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8:17:09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1篇

综合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工具有很多,多元统计分析作为重要工具,可以把多维度的复杂问题映射到单一维度,再通过加权平均、模糊决策综合评价法等技术方法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得到综合性的评价结果。多元统计方法常见的有四种:1.聚类分析。聚类分析也称为群分析,是一种基于数据分类的分析方法,它的核心是将相似元素集合为一类,然后根据样本间的相似程度合并,依次合并减少分类,直到所有样本都合并为一类为止;2.判别分析。判别分析也是一种分类分析,与聚类分析不同,判别分析是已知样本类型和判别规则,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本进行判别分析的多元分析方法;3.主成分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将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指标重新组合、分解,形成一组新的无关联的综合指标,以尽可能小的数据损失,反映尽可能多的指标信息;4.因子分析。它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区别在于它能够将随机的错综复杂的变量综合为主要的少数几个变量, 并以有限数量的变量(或因子)反映出原始数据的内在结构,减少了数据丢失,使评价分析更接近数据本身。本文主要运用的是主成分分析以及因子分析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以体现多元统计分析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中的实际应用。

二、应用分析

(一)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指标分析

经济效益是企业在定量劳动消耗中产生的劳动成果。由于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和劳动成果的不同形态,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四个,分别是:周转性、报酬性、效果性和效率性。企业的周转性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活动的效率,包含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报酬性指标对应的是企业的资本收益能力,包括资产报酬率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效果性指标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设计生产的收益水平,有销售收入、产值、成本费用、人均利税率;效率性指标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人均产值、固定资产产值率和资金产值率。以上这11个指标共同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分别设定为x1,x2 ,..., x11。

(二)构建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构建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企业作为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对象,可以把其上一年的截面数据作为数据样本,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其相关矩阵R,再求R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同时,依据统计分析理论得出主成分及贡献率,并选择贡献率最高的四个作为主成分因子来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组合指标。这四个因子包含了所有指标最多的信息量,分别设为F1、F2、F3、F4。第1主因子F1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益系数;F2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要素效率,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率系数;F3能够反映企业的报酬率,设置为企业的资产报酬系数;F4能够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设置为所有者报酬系数。经过以上分析,四个主因子便构成了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因子的得分模型,即将通过正交因子解转置矩阵乘以R系数矩阵得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矩阵,进而得出因子得分模型和该分析样本的主因子得分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排列。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素效益因子F1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投人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从主因子分析得知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市场销售份额可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要素效率因子F2反映企业资本和人力运用的效果和协调程度,通过主因子反映可以知道,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运行等手段能够较好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资产报酬因子F3越高,说明资源配置和占用比较合理;所有者权益因子F4得分越高说明企业资产构成比例合理。

三、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

为此,我们可以把以上四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计算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总得分。经过计算和分析,将企业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综合得分较高、排名靠前的公司的主因子单项得分基本也是较高的,说明这些公司在资产运用、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较好。主因子得分较低的企业,说明它们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较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另外,从因子特征值、贡献率来分析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可以根据主因子的单项得分来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优势和劣势。

四、结语

利用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可以对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各个影响指标进行分类和总结,但是它并没有完全地考虑到类内因子之间的影响,而利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并结合实际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构建评价体系,可以实现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多元化评价过程,更好地完成对企业综合效益的量化。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用户供电可靠性是供电企业对用户持续供电能力的具体反映,是供电企业一项主要的电能质量指标。开展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是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供电企业塑造企业形象、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关键词:用户供电可靠性;供电企业指标

1系统功能的确定

(1)图形平台功能。

图形平台应包括图形编辑和拓扑分析功能。图形编辑必须采用工作空间来管理图形资料,10KV变配电站可以新建、删除、复制、编辑、拷贝,编辑图形应完全可视化,可以方便的添加、剪贴、复制、粘贴、移动、删除、撤销、重做、拉伸、旋转、放大、缩小各类设备符号和设备铭牌注高,并可通过灵活的设置,按照需要打印各类图形。也能手工或自动备份资料和出错告警功能。图形编辑功能还必须有系统设置功能,使用户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工作,同时有设备符号编辑功能满足用户可能产生的设备类型的增加。

拓扑分析功能是电力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电力系统高层应用软件提供数据的电网基本结构的任务。拓扑分析功能首先要把一个物理的电力系统和网络抽象成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在这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进行连通性分析,评价系统必须具备拓扑分析功能。

(2)调度操作功能。

调度操作功能应包括图形操作、设备查询、设备定位、资料编辑、拓扑检查、单线图管理、停复役操作、停电/不停电倒电、挂牌操作、用户管理、操作日志管理等功能。

(3)统计分析功能。

统计分析功能应包括按可靠率、按预安排停电时间段、设备停电时间段、按工作内容、按工作部门、按重复停电次数、按带电作业和倒电节约时户数进行查询、统计、汇总、分析。还必须能够按日、月、年以及电压等级、地区特征复选统计,输出和打印。能将可靠率实绩、计划指标汇总、同期比较,并以曲线形式表示。

运行数据事件编码按《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规程》执行。同时能与国电可靠性管理中心推广使用的《供电系统用户供电可靠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接口进行各类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

(4)数据接口功能。

由于评价系统涉及企业的很多部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每个部门均运行着各自的信息管理系统,为确保数据源的唯一性,减少业务人员的工作量,必须充分利用好其他系统的数据,这些数据分别来自:营销系统的装接信息和例调信息、什项信息、用户信息等;生产系统的设备信息、带电作业中心的带电作业信息;抢修查询系统的低压抢修信息。为此,要做好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评价,同时,为确保低压供电可靠性统计数据与上级的无缝共享,必须做好与国电可靠性中心系统的信息共享。

(5)智能查错功能。

由于评价系统涉及很多部分,特别是10KV电网结构,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容不得手工操作的丝毫差错,否则就会在庞大的10KV电网中产生很多牵连问题,这就要求系统在图形编辑、调度操作、统计分析模块均有智能模块,不仅能制止错误数据的进入,同时也能通过人工启动对系统进行智能查错,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工作人员的操作强度。

2基础数据的准备

数据准备可以和软件开发同步进行,甚至提前进行,需要准备的基础数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营销用户数据的准备以及与10KV电网关联方法的确定:营销用户数据包括营销用户基本信息,特别是电源信息。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应及早制定营销用户信息普查,要落实责任人、责任范围、责任期限、责任检查,针对每一用户进行资料打印、现场核对、资料输入、资料修改、资料完整性检查校核等多个步骤,落实营销基础数据的采集。

这个任务的关键是面多量广,特别是电源信息,由于长期要制定合理的进度计划,合理安排工作量,加强抽检考核,配套奖惩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系统建设的成功。

(2)电子地图的准备及电子地图图层规范的确定。

数据准备要掌握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电子地图,通过拼接,形成供电区域的全范围电子地图。电子地图拼接过程中,将会碰到如何利用电子地图的要素问题,这就要求根据对电子地图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合理的利用电子地图的要素,以减少资源浪费,提高系统效率。

(3)10KV电网数据的准备及电网设备图符的确定。

数据准备的最重要的工作是提供完备的10KV电网图,一是变配电站站内电气接线图,二是10KV电网网架结构图。困难最大的是10KV电网网架结构图。要完成这个工作,就必须完成拼接且包含地理信息要素的地图一块一块的打印出来,交给线路(含电缆)设备主人,由设备主人根据现场实况,将10KV电网结构绘制好(包括设备属性)带回公司,待时机成熟利用系统的图形编辑功能输入统计评价系统。

最好能建立低压台区,这样在建立低压用户属性时效果将更好。这个工作的关键:一是要保证现场工作质量;二是由于现场踏勘回来的图纸不一定能马上输入系统,必须随时跟踪电网工程并进行滚动修正。在输入系统的过程中,将会涉及电系图符的统一问题,主要是针对不同企业沿用的习惯规定不一样,在进行系统建设时必须按国家标准进行统一。

(4)运行数据的准备。

营销用户数据,主要是准备评价系统的低压基础数据,中压基础数据每月通过网络拓扑功能按设备的投运日期自动生成。低压基础数据每月通过数据接口从营销系统中获得,保证实施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的另一个重要数据准备是运行数据的准备。

①调度端:要保证电网一有变更,立即对具有拓扑功能的10KV电网图进行修改,并进行操作正确输入运行数据。对于倒电操作也就在系统模拟操作,以便积累这些数据进行可靠性分析。

②营销系统:要及时输入表例调和和什项数据,以便及时通过数据接口同步过来进行可靠性统计。

③抢修系统:要及时输入低压抢修数据,以便及时通过数据接口同步过来进行可靠性统计。

④带电作业中心:要及时输入带电作业数据,以便及时通过数据接口同步过来进行可靠性统计。

3组织制定的保证

由于低压用户可靠性统计评价工作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必须得到企业领导的大力支持。为了保证评价系统项目的顺利进行,必须成立以企业一把手为领导小组组长、业务主管领导为工作小组组长的组织体制,配置生产、计划、信息部门的专业人员,配合软件公司共同努力,制定严密的工作进度表,明确各成员的工作职责,从而确保项目的完成。

4运行制度的建立

在评价系统的建设中,应用软件开发作为突击性的工作,在业务人员提出明确的需求后仅作为编程工作,实现难度并不是很大。贯穿始终的数据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

应用于整个低压用户评价系统的数据包括基础和运行数据,这两部分数据均来源于不同的系统,如电网本身产生的数据和用电营销业务产生的数据,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制定合乎实际运作的业务流程及其管理规范。

为此,必须制订《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系统管理办法》,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要求;制订《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系统数据运行维护实施细则》,以明确各业务流程数据的实际运作办法。同时,可根据系统运行中数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制订《低压用户供电可靠性统计评价系统数据完善工作指导意见》,指导相关部门更好地执行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提出明确的指标要求和责任考核标准纳入正常生产业务工作管理体系。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3篇

出版社的发展,编辑能力的培养既是基础也是保障。现代新型编辑的能力要求为“全能型”①:从选题策划到作者遴选、写作进度跟踪,从书稿审校质量把控到图书封面、内文装帧设计以及印制成本控制,从图书营销宣传方案策划到销售回款催收与退货管理,任何一个环节无不考验着编辑的综合能力。其实,编辑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一是看编辑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积极性,二是靠出版社乃至相关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与能力评价,发挥制度考核的激励性。编辑自身能力不强,有好的制度也没有用;但是若没有好的制度安排,再好的编辑,其意志和能力也会慢慢地被摧残、被抹杀。

大学出版社其实不乏优秀编辑,但因为缺乏良好的绩效考核和能力评价体系,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当前,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呈现出三大困局。

困局一,编辑个人动力不足。随着我国出版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在经济效益目标的驱使下,编辑首先会考虑图书的市场需求,不再能专心于慢慢打造图书品牌,而且编辑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不会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科研成果。②重点图书项目或基金支持项目的缺失以及科研论文成果数量的不足,均阻碍了编辑的职称晋升。

困局二,专业评审专家缺位。大多数出版社的编辑职称晋升评定由各省市出版局组织全省市出版领域的专家来完成,这对每一位参加职称晋升评定的编辑来说机会是均等的。但当前很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职称评定是由各高校自己组织校内专家(即“高评委”)来完成的,然而一所高校有关出版领域的专家并不多,要组成一个出版系列职称评定专家小组十分不容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组织包括本校人事处、学报、出版社、图书馆、期刊社等在内的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高评委,其中与出版业联系密切的单位的专家数量明显不够,有时甚至只占高评委总人数的不到50%。由于非出版领域的专家对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或原则的把握程度不一样,从而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困局三,专业评价体系缺失。职称晋升评审要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否则评审专家就无法对每位参评者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有时会掺杂自身专业的标准,甚至个人的主观意志,这样的评审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要解决编辑个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做好有效的制度安排,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考核,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树立出版社品牌的图书项目设置特殊贡献奖,并积极为编辑策划重大项目或申请基金项目提供多方面支持;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制订长远发展的人才目标,要以提升编辑综合素质、使编辑获得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促使编辑自觉地学习提高,多出研究成果,从而反过来为出版社更好地发展服务;再次,大学出版社要把编辑的职称晋升与激励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直接而有效的激励方法;等等。

要解决专业评审专家缺位的问题,解决思路是:在本校内筛选并确定对口单位的评审专家,若人数不够,可以聘请本省其他高校或省新闻出版局、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的相关专家一起参与。职称评审事关编辑的健康成长和出版单位的稳定发展,所以要有“专业”的评审专家,让参评者享受“公平合理”的评审原则与“准确”的评价标准。

相较于前两者,完善专业评价体系则显得更为紧迫。

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丰富,概括来说,编辑职称晋升评价首先应考核重点出版项目、科研论文、获奖图书等直接指标,在此基础上,同时考核其所策划或责编图书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等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

1. 重点出版项目

重点出版项目是考核编辑策划能力及综合运用出版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优秀的策划能力并拥有丰富的作者资源,要申报并获批重点出版项目几乎不可能。重点出版项目包括国家或地方的出版基金支持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以及各类规划项目或企业的横向课题项目等。重点出版项目中,有些可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如国家或地方出版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横向课题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出版社来说既有突出的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有些没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如国家五年规划重点图书项目、普通高等教育部级规划教材等,这些项目在经济效益上虽然需要靠出版社后期的良好经营来保障,但也是一个出版社综合影响力的反映,理应重视。重点出版项目的成功实施是编辑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对于重点出版项目评估的权重比例分配,建议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项目的获批级别;二是项目获批的金额,这是前者的辅助指标。

2. 科研论文

编辑发表科研论文是编辑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研究编辑出版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练升华的集中表现。

现在高校参与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审的基本上是所在高校的出版社、学报编辑部、杂志社等的编辑人员,但是由于体制与考核机制不同,编辑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强度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一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指标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职称晋升指标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体现编辑的具体工作特性,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公正性。举例来说,学报编辑的科研论文包括编辑出版论文以及其他专业论文,这个专业论文是指与该编辑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与其工作性质密切相关。而出版社编辑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多涉及编辑出版理论、选题策划、图书经营管理等内容。当然,出版社编辑也会撰写少量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出版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中,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之一的科研论文,对出版社编辑来说就更应该关注有关出版全过程(包括项目合作、选题策划与审读、图书质量与成本控制、图书营销、库存管理等)的科研论文。

在积累丰富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后,适时编撰出版编辑出版专著也就水到渠成。但对于编辑来说,由实践经验积累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撰写成的专业论文,对指导实际工作意义较大,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

科研论文评估的权重比例,从高到低分配,首要指标当然是论文所刊载的学术期刊的等级,在编辑出版专业内确定要是“双刊”,即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次要指标可以是论文获奖、被其他书刊转载及其次数,或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频次;等等。

另外,对于拥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其出版社和学报编辑部等的编辑应该积极参与申请编辑出版专业的科研项目,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直接的资金支持,并逐渐把相关科研成果列入出版系列职称评审的指标体系中。

3. 获奖图书

图书获奖是图书获得专家或大众读者认可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包括重点出版项目等在内的图书产品,由于文化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强,因此能获得各类各级奖项,获奖图书自然应成为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我国出版行业的图书奖项既包括部级的,如中国出版业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其他一些专项奖(如“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优秀作品、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也包括行业协会、地区和省市的优秀教材、优秀专著和畅销书奖等。

评价体系中对于“获奖图书”这个指标要做充分的权重分配,其中部级图书奖(特别是中国出版业三大奖)要给予相当大的权重比例。

间接指标

1. 品牌图书影响力

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是由品牌图书来推动的,而品牌图书则是由编辑及其团队通过逐年的策划慢慢累积的。前文所说的重点出版项目,因为社会效应较强,其对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自然较大。③但在一家出版社中,重点出版项目毕竟比较少,而且分布在较少的专业板块中,因此对出版社品牌的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对大众读者来说,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一位优秀的编辑,除了能策划重点项目外,还能通过自身长期的对读者和市场需求的研究,策划出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图书项目,或更进一步,策划出能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图书项目,从而成为为读者所熟知的品牌图书。这样的品牌图书为出版社带来的不仅是稳定而持久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出版社其他图书板块或品种的市场需求。更何况,有品牌图书板块的出版社,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到出版社来出版图书,这些优秀的作者甚至会直接要求特定编辑来做图书的责任编辑。这样,出版社的品牌图书板块就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从而成为出版社发展坚实的推动力,促成出版社品牌的树立。所以,品牌图书的影响力也要作为编辑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具体可包括品牌图书的品种数量、出版码洋或实洋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推动出版社的双效益。

2. 图书经济效益

大学出版社改制转企后,竞争压力加大,发展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评价一家出版社发展是否良好,品牌影响力是终极指标,但实现终极目标的基本点是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出版社发展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是靠各个图书项目来实现的。这些图书项目中,既要有重点出版项目,也要有品牌图书项目,还要有其他一般图书项目。对于编辑来说,能策划重点项目、做实做大品牌图书项目固然重要,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慢慢积累图书品种的过程。在此阶段,编辑需要考虑的是:在出版社的规划框架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图书项目,只要图书的内容质量符合出版要求,就要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也就能体现一个编辑的有效成长及其素质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利润与项目回款总额。对于出版社的发展,经济指标中的利润是第一位的;同时,在图书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出版社的销售回款总量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对每一位编辑来说,在出版社的产品规划框架内,努力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销售回款与项目利润)是其应尽的职责。能真正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也就能充分证明编辑的综合能力。

评价一位编辑的综合能力的指标还有另外一些,如被评为优秀出版人、中青年优秀编辑、“十百千”人才等,以及在某一个领域作出特殊贡献(如数字出版等)。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尽量细化,在此基础上做好指标权重比例的分配。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参评者获得公平公正的评审结果,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职称晋升评定也不例外。

(周建华,中山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注释:

① 佘江涛,许尔兵.构建现代新型编辑评价体系[J].中国编辑,2003(3): 30~32.

② 邹岚萍.关于出版社编辑科研困境的思考[J].编辑之友,2010(12):34~ 35.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4篇

1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学者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从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将近10年的时间公开发表的有效论文为227篇,平均每年227篇,论文数量较多,表明农业、土地等方面的学者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2002—2007年以及2009年每年数量都低于平均值,2008年、2010年和2011年数量都高于平均值,表明从2008年开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根据数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2003年,是论文初产期,2年共1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53%,平均每年6篇,数量偏少,与这一阶段土地整理项目较少有关。第2阶段为2004—2007年,是论文数量上升期,每年16~20篇,本阶段的论文总数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13%,是前一阶段的59倍,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第3阶段为2008—2011年,是论文高产期,共14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634%。2008年数量猛增至58篇,是近10年中数量最多的一年(图1),2008年之后的3年,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每年都不少于20篇。2008年以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土地整理项目密切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带动了绩效评价研究。

2论文来源期刊

论文来源期刊可以反映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在专业期刊中的地位及专业期刊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贡献。根据检索结果,227篇论文分别来源于农业、土地、环境、经济等领域的73种期刊,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安徽农业科学》、《地理学报》、《资源与产业》、《经济地理》、《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表1),表明很多专业期刊都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近10年来《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76%。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属于农业工程项目,而且《农业工程学报》为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期刊,影响力大,质量高,颇受学者的青睐,故论文数量多。《安徽农业科学》虽然影响力不如《农业工程学报》,但为旬刊,期刊发行量大,发表周期较快,因此论文数量也较多,达到37篇,占论文总量的163%。《中国土地科学》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也较多,为15篇。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主要集中在上述3种期刊,其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405%。

3论文影响力分析

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2个指标。下载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关注程度,而被引频次则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认可程度,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由论文检索结果可知,227篇论文共被下载61208次,被引用2767次。各期刊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不同,表2、表3分别列出了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最高的10种期刊。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被引频次,《农业工程学报》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位居第1位,属于第1等级。这表明《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质量高,影响力大。《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安徽农业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也很高,属于第2等级;《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土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软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为50~100,属于第3等级;其他期刊属于第4等级。虽然有73种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但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学报》等10种期刊。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理论及方法

研究理论是学者进行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手段。通过论文检索发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中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数学。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补偿理论以及数学中的可拓理论、粗糙集理论应用较多。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优先度评价法、成功度评价法、物元可拓模型等数十种,其中层次分析法运用得最多。模糊数学评价法一直是学者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成功度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等近年来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视角。

2研究主题

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土地整理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土地质量、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中效益评价的论文最多,共107篇(生态效益评价50篇、综合效益评价43篇、经济效益评价10篇、社会效益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471%。由此可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最主要的研究主题,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社会及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此项研究为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服务,故关注较多,共有论文4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1850%,位居第二。土地整理项目方案及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质量评价的论文为15~22篇,所占比例小于10%。其他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这里从略。

研究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论文受国家及部委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能够反映我国政府对该项研究的重视程度,折射出该研究的意义大小。通过检索得知227篇论文中标明受国家及部委基金支持的有80篇(表4)。如果2篇及2篇以上论文受同一基金项目资助,只按一项基金项目统计,因此80篇论文一共有66项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中标明受地方政府基金项目资助的暂未统计。

此外还有1篇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项目资助,这表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虽然受到联合国关注,但关注程度不高,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最多,但是只占到全部227篇论文的176%,表明80%以上的论文没有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体现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推动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又一重要力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其他基金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较少,均在5项(篇)以下,这些基金还未成为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今后应当努力争取这些基金的支持。#p#分页标题#e#

结论

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自2002年出现后数量快速增长,十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单位和研究人员加入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中,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从论文来源期刊看,《农业工程学报》、《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土地科学》等期刊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从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看,论文影响力广,但深度欠缺。研究的方法日益多元化,计量模型的运用增加;研究主题集中在土地整理效益上,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是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热点内容。从论文受资助情况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重要的资助力量,论文受其他基金资助的较少,这反映论文的创新性有待提高,基金资助力度有待加强。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数量与影响力分析

1论文数量变化分析

的数量直接体现了学者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关注程度。从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1月30日将近10年的时间公开发表的有效论文为227篇,平均每年227篇,论文数量较多,表明农业、土地等方面的学者很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2002—2007年以及2009年每年数量都低于平均值,2008年、2010年和2011年数量都高于平均值,表明从2008年开始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根据数量,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2002—2003年,是论文初产期,2年共1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53%,平均每年6篇,数量偏少,与这一阶段土地整理项目较少有关。第2阶段为2004—2007年,是论文数量上升期,每年16~20篇,本阶段的论文总数占全部论文数量的313%,是前一阶段的59倍,论文数量明显增加。第3阶段为2008—2011年,是论文高产期,共14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634%。2008年数量猛增至58篇,是近10年中数量最多的一年(图1),2008年之后的3年,论文数量略有下降,但每年都不少于20篇。2008年以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显著增加,与国家及地方政府支持土地整理项目密切相关,土地整理项目带动了绩效评价研究。

2论文来源期刊

论文来源期刊可以反映土地整理绩效评价在专业期刊中的地位及专业期刊对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的贡献。根据检索结果,227篇论文分别来源于农业、土地、环境、经济等领域的73种期刊,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中国土地科学》、《安徽农业科学》、《地理学报》、《资源与产业》、《经济地理》、《水土保持通报》、《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表1),表明很多专业期刊都重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研究成果的发表。由表1可知,近10年来《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最多,占总论文数量的176%。由于土地整理项目属于农业工程项目,而且《农业工程学报》为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的期刊,影响力大,质量高,颇受学者的青睐,故论文数量多。《安徽农业科学》虽然影响力不如《农业工程学报》,但为旬刊,期刊发行量大,发表周期较快,因此论文数量也较多,达到37篇,占论文总量的163%。《中国土地科学》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数量也较多,为15篇。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主要集中在上述3种期刊,其论文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405%。

3论文影响力分析

下载频次和被引频次是反映论文影响力的2个指标。下载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关注程度,而被引频次则反映了论文受其他学者的认可程度,是衡量论文影响力的主要指标。由论文检索结果可知,227篇论文共被下载61208次,被引用2767次。各期刊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不同,表2、表3分别列出了下载频次和引用频次最高的10种期刊。无论是下载频次还是被引频次,《农业工程学报》都遥遥领先于其他期刊,位居第1位,属于第1等级。这表明《农业工程学报》刊用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质量高,影响力大。《资源科学》、《中国土地科学》、《自然资源学报》、《经济地理》、《安徽农业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与下载频次也很高,属于第2等级;《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中国土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软科学》的论文被引频次为50~100,属于第3等级;其他期刊属于第4等级。虽然有73种期刊刊用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但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学报》等10种期刊。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主题

1研究理论及方法

研究理论是学者进行研究的依据,研究方法体现了学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与手段。通过论文检索发现,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中应用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经济学、生态学和数学。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补偿理论以及数学中的可拓理论、粗糙集理论应用较多。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法、综合指数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优先度评价法、成功度评价法、物元可拓模型等数十种,其中层次分析法运用得最多。模糊数学评价法一直是学者深入研究的主要方法,成功度评价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物元可拓模型等近年来广泛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研究视角。

2研究主题

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已有的土地整理绩效评价论文的研究主题有土地整理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综合效益)、土地质量、土地整理潜力、土地整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等。其中效益评价的论文最多,共107篇(生态效益评价50篇、综合效益评价43篇、经济效益评价10篇、社会效益4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471%。由此可见,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是最主要的研究主题,土地整理项目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是社会及学者关注的核心内容。土地整理潜力评价是另一个研究热点,此项研究为提高经济、生态效益服务,故关注较多,共有论文42篇,占全部论文数量的1850%,位居第二。土地整理项目方案及风险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质量评价的论文为15~22篇,所占比例小于10%。其他研究主题的论文数量较少,这里从略。

研究资助基金项目分析

论文受国家及部委基金项目资助的情况能够反映我国政府对该项研究的重视程度,折射出该研究的意义大小。通过检索得知227篇论文中标明受国家及部委基金支持的有80篇(表4)。如果2篇及2篇以上论文受同一基金项目资助,只按一项基金项目统计,因此80篇论文一共有66项基金项目资助。论文中标明受地方政府基金项目资助的暂未统计。此外还有1篇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基金项目资助,这表明我国土地整理项目虽然受到联合国关注,但关注程度不高,还需要争取更多的国际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论文数量最多,但是只占到全部227篇论文的176%,表明80%以上的论文没有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也从另一方面表明土地整理绩效评价的论文体现的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不足,因此必须结合土地整理项目提升基础研究水平,提高创新能力。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仅次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因此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是推动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又一重要力量。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其他基金资助的土地整理项目与论文较少,均在5项(篇)以下,这些基金还未成为土地整理项目研究的主要力量,今后应当努力争取这些基金的支持。

结论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地方科研院所 财务管理改革

党的十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等科研单位的建设提出了“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加大对科研工作的绩效激励力度”,“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等战略要求。目前,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正根据(中发〔2015〕8号)文的要求,出台各种激励政策,推动地方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对科研的投入显著增加,2013年全国研发经费的投入较2012年增加了15%,研发经费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了2.08%。这一新形势无疑为科研院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科研机构要求更注重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更注重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这对科研机构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如何进行改革,服务好本单位的科技创新,使之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要求,极有必要进行探索。

一、地方科研院所目前财务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地方科研院所为地方政府领导的事业型科研机构,其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形成科研成果和科技创新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科技服务。2)争取国家经费对项目的支持,推动地方科研事业的发展。3)形成在国内,乃至世界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升地方科研水平和影响力。面对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纵观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模式,主要存在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对科研项目的预算没进行管理。财务管理包括预算管理、经费管理、结算管理等多个方面,但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只负责本单位事业经费的预算管理,负责编报单位事业经费的预算,对于科研项目预算的编报,则主要有项目研究组和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通常情况是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项目的经费预算,通过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上报。由于项目组主要由科技人员组成,不熟悉财务管理和要求,编报项目预算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获得科研经费,对一些项目的开支估计不足,而科研管理部门一方面不熟悉财务管理要求;另一方面对项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要求也不完全清楚,难以对项目预算实施有效的审核、把关。这一情况导致项目编报的预算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出入,一旦申报成功,经费很难按预算实施有效管理。同时还影响到进一步对项目研发投入产出的绩效考核。

(2)科研经费管理不到位。对于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财政部、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已有明确规定。从目前的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的下达情况看,项目经费主要有二大部分构成,即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经费。地方科研院所由于生产经营收入较少,单位自筹经费主要来自其他财政渠道。而目前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主要根据来源途径对经费进行管理。由于科研项目专项经费和单位自筹经费的来源途径不同,在财务账上通常分立记账,并没有对项目经费进行统一管理。另外,现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对科研项目经费仍采取交由项目负责人进行管理的办法,财务部门只负责收支和记账,没有根据预算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把关,导致项目经费开支不合理的情况较易发生,项目结题验收时时常出现经费开支与预算不符。

(3)财务管理不参与科研成果和绩效奖励评价。目前,大多数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奖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论文奖励,根据科技人员的情况进行奖励。二是项目奖励,根据科技人员完成项目的情况,如项目的鉴定结果,获奖情况,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对科技人员进行奖励。三是科技人员日常的绩效工资发放。其中,前二项奖励主要有单位的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第三项则由单位的人事部门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只是按科研管理部门和人事管理部门的通知发放奖励。对整个科技奖励过程财务部门从不参与,对科研项目、论文等的完成成本也没有核算。而且,许多地方科研院所还比较注重论文的发表,只根据的期刊进行奖励,对论文的质量,科学价值并没有进行评价。这一方面使得科研奖励存在明显的不公平,严重挫伤的科技人员的研发热情;另一方面导致一些科技人员专营取巧,脱离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削弱了科研奖励对科技创新应有的促进作用。

(4)财务管理未能达到科技创新战略实施的要求。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注重科技创新,更注重科研与经济相结合。从最近二年国家和省级应用研究类项目的申报和下达情况看,以企业为申报、承担主体的项目越来越多,要求进行产业化示范、生产试验的项目越来越多。从科研分工来看,地方科研院所的任务主要是开展应用类项目的研究,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因此,与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承担科研项目,通过承担横向项目,针对企业面临的技术问题开展研究的情况将显著增加。不过,地方科研院所对项目的管理大多数仍停留在经费管理层面,尚没有建立项目成果、技术的财务评估机制,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风险均没有评估,这完全不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

二、地方科研院所财务管理的改革思考

(1)加强科研项目预算和经费的管理强度。在财务管理部门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系统。申报项目时,由项目组根据项目的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提出预算方案,由财务部门结合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要求和财经制度,对项目预算方案进行分析审核,包括对自筹经费的来源及可行性,项目支出科目的政策符合性等进行审核,与项目组沟通,形成比较可行的预算申报方案上报。从而保障项目一旦申报成功,预算具有比较强的可操作性,为预算执行奠定基础。对申报成功,获得资助的科研项目,按预算对项目经费进行严格管理,根据预算对项目的各项开支严格把关,防止超支。对执行过程中遇到预算需要调整的项目,严格按(财教〔2011〕434号)文的要求进行调整,责成项目组按规定完成预算调整手续。由此确保项目经费按规定有效使用,提高项目研发投入的绩效。

(2)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与科技强国相比,我国科技研发投入的效益严重偏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鼓励科技创新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科研的投入效益。为此,有必要在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成本核算体系,对科研项目的完成成本进行核算。将各项目完成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进行分类,对直接发生的费用,包括材料费、测试加工费、差旅费、会议费、出版费等直接计入项目的研究成本,对间接发生的费用,如大型仪器使用费、水电费等,按一定的比例进行分摊,由此核算出项目的真实经费投入,评价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率,为项目的绩效评定提供依据。

(3)建立项目技术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估系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研与经济建设相结合,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开展科技创新,鼓励科研机构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针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发为地方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之一,为此,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部门应参照国家发改委对项目投资的评价要求,建立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评价系统,对科研成果转化的可行性、经济效益、风向进行评价,一方面为成果的转化、技术转让,单位内部的绩效考核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可改善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环境,促进科技人员在项目选题、研发过程中更注重科研的实效性,提高研发投入的产出比。

(4)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根据(中发〔2015〕8号)的要求,对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进行改革,评价重点从研究成果数量转向研究质量、原创价值和实际贡献;对科技人员按绩效进行奖励,鼓励科技人员的科技创新。为此,财务部门应配合本单位改革科研成果的评价体系和科技人员的绩效考评体系,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财务指标。鉴于科技创新存在比较高的风险,财务评价指标可采取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从项目的完成成本,所完成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以及论文的发表成本,所形成技术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专利的经济效益和转化可行性,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和获奖情况等方面设计财务评价指标。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对科研成果进行评价,由此更科学地评价科研经费的使用的科研项目的绩效,提高地方科研院所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结论

地方科研院所是地方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科研院所现有的财务管理体系在许多方面尚未能满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极有必要在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成果、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的可行性、风险、经济效益分析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由此在财务管理方面推动地方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

(作者单位为广西科学院条件财务处)

[作者简介:谭文丽(1963―),广西科学院条件财务处会计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Z].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科研资金; 效益;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23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0-0115-04

2016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该意见结合实际,对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松绑”+“激励”。因此,如何在科研经费使用“松绑”的情况下,合理投入科研资金,精准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设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模型,并进行分析评价,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背景

科研资金,顾名思义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专项资金,有特定用途和既定支出目标,要求专款专用,具有支出提前性、效益滞后性的特点。我国高校科研资金根据性质划分为自然科学类科研资金和人文社科类科研资金,根据来源不同又划分为纵向科研资金和横向科研资金[ 1 ]。效益即效果及利益,科研资金使用效益就是通过评估科研资金使用及产出成果,从而判断科研资金运行机制是否合理、科研资金使用过程是否科学高效[ 2 ]。而科研资金效益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科研资金效益仅指科研效益,广义的科研资金效益不仅包括科研效益,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因此,科研资金的性质、来源及其效益的广义狭义,均会造成效益评价指标的差异。本文由于篇幅限制,只研究自然科学类纵向科研资金使用产生的科研效益。

没有科学的方法,就产生不了科学的结论。科学的方法是产生有效结论的重要保障和前提。目前效益评价方法主要分为定性、定量及综合评价法。笔者认为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不可能做到完全的量化考评,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最早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托马斯・塞蒂(T.L.Satty)提出的一种把复杂问题排序简化的评价方法,其主要步骤是通过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将指标多级化,构造出各级指标的判断矩阵,确定权重之后,再进行一致性检验,最终进行层次总排序得出各指标权重值。高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可以大幅度提高权重的可信度。

二、构建指标体系

(一)构建层次Y构

根据层次分析法理论,笔者将科研资金开支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并统筹后,再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咨询了校内23位长期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的专家,这些专家分别来自建筑、化工、机电、材料等理工科一级学院或科研机构,资历深厚并且拥有较强的判断力和鉴别力,征询方法为当面咨询或电邮。本研究共计进行了两轮专家咨询,每一轮发放咨询表数量均为23份,有效回收数也均为23份,专家回复率达到百分之百。经过两轮咨询及讨论,最终专家达成一致意见,专家对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设计及指标设计均认可。

本研究借鉴经济学中的成本效益理论,分别从投入、产出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初步形成高校科研资金投入、产出指标体系[ 4 ],如表1。笔者将科研资金投入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并统筹后划分为实验经费(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仪器设备及房屋损耗、水电气暖消耗)、学术交流经费(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人员经费(包括专家咨询费、劳务费以及科研人员绩效工资)、资料数据经费(包括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数据采集费)。科研效益产出划分为论文影响力及数量(包括一类数量、二类数量、三类及以下数量、论文被引用频次)、专著数(包括编著数、教材数、译著数)、专利及成果转化(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技术转让当年实际收入总额)、成果获奖(包括获部级奖励次数、获省部级奖励次数、获校级及其他奖励次数)。

(二)计算指标权重

1.重要标度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将同级各指标两两相比,重要性比较标度参照表2。

2.计算指标权重

依据层次分析法及专家意见汇总,首先构建投入产出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再根据式(1)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各级指标判断矩阵及权重分别见表3至表12。

?棕ij=■ (1)

3.一致性检验

根据式(2),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一致性,其中RI值见表13。

CR=■=■

(2)

接下来,利用Matlab软件计算上述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进而根据式(2)计算一致性指标CI。查表13得到修正系数RI,再计算出一致性比例CR。CR计算过程省略,计算结果详见表3至表12。经计算各矩阵CR值均≤0.10,满足一致性检验。通过一致性检验,说明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设置合理可接受。再根据式(3)计算得出指标综合权重,综合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Bi=∑CiDij (3)

三、效益评价模型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科学合理的指标综合权重?棕,继而求得科研资金投入B1及科研资金产出B2,再根据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评价模型式(4)计算出科研资金使用效益A。A值越大,表明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越好;A值越小,则反映科研资金使用效益越差。

科研资金使用效益A=■ (4)

本文将高等学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作为研究对象,在借鉴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及成本收益理论,通过对科研资金投入、产出进行比较,对科研资金使用总体效益做出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期对科研资金合理分配、规范使用及效益评价等方面有促进作用。但笔者深知研究过程还有如下不足之处:首先,调查问卷样本量较少,样本范围受限,极易导致层次结构中指标构成和权重分配有差异。其次,由于学科性质差异,本文只研究了自然科学类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指标体系,而未对人文社科类科研资金使用效益指标体系进行讨论。最后,广义的科研资金产出效益不仅包括科研效益,还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由于篇幅受限,仅仅讨论了科研效益,而未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本文的研究结论仅仅是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上述问题都需今后逐步完善,以期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张超豪,闫青.高校科研经费模糊综合绩效评价研究 [J].会计之友,2013(10):116-120.

[2] 李云中,彭波,蒋书同,等.对教育科研效益相关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5(2):1-5.

[3] 王利华.高等学校科研资金使用效益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输变电 模糊层次 综合评价

1引言

输变电项目的建设可以缓解用电需求的供给压力,保证电网稳定运行,提高供电质量,提升国民经济效益。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可以为项目后期施工起到控制引导作用,提高投产项目收益额,有效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因此对输变电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2项目影响分析

输变电项目是否满足当地电力需求,是否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是否具有竞争力,都是评价输变电项目的的根本内容。输变电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对输变电工程进行评价时,需与市场需求、环境、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进行整体分析。

经济效益:输变电工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电力供求紧张的局面,从整体上提升国民经济水平,带动关联产业发展,同时提供相应就业岗位,进而促进就业率。

环境因素:输变电工程引起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就是噪声污染问题,其中输变电设施引起的噪声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变电站,二是输电线路。

技术条件:如何利用先进技术增强导线最大使用张力、地线最大使用张力,如何准确确定铁塔转角度数等以此来减少工程造价成本,如何研发先进输变电技术以减少噪声污染、线损等。在输变电系统中发挥先进科学技术的魅力,使其减少环境污染、造价成本,提高社会和环境的经济效益。

3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

3.1建立指标体系

在对输变电项目进行影响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技术水平、市场需求和工程造价五方面考虑,建立输变电工程评价指标体系。

3.2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评价研究——以AB输变电工程为例

(1)计算指标权重向量

(2)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价

按照评价等级高低,将输变电项目评价等级分为{很差,差,一般,好,很好}五个等级。聘请专家分析输变电工程的经济、环境效益、技术条件水平、市场需求、工程造价成本等内容,并针对B1 、B2 、B3 、B4 、B5 五个方面分别进行打分,总分为1分

将权重向量Ci与对应的评价矩阵Ri合成,得到Bi的综合评价矩阵:

从上节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有7%的专家认为AB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估情况很差,有14%的专家认为该输变电项目综合情况有些差,46%的专家认为该输变电项目一般,21%的专家认为比较好,13%的专家则认为很好。依据隶属度最大原则,确定该输变电项目综合评价结果介于一般与好(0.46~0.21)之间, 根据上述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此项目综合效益较好,可以为企业自身带来丰厚利润,还可推动社会经济效益并且满足社会用电需求,缓解环境压力,总体来讲,投资建设AB输变电项目是有意义而且是很必要的。

4结论

输变电工程是一个环境、经济、技术等多因素结合的复杂体。电力供给对经济、环境起到重要促进作用,同时又受制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变化因素,也就是说,输变电工程与经济、环境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因此项目工程必须保证企业、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也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及管理的积极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贺明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输变电工程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探析.电力工程经济,2005.

[2]张殿科.50KV输变电工程项目综合后评价研究.山西电力,2005.

[3]顾群.220KV沈星输变电项目投资决策分析.硕士学位论文,2011.

[4]马涛.邯郸永和220KV输变电工程项目前期论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5]王海强.输变电工程项目造价管理与控制措施.工程建设与设计,2011.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9篇

文章系统阐述了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其存在的评价系统缺乏针对性、评估时各部门条块分割、指标及权重难以确定等问题,并对完善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以科研考核为主线、以定量方法为主导等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4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13403

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是对科技项目在执行过程和完成后,在成果、资金效益以及成果转化效益等方面进行评估,最后给出项目产出情况总体结果的行为。所谓绩效也就是包含着“成绩”和“效益”两个方面[1]。“成绩”主要是在成果方面,如研究报告、著作、高水平的论文等;而“效益”主要是指成果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效益等。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作为科技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在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科技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确保科技投入的产出效益,有利于科研项目的有效执行,也有利于为项目主管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

国务院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指出:高校是中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性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3-4]。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任,更是各类科技项目执行的主力战场。因此,如何科学地衡量科研项目的产出,恰当地评价科研项目的成果以及研究绩效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方法

随着高校管理的不断完善,各高校也纷纷建立了科技项目绩效评估体系。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

1.定性评估系统

主要有理论分析法、专家评议法和成果完成法。比如有些学校对校内项目的评估主要是针对其后续是否获得更高级别的项目,以及完成的论文数量和论文级别等。

2.定量评估体系

主要有问卷调查法和多指标综合评议法。这种评估体系用得比较多,常常采用先由项目负责人自评,再由主管部门评议,最后根据比例综合评议的方式进行。

3.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体系

这个方法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仅用定性的方法或者仅用定量的方法都有失偏颇。这种评估体系一般是先进行定量评估,计算分值,再采用专家评议法进行评议[5]。

(二)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

科技项目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类、人文社科类等,三者具有明显的差异。基础研究一般是对基础性、自然性的物质演变规律进行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著以及由此而获得的各类奖项等;应用研究类主要是针对生产、生活中的问题提出科技支持进行的研究,成果一般表现为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新产品以及各种由此而产生的经济效益;人文社科类主要研究各种人类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产生能够对人类社会发展给予指导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精神产品,成果一般表现为学术报告、论文以及可以送交有关部门采用的政策性导向的成果。由此看来,不同类型的项目其研究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成果形式都相差甚远,即使是同一类型的项目,研究的领域和阶段都不同,往往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也造成了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困难。

2.评估存在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缺点

现在高校职能部门繁多,对于项目绩效的评估都有自己的系统,比如人事部门提出根据人才选拔的需要建立体系,针对项目组成员获得的人才项目或者人才奖励对科技项目进行评价;设备部门则要求项目经费在用于购买试验和科研设备方面的成本和比例较高,该设备在国内的地位如何,能够给教学和科研带来怎样的效益等方面;财务部门根据经费使用情况也建立评估体系,考查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各类使用方式有无违规现象等;而科技管理部门则综合考查项目执行情况、成果情况、经济效益情况等。这样一来,势必造成学校各部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局面,项目负责人则疲于应付各个职能部门的考核而怨声载道。这种绩效评估的方式不仅效率极低,不能达到绩效评估的目的,而且打击了项目负责人的积极性[6]。

3.投入和产出的边际效益难以界定

一般科研项目在申请之前必定已先做了一部分的研究,有了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项目的申报立项。而前期包括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投入作为当期费用已列支,项目经费到账后,这部分费用按照要求是不能再列入这个项目的经费使用的。这一要求显然不符合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理论,因为这部分的投入和项目的产出是分不开的。因此对这个项目真正投入多少也很难界定。

4.评价未体现项目产出的“滞后性”

科技项目的研究是一个创新性研究的过程。项目的结果有些能够马上从论文、实验数据结果中体现,有些却不能完全体现,或者说要等到转化时才能体现其真正的项目成果效益。如果局限于在项目结束时或者还没有结束时就开始绩效评价,必定会造成评价结果不准确或有偏差。

5.评价中的指标数量和权重难以确定

中国国内针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少,指标数量从五个到二三十个不等,其权重也各有不同,这样必然导致指标体系的排他性和唯一性,并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由于缺乏标准指标库的借鉴,因此使得绩效评价中很多指标设计较为随意,指标的选取和权重的确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和依据。同时,还存在很多指标获取难度大、设立不切实际等问题,致使评价结果失真和缺乏可信度。

二、 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对策和建议

科学、客观、公正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是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只有不断完善和建立适应科技发展的绩效评级体系,才能对科研项目做出正确的绩效评估。针对以上所列问题,并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 以目标为导向,使绩效评价落到实处

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其目的就是给项目以确定的目标,使项目负责人能够有的放矢,管理部门也可以有据可依,使最初的目标设置落到实处,绩效考核不落虚名,同时也保证绩效评价的系统连贯性。

(二)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使绩效评价集共性和个性于一体

高校中科研项目种类繁多,各种类别的项目其成果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性质,进行分类评价。同时,也要考虑到各类项目的共性,指标体系的设立要基本涵盖项目评价的各个方面,保证不是一类一个标准,而是一个标准体系上的部分细化,增强绩效考核指标的可操作性。

(三)以科研考核为主线,兼顾其他管理目标

目前高校都存在着科研项目评估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情况,往往一个项目要面对好几个职能部门的审核检查,绩效评估,令人不胜其烦。高校科研项目首要责任应该是完成科研任务,其次才能兼顾其他目标任务。因此,高校应该破除这种局面,立足于学校的战略发展方向,建立以科研考核为主线,涵盖人才培养、成果管理、设备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体系,做到有层次、有定位、有目标地进行科技项目的绩效评价。

(四)以定量方法为主导,辅之以定性方法

量化考核在绩效考核中应用较多,既能直观表现,又能够客观说明问题。但是科研项目的成果有其特殊性、滞后性和无法预测性,针对目标进行的科学研究往往得出其他不同的却有创新性的结果,或者有些成果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不能马上体现,这时仅看定量考核的成绩并不能全面客观地说明项目的绩效,因此必须引入定性分析考核,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办法才能够客观、公正地做好绩效评价。

(五)建立通用指标库,规范权重设计

解决目前各类指标繁多、权重不一情况的有效方法就是研究建立科研项目通用的指标体系和指标库,设立一定的指标设定原则,建立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框架,规范通用指标的权重和细化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项目评价体系走上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道路。

三、结语

高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力,肩负着国家科技创新的重任。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不仅有利于评价科技的投入产出效果,而且更为高校科技项目发展指引了方向。目前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存在评价系统针对性不强、评估时各部门条块分割、指标及权重难以确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立足于学校战略发展,以目标为导向,以项目类型为区块,以科研考核为主线,以定量方法为主导,建立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综合性、多层次、操作性强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新荣.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产出与评估 [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30-233.

[2] 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2):89-92.

[3] 戴国庆,李丽亚.国外科技项目绩效考评研究与借鉴 [J].中国科技论坛, 2005 (5):45-48.

[4] 吴伟.绩效评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10(3):114-118.

[5] 严会超,邵玉昆,欧阳俊.绩效评价在高校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J].科技管理研究, 2009(4):119-121

[6] 姬郁林,彭晓菊,潘燕玲,等.科研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及分析[J].重型机械科技,2002(2):49-51.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 school research project

YI Lili1, LI Ke1, LIU Jinying1, ZENG Jinping2

(1.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 Architecture ,Hangzhou 310018, P.R. China;

2. Jiangxi Donghua Institute of Metrology and Testing, Nanchang 330000, P. R.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focused on the major evaluation methods on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high school research project, and the existence problem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had been exposed which is no targeted, fragmentation assessment,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indicators and weights determine. In order to solve these questions,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goaloriented etc. to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0. 025

[中图分类号] G322.23;F2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044- 04

1 引 言

贵州省属科研机构是我省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省科技发展的历史上为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至2007年以来,为尽快解决科研机构科学事业费偏低状况,贵州省财政增设了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专项,用于支持省级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团队、研究实验能力、应用技术开发能力、科技公共服务能力、科技创新服务能力等方面建设,为此,贵州省科技厅联合省财政厅专门制定了《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暂行)》(黔科通〔2009〕86号),加强了对该专项资金的管理。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示范带动、扶优扶强、持续培育的原则,2007-2011年省财政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累计投入资金1.8亿元,对省属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进行了重点支持。为全面落实《贵州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暂行)》(黔府办发〔2009〕150号),进一步强化科研经费管理,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建立合理、科学、公正的财政科技经费支持项目的绩效评价体系,揭示科研机构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对科技政策作出适时的调整、补充、提供决策参考。

2 科研机构评价原则、内容及其指标体系

2.1 评价原则[1]

分类评价原则。科研院所的分类有很多种,各类院所都有自身的共性和特点,不能把各种类型的院所统一放在一起做简单的排队,而应根据院所在社会经济中发挥的职能和作用设计分类型的评价体系。贵州省属科研院所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科技应用开发为主的科研院所,这一部分已经进行了企业化转制;另一类是公益类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相关社会公益性质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包括农业科研机构。

科学合理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应有科学合理性,如果指标体系过大,指标层次过多, 指标过细,势必将评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细小的问题上;而指标体系过小,指标层次过少、指标过粗,势必不能充分反映各科研院所的实际水平。

相对数和绝对数指标结合的原则。 指标的设置既要反映科研院所的规模效应,也要能反映其质量水平,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应该在指标体系中起到同等的作用。

2.2 评价内容

财政支出项目的运行过程包括项目立项、项目实施、产出应用3个环节。绩效主要表现在“产出和应用”环节,项目绩效的评价内容应围绕“产出和应用”来考虑。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内容可概括为“目标设定”、“项目产出”、“项目效益”和“项目管理”四大方面。“目标设定”包括项目目标的明确性、依据的充分性、目标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完成的可能性等,“产出”主要包括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和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益”包括项目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管理”包括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承担单位的规章制度保障及其执行情况。上述绩效评价内容属业务评价。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还应该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是:资金到位和支出情况、财务管理情况等。基于以上分析,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内容:①业务评价,主要包括:立项目标的合理性、立项目标完成程度、项目组织管理水平、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科技产出、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可持续性影响等;②财务评价,主要包括:资金落实情况、实际支出情况、财务信息质量、财务管理状况等。

2.3 指标体系

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包括业务评价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由12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其中,业务评价指标包括合理性、完成情况、组织管理、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科技产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可持续发展8个一级指标,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资金落实情况、支出、财务信息、财务管理4个一级指标(见图1)。

在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上,在征求贵州省40家科研机构和行业领域主管部门多位专家的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3](如表1所示)。

(1)立项目标的合理性。包括立项考虑到国家、地方或部门总的发展目标,体现科技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有利于解决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和瓶颈问题;项目技术内容真实准确、技术关键明确、技术线路可行,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效果明显;项目引导科研机构凝炼目标任务情况;项目整合创新资源,搭建研发平台,支撑产业发展情况。

(2)立项目标完成程度。按项目实际完成的任务量达到合同所规定的90%以上、70%~90% 、70%以下分为完成预期目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未达到预期目标。

(3)项目组织管理水平。包括项目管理组织和管理人员情况;项目管理措施及其执行情况。

(4)科技创新环境和基础。包括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是指项目实施以来,科技活动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重;项目实施以后,科研机构培养的院士、获省特殊津贴科技人才、获国家特殊津贴科技人才、省管专家、省青年科技人才、获国家突出贡献称号的人才、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国家人才、百千万人才、获国家专业注册技术证书的人才等头衔和待遇的人才情况;具有硕士学历、副高职称以上以及获得国家专业注册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的指标;科研机构获得由科技部、中组部、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评审认定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国家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及国家部委认定的其他创新人才团队,以及由省委组织部评审认定的人才基地情况;用于科技活动的所有仪器、设备及信息资源建设的资产价值平摊在每个职工头上的资产产值;以及由科研机构搭建的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各类平台情况的指标。包括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孵化器、服务基地、培训基地、试验检测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成果转化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贵州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平台、生产力促进中心、检测试验室、质量检测体系、技能鉴定站(所)、技能鉴定资质以及国家行业认定的其他平台等。

(5)科技产出。包括三大检索工具收录、核心期刊、在一般国外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外文版国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发表的论文在被国外引用的次数(论文不一定是当年发表的)、出版科技专著(部);学术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学术会议论文;三大检索工具:SCI、EI、ISTP;核心期刊:由北大图书馆认定的中文期刊;由出版社正式发行的科技类专著;申请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标准、集成电路设计、新药、植物、农作物新品种权等;验收、鉴定的科研项目、被政府采纳的研究成果以及获奖的部级、省级、地州市科技成果。人均技术成果交易额,以及科研机构与省内、省外、国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两方或多方合作的科研项目及产学研项目情况。

(6)经济效益。包括知识产权创造的直接效益、技术服务收入生产性收入,含企业损失、技改产生的效益(即效益延伸)等间接经济效益;人均科研经费、人均科研经费增长率、人均科研项目获得情况。

(7)社会效益。科技培训、对外科技咨询及技术服务、科特派、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三百工程、科技人员进企业、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等;与企业联合建立科技创新平台、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公益平台;计量、检测等服务的社会效益;科技服务和作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电视新闻报道等的社会效益;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示范及推广产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对上下游及相关产业或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8)资金落实情况。项目经费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经费到位情况;项目配套资金的配套形式、到位时间和到位金额等情况,项目配套资金的落实程度是否满足项目实施的需求;资金落实情况对相关工作的影响情况。

(9)实际支出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及其与预算的相符情况、经费结余或超支情况及原因说明;其他支出情况说明等。

(10)财务信息质量。项目核算所涉及的会计账簿设置、会计核算以及所编制的记账凭证、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财务资料须序时、连续、完整。对已完成的项目能及时清理决算。计划任务书、项目验收报告、技术鉴定报告等资料能及时归档并妥善保管。

(11)财务管理状况。执行科技计划经费相关管理办法的情况;根据管理需要制定的财务(资产)管理制度;执行其他相关财务(资产)管理制度的情况等。

3 评价的实施

3.1 权重的确定[1]

结合工作实际的开展,采用专家打分的主观赋权,即通过对各项指标重要程度的分析确定其权重值,并直接表现为赋分值。鉴于贵州省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的差异,我们将技术开发类型的科研机构归并为一类, 将社会公益型和农业类的科研机构归并为另一类,分两类按其不同特点分别赋予不同的权重值,使最终的评价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制定评价指标重要性打分标准和权重评分表。由于在建立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时,已比较注意了各指标间的相互独立和相互配合,因此先由课题组按五分制来表示各指标在评估目标中的重要程度和作用,确定各指标评分标准。即:非常重要的指标为4分,比较重要的指标为3分,一般的为 2分,不太重要的为1分,很不重要的为 0分。

第二步: 确定各指标权重值。绩效评价工作组召开了专家会议,聘请由来自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专家学者20人组成的专家系统,采用“德尔菲法”,由专家根据指标权重评分标准对每项指标确定权重分值数。权重评分表要求专家按照各项指标对应的不同评价对象, 根据其影响程度打分见表2。

第三步:对各位专家所填权重评分表进行统计并计算。

(1)计算每一行评价指标得分总值

A11=a11,A12=a12,…,Ani=ani,…,Anj=anj

式中,Ani ――所有专家对第ni项指标重要性打分值的总和;ani――某专家对第ni项指标重要性打分值;r――专家序号;l―专家人数。

(2)按各评价对象分别计算所有专家对其所有指标的打分总和

A1r=a1i,…,S1r=ani,…,Snr=anj

(3)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wi =

根据以上统计及计算结果得出的各指标权重如表1。

3.2 计算方法的确定

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基本指标计算方法如下[4]:

I=∑(Pi*Wi)

式中,I表示指标体系的总得分;Pi表示第i个指标的得分,各指标的满分都是100分;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权重的和为100%。

一级指标中第i个指标得分的计算方法:

Pi=Σ(Fij*Wij)

式中:Pi表示一级指标中第i个指标的总得分;Fij表示第j个结点(二级指标)的得分,Pi内各子结点的满分都是100分;Wij表示第i个子结点的权重,Pi内所有子结点权重和为100%。

二级指标Pi第j个子结点得分的计算方法:

Fij=Σ(Tijk*Wijk)

式中:Fij表示Pi第j个子结点(二级指标)的总得分;Tijk表示Fij第k个子结点(三级指标)的得分,Fij内各子结点的满分是100分;Wi表示Fii第k个子结点的权重,Fij内所有子结点权重的和为100%。

4 结 语

通过对贵州省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建设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建立面向结果的追踪问效机制,进一步规范科技经费的监管制度,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引导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庆云,郭宽,秦东晓,等.云南省省属科研机构评价方法探讨及综合分析实例[J].云南科技管理,2006,19(1).

[2]毕琳,赵瑞君.黑龙江省科研院所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实证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8,29(11).

[3]谷景亮,贾培民,钟彩霞,等.科研机构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应用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7,28(6).

上一篇:收入管理论文范文 下一篇:人才开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