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观课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5 02:52:11

教师观课报告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1篇

【2017语文教师观课报告1】

一.春风拂面-(导入部分)

这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比较陌生,因此新课导入部分是至关重要的,怎样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文本,使他们接近文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这是值 得我们执教者思考的。而老师的导入就像一阵春风 一样,令学生神清气爽。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许多学生们熟悉的名人,立刻渲染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情感体验立即被这阵春风唤醒。就像全 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变处处牵着学生走的教师主宰式,为顺着学生的学来“导”的启发引导式。” 曹老师的课堂正是这句话的体现,老师在课始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说起,让学生自己产生疑问“真理是怎样诞生的”,并对课题简单理解,其实就是对文章主要观点 有了初步的了解,也为学习下好了铺垫。

二.春雨如丝-(词语教学,方法渗透)

纵观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人文感悟大大超过了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语言训练抛到了脑后,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词语教学 是语言训练中的重头戏,如果没有扎扎实实的词语训练,那精彩纷呈的人文感悟又从何谈起呢?我认为,要彰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必须从扎实有效的词语教学入 手。而曹老师的词语教学宛如春雨,那样细腻那么缜密,令人耳目一新。曹老师在本堂课的词语教学中,让学生选一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的理解,并不是让孩 子孤立地解释词义。

而对于文本引用的三个事例,学生一读就懂。但是如果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就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 观点而选择不同的事例这些重点等。这些议论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作为引导者的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去关注。当然,教师又不宜在文本知识上做 过 多讲解,要少用“论证,论点,论据“之类的术语。正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学中,曹老师抓住三个事例的共同特点,大胆取舍,精读第一个事例,研 读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如“1.这个事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2.哪部分写得最简单?为什么作者将“发现问题”和“得出结论”想写?3.是不是发现问题,就轻松找到真理呢?这中间会有怎么样的过程呢?4.课 文还写了两个事例,再对比第一个事例,看看这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看似完成课堂目标,实则也将学习方法无声息地渗透给 学生,曹老师用最常见的提问促使学生将阅读的重点转移到关注三例的内容和表达上,进而关注三例的表达效果和意图上。从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现了不同的文体 在叙事时的差异,发现了不同的观点在引用3例时的详略。

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曹老师的“追问”艺术,著名语文专家吕叔湘说过“语文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语文知识”。曹老师对于文本的三个 事例不是简单地概括了事,而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再设问题,并在层次上形成了一定的难度梯度,很好地补充与挖掘了文本的深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体现了教 师的功底,很难得。

三.雨后春笋-(以问促学,方法运用)

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枯燥的议论文,有什么好读的呢?但曹老师都充分地让学生在读中品 析,读中感悟真理。就像层层剥笋一样,与孩子们一起攻破一个个问题,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在重点研读第一个事例时,曹老师就让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去读好重 点语句,通过多次默读,自由读,个别读,找出事例中的规律来,后两个例子作为略写,曹老师采用了对比阅读法,架设三个科学事例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初步 感受三个科学事例表达的共性,更精彩的是张老师巧妙地设计第二自然段的学习,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第二段在课堂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课始曹老师用范读的 方式来引出课文的真理,揭示课堂;第二次是通过三个事例的对比朗读引出此段话,通过再读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规范,准确巧妙使用符号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效 果。最后曹老师利用引读法,让学生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总之,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使学生 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四.春光灿烂-(回归整体,理解观点)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的交融,使师与生双方都同时感受教与学的无穷的趣味与自身的无法估量的潜力,使教学活动进入师生对话、充满生命活力的完美的境界”。我觉得张老师的课堂就有这样的魅力。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曹老师力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 进行思考,圈画,交流,汇报,解读,表达,举例等。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语文知识的阳光照进每个孩子的心中,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2017语文教师观课报告2】

《热爱生命》的作文指导,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对生命的意义缺乏深刻的理解,写好以“生命”为话题的作文,实属不易。因此,老师必须在此之前将“功课”做足,引导学生认真感悟本单元课文中一个个形象、具体的人物和事例。从不同角度反映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

因此,在导入本课时,教师直接进入正题,努力引导学生遵循课文,学习课文中的范例:明了文章内容,归纳这几篇课文的异同,力争帮助学生理解写作的范围,让四年级的孩子真正懂得,我该写哪个方面的内容,很好的引导学生确定选材的范围。可以从自然界的动植物身上感受到生命的内涵,也可以从自己身边的人的事情中感受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

四年级的孩子,不过是九岁十岁的样子,在他们身边所发生的“神奇的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故事”也有不少,只要我们的写作指导贴近他们的生活,就可以成功地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引爆他们写作的强烈欲望。这时候,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孩子们的习作就可以做到内容言之有物,感情真挚动人,很好地展现个性魅力。为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搜集了许多图片,孩子们被震撼了,心底的那一份真切的情感被隐隐牵动。“写具体”是学生习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老师从范文入手,给学生一个真实的范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写具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塑造人物,如何以自己的心理活动来烘托人物。有了具体范例,学生有了实际体会,领略了方法,自己的习作也就“水到渠成”。课下同学们已经搜集了许多热爱生命的资料,把自己了解到的生命现象或是自己身边热爱生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这一话题,让孩子们获得了发言的机会,一时间教室里气氛活跃,大家畅所欲言。我被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所感动。原来,在我们眼里的小孩子,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有着那么丰富的情感,孩子的善良、真挚让我动容。在此基础上,孩子顺利地度过了选材关!因此,练笔的要求下达后,学生们可以仿照课文或者老师的例文,抓住自己最感动的瞬间着力刻画,这样,文章的最精彩部分可以完成,无疑,这又突破了学生写作中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2篇

研读,亦指教师在研究性阅读中重新理解、深入挖掘潜藏的知识。只有深刻领会、理解了才能将理论知识转化成自身的教育行为。

一、研读文本,拓展知识体系

教师的成长之旅是一部漫长的心灵之旅,这个旅程是从阅读开始的。

(一)教师文本研读,首先应注意以下几点。1.扩大阅读范畴。读书是为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教师的阅读范畴应该拓展到不同学科,最终返璞归真,举一反三。2.攻读经典。读最好的书应当是为师者身体力行的职责,不在于读得多,在于读好书。3.提升读书效果。全天候跟班使得教师的空闲时间很宝贵,因此,需要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提高效果。4.结合园本培训进行阅读。园本培训的核心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因此,阅读应当有的放矢。5.园长率先读。现代教育要求园长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因此,阅读应从园长开始。

(二)探索教师研读新方法。1.建立书本、网络阅读共同推进的方式,提升教师学习质量。2.建立交流平台,提供交流机会。(1)教研时交流个人阅读情况。(2)推荐有读书心得教师参与交流。(3)每学期由园长阅读教师的阅读本一至两次,展开对话,促进领导和教师沟通,鼓励与督查教师学习。(4)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故事、案例或读书心得比赛、沙龙等。(5)积极鼓励教师写作和参加征文比赛及投稿。(6)对各类资料做好收集、检查、评比,尤其是学期结束后读书心得评比。

二、研读精品课,以此锤炼教学技巧

近年来,各类幼教研讨活动精彩纷呈,开拓了一线教师的眼界。优秀教师的一节课堂教学展示活动,背后往往凝聚了众多同伴的智慧,在大家的协助下经过一次次的打磨、研究、修改才予以示众。那么,如何去学习别人的教学技巧,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呢?

(一)研读的方法。包括典型观摩法、比照式研读法、质疑法、归结法。

(二)研读的形式。1.活动观摩。选择1~2个优秀活动进行观摩,并且进行重点揣摩,如教学活动的风格、理念,观摩后有何感受。2.比照研读。就两个同类型的活动进行比照,分析不同的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所达到的不同的教学目标,感受一种活动多种方法所带来的不同教学效果。比如,对于音乐欣赏课,教师创设的音乐欣赏活动,多借助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曲的节奏与旋律,如由许卓娅老师所创设的欣赏活动《野蜂飞舞》,主要利用幼儿有关线条的经验,用“锯齿线”“波浪线”“螺旋线”“直线”“弧线”等为音乐配上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旋律。3.观点辩论。以《野蜂飞舞》为例,在研读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深入认识幼儿园活动的教学观和教学设计原点,并从这一活动课联系到新《纲要》所必须贯彻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使教师能够通过一个活动课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畅谈自己来执教这个活动,将会如何设计。

三、研读专家报告,以此反哺理论知识

一线教师在外出培训学习时,资深专家的观点报告也受到了热烈欢迎和关注,成为教师学习的一个重点。那么,对于专家的报告如何才能研读好呢?

(一)细心聆听。幼儿园安排教师外出学习时,给教师一个任务,回来传达学习内容,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因此,教师在聆听报告时,会带着学习任务去听。

(二)摘记要点。一个报告,简单说是抛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展现。因此对于一个长达一两个小时的报告,在听的时候,要学会摘记要点,并做到条理清晰。这将有助于反哺时有个“透度”。

(三)传达交流。听了报告,怎样才能将专家理念向同事传达呢?教师将报告内容制作成PPT,然后在全园的学习会上传达。这一过程既使教师增强了传达信息的能力,更锻炼了大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逻辑思维、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

(四)实践联系。在聆听了同事的二次汇报转述专家报告后,教师结合专家的观点,联系教学实际,举例说说可以用哪些例子来验证观点,重构专家的理论。

四、研读“家常”课,理论内化为教育行为

拿到一个活动课,要学会去研读自己的家常课。在实践与反思中解构表象,挖掘本质。

(一)课前研读。在教育活动开展前,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活动方案展开质疑,更可邀请同事一起质疑。只有集思广益,才能少走弯路,且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思路。

(二)课后研读。课后研读其实就是教师的反思。教师通过录像将活动再现,有助于教师思考自己的课更清晰。反思自己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就是理论内化的一个表现。

(三)调整提高。研读文本、研读精品课、研读专家报告、研读自己的课,教师们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了从“看”到“思”再到“行”的演变,使自己的研读从“浅尝辄止”到学会 “剥茧抽丝”,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同时激发了教师投身教学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模式;自学报告单;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3-0036-04

我校自2012年9月开始创建的“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已成为广州市2013年面向全市推广的五大教学模式之一,并收入《课堂教学新模式》(广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一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学,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有机整合课程资源,整体构建单元目标,通过感受、精学、拓展、整理四种课型运作,经由学生个人先学、小组讨论、全班分享、总结提升等教学环节而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面向未来的课堂,是教育信息化的有效途径,是新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载体。其操作可以理解为:在家里学生个人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练习、巩固、考核与提升。这与我校“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以及操作过程大体相似(见表1)。

所不同的是,模式中“个人先学”的部分由原来学生阅读教材、做纸上的练习变成学习教师制作的微课等;而在课堂中的学习模式部分,小组交流、小组汇报、总结提升也可以成为翻转课堂的一种模式。因此,在该模式的支撑下,加上“微课、前测、后测”等元素,我们探索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其操作基本程序:微课+“自学报告单”——“自学报告单”的批改(前测)——小组交流——小组汇报——难点突破——教师点拨、落实教学目标——分层练习,适度拓展——小结(后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思考了下列问题。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做微课

在设计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做微课。数学是知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学科,有许多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迁移与类比、猜想与验证、交流与辨析等数学思想来完成,完成的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的过程,所以没有必要做成微课。如三年级上学期《有余数的除法》这一单元,当学生掌握了笔算有余数除法后,教材第55页例四“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已没有难度,就没有做成微课的必要了。我们将适合制作成微课的内容总结如下。

1. 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

主要指概念性、定理定律等知识点。例如,二年级上学期《认识时间》,教师在微课中为了让学生得到1小时=60分钟的结论,要求学生先观察钟面,引导学生观察出钟面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再算出分针走一圈是60分钟,最后要求学生动手拨指针,让分针转一圈,观察时针的变化。通过微课的层层引导,学生在观察、动手和思考中初步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这样比学生自己看书达到的效果更好。

二年级上学期《角的初步认识》中关于角的概念,教师可以在微课中结合一个角的图形,动态显示组成这个角的各部分的同时,讲述“从一个点出发,引出两条直直的线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作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边,一个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把这样的知识点做成微课,对学生来讲不仅能看到文字,还能听到声音,其学习效果比学生自己看书预习的效果要好。

2. 针对作业格式、书写要求以及知识拓展

到了小学三年级,数学书面作业会比一二年级多,教师一般在开学初会对全班学生讲一次作业书写和答题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较多,绝大多数学生不能把全部要求都记下来,这时教师不仅可以将作业要求在微课中讲给学生听,还能配上正确的作业图片示例给学生看。有了这样的微课,孩子还可以在家多看几遍,效果比教师一遍遍地重复讲要好。另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将格式要求分为练习本、练习册、试卷的格式要求,分别制作三个微课),以便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

若针对某一类难题的讲解,如计算图1图形的周长,我们可以在微课中动态演示平移过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转化方法,最后将问题转化为求长10厘米、宽6厘米的长方形周长。

3. 针对知识难点的讲解

例如,教二年级学生认识时间时,对于下面类型的时间,如8:55、11:50,很多学生容易将小时部分读错,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一个微课,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怎样读取这样类型的时间。再如,与乘法有关的解决问题中涉及线段图的画法,许多学生也遇到了困难,那么就可以专门做一个微课,讲解从实物图如何逐步转换成线段图的画法。知识难点在每个单元都有,甚至每一堂课都有,教师要注意收集,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

4. 方法与过程的演示

这类微课适用于操作性较强的知识点,如过直线外一点作垂线、量角、测量长度等。以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为例,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演示将测量的方法进行讲解并配以文字形式呈现给学生听和看。如果用摄像工具将教师亲手拿着量角器测量角的全过程录下来给学生看,则会让学生更加明白在实际操作中怎样使用量角器。它不仅更直观,而且工作量比制作PPT并自定义动画的工作量要少得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微课视频中应配上操作步骤的文字说明。

如何设计微课

1.制作微课时,教师需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包含了几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需要通过几个层次去推进,哪些层次可以在微课中体现,哪些层次要在课堂学习中推进。

在我校侯咏娴教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教学内容包含三个知识点,分别是: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针对教学内容,侯教师首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而分别制作了三个短小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进行自主学习:微课1——过直线上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2——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微课3——点到直线间的距离。为了凸显正确的作图方法,微课中呈现了一些作图的错例。对于“点到直线间的距离,垂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微课中由一个小故事引入,通过动画演示证明出几条线段中垂直线段就是最短的,并说明垂直线段的长度就是表示这点到直线的距离。

对于这三个知识点的辨析、垂直线段性质的运用则需要在课堂中进行。主要辨析以下两点: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的步骤中的细微区别;垂线和垂直线段的区别。只有辨析清楚,学生在运用垂直线段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不会出错。

2.微课作为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其设计应该与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互相补充、层层深入。图2为侯教师《画垂线》一节中的微课、自学报告单、课堂教学设计目标实施和达成结构图。

图2很好地反映了微课、自学报告单与课堂教学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翻转课堂的统一关系。

如何设计微课的自学报告单

在制作微课时,我们希望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能针对非概念性的知识点动脑思考,而不是靠教师完全讲解出来,学生被动接受。结合我校数学“以学定教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我们目前在设计微课的同时,也配套设计出与微课内容紧密结合的自学报告单。期望通过这份自学报告单,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在学完微课后的学习效果或者遇到的问题,自学报告单有时候可以在课堂上以“前测”的形式呈现。因此,我们在设计自学报告单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微课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

自学报告单主要用于反馈学生是否看了微课,对微课中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只有教师在看到“自学报告单”或“前测”的反馈时,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做到“以学定教”。反馈结果可以通过师生共用网络平台或者“电子书包”技术方便快捷地得到。所以,“自学报告单”的精心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与微课内容保持一致。

在侯老师的《画垂线》这节翻转课堂中,针对微课1,自学报告单中设计了4个作图题,4幅图中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针对微课2,自学报告单中也设计了4个作图题,除了已知直线摆放的方向不同外,还有需要延长已知直线才能作图的情况。针对微课3,自学报告中设计了一个运用垂直线段性质解决问题的题目。自学报告单中题目的设计既有能直接运用微课中所讲授的知识的练习,又有让学生动脑思考,变式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运用。

赖老师《认识钟表》这节课的自学报告单就是为学生在学习微课后的检测和自学尝试而准备的。所以,如果教师想好了自学报告单的内容,那么微课的大致内容也就清晰了,如果微课的内容已经确定好,自学报告单就自然衍生了。

2. 课堂教学与自学报告单相一致

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前要了解学生完成自学报告单的情况,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二次备课——以学定教。自学报告单像课堂教学的地图,是展现全部的路线还是展现一部分因内容而定。侯老师的《画垂线》这一课的课堂实施过程:交流前置学习的收获——小组内互查自学报告单完成情况,修正错误——小组交流两个辨析问题——小组汇报——巩固练习——挑战题——小结。其自学报告单包含了课堂教学中的大部分内容。

赖老师的《认识钟表》这一课上了两次,第一次把知识的复习和钟表中既定的知识借助动态的演示讲解给学生,并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交给孩子在家里尝试完成,回学校进行重点的汇报和难点的辨析。但在自学报告单中发现,学生大都关注难点的题,却忽略了对重点题的分析和交流,导致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领悟透彻认读时间的方法。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调整微课中自学报告单上的教学内容,在教学重点上加了引导操作:让学生从整点(9时)开始,顺时针拨动分针,一边拨,一边说是几时几分,而把教学难点(8时55分)留在了课堂上,在学生充分掌握认读的方法之后,出示难点,现场生成学生的思维过程,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答案的选择确定正方和反方展开辩论。学生通过说理由、说方法,深入地掌握了认读时间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这节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堂课的学习从微课开始,落实在自学报告单上,学习重点的展现以及难点的突破则留在课堂。

实现微课应用于翻转课堂模式的必要条件有哪些

1. 技术保障

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平台或“电子书包”的操作,且能得到家长支持。

2.“先学”机制的建立

进行翻转课堂的实践,其目的除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先学”就应该是一以贯之的行为,翻转课堂模式也应该是一种常态,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即使没有完整的“微课+自学报告单”,也应该有微课或“自学报告单”(即“先学”的形式可以多样)。

3. 创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

翻转课堂需要同伴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进退来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若要有效创建学习共同体,则需制定合理小组活动规则和合理有效的评价制度。

4. 练习的设计

翻转课堂有一个重要环节是“练习”,其练习时间比一般新授课中练习时间设置得长。因为,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期望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能够注意到每位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给予指导,这样能够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做到有针对性的指导,而且能力较好的学生还能够做小老师去帮助其他学生,这样的活动自然就延长了练习的时间。练习包括前测、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后测,其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5. 教师的作用

教师设计微课的过程就是对教材充分研读的过程,但微课需要的是教师的讲解能力。在微课与课堂融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重点的再呈现、再突破时,教师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对小组学习状态的调节能力以及教师把握契机的能力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有效组织学生之间的讨论、争辩、质疑、动手操作等,使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甚至拓展,都将是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验。

总之,翻转课堂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利用移动学习设备和网络更方便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会出现的问题。但正如汪晓东博士所言:如果你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够将教学目标实施得很好,还有必要制作微课去翻转课堂吗?我们不是为了翻转而翻转,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所以,制作微课时要把这一点摆在首位。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本教研;基本策略;每日一课;同课异构;学科建模;录像研究;课题引领;读书报告会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9-0026-02

立足学校、立足课堂的校本教研是提升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每日一课:实现校本教研的常态化

学校周五公布下周每日一课安排并明示全体教师。为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让更多的教师参与,讲课教师必须按教学进度授课,时间安排尽量做到讲课教师调课,听课教师不调或少调课,要求本学科教师必须参加,其他教师自愿参加,领导全程参与。研讨要求人人发言,主持人作好记录,连同教师教案一并装订存档。

每日一课是平常课,为教师研究提供鲜活的课堂案例,创造真实情景。每周每科只安排2节课时间活动,教师不烦。天天有教师讲课,为教师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使听课研讨成为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学校根据工作需要搞专题活动,有利于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每日一课是研讨课,评议结合,以议为主,注重人性化,对课不对人,目的是探讨得失,探寻规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改进教学,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合作、互助、协调、信任的良好教研氛围。

每日一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立足课堂研究,以案例为平台,由评判走向沟通,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了载体,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切入点。教师们由原来被学校点将上课、说课到现在主动要求上课、积极发言,由强制到自愿,教师们不再把这项活动当成负担,而是看作展示自我、互相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机会而主动参与,从而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二、同课异构:提升校本教研的效度

按照参与教师的多少,同课异构分为一人的同课异构和多人的同课异构两种。一人的同课异构是同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进行不同的构思、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虽重复,但行为不断改进。多人的同课异构是指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来构思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完成教学任务。

不同的社会背景、教育理念、课堂文化、教材要求,不同的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不同的教学点切入、教学风格、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展现各自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演绎不同的精彩和效果,使教师在研究时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拓宽了研究思路。教师们在比较中扬弃,优化了课堂教学的品质;互相学习,扬长避短,提升了自身的业务素养;形成个性化意见,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同课异构是一种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教学研究活动,有助于提升校本教研的实效。它基于课例研究,充分利用了教师的各种差异这个“天然性”资源,用案例解读理论,用理论诠释实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了参与者;借鉴分享他人的成功案例,创造性地生成自己的案例,通过传承和创新的有机结合,完善了参与者;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通过教学和研究的有机结合,切实解决了教学中一些问题和困惑,锤炼了参与者。

三、学科建模:提升校本教研的厚度

借鉴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查有梁教授的学科教学建模理论,创建课堂教学模式不失为另一种校本教研形式。查有梁教授的学科教学建模理论认为: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材,需要建构新的教学模式。要打破教学建模的神秘感,树立人人可以建模的观念,每一节课都可以自主建构一个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自主建构是老师在认真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上,结合每节课的课堂教学,撇开教学过程的具体内容,概括出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每节课的环节约6个左右),给每个环节取一个简明、概括、有变化的恰当名称,再给整个教学过程取个高度概括的名称,就建构了一个教学模式。这样,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实践中也便于操作,简单易行,深受教师们的欢迎。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改革开始的阶段,依靠模式的建构促进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是一个有效地推进改革的途径,经历由“入模”到“出模”的过程是老教师正确地转变观念减少教学失误的捷径。教学模式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养成有效教学的意识和习惯,也是年轻教师成长为合格教师的一种有效策略。

四、录像研究:拓展校本教研的宽度

录像为教学研究留下参考依据。现场观摩的人数往往受到限制,且复杂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稍纵即逝,课堂上的众多情景难以定格,优秀课例难以再现,优质的教学资源难以重复利用,因而常常留下诸多遗憾。录像则让精彩永久保存下来,只需镜头回放即可以对精彩细节反复品味或对不足之处深入挖掘,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多次的解读与讨论。

录像研究突破了时空限制,为教师的自我反思留下印迹。教师可以随时回放观察课堂实录进行个人研修。录像可以放在网上全校共享,不定时、不定人地进行观察、分析和研讨。不同教师通过对录像的观察,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角度撰写课堂教学反思、观察报告、教学论文,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因而录像研究也是教师集体教研的有效形式。

录像研究丰富了校本教研路径,开辟了教科研新天地。微格技术的运用,使对课堂及活动的观察分析成为更精细化的研究,可以随时调取某个片断,精准地呈现课堂场景。如果再辅以一定的观察量表,就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微格技术来观察、分析课堂,使研究达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从而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催化剂。

五、课题引领:提升校本教研的高度

教学与科研从来都不是彼此孤立的。要将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把教学中的困惑变成问题,再转化为课题,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分析并解决这些困惑,促进教师向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转变,从而实现教师专业水准的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思路,建立集体教研制度,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以课例为载体,以说课为形式,以评课为手段,开展参与式、讨论式的集体教研活动。集体攻关,成果共享,使得“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成为教师们的工作方式。

要将教研和科研结合起来,将课题研究内容分解到教育教学的每一个活动中研究解决,教师带着科研意识来研究学生、研讨教学、反思自我,既可提高教师组织活动的能力又可使教师在教科研实践中迅速成长。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载体,教师要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将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把日常教学工作融于课题研究之中,以课题研究引领教学行为和课堂教学状态的改善,在实践中提升理念,体会教育科研的价值,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六、读书报告会:延伸校本教研的长度

读书报告会是中小学教师针对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问题或课题研究中的问题,通过读书报告会相互交流、分享、反思,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一种校本教研形式。

学会理解和概括,善于思考和表达。教师要带着问题读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把书读薄,形成系统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是一种吸收、转化、外显的过程。教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表达书中的内容和思想,需要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

学会交流和分享,善于批判和反思。英国作家肖伯纳说过,当两个人交换苹果之后,每个人只有一个苹果;而当两个人交换思想之后,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在读书报告会中,教师要把读书的收获和启迪,通过做报告的形式展现出来,与大家分享交流。其他教师要对发言者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是质疑让发言者解答,或是提出好的建议供参考,使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对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着什么问题进行反思,并做好记录。

每次报告会后都要评选“读书报告会之星”、“行为跟进之星”,并给以表彰奖励。通过制度的约束,使读书成为教师的内心需求和自觉习惯,使教师逐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彦芳.同课异构:校本教研的有效形式[J].河北教育,2011,(12).

[2]王彦芳.每日一课:课例研究的好形式[N].中国教育报,2008-4-18(5).

[3]王彦芳.中小学实施校本教研的对话策略[J].学苑教育,2008,(2)(创刊号).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奉献 学科素养 教学探索 教学真谛

全国性的优质赛课活动与高价值的教育讲座,之于上进积极的老师来说,正如盛宴之于饕餮,自然之于混沌!2015年12月3日开始的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教师文化作文与文化教学优质课大赛及6日上午韩军老师的讲座――《“清华四篇”文本解读与语文教育话语变革》,就是这样的精神盛宴。

大赛中,各地老师带来了风格各异的课。有深刻隽永的《背影》,有灵动精巧的《望海潮》,还有令人警醒的《雷雨》!不同地区的老师带着各自的特色,为我们展示了别样的风景。最震撼的莫过于韩军老师的两堂标杆课。韩老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深邃的思想、悲天悯人的情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发掘,重重地撞击在听课老师的心上,可谓振聋发聩!

报告里,韩军老师以“清华四篇”为例,向老师们展示自己是如何解读文本的,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举三反一、着力于言语、吟诵和研讨相结合”的语文教育三原则……韩老师用两年时间琢磨《老王》,花二十年功夫悟透《雷雨》,可谓“十年磨一剑”!多么可敬!韩老师说:“教什么比怎样教重要得多。”透过这句简短的话,我们可以想象韩老师在教学研究方面下了多大的功夫!多么耐人寻味!

有人从韩军老师的课堂了悟:韩老师“说学逗唱,样样精通”,教师要加强基本功训练,课堂要充满表演性。有人从韩老师的报告中学到了分析解读课文的好方法,欣然宣布:“我知道以后怎么解读一篇课文了!”有人对韩老师的报告中谈到的“语文教师要有‘悲悯’情怀、文学情怀”深以为然,默默思索。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对韩老师的课,有人质疑:一堂课80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能持续?有人追问:教师领会到的“死生”的大问题,真适合在课堂中讨论吗?有人疑惑:课堂中都是老师在介绍自己的思想成果,学生的思考在哪里?对其他老师的课,有的老师说:“一些课借鉴性不大,竟有出现知识性错误的课!”

对于这些不同的声音,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一个赛课活动里有优有劣实属正常。优劣并存,对比起来,才能看出优在何处,劣在哪里。看到有知识性错误的课,要提醒我们自己:备课不可不认真,错误误人又误己!精彩的课可学的多,要反思自己:怎么让自己的课也能够如此精彩?有争议的课,可以学习你自己觉得可学的地方,要拥有扬弃的精神。

很有幸:我观摩过程翔老师的阅读课《囚绿记》,聆听了他的报告――《探索学理关照下的语文教学之路》;我观摩过黄厚江老师的阅读课《孔乙己》和《背影》,聆听了他的报告――《教师如何阅读》;我还观摩过王君老师的《苏州园林》;聆听过李镇西老师的报告――《做一个幸福的老师》。现在,我又有幸观摩了韩军老师的《背影》和《雷雨》,聆听了他的报告,了解了韩老师的部分教学思想。

在探求教学真谛的曲折之路上,这样一句话在我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但凡特级教师、教育名家,都一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他们一定是沉醉于教育的!程翔老师,非常强调学生的初读体验,从学生不会的地方找教学的生长点,而且教学活动都是在学理的关照下开展的;黄厚江老师,精研文本,精心设问,用质朴之思、质朴之言,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色;韩军老师“十年磨一剑”,苦研文本,醉心于文学,沉醉于课堂,陶醉于讲坛,迷醉于教育……

时下都说教学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可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呢?我认为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自身不足,有改进的需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育要振兴,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如果语文教师多能醉心于文学,沉醉于教育,拥有悲悯博大的情怀,语文教育就能腾飞。沉醉于杏坛,与年龄无关,与起点无关,与功利无关。

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两鬓染霜的中年教师,白发苍苍的老年老师,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您想明白了,把教育当作一生追求的事业,要把自己的心祭献给杏坛,那么,任何年龄都不晚!如果以前游戏人生,现在就有一个可以让你沉醉的理由,你值得沉醉下去。

你是中师生,我是本科生,他是硕士研究生……无论什么起点,只要您想通透了,把教育当作一辈子追寻的答案,要把自己的情奉献给杏坛,那么,任何起点都不低!如果以前积累单薄,现在就有一个可以让你沉醉的理由,你值得沉醉下去。

醉心于语文教育,与功利无关。那是对文学文化深爱的文学情怀,是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无限关怀的博大情怀,是对生命对人世悲天悯人的博爱情怀。韩军老师、程翔老师、黄厚江老师、王君老师、李镇西老师……他们沉醉于杏林的精神感召着我;他们如夜空中的北斗,一定也感召了众多曾在黑夜里抬头仰望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年

[2]史金霞《不拘一格教语文》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6篇

依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我们的教学实践,认为课堂教学的构建有模式可循,但模式并非一成不变,要结合不同课型、不同学生加以发展和创新。

针对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努力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质量,是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品德与生活课的教育效果更好,我们对其教育课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故事课

故事课是小学品德与生活教育的一种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小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最喜欢听故事。因此,把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内容,寓于讲故事之中,将会增强教育效果。故事课的形式一般有三种:一是教师针对班级学生实际,编选具有个性特点的故事,由教师本人向学生讲述;二是在教师具体辅导下,让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讲;三是由教师给学生指定选材范围,让学生分头准备,采取故事会形式,让大家讲;但是不论采取哪种形式的故事课,都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选择有针对性的故事内容,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参观课

这是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采取选择典型现场,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的一种课型。例如改革开放以来,祖国面貌日新月异,各行各业瞬息万变,为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新建设、新成就教育,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工厂、一条街道、一个新居民点、一处新建设、一个农户的变化等,通过参观,开展家乡社区的考察,引导学生了解祖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让学生从家乡社区的变化中去体会祖国的可爱,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参观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要根据品德与生活课教育的任务,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参观对象,确定参观地点,明确参观目的。在具体参观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及时指导,启发学生认真看,注意听,勤发问,详记录,借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参观后,要组织学生座谈,写日记,谈心得,从而让学生在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观点。

三、访问课

访问课是教师组织学生深入下去学习先进典型,树立榜样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访问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一是走访社会上的及家乡的英模人物、先进工作者,让他们对学生现身说教;二是访问公安机关,通过典型案件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拒腐防变教育;三是走访老红军、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是走访老农民和下岗职工,对学生进行家史教育。在走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在具体走访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加强指导,既不要使学生停留在被采访人所讲述的典型事例情节上,也不能使学生的感情停留在一时的激动上,而要按照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心理特点,启发学生多思考,把激动转化为推动学生前进的动力,让学生的美好理想变成实际行动。

四、交流课

交流课也是品德与生活课教育课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教师领导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各抒己见,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借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讨论要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要强,教师要根据某一阶段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选择一些最重要、最迫切和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作为讨论题。在讨论中,要坚持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对于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倾向性问题,也要深入开展探讨。

五、实践课

实践课是教师对学生提出一项道德品质的要求,指引学生进行一个方面的道德行为的实践。实践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小学生在思想品德上有无长进,要在实践中去检验。

六、报告课

报告课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育要求,请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同志来校给学生做集体专题报告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措施,它不仅可以弥补教师在某一方面的知识缺差,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集体性的专题报告多适用于某种专题的活动,例如学生在遵守纪律方面经常出现越轨的现象,可请司法机关、派出所的同志来作法制报告;学生没有远大理想或学习目的不明确时,便可请科学教育部门的同志来校作“四化建设向小朋友们招手”的报告。这种报告形式,比单一依靠教师教育显得更为生动活泼,易为学生所接受,更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七、展览课

展览课是通过一些实物、图片,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例如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中,为了教育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一年级小朋友浪费铅笔现象严重,可举办“铅笔头展览”,对学生进行节约学习用品的教育。对于其他单位举办的展览,教师可先去观看,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可联系让学生参观,例如禁毒展览等。展览课的一般过程大体是:“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观看展览——组织座谈讨论——教师总结提高这四个步骤。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 教育教学 高校工作研究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地处鄂西北,是1983年成立的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多科型普通本科院校。和全国许多高校一样,学校早在1985年就开始探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经过20多年的探索,基本形成了该校特有的教学组织模式。目前,该课已列入学校课表,规定每个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每学期都必须上课,每学期0.5个学分。师资方面,学校构建了专题教研组负责该课的教学与科研活动。通过长期运作,该课的教学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的今天,进一步改进该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加强该课课程建设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是一所地方性综合型院校(省属院校),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探索积累的一些经验、存在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对其他的同类型院校带来有益启示。因此,笔者结合该校工作实际,对进一步改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重视落实该课教育教学工作

第一,要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不仅属于德育范畴,而且属于智育范畴。

人们往往习惯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待该课,认为该课主要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有关国内国际形势,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的确,该课开设宗旨之一是使大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分析理解形势与政策问题,让大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和任务,也就是说,它要对大学生的成长起到导向作用和精神动力作用。但如果对该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该课是一门政治课”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该课不仅要宣讲好形势,对中央政策进行诠释,还要多讲一些不利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增强该课的学术价值。通过大量的经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渗透,大大开阔学生视野,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实现高校全面育人的目标。

第二,要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项涉及全体教师的工作,各专业课的任课教师也应在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担负起一定的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任务。主要看来,这一工程包括两大板块:一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进行的全校性集中式(主要是集中作形势与政策报告)或分散式(即分班上课)教学;二是由各院(系)分党委(党总支)、学工部、宣传部等单位,通过组织专题演讲、辩论、论坛、座谈、专栏展览、社会参观、社会调查、观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开展的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这两大板块应统筹规划和安排,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合力,产生良好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场效应”。

客观地讲,现在很多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这两大板块方面仍缺乏总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高校很少开展全校性的集中教学;校内各单位开展的教育活动也不平衡,层次也有待提高,缺乏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甚至一些高校在开展教育活动方面仍处于自发状态。

就湖北汽车工业学院而言,该校虽在第二板块没有积累多少经验,但在第一板块(采取全校性“集中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成果。这主要得益于该校党委通过召开专题会议明确形成的“校党委统一领导,思想政治理论课部负责确定报告内容和安排教师作报告,宣传部、学工部负责报告现场准备,各院(系)分党委(党总支)、辅导员负责组织学生听报告、抓考勤和维持听报告秩序,教务处负责相关部门协调”的工作体制。现在,这一工作格局已基本制度化。当然,要确保这一工作体制高效运作,不仅需要各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通力合作抓好该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共识,还必须建立起对各部门的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要认识到,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贯穿大学生培养全过程,但又要注意区分层次。

教育部规定,形势与政策教育应列入大学教育全过程。该课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的标准来计算学时。本科生学习成绩合格计2学分,专科生计1学分。该课实行每学年考核一次,该课总成绩为各学年平均成绩,一次计入学生成绩册,纳入学籍管理。该课主要考核学生对国内外形势的认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以及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考核可以采用开卷考试、写论文等形式进行。因此,那种认为大三、大四学生的学习、考研或找工作任务重,而对他们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网开一面的消极做法是不妥当的。

对大学生进行全过程教育,也要因材施教,体现出教育的层次性。对大一学生要着重培养学生了解、观察和分析形势与政策的兴趣,增强学习该课的主动性。要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分析形势,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教育方式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进行宣讲。对大二、大三学生要着重引导学生从各类媒体和渠道主动关注时事,要充分利用学生党支部、分团委和各种学生社团组织,注意培养学生骨干,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对大四年级要结合学生专业实际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与就业相关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目前,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对大学新生在入学教育阶段进行高等教育形势的教育、在毕业班进行就业形势教育已成为惯例,体现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但教育覆盖面还须扩大。考核方面,对大一年级能否以统一命题、开卷答题的方式或以听报告会的出勤情况为依据来进行考核,对大二、大三年级能否以撰写学习体会、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由谁来考核,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二、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日常工作机构

关于这一点,除前述之外,当务之急是要确定由专门机构(不设专门的教研室,也要至少有专人专职负责)统筹全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活动安排。现在,有一些高校已将该课的教务管理置于某一职能部门来推进。但笔者发现,也有些高校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的教师兼职进行教学管理的,这是权宜之计,十分不利于该课教育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试想,作为教师,他既要从事其他课的教学工作,又要负责该课教学的日常组织工作,其教学精力有所分散,也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该课的学科和课程建设,不利于集中精力开展该课的教学组织与协调工作。更为关键的是,除教学以外的各单位组织的许多形势与政策方面的教育活动(即第二板块)缺乏统一规划和组织,致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拘泥于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无法推进。

三、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融入学校教学总体安排序列

首先,高校应承认该课具有很多特殊性,并要给予一些特殊安排。比如,在教学组织模式方面就可以灵活一些。为了发挥该课教学的规模效益,学校完全可以在音响效果好、容量大的教学场所(如大型报告厅、体育馆),利用全校学生没课的时间举行大型形势报告会,也可依次由各专题组选派若干主讲教师利用学生没课的时间在一些大教室给每个院(系)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分别上课。但要注意,不论是采取大规模的报告会形式还是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开展教学,都要在每学期初制定好课表,落实该课上课时间和地点。否则,就会“打乱仗”,加大运行负担。除教学安排外,该课在教学改革、教学质量监控、学生成绩考核等方面既有特殊性,又有与其他课程教学共同的一些要求。因此,学校必须把该课纳入到学校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统筹安排,从而使该课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规范化。

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一门学问,每一个领域都属于各自的学科。没有该领域的学科背景的教师显然是难以担任该课教学任务的。因此,如何建立由分属多个学科的专家们组成的教师队伍,该校一直在探索。

最初,该校是围绕一些重大事件临时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来集中进行研讨,达成共识,撰写统一的宣讲提纲,也就是集体备课。然后,选派教师分头深入各院(系)去宣讲。这种形式的弊端主要是教学内容围绕事件转,师资也不稳定,每个教师没有长期稳定的研究方向,不利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深化。

随着该校办学规模扩大,该校拓宽视野,在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和部分校领导中挑选,甚至在社会上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来上课。兼职教师选聘力争稳定、精干,在该学科某领域有独到研究,热衷并能胜任较高水平的演讲。该校提出要求,希望每位兼职教师在本学科长期保持至少1个稳定的研究方向,以便推陈出新,丰富、深化该课教学内容。该校还通过给每位兼职教师发放教学日志、教育部《教育教学要点》等教学资料的措施来规范该课教学管理。实践证明,充分发挥一些专家的优势来举办形势报告会效果较好,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兼职教师多是“独立作战”,缺乏对教学内容的集中研讨;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兼职教师因为本职工作繁忙(比如出差)而很有可能使原有教学安排延误。

为此,该校又开始新的探索,采用了目前师资队伍的建设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全体教师为该课专职教师。根据对本课教学内容体系的研究,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教师划分经济社会组、国内政治组、国际政治组三大专题(教研)组。每位教师必须自愿参加其中一个感兴趣的组,力争各个组的教师年龄和职称结构合理,形成学术梯队,每个组还选出了负责人。这样,专题组就能长期关注、研究某一领域的形势与政策问题,每个专题组的成员有了明确的专攻方向,保证了该课教学内容研究的可持续性。每个学期各个专题组要根据教育部对该课制定的《教育教学要点》准备一个专题,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选派主讲教师给学生做形势报告。实践表明,通过集体的智慧优化和深化各专题、各领域的教学内容,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上级有关专家的认可。

五、加强该课的教育教学研究,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

各专题组在明确总的研究方向之后,如何选择好每学期的专题,十分重要。专题的确定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期待视野,又要考虑该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到,因此必须慎重对待。专题要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不能仅围绕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来设置专题,否则,不利于师生对形势与政策基本理论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和全面掌握。因此,各专题组每学期初应集中学习和研讨教育部对该学期制定的《教育教学要点》,在吃透其精神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专题。每个专题的备课工作实际上就是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学校每年应拿出一笔资金来支持该课教学内容的研究,这样做能够推出不少新的科研成果,形成若干课题库。当然,除此之外,学校还应格外重视该课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特殊性研究,可以通过召开教学方法或教育活动经验交流会等,强化该课教学效果,丰富教育教学形式。

六、重视该课的教育教学资料建设

该课教学资料由稳定的教学基本框架和活的素材组成。目前,对于此课程,全国几乎没有质量比较高的由相对稳定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构成的基础教程。即使有些部门或高校主编了该课的基本教材,但在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前瞻性、时效性,以及学科上的逻辑性和足够的理论深度。由于该课时效性强,需要一些教学参考资料,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每个新生订一年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12元/册,共2册/套),有的学校将此作为新生的自学教材并出题考试,有的学校主要给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形势与政策资料以引导学生关注形势与政策,都是比较好的做法。目前,很多学校在校园网、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建设方面基本满足了学生了解形势与政策的要求。但我们发现,有深度分析的文字、音像资料连一些高校都比较缺乏,各学校应加大这方面的建设力度。另外,如何给学生及时编写高质量的形势与政策参考资料,以及在学校红色网站中如何开设生动活泼而又内容丰富深刻的形势与政策专栏,也需要研究和认真组织。至于教师备课所需资料,应予以特殊安排。为了让任课教师充分了解形势与政策前沿问题,应给予任课教师阅读中共中央党校报告选、新华内参等机密文件的权利,同时任课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料时,必须严守保密规定。

七、进一步加强该学科建设的对外合作力度

和其他许多地方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一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发展方面还是不太充分的,使该校在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时缺乏相关学科的依托,而且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僻,当地没有综合性重点高校,与其他高校之间的学术互动性较弱,这些都是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甚至人文综合素质教育的不利因素。因此,这种类型的学校应进一步协调好各学科发展之间的关系,重视人文社科类的学科建设,同时还要加大与外校的人文社科类学术交流的力度。就形势与政策教育而言,适时聘请知名专家来校作形势报告会很有必要,更重要的是要加大该课教师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或相关学术会议的力度,并把它形成制度,增强教师授课能力,强化讲课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学俭等.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刍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3).

[2]叶飞霞等.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8篇

主要原因

1.“四大过度依靠”。即:过度依靠教辅教参,过度依靠网络电脑,过度依靠现成教案,过度依靠集体备课。前三个方面比较容易理解,就是搬用现成的资料、代替教师个体的理解、思考和研究。而过度依靠集体备课也许有些人不太清楚。集体备课本来是教师校本教研、互相交流的重要内容,教师们通过集体备课互相探讨,解题设难,切磋交流。但是在一部分学校的语文集体备课中内容已经变了味,变成了一言堂。就是一位教师把上课的思路内容说一下,把资料整理一下给其他教师。现在许多学校实行“学案制”,集体备课就是把学案解读一下。这种备课,对课堂教学又能起多少促进作用呢?对于教师成长更是毫无作用。

2.“四大错误诱导”。分别是偏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诱导,华而不实的教师培训的错误诱导,虚假公开课的错误诱导,盲目提倡信息化的错误诱导。下面简述之。偏面追求升学率在课文教学中最明显的倾向是以练代教,以统一练习考试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唯一手段,忽视对文本的解读和师生的交流。结果学生的语文素养没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只会弱化。所谓华而不实的教师培训就是盲目地请专家学者给教师讲空调的理论概念,讲得听众云里雾里,晕头转向。

这种培训不接“地气”,对于提高教师能力没有益处。所谓虚假公开课就是一切按规定设计导演好,课堂只是一场演出,课堂对于听课者来说等于看戏,这种课对教师能力提高没有作用。教学信息化本是好事,而盲目提倡信息化主要是现代技术手段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教师能力提高。例如,有学校规定语文课一定要用课件,而一名语文教师真正要制作出一个好课件是很难的,要花费不少心思和时间,由于教学任务重,教师只能应付从网上下载课件用于教学,结果用了课件反而影响了教师钻研教材,影响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当然,教学能力的弱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教师工作负担重,教师自身努力不够,这里就不赘述了。面对这样的情况,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采用哪些措施呢?

几点建议

1.真正重视常态课的研究。对于学生而言,常态课是每天的饭,人的生长主要靠这每天一顿顿的饭,而研究课公开课最多只能算大餐,吃一顿是一顿,虚假的公开课更不必提。对于教师来讲,常态课是几乎每天都有的研究实践提高的机会,公开课或研究课机会不是太多,而且往往有着明显的功利性。所以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本身,都应该把常态课作为提高能力的重要一环。特别要强调教师课前磨课,同行互相听课,课后认真评课。

我们多年来开展的“自录课”活动,对提高教师能力很有帮助。具体做法是老师在学校录播教室上课,进行全程录像,然后自己观看并写分析报告,再请同行来评议,最后形成书面的报告。这样做与一般的听课评课不一样的是教师可以回放观看,形象直观,甚至可以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探讨。我们规定青年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的像课并形成报告,青年教师普遍感觉收获大。

2.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校本教研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关键是要提高校本教研的质量。校本活动要有高质量,一是要靠有好的活动内容,既要有味,又要实用;二是要真抓实“研”,特别要反对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花架子的教研表面热闹实际上教师收获寥寥。校本教研要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要让教师真正感到有收获,这样教师就会越积极地参加,久而久之能力就有了提高。

3.结合实践扎扎实实抓好教师培训。有一个浅显的道理应该是大家明白的,就是教育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和能力,而不是培养教育家的。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讲,他们是要提高实际教育能力,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尤其如此。教师培训要进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评比,或设置教学情境,让教师们在实践状态中提高能力。有时可针对青年教师特点开设“会诊课”,让专家对课进行“把脉”挑病,让教师切实改变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当然还有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评价教师培训的标准。

4.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教学质量观,改变把教师当工具、以成绩论水平、拼命抓满堂灌、靠题海战的观念和做法,积极引导教师钻研教材,关心学生,提高能力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同课异构;“U-G-S”教师教育模式;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2-0013-04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成为近年来教育界热议的话题,并引起理论与实践领域全面而广泛的探讨。“同课异构”作为实现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已经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教师专业培训的重要途径。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为平台,通过“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以下简称“U-G-S”模式)的规约和引领,对“同课异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使“同课异构”成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程式,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与实践承载

1.1 “同课异构”的基本内涵

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的概念和基本内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大多根据“同课异构”的操作形式与实施方式来界定,且多为描述性定义。如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是指不同的教师在相同的年级、不同的班级上进行同样教材、同等进度的“同名课”,以比较他们在教材分析、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从而实现相互学习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改善学生课堂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1]。有学者认为,“同课异构”即组织教师就同一教学内容或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堂教学展示和观摩活动,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2]。也有学者指出,同课异构应当使同一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承载不同的课程目标:“同课”可以理解为同一课程(或教学)内容,而“异构”则是从不同的课程目标入手构建起来的课程实施体系[3]。

以上三种观点较为全面地代表了当前学界对“同课异构”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指出了“同课异构”在教学内容、学生、授课时间上的共同性和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风格、教学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体现出“同课异构”的操作方式以及教师观摩、交流、研修等取长补短的价值功用,但这种认识窄化了“同课异构”的功能,尚未使“同课异构”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在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实践操作中,“同课异构”被赋予了创新型构建与发展意义,成为集教学、研修、培训于一体,通过合作、授课、点评、交流、反思、报告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促进教师自身成长、开展教师在职培训的有效途径。

1.2 “同课异构”的实践承载

1)“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平台。服务基础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是师范大学的首要任务。1988年,东北师范大学率先进行了师范大学、中小学校合作教师教育模式(即“U-S”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吉林省白山市创建基础教育服务区,为当地农村和山村培养并输送近600名教师,强化并提高了白山地区的整体师资水平,这一举措被广誉为“尽显华章异彩的长白山之路”。通过对“长白山之路”实践经验的总结,东北师范大学于2007年与东北三省教育厅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中小学校共同开展教师教育事业建设工作,成立“教师教育创新东北实验区”。在“实验区”,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承担共同的职责与使命,致力于提高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协同发展,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的召开和“同课异构”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操作性平台。

2)“U-G-S”教师教育模式引领。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实验区”建设工作稳步进行。基于此,东北师范大学探索出了以“实验区”为载体的“U-G-S”教师教育模式,形成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协同合作的教师教育新机制,成为“优秀教师和教育家培养工程”的重要途径。“U-G-S”教师教育模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要求,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在协同发展理念下以目标一致、责任共担、利益分享、资源互补为工作原则,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为工作核心,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和形成组织结构,为实验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模式规范和引导,为“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暨“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模式与机制保障。

2 “同课异构”的机制与保障

2.1 “同课异构”的运行机制

运行机制是指系统事物进行正常运行时,各要素间所必须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规则、程序和由这些规则程序形成的整体秩序[4]。科学、系统的运行机制能够使模式的构成要素最大限度发挥其职能,能有效建构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稳定的模式结构,使模式的整体功能得以发挥。

“同课异构”依托“实验区”平台,在“U-G-S”模式的引领与规范下有效运行。其中,东北师范大学负责“同课异构”的整体策划和理念引领。通过大学固有的学科和师资优势为活动的开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人力资源保证,邀请国内教学名师和相应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开展示范教学和评价指导,同时为活动的开展提供经费保障,并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滞后地区的参会教师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地方政府为“同课异构”活动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帮助,组织协调中小学校在职教师参与活动,加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的有效衔接,成为师范大学与基础教育高效合作的枢纽。中小学校在具体层面选派相关学科教师,组织教师参加“同课异构”,获取在职培训机会,并就参会教师代表的感想、体悟、思考和经验在学校教师队伍中做进一步传播与分享,扩大教师受教育范围。

2.2 “同课异构”的保障制度

在制度层面,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于2007年12月签署了“实验区”工作协议,并于2012年9月共同成立了“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先后制定颁布了《“实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东北师范大学“实验区”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实验区”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文件。这些举措保证了“U-G-S”模式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也使“实验区”建设工作得到持续、稳步、全面发展。这样,“同课异构”作为“实验区”建设的主要活动之一,在制度层面取得了良好开展的保障。

“同课异构”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三方主体相辅相成的联动发展机制下,构建了教师在职培训的新范式。使“教师备课-教师授课-课例观摩-专家点评-交流互动-理念解读-专题报告-专业反思-经验共享”等各个环节紧密结合、环环相扣,使一系列活动取得一体化发展,充分实现了教学优势的互补与整合,促进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取得专业成长。

3 “同课异构”的实践范式

3.1 名师授课:在观摩中进行专业学习

名师授课环节可谓是“同课异构”活动的核心部分。在此环节中,参与“同课异构”的教师均为在该学科教学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并具备自身教学特色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教师。每次“同课异构”活动通常邀请三名以上教学名师就教科书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教学示范,形成对比。同时,名师授课环节除教师在“同课异构”活动中所展示的课堂教学外,在隐性层面也包含着教师授课前期的教学准备工作。参与“同课异构”的示范教师,在授课前均进行过较为全面、细致的教学设计和备课工作。需要结合课程与教学的价值导向和目标要求、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师的自身特点和教学风格对教学内容进行解读、设计、组织和改进。这种授课准备工作往往通过教师个人设计、小组或集体设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伴随着研讨与反思,对授课过程中的诸多可能性和偶然性情况进行全面把握,力求在最大程度上呈现教学艺术的完美性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以此达到“同课异构”课例教学的示范性、参考性和学习性。

3.2 专家点评:在反思中获取专业成长

专家点评是“同课异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专家点评能够清晰呈现课例对比中的亮点,补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针对教师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行为、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进行解读和评价,挖掘教学过程中的积极因素并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引领授课教师和观摩教师进行专业反思和专业提升。参与“同课异构”的专家和学者大多为该学科教学与课程研究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高校教师。其中,有的专家在活动之前参与过授课教师前期的备课工作,这样有利于深入发掘和解读课例。另有专家未曾参与过授课教师的备课工作,其评价相对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在专家点评过程中,每一位专家会针对不同授课教师的课例进行点评与讲解,对授课教师提出具体建议和意见,并对教学内容的内在理念和价值目标进行深刻揭示。同时,促使与会教师掌握实现有效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逻辑思维,引导教师在反思中取得专业成长,进而发挥“同课异构”的实践成效。

3.3 交流互动:在沟通中实现专业完善

交流互动是“同课异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交流互动环节能够为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之间建立起真正的对话空间。通过交流与互动,授课教师可以将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理念等缄默知识呈献给观摩教师,将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对学生的认识与期望、对专业性的自我理解以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做出明确的解释,并就观摩教师存有的疑问和想法进行解答与交流。观摩教师能够在交流与互动中就自身存在的问题等多方面内容与授课教师进行探讨,同时与授课教师分享经验。另外,教师之间可以借此环节相互提出建议和意见。交流与互动环节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的显性和表象层面,往往能够深入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甚至延伸到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交流与互动使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彼此交换经验,相互吸收各方之长,充分实现优势互补,不断实现教师专业的完善。

3.4 专题报告:在引导中形成专业展望

专题报告是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专家就学科教学、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问题和教师专业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做出专题讲解,对授课教师与观摩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师专业知识、教师职业认同、职业素养等多方面做出专业引领,并对教师的职业生涯形成规划与展望。在“同课异构”的基础上进行专题报告,不仅是对传统教师在职培训方式的继承,更是对教师教育方式的新发展。“同课异构”与专题报告相结合,能够实现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之间的有效衔接,使报告主题紧密围绕“同课异构”展开,使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取得专业提升,使观摩教师在对“同课异构”形成直观经验的基础上丰富专业理论,获得宏观专业引领和具体的理论指导。此外,专题报告同样设有交流与互动环节,形成参会教师与专家、学者之间交流与对话的空间。参会教师可就教学实践、教育理论、教学管理、教育政策、课程改革、素质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等多方面内容与报告专家进行沟通,破解制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质量提高的教师专业困惑与实际问题。

4 “同课异构”的价值追求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课异构”与有效教学有着内在的、必然的关联。如果说“同课异构”是手段和途径,有效教学则是手段和途径的最为直接的价值导向,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有效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它直接影响着“同课异构”活动的构建与实施,也是“同课异构”活动最为核心的价值追求。尤其是在以县、区和农村学校为合作主体的“实验区”,“同课异构”活动成为一种促使农村教师更新观念、传递教学经验、完善教学设计、深化理念解读、优化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更是全面提高课程实施成效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有利方式。

2)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个体的专业性提升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之举和核心保障,也是实施“同课异构”与实现有效教学的中间衔接力量。“同课异构”活动以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直接价值导向,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充实教师专业知识、养成教师实践智慧、完善教师综合素养为直接目的。“同课异构”活动的展开旨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互补融合的课程与教学范例,发挥其对教师的观摩、欣赏、学习、启发、反思、完善作用,进而实现教师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双向提高。

3)改善农村教师培训状况。当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依然不容乐观。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经费受限、培训资源匮乏等问题始终影响着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体现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瓶颈。依托“实验区”平台建设和“U-G-S”模式的支撑,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打破了以往相互独立的状况,建立起有效衔接,使“同课异构”成为破解农村地区教师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的有效途径。加之师范大学对活动的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缺乏经费而引起的教师培训难题。

5 “同课异构”的成效评析与实践反思

5.1 成效评析

自2007年“实验区”成立以来,东北师范大学与东北三省教育厅及其下辖的23个县(市)教育局的105所学校共同开展多次“同课异构”活动。2012~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携实验区联盟学校分别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吉林省通化县、辽宁省朝阳市等地区共举办5次“实验区”有效教学现场会。活动包括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多个学科,来自北京、上海、广东、长春等多个地区的教学名师和专家受邀参会,对活动的开展做出了精心的准备,并对活动的策划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课异构”活动也得到了东北三省教育厅和县(市)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大力支持和肯定。5次活动共培训东北地区教师尤其是农村地区教师2000余人,成效显著。“同课异构”改善了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破解了长期制约东北农村地区教师质量提升的培训难、培训形式单一、培训质量偏低的难题,切实推动了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和速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有重要作用。“同课异构”活动也因此受到社会教育界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

5.2 实践反思

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同课异构”活动本身也不断取得完善,其成效和意义值得肯定。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得以正视,只有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课异构”才能逐渐走向完善,其功能与作用才能得以最大发挥。在“同课异构”活动开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师范大学与中小学校有效衔接的枢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地方政府的参与程度与“同课异构”的效果呈正相关。但在“实验区”建设过程中,部分地区政府参与程度低,导致“同课异构”效果受限。充分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发挥政府最大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次,“同课异构”活动的参与范围小,目前还限于东北三省地区。在参与活动地区,教师专业成长水平明显提升,但对比其他地区,师资质量又出现了新的差异。因此,大范围地组织实施“同课异构”是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最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相当一部分地区教师参与活动的困扰因素依然较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周边地区和偏远地区。保证这些地区的教师培训质量是今后开展“同课异构”活动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瑞生.同课异构:一种有效的教育比较研究方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8-10.

[2]程瑞,田万惠.运用同课异构,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和提高实习生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的途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8):99-102.

[3]齐健,李秀伟.教师课例研修的理论视野与实践要义[J].中国教育学刊,2012,(12):77-80.

教师观课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学研究 研究方法

从思想品德教师专业成长角度说,教师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学研究。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品德教师可进行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看,思想品德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可分为五个步骤: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问题的确定心理学、法学及国情国策文献的阅读和摘录明确思想品德研究论文的方法研究材料的收集和信息处理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一、思想品德课研究问题的确定

1.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更注重选题的实践价值和发展价值,对问题的理论价值基本不作要求,这是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的。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实践价值,指研究成果在解决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实际意义,如:思想品德课教学幽默的美感机制研究;思想品德课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式的建构;探究题与实践题引入中考试卷的作用研究;情境教学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际作用研究等。其发展价值是指研究题目的选择对思想品德教师的研究能力、思想品德教学效果和水平提高的作用,如新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影响;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探究与实践研究;初中文科综合考试与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性研究等。

2.研究问题的确定应遵循科学的思维过程。思想品德课教研课题的选定,是在思想品德课本和教辅材料、书籍、文献了解认识的过程中或在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实践中受到启发,逐渐认识的。这一思维过程如图所示:思想品德课教学研究题目的初步设想思想品德课教科书和教学研究材料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分析和判断使思想品德课教研题目更加具体明确科学。

3.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研究始于问题,思想品德课研究也不外于此。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的内容存在三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品质状况和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和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方法及效果的研究。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课题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进行选择:(1)从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初中学生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初中学生法制观念调查研究,初中学生对国情国策的认知状况研究。(2)从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要求出发提出课题:初中学生如何适应文综开卷考试应试误区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特征研究,初中学生如何写好思想品德论文研究等。

二、明确思想品德课题分析角度和方法

1.研究课题的进一步分析说明。当思想品德教师选定了一个比较有价值的课题,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有了恰当的陈述方式,思想品德研究问题一般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成为理想的题目。例如:“论深化思想品德课改革,全面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这样的课题陈述是不能令人满意的。这个课题的陈述太宽泛,给人的信息容量太小。就这个研究课题说,它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的转变,思想品德课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的深化对学生的要求。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德课研究课题陈述,可以使思想品德教师和阅读者更清楚研究方向和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题陈述应着重指出中心议题和课题的前后背景。如:“单亲家庭子女自我保护能力调查”这一课题陈述,可以使人们基本上了解思想品德教师的意图和技术路线,明确了两个变量:家庭结构、自我保护能力;一个假设:家庭结构与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存在某种相关。这样“小题大做”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研究的对象、性质及方法。

2.确定研究类型和方法思想品德研究课题确定后,必须明确此研究属于何种类型的研究,是定量研究还是定性研究,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如果主要是定量研究,必须明确是用实验研究还是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如果主要是定性研究,还要进一步明确采用比较研究、历史研究或人种学研究的方法。例如:“把握中考探究与实践题特点,提高复习针对性研究”属于定性研究,又是应用研究,我们一般采用比较研究和人种学研究的方法。“我国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研究”属于定性理论研究,采用比较研究和历史研究方法。“构建‘和谐河北’、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研究,是定性理论研究。

三、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数据的处理

思想品德课研究数据有多种形式,如定性的、比较的、顺序的,研究者通常会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统计方法主要有图表法、特征量计算法、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法、统计分组法以及统计实验法等。(1)图表法。是借助几何图形或表格来表现以整理好的由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所获得的统计资料的一种方法。(2)特征量计算法。思想品德课教育统计学所研究的大量现象总是通过数量综合把它的一般特征和典型特征表现出来的,如校园学生诚信状况研究。(3)大量观察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如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是根据“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一般通过个别表现出来”的原理确定的。(4)统计分组法。如中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研究。

四、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研究结论的得出

思想品德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最主要的形式是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思想品德课教育研究论文一般格式:1.题目名称;2.内容摘要;3.关键词;4.引言;5.正文;6.结论;7.注释与参考文献。思想品德课研究报告形式:教育调查报告和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描述现状,并根据现状提出改进问题的对策,也称咨询报告。实验报告的核心是实验,通过实验设计和用实验的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上一篇:观课报告范文 下一篇:初中语文观课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