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9 16:04:05

建筑概念

建筑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概念设计

在不断的结构设计研究与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有益的经验,并体现在设计规范、设计手册、标准图集等等。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方法的发展,计算机及其结构程序在结构工程中得到大量地应用,每个设计单位都在为彻底甩掉图板而做努力。结果给部分结构工程师造成一种错觉,觉得结构设计很简单,只需遵循规范、手册、图集,等待建筑师给出一个空间形成的方案(非结构的),使用计算机,然后设法去完成它,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东拼西凑的计算机画图匠而已。这不仅不能有效地运用他们的知识、精力和时间,而且还会与建筑师的交流中产生分歧与矛盾。

我国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等阶段。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则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结构极限状态设计准则,以使建筑结构的设计得以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更科学、更合理。但该法在运算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程度的近似,只能视作近似概率法。并且光凭极限状态设计也很难估计建筑物的真正承载力的。事实上,建筑物是一个空间结构,各种构件以相当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且都并非是脱离总的结构体系的单独构件。目前,人们在具体的空间结构体系整体研究上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设计过程中采用了许多假定与简化。作为结构工程师不应盲目的照搬照抄规范,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指南、参考,并在实际设计项目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这就要求结构工程师对整体结构体系与各基本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有透彻的认识,把概念设计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所谓的概念设计一般指不经数值计算,尤其在一些难以作出精确理性分析或在规范中难以规定的问题中,依据整体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试验现象和工程经验所获得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整体的角度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和抗震细部措施的宏观控制。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建筑设计的方案阶段迅速、有效地对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易于手算。所得方案往往概念清晰、定性正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

比如,有的设计人员用多、高层结构三维空间分析程序来计算底层框架,还人为的布置一些抗震墙,即不能满足楼层间的合理刚度比,也不能正确地反映底层框架在地震时受力状态。问题在于结构概念不明确,没考虑这两种结构体系的差异。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不当,造成危害是不容忽视的。美国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曾警告工业界:“误用计算机造成结构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然而避免这种情况,概念设计的思想不妨是个好方法。

运用概念设计的思想,也使得结构设计的思路得到了拓宽。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R,以至混凝土的等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结构工程师往往只注意到不超过最大配筋率,结果肥梁、胖柱、深基础处处可见。以抗震设计为例,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砼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算配筋。

但是大家知道,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为抵御地震而配的钢筋,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其实,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S呢?目前在抗震设计中,隔震消能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隔震消能的一般作法是在基础与主体之间设柔性隔震层;加设消能支撑(类似于阻尼器的装置);有的在建筑物顶部装一个“反摆”,地震时它的位移方向与建筑物顶部的位移相反,从对建筑物的振动加大阻尼作用,降低加速度,减少建筑物的位移,来降低地震作用效应。合理设计可降低地震作用效应达60%,并提高屋内物品的安全性。这一研究在国内外正广泛地深入展开。在日本,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取得良好的经济、适用效果。而我国由于经济、技术和人们认识的限制,在工程界还未被广泛地应用。

同时,在目前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中,概念设计的思想也应得到延伸。在1976年唐山地震中,天津市加固的2万间民房无一倒塌,但天津第二毛纺厂三层的框架厂房,却因偏重于传统构部件的加固,忽视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判断,造成不合理的加固使抗震薄弱层转移,仍然倒塌。

概念设计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结构工程师所接受,并将在结构设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现在的高校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单独构件和孤立的分体系的力学概念讲解。尤其在专业课教学中,单项计算练习居多,综合练习偏少,并着重体现在考题中,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养成只知套用公式解题的习惯。而且近年来强调计算机应用教育,比如,毕业设计用结构设计软件计算、出图。但由于计算机设计过程的屏蔽,手算过程训练程度的削弱,造成学生产生一定依赖性,结果综合运用能力下降,整体结构体系概念模糊。这些对于培养具有创造力、未来的工程师是相当不利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先进计算理论,加强计算机的应用,加快新型高强、轻质、环保建材的研究与应用,使建筑结构设计更加安全、适用、可靠、经济是当务之急。其中,打破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墨守成规,充分发挥结构工程师的创新能力,是相当必要的。因为他们是结构设计革命的推动者和执行者。这则需要工程界和教育界进行共同的努力。推广概念设计思想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著名的美国工程院院士林同炎教授在《结构概念和体系》一书中为结构工程师提供了广泛而又有独特见解的结构概念设计基础知识和设计实例。该书着重介绍用整体概念来规划结果总体方案的方法,以及结构总体系和个分体系尖的相互力学关系和简化近似设计方法。为结构工程师和建筑师在设计中创造性地相互配合,设计出令人满意的建筑奠定基础。这本书第二版的出版,为我们更好的加深概念设计的理解,提供有益的帮助。总之,概念设计必然会成为今后结构设计的主流思想,这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发展它吧,为结构设计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立人,王跃,结构设计的新思路——概念设计,工业建筑,1999(1)

2.戴国莹,李德虎,建筑结构抗震鉴定及加固的若干问题,建筑结构,1999(4)

建筑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层建筑 结构 设计 浅析

在高层设计中,建筑和结构是关系最密切的专业。建筑师往往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美学要求处理建筑体型,包括平面和立面;而结构师则根据受力的合理性进行结构设计,其中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的选择,结构总体布置等对结构的受力性能优劣性起决定性作用。结构的总体布置与结构体型密切相关,简单的体型易于得到规则和受力合理的结构总体布置,可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反之,过于复杂的建筑平面和立面体型,将增加结构设计的困难,造成结构布置的不规则性。因此优秀的设计是建筑和结构的完美结合,需建筑师和结构师密切合作。在方案设计阶段,就应根据建筑物的高度、抗震设防烈度等具体条件合理选用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

1 结构设计的任务

结构设计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等级、建筑使用功能或生产需要所确定的荷载、抗震要求、设防标准等,对结构基本构件和整体进行设计,以保证基本构件的强度、变形、裂缝满足设计要求,同时保证结构体系的整体安全性、稳定性、变形性能,保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结构保持一定的整体性,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得以保证;保证合理用材,方便施工,同时尽可能降低建筑造价。总之,结构设计的核心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满足建筑结构功能要求;二是经济问题。

2 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根据理论与实验研究结果及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正确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需要遵循相应规范条文进行合理的平面设计、竖向设计、基础设计等。

概念设计包括建筑概念设计和结构概念设计两个方面。建筑概念设计是对满足建筑使用功能、造型优美、技术先进的总建筑方案的确定;结构概念设计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中用整体的概念来完成结构总体方案的设计。结构概念设计旨在有意识地处理构件与结构、结构与结构的关系,满足结构的功能要求和建筑功能的需要,以及技术经济可能的设计原则,确定最优的结构体系,选择适用的建筑材料和合理的关键部位构造、结合适宜的施工及合理的效益达到房屋设计的统一。

3 高层建筑抗震概念设计若干原则

建筑抗震性能是概念设计的决定因素,概念设计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3.1 结构抗侧力结构的布置宜规则、对称,受力明确简单、传力合理不间断,保证良好的整体性。

3.2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构件应遵循“强柱、弱梁、更强节点、强剪、弱弯、强底层柱(墙)底”的原则

3.3 结构中应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结构体系中应由多个延性较好的分体,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以便地震时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避免大震倒塌。

3.4 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整个结构各部位的刚度、承载力协调。考虑上部结构嵌固于基础结构或地下室结构之上时,应使基础结构或地下室结构保持弹性工作状态,使塑性铰出现在结构嵌固部位。

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注意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从体系选择、平面布置、竖向布置、抗震概念设计无一不体现设计师的水平,下面叙述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4.1 结构体系选择

结构体系的选择,应从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条件、建材、经济等各专业综合考虑。结构的规则性问题。规范在这方面有相当多的限制条件,例如:平面规则性信息、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信息等,而且,采用强制性条文明确规定“建筑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因此,结构工程师在遵循规范规定上必须格外注意,避免后期施工图设计阶段工作的被动。

结构的超高问题。在抗震规范与高规中,对结构总高度都有严格限制,除将原来的限制高度设定为A级高度建筑外,还增加了B级高度建筑,因此,必须对结构高度严格控制,一旦结构为B级高度建筑或超过了B级高度,其设计方法和处理措施将有较大的变化。

4.2 “设缝”

温度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是高层结构设计中较重要的构造措施。对温度伸缩缝,其影响因素很多,规范用规定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来控制,还规定了最大间距宜适当减小和适当放宽的情况,应根据实际工程的具体情况执行相关条文。如北京朝阳商业中心、广东佛山医院等工程地上结构长度均超过100米,由于采取了可靠措施,也未设温度伸缩缝而效果良好。

沉降缝由于同一建筑物中各部分基础显著的沉降差产生,在设计中,通常用“放”、“抗”、“调”等办法解决,即设沉降缝、采用刚度大的基础、调整各部分基础形式或施工顺序。目前,广州、深圳等地多采用基岩端承桩,主楼、裙房间不设缝;北京的高层建筑则一般采用施工时留后浇带的做法。设计师应在实际中灵活掌握。

防震缝在规范中有明确规定,但应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或缩小。

4.3 侧向位移的限值

高层建筑结构的水平位移随着高度增长而迅速变大,为防止位移过大,规范对顶点位移和层间位移都作了限制。控制顶点位移u/h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筑内人体有舒适感和防止房屋在罕遇地震时倒塌。但控制房屋在罕遇地震时倒塌与否的条件是结构极限变形能力而不是u/h限值。另外,为使结构具有较好的防倒塌能力,应在结构计算中考虑相关效应。控制层间位移u/h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填充墙、装饰物等非结构构件的开裂和损坏。

4.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扭转问题

建筑结构的几何形心、刚度中心、结构重心即为建筑三心,在结构设计时要求建筑三心尽可能汇于一点,即三心合一。结构的扭转问题就是指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未做到三心合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发生扭转振动效应。为避免建筑物因水平荷载作用发生扭转破坏,应在结构设计时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平面布局,尽可能使建筑物做到三心合一。在水平荷载作用下,高层建筑扭转作用的大小取决于质量分布。为使楼层水平力作用沿平面分布均匀,减轻结构的扭转振动,应使建筑平面尽可能采用方形、矩形、圆形、正多边形等简面形式。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城市规划对街道景观的要求以及建筑场地的限制,高层建筑不可能全部采用简面形式,当需要采用不规则L形、T形、十字形等比较复杂的平面形式时,应将凸出部分厚度与宽度的比值控制在规范允许的范围之内,同时,在结构平面布置时,应尽可能使结构处于对称状态。

结语

高层建筑的发展,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力量,使设计师从过去强调艺术效果转向重视建筑特有功能与技术因素。建筑结构设计人员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从结构方案的确定、结构计算、构造要求等多方面考虑,提高结构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周芝兰.普通高等院校土木专业“十一五”规划精品教材建筑结构[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3] 周云等.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 张维斌.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释疑及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建筑概念范文第3篇

概念设计应用对结构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构工程师除了在一定的建筑空间运用概念设计完成整体结构方案设计,还要考虑规避不同结构以及构件与结构之间问题的出现。概念设计应用重要性的体现如下:

(1)现实结构构件设计存在很多不可计算的地方,从而这样的设计方案很难满足设计需求。结构设计活动中对概念设计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计算理论与结构设计中存在不可计算的缺陷。

(2)在结构方案设计的最初阶段,其设计过程不能依靠计算机完成。结构工程师根据自身掌握的知识,综合运用概念设计中隐含的设计概念确定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3)通过计算机的分析计算所得结果具有高精度的特点,盲目相信计算机计算的结果,对其不合理性与错误性有所忽视,导致建筑结构产生安生隐患。概念设计要求设计师从实际工程的结构需求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可以破除结构工程师对计算机设计软件的盲目信赖,对于结构设计的发展和革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是从设计概念出发,是有组织、顺序、目标的设计活动,涵盖了设计活动整个过程即用户需求分析到完整设计方案产品的过程。概念设计是一种设计方法,贯穿于整个设计过程,其体现出了从具体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模糊到清晰的不断变化的过程。防震概念设计是按照地震灾害多发带与建筑工程基本情况等形成的设计思想与基本原则,是细微构造和整体结构安排的设计活动,从最初的防震想法到防震建筑结构形成整个过程都涉及概念设计。由于建筑结构模型预知的情况和现实情况存在一定差别,地震发生和破坏作用具有不确定性与复杂性。因此,很难对建筑物遇到地震的参数与特性进行准确的预测活动。基于这样的情形,工程抗震并不能完全依靠计算机的模拟设计来解决,而是要从概念设计出发。

三、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

3.1建筑设计应注重场地的选择

地基土就是场地范围内的场地土,根据以往地震灾害表面,场地土刚度大比刚度小的,场地土上的建筑损坏程度较小,震害指数小。场地选择深度一般选择地下15m,平面大小相当于自然村或一个厂区的大小。另外位于软土之上且具有较长周期的高层建筑,与位于硬土上相比,软土输入的能量要大的多。如果有条件时,从减少地震能量输入角度来说,选择在坚硬场地土对防震有很大好处。

3.2设置多道防线

在建筑的抗震设计中,不论选择那种结构体系以及哪种材料,都应该对多道抗震防线进行设置。通常来说。每一次发生的地震时间都不尽相同,有长有短。如果发生的地震时间长,那么连续的强脉冲会对高层建筑产生重复的冲击,产生累积式的破坏;如果建筑采用的是单结构体系,只设置了一道抗震防线,那么只要发生第一次破坏,那么连续而来的地震就会导致建筑物产生破坏,但是如果建筑物设置了多道防震体系,那么即使第一道防线受到破坏,那么第二道、第三道以及后来的防震体系也可以对建筑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实际过程中已经采用这种抗震设计概念,是一种对付地震强度高的经济有效的方法。

3.3合理地进行结构选型与布置

为了减少地震破坏造成的影响,应保持重量分布均匀且适当的减轻房屋重量,在结构方案进行平面布置时,应重视建筑结构抗侧力体系对称分布。进行结构布置应从提高抗倾覆能力和加大扭转度角度出发。在进行结构竖向布置时,应尽可能避免出现薄弱层,要求竖向强度、刚度均匀变化及降低房屋重心。通常在结构布置很多抗震墙,抗侧刚度大的芯筒、抗震墙的位置都是对称或接近居中。在纯框架结构中,梁应先于柱屈服,即“强柱弱梁”型框架。从平面设计,着重提高复杂平面突变处、房屋四周转角处、各翼相接处的结构延性。对于相似构件,应提高关键部分的构件延性。第一道防线在具有多道抗震线的抗侧力体系中,应着重提高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延性。对于偏心结构,加大房屋四周刚度较弱端构件的延性。因此,关键部位及关键构件具有一定的延性水平和强度,构件的变形能力和承载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从而提高结构整体的变形能力、承载能力。

3.4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对建筑结构是否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者根据实际情况,研究结构体系及建筑形式的同时,应对充分了解所选择的结构材料的抗震效果,以便能够选择经济适用又抗震效果较好的结构材料。在进行抗震结构材料的选择时,应该注重抗震结构材料的性能,主要要求如下:具有较好的连接性、较好的延性、构建的连接具有良好的整体、延性系数高、匀质性好。

3.5注重非结构因素

设计师在抗震建筑设计中,在建筑平面上填充墙应尽可能对称均匀,关注填充墙对整个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避免结构中心偏移。填充墙沿房屋的竖向应连续贯通,规避楼层在填充墙断开后框架承载力骤降的现象。根据以往地震造成的破坏来分析,填充墙在众多钢筋混泥土结构中率先被破坏,减小了框架的变形,吸收了地震大部分能量,延迟震害发生的过程,整体结构的地震侧移幅度较小,主体受损程度也变小,为人们在地震灾害中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所以说填充墙充当了抗震防线的“第一卫士”。

四、结束语

抗震概念设计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设计者要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结构的薄弱环节,应从宏观角度去进行判断、选择、思考,再结合必要的构造措施和计算,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在建筑结构设计时,设计师常常存在思考不足地方,抗震概念设计从实际出发,弥补了设计漏洞,将建筑结构设计引入到一条全新道路。传统的工程结构设计忽略了建筑结构传统的实际情况,过度依赖计算设计结果,造成建筑抗震效果并不理想。而抗震概念设计的出现,将建筑结构设计引向了人性化方向,并且拓宽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思路,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了新的视角,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良好作用。近几年来地震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能力在建筑结构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作为建筑结构设计师应将抗震概念设计渗透到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筑物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概念范文第4篇

由于建筑材料限定了建筑构造和建筑风格以及施工工艺。目前的建筑材料存在很多缺陷,所以这些缺陷必须改进,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概念;建筑;优点

新概念房屋建筑提倡应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坚固抗震的建筑结构,合理便捷的施工方法,塑造美观的建筑艺术风格。

由于建筑材料限定了建筑构造和建筑风格以及施工工艺。目前的建筑材料存在很多缺陷,所以这些缺陷必须改进,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新概念建筑材料主要特点应具有环保、节能、轻体、高强、抗震、保温(隔热)、隔声、施工便捷等。

1 新概念建筑的材料

新概念建筑材料主要包括:

墙体,抗震保温外墙、太阳能蓄热流通型外墙、内隔墙、热水采暖内墙、管道井墙、艺术装饰内墙和外墙,可移动墙等。

地面,组合式复合混凝土热水地热板块。

屋面,非金属组合式防水保温屋面板、太阳能蓄热流通型屋面板。

穹顶,非金属组合式无机防水保温穹顶、有机防水保温穹顶。

水落管,非金属无机防水艺术水落管。

带有挂点的干挂式无机人造石墙面砖。

无机有机复合式高绝缘箱式变电站壳体,地面型、下沉型。

2 新概念建筑材料的技术创新点

2.1 墙体、采用插接、焊接和螺栓连接相结合。取代了传统的砌筑方法。使墙体施工全过程无水作业。

2.1.1 首先本墙体中运用了增强韧性特点,即墙体中增加了配筋。传统的砖和砌块中是没有配筋的,是属于脆性材料,只是在施工时放入一些拉结筋来达到抗震的效果,施工很麻烦。抗震效果不理想。新型墙体中的配筋及埋件与框架连接点焊接,插接或螺纹连接,抗震效果好,与混凝土框架或钢结构框架同寿命。

2.1.2 保温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整浇在墙板内部,所以不容易受外力而破坏。而现在的施工方法是将保温层放在墙外侧,很多建筑物的保温层已被刮伤开花。

2.1.3 墙体采用焊接、螺栓连接和插接结合的安装方法,而不像传统的用砂浆等胶结材料砌筑的方法。

2.1.4 热水采暖内墙,散热均匀。采用螺栓连接和管螺纹连接,维修方便,可互换。

2.2 地面,分块组合式热水地热板可根据区域需要选择铺设,采用管螺纹连接,可拆卸,具有互换性和可维修性。

2.3 屋面,组合式非金属防水保温屋面板,采用焊接和螺栓连接,安装方便快捷,具有互换性和可维修性。由于屋面板内含有保温层和防水层,所以防水保温效果好。

2.4 穹顶, 组合式非金属保温穹顶艺术性尤其突出。可塑造任意形状造型。采用螺栓连接和焊接。施工简便快捷。

3 新概念建筑材料的优点

3.1 抗震保温墙、地面、屋面系列

本系列墙体弥补了现有墙体材料的强度低、韧性差、防水性、隔声性、抗震性不理想等缺点。本系列墙体的优点如下:

3.1.1 节能环保

由于本墙板不需要黏土,节省了大量黏土、没有灰尘、无毒无味、使环境不受污染。在工地施工过程中不需要用水搅拌,又节省了大量的水。使施工现场清洁干净无噪声。墙体内外表面均无需摸灰装饰。几乎所有工作均在工厂完成。在现场只有插接、焊接和螺栓连接,工种单一。节能环保性能尤为突出。

3.1.2 保温隔声

由于利用了多孔材料、纤维材料和聚合材料,这些材料可避免热能和冷空气传导, 板与板之间,梁板柱与板之间还填有密封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吸收声波的作用,因此,具有良好的保温隔声性能。

3.1.3 方便施工

由于所有类型和规格的墙体均在预制厂浇筑成型,成品运往施工现场。只有安装作业在施工现场进行,因此安装工作简单快捷,大大缩短工期,干净而文明。安装方式有焊接、螺栓连接、承插连接。所以安装时可选用所需的类型和规格、模数、规格齐全,无须现场切割。

3.1.4 与各专业协同作业

由于本墙内和楼板内有预留的适合各专业(暖通、给排水、电气照明、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通讯系统、太阳能利用系统等)管线管路的空间通道。尤其在装修阶段无需再破坏墙体和楼板铺设各种管线、管路。 新概念墙体和楼板的这些优点无论是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施工方法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创举。

3.1.5 装饰性强

由于本系列产品均在模具中成型,产品的各表面均平整光滑,所以无须在其表面抹灰装饰,只有与梁板柱焊接的缝隙需同梁板柱一起修饰即可。 除了上述模数制以外,若为了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还可制作特殊的模具来达到想要的艺术装饰效果。

3.1.6 太阳能墙体和屋面的保温性

由于太阳能墙体表面有无数微小的孔将太阳能收集板转换的热能通过墙板和屋面板的夹层将热空气循环传导,将冷空气排除。在达到预定的温度时自动启动电能存储器。将这部分电能补偿给常规的电网。这是一向永远免费的能源。

3.1.7 热水地热板和墙板

本地热板和墙板为分块组合式板块,在需要保温的部位布置,不需要的部位可用不加热的板块。这样有选择的布置还可灵活更换。维修时可关闭该板块,方便更换。互换性强。

3.1.8 复合水落管

本系列无机复合水落管克服了传统的铁皮水落管和PVC水落管的易碎易变型的缺点。强度高不变形,防水性能好,耐久性极佳。表面装饰性极强,样式繁多。

3.2 箱式变电站壳体

3.2.1 节能环保

由于本箱体用非金属材料代替了金属材料,不用在表面涂漆,避免锈蚀,绝缘性极佳,不污染环境。还节省了大量的金属材料。寿命远远超过金属箱体。由于该箱体突出的隔潮性能,还适合地下,节省了地面空间, 对美化环境更有利。

3.2.2 绝缘防潮通风

由于本箱体的无机层内夹有有机层,所以对隔绝潮气有极佳的效果,达到了突出的绝缘性能。在夹层中还设有通风道,通风口处于隐蔽位置,以防雨水溅入,保证了内外空气流通,达到了散热目的和避免结露。

3.2.3 安装方便快捷

由于箱体是在模具中成型,所以规格准确安装方便快捷, 生产周期短。

3.2.4 外观装饰及耐久性

由于本箱体材料的质地坚硬特性,所以能制作出平整光滑的而赋予艺术色彩的外观造型。既美观又坚固耐久。使箱体与周围景观融于一体。

4 新概念建筑结构的技术优点

新概念建筑的结构应是在满足抗震和结构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达到轻体高强,安装便捷。

4.1 材料 新概念墙板由轻型骨料、增强材料、保温材料、防水材料、密封材料、隔声材料、预埋件与连接件等复合构成。

4.2 规格 新概念墙板的规格是遵照一定的模数设计的,以便制造与安装以及标准化推广。

4.3 性能 轻体高强. 由于本产品由高强轻质量复合混凝土和增强材料构成,并采用了合理的构造形式及配筋,所以其抗压强度、抗冲击强度、韧性等均高于普通陶粒砖,而重量比普通砌体要轻得多。

4.4 适应的结构及抗震性能 新概念墙板除适用框架结构外还可应用于非框架结构。非框架结构采用承重型板块。

建筑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一、 地震相关概念简介

1) 地震: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五百五十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地震分为三大类:火山地震,诱发地震和构造地震,目前世界上90%的地震是构造地震。

2)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中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由于其与震源的物理特性没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现在多用矩震级来表示。

3) 烈度: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影响破坏的程度。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4) 地震基本烈度: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二、 建筑设防目的和要求

1) 设防目的:在一定经济条件下, 最大限度地限制和减轻建筑物的地震破坏。

2) 设防要求:“小震不倒,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水准设防要求。

3) 三水准设防具体要求:

a)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重现期约50年)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结构仍处于弹性状态,可以用弹性反应谱进行地震作用计算,按承载力要求进行截面设计,并控制结构弹性变形符合要求。

b) 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重现期约475年)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结构产生塑性变形,依靠塑性耗能能力,使结构保持稳定得以保存下来,此时结构抗震设计应按变形要求设计。

c) 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的罕遇地震(重现期约1600~2400年)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结构进入弹塑性大变形状态,此时应考虑防倒塌设计。

三、 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

1) 抗震概念设计是指一些在计算中或在规范中难以作出具体规定的问题,必须由工程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结构破坏机理的概念,力学概念以及由震害试验现象等总结提供的各种宏观和具体的经验等,这些概念及经验要贯穿在方案确定及结构布置过程中,也体现在计算简图或计算结果的处理中。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以现有科学水平和经济条件为前提的。

2) 概念设计主要内容:

a) .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场地,宜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 甲、乙、丙类建筑。对于不利地段,结构工程师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 效措施,这就考虑了地震因场地条件间接引起结构破坏的原因,诸如地基土的不均匀沉陷、 地震引起的地表错动与地裂。

b) .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应符合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方案。不规则的 建筑,在结构设计时要进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和内力调整,并应对薄弱部位采取有效的抗震 构造措施。借鉴国际的通行做法,参考外国规范,使我们的设计更加完善合理。

c) .结构材料选择与结构体系的确定应符合抗震结构的要求。采用哪一种结构材料,什么样的结构体系,经技术经济条件比较综合确定。同时力求结构的延性好、强度与重力比值 大、匀质性好、正交各向同性,尽量降低房屋重心,充分发挥材料的强度,并提出了结构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周期和振型 )相近的抗震概念。4.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地震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而且可能多次往复作用,根据 地震后倒塌的建筑物的分析,我们知道地震的往复作用使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而最后倒塌则是结构因破坏而丧失了承受重力荷载的能力。适当处理构件的强弱关系,使其形成多道防线,是增加结构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例如单一的框架结构,框架就成为唯一的抗侧力构件,那么采用“强柱弱梁”型延性框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梁的屈服先于柱的屈服,就可 以做到利用梁的变形消耗地震能量,使框架柱退居到第二道防线的位置。

d) 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以及与之匹配的延性。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往往 是以提高工程造价及降低结构延性指标为代价的。要使建筑物在遭受强烈地震时,具有很强 的抗倒塌能力,最理想的是使结构中的所有构件及构件中的所有杆件都具有较高的延性,然 而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有选择地提高结构中的重要构件以及关键杆作的延性是比较经济有 效的办法。例如上刚下柔的框支墙结构,应重点提高转换层以下的各层的构件延性。对于框架和框架筒体,应优先提高柱的延性。在工程设计中另一种提高结构延性的办法是结构承载 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控制构件的破坏形态,减小受压构件的轴压比(同时还应注意适当降低剪压比),提高柱的延性。

e) 确保结构的整体性。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必须可靠,符合下列要求 :1 )构件节点的承 载力不应低于其连接构件的承载力,当构件屈服、刚度退化时,节点应保持承载力和刚度不变。2 )予埋件的锚固承载力不应低于连接件的承载力。3 )装配式的连接应保证结构的整体 性,各抗侧力构件必须有可靠的措施以确保空间协同工作。4)结构应具有连续性,注重施 工质量,避免施工不当使结构的连续性遭到削弱甚至破坏。

四、 结语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一种基于震害经验建立的抗震基本设计原则和思想。设计人员应在工程中应灵活运用概念设计,设计出经济可靠的建筑。

参考文献

[1] 邓文旭.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初探.山西建筑,2007,33(24)..

[2] 闫晓爱.浅谈建筑抗震设计的特点.山西建筑,2010,36(22).

建筑概念范文第6篇

关键词:建筑抗震概念涵义设计原则实现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地震是复杂的,鉴于目前人们对地震认识的局限性,要想精确地计算出地震作用是不现实的。因此,完全靠计算保证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是不可能的。实践证明,只要人们把握抗震设计的原则,重视概念设计,再辅助以抗震验算,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且能够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思想,也是目前建筑抗震设计的必由之路。

一、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是指在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从概念上,特别是从结构总体上考虑抗震的工程决策,即正确地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

二、抗震概念设计原则

地震动及其影响是不确定的,结构计算模型的假定与地震时的实际工作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地震动及其影响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合理的抗震设计,需要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的密切配合,不能仅仅依赖于“ 计算设计”,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良好的概念设计。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内容有三个部分:一是建筑设计应重视结构的规则性;二是建筑设计应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三是结构设计应考虑构件和整体结构的延性。对于第三项内容主要由结构工程师来把握,对于第一、第二项要求,则必须由有经验的、有抗震知识素养的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在方案设计阶段中共同考虑,并讨论几种可供选择的结构形式,以便在结构专业开始设计之前,就能把不合要求的几何图形排除在体系之外。

建筑物的体形是否对抗震有利是抗震设计首先遇到的问题。结构布置的不规则常常难以避免,但不规则的布置却使结构性能复杂化,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可能导致始料不及的破坏,甚至倒塌。对不规则结构布置的识别和为避免或减缓其负面影响而采取补救措施的概念依赖于对结构性能的正确理解。

1 、建筑形状力求规则和简单

历次地震震害经验表明:简单和规则的结构遭遇地震后的破坏较轻。通常认为简单的结构其受力性能比较明确,设计时容易分析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反应和内力分布规律,且结构细部的构造也好处理。形状的简单和复杂又是怎样区别呢?通常认为简单的平、立面图形是方形或圆形的,而复杂的图形是有凹角的,容易造成有应力集中或变形集中的薄弱环节。抗震设计能做到平、立面简单当然是较理想的,但实际工作中,建筑的平、立面出现凹角是经常的,比较现实的做法是要求建筑体型规则一些,规则的意思是有一定的对抗震有利的要求,也允许带有一定限度区的复杂性质。区分规则与不规则的界限很难划定。我国新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规程给出了一些划分原则。

2 、建筑结构尽量对称

建筑的平、立面刚度和质量的分布不对称,地震时往往产生扭转破坏,为此在设计上做到对称是十分必要的,但实际工作中常常由于建筑的要求而做不到这一点。不对称的情况通常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筑周边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不对称;二是建筑外形对称而抗侧力系统不对称;三是具有细长伸出翼的平面;四是质量偏心。

3 、尽可能满足建筑竖向均匀性

均匀性问题存在于建筑的竖向布置中,无论是几何图形还是楼层刚度变化,其规则匀称应该是立面设计中优先考虑的。布置不均匀的结果产生了刚度、强度的突变,引起竖向的应力集中或变形集中,以致在中小型地震中损坏,在大震时倒塌。但是,要使结构做到完全均匀性,在实际设计中也有一定的困难。均匀性问题表现如下:

其一,竖向收进问题。竖向收进是常见的建筑处理方式,结构上产生的问题是在凹角处应力集中。由于房屋的不同部分其振动特征不同,所以在收进处的横隔(楼盖或屋面板)产生应力突变。为此,在抗震设计时,可考虑几种处理方法:限制收进尺寸;当设置防震缝有利时,可设缝把复杂的体型划分成若干简单、规则的独立单元,分割后的建筑体型应是均衡的,不能过分细高;不设缝时应进行较细致的空间动力分析;对刚度突变的构件采取加强措施。

其二,柔性层框架。建筑上往往因底层需要开敞或任意层需要大的空间,使结构处于上下不连续状况,产生竖向刚度突变,特别是柔性底层建筑,在历次大地震中,震害都很普遍,甚至完全倒塌。分析研究表明,这类构件的应力和变形集中是非常严重的,所以在抗震设计时应力求避免,底层应尽可能配置具有相当强韧性的构件以承受大的侧移。

其三,同一层间的柱子刚度不同。建筑上由于空间需要或由于艺术构思,使得同一层间柱子的刚度差异较大,通常在刚性较大的柱子上产生较大的内力。为此设计时宜从抗震的角度重新安排结构系统,以使刚度尽量均衡。

其四,抗震墙的不连续。由于建筑上的需要,可能出现上下不连续的抗震墙,这就产生了不均匀性,为此在设计时,应考虑限制上下层的刚度以及连续抗震墙的间距。

其五,填充墙设置的影响。框架内的填充墙若设置不当,地震时往往会改变结构的受力状态而产生不利影响。例如,由于填充墙设置不当,可使框架柱形成短柱而造成破坏。为此在设计时,应把墙同柱分开或采用轻质墙以使框架柱连续。

4 、洞口的开设要整齐

建筑上往往由于门、窗、管道等开洞不规则、不整齐,削弱了结构的强度和刚度,形成了有应力集中的薄弱环节,这在设计的初期必须引起重视。

5 、防震缝

同建筑体型密切相关的问题是防震缝的设置。因为防震缝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建筑的立面效果。防震缝的设置与否应根据建筑物的体型、结构体系等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不提倡一切都设,也不主张不设,分要分得彻底,连要连得牢固。不宜采用似分不分,似连不连的结构方案。

三、抗震概念设计的实现

1、场地要求

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是通过场地、地基和基础传给上部结构体系的。在具有不同工程地质条件的场地上, 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是明显不同的, 故对于场地条件的选择是抗震设计的第一步。一般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 重要建筑不应建在地震断裂带、条状凸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等危险地段,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土上, 当地基有软黏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时, 应加强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

2、平、立面布置

大量震害事实表明, 规则、简单、对称的建筑平、立面布置震害较轻, 原因在于规则、简单、对称的结构体系受力明确, 荷载传递路径合理, 结构体系在地震作用下, 始终保持良好的整体性, 结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共同、协调承受地震作用, 从而提高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根据规范的要求, 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尽量重合; 质量大的跨间不宜布置在结构单元的边缘, 质量大的设备宜布置在距刚度中心较近的部位; 尽量少采用大悬挑结构; 围护结构宜采用轻质材料。

3、多道抗震防线

“89规范”第一次提出了多道抗震防线的抗震设计要求, 所谓多道抗震防线即指结构体系是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 并由延性好的连接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

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具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和耗散大量地震能量的能力, 在遭受罕遇地震时第一道防线可能遭受破坏, 部分结构退出工作(如框架结构的填充墙、砖混结构的砖砌体等), 多道抗震防线将会避免因部分构件破坏而导致结构体系丧失抗震能力和承受荷载的能力, 从而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

4、构件之间的连接

结构构件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必须得到保证, 结构体系的整体性和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例如: 按照规范要求, 砌体结构中的预制空心板应与圈梁或楼面大梁可靠拉结, 否则在地震作用下楼面板极易脱落, 造成结构局部或整体倒塌。

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 其将从根本上改变以计算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校核与评估手段, 它将结构抗震的基本理论、国内国际通用的设计规范与多年来在结构抗震第一线设计、施工与检测的工作者们总结出的经验切实结合。无论是规划选址、总体布置还是建筑方案、细节构造都紧密的配合起来发挥出最优的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 郭宗斌.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探讨[J]. 山西建筑. 2009(33)

[2] 欧成弟,陈天镭.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几个重要概念[J]. 甘肃冶金. 2006(03)

[3] 丰定国, 王社良. 抗震概念设计[M ] . 武汉: 武汉工业大学出

建筑概念范文第7篇

景观;建筑设计

景观建筑设计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出现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的如英国在1863年就有了景观建筑设计的理念,而在我国,建筑建筑设计的兴盛,只有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的一段历史,而在现在将其提上议事日程并引起重视的,是源自遍地开花的广场、市政道路、城市公园的建设以及开发商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提高其楼盘品味而推崇的景观建筑设计。

可是现在,人们对于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有许多误解,以为就是修一些宽阔的、有绿化的道路,或者在城市广场上立个雕塑、设个喷泉、搞一片绿化等等。产生这些的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真正理解景观建筑设计的概念,忽视了它同时也是一门科学。首先,如果我们要认识它,就需要科学的分析土地、认识土地,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土地进行规划、设计、保护和恢复,如此,才能设计出真正意义上的景观建筑。然而,我们现在来单独定义"景观"和“景观建筑设计”是很困难的,因为它与规划,园林,生态,地理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在不同的学科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而我们常常接触到的"景观建筑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这里的环境要素,包括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使建筑(群)与自然环境产生呼应关系,使其使用更方便,更舒适,并应该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这个概念更多的是从规划及建筑设计角度出发,关注人的使用,即与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具体的景观建筑设计,它是关于土地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因此,这里景观建筑设计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它们两者的有效统一体。因此,作为一名景观设计师,他的工作是以景观设计为主体,他所要解决的是一切有关户外空间设计中的问题,比如户外空间中建筑与建筑、建筑与植物、建筑与人、人与植物等关系问题,它的最终目的是帮助我们同周围的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生活生命的地球和谐共处,并且在其过程中要考虑历史和文化的继承性。而这明显的不同于建筑师设计时仅仅考虑建筑单体的设计。

我们在理解景观建筑设计时还应该区分好它和园林规划及设计概念的区别,如果我们将景观设计同“园林规划及设计”、或者“造园”混为一谈,这种理解会过于狭隘,景观不仅仅是大广场上的花园或开发出来的风景旅游区(当然也包括产生的园林及园林建筑等),景观是不同尺度的大的综合体,包括的建筑、道路系统、生态系统等,其实质是土地的概念。确实,"景观建筑设计"最早是从设计漂亮的园林和花园衍生而来的,但这个专业发展至今,早已跳出传统"园林设计"的小圈子,而逐步延伸到设计大众的公园、绿地系统、城市,现在甚至已发展到区域景观设计、沿高速公路沿江地带的景观设计、国土及地球景观设计。因此景观建筑设计

本质上应是在不同尺度的土地上,建立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比较园林设计,景观建筑设计的外延和内涵都要大的多,这也是这二者的主要区别。

前面提到了景观建筑设计的一些主要内容,但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它,还是要进行一些较为详细的介绍。景观建筑设计包括那些内容,这根据我们研究它的出发点不同而有很大不同。大面积的河域治理,城镇总体规划大多是从地理,生态角度出发;中等规模的主题公园设计,街道景观设计常常从规划和园林的角度出发;面积相对较小的城市广场,小区绿地,甚至住宅庭院等又是从详细规划与建筑角度出发;但无疑这些项目都涉及景观因素,而在规划及设计过程中对景观因素的考虑的景观建筑设计,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据我理解硬景观是指人工设施,通常包括铺装,雕塑,凉棚,座椅,灯光,果皮箱等等;软景观是指人工植被,河流等仿自然景观,如喷泉,水池,抗压草皮,修剪过的树木等等。国外将景观建筑设计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类,这也为将来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最后,我们来讨论一下评价景观建筑设计的标准。一般认为,景观评价的标准是多种多样的。从规划设计角度来看,评价景观设计的好坏,不单单在于环境好看与否,更重要的的是其是否解决了功能,氛围等问题,是否形成了适宜的场所感,使用上是否方便舒适,与周围环境是否和谐,融洽等等。而从总的大局来看,要看设计解决作为自然和社会混合物的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的效果。

[1]吴良镛.世纪之交的凝思: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建筑概念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 抗震 概念设计

Abstract: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of the concept design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is the macro control,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from the choice, the scale of the building elevation layout, the structural type and structure layout, multi-channel seismic line, stiffness, the matching of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ductility, the structure parts processing in the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after provide some guidance.

Keywords: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有难以把握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参数和特性,有很大的难度,在结构分析方面,由于未能充分考虑结构的材料时效,空间作用、阻尼变法、非弹性性质等多种因素,也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工程抗震问题不能完全依赖“计算设计”解决,而立足于工程抗震基本理论及长期工程抗震经验总结的工程抗震基本概念,往往是构造良好结构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即所谓的“概念设计”。

二、建筑结构概念设计的内容

1.场地的选择

选择一块好的场地,能降低造价和有利用工程的稳固,场地的选择首先要避开危险地段,建筑抗震的危险地段是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地陷、崩塌、地裂、泥石流等地段,以及震中烈度为8度以上的发震断裂带在地震时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地段。选择有利抗震的地段,一般是指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场地或密实均匀中硬场地。在选择高层建筑的场地时,应尽可能建在基岩或薄土层上,或建在具有较大“平均剪切波速”的坚硬场地上,以减少输入建筑物的地震能量,从根本上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

2.建筑的平立面布置。

一栋房屋的动力性能取决于它的结构布置和建筑布局,结构布置符合抗震原则,建筑布局简单合理,从而容易从根本上保证房屋具有良好的耐震性能,反之,建筑布局复杂,奇特,结构布置不够合理,地震反应分析进行的多么精细,也较难达到减轻震害的预期目的。建筑物平面、立面布置宜对称,均匀,规则,质量和刚度变化均匀。建筑物的高宽比应该符合结构体系和地震烈度区的要求,选择合适的高宽比例,处理好地震时巨大的倾覆力矩在柱(墙)和基础中所引起的压力和拉力,有利于结构的抗震。建筑物的高度越高,一般对建筑物的抗震越不利,但是就技术经济方面而言,每种结构体系都有适合自己的高度,为了使建筑物满足自身的抗震要求,而且能收到更加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建筑物的平立面上,防震缝应该设置合理,若设置不当,地震时容易引起相邻建筑物的碰撞,加重地震破坏的程度,因此对于设防6度以上的房屋,所有沉降缝和伸缩缝都要符合抗震缝的要求。

3.结构选型与结构布置

不同的结构体系,其抗震性能,使用效果和经济指标也不同,就常见的多层及中高层建筑而言,框架结构平面布置较灵活,较好的设计可获得较好的抗震能力,但是框架结构的抗侧移刚度较差,在地震区多用于10层左右刚度较均匀和体型较简单的建筑物;砌体结构在地震区一般适宜于6层及6层以下的居住建筑;框架-剪力墙结构或者剪力墙结构多用于层数较多,体型复杂,刚度不均匀的建筑物。在结构选型时,还有注意考虑场地条件与建筑物刚度,基础形式等。 结构布置的一般原则是确保结构平面布置的对称,竖向布置的均匀。结构布置应该力求平面布置对称,使构件在地震时侧移量相等,水平地震力按构件刚度分配;竖向布置均匀,避免出现薄弱层,尽可能降低房屋的重心。

4.多道抗震防线

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良好的结构构件连接起来协同工作。在框架-抗震墙、框架-支撑、筒体-框架、筒中筒等双重抗侧力体系中,框架、筒体、抗震墙、竖向支撑以及砌体填充墙等承载力构件,都可以充当第一道防线主力构件,率先抵御水平地震作用的冲击。但是由于他们各自在结构中的受力条件不同,后果也不同,因此优先选择少负担重力荷载的竖向支撑或填充墙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件。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轴压比很大的框架柱兼作第一道防线的抗侧力构件。利用赘余构件增多抗震防线,当建筑物受到强烈地震作用时,一方面利用结构中增设的赘余杆件的屈服和变形,来耗散输入的地震能量;另一方面利用赘余构件的破坏和退出工作,使整个结构从一种稳定体系过度到另一种稳定体系,实现结构周期的变法,以避开地震动卓越周期长时间持续作用所引起的共振效应。

5.刚度、承载力和延性的匹配

对一栋建筑物来说,重力荷载、风荷载等静力荷载,其值相对稳定,变法幅度不大,但是地震时建筑物所承受的作用力,却与其动力特性密切相关。建筑物的抗侧移刚度大,自振周期短,地震作用就大,提高结构的抗侧移刚度,可以减小结构侧移,但结构刚度大,要求结构具有与较大地震反应对应的较高水平抗力,但是提高抗侧移刚度,常是以降低结构延性指标及提高工程造价为代价的,因此,在确定建筑结构体系时,需要在结构刚度、延性及承载力之间寻求一种较好的匹配关系。

6.非结构部件处理

所谓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向荷载的部件,如内隔墙、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墙板等。然而,在地震作用下,建筑中的这些部件会或多或少地参与工作,从而可能改变整个结构或某些构件的刚度、承载力和传力路线,产生出乎预料的抗震效果,或者造成未曾估计到的局部震害,因此,有必要根据以往历次地震中的宏观震害经验,妥善处理这些非结构部件,以减轻震害,提高建筑的抗震可靠度。

三、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工程结构抗震中“概念设计”的一些基本内容和要求,总结了以往工程结构的震害和设计经验。选择合适的场地,确立建筑的平立面设计简单合理,选择符合抗震要求的结构体系,设置多道抗震防线,需找结构刚度、承载力及延性之间的匹配,处理好非结构部件的抗震要求,确保了整个结构设计的安全。

参考文献:

[1]韦定国、王社良.抗震结构设计[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吕西林、周德源、李思明、陈以一、陆浩亮.抗震设计理论与实例[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鼎久.建筑结构[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郭继武.建筑抗震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5]吕西林.高层建筑结构[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陆文华

建筑概念范文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416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绿色建筑是在人类面临全球生态破坏加速、自然灾害频发以及环境极速恶化、资源严重短缺、人口猛烈巨增、物种惨遭灭绝的生存危机的情势之下衍生出来的。现阶段打造绿色建筑、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向,目前我国建筑业和房地产业面临全力推进绿色建筑这一新的挑战。绿色建筑倡导的是节能减排和优化环境,既有力的带动了建筑节约能源,又科学地调整了建筑的产业结构,成为转变城乡建设新的增长方式,优化了人民生活环境,更是促进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和谐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

(一)绿色建筑概念综述

翻开古老的建筑史,犹如一部营造“千秋大业”的长卷,从初期的遮风挡雨的陋室到现在环境优美的绿色建筑,人们沉迷物质生活的同时,开始慢慢认识到建筑给生存环境带来的破坏和危害,“绿色建筑”概念应时而生。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的概念最早是于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组织在《世界自然环境保护大纲》中提出的,又被称为“生态建筑”。其理念旨在高效节能地使用地球资源,从建材的生产到建筑的规划施工再到运营维护最后到拆除回用的整个过程中,最大程度地降低地球资源的占有和消耗率以及减少废弃物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四节”(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是绿色建筑的核心内容,新形势下提倡低耗高效、健康舒适、适宜居住的绿色建筑生产、生活方式,提倡使用对提高环境品质有利的先进技术、新型材料,是符合2l世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的基本要求的。

(二)绿色建筑概念的内涵

对绿色建筑概念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全寿命周期

全寿命周期,顾名思义即是产生、发展、退出的全过程,从建材的选料到建筑活动结束后资源的回收再利用的全过程形成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性决定了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要求,它不仅要保证其建筑的寿命,还需要具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也就是要求其能够轻松地应对未来的变化和发展。因此,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要求是最大可能地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2、节能减排

为了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等)的消耗,绿色建筑倡导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和设计观念,实现了由高能耗模式向低能耗模式的转化。依靠先进的节能技术降低消耗,建设新能源,使太阳能等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空调采暖和制冷的使用。在建造和材料的选择中,合理使用资源,降低材料消耗、噪音污染和二次装修污染等,力求资源的可再生利用。

3、可持续发展

我国单位建筑能耗比如建筑用钢、混凝土水泥、建筑能耗产生的温室气体,北方城市煤烟污染等等越来越厉害,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已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建设生态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迫切要求,良好的建筑环境和空间环境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标准之一。在建筑的过程中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改善生活环境的同时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更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建筑的目标

在建设的同时,达到人与自然安全健康、和谐共存、生活宜居的追求和愿望是绿色建筑的目标。绿色建筑及其研究和实践过程中也提出了“实现保护生态、节能减排,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的目标。

在我国于2013年1月1日正式的《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行动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已经把绿色建筑提高到国家战略。《方案》对我国绿色建筑行动作了目标规划和整体部署,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的量化目标为:1、新建建筑方面的目标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亿平方米,到2015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 2、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目标,包括:北方采暖和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公共建筑和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实施农村危房节能改造四大项。

三、绿色建筑的原则

(一)和谐适地原则。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过程中的消耗和破坏,进行科学规划选址,建立安全健康、空间适宜又能表现人文特征。

(二)节约高效原则。绿色建筑标准是在节约和适用的原则基础上高效地开发和利用资源,在建筑和绿化过程中节约水资源。

(三)经济舒适原则。在绿色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过程中应符合适宜投资、适宜成本和适宜消费的经济原则,满足人类居所舒适健康、安全环保的要求。

四、绿色建筑的现状

(一)国外绿色建筑的发展

事实上,国外绿色建筑发展较早于我国很多年,成功的绿色建筑案例也有很多,比如:美国绿色建筑典范之作---科罗拉多州太阳能研究所。

美国科罗拉多州太阳能研究所是进行太阳能利用和光合作用等方面的专业研究机构,该建筑可谓是美国绿色建筑成功的典范之作,在资源利用和降低能耗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成绩,每年可以节省能耗支出20万美元左右。

1、该建筑采用的光敏窗户,其日光的照射深度可达27m以上,不但大大减少了额外的能源消耗,而且能随着阳光强度的升降来自如调整光照强度。2、由于当地属半沙漠地带,为了降低白天室内温度,升高夜间温度,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光电板吸热壁的吸收能力,安装到屋顶,并设有排风口。白天高强度的太阳热辐射被太阳能所吸收,大大降低了室内温度;夜间又将白天吸收的热量慢慢散发出来,对室内温度起到恒温的作用。3、为了减少热传导,将一部分热传导实验室的建筑建在了山体之内,既可以起到降低热传导的作用,又节省了供暖或制冷的能源消耗。4、室内采用树状散气装置,上有高窗通风自然;可自由移动的墙体和自由布置的布线网络灵活又实用,避免了以后调整的费用和材料的浪费。

(二)我国绿色建筑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面临水土流失、资源骤减、环境污染等问题集聚爆发的严峻危机,也是对建筑行业的又一次严酷考验。

政府高度重视下的发展。在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的国际发展形势之下,我国更加注重绿色建筑的发展并在全国各地积极展开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的研究,还专门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等奖项,足以看出国家对绿色建筑的重视。我国推行建筑节能30年以来,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

2、问题总是与成绩并存。成绩面前,我国绿色建筑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全民缺乏节能与绿色建筑意识;二是国家引导政策和激励机制较少;三是法律法规有待健全;四是没有成熟的衡量标准体系。

能耗约占全球总能耗一半的中国建筑能耗是十分惊人的,因此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浪费国。这与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是分不开的,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我国人均资源极度贫乏,数据显示,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更为惨重的是土地在急剧下降,我国现在既有建筑已经超过千亿m2,水资源严重短缺和被污染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急待解决。

3、建筑过程本身的问题。在建设中粗放的增长方式造成了建造和使用过程高消耗、低效率等问题更加凸显;有的地方未进行合理规划就盲目扩大城市规模,出现乱占耕地的现象。这种带有侵占性的甚至摧毁性的以毁灭环境为代价的建筑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危急和阻碍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节能环保型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三)我国绿色建筑过程分析

1、绿色建筑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的布局、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建筑的密度、结构、结构的保温隔热等,尽可能利用天然能源来节约能源、改善空气质量。

2、绿色建筑材料。绿色建筑的材料和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外层的材料和结构一方面防止能源流失达到节能,另一方面稳定室内气候达到恒温。所以,环保节能材料是绿色建筑的必备材料。

3、绿色建筑施工。近几年,在政府和城市居民的高度关注下,促使施工单位也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绿色施工,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灰尘、噪声、建筑垃圾等严格进行控制,绿色施工过程已经成为建筑节能环保十分重要的一环。

(四)建议业内做到以下几点:

1、不拿绿色建筑来炒作,用科学的精神和严肃认真的态度来推进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

2、要从整体设计的角度,遵循生态化原则,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设计建造绿色建筑。

3、要有专业的咨询机构来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考虑。

4、认真贯彻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积极营造氛围,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引导绿色建筑顺利健康发展。

5、加大对生态科技和节能环保的研究投入,提升绿色建筑的科技水平,降低成本,大力促进绿色建筑的推广与普及。

五、我国绿色建筑的成功案例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工作于2007年由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启动,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中心在内的众多建筑项目获得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

浙江省杭州市金都・城市芯宇项目。金都房产集团开发的金都・城市芯宇项目荣获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住宅标识”。金都・城市芯宇位于杭州西湖区,东至西溪河、溪苑路,南至文一路,西面是教工路、北至余杭塘河,距西湖3公里;距商业中心武林广场3公里;距黄龙体育中心1.8公里,是杭州城区难得的繁华静地,占地面积160750平方米。该项目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三星,住宅性能3A,建筑节能65%”为蓝本的三大住宅性能指标体系为根本,以节能环保、舒适生活、节能科技为主要技术集成,实现了当代城市中心的科技绿色生活品质。

(二)湖北•武汉中央文化区K4项目

“湖北•武汉中央文化区K4项目”是2011年武汉万达东湖置业有限公司开发的,咨询单位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与生态城研究中心,设计目标为2011年度第二十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绿色建筑一星级)

该项目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地理位置优越,K9地块为独立的住宅区,北面为沙湖景观,沙湖南环路与该项目用地间有50米宽的市政绿化带,西面为规划的东沙大道,东面为沙湖大道。该项目2013年5月完工,达到绿色建筑一星级设计评价标识:①充分利用了地下空间;②完善的照明节能系统;③全热回收+户式新风;④户式中央空调和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⑤雨水收集与利用;⑥住宅全精装设计;⑦自然通风与采光设计;⑧分户计量;⑨智能化安防系统设计等。

六、结语

当今世界,保护生态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发展绿色建筑是我国未来建筑的唯一选择。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掘传统民间建筑中深蕴着的生态思想和方法,结合现代先进技术,发扬独特的地域文化传统,借鉴当今国内外的优秀设计理念和生态节能环保技术,大力推进我国建筑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胡建新,林武生.打造南国绿色建筑.建设科技 2006(14):54-57

[2]董靓.绿色建筑学研究――绿色建筑学的涵义及其知识体系初探.建筑科学,2007

[3] 薛明,胡单社,等.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探讨.后勤工程学院学报,2009(3)

[4]圣才学习网.浅谈绿色建筑设计 2011-10-20

[5] BIM中国网.浅谈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2011-07-27

[6]中国月期刊网.绿色建筑之浅谈绿色建筑 2013-09-03

案例来源:

【1】《城市住宅》2012年01期

建筑概念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概念设计低碳节能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不仅严重威胁着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到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更严重阻碍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建筑能耗一直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降低建筑的能耗,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不仅仅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基本趋势,更是我国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加强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绿色建筑的概念

建筑行业中,建筑的设计施工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在建筑施工期间,不仅仅会消耗掉各种能源资源,也会使得施工周边的环境受到一定的污染。首先,由于建筑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种建筑材料的加工,制作,以及对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都会消耗掉大量的能量,而这些能量在国民整体能源消耗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其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噪音污染,光污染或者是各种粉尘的污染。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也会产生排放出各种建筑垃圾,比如废弃的建筑材料,排放的废气废水等。在对所产生的垃圾进行运输处理时候,会造成很大的能源压力,又很大程度的产生了新的污染。在建筑业的发展过程中,严重增加了我国的能源负担和生态压力。

绿色建筑是一种新的建筑设计理念,它要求建筑从设计施工到投入使用后,在其正常的生命周期内部,设计合理,施工规范,维护成本低,维护周期短。既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居民创造出健康,舒适,安全,生态的生活工作空间,也可以做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同时很大幅度的降低各种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各种建筑施工污染。绿色建筑要求实用性和生态性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种建筑设计理念不仅仅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又可以促进绿色环保节能的进程,日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趋势。

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不足,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得到不断的突破,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不仅仅面临着严重的能源危机,也背负着沉重的生态压力。我国的建筑行业这些年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果,但也使得我国的能源消耗进一步加剧,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绿色建筑的概念设计方案分析

1.体型设计

建筑形体与建筑节能紧密相关。如果将建筑的体型系数定义为建筑物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则小的建筑体型系数意味着建筑比较规整,可以减少制冷制热时消耗在外表面上的能量;反之,若建筑体型系数大,则其外表面积相对较大,会增加空调制冷制热时的能耗。因此,对建筑体形系数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决定着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劣显而易见,当建筑具有相同的体积时,集中布局模式要比分散布局模式消耗更少的热量,故从节能的角度,经过比选后宜优先选择高层和中高层建筑,使建筑布局更加集中。

2. 围护结构的设计

围护结构的节能设计可以通过提高和改善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来实现,例如通过中空玻璃等导热系数小的高效隔热材料或外墙外保温、外墙内保温、夹心保温和外墙自保温等形式提高建筑外墙的热工性能;根据不同屋面形式选用不同传热系数的保温材料;外遮阳作为最有效的遮阳设施,可显著降低空调负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室内居住舒适性,应根据太阳辐射强度随地点、日期、时间变化的特点选择最优的遮阳方案设计。外遮阳的形式通常可分为水平式、垂直式、综合式和挡板式4种,一个好的外遮阳设计必定既能满足建筑夏季的遮阳要求,又不影响采光及冬季的日照要求[3]。除此之外,还应从建筑楼地面的热工性能考虑,设计良好的楼地面构造。可以说,如何通过设计来有效地做好建筑采暖和隔热工作,并利用建筑构件调节采光方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是值得设计人员探讨的问题。

3.加强太阳能等新能源的推广应用

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可以再生等优势,是人类可以利用的最为环保,最为丰富的资源能源种类之一。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太阳能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太阳能具有很多节能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建筑的楼顶可以设计安装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这种发电系统,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和电力,并将这些转化而来的电能或者是热量通过专业的技术手段进行能量的存储,在需要使用这种电能和热能的供电设备上开始接线,如此,可以充分满足整个建筑物内部的动力和照明系统的各种能量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太阳能作为采暖和供热功能,既可以减少日常的能源消耗,也使得建筑物的日常热能得到满足。同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太阳能来控制建筑物的采光,使得整个建筑内部的环境更为舒适。

4.绿色建筑的节水设计

(一)合理使用洗衣机节水

家用洗衣机主要集中为滚筒式和波轮式,节能方面各有优缺点,绿色建筑设计在选择洗衣机方面要考虑怎么设计合理的洗涤程序、根据洗衣的多少确定用水量、采用健康、节能的方法,达到节水、节能的目的。

(二)雨水资源的利用

雨水在绿色建筑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是在雨水来临之时,采取一定的装置系统,采用合理科学的方式,将雨水收集起来,集中净化处理,并采取科学手段进行雨水的存贮,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根据净化后不同的水质,做出不同的应用选择,比如可以将雨水收集处理后,当天气干旱时候进行绿化用地的浇灌,城市水池,喷泉的补水,进行洗车,清洗路面等多种用途,绿色建筑中,通过各种方式将雨水收集净化,可以用于洗浴,冲洗卫生间,浇灌花木等。既可以节省各种用水成本,有实现了水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三)推广优质管材

镀锌钢管很容易由于腐蚀生成物,容易污染水质,在我国新建住宅中,冷镀锌钢管作为生活给水管道被禁使用,不要使用热镀锌钢管,建议使用新型管材。在建筑给水中,新型管材可以代替镀锌钢管,很好的解决好水质污染、锈蚀、漏水与渗水等浪费事宜。

(四)采用小容积水箱便器

在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可以采用小容积的水箱大便器。在建筑用水中,大便器冲洗的水量占据着着很大的比例,因此,要推进节水措施,必须加强节水型大便器的研究和推广。在进行绿色建筑给排水设计中,在满足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上,推广安装小容积大便器,推进节水进程。比如可以推进两档水箱的应用,与节水型便器相比,两档水箱的便器冲洗也更干净、更卫生、更合理。

(五)采用节水水龙头

调节冲洗水量的功能,对节约用水的效用显著。研制不同出水量的水龙头来适应不同需求从而达到节水目的。洗涤和盥洗用水量是很大的,洗手、洗碗的时候,需要小水流,如果采用节水龙头,能够大量节水。充气水龙头,往水中加空气,达到节水的目的,延时自闭式冲洗阀具有延时自闭功能。要制定—个合理的水龙头额定流量使用标准,根据需求不同,安装不同流量的水龙头,达到不同的节水效果。

四、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建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理念提出,节能理念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很大程度的降低了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推进了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53078-2006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

[2]朱宏伟 浅谈农村地区推行绿色建筑的可行性 [期刊论文] 《科学与财富》 -2011年7期

[3]刘玉昊 绿色建筑的节能技术浅析 [期刊论文] 《中国科技纵横》 -2012年9期

上一篇:矿山工程管理范文 下一篇:城市工程地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