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10-06 20:18:15

国内外建筑论文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1

1.社会与文化环境

中国的政治意识形态在1976年(逝世)前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前期左倾的激进转变为后期右倾的自由与开放。在1976年之前的中国建筑注重表达民族、国家和革命的宏大主题,此后的建筑倾向于表达地方文化并逐步关心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从“大叙事”走向“小叙事”的过程。①到20世纪90年代,经典政治权力已非中国惟一的权力中心。以发达互联网及传统媒体系统为载体,以全球化为背景的文化霸权主义侵入中国,并呈现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中国的媒体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靠近西方媒体:电视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为信息在国外、国内的同步传播提供了可能,信息在国内国外几乎同步上市。西方强势文化借助媒体形成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的另一种权力——文化领导权。中国经典的政治权力反而渐渐退居世俗大众生活的次要地位。

众所周知,西方在历经现代社会的长足发展之后,于20世纪60、70年代步入后现代社会时期,价值体系的多元化在许多艺术领域展开(建筑领域当然也不例外),并逐渐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统一价值取向标准的对神圣与崇高的向往被单体个性的张扬所取代。这种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而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与行为准则。对库哈斯央视新大楼的追捧即体现了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神往与倾慕,而对该方案的批评则反映了坚守本土文化传统者(即中国现代主义建筑文化的拥趸者)的贯常立场,审美的多元化取向可见一斑。

2.边缘性

中国当下的社会与文化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边缘性地位。一方面,文化全球化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们又被纳入另外一种价值观,不得不屈从于文化帝国主义的支配。无论承认与否,全球化都无情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俞可平)。然而在比较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体系中,找不到一种属于中国人原创的体系(季羡林)——这说明我们难以接近学术中心的边缘状态。建筑界也是如此,对西方当前主要的建筑文化与理论,我们缺乏对其所以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的理解,同时也缺乏理解它们这种发展的社会参照系,更遑论对其作出有力量的批判了。

二、喧嚣与冷寂——历史大关系下的建筑理论与批评

1.超出权力与政治阴影

从1976年以后,中国国家政治与权力形成的单一文化态逐渐拥入开放而自由的空气,整个中国开始重新认识“真理问题”。国家意志与正统意识形态从主流文化地位渐变成文化中的“主旋律”,虽由政府大力倡导,但并未真正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因为其中充满了过多的政治宣传。与此形成对照,“主旋律”文化之外是大量富有生命力、为大众喜爱的世俗文化。“主旋律”作为国家的文化导向,具有强制意味,带有鲜明的权力和“教化”色彩。然而比“主旋律”文化更为生机勃勃的是大众的流行文化,它没有权力的支持,但充满了生命力。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建筑迎来了一次真正的热潮。这一热潮与建国初期兴建“十大建筑”的热潮不同,这一次是自下而上的力量使然,少有政治与权力的影子。这标志着中国建筑从表现宏大叙事主题转向对现实世界的关注。正其时,西方的后现代与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盛行,中国建筑界几乎未加批判便接收了它们,正好用来当作如何对待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论支柱。

1976年以前(或曰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建筑界对中国建筑风格的定义为民族主义,表现为所有的建筑现象都围绕一个中心——一个原则、一个意义、一个精神以及一种世界观,这是权力与政治阴影下的单一文化态现象。这一时期的建筑理论与批评也以对民族主义建筑的讨论为主,语言风格上模仿前苏联,呈现出整体统一的价值取向。

时间再回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较之20年前,事物的真理性已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我们被强制性地带上开往后现代主义②的列车。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受权力与政治的约束,形成一整套的“共识法则”,一切建筑叙事主题只有经过它的认可,才能具有真理性的价值,并且为人们所接受③;而在此之后,权力与政治影响式微,“共识法则”被颠覆,“科学不再以追求真理为第一要务,而以生产未知为目的,‘为了创新而创新’(利奥塔)”,随后,中国建筑界呈现“百花齐放”的丰艳效果。建筑理论与批评终于走出了权力与政治的阴影。

2.视觉化倾向

前面已述及后媒体时代审美的视觉化倾向,视觉符号正在或已经超越了语言符号而成为文化的主导形态④。英国艺术批评家伯格说得好:“在历史上任何社会形态中,都不曾有过如此集中的形象,如此强烈的视觉信息。”⑤在各文化产业中,视觉符号被大批量生产出来。视觉形象的生产和传播,并不只限于艺术领域,艺术已经在相当程度上泛化了,审美过去是艺术家的专利,如今已成为普遍的社会追求。建筑也不再是建筑师的专利,业主、公众都有参预、评判与选择的权利。

建筑理论与批评刚刚走出权力与政治的阴影,又面临这样一个好的建设时代,应当说应该有好的建树,可惜,西方建筑文化丰富的形式语言拥入得太快(上海建筑金、银、铜奖的评选中,约半数方案为国外建筑事务所设计),让人眼花缭乱,又乱了阵脚,很多建筑师便再也无心深究中国自己的建筑文化问题,而一味采取“拿来主义”。中国的建筑理论界俨然与西方建筑理论界全面接轨:西方的各种建筑理论都可以在中国的建筑媒体中找到介绍。中国的建筑批评更呈现出一副庸俗的面孔:以充满视觉张力的精美建筑图片为主,以西方建筑理论片言为点缀,以对建筑的参观性介绍为主线,因此整体缺乏理论深度。

3.边缘与中心

此处所说的边缘不是指前文所指的中国文化的边缘地位,而是指在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中围绕建筑学价值为内核的部分为中心,的远离建筑学价值内核的部分为边缘。察看中国目前的建筑批评与建筑理论,会发现中心冷寂、边缘热闹的场景。关乎建筑学价值的讨论与评判很少见,而建筑理论与批评的大众化倾向却十分明显。大众对建筑批评的关注与热忱虽然是一件好事,但大众的评论不能作为建筑学核心意义上的评价基础,大众与媒体的参与充其量只是丰富了建筑学的外延,形成建筑学科对大众与其他领域的开放,但这并不能在根本上影响建筑学的基本评价体系。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2

摘要:从建筑的理论基础、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及建筑在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特点,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建筑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中国特色;建筑哲学思想;建筑理论;建筑技术方法

建筑理论,历来成为建筑界争论的焦点。建筑理论涵盖哪些内容,在建筑界存在很大争议。研究建筑理论的最高层次是建筑的哲学思想,它是对建筑科学本体性质属性特点的看法观点,是提出建筑理论的指导思想。建筑理论的研究目的,是在建筑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对于建筑科学的认识提出理论原理,并在建筑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建筑技术方法,提出技术方法的原则。现就中国特色建筑理论浅谈如下。

1建筑的理论基础

建筑基础理论,结合现行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层面,所涉及的问题各有侧重,诸如建筑概论、建筑构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空间等等。总的说来,建筑的基础理论可以分为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理论两个层次。

1.1 建筑设计原理,侧重于阐述建筑创作和实践中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大都较为明显突出,内容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组合、建筑形式构图、空间组织、建筑构架、环境设计、艺术处理、建筑创作等。

1.2 建筑理论,侧重于建筑深层哲理的探索,是多层面、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和深化,涵盖建筑的群体态势、地理环境、居住建设、不同建筑层次的需求、建筑文化品位的深化、建筑创作思维的阐述、建筑哲理的剖析、建筑机能组织的变化、建筑形象的表现、评论的准则、未来建筑趋势的预测等,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

2中国特色建筑理论的哲学思想

2.1 城建园林一体化

城市建筑园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国传统的建筑学统称为“营造”,它包括建筑城市和园林,几千年来的城市建设都体现着城市建筑园林三位一体的内容,三者的关系十分紧密。

2.1.1 城市的选址在大自然中,城市本身具有绿地系统和庭院绿化,城市和园林密不可分;

2.1.2 城市的整体由中心区街道院落各个层次的建筑组成;

2.1.3 建筑与园林的关系可以用“建筑在园林中,园林在建筑中”来概括。

由此可见,三者的关系是紧密联系的整体。整体性的哲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哲学思想。

2.2 建筑理论是自然社会相结合的学科

建筑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独立学科。过去人们一直将建筑学划分在自然科学范畴内,20世纪80年代末,才提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向。实际上,建筑科学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的学科,城市规划和建设,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包括社会、经济、人文、管理、安全等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建筑理论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

2.3 城市不同现代化

中国城市现代化,因地区不同,现代化水平不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也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有北京、上海、天津及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有新乡、成都等中等发达地区,还有甘肃、新疆等不发达地区,对于发达程度不同的地区,应当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地区城市现代化特点和发展重点,应确定不同的发展指标和发展步骤,既要重视发展知识经济,还要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更要重视生态节能和环保的建设。各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要发挥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快速发展。

2.4 综合效益节俭论

以前说起中国,人们总是很骄傲地用“地大物博”来形容她。但是,随着我国人口急剧增长,我国人均资源明显不足。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提倡“勤俭建国”的建筑理念。在城市建设时,采用全寿命造价控制,强调综合效益,力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发展效益的最佳综合效益。

3建筑理论在建筑实践中的应用

建筑理论的发展与建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任何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确立其价值和地位。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在我国建筑实践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建筑与生态和谐,注重环保建设

中国的传统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十分和谐,因地取材,因地制宜,这在现在一些自然保护区,如新疆哈纳斯自然保护区的建筑,云南的傣族部落民居等,至今仍保留了这些传统。但是,许多地区的环境却因工业建设时未考虑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致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大气污染、水源污染、资源过度开发、交通拥挤所有这些,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20世纪80年代,人们意识到环境保护、合理开发资源、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建设和设计时,重视生态、节能、环保全面考核,从选址、建材、布局、结构形式、空间造型各方面,在建筑的全寿命过程中,走天人合一的道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全面考虑生态、环保、节能的要求,注意废气污水处理,重视回收可重复利用的物质,如污水经处理后的再次使用,一些建材的回收使用等,不仅节约了开支,也减少了建筑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

3.2 重视规划,在建设中体现全局意识

现在,我国的各级城市建设,非常重视规划。在建设时,先给城市定位,确定城市规模,划分建筑区域,再根据建筑类型确定建筑定位,全面考虑建筑在城市中的定位,使城市水电交通等资源能够充分利用,使城市工业、交通、居住、商业、服务、文化、教育和休闲娱乐均衡发展。

3.3 重视保护历史文化,在建筑设计和规划中充分考虑建筑与周围历史文物的和谐统一

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各地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在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过程中,既要创建新的建筑空间环境,又要重视各地城市与建筑历史文化的保存,保留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要在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新的建筑文化。既创建新的建筑文化,又要符合当地历史文化、民俗、自然条件,在创新的同时,保持新建筑与历史民俗文化的和谐统一,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各地民族风情、装修特点及造型手法,使新建筑既有时代风貌,又不失民族特色。

3.4 重视艺术创作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创作体现标准化和艺术表现形式的和谐统一

在建筑设计中,以建筑模数设计建筑开间,再由建筑开间构成建筑物,即组成建筑群,因此,建筑群的空间尺寸也有标准的模数,这是我国建筑的一个特色;在建筑外形上,我国建筑又体现了建筑构造的艺术化特点。如:梁、柱、墙壁上及门外饰物的雕饰、曲线屋顶、飞檐形式等,各地区、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它们造型、色彩各异,非常优美,是艺术造型和技术构造的优秀组合;门窗、连廊、楼梯、隔断等也采用雕饰、彩绘等手法,创造出形态各富有生活情趣的艺术形象,使建筑艺术与标准化设计完美结合,既充分考虑建设效率,又不失建筑的艺术魅力。这是我国建筑的又一特点。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文化;建筑载体;低层次;中层次;高层次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的含义

建筑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本身便是文化的重要构成,而建筑文化则是建筑师通过建筑这一媒介来体现特定时期的人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想意识等。因此,建筑文化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从物质方面看,指城市、乡村、建筑物、园林、道路等人为的空间环境实体;从精神方面看则指通过物质(即空间环境实体)体现出来的建筑理论、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哲学观等。概括地说,建筑文化的内涵可理解为四个方面:1.建筑载体,即建筑实体的形式,可见的,是完成的环境的一部分;2.建筑实体形成的设计方法,指简单的建筑设计方法论;3.建筑设计方法的创作思想,指更高一步的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流派等;4.建筑创作思想中所体现的人的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哲学观和审美观等。

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多层次剖析

我国传统建筑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思想和理论,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从传统建筑的某些特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古代建筑涵盖广博而深远的艺术思想。以下试选择我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征的四合院及园林造园中的“留水口”作具体分析。

2.1 四合院

四合院是我国北方最具广泛性的传统居住模式,而事实上在南方也存在着这种建筑方式,如浙江、重庆民居中的“天井”、云南白族地区的“三坊一照壁”等。它以十分简便的方式在室内室外之间划分出过渡空间,增加了空间的层次。这些具体的“院落”形式是看得见的东西,即前面所讲的载体。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2.1.1 低层次的理解 “围合” 的设计手法,即将四幢房子沿周边布置,追求一种较为封闭的、以“我”为中心相对安逸的空间。

2.1.2 中层次地理解“聚”、“共享”的创作思想。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单位,注重“家”的地位和作用(《墨子.经说上》:“宇东西家南北”),尽管在房间布置上也体现着传统社会的礼制等级,但合院的“共享”是不争的事实,是“家人永聚”在建筑上的体现。

2.1.3 高层次的理解传统建筑对 “亲情、人情”价值及“天-地-人”思想的体现。中国文化讲究“家族崇拜”,即对先祖包含有莫名的 敬 仰 与 畏 惧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讲 先 祖 即“神”,它存在于“家”中,因此传统四合院注重“内-外”分隔,强调“墙”的重要性,通过“墙”的作用使空间一分为二,从而得到祖先(即神)特别的庇护,体现一种闭关自守的思想;而西方文化的“神”是独立于家之外的教堂中的,因此西方合院更注重空间的渗透,形成“内-外 -外 ”的空间关系,以此在心灵上向往“神”,并得到“神”的庇护,体现一种开放活泼的思想。

2.2 留水口

“留水口”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独特的理水方式,即在主体水面的边岸留出若干水弯,形成水体源流畅通、延绵不断的错觉。这种处理方式突破了水面的封闭感,增添了水体的天然情趣,是塑造园林意境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包含了更深的文化内涵。

2.2.1 低层次的理解 “不尽尽之、不了了之”设计手法,即追求一种诗情画意,以“不结束”来结束、“不闭合”的闭合。

2.2.2 中层次的理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国治.园说》)的创作思想,即力图不留人工斧迹,追求自然的美。

2.2.3 高层次地理解“天人合一”、“无为”等价值观、自然观及哲学观的综合体现。

三、现代建筑空间的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应该以现代的材料、工业化的建造方式、简捷明快的造型以及设计者的个性体现现代建筑文化。事实上,所把握的建筑文化层次越高,其抽象程度、概括程度也越强,通用性也越显著。作为现代建筑设计,仅仅知道设计方法,在具体的设计中便不可能很好地运用,而如果把握住深层次的创作思想,甚至高层次的创作观、价值观、审美观,则将对我们的设计提供丰富的构思思路,也能更好地将设计方法灵活运用。可以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对文化内涵每提高一个层次的理解,建筑所包含的思想也就高了一个档次。以下就建筑空间谈一点看法

3.1 对建筑空间的理解

建筑设计,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如墙体、屋顶等的造型,而实际上是根据使用需要对空间的划分和分隔。这种“实体为实、空间为虚”的虚实关系是对建筑空间一种较低层次的理解,建筑空间设计的要素表现为场所(即空间的视觉中心)、路径(即空间的方向性或导向性)及范域(即空间的限定范围)。而对建筑空间更高层次的理解,则是通过对建筑空间的组织及设计,创造出无限的艺术意境,既而由艺术意境升华为某种思想境界。

3.2 现代建筑空间的形成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

西方现代艺术的许多方面都受益于东方民族、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如现代绘画讲究变形、讲究表现画家个人的情感,这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就可发现;现代艺术重视抽象的形体美,抽象绘画、抽象雕塑兴盛一时,成为现代艺术的象征,而在中国在晋代文人士大夫就开始了对抽象形体美的重视,中国画中的泼墨山水画、园林中的孤山假石都带有抽象艺术的意味。可以说中西文化的结合是现代艺术的源泉。

建筑上也一样,从传统上看,西方人重模仿,直捷明晰、重形体、特征、造型;而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对外界的感受,着意于空间艺术感染力的渲染。中国传统空间的基本构成单位是“间”,由“间”组成“幢”,再由“幢”组合成庭院,“庭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无论是皇宫、庙宇还是一般的民居,庭院都是人们的主要活动中心,也是室内外空间的过渡和延伸。中国传统的“大”建筑不是庞然大物,而是虚实相间的建筑群,设计时既要考虑实的部分也要考虑虚的部分,组合方式十分自由灵活,空间具有很强的流动感和导向性;而西方的传统建筑多是砖石结构的,其建筑内部空间要求越多,建筑的体量也就越大,室内外空间相对独立而缺少联系,建筑形式着重于形体各部分比例的和谐和形式美。现代建筑所追求的空间的对比与变化、韵律与节奏、比例与尺度,以及空间的衔接与过渡、渗透与层次、引导与暗示,正是中西传统建筑空间融合的结果。

四、结束语

以上就建筑的文化内涵进行了多层次的分析。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该逐步从低层次的设计构思转向高层次的设计构思;从掌握简单的设计手法过渡到把握住建筑的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侯幼彬《建筑的“软”传统和“软”继承》建筑师第三十九期

[2]朱文一《“院”的本质与文化内涵的追问》清华大学建筑学术丛书 《建筑学研究论文集(1946-199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赵冰《人的空间》《当代建筑文化与美学》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4

论文关键词:北京宪章;广义建筑学;建筑理论;可持续发展;继承;反思

1999年6月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的世界建筑师大会,在代表着东方思想哲理和建筑文化的长城脚下召开。会议讨论并通过了由吴良镛先生执笔的《北京宪章》。这标志着跨世纪的建筑师们在回顾和反思百年来现代建筑发展成果的同时,对新世纪开始了理性的思考和展望。正如《北京宪章》中所说:“我们需要激情、力量和勇气,以更广阔的视野、更深邃的眼光,自觉思考21世纪建筑学的未来”。

一、批判的历史:对“批判”与“反批判”的再思考

从1928年的CIAM成立到1959年“十人小组”的继位;从1933年的《雅典宪章》到1977年的《马丘比丘宪章》,现代建筑意识形态的变迁无疑是一部批判与反批判的历史]。建筑——作为人类有意识改造自然的主观活动,其内容总是受到人类认识自然客观程度的限制。因此,这种“认识一改造一再认识”的互动式前进也决定了建筑思想“批判与反批判”的发展模式。

今天,《北京宪章》的发表,正是基于对现代建筑批判史的继承与反思,其关于广义建筑学理论的提出,同时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时展的必要性。

其一,这种批判与反批判的发展模式决定了现代建筑的发展是在人类不断改善自身环境的斗争中实现的。从CIAM成立之初提出的“最小生存空间”到关于“功能城市”的《雅典宪章》,再到之后《马丘比丘宪章》所提出的关于城市与区域、建筑与技术、环境与文化等面I临的问题及对策,不难发现,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活动的不断深入,建筑文化也正不断拓展其领域,从早期所关注的单纯建筑活动转向关注与之相关的其他领域,诸如城市、科技、生态、环境、经济和人文等。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从传统建筑学走向广义建筑学是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必然,也是新世纪发展的方向。

其二,这种批判与反批判的斗争极大地促进了2O世纪建筑思想的新陈代谢。新的建筑思想和流派层出不穷,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建筑设计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技术和艺术的革新。然而,多种建筑思想的并存与碰撞、批判与反批判,也使整体的建筑观念走向支离破碎。正如吴先生所说:“这固然反映出时代思想的活跃,同时也反衬出哲学和艺术观念上的混乱。”其将我们共同的问题分裂成个别单独论题的做法,使得建筑学的前景趋向狭窄和破碎。”因此,广义建筑学理论的提出是对20世纪建筑思想的反思,是及时而必要的,其为新世纪的建筑观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二、迷惘的现状:“十字路口"的徘徊与思考

吴先生指出:“100年来,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建筑学和建筑职业仍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能否在世纪更替的“十字路口”上选择一张适合自身发展的“识路地图”,这将决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得失成败。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创造了建筑发展的奇迹。但是,如今的现状令人迷惘而担忧:盲目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语汇混乱以及特色丢失等方面的恶果已经明显而集中地暴露出来。“持续发展的传统模式与恣意妄想的现代主义之间的矛盾”,使国内的大部分建筑创作始终停留在建筑语汇的抄袭和堆砌上。而且,这种缺乏整体意识的无序开发和粗制滥造的低级创作正以迅速蔓延之势,从大城市发展到中小城市,再到县城、乡村。其结果,除了能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堆不知所云的建筑“垃圾”之外,还能留下什么呢?《北京宪章》的发表,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世纪的“识路地图”,而且深深唤醒了我们作为建筑创作者的使命感。“把巨大差距的责任都推向社会的行政命令和商业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用以描绘建筑、城市和环境的建筑语言毕竟还是由我们建筑师‘出手,的。

三、“大转折’’的未来:关于广义建筑学理论的思考

对于未来百年建筑学的发展状况,目前我们也许还难以准确地勾画,因为这不仅仅取决于建筑本身,更决定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北京宪章》所提出的“广义建筑学’理论及其十个基本观点,就像吴先生所说的将成为“下一世纪的识路地图”,它将从设计理念和方法论的高度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指导。

1.关于基本原理及其学术建构的思考

“一法得道,变法万千……为今之计,宜回归基本原理,作本质上的概括,并随机应变,在新的条件下创造性的加以发展。”

现代建筑在中国发展至今已有50年的历史,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二十多年,面对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流派纷呈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尝试和摸索。然而,我们对于基本原理及其学术建构的思考和研究尚有不足。

其一,对世界现代建筑理论基本原理建构的研究不足。目前,国内的绝大多数作品依然停留在对国外建筑的模仿和抄袭上。诚然,我们的现代建筑起步较晚,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建筑理论、建筑技术等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拿来”之后,更重要的是消化吸收和变通地运用,而非不加思索地生搬硬套。这就需要在学习西方建筑造型语汇的同时,更深入地研究其理论基础及建构。弗兰姆普敦先生在“千年七题”的报告中说:“……在我看来,应优先教授1650年至今的建筑和城市历史”,这也正是中国的建筑师们应该重视和补习的一课。多做一些回归原理的基础性研究,也许这才是解决目前国内建筑语汇混乱状况的有效途径。

其二,对本民族建筑理论基本原理建构的研究不足。中国5000年文明史曾经创造出辉煌的建筑成就,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积累的民族。但是时至今日,我们对本民族建筑文化理论的研究尚待深入。吴良镛先生曾指出:“中国建筑的研究在达到一定广度后,需要逐步地,更为自觉地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理论研究阶段。”国外很多著名的建筑师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成功创作之路,已经为中国建筑师们作出了榜样。

综上所述,目前中国的建筑师们迫切需要对本民族以及世界建筑理论基本原理进行深入研究和概括整理,去伪存真,回归本原,“有意识地探索建筑若干方面的科学时空观”[1],以进一步提升我国建筑创作的品位和内涵。

2.关于“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及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新建筑与城镇住区的构思设计都要纳入一个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之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在建筑与城市建设中的一个体现。

我国是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较早的国家之一,在人居环境科学建设方面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实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无休止的高层和别墅建设、建筑设计的求洋仿古……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很多人对环境问题的漠不关心。建设者一味追求短期效益和设计者一味追求经济利益,使我们的环境构成遭受日益严重的破坏。

针对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的国情,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应该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综合衡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尽管大自然是慷慨的,但它对无节制攫取的报复也是非常严厉的。西方发达国家“先发展后治理”所造成的无可挽回的破坏,对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警告。尽管对于建筑师来说,“我们无法承担那些明显处于我们职业以外的任务”,但是在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作为一项基本的职业道德原则加以贯彻。

广义建筑学对建筑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师们要追求人本、质量、能力和创造,……在有限的地球资源条件下,将广义的建筑学视野、整合的建筑学内容、融贯多学科的方法,作为综合创造的新起点,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公平的人居环境。

3.关于“多层次技术建构”的思考

“充分发挥技术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扩展建筑技术功能的内涵,直至覆盖心理范畴……每一个设计项目都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

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科技的进步,使先进技术逐步表现为全球化的倾向,新的技术美学观正在逐步形成。但是,“高技派的建筑要么太昂贵,要么或者由于其它原因而无法在今天一般的技艺水平下实现。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在发展中国家对低技术、低造价、低能耗的建筑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今后十年,我国将新建50座大城市,这个潜在的巨大建筑市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商家加入竞争,这无疑会促进先进技术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警惕一些西方建筑师试图把资源浪费严重的建筑移植到中国。因此,避免对高科技的盲目崇拜,“积极而有选择的把国际先进技术与国家或地区的实际相结合,推动技术进步¨,才是我们的成功之路。

另一方面,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建设力量和破坏力量在同时增加”,如何更好地利用这把“双刃剑”为人类造福,是在现代建筑不断受到优化技术支配的今天,全球建筑师们所面临的课题。弗兰姆普敦先生在“千年七题”中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推荐高技派的和其他一些建筑师近年来的努力,如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和德国的赫尔措格的设计思路。我们要探索设计具有适合生态特征的建筑,……形成一种混合的时尚。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可以在更广的范围内扩展建筑技术的内涵,将其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相结合,如利用新技术降低建筑能耗、延长建筑寿命、开发无污染建材以及进行建筑再生等等。这些做法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回归建筑本原,发掘技术的潜能。

针对以上思考,笔者认为中国建筑在未来几年有必要作三方面的努力:

其一,深入研究现代建筑思想基本原理,并进行本质上的概括和整理,以解决建筑语言混乱问题;同时立足民族文化,创造性地加以发展。

其二,增强环境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大规模建设中,注意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开发,建立人居环境动态循环体系。

其三,加快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路线;同时不断扩展建筑技术内涵,大胆创新,推进建筑产业技术革命。

四、结束语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5

2007年1月16日下午,由《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建设报》、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建筑媒体与建筑师”新春座谈会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召开.近30位一线建筑师与10多家知名建筑媒体参加了座谈会。最吸引注目的是刚刚当选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的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孟建民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同时出现在现场,他们对建筑媒体的发展给予了中肯的建议。会议主题围绕“建筑媒体与建筑师”展开,提出促进全民族建筑文化水平的提升是建筑媒体与建筑师共同的责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首先对《建筑创作》2006年的工作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在2007年要继续紧紧围绕建筑师、建筑创作、建筑市场、建筑文化传播与业内外广为合作.拓展传播业务。《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着重指出:“2008年将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是建筑传播,可见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筑传播与建筑普及已经倍受关注,也正是因为这一极有意义的主题,将大家聚集到这个会议中,畅谈自己的看法。”

资深出版家杨永生认为。《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6年推出的“新田野考察报告”栏目很有意义,通过对各地古建筑的考察,沿着前人的路线,找寻70年的历史变迁,对于推动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播很有作用。对与建筑媒体的工作,他提出几点意见一,建筑媒体应该审慎对待新名词,不要用歇后语和绰号,如“水立方”,在正式刊物上应写为“国家游泳中心”。二,建筑媒体在办刊时应注重定位,办出个性,要坚持自己的追求,不能一味赶时髦。三,建筑媒体还承担培养人才的责任。

中房集团建筑设计事务所资深总建筑师布正伟认为,建筑媒体传播的是建筑知识、建筑作品和建筑师的思想和实践经验,还包括重大事件背后的重点建筑的报道和建筑背后的建筑师及建筑文化的挖掘。他希望建筑媒体更加贴切地关注建筑师的“充电”需求,特别是职业建筑师要拓展眼界,提高建筑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增强设计实践能力,这些都是与建筑传播的内容专业性的深度和质量密不可分的。布正伟着重强调,在相当长时期内,信息化和后现代文化对建筑学领域的影响都将成为我们思考的热点问题,社刊、文献所展示的研究成果和评论文章应该力求避免因主观、片面、空泛、浮躁而产生的消极影响,需要建筑媒体注重建筑理论热点问题的把脉,真正让建筑师在丰富的学术范围内摄取到有用的信息,建筑期刊、杂志、书籍的专业性深度有待提高,才可以满足建筑师日益增长的对建筑专业知识的渴望。并且针对此问题,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真正搞清楚国外建筑理论发展的动向和轨迹,建筑媒体提供第一手资料,如及时翻译国外理论著作,编辑出版论文选题,刊登建筑作品的实例调查报告,二是着眼于信息化时代建筑中出现的新动向,建筑媒体应该更加热心的关注建筑创作中的技术含金量问题,把建筑新形式的技术实施环节和细节作为建筑师的看家本领来对待。三是要改变目前习以为常的工作模式,出产品出效果就是要有内外沟通横向联合新路,充分利用国内著名专家,对长远目标、近期关注的焦点乃至非常重要的一些选题、审题、组稿进行咨询和把关,还可以横向联合,与建筑师学会长期合作,搞国内外建筑交流、专题热点讨论。

关于建筑传播的探讨,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院长孟建民先生认为需要考虑到三个方面的根本问题。一是传播内容,二是传播对象,三是传播途径。他提出,建筑媒体应该加强建筑批判和建筑评论,这对提升全民建筑欣赏水平会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业内应该广泛推进建筑评论方面的工作。孟建民说:“目前我们国家的建筑水平应该是我们社会总体水平的反映,建筑师和社会大众都包括在内,建筑师理论思想水平的提高很重要,对于非专业人士的重点关注也同等重要,提升整个社会的建筑文化素养才是关键所在。”  东方华太建筑设计公司徐建伟也表示了和孟建民同样的建议。他说“国外建筑师、国外的建筑理论思潮侵入国内,说明目前国内外建筑水平还存在差距,这个差距并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师的身上,甚至可以说,根源问题并不是建筑师本身的水平的差距,而是社会大众的欣赏水平的差距,建筑媒体在满足建筑师的有深度的专业性需求的同时,也肩负着整体提高全民族建筑文化鉴赏水平的责任。”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胡越非常关注建筑传播途径问题,他说“建筑传媒已经进入全方位立体化阶段,除了通过杂志、图书的出版等平面媒体之外,还有网络、电视等新兴的传播途径.为现代生活忙碌的人们创造更多便捷的方式。”他提出:“电视、网络发展相当迅速,技术革命浪潮一个接一个,大家接受信息的渠道已经不是简单的平面传媒,电视、网络还不能完全取代平面媒体的作用。”

天津大学出版社杨欢社长指出:“书作为一种载体,反映建筑师的最终思想源泉,具备其特有的文献收藏优势,但是目前的这种发展趋势是非常可取的,使人们对于信息的摄取更加的生动全面,因此数字传媒与平面传媒相结合的传播方式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在建筑传播的过程中,建筑媒体基于其特殊地位,在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知识产权出版社总编辑欧剑说“建筑媒体作为建筑师与社会大众之间的桥梁,通过与建筑师的交谈,将建筑师的建筑思想更生动、更有力度的推广到社会中去,同时也通过大量宣传、普及建筑知识,提高公众鉴赏能力,从而提高建筑师水平的认可度。建筑师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但很多时候,无法用大众化的语言形式表达给社会大众,建筑媒体就是将建筑师的思想,用社会大众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拉近建筑师与社会大众的距离,避免因为缺乏沟通而出现不必要的麻烦。”中国科学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崔彤也着重表示,建筑媒体应该是建筑师与社会大众的朋友。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汪恒先生说:“这个媒体信息时代,信息量大面广,建筑师对于建筑媒体的需求也格外显著,建筑师很难同时阅读各种杂志、期刊或者书籍,从这个角度上讲,建筑媒体具有过滤器的作用,导读作用。”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沈元勤同时也指出,针对目前出版市场书目繁多、复杂的问题,含金量也随之降低,建筑媒体把一些更积极向上的有学习价值的前沿信息导向给读者,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并且通过导读可以为建筑师过滤不需要的信息,通过导读缩短建筑师对建筑信息的了解时间。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建筑师卓强特别指出,建筑媒体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有些时候建筑事件的影响范围并不大,很多人看不到,这个时候就需要媒体将其放大,呈现在社会大众的面前,引起大家注意的同时,也在推进着整个行业的进步。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傅绍辉补充道“媒体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建筑事件放大的同时自己有一个独立判断,独立的判断眼光如果精准,这样对读者就非常有作用。”

通过座谈会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建筑媒体与建筑师在建筑传播过程中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建筑媒体是建筑师的朋友,相互促进满足建筑师的“充电”需求,为建筑师提供有深度的专业性知识,新视点建筑动态等,特别是拓展建筑师的视野、提高建筑理论水平和增强设计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建筑师也在推动建筑媒体的前进与发展,建筑媒体与建筑师合作,共同弘扬中国建筑文化,引领中国建筑行业可持续性发展。建筑媒体不仅仅是为建筑师提供专业知识、专业动态的平台,它同时还向社会普及建筑知识,建筑师协助建筑媒体共同宣传,提高全民族的建筑鉴赏水平.这也是建筑媒体与建筑师不可推卸的共同的责任。只有全民建筑素养提高了,才能为建筑行业的推进创造良好的大的发展环境,使建筑师有更多的发挥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建筑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作者:王雯淼《建筑创作》杂志社记者林娜,实习记者

摄影:刘锦标,《建筑创作》杂志社上添花摄影师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6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筑;课程改革;创新意识

环境设计研究自然、人工、社会三类关系发展应有的方向,以优化人类生活和居住环境为主要宗旨。环境艺术设计尊重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景观的完整性,既重视历史文化关系,也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创造、环境体验与审美引导相结合的特征。建筑是人类生活的舞台,人塑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人类。建筑凝聚着人的智慧,城市生活中蕴含着感情、审美和追求,环境设计理念把建筑思想一代代传承下去,渗透到设计师的性格和想象中。建筑也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文化的标志、心灵的寄托。学习中外建筑史课程能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环境艺术意识,加强学生对建筑的热爱和对保护环境的认识。各国的物产、气候、地理、交通等各种因素不同,所产生的建筑也有自身的特色。在学习了解由于各国宗教、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习惯等各种因素的不同形成的各自的建筑体系、风格等方面,这门课程也是明显优于传统设计系列课程的,在创新性改革实践中,其自身的难点与改革创新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课时问题,二是授课方式问题。

一、课程内容创新思路与教学思路

教师要分析、研究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应当如何上,如何把建筑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内容通过创新的授课方式传达给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如何在现有的课时中教好这门课程。实践城乡景观、风景园林、建筑室内等环境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主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其研究要以环境中的建筑为主要对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中外建筑史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课程也是围绕培养优秀设计师的目标开展建筑史论的学习与研究,是专业课程设置最具亮点的课程之一。教学改革以挖掘专业特色文化资源为指导思想,在一定的学时内讲授一门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有一定难度,要上好这门课,编好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稿与PPT,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环境设计按教学计划用怎样的方式授课以达到教学目的,在现有的课时内授课,如何更好、更全面地让学生领略中外建筑史课程的精髓,如何精细、全面、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建筑并感受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与特色,是相当难解决的问题。要上好这门课程,教师就要用艺术专业的视觉特点,收集、编辑大量建筑图和文字解释,重点说明建筑历史理论、建筑师设计思想,从而以更生动、创新的教学参与方式,拓展学生的兴趣、文化想象与思维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完成这门课程的授课。同时,教师要以抓重点、抓历史节点、抓建筑风格的方式解读本课程的教学思路,以突出重点,分析、讲解重点的方式解读课程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建筑思维与空间理念,丰富其设计文化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展开课程的内涵与计划

课程重点介绍每个时期和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设计观点。对中国与外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背景、建筑的发展和成就、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建筑师与建筑理论等进一步展开介绍,主要分两大部分,即中国建筑史部分与国外建筑史部分。如,第一部分分五个章节,按历史时期对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的中国建筑进行分析与阐述;第二部分分四个章节讲述外国建筑史,介绍古代到中世纪及近现代的欧美建筑。建筑史教学应内容丰富、全面,跳出理论课程的教授方式,着重分析设计专业学生的特色。艺术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和史论的学习有其自身的思考方向,教学中教师怎样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与处理,结合艺术生的特点和学习重点、大框架讲述建筑史,这也是教改项目的难点。在课程设置上,教师要突出讲述地域文化的建筑体验,使学生在接触建筑史理论的最初阶段,就通过身边一系列的视觉图片对建筑及其所在城市的文化传统、艺术成就、风俗习惯等,建立起直观的感受,引导学生树立继承传统、发展创新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可以结合古西安的文化特色,通过图文资料,如半坡人类遗址、秦兵马俑、明代城墙等,让学生了解该区域的历史背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景观特色等,初步学习、感受并建立起对历史文化积淀及其所创造的优美建筑形式的印象,培养其文化审美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教师应重点分析中外建筑史课程的重点,了解课程教学的主要思路,按时间和建筑类别加以论述,重点介绍每个时期、每种建筑类别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并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及其设计理论和观点。坚定树立传承历史文化的设计思想,是当前设计师创新构思的前提。通过对建筑史课程的全面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中外建筑知识的掌握程度,树立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观念。将培养、渗透美术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刻体验文化与建筑,引导创新的原始力量,培养新时代的环境设计师是主要教学目的。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7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全要素生产率;挤入挤出;人力资本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3-0044-05

在中国经济增长过程中,FDI的作用不容忽视,FDI对国内工业部门的带动作用有目共睹,近几年来,其影响在服务业和建筑业领域也日益显著。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筑业FDI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全国建筑业FDI累计达到536亿元,是1994年的12倍。值得注意的是,建筑业FDI在中国各地区表现出极大的差异性,目前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总量上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仅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四地占全国的65%以上。FDI对中国建筑业内资企业究竟有何影响?不同地区的建筑业FDI对内资建筑业企业作用的过程遵循何种机制?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展开地区层面的实证研究。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从最初Macdougall(1960)有关FDI对东道国经济福利影响的研究开始,国内外学者对FDI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过去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FDI对经济总体的影响,而近期有关FDI的研究日益微观化,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具体产业或细分行业乃至企业层面,尤其表现在工业和制造业领域。国外学者的研究中,如Bl?mstrom(1986)[1]、Kokko(1996)[2]、Haddad and Harrison(1993)[3]以及Aitken and Harrison(1999)[4]分别对墨西哥、乌拉圭、摩洛哥和委内瑞拉的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国内针对FDI外溢作用的实证研究,如潘文卿(2003)[5]、黄珂(2005)[6]、赖明勇等(2005)[7]、吕立才和黄祖辉(2006)[8]、罗长远(2006)[9]和姜瑾(2007)等[10]。针对建筑业FDI外溢效应的研究则较少,吴先华(2007)[11]研究发现,建筑业FDI对内资建筑业企业的溢出效应东中部地区为正,西部地区则为负,说明FDI的外溢存在着“门槛效应”。

总结以往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FDI通过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三种渠道产生外溢作用。FDI能够通过竞争和示范效应,引致国内企业改革自身不适宜的制度模式,加快技术创新步伐,从而促进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增加经济产出,即为FDI的“纯技术外溢”效应。但FDI的进入,是一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不但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还会与国内企业争夺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使得内资建筑业短期经营中无法调整到最优生产要素组合,因而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产生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还有一种可能是,投资对象国国内资本与FDI之间存在“前向或后向产业联系”,它可能通过“联系效应”对本土资本产生“挤入”,即为FDI的“挤入挤出”效应。FDI通过与当地人力资本结合以及高技术人才在内外资企业间流动,提高了国内企业的人力资本水平,改善东道国国内公司的知识诀窍和管理技能等,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内资企业的生产效率,即为FDI的“人力资本促进效应”。

然而,上述机制仅限于理论研究层面,已有的实证研究一般以产出或劳动生产率作为因变量,FDI作为影响经济增长或内资产出解释变量,因此其结果是FDI对国内企业的效率影响和挤入或挤出效应的加总,因此,得到的只能是溢出的净效应,其中也包括了负的溢出效应,如外资进入后对当地企业的挤出效应和国内企业技术人才的流失,单一FDI变量的检验并没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建筑业的面板数据,在扩展现有研究模型的基础上,研究FDI对建筑业的影响机制,在实证模型中对FDI的各种作用途径进行了区分。并且还将研究FDI对建筑业作用的区域差异性,对不同区域中FDI对建筑业的作用机制做更深入的分析。

二、计量模型与指标选取

假定中国建筑业生产函数是关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即:Y=AKαHβ,这里Y是产出,K是物质资本存量,H是人力资本存量,α、β∈[0,1],A表示制度和技术进步等统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对于人力资本存量H为各时段人力资本值,通常把人力资本存量H理解为工人数目L乘以代表性工人的人力资本h,按照最为标准的Barro和Lee(1993)方法,应该使用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近似h,本文假定人力资本由下面等式来定义:H=eλEL,其中E是劳动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λ是人均人力资本(H/L)相对于人均受教育年限的比例系数。

我们假定全要素生产率符合如下的形式:A=FDI?兹×CTRLi×eC,CTRLi为影响国内建筑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其他政策变量。本文引入产业特征变量(包括资本周转速度和科技研发变量)和产业环境变量(包括产权变量和金融规模变量)来分析其对内资建筑业产出的影响。

通过前文分析,FDI以三种方式对内资企业总产出产生影响,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物质资本的挤入挤出和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本文将回归方程中加入单独的外资变量、国内资本与FDI的交互项和人力资本指标与FDI的交互项来体现这三种作用方式,通过对数形式对生产函数进行线性化,得到最终的检验等式:

lnY=αlnK+βlnK+βλE+?兹1lnFDI+?兹2lnK×lnFDI+?兹3E×lnFDI+?啄lnCTRLi+u

其中,Y代表建筑业内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当年的建筑业总产值扣除建筑业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所得。K代表建筑业内资企业资本存量,用建筑业内资企业的资产来表示。L代表劳动力指标,采用内资建筑业企业从业人数表示。FDI代表建筑业外资企业的资本存量,用建筑业外资企业的资产来表示。E代表人力资本水平的指标,用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由地区受教育年限总和除以各地区当年总人口计算可得。笔者以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准,逐年对各地区教育年限总和进行了推算。本文教育年限为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12年,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平均16年。

Kspeed代表资本周转速度变量,用该年的流动资本占全部资产的比重表示。资本周转速度的提升,间接地提高了企业的有效资本存量,有利于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系数δ1应为正。Research代表建筑业科技研发变量,用地区建筑业勘察设计机构数表示。地区勘察设计研究机构数的增加,为地区建筑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技术支持与协作能力,可以提高企业技术实力和技术效率,系数δ2应为正。National代表产权变量,用建筑业国有企业资产占全行业资产的比例表示。大多数现有研究证实,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总体经营效率偏低等原因,行业的国有经济比重对经济有负面的影响,系数δ3应为负。Finance代表金融规模指标,用各地区当年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额与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表示。建筑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金融市场的发达间接提高了建筑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系数δ4应为正。

三、检验结果

本文选取的数据跨度为1994-2006年,其中不包括2004年的数据,因为《中国统计年鉴2005》中没有建筑业外资企业的相关数据。本文样本为12年,缺失2004年数据并不会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统计年鉴所包括的31个省及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中,由于外资在许多年份均为0,因此本文暂不涵盖数据,并将重庆市的相关数据归并到四川省。

通过在横截面数据上加上反映时间趋势的信息,面板数据可以很好地克服单纯的横截面只能静态反映某一时点经济情况和时间序列样本区间过短、不能全面反映地区差异性的不足。至于支持固定效应模型(FE)还是随机效应模型(RE),要看Hausman检验的结果。

(一)全国省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lnY=0.594×lnK+0.2695×lnL+0.169×E-0.147×lnFDI-

(5.87)*(9.79)* (2.57)** (-1.54)

0.00143×E×lnFDI+0.0117×lnK×lnFDI+0.225×lnkspeed

(-0.24) (1.33) (1.68)***

-0.126×lnNational+0.034×lnResearch-0.0724×lnFinance+C

(-3.88)* (1.4) (-1.46)

Hausman Test:109.14 R2=0.9782

注:(1)系数值下的括号内数值表示t检验值;(2)*、**、***分别表示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3)本文分析均由stata10.0完成。

从全国省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来看,R2值为0.9872,拟合程度较高,资本和劳动力仍然是影响国内建筑业企业产出的主要因素。其中资本的弹性要大于劳动力的弹性,说明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劳动力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这符合中国建筑业投资驱动型产业的事实。FDI相关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全国层面的数据并没有获得FDI通过前文所述三种渠道产生明显溢出作用的证据。其余变量Kspeed和National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变量Research和Finance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从全国范围来看,资本周转速度和国有企业比重是对内资产出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而科技研发能力和金融规模的影响则不明显。

(二)全国东、中、西部面板数据回归结果分析

中国的各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地区差距巨大,若采用国家层面的数据,分析所得结论中解释变量的系数难免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为了比较不同地区FDI对建筑业影响的作用机制,我们进一步将数据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类区间,针对各区域进行实证检验并展开分析,结果见表1。

1. FDI的纯技术外溢效应表现出了很大的区域差异性,东部系数为-0.08,中部系数为0.46,西部系数并不显著。东部是中国建筑业FDI集中分布的地区,但FDI的增加并没有提高东部地区的生产效率,反而会影响内资建筑业企业技术效率的提高,这与中国建筑业产业政策和壁垒有很大关系,FDI产生技术外溢作用受到很强的限制。中部地区建筑业FDI的增加对内资建筑业的技术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建筑业发展日益迅速,外资企业的竞争和示范作用非常明显。西部地区外资建筑业企业数量少,企业实力不强,且地域分布的稀疏也使得内外资建筑业企业很难发生相互的技术交流。

由于lnK×lnFdi表明了外资对内资的挤入挤出的净效应,从回归结果来看,东部地区该系数极不显著,东部是外资建筑业主要聚集的区域,内外资关系密切,唯一的可能是内外资建筑业企业“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大抵相等。中部地区该系数为负且显著,表现出外资对内资的净挤出效应,这也反映了中部地区建筑业内外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事实。西部地区该系数为正且显著,表现出外资对内资的净挤入效应。随着西部大开发的逐步推进,西部地区建筑业投资机会不断涌现,近期内建筑业内外资企业在中国西部地区呈现一种互为引导促进的作用。

交互项E×lnFdi代表以人力资本度量的吸收能力,其系数表示FDI是否与国内人力资本有效结合以促进技术外溢。东部和中部E×lnFdi系数为正,西部为负,说明东部和中部FDI很好地和当地的人力资本结合产生了正向的外溢,而西部并没有跨越促使外资产生正向溢出作用的人力资本“门槛”。

2.与全国数据的结果一致,东、中、西部的资本系数和劳动力系数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且资本弹性要大于劳动力的弹性。这进一步证明了中国建筑业资本驱动型产业的事实。无论是资本弹性还是劳动力弹性,中部都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而西部最低。α与β之和代表了行业的规模报酬水平,东中西部α与β之和分别为0.939、1.326和0.715。东部地区接近规模报酬不变,而中部地区建筑业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西部地区则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可见,中部地区建筑业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进一步说明了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政策的正确性。本文与吴先华(2007)的结论明显不同的是,本文结论证实东、中、西部地区资本弹性和劳动力弹性存在显著差异。在已有针对全国建筑业产出弹性的研究中,如李先光(2007)[12]的结论认为中国建筑业资本产出弹性为0.78,劳动力产出弹性为0.298;陆歆弘(2005)[13]相关研究亦表明1990-2000年中国建筑业资本产出弹性为0.86,劳动产出弹性为0.17。本文较吴先华(2007)样本数由217组增加到348组,模型也又所扩展,有关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的结论更有说服力。

人力资本水平指标E在东部和中部并不显著,在西部却明显促进了生产率的提高,这正说明了西部人才匮乏和亟待发展的事实,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并不是制约建筑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3. 产权变量National与理论预期一致,过大的国有资产比重对建筑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在东部,国有企业资产比重相同比例的减少比中部地区更能促进建筑业产出的增加,但这种效应在西部地区并不明显。随着建筑业国有企业转制和改革的不断进行,建筑业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已经由1994年的73.26%下降到2006年的31.13%,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筑业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在2006年建筑业60强排名中,非国有企业只有18%,说明现阶段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改革在建筑业仍有较大的推进空间。

资本周转速度变量Kspeed只有在西部才是显著的,东部和中部地区资金周转速度的提高也会对产出造成正面影响,但其统计检验并不显著。实际上,西部地区资本周转速度较东部和中部地区低10%左右,因而成为阻碍西部地区建筑业规模效益的主要因素。

国内建筑业科技研发变量Research只有在东部才是显著的,这也与中西部地区研发水平不高、高技术人才缺乏的事实相符。

金融规模指标Finance在三个地区都不显著,并没有得到理论预期的结果。金融规模目前并不是影响建筑业产出的关键因素。它并不能体现企业资金利用质量和使用效率,针对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对建筑业发展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以建筑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的面板数据研究了东、中、西部地区FDI对内资建筑业的作用机制。东部地区表现为负的“纯技术外溢”和正的人力资本促进效应;中部地区表现为较高的正向的“纯技术外溢”和正向的人力资本促进效应,但FDI对内资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挤出”;西部未跨越人力资本门槛,人力资本促进效应为负,但FDI对内资建筑业有一定的“挤入”。综合FDI对内资建筑业的影响机制和各政策变量在地区间的差别,内资建筑业的发展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国内建筑业应改善原有的国有企业运作机制,加快建筑业市场化步伐。国有建筑业企业在投资较大的市政工程、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企业从业人员规模庞大、施工项目空间分布零散的特点,使得目前国有建筑企业一定程度上存在管理体制陈旧、技术不新、国际竞争力低等问题,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建筑业市场化步伐的根本目的是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将外资建筑业企业纳入监督管理体系,内外各方广泛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行业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是发挥外资建筑业企业溢出作用的前提,是理顺内外资企业无序竞争关系的根本保证。

2. 加快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的改革步伐,从生产要素角度保证建筑业良性发展。技术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保证,内资建筑业企业应加强技术人才团队建设,在与外资建筑业企业竞争市场的同时,做好人才与技术的竞争。基于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技术水平相对较弱的事实,内资建筑业企业应立足长远,培养过硬的专业人才队伍,吸引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

3. 西部地区建筑业内资企业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学习东部和中部地区先进的管理经验,提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Blomstr?m,Magnus,Hakan Persson.Foreign investment and spillover effic:ency in an underdeveloped economy:evidence from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J].World Development,1983 ,11 :493- 501.

[2]Kokko,Zejan.Local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spillovers from FDI in the Uruguayan manufacturing sector[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96,32(4):602-611.

[3]Haddad.M,A.Harrison.Are There Spillovers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PanelData for Morocco[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3(42): 51~74.

[4]Aitken,A. Harrison. Do Domestic Firms Benefit from Direct Foreign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Venezuela[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 (3): 605-618.

[5]潘文卿.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03,(6).

[6]黄珂.FDI对中国内资工业部门外溢效应的分析和思考[J].企业经济,2005,(6).

[7]赖明勇,包群,彭水军.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外溢: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5,(8).

[8]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转移效果分析: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J].南开经济研究,2006,(4).

[9]罗长远.FDI、国内资本与经济增长:1987-200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06,(4).

[10]姜瑾,朱贵龙.外商直接投资,垂直联系与技术溢出效应――来自中国工业部门的经验证据[J].南方经济,2007,(2).

[11]吴先华,郭际,钟念.FDI对中国内资企业外溢效应的面板数据分析:以建筑业为例[J].当代财经,2007,(1).

[12]李先光.中国建筑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7,(5).

[13]陆歆弘,金维兴.中国建筑业产出增长因素分析[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FDI to Domestic Construction Industry

Dai Yongan, Chen Cai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4, China)

Abstract: The spillover effect of FDI varies greatly among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The effect FDI o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s negative in eastern area, positive in central area with high spillover value. In the central part of China, FDI piled into the domestic capital, while there is crowding-out effect in western part.

国内外建筑论文篇8

2008年BIAD传煤《建筑创作》杂志社主要建筑学术与文化活动回眸

1月

1月15日,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与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中国图书馆学会联合主办了“第三届建筑师与建筑传媒新年论坛暨中国建筑图书奖”评选启动活动。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建筑科技文化艺术出版现状,向世界展示中国建筑图书出版精品;提高建筑师及业内外人士对建筑文化的关注度,鼓励建筑评论,搭建读者、编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平台扩大优秀建筑著作的社会认知度,依托公众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与参与,培养青少年建筑学兴趣及审美能力。通过宣传中国建筑图书,展示中国建筑学术与文化,在建筑师,公众与建筑图书之间架起桥梁。

2月

2月29日北京机场T3航站楼正式投入使用,《建筑创作》于2月在国内率先推出百页篇幅的“北京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专辑”,并在T3航站楼投入使用当天赠与有关各方嘉宾,此举广受业内外好评。

3月

《建筑创作》与《中国建设报》联合发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建筑设计发展论坛征文”,旨在总结过去30年中国社会的震撼、铭记感动,品评事件、探索新路,并启动《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的编撰。

4月

4月23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13个“世界读书日”,《建筑创作》在这一天与中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于国家图书馆文津厅联合推出了“第一届中国建筑图书奖颁奖暨奥林匹克场馆建筑文化展开幕式”。国家有关部委领导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出席活动。同时载有第1届~第29届奥运场馆建筑文化图景的展览更使“4.23”阅读主题彰显奥运理念。

4月30日,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联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和《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的“红十字天使计划――博爱卫生站”设计方案竞赛在京揭晓评选结果并举行了颁奖典礼。此次公益活动得到了各个设计机构及高校建筑学院的大力支持,共有6项设计方案荣获特等奖。颁奖活动结束后,《建筑创作》还制作完成了《灾后重建设计方案作品集》。

5月

5月9日,“2007全球华人青年建筑师奖”颁奖典礼在深圳华夏艺术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等建筑界知名人士出席了颁奖典礼。此活动自2007年1月18日在“建筑中国”主题系列活动组委会的倡导下,在团中央中青国际(香港)有限公司、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以及中国青年高级人才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下正式启动。2008年3月2日经由海内外著名华人建筑专家组成的评委会进行评选,最终评出了10位获奖建筑师。组委会希望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国际性传播,提高华人建筑师的知名度,为华人建筑师与国际间的合作提供更广泛的机会和交流平台。

“5・12”汶川地震后,《建筑创作》投入到有关灾后重建的各项工作中,5月24日《建筑创作》与北京院BIAD和中央美院共同推出了《痕迹・艺术》展。此后,还联合北京减灾协会共同为灾区制作了《用艺术抚慰心灵》一书,该书旨在用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及防灾科学的知识和实例抚慰一个个需要关爱的心灵,百名艺术、建筑、传媒人士在书中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该书还被赠与四川省人大常委会10 000册,作为奉献给灾区进行灾后文化重建的礼物。

6月

6月20日,由《建筑创作》与淄博路意砖雕艺术研究院共同策划、历时3年编研的《中国古代体育诗歌选》举办了首发式。该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全国文联等多方肯定,被认为是一部在人文奥运的挖掘上非常有深度和具有广泛意义的体育诗文集。在日后举行的“中国古明创造展”上该书被赠与北京奥组委副主席陈至立等领导,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88岁的萨马兰奇先生。

7月

7月,为纪念北京申奥成功7周年,同时又适逢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建筑创作》特别推出《建筑创作典藏版》,以此铭记中国建筑师关于奥林匹克的百年梦想。

6月29日~7月3日国际建协(UIA)第23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于在意大利都灵举行。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演变中的建筑”,包括中国建筑师在内的来自世界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建筑学人及建筑师出席了这一盛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派出专访团抵达都灵大会现场,向世界各地的建筑师宣传《建筑创作》杂志并见证了UIA60周年的历史时刻。

7月11日

为纪念第三个“世界文化遗产日”,《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辽宁省义县奉国寺大雄宝殿隆重举行了《义县奉国寺》一书的首发式。该书是继《蓟县独乐寺》之后《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的又一有关中国古建筑学术研究重要成果。它的出版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好评。他们认为《建筑创作》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合作的这本书不仅为传统古建筑作了全景式的总结与挖掘,同时也开启了中国辽代木构建筑总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序幕。

8月

8月中旬,《建筑创作》考察组一行在5・12汶川地震百日纪念之时,来到四川汶川地区进行实地探访。

8月30日,由北京东城区东四街道办事处,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天津大学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庆祝北京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圆满成功暨《奥林匹克在东四》新书首发式”在东四奥林匹克社区举行。该书是继《胡同里的故事》、《东四名人胜迹》之后,BIAD传媒与东四街道办事处共同奉献给大众的一份厚礼。

9月

9月25日,在《建筑创作》承办下,北京院(BIAD)在延庆妫河举办了“北京妫河建筑创意园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创意使生活更美好:人与艺术、山水、空间”。来自艺术界、建筑界和创意产业的著名学者、艺术家,建筑师在一起共同商讨建筑创意产业园未来的前景。

10月

10月初推出单霁翔先生的第三部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10月17日,为庆祝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59周年同时也为欢迎来京参加“中日韩建筑师交流会”的嘉宾,BIAD特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交响音乐会。与此同时,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推出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奥运建筑设计作品集》和《BIAD的奥林匹克建筑之梦》邮票纪念版,此外还与香港凤凰卫视合作推出了72分钟电视纪录片《北京奥运建筑记忆》及其电视文学脚本。这种“四位一体”的多维传播方式在

行业内颇具影响力,堪称是BIAD人用作品见证城市发展、诠释精彩奥运建筑的典范之作。

10月23日,《建筑创作》一行在社长张宇的带领下,随胡越大师参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世界建筑节。在此期间,应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里卡多・波菲先生的邀请,《建筑创作》一行还访问了里卡多・波菲建筑事务所,并参观了其最新作品巴塞罗那机场、W巴塞罗那海湾酒店等项目。

11月

11月26日~27日,受邀参加了在西安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的“西安2008绿色城市与农村可持续发展座谈会”。本次会议由西安市规划局主办,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协办单位之一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特邀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报道。座谈会旨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新农村经济,创建绿色生态城市。包括张锦秋大师在内的海峡两岸200多位建筑学界的专家和学者出席了此次座谈会。

11月末,由本刊与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参与策划编撰的《2008奥运・城市》、《2008奥运建筑》两书正式出版。

12月

12月12日《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三十年》一书进行深度加工。12月19日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喻萍处长非常肯定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并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即将公司化的体制改革表示赞赏,她希望今后双方能够加强沟通、交流与合作。

(何 蕊)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宁成功召开

由南宁市人民政府和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联合主办、南宁市规划局,南宁市建设委员会,南宁市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和勘测院承办的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2008[南宁]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22~23日在南宁市会展中心隆重举行。南宁市人民政府市长黄方方、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长、全国政协香港特别行政区委员潘祖尧先生、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厅厅长宋继东,南宁市市委副书记覃孟征、南宁市副市长周家斌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以“建筑未来”为主题,来自英国的建筑师、畅销书《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作者Charles Jencks先生在主题演讲《全球范围内发展迅猛的建筑界》中讲述了当今世界建筑界主要的革新派别:爱尔兰建筑评论家、世界竞赛――埃及大博物馆设计获奖人、美国注册建筑师彭士佛先生(Shih-Fu Peng)向会议介绍了埃及大博物馆的设计构思和过程,加拿大专题研究数码建筑设计的青年建筑师、世华建协数码建筑学术委员会加籍委员陈寿恒先生向与会者介绍了数码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最新应用和数字工具的发展与建筑设计进步的互动作用;新加坡规划与城市研究机构主席、世华建协第一届理事郑庆顺先生(Tay Kheng Soon)讲述了可持续城市化进程与设计理念的革新问题,韩国著名思想分析家、哲学家韩太东(Hart TaiDong)教授以84岁高龄风尘仆仆来到南宁以多国语言与诙谐的语调讲述了人们建筑认知体系的一些瑕疵,并以北京奥运场馆为例做了生动的说明,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教授(Hsia,Chu-Joe)生动地称全球都会区域中的建筑为建筑的好莱坞,讲述了全球信息化的技术革新使网络社会崛起,带给建筑创作革命性的变化。与主讲人的学术论述相呼应,各路学者龙斌,庞波,张应鹏。吴伟、郑光磊、王桂博、黄健、张健、赵小钧、张辉、黄金弟、顾涛、赵墉、尹彤(女)、刘纲等15位知名设计师,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员与地方专业人员300余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期间,世华建协(WACA)召开了2008(第五次)会员年会,第二届第一次理事会议和第二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会议确定了协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会议召开之际,世华建协(WACA)为了表达对南宁市人民筹办会议的支持,特意制作寓意深刻的雕塑――“卧牛载斗”赠送给南宁市,作为协会与南宁市友好合作的见证。雕塑上部为两个中国传统木结构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之重构,下部为一形似卧牛的天然整石,整个雕塑寓意世界华人建筑师承继中华建筑文化,力求天人合一,与世界和谐,开拓进取,生生不息的精神。雕塑坐落在南宁市内最大的生态广场南湖公园内的名树博览园,11月22日,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和南宁市有关领导共同为该雕塑揭幕并在雕塑周围种植“未来之树”。

(世华建协秘书处供稿)

“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在京召开

由中国照明电器协会主办的“2008北京奥运工程照明论坛”于12月6日在北京国二招召开,来自全国的电气工程师及电器厂家代表逾三百人参加了论坛。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照明电器协会名誉理事长步正发及2008北京奥运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技术部部长丁建明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2008年奥运工程回顾总结与展望”。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电气分会理事长、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洪元颐以“2008北京奥运照明建设”为题总结了照明设计行业及电器企业藉奥运工程的契机取得的长足进步。2006年奥运中心区确定照明全部采用国内设备,在明确要求不能仿照其他国家的产品的同时还对技术和艺术上都提出了创新要求。经过奥运工程的检验,国内照明技术水平在光源,灯具,控制、供给的电源这四大方面无一漏缺都有了极大的提高。奥运工程对照明技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0余万套自主创新自主生产的中国照明设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对此都有巨大的贡献和收获。

(刘江峰 文图)

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开幕

12月10日,由北京市规划委主办,北京市2008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北京市2008环境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环保局、新奥集团,世奥森林公园、市城雕办协办以及北京城市规划学会承办的“第十五届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在市规划展览馆开幕。北京市副市长陈刚等市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展览以奥运工程规划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的总结以及后奥运城市规划展望为主题,为市民提供了一次了解奥运规划建设,参与首都规划建设的机会。到2009年

1月10日前,该展览都将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展览现场,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赵知敬告诉记者,首都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汇报展每年举办一次,这届展览集中展示的是奥运工程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和园林绿化,环境整治方案,汇集了首都城建行业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成果。展览分为7个展区,有奥运场馆布局展区,交通展区、园林绿化展区,城市雕塑展区等。《建筑创作》杂志社作为承制参与部门之一,与新奥集团、北京风景园林研究中心,北京水利设计研究院、市政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完成了奥运中心区的编辑设计与布展工作。

(何蕊 文 陈鹤 图)

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

12月6日,第二届中国城市化国际峰会在京举行。峰会上了《中国城市化率现状调查报告》公布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活力城市、典范企业,动力工程和优秀农民工评选结果。

本次峰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导、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主办,数百名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国内外专业人士受邀参加了本届峰会。

(林 娜)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领导来本刊调研

2008年12月19日,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处处长喻萍一行来到BI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调研。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B1AD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和主编金磊在座谈会上向喻萍处长汇报了《建筑创作》杂志社近年来的工作概况。

张宇首先介绍了BIAD自成立以来的总体概况。他说:“BIAD长期以来秉承‘建筑服务社会’的企业理念,以‘高完成度’的要求对待每一项承接的工程项目。多年来BIAD不断在‘建筑创作’领域努力钻研探索,设计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并且始终将‘中国最卓越的建筑设计机构’作为企业自身的奋斗目标。除此之外,BIAD还以《建筑创作》杂志社为窗口,致力于建筑学术与文化的建设与传播。近20年来,《建筑创作》杂志社积极聚合国内外建筑师,为增强建筑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应该说《建筑创作》已成为一本在全国颇有影响力专业期刊。此外,《建筑创作》杂志社广泛地参与学术交流活动,拉近了建筑界与文化界、文物界和艺术界的关系,推动了建筑文化的发展。2009年,在BIAD的大力支持下还将对《建筑创作》杂志社实行改制,使之成为一家涉及多领域的建筑文化传媒公司。因此,在外来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特别期待能够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加强沟通,在相关领域得到行业主管单位的关心和支持。”

主编金磊向新闻出版局的领导作了题为“专业化传播――为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品牌”的工作汇报。他说:“20年来《建筑创作》依托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搭建的广阔平台和BIAD强大的专业实力和品牌信誉,由半年刊,季刊发展为月刊,并逐步扩大发行量,走上了快捷的建筑学术及建筑文化传播之路。特别是在2004年快速崛起后,《建筑创作》通过改版进一步形成了。原创性‘和’个性化’两大突出特点。杂志内容不断丰富,栏目扩展到十余个,容量达每期200页。精美的原创建筑摄影图片帮助本刊在建筑摄影领域逐渐确立了权威地位。在2008年的发展中,《建筑创作》杂志社继续向着传媒公司的方向迈进,并按照BIAD集团公司的方向不断调整对外宣传视角。通过杂志及各类活动在国内外建筑业界宣传BIAD设计品牌、大力传播行业内具有卓越影响力的作品和人物。副刊《建筑师茶座》更是以加强与院内外建筑师的沟通,为建筑师们搭建交流平台为宗旨,不但为广大建筑师赢得了话语权,还使之成为行业内颇受认可的品牌。”随后,金磊通过期刊、图书、学术交流活动等一系列工作展示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在2008年取得的工作成果,并希望在今后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建筑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使《建筑创作》成为能代表北京乃至中国的卓越建筑设计学刊,尽快走向世界。

喻萍处长将此行的感受总结为“两个感动”。一是为此行受到《建筑创作》杂志社全体成员如此隆重而热烈的欢迎而感动,二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在这些年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令人感动。得知《建筑创作》杂志社2009年将进行企业化改革,喻萍对此非常欣喜,她说:“目前北京的市属期刊大致分为企业类型、事业类型,以及存在于企事业单位中的编辑部三种类型。《建筑创作》杂志社目前属于第三种形式,应该说这种形式在体制改革上是最困难的,因为较为安逸的工作环境使得工作人员不愿突破旧有的形式。所以BIAD大力推进《建筑创作》杂志社成立传媒公司的这种魄力十分令人赞赏,这不仅能加大改革的步伐,还能更加有力地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她最后表示,对于《建筑创作》杂志社今后在期刊发展的道路上遇到的实际困难,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将尽自己的努力予以帮助,希望双方共同为北京市的期刊行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做出自己的贡献!

(何蕊 文 刘锦标 图)

改革30年上海优秀建筑奖评选结果公布

2008年12月22日,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获奖项目名单公布,并召开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颁奖暨发展论坛。令人意外的是,“平阳新村四街坊”,“曲阳居民区”、“新福康里”等老百姓的居住建筑,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东海大桥这些申城标志性建筑“平起平坐”;“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规划”与“陆家嘴中心区规划”同获规划类金奖。

改革开放30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成果是辉煌的,上海的交通住房环境整治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令上海市民欢欣鼓舞,也令全国人民和全世界瞩目。今天发起和举办这次活动就是为市民提供了一个舒展情怀的平台,来歌颂改革开放30年辉煌的建设成果。改革开放30年上海城市建设优秀成果评选获奖项目一共164项。

金奖共30项。其中公共建筑12项,金茂大厦,上海大剧院,浦东国际机场1、2期,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体育场,上海博物馆,上海商城,上海光源工程,上海图书馆,上海新天地,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铁路上海南站主站屋,居住建筑4项上海万里城古北新区,万科郎润园,“平阳新村四街坊”;园林景观3项,上海延中绿地,大观园,东方绿洲。同时,上海市民可在此次评选出的建设成果金奖中,投票选出10个“市民最喜爱”奖。

评选委员会成员之一的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拿着这份最终的榜单与自己当初的投票结果作了一番对

比后露出欣慰的笑容:“我希望下次类似的评选,有更多民居建筑能获奖。记得最初提供给评委的榜单里,有很多高级酒店,现在看来,大部分酒店都被‘挑’掉了。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城市是给人居住的,建筑不完全是表面的外观,它是和人的生活最相关的,应该体现对民生的重视。我感到惊喜的是,此次评选并不局限于最近30年内建造的实体建筑,像衡山路、山阴路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规划保护也参与进来,充分体现了对历史和对传统的尊重。”

中科院院士,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在发言中感慨地说:“从1978年到2007年,上海建造了6亿多m2的建筑,其中大概1.4亿m2左右是公共建筑,这种状况极大地改变了城市。上海的城市绿化覆盖率从1978年的8.2%增加到2007年的37.6%。原来的人民广场现在也变成了一个重要绿地。从我们原来手法的单一,创作思想的保守到创造性的发挥,在筹备世博会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师正成为上海世博会的主导力量,上海正在建设世界性城市,全面综合地实行城市更新。”

这次的评选活动是一项历史阶段性的社会公益活动,目的是形象直观地宣传30年来与广大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上海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表彰为上海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广大建设者和设计者。通过这次评选活动进一步推动了上海的城市建设更好地保护和彰显上海的城市个性促进在若干年以后涌现出更富科技元素。更具人文关怀,具有一流的建筑特色。激发了上海市城市建设者投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建设和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热情。

(林娜)

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京召开

2008年12月19日,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和阿拉丁照明网联手打造的“2008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设计论坛”在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报告厅隆重举行,着力探讨了酒店建筑,室内与灯光的关系和下一步酒店设计的新方向和新形态。

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所长金卫钧,中国著名艺术家,2008北京奥运会焰火核心创作团队之一马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灯光工作室总照明设计师郑见伟分别从建筑、艺术,室内、灯光的角度对酒店设计做了精彩阐述,点线面四位一体将酒店设计的精髓进行了糅合。会议现场气氛热烈,到会听众高达400多人,成为历届会议之最。综观本次论坛,呈现五大特色强强组合、资源共享;阵容强大,嘉宾云集;精彩对话,互动性强,引爆现场,座无虚席,画卷签名,诊断未来。

(张 燕)

设计机构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奖

2008年11月14日,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IStructE)2008结构大奖各奖项评选结果在伦敦揭晓,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参评项目“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项目类优秀奖。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工程师王启文博士,作为该项目的结构专业负责人和学会资深会员,应邀赴伦敦参加了颁奖典礼。

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在国际结构工程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总部设在伦敦,现有会员23 000人,分别来自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从1968年开始,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每年举办年度结构大奖评选活动,以表彰结构设计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并展示引领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项目。设立的奖项共分12个大类,包括:文物遗迹建筑、文物遗迹基础设施,人行桥、交通建筑。商业建筑,教育与医疗建筑、住宅建筑,艺术与娱乐建筑、体育休闲建筑、工业建筑、可持续发展和小项目。每类项目中设一个优胜奖(Winner)和一个优秀奖(Commendation)。在各类项目的优胜奖中再评出一个年度综合大奖。结构奖的评选由学会下属结构奖评审委员会负责进行,委员会成员包括大学教授,科研机构学者和国际著名设计顾问公司的资深专家。今年的评委会主席由世界著名的伦敦帝国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主任David Nethercot教授担任。

共有来自欧洲,北美和亚洲的80多个项目参评,其中,著名的项目有:北京的水立方、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德国洛克维茨峡谷的公路桥、欧洲之星高速铁路伦敦车站等。其中,年度综合大奖被奥雅纳公司(ARUP)设计的伦敦希思罗T5航站楼夺得。我院“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获教育与医疗建筑类结构设计优秀奖。

“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建科院设计所与RMJM香港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设计完成的。该项目获奖并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是项目团队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也是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首次跨出国门,参加建筑工程设计领域国际大奖的角逐。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获ENR“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称号

2008年11月27日,由《建筑时报》和表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 Hill Construction)联合主办的“应对危机赢得先机”研讨会暨2008ENR/《建筑时报》“中国承包商和工程设计企业双60强”颁证盛典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中元再度荣膺2008年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这已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工程设计企业60强”企业名单。

连续五年入榜并保持较好名次,是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这些年业绩和实力的体现,也是社会和业界对我公司发展潜力的认可,大大提高了公司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相信这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拓市场,做优做强,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化工程公司稳步前进。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

崔总建筑师在韩国釜山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总建筑师于2008年10月27日~2008年11月1日在韩国釜山参加由亚洲建筑师协会主办,韩国注册建筑师协会承办的第13届建筑师大会。2007-2008年度建筑奖颁奖仪式也在本次会议举行,崔代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领取“殷墟博物馆”项目亚建协金奖。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航院中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设计项目

由中航院设计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天津基地规划项目,经过专家评审一举中标。该项目基地位于天津滨海高新区,占地1034亩;以神舟创新大厦主楼为景观中心,以卫星发射轨迹

为主要骨架,对整个园区进行景观组织,并使其景观元素向外发散,整个园区景观组织得到了很好的控制:方案“巡天”内涵的构图来源于卫星发射轨迹,建筑群体规划体现出的“空间站单元对接”的理念,符合航天五院分区发展的管理模式,极具航天企业的文化特色。

(中国航空工业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暨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在丽江召开

2008年11月20日~23日,由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主办,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云南省设计院共同承办的2008年学术年会在云南丽江召开,来自全国的各大设计机构和院校的80多名代表。分会理事,学会会员以及我省的设计单位代表围绕年会主题“可持续发展与建筑师执业能力”进行了精彩的发言和热烈的互动讨论,并就学会工作和“汶川地震影响”等议题进行讨论。11月20日,云南省建筑设计协会在丽江还召开了协会八届三次理事会,会议中李光熙理事长作了协会理事会工作报告,云南省设计院等单位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会议决定明年举办第二届《云南卡瓦格博优秀建筑创作奖》评选活动。

(云南省设计院)

海外资讯

建在树上的餐厅

这是新西兰正在建设的一家餐厅,曲线的使用营造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氛围,建筑物的形状就像是什么植物的水晶袍子。使用了菠萝,白杨及红木材等材料。走过地上36m的步道就可以进入其中。

(周有芒编译)

居住单元可以像搭积木一样变换的建筑

终于有一座不可思议的建筑出现在了迪拜以外的地方。这座名为“Sky Village”的积木形状的建筑将建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郊外,是一座多功能复合大厦,内有公寓,酒店,商场、写字间等,并还设有空中庭园。

该建筑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结构。积木形状建筑的四角是居住单元,可以建筑物的轴心为中心变动位置,即谁也无法清楚地判断建筑物的结构,因为该建筑物的外观会经常变化。建筑物最下面的地上部分,由于必须确保广场面积的缘故,因此设计得比较纤细,而上部则逐渐膨胀起来。这种设计确实让人有一种不稳定的担心,只能期望基础工程足够坚实牢固。

(周有芒编译)

由10层螺旋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百货商店

由荷兰著名建筑师集团“UNStudio”设计的台湾百货商店“Star Place”于前不久竣工。该建筑极为讲究的设计性体现在由螺旋状楼梯和扶梯合围成的10层高的共享中庭,外立面闪闪发光的像云纹绸一样的圆点花纹。

(周有芒编译)

英国的地方法院

Denton Corker Marshall事务所在英国伯明翰设计的地方法院获得了规划许可。伯明翰地方法院(Birmingham MagistratesCourt)共13层楼,面积约20600m2,包括24个法庭以及附属设施,如为员工,法官,证人,辩护人、律师和公众提供的住所。24个法庭设于一至六层,每层有4个法庭。顶部的四层是行政和法院住所所在地。这些空间都围绕着中间的一个中庭展开,形成富有活力和互动的工作环境。

设计者Barrie Marshall说:“这座建筑用一个简单的银色曲线金属‘礼服’封闭起来,表层有一系列不规则的水平细缝和切口,让阳光照进审判室和公共咨询处。在位于法庭的楼层上,咨询和休息室设于半透明的白色玻璃盒内,并悬垂于弯曲的表层外,反射出内部格局的直线型产生更为复杂的外部形状。我们希望使之有个性和特征,因此创造了一个雕塑版的外形,并采用穿孔和切口的形式,使其在周围的商业和住宅建筑中间更加具有亲和力。”

这座新的建筑靠近市中心,将成为Masshouse总体规划中的地标。新建筑计划于2009年年底开始施工。

(许松华编译)

维也纳经贸大举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在国际设计竞赛中战胜了其它几家国际公司,赢得了设计维也纳经贸大学的图书馆和学习中心(LLC)。

由Coop Himmelb(1)au公司WolfPrix领导的评委会选择了由哈迪德设计的解构主义建筑,并位于由BUSorchitecture公司设计的新校园总体规划的中心区。

扎哈・哈迪德的设计表现出建筑外部的直线线条向内时分开,形成弯曲和流动的走向,构成自由形状的内部“通道”,可以作为中心公共广场。其他的设施位于一个单体中,但也进行了划分,形成围合的空间。

工程计划于2012年年底竣工。

上一篇:建筑学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建筑师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