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5:52:14

经营管理论文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特许经营(Franchising)可以定义为一个经营机会,即一种服务或一种使用特定商标的产品的所有者(厂商或分销商)将当地分销或销售专有权赋予某一个人,该人要向所有者支付各项费用或专利权使用费。其中赋予他人权利的个人或经营企业称为特许人;被赋予经营权并根据选择的方法生产或销售产品或服务的个人或企业称为受许人。特许企业跨越国界的特许经营活动被称为国际特许经营。

随着许多特许人走向国外,特许经营已日益成为国际性的活动。有两个理由促使特许人愿意涉足国际市场。一是由于在本国市场上缺乏扩展机会,或者特许人对能得到的营业地区和主要市场失去耐性,使得他们要进军外国市场;二是特许人被外国市场日益增长的机会和需求所吸引。

今天,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已成为美国扩展国际特许经营业务的最受欢迎的国家,法国、德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也日益成为特许经营者投资的目标。国际特许经营的增长归因于各国在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变化: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教育水平的提高;影响全球的文化趋同,妇女就业人数的增加;工作时间的缩短;新一代乐于尝试新产品;城市人口日益集中;家庭规模趋小,收入却增加。

一、国际特许经营模式

国际特许经营在国外有其独特的模式,这种模式可总结为下面五种类型:

1.外国服务业的特许经营。国际特许经营的开端往往是在服务业,包括酒店和快餐店。许多国家欢迎国外特许经营商加入酒店业,发展酒店业主要是为了吸引外国游客,为发展经济做好准备。著名的特许酒店包括万豪、希尔顿等。各国同样欢迎麦当劳、汉堡王、肯德基等快餐店的加盟。

2.本国服务业的特许经营。随着国外特许经营的进入,当地商业团体和政府发现这些新业务中存在着潜在的利润。引进外国技术后,当地的特许经营体系得到极大的激励和高速的发展。在北京,与希来登五星级大酒店仅隔两个商业区的地方,中国开了另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五星级大酒店。Bob’sHam-burgers是巴西最大的快餐汉堡包供应商,甚至比麦当劳大,它们之所以得到国民的青睐,是由于其地道的口味和优雅的环境。

3.外国零售业、商业服务和其他特许经营。一个国家引进特许经营后,许多当地商人将寻找更多有利可图的特许经营,加以引进。除了快餐店,零售业和服务业的特许经营也已逐步融入到当地商会。

4.国内的特许经营。由于当地商人开始发展国内的特许经营,在国内扩展业务,各国的特许经营已进入了全面扩展时期,当地商会与外国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且他们通常会选择最好的产品——通过当地的拳头产品来的公司或个人合作,还要熟悉相关的外国法律。建立强劲的竞争体系。如中国的全聚德、华联的分店遍布全国,并获得成功。

5.出口本国的特许经营。FastFrameInc.和TheBodyShoppe是从英国引进到美国的,是获得巨大成功的特许经营模式。把国内的特许经营出口到国外,是发展特许经营的最后一步,一旦在国内获得成功,就有能力考虑向国外扩展。

二、国际特许经营所面临的宏观环境

1.法律环境。作为一个特许人,在开拓国际市场时,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贸易法规。关税是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进入障碍。关税额依据产品的价值、重量或容量而定。关税一般可分为增加政府收入的税收(收入关税)和保护国内产品或企业的税收(保护关税)。还有一项针对出口商的限制,即配额。配额既可保护本国产业,又可稳定商品价格和保证就业率,以达到理想的贸易平衡。另一项贸易限制是禁止贸易令,即禁止某些特定产品的进出口。许多特许人还会遇到外汇管制,外汇管制限制了可动用的外汇数量和汇率,特许人将很难甚至不可能把已得的利润寄回国内。除此之外,特许人还要面对非关税贸易壁垒,例如外国对产品及其价格的歧视。一些政府甚至制定了质量标准和商业活动标准,专门排斥他国的产品。

2.经济环境。特许人在一国进行投资时必须分析该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和产业结构。通常来说,国民收入分配可划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1)不稳定的家庭收入;(2)家庭收入偏低;(3)家庭收入很低或很高;(4)低、中、高家庭收入;(5)家庭收入大多处于中等水平;(6)家庭收入很高。许多特许人进行投资时一般对收入分配类型为(3)-(6)的国家比较感兴趣,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就发现很难把卡迪拉克、林肯或其他高档轿车销往收入分配类型为(1)或(2)的国家。许多特许人,包括可口可乐、肯德基和亨氏已经在欧洲、南美、太平洋沿岸地区出售了特许权。

3.政治环境。特许人在对外投资前,需要全面调查外国市场的政治环境,如政局的稳定性和外汇管制等。对于特许人来说,预测东道国末来的政局是否稳定是十分重要的。许多国家政府每隔四年至十年大选一次,现任政府允许特许人进入该国市场,而下一任政府有可能会反对。特许人还要了解该国在外汇管制方面的措施,浮动汇率会导致外汇的不稳定。政府法令的限制和官僚作风在外国市场普遍存在。当未能被东道国的商业标准所接受时,许多外国官员期望对进入他们国家扩展市场的特许人收取适当的费用(如咨询费)。规避政府管制的一种常用手段是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任用该国的当权派作为受许人。许多国家,如墨西哥,提供投资奖励、择厂服务以及合理的外汇管制,以此吸引外国商人的投资;而有些国家却实行进口配额、外汇管制,并且规定管理层中当地居民要占绝大多数,导致了特许人撤离这些国家,即便他们已开始了投资。

三、国际特许经营的战略决策

特许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前,要对不同国家和市场进行仔细的分析,特许人必须明确准备进入的国家是否有充足的市场机会,是否允许国际特许经营的加入。国际特许经营的战略决策可分为下面几个方面:

1.评估和决定进入国际特许经营决策。越来越多的特许人决定利用特许经营的机会拓展他们的特许经营体系。特许人对进军国际市场要做充分的准备和努力。在进入国外市场时,特许人要仔细考虑可行的财务和利润问题,要分析和评估该国市场的利润率和投资寿命。地理距离会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上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也会影响经营。特许人应该收集意见,使产品和服务更易于被外国市场所接受。正式开始在该市场发展特许经营体系时,最好先在该国进行产品和服务的试销。进入任何一个外国市场前,特许人都要确保商标能安全注册,能找到可靠的、能干的公司或个人合作,还要熟悉相关的外国法律。

2.特许企业进入国别决策。特许人必须清楚所要进入的国家或市场是否适合和相容,应分析各国的经济稳定性、政治和法律环境、经济周期发展阶段以及目标市场的需求。除此以外,还要作适当的分析和预测,比如:潜在的市场;潜在的销售;未来市场;费用和成本的估算;潜在的利润和潜在的投资回报率。可依据潜在市场、市场增长趋势、潜在利润、经营成本、风险度和合作态度把这些国家细分成不同的子市场。特许经营体系可利用多种方法进入国外市场,包括直接向个人授权经营自营企业或成立合营企业。出售自营特许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进入市场并取得市场份额的最快速手段。进入国外市场是很困难的,要花费很多时间。国际特许经营的成败有赖于特许人在国内市场的竞争优势和市场渗透力以及依据不同的文化、语言差异进行调整的能力。

3.特许企业进入方式决策。特许人一旦决定进入哪一国,就要选择最好的途径来开展商业运营。有下面五种主要进入方式:

(1)通过次特许人。次特许人可以是个人、小企业、大公司,也可以是企业集团,他们要承担在该国建立分销店的权利和义务。次特许人应把所有的商业运作知识传授给受许人。一般情况下,受许人在头一年开一到两家分店,5到10年内开25-30家分店。次特许人在某一地区实质上拥有相当于特许人的地位,受许人要向次特许人支付特许权使用费,其中50%作为次特许人的报酬,其余50%上缴用于维持总部的运作和宣传费用。

(2)建立合资企业。建立合资企业是特许经营对外投资的常用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特许人要与当地投资者合作,建立产品的销售渠道,其好处是由特许人和受许人共同投资、共同经营。

许多国家要求特许人在该国开始营业前,先要投资或购买当地经销店的股份。第一种方式是共同经营,共负盈亏。第二种方式是通过签订管理合同由特许人为合作伙伴提供管理和必要的资本,领取必要的执照和许可证以开展业务,采用这种方式进入外国市场风险较低,希尔顿酒店正是以这种方式来管理其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店。还有一种方式是签订生产合同,许多汽车制造商均与外国政府达成协议,允许其产品在外国市场上生产和销售。

(3)出售特许权。国际特许经营最常见的方式之一是特许人与受许人签订合约,由特许人提品使用权、优质的服务、商标、商业信息、专利权或其他有使用价值的项目,并收取特许费。受许人从特许人那里获得知识和资本,可降低特许人进入该国市场的风险。可口可乐公司进入国际市场大多通过出售“项目包”,并提供必要的糖浆以生产软饮料。

(4)直接投资。采用这种方式,特许人只需向国外子公司直接投资,以这种方式进入国外市场风险很大。但是,一旦几个特许店建立起来后,特许人就可以进行直接投资和建立子公司。外国政府和人民欢迎特许人直接投资,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这类投资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者不仅需要大力宣传,还要冒政治上的风险,如外汇管制、市场变化、甚至是没收财产都可能导致特许经营企业在国外倒闭。

(5)出口。许多特许人,包括通用汽车公司、固特利轮胎等,都是通过出口进入国外市场的。他们在美国本土制造产品,通过受许人销往国外。对于特许人来说,国外的受许人相当于国内的经销商。产品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改变就可以直接销往国外市场。这种进入方式总体上来说成本最低,特许人要做的改变最少。为扩大规模进入国际市场的特许经营公司趋向于首先进入那些文化语言差异很小或几乎可以忽略的国家,然后再进入那些市场很大而且曾经实行过令人满意的进出口政策的国家。

四、国际特许经营的市场营销战略

1.国际特许经营的产品决策。在国外市场销售产品有三种主要策略。第一种是产品直接销售策略,由特许人提供与国内市场相同的产品销往国外,在进行销售前,必须要调查清楚消费者对该种产品所持有的态度。可口可乐公司采用这种策略成功地向全世界推销了它们的饮料,但是,有些公司却遭到失败,那是由于他们仅是简单地把与在美国销售相同的产品销往国外,不作任何变化。第二种策略是产品调整策略,指改变产品以迎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和消费者的需求。许多公司发现很有必要根据消费者的偏好来调整产品,以保证市场份额和利润。第三种策略是发明新产品。正如有些人所设想的那样,要制造出新的产品以增强其竞争力。许多快餐店在进入外国市场时会在主菜单上加上当地人喜欢的菜式,这些菜式甚至会成为基本菜目。制造新产品是所有策略中成本最高的一项,但它却最吸引消费者。这一策略一般是在产品被使用后,提高了销售额和利润的情况下才被采纳。

2.国际特许经营的促销决策。特许人可以继续使用相同的促销广告或进行调整以适应当地市场。有时候广告可以简单地译成外国语言,有时候适用于本国的广告可能会冒犯其他国家,如果为了保证一开始就能够找到目标顾客,最好重拍广告或宣传节目以适应目标市场的需要。

3.国际特许经营的价格决策。在国外经营,特许人常发现有必要改变价格结构。价格决策应该由受许人根据当地公司的成本和利润来做出决定。有些国家的国民收入较低,为了卖出商品和服务,必须要降低价格。低价也是占据市场份额和促销产品的有效策略。但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在国外销售会构成倾销。一些国家对在该国进行倾销的公司征收反倾销税。

4.国际特许经营的分销渠道策略。国际特许经营的分销有三种方式:总部分销、各国之间的分销和在某一国国内进行分销。这三种渠道对于保证商品在国内的成功分销和使用是十分重要的。总部有责任保证在国内生产或开发的产品安全运达受许人所在国。第三种渠道,要保证产品在特定条件下运达特许店,卖给消费者。对很多特许人而言,这一渠道是特许经营的唯一渠道,当产品到达国内时这一渠道开始运作,产品开始在该国进行分销。在一些小的发达国家,小心寻找和指派分销商、进口商尤其重要。许多特许人需要提供分销权给当地的产品分销商,他们所能享受到的权利取决于他们的素质。

5.国际特许经营的组织结构。几乎每一个特许人都有其独特的经营方式,国际特许经营的组织结构要根据该公司在目标市场国家的经营方式而制定。特许经营组织一般既成立出口部门,又有国际决策部门。出口部基本负责产品的外销,随着业务的扩展,该部门常常变成国际决策部门。国际决策部门最终会牵涉到国际市场和业务活动的决策。特许人不得不考虑如何与各个国家相互合作以发展在该国的特许经营。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有利因素

相对于发达国家企业,我国中小企业有一定的成本优势。我国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劳动密集型的,这样就具有了一定的比较优势。这既有利于它们在国内市场中采用内向型国际化经营,也有利于它们在国际市场采取外向型国际化经营。

相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虽然整体上说来,我国中小企业技术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水平比较落后,但相对于拉美、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而言,就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加入WTO后带来的有利因素。当我国在2001年正式成为WTO的一员后,大量的外国先进企业和商品进入我国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与此同时,根据对等原则,外国市场也逐步对我国进行开放,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这两方面都有助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树立国际化经营的意识,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的联系,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此外,WTO中的有关规定也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如有关反倾销的规定和国民待遇原则。

知识经济时代产生的有利条件。有人说21世纪的经济是属于“小而强的时代”,21世纪中知识经济的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不利因素

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意识淡薄。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只有大企业才具备成为跨国公司的条件,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克服国际化障碍的能力,这导致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具有强烈的内向性,很少具有国际化经营的意识。

人才的缺乏。我国中小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

宏观对外政策的制约。在我国现有的对外贸易体制下,使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价值链中多了一些环节,产品的价格等优势受到影响,打击了中小企业出口产品的积极性,限制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此外,在中小企业跨国经营项目审批程序、融资条件等方面,现行的宏观政策也不能满足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进一步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加入WTO后遇到一些不利条件。一是贸易技术壁垒协议的全面实施,由于我国国内产品标准相对低于国际或国外的先进标准,这使得外国可以通过技术壁垒阻挡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出口;二是《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条款的规定限制了我国政府以前一些对中小企业行之有效的补贴政策;三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条款加大了我国中小企业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难度,并且对目前我国市场中以仿制为主的中小企业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遭遇到新的问题。虽然知识经济可以使中小企业小而强,并使得它们可以在国际市场中进行竞争,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缺乏知识创新的能力,反而使它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缩小。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获得是一个企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我国的中小企业缺少资金购买和建立信息通讯系统以及进行必要的人员培训,这使得它们在这方面落后于国外的企业和国内的大企业,对它们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非常不利。

推动和加强我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应对策

在这个开放的经济中,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推动这些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使它们能为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我国要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唯一选择。要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企业本身和政府机构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铺平道路。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不足可以看出,企业本身应采取以下的对策:

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适合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而言,企业内部往往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技术创新的动力,从而导致这些企业陷入困难的境界。为了保证我国中小企业能顺利地进行国际化经营,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搭建一个有效的管理平台,建立规范、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促进企业人力资本效用实现最大化发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技术产权保护意识。

走专业化经营的道路。虽然中小企业在规模与实力上不能与大型跨国公司相比,但它们仍可通过生产精、尖、特、优产品,向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方向发展,走专业化经营道路。根据市场营销中市场细分原理,由于存在着异质市场,消费者和用户在需求、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上存在着差异性,中小企业就可以从市场和消费行为的特殊性出发,避开大企业关注的市场,将资源集中于一两个有限的细分市场上,进行专业化经营,寻找内部规模经济,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成功。

积极转移目标市场,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我国中小企业产品主要销往北美、日本、欧共体等发达国家市场,过分依赖于这几个市场的经营形式,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策略。并且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与发达国家产品相比普遍缺乏竞争力,也受发达国家的市场排挤,这就要求中小企业不要仅仅依赖于发达国家市场,还要开拓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国家市场,相对来说,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和技术也比较适合这些不发达或欠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求。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积极进行网络化经营。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在这个经济时代,全球化、开放化和国际互联网飞速发展,经济生活中的信息化、网络化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重视电子商务的利用,通过电子商务来宣传自己、寻找客户、了解技术信息和市场行情,走上网络化经营的道路。

除了企业本身的努力以外,政府机构在促进和加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方面亦必须发挥积极的作用。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国政府机构应采取以下的对策来帮助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

进行外贸体制改革,并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持。我国外贸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它已不能适应现阶段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需要,所以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扩大中小企业的外贸自,简化相应的审批程序,加强管理,积极推动中小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此外,还应健全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中小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已有了可喜的进步,如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案的通过无疑会从资金、政策等方面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社会服务体系。从西方发达国家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对策可以看出,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在国际化经营中往往需要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的支持。但我国目前在这方面相对欠缺,因此我国政府及一些社会上的机构应建立一套完整的社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人才培训、市场调查、经营管理咨询、以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提供帮助。此外,政府还要进行一定的金融改革,在进出口银行增加满足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需的信贷项目,并采取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出口信贷,国家提供政策性出口信贷担保等等,为中小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提供信贷支持。

参考资料:

1.尹柳营,中小企业如何发展与腾飞——国际化经营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王乃静、马刚,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战略与模式选择[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受灾面积广,成灾比例高。2004年全国农作物洪涝受灾面积11590万亩,成灾面积6280万亩,受灾人口1.1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600多亿元。广大农民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脆弱,急需提供风险保障。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贯彻落实,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新,农民收人水平和风险意识提高,保险有效需求明显增加。

(二)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停滞不前的局面亟待改善。近年来“三农”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探索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指示,对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随着保险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人保等保险公司的海外上市,极大地限制了保险公司内部用商业性业务利润补贴农业保险亏损的做法,农业保险业务急剧萎缩,与当前我国农业基础地位及保险业发展状况极不适应,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业保险制度。

(三)农业保险政策性特点的要求。农业保险的特点是保险经营成本高,风险高,费率高,有些农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甚至超过10%,远远高于其它险种费率水平,而农民支付保费的能力十分有限,保险覆盖面小,赔付率高,农业保险的这种准公共晶属性,如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提供准公共产品,必然会出现供给不足,如果没有政策和财政资金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很难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建立与农业保险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

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

(一)构建我国农业保险新模式的基本思路。根据目前我国农业和农业保险政策性特点的要求,改变传统商业性农业保险经营形式,构建农业保险新模式的总体思路应是建立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农业保险不能等同于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其它险种,完全实行商业经营,也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家财政补贴或照抄照搬外国的任何。一种现成模式,应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特点的多种模式并存,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新模式。

(二)积极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根据世界各国发展农业保险的历史、特点、操作方式和法律制度的不同,农业保险大致可以分为五种不同的模式。一是政府主导模式,如美国、加拿大模式;二是政府支持下的相互会社模式,如日本模式;三是政府垄断经营模式,如前苏联模式;四是民办互助模式,如西欧模式;五是国家重点选择性扶持模式,如亚洲发展中国家模式。在以上五种模式中,美国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最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美国的农业保险由联邦农作物保险公司管理,负责对全国性农险险种的费率厘定,对经营农险的商业性保险公司进行指导和检查,提供管理费补贴,国家对农险给予免税和法律支持。2004年美国各家经营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共收入保费41.9亿美元,其中政府对农险的补贴为24.8亿美元。美国这种在政府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模式,在许多国家得到推广和使用。

各国农业保险在政府支持下,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以此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发展,但这种补贴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公平角度上说,受益的只有少部分人,如美国有300万农民,仅有约30多万人参加了政府支持的农业保险计划。政府不仅补贴保费,还要补贴管理费,业务规模越大,补贴费用越高。墨西哥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因为政府补贴过高,而被迫停止。

(三)我国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选择。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总结过去我国农业保险的经验教训,近期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各种不同形式的农业保险模式,一是设立专业农业保险公司经营农险业务;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代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三是在地方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设立由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四是设立农业相互制保险公司;五是引进国际上经营农险较为成功的外资公司,如法国安盟保险公司。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产业化、区域化、现代化发展很不平衡,农业保险不可能完全照抄照搬国外农业保险做法,完全套用一种模式,但也不宜过于分散。如果完全由各地分散决策,自行选择农险模式,今后如何整合和统一,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消除制度变迁的成本,合理利用和节约资源,都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在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农业保险新模式的同时,应建立全国相对统一的农险经营模式,以下两种模式是比较好的选择。

1.政府主导由商业性保险公司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该模式的特点是按照政策性业务商业化运作的原则,实行委托经营。国家对农业保险给予免税和补贴,由国家或各地政府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委托商业性保险公司管理,实行单独立账、单独核算。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发挥现有资源,节约成本,易操作。如人保公司在20多年的发展中,在农业保险方面积累了技术、人才和许多有益的经验,保险机构遍布乡村,可以利用人保公司现有机构和人员,解决政府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前期基础性投入问题,提速农业保险发展进程。只要国家政策到位,人保公司是完全有能力办好农业保险的。

该模式政府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政府应对农业保险给予优惠政策和财政资金的支持。一是对受委托保险公司经营的农险业务免征一切税收,并按照经营规模给予相应的管理费补贴;二是对投保农民给予保费补贴,解决农民保费支付能力低的问题,调动农民投保积极性,扩大承保覆盖面。其次,农业保险在承保理赔时也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农险标的面广、分散,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熟悉农民情况,只有依靠县、乡、村政府的组织推动,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才能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保险服务。

为有效解决农民由于农业保险保费过高保不起;保险公司经营农险效益差,赔不起;国家为扶持农业保险发展而补贴过多,补不起的矛盾,该模式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坚持基本保障的原则。在产品的设计上,可选择几种与农民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风险责任,保险金额和费率不宜过高,以减轻农民缴费负担,实行基本保障的原则。二是适当推行强制保险,在足够大的领域内分摊风险,避免逆选择,减少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经营性支出。三是为解决好国家补不起的问题,农业保险的保费筹集应坚持多渠道、广筹集、因地制宜的原则。国家可从财政预算或支农资金、救济资金中划转一部分,国家补一点、地方拿一点、企业出一点、个人交一点,共同筹集,以减轻完全由国家补贴或个人交纳保险费的负担。

2.建立全国性农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实行专业化管理。该模式的特点是国家对农业保险的扶持政策统一由政策性保险公司经营运作,实行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保险分设经营,建立由财政兜底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对农险业务实行专业化管理。该模式的优势是可以整合资源,避免多家公司分散经营,使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最大程度的分散,为农民提供专业、优质的服务。

为把农险公司做大做强,农险公司应在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积极开拓县域保险发展空间,为农民提供多方位的保险服务。国家对农险公司经营的所有业务免征一切税收,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扶持农业保险的发展。但现阶段国家财力有限,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拿出很多的资金补贴农业保险,因此应允许农险公司经营种植、养殖保险以外其它财产保险业务,推动县域保险的全面发展。

上述两种模式,实质上都是在财政补贴下市场化经营农险的模式。在实施步骤上可优先考虑第一种模式,以减少开办初期的资金投入,节约成本。待具有一定的业务规模、积累一定的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经验和专项保险基金以后,再予考虑第二种模式,确保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运转有序,不断发展壮大。

三、构建农业保险新模式的必要保障

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正确选择,是保障农险业务健康发展,建立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实践证明,政府、法律法规和再保险的支持是农业保险各种新模式运行的必要保障。

(一)政府的支持。国家和地方财政资金的有利支持,是加快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许多国家都对农业保险实行了国家扶持政策,对农业保险实行减免税收;对保费、管理费等给予财政补贴的办法。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产品协议》的附件2《国内支持:免除削减承诺的基础》的第7条和第8条,就明确提出了政府可以在财政上参与农业保险,以支持本国农业的具体规定。按照WFO规则,各国必须逐步开放农产晶市场并减少对农业的补贴,但对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作为“绿箱”政策,不予以限制。许多WTO成员国都利用了这一规则,通过政府参与农业保险的方式,转移政府对农业的补贴,加强对本国农业的保护。2004年我国财政支持“三农”的各项投入已超过3000亿元,农民从中央财政支持“三农”投人中直接受益比重为36%。如果能将一部分财政资金转为对农业保险的直接投入和补贴,则我国农业保险将会得到快速发展。

(二)法律、法规的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155条规定,“国家支持发展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事业,农业保险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是多年来农业保险无法可依,亟需制定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从法律体系上明确农业保险的范围、性质、政府职能作用、经营主体资格、保险人权利义务、会计核算制度、财政补贴、税收等方面的内容,为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奠定法律基础。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1苗木的选择确定品种后,苗木要选择根系发达、含水量高、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的苗1年生扦插苗,在15cm处截干,假植备用。

1.2栽植栽植坑挖好,经检查验收后开始栽植。栽植时,先回5cm厚的表土,再栽植苗木,并灌足底水,为确保成活,要做到三埋两踩一提苗。

2采穗圃的管理

2.1适时灌水苗木成活后,因为当年栽植的苗木抗旱能力差,要适当多次灌水。第2年以后,每年可根据枝条生长情况和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当减少灌溉次数,但一定要保证苗木正常生长,否则会影响枝条的质量。

2.2除草松土除草松土可改良土壤,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消灭杂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促进苗木生长。根据圃地情况,适时除草松土。做到见草除净、无草浅松土、雨后松土、灌水后松土,达到圃地土壤疏松无杂草。

2.3合理追肥采穗圃每年割取大量种条,养分消耗过多,土壤肥力降低,应通过合理施肥来改善苗木的营养条件,提高种条的产量和质量。4月中下旬,每667m2施入复合肥25kg;6月中下旬,每667m2施入尿素25kg。追肥不要过晚,否则会引起种条贪青徒长,木质化程度低,降低种条质量。

2.4留条数量每株留条多少,直接关系到种条产量和质量。留条过多,由于养分不足,光照条件差,种条生长细弱,达不到插穗要求标准。留条过少,产条量少,而且由于养分集中,种条长得过粗,又易生长侧枝,降低种条质量,消耗营养物质。一般情况下,1年生留2~5根,2年生留5~10根,3年生以上留10~15根。

2.5采条杨树采条要在休眠期进行。因为储藏的种条成活率高,一般在12月采条(嫩枝扦插除外)。采条时要防止根桩劈裂和斜面过大,不要损伤表皮和休眠芽。采条时根桩高度要留得适当。根桩留得过低,休眠芽少,萌条少;根桩留得过高,枝条发育不良,影响种条质量。一般情况下,1年生根桩5~7cm,以后每年向上递增5cm。

2.6更新复壮采穗圃由于连年采条,树龄老化,长势衰退,影响种条的产量和质量。为恢复其生长势,则需要更新。一般情况下,7a左右更新。更新方法:可在秋末冬初进行平茬,使其在根基部重新萌发形成根桩,再生产种条。也可以将整个老根挖掉,重新栽植。有时要另选圃地,重新建立采穗圃。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需要对传统管理理念进行改革,加强资产经营责任体系的建立。在现阶段应该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相应宣传,对互联网以及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宣传,让更多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特点以及优势,从而利用互联网、计算机、现代通信等技术,建立完善的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对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进行细分,确保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职责都能得到有效落实。在资产经营管理责任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根据相关规章制度,对企业与企业上级单位之间的经营权责关系进行确定。在企业资产的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按照国家对企业资产管理制度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以及企业和上级单位之间的经营权责关系进行确定,企业要加强对各种资产的评估,比如对有形资产进行评估、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等。无形资产评估已经成为当前企业资产评估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企业资产利用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需要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对无形资产的范围进行正确界定,从而不断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效率。在对企业进行评估和评价的过程中,如果发现资产评估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有问题,如伪造数据、涂改数据时,要及时进行处理,要聘请具有一定资质水平的专家进行评估和评价,在完成评估和评价之后,企业要根据全新设定的生产经营指标,按照规定向上级单位缴纳一定数量的资产经营收益。第二,在进行资产的清产核资过程中,要确定企业和下属单位之间的权责关系。一个企业与其下属单位签订相关的合同时,要对各自所应该遵循的义务、享受的权利进行准确说明,以便年底结算时跟进,并且可以由此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工作进行评判,从而进行相应奖惩。在该层面的建立过程中,要以资产管理为枢纽,对具体的责任关系进行明确,从而承担资产保值增值的具体责任。第三,将职工对企业资产所享受的权利、义务以及责任进行落实。职工是企业资产的使用者,也是企业资产的保护者,为了使企业资产可以有效利用,在资产的使用过程中要加强对职工的正确引导,使职工能够将自己关于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落实到位。使员工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办事有标准、工作有考核、分配有依据、活动有目标,将企业资产管理的责任进行分解,逐渐落实和细化,实现企业各项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实现资产的归档分级管理

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归档管理,需要按照资产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在企业的生产部门,其使用的生产设备是企业重要的有形资产,在生产设备的管理过程中要由设备管理部门对具体的内容进行管理,而企业的厂房、建筑物则应该由房产管理部门管理。对于不同的资产类型,具体的职能部门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归档,将资产归划到具体的职能部门进行管理,各个职能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要经常进行检查与核对,并且要和企业的其他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对各种资产的效益进行评估,从而提高对资产的利用效率。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分级管理,是提高资产利用率的另一个重要基础,在分级处理的过程中,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比如根据使用地点的不同进行分类、根据使用级别的不同进行分类等。各级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对自己所负责的资产进行严格的管理,建立相应的责任使用制度,最好是将具体的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身上,并且还可以指定专人进行各种资产的管理,做到每个层级的资产都有人管理,都可以对资产进行高效利用。在建立资产保管使用责任制时,还应该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人员体系的构建。第一,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要建立竖向与横向的管理体系,对于竖向而言,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管理体系,对于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项任务进行有效传递,从而使得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对于横向体系的建立而言,主要是针对同一部门内的管理,在该部分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加强部门领导者与部门员工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要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促进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第二,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发展过程中,资产经营管理人员是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工作的核心,需要具备专业的素质与能力,尤其是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企业资产经营管理人员的水平不高,导致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率得不到提升。对此,在具体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人员综合能力水平的培养,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企业员工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要加强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促进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充实以及完善,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加强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该举措是提高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比如有的企业在各种实物资产的管理过程中,实行“设备定号、保管定人、管理定户、一物一卡”的管理原则。在企业的资产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全面控制管理,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全面控制,指的是对企业资产经营管理实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的策略,以提高企业资产经营管理效率。在资产经营管理的全面控制过程中,应该要对传统的资产经营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统一的资产经营管理体系,从而使得资产经营管理中的各种信息都可以得到有效的交换和利用,使得企业的各种资产在不同的部门之间可以实现共享,最终促进企业领导者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对企业的低效以及无效的资产进行盘活利用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无效的资产,这些低效以及无效的资产将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因此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对这些资产进行盘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建立资产调剂中心,对企业的无效以及低效的资产进行评估,并且对企业的各个部门之间的需求进行分析,从而加强各个部门之间资产的调剂。第二,对闲置的资产设备进行相应改造,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各种资产的使用效率。第三,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一些闲置的资产进行出租或者出售,将企业的资产转变成为有效资金,从而可以购置更多企业所需的资产,进行经济建设。第四,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已经报废的资产进行淘汰,在淘汰的过程中要根据国家规定进行强制性淘汰,根据有关部门的检测以及鉴定结果对各种报废资产进行彻底摒弃,不再继续使用,以减轻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维修力度。

4结语

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资产逐渐积累,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象征。企业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的利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资产的经营利用效率不高,导致资产浪费,资产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体系不够明晰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在企业资产经营管理过程中建立多级的资产管理体系,对企业的资产进行归档和分级,从而在各级资产管理过程中加强资产经营管理责任体系的创新,将企业资产经营管理的责任落到具体的员工身上,比如将生产管理部门的资产利用的责任落实到生产部门,将企业办公资产的利用责任落实到企业的行政管理部门等,一旦出现企业资产经营管理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责任人,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处理,最终实现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一)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农村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当前,我国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通过农业部门对“三农”问题的深入探究以及相关惠农政策的颁布,使得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得以落实,在各部门工作协调的基础上,为农民带来福音。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有助于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经营管理的意义在于为农民自身的发展奠定基础以及提供参考,通过对其他相关案例的解析总结经验,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还需借助于专业化的管理人才。专业化的人才能够通过对农业市场信息的敏锐洞察,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资源配置,为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全面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三农”问题中,农业的发展对于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而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和基础性产业,其发展还有赖于政府的扶持。当前我国的农业整体现代化水平较低,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能够加快农业发展的进程。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水平都较为落后,传统的生产方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对农业的需求。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于将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与措施应用于农业发展中,随着新时期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应用信息科学技术。通过系统科学的经营管理措施的应用,我国的农业发展进程才能得以推进,也有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相关措施难以落实。经营管理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而当前农村地区的专业人才非常有限,上级政府下派的专业人才不足就使得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作用、目标、任务以及内容等都缺乏充分的认识。这就使得当前农村因财务、债务以及土地纠纷等问题进行上访的情况增加。其次,对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就会使得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随意进行定员定编,削弱了经营管理队伍的建设。相关管理单位人员的大幅缩减使得本就有限的经营管理人员更少,与当前复杂的多元化的农村工作相违背,从而可能会造成农村纠纷与财务混乱的出现。综上所述,缺乏对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认识的不充分必然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经营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健全

对于农村经营管理工作而言,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实际工作的开展。对于我国当前的农村而言,并未建立起明确的经营管理部门,也没有专职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这就使得工作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困难重重。体制不健全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工作开展的经费有限,国家用于农村经营管理的专项经费非常有限,没有经费的保障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被调动,本应用公费解决的问题却因资金无法保障而被搁置,进而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三)农村经营管理缺乏配套的人力、物力设施

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就是缺乏配套的人力、物力设施,具体体现在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当前农村经营管理的从业人员很少有专业人员,而是通过后天的相关学习来进行管理,因此,其专业性难以得到保障。物力设施的落后则体现在办公用房、办公用具等方面,而现代化的信息设备则更为匮乏。随着弄村经营管理中科学技术含量的增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的文化素养较低,因此,就增加了相关措施的顺利实施。

三、提升农村经营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健全相关体制

传统的农村经营管理侧重于农业生产的质量,造成了其他方面的缺失。当前多数农村干部并没有建立起经营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意识,单一重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对整个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阻碍。因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强化农村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意识,通过对他们的定期专业培训树立起正确的理念和认识,也可以开办乡镇干部培训班,通过引进专业的培训人才对村干部进行专业的经营管理培训,从而能够促使领导干部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的影响力,保障经营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也保障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则是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通过对管理工作的把关与监控,确保相关措施的实施。农村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通过企业化的管理实现农业管理及生产水平的提升。为本地的农业发展制定出真正适宜的发展规划。

(二)增加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中的科技含量

随着科技革命席卷全球,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多项产业中,而且极大地推动了产业发展的进程。我国的农村的科技应用较为落后,管理与生产水平都亟待提高。新时期提升农村经营管理水平就需要在管理中渗透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效用。通过上文中笔者所提及的重视农村经营管理工作,保障工作开展的资金与基础设施,因此村干部要注重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农村经营管理中的网络化进程有赖于网络的普及,因此农村的宽带建设进程需要持续推进。在实现硬件设施的前提下,可以对村民进行网络农业信息浏览培训,在条件允许之下还可以进行网络农产品售卖,从而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农业科技信息的融入还可以通过请农业专家到农村下访进行实地考察,并手把手对农民进行生产指导。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应用还体现在农业机械的现代化,通过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进程。

(三)建立起完善的人员机制

农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人员问题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管理人员专业素养有待提高,另一方面是农民的整体教育水平较低,阻碍了管理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在农村建立起完善的健全的人才机制。管理人员应利用当地的广播、报纸杂志等向农民进行知识宣传,定期更新村内布告栏板报,或者可以印发小册子入户,让农民在家中自行学习了解最新信息,通过对农民进行农业前沿信息的输入提升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效率。其次,政府需要注重对专业从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切实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则是在管理部门中建立起良性的激励与竞争机制,通过全面的专业人才在农村经营管理中管理,发挥人才优势,也能够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与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四、结语综上所述,新时期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的经营管理水平亟待提升,而通过相关对策的实施切实提高农村经营管理水平,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的制度与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其建立与完善将极大地改善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其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笔者相信,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7篇

1.经济政策方面的问题

种子的相对独立性,并不能适应种子经营工作的自身情况来经营,如果遇到了天灾,农业没有取得较好的收成,那么农民在种子需求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这就需要对农民来年要使用的种子进行调剂,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会不自觉的担心粮食以及其他生活用品的价格指标的变动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会耽误播种时间,错过了种子的最佳播种期,由此,造成来年农业减产的恶性循环。这种情况偶尔发生,各地区还能自己调整,如果常年出现这样的状况,那么种子管理经营的诸多环节,都会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一旦出现问题,容易使得各部门相互推诿,责任不明确,无法追究等情况。由于这种体制的弊端,所以良种经营从其他食品中独立出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利于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从而实现农业的大发展、粮食的大丰收。

2.种子价格制定存在问题

我区种子价格的制定紧跟国家的步伐,根据粮油的价格以及种子的质量来规定种子的标价,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经济规律。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粮油自身的统购统销会影响到种子的管理,引发相关问题,但是种子管理却没有应有的补贴。第二,就我国目前农业的发展状况,大环境下粮油价格的制定就不够科学,地方也是盲目跟风,有时不顾质量就定价格,这样严重影响了种子经营管理,直接阻碍了种子管理经营的众多环节,比如,产出,销售,贮存等等;第三,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政策的执行力度不够,在种子的优质优价方面落实的不够到位,从而影响了种子的经营管理。

二、针对相关问题的措施

针对目前种子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1.因地制宜的措施

种子质量的发挥需要适宜的环境,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为环境不适应就放弃了新良种,要因地制宜,积极培育良种。种子部门应该做大量种子的实验,逐渐优选出适合我地段的优良种子,这要考虑到日照时数,天气等这些看似细微却又关键的因素。我区地处中高纬地区,冬季时间较长,适合优选耐寒的种子。确定了种子品种才进行大规模种植,有利于我地区农业的发展。

2.提高种子公司活力的措施

根据多年经验以及多方研究,总结出以下应对措施,首先,推广种子的高层次技术。在种子制种过程中,利用科技成果,向农业现代化迈进,例如,推广播种优选品种,传统品种的复兴,“绿色食品”中的培育等等。第二,改善种子公司的营运策略。设立种子检查部门,对种子进行现场检查,来及时辨别种子的质量,优胜劣汰,保证种子的质量。第三,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根据当地的农业情况,适当开展副产业,延长种子的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实现种子公司的创收。第四,积极进行信息反馈。在种子的各个环节做好工作以后,取适当的时机大力宣传,比如通过报纸,新闻媒体,报刊,宣传栏等方式。最后,还要加强与科研单位的合作,以及高等学府的联系,可以采取利润奉分成的方式,鼓励科研单位的研发良种,真正使得种子优选有科技的大力支持。

3.良种供应的改善

首先,对种子生产地要加强管理,投入适当的资金,提高种子的质量,逐渐将个体经营户连成一片,形成规模。再次,种子的销售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比如,在集镇上,以及民俗逢会售货等等;最后,种子管理经营要法制化。在种子经营的结算中,要加强经济合同的签订,这样种子经营的管理进入经济化法制化轨道,必然有利于种子的经营管理。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8篇

1.1组织机构

永仁县2011年成立了森林分类经营办公室,核定编制3人,负责公益林建设管理效益补偿的具体工作;各乡镇、林场成立公益林工作领导小组,设一名公益林管理专干;村委会为管护责任单位,护林员负责管护责任单位日常公益林管理相关工作,五级垂直管理。2.2管护形式永仁县纳入公益林生态补偿的林地权属有国有和集体,管护形式为专业管护。对不同权属的国有林业单位经营管理的公益林,由林场职工进行管护或聘请专职护林员管护;集体经营管理的公益林,由专职护林员或兼职护林员进行管护;林农个人所有或经营的公益林,由林农个人进行管护或委托专职护林员管护。

1.3管护合同

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分别与管护责任单位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A》405份,管护责任单位分别与管护人员签订《公益林管护合同B》822份,县人民政府与管护责任单位签订《公益林禁、限伐协议》(其中:签订了禁伐协议4份,限伐协议5081份),并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国有林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指定国有林场和乡镇林业站为管理单位;集体林由村委会承担。

1.4补偿标准和范围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包括管护费(包括公共管护支出0.25元和管护补助支出4.75元。)和补偿费。国有的部级和省级公益林平均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全部作为管护费;集体和个人的部级和省级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5元,其中管护费5元、补偿费10元。公共管护支出由省级财政每亩列支0.25元,管护补助支出由州级财政每亩列支0.25元,由县级财政每亩列支4.5元。补偿对象为部级和省级公益林的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天保工程区权属为国有的部级和省级公益林纳入国家天保二期森林管护补助。

2生态公益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公益林管护经费结余较大,存在用钱风险

由于补偿资金在年底下达,管护劳务费只能用于直接从事公益林管护工作的管护人员劳务支出,支出管护费少,甚至没有管护费支出,造成大量资金结余。为消化资金就会出现突击花钱现象,可能导致在资金使用上出现违规行为。

2.2基础设施建设和报批不规范,管护效果差

由于管护工作和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多头管理,同一项目多级、多处申报,出现重复申报情况,没有计划性,造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和申报极不规范,也不统一,森林管护建设标准难以达到应有的水准。

2.3管护人员素质及待遇偏低

各林区聘请的护林员大部分来自农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缺乏应有的林业知识和经验,既要管护森林,又要从事农事活动,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公益林管护工作中,加之管护责任区交叉及多头管理,存在管护方法不得当、擅自脱离工作岗位、不履行管护职责的现象。目前我县护林员工资从350元/月——600元/月高低不等,部分地区聘用护林员时仍沿用旧的标准,仅从本项目考虑,没有规范的年度管护计划,有公益林管护与天保管护工资相差悬殊的情况,人为造成了管护人员之间待遇的差异和分配的不公,影响管护人员积极性及森林管护的成效。

2.4管护责任区划分不合理,管护责任不到位

永仁县集体林多,国有林少,公益林与商品林部分相互交错,在管护责任区划分上只管护公益林或公益林与商品林强行划开,管护人员各聘各的,责任区划分也各划各的,管护面积不合理,责任区划分不利于巡山护林,出现管护责任不到位情况。

2.5森林管护工作考核检查制度不健全

管护制度不完善,缺乏有效合理考核奖惩制度。护林员选聘程序不严格,基层林业管理部门、管护责任单位对管护工作的督促管护力度不够。

2.6档案管理滞后

部分乡镇不注重档案管理和收集,各年度公益林图、表、卡、和文字资料不全且混乱,查找使用不便。严重制约了公益林管理工作的开展。

3生态公益林管理对策与建议

3.1编制管护年度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

一是确定管护责任区的面积和数量,计算出年度应支出的管护经费中护林员工资及在管护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二是计算和编制出剩余经费要新建和维护管护、防火基础设施;病虫害治理;设备购置及管护公务经费等支出。

3.2明确护林员数量,合理区划管护责任区

在管护责任区的划定上,要参考天保二期的实施方案,按管护责任区原先划定时的行政界线、权属等把责任区明确到各管护责任单位。认清资源底数,把应管护面积统一纳入,按国有、集体、个体权属和公益林、商品林统一进行管护责任区的划定,并附管护责任区示意图。在年度管护计划中,如果发现有不适应现有实际管护工作的,应及时进行调整。

3.3严格选聘程序,提高护林员待遇

乡镇管护责任区护林员的选聘应统一由所在村委会委会提出意见,报乡镇管护所和林业站进行审批,报县林业局备案并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职工管护合同统一由管护单位签订。适当提高护林员工资待遇,加大对护林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护林员整体素质与水平,提高管护积极性和管护效果。

3.4落实责任,统一签订管护合同

按天保工程和公益林管护的要求,各乡镇、林场、自然保护区严格参照管护合同样本,统一格式,使管护合同和协议达到规范管理的要求,满足管护工作实际需要。

3.5规范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报批程序

在统一编制好年度管护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时,把需要新建、维修、购置的项目在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中进行编制。把握报批时间,凡是涉及到单项超过10万元的,统一由县市林业主管部门、财政联文上报上级主管部门转报省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不足10万元的,由县市财政部门进行审批。

3.6完善管护工作的考核检查制度

细化工作措施,建立护林员选聘、管护日志、巡山记录、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管护责任检查监督。林业主管部门要指导并监督好下级管护单位和村委会做好护林员聘用和管理,落实具体管护措施和考核标准;落实责任,强化检查考核管理,每年统一组织对天保工程区进行全面检查,加大对乡镇林业站的督促指导。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风景旅游区特殊性经营管理模式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社会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发展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成为各大风景旅游区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风景旅游区的特殊性

风景旅游区资源是拥挤俱乐部产品

经济学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发表的《关于俱乐部的经济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俱乐部产品。这种产品可以适应从纯公共产品到私人产品之间的连续体上的任意一点,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拥挤。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属于此种产品,旅游者只要买到了门票就可以拥有参观游览的权利,并且其行为在一定范围内不影响其他人参观游览,但如果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景区容量,就会出现拥挤,并影响其消费满足。

风景旅游区资源就是这样一种存在最佳规模的产品,其产品的实物规模和消费者的人数规模有一个最佳的搭配。这类产品实质上可以实现生产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实现消费者排他,而且生产者排他的成本比较低。这使得风景旅游区资源兼有纯公共产品和纯私人产品的性质,它们由许多人同时消费,并不断趋近于容量约束范围;超过该约束后,该产品的消费就变得拥挤了,但总存在一些排他技术使得向旅游者收费成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还提到,要有一个最佳的搭配,俱乐部成员必须可以自由流动,且俱乐部拥有自主决策权,这一理论突破了公共产品由政府供给的单一模式,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资源,除人工可以栽培与繁殖的动植物外,可以说是一种不能再生的资源,一旦破坏将不复拥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总是会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历史的噶丹寺,是拉萨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毁为平地。泉城济南,过去那种“家家泉水,户户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对水源地缺乏保护,已不复存在,至连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濒临断水的危险。

旅游资源的这种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对其实施保护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对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可能是一种难以抗拒的诱惑,但同时对旅游资源也可能是一股无法估量的潜在破坏力。

风景旅游区系统的复杂性

风景旅游区是介于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区之间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风景旅游区系统是围绕旅游主体(旅游者)而建立起来的产品系统及其支持系统。就其产品系统而言,包括资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础设施,其中资源吸引物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由林木、动物、河流、文物古迹等构成,分别归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管理。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以吃、住、行、游、购、娱为基本环节的一条龙服务体系。

旅游产品的提供还要得到当地社区各个部门及政策法律环境的支持,只有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会手段,去引导、指导旅游企业健康正常的经营,才能真正实现景区的全面持续发展。

现有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简述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模式在市场机制不完善的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一方面,景区的经营者没有自主经营的权力,也不承担盈亏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场规律经营,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另一方面,部门利益、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难以协调,我国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间的风景名胜、文物、森林资源名义上归国家所有,但实际上中央、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及其部门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区内,建设、文物、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旅游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

目前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经济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发展为目标,需要经营者将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此外,景区资源的交易,除面临旅游价值核算的难题外,还面临着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鉴于风景旅游区资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点,以及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滞后等原因,对这种做法必须慎重。

我国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议

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这种产权管理机制,可以避免现有的条块分割,多头领导,明晰了风景旅游区资源的产权归属,且有效发挥了监督作用,可以防止风景旅游区资源的过度开发、风景旅游区环境破坏。

运用不同经营管理模式

近年来,有许多学者提出风景旅游区应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将其交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营,并通过对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分析论证了这种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黄山、张家界等遗产类资源也引入市场机制,并先后挂牌上市,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自身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拥挤俱乐部产品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也可以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私人提供。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是否适合所有的景区,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人认为,凡是经营性景区(景点)均要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只是对一些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

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往往在我们脑海里有一个思维定势,即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来源就是门票收入,并以其为由来证明管理经费紧张,从而交由企业市场化运作或进一步提高门票价格。由于旅游产品是一种高弹性消费品,提高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大幅度减少,门票收入进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个行业。我们应该改变观念,树立大旅游意识,正确把握旅游业的综合性、先导性、关联性规律特点。

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交通、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法律体系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体系,但是在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目前还没有正式立法。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按照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行政法渊源,风景旅游区立法体系可以按照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规范性文件这样一个层次来构建。

总之,风景旅游区不能等同于企业,由于它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应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多个方面考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路径。在风景旅游区的开发保护中,要加强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苏文才,孙文昌.旅游资源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宁.论我国风景名胜区的市场化经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5)

5.李小波.四川省风景区经营体制改革及其问题[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29)

经营管理论文范文第10篇

国有林场在我国南方林区占有重要地位。广西全区共有国有林场150个,经过数十年的经营,这些国有林场已具备了较好的基础经营条件,正成为我区林业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林业在下世纪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由于经营体制不顺,产业单一,林业分类经营问题未能很好解决,再加上严格计划的约束,近几年来,在实现造林绿化后,部分国有林场不能很快转到高效林业方向上来,从而造成林场效益下降,经营风险承受能力降低,经济上面临越来越大的困难。因此,如何搞好国有林场的林业分类经营,提高商品林经济效益,对生态公益林实施有效的经营和保护成为国有林场当前生产经营活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森林分类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的战略问题。我国林业部门也根据这一战略分别制定了国家及各省区的21世纪林业行动计划。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与林业分类经营有密切的联系。林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可能通过无限制扩大经营范围来实现,只有通过对林地资源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林地生产力水平才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这对国有林场尤为重要。现在国有林场的经营规模已基本确定,林场经营面积只有缩小而不可能扩大。因此,国有林场走外延发展来实现可持续发展不现实的。

实现林业分类经营,基本指导思想是根据森林主体功能的发挥来经营森林。商品林追求的是投资的经济效果,其经营行为完全是一种商品生产行为。商品生产行为主要受市场经济规律约束。因此,对于商品林经营不宜采取太多行政手段去管理,也不宜采用严格的计划去控制,而应由企业根据市场作出选择。生态公益林则以森林生态公益功能的发挥为主要经营目的,而生态公益功能则不可能直接体现为经营者的经济效益。因此,必须通过宏观调控,以总体功能最佳为指导,协调经营行为,理顺经营与受益、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才能保证其经营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林业分类经营其实质是林业经营的集约化与细分化。通过分类经营,可使经营对象整体功能发挥最佳,实现高效经营,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这即有利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协调社会经济的发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国有林场实行森林分类经营的必要性

1.实行分类经营可使商品林真正走向市场

长期以来,林业受生产周期长,见效慢,产出投入比低,不能实现正常的投资回报等因素影响,很难吸引到足够的投资而成为粗放经济的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经营部门经营自有限,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服从计划而不是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实施经营,林业不能彻底走向市场。

实施分类经营,可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商品林的经营,使林业部门能够选择经济效益好的经营对象来经营,从而使商品林经营者的利益得到保证。同时,在有较高投资回报后,亦可吸引社会生产资源流向林业部门,部分解决林业生产投入不足的问题。

国有林场实现森林分类经营后,其商品林经营完全属企业生产行为,一切经营活动都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有利提高国有林场的经营积极性,亦可避免林场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盲目投资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实施分类经营可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的经营和保护

生态公益林的主体功能是森林的生态防护效益,这种效益的受益主体往往不是森林经营者,这就形成了受益者不经营不投入,而经营者主体投入不受益的矛盾。在分类经营不能有效实施的情况下,国有林场的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成为林场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的经营对象。由于没有产出,林场不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实施有效经营。因此,在未实施分类经营的情况下,由于不能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权益与责任关系,防护林等生态公益林不可能实施有效的经营,大大降低了防护效益。

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理顺投入产出关系,明确责权关系,利用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效解决生态公益投入,可使其不再成为经营单位的经营负担,有利加强对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护,使其生态防护效益得到时最大限度发挥。

3.森林分类经营是国有林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的保证

林地是国有林场最重要的生产资源,由于受经营管理水平限制,一方面是林场为了维护林地所有权不得不花大量精力,另一方面,林场对有限的林地资源利用效力低。实施分类经营后,通过对现有林地科学规划,按森林主体功能划分经营类型,同时在商品林经营中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可以有效解决国有林场林地利用效力低下问题。

现行经营管理体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我国国有林场现行管理体制已沿用多年。其基本特点是把国有林场作为事业单位管理,在商品生产中,林场向国家纳税体现与国家的经济关系,向主管部门缴纳各种专项费用体现隶属管理关系;对木材实行限额采伐。这种管理体制有其合理性,在林场经济自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事业费投入,解决了林场建设初期的造林投入。同时,通过集中专项费用筹集了大量林业基本建设资金,为大规模绿化造林提供了投入保证。在我国林木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实行限额采伐也是保护有限林木资源的最有效手段。

但是,也应看到,要实现分类经营,现行管理体制也存在很大局限性。首先,从责、权、利关系看,实施分类经营后,商品林的经营完全是商品生产行为,林场的商品林经营活动应等同于企业的商品生产活动。林场的生产经营应计算投入产出,占用生产资源应支付一定的代价。林场的经营成果主要通过所有权分配,而现行管理体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从投入关系分析,林场投入的两个问题未能很好解决,第一,林场现有商品林大部分是国家投入形成的,由于林场实行事业化管理,这部分商品林林场在生产受益中,未能把国家投入的利益体现出来。第二,林场的生态公益林是林场的非商品生产对象,但林场必须投放生产资源经营管理,这对国有林场又是不合理的。

第三,现行税费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行为有冲突。林场在木材生产过程中,通过缴交“两金”体现部门管理关系,这种方式缺乏根据。而林场占有的林地资源,国家投资等又未在林场的经营成果分配中体现。这显然不是规范企业的管理方法。上述问题在实施分类经营过程中都应加解决。

国有林场分类经营措施探讨

1.国有林场划类经营

国有林场实施分类经营首先应解决国有林场的划类经营问题。措施上可根据林场资源构成情况把国有林场划为两大类型,即经营商品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和经营生态公益林为主的国有林场。对于商品生产型国有林场按规范的管理方式管理,占用林地资源应缴纳林地占用费,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应折成股份,在林场分配过程中,国家股份所得应上缴代表国家行使资产管理职能的管理部门,林场的经营活动照章纳税,林场的经营活动投入应通过国家计划解决,这部分资金又可通过向受益部门收取森林效益补偿费解决。在不影响森林生态防护效益的条件下,允许林场积极从事商品生产,增强林场的经济活力。我区的大部分水源林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可按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防护林占绝对优势的国有林场也应作为生态公益型林场经营管理。

2.国有林场森林资源划类经营

对国有林场划类经营后,还应对国有林场的资源划类经营。生态公益型国有林场其经营投入主要通过经营管理投入预算由国家投资解决。商品经营型国有林场由于存在两类资源,还必须对森林资源划类经营。对于商品林完全由林场自主经营,国家或主管部门少干预;对于生态公益林应实行森林效益补偿制,解决其经营投入。实施时,可由主管部门向受益部门征收,林场则通过税费减免或先征后返方式按其拥有生态公益林数量多少,根据经营管理投入大小确定林场应是补偿额。

上一篇:生活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连锁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