学法给每个学生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的机会,让学生将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和自身优势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此外,交互式学习方法给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激活,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课后他们自己可以利用这些方法继续学习英语,打破了英语学习的时空限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2.3反馈式教学法

反馈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前搜集学生对课程的期待和实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以此作为调整教学方法的导向,在以学期为周期的教学中,教师每个月发放一次调查问卷,让学生将建议和意见充分表达,参与教学设计过程,使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学习效率。反馈是教学法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理念的最佳诠释。大学英语教学中,反馈式教学法大致分成三个环节:首先是对教学期待进行分析。教师要将未来一段时间内所讲授的知识整理清单,分发给学生,让学生首先进行课前预习,对重难点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学生要在这些课程真正开始之前,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对教师教学的建议反馈给教师。接下来是教师进行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设计环节,这一环节重在教师将知识点的讲授教案与学生的意见进行充分而适当的融合,既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要求,又要兼顾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让课堂效率提高,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增强。这个环节要建立在教师有充分的教学经验基础之上,并能够“驾驭”教材,从宏观上对教材的脉络进行整体把握,从而才能更好地兼顾课堂内容与学生意见,使二者达到有机的统一。最后,这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下一个阶段的教学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引。无论哪种教学方法,都需要结合当下发展迅速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能够为教师在提供课堂素材方面给予充足的资源后备支撑,同时,利用网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答疑也打破了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问答;同学之间的讨论也方便很多,原先传统课堂模式下,只能在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授和讨论学习已经被网络技术改变。同时,学生自学机会和素材也大大增加,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实时传递,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英语能力提供了十分有效而良好的条件。

3.未来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方向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文化能力,扩展国际化视野的最重要的途径与方式,因此明确未来教学改革方向,是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十分必要的举措。首先,应当牢牢把握语言“实用”这一特点。众所周知,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以应试为主,读写能力强而听说能力弱,导致所谓的“哑巴英语”现象出现。这对学生真正利用英语去交流、进行学术研究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在课堂中提高听说能力训练的比例,让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具体可以以开展学校英语演讲大赛,英语诗朗诵等形式进行。其次,要多样化考试形式。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考试就会有分数,有分数就会有排名,实质上又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怪圈。笔者认为,考试形式可以不局限于纸笔作答,可以进行小组竞赛,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同时同学之间的竞赛也是给他们一种无形的压力和动力。这种形式要比考试更人性化,也更具有竞争力。最后,要重视学生在学学英语时面临的实际问题与困惑。教师要及时对这些学生给予足够的关心和爱护,要主动帮助他们适应大学英语学习,克服不适感,尽快走上高效学学英语的正轨,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总结在本文,笔者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变化,对其理论基础做了简要说明,也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新型教学方法,最后对其未来进一步优化和发展给出了适当的建议。

大学论文篇8

1.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学风建设的目的就是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我国高校通常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学校的文化建设受历史经历和办学初期的影响。高等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学府。学校教育的方式可以影响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多个方面。学校培养人才要注重思想政治方面、知识文化方面、个性培养方面的多重任务。学风建设是高校前进的强大动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高校从纯粹的教学走向市场,进入市场就必然要面对激烈的竞争。高校学风建设的状况是影响人们选择方式的重要参考。学生在选择学校时重要的参考资料就是该学校的学风、校风。学风建设对于提高高校的整体社会影响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学风的狭义基本内涵:学风的主要内涵为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容。学风是内在能力的外在反映。学风的广义内涵:学风的广义内涵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广义上的学风是学校全体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多数理论都是探讨狭义的学风,学风建设理论的精华。学风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学风涵盖了教书育人的知识内涵,更融合了精神力量的升华。学风是育人过程中的资源配置合理化。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培养人才、人才质量的基本保证。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统一学生的思想意识,将学生的思维强化养成正确先进的思想,是高校整体管理中的难点。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要在实际操作中全面实施,形成学风与学校共同发展的局面。

3.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特点。学风随着国家的政治形势而发生深刻变革。不同时期的学风建设具有不同的内容。学风建设要紧紧依靠政治思想工作的具体要求。国家在哪些领域倡导先进精神,学风建设就要紧紧跟随国家形势的变化。学风建设要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原则。学风建设在实际操作中体现了学校的教学时期的特点。每一所高校都具有自己比较强的专业,不同的发展时期具有相应的专业设置和调整。那么,学风建设要在实际工作中突出重点时期的重点内容。学风建设属于思想领域范畴,在实践中,我们往往会忽略其方法论的应用,因此,学风建设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双重考虑。学风建设具有浓郁的自主性色彩。我国高校自从并轨后,学生择校和择业都实行自主选择。这就造成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增添了自主性色彩。学生在取得文凭之后,全部走向社会,在步入社会后形成不同的意识层次。这种循环式的自主色彩将高校学风建设引入社会需要的层面。

二、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弊端分析

1.学习观念不正确。我国高校实行的是严进宽出的政策。这种体制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一旦进入大学,就立刻放松了学习的思想。多数学生认为,学校就是放松自己的地方,认为大学重要的是毕业证书,而不是真正学到了什么。以大学英语学习为例,很多学生在大学阶段英语学习中,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专业语言的学习,而忽略了对英语背后西方文化的涉猎。大学英语的学习目标是多重性的,旨在培养专业英语素养之外,还有应对复杂国际环境的能力。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学生的学习观念处于较为封闭的状态,不能够深刻理解学科建设的目的。

2.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入了很多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国外的一些负面思想对人们造成了错误的引导。高校更是观念与思潮集中碰撞的场所。比如在英语学科理论体系中,学生会受到资本主义拜金思想的影响,从而造成自我认定的怀疑,把中国古老的传统美德抛在脑后。英语学习的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而不是受不良思潮的影响。我国大学文化在近几年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开放性思想泛滥,学生对人生目标和价值体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在重要的场所有过激的行为。这些负面的思潮是制约大学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

3.学习过程中纪律和习惯的矛盾。以英语学科建设为例,英语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内容。英语学习中,要求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英语教学具有连贯性和重复性。英语学习就是英语习惯的养成过程。但是,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纪律约束上的错误案例。有的学生违反了学习的模式。例如在大学英语角活动中,有些学生参加活动的目的不单纯,不是以学习为目的,而是以获得交际活动为目标。这就阻碍了英语沙龙的积极作用,污染了高校的学风建设。

4.考试风气的不严谨。在英语学科建设中,会有必要的考试安排。考试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考验。但是,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英语考试中,学生的态度松懈、行为懒散。有的非专业学员认为学习无所谓。大学虽然是以专业知识为主,但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更加重要。打好基础才能应对步入社会后的各种知识种类的需要。把考试作为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准,而不能忽略考试的积极作用。

三、高校学风建设的策略

加强师德师风和学校的管理运行机制。学校是学风建设中重要的载体,学校应该把学风建设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对待。在教学改革中提升学校管理机制的进步,在师德师风的建设中形成教师的人格魅力。例如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教师的个人修为,让教师成为影响学生多个方面的引导者。教师拥有什么样的个性,学生就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外籍教师的授课过程,学生就从穿着、风度、谈吐多方面理解国外文化的冲突。学校的学风建设要坚持长期,要动员一切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部门和人员全体参与。在管理机制上抓住关键环节,监督教学过程,实施积极的管控措施、合理考核、严格奖罚制度。让学风与教学形成矛盾的统一体。

重视基础教学,培养实践能力。我国英语教育中,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机制。学生往往掌握很好的基础知识,但是在具体应用中就会遇到阻碍。这是环境造成的,也是高校英语教学的硬伤。因此,在学风建设中,我们要鼓励英语学习风气的广泛性,在基础核心内容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创设英语学习环境,实现英语教学与学习的文化方面、心理方面、环境方面、交流方面的多重组合关系。不断更新教学方法,提高课堂质量,把知识传授转移到知识共享的层面,实现教学过程、教学氛围的良性循环。

上一篇:德育课论文范文 下一篇:素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