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7 21:19:46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1篇

每所学校都有其不同的自身特点,所以学校的发展过程及工作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学校位于苏家屯区北郊城乡接壤之地,是全区唯一的城区平房未改造区域,周围工厂停产倒闭,外来务工人员与社会闲散人员聚集较多。现有学生608人,有三个年级,十二个教学班,教师49名。城镇学生占40%,来自于学校附近的两个街道;农村学生占30%,来自于城效乡五个自然村;外籍学生30%,大多数来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偏远落后的农村。从学生的个体素质上看,学困生占50%以上,有不良行为的学生20%以上。从学生家庭结构上看,单亲、父母外出打工、孤儿占30——40%,不愿和不能供子女读书的家长占有一定比例,教育能力低下的家长不在少数。学校周边环境不良;家长素质的偏低;学苗素质较差是我校的实际情况。

几年来学校领导班子,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树立先进的德育理念,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坚持德育工作创新,拓宽德育工作渠道,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成果。

我们的校训是:“敬业务实、文明创新” 校风是:“自律、自信、自尊、自爱” 教风是:“德馨、博学、笃行、创新” 学风是:“尊师、乐学、自主、探究”

我们不但提出了新的校训、校风、教风和学风,还确定了“实施素质教育,德育先行,德治、法治并行”的德育工作思路。

我校的德育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强化德育目标管理

1、德育工作的方针为:“三十六字”

讲法律,献爱心;靠方法,抓队伍;树典型,讲系列;多活动,重参与;勤指导,用考评;搞科研,有创新。

2、贯彻一种思想: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3、增强一种意识: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4、实现三个转变:学校德育管理由随意型向规范型转变;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

5、抓住三条主线:一是养成教育;二是班级管理;三是综合治理。

6、搞好四个结合:德育管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相结合;管理工作与科研创新相结合;规范工作与重点工作相结合。

7、学会五种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

二、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加强德育队伍的建设。

注重教师自身的示范作用及“隐性”影响,使德育教育的关键。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用自身高尚的师德来塑造学生。学校以师德建设年为契机,开展师德建设大讨论活动。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学习《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等法律法规。并通过“走出去”,到先进学校取经;“请进来”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区教研员、先进教师典型到学校讲学,学习先进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通过这些手段,有效的提高了教师的师德素质与德育能力,形成了人人抓德育、事事寓德育、时时想德育的全员德育的局面。

三、实现德育管理工作实现“五化”。

1、德育管理规范化

德育管理要实现规范化,就要有相应的工作制度作保证。为此,学校制定了《班主任评估细则》、《班主任工作职责》、《学生奖惩条例》、《百分竞赛评比制度》等十余项,有效的保证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常规管理中,德育处用争创达标班,开展百分竞赛为纽带,全面拉动德育常规工作,使学校的纪律、卫生、班级管理等工作在高质量上运行。

2、德育内容层次化

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同的,并各有其特点,学校针对学生的发展规律,对各年级有不同的德育重点。初一注重文明行为,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初二注重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作好控辍保学,不良行为学生的帮教转化工作,防止两极分化。初三加强人生观、世界观、科学观教育。处理好做人与成才的心理健康教育,作好走入社会前的良好人格的培养,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就业理念。

3、德育渠道网络化

利用更多的现代化宣传手段,开展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生活的德育活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感受,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德育运行机制四条线:第一条现是社会,由法制校长、社区、乡镇组成,发挥德育辅助功能;第二条线是家庭,以家长学校为依托,发挥家庭教育主动功能;第三条线是学校,由德育领导小组负责,发挥学校主阵地的功能;第四条线是学生,有学生会、校团委会组成,发挥学生德育的自律功能。

四条线各成体系,又互相配合,完成德育目标。

4、德育方法多样化

教育有“法”,但无定“法”,德育也是如此。德育方法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体现时代特点,要为学生的终身服务。学校德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开展“六爱”教育活动,即爱自己、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国家。由小到大,有顺序,分层次的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操;开展学、爱、做历史名人的弘扬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5、德育活动系列化

学校即社会,所以学校的德育不能离开社会的主旋律,要突出时代的气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我们充分利重大节日和纪念活动日为契机开展有特色的德育系列活动。利用培养弘扬民族精神月、文明礼貌教育月、法制教育月、安全教育月等开展对学生各种形式教育,并不断丰富和完善活动内容。

四、加强法制教育,做实综合治理工作,创学校德育特色。

1、拓宽法制教育渠道,加强法制教育,增强师生的法制观念,逐步实现以法治校、依法执教。

2、积极与法制校长、法制辅导员配合,整治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保证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3、与班主任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状》,明确责任,实现目标。

4、开展控辍保学,帮教转化工作,有效预防学生违法犯罪。

5、健全学校综治工作制度,完善综治档案,使综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五、开展“弘扬三种精神、奉献一颗心”德育创新活动。

结合我区师德建设年工作要求和学校的工作实际,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一致认为:搞好师德建设工作,必须以消除师生情感障碍为切入点,要消除师生情感障碍必须从“师爱”做起。校长亲手起草了一份《爱心大讨论活动方案》“爱心大讨论活动”。

方案提出的工作总体目标是:

通过爱心大讨论活动的开展,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让爱洒满校园。

“爱心大讨论活动”分为学习阶段、自查阶段、整改阶段、总结阶段四个阶段进行。通过开展“爱心大讨论活动”,全体教师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在“爱心大讨论活动”中,学校围绕师德建设开展“三个一”活动:每周进行一次师德检查,每月进行一次师德总结,每学期进行一次师德经验交流。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典型,通过经验交流提高了全体教师对师德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教师的道德素质,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质量。

学校领导班子在认真总结“爱心大讨论活动”成果的基础之上,

对教师提出要求:加强各教研组和各学科之间合作,形成攻关型的学年组和教研组,集中个方面的智慧,攻三关,即:攻学生心理关、教育科研关、学法指导关。

结合师德建设年工作,在开展“万名教师进家庭活动”中,我校共有605名在校学生,每年利用暑假期间,动员全校任课教师普遍家访一次,对班级个别学生每月走访一次,在万名教师进家庭活动中,我校本学年度教师家访达915人次。并写了家访记实。

我校共有20名党员,每个党员帮助两名学困生,定期找其谈话,做好帮教记实。有的党员主动帮助学困生解决生活困难。

为了攻克学法指导关,我校在XX学年度,分上下学期,结合新课改,在全体教师中分别开展了以说课和制作课件为主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利用教研活动研究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爱心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育的推动力,富秀娟、王畅两位教师,特别关心爱护后进生,教育方法得当,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深受学生的爱戴。

严谨治学是树立师德形象的基础。教师在学生中不仅要树立德高者形象,还要树立博学者形象,我校年轻教师于雪梅、郭金凤、张丽娜平时认真钻研教材、耐心辅导学生,深受学生欢迎。

全体教师按照学校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写一篇《师德案例分析》,总结一句“师德名言”。

学校建立了师德档案,主要内容有:个人简历、师德考核表、师德计划、师德案例和名言、师德论文、师德反思、师德总结等。教育局组织的师德案例评选结果卢艳春撰写的师德案例被评为二等奖,薛冬梅、李春丽的师德案例被评为三等奖、沈艳红的师德案例被评为优秀奖。

在“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在党支部的倡导下我校今年11月份又成立了“情满校园捐资助学基金委员会” “情满校园捐资助学基金委员会”成立的启动仪式,在一片欢乐而和谐的气氛中举行。

全校共产党员这项活动中发挥共产党员的表率作用,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党员干部捐助200元以上,普通党员捐助100元以上。在全体党员的带动下全校师生也都纷纷慷慨解囊,为贫困学生捐款。

“情满校园捐资助学基金委员会”的成立,把我校“弘扬‘三种精神’奉献一颗爱心”活动推向了高潮。

由于我们在师德建设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中拓宽工作思路,坚持创新的精神,推动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德育能力;素质模型;德育实效

中图分类号:C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2-0014-02

德育是教师日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德”的发展是全面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德育研究者对制约德育实效的教师德育能力关注得比较少,而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者,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也关注不够。

一、目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状况

笔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胜任德育工作,有效达成德育目的的能力。目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状况非常不乐观,主要表现在:

1.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深度不够

国内外大多教师教育政策都强调教师教育应该包含培养教师德育能力的相关课程,但是,多数国家的教师职业人职标准、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等均没有对教师德育能力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于是,教师德育能力包括哪些内容以及如何培养教师德育能力等问题,往往取决于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德育能力的个性化理解和他们自身的教育条件。这样,既不利于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提高德育实效。

另外,“教师德育能力(素质)”至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为大部分研究者所认同的概念。就内涵而言,研究者所持观点差异较大。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教师的一种心理倾向;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德育能力是教师的德育“技术”运用并达到德育目标的能力。就外延而言,研究者分歧也不小。例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德育能力应该包括教师本身的基本文化素养、良好的人格特征、道德和科学素质及对学生和德育工作的热爱;有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德育能力素质应该包括道德与文化素养、科学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有的研究者认为,德育能力应包括思想教育工作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德育教学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德育科研能力。凡此种种,均反映了当前教师德育能力研究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亟待加强和深入。

2.研究的科学性不强

为了向中小学教师提供德育能力发展参照标准,帮助,中小学教师迅速提升德育能力,部分中小学教师根据个人的德育经验,提出某些德育能力发展的内容和办法。因此,当前有大量的关于教师德育工作经验方面的书籍不断出版,这些书籍包括本土著作和译著。例如《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问题学生诊疗手册: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给年青班主任的建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优秀班主任99个成功的教育细节》(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青教师的五项修炼》(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等等。这些书籍大多是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创作的,多针对教师的日常教育(德育)工作总结的大量经验,这些书籍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帮助。但是,这些研究由于缺乏客观性和普适性,无法真正改变教师德育能力发展莫衷一是的混乱局面。而且,由于这些经验没有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受具体情景的局限,很难在更大范围内指导教育实践和教师德育能力的发展,因此其指导作用受到较大限制。

3.缺乏基础理论支撑,系统性和完整性欠缺

当前国内外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不多,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更多地是从“职业需要”的角度来论述的,导致其研究缺乏系统性,或者因脱离德育特质来论述而缺乏完整性,这都是缺乏基础理论支持的表现。

苏联教育家涅德巴耶娃在谈及“教师必须具备哪些能力”的问题时认为,教师应该具备12种能力,在这些能力中,尽管她没有直接指出哪些能力是教师的德育能力,但是,绝大部分能力都是教师开展德育工作时所必须的能力。只是这些能力之间区分的标准不明确,各种能力之间的关系也相当松散,没有构成相对系统的德育能力结构。之后,英国教育家赫斯特(P.H.Hirst)、哈里斯(Alan Harris)对德育教学教师的德育能力提出了道德知识方面的要求,道尼(M.Downey)和凯利(A.V.Kelly)提出教师要熟悉学生道德发展心理的德育能力,但这些研究是比较零散的和不成系统的。相对较为系统的研究,是美国的教育研究者莱茵(Kevin Ryan)对德育教师提出的7种能力要求,但这些要求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过程在德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教师和学生心理过程对教师德育素质的要求。

在国内,汪刘生从班主任认知过程、意向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讨论了班主任的能力素质,这是我国早期对班主任德育能力进行探讨的文献之一。但是,这篇论文显然是仅仅从心理学角度进行论述的,缺乏多学科的视角,对德育特质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观点的偏颇,而且论文的研究对象局限于班主任,不符合当前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戴锐认为,德育能力素质包括教育者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能力和践行能力,把握德育内容的能力,掌握德育规律、灵活运用德育方法的能力,德育信息搜集和处理的能力,了解并正确评价德育对象的心理品质和操行的能力,控制德育环境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他是基于德育过程的角度来展开论述的,但是他忽视了教师德育能力的心理结构,使得这些能力之间缺乏严密的逻辑,更缺乏能力发展的合理的心理学基础和解释。段洪和张兴认为,德育工作者的素养包括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包括若干点具体内容,这是相对比较系统的研究。但是,研究者忽视了德育工作者对学生心理特征把握的能力和相关知识,同时,两位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的事实也缺乏考虑。戚万学和唐汉卫认为,德育教师应该是道德哲学家、道德心理学家和教育艺术家。但是,书中此部分的内容缺乏详细推理,有对德育教师要求过高之嫌。2007年第4期的《教育研究》刊登了《德育专业化问题笔谈》,数位研究者参与了笔谈,有个别研究者试图参照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提出教师德育专业化标准。在这些标准中,有些没有反映教学能力与德育能力的差异,有些没有突破德育教学的限制,成了仅仅探讨教师的德育教学能力,而且,这些探讨可能局限于“笔谈”这种形式,也没有系统的对教师德育能力结构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二、研究教师德育能力的意义

1.是提高德育实效的前提和基础

德育实效问题是一直困扰我国教育界的难题,很多研究者对这个问题都进行了研究,他们主要从德育目的、德育

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评价等角度对当前学校德育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反思。但是,作为制约德育实效的另一个因素――教师德育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研究。

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缺乏,源于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的欠缺。教师德育能力发展缺乏客观标准和方向,制约了教师德育能力的提升,德育师资无法满足德育的发展,最终导致德育低效。我们只有对教师德育能力有了比较全面、客观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把握提高教师德育能力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德育能力,从而为提高教师德育实效打下师资方面的基础。

2.能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理论从学科归属的角度讲,属于教师教育理论范畴。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比较零散和不成系统等现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师教育理论的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研究应对影响教师德育能力的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形成相对系统的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拓宽和加深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推动教师教育理论科学化。

3.能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科学化

教师德育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教师德育能力理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研究的不足,造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缺陷,也无法推动教师(德育能力)的专业发展。因此,笔者认为,加深和拓宽教师德育能力理论,将有力于推动教师(德育方面的)专业发展的科学化。

三、教师德育能力研究的初步设想

对教师德育能力的研究,笔者提出下面几点设想:

1.确定当前我国社会文化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社会文化是德育的背景和前提,它既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德育任务,又是德育工作开展的条件。因此,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教师的德育能力的要求会有所差别。只有对当前我国社会文化进行分析,我们才能明确社会文化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2.分析确定当前学校德育任务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人的活动步骤、过程、方式以及对活动主体的要求都是活动目的的反映。因此,对学校德育任务进行分析,能对教师德育能力要求有比较明晰的认识。

3.分析德育特质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

我们不得不承认,引起研究者对教师德育能力认识产生较大分歧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对德育本质认识的分歧。而德育本质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它涉及“德”的本质属性和教育的本质属性。因此,研究者应该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四个学科的不同视角,对德育的特质进行分析,然后确定符合德育特质的教师德育能力的基本内容。

4.调查当前德育实践中各个主体对教师德育能力的要求和认识

为了提高对教师德育能力认识的普适性,扩大教师德育能力理论的指导范围,研究者应该尽量避免教师德育能力理论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因此,研究者应该对那些德育工作实效较高的教师、学生和德育管理者进行调查,总结他们对教师德育能力的共同认识和方法。

5.建构教师德育能力模型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3篇

2014—2015学年全县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突出抓好高考和中考复习、提升高效课堂、深化德育工作、推进教育信息化、强化师德建设、探索文化立校等重点工作,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坚持以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强各类教育内涵建设

1. 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加强对高中校的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继续实行高中校长月汇报制度、目标责任管理制度。研修中心高中研修部进一步加强对高中校教学研究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

二是望都中学要加大优秀生的培养力度,调整文理结构,增大艺体生比例。

三是固店中学要强化艺体生文化课的学习,在提高艺体生的文化课成绩上求突破。

四是加强高三教学工作管理,科学安排复习方案,增强复习的实效性,通过分层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因材施教,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力争高考升学位次前移。

五是进一步夯实德育的常规工作,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团队的阵地作用和学生的主人意识,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创建和谐校园。

2. 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加大招生宣传、改革力度,完成市局下达的职教招生任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紧紧围绕提高质量这个核心,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抓住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以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为切入点,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

3. 推进义务教育质量均衡。

一是小学层面强化乡域管理。充分发挥乡、镇总校规划制定、区域管理和业务指导的功能,建立乡域内小学之间观摩交流、研讨合作、资源共享等带动促进机制,加快乡内学校的优质、均衡发展步伐。

二是中学层面强化学校管理。二中、三中、实验学校要充分发挥规模优势,整合校内名优教师力量,利用校外多种资源,集中精力加强对中考复习、师德建设、德育工作、高效课堂、学校文化、安全管理等重点工作的研究探索,形成适合本校实际的中考复习方案,师德、德育和高效课堂模式,学校文化特色,打造市级名校。

4.突出学前教育特色。

(1)规范常规管理。

按照《__县幼儿园一日活动基本要求和行为细则》要求,科学、合理安排各时间段工作,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各乡镇总校在上学年户外活动现场会基础上,规范幼儿户外活动管理,抓实抓细抓出自己的模式。

(2)推广“知行合一”德育模式。

一是继续完善月主题德育课程。

二是扎实推进弟子规力行,建立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制度。

三是全面启动经典诵读活动,利用午餐前、午睡后或上午入园前、下午入园前等边角余料时间开展诵读活动,每次诵读时间在15分钟以上,并与经典诵读比赛、演出等活动结合起来,持之以恒,坚持推进。

四是探讨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利用、开发当地资源,构建实施德育课程。

5. 抓好民办教育规范。

以年检为抓手,加强民办学校日常管理,及时消除学校管理存在的各项漏洞,维护学校举办者、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利,提升民办教育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6. 坚持特殊教育提升。

以服务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视力障碍学生为己任,全面开展文化知识、康复训练、心理矫正、职业培训、就业指导五项教育活动,构建 “以集中办学为主,随班就读为辅”的特教发展格局,不断提高特教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

二、坚持以“德学合一”为重点,提升高效课堂建设

高效课堂建设从模式层面向课堂内涵提升,探索和打造“德学合一”课堂,落实三维目标。

1.建设好县、乡、校三级骨干教师团队,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全县教师。

2.开展好研训活动。各乡校要开展“四个一”活动:一是进行一次多种形式的全员培训会;二是开展课堂大赛活动,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提高;三是举行一次高效课堂建设专题展示交流会;四是总结成果出特色,如:校刊校报、优秀导学案集、优秀课例集、优秀教学反思集、教育叙事集、课堂教学方法等。通过活动提升教师课改能力,积累优质资源,促进高效课堂建设。

3.不断总结交流,坚持“推进会”制度。各乡校以“月推进会”为主要形式,进一步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研修中心深入视导,发现典型,总结做法,举办县域层面的高效课堂建设现场会,搭建交流平台,实现经验共享,共同进步。

4.坚持边探索、边总结、边推进、边提高的原则,以点带面全面推进高校课堂建设。

三、推广“知行合一”德育模式,深化德育工作

深化学校德育工作,在“新八德”的基础上,向纵深推进,由“新八德”理论层面,向行为格式转型,由认知层面向 行为养成转型,全面推进“知行合一”德育格式,强化以下“四个环节”:

1.明理。通过主题班会、周会、思想品德或政治课堂等课程对学生进行明理教育,使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受到感化,转变思想、转变观念、由认知到认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远大的人生志向。

2.力行。继续完善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制度,通过力行进行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品质。

3.强化。继续开展好月主题德育活动,扎实推进班级自主管理,有效开展值日班长、值周班长制度,在明理、力行的基础上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强化,逐步由他律转向自律,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

4.深化。全面开展班级“家”文化建设。开展“我爱我家”等班级文化活动,建设富有自己特色的班级家庭。

四、建立健全机制,强化师德建设

(一)推进“知行合一”。

将师德建设从教师“八德”的内容、概念、口号等表层性工作向教师的自我修炼、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行动层面推进,推行“知行合一”四环节师德建设模式。

1.明理。开设师德讲堂,通过师德讲堂,点亮道德明灯,使教师“明理”,传播教育正能量,唤醒教师生命自觉,增强教师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县域层面,要不断扩大县级师德宣讲团队伍,继续深入各基层校进行宣讲;同时要加大对乡校师德讲堂开展情况的督查力度。从乡校层面,要继续完善各级师德讲堂制度,坚持“三固定”,即固定时间、固定内容、固定要求,以优秀教师宣讲、观看光盘、交流分享等形式,组织教师统一活动,学习传统文化、职业规范等,提升教师职业素养。

2.力行。建立日常规(每日一诵,每日一礼,每日一行)、周常规(每周一学习,每周一总结,每周一反思)、月常规(每月一主题,每月一讲堂,每月一评比)制度,促进教师自我修炼、自我养成、自我提高。

3.强化。各学校建设好师德教育教师团队,根据本校实际开展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师德活动,对明理、力行进行强化,促进教师对职业道德深层次的理解,激励教师立志、坚守。

4.深化。以亲情培植为重点建设“家”文化。各学校要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淡化制度约束,强化亲情感染,借助文化力量,打造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营造一种和谐、友爱、团结、向上、进取的“家”文化,让学校变成一个大家庭,通过亲情将老师们连接成一个整体,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升师德修养。

(二)建立健全各种机制。

贯彻落实《__县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意见》,落实各级各类学校在师德建设中的责任主体地位,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工作机制。以教育打基础、宣传营氛围、考核监督促自律、奖惩正风气。突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养成性,坚持将师德宣传常态化,把师德考核摆在教师考核的首要位置,严格奖惩制度,对有严重失德行为、后果严重、影响恶劣者予以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五、加强中考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1.进一步强化中考责任目标,完善奖励措施,加强对中考备考的监控,落实备考措施。学校要做好月考和期中、期末考试等过程性质量监测的质量分析、学情分析,发挥质量过程监控和中考命题研究的作用。加强“分层推进,分类指导”,使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各学科得到均衡发展。

2.加强团队合作,扎实开展校本研训。要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加强集体教研,开展听评课活动,建立“同行既合作伙伴”的现代竞争观,在竞争中同进步、在合作中共发展。

3.抓细节、重过程,求实效。推行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努力构建“年级-班级-学生”的质量管理系统,强化“三个核心”,落实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将质量指标细化分解到年级、班级和教师:即强化以年级组长(或学校承包领导)为核心的包年级制,实行年级负责制;强化以班主任为核心的包班级制,在班级管理精细化上寻找提高教学质量的新的增长点;强化以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学科教师为核心的包学科制,充分发挥备课组长的业务核心作用,统筹学科教学。

4.群策群力,提高毕业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一把手要加强与研修员的沟通与联系,要深入课堂听课,查阅教师备课,与研修员、一线教师一起,共同分析研究初三学情,制定措施,调整策略,优化教学,为中考教学把脉导航。

六.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效益

1.探索“家”文化管理。

一是弘扬团队精神,在教师队伍中开展友爱同事活动,建设优秀团队。

二是修订校规、校训,构建共同愿景。

三是建立活动机制,培植亲情文化。

2.建立学校管理“三平台”机制。

一是教育局建立学校管理工作推进平台,每年定期召开学校管理现场推进会,阶段性地小结、交流和展示学校管理工作。

二是总校建立月度工作汇总平台,每月底总校召开月度关注汇报会,小学校长、幼儿园长向总校汇报月度工作执行情况,建立月度工作台帐(校园月度工作完成情况、总校校长或总校其他成员的点评记录)。

三是建立学校管理工作区域研讨平台,定期召开跨乡镇的学校管理座谈会。

七、深入推进六个信息化建设,服务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以“三通两平台”(三通: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人人通。两平台: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管理平台。)为重点,深入推进,全面提高六个信息化建设,服务重点工作。

二是积极开发本地教学资源,加强优质资源库建设。集中开发音乐、美术、英语等短缺课程,加快优质资源共享。积极探索网络环境下“新八德”教育的实施模式,打通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网络联系通道,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德育管理;师德;学生思想品德;内涵发展

一、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德育管理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即师德,是每个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只有具备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学、育英才,才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师德是支撑学校发展最活跃最持久的内在动力。然而,当下的现实生活,由于受各种思潮的冲击,被视为“一方净土”的学校不在是“世外桃源”。个别教师为了个人私利,有偿补课家教,乱订资料,“搭车”收费,伸手向学生家长索要礼品财物;更有甚者,丧失人性,学生,加之媒体的“多米诺效应”,教师群体躺着中枪,师德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加强师德修养,做一名好教师,已成为每一位教师永远求证的人生命题。同时,现在的学生都是“90后”或“00后”,在“蜜罐”中生活,在“温室”中长大。随着信息技术和传播媒介越普及越发达,受各种思潮的影响,形成了思维的碎片化、绝对化倾向,加之大量留守、单亲学生的出现,学生的课外监管出现了“真空”,难管理,管理难,德育低效成为学校的老大难问题。在财富向知识致敬的今天,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学校教育,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也迎接诸多挑战。学校的发展环境、人才的成长方式、师生的价值取向等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面对教育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所谓新常态,“新”就是“有异于旧质”;“常态”就是时常发生的状态。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这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学校德育管理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与时俱进,凝聚共识,在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让德育之树常青。

二、加强学校德育管理的举措

为了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2008年国家修订出台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爱”与“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这是加强对师德的顶层设计。2012年,教育部又下发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其基本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这两部重要的文件都把师德提到首要的地位,凸显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师德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根本操守,是教师走向讲坛的必备要素。我们认为,加强师德建设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加大惩治震慑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敢违”。对个别教师群体中的“害群之马”进行纪律处分、调离单位、开除公职,甚至移交司法机关处理,“杀一儆百”。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是“高压线”“高压电”,不敢触碰,从思想上敬畏,更不敢越雷池半步。第二步,加大监管督查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能违”。既开“日光灯”又设“探照灯”,学校和各级部门加大对师德考核和督查的力度,建立师德档案,将师德作为评职、评优、聘任、晋级的必备条件,对师德实行一票否决制。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师德是不可触碰的“底线”“红线”,自觉把纪律挺在前面,讲规矩,守师德。第三步,加大学习教育力度,使广大教师在师德问题上“不想违”。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学习教育力度,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让师德成为“人知人晓工程”,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每一位教职工头顶,时刻做到警钟长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树立师德意识,规矩意识,恪守工作纪律,规范育人行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现行新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学生德育管理,应努力做到:1.加强学生德育管理顶层设计。坚持学好、执行好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守则》《规范》成为学生“人知人晓工程”,真正入脑入心,成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教育学生必须要遵纪守法,树立纪律意识,底线意识,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2.抓好课堂德育教育主渠道。学生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课堂度过,引导教师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功能,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每一节课中,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特别是寓德育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艺术等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3.打好学生德育管理的持久战。学生德育教育不能暴风骤雨,一蹴而就,而是毛毛雨,细雨润物,这是由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坚持“低起点、小步子、慢节奏”,从使用文明用语、扫好地、做好操、排齐队、不乱扔垃圾、不追逐打闹等小事抓起,警钟长鸣,让德育教育常态化。4.创新德育管理形式。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开展喜闻乐见的德育教育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国庆)、纪念日(建党节)、重大活动(运动会)、升国旗、才艺展演等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寓教于乐,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教育效果好。5.发挥学生自主管理的优势。在强化外因管理的同时,还要发挥内因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班委会、学生会、共青团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融入到学校日常管理中来,成为管理的主人。因为他们接地气,熟悉学生所想所思,让学生参与学校监督检查、总结评比,明确各自应该承担的义务。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具有主人翁意识,努力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学会做班级、学校的主人。

三、学校发展方式转变——内涵发展

通过对学校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教育、转化,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达到一种和谐幸福的育人理念。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学生理想高远、诚实守信、勤奋好学、遵纪守法,从而实现我们追求的校园梦:教师,博约兼资,文行并美;学生,举止优雅,个性灵动,以此推动学校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师生身心发展为基础的管理理念、人文素养、教育质量、社会效益、办学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新常态”表述中的“新”和“常”.中国新闻网.2014-08-10.

[2]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5篇

新学期工作已拉开帷幕,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树立“育人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普教德育工作意见和学校整体工作计划为依据,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教师职业修养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以活动为载体,以“文明礼仪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为突破口继续抓好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延伸、社会辐射的德育工作格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师德建设,强化师表风范,提升师德修养。以“修四德、强素质、

尽责任、构建和谐校园”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培养和谐、悦纳、睿智、大气的教师群体队伍。使教师享受职业尊严和幸福。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康向

上的个性心理。培养活泼、健康、自信、大方的学生。

3、注重班主任教研,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三、工作重点:

1、加强师德建设,注重教师职业修养的提升。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形成健康向

上的个性心理。

3、加强班主任教研,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四、具体措施:

(一)关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职业修养。

1、加强师德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修师德、强素质、尽责任,构建和谐校园”师德主题教育活动为切入点,以德为先,学为人师,行为示范为标准,以“四主动”和爱岗、爱生、爱校为主要内容的争做“主人”师德教育活动为突破,以期达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目的,形成聚心凝力的教师团队,将开展以下活动:

1、继续深入开展学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师德的认识,采取学、讲、思结合的形式,系统的组织教师观摩教师礼仪录像,学习全国师德典型事迹,并组织开展讨论辨析,进而提高认识。

2、通过查摆、整改、实做三个环节,增强教师对师德形象的重视并主动完成本职工作。

(1)查摆:查思想根源,对师德认识,自己从教行为;摆有违师德的言行及工作中的差距。这个环节采取自查自摆,9月份写出自检报告。

(2)整改:根据查摆的不足及不良现象,制定出整改措施。(9月末完成)

(3)实做:以“四个”主动为标准,按照“四个主动”的要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这三个环节除个人自省、自检外,学校将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调查(问卷、座谈会)了解学校管理上、教师师德等方面存在的影响学校发展及声誉的问题,进而结合个人查摆的差距,采取针对措施,开展教育,以期提高学校教师在校内外的声誉。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达到自我教育,促进学校师德建设,进一步提高。

3、在校内开展推名师、树名师、学名师、做名师活动。

(1)自荐申报、建名师升级档案(按各层次标准、由个人对号入座)

(2)宣传名师、创设学名师氛围,利用校报、广播分期对名师进行宣传,掀起学、做名师的高潮。

(3)名师交流。为了打造和发扬团队精神,本学期推选出优秀团队进行交流、研讨。

(4)开展团队竞赛

4、为了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开展重点教育活动基础上,抓好常规,常规主要以六查六看为主要内容的强化教育。

六查六看:

一查依法执教,看有无岐视后进生或将学生撵出课堂,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

二查爱岗敬业,看有无不坚守岗位,不认真备课,不按时上课,不批改学生作业现象。

三查教研业务,看是否参加教研教改,坚持业务学习,集体备课。

四查团结协作,看有无同事间闹矛盾、搬弄是非和搞不团结现象。

五查“三乱治理,看有无有偿家教,乱订教辅资料现象。

六查为人师表,看工作期间有无酗酒、脱岗、上课接打手机、接待客人、网上游戏等不良行为。

5、继续开展送温暧工程,尽其所能,帮助和协助教职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后顾之忧,创建温馨和谐家庭环境。

6、继续做好推优入党,发挥党员先锋作用,以学习结对、谈心等形式对党员进和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其真正的发挥作用。

7、总结表彰。学期未,将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师德交流大会。

2、加强班级德育管理: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注重对班主任工作的管理和培训,以更好的促进班级德育管理的实施。继续抓好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强化班主任教研,通过校本分层培训、聆听专家讲座、撰写班主任工作案例、开展班主任论坛、组织班队活动观摩等途径,不断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本学期我校从以下方面进行:

(1)结合学校总体工作思路,让经典的文化浸润师生成长足迹,本学期将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师德建设

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存在一定的阶段性,基本可以分为学习、沟通、研究、实践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和外部需求。教师作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其价值观和品行直接影响着广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其工作效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在四个平台中的接纳融合程度和四个平台自身之间的衔接稳定程度。学习阶段,需要教师对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教授;沟通阶段,需要教师对各种困惑耐心细心地解答;研究阶段,需要教师不遗余力地配合学生分析、钻研;实践阶段,需要教师身体力行地辅助学生进行各种活动,并给予恰当的引导和总结。教师的工作贯穿于四个阶段之中,现实中每个学生群体都是这四种阶段的不同组合,且不断变化,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工作是一种长期性、重复性的巨大工作,教师的师德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对于学生工作的投入程度。因此,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必须强化教师师德建设。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建立师生共享价值观,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都显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学校在开展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同时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政治思想建设和道德品质教育,纠正教师和学生价值观偏差,引导他们建立共享价值观。共享价值观的建立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思想方向取得一致性,形成公共意识,从而促进师生关系的融洽。师生共享价值观的建设途径有:(1)定期安排和组织教师和学生一起开展理论学习,理论学习的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生活,注重实效,形式要多样,可以是报告会、研讨会、座谈会等,重点是要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2)具体政策引导,通过制定具体明确的激励和约束政策,引导、促进师德建设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3)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亲和力,组织青年教师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增进友谊,培育师生之间的信任与默契,从而增强师生之间相互的责任感。

第二,优化师德评价机制,保障师德建设的开展。师德评价是通过外部对教师师德情况进行评价,从而对教师起到监督与激励的作用,以达到强化师德建设的一种形式。优化师德评价机制,首先就是师德评价体系的优化。“师德评价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能比较全面地、科学地反映师德的内容,同时在现实中也具有可操作性。师德评价的目标是要正确反映学生、教师、教学管理者、学生家长、社会舆论等学校利益相关者对教师的评价。因此,要把事前、事中和事后的评价结合起来,要把评价的主体和客体严格分开来,能够自主、公平地反映客观事实。”[1]其次就是“加大学生评价在教师考核中的权重,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并针对意见进行详细的调查,让教师意识到学生的重要性,促使其在今后的教学工作重更加关心学生,真正热爱每一位学生。”[2]最后,还要硬化教师师德评价结果,做到结果透明、奖惩公开。对于不称职的教师予以严厉的惩处,对于表现卓越的教师要大力嘉奖,通过树立正反面的典型规约教师的行为,提高广大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第三,重构德育教师心理,推动教师现代化的实现。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的现代化,也强调着教师的现代化。要实现学校德育管理的成功,德育教师心理的重新建构非常重要。学者蔡怡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1)包括德育管理在内的整个中国教育面临着重新设计;(2)德育管理者的传统心理特质现代化的转型,成为现代化的障碍;(3)德育管理的现代化呼唤着现代化的教师。同时,她通过分析,还给出了重构现代化德育教师心理的要素,即迫切的求变心、冷静的理智感、个人的效能感、知识的价值观、现代的信息观、全新的时间观、明确的制度观、开放的民主观[3]。通过对德育教师心理的现代化重构,克服其不关心公共事务、思维陈旧、恐惧创新、忽视实践的孤立的自利的传统人格特征,发扬其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目光长远、思路开阔、尊重知识、关心学生、富于责任感的开放的公益的现代人格特征,从而发挥德育教师在“四个平台”教育模式中的精神导向作用,增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广度和效度。

总体而言,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意识,提升品德修养、增强理论与实践能力,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师师德建设的切实到位,是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建立师生共享价值观,优化师德评价机制,重构德育教师心理是促进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举措。教育方法合理,师生关系和谐,才能稳步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

【参考文献】

[1]许俊.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现状及体系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20):43-44.

[2]喻永红,汪庆春.大学生对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评价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5):85-86.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7篇

与时俱进师德育人

-------竹溪县教师进修学校师德建设工作总结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六全会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认真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基本方略,县教师进修学校根据县教委统一安排,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开展了师德建设“学、树、创”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基本做法是:首先成立了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活动的指导,落实了具体措施,制定了活动实施方案,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动员大会,明确了活动的意义、方法、步骤、要求、措施,引起了全体教职工的高度重视。

其次,认真组织学习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全校采取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有关政策理论、职业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等知识,举办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讲座。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讨论签定了《师德建设责任书》,明确了每个教师自身的职责,制定了《政治学习制度》、《教师行为规范及督察制度》等六个师德建设约束制度,聘请了六名德高望重的同志担任师德建设监督员,认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建议,讨论整改提高。

三是全体教师在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对照学习内容,反思自己表现,按照做一名好教师的要求,自我检查,自我剖析,人人都写出了剖析材料,提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学校结合实际经过认真评议,评选出师德建设优秀教师18人,树立了自己学习的典型。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向社会、学生、家长了解存在的问题、对工作发展的意见,并着手研究整改提高。结合寒假工作,安排了师德建设“学、树、创”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完善师德建设学习笔记,加深理解,针对自我剖析提出的问题,拿出具体的整改方案,就如何做一名“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的好教师写出打算,以便下学期具体实施。

通过师德建设前三段工作,学校的师德师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是学校凝聚力增强,班子战斗力扩大。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在师德建设“学、树、创”活动中始终把自己放在“马前卒”的位置,率先垂范,事事当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带领全体教师培养高尚情操,为人师表,发展工作。以“学、树、创”促发展,以“学、树、创”促工作,使学校职业教育有了可喜的发展,新招学生是去年的1.5倍,职教工作典型经验在市级交流;继教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得到了国家、省、市、县领导的充分肯定;电大函授再创活力,扩大远程开放教育班两个。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学管理逐步加强,全校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德育育人水平提高。师德建设“学、树、创”活动的开展,使各处室,政教处、团委、课任教师、学生会、班主任构成了德育工作网络,形成了合力,不仅使学生的思想认识得到了净化,也使年青教师在师德建设中受益匪浅,得到了净化,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了文明向上的校风。一年轻教师在教育学生中,作风粗暴,语言不检点,很快就得到同行的批评帮助,迅速改正了缺点,受到了学生的喜欢。一名教师工作纪律散漫,自以为是,经过师德建设“学、树、创”活动,深深地触动了灵魂,如今成了上下班的“准点钟”。

三是教师队伍得到了优化。师德建设“学、树、创”活动的开展,陶冶了教师的情操,增强了服务意识,塑造了良好的教师整体形象。全校教师中积极向上、自学苦练内功的多了;钻研教材、探讨教材的人多了;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多了;遵纪守法、文明举止的多了;耐心辅导的教师多了。教师的依法治教的水平、教学能力增强了。仅下半年继出版的《教学研究文集》后,又有18篇论文在国家、省、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学生学习空气也渐渐浓厚。

四是内部管理得到了加强。师德建设“学、树、创”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能力,加强了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完善了管理制度,形成了合力,后勤服务水平大为提高,有效地杜绝了乱收费、乱支出现象,保证了资金的合理使用。管理、辅助人员想之教学之所想,急之教学之所急,为学校整体发展出谋献策,为学校整体荣誉作出了努力,全校呈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8篇

本文作者:郭峰工作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新时期高校教师德育观影响因素分析

德育观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毋庸置疑,德育观应受到国家整体德育方针的指引,但这不排除客观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德育观具有强烈的情感评价性,表现为德育过程中突出的主观性特点。(一)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认知是一个从“知”到“信”,再到“行”的过程。高校教师在生活实践中也会遇到常人所经历的生老病死等各种问题,有时也存在迷茫与困惑。因此,必须考虑社会环境的影响力。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者向来都是情感丰富的人,他对乐观、对忧愁、对令人担心的事都有着深刻的内心体验。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也认同环境对致德成才的作用,把美化环境看作德育的重要环节。这里的环境不仅指情境,也包括心境和氛围。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平台,和谐、温暖的工作氛围以及宁静、平和的内心世界可以让教师心情舒畅,可以让德育之美在他们的心田中得以积淀,可以让德育工作做到耐心细致、润物无声。韩愈认为“:左右前后皆正人也,欲其身之不正,乌可得邪?”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才能培植爱心,也正是这一道理。(二)校园文化的影响道德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不能通过行政、司法的手段强制推行,也不能完全通过说教加以劝导。德育观的形成需要教师必须有切身感受,德育观的建构需要在校园文化中提升与养成。因此,德育观的建构与校园文化建设者的智慧、建设载体的选择、建设方案的设计以及阶段目标的设定和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德育观的培育是学校文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以德治校、以德立教的具体体现,要以德育观的构建为目标,对校园进行有序管理和文化架构。德育观的构建应围绕教师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职业成就感和满足感的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校园文化的积淀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来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德育观构建的保障,直接影响到构建的进程和效率。(三)自我认知的影响教师如果对德育工作缺乏深刻认识,那么任何德育技巧都是徒劳的。高校教师自身有较强的自我反省和价值取舍能力,这本身也就为教师德育观的构建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德育观的建构是一种践行道德的“识见”,是“一种发自主体内部的、自内向外的主体积极的参与活动,是一种真正的自我教育活动。”[4]高校教师应明了德育的社会责任,应能够切实感受到德育内含的文明性和进步性,应能够对现实的德育目的有透彻的理解,并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我反思构建出自己的德育观。(四)德育方式的影响传统的道德教育,注重为社会政治服务。道德教育只是政治的一个手段。传统的德育方式过分注重外在规范对个体的约束和个体的遵从。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这种德育方式只遵奉具体的现实感受,而把理论的抽象和丰富的实践变成独断的教条,使师德建设活动化、表面化、形式化。目前,德育建设中以群众考评和开展具体的活动代替师德建设,必然导致德育观的僵化与脱节,自然也背离了师德建设的实际意义。高校教师应主动学习那些社会发展中的先进理念,注意对工作的研究和总结,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德育观。

德育观建构的理论性探索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在个人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的。因此,德育观的建构既要通过外在的“灌输”,也需要通过内在的自觉意识来实现。事实上,道德教育不够好是因为教育不够“道德”。(一)德育观建构的时代性近代以来,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经历了三次大的洗礼。维新派“拨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道德教育思想,为资产阶级德育思想的确立做好了准备。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国民要以人格救国》中指出:“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好人格。”在革命派的推动下,“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教育思想逐步被群众所接受。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在“科学”与“民主”旗帜的引领下对旧道德的批判,触及到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核心。它标志着中国德育现代化进程的开启。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育人为本”将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成为新时期德育观建构的基本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二)德育观建构的主体性教师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道德认知结构,形成于某一领域的道德认知力不可能完全无条件地迁移到另一领域。因此,道德教育要考虑不同教师的个性特点,因人施教。首先,要贴近社会,要赋予德育以新的魅力。教师不仅要从中知晓社会变迁的方向,还应对道德的新内涵表示认同。其次,要贴近实际,要有针对性,要从身边的典型事例入手,真正在教师的心灵中产生共鸣。道德教育不能脱离实际。道德来源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再次,要贴近教师,要有亲切感。内容要新,形式要活,要真正让道德的内容入脑入心,不能让教师只是被动地接受道德“灌输”。应通过外在的教育使教师能够从众多的理论和学说中选择对德育实践最有价值的思想,并逐渐从实践经验中形成科学的德育观。(三)德育观建构的职业性教师专业水平是师德修养的基础,而师德修养又可为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提供内在动力。因此,师能是发展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师德建设的起点是教师对教育活动的认知,师德建设的过程是教育教学实践的进程,而师德建设的终点表现为教育活动的最终业绩。因此,德育观建构的职业性应表现为能以养德、德艺双馨。教师通过提高职业素养为德育观的构建奠定基础,通过教育实践使德育观更趋完善,通过教育成果验证和评价构建效果。这样,教师德育观的科学性也才能够真正反映到教育主体的道德实践中。哈里斯认为:“教师同时也应是道德上的权威。换言之,他应该懂得更多相关知识,掌握科学领域的新进展,了解问题的本质、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开展道德判断的依据。”[5]因此,教师不仅要懂得何为完美的道德,而且要懂得如何教授学生理解和实现这种道德。(四)德育观建构的实效性道德不可能自然长成。当然,也绝非单纯接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践产物,是活动和实践的结果。因此,个人成长包括道德修为的养成绝不能离开个体评价这一平台。具体而言,职称的评定、职务的任用、奖项的设定都直接影响到道德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而学校作为德育观构建的主体正是要通过这套体系逐步培养受教育者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能力,逐渐帮助道德主体对相应的道德情境做出理性的道德推理,并解决相应的道德问题,最终在教师身上形成一种社会性格或信仰。“单讲社会的目的,其意就是要养成一种人品,能对社会有益,能做社会有用的一分子,这个目的自然就是道德的目的了。”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9篇

摘要:近年来,部分农村中小学存在学生生源大量外流,学生生源数急剧下降的现象,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我们努力践行 “以德树人、民主和谐”德育模式,以优良的校风挽留人、以优质的教风感召人、以浓厚的学风吸引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在稳步回升,受到了社会各界、家长的一致认可。这些可喜的成绩取得,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管理民主、观念更新、特色创建和自强不息的努力。值得反思,值得总结。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尝试探索

近年来,部分农村中小学存在学生生源大量外流,学生生源数急剧下降的现象,给学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确保学校工作稳步推进,我们努力践行 “以德树人、民主和谐”德育模式,以优良的校风挽留人、以优质的教风感召人、以浓厚的学风吸引人,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正在稳步回升,受到了社会各界、家长的一致认可。这些可喜的成绩取得,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管理民主、观念更新、特色创建和自强不息的努力。

长期以来,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以德树人、以质立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总结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从学校实际出发,从学生主体出发,确立学校皆德育、生活皆德育、社会皆德育的大德育观念,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激励奋进的良好成长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成才意识,增强德育素质,形成健全人格。学校的德育工作注重在基础上花力气、在发展中求变化、在落实上下功夫。实现了“五个转变”,即:在指导思想上,从保证教学、质量第一转变为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在德育管理上,从随意型转变为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在教育形式上,从传统的说服教育转变为贯穿至教育的全方位、全过程;在德育队伍上,从以政教处及班主任为主转变为依靠全员的共同参与;在工作着力点上,从提高德育认识、摆上工作位置的浅层次转变为优化德育队伍素质、提高科学化水平的深层次上来。在新的发展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德树人、民主和谐”的德育模式。

一、专业引领,打造精良德育队伍

总体而言,学校的整体工作就是为学生服好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这就决定了全体教职工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有教书育人的、有管理育人的、还有服务育人的。因此,加强全体教职工师德建设是学生德育过程的先导,地位举足轻重。师德建设抓到位,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得卓有成效,如:为了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及业务学习,每学期开学初,每位教师都制定师德计划,每位教师把师德计划向学生公开、向社会承诺,接受他人监督。每学期末都要求教师结合自身工作撰写师德论文及学科德育渗透论文,通过理论研究提高教师自身师德素养。再如,为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我校强调意识到位,提出“每个教职工都应该是德育工作者”、“不会当班主任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转变一个后进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样光荣”等激励教师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我校还强调学科渗透德育内容,努力做到“三维目标”进课堂,没有情感态度价值感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在制定有关规定时,注意政策导向有利于德育工作。如提高班主任津贴,根据《木鱼中心学校班主任工作常规》进行量化评比;评优表模、绩效考核、职务晋升等都向德育骨干特别是班主任倾斜,并落实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通过这些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师德素质与德育能力,形成了人人抓德育、事事寓德育、时时想德育、处处渗德育的全员德育局面。

二、管理护航,创新完善德育机制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在管理制度方面,以《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为准绳,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整章建制,在内容上涉及安全、学习、纪律、卫生、日常行为等;在区域上涉及教室、公寓、餐厅、实验室等;先后制定规章制度30多个,保证了德育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其次,我们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删除已有制度中的虚浮条款,增加可操做或操做性强的条款,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管理的实用性;再次,坚持照章办事,依章管理,努力克服有章不依,有规不循,随意处罚,目无制度的不良行为和做法。

在管理体系方面,构建网络管理系统。德育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头绪多、事务杂。没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管理网络,势必在德育教育中形成漏洞。为此,我们努力构建网络体系:一是构建了校长、党支部、政教处、班主任、科任教师及教辅人员等组成的德育机构管理链;做到大事有人管,小事有人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构建学生会、团少队、班委会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链;从课堂秩序、就寝纪律、就餐排序、路队维持、卫生监督等方面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平台,通过轮换上岗使所有学生都有“管人”与“被管”的机会,在管理中尝到酸、甜、苦、辣,从而促进其自主合作意识的生成,推进了学生自律行为的养成。使每个学生都是自我成长的主人,大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风正、学风浓。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育人渠道链;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以学校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以社会为依托,首先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让教师走进学生家庭、让家长进入校园,相互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对贫困、单亲、留守、进城务工子女等重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跟踪回访,对他们进行心理、信念、理想教育。其次是坚持召开家长会并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再就是加强校外德育机构联络,近年来,我校成功与木鱼派出所、木鱼交警中队共建文明单位,组织开展了“交警护学岗”、“法律知识进校园专题讲座”等活动。这三条链相互连结,共同构成我校德育工作网络,校内外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初显成效。

三、载体推进,全面提升德育素质

(一)学科教学是主渠道。长期以来,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为课堂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这是传统教学观念上我们普遍存在的偏差和误区。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使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课堂不仅是知识的领地,更是育人的场所。综观所有学科,“信念、励志、爱心、荣辱、探索、进取”等思想情感章章有内容,节节有体现。如果教师紧密结合课本知识择机而入、因势利导,不仅增强了德育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而且极易让学生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并产生共鸣,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在这方面,我们学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请本校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侧重于知识学习与思想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对全体教师提出了学科德育“五有”标准,即渗透德育有意识、制定计划有安排、备课本上有体现、课堂教学有落实、德育渗透有效果。在常规检查、在课堂教学和听评课中加强强化。

(二)活动平台是主阵地。开展德育活动是全面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此,我们在总结常规德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德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力求更好的效果。如:在每学期的第一个月确定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活动中,将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转变为开展“学规范,见行动”活动,首先安排学生自己学习《规范》、《守则》,接着通过学习,相互交流,谈学习体会,找出自己以前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谈打算,制定今后改进的方向。只口说不行,还要见行动,此时发挥同学们的相互监督和学校组织(学生会、团少队、班委会)的督察作用,督促落实到行动上。通过一段时间的表现,最后分类进行表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达到整体提高;在安全、法纪教育中,学校聘请相关部门走进校园进行法律知识、交通安全、护林防火、安全用电等知识讲座,这些专业人员用他们目睹的现实、惨痛的经历唤起学生无视的警觉、用他们专业的知识、正确的手段交给学生正确的应对方法,学生的自律意识、自觉行为从无到有、由弱变强;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演讲、歌咏比赛、文艺演出,利用升旗仪式、观看爱国主义影片内化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期表彰使学生学有方向、赶有目标,举办艺术节鼓励创造发明、发挥特长,举行亲子交流、灾区献爱心学会知恩感恩、回报社会。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这些变“空洞说教”、“强性教育”为依附平台的“磁性教育”做法,让学生在乐学中进取向上,在歌声、笑声、掌声中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思想受到启迪和熏陶,得到了升华。

(三)回归生活是主方向。德育回归真实就要让德育回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空洞的教义中走出,既要关注伟大,更要重视平凡。如:在寝室生活,我们自己整理内务、打扫卫生、布置寝室;在食堂用餐,我们讲究卫生、爱惜粮食;与老师、同学见面主动问好、相互招呼;同学交流相互尊重、语言文明,这都是一些细节性的道德要求,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还 让学生觉得自己完全“做得来”。再如,选择不同时机开展“我给妈妈说个悄悄话”、“我为爸爸沏杯茶”、“我给老师送份礼”等,这些德要求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德育目标真正内化成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需要讲给学生听,更要在自然状态下让学生不断获得,适时获取一丝一缕的体验,从而形成内化和自律。为此,需要我们更加多地创设一些让学生实践和劳动的机会,更加多地让德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功效。

教师德育管理总结范文第10篇

切实转变育人理念,以提高班主任业务素质为突破,以师德规范为核心,加强学校德育常规工作的管理,完善班主任工作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调动全体教师的育人积极性,造就一支“讲奉献、素质优、业务精”的班主任队伍。

1、坚持以师德为,健全师德的学习、承诺、奖惩、监督、五项制度。

按照教育局师德建设工作重点和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强化师德、师风为重点,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集体组织观看师德光盘,并组织教师参加师德考试(6月份)。

结合上级要求制定我校教师工作纪律。把各种制度落实到教师的师德评价上,并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严禁有违师德现象的发生,使每位教师都具有品质高尚,爱岗敬业,尊敬学生、教育艺术精湛的高尚的师德修养。

进一步健全以校长、辅导员、年组长、班主任为主线的德育网络,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事事皆育人的思想。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意识。

(1)树立一种责任:德育工作是全校教职工共有的大事,也是育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应参与其中,充分体现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树立一种观念:树立德育是为全体学生提供服务的观念,为学生的生活、学习、生理、心理成长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挖掘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潜力,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差异和矛盾,帮助学生自主认识、实现自我成长。

(3)形成一种合力:树立德育教育无小事,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形成教育的合力,让学校的每一个教育活动都能体现德育教育的育人功效。

(4)抓好一条主线(班主任队伍):

班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主任的辛勤劳动。班主任素质的提高是德育成功的基础,因此,学校将通过班主任的聘任、培训、考核、评优等途径,提高全校班主任的整体素质,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班主任队伍。

通过校讯通平台,学校广泛征求家长对每一位教师的意见,充分发挥家长对教师的监督职能。7月份开展教师师德自评、互评、家长学生评、领导评,同时组织全体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评选出师德标兵。

2、组织校本教研活动,不断提升班主任综合素质。

(1)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班主任培训关盘:丁如许《班主任活动创新》和李镇西《以心灵赢得心灵》,通过学习不断汲取专家们的班级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水平。5月份组织“班主任培训关盘知识竞赛”,班主任必须参加,科任教师自愿参加。竞赛形式,开卷独立答题。

(2)登陆锦州市教育学院网站,参加班主任家庭教育培训学习,不断提高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每月末组织一次培训考试,6月份学院统一组织考试。

(3)4月份开展以“做一名优秀班主任”为主题的班主任竞聘演讲比赛,是广大班主任互相交流班主任工作中的经验与心得。各校自己组织比赛,选出优秀者参加全乡比赛,名额不限。

3、实行师徒结对制。以资源为原则,新班主任和准班主任拜有经验的老班主任为师,要求师徒之间经常互听学科课、班队课,工作之中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学校要加强对这一项工作的检查、督促、指导力度,作好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月考核、期末考核中,把师徒结对列为一项重要指标,学期末将评出好师傅、好徒弟。(3月12日前各校上报师徒结对名单及每人制订一份学习帮扶计划)

4、规范班主任工作考核,不断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为了激励先进,让班主任在工作中不断体现自身价值,进一步激发大家的上进心,学校对班主任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将每个班级的常规管理水平、校级以上活动的参与、获奖情况、班主任工作的学生、家长满意率等情况作为考核依据,考核结果直接与评先、评优挂钩。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健康、高雅的教育氛围

校园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1)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充分利用可利用的空间,精心设计,突出人文主题,让每一棵花草、每一面墙壁、每一处场所,都能发挥育人和熏陶功能,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拓展知识,开阔眼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2)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更重视校园环境的净化,时时保持整洁并有良好的秩序环境;地面无纸屑杂物和烟蒂痰迹,无球印脚印,无乱涂乱刻乱贴;自行车和其他类型车辆及物品堆放、停放规范整齐。做到以优美的校园环境熏陶每一个师生的心灵。

(3)搞好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各班教室张贴物既有统一标准,又充分张扬个性,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育人环境,办好班级黑板报、英语角、知识角、生物角等阵地;在班级环境建设中体现学生全员参与的主体意识。

(4)继续办好红领巾广播,并以高质量的节目丰富师生课余生活,陶冶师生情操。抓好鼓号队、红领巾小记者队等社团活动,积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文体、娱乐、科技活动,形成丰富多彩、健康生动的校园文化。

三、以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为重点,着力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认真落实《锦州市小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指导意见(草稿)》、《锦州市关于加强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学校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小学生习惯养成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力求实效,努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宣传阶段(2010年3月):

加强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培养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学校养成教育的良好氛围。召开全校学生养成教育暨学习习惯培养启动大会,全面落实我校学生养成教育和学习习惯培养的实施方案。

将3月份作为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宣传月,通过业务学习、班会、宣传专刊、校园广播等形式在师生中进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培养的宣传,使师生认识到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于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具体工作如下:

1、利用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提高学生的认识,在思想上统一。

2、各部门、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分别制定“好习惯教育方案”,保证养成教育工作的计划性和时效性。3月10日前上交学校,一式两份。

3、要求学生熟背《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全面了解“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训练细节”、“学生学习习惯培养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和《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记录评价表》的内容,使学生有章可循。

4、开好一次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在认识上与教师保持一致,并与学校做好配合,以取得教育学生的最佳效果。

(二)实施操作阶段(2010年4月——5月)

1、各班从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出发,明确各年级阶段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教育的重点。

2、注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养成教育训练。课堂是培养学生好习惯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上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严格教学常规,指导学生学习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学生每日:坚持诵读诗文训练、写字训练。每周:写一篇日记(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情况评价,评价材料装入学生成长档案袋。

3、开设好每周一节的习惯养成教育专题课,选出急需克服的陋习进行强化训练。4月份进行“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专题优质课”评比,所有教师均可报名参加,名额不限。

4、指导队员们学习《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暨学习习惯培养实施方案》,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自己的计划(克服这些陋习的具体措施)

5、全面实施《日常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暨学习习惯培养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找出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并解决。

6、对部分行为习惯较差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

7、5月份组织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为主题,进行征文演讲比赛。

8、“三个常规”(纪律常规、卫生常规、学习常规)一天一检查,“四个规范”(语言、行为、礼仪、环境)一起抓,“三条渠道”(学校、家庭、社会)相沟通。

(三)总结表彰阶段(2010年6月)

1、各班利用班会召开好习惯教育活动情况汇报会,评选出好习惯养成优秀少先队员,利用“六一”大队会机会对获奖的少先队员进行表彰。

2、学校召开“好习惯教育总结表彰大会”,总结一个学期此项工作情况,表彰在此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和家长,并请他们做经验介绍,推动好习惯教育活动向纵深发展,把学生的好习惯进一步推广到家庭、社会。

四、规范办好家长学校,不断完善三维网络教育

(1)继续按规范化要求办好家长学校,做到目标明确,计划落实,规范严格,内容针对性、实用性强。本学期我校家长学校的办学目标是争创市级先进家长学校,4月份上报申报总结,填报申报表,5月份评比验收。

(2)全面开通校讯通,实施家庭教育现代化工程。4月份锦州市进行专题总结表彰大会,届时对优秀教师和优秀学校予以表彰。

(3)继续征订家长学校教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每本30元,村小每校一本,家长自愿征订,中心校家长争取全部征订,3月12日交款。每月组织一次“班主任作业家长答”活动,督促家长阅读教材,不断提高家长家教水平。

(3)4月份各校召开家长学校大会,请相关领导或教育专家为家长做家教报告,表奖教子有方好家长,召开学校、班级家长座谈会,沟通情况,交流家教经验和体会,促进家长与教师间的情感交流,进一步听取家长对学校、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的意见。各校要认真组织好这次家长会,并将家长会进行全程录像,参加锦州市家长会的评优。

(4)不断总结家教经验,4月末征集市级家庭教育经验、论文。(教师和家长自愿参加)

(5)营造良好环境。加强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德育基地的作用,开展共建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6)主动加强与关工委的密切配合。关工委离退休老同志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校要主动与关工委密切配合,要为关工委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动员更多的老同志参加关工委工作,充分发挥关工委老同志在参与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政治、经验、威望和时空优势。

(7)主动协调开展各种共建活动。请法制校长到学校为学生做法制讲座和安全自护知识传授。

(8)“关爱留守孩子”,少先队要负责对留守孩子的情况统计上报工作,并建立档案,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结全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爱心箱”的作用,在班级、在学校全面开展“少吃一块糖,献出一份爱心”的捐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的活动。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活动。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在校内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老师人人懂点心理健康知识,让教师人人明确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全员参加的“大合唱”。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等学科的教学活动,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多渠道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问题,经常性地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障碍。

(3)设立“知心姐姐信箱”,开放“阳光对话”,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做好保密工作。举办专题心理教育讲座,聘请专家作理论指导。做好特殊学生的转化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特殊学生”转化工作有机结合,提高转化率。

(4)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排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健全学生的人格情操;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之中。

六、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份:

1、学生返校,做好新学期准备工作。

2、学校制定德育工作计划。

三月份

1、做好寒假工作总结,评选寒假优秀作业班和优秀个人。

2、召开第一次班会,组织学习“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具体要求,帮助学生确立奋斗目标。

3、各部门、各班主任以及所有任课教师分别制定“好习惯教育方案”。

4、参加钟屯乡政府组织的“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大会献词及表演。

5、征订家长学校教材——《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6、教师寒假读书知识竞赛。

7、上报师徒结对名单及每人制订一份学习帮扶计划。

四月份

1、班主任竞聘演讲比赛。

2、“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专题优质课”评比。

3、先进家长学校上报申报总结,填报申报表。

4、锦州市进行校讯通工作专题总结表彰大会。

5、召开家长学校大会。

6、征集市级家庭教育经验、论文。(教师和家长自愿参加)

五月份

1、班主任培训关盘知识竞赛。

2、以“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为主题,进行征文演讲比赛。

3、市级优秀家长学校验收。

六月份

1、教师参加师德考试

2、锦州市家庭教育培训考试。

3、召开“好习惯教育总结表彰大会”,表彰在此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家长和优秀少先队员。

七月份

1、教师师德自评、互评、家长学生评、领导评活动。

2、全体教师“讲述自己的故事”,评选出师德标兵。

3、学校及教师进行德育总结。

上一篇:初中师德修养总结范文 下一篇:简单个人师德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