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的实验方法,采用代祺等人的研究范式,在其编制的《同龄群体影响青少年品牌态度和购买意愿改变过程的调查问卷》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同龄群体性别(男、女)这一变量。问卷分为前测和后测两个部分,前测部分包括产品评价、购买意愿和自我一致性三个分量表,后测部分包括产品评价和购买意愿两个分量表,各量表项目均采用七级记分法记分。根据代祺等人对各种产品的属性测量,选择了运动鞋作为实验的刺激,这类产品属于功能型产品,为大学生所熟悉。
1.被试被试选取在校大学生,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82份。
2.实验设计实验采用被试内的前后测设计,实验自变量为同龄群体的性别(男、女)、同龄群体的反馈意见(正、负),自变量均为被试间变量,实验为混合设计。实验因变量为被试在产品评价和购买意愿两个维度的分数改变量。由于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很多,为了控制产品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无关变量的影响,根据代祺等人的研究,对被试的“自我一致性”进行测量,作为控制变量。
3.实验程序分发问卷后,先请被试仔细观察产品的图片,并阅读产品的详细介绍。接下来请被试填写产品评价、购买意愿量表、自我一致性评定量表。给予被试实验控制———同龄群体(男、女)的反馈意见(正、负),再请被试填写产品评价、购买意愿量表。
二、结果与分析
以各条件的平均值替换缺失值后,采用SPSS11.5软件分别对量表进行信度、效度、项目区分度的检验,并进行方差分析。
1.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α一致性系数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α系数为0.9771,因此该量表具有很高的信度。
2.项目区分度检验以27%作为高低分组的界限,选出总分高低两组,对高低两组各项目的分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项目的p值均达到小于0.002的显著水平,表明各项目都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3.因素分析对量表前测部分和后测部分分别进行因素分析。该量表前测部分的KMO值为0.876,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项目之间相关性很好,可以对该部分进行因素分析。对前测部分各项目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3个,占总方差的73.82%,能解释项目的大部分差异。对因素负荷矩阵作Pormax斜交旋转后,各因素负荷分布显示:因素1包括了购买意愿和自我一致性两个维度的项目,因素2和因素3则都是产品评价维度的项目,其中因素2偏重对产品的主观评价,因素3偏重客观评价。后测部分的KMO值为0.892,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项目之间相关性很好,可以对该部分进行因素分析。对后测部分各项目得分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2个,占总方差的82.05%,能解释项目的大部分差异。对因素负荷矩阵作Pormax斜交旋转后,各因素负荷分布显示:因素1包括了购买意愿维度的所有项目和产品评价维度中主观评价的项目,因素2包括了产品评价维度客观评价的项目。
4.方差分析利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包,对前测和后测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群体性别与反馈意见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77)=0.76,p=0.386;群体性别的作用也不显著,F(1,77)=0.31,p=0.581;同龄群体的反馈意见对被试的态度改变作用显著,F(1,77)=13.09,p=0.001,当反馈意见为正面信息时,被试的态度改变分数差异不显著,当反馈意见为负面信息时,后测分数显著低于前测分数。表明当接受到群体的负面意见时,被试对产品的评价显著降低,出现从众现象。我们认为,只在群体负面意见的条件下出现从众行为,反映了大学生在做出消费决策时普遍具有风险规避的心理。将自我一致性分量表的总分按照高低排列,以总人数的27%为分界,将被试分为高自我一致性和低自我一致性两组,其中,高组有被试有23名,低组有被试26名。对高自我一致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产品评价维度,没有显著效应: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17)=2.35,p=0.144;反馈意见的作用不显著,F(1,17)=2.90,p=0.107;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17)=0.07,p=0.801。在购买意愿维度,发现反馈意见的作用显著,F(1,17)=4.58,p=0.047,当群体给予正反馈意见时,后测的分数高于前测的分数;当群体给予负反馈意见时,后测的分数低于前测的分数;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17)=0.18,p=0.682;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17)=0.60,p=0.448。表明被试对产品的评价随同龄群体的评价变化而变化,出现从众现象。对低自我一致性组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产品评价维度,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21)=0.01,p=0.993;反馈意见的作用不显著,F(1,21)=0.37,p=0.552;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1)=1.17,p=0.292;前后测的作用显著,F(1,21)=13.34,p=0.001,不论群体性别和反馈意见为何种条件,后测分数始终显著低于前测分数。具体表现为:当反馈意见为正面信息时,被试对产品的评价改变不显著,但呈下降趋势;当反馈意见为负面信息时,被试对产品的评价显著下降。在购买意愿维度,没有发现显著效应:群体性别的作用不显著,F(1,21)=0.39,p=0.541;反馈意见的作用不显著,F(1,21)=0.30,p=0.593;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21)=0.39,p=0.541。
三、结论
本研究采用问卷形式的实验方法,采用代祺等人的研究范式,探讨同龄群体的性别(男、女)、同龄群体的反馈意见(正、负)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通过对量表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发现:在总分水平,群体的反馈意见对大学生态度改变的作用显著,表明大学生在消费这类产品时会出现从众现象;在购买意愿维度,自我一致性高的大学生受到群体反馈意见的影响,即当群体给予正面反馈意见时,大学生对产品的购买意愿显著提高,当群体给予负面反馈意见时,大学生对产品的购买意愿显著降低,表现出明显的从众行为。
1.1影响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因素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特色的调查研究,将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这4个因素作为影响大学生消费的相关影响因素[5]。(1)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不同人员对有关信息的掌握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一般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缺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3]。(2)法制健全程度。在我国有关互联网上的消费的法律法规制度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因此在商品信息上大学生消费群体就属于了信息拥有量少的群体,而商家就能够利用其足够的信息进行谋利。由于法制不能很好地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不能让大学生消费群体和商家形成公平的交易。(3)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之下,因为无法预料这一消费结果的优劣而产生的一种不确定性感觉。由于对信息的接受程度不同,使得感知到的风险也会不同。风险感知的差异可能使得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也不一样,最终导致消费行为的不一样。(4)广告宣传。由于商家的大量的广告宣传,给消费者造成了一种误导,为消费者提供了不真实的信息,使得消费者做出了不正确的消费行为。
1.2模型的假设根据以上因素的分析,从而提出信息不对称影响因素的假设模型,如图1所示:其中:H1:法制健全程度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H2:法制健全程度与广告宣传存在相关关系;H3:广告宣传与风险感知存在相关关系;H4: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5:法制健全程度与信息不对称存在相关关系;H6: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消费行为存在相关关系。
2问卷调查及量表设计
2.1样本选择本研究的对象是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由于数量多、范围广,笔者仅在学校图书馆、教室、学生宿舍以及学校周边地区发放问卷,还有一部分问卷通过电子邮件在网络上发放,主要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常州、合肥、镇江、扬州、盐城等城市及地区。正式问卷共3部分:①问卷简介,向被调查者介绍和说明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②被调查者个人因素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段、文化程度;③影响信息不对称的相关因素调查,包括信息不对称、法制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4个方面。问卷第三部分采用5分法调查大学生消费者的态度,分别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基本符合、比较不符合、完全不符合5个态度层次。
2.2问卷测量量表根据前面提出的假设模型,结合本研究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各变量的测量指标。
2.2.1信息不对称的指标体系对信息不对称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非常关注那些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消息;②信息不对称不会影响我的正常消费行为;③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会选择信息更加完全的商品进行消费。
2.2.2法制健全程度的指标体系对法制健全程度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网络管理制度相对健全能够保障商家产品信息的真实性;②我国的法律制度保护大学生的消费行为;③我国的法律制度削弱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2.2.3风险感知的指标体系对风险感知的测量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仍然进行网上消费;②商家的对商品信息的描述都是真实可靠的;③信息不对称是无处不在、不可避免的;④在网络消费前会先调查商品的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麻烦[5]。
2.2.4广告宣传的指标体系对广告宣传的测量主要根据网络广告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分为4个测量题项:①被商家的大幅度广告宣传吸引而进行网上消费;②被虚假的广告信息吸引而进行消费;③广告宣传加强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④广告宣传削弱了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
2.2.5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测量分为3个测量题项:①我和周围的人经常在网上进行消费;②在经济条件允许下我不在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影响;③进行网络消费时我通过商家描述了解商品信息[6]。
3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1样本描述性统计本研究一共发放800份问卷,其中320份问卷是现场发放,还有480份问卷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进行调查的。最终一共收回722份问卷,剔除其中无效问卷12份(无效问卷主要是问卷中至少有一题没有做),有效的问卷是710份,录入的有效数据也是710份。本次有效调查人数有710人,调查区域在长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和地区。从性别上看,男女比例接近对半,女性稍多了一点;就学历而言大部分是本科,占66.5%,专科占26.8%,居第二多,硕士35人,博士学历的16人,比较少。
3.2信效度分析
3.2.1信度分析本研究采用Cronbach’sα系数来检验问卷的信度,该值越大表示信度越高[7]。本研究中各变量的Cronbach’sα系数见表1,可以看出本研究各变量的Cronbach’sα值在0.703至0.784之间,均大于0.7,这表明本次问卷调查所设计的测量体系具有较高的信度。
3.2.2效度分析根据Kaiser的观点,KMO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见表2,信息不对称的KMO值为0.655,适合做因子分析。关于信息不对称的3个测量题项落在一个因子内,所对应的因子载荷超过的题项的总体特征,信息不对称可以归结为一个因子。除了大学生消费行为的KMO值只有0.591,勉强适合做因子分析。经过效度检测,信息不对称、法律健全程度、风险感知、广告宣传和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相关测量题项都落在一个因子内,5个方面都可以各自归结为一个因子。
3.3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
3.3.1初始模型检验常用的拟合度指标有以下几个: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CMIN/DF、拟合度指数(GFI)、AGFI调整的拟合度指数、IFI增加拟合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RMSEA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得到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见表3。可以看出,CMIN/DF略大于3,其他各指标的值也都略偏小,RMSEA的值偏高,模型适配度欠佳,可以看出初始模型的拟合度还不是很好,需要对模型进行修正。
3.3.2模型修正后的检验对初始模型进行修正后,各项拟合度指标值见表4,可以看出修正之后的模型卡方与其自由度的比值为2.274,这说明适配情况优良;GFI、AGFI、IFI和CFI的值均落在最优值趋向内,模型拟合度良好;渐进残差均方和平方根RMSEA为0.073,在0.05至0.08之间,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在SEM方法中,判别回归系数是否显著异于零的标准是临界比例,简称C.R.,当C.R.的绝对值≥2时,回归系数数值即可认定为在显著性水平0.05下,见表5。其中,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信息不对称这一变量,广告宣传和风险感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是间接的;法制健全程度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大学生消费这一行为,但是法制健全程度通过广告宣传因素和风险感知因素,也间接对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影响[6]。
3.4假设模型验证结论总结以上数据的分析结果,现在将所有假设及其验证结果进行汇总,见表6。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法制健全程度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影响不大,在大学生进行网络消费的时候可能没有考虑到维权等法律方面的因素;②法制健全程度对广告宣传有着较大的影响,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减少广告传递给大学生消费者的虚假信息,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影响;③广告宣传对风险感知的影响较大,广告宣传力度的加大,就可能致使大学生风险感知度减小,大学生还是处在信息的劣势;④风险感知与信息不对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风险感知能力越强,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就越小;⑤法制健全程度对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较弱,法律制度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生网络消费的影响;⑥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网络消费行为的关系较为显著,在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下,大学生对在网络上消费还是有所顾忌的,商家的诚信、商品的质量、物流的速度都是大学生网络消费所要考虑的问题[8]。因此,信息不对称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是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4总结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因素的调查与研究,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对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有着显著地影响。根据相关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以下的可行性建议:(1)建立大学生消费者联盟。大学生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目的大同小异,如果单独消费会提高信息搜寻的成本,速度慢、效果差,但是建立大学生消费者联盟就可以降低信息的搜寻成本,提高信息搜寻效率。当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时,大学生消费者联盟可以派出有权威的代表与商家进行协商和谈判。(2)提高从众消费意识。由于现在网络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再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的存在,很多消费者都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降低了消费者作出决策的信心。但是提高消费者从众消费的倾向,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就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3)追随品牌消费行为。大学生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购物的经验,选择自己信任的品牌,经常使用的商品,重复的购买会降低购买产品的不确定性,同时购买品牌商品对于消费者维权比较方便。信息不对称对网络消费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不可能做到公平公正的消费的,希望转变大学生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在网络消费中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影响。
2.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研究综述肖光文
3.社会资本、政党权威与现代国家构建张浩,ZHANGHao
4.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天府新论 任中平
5.试论小布什政府中东民主化的虚幻性倪云鸽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和作用韩振峰
7.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岩佐茂的生态伦理观——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现实应用与发展孙玉健
8.论对人民军队法制化建设的卓越贡献王茂森,WANGMaosen
9.金融危机、生态危机与马克思批判精神的时代价值魏明超,WEIMingchao
10.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和逻辑陈一收
11.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二维产权制度模型——一个理论分析框架邱爽
12.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扩大就业的财政政策选择徐海霞
13.促进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探究张怀雷
14.关于城市公园商业化现象的观察与反思王瑗
15.论和谐社会法律秩序与伦理秩序的同构毕红梅,梅萍,BIHongmei,MEIPing
16.我国《信托法》对消极信托的态度——以英美信托法为借鉴刘凌颐,底韵
17.对公民有效参与公共决策的制度分析——以温州出租车司机的"罢运"事件为例方建敏
18.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公共管理文化的途径——基于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文化双重影响的分析李德勇,吴婷
19.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改革的反思与前瞻方舒,FANGShu
20.基于SWOT模型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构建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徐晋,骆建艳
21."村改社"过程中的社区文化建设:困境与出路吴记峰,吴晓燕
22.以民间传统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可行性分析王强,朱惠斌
23.孝道在农村养老保障中的功能变迁王文娟,马国栋
24.认知语境下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思考黄航,HUANGHang
25.日本文化产业的主要特点探析李海霞
26.天府新论 试论云南阿嵯耶观音形象罗越先
27.大熊猫文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大熊猫文化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课题组
28.生产和消费:孙中山民生史观的思想渊源吴科达
29.唐代次对制析论陈晔,CHENYe
30.唐诗宋词元曲的"牢笼"——反思王国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韩立平,HANLipin
31.论贾元春形象的多重内涵张志
32.巴蜀文学奇特、虚幻的审美精神及其思想渊源——以司马相如辞赋创作为例李天道
33.韩国高丽诗人李仁老对李白的接受王红霞,唐斌
34.浅析当代职业生存方式变化与大学生创业王书会,李志辉,张强锋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原则代玉启,DAIYuqi
2.万能民主与民主万能的当代困境韩禄
3.公民意识的社会功能曲丽涛
4.善治——遏制政治腐败的制度创新唐环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价值哲学王玉樑,WANGYuliang
6.社会哲学层次的社会资本探析杨东柱,王哲
7.中国崛起中的科技人才建设——论的科技人才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李桂花,潘丽萍
8.市场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姚芳,孙来斌,YAOFang,SUNLaibin
9.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何林,吕红娟,何炼成
10.国外财政分权理论研究述评武靖州,孙磊HtTp://
11.财政分权、经济增长与地区经济收敛——基于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唐沿源
12.绿色产品设计技术与低碳经济刘越,LIUYue
13.发展我国农村建设用地市场的构想——基于成都、重庆的实证分析肖云,韩立达
14.基于产业经济理论的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陈清,吴乔
15.基于低碳经济的四川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张书军,向往
16.析报应主义刑罚价值观正义性天府新论 谢萍
17.农村房屋流转的障碍分析及对策研究章合运
18.萧条时期的竞争执法:转变与反思应品广,YINGPinguang
19.儒家"公"观念的公共考量及其社会化路径孔兆政,柏维春,KONGZhaozheng,BOWeichun
20.电子政务的流程再造的理论与操作徐强
21.消费行为研究的理性化反省与感性论转向——扩展社会学消费行为研究的传统界限方劲,FANGJin
22.信息化与农村社会发展饶旭鹏,刘海霞
23.现代孝亲意识的唤醒曹自立
24.当代公民文化创新研究——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视角刘泾
25.先秦文化自觉的主体及其路径分析刘益梅
26."三反"政策执行的阻碍因素分析张北根,ZHANGBeigen
27.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张金俊
28.堕落的轨迹:从审丑的文学到丑的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视角潘道正
29.中国古代审美移情理论述略钟仕伦
30.前无古人的明代竹枝词创作王辉斌
31."学有所教"的政治意义与制度设计——基于"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思考陈秋苹
1.《博士论文》:马克思空间思考的重要起点李春敏,LIChunmin
2.当代西方社会风险理论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何小勇
3.中西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路之述略及其启示赵泽林
4.国家基础性权利与社区居民政治参与的协同——以南充市滨江社区为例黄成亮
5.全球治理困境的突破口:联合国还是WTO石育斌,SHIYubin
6.传统爱国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在当代中国的重要意义杨豹
7.先秦儒家"君子"人格及其现代价值林贵长
8.荀子"君道"论的现代心理学意蕴黄造煌,HUANGZaohuang
9.停滞背景下的资本主义金融化——福斯特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的探讨贾学军
10.不当竞争的成因与博弈分析周素珍
11.资本引入渠道与经济增长——基于西部大开发资本积累的实证经验杨晔,花冯涛,YANGYe,HUAFengtao
12.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四川产业承接江世银
13.论中美石油博弈陈惠芬,胡国松
14.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化的方向——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艾瑶,叶德磊
15.原因自由行为论之理论依据郑泽善,ZHENZeshan
16.司法过程中的心态平衡及其实现黄爱教,宋明爽
17.关于未来《民法典继承编》中应规定遗嘱解释规则的探讨梁分,傅晶晶
18.行政国家的叙述话语天府新论 陈家浩
19.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视角下的公民参与形式及其选择王建容,王建军,刘金程
20.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信息缺位和失语原因探析何光英
21.论阅读与人的社会化冉昌光,RANChangguang
22.从"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贫困"到概念的泛化和统一李汉宗
23.历史语境与深层逻辑:理解马克思文化思想的两个重要维度段迎晖,DUANYinghui
24."儒法合流"的伟大践行者——论诸葛亮法律思想的渊源及成因王晓峰
25.中国古代的媒人浅议郝建平
26."境界"与"意境"——《人间词话》的核心范畴辨析王玉琴,WANGYuqin
27.《三国演义》中的"高祖"遗踪张红波
28.王夫人新论——《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程建忠
29.天府新论 论杨牧诗歌表现的内蕴真实林平
30.高质量反映,还是介入引导——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使命之探讨许丽梅
31.经济转型期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立的动力机制研究刘静
3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探析黄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