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美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23:59:44

建筑美论文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形式功能多元化

1“形式追随功能”的缘起及弊端

上世纪初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先驱者们号召建筑师打破僵化的传统章法,自由地创作。然而几十年后的今天,新的僵化的传统章法又在形成。其中一条就是所谓的“形式服从功能”,这一点在中国建筑界表现得似乎尤为明显。无论是夸耀自己的作品,还是反驳别人的指责,抑或是褒贬某项成果,“形式服从功能”经常被当作不用推证的公理而被许多建筑师引用。

“形式服从功能”,最早由路易斯·沙利文倡导。由于顺应了西方二三十年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这一理论在西方建筑界及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发展,迅速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指导思想。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这句话起初并不是从建筑的发展中产生出来的,而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的进展;二是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工业的兴起。

然而,简单的将建筑比拟成生物和机器就得出形式与功能关系的答案吗?清华大学博士方可在其论文《“形式服从功能”的再思考》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认为,建筑本身是没有生命的无机物(它只存在美学意义上的生命),而且也不能将每个“新”的“当代的”建筑物,视作从其他建筑中自动进展而来的。因为你可以说是上帝创造了生物最初的形式,而建筑的形式却从来都是人类创造的。其次,建筑并不具有与机械同样的明确的目标。一部汽车基本上可以认为只具有行驶的单纯功能,几乎所有的零部件都为这个目标服务。但一座建筑物却是人类生活的包容物,而人类生活的需求又是复杂多样的。

建筑比拟于生物造成的巨大危害就是它以进化的准则替代了美学评价的准则,从而给城市面貌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新建筑常常自认为高人一等,全然不顾左邻右舍,而旧建筑的维修改造也常常“整旧如新”;传统城市在追求日新月异的目标中失去了原有的魅力,而那些所谓新建筑在创造新的城市特色上又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新”而“新”甚至“新奇”几乎左右了半个世纪的建筑创作思想,导致了城市建筑的混乱和衰退。而将建筑与机器进行比拟的最大危害就是建筑物经常被当作一个孤立的东西来处理(工厂对机器的处理正是这样),然后被随意地放到风景区或城市之中,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建筑可以任意摆放也导致了抄袭的漫延;建筑的相似导致了城市意象的混乱,而城市的相似则导致了城市特色的丧失。一辆汽车并不为一个固定的地点设计,然而一个建筑不可能脱离开它的基地,建筑的美就在于它所处地点上的美。建筑从设计的一开始就必须与地点相适应,建成后也应成为地点的一部分,因此,建筑没有理由不考虑地点和周围的环境。今天,环顾我们所处的城市,那种将建筑比拟于机械的所谓服从功能的形式,给我们城市带来的危害已经显而易见了。

2建筑形式美的时代变迁

正如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发展的一样,建筑的形式美也经历着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古希腊的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被誉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瑰宝,正是因为神庙庄严典雅的立面,与历经千锤百炼的完美柱式。曾几何时,这些柱子被人们从废墟中重新发掘出来,安放到各类建筑之中。柱式建筑到处享受尊敬的席位,学者们对它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根据它来探索美与和谐的“永恒”规律。但事物不可能停滞不前,人们的审美情绪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当看到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的工厂的立面用老一套的壁柱系统来“装饰”的时候,人们一定会感到,这样的形式不合时宜,表里不一。

2.1形式的重新解放

现代派早期的建筑师们认为,建筑立面应尽量体现与内部空间的统一性、完整性,因为“形式”必须服从“功能”。他们的设计手法遵循由内到外的原则,先确定平面,再直接往上竖墙体,并按功能需要开窗。这种做法显得简便省事,尤其适合在当时的工业化时代大量的标准化生产,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称道,并日趋流行。

可惜是现代建筑过于理性了,使人们对其千遍一律的外表产生厌恶。建筑师们不得不开始进行新的思考与探索。直到柯布西耶提出了他的“自由平面”理论后,又把人们引回到最初的设计观当中。随之而来的是一大堆有关如何使立面具有艺术性之类的问题。柯布西耶本身就是一个集理性与感性于一体的极端矛盾者。从他的萨伏伊别墅到他的朗香教堂,人们难道还能说,这些建筑的立面仅仅是为了体现内部空间吗?而后,RobertVenturi利用非承重的外墙,把柯布西耶的理论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至。这种立面除了用于限定空间外,更重要的是为了体现美学上的图案构成,并强调立面与内部的“分裂”感。

2.2叙事的形式

所谓的“叙事”是指建筑形式具有一种大众可接受的普遍性的特征,使得人与建筑之间产生一种对话与交流。这种形式属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社会艺术”范畴之内。

随着“后现代”的崛起,建筑立面更具独特个性了。后现代的建筑师们热衷于对历史文化的研究,沿用那些仿佛被人们遗忘的,却是经典的传统形式。这种探索的开端和动机都是极具创意的,只可惜片面地追求外在形式使其误入岐途,陷入极端。面对越来越多纯粹复制、修复、摹仿旧有形式的建筑物被任意地穿插于城市当中,人们开始感到彷徨了。而与此同时各式符号在立面上的泛滥,使得形形的含意都蕴藏于形象之中,建筑立面因逐步担负起标志、符号和隐喻的作用以至最后丧失了自身的形式。此时JamsWines提出了他的“叙事立面”理论,即建筑须以一种大众可理解的方式来与人们产生交流。他认为建筑本身就是一件商品,其“商业形象”应能易于被大众接纳。

2.3消失的形式

柯布西耶的“自由立面”中强调立面与结构的分离及立面的独立自由。这一理论竟被后人发展到了立面的完全消失。J·斯特林在他设计的斯图加特博物馆中就去掉了外墙,使内部结构、U形的房间、走道、楼梯等,直接暴露在外面。不过这种作法马上招来了众多批判。有人认为,以这样的方式去表现一座具有纪念价值及历史意义的博物馆,是无法让人接受的,甚至是“非人道的”、“极权主义的”。

GiorgioGrassi是持反对观点的一个,也是现代主义的追随者之一,他认为立面是建筑的“表情”,我们要去掉表面上多余的装饰却并不等于取消立面。在立面设计中他强调那是一种对美学原则的直接而忠实地运用。

2.4有生命的形式(表皮)

从某点上说,现代建筑大多是由多个功能各异的部分相互组合在一起的综合体。这些组合体因受到城市机理、内部功能和结构等方面的制约,而不得不简化体量。因此,四方盒式的建筑应运而生,最大程度地适应了这些要求。但越来越多的“四方盒”使得人们难以再从外表上判断一幢建筑的个性。这种“简化”的趋向甚至也影响到了建筑的内部空间,使得公共与私密的空间区别变得模糊。另外,建筑师开始厌烦了那种一味的复古建筑,积极地从事形式的探索。种种的原因使得人们不得又从形式入手来改变原有的形式和增加建筑的可识别性,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建筑师们更强调立面的独立个性了。在R·库哈斯的作品中人们能看到,立面仿佛被注入了生命力,完全独立于立面并能明显地标志出建筑物的类型及个性,真的有如生物的“体肤”,体肤的内部则包含着“器官”,即多个功能及形态各异的公共活动空间。这类表皮多数是透明、膜状的玻璃幕,内部空间及人的活动均清晰可见,使得表皮同时也成为了内外空间的无形交界面,其通透性有利于内外的交融。与之相反,另一种非透明的玻璃幕,既无法由外看透内部,也无法象镜子般地映射事物,成为了一个同时吸收内外环境的界面。

3总结

正如某些学者所说:响亮的口号可以赢来激动的欢呼,有时却经不起冷静的思考。探究“形式追随功能”的思想来源,我们看到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如何的悖理和脆弱,它实际上几乎是一种诡辩。现实中,城市和建筑的复杂性使我们无法理解现有的城市组织何以凭功能而把握。功能主义者所谓的功能如果是指实用功能的话,那它就无法解释纪念性建筑;而如果功能也可以是精神的话,那它又同样不能解释根本没有功能的只注重形式的作品。实际上功能本身也是无定性的,它只能在具体的历史情景中被确定;同时,它也是历史地发展的。然而,形式结构却具有恒常性,这是在每一个城市及其历史中存在着的事实。一幢使用了上百年的建筑物,虽然经历了好几代人,功能也早已变化了,但它的形式却依然动人;一座历史废墟却在它失去功能以后才真正展现出形式的魅力,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建筑形式之丰富多彩,简直是不胜枚举。人们很难预料在下一世纪,建筑立面会发展到何种程度,观点是否会变更复杂和矛盾。形式的多元化是对“形式服从功能”教条的一种有力的批判,更会引发人们对建筑形式美的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沙里宁·E.顾启源.形式的探索:一条处理艺术的问题的基本途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2篇

城市建筑是构建技术和美学技术的结合。构建技术,主要体现建筑的使用价值;美学技术,则更多体现的是当代精神文明产物及时代精气神[2]。一个时代的精气神,是当代人类共同的智慧结晶。城市建筑体现的是时代精神,要求设计师不仅有社会责任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更善于表现人民群众的精气神。城市建筑更多的是语言的构建,应有象征性、隐喻性、含蓄感。所谓象征和隐喻,指的是建筑结构表现出的形象特征与隐喻意义之间的联系,应有更深层的关系。

2具有地域性的自然与人文的特点

城市建筑往往都是固定在某个地域的,同时也是供此地域使用、观赏,即人们常说的养一方水土,因此,该城市建筑一定要顾及所在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征,体现并完成当地区域化[2]。城市建筑体现的自然特征,就是建筑着落在该地形区域的地点,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充分利用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协调,做到既保护自然,又尊重自然。中国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在城市改造中应该着重考虑该区域的文化特征,不应忘记该传统建筑与该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依存,不是独立存在的,充分考虑对自然的保护,也对传统文化街区的保护,更多的保护建筑的体量、形态、色泽等几个方面。建筑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和协调,就是体现该区域或是民族特有的生活习性或是文化传承。我们都知道,一定区域的文化由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共同决定。而文化一旦形成后,便可以有独特的构成形态,他总是在顽强地、无处不在的表现着自己,通过这种表达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因此形成。城市建筑是适应文化表达并且更加强化文化氛围的载体。因此,建筑成为体现文化的重要标志。保护性开发体系的确立应分重点、分层次依次进行,如古都西安的街道格局应体现传统建筑以及世俗风情,西安的钟鼓楼与城墙建筑都是该城市特有的历史标志,他们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完全依赖于历史街区的积极保护和城市整体格局的良性发展。因此,挖掘出更有历史价值的传承精神文明文化,并很好的和城市建筑相结合是个重要课题,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民居中的山墙,坡屋顶、拱形洞门、石刻、木雕,以及门窗中的花格、窗格,正确使用传统建筑中的比例、尺度等等,更新利用,取其精华,为现代建筑设计服务,突出地域性。

3注重群体的协调和谐

群体是个体的结合,它的美远远大于个体,它不仅需要个体的美,更多的需要个体间相互的协调合作[2]。建筑群体的协调,是各个体建筑在式样、体量、色泽、材质等方面,相互之间保持一致性、平衡性和妥协性,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冲突。正确处理新老建筑的关系,旧、老建筑中,一部分是可能需要拆毁,一部分有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建筑,则要重点保护,因为它们作为历史,不能修饰,更不容篡改。但如新建筑完全服从或迁就旧、老建筑,一味的模仿,也会使新老建筑貌合神离,不可能唤起美感。

4注重城市建筑与公共艺术的相互作用

城市建筑形态是城市最基本、最直接的面貌,它以自己的特殊语言展示各种文化模式,首先是建筑文化的模式,并揭示整个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城市建筑物外部可以接纳大部分公共活动,内部是相对严谨密集的私密空间环境,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了各自目的而来,它给人们提供必要的相对内敛的空间[2]。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们针对不同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设置建筑以不破坏当地原有建筑和自然景观的风貌,把各种元素运用到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同时处处体现其文化与审美的内涵,让人们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中得到身心享受。因此,公共艺术与城市建筑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便捷,而且满足了人们的社会尊重需求,让人们在使用中下意识地感受到一种舒适自在和对美的追求。

5构建城市建筑形态公共艺术化的价值意义

城市建筑与公共艺术通过与人的和谐相处,加强了人与环境的沟通,促进城市与人的共生。而建筑与公共艺术的品质将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整体质量,是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性因素[3]。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它是建筑艺术面向公众表达的一种形式,它在关注艺术表达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意义,除了满足公众对建筑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需要,还需满足公众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要。城市公共建筑空间不仅仅是由建筑物构成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公众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精神空间。建筑形态的城市公共艺术应以人为本,从精神文化的层次面设计,以满足城市多元、多层次的社会,满足文化活动与交往的需求。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建筑设计教学 优化设计

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学的重要性愈来愈得到人们的认可,而数学建模作为广泛数学知识的应用,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对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一些工程建筑课程利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去启发学生设计厂房、民用住宅、体育馆等其他建筑物,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设计作品的空洞、华而不实、不具有实用性等不良状况.在对建筑物的停车场的设计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融入数学建模的知识对停车场中的停车位进行优化设计,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实际生活的需要,丰富建筑设计的内涵.下面我们从数学建模的角度探讨停车场中的停车位的优化设计.

在保证车辆能自由进出的前提下,本着要求通道宽度尽量小的原则,我们来看一下一排车位之间的各个数据,每辆车均以角度θ停放,用W表示小轿车停车位宽度,L表示小轿车停车位长度,L■表示在建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考虑停车场的实际大小,结合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及美观性,调整这个模型,从而得到外观美、空间布局合理、使用价值高的设计作品.当然还可以考虑建设地下或者多层结构等方面,推广这个模型.建筑设计的本质在于为人的活动创造空间、改造环境,所以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以社会性、实用性为出发点,多方面地把高等数学,特别是数学建模的思想及方法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使设计作品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红专.数学通识课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期刊论文]-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2).

[2]段勇.黄廷祝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线性代数课程教学[期刊论文]-中国大学教学,2009(3).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建筑;写作结构;文化;议论文

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发表于《建筑学报》1954年第一期,写作时间大约是在1953年底,同时这一篇文章被收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四单元。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单元课文往往被教师忽视,要么略讲,要么让学生自读。如今,重读这篇文章,却发现这真是一篇被忽视的“经典”,其经典性、典型性主要表现在写作结构以及文化价值两方面,而这两个方面融合起来,此篇文章可以说是结构美和文化美的完美结合。

1 写作结构的“精美”

要研究一篇文章的写作结构,除了大而化之的分析行文思路和写作顺序外,我们不妨尝试用采取细读“手术”的方式,“肢解”这篇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属于自然科学小论文,这类科学小论文,大多在写作结构上十分讲究,其共同特征就是结构清晰明了,无语赘余,在这上面《中国建筑的特征》堪称完美。

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全文共20个段落,可分为四个层次,其中1-2段属于第一部分,总起中国建筑作为独特建筑体系取得了辉煌成就;3-13段为第二部分,承接上文,分别具体举例阐述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共九点;14-17段为第三部分,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转述中国建筑的“文法”;18-20段是第四部分,提出各民族建筑“可译性”问题并指出中国建筑发展之路。

分析出文章的四个大的层次结构以后,我们可以看出,这四个层次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总分总的关系,也不是单纯的论点与论证、论据之间的关系。从中,我们不仅能看出中国建筑体系的基本特征,还能看出中国传统文章的常用的手法“起承转合”。

其次,我们段落层次内部的关系来看,全文20段分为4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内容意义各不相同,每个层级内部段落之间的关系也非常清楚明白。同时,每一层次内部段落都有明相应的结构方式,总论点下有两个分论点(第3、14段),每个分论点下还有小论点,并且每个论点都有论据作为支撑或有论据解释和补充,同类型的分论据也排在相邻的位置,一个个有机整体,以小缀大,结构立体,勾连成篇。

最后,从句与句的关系来看,每一段内部各个句子之间一般都包括了提出观点、解释观点、举例说明以及总结这四个部分,最具有此典型特征的是最后一部分,其他有的地方虽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但大w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由此可见,《中国建筑的特征》在写作结构上具有极其精妙的构思,通过这种细读和分析方式对这篇文章进行结构分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这一类文章,而且该文思路清晰、结构精妙,对于议论文写作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2 文化内涵的“壮美”

要分析这篇文章的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我们首先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探究,首先不能忽视的是该文的写作背后藏着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1953年在极“左”思潮影响下,有一些人主张拆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梁思成四处奔走,也曾向中央政府谏言力主在北京城西面建一座新城作为政府所在地以保留全部老北京城,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但是他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北京城墙、牌城楼全部拆毁,而他本人也因此蒙受不公待遇。了解到这样的背景后,我们再来看这篇文章,其中的所蕴含的意义远不止于文字表面。

中华民族传承到今天已经有千年历史了,祖辈流传下的种种经验与文化都是咱们民族的根一大批仁人志士都尽自己所能去保护他们,而我们却能发现,如今我们已经丢失了很多。站在街头,我们常常会感到熟悉又陌生,因为现在城市中处处充斥着从西方“拿来”的建筑,但是却没有了雕梁画栋,没有了青砖绿瓦,也没有了古色古香。课文第14、15、16三个自然段提出了建筑的“词汇”与“文法”概念,如果我们循着“词汇”与“文法”的思路,或许能对文章做出更深层面的解读――明确中国建筑之所以成为中国特征的民族因素。各国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建筑手法,就像是不同民族使用不同文字所写出来的文章一样,有着独有的韵味和特色,所谓的“文法”“词法”不仅是指中国建筑有着中国文学同样的结构美、内涵美,而且也象征着中国建筑和中国文学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建筑的‘词汇’与‘文法’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受地理、气候、生产、生活、文化、礼制、生命观、哲学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1]顺着这样的思路,建筑可以看做是“活”的历史,木材构造象征生生不息,斗拱、举折、举梁这些构件,可以看做是生命的支撑,大胆的用色难道不是为生命涂抹上鲜艳的色彩吗?并且在中国建筑中所有的构件交接部分本身也可以成为装饰部分,为生命添光添彩。“建筑是艺术的,艺术是生命的,生生之材,生生之气,轻盈飘逸,气韵流转,天人同在,中华民族用自己独特的建筑‘文法’攫取宇宙间盎然的生机,组合中华独特的建筑‘词汇’,终于筑成大地上独具神韵的生命杰作。”[2]

先生也曾说“古建筑是宝,越往后越能看到她的价值。古建筑是这样,城市也是这样,你不科学对待她,早晚有一天她会生病”[3]。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愈发能体会先生此番话的意义。当雨季来临,城市内涝成为北京市每年头疼的难题,这些内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安全运行,给首都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公众疾呼“城市淹不起”。并且,现在为了治理城市内涝,国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回顾历史,老北京城几乎没有出现过内涝,整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建筑与设计理念同样也是有生命的。因此,体悟中国建筑文化的“壮美”,将中国建筑中的生命之气,发扬光大,也是我们应该做的。

3 结语

《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学小论文,不仅文章精巧的结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其中的文化价值以及文化保护意识更值得我们去体会,去思考,5000年的文化积淀有太多的精华与瑰宝,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遏制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这些东西就像曾经的琉璃瓦手艺,一旦丢失,就很难再找回来;即使有图片影影像的留存,也不足以保留其十之一二的魅力。

语文教育既要注重工具性,也要注重人文性。一篇课文的价值既有表面的文本价值,还有深层的文化价值。尤其对于自然科学类的小论文教学的忽略更应引起重视,不能因为不好讲就忽略她,对于较难、较深、较专业的文章,其实更能给予学生启发。

注释

[1]霍文新.大地上的生命:《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生命解读.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第4期).

[2]霍文新.大地上的生命:《中国建筑的特征》的生命解读.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1,(第4期)

[3]李静,刘显成,郑宇. 守护文脉――梁思成的建筑执念. 中外建筑,2016,(07):55.

参考文献

[1]李静,刘显成,郑宇. 守护文脉――梁思成的建筑执念. 中外建筑,2016,(07):55-57.

[2]张德,王霖琳.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北京城市内涝应急管理研究. 城市,2016,(04):49-53.

[3]蔡晴,姚Z. 梁思成先生与中国的历史遗产保护事业. 新建筑,2005,(04):69-71.

[4]高亦兰,王蒙徽. 梁思成的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思想研究. 世界建筑,1991,(01):60-69.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风景园林;气候适应性;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6文献标识码: A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适应性研究不断涌现,风景园林领域也不例外。

在理念认识层面,最早有美国麦克哈格1992年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中详细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依赖关系,并提出以生态原理进行规划操作和分析的方法。[1] 近几年,有张卓予(2009)[2]、包满珠(2009)[3]、赵彩君(2009)[4]、胡承江(2011)[5]、杨锐(2011)[6]等讨论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强调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在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作用。

在设计方法研究层面,有冯潇(2009)的博士论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总结了风景园林中引入与引导自然过程的原则与方法。 [7]赵彩君(2010)在其博士论文《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中通过对理论的总结,以及技术手段、设计手法的阐述,将科研成果、设计实践和应对策略相结合。[8](美)奇普·沙利文(2005)的《庭园与气候》按照传统上用以解释现实世界本质的四元素“土”、“火”、“空气”、“水”划分为四个部分,展示了过去伟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是如何利用这些元素来创造微气候的。[9]柏春(2009)在《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书中提出“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建立一个关于城市气候学与城市设计学交叉研究的体系、框架以及实现途径。[10]冷红(2009)在《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一书中提出寒地城市环境宜居性建设的科学理念和设计方法。[11]荆其敏、张丽安(2012)《设计顺从自然》本书主要介绍了设计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提出设计顺从自然、设计顺从气候、设计顺从地形地貌、设计从土从石、设计从风从声。[12]

在应用理论研究层面,按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类型来看,有谭刚毅(2003)[13]、赵彩君(2011)[14]、王建华(2008)[15]等对传统园林气候适应性及各气候应变措施进行了研究; 何海霞(2008)[16]、郭虓(2012)[17]等对民居院落气候适应性进行了研究;在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中,有张亭(2005)[18]、郑洁(2005)[19]、朱俊华(2011)[20]、刘姝宇(2010)[21]等总结了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的方法及策略;在校园规划设计的研究中,有冒亚龙(2010)[22]、李帅(2010)[23]、宣怡(2012)[24]等探究适宜地域气候的生态校园规划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校园规划布局结合地方气候等规划与设计策略;对于城市公园规划设计的研究有冷红(2011)[25]、阎晶(2010)[26]等探讨城市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策略与具体方法;谭晓红(2004)[27]、肖锐(2012)[28]、梅洪元、代阳(2012)[29]等从气候角度出发对街道的绿色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对于广场规划设计的研究有毕晓莉(2011)[30]、刘伟毅(2006)[31]等提出了广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周瑞祖1996)[32]、程静静(2010)[33]、陈玉玲(2010)[34]、唐芳、张秋钤(2011)[35]等对于风景区进行了气候资源评价的研究,并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发现,近年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界深刻地认识到了气候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对于不同类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应用理论都有所研究,但是针对气候适应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相对欠缺。

参考文献:

[1](美)麦克哈格(Mcharg,Ian L.)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张卓予.微气候学对景观设计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v.35(32):15-16.

[3]包满珠.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园林建设[J].建设科技,2009,No.156(19):30-33.

[4]赵彩君,傅凡.气候变化——当代风景园林面临的挑战与变革机遇[J].中国园林,2009,v.25;No.158(2):1-3.

[5]胡承江,李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风景园林的发展[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6]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v.27;No.185(5):18-19.

[7]冯潇.现代风景园林中自然过程的引入与引导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

[8]赵彩君.城市风景园林应对当代气候变化的理念和手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

[9](美)奇普·沙利文(Chip Sullivan)著;沈浮,王志姗译.庭园与气候[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0]柏春著.城市气候设计 城市空间形态气候合理性实现的途径[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1]冷红著.寒地城市环境的宜居性研究[M].北京市: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2]荆其敏,张丽安著.设计顺从自然[M].武汉市: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13]谭刚毅,陆琦.广东传统住宅庭园的气候适应性与实用性[J].中国园林,2003(4):23-26+83.

[14]赵彩君.与气候为友—中国传统园林适应气候的特色研究[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王建华.基于气候条件的江南传统民居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8.

[16]何海霞,张三明.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与气候浅析[J]. 华中建

筑,2008,v.26;No.13912:210-214.

[17]郭虓.气候对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的影响[D].中央美术学院,2012.

[18]张亭.京津石地区居住外环境气候设计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5.

[19]郑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小区户外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

[20]朱俊华.基于微气候模拟的居住区低碳规划方法初探——以香港牛头角

上邨规划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南京市政府:,2011:8.

[21]刘姝宇,徐雷. 德国居住区规划针对城市气候问题的应对策略[J].建筑学报,2010,No.50408:20-23.

[22]冒亚龙,何镜堂.映射气候的大学校园规划[J].城市发展研究,2010,v.17;No.10304:39-47.

[23]李帅,敬鑫,于海漪.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微气候测试与分析[J].华中建筑,2010,v.28;No.16312:58-63.

[24]宣怡.湿热地区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气候适应性研究[D].华侨大学,2012.

[25]冷红,甄玮.基于微气候优化的寒地城市小型公园绿地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太平公园为例[A].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1:6.

[26]阎晶.西北地区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7]谭晓红. 城市街道空间地域性研究[D].郑州大学,2004.

[28]肖锐.不同气候地区街道布局研究[J]. 中华建设,2012,No.8405:84-85.

[29]梅洪元,代阳.回应气候的寒地城市街道绿色设计[J].建筑学报,2012,No.53212:104-107.

[30]毕晓莉,刘起.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西北地区城市开放空间设计——以白银金鱼公园全民健身广场设计为例[J]. 华中建筑,2011,v.29;No.17310:47-49.

[31]刘伟毅.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广场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2]周瑞祖,周永忠.五洩风景区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浙江气象科技,1996,01:3-8.

[33]程静静.黄山风景区气候旅游资源分析及开发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0,v.12;No.12901:42-45.

[34]陈玉玲.麦积山风景区旅游气候资源适宜性评价[J].甘肃科技,2010,v.2620:82-84.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6篇

《诗的格律》是闻一多先生系列诗论中最重要的一篇。在这篇论文中,他系统地提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这一关于新诗“三美”主张遂成为新格律诗派的理论纲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诗歌的音乐美是最首要的。他大肆宣扬格律,声称“诗所以能激感,完全在它的节奏;节奏便是格律……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着脚镣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会跳舞的才怪脚镣碍事,只有不会做诗的才感觉到格律的束缚。对于不会作诗的,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对于一个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现的利器……因为世上只有节奏比较简单的散文,绝不能有没有节奏的诗。本来诗一向就没有脱离过格律或节奏”,认为“格律可从两方面讲……属于视觉方面的格律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属于听觉方面的有格式,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还认为“整齐的字句是调和的音节必然产生出来的现象,绝对的调和音节,字句必定整齐”,对于字数整齐了但音节却不一定调和了这个问题,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是因为只有字数的整齐,没有顾到音尺的整齐。”也就是说,音尺、韵脚等音乐性因素的组合,构成了诗的韵律、诗的节奏,而音节和韵脚的和谐又构成了诗的音乐美,成为诗的基本动力。“音尺说”是闻一多最为得意的发现,以致他在论文的结尾认为“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时期了”。

新诗绘画美理论是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指诗的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诗画同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先贤们那里,诗与画常常相得益彰、相映生辉。坡观赏王维的诗画后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板桥一竿清秀的竹子入诗入画,卓尔不群。在先生的诗作中,也经常出现红、黄、青、蓝、紫、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丽色彩的物象,此外还注重色彩的对比,使诗画相通。

新诗建筑美理论是先生根据汉语特点提出来的。“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间,至少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原来文学本是占时间又占空间的一种艺术。既然占了空间,却又不能在视觉上引起一种具体的印象――这是欧洲文字的一个遗憾。我们的文字有了引起这种印象的可能,如果我们不去利用它,真是可惜了……如果有人要问新诗的特点是什么,我们应该回答他:增加了一种建筑美的可能性是新诗的特点之一。”先生还把它与律诗具有的建筑美相比,得出“(律诗)可差得多了”的结论。因为“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上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自己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主要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虽不必呆板地限定每行的字数一律相等,但各行的相差不能太大,以求齐整之感。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7篇

>> 欧洲的中国风 独特的“中国风” “流行的中国风” 悠扬的中国风 伦敦奥运的“中国风” “中国风”的《如梦之梦》 中国风的旷世演绎 外交的中国风格 首饰设计的中国风 暴雪的中国风暴 “中国风”歌曲的“中国”味儿 解读现代设计中的中国风 数字游戏设计的“中国风格” 法国风情的“巴黎中国俱乐部” 光环下的中国风电产业 中国风水的理性思考 做中国风格的现代景观 被低估的中国风险 外商投资的中国风向 中国风网页设计的编排要点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黑马泰禾的“中国风” 黑马泰禾的“中国风”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魏洪磊")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黄其森

新年伊始,刚过知天命之年的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便收到了一份大礼。

中国房地产行业权威研究机构――中国指数研究院日前“2014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百亿企业榜”,泰禾集团以230亿元的销售额挺进全国销售30强。从168亿元到230亿元,从全国50强到全国30强,泰禾集团仅用了一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同比降幅近8%,在这样的弱市环境下,泰禾逆市突围,成功实现“弯道超车”,全年销售额依然保持35%以上的增速,成为2014年一匹不折不扣的黑马。

然而,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黄其森关心的不仅仅是泰禾自身的业绩。所批评的“奇奇怪怪的建筑”,以及满城尽是舶来品的千城一面,正是他视野里的“沙子”。“我们有责任让有中国人文情怀的建筑重新崛起。”他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

决战京沪

2014年发家于福建的泰禾在北京斩获两个销冠:高端产品泰禾北京院子摘得2014年度北京别墅销冠,并有望成为全国2000万元以上别墅销冠;中端产品泰禾1号街区则夺得京城商住房年度销冠,泰禾也由此进入北京销售10强。

在上海,其开山之作“泰禾红御”自去年9月底开盘以来持续热销,创造超过12亿元的单盘销售额,在上海市区中环地段名列前茅。

在过去两年间,聚焦一线成为大多数房企的战略选择,一线城市的市场优势和抗风险能力在行业调整期的2014年日益凸显。

早在2002年,黄其森就挥师进京,开始布局一线城市。2013年之后的异军突起,不过是泰禾“扎根福建本土,深耕一线城市”的水到渠成之作。

然而,京、沪二地已是房地产企业红海,作为后来者,泰禾面临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黄其森的应对之策是用产品说话。已经深耕北京10年有余的院子系列产品,在此时开始发力。30多亿元的单盘销售,令泰禾在北京一炮而红。

机会从来眷顾有准备的人。泰禾打造的院子系列产品,其走红看似偶然,但背后是黄其森对行业的精确判断和对建筑产品的敏锐嗅觉。

黄其森在历年的政协提案中,对近年来不断出现的“奇奇怪怪的建筑”,以及满城尽是舶来品的千城一面很是担忧。他呼吁推动地产“中国风”,莫让“乡愁”变异成“洋味”,要做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情怀的建筑。

泰禾身体力行的方式则是,以最中国的方式,打造了北京东部最具影响力的高端产品。其成就泰禾速度的同时,恰恰促成了个人情怀与行业走势的无缝连接。

中国风

不论任何行业,安身立命首要任务是做好产品,竞争激烈的地产业尤其如此。黄其森在多个场合表示,“市场缺的不是需求,而是好的产品。”

三年之前,不少企业面对行业低谷,开始在产品上做减法,试图以价换量,黄其森却偏执地做起了加法。他力图把产品做到极致:公司不仅花巨资积极探索并打造能承担历史和文化、延续城市文脉的新中式院落别墅“院子系”产品,而且把中式元素从“院子系”产品延伸至其他项目,如北京泰禾拾景园、上海泰禾红御等,让更多人领会到中国建筑的独特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趣。

2014年,甚至被称为“院子”元年。黄其森主编的名家散文集《院子里的中国》在同一年出版发行,独树一帜的地产“中国风”和“文化风”一时成为行业热议话题,泰禾的打法也引发不少房企效仿,中式产品几乎领一时风气之先。 泰禾・中国院子

说起中国的庭院,黄其森感触颇深。“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之源、文化之根,福建人黄其森自然对其感情深厚,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也因此植根于他的心中。

在黄其森看来,中国院落中的和谐美、模糊美、均衡美、文化美以及精神美,始终蕴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值得每一个人去挖掘、深思、传承与创造。

近30年来各地具有中国人文情怀和地域特色的建筑不断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千城一面,甚至经常冒出一些造型奇怪的建筑。“这是因为设计者、决策者、建设者等缺少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是一种浮躁又没有底气的懒政行为。”黄其森呼吁,政府部门在城市建设方面要有导向意识,因地制宜扭转建筑西化的崇洋风气,鼓励和扶持“新中式”建筑。

保护传统村落

致力于中国建筑文化复兴的黄其森还十分关注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在他看来,除了对中国传统村落的任意大拆大建,内在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方面的消失更值得关注。不少传统村落及建筑成了旅游景区,仅留其形,不见其神。

“在城镇化推进的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那些传承了中国文化的村落至今仍然充满生命力,所以祖宗留下的东西要珍惜。”黄其森说。

事实上,近年来,云南丽江古城、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丽江束河古城以及巍山古城等先后发生火灾,都是源于过度的商业化不仅破坏了古城的人文环境的破坏,最终连“形”也被毁于一旦。

在黄其森看来,大多数古村落的保护工作也陷入这样一种困境:不出手,可能会快速消亡;一出手,又可能会因用力过猛或方法不对,导致其变味甚至加速破坏。要往哪个方向保护,往往也是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地方政府希望改变目前面貌,当地群众希望步入现代化生活,旅游业者希望把古村落风貌变成商品赚钱,专家学者希望保存古村落的原生态。其实,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中国传统村落的保护应当形神兼备。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生态;生态均衡; 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已被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被纳入各国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绿化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步伐进一步加快。当前,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性也已被我国政府和市民所共识。而新型城市化的建设对城市园林绿化的建设与管理都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城市园林绿化与周围环境更加有机的结合起来、如何更好地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生态服务功能,这些都是当前城市园林绿化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园林绿化在城市中的应用是有实际意义的。

一. 城市园林绿化含义

城市园林绿化是将功能、科学、设计等知识融入城市绿化建设的艺术手段,将具有不同形态、生长规律的城市绿化植物进行有序组合,使群体美、个体美和细部的特色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将所有绿化植物以饱满活力展现在人们面前。城市绿化的景观,不仅要有优秀选择规划方案,还要有专业人员指导整个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才能使城市绿化工程具有艺术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并营建出符合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的绿化景观效果。

二.城市园林绿化的布局规划

景观建筑的布局主要考虑组合形式、对比与层次、空间序列以及借景。

1 组合形式

景观建筑组合形式包括:独立的建筑物为主景,与周遍环境结合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组群,自由组合,成为连续性景观,形成开放性空间;建筑围合形成庭院空间,形成半开放空间,有一定景观整体性;混合式空间布局,总体布局,分区域构图。

2 对比与层次

在园林景观建筑中,对比是把两种有显著差别的因素通过互相衬托突出各自的特点,同时要强调主从和重点的关系,即在设计中要注意主从配置得当,防止滥用建筑元素而破坏园林空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层次的获得主要有相邻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和室内室外的渗透与层次两种表达方式,可以用对景、框景的手法,也可以利用空廊及建筑空间穿插、错落彼此渗透,增添空间层次。

3 空间序列

园林景观在建筑空间序列的设计表达,组合形式通常可分为规则对称和自由不对称两类。规则对称经常在功能和艺术思想意境要求庄严的建筑和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中应用;自由不对称空间序列多用于功能和思想意境要求愉悦轻松的建筑群落空间布局。在设计中需结合环境特点完成表达。

4 借 景

在园林景观建筑规划设计中,借景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借景需要把各种能够增添艺术情趣的形、声、色、香融合与场所中,丰富画面构图的外界因素,确保景色特点并富于变化。设计者可通过借形组景、借声组景、借色组景、借香组景等手段,利用景观建筑自身特点,达到建筑画面构图、景色融合与艺术表达的需要。园林对建筑的认同感方面,应该确保景观建筑能够在园林的空间中有准确、合理的定位,符合使用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景观整体性的期待。

(1)要有环境设计与景观建筑单体设计相互同步的思维。有相互统一的设计思想,考虑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关系,采取技术措施和艺术手段,解决环境与建筑之间的矛盾部分,确保两者的相互统一。

(2)要有平面设计与空间设计相同步的思维。考虑景观建筑的平面、立面、剖面时应与空间环境进行整合,促使它们在反复不断的同步修改完善后能够有机结合,与景观协调。脱离整体,与整个景观设计割裂的片面单一的建筑设计时不可取的。

(3)要有建筑设计与工程设计同步的思维。景观建筑设计的最终建造是在工程施工允许的基础之上的,在设计中应避免单纯追求单体效果与景观追求而脱离现实,应基于对结构的思考完善构思,控制建筑设计

的展开。

(4)要有设计调整与环境互动的思维。理性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发现设计中的不足以及未解决的园林与景观建筑,景观建筑与人的矛盾,即使调整设计思路,避免设计效率低下。满足景观建筑在以上两个方面获得优势实属不易,景观建筑的设计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够客观地分析人们心理特点和诉求,能够合理总结场所的现状与内涵,能够熟练应用不同形式的表达技巧,从而准确传达出自身的构思和意愿,完成与园林完美统一的优秀景观建筑。

三.当前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的问题

1.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理念落后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十分注重城市园林绿化,并把城市园林绿化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中。但是由于园林绿化的规划理念落后,不能与时俱进,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的布局、层次、景观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地方只追求量大,没有追求质高,表面看起来绿地面积占地大,场面震撼,但实际其产生的群众亲近自然的效益、总体生态和社会效益却不成正比。许多公共绿地植物配置单一,树种不丰富,乔灌木搭配不合理,没有形成应有的层次感,观叶植物和观花植物配比不合理,没有形成四季有花的绿地景观,无法体现城市园林景观特色。有些绿地的人工雕琢的气息太重,没有体现城市园林绿化的自然美,这不仅仅造成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成本高,而且造成后期的养护成本很高,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剪、维护。园林绿化规划中忽视了城市园林绿化是有生命力的,没有将建立城市园林绿化自身生态维护系统作为目标,只是为绿化而绿化,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2.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不科学

城市园林绿化职能部门制定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往往具有局限性,没有通盘考虑,缺乏科学性。没有高水平、科学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就无法合理的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的布局、建设,其生态环境的质量也是可想而知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应依据城市的人口、地理位置、现有的绿地水平、社会的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而不仅仅是看见空地就插绿。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的比例中,公园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比例不协调,没有形成合理的配比,造成局部的失衡。同时,在区域城市园林绿地的布局中,也存在不科学的问题,如:居住区绿地分布不足,造成市民的休憩、运动都挤到公园,造成公园人满为患。郊区建设了大型的公共绿地,但是由于距离远,很少有人去游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闲置。在日常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中,职能部门没有后期的跟踪、反馈,绿地规划建成后,没有去评估绩效,没有收集市民的反馈意见,这样无法更加科学、合理的开展新的城市园林绿化规划,无法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完成自身的功能特点,也能为其所处的环境增强艺术的氛围。

三. 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中的对策

1.加强绿化规划中的计划性

长期的绿化规划主要是着眼于未来几十年的发展,这种长期的规划必须符合城市长期的发展方向,而且这种长期规划决不能是某一任领导的个人意志的体现,必须是经过科学论证、受公众的广泛评价,并最终确定的一个规划。在城市绿化规划中,应加强绿化规划的计划性,要长期与短期规划相结合,避免政府的短期行为,导致大量的财务、物力、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长期规划要根据短期规划的成果和成效进行不断的调整,长期规划始终要符合社会总的发展需要,并且长期规划要能够引导人们更加重视城市绿化。但是也要注意计划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获得更好的绿化享受,而非为计划而计划,所以计划在制定前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数据收集,计划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才能够为绿化的长期发展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强化市林业和园林局在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

和修建性详细规划各阶段的规划职能和参与度,确保园林建设各项指标在城市规划的各个阶段得以落实。

2.建立科学的园林绿化评价机制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城市植物生态适应性及生态功能性综合评价,是园林绿化建设科学决策的依据。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按照城市绿化的客观要求和自然地理及气候条件,城市绿化评价指标应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果等方面,具体为:绿量指标绿化的总量;生态适应性耐旱性、耐盐碱、耐疮薄、耐旱性、耐阴性、耐水湿;生态效益杀菌能力、滞尘能力、降温增湿作用和吸碳放氧能力;经济效益,如地价;景观效益。2)绿化功能的量化研究。在确定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对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3)采用的技术和手段。因为园林绿化具有环境功能性、采用指标多样性和宽泛性,所以园林绿化的评价需要采用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主要有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建立城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掌从而握城市绿化指标体系,并进行统计,对采集的数字信息进行统计分析,达到建立科学的园林绿化评价机制的目的。

结 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园林绿化规划设计需要符合特定的环境条件并且应正确把握好艺术美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保护延续了艺术美也支撑着生态保护。在实践中要注重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吸收古典园林、西方园林的艺术精华从事新的创造应注重综合利用城市学、环境保护学、城市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来指导园林规划设计应在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的前提下营造景观去营造赏心悦目的园林艺术美。

参考文献:

[1]、尹珊 等建筑设计中景观的利用对策探析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

[2]、庞立峰 浅谈园林景观建筑设计方法与技巧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1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9篇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诗情画意的丹江口 舌尖上的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水质的遥感监测 丹江口库区的移民生活 基于丹江口库区的非自愿移民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丹江口市库区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丹江口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件清朝上谕 丹江口水利枢纽的设计和建设 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的生态建设值得高度关注 丹江口库区农户氮肥施用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丹江口库区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及生产行为分析 丹江口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难点与建议 丹江口市食用菌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无损爆破技术在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中的应用 丹江口市建设畜牧强市的做法浅谈 浅析丹江口市大坝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 MB80控制器在丹江口水电厂的应用 丹江口 画一般的“小太平洋” 丹江口库区城市污水处理的实践经验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丹江口,不能忘却的人文记忆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记忆,是对过去活动、感受、经验的印象累积。对一座城市而言,历史就是它的记忆。人物因为有记忆而丰满鲜活,一座城市如果能找到自己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市民也就能共享这份集体记忆,它更能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说起古罗马,人们会想起竞技场和帝国文化;说起古雅典,人们会说到悲剧艺术和对自由价值的推崇。丹江口,又拥有着哪些不能忘却的独家记忆,能为它打上什么样的文化标签呢?

均州 消失的千年古城

均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千载春秋的文明古城。均州从古及今以其重要的军事经济地位,成为连接“三阳”、沟通华中平原与鄂西北山区经济、军事、文化交流的必经通道。

“均州八景”久负盛名,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词歌赋。如今仅存“方山晴雪”和“龙山烟雨”两景,依稀可见昔日的繁华轮廓。

然而由于修建丹江口大坝的需要,古均州城永远沉在了汉江江底,只能从静乐宫中若干自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物上看到曾经的阜盛。

丹江口市博物馆 丹江口历史的脚印

均州的历史是一部异彩纷呈的书,若想读懂这本书,并从中找寻乐趣,那么丹江口市博物馆是你不得不去的地方。

丹江口市博物馆占地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00平方米,陈展面积2250平方米。分楚地古韵、水都和韵、均州神韵、丹江口情韵和名人书画等五个展厅向人们揭示丹江口市这片文化厚土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历史变革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世纪发展中的重要位置等。

楚地古韵厅,看古均州的出土文物,品味沉积千年的古韵;均州神韵厅,看古均州与武当山的历史文化传承,反映政府的保护力度,再看已被列入部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了解均州的文化底蕴;汉江和韵厅,看今朝水都儿女为振兴均州,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临时展厅,看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丹江口的图片、题字以及体现武当名山、丹江口秀水的名人字画等。

读完均州这部书,宛如沿着历史的脚印,溯源而上。如今的水都与均州一脉相承,终有一天会再现辉煌!

静乐宫 宫名之争

作为九宫之首的静乐宫承载了太多均州人的记忆,一座静乐宫,半个均州城,由此可见静乐宫之于均州城的重要地位。如今的静乐宫红墙碧瓦环绕,重重殿宇错落,宽阔幽深,环境优雅,宛如仙宫。关于静乐宫的由来,曾出现过争议,一时间甚嚣尘上,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那么究竟是“净乐宫”还是“静乐宫”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静乐”一词用于道教始于元代武当道士刘道明编纂的《武当福地总真集》,因其“卷下”有《静乐国传记》一文提到:“考之古史《仙传》,静乐国即均州,无疑矣。”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刘道明援引《风土记》中“均州上古之时,即有麇之国,谓人民朴野,安静乐善,虽曰麋鹿,犹可安居”之语,进而证明“静乐”实为“安静乐善”之意。而静乐宫本身是在永乐十七年,由永乐大帝敕建的,并赐“静乐宫”为额以正名。 清末庄园――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至于“静乐宫”名以后出现“静”与“净”混用的现象,最早见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以后来的许多著作中,出现了“静乐”与“净乐”的混用现象。其实,“静乐”除“安静乐善”之意外,还应有“玄帝禀天一之精,惟务静应,不乐南面,志复本根”的道教寓意。而“净”字多用于佛教,如净土、净心、净业、净觉等皆属佛门用语。鉴于此,“静”与“净”切不可混用。

综上所述,“静乐”所承载的宗教含义用“净乐”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若以尊重宗教感情的观点来认识这一字之差,如今选用“静”字更为合适和严肃,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武当道教建筑的丰富内涵和象征意义。

清末庄园 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关于清末庄园的发现,曾经轰动一时。谁也没想到深山之中,会有如此一块璞玉。清末庄园算得上清末民初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清末庄园坐西北朝东南,按中国古建筑传统方式布局,由主体建筑和附属建筑两部分组成。主体建筑为主人会客、寝居的主要场所。按中轴线依次由正门进入至前庭、天井、中厅到后院、天井、卧室。两侧对称为配房,完全按中国古建筑“登堂入室”的方式布局。附属建筑是为了完善主体建筑的功能而设的,在庄园主体建筑右侧,建有供主人休憩待客的花园和阁楼。庄园正门右侧还建有一座四层炮楼,其第二层至顶层均有t望孔与射击孔,以增强庄园的自卫能力。

庄园建筑考究,采用清式营造技术,按尊卑、长幼建造设计房间。炮楼为四角攒顶瓦,其它均为小青瓦硬山顶,中厅为小式大木构架,余为抬梁式小木构架。整座建筑雕梁画栋,采用了砖雕、石雕、木雕等工艺,在建筑物柱基、抱鼓、门槛、檐枋、雀替、楼板枋、挑头等部位雕刻有大量图案。挑头采取线刻、浮雕手法雕刻有“十八学士登瀛洲”图案;檐枋、楼板枋采用透雕、线刻手法雕刻有“三官寿星图”、“三岔口”、“刘海砍樵”、“梁祝” 、“赴京赶考图”、“福禄寿图”等故事图案;其它部位雕刻有龙凤、麒麟、八宝、太极图等图案,雕刻纹饰则采用了云纹、龙纹、汉纹、缠枝纹、雷纹等。

清末庄园比较集中地运用了清代传统的雕刻手法与技艺,是研究清末建筑雕刻技艺难得的实物资料,无愧为“南方古民居建筑瑰宝”。

陈世美 陈年谷VS《铡美案》

说起《铡美案》,人们就会联想到公正廉明的包青天,命运多舛的秦香莲以及心狠手辣的陈世美,陈世美更是因此一跃成为“负心汉”的代名词。

然而,经人考证,陈世美其实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陈年谷。说来也巧,陈年谷和《铡美案》中的陈世美都是“均州人氏”,但事实上却不是同一个人。明朝安遇时的《包公案百家公案》就有提到陈世美的故事,且和豫剧《包青天》前半段情节极为相似,由此可见,考证不真。

陈年谷其人为官一生,有清政廉明之声。任饶阳县知县时,到任即微服私访,了解民情,首先整治地方治安,惩治当地恶霸“二虎”,并清剿土匪,一方为之平安。其后办学,兴修水利,深得民心。在任三年,考评为“届期报最”。在主持陕西乡试时,选拔了一批真才实学者,得顺治皇帝赞赏。在贵州任职时,广施仁政,主张并维护民族团结。曾入苗寨调查,清除苗民怨怼,推行公平纳粮,平息当地的苗民骚乱。其推行汉苗同等交纳,满人免纳的作法,对稳定边疆局势意义重大。在户部主管盐政时,以专卖治盐,成效显赫。其事其迹《均州志》中有载。

后来,昔日同窗向陈年谷求官未果,陈年谷送每人200两银子,以报答当年恩情。然同窗对此耿耿于怀,故将《琵琶记》改编为《铡美案》,将陈年谷映射为负心薄情的陈世美,以此辱骂陈年谷。这在当时,对陈年谷造成了不良影响,但因其声望均州人禁演《铡美案》,后世也多有人为之翻案拨乱以正视听。

总而言之,陈年谷确有其人,但与《铡美案》中的陈世美实则风马牛不相及。

龙山宝塔 古均州的嗟叹与守望

龙山宝塔与沧浪亭隔江相望,依势耸立在龙山嘴上。每当细雨蒙蒙、烟波浩淼之时,此塔踞崖临江,常锁云雾之中。烟云联树色,高峰耸龙头,山如烟雾龙,塔似海市之蜃楼,朦胧间宛如仙境一般,这便是“古均州八景”之一的龙山烟雨。

龙山宝塔的由来据说是为了镇“龙颈”,免水患而修建。因其环丹江,压龙山,四周山势险峻,云绕山岫,烟漫峰峦,水霭雾障,故而使宝塔颇有几分“千呼万唤始出来”的韵致。亦可乘舟泛于丹江,远观龙山宝塔,似少女亭亭玉立,喜迎客来。若巧遇细雨霏霏之时,只见薄雾缭绕,宝塔时隐时现,恰似仙女下凡。

昔日的盛景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唯有那伫立山峦的龙山宝塔,千百年来与均州古城长相厮守,像一个历史的嗟叹,守望均州的时代巨变。

习家店官窑 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出处

习家店官窑位于丹江口水库北岸的青塘村,距古均州城约50公里,是元、明、清时期陕西、河南等地香客到武当山朝拜进香的必经之地。2008年,丹江口市在组织该村申报武当神戏时,有专家发现大量琉璃碎片,从而发现该窑址。

习家店官窑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第五座明代官窑遗址。在该村发掘了3个完整的窑址,出土了大量滴水、筒瓦、板瓦、匣子、琉璃砖、支钉、垫片等琉璃构件。琉璃瓦件上“和记”二字的印记,瓦件的尺寸、胎质、釉色以及3种“龙”的图案等标志,都与武当山五龙宫、玉虚宫现存的瓦件标本相符。因而,习家店官窑被断定是武当山古建筑群砖瓦的出处。

吕家河民歌 唱响汉族民歌第一村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位于武当山南神道中段,地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丹江口市官山镇境内。乡村野舍辉映皇家建筑,民歌俚谣伴随晨钟暮鼓。对吕家河人而言,歌唱,是快乐,是忧伤,是绵绵不绝的符号,更是生生不息的文化密码。村民们以口传心授的方式保存了秦、唐流放文化遗存和明大修武当带来的全国各地的传统民歌5000多首,曲调达79种之多。在该村还发现了长篇叙事诗30多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汉族民歌第一村――吕家河村。

伍家沟民间故事起源于丹江口市六里坪镇伍家沟村,是中国汉族民间文学园地中的一朵奇葩。伍家沟故事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分神话、传说、故事、寓言、童话和笑话六大类别,已经出版《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一、二、三集。伍家沟民间故事在价值取向上提倡孝道,主张勤俭持家;扬善弃恶,宣扬有恩必报,重视朋友兄弟之间的义气;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尊重读书人,推崇智慧,重视技艺。总体上是积极向善的,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伍家沟民间故事被称为“民之瑰宝,族之精魂”,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其特点突出,主要表现在原生态作品较多,地方色彩鲜明,源远流长,故事生态鲜活,故事活动具有一定的群众性等五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狗成亲》这类神话是在全国首次发现,从中可见原始社会以火为害和以狗为图腾的影子。另外,伍家沟地处山区,环境闭塞,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这一社会环境使汉族民间文化的这块活化石得以保存,使伍家沟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故事村, “中国民间故事半坡遗址”、“荆楚文化的活化石”,文化部授予其“中华民间故事村”的称号。伍家沟村故事中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还被录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世界民间故事集》,刊于亚非卷首篇。

日本、韩国、英国、法国、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来到伍家沟村考察调研,写出了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台北中国文化大学金荣华教授多次来大陆到伍家沟村进行民间文学田野调查,2012年3月21日,对伍家沟民间故事村题写道:“山村伍家沟,故事行天下。”

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在为《伍家沟村民间故事集(第三集)》的序言中所述:“伍家沟民间故事这颗原本尘封在乡野之中的文学明珠终于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武当神戏 唱出来的故事

武当神戏是400多年以前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王氏家族汲取武当文化及当地民间戏曲和民歌小调的音乐营养演化而成的当地独特的汉族传统戏曲种类,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主唱大本头戏、连台本戏,以历史故事为主,以唱功见长。武当神戏唱腔、剧目丰富,如 “调子戏”的唱腔有九腔十八调,百转千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八岔子戏”的唱腔有五个调,一人主唱,幕后众人帮腔,幕前幕后互为衬托,独具特色。在2014年11月刚结束的“中华颂”第五届全国小戏小品曲艺大展中,由丹江口市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武当神戏《留女婿》一路过关斩将,捧回银奖。

山坡锣鼓 原生态的交响乐

山坡锣鼓的发源地――盐池河,因毗邻武当山,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将道教音乐糅合进山坡锣鼓中,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盐池河民间文化――山坡锣鼓。这种山坡锣鼓,当时是大户人家为了给在山坡上劳作的雇工解乏提神,雇请乐师们在山坡上吹唱打奏,以提高劳动效率,故得名“山坡锣鼓”。盐池河山坡锣鼓与均州吹打音乐演奏形式大致相似,是以唢呐和笙、管、笛、箫等吹管乐与锣、鼓、镲、木梆等打击乐合奏的音乐形式。其风格粗犷、情感炽烈,其气势豪迈、威武雄浑,给人以波澜壮阔的画面感和炙热如火的情怀。

朝武当 丹江口民间传统习俗

武当山地区自古就有“朝武当”的习俗,不仅含有上山祭拜山神的意思在里头,更是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享受,这就如同清明扫墓总是与踏青郊游连在一起,“朝武当”实际上也成为了一种以爬山为主题的游乐方式。武当山是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地之一,又名太和山。太者,大也,将此字放在“和”之前,寓意深远。所谓“太和所谓道”,根底全在对“道法自然”的深信不疑。故而,在每年农历三月春光明媚和八月秋高气爽的时节,武当山上总是一幅游人如织,热闹非常的画面。

建筑美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央银行俱乐部;草原式住宅;自然 和谐美

中央银行俱乐部(以下简称伪中银俱乐部)由日本设计师远藤新(1989~1951)主持设计,由中央银行设立,是中央银行的招待所和集会场所。作为殖民文化下的产物,伪中银俱乐部的主要功能是为殖民统治者服务。由于它的“特殊身份”,在普通大众眼里,伪中银俱乐部似乎失去了保护的意义。然而从它的历史价值来看,伪中银俱乐部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况,是研究近代长春被侵略史的最为直观的实物例证。同时,伪中银俱乐部还反映出时期的独特时代艺术特征,包括艺术风格、创作手法、体现的审美观或审美情趣等等。

1、远藤新与中央银行俱乐部

1.1 远藤新

远藤新于191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科。1917年拜20世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赖特为师,并跟随其到塔里埃森学习,1919年回国。赖特曾将草原式住宅的思想带到了日本,远藤新作为赖特的得意弟子,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草原式住宅的风格特点,延续了赖特的重视自然的建筑理论。

1932年洲国成立以后,远藤新及其他日本国内建筑师受邀来到伪国都“新京”从事建筑设计工作。远藤新在当时主要参与了中央银行的设计,并设计了中央银行的总裁官邸、中央银行副总裁官邸、中央银行理事官邸、职员宿舍、俱乐部等建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中央银行俱乐部及中央银行的总裁官邸。

1.2 中央银行俱乐部概况

伪中银行俱乐部位于“新京”成后路(今长春市新华路)与白山公园之间的岗地上,地处城市中心,南面是公园,有较好的景色。

伪中银行俱乐部始建于1934年(康德元年)5月,于同年12月末竣工,占地面积为2836平方米,建筑物面积为713平方米。1935年(康德二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加武道场、综合运动场、网球场、棒球场及游泳池等。1943年,又在原建筑扩建了演出大厅、花厅和事务室。

俱乐部院内,主体建筑是一个二层楼,其中设计有宴会厅、会议厅、谈话间、花厅、酒吧、客房和其它娱乐设施间。俱乐部的平面狭长,充分考虑地形地势及环境的特点,在建筑南侧建有一条70余米的长廊,长廊上爬有植物,长廊和建筑围合成一个内向的庭院空间,空间布局方式带有中国传统庭院空间的影响。

当时为了满足殖民统治的需求,“新京”大部分建筑采用的是“兴亚式”建筑风格。所谓“兴亚式”建筑风格,有复兴东亚之意。这类建筑略带中国风格,立面设计上试图给人以压倒性的气势,平面多作“日”字形或者“亚”字形,隐含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意图,特别能展现出最高司法机关的权威性,给人以压迫感[1]。伪中银俱乐部与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体现的是赖特的“草原式住宅”的设计风格,如低层面宽、轮廓平行、装饰一体等等,尤其重视建筑单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可以想象得到,在当时伪中银俱乐部的设计给满洲的建筑界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该设计曾获得国都建设局“民间建筑优秀奖” [2],同时也影响了诸多的民间宅邸的设计风格。

2、中央银行俱乐部的美学特征

2.1 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美

2.1.1 平面布局

伪中银俱乐部采用了“草原式住宅”的典型形式――十字形平面的布局形式。俱乐部东西长约55m,南北宽约15m,仅有食堂是向南突出的。一层主要是休闲娱乐场所,举办各种宴会等,室内分隔的门和墙较少,大部分使用矮墙隔断和台阶作为分隔。二层主要是住宿功能,仅在走廊的西北侧布置客房,另一侧开设了几乎与外墙面等长的长条窗。地下层为厨房、花房等辅助用房。俱乐部结合地势,在室内通过台阶和楼梯划分动静空间。

这种十字形平面的布局形式,不仅有利于建筑从三面采光,而且还使空间具有向心力,从中心向外伸展,上下穿插,于是,以起居室等公共空间为中心的布局增加了空间的凝聚力。

2.1.2 建筑造型

伪中银俱乐部的建筑造型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着赖特的风格和技法,如层数低、面宽长、屋盖重,不采用古典柱式,空间轮廓形成一系列的“平行线”。带有宽大挑檐的坡屋顶和伸展的平台强调了房屋的低矮平缓形象,使建筑消融在自然中,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

2.1.3室外环境

远藤新在建筑的南侧设计了一条长廊(藤棚),春夏之季,长廊上爬满各种植物。东南侧的长廊与建筑共同围合成为一个内向型空间的庭院,在这个庭院内,有晒台、阳台、草坪、温室、花坛及300多平方米的游泳池。站在平台上或藤棚下,人们可以观赏庭院内的花草和庭院外的水塘,还可以俯瞰到远处白山公园的景色,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充分体现了人、建筑、自然的和谐共生。

2.2 建筑视觉美

建筑的色彩是建筑视觉美最明快的表现形式,常常有力地烘托出建筑美的情调和意味,深化建筑美的境界以及相应的审美效果。伪中银俱乐部的外立面均选用浅棕黄色的横向窄条面砖,这种砖是由当地的粘土烧结而成的,保持了本身的自然的色彩,外表粗糙没有修饰,远远望去建筑如黄色的泥土推成的山一样,充分表现了建筑与自然的统一。

结语

伪中银俱乐部是远藤新在“新京”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文章从和谐美及视觉美两个方面分析了伪中银俱乐部的美学特征。虽然伪中银俱乐部是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是它同样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我们对伪中银俱乐部的研究要建立辩证的基础上,既要正视它的历史价值,又不能忽略其艺术价值。因此,对伪中银俱乐部的保护及再利用工作尤为重要,而本文对其美学特征的分析为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戚勇、杨远照,长春建筑风格浅析[J].华中建筑,1988;(3)

[2] 莫畏,洲国“新京”城市规划与建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3] 李之吉、于维联,长春近代建筑[M].长春出版社,2001

上一篇:建筑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案例型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