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2-27 17:38:08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1篇

一、经济责任审计与央行传统审计模式的差异

《规定》要求: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都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央行是政府的组成部门,各级分支机构是总行的派出机构。按照《规定》理应对央行分支机构的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履职审计、离任审计的对象都是领导干部。然而,在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结果运用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是审计目的不同。央行履职、离任审计都是对领导干部履行职责情况进行审计,目的是促进领导干部依法、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责,保证单位资产安全。经济责任审计则是专指领导干部履行经济管理职责的情况,重在分清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本单位经济活动中应负的责任,目的是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而更好地推动本单位的科学发展。

二是审计对象不同。央行履职、离任审计的审计对象是领导干部。这里所指的领导干部包括分支机构的行长、副行长及其他行级领导干部,各级行内设职能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以及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按照《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仅指分支机构正职领导干部或者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

三是审计内容不同。央行履职审计的内容是传达、贯彻国家金融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情况;组织和参与决策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履行业务管理职责情况。离任审计包括管理决策、干部管理、廉政建设、内控建设和业务管理等五个方面内容。前者是任中审计,后者是任后审计,两者都是全面审计,内容大同小异,审计结果殊途同归。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本系统、本单位预算执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大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落脚点在于查明领导干部应负的经济责任。其既可以任中审计,也可以任后审计。经济责任突出了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合法性、有效性、效益性。

四是审计方法不同。央行履职、离任审计采取进点公告、问卷调查、查阅档案等审计方法,通过座谈、函证、质询和走访等方式了解情况。审计方法较传统,重在查错纠弊,使用的大多是定性评价。履职、离任审计既可以“下查一级”,也可以是同级监督。经济责任审计通常采取“下查一级”的方式,采用召开会议、审计公示、查阅档案、听取意见等审计方法。为了客观反映审计对象经济决策、财务管理的合规性、有效性、科学性,还需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分析,确认其经济效益和工作业绩。

五是审计结果运用不同。履职、离任审计报告报本行行长审阅;审计工作的结果形成审计结论提交组织人事部门存档,作为今后干部选拔、任用的参考依据;对审计对象所在单位下达整改通知,促进其规范高效履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送达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及其所在单位;审计结果等结论性文书报送本级行政首长,必要时报送本级党委主要同志;并提交委托审计的组织人事部门,有关结论也可纳入领导干部的廉政档案。

二、基层央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已有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暴露出一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如,经济责任的归属难界定;审计工作难度大;缺乏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等。央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范畴除了本单位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经济责任外,还有巨额金融资产管理的责任、金融管理与金融服务的风险和责任。央行如果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解决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是认识问题。央行的履职、离任审计已开展多年,有较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相配套的操作规程,有较成熟的审计方案。内审人员对这些传统的审计模式较熟悉,审计起来得心应手。许多人认为履职、离任审计是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一样是领导干部,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没有必要。比较起来,人行的财务收支相对简单,无法反映央行经济活动和管理工作的全貌,如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否会回到央行最初的财务收支合规性审计模式。而且,《规定》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据此评价央行的领导干部任期内的工作业绩和绩效难以客观、全面。思想认识的制约将影响央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展。

其次是制度问题。央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在摸索之中,有关的制度有待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内容、方法、结果的运用尚待明确。与领导干部相关的经济责任需要界定,有关的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尚待时日。如何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履职审计、离任审计有机结合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三是人员问题。人才是内审的“生命线”,队伍素质的好坏决定审计质量高低。目前,各级分支机构受人员结构、业务素养等因素的制约,内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加上近年来上级行系统的内审业务培训少,高层次的内审业务培训更是缺乏,有关的学习辅导资料又难买到。现在条件下完成常规的审计项目尚可,要对经济效益进行定量分析与绩效评价,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内审工作转型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需要各级内审人员加倍的学习与实践。

三、基层央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央行内审工作转型的要求,我们认为基层央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应在《规定》明确内容的基础上突出央行职能特点,结合央行的工作实际,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审计模式。鉴于央行领导干部大多是“先离后审”,我们建议对领导干部任中以履职审计为主,离任时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全面审计与绩效审计互为补充,形成较完备的领导干部审计监督机制。

1.提高认识,建立制度。

为了加强央行的治理,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在央行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央行内审工作转型的目标是由传统的财务、业务合规性审计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绩效审计转变,经济责任审计包括财务收支绩效、经济效益等内容,这是与内审转型方向是一致的。我们要适时修订央行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充实其中,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方案,以制度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各级分支机构的领导干部要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对内审工作转型的领导,积极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内审人员要转变思路,加强学习,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

2.明确内容,规范程序。

基层央行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首先应结合实际对各级分支机构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进行厘清。按照《规定》所指的内容将所有可能引发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管理和监督行为纳入审计范畴,包括本单位的预算管理、财务收支、财产安全等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同时,我们要对审计的内容进行拓展,涵盖中央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等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审计内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机构金融资产的完整、安全、效益,以及央行宏观调控、金融管理、金融服务职能履行中的管理责任、法律责任为基础。具体内容包括内部控制、财务管理、重要资产及重要投资管理、依法行政、主要业务管理等五个方面。其中:内部控制包括制度建立、组织管理、应急处置;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财务收支、大宗采购;重要资产及重要投资管理包括发行基金、固定资产、再贷款管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和基建项目管理;依法行政包括行政许可、执法检查、行政处罚;主要业务管理包括综合管理、发行保卫、会计国库、信息安全等。然后,在现有合规性审计程序的基础上,增加效益性审计的内容,建立一套适合央行实际的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程序,明确审计底稿、事实确认、初步意见、审计报告、审计结论等内容和形式,规范审计结果的运用范围和价值体现。

3.增强素质,创新方法。

要加强内审队伍建设,必须将内审理论培训与实务培训配套进行,注重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建设一支既有内审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内审人才队伍。不断创新审计方法,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要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注意对领导的决策、管理、资金效益的审计,注重对重大投资项目决策的规范性、科学性、有效性的评价;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要与审计调查相结合,要认真搞好审前调查,对一些在账面上无法核实的情况要纳入审计调查的范围,及时调查取证,做到问题定性准确无误,定量分析恰如其分;撰写有份量的审计报告和调查报告,真正做到一个项目两份成果。三是要在内部控制制度评价的基础上,运用好分析性复核、审计抽样、指标分析等方法对资产风险、管理风险、法律风险及财务收支的效益、资产采购和管理的效益、重大投资的效益等进行分析。特别要重视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应用,加大业务风险的系统排查,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

4.突出重点,反映客观。

央行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是人财物和主要的业务风险、系统风险、法律风险。因此,要在对经济活动合法性、合规性等常规审计内容的基础上,对效益性评价指标的内涵、外延进行明确界定,统一评价口径,量化评价标准,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和经济效益。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要重点突出,既要评价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管理工作的“对与错”;又要对工作绩效“好与不好”给出答案;同时,对“能不能更好”提出建议;最后,透过成绩和问题,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领导干部的政策水平、领导能力、管理方法和工作绩效。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2篇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除政府与社会共治、五位一体的协调、效率与公平统一等命题外,打造制度的笼子,对公权力运行进行规范和有效控制,成为当前的主要抓手之一。特别是在我国现有的政权结构和权力分布下,基层党委政府和部门单位“一把手”,享有高度集中的分配公共资源权力,如果责任边界不清、缺乏警示,客观上就为权力寻租和职务腐败行为留出了通道。因此,为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深化改革进程和促进我省“两个跨越”中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同时又精心管理和保护好干部队伍,加强对经济权力运行的规范和监督制约,就是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

党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指出,要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发挥司法、监察和审计部门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又强调,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报告再次重申,“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为我党监督各地区各部门“一把手”履行经济责任的重要制度手段。

在全面深化改革号角吹响的历史节点,在经济腐败案件频发的发展阶段,经济责任审计如何客观、准确地对领导干部运用经济权力进行监督评价,不仅涉及到各项改革目标的协调统一,涉及到对经济发展的助力推进,涉及到对领导干部的支持保护,也反映出我党依法治国、依法治权的能力水平。因此,在国家治理理念下对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新的更高要求。

依法治国的需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现代国家治理公权的共性要求,也是我党针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提出的战略任务,它客观上需要通过制度性安排,使权力相互制约成为一种机制,成为常态。经济责任审计制度作为权力制约系统的设计,理应成为我党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制度,这种监督应该覆盖更多层面、更多岗位、更多的领导人员。既使公权拥有人增强一种责任自觉,也使监督的制度功能更加显现。

民主监督的需要。随着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化和透明政府建设的推进,作为公权力来源主体的人民群众有着监督官员履职行为的强烈要求,需要第三方的专门机关实施独立监督,并对其履职能力和成效作出客观评价。这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了党委政府连接社会的重要纽带,体现了我党依法治权的决心和信心。

领导干部自身要求。随着政府权力清单制度的推进,不同部门和岗位有了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由此激发了各级领导干部产生定期厘清自身经济责任的内在需求,希望通过不同阶段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证明自身履职行为的合法合规和廉洁性,同时及时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防止铸成大错。

监督目标的整合。随着国家机关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各行政和经济管理部门依托信息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部门之间信息及时交互、共用成为可能,组建专用信息平台,为组织、监察、审计等部门开展联动监督、提高目标的一致性提供了技术支撑,既提高了监督的时效性,又增强了互动性。

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制度性约束功能还不强。总体停留在审计部门的专业检查层面,审计成果尚没有真正融入到对干部管理的考核体系之中,成果运用还没形成制度。

领导岗位的经济责任边界不够清晰。相关法规定性要求多,会议部署多,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要求不规范,特别是党委主要领导经济责任界定困难。

审计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对不同领域领导干部的评价框架和指标还不细化,审计结论中对干部履职的整体评价较薄弱,评价尺度也不够规范。

如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途径呢?

增强使用公权理当接受监督约束的现代意识,提高培养干部和监督干部工作的协调性。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是体现依法行政水平的核心内容,对其监督既是防止履职出现偏差问题,也是养成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意识的手段。对重点干部的培养成长过程也应该是伴随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的过程,二者同步,才可能实现党的事业和个人成长健康发展。当前,建议实行对地方党政主要责任人任期内必审,对干部升迁和群众反应强烈的必审,对从事投资、招商、信贷等关键岗位的干部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经济责任审计要服务于不同时期国家治理的重点和方向。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评价,应体现党对执政要求的导向,审计评价体系的设置,不应该是一劳永逸的,要充分体现不同时期的特点。比如,我们当前关注了领导干部承担的发展责任、民主决策责任、财政财务管理责任、经济监督责任,这是共性要求,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特定时期,还需要与改革要求相匹配,评价干部是否敢于破除本地区本单位固有的利益格局、积极推动改革的不断深化;是否善于开拓创新、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坚定的大局意识、相互补台、敢于担当等。

积极探索领导责任划分原则和审计评价体系。地方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处于国家权力架构的中心环节,实事求是和准确划分其责任体系,是我们党科学执政、依法行政的要求,也是引导其工作运行模式的规范。目前,这个命题亟待破题,意义重大。党委实行集体行权分工负责,政府实行首长负责;书记是常委会召集人,行政首长是政府决策人;党委是领导核心,政府是依法行政;党委负有对各方监督职责,政府主要履行协调执行义务。两者都是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责任人,又有各自的行权着力点。应立足其不同的领导方式和行权特征来探索责任划分原则,切实改变泛化“领导责任”的做法,提高审计结论的现实针对性。同时,对评价体系的设定,要从整体上、归纳似地对个人经济责任做出评价,既指出与领导干部责任关联性较强的突出问题,也要对其工作的主导方面予以充分肯定。

完善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控制体系。从实践工作总结,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存在几个关键环节:一是走马上任时,对自己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不清楚。二是任期内,没有定期向上级组织作履职情况报告的制度。三是离职时缺乏与下任领导的交接制度。首先细化岗位职责,组织部门应对重要岗位做出职位说明,界定履职的责任边界,筑牢责任评价基础;其次建立重要岗位领导干部每年向上级组织部门报告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制度,便于组织部门动态性地了解干部情况;最后建立领导干部离职时与下任领导交接的报告制度,包括地区或单位债务变化、重大遗留问题说明等内容。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3篇

(一)转变思维方式,拓宽审计思路现阶段领导干部违规违法行为越来越具有隐敝性,采用常规的审计方法较难发现问题,因此审计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拓宽审计思路,不断开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新局面屯.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深化,这就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贷款、计算机、法律等业务知识,还要善于沟通,特别是项目主审,审计组进驻前要召开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人员座谈会,这是双方良好的开端"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对业务经营进行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实施流程控制和动态跟踪,将不合规行为抹杀在萌芽状态;审计组进驻时在被审计对象单位张贴审计告示,提高监督力和审计的威摄力"要求被审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填写个人信用报告查询授权书,通过征信系统打印被审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信用报告,充分反映被审计对象及其家庭成员的负债情况和个人房产明细、信用等情况,将信用报告内容与被审计对象实际收人情况对比,可以从某一方面可以发映被审计对象的廉洁自律的情况"(二)探索创新,突出审计重点对领导干部提任、离任的经济责任审计中,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经办和审批的贷款,大额费用支出,固定资产租出、租入、购置等,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经营效益评价情况及个人任期内考核结果、廉洁自律状况、任期内辖内案件情况等,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对被审计对象经办或审批的贷款余额按大小进行排序,前十大贷款户必查,不良责任贷款检查1%,不但对贷款资金手续的合规合法性进行检查,并追踪贷款资金流向,对抽查的贷款部分进行上门核对,核实贷款真实性;对百元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比率、投资理财业务、国际业务、债券业务等开展效益评价,深化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不断规范和完善审计方法"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费用权、人事权、贷款权的监控,提高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人才选拔和薪酬激励等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领导干部的动态管理,具体通过谈心、家访等方式了解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生活情况,重点排查九种人,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及时掌握实时情况"。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以简报的形式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情况,对经济责任审计出的有关问题,及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加大问责力度,及时发整改意见书给被审计单位,并跟踪整改确保整改落实到位;对审计发现的重大问题及时报告给董事会同时向监事会发起监督建议书,全方位提升监督效果;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纳人被审计对象的人事档案,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信息共享"平时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汇总、整理、分析、总结,注重实践经验积累,认真查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风险点,提出重点审计范围及改进意见,为下次经济责任审计打好基础,逐步提升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

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进一步细化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准则,修订5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方法6和5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计分表6,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改进审计流程,规范审计内容"对领导干部整体评分值时,给业务发展指标情况得分赋予4%权重、经营效益评价得分赋予占2%权重,内控管理评价得分赋予4%权重,据此最终得出综合得分值,得分值在9分以上(含)履职情况为优秀、8(含)一9分为良好、7(含)一8分为中、6(含)一7分为一般、6分以下为差"通过业务发展指标、经营效益、内控管理等三个方面考核,对领导干部的履职评价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使评价指标能更客观地反映被审计对象履职情况和内控管理情况"1、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评价"业务发展指标完成情况是指根据领导干部任期前与上任后的存款、贷款、市场份额对比,增长率是否超过系统内的平均水平"业务发展速度评价分为较快、一般、较缓三档,评价为较快得分为9分、一般得分为8分、较缓得分为7分"例如某支行陈XX同志的业务评价,截至211年12月末,各项存款余额92386万元,比29年12月末增加4987万元,增长116.98%;贷款余额8895万元,比29年12月末增加5699万元,增长135.58%;211年12月末市场份额为45.29%,比年初上升了4.31个百分点,比29年12月上升了5.31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行6.63个百分点;该支行存贷款业务发展速度相对轮决"2、经营效益评价"经营效益是从百元贷款收息率、不良贷款率、收人成本比率、资本收益率等4个指标年度增长率来看"经营效益评价分为较快、一般、较缓三档,评价为较快得分为9分、一般得分为8分、较缓得分为7分"例如:陈XX同志在某支行任职期间,211年利润总额4735.93万元,比29年增盈213万元;百元贷款收息率8.37%,比29年度增长.18%;不良贷款率.47%,比29年度下降.45%;收人成本比率125.92%,比29年度增长33.68%;资本收益率15.7%,比2(刃年度增长33.68%,该支行经营效益增长速度逐年加快"3、内部控制管理评价"内控管理通过综合管理、信贷业务、财务会计等七个项目来评价,每个项目评价计分表总分为1分,评价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环境(25分)、风险识别与评估(15分)、内部控制措施(4分)、信息交流与反馈(1分)、监督评价与纠正(1分),制订评价内容中每一细项的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评价标准、标准分值,根据经被审计对象确认无异议的审计记录单在评分表上标注扣分理由打出实际得分,再通过权重得出 内控管理最终得分"例如某支行陈XX同志的内控管理评价最终得分88.25分(限于篇幅,七个项目评价计分表及具体计算过程略)"(见表l)通过上述的计算,某支行陈XX同志得到的综合分值为业务发展指标4%*9+经营效益2%*9+内控管理4%*88.25=89.3分,履职情况为良好,被审计对象出色的完成了受托责任"通过对领导干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内部控制状况和经营绩效的综合测试和评价,以定量为主,定性为铺的评价方法更符合客观性和公正性原则,有利于人事考核和人事任命制度的改革"同时,相关部门采纳审计建议,不断完善经济责任审计与干部考核拨任用相结合的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的制度化建设"总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影响面广、责任重大,内部审计部门要紧紧围绕农村合作银行发展的中心,创新审计理念和思路,不断规范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促进和完善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4篇

一、审计目标和重点

以促进部门(单位)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中央省、市、县各项政策落实政令畅通为目标,重点关注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财政财务管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情况等。

二、审计对象和范围

(一)审计对象

任中审计:

(二)审计范围

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由其兼任法定代表人和由其分管的所属二级单位为必审单位,其他单位可根据与本单位经济往来情况和重要程度抽审。审计时限应为领导干部的任职时间,已进行过任中审计的,原则上不再重复审计。所需审计时限较长的,可重点审计后三年或最后一届任期,重大问题追溯到以前年度,重要事项延伸至审计日。

三、审计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应当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领导干部权力运行和责任落实情况为重点,充分考虑领导干部管理监督需要、履职特点和审计资源等因素,按照新规定相关要求依规依法确定审计内容。

(一)部门审计的内容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

2.本部门本单位重要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

3.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

4.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

5.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

6.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二)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审计的内容

1.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情况;

2.本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的制定、执行和效果情况;

3.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执行和效果情况;

4.财政财务管理和经济风险防范情况,民生保障和改善情况,生态文明建设项目、资金等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

5.在经济活动中落实有关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和遵守廉洁从政规定情况;

6.以往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

四、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

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的原则,在审计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包括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中个人遵守廉洁从政(从业)规定等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时,应当把领导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和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上级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和错误,同上级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审计局应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根据领导干部职责分工,综合考虑相关问题的历史背景、决策过程、性质、后果和领导干部实际所起的作用等情况,界定其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或者领导责任。

五、审计实施步骤

(一)制定审计实施方案

任务下达后,各审计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情况,结合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前期资料编制资料清单,根据资料清单在进点前确定任务清单,根据任务清单按新规定具体要求制定具体的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要突出任务清单所列基本审计事项,确定审计重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严格控制审计质量。

(二)送达通知书

审计组于审计实施3日前将审计通知书送达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做好自查工作,写出书面自查报告,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要写出任职期间的履职报告。

(三)审计组进点

审计组进点召开由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其他相关人员参加的进点座谈会,审计组组长讲明审计目的和审计内容,听取自查情况及其他相关情况。

(四)现场实施审计

审计组根据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分工,各成员应该明确责任,按照任务清单认真开展工作,梳理出疑点清单;审计组长根据疑点清单统筹安排本组人员实地逐项核实,做好现场取证(取证单),记录好审计工作底稿,汇总各成员工作底稿,形成问题清单。

审计项目主审根据问题清单编写审计小组报告,审计组长根据审计工作方案认真复核(填制复核意见书)把关。审计小组报告形成后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做到重点问题查清、查实;资产情况摸清、摸透;审计范围和内容完全符合相关规定及要求;审计工作底稿完整无误。审计报告应该征求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和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的意见。

(五)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

六、审计组织与分工

审计项目由县审计局统一组织,细化任务,责任到人。各审计组要按照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实际,搞好审前调查,本着有所侧重、有所区别地制定审计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这次经审工作自方案下发之日起组织实施,于11月30日结束。要求每个审计组与经责办及时衔接,上报审计信息、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的反馈等,具体分工如下:

七、工作要求

(一)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经济责任

按照全局“审计业务质量和队伍素质双提升行动”要求,进一步提高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政治站位、树立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创新审计理念和组织方式、规范审计行为,促进审计质量控制各环节责任的有效落实,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聚焦经济责任。

(二)严格按照审计新规定,依规依法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要定位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等方面,依规依法审计,客观评价、揭示问题,促进本部门(单位)权利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推动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职尽责。审计人员应认真学习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新规定,并严格按照此规定要求依法依规审计。

(三)严明纪律,维护形象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5篇

一是由国有商业银行一级法人的公司治理架构所确定,按照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体系,各商业银行总行为一级法人,各级分支机构不具备法人资格,根据一级法人授权经营,在总行授权范围内开展业务。商业银行的资金计划管理、信贷管理、财务管理、外汇管理、机构人员管理等管理权限均由总行自上而下层层进行转授权。作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各分支机构高管人员,其管理权限限于上级行授权范围内,其职责既包括主持本行经营管理工作,也包括组织实施董事会或上级行决议等,对高管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应按照其岗位职责范围和决策传递的顺序,沿着其履职过程来开展,从管理链条和业务链条同时开展审计,才能得出较为全面的审计结论。二是由商业银行管理行为模式所确定。在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中,管理层级间、同层级部门间的职责、职能划分是否明确、制约协调机制是否完善,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效率,通过其行政管理、公文流转、指令等具体的流程可以判断其管理水平和效率高低。三是由商业银行业务运营模式所确定。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运营按照业务条线运行,实行授权登记制度,各业务条线均有其一定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很多环节涉及权限管理,是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

二、“链式审计”的方法运用

按照经济责任审计“从履职入手定思路,从责任入手查问题,从行为入手取证据,从人和事入手做评价”的审计思路,链式审计方法的运用核心应从“责任”入手,即:责任到哪里,审计到哪里,围绕“一条主线”、沿着“两条路径”、把握“三个环节”开展实施,即:以履职过程为主线,沿着决策过程和内控机制的两条路径,从决策、执行、效果三个环节充分把握责任的形成及责任界定。在选择审计的切入点时,由于高管人员的责任事项主要涉及由其直接决策或参与决策的重大事项,所以,链式审计方法应从“决策审计链”开始切入,按照决策从上至下的传递环节进行查证,从决策、执行、效果三个方面判断其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在具体运用上应选取被审计对象直接决策或参与决策的重大事项进行实质性验证,主要验证重大决策事项的真实性、合法合规性、风险性和效益性,同时结合其业务经营发展状况进行对比映证。在重大决策事项样本选择上应以综合分析和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审阅党委会、办公会、贷审会等会议纪要和相关业务经营分析报告、风险分析报告,全面、综合分析被审行业务发展特点和被审人履职中的亮点,从宏观层面和治理层面揭示业务经营和发展中的不足,继而较快锁定审计重点。同时,有针对性地编制贷审会、财审会等决策执行情况调查表,交由被审计行相关部门进行全辖核查,审计人员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从中发现具有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作为审计重点,从中选取样本。在实行“行政管理链”审计时,除查阅相关部门职责、岗位分工文件、授权文件外,还要多方面开展访谈,通过与各层级干部员工的分层访谈,从不同层面了解被审人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部门和岗位制约情况、部门间协调情况、廉洁从业情况等。通过对公文流转的审计,则可以比较直观地查证被审行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在审计样本确定后,各条线业务审计应按照“业务流程链”开展,对审计发现问题按照业务环节和授权范围介定责任,在开展业务流程审计之前,应结合其战略方向和业务发展特点,对条线业务进行总体分析把握,做到有的放矢,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分析成因,合理界定责任。

三、“链式审计”方法的运用条件

一是必须充分利用非现场审计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庞杂,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数据海量,链式审计各链条所涉及的环节较多,要想提高审计效率,必须采用计算机审计手段对所需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生产系统数据已全部上线,各后台系统也较为完善,利用计算机进行非现场审计十分便利,内部审计利用非现场审计也较为广泛。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非现场审计在对经营行进行总体分析,对任职期间数据比对分析、对分管条线业务风险特征分析、对疑点线索提取等方面都有很大作用,是链式审计的最为有力的辅助手段。二是要求项目组织安排有效。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专项审计,在项目组织安排上不能仅按业务类型摆布审计力量,在审计力量分布上应侧重经济责任形成的层级和业务,抓住风险和责任的关系,从上到下摆布审计力量,在各级行均要选取一定的审计样本,同时注重选取有代表性的业务和分支行进行延伸审计,保证获取的审计证据能够全面、充分的支撑审计结论,同时要有一支精业务、懂管理的高素质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三是要严格审计质量控制。“链式审计”重审计程序和审计环节管理,要求从规范审计程序入手,对底稿、证据、报告进行具体规范。在审计程序上实行审计规范化操作,从拟定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组织进点会议、执行访谈制度到审计现场进展、汇总报告等审计程序都严格按要求进行。推行审计会审制,对审计质量全面把关,特别是对审计底稿的事实和定性进行会审把关,按照经济责任审计特点,逐步完善底稿要素,把审计事项基本情况、问题发生的责任权限、违规事项描述、风险预判、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措施和效果、责任界定及依据确定为经济责任审计底稿编制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要提高报告的综合性和客观性,避免审计报告以偏概全、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对被审计人职责履行情况既关注其履职过程,也反映其经营结果,增强责任界定的科学性和总体评价的全面性。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6篇

一、党政工作部门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党政工作部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审计中一般需查明如下事项:

贯彻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促进事业科学发展方面的情况。通过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规划目标、制定的工作措施、重要经济指标完成的情况,核实领导干部的工作业绩和取得的成效。

重大经济决策的情况。通过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管理制度的制定情况,再以单位的大额专项支出为线索,审查相关支出项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决策程序是否符合有关管理制度规定,决策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并实现预期目标。

预算执行和其他财务收支的情况。结合所在单位及下属单位的情况,查实其预决算编报、银行账户管理、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等方面是否按规定执行,是否存在违法违规问题。

重要建设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主要审查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单位的重要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法律法规,建设资金管理是否规范并实现项目预期目标,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单位内部管理的情况。主要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单位的内部重要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对所属单位财务收支和重大经济活动的管理、监督情况。

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遵守有关廉洁从政规定的情况。通过对单位提供的财务报告、会计账表、会计凭证及相关资料的审计,查实被审计领导干部是否存在个人违反财经法纪的问题。

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可能面临的三种风险

从审计的角度看,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可能面临以下三种风险:

(一)决策风险

个别单位“一把手”缺乏民主意识,单位经济事项领导干部自己决定,在决策时搞“四不”,即不经过集体决策,不经过专家论证,不搞调查研究,不听取群众意见,这无疑会增加决策失误的风险,造成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界定中有直接责任和主管领导责任之分。如果由于领导干部个人独断专行,违反民主决策程序,或由于个人失职、渎职,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直接责任;如果主管的事项中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经领导班子集体决定,本人未能及时觉察和提出制止,给国家和单位造成损失,则承担主管领导责任。

(二)财务风险

如果领导干部缺乏财务知识、法律知识,容易忽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现实中部分单位主要领导不太注重对财务管理及财经法律法规政策的学习研究,对财务知识和法律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如在资金来源方面,忽视有关的规定,接受财政拨款以外的其他渠道资金,认为不是领导装入个人腰包,就没有问题;单位基建工程不经招投标、项目未经可行性论证、缺乏预算控制;在资金管理中忽视往来科目隐匿收支、专项资金临时拆借、结余资金擅自安排等,这些都可能形成财务风险。从近年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看,虽然大多数领导干部的财经知识不断提高,但是仍有一些领导干部对财务知识和财经纪律缺乏了解。一些领导干部虽然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十分重视,而且大部分干部还直接分管财务工作,但能够了解财务基本原理的却不是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财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水平,有的干部虽对本单位资金的大体情况心中有数,但却看不懂财务报表,对单位的收支、结余、资产、负债情况不甚了解。个别领导干部对有关财经纪律缺乏了解,片面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行了,而忽视了所有资金和负债均需纳入账内管理的基本规定,虽然不存在严重乱支滥用情况,但却违反了财经纪律。有的单位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合同及财务报销签字手续时,未能认清其中的责任,只是盲目签字,当审计发现失误、造成损失而需要界定其直接责任或领导责任时,却提出了为什么还要承担责任的问题。

(三)控制风险

领导干部不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容易造成内控执行中的不到位。有的单位内部管理薄弱,未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约机制,使领导干部与内部各部门之间缺少相互的制约,无法保证本单位的各项经济工作置于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之下。大部分单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未实现有机结合,不相容职责未由不同人员担任,单位在日常管理中不注重票据管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公文管理等。有的单位虽然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有关人员执行制度的自觉性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往往有章不循,有规不守,使内控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这些都会增加责任追究的风险。从经济责任审计的情况看,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在一些单位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购建固定资产不及时入账,部分国有资产未纳入账内管理。二是部分接受捐赠或无偿转入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评估其真实价值,长期账外存放。不做财务处理。三是部分单位固定资产长期不盘点,账实不符情况严重。四是国有资产长期借给其他单位、个人无偿使用。五是资产报废不履行相关手续。另外,在审计中发现的单位票据没有指定专人保管;在财政领用的专用票据没有定期核销,没有妥善保管理存根及领用手册;使用外购的收款收据收取各项费用或收入,存根丢失等问题,都是因为忽视了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造成的。

三、“免疫系统”视角下防范经济责任风险、强化履职能力的对策与措施

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中要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风险防范的关系,风险防范不是推脱、逃避责任,不是采取推诿、扯皮的方式避免承担责任。在工作上,依法行政是目的,风险防范是策略。依法行政是贯彻执政为民的要求和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准则。如果在行政执法中不能作到依法行政,就要承担党政纪律处分和法律责任风险。风险防范的出发点和目的也是促使我们尽职尽责地工作,更好地做到依法行政。在履行经济责任中探讨履职风险,是我们风险防范意识不断提高的表现。

(一)不断强化风险责任意识

在新时期新环境下,由于各种文化意识和思想理念的影响渗透,社会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思想教育、制度建设和监督体制还不尽完善,使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面临严峻的考验。抵御诱惑,,关键在人,首先取决于人的政治与道德素质。权利靠自我行使,监督靠自我接受,欲望靠自我调控。在当前反腐倡廉的重要时期,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风险责任意识,在履行经济责任时坚持做到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项目的安排集体研究,建立起良好的决策机制,避免个人决策失误的责任,是防范履职风险的一个重要举措。

(二)加强对法律法规和财务知识的学习

领导干部应具备一定的财务和法律意识,重视财务管理,才能有效地防范履职过程中的经济责任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质量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一是明确单位负责人必须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二是规定单位负责人必须在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上签名并盖章,承担相应法律责任;三是规定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四是对各单位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行为,除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外,还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另外,如果单位的会计信息失真,单位负责人同样应承担相关的责任。会计信息失真就是指会计信息没有如实地反映真实情况。《会计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单位负责人若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因此,领导干部懂一些法律和财经知识,对防范履职风险,强化履职能力至关重要。

(三)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是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单位,尽管规模大小不一,性质特点不同,都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本单位、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加以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由此形成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要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制订。一个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实施,首先与其制定相关。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时,应特别注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各内设机构、下属单位、资金、业务、人员等之间良好的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监督的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目标的具体化。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以行政机关为例,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目的是为了规范经济行为,使各项经济活动控制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反腐;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构建

一、引言

纵观近年来的腐败案件,呈现出单兵作战的个体性腐败逐步向群体性腐败蔓延,高校腐败案件频频发生,在近几年的巡视报告中发现,高校的监管机制较弱,领导干部缺乏相对硬指标的考核,这样使高校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有了机遇。在高校各种年终综合考核中,笔者认为不是绝对公开透明、民主参与,虽然都有过程控制,但还是存在考核漏洞。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以领导干部运用相关资源履行职责为主线,围绕领导干部的职权来开展审计,对高校领导干部开展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审计的内容广,难度大,审计风险高,要求较高的审计专业知识,内容涵盖合规性、效率性、效果性、经济性、合法性审计。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现状分析

(一)高校审计缺乏独立性,造成监督缺陷

据了解,湖南省高校有一部分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处,省教育厅就是与财务建设处合署办公的,多数高校把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合署,一套人马,两个牌子,这样审计人员很难开展工作,如果与纪检合署,有时纪检与审计的监督存在重合,导致不知道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去监督,监督权限将受到制约。高校审计队伍薄弱,高校专职审计力量严重缺乏,从这几年高校审计招聘来看,审计人员很难招聘到,一是要求学历高,二是有年龄限制,导致有经验的审计人员受限。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不足以及专业不对口,审计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反差,从而加大了审计风险,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

(二)管理过程关注不够,导致审计评价不够准确

高校审计人员习惯从“会计信息结果”审查开始开展工作,特别关注会计凭证、会计报表,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会计账面信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在管理过程中的信息缺乏关注。从新形势下的审计来看,要更多的关注管理的过程,比如领导干部对“三重一大”的的决策情况,另外要关注资金活动的过程、重点工程履行过程、重点项目执行过程、关键环节的监督过程,就很容易发现在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如果对管理过程的重大问题关注不够,就难以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内部控制就成了空话,更难以通过经济责任审计查处违纪违规等问题。另外,审计人员仅关注结果,对经济活动过程不关注的审计方法,无法全面获取需要的信息,对审计过程中的海量信息无法分析、提炼,对内部控制无法进行穿行测试,对经济活动履行过程中是否缺乏制度约束无法评价,导致无法准确的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这样审计风险增加,对进一步规范管理的审计目标受到限制,就难以达到以责论绩的目的。

(三)审计结果作用失衡,与干部的考核任用脱钩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受托审计,首先是受组织部门的委托,审计部门收到委托书后才开展审计项目。在调查了解中,大多数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都是组织部门已经将被审计领导干部调动或者提拔后,才将审计委托书送达审计部门,这种工作做法,明显审计安排滞后,导致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脱钩。这样导致审计工作开展困难,新的领导干部已经接手工作,在审计期间,又需要由已经离任的领导干部来配合,导致审计的范围受限,审计结果也有会不准确。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目标

(一)实现审计评价规范化,将审计结果归入廉政档案

内部审计人员要规范审计评价。要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的原则,审计工作底稿对应审计事项,使用审计核实的经济活动和财政财务收支数据,以及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管理漏洞,评价领导干部履职取得的成效,反映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使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从而有效的预防腐败滋生。审计人员不得将未经核实的被审计领导干部述职报告提供的情况作为审计评价依据。反映领导干部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执行政策规定和遵守财经法纪、履行内部管理监督职责的情况。另外审计结果报告要放入领导干部个人廉政档案,审计结束后,与纪检部门进行沟通,要将经济责任审计与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审计结果报告存入领导干部的个人廉政档案,为高校组织部门评价执政水平、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情况以及干部任用提供重要依据。

(二)实现责任界定科学化,建立健全整改责任制

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职绩效,对审计发现不足、查出的问题中科学有效的界定领导干部的责任,从决策、执行和监管三个方面判断原因,并依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及实施细则,进行责任划分。对审计查出问题的金额、性质,从决策、执行和监管三个方面进行归集,然后按照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三个类别来定性,科学的将问题汇总至这三个责任中,从而开展横向比较和综合分析,为领导干部考核和任用提供依据。加强审计成果开发和应用,推动问责和整改,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要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检查,作为领导班子成员年度考核、任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四、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价值评价体系构建

(一)分析审计资料,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界定

高校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是科学评价经济责任的基础。坚持审计什么就评价什么的原则,使用审计核实的经济活动和财政财务收支数据,评价领导干部履职取得的成效,反映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不得将未经核实的被审计领导干部述职报告提供的情况作为审计评价依据。审计涉及的事项及审计查出的问题,对形成总量概念的事项,均要描述审计查出问题金额、审计抽查的范围,审计涉及总金额及所占查处问题的比例等。同时,加强分析研究,对该公开招标的项目不公开招标、收入不真实、支出不合理、损失浪费国家扶贫资金、违反机构编制政策、“雁过拔毛”式腐败等问题,坚持审计和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成效及守规、守纪、尽责和守法情况,推动形成权界清晰、责权一致、运转高效的机制体制。

(二)针对高校管理体质,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框架

建立健全适用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完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一项重要环节。依据高校经济管理体制的运行模式和特点,笔者认为高校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应该从以下四个大的方面综合构建,一是重大经济事项的情况。从基本建设、资产处置、后勤社会化、合作办学、举债融资、扶贫攻坚等方面来构建。二是作风建设和廉洁从政相关的情况。从“三公经费”、兼职取酬、职务消费、损失浪费国家扶贫资金、违反机构编制政策、“雁过拔毛”式腐败、环境保护、廉政责任、遵纪守法等方面来构建。三是教研职责履行的情况,从学科建设、教学职责等方面来构建。四是助学政策的情况,从助学政策、教育收费等方面来构建。通过基本办学条件、教学科研职责、重大经济事项、助学政策和财经法纪、作风建设和廉洁从政相关规定的执行情况为作为构建的重点,以经济活动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效益性为审计的基础,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评价领导干部履职绩效,从而有效的评价领导干部履职情况。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优化思路分析[J].财务与经融,2009(09).

[2]高前善.政府党政领导经济责任审计指标框架的构建[J].财经问题研究,2010(12).

[3]吉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谈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界定[J]审计月刊,2007(04).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8篇

Abstract: There are lots of risk in enterprise and public institution, especially for audit. Compared with external audit and government audit, the internal economic responsibility audit should be oriented by risk to control the key part and risk point of department, and of economic activity. We should improve the work, strengthen management, protect cadres from a strategic and overall perspective, supervise the key part and key risk of economic activity of a division and a unit.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implement program and standardize business procedure according to audit, and carefully develop internal audit.

关键词: 风险控制;经济责任;内部审计

Key words: risk control;economic responsibility;internal audit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3-0160-02

0 引言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内审人员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关注企事业单位风险。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以降低风险为导向,对企事业单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单位治理程序进行评价,协助企事业单位管理风险,实现企事业价值增值的确证和咨询活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本质是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能动的管理控制机制。安徽行政(经管)学院,是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成立于1991年,主要承担公务员培训、学历教育、科研咨询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职能。置身市场经济改革大潮,学院始终注重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走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之路。2012年10月,在学院部分资源整合后,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担任组长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抽调13名相关专业人员组成3个审计工作组,历时3个月集中对23名工作岗位变动的原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工作坚持以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完成目标任务为重点,以被审计人员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以经济决策、廉洁自律、财务和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等八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内控制度测试、财务账簿审查、原始凭证和会议纪要调阅,实地核对固定资产、协议和库存材料,召开座谈会23场,访谈教职工220多人次等方式,形成23名同志的审计报告,对审计结果进行了通报,提出审计整改建议51条,取得了良好效果。

1 以风险为导向,开展内部审计

学院经济责任审计以风险导向的审计理论为指导,站在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和改进工作、加强管理、保护干部的层面,就事论理,对事不对人,把脉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风险点,按审计实施方案和审计业务程序的规定,审慎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1.1 测试风险点 首先调查了解被审单位制度建设和会议记录情况,掌握议事规则、政策规定和业务流程,及时进行符合性测试,根据测试情况确定单位内部管理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然后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方向,通过实质性测试,有针对性地收集原始资料证据,形成工作底稿,发现重大疑点问题,可延伸追索审计。

1.2 边审计边整改 审计过程中,审计小组与被审计人员及其所在部门(单位)就发现的一般性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一些部门(单位)高度重视审计指出的不足和问题,坚持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健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自觉纠正不符合规定的行为。在审计中发现个别我院与外单位的合作协议内容不尽合理,执行不够规范,及时指出问题,经过充分协商,进一步规范了双方责权利,重新签订了合作协议,使学院在合作中的收益与此前相比有了较大增长。针对存在的财务报销手续不尽完善等共性问题,财务部门及时开展了财会基础知识培训。经过专业培训后,学院各部门在购买办公用品报销时,完善了验收人员签字等相关手续。通过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推行重大项目“先审计后结算”制度,进一步健全并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使财权、物权在制度约束下更加规范地运行。

1.3 抓重点环节 不拘泥于细枝末节,不在传统的财经法纪审计上兜圈子,而是从大处着眼,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发展过程,抓大的节点,带动提升审计层次。通过审计,全面总结一个部门工作经验教训,展示部门发展变化情况,对被审计人履职尽责情况,经济活动是否合规合法,是否廉政等做出符合实际、客观公正的评价。

2 关于内部审计的几点思考

2.1 组织架构是关键 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政治性、专业性强,敏感问题多。成立院级审计领导小组,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案,抽调业务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专业人员组成审计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良好成效的关键。

2.2 分工协作是基础 分工理论是现代社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根据分工协作理论,在内部审计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既明确分工负责,又分工不分家,通力合作,激情干事,和谐共事,集体讨论,民主协商,达成共识,尽心尽责地做好审计工作的一整审计计划、审计工作实施方案和审计方法,为保质保量地出具审计报告打下了坚实基础。

2.3 促进发展是目标 内部审计应当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部门、本单位和谐发展、科学发展为目标。发展是硬道理。应珍惜单位和谐、事业发展的局面,在政策上鼓励有创收能力的单位开源节流,奖励增收节支,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充分调动每一位教职工的积极性。

2.4 履职尽责是重点 学院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和效果的审计。不同于其他常规性审计,应在财务收支真实性、合规性审查的基础上,实行审计内容向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全过程拓展,以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完成目标任务情况为审计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审计。围绕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决策、执行过程,通过一系列审计调查、查阅会议记录、结合账面情况,运用审计分析方法,审查决策机制是否民主、科学,检查决策的收入支出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益,并结合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制度审计理念及方法进行相关风险分析,提升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报告的水平。

2.5 依法审计是根本 本着“既要对组织负责,又要对个人负责”原则,体现对干部的关心、爱护,坚持原则,依法审计,把握底线,做到“一个声音喊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审计报告对存在问题的表述和责任认定持谨慎态度,重要问题和结论性的评价与审计建议,均通过集体讨论,反复斟酌,逐字逐句推敲,在找到充分确凿证据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依据,审计成员的所有争论和意见分歧都解决后,才能写进报告。审计语言要求审计报告的文字表述要庄重、简洁、准确、平和。

2.6 结果运用是依归 应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档案资料库,重视审计成果的利用。在高校日常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中,审计部门应注重搜集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及廉政建设方面的资料,分别录入按领导干部建立的相对独立的经济责任审计资料库中,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能充分利用以上资料,减少重复审计工作,节约审计资源,提高经济责任审计效率。在安排审计项目时,应事先根据组织需要,确定近期岗位必须审计的部门或单位,再根据审计档案资料记载,结合以前年度已审情况,有计划地安排审计项目。推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示制,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为干部考核使用的参考依据,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参考文献:

[1]卓和平.基于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01).

[2]高晓波.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理论探讨[J].企业文化,2012(08).

[3]蔡林波.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研究[J].经济师,2012(01).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经济责任;内部审计;审计结果;变革

一、引言

2014年7月27日,中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这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经济责任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成果,是继2010年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颁布后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的又一重大事件和里程碑。其中《实施细则》对各有关方面如何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作了明确规定。这一系列举措也将同时推动内部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及其审计结果的运用。但是对什么是审计结果这个较为本源的问题却被忽视了,在开展内部审计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越来越让审计实践工作者们认为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概念有作进一步界定、分析和研究的必要。因为只有不断地完善审计结果,审计结果的运用之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二、审计结果的传统内涵

对于审计结果的概念,尚没有明确的限定或权威性的阐述。结果的一般定义是“在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因此目前存在的普遍观点认为,审计活动虽然不是生产物质产品,但它同样是有“产品”的,即“审计报告”,甚而更狭义的理解便是审计报告中审计发现的问题、评价及建议。

从《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传统内涵也可见一斑,见规定第三十九条:“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根据干部管理监督的相关要求运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其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从这些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目前基本上是指审计报告。

但是如果把审计工作也看作是一种生产过程,那么作为它产品的审计报告作为生产结果,是不是过于片面,我们认为有了产品,还应该有产品介绍及产品使用说明书,这样才能让产品使用者更正确地使用它。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审计结果就是指审计报告这一传统观念。

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敏感性及其影响因素

1.审计报告的敏感度与责任度

由于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审计对象是“人”,而且往往是本单位重要部门主持工作的“领导干部”,审计的内容是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其审计报告不同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报告,它的内容既针对“领导干部”,也针对“经济责任”,着重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领导、组织、实施和监督本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作出重大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决策情况,执行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个人遵守廉政纪律情况等。根据《规定》第三十九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

因此审计报告的意义不仅仅是促进被审计部门的经济管理工作,而且还是考核和提拔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也是领导干部是否清正廉洁的证明材料之一,被审计领导干部对报告提出问题高度敏感也是情理之中的。

2.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诸多影响因素

现实存在的种种因素如审计环境、审计人员的素质、审计力量的组织形式、审计业务的管理等诸多因素都将对审计工作的完全客观性及公正性产生影响,直至最后形成的报告。

(1)部门负责人的影响因素

目前大多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都是任后审计,即便是任前审计,也会因为审计负责人与本单位的中层干部都是任期相同或相近,换言之,相同间隔期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部门负责人在随着任期在更换,对每次项目审计的业务能力、责任意识、审计方案乃至审计力量的组织形式都会不同,审计的深度或审计报告的风格自然也会不同,这种因素的存在甚至会造成这样畸形的结果,即同一家被审计单位的前任与后任在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并没有太大变化,但因为换了不同的审计方案、审计要求,做出了完全不同评价的审计报告,也许前者还是充满赞溢之辞,后者却是问题诸多。这对于被审计人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事情,会对审计的公正性产生质疑,给审计结果运用带来不利影响。

(2)外部环境的影响因素

在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会对由于重大政策变化引起的财务状态变化做重点披露,审计工作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大,原先并没有认为是严重的问题显现出来了,这就象先后拿了两把不同刻度的尺子来丈量,即便是同一物体,得出的结果显然是不同的。

(3)审计发展的影响因素

经济责任审计在不断的发展及摸索中,审计政策及手段也在不断地发展及摸索,审计队伍也在变化中,审计报告的深度及力度势必也会有所不同,如果只以最终的审计报告作为审计结果来运用,不利于干部履职情况的纵向比较。这意味着衡量尺度的计量单位变化了,履职能力的“高”“矮”怎么能比较得出来。当一份审计报告放到被审计人面前,被审计人发现自己比前任更尽职,但前任的审计报告写得花团锦簇,自己却问题百出,自然会对审计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4)审计成本的影响因素

审计也是一个投入、产出的过程,理论上认为,随着审计规模的扩大、审计要求的提高,审计成本会不断增加。如果要绝对保证审计结果的精确,审计成本可以大到没有上限,而审计工作的收益却是有限度的。受成本效益原则的影响,审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受制于成本预算,某些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的审计程序经常由于审计成本的制约而不得不放弃执行。因此可以这样说,令人满意的审计质量是在一定成本水平下的效益最大化。审计成本主要由人员配给及审计时间等因素决定,人员配给及审计时间的多少将直接影响到审计报告的深度与力度。人员和时间越到位,审计深度自然越到位,相反如果严重不足,审计报告自然也是走过场式的报告。如果只重视完成的审计项目的数量,而忽略审计成本的恰当性,进而产生“前脚审计没问题,后脚被审人出事”等屡见不鲜的事情。

(5)审计地位的影响因素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基本上是同级审,审计部门及审计人员本身承受的压力就较大,如果本单位对审计意见的重视程度不同,审计部门的地位不同,对审计工作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影响不同,对最后的审计报告影响力也自然不同。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概念变革

1.必要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知,根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这要需要我们的审计人员本着更大的责任心去做好这项工作。但因为现实存在的上述种种影响因素,给这项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及公平性带来困难。

《规定》第三十三条要求:“审计机关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以及责任制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审计评价应当与审计内容相统一,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审计的客观公正及实事求是性,是审计的立身之本。所以只单纯地将审计报告做为它的审计结果,而脱离审计报告产生的背景、条件及要求,将让我们的审计结果过于单薄与片面,引发很多审计风险,其中最大的审计风险便是反映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职情况不够客观公正。

2.概念变革

(1)运用SOWT分析法分析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

自身优势S(strengths):(1)对所审的单位情况较为熟悉,比较容易深入并熟悉审计对象,较易发现问题。(2)常常会在相同间隔时间审计同一个单位,有利于相关部门进行纵向的评估比较。

自身劣势W(weaknesses):(1)与被审计对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个人关系、领导层意识、内部政策等审计环境影响较大,易影响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性;(2)审计力量有限,多数处于超负核运转状态,易影响审计质量;(3)内部审计监督制度健全空间较大。

外部机遇O(opportunities):国家对反腐倡廉的重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需求与要求在同步增长。

威协T(threats):随着国民法制意识、被审计对象的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审计风险不断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通过SWOT分析法,可以看出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有其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有其生存的机遇与威胁,如何更好地发展内审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审计结果作为审计工作产品,如何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更好的发挥产品的利用价值,是发展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着眼点。

(2)概念变革

因此相对于其他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更应该是个多维概念,审计环境、审计力量、审计条件、审计方案都应该作为审计结果呈现给审计结果利用单位,这样一方面对于审计结果利用单位有一个全貌概念,能对审计结论产生的环境及背景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另一方面对审计部门也是一种监督,减少了走过场审计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建议向审计结果使用者提供一个多元及多维的审计结果,即不仅仅提供审计报告,还应以简表及附件形式向审计结果使用者提供审计环境、审计力量、审计条件、审计方案、审计问题存续时间分析等重要信息。

初步建议设计这样一份清单,经审计部门填写后与审计报告一起做为审计结果文档提交给相关部门作为审计结果。

其中审计问题存续时间分析应表明所查问题的存续时间,是被审计经济责任人任职前就存在的,还是任职以后才产生的。

扩展审计结果内涵,让审计结果立体多维化的变革意义主要有:

①扩大审计结果的外延,可以让审计结果利用单位更清楚审计报告产生的背景、条件及要求,对干部的履职情况及能力有一个更立体的认识。

②有助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与成熟,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

③避免在审计力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现象。

④在实施审计监督的同时,对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也是一个监督,能够更清楚地判断审计报告的科学性,也是对以前报告的再次审视。

⑤提高审计结果的利用价值,为干部选任提供更加客观公正的依据。

⑥能够适应审计不断发展的态势,让审计结果的使用者有一个动态与全局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审计研究,2007(1):10-14.

[2]田朝辉.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制约因素分析.中国审计,2004(16):59-60.

[3]孙春显.试论加强审计成果转化利用.山东审计,2002(增刊2):28.

[4]王谦华.加强审计成果利用,发挥审计应有功效.中国审计,2002(5):28-29.

[5]钱世昌.内部审计理论与实务.中国审计出版社,1996.

经济责任合规履职报告范文第10篇

联系到正在从事的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的经济责任审计,审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高度重视,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重要内容,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方式。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的通知,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抓好《规定》的贯彻执行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具体措施。该《规定》的施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法规制度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行为、促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增强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责任意识、完善领导干部管理和监督机制、促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落实和运用好“免疫系统论”观点,需进行较多的思考,尤其是在理念、目标、内容、管理措施方法上都要进行较多的创新,力争在科学发展观和“免疫系统论”的指引下,实现经济责任审计新的更大的发展。

一、在理念目标上实现向科学发展观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领导干部,目标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促使领导干部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领导干部经济履行责任的新标准,赋予了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新内涵。

要破除狭隘的被动的经济责任审计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树立科学的经济责任审计观。通过有效的审计监督,避免和克服片面追求发展速度而忽视发展质量、效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片面强调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民生改善;片面追求眼前效益而忽视长远效益;片面追求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现象,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要掌握统筹兼顾的工作方法,把统筹推进领导干部管理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在促进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加快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由着力于审计项目向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积极做好超前服务转变。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作为评判标准,引导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正确的政绩观。着重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和思路推动发展上出好主意,在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标准和要求检验发展上当好参谋,在运用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举措和提升发展水平上当好助手,不断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服务水平。

二、在方式上实现由离任向任中审计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要关注执行政策,重视执行政策,执行政策的水平,体现领导干部的水平。因此,应着眼于执行政策的绩效评价为重点,创新审计方式,促使领导干部创造良好的绩效。

一是扩大任中审计,与行业审计相结合。前移审计监督关口,扩大任中审计范围,对领导干部任中履行经济责任审计,发现的问题督促在任期内整改到位;对后期履行经济责任的规划作出客观评价,指导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创造更好的绩效。坚持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把任中审计的内容作为离任审计的重点,增强针对性、连贯性和有效性,全面评价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缩短审计时间,提高审计效果。行业性经济责任审计,是加强宏观经济分析的有效方式,是科学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能力的重要依据。加大审计组织力度,突出选择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统一审计方案、质量和时间要求,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完成对一个行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全方位掌握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运行情况。充分运用行业审计成果,站在政府宏观管理的高度,分析挖掘有价值、深层次的信息,使审计报告既真实客观地反映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绩效,又为服务宏观决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推行绩效审计,与延伸审计相结合。跳出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的框子,加强对经济活动效益、效果和效率的审计,深刻揭露体制性、机制性和制度性的问题。在权力制约和监督方面,重点揭露由于行政权力失控或不作为、乱作为造成的公共资源配置不当、管理不善、利用率低下、“政绩工程”等问题现象,促进问责机制的建立;在行政效能方面,重点披露由于体制不顺、职责不清造成的行政成本高、资源浪费大、行政效率低的问题;在科学发展方面,分析评价由于体制缺陷、管理缺失导致的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通过绩效审计,着力探索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通过查账与延伸调查相结合、集中审计和多方面延伸审计相结合,扩大审计范围,深入分析某个单位、行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的运行情况,系统评价领导干部在某个单位、行业的履职绩效情况。

三、在内容上实现由财务收支向科学履职转变

经济活动贯穿于执政活动的方方面面,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必须突破传统的财政财务收支,着眼履行经济责任活动内容,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加强对领导干部经济决策、经济管理、经济发展、廉政情况的审计监督。

一是加强科学履职审计。目前,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要内容的经济责任审计,已不能够满足我党选拔任用干部、实现科学执政和长期执政的要求,必须向以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科学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转变。重点要关注三个方面:其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重点审计执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关注民生等政策情况;其二是实施经济决策情况,重点审计有无违反决策程序,随意决策,只关注当前政绩,不重视长期效益和社会效果,给国家造成巨额经济损失的问题;其三是履行行政职责情况,重点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人财物管理、机关行政效能发挥等问题。通过开展科学履职审计,促使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履行经济管理职责。

二是加强依法履责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既包括对“单位”的审计,也包括对“人”的审计,而对“人”的监督是其核心内容和实质所在。过去往往只重视对“单位”的审计,放松对“人”的审计,形成“单位有责人无责”、“对事不对人”的怪圈。因此,应突出经济责任的主体,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履行经济职责的审计,对领导干部的违法责任依法追究,做到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

四、在管理上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要从审计力量不足与审计任务繁重的实际出发,制定出既符合审计力量现状又不影响审计任务完成的方案,科学制定审计任务。

一是注重科学立项。充分发挥经济责任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的作用,加强组织部门的沟通联系,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按照领导干部所在岗位重要性程度、履行经济责任大小、掌管使用财政性资金和国有资产数量多少等适度分类,确定重点审计对象和一般性审计对象,科学地进行立项。并将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事项统筹安排,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

二是完善评价办法。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的选择上,除了具有公定力和公信力的标准,如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方针、职业要求、行业标准等具有普遍适用性或一定程度上的普遍适用性的评价标准外,认真落实中组部下发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逐步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都有特定标准或要求,评价标准不可能一致和统一,恰当选择符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情况的评价标准。如对地方政府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评价应当包括人均地方生产总值及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及增长、资源消耗与安全生产、城镇就业、社会保障、城乡文化生活、耕地等资源保护、科技投入与创新等在内的多项指标。

三是实行资源信息化管理。建立经济责任审计信息数据库,把所有的审计对象数据纳入计算机信息库,形成上下互通、资源共享、使用高效的经济责任信息化网络体系,加强审计资料的积累工作,形成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化管理的长效机制。探索和应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

五、在效应上实现向注重运用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是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具有极大促进作用。要转变轻运用、运用效果不明显的现象,加强审计结果的分析和运用,有效发挥经济责任的审计效应。

一是加强审计结果分析,督促整改,进行责任追究。对审计中发现的一些屡查屡犯及一些共性、普遍性问题,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分析提炼,从完善制度机制角度提出审计建议,建立健全预防、惩处、警示和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干部从政行为,促使干部能自觉地监督自己和接受监督,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真正起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规范一批”的良好效果。针对审计决定执行不力,审计整改不彻底的状况,研究制定相应措施,督促被审计单位落实审计整改,切实纠正存在的问题。

二是注重审计结果运用,实行责任追究。定期归纳总结审计结果,形成综合报告,向当地党委、政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目的不是惩罚干部,而是要教育干部、引导干部、保护干部。之所以有些问题前审后犯、屡审屡犯,如财务管理中的漏洞,私设“小金库”的问题;部分领导干部利用职务和职权,为个人、亲属及小团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的问题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没有从机制、制度上找出治本的办法。要实行责任追究。对审计查出问题,严格区分一般错误和违纪违法的界限,严格区分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成本和违纪违法的界限,做到既严肃处理违纪违法问题,又允许和宽容改革创新中的失误,既保证审计结果的震慑力,又保护勇于改革创新、推进科学发展的积极性。逐步扩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透明度,尝试进行审计公告,实现经济责任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扩大审计监督效应。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的重要参考标准,并通过戒免谈话、问责、组织调整等措施,使审计结果对领导干部真正有所触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建立审计结果督察报告制度,通过相关部门反馈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一步改进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六、在队伍建设上实现由单一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涉及不同行业、多领域,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审计专业知识,而且要熟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关口,对经济责任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者要变压力为动力,刻苦学习关联知识,保持能力持续升级,努力成为复合型、专家型人才。为此,我们一要加强理论武装。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与理解,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工作标准、工作方法、工作要求指导审计实践。二要加强知识储备。要加强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要在加强审计、会计专业知识学习、计算机运用的同时,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政策法规等知识的学习;在学习经济综合类知识的同时,加强科技、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做到专业知识学精、社会学科知识管用,提高适应经济责任审计新要求、应对综合复杂工作新局面的能力。三要加强理论研讨。尤其要加强审计评价体系和审计成果运用的研究,善于思考审计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归纳总结审计实践中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并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审计实践。四要加强廉政建设。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者作为监督检查执行者,处于反腐倡廉的前沿,首先要自身过硬。要加强廉政教育、警示教育,做到自警、自省、自慎、自律。自觉遵守审计纪律,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规定,坚持廉洁从审,具备良好的审计职业道德,树立审计形象,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素质精良的经济责任审计队伍。

上一篇:疫情防控工作履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平安建设工作履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