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该怎样互动

时间:2022-06-08 08:31:11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推动德育创新,打造校本模式,2011年11月14―15日,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杭州市教育局、下城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杭州市下城区大成实验学校协办的2011’第二届校本德育创新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家校互动方式变革与学校发展”。来自海峡两岸的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和中小学的150余位代表与会。代表们围绕家校互动的必要性、途径、方式方法及保障措施等内容,结合具体事例,分享了自己的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

一、变革家校互动方式是时展的需要

时代的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校教育有了更好的物质基础,但相较于以往,新时期的学生具有不同于传统教育背景下学生的特点,他们更具有个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单靠学校教育已经很难跟上学生的变化,学校必须寻求家长的合作。另一方面,新时期的学生大多是“独二代”,他们的父母大多没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这样,家庭教育往往就需要学校给予一定的指导。再者,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对传统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也为家校互动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在此时代背景下,变革家校互动方式刻不容缓。

代表们认为,影响孩子成长的“三个点”是孩子、母亲和父亲,影响他们发展的“三个角”是家庭、社会、学校。一方面,“90后”大多是“独二代”,他们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家庭、社会背景之下,受市场经济影响较大,个性更加突出,更加需要个性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新一代的家长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基本经验,无法科学独立地完成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效的家校互动不仅可使教师和家长充分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提供不同的舞台帮助学生发展,而且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获得家长的支持,同时也有助于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教师共同分担教养的责任。

在新时代背景下,单一的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都已不能适应孩子发展的需要,必须综合二者的需要,使之形成正向的合力。有代表认为,就社会分工来看,学校是教育的专职部门,相较家庭而言更具有教育的优势,因此,学校有必要指导家长做好家庭教育。有代表则从学校的角度指出,学校需要整合教育资源,教师开展班级工作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因此,变革家校互动方式势在必行。也有代表从学校制度建设方面予以了阐述,认为只有建立一种保障家校互动的机制,保证家长对办学的参与和对办学决策的参与,才能保证学校办学方向的正确。

然而,现阶段家校互动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代表们认为,由于教师和家长在心态、认知、立场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导致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存在着割裂、缺失与越位的状态。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功能被过度放大,学校被认为是可以为学生包办一切的地方,包括培养学生基本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家庭往往又被赋予一些额外的功能,如帮助孩子进行文化学习。这样的割裂、缺失和越位不仅使家长和学校处于对立局面,也使孩子接受的教育形成了分裂。

二、加强家校互动既要准确把握内容

又要不断丰富方式方法

要丰富互动方式,必须先明确互动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互动的方向正确。有代表从家校互动的最终目的进行分析,认为让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是育人最本质的内容。因此,要引导孩子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能有效适应社会的人,做一个行为规范、诚实守信、能遵守现代文明的人,做一个有爱人之心、社会责任心、情趣高雅的人,做一个兴趣广泛、精神高尚、志向远大的人。

家校互动的具体方式方法是与会代表们谈论最多的。总体来说,代表们都认为要取得良好的家校互动效果,就必须同时关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两者无缝对接,取得最大的合力。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也是伴随终生的教育,要给孩子创造有利于其一生发展的家庭教育环境。有代表指出,家庭教育的任务在于亲子教育、道德养成、关注孩子的习惯意志和文化传承等方面,因此,家庭教育的方法就包括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亲子谈话,在谈话过程中要承认孩子是独立的;其次,是言传身教,这是最重要的方式,孩子道德的形成主要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家长行为的潜移默化;再次,给孩子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有机会亲近大自然、更多参与到家庭生活中,家长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创造有利于孩子兴趣发展的环境。也有代表认为,体验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孩子习惯养成、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加强“角色互换”教育,帮助孩子在体验不同角色的过程中逐步社会化。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最系统的地方,那么,在家校互动中,学校又需要怎么做呢?关于这个问题,代表们普遍认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任务,并不断丰富方式方法。有代表认为,学校不能把帮助孩子进行文化学习的任务推给家长。也有代表指出,家校互动应该以有利于家庭教育为价值取向,促进家庭教育建设,一要体现孩子的需要,二要共同帮孩子筑起一道心灵的墙,引导孩子沿着正确的方向成长,三要面向孩子的未来,使家校联手成为孩子的支持系统。在具体操作方法上,有代表认为,学校要在用好老渠道的前提下开辟新渠道,可以通过家长会、全体约谈、家庭访问、“给家长的一封信”、家庭联络簿、电话访问、学校日等,使家长资源全面融入学校课程建设,成为学生文化课程资源、社会课程资源和生活课程资源的补充,实现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摄影比赛、义卖报纸、义务植树等形式多样的亲子活动,使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高度融合,以满足学生发展的多样性需求;还可以通过搭建学习教育理念的平台、开展入校教育来引领教育行为,创新参与模式。

信息时代,网络不可避免成为了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手段,必须构建网络条件下良好的家校互动环境,促进家校互动的新发展。有代表认为,要把学生成长的需求作为共同的追求,使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形成稳固的互助共同体;要以服务的理念贯穿行动的过程,确立教育是一种服务的理念,将家校互动的过程看成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和一个共同提升的过程,把家长到校询问变成教师主动汇报;要凭开放的心态打造积极的姿态,教室要向四面八方打开,学校要向社会、家长打开,家长要以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姿态面对学校的问题,家校互相体谅、积极对话。具体来说,要创建包括班级飞信、QQ群、班级在线、家长学校、家校论坛等硬环境,同时也要营造良好的软环境,包括教师培训、学生培训和家长培训。教师培训要侧重于对德育工作思想的引领和对新型德育方式的探讨;学生培训要与信息技术课程有机结合;家长培训则要侧重于帮助家长参与学校互动,指导家长科学进行家庭教育。

三、要为家校互动方式变革提供有力的保障

良好的德育氛围对变革家校互动方式、提高家校互动的实效性意义重大。有代表在比较了中西方的德育现状后指出,和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国家对德育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首先,我们有专门的德育文件,这些文件大到中央8号文件,小到地方德育工作意见。其次,我们有专门的德育课程。再次,我们还有专门的德育机构,如文明办、德育研究中心、政教处等。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专职的德育队伍,如德育校长、德育主任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变革家校互动方式就有了强有力的保障。

那么,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家校互动的有效性?代表们从不同层面予以了探讨。

要从法律层面保障家校互动。台湾地区用立法的形式保障家校互动的经验,极大地触动了各位代表。代表们认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法律必将使新型教育共同体得以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实施体制改革,建立相应的、规范的管理体系。

要建立保障机制,特别是监督评价机制。有代表认为,要建立监督评价机制,通过建立家长监督学校工作机制和家长评价学校工作机制,使广大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实施者、监督者。在充分肯定必须加强家校互动后,有代表进一步强调,学校应当尊重家长的话语权、知情权,接受其监督,但在具体的家校互动中,家庭的参与必须纳入以学校为主的运作轨道上来,使学校在家校融合中发挥谋划、统筹、协调的作用。

此次论坛,不仅从理论上更加明确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职责,而且从实践上为家校合作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相信学校和家长会在此次论坛的指导下更好地各司其职、加强合作,为孩子们营造有利于其科学发展的教育氛围。

上一篇:让美德占据儿童心灵世界 下一篇:“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前沿论坛”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