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性贷款范文

时间:2023-03-03 13:39:21

经营性贷款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 银行 贷款 抵押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但是近几年的信贷政策趋向紧缩,许多中小企业难以申请到公司贷款,缺少周转资金就成了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不少中小企业主转而将自己的住房作为抵押,以个人名义申请经营性贷款。于是,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成为了近两年个人贷款业务中的热门品种。

那么,什么是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呢?如何申请?又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今后它的发展趋势如何?下面,笔者就以上问题对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作一简单介绍。

一、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的定义

抵押(mortgage)指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某财产的占有,而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它是对该财产的书面让渡,但并不转让所有权。

抵押贷款(mortgage loan)指按规定的抵押方式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财产作为抵押发放的贷款。

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是指银行以借款人或第三人的房产作为抵押,向个人发放的用于其所控制的或所有的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支付租赁经营场所租金、商用房装修等合法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

说得通俗一些,如果某人开了一家小企业,一直经营不错,但最近资金周转有些困难,可企业规模小,又没有现成的厂房设备可以抵押给银行,那么走公司贷款这条路就困难了。相比之下,以个人的房产做抵押,用企业主的名义到银行贷款是一种既方便快捷又安全经济的融资方式。当然,申请到的贷款要用于借款人名下的企业合法经营所用,以企业的收入作为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所以,该企业的资本情况、经营情况、发展前景等都是银行重点考察的方面。从这个角度讲,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更接近于公司的流动资金贷款。

二、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的申请

1.申请条件

首先,要提前通过电话或现场咨询的方式对银行产品有一个了解,银行的工作人员会告诉借款人申请要符合的前提条件。虽然各家银行的产品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且均会参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所以要求基本相同。

借款人(也就是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的人)应符合的基本条件如下:

(1)借款人是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或具有不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低于18岁或超过60岁,就不可能申请贷款了。注意,港澳同胞是可以在内地申请贷款的。

(2)借款人及其配偶、所经营企业资信状况良好,无不良记录。如果借款人有过许多次或长时间的信用卡欠款、贷款欠款未结清,或企业有过被查处的记录,或是有过违法行为、被法院执行的记录,那么申请也不会得到批准。个人的征信记录、企业的工商查询、全国法院的被执行记录都是信贷员调查的方面,这些记录如果有重大问题,贷款申请完全可以被“一票否决”。

(3)所申请的贷款仅限于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所用。购买股票、注资增资、投资古董,这些用途都是国家明令禁止的。一般来说,贷款可用于企业经营周转、扩大生产、原料采购、备货等合法经营用途,最常见的有购货、采购原料和装修。

(4)借款要提供足额的担保。“担保”指足额的房产抵押和配偶、用款企业的担保。作为抵押物的房产原则上在借款人所申请的银行所在地并有自有产权。抵押物价值由专业评估公司进行评估,抵押值一般在60%~80%,有的贷款品种可达到100%。也就是说,排除其他因素,如果房产估值100万,贷款金额就在60~80万。另外,有的银行会要求借款人配偶和用款企业承担连带担保责任。

2.申请材料

在和借款人进行前期沟通时,银行的信贷员会详细了解各方面情况,如果符合条件,借款人就可以向银行提交材料了。各家银行对申请材料的要求大同小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借款人资料。包括借款人及其配偶、抵押人及其配偶(通常就是借款人和配偶)、保证人(通常为借款人的配偶)的身份证、户口本、婚姻证明、收入证明。举个例子,如果借款人已婚,用父亲的房子做抵押,妻子做保证人,那就需提供借款人、妻子、父亲和母亲四个人的资料。如果涉及港澳同胞,就需提供身份证和港澳通行证。此外,还有借款人的学历证明、资产证明等。

(2)用款企业资料。包括营业执照、公司章程、银行对账单、企业财务报表、贷款用途证明(也就是交易合同)以及其他可以证明企业资质的文件(如获得的专利、专营权证明等)。

(3)抵押房产资料,即房产证,如果有土地证也要一并提供并抵押给银行。如果房产为第三人所有,还需要公证处的公证文书。而房产评估报告需要专业评估公司

提供。

(4)借款人、保证人等同银行签订的各类合同,包括借款合同、抵押合同、保证合同等,都是制式文本,由银行提供。

(5)银行要求提供的有助于贷款审批的其他资料,如企业的POS机流水清单、个人账户流水清单、个人的专业资格证书和执照等。

3.审核程序

收到上述资料,银行会派至少两名信贷员与借款人面谈。信贷员会仔细审核借款人所提交的所有资料原件,并到借款人家中、用款企业和抵押物所在地进行实访,了解各方面情况,与其他有关人员面谈,请所有当事人在所需文本上签字。之后,信贷员会安排评估房产,汇总所有情况并撰写详细的调查报告,根据借款人提出的贷款金额、期限设定利率水平和还款计划等。

当银行审批通过此笔贷款后,通常会采取“先抵押后放款”的模式操作放款:先到建委和土地管理局抵押房产和土地使用权,在拿到他项权利证书后(也就是抵押的凭证),银行才会正式发放贷款,并要求借款人在规定的时间内,以规定的方式将资金汇入规定的交易对手账户中。至此,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的申请就成功了。在此过程中,只有评估公司、公证处、建委和土地局在办理相关手续时会收取一定费用,银行不收取任何费用。

贷款发放后,借款人要按时还款,配合银行提供贷后管理所需的资料,接待银行的贷后回访人员,直至贷款结清为止。

三、“5C”标准

一是申请主体的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还款意愿、还款能力、个人的品质等。其中个人征信记录极为重要,它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一个人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的银行信用状况,如信用卡、贷款的还款情况,这是信贷员审核的重要依据。良好的征信记录可以在贷款审批中为借款人加分,而一份糟糕的征信记录甚至可以让其在未来几年内无法申请到任何信用业务。因此,任何人在日常行为中都应注意按时足额归还信用卡和贷款,珍爱自己的信用

记录。

二是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在申请之前,借款人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在当前和未来自己是否有能力领导和管理企业继续发展壮大,企业资金周转是否正常,经营情况是否良好,以保证有足够的能力偿还贷款。

三是借款人的资产价值,包括银行存款、股市资金、公司持股和房产汽车等,它反映了借款人和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是申请贷款的重要因素。申请的贷款金额要和借款人的资产情况相匹配,量力而行。在申请过程中,借款人要向银行出示真实的资产情况,不虚报,不瞒报。

四是足额的抵押或担保。在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时,银行可通过处理抵押物的方式挽回一定的损失。它不是还款的来源,而是挽回损失的最后保障。因此,银行对抵押物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顺利申请贷款,借款人应该选择价值高、房龄短、产权清晰、易变现的房屋抵押。而且,不同的银行对抵押物的要求是不同的,个别银行只接受借款人名下房产的抵押,而大多数银行都接受第三方房产的抵押,在某些情况下还需相应的公证。

五是用款企业的外部环境。经营状况是可以控制的,但外部环境无法控制,而且有时会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借款人在申请前一定要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如果用款企业对经济环境的变化敏感,风险承受能力弱,那么申请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以上五个方面可以总结为品格(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llateral)及环境条件(condition),即银行常用的“5C”标准。它们是银行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时集中分析的方面,如果借款人能针对这几方面精心准备充足的资料并与信贷员真诚交流,相信会对申请有所帮助。

在通常情况下,申请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只需借款人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前提下向银行提供相关资料,并办理相关手续即可,审批时间较短,流程相对简单,业务发展十分迅速。

四、新品种及发展方向

近年来,单一的抵押贷款又与个人授信相结合扩展出新的贷款品种。所谓授信,狭义上是指银行与借款人签订合同,在合同约定的贷款额度和有效期内,允许借款人循环使用。它与单笔个人经营性抵押贷款相结合,扩展出新的模式:借款人用房产作为抵押,银行经过一次性审批,在授信合同约定的期限内(一般为3年)提供一定的额度供借款人多次提款、逐笔归还、循环使用。这就如同拥有了一张超大额度的信用卡,可在授信期限和额度内随时用款,资金回笼后可随时还款,归还部分的额度自动恢复。它的特点是一次审批可多次用款,放款更快捷,还款方式灵活,也节省了借款人的利息支出,非常适合中小企业主数额小、频率高和用款急的特点。

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用款金额小,是以往被银行忽视的市场。近年来随着政府相关扶植政策的出台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银行相继推出了各种贷款产品,并对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主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开发营销。一些进入成熟期的传统产业以及节能环保产业、高科技产业、文化产业等成为营销重点。为了更好地适应不同客户的需求,可供客户选择的产品也由单一的抵押贷款发展成为集担保、联保、授信等方式为一体的多类型产品群。我们可以看到,中小企业贷款市场还是相当广阔的,还有许多资源等待着被挖掘和开发。

参考文献:

[1]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江其务,周好文.银行信贷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郑可达,刘葳.银行词典[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人经营性贷款;银行贷前监控机制;债权监控

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6-0062-0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贷款逐渐成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途径。但长期以来,在抵押贷款中,银行把调查的重点倾向于第二还款来源抵押物价值上,而对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实际还款能力的调查力度与方法明显不足,银行债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导致银行面临不良贷款问题。

目前,中小企业贷款难已成为一个社会上较为普遍的问题,中小企业贷款金额对于大型企业贷款来说相对较小,但其贷款调查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跟大型企业贷款相差不大,加上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两本“账本”、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导致银行贷款的收益与成本不对称,银行的公司客户经理一般不愿意去处理中小企业贷款;相反,中小企业贷款金额相对于一般的个人消费贷款来说就比较大,一般的个人消费贷款满足不了其融资的需求。正由于这样,有很大一部分有着良好经营与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

个人经营性贷款是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一个有效突破口,但也是风险系数较高的贷款业务。在开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时,银行对其风险的监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贷款的事前审查更是控制风险的关键。银行必须在贷款事前审查时,对借款人、行业、企业、抵押物、贷款用途等进行详细、认真的审查,把握其关键风险点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同时努力改进银行内部管理,严谨而灵活地处理好每一个贷款细节。

一、借款人资质调查

(一)借款人资质调查的一般方法

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借款人包括持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核发的非法人营业执照的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独资企业的投资人、合伙企业的主要合伙人、全部由自然人人股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法定代表或主要股东。

借款人资质调查的一般方法与程序为:(1)银行应通过借款人(以及其配偶)的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业、在职年限等信息判断借款人目前收入的合理性以及未来行业发展对其收人水平的影响。(2)通过借款人(以及其配偶)收入水平、财务情况、资产情况、负债情况判断其贷款偿付能力。(3)通过央行的个人征信系统查询借款人(以及其配偶)以往关于信用卡、贷款的还款信用情况,判断借款人的还款意愿。(4)同时必须坚持第一还款来源(借款人还款能力)与第二还款来源(抵、质押物)相结合的原则。银行与借款人建立借贷关系的前提是借款人有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即有可靠的第一还款来源。第二还款来源是增强借款人信用的必要补充,会给借款人带来一种按时还本付息的心理警示。不能因为第二还款来源有抵押物,就放弃对第一还款来源的审查。在发展个人信贷业务时,必须坚持以第一还款来源为主的原则,第二还款来源仅仅是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备用手段,决不能将贷款的偿还来源建立在抵、质物的处置变现上。

(二)因企业自身利益而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企业实行“股东本位”原则,银企关系中,借款方对自身信息的拥有量总是大于贷款方,借款企业会利用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利益而把风险转嫁给银行。信息的不对称,使银行难以控制贷款的风险。

1.借款人家庭收入信息不对称。因个人经营性贷款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而制定的贷款品种,其贷款金额相对较小,风险较为分散,加上有抵押物作为担保,故银行为了加速贷款效率,降低其贷款准入门槛,并没有要求企业对其所提供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通过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核,其真实性会大打折扣。因此银行为了防范信息不对称,甚至是伪造信息的风险,贷款经办人员必须了解借款人所出资企业所在行业的最新经营现状,对其行业风险与利润有一定的把握;同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借款人所提供的个人与公司存折流水,与三大报表进行核对,如果其资金流动大体一致,即说明其报表真实性较高。

但行业的未来走势较难预测,同时银行经办对其行业并不十分了解,主要判断都只能依靠第三方信息,所以对行业现在、未来状况的把握潜在一定的风险。同时借款人所提供存折流水,未必就一定是个人与公司的真实存折流水,有可能是其他公司账款甚至是资金来源不明的账款通过此账户进行日常出入账。如借款人(或者其配偶)是另一间公司的财务人员,为了避税,就可能出现其公司账通过个人账出入的情况;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借款人(或者其配偶)用一定金额(如10000元),每月通过同一个账号存进10000元,再分开几次取出,循环操作,就会造成这样一个假象:每月收入是10000元,这些收入都用于生活或者作其他用途,但实质上借款人可能是一个没有收入,手上只有10000元现金的人。

银行贷款经办人员除了从正面获取信息外,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取,如借款人员工、朋友、还有其住房或其他资产情况等。当然个人经营性贷款,借款人是需要承担无限责任,而不像公司贷款那样,股东只承担其有限责任,出现抽空公司资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同时借款人还有抵押物在银行手中,其违约逃废银行债务成本也较高,所以只要银行经办认真去审查,此方面的风险还是基本可控的。

2.担保行为落实不到位。在借款人所提供收入不足情况下,银行会要求借款人提供具有担保能力的担保人作担保。实践中会出现企业债务的保证人不具备保证资格,使保证不成立;或保证人无能力即没有充分的提供保证,使保证流于形式。等到保证责任落实时,由于债务人或保证人的逃废债务行为,其财产价值均已减少以致不足以清偿债务,使保证变为形式,形同虚设。所以,对担保人资质的审查也是非常关键,其审查方法与对借款人资质审查方法大致一样。

二、行业与企业自身调查

(一)行业与企业自身调查的一般方法

1.行业调查。(1)行业调查在审查个人经营性贷款时,首先对其行业的最新状况进行一定的了解,从第三方信息与个人经验。判定其行业最新状况。(2)调查该行业是否有违反国家最新政策或经济计划,比如国家对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小纺织、小化工、小糖厂等科技含量低、耗能高、污染严重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严格限制,强令其停产、关闭,由此造成银行贷款难以收回。(3)通过以往的数据,结合最新的经济状况,对其行业未来的市场需求以及其平均毛利润、净利润、总资产周围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成本构成、投资回收期、各周期资金缺口等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数据预计。

2.企业自身调查。对公司以往贷款历史(如企业曾贷款,可通过查询企业贷款卡进行审查)、注册资本(要求出具专业会计师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证明)、股东构成、公司管理结构、管理层的素质、公司财务状况(通过三大报表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进行分析)、其上下游公司情况进行具体、详细分析,从而为贷款风险监控提供可靠依据。

(二)因企业自身利益而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在一般的民营企业,一个企业两本账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秘密,还难以排除企业还有“第三本账”、“第四本账”。借款人所提供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并没有通过专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核,虽然借款人所提供的存折流水基本与报表一致,但不排除公司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谋求自身的利益,为了获得贷款,而做出“第三本账”。

就算公司现在所提交的报表全部真实有效,但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同时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环境也处于动态变化当中。随着变化,企业可能会因经营良好扩大经营规模,而提出新的资金需求,从而为银行带来新的业务机会;也可能会经营不善甚至倒闭,还本付息发生困难,形成问题贷款甚至呆账。

所以,这就要求银行贷款经办人除了从正面获取信息外,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获取,如借款人员工、朋友、还有其住房或其他资产情况等获取信息,做好贷前的实地考查与贷后的跟踪管理工作。

三、抵、质押物调查

(一)抵、质押物调查的一般方法

个人经营胜贷款主要调查抵押物的真实存在性、权证的真实有效性、证物一致性、抵押物的变现性、抵押物的合法性、抵押物的受偿优先性、抵押物的评估价值、抵押率、抵押物损毁状况及抵押人的有关情况等。应重点调查抵押物的价值、抵押人对抵押资产的支配权利。

1.一般情况下,对于抵押物的调查与评估,银行都会委托经银行批准的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抵押物进行调查与评估,出具专业的评估报告并对其真实性与有效性负责。

担保方式只能采用抵押或质押担保方式,质押物限于本人或第三方个人在贷款行开立的定期存单或国债;抵押房产限于能在本地房产交易中心登记并办理抵押品手续的本地房产,不接受空置三年以上的商品房作为贷款抵押物。商品住宅抵押率最高不超过抵押价值的70%;商业用房(办公用房及商铺)最高不超过60%。

2.抵押人对抵押物的支配权利调查。所有抵押物必须由抵押人本人在借款申请、抵押合同上签名,抵押人的配偶或抵押物的其他共有人必须在办理借款申请或签署抵押合同或公证时当面确认抵押人的抵押行为并至少在其中一份文件上签名确认。已出租的房产抵押,抵押人应将租货情况告知债权人,并将抵押情况告知承租人。原租赁合同继续有效。抵押权实现后,租赁合同在有效期内对抵押物的受让人继续有效。同时,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会要求承租人签署一份《无条件撤场声明》,在抵押物被银行处理时,承租人不得提出第三方抗辩权,以免使抵押权实现出现担保瑕疵,为以后的偿债埋下隐患。

(二)因企业自身利益而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1.抵押物评估价值过高。因借款人多为私营企业主,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社会关系,借款人出于自身利益与资金需求,可能会与第三方评估公司具体的评估人员串通,对抵押物评估价值人为调高,影响银行债权有效实现。当然银行对评估公司也有相应的监督机制:(1)单笔评估价值偏离市场公允价格20%以上的评估业务累计达到五笔,停止与其合作并报总行备案;(2)对于单笔评估报告价值偏离市场公允价格20%以上的,出具该评估报告的评估师不得再参与本行个人信贷业务的评估工作。但银行的审查人员并不是专业的评估人员,在一些较偏远的地区,可能对其抵押物评估价值合理性难以把握,只要该笔贷款不出现问题,就算评估价值偏高,银行也很难发现。

2.抵押担保存在瑕疵。借款人对其婚姻情况进行造假,或找人冒充为其配偶,签署其抵押合同,也就会造成担保瑕疵,使债权难以实现。

根据《婚姻法》的有关规定,除夫妻双方另有约定外,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为夫妻共有财产。根据《民法通则》的司法解释,对于共同财产的处分应征得所有共有权人的同意,否则无效。由于房产抵押本身属于对房产的一种处分行为,如果未能征得抵押人配偶的同意,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因此,如借款人隐瞒了其配偶的情况,以个人名义向我行申请贷款,借款人配偶未在借款抵押合同上签字,将有可能导致银行的抵押权落空,给银行带来损失风险。

3.一房多贷,一房多卖。甚至一些不法分子,走管理漏洞,出现一房多贷或一房多卖的违法犯罪行为,银行因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取得,而无法通过行使撤销权保障抵押权的行使。

c先将房屋抵押给了A银行,后来c又以《房屋所有权证》丢失为名,向××市房屋产权登记发证中心××区房产所申请挂失补证,并由所在街道出具证明,证明该房产权所有。××市房屋产权登记发证中心××房产所受理了c的遗失补证申请,在未查询该房产权权属状况,未通知A银行的情况下,即为c补发了新的《房屋所有权证》。c又凭新的《房屋所有权证》向房屋产权登记发证申请交易过户,由于新证的编号与旧证的编号不同,在新证项下没有他项权利登记。c的抵押交易过户2个月后,A支行才获得胜诉判决,而此时,该房产又已几经交易,A支行因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的合法取得,而无法通过行使撤销权保障抵押权的行使,又碍于与地方房产局和房屋产权登记发证中心的业务合作关系而没有向其提起维权诉讼,抵押人c不知去向。法院因主债务人确无财产可供执行,裁定执行终结。

由于出现此类案件,房屋管理交易中心,已经严格执行查档手续(查询该房产权权属状况),并对所有查档证明只能当天有效,比较完善了解决上面案例所出现漏洞。

(三)因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而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抵押权是一项法定的优先权,抵押权优先于一般的债权。先看看抵押的定义,《担保法》第33条规定,“本法所称抵押,是指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对本法第34条所列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照本法规定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但是,由于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情况上对银行债权保护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如下:

1.抵押物可能面临毁损、灭失、贬值等风险。根据相关法律中的规定,抵押权因抵押物的灭失而消灭。因此,为防范这种情况发生,银行首先须要求借款人为抵押物办理合理期限的保险,并将第一受益人约定为银行;其次是要经常对抵押物进行现场检查,如发现抵押物已经或有可能被征用、被非法处置或存在毁损、灭失、超常贬值等不利情况的,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2.《破产法》规定劳动债权优先于担保物权;《税法》规定纳税人欠缴的税款发生在纳税人以其财务设定抵押、质押或

在纳税人的财产被留置之前的,税收应当先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对银行债权保护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银行在接受抵押时,必须了解掌握抵押人劳动债权情况并调查是否欠税,或者要求抵押人提供相关税务机关出具的抵押人无欠税的证明。但由于借款人奉行以“股东至上”主义,利用其信息优势,从而使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所以了解掌握抵押人劳动债权情况相对较难。

2.处理抵押物时手续过多,费用较高。银行在执行担保债权的环节多、费用高,银行通过法律诉讼伸张债权,除了立案、诉讼保全、执行等环节需要先垫付费用外,在案件审判或执行阶段,往往还需要支付鉴定、评估、执行物过户等费用,收费的环节多而且费率高,导致诉讼费用基本上要占到诉讼标金额的10%~20%。若抵押物的抵押成数较高,同时又遇上房产价格的较大幅度的贬值,就会导致处理抵押物的资金不足以偿还贷款与支付相关手续费用,最后变为银行自己负担。

四、贷款用途调查

(一)贷款用途调查的一般方法

个人经营性贷款的用途规定如下:(1)用于借款人合法的经营投资活动中正常资金需求;如持续经营过程中临时性、季节性流动资金周转、购置(维修)有关设备、装潢经营场所等;(2)鼓励对制造业、批发业、零售商贸业、物流运输及其他国家优先发展的和重点扶持的行业和主要结算通过银行进行,业务运转良好、产权清晰的企业发放个人经营贷款;(3)禁止贷款资金用于房地方开发和土地储备;(4)禁止贷款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包括股票、权证及基金买卖),期货交易、外汇买卖和委托理财等金融投资;(5)禁止贷款资金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6)禁止向存在隐患、产品质量差、市场销路不畅、“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发放贷款;(7)根据目标客户特征和需求,原则上不同的客户类别对应的不同资金用途。贷款用途调查主要就是针对以上规定进行调查。

(二)因企业自身利益而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行《刑法》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的金融诈骗,确定为刑事犯罪;而对于在中国企业的信贷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虽然不以据为己有为目的,但却通过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而获得贷款的行为,并未规定要追究刑事责任,这就使得实践中这类欺诈行为有恃无恐,而这类欺诈行为正是产生银行不良贷款的重要原因。

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的用途,是根据借款人公司所提供购销合同、装潢合同来确定;但不同于公司贷款,它并没有要求借款人在银行开立专款专用账户来监控贷款资金使用。它只要求贷款资金放款在借款人个人账户,资金到账后,只要再经过几次取现再存入其他账户的操作,银行就很难把握资金的真实用途。同时由于银行只是会收取借款人所提供购销合同的复印件作为资金用途证明,原件还是留在借款人手中,借款人可以利用自身多年的社会关系,与相关供货商签署虚假的购销合同,贷款通过后,再销毁其合同。所以,银行对其资金用途控制难上加难,没了硬性规定,就是借款人将资金用于高风险项目投资,也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

针对以上问题风险点,银行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听之任之。严格意义上银行更为重点的是关注贷出去的资金是否能否收回,至于借款人资金真实用途,虽然银行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规范,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同业竞争与监控难度大等原因,银行很难有实质性措施去规范其贷款用途。如设立专款专用账号进行监控,这必然会大大减弱其贷款产品的吸引力与竞争力;如不设立专款专用账号,监控也很难落到实处。

所以,银行主要风险把握点就在于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与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借款人的违约成本”主要是指借款人因不能按时还款而造成成果与为此所付上的成本。借款人在不能按时还款时,不仅会对其个人“征信报告”造成不良记录,影响下一次的贷款,同时还可能造成抵押物被拍卖等处置,由于贷款人成数是经过严格控制,所以在抵押物没有突然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借款人违约不还,就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风险还是基本可控。

五、银行自身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一笔个人经营性贷款,不仅是因为企业奉行“股东本位”、银企信息不对称、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不完善等原因而造成的贷款风险,同时银行内部管理漏洞、银行内部人员出现权力寻租行为都会造成贷款风险的形成。其中主要的原因是调查成本过高与考核制度未完善。

(一)因调查成本而出现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实生活中,一个银行在许多公司均有贷款,银行还要不停地开拓新的业务,为求贷款的方便和快捷,在贷款之前债权人通常不会非常详细地查阅有关公司的信息。如果每次贷款之前债权人都大量地花费时间和金钱去查阅有关的信息,贷款成本将会变得何其之高,贷款的速度将会变得何其之慢。而且,在股东处于强势地位的情况下,就算债权人真的愿意去查,股东也可以很容易的采取对付这种调查的措施。

在银行现有的人力、物力下,银行全部参与这些内部监督是不可能的,银行只能有选择地对部分公司进行监督。而且在公司经营良好还贷较好的情况下,银行自无监督的必要。虽然理想状态是银行对每一笔的贷款都进行详细调查,但由于调查成本的原因,银行只能对风险较大或出现逾期贷款进行重点调查,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可以较好地控制好风险的同时兼顾其调查成本。

(二)因考核制度而出现问题与解决方法

现行许多商业股份制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经办人员都是经过上岗考试通过的个人金融客户部的客户经理。他们每个季度都要进行业务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会直接影响个人客户经理的工资水平、级别评定,甚至是晋升关键。这种考核制度一方面可以尽力地调动起客户经理工作的积极性;但同时由于业绩的重要性,可以会导致客户经理因业绩原因.而放松对贷款的相关调查。同时由于实行了贷款责任终身制,一笔不良贷款同样会影响他们的工资水平、级另U评定、晋升问题。所以当借款人不能还贷时,客户经理为了不产生不良贷款,以为借款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只是暂时的,于是再贷款给借款人,使得银行的不良债务越积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不是银行监督借款人经营,决定借款人的投资与撤资,而是把贷款的主动权交给了借款人。把借款人与银行用固定的借贷关系拴在一起,只能加剧不良债务的积累。甚至有极少部分银行客户经理素质不高,可能会被公司收买,而与公司串通一气,权力寻租,骗取银行贷款。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小企业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6-0149-02

根据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公布的数据,中国中小企业总数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左右,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同时,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由于环保约束加强、人民币持续升值、人工成本上升、贸易壁垒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亦面临着产业升级、再造竞争优势的压力。

一、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共性特点

1.小企业、微小企业客户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企业生命周期短;同时,由于小企业、微小企业规模小,亦具有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船小好调头”的优势。

2.公司治理机制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的科学性和约束性较差。大部分中小企业为家族式或合作式企业,企业的相关决策行为依靠个人意志,企业决策随意性较强;同时,在市场夹缝中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主是中国经济中最具“企业家精神”的群体,其创新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决定着企业的成长。

3.融资频率高,操作成本高。相对于大企业的“批发”业务,小企业点多、面广、量大,小企业融资需求呈现“数量多、频率高、频率快,周期短”的特点。中小企业的征信成本高,致使中小企业、微小企业融资较难,这也意味着商业银行在与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群体发生信贷业务关系中可以获得较高的贷款收益。

4.核心竞争力不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大部分中小企业较大型企业而言,在科技水平、创新能力、营销网络、品牌价值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依托大型企业生存的现象较为普遍。同时,正是由于众多的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依托大企业生存,在众多的细分市场领域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获得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与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比较

(一)贷款发放对象

小企业贷款的发放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其贷款主体为公司,还款主体也为公司,体现的是公司与银行间的借贷关系。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贷款发放对象主要为个体私营业主,其贷款主体为个人,还款主体也为个人,体现的是个人与银行间的借贷关系。虽然经营性贷款与小企业贷款的客户群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交叉,但经营性贷款与小企业贷款在客户群体、产品设计上更多体现的是分工、协作的关系。

(二)贷款担保方面

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担保强调个人有效资产抵押;对区域内比较成熟、规范的专业市场及产业集群中的优质客户,可适度采用个人联保、抵押加保证、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小企业担保方式多样,小企业贷款的担保方案基本上是按高风险等级的客户配置低风险信贷业务品种、采用较强的担保措施;信用等级高的客户担保措施可以有所放宽。从总体上看,采用抵质押方案的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缓释措施较强;基于真实交易背景、真实信贷需求的担保类经营性贷款有助于解决小企业、微小企业客户“担保难”的问题。

(三)贷款期限方面

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期限主要依据贷款期限的担保方式和支用方式来确定。抵押类非循环支用的,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三年。以普通商品用房、高档公寓抵押的,最高额抵押的债权确定期间最长不超过十年;以别墅、商铺抵押的,最高额抵押的债权确定期间最长不超过六年;以办公用房、标准工业厂房抵押的,最高额抵押的债权确定期间最长不超过二年。小企业贷款按照贷款种类的不同确定,中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最长可达最长十年,中短期贷款一般在二年以内,供应链融资一般在一年以内。

三、发展策略建议

(一)客户层面

1.中小企业客户分布广,建议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选择层面主要立足于在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和通胀影响较小、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在客户基本面的选择上应突出企业的竞争优势。针对区域内具有比较竞争力优势的“商业圈”、“产业链”及“供应链”中小企业客户进行批量的、系统性开发和授信,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及提升营销效率。

2.建议从存量客户中挖掘经营性贷款客户。从存量客户中挖掘客户具有成本低、针对性强等特点。目前商业银行拥有同业中最大的个人住房贷款客户群体,从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客户可以避免商业银行客户资源流失到他行,也有助于提高客户产品覆盖度。

(二)产品层面

1.个人经营性贷款与对公客户贷款具有许多共同点,在营销业务时要加大公私业务联动。对于一时无法具备对公贷款条件的小企业客户和私营业主、个体工商户客户群体,在对公业务方面可以积极争取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在对私业务方面可以大力推荐个人经营性贷款。商业银行对公客户中存在许多无贷款的客户,可以从中寻找优质客户营销个人经营性贷款。通过联动营销,有利于推动商业银行存款、结算、贷款等业务的全面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也可成为了小企业的孵化器,待小企业主成长到一定规模后源源不断地向公司信贷业务输送成熟企业客户,形成良好的资源互补。

2.加强品牌管理,依托建行整体品牌价值实力雄厚的优势,推广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品牌,提高其社会知名度与美誉度。

(三)风险防控层面

1.在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应加强对经济金融形势、宏观经济调控与政策、总行管理政策、竞争对手动向与策略等的研究与解读,重点关注通胀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压力、人民币升值趋势、制造业企业招工难、产业及环保政策等因素对小企业经营的影响,明晰业务发展策略,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中坚持商业银行的风险选择。

2.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与小企业贷款风险控制层面统筹管理机制。一方面,加强个人经营性贷款行业风险管理,严格限制个人经营性贷款投向国家政策、监管部门严控的行业及列入“淘汰落后产能名录”的行业企业,谨慎进入“两高一剩”行业、“敏感性行业”等,加强经营实体企业银行信用记录的分析,严防个人经营性贷款与小企业贷款之间政策套利风险。另一方面,加强对授信业务的分析。借款人及其关联人所经营实体已有对公贷款或已有消费经营类贷款,经营实体企业对外担保金额较大的,在还款能力评价、授信额度确定上要统筹考虑个人经营性贷款经营实体对公授信、对外担保情况,审慎、合理分析评价客户。

3.加强条线的管理和专业化经营中心的建设,专业、专营、专注发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客户。个人经营性贷款经营中要加强专业化建设,保证人员到位,确保在岗位设置上严格按照总行职能要求,细化岗位分工,落实岗位责任,按“专业化个贷中心”的建设要求运作经营,不断提升商业银行服务中小企业、微小企业专业化服务水平。

4.个人经营性贷款授信应从企业基本面、借款人基本面二维分析,强化非财务报表分析来剖析风险。首先,强化调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可靠性审查,重点调查企业和借款人的“三表三品”(“三表”指电表、水表和与工资表,“三品”指人品、产品和抵押品),核实客户的生产销售订单、机器设备、产品销售、税费、水电费、支付工资、抵押物、经营者人品等情况,分析判断企业的生产规模,实际生产经营情况,进而分析资金需求的合理性以及现金流还贷能力。其次,信贷方案的设计上,应从最大化加大借款人违约成本的角度入手,强化担保措施,尽可能将借款人及其配偶、关联人的有效资产抵押于商业银行;还款方式的选择上,风险较高、担保措施较弱的客户选择分期还款为主从而逐渐缩小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再次,在贷款审批环节,应从经济规律、财务逻辑、行业惯例并结合中小企业主个人家庭资产分布、银行交易流水、个人征信特征做认真分析和甄别,审慎决策。

5.在贷中放款支用环节,应审查贷款资金支用的各关键要素是否与贷款合同约定用途一致,对于支付方式、支用金额、贷款用途、贷款期限、交易方账户等因素与合同约定存在差异的,应进一步调查核实,确认交易行为及交易方的真实性,谨防客户因异常资金需求而套取银行贷款。

参考文献:

[1] 吴建强.中国推进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思考[J].当代经济,2009,(10):144-145.

[2] 迈克·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

[3] 宋炳方.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4] 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 朱小黄.远离冰山——打造中国商业银行的百年老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6] 吴小梅.厦门市商业银行国际业务的战略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5.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4篇

一、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2010年以来,山东省内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迅速增长。截至2012年12月末,山东省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含青岛)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已达3669.13亿元,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由2010年初的23.47亿元发展到2012年末的323.55亿元,增长了近13倍,占股份制商业银行各项贷款余额的7.28%,占全辖银行业机构个人经营性贷款的8.82%。据统计,在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中,向个体工商户和个人企业主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占比达到85%左右,较好地满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

(一)业务营销模式转型,批量开发渐成主流

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股份制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营销模式由最初的单打独斗、散户开发,发展为现阶段的规划先行、批量开发,并逐渐成为个人经营性贷款营销的主要模式。民生银行实施以有形商圈(批发市场)、无形商圈(各商会、社团)以及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链及其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两圈两链”开发策略,以规划指导营销,分期分批分层批量开发,累计开发了省内各类商圈、产业集群200多个,基本覆盖了省内主要基础加工制造实体和商贸流通行业。

(二)业务流程逐步优化,“信贷工厂”模式日渐成熟

针对个人经营性融资需求“短、小、频、急”的特点,各股份制银行积极探索优化业务流程。光大银行依托自身操作平台,采用“信贷工厂”运营模式,实现了操作流程的标准化、集约化和电子化。民生银行应用自动审批流程处理标准化授信申请,将贷款操作流程标准化,为个人经营客户提供从贷款咨询、业务受理、柜面操作到售后等一系列服务,实现小微业务的“化繁为简”和综合开发。

(三)信贷产品不断创新,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各股份制银行针对个人经营性客户的信贷需求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创新,打造了一批个人经营性贷款品牌。光大银行以“阳光助业”品牌为核心,推出了个人经营助业快速贷款之“链式快贷”和“房抵快贷”两项标准化产品。民生银行大力推广“商贷通”品牌,积极谋求担保方式的创新突破,开发提供抵押、联保、互保、共同担保及专业机构担保等11种担保方式。招商银行了“生意一卡通”,集融资、结算和生活于一体的个人经营专属金融服务工具,为经营者搭建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平台。

(四)组织架构不断完善,业务条线化管理完善

目前,各股份制银行普遍将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纳入零售银行条线管理,有的银行单独设立了专营机构,设置了个人经营性贷款专项授信规模,建立了专业的营销团队并配备专职审批人,实施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建立了专门的贷后管理团队。民生银行分别设置了零售银行授信评审部和售后服务部,零售银行授信评审部内设评审、放款两个中心,售后服务部内设风险监测、服务管理、资产保全三个中心,较好地实现了贷中审查与贷后管理的有效分离和相互制约,提升了各环节风险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华夏银行将个人经营贷款纳入小微企业贷款进行管理,实行独立的信用评级标准和信贷审批系统,审批采用专职审批人加风险总监的审批模式,实行一般授信“2+1”,特别授信、优质客户授信“1+1”的审批模式。

(五)业务向基层延伸,企业融资成本降低

随着股份制银行机构向地市和县域延伸,业务触角向个人经营性信贷领域拓展,打破了过去城商行和信用社对县域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垄断,激活了当地个人经营性信贷市场,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一些股份制银行进驻后,当地个人经营性授信利率平均降低了20%—30%;它们利用自身的产品优势和信息科技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结算服务,大大降低了客户结算费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风险

(一)业务监管制度尚存空白

目前,监管部门尚未出台针对个人经营性贷款的指导意见或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普遍参照执行《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在实际操作中,部分股份制银行往往简单地将部分企业贷款归入个人贷款的范畴,按个人贷款的标准和条件发放企业贷款,变相放松对借款人的审查,降低贷款准入门槛和条件;个别行既对企业发放对公贷款,又对企业主发放个人经营性贷款,未将企业主贷款纳入对企业的统一授信,变相放大了贷款额度;个别行对单户个人经营性贷款没有规定金额上限,借个人贷款之名行公司贷款之实,不符合相关要求。

(二)业务风控体系相对滞后

一是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个人经营性贷款制度体系,未建立个人借款客户综合授信制度,同一借款人可以通过不同业务品种多渠道获得贷款,也可以对同一企业的多个借款人和企业同时进行授信,容易造成对单一客户的过度授信。二是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主要表现为授信评审和贷后管理岗位人员配备普遍不足,兼岗现象较为严重;对个人经营性贷款贷前调查不够全面、深入,特别是对借款人申请材料的真实性核查不够;贷款审批、发放不够审慎,向部分不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发放贷款;贷后检查流于形式,绝大多数银行将个人经营性贷款的贷后管理等同于一般个人贷款,只要不逾期一般不给予特别关注,贷后检查记录内容高度雷同。三是信贷管理系统存在缺陷。个别银行由于系统原因不能及时将个人经营性贷款客户信息录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利于客户信息在同业间共享。四是贷款五级分类不审慎。目前各行基本是按照逾期时间划分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分类,而未能根据借款人还款能力变化及时准确地反映贷款风险变化状况,影响贷款分类结果。五是对中介机构管理不规范。部分担保公司存在对借款人过度担保的风险,个别与银行合作的评估公司存在不符合其总行准入条件的现象。

(三)贷款用途不实现象突出

在对银行开展的现场检查中发现,个人经营性贷款资金的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不符的情况较为突出。一方面,由于个人经营性贷款未能实现随借、随用、随还,使贷款额度与借款人的实际资金需求不匹配,借款人在贷款后往往将部分闲置资金用作其他投资。另一方面,资金中介往往帮助不符合贷款条件的借款人通过制作虚假信息套取银行贷款,或联合多人从银行套取贷款。此外,个人经营性信贷资金被转作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用于归还他人贷款、流入投资担保及典当公司账户或直接回流借款人或借款人公司账户,潜藏较大风险隐患。

(四)小微企业先天不足阻碍业务发展

由于小微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不真实,企业管理者个人征信记录滞后,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比较突出,加之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小微企业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经营利润下降,融资渠道变窄,部分小微企业涉足民间融资,甚至以诈骗手段恶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风险苗头不断显现,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给小微企业信贷管理带来较大压力。银行出于风险管控的审慎考虑,对于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由激进逐渐转向谨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三、对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相关监管制度

建议监管部门出台专门的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办法或指导意见,明确该业务的准入条件、授信审批、资金支付、贷后管理等相关问题,为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提供总体指导,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发展。

(二)建立完善小微信贷管理组织架构

不同于城商行和农村信用社扎根于城市社区和农村村镇的情况,股份制银行长期以来依托于大中型客户,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合小微信贷业务特点的风险管理架构,缺少相应的机构网点和熟悉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经营特点和潜在风险的客户经理以及风险管理人员队伍。因此,股份制银行要尽快建立完善小微信贷风险管理架构,制定适合小微信贷特点的风险管理流程,根据小微商户、商圈的分布适度增设机构网点,引进精通小微信贷业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尽快培养一批熟悉业务、责任心强的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队伍,为小微信贷业务发展打下基础。

(三)不断完善业务风险管控体系

股份制银行应针对小微客户户数多、金额小、风险大的特点,完善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内控制度和流程设计,根据小微商户的特点,创新风险管理的技术手段,建立快捷高效的审批通道,明确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信贷产品的贷款审查和贷后检点,把控实质性风险;提升信贷管理的电子化水平,充分发挥科技信息技术对业务发展的支撑促进作用;加强内部检查监督,相关业务部门、合规部门以及内审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开展业务检查、监督和指导,及时纠正业务发展中的问题。

(四)努力提高信贷管理精细化水平

股份制银行应认真落实授信尽职要求,提高个人经营性贷款贷前调查的有效性、授信审查的合规性和贷后管理的针对性;加强资产质量真实性管理,细化分类标准,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审慎划分个人经营性贷款风险类别;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备,加强信贷队伍建设和培训,注重合规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防范道德风险,提升信贷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督管理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营性物业 城市商业银行 风险防范

城市商业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5年国务院正式决定组建以来,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商业银行受经营规模、地域、人才储备等限制,难以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大客户,但其具有决策链短、机制灵活等优点,更加贴近地方中小企业,更能了解地方中小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风险水平,并能设身处地为中小企业设计产品和服务。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商业地产热的不断兴起,与其密切相关的经营性物业融资业务也应运而生并得以快速发展。作为一种新型融资产品,经营性物业贷款以其期限较长、额度适中、还款方式灵活等特点,为有资金需求的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问题。发展初期,主要是资金实力强的大型银行敢于尝试,随着市场的成熟,业内不断扩展普及,为越来越多的城市商业银行所关注,成为各金融机构开拓市场、争夺客户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经营性物业贷款的定义及特点

经营性物业贷款是指银行向法人客户发放的,用于购置或支付与物业相关的负债或费用,以其或第三人所拥有的经营性物业作为抵押物,以该物业的经营收入及借款人的其他经营收入作为主要还款来源,并定期还款付息的贷款。

借款人是经有权部门批准成立并依法持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实行独立核算的法人。

用于抵押的物业必须完成竣工验收并取得产权证,具备运营条件,预计现金流量充裕、综合收益较好,还款来源稳定的商业营业用房、办公用房、工业厂房及可独立经营的附属设施,且借款人拥有对其独立的处置权。

贷款资金可用于物业在经营期中的各种资金需求,不得用于国家明令禁止的投资领域和用途,不得用于偿还银行存量不良贷款或违规贷款。其中,自行建造的物业可用于置换负债性资金和超过项目资本金规定比例以上的资金;购置的物业可用于置换购置款。

经营性物业贷款的特点:第一、贷款期限较长,一般在1年以上8年以下,原则上不超过10年,且抵押期限不得超过借款人法定经营期限和房地产权的剩余使用年限。第二、贷款额度适中,可根据借款期内物业可用于还贷的现金流确定。第三、还款方式灵活,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按月、按季结息,按季、半年、一年分期还本等个性化还款方式。

二、经营性物业融资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经营性物业融资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各种风险,如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会逐步地暴露出来,特别对于资金实不强、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必须逐一识别以上风险,加以控制,并将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保障资产安全。

第一、市场风险及其防范。经营性物业贷款的期限较长,贷款期内的各种不确定和不可预见因素较多。例如受到经济发展周期和房地产市场周期变动影响,借款人可能高估抵押物价值或将市场租售情况不理想的项目抵押给银行,都可能导致抵押率较低,无法覆盖贷款本金及利息。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的变化,对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的实际利息收入可能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城市商业银行要真实客观地评估抵押物市场价值,严格控制贷款用途,杜绝借款人降低注册资本、抽减股本、不当分配利润等降低所有者权益的行为;应高度关注当地经营性物业价值、租金水平的市场行情,加强贷后检查的深度和频度,指定专人定期(至少每季一次)对租户的变动、租赁状态和租金交纳等状况进行查验,并对租约和租金收入专户等情况进行调查;还应关注土地增值税等政策变化对抵押物市值的影响。

第二、信用风险及其防范。信用风险是任何金融机构都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城市商业银行也不例外。城市商业银行在开展经营性物业抵押融资时,由于贷款额度较大,借款对象必须是信用等级较高,具有一定开发资质,财务状况良好,商业地产开发业绩优良或物业经营管理经验丰富,招商引资能力和市场培育、运作能力较强的优质客户。经营性物业原则上是位于城市中央商务区和中心商业区等城市中心繁华地段,并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出租率较高,经营状况良好的低风险项目。稳定的收入、充裕的现金流是经营性物业贷款最重要的还款来源保证。1、加强对借款人资质的审核,通过个人征信查询或网络查询,与借款企业实际控制人及财务高管人员面谈;2、严格审查第一还款来源和担保措施、承租人资信、经营状况、支付租金能力等资质情况;3、控制租金收入以防范信贷风险本身存在固有的不足等。

第三、操作风险及其防范。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已成为中国金融机构不可回避的话题。根据巴塞尔协议中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它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不少金融机构中,操作风险导致的损失已经明显大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经营性物业抵押融资业务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操作风险。有的操作风险是可以避免的,然而有的操作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保险或其他风险转移机制加以缓释。具体操作如下:

(一)贷前审查时,1、要明确物业的权属,核实拟抵押的物业是否已竣工验收合格、是否取得房产证并投入正常运营,是否已设定抵押,是否已计入固定资产账等,必要时可以要求提供银行认可的其他财产抵押、质押、第三方保证,或要求借款人法人代表或其实际控制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2、要了解租约情况,调查租约的真实性以及租赁合同中是否存在损害我行利益的条款。特别注意承租人依法享有的承租权、优先购买权以及其他权力对我行抵押权的限制和影响,对抵押物价值、抵押率、抵押权实现的难易程度作必要地预估。租赁合同是否在房管部门办理了租赁登记手续。如未办登记手续则租赁合同存在法律瑕疵,会影响到我行对抵押物的顺利处置。3、合理计算物业的出租率,设定租赁合同的租期、租金支付方式。调查租金收入与贷款额度、期限是否匹配,调查租金支付方式,防止物业在抵押给我行时,承租人已经一次性向借款人支付了长期租金,或是将租金与出租人对于承租人的其他债务进行了抵销,导致我行届时无法从租金中获得还款来源以及无法处置抵押物。4、承租人资信、经营状况、支付租金能力等资质情况:对于承租人经营状况或资信不佳、按期足额支付租金有困难或多次拖欠租金的,不宜介入。5、在确定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时应遵循一般原则:贷款金额最高不超过建造或购置价格(扣除折旧)的70%(含),或本行认可的评估机构的评估价值的70%(含),以二者孰低为准,还应结合租金水平,重点考虑评估价值、合理的市场价格以及租金覆盖率等因素;贷款期限不得超过8年,且不得超过借款人法定经营期限和经营性物业使用年限;贷款利率按本行中长期贷款利率的有关规定执行。

(二)贷款发放前,1、必须对经营性物业办理保险,保险费用由借款人承担,并指定银行为第一受益人,且保险的有效期应至少长于授信到期日后的三个月,投保总额不低于贷款本息额。2、要确认贷款用途的真实性和合理性,确保贷款用途合法、合规。3、要设立账户监管,与借款人签订租金账户监管合同或协议,明确物业经营收入直接进入银行指定账户,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本息,银行有权直接从该账户中扣划。

(三)贷款发放后,银行应确保贷款资金严格按照申请用途走款,防范贷款资金被挪用。如贷款用途为置换他行贷款的,应建立资金专户,确保贷款专项用于归还他行贷款,确保他行抵押权释放后设定为贷款行抵押权,若他行抵押权释放并为贷款行设定抵押前贷款行贷款处于悬空状态,应要求借款人提供有效的阶段性担保。

综上所述,城市商业银行开展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业务,以其期限较长、额度适中、还款方式灵活等特点,为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客户解决了实际问题。然而,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业务存在着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等不可忽视的风险,城市商业银行要想长期全面发展,就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参考文献:

[1]李荣欢.商业银行防范经营性物业贷款风险的几点建议[J].财经界,2013年第6期.

[2]李飞.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的审计要点[J].中国审计,2010年15期.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个人贷款;优化;营销策略

个人经营贷市场在当前同类产品名目繁多,产品趋同性强,各银行竞争优势并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个人经营贷款在零售贷款业务中的比重,顺利实现零售贷款业务转型,现成为各银行关心的问题,也是当今有前景、有发展的一项银行业务。

一、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发展环境与现状分析

在银行业积极寻求转型路径的当下,个人经营性贷款成为众多银行重点发展的一项业务。2011年以来,国内信贷规模持续紧缩,房贷调控力度加大,银行希望将有限的信贷资源向个贷中更高收益的其它贷款配置。而银行在个人经营贷款领域议价能力较强,利率相对较高。且发展个人经营贷款还可以带动诸如网银、日常资金结算和财务顾问费等其他中间业务收入。个人经营贷款市场盈利空间广阔。因此,国内多数银行把发展个人经营性贷款作为战略转型的“新宠”。随着市场的需求,国内银行频频发力个人经营贷款市场。各大银行无论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也纷纷开始进军个人经营性贷款领域,也纷纷相继推出个人经营贷款产品,因而国内个人经营贷款市场竞争渐趋激烈。且在个人贷款业务增长快速的同时带动个人零售业务的迅猛增加。

二、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的优化

目前,我国各银行应在个人经营贷款业务方面逐步梳理了营销服务理念,积极开发、推广新的产品,丰富个人经营贷款种类,并拓宽营销和售后方面的各种渠道,采取多样方式实施营销,使个人经营贷款业务平稳快速的发展,成为银行有市场竞争力的信贷产品。然而,国内银行在营销理念、手段方面还过于简单,品牌意识还没有充分认知,内部运作中如管理、产品开发、售后服务、客户细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欠缺仍然明显,使个人经营贷款发展显现出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水平不够。为了促进我国个人经营贷款业务的持续、健康发展,国内银行需要树立提高客户价值的营销理念,实施战略性的营销;要强化品牌建设,创建并持续推广自己的个人经营贷款主品牌;对当前市场中的个人客户进行细分,做到营销工作有的放矢;要加快产品创新,注重客户对产品功能的了解,使个人经营贷款能真正被广大客户所认知和接受;在营销工作中,还要进一步丰富营销方式,改变传统的和单一的营销手段,实现营销工作多样化,并辅之以渠道扩展。在改进银行自身营销对策的同时,还要做好保障体系建设。要逐步建立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培育良好的信用观念,从而有效降低信贷业务信用风险;为了实现信贷资产充分流动,有效提高贷款运作效率。就银行自身保障措施而言,要加强内部制度建设,完善组织架构、提高人员素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对个人经营贷款业务的风险防控并建设高水平电子化系统支持,有效地提高营销工作效率。

三、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营销策略分析

(一)大型市场商户金融营销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商户在大型市场租赁或购买摊位经验商品销售的商户,这些商户具有稳健升值、转租频繁的特点。通过设计组合金融产品,为商户提供融资,包括个人循环授信贷款、商户联保贷款、存货质押贷、应收账款融资、大型批发市场经营权质押融资、市场担保融资等,同时可带动诸如财务顾问、理财、网上银行等一揽子金融业务。

(二)大卖场供应商金融营销方案。该部分客户多为长期向大型超市、专业零售卖场供货的优质小企业。从供货链上下游关系看,大卖场的上游供应商多为小企业或销售商,其资金实力较弱,大型卖场提供的付款周期内一般会产生资金周转困难问题,针对其存在短期应收账款的情况,可以大型卖场和上游供应商组合授信的方式提供包括应收账款融资、票据贴现、订单融资等。

(三)园区成长型企业金融营销方案。该方案向入驻园区的生产型企业量身制定的金融服务方案,通过与园区管委会或政府主管部门合作,对园区内的企业实现批量开发。与园区管委会洽谈对园区内企业的意向性合作额度,建立平台,选择园区内的成长型企业进行授信。方案包括园区支持型融资、资产回购式融资、联保贷款、工厂标准厂房按揭、信用证等产品,对专利具有较高市场价值的,采取专利权质押融资等。

(四)特色连锁经营型企业金融营销方案。该方案适合直销式经营、直营式连锁经营以及特许加盟连锁经营三种经营模式在总部与连锁商铺的金融服务方案,包括连锁餐饮、连锁化妆品、便利店、连锁服装、连锁酒店、连锁建材市场等。在连锁企业的运营前阶段,提供装修按揭贷款、分期还款商铺融资、商用房按揭贷款、保证贷款等;在运营阶段,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存货质押贷款、采购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在账户和资金管理服务商提供网上银行、现金管理、公务卡等产品。

四、结束语

本文对当前国内银行个人经营性贷款的开展情况进行了梳理,理清当前银行业开展个人经营贷款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业务优化的方式以及解决策略;从市场营销定位、营销渠道拓展、营销管理优化等角度对国内银行如何更好的开展个人经营性贷款营销,创建品牌,提出了营销策略;最后对国内银行开展个人经营贷款各环节遇到的风险进行了把握。

参考文献

[1]宋焕茂,应海卿.量与质的突破――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台州分行加快个人贷款业务发展纪实.《中国城市金融》,2007

[2]陈淦林.工商银行东莞分行个人信贷业务营销战略研究.中山大学,2010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7篇

(一)财政资金渠道长期以来.财政性资金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按照财政性资金的投向和具体使用方式.财政资金渠道主要可以分为项目资本金、企业资本金和项目投资三个渠道。

1.项目资本金渠道。在投资者以货币方式认缴的项目资本金中,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内资金、国家批准的各种专项建设基金、“拨改贷”和经营性基本建设基金回收的本息、土地批租收入、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收入、地方人民政府按国家有关规定收取的各种规费及其他预算外资金是其重要的资金来源。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尤其是纯公共物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般而言.项目资本金有四个来源.一是未来的税收返还.二是土地出让政府净收益.三是规费收费权投入.四是财政资金注入.其中主要来源渠道是政府财政性资金。

2.企业资本金渠道这种渠道主要是针对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财政支持渠道。通过财政资金注入平台企业资本金.使融资平台发挥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陆续成立了负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平台.其注册资金很大部分是政府财政性资金.并且在后期发展壮大过程中也存在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支持.这是财政性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特征。政府财政性资金注入这些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企业.形成企业资本金并发挥弓1导和示范作用.提高了平台企业的融资能力。为进一步聚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提供了保障。

3.项目融资渠道。对具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言.在满足项目资本金的要求之后.后续投资虽然可以利用其他融资方式弥补资金缺口.但对于某些纯公共物品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无法依靠其他融资手段吸引到足够的项目建设资金.也就是整个建设项目的投资主要靠财政性资金完成财政性资金用于项目投资的.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规和程序进行各阶段的审批,一般包括项目建议书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初步设计审查、概算审核、施工图设计审查等方面地方财政部门应根据年度财政投资项目计划和预算按工程建设进度分期拨付建设资金.建设资金实行直接拨付制度。财政投资项目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地方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财务活动实施管理和监督.并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

(二)银行贷款渠道银行贷款渠道可以分为国外贷款和国内贷款。国外贷款包括世界银行贷款、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等.这些贷款一般都是长期承诺性贷款.贷款条件比较优厚.来源比较稳定.但是贷款政策要求比较高总体来看.由于国内贷款的规模远大于国外贷款.因此本文仅研究国内银行贷款目前国内银行贷款渠道主要是通过地方政府成立融资平台公司.以平台公司作为项目借款人,而通过财政安排和项目收人等方式作为还款来源。

截至2009年末.全国各级政府融资平台机构达3800多家.其中70%以上为区县级平台公司.总资产8万亿元.贷款余额为7_38万亿元.占一般贷款余额的比重为20.4%.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比重为34.5%。从运营模式来看,政府融资平台多以土地为核心.主要依靠财政还款。土地收益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重要担保来源.国土资源部数据.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成交总价款2.7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十一五”期间我国土地出让收益总计超过7万亿元。土地出让收益成为地方融资平台的重要担保.保守估算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中有一半以上融资以土地收益为潜在担保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年度内的财政资金安排已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因此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特别是在分税制改革以后.大部分财政收入集中到中央政府.导致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地方政府单纯依靠财政收入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等义务所需要的资金因此,成立各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积极利用银行贷款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地方政府的必然选择。

(三)其他融资渠道除了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两种主要的融资渠道以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还包括各类债务性融资、股票市场融资、公私合作经营融资、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等等。总的来看.这些新型融资渠道更多的发挥补充作用.与财政渠道和银行渠道相比处于从属地位。

1.债务类融资渠道从国外经验来看.地方债是一种很常见的融资渠道.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我国长期以来对于地方债发行存在限制.只是在近两年开始通过财政的方式进行了地方债的尝试.2009年通过这种方式发行地方债规模为2000亿元债务类融资渠道的另一种方式是发行企业债.企业作为发债主体进行融资1998年以来.中央企业累计发行债券超过9000亿元.2004年以来.地方企业债发行累计超过5000亿元可以看出.无论是地方债还是企业债.在发行规模方面都远远落后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

2.股票市场融资渠道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公司可以通过上市的方式获得外源性融资对于经营有稳定收入来源项目的公司来说.发展成为上市公司不仅可以获得更广泛的融资渠道.而且有助于公司治理方式的完善。比较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国的道路建设类公司.截止到2009年2月.全国共有19家高速公路类的上市公司.分布在l7个省市.累计融资超过150亿元从数量来看.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类上市公司数量仍然较少.融资规模也不大。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要求较高.很多公司难以通过上市1]槛

3.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又称为“PPP模式”.简单地说是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实现公共部1]和私人部门共同完成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管理等环节的过程PPP模式的核心单位是项目公司.一般是由民营部门在获得政府授权后.以特许经营公司的形式建立。围绕在项目公司周围、通过与项目公司发生联系参与PPP模式建设的其他组织主要包括:政府公共部门、民营部门、金融机构、建设部门、项目经营承包商近些年.我国部分省市虽然出台了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制度的相关规章.但部分规定在操作中缺乏实用性、适用性同时.我国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监管体系因此.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目前在我国仅限于具体案例.还没有成为一种普遍发挥作用的融资渠道。

4.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渠道从产业投资基金对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特点来看.既有间接融资的特征.又有直接融资的特征产业投资基金吸取各种渠道的资金.形成一个资金池.通过资金池投资于各家企业.从融资企业与初始资金来源的渠道来看.具有间接融资的特征:另一方面.产业投资基金在进行投资以后.一般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融资方式具有直接融资的特征截止到2009年末.国家发改委已批准成立了10家全国性产业投资基金但总体来看.我国产业投资基金数量和规模较小.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能力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的主要问题以财政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要渠道的融资结构.在一段时期内对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财政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城镇化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提高.财政支出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在银行信贷结构中.以政府融资平台为主要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主体.近些年其信贷规模逐年增加.对银行的信贷风险具有~定影响总体来看。现有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结构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方财政难以通过债务工具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随着财政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财政资金规模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问题逐渐显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国家政策的限制.地方财政难以通过债务工具.以未来财政收入满足即期财政支出。我国地方政府财力有限,资金来源渠道较窄。虽然国家出台了地方债政策.但地方债发行规模很小.而且是采取财政部的形式.难以满足各地财政支出缺口而采用成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以投资公司的名义发放债券或贷款,面临融资成本高、隐性利用政府信用对金融机构经营造成风险等问题。

(二)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加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出现.是对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一种补充.即通过贷款方式将即期支出在未来分期偿还但是平台公司贷款的主要还款来源还是未来年度各级财政资金和土地收入.而这两项收入都与宏观环境密切相关长期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政府投资支出的增长程度存在不确定性。投资支出的增长是否能与贷款增长相适应.将极大地决定贷款的潜在风险目前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比的不断增加.存在对商业银行造成系统性风险的隐患。

(三)基础设施的公益性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存在矛盾理论上.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应当完全由财政支出负担,因为其不存在可以用于支付的未来现金流。但是实践中.很多政府融资平台同时具有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其贷款使用的具体目的难以完全区分从商业银行经营的角度来看.只有能够产生稳定预期现金流的项目.才真正符合商业性贷款的标准环渤海经济暗望2011年第3期财金投资如果将贷款用于公益性项目。则这种资金使用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目标存在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配套资金不足,同时缺乏其他融资渠道.使得贷款方式也被应用于公益性项目建设。

(四)其他融资渠道受到各种限制.发展缓慢除了财政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以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其他融资渠道都存在不同的限制,使其发展比较缓慢。比如.债务性融资渠道受国家对地方政府融资的规定限制:股票市场融资渠道受到上市公司门槛的限制:公私合作经营融资渠道受到私人部门盈利方式单一和产品定价规则不完善的限制:产业投资基金融资渠道受到审批制度和退出规则不完善的限制。这些限制的存在制约了其他融资渠道的发展.使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以获得多渠道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的选择——基于经营性和项目周期的二维视角对于任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合理的融资渠道选择应考虑很多因素.其中核心的两个标准应当是项目类型和建设周期项目类型决定了项目的经营性程度.项目的建设周期则决定了资金使用的期限。通过综合考虑这两个因素.可以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进行总体设计。

(一)基于项目经营性程度的融资渠道选择一般按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营性程度.可以将项目类型分为非经营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准经营性项目和可经营性项目对于非经营性项目.本质来说属于纯公共产品.从其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特征考虑.应由政府提供.通过财政资金渠道进行融资.在具体融资方式中,可以通过财政预算支出或财政拨款方式进行:

对于准经营性项目.其具有一定的收益.但是全部成本的回收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一些项目甚至不能完全通过收益弥补成本.对于这类项目,应考虑将财政资金与私人资金相结合,将所需建设成本进行分解.根据成本的用途采用不同的融资渠道。在具体融资方式中.可以采用各种方式的PPP模式:对于可经营性项目,应主要通过私人资金进行建设.并保证建设者可以获得经营权.在具体融资方式中.可以通过成立融资平台以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或者利用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图1按照项目可经营性的强弱对融资渠道进行选择。

(二)基于项目周期的融资渠道选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整个周期来看.可以区分为项目建设前期、项目建设初期、项目建设中期、项目建成期以及项目运行期。另外,根据项目建设时间的长短.又可以分为短期项目和长期项目。在项目建设前期,通常需要成立项目公司.在资金需求方面需要对项目公司的资本金进行融资,这部分资金通常由财政支出:项目建设初期,公司的支出项目较多.涉及到固定资产的购人和流动资金等.在融资渠道上可以采取财政支出或者短期贷款;项目建设中期,公司的建设相对具有规划性.因此对各年资金的使用相对容易测算.可以通过发行债务工具满足资金需求.具有未来经营收入的项目可以采取中长期贷款方式进行融资:项目建成和运行阶段.对于经营性项目来说.为提高经营效率.可以采取私人经营的方式.在融资渠道选择上应多吸取私人部门资金.采用PPP模式或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见图2。

(三)基于项目的可经营性和建设周期的二维视角下融资渠道选择在分别基于项目可经营性和建设周期的独立分析基础上.可以将这两个因素的影响纳入一个融资渠道选择矩阵.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方式对于不同的项目、在同一项目的不同建设阶段的适用性图3设计了一个二维融资渠道选择矩阵。总体来说,财政资金适用于纯公共性产品.并主要应在项目建设初期发挥启动资金作用:如果地方政府债务工具可以继续扩大规模和应用范围.则既可以对公益性项目发挥作用.又可以成为较为稳定的中长周期项目建设资金来源:对于建设和经营周期都较长的项目.应寻求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包括中长期贷款和资本市场等长期融资方式.并应积极发挥私人部门的作用:在可经营性较强的项目投入运营后.应要求经营单位自负盈亏。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体系的政策建议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选择有其理论上的标准.但是也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未来应从完善融资渠道体系的高度.建立多渠道的基础设施融资方式.逐渐改变过多依赖财政资金和信贷支持的现状。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税收体制首先.必须明确财权与事权.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建立县级主体税种.实施中央、省、市县三级预算,合理划分政府间财权、事权、税种与责任。

根据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原则和目标.明确各级政府的事权.并根据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赋予适当的财权.构建合理的地方税体系。其次,应当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平衡地区差异.增强调控能力。调整转移支付机构.逐步取消税收返还和体制补助.减少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最后.应进一步地完善分配制度.采用科学的计算方法和规范化的分配手段.将转移支付资金和项目纳入整个预算体制通盘考虑.从制度上构建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二)进一步发挥产业投资基金的支持作用国家已经批准的产业投资基金共有10家。在各自重点支持的地域、领域内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产业投资基金的数量和资金规模有限.发挥作用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未来在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制度中.可以考虑由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并逐渐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能够支持的领域:在基金的资金来源方面应逐步转向市场化,特别是吸引私人部门资金的参与;对于基金的使用应有明确的规划,使基金对具体产业的支持名副其实,应避免基金的过分逐利性:在基金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对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保证基金发挥作用.特别是对项目的初始建设阶段发挥作用:在制度上应建立完整的基金募集、适用、交易和退出制度.特别是退出制度,为私人资本的引入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

(三)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进行分类整合应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主要职能角度进行分类.实现平台公司的整合。一是对于原有的以经营性项目为主的平台.未来应使其不再承担公益性项目.并逐渐将这类平台公司视同一般企业对待.从企业经营的角度考察其风险,并在贷款发放的分析和流程方面严格执行企业标准.这样有利于平台公司通过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更容易获得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

二是将业务范围相近的平台公司进行重组,减少融资平台的数量.一方面可以有助于平台公司的集中监测.另一方面重组后的平台公司实力更强.有助于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将公益性项目集中于少数平台公司.对这类平台公司的还款来源完全有财政负担.严格区分经营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使平台公司的整体风险更加清晰(四)建立公允的基础设施经营定价机制对于可经营性较强的项目.应积极吸弓1私人部门成为项目融资渠道。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8篇

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天津市的投资依然保持了快速增长。据统计,这一年天津市新增本外币各项贷款3464亿元,同比增长47%,大大高于全国增速。而投资高速增长的背后,却是日益庞大的债务规模。

天津市的信贷风险引人警惕,更让人担心的是其地方投融资平台。在天津市去年天量信贷情况下,地方投融资公司的贷款余额占据了全市贷款余额的33%,其中2009年新增贷款1704亿元,占了全市新增贷款的49%。

未雨绸缪,2009年很多地方投融资平台“大干快干”时,天津已经展开了一年多的整肃风暴。根据天津市金融办提供的数据,一年前,天津大大小小的地方融资平台公司约155家,到2009年底,数量缩减为86家;2010年3月底,下降到49家;截止4月中旬,降为43家。据了解,数量还会进一步下降。

始于经营城市

2003年以前,天津市政府投资项目中贷款较少,主要是从一些政府性投资公司如港务局、市政局、天津投资集团等借人的,其他方面的投入主要依赖财政性资金。

随着滨海新区开发纳入国家战略,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这也带来了政府投资资金的巨大需求。天津市政府随即提出“经营城市”的理念,主要思路是:先通过银行贷款完成征地,然后成立土地开发公司,将土地注入该公司,接下来通过这个平台公司进行融资,可以发企业债,可以集合信托。资金来了之后,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产业项目,让土地升值,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2007年,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分行又与天津市签订了180多亿元的滨海新区建设大额贷款,同时与部分区县签订了一定规模的开发性贷款。

这些项目主要是由政府投融资平台(包括城投、滨海建投及铁投等大的政府投资公司)承担的铁路、地铁、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规模都较大,涉及中心城区及滨海新区。截至2009年5月,项目总投资达2942亿元。

坚持创新

光有国家战略地位的优势还不够,要发挥更大作用,融资平台还需更多创新手段。

从2009年的数据看,25家市级政府融资平台的资金来源中,财政资金、划拔土地、股权划转、规费注入及权益资本调增、项目收益转增、资产重估入账等方式是政府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来源,分别占注册资本金的10.4%、21.7%、11.3%、0.7%和44.4%。

财政资金无法满足巨大投资需求,天津市政府也在积极尝试新的融资方式。

比如企业债。近几年,天津市发行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债券总额为156.7亿元,但由于天津市的政府投资公司成立时间较短,特别是滨海新区的政府投资公司普遍受到发行企业债券需要发债主体3年业绩的限制,天津市的企业债券融资在整个基础设施投资中的总量并不大。

天津市也在通过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来融资,目前已经有上百家股权投资基金落户天津。当然,这也是基于滨海新区拥有先行先试的有关政策,对股权投资基金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此外,天津市有关部门正在推动城投集团以市内快速路收费权项目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如果能够取得突破,未来高速公路、地铁等项目的建设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筹资。

不断规范

地方融资平台快速发展的同时,是信贷风险的不断加大。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天津市已经展开政府投融资平台的整合重组和风险防控工作。

2009年9月,天津市政府下发了《天津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开发企业发展和风险防控规定》(第21号令),强化了对投资建设运营、内部风险防控、贷款借、用、管、还等监管,并开始对城司进行大面积清理。

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城司的定义粗疏,难有统一口径,这样导致整合主体界定不清,监管范围难以确定。

“特定目的公司”成为统一口径的一种尝试。当地监管机构正在用“特定目的公司”取代城司的提法。“特定目的公司”是指以政府出资和资源为基础,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承担城乡和经济功能区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任务的公司。

覆盖面包括现有的城市投资公司、以及各经济功能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公司之外,还包括土地整理公司(中心)和其他各类由政府出资的建设开发公司。地方政府希望,通过对现有融资平台的全新阐释与全面整合,最终实现各区县只设定一家土地整理公司、一家城司。

根据运作项目的不同,“特定目的公司”分为非经营性、准经营性和经营性三类。

天津市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区别非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主要是规范资金筹集来源,从而分类构建风险管控系统。非经营性项目的建设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准经营性项目资金则由建设交通部门和财政局配合安排,而经营性项目则由特定目的公司自行筹措。

依据该办法,天津市从2009年12月开始,围绕“整合资源、整合项目、整合公司”这三大内容,展开了特定目的公司的整合大潮。

所谓整合资源,意在盘活地方资源,充实特定目的公司资本资产结构。这种整合主要包括政府可用于投资建设的三类资源,即基础设施建设预算支出、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性收费收入以及政府土地出让金净收益。

整合项目,即对每个项目分析、调研的基础上,分为两大类:经营性项目以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收益,而非经营性项目以政府采购等方式实现收益。

整合公司,是取消多级公司体制,形成原则上最多两级的架构。在对资质差的公司整合过程中,如果其资产负债率过高,最直接的方式对其进行扩充资产规模,降低资产负债率。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9篇

世界银行前不久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高速公路通行费比发达国家还要高。这份专门就中国高速公路所做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下一阶段的高速公路发展过程中,中国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投资规划、融资和管理运营三个主要战略领域。

报告指出,中国高速公路的通行费和许多发达国家相当,甚至更高,货车为每公里0.12~0.21美元。与中国车主的收入相比,这个费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之一。报告建议,中国政府不应继续提高目前已经较高的通行费率,而应该考虑实施全国范围的统一收费政策,避免用户即使在短途行使中也必须多次缴费、各路段费率不尽相同的情况。

年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北京市公路条例》,并由北京市政府向社会公告,自2007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尽管《条例》要求“收费公路收费期满应停止收费”,但仔细分析,这与三年前国务院颁布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如出一辙,在公路收费上并没有最新的实质性的政策规定,《条例》对北京市现有的九条高速公路毫无实际意义,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高速公路收费的乱象,饱受市民愤慨的高速公路收费乱象在未来很多年仍将继续。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世界建有收费公路的国家和地区有20多个,收费公路14万公里,其中约有10万公里在中国。中国的公路收费里程数目前就占据了世界70%之多。截至2000年底,我国收费公路年收费金额已达460亿元,收费站总数超过3000个,共有收费人员约16万左右,每年管理成本超过70亿元,非生产性开支占据较大比重,存在收费养人的现象。

公路性质的错位

中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收费公路,源于我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投融资体制及政企不分的路政管理体制。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投融资体制始于1984年。应该说,在上世纪80年代,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筹集公路建设资金,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弥补国家财政的不足,特别是加快高等级公路发展,改善我国公路技术等级结构还是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国家财政资金的逐渐充裕,当初因为财力不足出台的权宜之策已到了改革的时刻。而且,这个政策运行的结果并非是弥补了政府公共产品提供能力的不足,而是已经演化成为个别部门获取垄断收入的途径。

1999年全国人大通过的《公路法》,对这项“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政策进行了法律认定。2004年颁布的公路收费条例,对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和统还政策作了进一步界定。根据这个条例的第十四条规定,收费公路包括两种:一种是非经营性的政府贷款修路,一种是由企业投资运作的经营性修路。非经营性的政府贷款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用收费偿还贷款、偿还有偿集资款的原则确定,最长不得超过1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经营性公路的收费期限,按照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原则确定,最长不得超过25年。国家确定的中西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营性公路收费期限,最长不得超过30年。第四条规定,全部由政府投资或者社会组织、个人捐资建设的公路,不得收取车辆通行费。实际上,交通部、财政部、国家物价局联合的《贷款修建高等级公路和大型公路桥梁、隧道收取车辆通行费规定》对此也明确规定,“凡由国家投资、养路费投资、民工建勤、民办公助、以工代赈办法及个人和社会捐资修建的公路、桥梁、隧道,一律不得征收车辆通行费”。

北京市忆通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非经营性的政府贷款公路,在偿还完贷款以后,应该停止收费。对于经营性的公路,应该遵循相关条例所规定的收费期限,如果正常收费已经收回了,适当的回报也已经有了,还不停止收费的话,就属于暴利收费了。

另外,为对收费公路乱局进行整治,交通部于2006年11月27日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收费公路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内容主要是严格界定政府还贷收费公路和经营性收费公路的性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以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并利用贷款或者向企业、个人有偿集资建设的收费公路,为政府还贷公路。政府还贷公路的建设和管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依法设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组织负责。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政府还贷公路可以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贷款、统一还款”的模式进行管理。

二是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或者依法受让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权的公路,为经营性公路。经营性公路由依法成立的公路企业法人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建设、经营和管理职责,并接受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三是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方式非法设立经营性公路或人为改变政府还贷公路性质。对未依法转让收费权,将政府还贷公路按经营性收费公路进行建设管理的,要进行清理和属性复位。

四是在国家新的《收费公路权益转让办法》颁布实施之前,暂停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权益转让。国家新的转让办法出台后,收费公路收费权益转让要严格按照国家新的规定执行。

而事实上,目前的公路收费已经违背了国家对于政府贷款修路和经营性公路的收费规定,很多路段修路的钱是政府投资的,并不存在着借贷的问题,设站收费纯粹是地方为了增加经济收入;有些路段当初确实是贷款修的路,由于收费时间长,也早收回了贷款,但收费站却只见增未见减。例如曾经轰动全国的京石(北京――石家庄)高速公路违规收费案就是一个典型,此案由北京市民赵先生状告京石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违规收其5元通行费而起。从性质上看,京石高速应属于由政府贷款修路的非经营性公路,而这种公路所收之款项应全部用于还贷,在还完贷款之后,就应停止收费。但是,据北京市审计局的一份审计报告显示,京石高速自1987年11月至2004年12月收取通行费共17.92亿元,加上转让股权收取的现金1.45亿元,共计收入约19.37亿元。偿还贷、借款本息以及养路费支出并返还北京经济发展投资公司分成后,剩余约5.85亿元。这已经严重违背了国家《公路法》及交通部关于政府贷款修路的相关规定。

另据2007年6月27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审计报告,全国16省(市)在100条(段)公路上违规设置收费站158个,截至2005年底违规收取通行费149亿元;7省(市)提高收费标准,多征收通行费82亿多元;12省(市)的35条经营性公路,由于批准收费期限过长,获取的通行费收入高出投资成本数倍乃至10倍以上,成为“高价公路”,按地方政府核定的收费期限和2005年的收费水平测算,将增加一定的社会负担。

燃油收税、政府投资、公共使用

长期研究公路收费问题的国家行政学院张孝德博士认为,目前,无论是非经营性的政府贷款修路,还是经营性的公路,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政府的逐利。倘若财政承担建设职责,所建公路是纯粹的公共产品,花费的是纳税人缴纳的税金,政府就无法再冠冕堂皇地进行收费。一些地方政府把用财政建设的公路通过转让等方式,转变为经营性公路进行收费,这实际上是对纳税人的双重损害。一方面,让纳税人缴纳税款却没有尽到为其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用纳税人税款建设的公路不让公众免费通行,需另外交费,这对纳税人构成了极大的不公。

针对于这种情况,张孝德进一步指出,目前,应当站在将公路作为政府必须提供公共产品的高度,整顿混乱的公路收费。将公路收费纳入政府审计范围,对属于政府投资和贷款已收回的收费站要坚决撤掉,对需要还贷款的收费站,也要严格审定其收费的价格和收回投资的时间。建议中央要重点对省际公路收费进行整顿治理。在限定时间内,建立实现省际公路无收费通行。

在张孝德看来,要恢复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最为主要的是要尽快启动燃油税,规范收费,建立燃油收税、政府投资、公共使用的公路投资和管理的新体制。这是国际上通行的成功经验。他建议,应在规范公路收费为收税的基础上,建立起收入和投资挂钩,收多少钱,办多少事,逐渐实现不靠贷款修路,使道路管理回归准公共产品的管理体制上来,从根本上杜绝公共产品管理市场化、赢利化的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建议政府制定《公路投资管理法》,用法律手段强化公路公共产品的性质和投资管理办法。

美国政府通过征收燃油税解决公路的使用成本问题,是一种有效、公平的方法。谁开的里程多,使用公路多,谁交的税就多。而且避免了设卡收费导致的运行效率损失的问题,再加上专款专用,较好地解决了公路建设资金的需要。

实际上,在公路收费管理体制上,中国也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

国务院1996年下发的《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的通知》规定:“从1996年开始,对各种经营性投资项目,包括国有单位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开发项目和集体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投资项目必须首先落实资本金才能进行建设。”所谓项目资本金,就是指在投资项目总投资中,由投资者认缴的出资额,对投资项目来说就是非债务性资金。

但是,这种约束由于不够具体,也没有像美国那样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其刚性不足,难以被认真遵守。李金华审计长所作的审计报告印证了这一点:“十五”期间,除北京和上海外,16省(市)新增的二级以上公路,有67%为收费公路,截至2005年底,云南、四川、黑龙江、重庆4省(市)的收费公路占二级以上公路的比例均超过了80%。这些收费公路的投资中,银行贷款等债务性资金占较高比例,如浙江、河南等10省(市)“十五”期间的收费公路投资中,贷款等债务性资金占73%。截至2005年底,18省(市)收费公路银行贷款余额高达8000多亿元。

从公路投融资体制到路政管理体制

据一位长期研究公路体制的专家分析,表面上看,中国的公路收费乱局,是由现行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公路投融资体制造成的,而实际上,这种公路投融资体制,本身就是路政管理体制弊端的间接体现。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公路管理体制和路政监管机制,不受权力制约的交通部门就完全可以通过间接的公路投融资体制,来充实自己的财政实力,从而无视公路的公共产品属性。政府部门已经将公路这一公共产品作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大利器。

根据现行的《公路法》相关规定,中国的路政管理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第一,直接管理模式。该模式将经营性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一样对待,实施路政管理机构独立执法的路政管理体制。高速公路的经营者提供路政管理机构的工作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这种模式能够落实各项路政管理责任,实现管理的公平、公正。但是,这种管理体制也有其明显的弊端,在实际管理中,路政机构往往受制于公路经营者,因为公路的财政经济大权基本都被掌握在公路经营者手中而非公路管理者手中,这样,就给公路的行政执法带来极大的难度,公路管理部门往往要看公路经营部门的脸色行事。

第二,执法委派模式。即路政机构以合同形式在明确与高速公路经营者双方责、权、利的情况下,派员进入经营企业,专门对该经营性高速公路实施路政管理。其优点是在路政执法中能得到经营者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并能在路政执法中充分利用经营者的管理设备资源,但是,由于路政执法者的工资等收入由经营者支付,因此路政执法中经常出现偏向经营者利益的情况,影响秉公执法,容易扭曲政府行政管理的宗旨,产生权力寻租。

第三,行政授权模式。即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将路政管理权授予公路经营者,由经营者代行路政管理职能。这种模式虽然操作简单,但却使经营者兼当行政执法者,就是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违背了行政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容易产生执法不公正等弊端。

以上三种管理模式,都使得现行的公路管理存在权责不分和政企不分的问题,虽然各地的管理模式不尽相同,但在很多地方,实际上存在着路政管理部门既是审批者,又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的状况。这无疑是一种“左手”管“右手”的管理模式,在这种体制下,难怪出了问题不去追究,甚至公然隐匿内情。

比如,省一级的公路主管部门路政局或公路局均存在着政企不分的状况,突出地表现在,公路局既是管理部门,又是经营部门,或者是路政局分管公路管理,而另成立的公路集团公司则分管公路经营,而公路主管部门的一把手又往往兼任公路集团公司的一把手。这样的管理体制导致了监管无门,等于是监管者自己监管自己。如一些地方政府成立高速公路经营企业后,并没有对交通主管部门和经营企业的职权进行明确,导致经营企业脱离政府交通主管部门的监管,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

目前,高速公路的管理在全国并不统一,全国各省份高速公路的管理主体都不尽相同。例如,有的省成立了由省政府直接管理的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直接隶属于政府部门,戴着一顶“红帽子”并与省级交通主管部门处于同等的行政地位,而交通主管部门要履行行业管理职能,就需要“不看僧面看佛面”;有的高速公路的管理主体是政企混合体,省交通厅厅长直接兼任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的一把手;还有的是中外合资企业、上市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家事自己管。这样的监管体制导致的是交通部门官员的绝对腐败。如2005年因收受巨额贿赂而被拘捕的北京市交通局原副局长毕玉玺,就身兼着首都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的职务。官员而身兼企业的一把手,既充当行政监管者的角色,又充当企业经营者的角色,这样的双重身份焉能不腐败?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像毕玉玺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又如国家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在对江苏高速公路相关问题的审计分析中指出,江苏省交通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统一负责高速公路投资经营管理,可以说是工程业主方,董事长由江苏省交通厅厅长兼任;而隶属于省政府的江苏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相当于施工方,履行高速公路的建设职能,总指挥由江苏省分管交通的副省长担任,副总指挥由交通厅正副厅长挂职。在这样的体制下,业主对施工方的监管,就“很难保证管理得体、监管到位”。

另外,我国现行的公路投资体制是在交通系统内部封闭运行,采用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一切资金由交通部门自行征收使用,对外融资实行统贷统还,独立设置项目法人,再加上不受制衡的招投标市场,导致了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个人权力绝对化,这种管理模式明显缺乏外部的监管机制,使路政监管成为软肋。

公路管理权与经营权的不分,直接导致了公路执法主体的错位,使得公路经营企业往往充当了执法者的角色,而作为公路经营者的企业,却并不具有法律效力和行政效力。《公路法》规定,只有交通主管部门或其设立的公路管理机构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绝大部分省份都没有完成路政委派工作,因此导致许多高速公路的路政执法主体和路政执法人员的身份不合法。而且目前大量的高速公路公司是由企业来负责经营管理,这些经营企业显然不具备路政执法主体资格,作为企业编制的路政人员也不符合路政执法身份,导致行政执法主体严重错位。当并不具有公路执法权的公路经营企业在具备了行政执法权以后,就可以任意地行使其经营、收费和行政执法的权力,从而在收费政策上起着主导作用,而当公路经营部门进行暴利收费或违规收费以后,自然就可以不受监管了。

经营性贷款范文第10篇

蛰伏近7载后,大兴农村金融改革终有今日气候:涉农金融机构实现辖区全面覆盖;农村支付环境优化提升;银行参与集体土地开发率先破局;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全面启动;北京市首宗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顺利入市……过往制定的阶段性目标纷纷成为“囊中之物”。

7年前农村金融供给几乎空白的大兴,借力改革上演了麻雀变凤凰的好戏,这在供给侧改革成为时代的新命题背景下,大兴的经验极具标本意义。

近乎从零起步

2009年1月,北京市批准在大兴区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旨在完善薄弱的农村金融支撑服务体系,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

不过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大兴目标远大,可由于彼时北京的金融服务体系构建刚刚起步,农村金融更是北京最为薄弱的环节。如此背景下的潜台词是,对于大兴试验而言,有的也仅仅是一个试验的名头,并不会有太多实质性的政策支持。

但大兴自身对改革的态度清晰,就是结合大兴作为农业大区的特点,想在金融领域进行一些试验和探索,重点引入涉农机构,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满足金融需求。

在改革的初期,大兴赶上了国家鼓励设立新型金融机构的大好机遇。2008年5月银监会与人民银行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仅仅一年,2009年6月,银监会又《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

这样的大背景下,让致力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大兴,诞生了北京首家小贷公司,并有2家村镇银行出现在北京第一批村镇银行名单中。

此后,伴随北京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与市级农业投资公司、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农业基金等的先后设立相对应,大兴区级的农投、农担等公司相继设立,并逐步形成了以农村信贷为主导、农业投资为补充、农业担保为纽带、农业保险为后盾和农村信用为基础的五大农村金融体系建设。

除了涉农机构的引入之外,如何在没有具体的政策突破前提下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的创新?

大兴金融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对农村金融而言,一方面金融机构对“三农”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农村也没有一个好的信用体系和环境,更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房和地作为仅有的资产,金融机构根本不认可,因此,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创新,就是在不需要抵押担保物的前提下做相应的创新。

而对于大兴农村金融主要的服务对象,该负责人认为主要是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产品创新重点是给这些合作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引导金融机构给一些融资授信。

为此,大兴尝试建立农村合作金融新模式,规避农民缺乏抵押物这一现实难题,实现社员互助、信用共享。

据介绍,大兴区首选的庞各庄镇梨花村,在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内部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村信用互助合作社”,参与农户约60户,筹集社员股金106万元。57户已经参与分红,总金额共计8.4万元。5户社员获得100万元贷款。此后,青云店镇“东辛屯村民俗旅游信用互助社”参与农户约30户,筹集社员股金100万元。1户社员获得15万元贷款,农村信用互助合作社实现了合作金融与商业金融的有机结合。

与此同时,大兴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特色定制金融产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流转贷”、“租益贷”、“农保贷”、“荐信贷”、“厂房贷”等金融创新产品陆续涌现,有效缓解了大兴的农民贷款难、中小企业融资难等。

时至今日,大兴已经实现了涉农金融机构全面覆盖。截至2015年底,大兴区涉农贷款余额43.38亿元,北京大兴华夏和北京大兴九银两家村镇银行贷款余额12.03亿元,金融资金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涉农保险品种不断丰富,2015年全区涉农保险涵盖19个险种,总保费6523.55万元,总保额13.61亿元,累计赔付3198.63 万元,有力保障了大兴区“三农”发展。

此外,作为郊区的大兴支付环境也得到了优化。北京农商银行在大兴设立了本市首家提供错峰延时服务的社区银行。北京银行在青云店镇东辛屯村推出了自助金融一站式服务区,满足郊区农民“投资理财、贷款创业、支付结算”三方面核心金融需求。农行、北京农商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参与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程建设,农村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逐步提升。

破题城乡统筹

伴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兴作为与中心城区联结的近郊区,呈现出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和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化的趋势,如何在城乡统筹中提供有效的金融供给?在试验区试点三年之后,大兴的农村金融迎来了改革新课题。

2011年,农业部牵头新形势下的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建设,在最终批复的24个试点中,6个区域涉及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大兴赫然其中,成为农业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批复进行农村金融试点的地区之一。

“大兴的试验重点是探索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金融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述负责人说,仍然是没有具体的政策,试验主要围绕城乡结合部地区的金融需求,在金融机构以前从未直接支持过的农村集体土地开发的具体项目上进行政策突破。

接下来便是组建金融机构能够认可的融资主体,大兴各镇相继成立村集体联营公司,全面实现集体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经营项目扩大化、经济收入多元化,解决了农村集体资产分散经营,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

村集体联营公司的设立,一方面实现了集体资产的统筹经营和统一管理,提高了集体资金的使用效率,放大收益;另一方面实现了村民到股东的转变,保障入股村民获得长期稳定收益。

比如,在西红门城乡结合部改造项目推进过程中,以土地作价入股,成立镇级统筹的集体联营公司“北京市盛世宏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作为贷款主体负责拆除腾退和土地一级开发,破解城乡结合部的发展难题。

得益于试点项目的推动,以及政府对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方面的积极引导,大兴的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实现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全链条的金融支持。西红门镇、旧宫镇城乡结合部改造项目累计获得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33.42亿元贷款支持,大大提高了集体土地的市场价值。北京银行为入驻产业园区的中小企业提供商业按揭贷款2100万元。

与此同时,大兴农村集体资产的经营能力不断提高。2015年,全区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分红11.16亿元,涉及股东17.18万人,人均分红达到6494元,人均分红增长32.6%。分红涉及村数276个,比上年增加13个,实现分红村达到52.4%。

又获改革新契机

在城市经济快速扩张的外力,以及农村自发寻求改变的内力共同作用之下,2015年我国迎来了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新一轮契机。

这一年,与农地改革相关的政策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等等。

此前多年在农村金融改革积极试点的大兴,也于2015年成为我国首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两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地区。

而在此之前的2014年,大兴区金融工作办公室正式成立,全面负责协调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发展和建设。2015年大兴新区金融投资商会成立,旨在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整合金融资源,为试验区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至此,大兴建立起了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工作小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了大兴区重大信息机制、年度金融机构工作交流机制、重点项目融资邀标机制等,有效推进了试验区内的融资项目落地。

正是得益于各级政策的鼓励引导,2015年,大兴区西红门镇与建设银行签订集体试点战略合作协议,全面推进大兴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进程,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016年1月15日,西红门镇2号地B地块实现全国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用地规模2.67公顷,经过多轮竞价,北京赞比西房地产公司最终以 8.05亿元成功竞得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0年土地使用权,探索出了一条适合首都发展实际的、“同地同权、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模式。

集体土地入市为在集体经营性用地开发中实现金融资本全程介入创造了条件,大兴区据此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在土地整理、开发建设、产业运营等不同时间阶段的项目特点及融资需求,设计专属产品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大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项目的融资支持工作。

上一篇:连锁经营业范文 下一篇:经营之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