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1 23:32:23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师院校;应用数学专业;实习模式;质量监控;改革

【Abstract】Aiming at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specialit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in teachers colleges of minority areas under new situation and new curriculum,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new practice models and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 based on summarizing experience and results of many years teaching practice, and provides thinking and reference for more effective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next.

【Key words】Teachers colleges; Speciality of applied mathematics; Practice model; Quality control; Reform

0 引言

教育实习是师范院校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也是提高未来教师专业化素养、培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合格的专业教师的重要途径。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源头上决定了我国将来在国际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如何对教育实习的质量进行有效的监控,关系到教育的发展与未来,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的重要性课题。

作为一名专业的数学教师,除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将这些知识和技能付诸实践的能力。作为高师院校应用数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因为有了数学和教育理论的知识就相应地具有数学教育实践能力,从一名优秀的专业学生转变为一名合格的数学教师,其培养过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只有提高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过程的质量,才能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保证专业师资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国外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对教育实习普遍比较重视,国外对教育实习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

美国的教育实践可分为3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育实习。其中教育实习时间为15周,其占整个教学计划的20-30%。为了提升师范生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能力,美国普遍采用增加教育实习时间和增设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方法,让师范生通过模拟实习以及教育实习来取得实地教学的经验。

英国的教育实践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与正式教育实习。其中正式教育实习相当于我国的教育实习,采用以中小学为基地的教师培训模式,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重视师范生实际教育能力的培养,实习时间大约20周。

日本规定修满一定学分的学生,才可以有资格参加教育实习。本科一至四年级的学生需要连续进行教育实习,其主要先在附属学校参观和见习,逐步参与试教、小组辅导以及课外体育活动等工作。教育实习时间大约为7-14周,共占教学总课时的15-30%。

总之,国外对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比较充分且重视教育实习对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2 国内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对师范教育实习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但发展十分迅速。在80年代中后期尤其是步入90年代,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教育实习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实习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师范院校所采用的教育实习模式主要为四种类型:一是单科集中定点教育实习模式;二是混合编队定点教育实习模式;三是定向式教育实习模式;四是自主式教育实习模式。但从整体现状来看,我国高师教育实习仍主要存在以下缺陷与不足:

1)缺乏相关政策指导,教育实习执行不力。

我国仅国家教育部在1956年4月28日公布实施了《师范学校教育实习办法》,至今已近半个世纪,其指导价值和规范意义早已过时;各省也少有适时有效的文件出台。尽管教育实习的改革与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这些成果转化为高师教育实习政策的还非常少,大都是各师范院校自己制定的教育实习文件。

目前,由于我国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基本上没有地方政府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参与,而仅仅是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对口联系,教育实习管理由高师院校单方负责,缺乏国家或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对教育实习的规定,加之实习学校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对实习活动只是被动地接受,配合热情不足,因此教育实习基地难建且不稳定。

2)缺乏合作机制,教育实习过程监管不力。

由于实习经费不足以及升学压力等方面的原因,使得高师院校与地方实习学校很难建立长期和持续的合作关系,导致中小学从主观上讲对高师教育实习缺乏积极性和合作精神,对实习生的责任心也不强,同时,因高师院校实习指导教师忙于自己的专业发展,不同程度地漠视实习,从而难以给实习生提供较充分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有效的指导。

3)时间短且方式单一,学生实习锻炼不充分。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师院校集中实习时间仅为6-8周,其中第一周用于熟悉学校和班级情况以及见习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最后一周用于成绩评定与实结,而真正用于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的时间仅有4-6周,实习内容与形式主要是锻炼备课、讲课的技能或充当教学助手批改作业、辅导自习,很少有机会真正参与学校生活;忽视作为学习促进者的学业指导、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与应用等全面的教师职业素质培养和锻炼。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实习队伍庞大,很难找到能同时容纳下全部实习生的实习学校,教育实习带队教师数量明显不足,1名带队教师常常需带8-12名指导学生,导致许多的实习生无课可上或最多能走上讲台1-2次,实习生在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刚刚有点头绪时,就要收兵返校结束实习,使得学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根本得不得充分的锻炼。

4)教育实习理论脱离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随着各高师院校对教育实习的重视,教育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各高师院校都在探索和研究更行之有效的教育实习模式与质量监控体系,但许多研究均注重于理论层面,脱离实际情况,在教育实习的实际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针对于地方高师院校的教育实习工作,具有可操作性和借鉴作用的有效经验与理论十分匮乏,地方高师院校常常由于面临实习经费欠缺,实习带队师资短缺,实习学生人数众多及实习基地紧缺等实际困难,教育实习工作具有地方特殊性,很难照搬或借鉴其他省市高师院校已有的教育实习模式和方法。

5)实习过程缺乏有效监控,实习质量无保障。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数量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大大缩短了进程,但随着规模的迅速扩大,教育人才的供给问题和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用人单位纷纷表现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关注的倾向。尽管各高校采取不同措施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但针对实习质量而采取的综合管理的低效性,仍然极大地制约着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和提高。许多高师院校实习学生的实习成绩仅仅由教学课堂的结果决定,并且由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主观给定,缺乏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实习成绩的评定结果缺少公平公正和客观性。因此针对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地评价和监控,对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3 专业教育实习模式改革探索研究

专业教育实习应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基本建设,推进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创设学生较早参加创新活动的良好条件,实习措施完善。

1)应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围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构建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内容和体系,逐步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按照教学计划严格组织实习,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注重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开展“三字一话”(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数学心理学、解题方法与技巧选讲、教学课件制作以及备课、讲课与说课等教师基本功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应制定完整的教育实习计划。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完整的实习计划,制定完善的实纲和实习指导书,明确指导教师选配要求和职责。做到实习前有计划、有动员、有训练,实习中有检查、有落实,实习后有考核、有总结。为解决实习时间、地点、人数集中,实习单位压力大、学生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实习采取集中实习、集中管理为主,分散实习为辅的方式进行。在正式教育实习期,对于集中实习的学生,由各教学系统一安排,选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专业教师带队进行全程指导,聘请实习学校的科任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对于分散实习的学生,由系安排人员进行巡回检查,系分管教学的领导经常亲自带队到实习地点考察,了解和解决实习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整个教育实习环节可分为五个部分:专业知识培育期、教学技能培训期、教育实习见习期、正式教育实习期以及教育实习后续期。计划还可规定五个环节各自的教学目标、历时时间与教学课时、预期效果、考核方式以及效果评价等。

3)应设置特色鲜明的教育实习内容。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实习计划,为教育实习的五个环节分别设置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专业知识培育期主要完成数学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小学数学教学心理活动以及教学内容的衔接了解;教学技能培训期主要开展“三字一话”训练以及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教育实习见习期开展包括备课、教案与板书设计、晚讲、讲课与说课比赛等实践活动;正式教育实习期开展“课前讲课”与“课后评课”等教学活动;教育实习后续期开展“推优说课”、“公开优质课”与“岗前特训”等教学内容。

4)应建立强有力的后勤保障体系。①实习时间应有保证。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坚持师范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学生的师范技能培训,高度重视教育实习,长期坚持集中实习和集中管理,编印了《教育实习手册》,对教育实习的目的、任务、内容、时间、组织管理以及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要求均做出明确规定,保证实习工作能较好地实施,确保教育实习有充足的时间。②教育实习工作有章可循。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了《实习教学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实习的组织领导、内容安排、指导与管理、总结与成绩评定等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数学系从自身专业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关规章和实施细则,确保各类实习工作有效开展。③重视教育实习基地建设。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不断加大院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制定《实习基地建设的规定》,以多种方式巩固和拓展院外实习基地。④专项实习经费应有保障。数学专业教育实习应制定《教学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将实习经费按学生数直接划拨给各教学单位,明确规定不得挪用,并通过财务制度保证实习经费真正用于教育实习环节,有力地保障了教育实习计划的正常执行。

4 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措施研究

教育实习各环节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实习过程的质量,在教育实习整个过程中,应严格实习过程管理和实习成绩评定。实习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评选优秀实习指导教师,使整个实习过程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有考核、有总结。规范化的管理,可确保教育实习取得实效。

1)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措施。①实习资格审核制。对于数学专业教育实习,首先应严格审核学生的实习资格,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审核:学生网上提出专业教育实习申请、学生提供参与实习预备期活动证明、教学秘书审核学生专业教育课成绩及有关证明、教学秘书审核批准学生参与专业实习申请、教学秘书给实习学生分配见习准备周指导教师。②实习过程监督制。对实习过程,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监控:学生网传微格教学视频、指导教师进行网上指导、学生网传备课教案及指导教师面对面指导、准备周指导教师与见习指导委员领导双审资格、见习期“双师”审核上讲台、课后教师点评评价签名。③实习后期评议制。对学生的整个实习过程,可按一下步骤实现效果评价:课后同组学生无记名互评、课后学生无记名打分评价、课后实习指导教师记名交叉互评、课后实习指导教师网上课堂打分、实习结束实习指导委员会集中整体评分。

总之,在整个数学专业教育实习过程中,对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的评价可实行同行交叉听课,领导与教研室突袭听课,学生随机抽样考查,系级公开比赛等教学质量监控手段,制定相应的考核评级指标;对整个正式教育实习过程,通过满意度问卷调查进行监控和评价等。

2)拟定切实可行的实习成绩评定标准。在教育实习计划中,严格规定实习考核内容、各教育实习环节的考核标准、成绩考核的评定主体,评定过程充分考虑了学生实习表现、实习作业、实习报告以及实习评比等方面的成绩,舍弃仅凭课堂教学一项来评定实习成绩的方法,克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成绩准确可信。

3)开发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管理系统。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成绩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开发出专业教育实习质量监控管理系统可实行实习成绩评定的公平公正和客观性,对教育实习质量管理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地评价和监控,对提高实习质量、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着积极的导向和推进作用。

5 总结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素质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会严重地影响到教育的发展,而教育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质量,进而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本文仅在总结多年教育实习经验的基础上,对地方高师院校应用数学专业教育实习模式和质量监控措施做了粗浅的探讨,有关具体的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以及管理系统的开发,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晓萍.提高新疆高师教育实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建议[D].新疆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社,2005,4.

[2]丁新泉,魏鹂.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人才培养改革,2012,12.

[3]卢万合,张立峰.李国柱.高师院校校内模拟教育实习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1-0000-01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一位能胜任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的知识:学科知识,即教师所具备的特定学科的知识;条件性知识(conditional knowledge),即教育教学中所运用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实践性知识(practical knowledge),即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有的调控课堂情境的相关知识(详见林崇德、申继亮、辛涛,1996)。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学科知识方面,幼儿教师更需要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在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方面,更需要根据学前教育阶段幼儿身心快速发展的特点灵活选择课程并开展活动,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对一线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普遍在唱歌、弹琴、画画等艺术领域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年轻教师此方面技能有衰减趋势;教师知识面不够广,人文与科学素养不够;儿童发展理论、师生互动、儿童动机的激发、个体差异、学习与认知过程、教育评价、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计划与目标的制定等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还比较差,也没有形成科学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来指导幼儿教育实践的意识和氛围,也缺乏对课堂的有效组织与管理,缺乏对课堂事件的灵活处理的实践性知识。这反映出我国高校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存在问题,反映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偏差。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通识类基础课程缺乏

学前专业课程设置过分强调专业课程,普遍缺少提升学生人文和科学素养的通识类课程,更缺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综合性课程,导致学生时也能和知识面的狭窄,难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儿童全面发展的需要。

2、必修课程比例过大

据调查发现,各高校学前专业的选修课程学分只占课程总学分的20%―30%不等,而必修课程高达70%―80%,学生也不能跨学科跨专业在全校内选课,这种情况限制了学生对课程的选择,难以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化发展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的降低,影响到学生综合性素养的培养。

3、专业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专业课程中,教育与心理领域的基础理论课比例过高,分科过细,包括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前教育原理、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幼儿园管理、幼儿园课程、儿童游戏等等,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和时间不足。而且课程内容陈旧、空泛、单一,与实际脱节,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后只获得了一个个学分和抽象、呆板、孤立的概念和原则,而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却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有学生反映考试完后甚至连一些概念原理原则都没留下,这就难以达成培养高素质教师的目标。另外,一些课程重复设置,如将教学法细分为活动指导总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指导等,这是典型的分科思维,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纸上谈兵,学生仍然不知道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样的人、在什么地方教、、教什么、、怎么教、用什么去教、用什么评价和怎样评价以及怎样改进教学和学习,以及各种具体的教学情境性知识。

4、教育实习时间短,走过场

教师的的工作具有明显的情境性的特点,很多情况需要教师机智地对待,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能在复杂分析思考后采取适合特定情境的行为。这种情境性知识具有明显的经验性,来源于教师将教育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的个人实践。因此,教育实习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积累教学实践知识的重要一环。但是,学前专业教育实习的时间普遍偏短,而欧美等国的师范生整个培养计划中约有一半时间在学前教育机构中体验各种教育教学工作。目标简单,很多学生只将实习目标定位为学会上课。流于形式,只局限于跟班听课、讲课、组织活动、实结。这样的实习,难以使学生迅速积累个人实践知识,掌握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

5、艺术体育类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与中职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相比,艺术体育类课程普遍课时偏少,影响了学生这方面的技能的形成和素养的提高,也影响了学生采用多样化方式开展教育活动的能力,给儿童家长和一线幼儿教师造成什么都不会的印象。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

1、增设通识类基础课程,加大选修课程比重

从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出发,增设有利于促进学生科学和人文素养的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类课程,保证学生的一专多能。这类课程并不是指当今高校非常重视的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增加选修课比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我发展的机会,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调整不合理的专业课程结构

按照培养应用型人才而非研究型人才的目标,缩减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比例,改变过细的分科,整合课程门类,精选未来教育教学中所必需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将普通教育学和学前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和学前心理学合为一门课程,将特殊教育学、教育评价学、学前教育史、教育科研方法、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课程列为选修,将教学法类课程也有机整合,不必分科开设,最多把艺术活动指导单独列出。在课程内容上,按照具体学科的特点,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反映学科前沿的原则,构建新的基本内容,加强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的联系,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

3、强化教育见习实习

增加实习见习的机会和时间,将课程计划一半的时间安排为各种教育见习和实习,并分散到各个学期进行,根据相关课程教学的需要,采用更为灵活的见习实习安排;第二,在内容上,进一步拓展学生实习的内容,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习幼儿园的教学与管理,形成较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

[2]申继亮,李琼.从中小学教师的知识状况看师范教育的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3]孙永义,唐雪雷,李云倩.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探索,2011,(1)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校学生;“学业争优”;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3-0022-03

一、“学业争优”的内涵解析

(一)“学业”

“学业”即学生“学习的课业”。与普通学校一样,职业学校开设了语、数、外等文化课程,并制定了有关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旨在普及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创造向上深造的平台和条件。不同的是,职业学校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这是因为不少学生道德意愿不强,也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此外,职业学校不能脱离“职业”二字。因此,专业课在职业教育中应占相当比重。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相关领域技能,从而能迅速立足于未来的工作岗位。不过,现代职场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再是像机器一般,只要能机械操作即可,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的是技能与情商兼备、全面发展的“能力人”。德国的梅腾斯在1974年提出了“关键能力”,这种能力是与一定的专业实际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它能帮助人们在各种不同场合和职责情况下做出判断选择,从而“适应人生生涯中不可预见的各种变化”。它主要强调四个方面的能力:(1)跨职业的专业能力。包括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运用外语解决技术问题和进行交流的能力。(2)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和筛选能力,掌握制订工作计划、独立决策和实施的能力,具备准确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接受他人评价的承受力。(3)社会能力。社会能力主要是指一个人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和善于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协同他人共同完成工作,对他人公正宽容,具有准确裁定事物的判断力和自律能力等,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4)个人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制的进一步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爱岗敬业、工作负责、注重细节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肯定和推崇。[1]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的“学业”应是文化课和专业课并重,同时不断向学生渗透培养职场关键能力的意识,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

(二)“优”

学校要求学生结合学业测试内容,在“争优创优”上做到品质优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关心集体,团结同学,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和职业道德品质;成绩优良: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成绩良好;身心健康:积极参加各项体育运动和文体活动,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

在建立学业争优评价体系过程中,应特别强调从两个维度来进行评价:一是将学生当成动态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将其置于一条长长的时间轴上,看到学生进步的足迹,并适时鼓励学生每一天都要做得比前一天更好,不断超越过去的自己,日趋成熟完善;二是要把学生置于群体中进行评价,强调在与同类人群横向比较的时候,各方面的素质都需出类拔萃,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有利于激发职业学校学生沉睡已久的向上、不甘人后的进取心,从而形成积极竞争的良好风气。

二、“学业争优”的实现路径

(一)深入调研专业发展状况,合理设置学校课程

中职校的专业设置应紧跟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并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笔者所在学校主动适应区域“三产”结构调整升级需要,以“形成专业特色、扩大品牌效应”为原则,对现有专业设置进行调整和优化,淘汰了部分专业,如美发与形象设计专业、汽车营销与维修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增加了新兴专业(方向):软件技术(软件测试师)、烹饪工艺与营养、西餐烹饪、金融业会计、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清华万博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美合作国际商务等;精心打造三个主干专业群,努力提升育人品位,为区域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贡献了力量。

为配合专业建设,学校还进一步完善了“校系(部)结合、以系(部)为主”的校系二级教育教学管理体制,以三大主干专业群为主体成立三大系(部),将各领域的专业教师进行整合,以期真正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效果并以系(部)为单位组建专家团队,进行本专业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笔者学校以“有用、适用”重组课程体系,如烹饪专业增设礼仪课、茶艺课,会计专业增设工商管理课;以“能用”、“通用”原则建构课程内容,删减繁难偏旧的知识技能的学习,增加通识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和运用;以“会用”、“常用”原则训练技术技能,让学生学得会,记得牢,理解透,善迁移,从而终身受益。为此,学校已组织骨干教师成立校本课程研讨小组,根据各系(部)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编订校本教材,开发校本课程。

此外,也绝不能放松文化道德课程的学习。原先,文化课程的学习集中在一年级,二、三年级主要是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现在学校已推出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学分制。一年级都是必修课,二、三年级除专业必修课外,还必须选修三门文化道德课程,学生只有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学分,才能参加社会实践,获得毕业证书。

(二)强化教师专业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教师是知识和技能的直接传授者,是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所以,要想实现“学业争优”,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首先,学校构建了合理有效的师资考评体系。学年初,各系(部)根据上学年考评状况聘用在职教师,考评不合格的一律不予进课堂。为了弥补专业教师数量的不足,学校采用聘用制,从企业、高校引进了一批优秀外聘教师,并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管理外聘教师。其次,学校推荐专业骨干教师参加“国培”与“省培”,要求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开一节校级以上公开课,组织开展校内“两课”评比和“五课”教研活动,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牢牢盯住课堂,向课堂要效益。同时,学校还通过隔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和系(部)大会,邀请校内外名师传授教学经验,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

除此之外,我们还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相当于一个班级的“大家长”,其思想行为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氛围。班主任应尽最大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资源短缺问题:(1)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班会之际,在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中,充分了解学生对教学环节的诉求以及学生在学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2)树立榜样引领学生发展。请优秀学生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借鉴一些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3)引导学生进行学业规划。班主任在与学生接触中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进行学业规划。

(三)建立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跟踪学生全程发展

学业发展评价体系是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它是指学校及教师包括学生自己,对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核心),动机、兴趣、特长以及方法、习惯,作业、考试考查等所进行的学业判断。学业发展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3]这样的评价体系也适用于职业教育。

在中职校的学业发展性评价体系建设中,我们不仅要重视量化评价,更要重视质性评价。为此,我们引入现在较为流行的学生个性化成长档案袋。这份档案袋里包含了学生入校时期的学业情况、入校后各科目各阶段的学业测试结果、教师评价以及学生自我总结。建立档案袋的目的就是全面跟踪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适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惑,养成自我省察的良好学习习惯,从而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

(四)注重实习见习管理,提高实训仿真度

普教在学业上往往要求学生掌握课堂的理论知识,弱化了动手能力方面的训练,而中职校虽然对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要求程度低于普教,但是对学生技能实训方面的要求较高,要达到毕业即能顶岗的水准。

为了加强实习见习管理,学校精心挑选放心的实习单位,已经从原有100多家实习单位中遴选出60多家知名度高、信誉好、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的放心单位,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实习期间,学校会对实习目标达成情况进行过程监控,主要分两期进行实习生答辩活动。为此,学校各系(部)联合企业相关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为了提高实训的仿真度,答辩地点也精心选择在学生实习的公司,积极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答辩会上,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规定科目的技能展示和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口头答辩,评委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并请行业企业专家对学生实践技能答辩综合评价,为学生“指点迷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让学生在实习中有所得,真正达到“能用”“会用”所学技能。

(五)加强家校沟通,丰富学生课外活动

一直以来,我们发现职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并不活跃。很多时候,我们仅在学生犯下严重错误后才会与其监护人取得联系,告知来校处理相关事宜。今后,我们还应当注重对家长灌输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我们会借家长会之际,邀请市内有名的教育专家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讲座,还会采用不定时上门家访、电话回访等方式与家长多多联系,督促其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

此外,为了加深、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学到的间接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还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包括组建各种兴趣社团、开展素质拓展活动,如校运动会、技能节、艺术节、读书节、歌咏比赛、广播操比赛、黑板报评选等。

总之,“学业争优”是“学业争优、就业争先、创业争新”教育理念的首要和基础,它也是实现“就业争先”和“创业争新”的必要前提条件,学校必须在客观分析其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并认真贯彻执行,争取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参考文献:

[1]凌红.德国关键能力培养理念及对职业教育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1(6).

[2]殷树凤.学业争优 就业争先 创业争新――南京市鼓楼中等专业学校“三业三争”教育实践[J].江苏教育,2013(1).

[3]闫红.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An Analysis of the "Academic Excellence" Education for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A Case Study

YIN Shu-feng

(Nanjing Business School, Nanjing 210009,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Nanjing Business School advocates "academic excellence" education, aiming at forming an active and competitive atmospher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ttainment level. Measures such as investiga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setting proper curriculum, strengthen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establish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to track the students' academic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academic excellence".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4篇

(一)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学科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小学生心理发展、小学教育概论等课程。通过开设这三门课程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阶段及其特点,学习国内外教育家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师范生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掌握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了解小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需要;引导师范生理解小学教育的实质和意义,小学教育的目标与制度,小学教师与小学生的关系,小学教育的政策与法规,掌握小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为他们参加小学教育见习、实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打下理论基础。

(二)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学论、小学课程论、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学的基本环节和阶段,认识小学教学的实质、任务和内容,理解小学教学的规律、原则,掌握小学教学的方法、组织形式、小学教学媒体、小学教学评价、小学教学管理等;通过开设小学课程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课程现象、形式,理解小学课程的实质、结构与特点、目的与内容、课程理论流派与学说,掌握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开设小学德育与班队工作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德育现象,认识小学德育的实质与特点、规律与原则、德育理论流派与学说,理解小学德育的目的、内容、途径与形式,掌握小学德育的方法;通过开设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如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相应的小学学科课程与教学发展的历史,理解其目的与内容、规律与特点,领会其课程标准与理念,掌握其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的知识与策略。

(三)学会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认识小学教师、小学生、小学教育,理解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给师范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比较初等教育、小学教育改革等课程,为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基础。通过开设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理解教育科研的实质与特点,掌握小学教育科研的步骤和基本技能,形成初步的教育科研意识;通过开设中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本民族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脉络,领会我国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我国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形成热爱祖国教育历史文化的情感;通过开设外国教育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历史事实,理解世界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领会主要发达国家不同时代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把握世界教育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开设比较初等教育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认识开展初等教育比较研究的意义,理解比较初等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把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小学教育的特点,认识我国初等教育的优势与不足,领悟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通过开设小学教育改革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基本内容,理解小学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与任务,领会小学教育改革的模式与未来走向。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丰富、结构复杂,在开设过程中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设置课程,有的以必修课程形式开设,有的以选修课程形式开设,否则,可能会因为教育专业课程比例的增加,挤占了学科专业课程或通识课程的课时。笔者建议将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小学教育改革设置为必修课程,其他设置为选修课程。

二、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的逻辑

学科课程系统性强,有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教育专业课程的教育质量和效率。但是由于它过分强调系统的学科理论和书本知识的学习,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以及探究创新和实践活动能力的发展要求。在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开设一定比例的活动课程,以弥补学科课程的不足,完善教育专业课程系统。因为“实践性课程的拓展与开发,是教育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课程支撑”。

(一)感知小学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要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开设教育专业课程之活动课程。而这类课程的逻辑起点是感知小学教育,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通过开设小学教育见习课程,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小学教师、小学生和小学,感悟小学教师职业特点和工作特点、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小学教育机构的特点,培养初步的小学教育工作职业情感。在实施小学教育见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给师范生创造良好的感知小学教育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见习日记,引导他们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认真分析、思考和研究,鼓励他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向指导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交流,加深自己对小学教育的认识和感悟。

(二)实践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需要引导他们亲自参与小学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为此,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形式多样的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如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通过开设小学教育实习课程,可以引导师范生亲身经历小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参与教研、备课、授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考核评价、思想品德教育、课外活动指导、班级管理、少先队工作等教育教学活动,体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感悟小学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在实施小学教育实习课程的过程中,师范院校教师与小学教师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为师范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小学教育理论的条件,督促师范生写好实习日记和实结,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实习见闻、体会进行认真记录、分析思考、总结和研究,为他们毕业论文选题和研究奠定基础,加深他们对已学专业知识和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从事小学教育工作的职业情感。

(三)研究小学教育

在引导师范生感知小学教育,实践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上,小学教育专业还应该进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研究小学教育的问题。研究小学教育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的必要条件。为了给师范学生终身专业成长与发展打下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可以开设小学教育专业学年论文/学年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引导他们在完成这些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育研究、实践教育研究、体验教育研究,为他们将来成长为专家型小学教师奠定宝贵的科研基础。当然研究小学教育的课程也可以与实践小学教育的课程适当结合,相互促进,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的逻辑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专业。按照它的培养目标,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应该培养学生哪些教师职业技能,有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之技能课程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公共职业技能和学科职业技能。

(一)全面掌握小学教师公共职业技能

从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师范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小学教育、小学教师、小学生的专业。因此,它有自己的专业个性特点,突出的特点有师范性、基础性、启蒙性、综合性、活动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要求小学教师必须时刻注重自身的教师形象,为人师表,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技能、书法技能、文艺活动技能、科技活动技能、体育活动技能等。除了日常教学教育工作技能外,还要有班主任工作技能、课外活动指导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等。1994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规定,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四大部分技能。这一大纲的规定对师范生的基本教师职业技能提出了一般的要求,具有普适性。但也有不够全面完整之处,主要是没有考虑专业方向性的要求,如它只强调了规范汉字的书写,没有对外文书写提出基本要求。显然对一个外语教师来讲,书写规范的外文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学者们的有关调查与研究的成果以及时代的要求,笔者认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应该掌握如下几大基本技能,即德育技能、教学技能、社会工作技能、教育研究技能。这些技能是所有教师都应该全面掌握的基本技能,即公共职业技能。

(二)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学科职业技能

在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小学教师任教课程的不同和工作岗位的差异,小学教师在掌握好教师公共职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熟练掌握学科职业技能。即不同任课教师应该具备熟练的个性化的教师职业技能。这类职业技能由于任课教师工作任务的差异,其学科技能有自己的个性。如实验设计技能、实验操作技能、计算技能、视图技能、朗诵技能、演讲技能、写作技能、音乐示范技能、美术示范技能、体育示范技能等。

四、结语

总之,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技能课程三大子系统,其中技能课程子系统要服务于活动课程子系统,支持活动课程子系统的实施,并和活动课程子系统共同组成实践课程系统,学科课程也可以称为理论课程,它和实践课程子系统共同构成了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基础,实践课程是理论课程的巩固和运用。按照本文的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的逻辑,我们就可以建构起一套完整的小学教育专业之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见表3),为小学教育专业人才描绘出一个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蓝图。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活动活动课程化综观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59-02

大学生活动是高校搭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重要平台,是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资源依托,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但在传统的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中,学生的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同时也存在活动的随机性强、目的不明确、专业特色不凸显、学生参与面不广等问题。因此,学生活动课程化,是我们研究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的重点。

一 传统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

1.传统大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传统的大学生课外活动是指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规定之外,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根据自愿参加的原则在校内外所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基本内容有几个方面:一是勤工助学活动,这是大学生在保证完成课堂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的有酬劳动,它不仅能够使大学生得到一些经济收入,贴补学习和生活的一些费用,而且能够促进课堂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二是思想教育活动,例如一些专题的班会、论坛,以及“三下乡”活动等,都是对大学生思想进行教育的好方式。三是社会调查活动,利用课余时间到工厂、农村、学校、商店、农贸市场、医院、科研单位以及家庭和街道调查研究,这是大学生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四是文娱、体育活动,大学生年轻好动,不喜欢书呆子式的学习,在课余,还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参加文娱、体育活动。

2.传统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欠缺

传统的大学生课外活动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但由于其管理不到位,存在种种问题。

第一,缺乏计划性,规划组织不完备。大学生活动作为贯彻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大学生自主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对个人、学校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应该把它纳入学校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体系化、规范化。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活动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中大部分还处于无组织或半组织的状态,即使事先做过组织安排的,也匆匆操作,大大降低了活动的效果。

第二,活动目的不明确。大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活动所表现出的目的也不同。例如社团活动、党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活动、文体活动等,每一类型的活动都有其目的性,有些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有些是为了增强体质,有些是为了提高艺术修养和陶冶情操,有些是为了了解社会民情为未来就业打好基础。目前,有些学生为了追随大流去参加学生社团,在里面待了一段时间,觉得组织活动太辛苦就选择退出。所以明确活动的目的非常重要,参加活动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有什么帮助,是大学生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教师指导不够。大学生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就是教师,拥有高水平的教师指导才能办成高质量的大学生活动。但由于目前大学教师自身压力很大,要教学、科研两不误,还要兼顾家庭,使得教师很难有剩余时间给予学生做活动指导。

第四,专业特色不够凸显。目前的大学生活动,除了极少数之外,大部分的活动专业特色不凸显,基本还集中在以消遣娱乐为主的文体活动上。这样的大学生活动的开展对学校、对社会都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离我们的培养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五,学生参与面不广。尽管大学生活动丰富多彩,也引起了众多大学生的关注和兴趣,但是基于传统的“精英活动”的组织模式,使得参与的大学生人数有限。直接导致原来就拥有较多机会的优秀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原来就默默无闻的普通学生距离机遇和资源越来越远,其实质是忽略了普通学生的成才需求。

二 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

综观人才培养大学生活动教育模式,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将大学生课外活动课程化,即“活动课程”的综观教育模式,指改变传统的灌输和监管的教育方式,将一个个的学生活动进行项目管理,进行企业化的运作,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一种活动教育模式。

1.“活动课程”的界定

活动课程论的发展,从思想上要追溯到卢梭,在19世纪后半期的“新学校”运动中出现这种实验和实践,到了杜威著作里,就形成一套理论,它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又可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与学科课程相比较,在总体上都服从于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由此我们理解活动课程必须认识到它涵盖着以下几个方面的性质:(1)活动课程必须是一种课程,具有课程的本质;(2)活动课程的结构成分必须是活动,必然由活动项目、方式等组成;(3)活动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更强调学生主体性情意等的协调发展;(4)突出课程实施过程的交往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相互之间的启发;(5)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它们不是绝对分开,而是相互补充。

大学活动课程的设立,是大学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和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功能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学课程的整体价值就难以实现。大学活动课程实施既是知识与社会准则的内化过程,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有利于促进个体社会化。根据综观人才培养模式对“活动课程”的界定:它是以培养和发展经济管理本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实践项目和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课程形态。

2.“活动课程”的内涵

第一,本文中的活动课程是指经济管理本科大学生的“活动课程”,不同专业(如英语、中文等)的实践项目与活动方式不同。

第二,活动课程的形态指的是“课外”的实践项目和活动方式,它不是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科研性的活动。

第三,活动课程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其中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包括专业知识的运用、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训练、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能力、适应能力的提高等。

3.“活动课程”的形式

大学生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从活动的开设主体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以学校为主体的活动课程。每个高校每学期都会开设多种形式的活动,有学术研究类的,如各种学术讲座、论坛等,有娱乐竞赛类的,如各种文体活动,有参观、实践类的,如各种实习见习,校际交流、假期社会实践等;第二类是以个别老师为主体的活动课程。通常以申报、完成科研项目为主要形式,近几年各种级别的项目特别多,其中有很多项目可以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第三类也是最主要的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行组织、开设的活动。

4.“活动课程”的价值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课程建设的新进展,活动课程以崭新的操作理念重塑了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内涵,在超越传统的教育模式、构建体现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方面彰显出巨大的价值。

第一,丰富了课程内涵,重建新的课程观。高校用课程的管理理念把松散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加以规范,丰富了课程内容。课程概念的转变随之带来课程形态的变化。课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课程不再是控制教学行为和学习活动的工具和手段,它有效地弥合了个体与课程之间的断裂,成为师生追求意义和价值、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第二,丰富了教学内容,重建新的师生观。首先在活动课程的视野中,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认识过程,而是师生在生活中通过交往共同建构意义的活动。这意味着教学成为一种生活,一种以精神交流和意义创生为主要目的的生活;意味着教学要建立起师生之间以对话为特征的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强化学生与教师的主体角色,建立协调、沟通与合作的教学方式。其次,教学恢复了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心灵隔膜,使之以合作与对话的态度,以更具创意和开放的精神提升教学的品质。再次,教学摆脱知识、纯粹理性对人的控制,防止了教学过程中人的异化。

第三,丰富了教育教学的作用,重建新的教育教学观。活动课程还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学习观秉承主客分离的知识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就是心灵对固定的外部实体的确切把握,而这种把握的最好途径是准确、完整地复述指定教材中的知识,于是教育中的接受学习和记诵之策大行其道,学习因而成为单纯的认知行为,成为封闭的个体行为。活动课程打破知识的“霸权性”,使学生个体的理解、想象和创造得到确认。

5.“活动课程”的综观教育模式

第一,“活动项目——企业化运作——学生自主管理”。它是活动课程教育教学稳定的形式及程序,它不同于传统的灌输、监管方式。学生活动由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自主策划实施。单项活动实行项目管理,综合性活动则模拟企业运作。每一个活动我们都争取做到立项,成立项目小组,岗位到人,职责明确,采用过程管理和表格式管理,做到每项活动事前有计划,事中有追踪,事后有反馈,总结经验,将各项工作流程固定下来。

第二,理论依据。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它是该教育理论在学生活动课程中的体现和运用。

第三,它也是“生本开放式研究型”综观教学方法在学生活动课程中的体现、实施。它又充分体现了活动课程的界定、内容、价值。

参考文献

[1]秦艳峰.大学生课外活动的SWOT分析及对策[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45

[2]傅进军.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刘创.大学活动课程目标、特点及价值分析[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0(6):70~73

[4]汤家凤.高等学校活动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2):85~88

[5]李晓峰.简析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1(2):115~118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6篇

(一)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

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的学习实践活动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扣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把学校建设成党和人民群众放心、公安机关欢迎、广大师生满意的铁路公安培养基地”这一总体目标,以校处两级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组织全校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在深入上下功夫,在实效上求突破,创新思路,为破解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四大难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切实增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了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了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转变发展理念,改进工作思路,着力构建有利于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我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铁路公安工作要求的预备警官的人才培养功能,开展针对铁路公安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的科研功能,培训在职民警、通过实习见习参与一线办案、服务铁路公安机关的功能,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原则

学校党委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健康开展,在活动中着重把握住了以下主要原则:一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思路、破解了发展难题、完善了制度建设,使办学工作和教职工队伍建设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二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把“实现我校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铁路公安工作要求的预备警官的教育功能、开展铁路公安的重大理论问题的课题研究的科研功能、培训在职民警的功能”作为实践载体,注意做到“四个结合”,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三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扬民主,吸收群众全程参与,认真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建议,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努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本单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把广大师生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四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全面总结了经验教训,认真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明确了努力方向。

(三)学习实践活动的步骤及内容

第一阶段为活动准备、深化学习阶段(2008年10月):成立学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动员大会,举办党总支书记理论读书班和研讨会,组织学习研讨活动,落实“请进来”计划;校党委成员为师生做辅导报告,举办“学习科学发展观 提高公安教育水平”系列学术讲座,利用学校媒体加强宣传。

第二阶段为深入调研、分析检查阶段(2008年11月):领导干部深入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广泛收集各方意见,集思广益,落实“走出去”步骤,接受郑州市委学习活动领导小组巡查组检查;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答题活动,各总支(支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召开学习调研阶段汇报总结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指示,汇报学校学习活动进程。

第四阶段为满意度测评和总结阶段(2009年2月):认真总结好经验、好做法,组织群众满意度测评工作,统计结果表明,90%以上的教职工对学习实践活动表示满意;召开学校学习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全面总结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进程、做法、成效以及今后努力方向。

二、 学校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宣传引导,提高认识。

活动期间,举办10余场科学发展观专题讲座,制作专题网站1个,编印校报专刊1期,专版3期,发表专题论文3篇,制作专题板报9块,形成学习实践活动文件14份,编制活动简报65期,编

发相关报道80余篇,各单位共上报各类总结100余份,全校党员撰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600余篇。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使全校教职工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激发了大家参加学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明确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二)集思广益,破解难题。

针对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四大难题”, 全校共召开专题研讨会、民主生活会20余场,撰写调研报告30余篇,开展问卷调查活动5次,全体教职工参加了知识答题活动,并选送三篇优秀论文参加郑州市委学习发展观论文评奖,其中一篇获得三等奖、

一篇优秀奖。通过开展专题民主生活会、集体研讨、支部座谈会、民主评议、问卷调查、知识答题等一系列活动,认真剖析内部矛盾和问题,明确了各自的努力方向,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整改措施;学校根据师生对学校发展提出的160余条意见和建议,解决了一些制约学校科学发展、师生密切关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学校科学发展的目标模式、途径和具体举措,为学校今后的工作理顺了思路。

(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教职工的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改观,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研究、课程改革的能力不断提高,实现了理论深化、观念更新、思想解放与实践创新,为我校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开展各项学习教育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四)践行科学发展观,提高领导决策水平。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增强了领导干部的科学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教学、管理、科研等工作的能力,提高了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科学治校、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本领,增强了校党委的凝聚力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为学校的科学决策和正确执行奠定了稳固基础。

(五)明确努力方向,增强发展信心。

通过宣传我校科学发展成就、破解科学发展难题、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等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总体目标,为学校未来发展描绘了蓝图,增强了全校教职工努力打造党和人民群众放心、教师和学生满意的铁路公安培养基地的信心,以及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铁路公安教育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学校学习实践活动的主要体会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五个表率”。

学校学习实践活动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学校成立了以学校党委书记、政委为组长、副组长,党委其他委员为成员的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校属各总支、支部也组建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实行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和“一把手”负责制,校党委成员以各自分管单位为联系点,参加联系点的学习,通过督促检查、具体指导等方式,帮助各单位找准并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各总支、支部严格按照学校党委的统一安排和方法步骤抓好落实,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总支、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做好“五个表率”(即,做好认真学习、潜心思考的表率,做好深入调研、勇于创新的表率,做好分析检查、整改落实的表率,做好以人为本、为师生谋利益的表率,做好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表率),通过实际行动,提高了自身认识,教育了党员群众,优化了工作模式,推进了学校发展。

(二)坚持舆论引导,营造浓厚氛围。

为营造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浓厚氛围,学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进行舆论引导,促进学习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方案,利用网络、校报、板报栏和校园广播大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和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做法、经验和成效,形成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浓厚舆论氛围,并及时报道了活动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激发了全校师生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热情和干劲,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坚持“五个贯彻始终”,确保学习成效。

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前后衔接,始终保持应有的氛围和力度,取得切实成效,学校坚持“五个贯彻始终”原则(即,坚持把深化学习、提高认识贯彻始终,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贯彻始终,把解决问题、完善制度贯彻始终,把依靠群众、发扬民主贯彻始终,把领导带头、典型示范贯彻始终)。为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不走过场,落到实处,取得预期成效,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门成立了督导组,对深入学习、破解难题、群众评议等重点内容进行督导,及时了解各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工作建议、督促解决问题,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使学习实践活动不仅落实在党员群众的思想上,更落实在了改进工作,破解工作难题,努力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上。各党支部认真组织好党员干部学习,做好笔记,写好心得,从而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理解和把握,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学校发展环境,以改革创新精神,努力破解影响学校科学发展的“四大难题”,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四)做到“三个结合”,提升育人水平。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学校坚持做到“三个结合”: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学校党建工作紧密结合,与公安部提出的“三基”工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学校发展建设和学校各项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比如在“三基”工程建设工作,我们开展了计算机技能测试、体能测试、队列操练、实弹射击等活动)。切实发挥校党委的领导力、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的战斗力,增强了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全校教职工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同时,积极用科学理论指导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实践,努力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理顺了工作思路,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学校的整体育人水平。

(五)及时梳理经验,注重总结提高。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党总支、支部坚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及时梳理总结了好的做法和经验,将实践经验归纳为规律性的认识,不仅使科学发展的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而且提升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水平,为广大教职员工今后工作提供了指导,使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真正转变成了干部群众的共同目标和自觉行动。

四、积极落实整改措施,促进学校长足发展

2009年,是我校全面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学校科学发展的关键一年,面临着诸多考验和机遇。学校党委有信心带领全校教职工,在公安部党委和郑州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校发展规律,立足学校现阶段发展实际,以破解“四大难题”,在解决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体制机制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群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在解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把学习实践中形成的共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变成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扎扎实实把前一阶段查找出来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问题逐项解决,把整改措施落到实处。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大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 “一个中心”(以办学质量体系建设为中心), 抓好“四项工程”(走特色发展之路,抓好以建设一流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后勤队伍为核心的素质工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质量工程;以培育忠诚为

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以校园二次规划为重点的后勤保障工程),推动学校整体工作跨越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7篇

建教育园区: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针对大量学生进入城镇就读,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日益凸显,江西省对症下药,提出建设城镇新区教育园区的战略决策。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江西启动了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并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与“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6%以上”的新型城镇化目标同步推进。2010年先行试点,2011年全面推进,2012年初见成效的“三年计划”,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独具江西特色的教育样本。

3年时间,3万亩土地,30亿元资金,300万平方米校舍,30万农村进城学生,30万“大班改小班”,100个左右城镇新区教育园区的“六个三”工程目标将教育园区建设列入重大教育项目。江西省委、省政府推出了“保障资金投入、保障税费减免、保障园区土地”以及规划先行等一系列措施。开辟“绿色通道”,资金上明确了税费减免政策和具体筹措渠道,用地上实行政策倾斜,截至目前江西已安排8000多亩教育园区建设用地指标。

江西教育园区建设不仅让农村和城市孩子“同等待遇”,而且将园区内学校资源与社会文化事业公共资源如图书馆、体育馆、文化馆等同步规划建设。坚持标准建设,体现生态,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建低碳校园、生态校园。形成中小学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培训为主,体育、科普、历史、文化等“四馆两中心”功能设施为辅,人文气息浓厚、功能特点明显、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综合园区。

在湖口县第二小学,每个教室均配备了电子白板、电脑、投影仪、实物展示台,更分流城区学生500名,化解“大班额”问题;安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600名,解决农民后顾之忧;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实现了“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诺言,为工业园区发展作贡献,成为拉动城镇化的“绿色引擎”。

教育园区建设推动着校园安全工程建设。过去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布点多、规模小、条件差、质量低,教育园区建设整合了教育资源。在分宜县有农村小学122所,不少学校的学生不到30人,最少的只有5人,当地将农村学生集中到分宜六中,4000多名农村孩子与城里学生同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由“有学上”到“上好学”的质的飞跃。

在红色故都瑞金,当地新建了100所长征小学,解决了农村学生家长的心头难题。学生们纷纷表示:“以前我们乡下学校的教室又矮又小,阴暗潮湿;现在的学校又美观又安全,爸爸妈妈不用再担心我们的安全了。”

“要给孩子们腾出最好的地,以最美的规划设计建成最安全的校舍。”正如上犹县政府有关负责人所言,江西各地教育、财政、发改、城建、国土等部门通力合作,克服各种“瓶颈”,把教育园区建设作为“民生工程”来抓。

如今,赣鄱大地上崭新的校舍、先进的设备、规范的管理、优秀的师资,家长们欣慰的笑容与孩子们灿烂的笑脸交织在一起,江西各地的教育园区建设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也为江西教育勾画了美丽的发展蓝图。

促均衡发展:绘就一幅“民生路线图”

江西省分宜县第六中学初三(3)班学生袁紫婷,原来在农村学校凤阳中学就读。当她从乡下转到县城新建的六中就读,漂亮的教学楼,崭新的寝室以及老师、同学的关心让她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她说:“现在好了,寝室有阳台,学校还有医务室、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物理实验通过动画形式演示,一下子就明白了,我对物理的兴趣更浓了。”

袁紫婷同学亲身感受到了分宜县“初中进城工程”带来的好处。分宜县是新余市下辖的只有30万人口的小县。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人口大幅度向城镇聚集,县城学校生源猛增,造成班额过大,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严重紧缺;而农村学校又普遍规模小、师资弱、设施差、质量不平衡。分宜县面对群众日益强烈的送子女进县城读书、享受优质教育的愿望,果断决策,投入1.2亿元,无偿划拨土地200亩,在县城新建可容纳4500名学生的全县规模最大、设施最优、条件最好的第六中学,实现初中向县城集中的发展目标。同时,逐步实现乡镇小学三、四年级以上学生向集镇靠拢的科学布局。

分宜县实施的“初中进城工程”是江西省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种模式。江西省始终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提升人民群众教育幸福指数的基础工程,精心规划实施教育均衡发展的“民生路线图”,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加大投入,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建设,确保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

景德镇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地处城区西郊,招生很困难。该市教育部门组织生源比较充裕的市一中分校、二中、五中、七中外国语校区内各招收了一个实验班,派出骨干教师在外国语学校办班,同时加大投入,改善外国语学校的办学条件,使该校教学质量大幅攀升,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7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1300多人。景德镇市“改造薄弱学校、改革招生办法、城市学校对口帮扶农村学校、市区强弱学校结对共建”四管齐下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南昌市西湖区在原有片区学校实施教研联片互动的基础上,在先期将站前路小学与广南学校、松柏小学与干家巷小学捆绑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整合优质资源,将站前路小学与广南学校、莱茵・千禧学校,珠市小学与棉花市小学,松柏小学与干家巷小学、三眼井小学分别组建成三个市级名校链式发展教育共同体。链头学校与链点学校均为独立法人,人、财、物、事分置,校级关系平等,在办学理念、教育资源、课程建设、管理体制、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管理者交流、教师流动等诸方面加强协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良性扩展,也成为江西教育均衡发展的新亮点。

在上高县城敖阳小学内的“德仁苑”是江西教育均衡发展的另一道独特风景。“德仁苑”是由上海德仁集团援建的慈善工程,全县39名孤儿集中在这里就读,由德仁集团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学校安排一位副校长专门管理“德仁苑”,还安排一位生活老师照顾孩子们的生活。异地新建的上高县特殊教育学校占地15亩,比老校区扩大了三分之二左右。县财政投入400万元建设资金,包括地皮及其他费用,总耗资达700万元,而该校总共只有68名学生,平均每个学生花了10多万元钱。

在江西,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这些弱势群体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江西把教育视为最大的民生,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全省教育民生工程资金占全省民生工程的1/4,济困助学实现了大中小学和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江西为全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免费提供了国家课程教科书和地方课程教科书,为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以及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率得到不断提升。

零距离对接:职业教育进口旺、出口畅

2008年1月29日,萍乡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萍乡市职业教育集团由全市公办、民办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有关企业组成,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卫生局为集团副董事长成员单位。职教资源的整合,实现了1+1>2的效益。

萍乡市素有赣西门户之称,职业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全省的一面旗帜,开创了“学校+公司+农户”“人毕业、树挂果、家致富”的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新路,被原国家教委誉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一大创举。当前,为工业园区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人力资源本地化优化配置,成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助推剂。比如萍乡蓝翔职业学校与江西希尔康泰药业有限公司开展“订单式”办学,由公司提供专业教师、实习场地,学校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全部到企业就业,实现了校企的“无缝对接”。芦溪县职教中心则根据苗木产业是该县农业产业化支柱产业的现状,开设园艺、根雕盆景等专业,为森林苗圃、赣西生态园等单位提供了实用型的专业人才。通过互利和对接,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开课率达95%,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平台。

像萍乡市一样,江西各地都把加强职业教育与经济建设对接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突破口。江西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坚持三个立足,建立四个机制,抓好九个对接”的职业教育基本发展思路,即:立足本省、立足工业园区、立足支柱产业;建立政府统筹协调机制、集约化办学机制、与行业企业对话机制、与园区企业合作的育人机制;推动产业与专业、企业与育人、岗位与课程、车间与基地、师傅与师资、用人单位与评估、生产与科研、工种与培训、厂长与班子的全方位对接。

从2006年起,省财政每年列出1亿元用于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2011年增加到1.5亿元。从2008年起,省财政按每年每生200元的标准增加普通中专、技工学校公用经费补助,2011年已提高到每生每年900元标准。全省建设了8所县级职教中心、12所省级示范性学校、18个高中等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和部分职教师资培训机构。从2009年起,启动了“江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建设10所左右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

江西省教育厅要求,各职业学校要根据工业园区企业岗位需求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校企共同开发教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交流平台,派教师下企业挂职,请工人进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江西还大力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特聘兼职教师”项目,对4000余名教师进行了岗位培训,聘请了1157名技能型人才到校任教。同时,推动94个工业园区和职业院校领导交叉任职,每年组织近10万名学生进园区实习见习,初步探索了一条经济欠发达省份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江西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已成为国内服装类院校专业设置最齐全、在校生人数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成为能基本满足服装行业急需人才特别是个性化需求的“人才超市”。

与经济建设紧密对接,解决职业教育“两头在外”问题,同时江西还强化了办学模式改革,全省的职业教育出现了进口旺、出口畅的火红状况。近三年来,江西省职教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6.2%以上,学生就业稳定率一直在96%以上,就业对口率96.8%以上,就业满意度达99.3%,出现了“毕业即就业”的喜人局面。

强内涵建设:高等教育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近年来,江西省高等教育始终按照定规模、定方向、定特色的要求,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层次结构、提升办学质量,高等教育的贡献率在服务经济建设中不断提高,在助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到2011年底,全省建成部级示范(骨干)高职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12所;以国家、省示范高职为龙头的优质高职院校群正在形成。继2010年江西公安专科学校、新余高专两所公办院校成功升本后,2011年又有江西赣江职院、江西服装职院两所民办院校成功升本,全省普通本科院校增加至24所。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2所高校获得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试点项目单位,南昌工程学院、宜春学院、井冈山大学3所高校成为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单位,全省高校办学层次结构不断优化。

与此同时,启动实施了“十二五”高等教育质量建设计划,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科技平台“311”工程,重点建设了240门省级精品课程、80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和30个高水平重点学科、70个一级重点学科、10个高水平实验室、10个高水平工程中心;扎实推进了4个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项目、30个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的科技创新项目、25个卓越工程师专业。

全省高校内涵建设不断加强,涌现出一批高层次人才、高科技平台、高质量成果:江西农业大学黄路生教授光荣当选为中科院院士,实现了我省本土中科院院士、高等学校院士以及50岁以下年轻院士的三大零的突破。江西农大水稻国家工程实验室获批组建,江西农大的“仔猪断奶前腹泻抗病基因育种技术的创建及应用”项目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均实现在江西省零的突破。此外,南昌大学硅基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师大单糖化学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进入部级建设计划;南昌大学遗传基础与防治研究团队和江西农业大学种猪遗传改良研究团队新增为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华东交大“车辆轮轨诱发的环境振动与噪声控制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年度省自然科学奖的100%、技术发明奖的60%、科技进步一等奖的60%为省内高校获得;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获得84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和资助经费连续七年实现持续增长。高等教育贡献率显著提高。

用“五个坚持”:推动民办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是江西教育的一个特色和亮点。

江西蓝天学院(现更名为江西科技学院)董事长于果说:“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就没有蓝天学院的今天。”江西蓝天学院创建18年来,办学规模从当初的200余人发展到现在的3万余人,生源覆盖全国30个省份;办学层次从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民办教育发展。一是坚持把民办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地方城乡建设规划,纳入地方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切实做到与公办教育一视同仁、一同推进。二是坚持把完善扶持政策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全省上下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构建。2011年省财政安排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主要用于对民办教育的奖励扶持,以后将逐步加大。三是坚持把特色办学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基本定位。全省民办学校已将办学重点从单纯扩张规模转移到“适度控制规模、加强内涵建设、创新育人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品牌特色”上来,形成了与公办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模式。四是坚持把规范管理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2007年率先在全国向民办高校委派督导专员(党委书记),2011年进行了换届,选送了13名厅级干部(刚刚从高校或与教育相关部门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到民办高校担任督导专员(党委书记)。在总结前一阶段经验基础上,制定了关于理事会议事规则、行政管理工作规程、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督导专员工作规程、巡视工作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了民办高校的规范管理。五是坚持把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作为民办教育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

在建校用地方面,江西各级政府将民办学校建设纳入当地城乡建设规划,享受与公办学校同样的优惠政策,均按公益事业用地及建设的有关规定给予优惠,并优先规划、定点和审批。对一些办学质量高、社会信誉好的民办学校,政府还免费赠送土地。在学校建设规费方面,政府给予减免,有的地方实行“零规费”政策,努力从各方面降低投资者的办学成本。

江西允许民办学校自行面向社会自主招聘教职工,允许公办学校教师和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到民办学校兼课、任教。有的地区对到民办学校任教的公办教师,地方政府规定财政拨款工资照发,人事关系和有关待遇保留不变,在一定期限内要求回公办学校任教的,可与其他公办学校教师一样平等地参与竞聘上岗。

在招生方面,国家招生计划向民办高校倾斜,允许民办中等以上学校跨地域招生。

在收费方面,民办学校根据办学成本等因素,实行一校一费制,自主确定收费标准,报物价部门审批或备案后实施。

在内涵建设方面,鼓励民办学校加强学科建设,凡经批准设立的省级以上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凡经批准立项的科研项目,与公办学校一样给予财政配套资金,支持民办学校优秀教师申报省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安排民办学校教师参加统一培训。

在奖助学制度方面,对民办学校的优秀学生、贫困学生与公办学校同样实行奖助学政策,财政安排资金拨发给民办学校学生。

在融资方面,鼓励地方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从事教育贷款业务,加大民办学校的融资力度。新余市设立了“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信用担保基金”和“新余市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专户。市财政连续3年每年安排500万元并划拨部分土地使用权给予“基金”使用。

提升满意率: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如果没有政府一次性5000元的财政资助,很可能我会放弃上大学的梦想。”2011年考上南昌大学的江西省金溪一中学生陈文家庭经济相当困难,当7月底接到南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她又喜又忧。正在这时,学校的老师、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她家,帮她申请了一次性5000元的政府资助金,她顺利入学了。

为了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辍学,江西省从2007年开始实施高考入学政府资助金政策,当年即安排7821万元财政资金,资助1.56万名考取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08年安排8385万元,1.6万多名学生受益。2010年,这项政策将资助范围扩大到了国家统招民办学校、独立学院。

2011年,江西省继续组织实施了教育民生工程,共筹措资金59.6亿元,惠及学生732万余名,“奖助贷免相结合,大中小学全覆盖”的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共为618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了学杂费并免费提供教科书,为44.3万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补助标准由小学生500元、初中生750元分别提高到750元、1000元。全年共资助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5.4万名,年生均资助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500元;资助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8万名,每生5000元;资助全省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2.46万名,并为全省12万名中职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资助全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7.6万名,年生均资助标准由2000元提高到3000元。民生工程的实施,让更多的群众享受到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推进了教育公平。

把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是江西省推出的一项惠民政策。为减轻大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保个人缴费负担,江西省决定其参保费全部由财政负担,筹资标准为每人每年9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40元,地方财政补助50元,江西省属高校由省级财政补助,市属高校由市级财政补助。

教师体育实习见习总结范文第8篇

我区在开展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紧紧抓住“围绕一个主题,突出两个重点,抓好三个环节,落实四项工作”的工作思想,即“围绕‘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组织建设’为主题,突出‘已建立支部以上的社会组织和应建未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两个重点,抓好‘学习调研阶段、分析检查阶段、整改落实阶段’三个环节,落实‘跟踪指导、党建覆盖、典型推广、信息报送’四项工作。主要开展的工作是:动员社会组织参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次网上调查率都达到100%,出版《学实简报》15期,走访社会组织30多家,召开各类座谈会、学习交流会、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论文表彰会、培训会等12次,举办大型学实活动论坛1次,编辑学实论坛文集1本,督促8家应建未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通过学实活动除1家注销、1家搬迁至外区,其余6家都建立了不同形式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达到100%。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指导有力

根据市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要求,在区委学实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区民政局牵头成立、有关业务主管单位参加的虹口区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小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了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在市社会组织学实活动指导小组的关心指导和区委学实领导小组帮助下,与部分业务主管单位协商建立指导检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横向沟通、交流,实现新社会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指导工作的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和成果共享,共同研究解决学习实践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自上而下的建立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便于加强指导,确保了社会组织学习实践活动组织有力、工作有序。

(二)机构落实,精心部署,做好“四个到位”,确保实效

为确保新社会组织学习实践活动有效开展,取得成效,虹口区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社团科、党委办公室等专人负责具体事务。还安排工作人员具体承担信息宣传、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使学实指导小组正常、有序进行。指导小组还广泛听取社会组织和业务主管单位意见,经区委学实领导小组同意,研究制定并下发了《**市虹口区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指导小组工作方案》,结合我区实际,从思想、组织、行动等各方面积极落实学实活动要求,要求新社会组织在学实活动中做到“思想认识到位、组织机构到位、工作方案到位、工作部署到位”,为新社会组织开展学实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第一阶段学习调研:底数清,情况明

一是问卷调查。开展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上调查,社会组织2次参加网上问卷调查率达到了百分之百。通过网上调查,对我区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情况、党员数量情况和参加第一批、第二批学习实践活动情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为指导新社会组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二是上门走访。配合协助业务主管单位与新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主要出资人、理事会进行沟通,走访了好事服务技能培训中心、丽英小学、建智建设工程咨询人才培训中心等20多家单位,开展调查摸底,了解开展学实活动的方案、计划,摸员底数,落实流动党员的参学单位,确保参学率和学实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是组织培训。按照学实指导小组工作方案,在各个阶段,都要召开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会议,组织各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进行学实活动业务培训,就当前学习要求和计划进行指导,讲解所要开展的任务,交流各单位的做法,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学习任务。

四是座谈交流。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交流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社会组织就学实活动第一阶段工作开展的经验、方法和学习举措进行了介绍。虹口区民办新北郊初级中学制订了详细的学实活动计划,规定了党组织领导班子需要联系进行的调查题目和措施,要求通过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听取意见建议,并认真加以汇总,形成调研报告,确保学实活动取得实效。华一教育培训中心通过学实活动促进了规范化建设;建智建设工程咨询人才培训中心根据本单位党组织实际,将教研活动与学实活动结合起来,每月保证开展集中学习2次等。其他社会组织和相关业务主管单位也各自分别进行了介绍。

五是形成报告。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上门走访等多种形式,形成社会组织学实活动各个阶段的学实情况报告。汇总了参加第三批学实活动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的数量;汇总了只建立了党建联络员或尚未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数量等。对社会组织第一阶段学实活动情况进行了解掌握,有针对性地对社会组织学实活动进行工作部署和分类指导。

(四)第二阶段分析检查:形式多样,深入查找,突出重点

一是抓好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虹口区社会组织促进会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党员组织生活会和听取群众意见座谈会,汇报社会组织促进会学实情况,剖析存在的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发动社会组织成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迅行中学通过学实,达成五点共识,找到学校目前存在的六个方面的突出问题。其他社会组织也纷纷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结合各自单位发展实际,深入查找在党的建设情况、自身建设情况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二是召开“坚持科学发展观,2009社会组织发展论坛”。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虹口区民政局、虹口区社会团体管理局于11月18日成功举办了虹口区社会组织发展论坛。该论坛的举办,得到了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在全区开展论坛征文活动以来,收到了社会组织大量的论文来稿,为发展论坛的顺利召开发挥了积极作用。经过专家组对论文的筛选和评定,共评选出优秀论文14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10篇。在论坛上,围绕社会组织践行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研讨,组织新社会组织交流学习所得、实践所悟,促进互相交流,实现共同提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社会组织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主题公益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及广大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服务,树立社会组织的公益形象。如华一教育培训中心、好事服务技能培训中心等单位,都在服务中创出了品牌,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在承诺服务中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

三是形成调研。通过分析检查,社会组织针对本单位的实际,查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如区社会组织促进会感到社会组织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社会组织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进;四是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社会组织购买政府服务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民办宏星小学在分析检查问题时,根据学校实际,找到本校存在着:一是不能很好的统筹兼顾,顾此失彼,学校日常事务多,有时阶段性的事又比较紧,什么都想努力做好,但有时也不尽如意;二是工作强调多,落实少。在培养青年和关心教师方面力度不大,有督察落实不到位的问题。

(五)整改落实:跟踪指导,典型引领,宣传推广

区指导小组根据学实活动实施方案,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组织是否满意、是否得实惠作为评价、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标准。广泛听取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的真实呼声和意见,抓住突出问题,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努力做到查找问题更加贴近社会组织实际,制定措施更加符合社会组织愿望,使学习实践活动成为了为社会组织办实事、解难题的满意工程,成为了加强社会组织自身建设、提高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基础工程。相关社会组织撰写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了服务对象评议,总体评价认为“好”和“较好”的占了绝大多数。参加学实活动的社会组织整改落实方案提出的具体措施,逐项明确了责任人,有的已经落实见到成效,有的正在落实。我区的对应建未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8家单位,也在整改落实阶段全部予以解决。党建全覆盖的工作走在了全市新社会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单位的前列。在整个整改阶段,我们着重抓了两个重点、两个推广。即:

1、突出两个重点

一是对建立支部以上党组织跟踪指导、督促检查。指导社会组织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凉城复馨敬老院、好事服务技能培训中心、民办宏星小学、迅行中学、丽英小学等都形成了分析调研报告和整改落实方案。并通过整改方案,指导各社会组织加强能力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学实活动的总结提高。

二是对应建未建党组织进行跟踪指导。与业务主管单位配合调查走访,提出解决方案,对该建未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指导建立党组织,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

2、注重两个推广

一是典型推广。将社会组织参加科学发展观2009社会组织发展论坛的文章按理论篇、交流篇、政策篇汇编成文集,分发给与会人员和全区近400家社会组织。组织召开了规范化建设评估获得3A以上单位和论坛获奖文章作者经验交流会,推广介绍先进事迹。

二是宣传推广。学实活动激发了社会组织的热情,涌现了许多好的做法和事迹。为此,指导小组专门编辑出版《学实简报》15期,宣传推广了解决突出问题上社会组织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上报学实信息40多条,被市指导小组和新闻媒体采用10多条,其中社会组织发展论坛的信息还被中国社会报社会组织周刊采用。

三、取得成效

(一)摸清底数,该建未建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做到了党建全覆盖

学实活动一开始,指导小组按找市指导小组要求,组织全区新社会组织完成了学实活动的网上调查,摸清了本区社会组织党员数、党组织数、党建形式等基本情况,针对应建未建的8家社会组织,进行了认真分析,并与业务主管单位逐一走访,提出了解决措施。对两家街道老年人协会,由街道综合党委负责落实建立。目前一家已经完成,一家因为街道撤并,将移交给新街道负责落实完成。两家卫生系统的单位,一家医院是今年新成立登记的,因为原有人员还在其他单位,尚未正式建立支部;一家门诊部因为人员较少,规模也小,虽党员数达到标准,但独立开展活动也有困难。通过交流和沟通,在业务主管单位支持下,同意在医院建立独立党支部,将门诊部党员并入区卫生工作者协会,成为联合支部的一员。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与其举办单位的党支部组成联合支部。三家教育系统的学校,一家已建临时党支部,现已迁到外区,另两家则因为党员组织关系还在原单位,经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将分别建立临时党支部。至此,在区委领导下,在业务主管单位支持下,我区未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已全部做到了党建组织全覆盖。

(二)提高了社会组织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新社会组织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党建工作还相对滞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学实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社会组织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意义的认识不断提高。大家认识到,新社会组织开展学实活动,有利于新社会组织正确对待和处理自身前进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有利于新社会组织促进自身建设;有利于新社会组织更加自觉地投身和谐社会建设。在社会组织中开展好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表示,要把此项活动贯彻好落实好,并以此为契机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自身能力建设,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三)梳理了社会组织、党组织建设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访谈、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社会组织深入查找了党组织建设、自身建设和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民办丽英小学从加强党建,提高教育水平,提升管理水平等方面深刻分析原因;迅行中学从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研组建设和学生个性发展等突出问题着手分析检查;凉城新村街道老年人协会也从制度建设、为老服务方面查找问题。在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基础上,各社会组织认真撰写了分析检查报告,梳理了党组织建设和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党组织机构还需健全;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政府职能转变需要完善。

(四)运用科学发展观,提升了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和党组织建设

围绕党的建设,将分析检查中提出的整改思路和措施具体化,做到可操作、能落实。民办丽英小学通过形式新颖的案例分析,破解难题,解决瓶颈问题,提升学校管理绩效和发展水平;各社会组织撰写了整改报告、总结报告,按照查找出来问题的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整改落实措施,提出整改落实目标和时限要求,落实责任人,建立工作台帐,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

四、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体制还没有全部理顺。一些业务主管部门难以将社会组织党建纳入党委工作计划,并系统地考虑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而有些社团因为民间个人性质特别浓厚,自律性较强,缺少主管部门的管理,条块之间怎样互相配合目前还缺少办法。

(二)社会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些地方和部门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认识不足,对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重视不够,还没有把社会组织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社会组织的法律地位不高,政策环境还不完备。

(三)社会组织自身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目前社会组织队伍参差不齐,人员素质水平不一,因而在社会上的影响也大不相同。社会组织人员队伍不稳定,缺少有影响、有经济基础的领军人物,这需要社会组织自身努力,在服务中体现公益属性,并通过自身影响,推动社会组织不断发展。

(四)社会组织购买政府服务的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

政府职能转变不够。许多社会工作依然依靠行政手段,社会服务尚未社会化。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放权,将自身管不了、管不好的部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移出去,交给社会组织承担,为社会组织发展拓展必要的空间。

五、今后工作思路

为将学实活动的成效继续保持下去,区指导小组及时加以总结,并提出了在整改中落实的的措施要形成制度,成为常态,巩固学实成果。

1、加快培育发展以公益性为主的社区社会组织

根据**市社会建设大会精神和《关于鼓励本市公益性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民生服务的指导意见》及实际,民政局将以民为本,在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上努力培育发展社区社区组织,以承担政府具体事务,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具体内容是加强调查研究,听取街道和社区意见,在发展服务性、公益性、慈善性、志愿性等社区社会组织方面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有关意见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2、完善管理领导机制,保证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根据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社会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的有关精神,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建立以民政局为牵头单位的社会组织管理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由民政局领导牵头,召集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协、劳动及公安、安全、工商、税务、质量等部门及各街道的有关领导参加,定期(每季一次)召开会议,共同商讨社会组织管理的有关问题,沟通有关情况,协调对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中的重大问题、重大事项的对策研究,进一步规范和推进社会组织发展。

3、建立各有侧重的分类指导机制。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促进会的作用,根据社会组织有共性也有个性的特点,既要提出对社会组织统一的标准,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制定出符合实际、各有侧重、切实可行的标准体系。通过社会组织组织促进会,加强社会组织自律诚信建设,促进规范化发展。今年将在社团组织管理体制体制上进行探索,开展枢纽式管理的轮值主席制试点,调动社会有关人士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推动社团组织的民主制度发展,加强社团的民主化、民间化、制度化建设。,动员具有奉献精神、经济基础深厚的企业家、社会名流等参加社团组织活动,并赋予其适当的管理权限,以吸引社会财力、智力、人力等,为提高社团组织能力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4、如期完成企业协会政社分开工作,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落实相关保障措施。

根据市企业协会政社分开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坚决完成本区企业协会政社分开工作。并在2009年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公益事业招投标的基础上,构建起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政府将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职能从机关部门剥离出来,交给社会组织承担。为切实落实市委社会建设大会精神,准备制定《虹口区关于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社合作关系的指导意见》和《虹口区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推动社会组织在购买政府服务中有一个新的发展。

5、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随着社会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多,社会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也不断完善,在社会保险、劳动工资、人员聘用、财务管理等方面对社会组织都有了更多的规定和明确的政策,这对于从事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来说,将是一个扶持和鼓励的措施,也将吸引更多的人员来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特别对承担政府具体事务,公益性、服务性、慈善性的社会组织,更要有一批高素质的社会人士来发展,为此,在社会组织人才队伍建设上,我们要争取有所创造,提高社会组织的专职人员职业化水平,包括社会团体的秘书长、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负责人和文书档案管理、项目管理、劳动工资干部等人员的队伍建设,使从事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既能符合法律、法规开展活动,又能树立长期在社会组织中工作的思想。要在去年参加招聘大学生和建立社会组织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基础上,制定有关吸引大学生和优秀人才参加社会组织工作的鼓励政策,继续巩固社会组织青年职业见习基地的建设,不断增加更多的见习岗位。同时,发展和培育社工师事务所,提高社会组织工作人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6、做好学习实践活动总结,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常态化。

认真总结本区开展新社会组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经验,根据学习实践中提出的整改意见,寻找差距,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一个新的局面。加强党的建设和实行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备案是我区的一个工作亮点,我们要继续加强与有关业务主管单位的联系,在党的建设上,紧紧依靠区委组织部和区社会工作党工委,充分发挥业务主管单位的作用,使已登记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在区社会党工委和业务主管单位的支持配合下,得到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发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

7、继续深入开展规范化建设评估活动,推进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规范化建设评估活动是社会组织做到对外严格按照国家法规、政策和章程开展业务活动,坚守非营利性原则,提供优质诚信服务,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对内建立健全财务和捐赠管理、考核奖惩、银行帐户和印章管理、重大事项报告和信息公开等规章制度,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自律机制,不断提高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力的极为有效的方法,我们要在2009年参加规范化建设评估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运用简报、会议等形式,号召更多的社会组织参加规范化建设评估,对举办社会组织或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要求他们参加评估工作。对社会组织在价值观、管理技能、组织结构、工作人员与志愿者、信息管理系统、领导艺术、动员资源、公共关系等方面开展评估尝试,特别要根据评估标准进行第三方评估工作,使社会、政府和社会组织成员了解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从而关心、支持和帮助社会组织改善环境,创造条件,使社会组织得到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树立一批有影响、有市场、具有良好声誉的社会组织典型单位,促进社会组织更好发展。

上一篇:教师语文实习见习总结范文 下一篇:教师实习见习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