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风格范文

时间:2023-03-02 00:39:05

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范文第1篇

关键字:四坡顶组合多样杭派别墅建筑风格

杭州别墅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在产品类型、物业形态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从最早的四坡顶简单别墅到第一个建设高峰期组合多样的经济型别墅等,别墅产品形态的发展中注入了更多的实用色彩和人性内涵。

一、杭州建筑风格审视

在近代杭州住宅的发展史上,西湖名人故居堪称顶峰之作,汪庄、刘庄都是建筑与自然完美融合的一流别墅作品。现代商品别墅在杭州的出现,是在1993年商品房出现后以杭富公路沿线物业梦湖山庄、洪福山庄为代表的独立别墅,当时别墅品质不高。

随后杭州房地产业度过相对漫长的调整时期,直到1995年,第二代独立别墅应运而生,出现以城西蒋村南都城市别墅、丹桂、月桂别墅为代表的近郊独立别墅。此类别墅基本与公寓混合于一个小区,在建筑的外形上仍未能揣摩到真正的别墅生活形态。

杭州房地产的开发日趋成熟和不断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全新的建筑理念,使得开发商在开发思路上有质的突破。随着大杭州城市发展方向的提出,原来地属城郊的风景区划入城市开发规划范围,以九溪玫瑰园为代表的第三代独立别墅诞生了,此类别墅首次将建筑审美与山水风景结合,根据原始地貌设计别墅户型。而如林语别墅之类的城市独立别墅因其深得欧美建筑的神韵也受到市场追捧。

1999年,星洲花园率先推出了新加坡风格的排屋,为杭州别墅市场又引入了一种新的别墅建筑类型。2001年开始江南乡土风格的物业相继出现并取得较快发展。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至今,以多联、双拼等经济型别墅为主体的别墅类独院住宅成为了杭州置业安家的新选择。面对范围日益扩大的目标消费群体,杭州的别墅产品类型及相应建筑风格都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多种级别的产品类型及时间跨度较大的建筑风格并存,在当前细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杭州地产商及建筑师对别墅产品风格不断追求。直到2003年,杭州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初春,浪漫和山别墅以首个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为亮点推出市场,深受消费者关注。浪漫和山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所提倡的新建筑美学原则,表现手法和建筑手段相统一,其在构图上灵活且非对称,处理手法简洁,体形纯净,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从建筑风格上看,杭州别墅多为西洋风格,对中国古典风格、题材和韵味挖掘不够,还需丰富;同时在别墅设计、表现手法上也迫切需要创新。有专家指出,前期开发的别墅往往是欧式的外立面加放大面积的户型,或采用完全空运的舶来品,所强调的豪宅概念更多地表现在面积的大小上。概念的模糊、混乱的审美与本土的自然景观、人文背景相去甚远,缺少亲和力。随着国际文化交流和新时代观念的冲击,别墅的开发理念和市场对别墅的选择都发生了很大改变,一个有创造性的别墅产品的设计不仅能够准确地触及客户深层次的需求,而且还能参照国际流行标准开发产品引导消费,引领时尚。为体现产品的差异化和别墅品质,开发商必须更加注重产品的定位,并在规划设计上强调实用功能空间分布。

二、建筑风格与房地产开发关系的探讨

购房者对“建筑风格”的偏好

对建筑色彩和建筑立面造型的选择,与人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也与人的文化素质有关,杭州是个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因而人们在别墅的建筑色彩和建筑立面造型上更多地接受较为含蓄和抽象的造型及色彩,就杭州目前别墅外立面色彩来看,基本采用了暗红、深灰、淡灰色等色系,而在建筑材料运用上也基本是油毡瓦、石材、陶土砖、硬木等,基座也基本采用自然文化石。

建筑师与开发商的配合问题

玫瑰园及桃花源的整体建筑风格在杭州如此具有代表性,其中也有开发商对别墅整个设计流程非常重视的因素在里面,开发商从购买土地后就开始介入设计,先经过基础调查,实地勘察地形、树木,尽量不破坏原有的自然风貌;其次根据地形做场地设计,使户内外风格融为一体;最后进行建筑、景观等的详细设计。设计师从头参与,使每一步都有衔接。设计应尽量做到和谐统一,使房子能与周围的自然融为一体。

三、建筑风格表达基本程序

现代建筑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飞跃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已从传统的静态空间,逐渐发展到现代建筑的动态空间,即“空间—时间”的概念,在传统三维空间上增添了人在其中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因而使建筑空间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变化和丰富。

建筑风格别墅消费中不排除有追求身份、地位象征的成分,但只是次要方面。追求拥有室外环境与开放的空间感觉才是真正的目的。诸多现象表明别墅消费者已走过了只重视别墅室内空间豪华、气派与超大的时期。这要求市场上提供的新的别墅的品质要靠空间设计与环境质量来实现。

外部空间与尺度

杭州别墅群外部空间发展遵循着西方造园的传统美学,尽管其中也掺入了些许东方特色,但整体发展变化幅度不大。近期,伴随着别墅住宅的建设高峰,大量的造园语汇被引入,本地的别墅外部环境呈现了如下特征:

山水交融的外部空间

杭州绝大多数高档别墅以“山水”为主要卖点,这首先要从人们对理想居住模式的认识来分析。符合中国人的理想居住环境是:建筑基址北面要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左右有低岭岗阜环抱围护,前有池塘或河流宛转经过,水前有远山或近丘作对景呼应。

山水文化的优异品质浸润于中国古代居住文化中,它突出表现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在这里“山水”的含义已远不只是“山和水”,而是那些与山和水相关的花、木、鱼、虫、雨、露、云、雾等自然产物,它几乎涵盖了那些与山水相关的整个大自然,同时,山水也是中国人文中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山水别墅从选址到规划设计、建筑、景观,乃至社区氛围,都应渗透出浓厚的山水人文精神。在人居环境上,生活建筑与山水文化形成有机的一体,伴随着这种山水审美意识而来的是建筑所呈现出的对人、文化、山川和历史的深刻理解,将建筑园林、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融合在一起;采取渗透、融合等多种手法将不同风格的景观要素有机统一。

具象的外部空间

盛行于杭州的住宅环境景观目前大多来自西方及港台的景观设计公司(如澳洲的贝尔高林、美国的泛亚易道)之手。典型的古典轴线变化或绝对无轴线、具象而量化的景观小品设计是目前杭州住宅环境设计的具体表征。

内部空间与尺度

杭州别墅内部空间的组织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功能布局,大部分案例空间流线单一,也有部分物业对新的空间秩序做了细微的尝试。

室内空间开放化

现代建筑认为空间是建筑的“主角”,并在实践别注重空间的组织与塑造,使建筑空间在技术飞跃的基础上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已从传统的静态空间,逐渐发展到现代建筑的动态空间,即“空间—时间”的概念,在传统三维空间上增添了人在其中连续位移而产生的时间因素,因而使建筑空间表现出更多的自由、变化和丰富。别墅住宅室内,开放式的平面设计已被普遍采用。厨房的位置变化大概最能说明别墅内部空间的演变。在早期的例子里,厨房经常被置于地下室或不起眼的角落,因为早期的住户多是有钱人家,而厨房是佣人们的劳动场所。今天厨房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与起居室结合在一起成为家庭活动的中心。

室内空间庭院化

深深的院落情结是中国几千年建筑文化积淀的结果,北方的四合院和南方民居的天井都是从空间上区分了屋的内外,也从心理上界定了家的内外。正是对院落空间不同体验的表述赋予了住宅建筑尤其是别墅建筑个性的魅力。杭州早期的别墅单体对内部庭院空间这一灰色空间设计元素考虑较少,随着浪漫和山内庭式空间的产生对庭院空间的初步体验正逐步在杭州被演绎。

从空间尺度上看:古典秩序空间重新解构

杭州别墅空间发展时间不长,其大部分空间形式依旧固守古典秩序,中规中矩的室内功能空间紧凑排布,其外在表现更皆以方正为主。以这样的别墅单体作为实体去填充自然环境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往往是那样的景象:以“点”为实体的室外空间而非以“点、线”为实体虚实交融、丰富多彩的外部空间。

四、建筑风格的五大现实问题

目前杭州建筑风格存在五大现实问题:(1)没风格;(2)抄袭、跟风现象严重;(3)简单化处理;(4)风格处理上局限性大;(5)在风格运用上较少考虑到本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征。

五、建筑风格的未来趋势

建筑风格范文第2篇

建筑风格 哥特建筑 中国建筑 造型

1 .建筑风格概述

任何与艺术相关的作品都有风格可言,有些是以历史背景来分类的,如巴洛克风格以及后现代风格等等;有些是以个人色彩来分类,如莱特风格或罗丹风格等等;也有些更细微的分法,是以创作者个人不同时期为基准,如画家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与粉红色时期等等。对风格的探讨,研究者一直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体上的共识为,风格是作品在外表形式上,利用共同的元素和固定的手法,而达成许多类似的组合。

建筑以其不同的艺术风格而被人们所认知。就世界范围的大文化圈的空间区域来划分,建筑有西方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风格、中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和俄罗斯建筑风格等类型。就一个较小的地域范围而言,如较晚近的欧洲建筑,至少从中世纪晚期的哥特建筑,已可以分出法国风格、意大利风格、英国风格和尼德兰风格等地方性建筑的细微区别。在东亚文化圈中,中国风格、日本风格、朝鲜风格、东南亚风格又各不相同。仅以印度建筑而言,就有印度教建筑、印度佛教建筑及印度伊斯兰教建筑等风格上的差别。而传统中国建筑,不仅有民族的差异,如建筑、新疆建筑、西南少数民族建筑等,而且有北方建筑、江南建筑、岭南建筑和荆湘建筑等的区别。风格的另一种含义是把某个时代的重要文化标志、审美对象的美学效果等诸多因素集结在一个概念之中。我们说哥特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洛可可风格以及国内正在盛行的“欧陆风格住宅”等等,都把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的或大量的建筑物所显示的特征,用风格二字概括。这类“风格”的说法,可以是一种简单的年代问题,可以被认为是一套规范形式的应用,也可以专指某一时代的一种共同审美追求。

2 .西方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在西方中世纪,先后经历了早期基督教建筑、罗马风格建筑、哥特建筑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后,又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建筑、古典主义建筑、巴洛克建筑,还有以繁褥琐细而著称和洛可可建筑等不同风格。18 一19 世纪期间,一方面出现了专门复兴古老风格的建筑潮流,如希腊复兴建筑、罗马复兴建筑及哥特复兴建筑;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将各种建筑风格作标签式的拼贴处理的所谓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从时代风格来看,古希腊建筑具有宁静典雅的风格,它与同时期的雕刻一致,甚至可以说,古希腊建筑具有当代雕刻的风格。我们看到不同的希腊神庙,便感受到形式(造型)上的一种特定风格,因为它们不但具备了古典柱子、嵋梁、山墙、阶梯等共同元素,更因为这些共同元素是以一套建立在数字上的类似比例关系作为组合的手法,才使得它们得以成为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建筑具有神秘朦胧的风格,它也与同时期的雕塑、绘画一致,甚至可以说,哥特的雕塑、绘画具有当代建筑的风格。现代西方建筑强调体量对比,造型简洁,突出空间组织,也与当代的抽象雕塑、绘画,以至文学、音乐是一致的。具体来说,罗马式建筑的特征,一般是在窗、门和拱廓上广泛采用半圆形拱顶,以这种桶状拱顶和交叉拱顶作为内部支撑,可使建筑物牢固而美观。这种建筑艺术风格已被广泛用于桥梁、高架渠、大圆形竞技场以及凯旋门等建筑中。哥特式教堂保持了罗马式的十字形建筑平面,但它用尖的和斜脊的屋顶代替了罗马式的圆顶,在墙壁外面用大石柱加固墙壁,以承受斜脊屋的横推力。教堂内部是似框架式的结构柱,窗子占满了支柱间的整个面积,而支柱又全部由垂直线条组成,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哥特式建筑的外表形高而直尖,显得巍峨飞耸,直插云天,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的特殊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不追求所谓的排场而求实惠,关心的是方便和舒适,精致的客厅和亲切的起居室代替了豪华的沙龙,以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文艺复兴的建筑风格并没有简单地模仿或照搬希腊或罗马式样,它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上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型装饰,都体现一种秩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这种建筑风格已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厅、行会大厦、广场与钟塔等建筑中。巴洛克建筑突破了欧洲古典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的常规,采取了双柱或三柱为一组的节奏不规则地跳动的形式,开间变化很大,突出垂直分划,墙面作为深色的壁案,有意造成反常出奇的新形式,并且喜欢大量地使用壁画和雕刻,常常将人体雕塑渗透到建筑中去,以显示富丽堂皇的形象。

3 .中国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相对于西方的建筑形式而言,中国的建筑风格也为人所熟知。中国建筑最主要的部分是屋顶、柱梁和台基、而通常有几种主要的种类和组合方式,使不同的房屋在外表上有统一的风格。建筑既有不同的用途,它们给人的艺术感受也就各不相同,欣赏时应该加以区别。宫殿、寺观庄严神圣,犹如肃穆、缓慢的庙堂音乐;纪念性建筑物崇高、伟大,犹如气势磅礴的进行曲;园林建筑清新隽永,犹如行云流水的抒情小调;江南农村建筑青砖黑瓦白粉墙,犹如山歌村笛。能够听出不同的节奏旋律,品出不同的艺术韵味,方算是领略了我国各种古建筑的风情。

人们常说,汉魏质朴,隋唐豪放,两宋秀逸,萌清典丽。这些风格不但概括了当代的建筑风格特征,也适用于概括绘画、诗词、书法和工艺美术。至于地方的和民族的风格,更是建筑富有艺术特征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现存的明清时期建筑,就可以明显地区分为北方、江南、岭南、西北、西南等地方风格,以及蒙、藏、回、维、壮、瑶、侗、黎等不同的民族风格;而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民族风格,它们表现出的气质、韵味,以及某些特有的装饰题材手法、构图比例式样,都与当地其它艺术一致。地方的和民族的艺术风格,是该地区、该民族人民审美心理结构的反映。这种心理结构是长时期生活实践,包括审美的和艺术创作实践的积累,具有相当牢固的传统性和保守性。图它们在各种艺术创作,以至整个生活的价值取向方面都要顽强地表现出来。另外,性格与建筑类型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中国古代建筑,宫殿、坛庙、寺观、陵墓、住宅、商店、作坊,基本风格是一致的,形成统一风格的母题是相同的,但它们的性格有差异,这差异就在于另外一些母题不同,比如宫殿寺庙用琉璃瓦,而民居商店绝不会用;佛教寺院常有佛塔,没有佛塔的也有另外一些标志物(如影壁、牌坊、香炉、石碑等),绝不会与衙署府邸等世俗建筑混淆起来。现代建筑功能复杂,类型比古代要多,正是因为有一些非此莫属的功能性符号,才使得现代建筑也应该有很鲜明的性格。

4 .造型风格美的内涵

建筑艺术与其它艺术之间既有美学上的共性,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它们都是以其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的,都是以其艺术性和思想性来感染人的。建筑造型利用建筑自身存在的某些规律,用一定的物质技术手段,满足建筑的功能目的要求,综合反映建筑的空间处理、环境布局,构成完美的建筑形象。建筑的造型风格是人们在长期的建筑实践中自然形成的,由点、线、面等形式要素组成直观的形象。它是一种艺术观象,具有一定的特征。周建筑作为一个巨大的物质实体,它的造型给人以强烈的直观感受。任何建筑,只要它置立于大地之上,它就不可能是抽象的二次元“面”,也不可能是抽象的一次元的“线”,更不可能是抽象的零次元的“点”。它势必呈现出长、宽、高三度空间。如果构成了序列,它又渗人了第四度时间的因素。如果这些形式要素结合建筑实践具体运用,就可以成为完美的形式和美的风格。比如,美国现代建筑师赖特设计的“流水别墅”,该建筑座落在美国匹茨堡市郊一个风景幽美的山润溪谷中。那里林木扶疏、山石峋嶙、泉水涂涂,建筑环境得天独厚。建筑本身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抽象的形式美法则,由竖直的烟囱、墙壁及水平的挑台等组成高低错落、纵横穿插的几何形体,对比十分强烈,并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作为一幢现代建筑,它不仅体现了“回归自然”的环境意识,而且展现了一种由简洁的点、线、面要素构成的、生动有趣、赏心悦目的造型美。“流水别墅”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说明了一切优秀建筑的造型美,都是综合了各种形式美法则浑然一体的。如果只有外立面的美而内部空间关系紊乱,或是本身比例不错而整体尺度失真,这样的建筑是不能给人以美感的。从建筑艺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人类对造型风格美的追求留下了辉煌的成就。造型风格不仅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反映社会生活的特点。比如,古希腊建筑亲切明快的风格,反映了奴隶制城邦社会民主开朗的生活。古罗马建筑雄伟豪华的风格,则是奴隶主穷兵默武、骄奢淫逸的生活写照。中世纪哥特风格的基督教堂,以它们高耸的尖塔、超人的尺度和光怪的装饰,既显示出了教会的极端权力,又展现出市民力量的勃兴。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只要历史在前进,建筑造型风格的变化就不会停止。同样,其审美感受和社会生活的功能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5 .建筑风格反思

建筑风格是建筑艺术最敏感的一种现象,也是争论最大的一个课题。事实上,基于自然、功能、技术等物质因素而出现的形式,可以给建筑风格以重大影响,但最终形成风格特征的核心还是符号的鲜明性。一座最普通的楼房,即使是最平庸的建筑师使用最平庸的建筑处理手法,只要母题运用恰当,或母题的特征鲜明,也会赋予它一定的风格特征。比如,加几个玻璃亭子,就有中国风格;窗顶做成曲线尖拱形,就有伊斯兰风格;前面加一排西方古典柱式门廊,就有欧美风格;女儿墙加檐口饰带,就带有风格。又比如,布局对称、树木修剪,再加喷泉雕像,就有西方园林风格;布局曲折,亭廊委婉,再加假山曲水,便是中国园林风格。现代建筑否认建筑具有艺术风格,主张形成自然地由功能、技术产生。实际上没有一座建筑的形式是这样“自然地”产生的,它们总带有某些功能的风格特征,总有一些特殊的母题,哪怕是最“纯净”的一个钢架玻璃盒子式的建筑,它那大面积的玻璃并不是全部功能所需要的,它就是一个母题。这母题代表着现代结构、材料和技术的成就,因此它也不可能只是空前绝后的一座建筑,而是普遍存在的“现代”风格。

在建筑学术语中,“风格”是最被滥用的词汇之一。建筑的民族风格并不是靠主观臆造出来的。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从传统当中跳出来,接受新型的材料,充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满足民族特色的习俗,这样,才可能呈现出民族气质的时代精神来。如果现在还老想着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等古色古香的传统建筑,那么只能说是守旧。因为红色柱子支着金黄瓦顶已不适合于这个时代了。笔者认为,一座城市不能硬逼出一种风格来,应该让它自然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实行的是木结构体系,又要做到一定的跨度和良好的排水,所以采取“举”的办法,举出一个大屋顶。而我们现在可以运用现代技术作出百米的跨度,又何必硬搬出个大屋顶,用钢筋水泥把木椽子仿制得惟妙惟肖呢?再说,就是把一个完美无缺的大屋顶原封不动地搬到一个几十米高的建筑上去,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比例协调。由此可见,在追求建筑民族化时,不能只注重外部形态。密斯・ 凡・ 德罗曾强调:“只有当内部充满生活,外部才会有生命”。这说明了内部空间的重要性。建筑物主要是为人们所使用,功能上的实用性应首先考虑,其次才是艺术性。所以,我们应更多地探讨如何处理与我们更密切的内部空间,让内部空间决定外部形式,从而反映民族风格。

6 .结语

概而言之,一座建筑的风格,如同一件器物的装帧,赋予建筑以时空的归属,表述建筑以不同的特征,展示建筑以独特的性格,确定建筑以特定的身份,传达建筑所内蕴的情感。中国建筑师有着广阔的创作舞台,他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创造有中国特色现代建筑的时代潮中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建筑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黄绳.《 建筑设计学》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 7~27

2. 潘谷西等.《 中国建筑史》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 128 ~143

3.车轮.《 建筑造型主义与形式美》 .陕西建筑与建材,2004 ( 8 ) : 1~ 2

建筑风格范文第3篇

关键词:ArtDeco建筑风格 研究

中图分类号:G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近几年,ArtDeco风格在国内又掀起了一股热潮,呈现出了方兴未艾的势头。很多建筑师都对这一充满怀旧感和现代感的艺术形式充满了兴趣。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健全过程中,中国城市化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迅速的提高, 住宅建筑如雨后春笋般遍布全国各地,同时随着全球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蔓延,在这样一种宏观趋势的大背景下,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等都发生着重要的变化。ArtDeco在这个时期用它独特的风格形式造就流行的同时也带来了千城一面的新问题,因此,研究 ArtDeco风格在中国居住建筑中的发展便具有了重要的意义。

什么是ArtDeco建筑风格

ArtDeco风格作为一种艺术风格是很难严格界定的。我们可以认为ArtDeco是一种摩登风格,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并在30年代达到了顶峰。它从许多艺术流派中吸收灵感,包括新艺术运动、立体主义、俄罗斯芭蕾、美洲印第安文明和包豪斯等。它包含古典的元素,采用对称多于不对称,采用直线多于曲线;它适应了机器时代和新材料的要求,如使用塑料、钢筋混凝土、隔热玻璃,其目标是使艺术与工业结合起来。

1925年在法国举办的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可以认为是ArtDeco风格诞生的里程碑。这届博览会以“摩登”为主旨,主办方要求“参展作品显示出全新的构思和真正的原创性,严格禁止任何对古代风格的重复、模仿和仿照”。

参加这次博览会的各个展馆和产品大胆尝试新形式,许多被认为是经典的ArtDeco设计手法或造型特征,在博览会上已经初步形成。例如阶梯状造型、放射状、圆形等几何形的出现;各种全新题材的摩登雕塑、浅浮雕以及饰带与建筑立面的结合;大胆艳丽的色彩;对于新材料如塑料、钢、镀铬钢的使用;以及对名贵材料的偏好等特点都在博览会上得到了体现。这届博览会最终确定了ArtDeco风格作为一种艺术流派的地位,成为摩登风格发展的起点。

在中国居住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ArtDeco建筑风格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下,时而奢华,时而朴素;时而古典,时而现代;时而浪漫,时而理性;时而服务于精英阶层,时而又是为大众所服务。ArtDeco建筑风格随着时空环境变化的流变,即是ArtDeco建筑从萌芽到生长、从繁茂到衰亡的发展史。30年代的政治动荡、民族主义抬头、极权统治、工业化的进程、电影的普及等影响着装饰艺术风格的发展,同时它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世界各地错综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形势。

近些年来,ArtDeco建筑风格在国内表现出复兴的趋势,从北京的龙湖·唐宁O N E

住宅到上海新天地湖滨路的企业天地一号大楼,从上海外滩的半岛酒店到深圳鼎太风华·奥斯卡住宅,全国各地许多ArtDeco风格的住宅楼盘、办公楼、酒店拔地而起。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建筑虽然不属于ArtDeco建筑,但是运用了许多ArtDeco建筑元素及设计手法,比如上海金茂大厦层层向上收缩的尖顶和其立面的金属线条装饰都带有强烈的ArtDeco味道。ArtDeco建筑风格对当今国内建筑风格及社会审美情趣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居住建筑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从居住模式、建造方式到供求关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国20世纪50年代的居住建筑,多为合用厨房卫生间的住宅,60~70年代的居住建筑出现街道式规划,户型多为具有卧室和厨房、洗手间的居室型设计,70 ~80 年代居住建筑开始出现前期社区规划,引入集中绿地的设置,户型多为增加了独立起居室的方厅型住宅,从90年代开始,我国小康住宅的研究,成为中国现代住宅发展史的重要节点,开始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理念,把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作为研究重点贯穿到小区从规划设计到单体设计的整个过程,坚持可持续发展。直到1998年,中国正式进入了商品住宅的时代,居住建筑开始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国内各地开花结果,过去建筑形式单纯反应内部功能结构的设计方式也随着人们的审美提高而逐渐被淘汰。这样的发展变化是时代的,也是市场的,建筑不仅仅满足着人类最基本的居住需求,还努力满足着人类随着时代进步在精神层面的不断需求。一个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一个丢失的过程,一个丢失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找的过程。在这样的背景下,2006 年,居住建筑重新寻找到了ArtDeco,ArtDeco风格一经引入小区设计,就立即得到了市场的追捧。

那么,为什么这种风格会如此受欢迎,与其他风格建筑相比较,有何市场优势,与现代人的居住心理和消费心理又有怎样密不可分的关系。

ArtDeco风格讲究中轴对称的经典美学, 在居住小区的规划中常常借鉴宫廷式布局, 通过入口中轴线进行对称式布局, 彰显宏伟大气的入口意向, 也使小区中心庭院如皇室园林般具有经典几何美学之韵律与节奏。单体多以南北通透的板式建筑为主,户型规整方正以结合立面塑造挺拔庄重的气质。以某小区为例, 在立面设计上可发现,ArtDeco风格追求古典秩序感的横三段纵三段构图形式, 每一段又有进一步的变化处理, 增强立面整体的层次感, 构图强调对称和竖向线条, 竖向的窗带, 竖向的装饰线条, 顶部讲究阶梯式收分, 体现傲然屹立的非凡气势。在顶部收分处的户型, 常结合复式户型进行量身定做。墙面常采用干挂石材的方式, 也有综合建筑形象及成本造价考虑而采用的真石漆、 瓷砖等外墙材料, 常用模仿天然石材的颜色, 如黄灰色、米黄色、灰白色、 驼灰色等。拱券、 柱式、 雕塑等细部设计常将古典装饰题材和图案进行简化、 变形和几何化处理转变成具有现代建筑特色的摩登装饰, 并进行重复有节奏的运用, 丰富而不杂乱。

对开发商而言, 相比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建筑风格是自由的, 不讲究横三段纵三段的构图形式, 根据不同设计师对美学的不同理解可以任意发挥, 难以控制, 也因此, 在后现代主义建筑中, 更是出现了折线、 曲线等一系列摒弃模数、 讲究流线自由的建筑形式。相比经典美学, 自由美学具有更大的创造性, 所以并不是每个设计师都能有效控制。然而居住建筑在中国多以商品形式存在, 大多数开发商的利益需求在现实情况下无法给设计师足够时间去发挥创造和实践, 那么沿用经典美学来创造建筑风格模数式的居住建筑, 快速设计、 修建、 销售、 回收资金, 就成为开发商选择ArtDeco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消费者而言, 当ArtDeco在市场开发中成为一种流行, 大街小巷开始遍布ArtDeco风格时, 恪守经典追逐时尚的ArtDeco风格成功的在追逐流行的人们心中留下了它在居住建筑中的地位。因为 ArtDeco 风格常运用石材、 定制装饰线条等成本较高的材料, 因而 ArtDeco风格的居住建筑相对售价较高,也决定了它的高端品质, 注定成为消费者将之作为体现身份阶层的重要象征。马洛斯心理学中指出,自我实现是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ArtDeco风格也在具有敏锐嗅觉的商业市场中扮演着人类自我实现心理的承载体。

结语

建筑风格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式建筑风格欧式传统建筑文化认同空间形式艺术形式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说过:“中国建筑师的当务之急,就是探索一种建筑形式,它既是我们有限的物力之所及的,同时又是尊重自己文化的”。中国的建筑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到一个既能表现中国文化,又能适应新技术的一种建筑形式。

贝聿铭的话中有三个关键点:建筑形式—经济基础—文化认同。“物力之所及”是指经济基础可以支撑,“自己的文化”即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因而现代中式建筑风格的发展成熟就水到渠成了。

中式别墅近年来的发展概况:

中式住宅特别是中式别墅兴起于2004年左右。那时以九间堂、清华坊、观塘、优山美地为代表的现代中式和古典中式别墅的出现给以欧美风格为主流的别墅市场带来很大的影响。随之中式建筑在中国的城市中遍地开花。我们院在中式住宅领域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像2004年做的北京的优山美地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做了泰安东尊优山美地,鹤壁淇林小镇,武汉宝安的山水龙城,临沂海纳曦园生态住宅小区都在当地引起来极大关注。中式项目就走进了各个二线三线城市。

虽然今年呈现各个项目设计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它说明了文化回归和认同在居住文化中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人们摆脱刚刚富裕起来的浮躁,沉淀下来寻找能够代表自己身份的标志的时候,回归自己的文化是必然的趋势。

最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其他类似的现象。人们开始关注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从饮食、起居、家具、汽车等日常生活用品,到文化、戏剧、电影、电视剧等文化消费品,人们更多的希望看到符合中国文化的产品。年轻人也来越多的选择七夕节作为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这些社会上的各种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其背后深层次的经济文化的复兴。这一切的一切都预示着中式建筑必将成为建筑设计的主流。

中式风格的形成:

建筑是承载人们日常生活的容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形象最直接的决定着城市的总体风格,最明显地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审美情趣,同时也最直接的反应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潜在的无意识。因而建筑文化首当其冲的走在各种文化发展的前沿,反应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域的文化特色。

现在,中式建筑不单单在居住建筑上大行其道,中式的公共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个城市中,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承载着历史责任的文化建筑,如苏州博物馆、浙江省美术馆、钓鱼台国宾馆、鲁迅纪念馆等等,都做出了中式建筑的绝美神韵。当然提到中式建筑我们都不会忘记早年贝聿铭先生做的香山饭店,它对中式建筑的启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中式风格的共性:

在谈到风格时我们先理解一下什么是风格。

何谓风格,众所周知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第一,它必须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建筑形式语言。即所谓共性。

第二,它必须一个区别于他风格较为明显的特点,即所谓特性。

第三,还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集中表现这种风格的作品。

第三个条件已经具备,不再赘述,下面我们再谈谈中式风格的共性。

前文罗列了很多实例,从这些实例中我们能看到这些中式建筑的特点各有不同,有的比较古典,有的比较现代,有的还带有地方建筑的痕迹,比如岭南建筑,徽派建筑的影子似乎随处可见。但是中式的主题都表现的非常明显。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注重群体空间多于单体,比较多的利用院落,半封闭空间等来组织各个单体。并对中国古典的灰空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第二:注重周边环境,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将中国独具特色的园林体系运用到建筑群体之中。

第三:色彩多用灰白,白墙灰瓦绿窗,古朴典雅之余更表现出中国人内敛的文化性格。

第四:追求意境胜于形势,更加关注人的心理感受,突显东方特有文化的神韵。将中式语言现代化,简练简洁是大趋势。

中式风格同时也受到了现代后现代建筑的影响,兼顾城市设计,建筑形象,环境景观和室内空间的有机联系,创造简而新的新时代象形。放在世界近现代建筑史的大背景下,现代建筑对世界建筑发展影响最大,对于中国亦是如此,现代建筑的理论依然在这里发挥着作用。中式风格的特性:

中式建筑风格区别于欧式的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传统建筑重视三维立体的视觉感受,有高大对称的立面,宏伟壮观的内部空间。从外部看单体建筑极其突出,让人一览无余,视觉冲击力强。而中式建筑讲究的是四维空间,讲究群体组合,单体建筑只是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一个四合院由几个小的单体围合而成,单体建筑的处理服从群体空间的安排。随着时间的推移深入其中,建筑会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变化,人们只有深入其中才能体验它的奇妙,从外部很难一眼看透,因而中式建筑更注重藏和隐。从空间上简单说一个是强调外向空间,一个强调内向空间。其次:中式建筑的细部处理手法和西方截然不同。中式建筑颜色淡雅,如同中国的水墨山水,讲求内心的平静,有点入禅入境的意思,应该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而西方传统建筑立面处理比较华丽。最后:中式建筑讲求内外空间的渗透,借景、取景、框景的手法随处可见。建筑和院落有机结合在一起,和大自然紧密结合,同时院落相对于外界又是一个内向的空间。我想这和中式传统建筑用材长期以来以木材为主有关系吧。

中式风格的未来:

今天的世界建筑仿佛已经不再重视风格和派别,风格的概念被淡化,建筑技术成份的比重越来越大,对艺术的理解也更加复杂。建筑更加注重生态化,技术性,重视地域文化,城市文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谈论风格似乎不再必要,但是放在我们的国情之下,总结一下对我们以后的发展还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中国搞改革开放二十年,中国建筑二十年的发展史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中国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不同寻常的二十年,浓缩了西方一个世纪的演变,当然就会存在很多挫折和迂回。从开放初的全面向西看,庞大的信息量让国人不知所措而失去自我,到中期痛苦的自我认识,到如今的自我肯定,中国的建筑界走过了最艰难的起步阶段,现在是大踏步向前走的时候了。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的高潮时期,中国成了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全球的设计同行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中国。中式建筑的创作也出现了很多外国人的影子,像日本的矶崎新,香港的严迅奇,澳大利亚的柏涛在中式的创作中都有作品呈现。当大家都在喊八国联军进中国的时候,也要清新的认识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比较,看到差距,更清醒地认识自己,它对于中国的建筑的发展未必不是件好事。毕竟现在的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合作共赢得时代。我们必须鼓足勇气去接受这个机遇和挑战。

建筑风格范文第5篇

关键词:建筑材料建筑风格

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 A

建筑风格,即建筑的风度品格,具体的说,指建筑物的内在和外表具有的特征,亦即由不同的时代背景、社会制度、生产方式、民族传统、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等所形成的建筑上各不相同的特点。而建筑是人们用石材、木材、钢材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各类建筑材料有了一个基本认识,传统材料如木材,石材,土等是自然界中本来就存在着的材料,人们对这一类材料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和安心感。而对于钢材,塑料,玻璃等现代材料,则总是给人们一种冰冷,严肃的感觉。材料是人与自然的媒介,材料可以赋予建筑某种性格,也就赋予了空间某种氛围,创造出不同的环境气氛。

木材

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木材就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广泛存在于人类的生活中,当然也包括建筑。木材是所有建筑材料中与人类最和谐的,它影响着我们的许多感受;人们都愿意亲近木材,触摸和欣赏它。木材由于其特性,作为建筑材料有其独特的优势:绿色环保,可再生,可降解;施工简易、工期短;冬暖夏凉;抗震性能优良。纵观建筑发展史,木材因其结构上的性能和美学上的价值而得到广泛使用,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从过去的小木屋到现在的多层木构建筑,木材作为最主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始终在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只要有合理的设计和良好的维护,木构建筑依然能维持近千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一直是以木构建筑为核心体系的。建于明清时期的故宫木构建筑群、建于辽代的山西应县木塔等都是古代木构建筑的典范。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拱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

石材

西方建筑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石建筑发展的历史。石材作为建筑材料使用的最初原因是为了能够遮风避雨,是为了基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后来随着君权和宗教的出现,统治者们开始希望他们的君权、神权能够像石材一样不朽。石材因其本身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坚固耐久,统治者明白石材大厦的永久性,于是建筑中石材的用量大增。人类统治者开始利用石材来建造供人类膜拜和祭祀用的坚固、永恒的象征君权和神权的墓葬、神庙等建筑。

石材具有良好的耐久性,用石材建造的结构物具有永久保存的可能,因此重要的建筑物及纪念性的构筑物都是用石材建造的。例如欧洲最大的王宫——法国凡尔赛宫,占地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1万平方米,宫殿中建筑物的墙体以及外部地面全部使用石材建成。由于石造建筑物具有永久性,一旦建造起来通常要存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因此在建造时 人们总是在空间上留有充分的余地,并考虑群体建筑之间的协调统一。所以,同类的石造建筑物,例如住宅通常采用同样的外形设计,形成整个街区的规一性和规整性。例如巴黎街区,排列整齐的石造建筑物给人以整齐划一,秩序井然的感觉。

粘土砖

粘土砖是人类最早人工生产的建筑材料,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房屋建筑的主要墙体材料。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粘土砖就地取材,价格便宜,经久耐用,还有防火、隔热、隔声、吸潮等优点,在土木建筑工程中使用广泛。由于粘土砖的原材料是天然粘土,在大气环境下性质不易变化,具有化学稳定性,因此给人以宁静安稳,可以信赖的感觉。在我国的故宫,建筑就是以灰色的清水砖墙为主的形象,在洁白的汉白玉基座和深红色的木构支撑体系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的庄重而清新。

再如山西祁县乔家大院,这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群,具有中国清代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大院四周是全封闭的砖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建筑设计考究,体量富于变化,既有整体美感,又在局部建筑上各有特色。

玻璃

建筑上使用的玻璃是以石英砂,纯碱,长石和石灰石等为主要原料,经熔融,成型,冷却固化而成的非结晶无机材料。普通的平板玻璃由于具有透明性,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建筑物中的采光材料。随着玻璃生产加工技术的进步,具有特殊功能的玻璃深加工制品越来越越多,现在,已开发出了夹层、钢化、离子交换、釉面装饰、化学热分解及阴极溅射等新技术玻璃,使玻璃在建筑中的用量迅速增加,成为继水泥和钢材之后的第三大建筑材料。

玻璃具有透明的特点,用于外墙饰面,能使建筑物产生轻和机能美,同时具有现代化的气息。玻璃外装修尤其适用于写字楼和展览馆类的建筑物,当人走进这种建筑物时,心情就会变得轻快活跃,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这就是材料所营造的气氛和赋予空间的性格。而采用不同颜色,花纹,不同光学性质的玻璃及其制品用于室内装修,可增加室内的豪华感,烘托不同的空间气氛。采用具有镜像性的银镜玻璃可获得扩大空间和层高的效果。玻璃最早在欧洲建筑上使用,就是将彩色玻璃用于建筑的内墙。

钢材

钢材由于强度高,构件的截面尺寸小,给人以轻巧,明快,纤细的感觉。同时金属材料具有光泽,外表华美,给人以明。例如香港的汇丰银行,采用悬挂式钢结构,钢柱和钢桁架全都暴露在外,不另加装饰,以结构材料本身的光泽和颜色获得金碧辉煌的外观效果。底部完全开敞,内部空间大,给人以开阔感。呈现出一种现代“高技派”的风格。

混凝土

混凝土是指由胶结料(有机的、无机的或有机无机复合的)、颗粒状集料、水以及需要加入的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或经硬化后形成具有堆聚结构的复合材料,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

混凝土通常在结构物中做柱,梁,墙体等结构物中,截面尺寸较大,给人以稳重,强壮的感觉。由于混凝土材料自重大,抗拉强度低,韧性和塑形较差,所以混凝土构件多有粗大,笨重的感觉,缺乏形体美,有压迫感。为了提高混凝土的韧性,人们已经研究出与钢筋或纤维材料复合的方法,可提高构件的抗拉性能,相应地减小构件的断面。

混凝土构件外表粗糙,导热系数大,在实际使用中混凝土一般不直接暴露于建筑物的表面,通常要进行表面装修。但是近来也有一种清水混凝土做法,将原本粗燥的混凝土表面做出非常细腻的质感们的喜爱与追捧。

通过对以上建筑材料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材料在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格局的时候,它们也在对环境和建筑整体发生着影响,建筑师的责任就是把建筑的性格和材料的特性分析清楚,结构材料和装饰材料分清楚,综合考虑技术,功能,美学,等因素,使建筑不仅满足日益变化的美学要求,而且满足可持续,环保,节能的发展趋势,挖掘材料的本质特征,将材料作为一种有力的语言表现不同风格的建筑,给社会的建筑结构一个稳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健 《中国建筑艺术欣赏》 山西教育出版社

杨静 《建筑材料与人居环境》 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立久 《新型建筑材料》 中国电力出版社

张彤 《整体地区建筑》 东南大学出版社

姜继圣 《新型建筑材料》 化学工业出版社

李必瑜 《建筑材料与构造》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建筑风格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国;民族风格;建筑风格;东南亚;比较;思考

1 何为建筑风格

在建筑风格的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对于建筑风格的观点各有不同,但总结起来大致相似的认同,建筑风格是建筑设计中在内容和外貌方面所反映的特征,主要在于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构成、艺术处理和手法运用等方面所显示的独创和完美的意境。

建筑风格的分类方式很多,就国家和地区来划分有:中国建筑风格、英国建筑风格、美国建筑风格、印度建筑风格、俄罗斯建筑风格等;就建筑物的类型而言可以分为:住宅建筑风格、别墅建筑风格、商业建筑风格、宗教建筑风格等;就建筑方式来分有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风格、园林风格、概念式风格;在历史发展流派中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现代评论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等各有不同。例如:日本建筑中就有和式建筑、禅宗式建筑、天竺式建筑的不同建筑风格。

2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诠释

2.1 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分类

影响建筑风格的因素有很多,如不同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设计思想和艺术涵养等因素。中国民族差异特点显著,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特别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和山区的封闭性很强,所以各地方、各民族的建筑都有一些特殊的风格,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8类:

2.1.1 北方风格。集中在淮河以北至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平原地区。组群方整规则,庭院较大,但尺度合宜;建筑造型起伏不大,屋身低平,屋顶曲线平缓;多用砖瓦,木结构用料较大,装修比较简单。

2.1.2 西北风格。集中在黄河以西至甘肃、宁夏的黄土高原地区。院落的封闭性很强,屋身低矮,屋顶坡度低缓,多使用平顶。很少使用砖瓦,多用土坯或夯土墙。窑洞建筑比较常见,除靠崖凿窑外,还有地坑窑、平地发券窑。但在回族聚居地的清真寺,它们体量高大,屋顶陡峻,装修华丽,色彩浓重。

2.1.3 江南风格。集中在长江中下游的河网地区。组群比较密集,庭院比较狭窄。城镇中大型组群(大住宅、会馆、店铺、寺庙、祠堂等)很多,而且带有楼房;小型建筑自由灵活。屋顶坡度陡峻,翼角高翘,装修精致富丽,雕刻彩绘很多。

2.1.4 岭南风格。集中在珠江流域山岳丘陵地区。建筑平面比较规整,庭院很小,房屋高大,门窗狭窄,多有封火山墙,屋顶坡度陡峻,翼角起翘更大。城镇村落中建筑密集,封闭性很强。装修、雕刻、彩绘富丽繁复,手法精细。

2.1.5 西南风格。集中在西南山区,有相当一部分是壮、傣、瑶、苗等民族聚居的地区。多利用山坡建房,为下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平面和外形相当自由,很少成组群出现。梁柱等结构构件外露,只用板壁或编席作为维护屏障。屋面曲线柔和,拖出很长,出檐深远,上铺木瓦或草秸。不太讲究装饰。

2.1.6 藏族风格。集中在、青海、甘南、川北等藏族聚居的广大草原山区。牧民多居褐色长方形帐篷。村落居民住碉房,多为2~3层小天井式木结构建筑,外面包砌石墙,墙壁收分很大,上面为平屋顶。石墙上的门窗狭小,窗外刷黑色梯形窗套,顶部檐端加装饰线条,极富表现力。喇嘛寺庙很多,都建在高地上,体量高大,色彩强烈,同样使用厚墙、平顶,重点部位突出少量坡顶。

2.1.7 蒙古族风格。集中在蒙古族聚居的草原地区。牧民居住圆形毡包(蒙古包),贵族的大毡包直径可达10余米,内有立柱,装饰华丽。剌嘛庙集中体现了蒙古族建筑的风格,同时吸收了回族、汉族建筑艺术手法,既厚重又华丽。

2.1.8 维吾尔族风格。集中在新疆维吾尔族居住区。建筑外部完全封闭,全用平屋顶,平面布局自由,并有绿化点缀。房间前有宽敞的外廊,室内外有细致的彩色木雕和石膏花饰。风格是外部朴素单调,内部灵活精致。维吾尔族的清真寺和教长陵园是建筑艺术最集中的地方,体量巨大,塔楼高耸,砖雕、木雕、石膏花饰富丽精致。还多用拱券结构,富有曲线韵律。

2.2 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探索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在探索民族形式的道路上尽管崎岖,但是创造新的民族形式的浪潮层出不穷,显示了中国建筑民族形式具有茁壮的生命力和审美根基。

上世纪20年代以前是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摸索阶段。形式上表现在“洋式门面、中式装饰、中国式教会建筑”三种。其代表有上海浦东教堂,圣约翰学院。民族形式创作的繁荣发展期,最早一批留学归国的建筑专业留学生,创作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具有民族形式的新建筑作品。具有典型代表的南京中央博物院、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大学等建筑将中国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手法很好的融为一体。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了建国后民族形式新探索,民族形式的建筑有了新的发展,学习苏联的建筑创作为指导思想,具有政治色彩的"民族风格"受到特别强调。建筑规模扩大且成组群建设,主体形象更为突出。1959年的“国庆献礼工程”出现了高质量的大型纪念性公共建筑,例如:人民大会堂造型雄伟壮丽,富有民族风格。民族文化宫整体色彩明快,造型挺拔,是当时在高层建筑中对民族形式的一次尝试。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及历史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饭店等,融现代建筑与传统民族风格于一体,造型优美。20世纪60年代,广州地区具有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对民族形式的发展起到了进一步推动的作用,在全国产生了极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受一些政治思想得影响,使仿古和乡土风格的民族形式建筑又受到新的重视。特别是植根于民间的地方新建筑风格一出现,就得到当地人们的喜爱。由杨廷宝主持设计的福建武夷山庄为例,是当时乡土建筑早期探索的成功案例。齐康教授曾这样描述:“福建地区的民居以其特有的风格而著称,缓缓平坦的屋顶,层次错落而交叉,屋脊自如穿插有是一番风貌,武夷山庄……就是探求那么一种“武夷风格”。从武夷山庄的建筑作品来看,是对传统民居风格继承、转化、创新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出现的新乡土主义建筑就应提到葛如亮的作品天台山石梁飞瀑风景建筑、习习山庄、餐霞楼等,是朴素的乡土信念和和对场所的独特理解和表达。现今江南风格的建筑如上海复旦大学创建人马相伯故居,位于上海松江泗泾镇老街上,为江南风格私家住宅。其它多出现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新疆人民大会堂、新疆迎宾馆、拉萨饭店、西双版纳体育馆等都是民族形式的代表作品。

3 东南亚建筑风格特征分析

从东南亚的地理分布来看,总共有11个国家。除了个别国家不临海之外,这些国家都有着长长的海岸线,海域集中在印度洋中。东南亚风格是一个结合东南亚民族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总的来说,东南亚风格继承了自然,健康和休闲的特质。

东南亚建筑风格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藤条、竹子、黄木,青石网板,鹅卵石,麻石等,旨在接近真正的大自然。建筑色彩以宗教色彩浓郁的深色系为主,如深棕色,黑珠色,褐色等,令人感觉沉稳大气,同时还有鲜艳的陶红和黄色等。建筑形式大体包括四部分:连廊、泰式尖顶、水景、实木与石材。例如:曼谷大王宫所有的宫殿都是佛塔式或大王冠形状的古建筑,宫殿顶上的3座浮屠 (即佛塔)尖顶,具有典型的泰国民族特色,自然、古朴、精细、别致。泰国玉佛寺和卧佛寺以红色和金色为主色调,殿顶采用木制材料,表现出泰式建筑风格。受宗教的影响柬埔寨建筑形成了自己强烈的特色,创作了东南亚最宏伟的建筑群。最具典型形制的是吴哥窟的金刚宝座塔,台基础周边围一道柱廊,用石材建造,有陡峭的两坡起脊屋顶。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的东南亚风格摒弃了一些浮华,把耐看的元素沉淀下来使其成为经典,这就是新东南亚风格。其中包括了新东南亚印度风、新东南亚中式风、新东南亚乡村风等建筑形式的出现。东南亚印度风格的流行仰仗于时尚界热衷的复古运动和东方猎奇风,目的是为了寻找极致的装饰性。印度风格装饰性极强,包含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色彩艳丽、线条繁复,它既不一味地追求奢华也不过分沉溺于暧昧,它代表了现在流行的沉静与热烈并存的新东南亚风格。

4 文化与建筑风格

建筑,无论是从实体还是从其学术的概念来讲,它都在证明着自己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产品,它沉淀着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作为人类劳动的最主要的创造物之一的建筑,可以说是构成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建筑文化的价值,就是建筑的社会文明价值,体现了人们的生活模式、生活水平和生活情趣。建筑的文化需要特定的土壤,它离不开产生它的民族土壤、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延续。

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有着五千年悠久文明史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受到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具有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建筑文化。像岭南建筑文化、四川山地建筑文化到的藏文化、羌族建筑文化等。这一些都体现了中国建筑文化中人与建筑、与环境融合以及“天人和一”的哲学理念,正是在这些文化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建筑形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如北方四合院、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和陕北窑洞等。

在世界范围内,由于东南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它没能产生出具有影响力的地区文化,相反,却易于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首先,东南亚建筑文化离不开移民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国和印度文化。例如:老挝的建筑香昆佛教公园“天堂与地狱”,建筑物形状是传统的印度风格,成穹形,底部圆,顶尖如箭。其次,殖民文化的侵入对东南亚建筑的影响,开埠者莱佛士在新加坡城的设计中,规定所有建筑物前,都必须有一道宽约5、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向外籍人提供做生意的场所。至此,新加坡出现了外廊结构的建筑。这种连续廊柱形成的走廊,新加坡称之为“店铺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脚气”。最后,本土文化和宗教对于东南亚建筑的影响,以自己的方式改造并转换了外来宗教建筑的形制,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柬埔寨王宫的建筑具有高棉传统建筑风格和宗教色彩。

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都会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梁思成先生早就提出,历史上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文化而兴盛、衰亡。任何新的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都离不开历史的沉淀和积累,只是我们怎样去把握和传承的问题。

面对不断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大的文化背景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世界各地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文化的现象,地域型的传统民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应做好中国建筑民族风格的继承和发展工作,而不是只停留在形式主义。深入了解建筑形式形成的内涵和人文精神,而不是建筑造型生搬硬借套。现代建筑的发展需要不同文化、不同风格、不同地域的相互借鉴和学习。所以说当代中国建筑文化应该立足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吸收未来文化的精华,结合现代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创造出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作品,是我们应该共同努力、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支文军;葛如亮的新乡土建筑《时代建筑》[J]; 1993年01期

[2]杨昌鸣;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探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03月 10-25

[3]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9):154-158

建筑风格范文第7篇

关键词:建筑风格 城市风貌 渭塘镇 风格控制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对城市建筑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有助于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塑造城市整体的景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收益。

1、建筑风格的古今之情

哲学家赫勒认为:“这个世界来自于两种想象资源: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这样的两种想象是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是建筑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历史想象赋予建筑以意义技术想象则能够丰富建筑的语言城市建筑风格的引导在注重现在与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怀旧”,在时代的连续中求变化。

1.1 建筑风格的历史情结

建筑风格孕育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想象则是使建筑得以产生意义及审美文化的蓄水池,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历史的”并不仅仅是时间意味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解释思维的痕迹它包括民族的、地方的生活、行为、城市发展的事件以及信仰、习俗与真理等等。从许多的要素当中选择那些特别的事件构建设计的切入点并给予相关的解释,这是建筑设计“回应”历史的重要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历史想象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个性,恢复特色。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域,将现代社会的想象渗透到历史想象中去。

1.2 建筑风格的现代情愫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其它时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品质和文化情境。“技术想象”是建筑风格得以创新的主要源泉。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建筑艺术的多变风格及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很多建筑风格表现出了短暂性、暂时性以及主体的个性,并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面对当今建筑形式的趋同现象,在技术的应用上可以结合生态的、人又的地区的历史的、经济的观点,进行特色处理从而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殊途同归”。

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苏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二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和江南水乡的濡染,赋予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特有的城市风貌。渭塘,作为苏州北部相城区的副中心之一,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制上,融入了渭塘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体现出渭塘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建筑之藤,必将在渭塘未来的建筑生长中蔓延壮大。

2.1 渭塘建筑风格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反映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它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是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的形态和布局。人人都说苏州美、美在它的青山绿水,美在它的江南水乡的风采,美在它亲水环境的创造,是吴文化在建筑上具体的反映。

渭塘,秉承了苏州在建筑风格上的特征。而营建出渭塘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桥、园林等各种建筑和环境,它们所拥有的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进入近现代以来,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如何来表现“渭塘味”,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承受着巨大的来自继承传统和现代需要的双重压力。

2.2 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渭塘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事业。在设计中不断的思索着如何创造渭塘风格的建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难题,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这些年来纵观渭塘乃至苏州的城市建筑,出现了许多很优秀的作品。有的很有性格,有的很有气氛,有的很有情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新的理念交融,现代建筑气息也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因此,我们将渭塘的建筑风格定位为“苏州风格,现代气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要着力凸现渭塘建筑特色。在很好的把握苏州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渭塘的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脉形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珍珠城)在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仿造、贴加、摘用、萃取、转化、再生、升华的多重手法。在某些重点地段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加高建筑高度,来实现标志建筑的全局控制性。

2.一般公共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要各具特色,但风格统一。既保持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在全局上力求做到统一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上,可以考虑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的运用统一;而具体功能和细部处理上,可以各具特色。在材料选取上,建议公共建筑采用石材贴面,体现建筑的稳重和厚实感。

3.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要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添加现代建筑符号、语言,形成有渭塘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住宅建筑是一个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的建筑风格关系到城市建筑风格的整体印象。在住宅建筑的色彩方面,主要控制为黑白两种基调,以体现苏州城市粉墙黛瓦的传统特色。

4.内部商业建筑

内部商业建筑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空间的塑造也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在建筑处理上,可以考虑“化大为小”的做法,使建筑显得灵巧而不拥塞,统一而又有变化,丰富而又不繁复,照顾到任何道路转角处的几个方向的造型景观。

5.沿河水巷建筑

在沿河水巷建筑的处理上,要着重考虑滨水建筑界面的统一性和变化性。小桥、流水、河渠纵横的水乡环境,朴素、淡雅的粉墙黛瓦的渭塘民居,为沿河水巷建筑的建筑风格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本底素材。

在传统与创新,在民族化、地方性和现代化的争论与彷徨中的建筑界里,吹起了一缕清新的和风,我们要为之欢呼、鼓舞。塑造苏州风格,现代气息的新渭塘建筑风格,使渭塘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葆青春。

3、渭塘建筑风格的控制规划构想

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在渭塘镇区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具体的建筑风貌,建筑风格的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对渭塘建筑风格讲行规划控制。进而为有效控制和引导渭塘城市建筑风格向着完整、协调、统一、有序,而又具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建筑风格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风格城市风貌渭塘镇风格控制

建筑风格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对城市建筑风格进行系统的研究和规划,有助于理清城市的发展脉络塑造城市整体的景观形象进而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收益。

1、建筑风格的古今之情

哲学家赫勒认为:“这个世界来自于两种想象资源:历史想象和技术想象这样的两种想象是建筑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是建筑情感表达的主要方式。历史想象赋予建筑以意义技术想象则能够丰富建筑的语言城市建筑风格的引导在注重现在与面向未来的同时也应当适当地“怀旧”,在时代的连续中求变化。

1.1建筑风格的历史情结

建筑风格孕育着城市的记忆,历史的想象则是使建筑得以产生意义及审美文化的蓄水池,是创作的源泉。在这里,“历史的”并不仅仅是时间意味上的含义,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解释思维的痕迹它包括民族的、地方的生活、行为、城市发展的事件以及信仰、习俗与真理等等。从许多的要素当中选择那些特别的事件构建设计的切入点并给予相关的解释,这是建筑设计“回应”历史的重要方式。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和变化从而形成了多样的建筑风格。历史想象能够使我们的城市在全球化的社会大背景中,找到自己的个性,恢复特色。我们需要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开拓我们的视域,将现代社会的想象渗透到历史想象中去。

1.2建筑风格的现代情愫

每一个时代的建筑风格与其它时代相比都有着不同的生存样式、品质和文化情境。“技术想象”是建筑风格得以创新的主要源泉。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革新带来了建筑艺术的多变风格及动态性的特征,但是很多建筑风格表现出了短暂性、暂时性以及主体的个性,并不能够成为永恒的经典。面对当今建筑形式的趋同现象,在技术的应用上可以结合生态的、人又的地区的历史的、经济的观点,进行特色处理从而推动建筑艺术的发展,真正做到“殊途同归”。

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苏州,这座古老又年轻的城市二千余年的历史积淀和江南水乡的濡染,赋予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它特有的城市风貌。渭塘,作为苏州北部相城区的副中心之一,在建筑风格和建筑形制上,融入了渭塘人民的智慧和汗水。体现出渭塘传统文化的古典风格建筑之藤,必将在渭塘未来的建筑生长中蔓延壮大。

2.1渭塘建筑风格的形成

一个城市的风貌,反映出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它的自然风光,而更重要的是它与环境结合的人工创造的建筑物的形态和布局。人人都说苏州美、美在它的青山绿水,美在它的江南水乡的风采,美在它亲水环境的创造,是吴文化在建筑上具体的反映。

渭塘,秉承了苏州在建筑风格上的特征。而营建出渭塘特有的街市、院宅、水巷、石桥、园林等各种建筑和环境,它们所拥有的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进入近现代以来,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如何来表现“渭塘味”,规划师和建筑师们承受着巨大的来自继承传统和现代需要的双重压力。

2.2渭塘建筑风格的定位

近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渭塘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事业。在设计中不断的思索着如何创造渭塘风格的建筑,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是既对立又统一,既矛盾又和谐的难题,是既平凡又伟大的工作。这些年来纵观渭塘乃至苏州的城市建筑,出现了许多很优秀的作品。有的很有性格,有的很有气氛,有的很有情调。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功能、新的材料、新的结构,新的理念交融,现代建筑气息也是我们所着重强调的。因此,我们将渭塘的建筑风格定位为“苏州风格,现代气息”。具体的做法如下:

1.标志性建筑

标志性建筑要着力凸现渭塘建筑特色。在很好的把握苏州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渭塘的地方特色,延续传统文脉形成当地标志性建筑。(如中国珍珠城)在标志性建筑的设计上可以采用仿造、贴加、摘用、萃取、转化、再生、升华的多重手法。在某些重点地段的设计上,可以适当加高建筑高度,来实现标志建筑的全局控制性。

2.一般公共建筑

一般公共建筑要各具特色,但风格统一。既保持建筑形式的多样性,又在全局上力求做到统一的风格。在建筑设计上,可以考虑样式、比例、尺度、材质、色彩、空间关系、虚实对比等建筑语和手法的运用统一;而具体功能和细部处理上,可以各具特色。在材料选取上,建议公共建筑采用石材贴面,体现建筑的稳重和厚实感。

3.住宅建筑

住宅建筑的设计上,要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为基础,添加现代建筑符号、语言,形成有渭塘现代气息的建筑风格。住宅建筑是一个城市建筑的主体部分,它的建筑风格关系到城市建筑风格的整体印象。在住宅建筑的色彩方面,主要控制为黑白两种基调,以体现苏州城市粉墙黛瓦的传统特色。

4.内部商业建筑

内部商业建筑的设计上,不但要考虑建筑风格的统一和协调,建筑空间的塑造也是一个考虑的重点。在建筑处理上,可以考虑“化大为小”的做法,使建筑显得灵巧而不拥塞,统一而又有变化,丰富而又不繁复,照顾到任何道路转角处的几个方向的造型景观。

5.沿河水巷建筑

在沿河水巷建筑的处理上,要着重考虑滨水建筑界面的统一性和变化性。小桥、流水、河渠纵横的水乡环境,朴素、淡雅的粉墙黛瓦的渭塘民居,为沿河水巷建筑的建筑风格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本底素材。

在传统与创新,在民族化、地方性和现代化的争论与彷徨中的建筑界里,吹起了一缕清新的和风,我们要为之欢呼、鼓舞。塑造苏州风格,现代气息的新渭塘建筑风格,使渭塘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葆青春。

3、渭塘建筑风格的控制规划构想

严格地说,风格是无法规划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在渭塘镇区范围内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具体的建筑风貌,建筑风格的调查。并以此为基础,对渭塘建筑风格讲行规划控制。进而为有效控制和引导渭塘城市建筑风格向着完整、协调、统一、有序,而又具有特色的方向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城市的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特色风貌。渭塘建筑风格

建筑风格范文第9篇

1.1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相适应

基于生活习惯、造价、生活观念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居民,都已经开始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徽派风格早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且加上徽派风格的推广工作又缺乏激励机制,管理的难度也不断加大。有些建筑在报建的时候说是徽派风格,可是在具体操作时没有工作人员进行现场监管,也没有具体的设计,导致建设过程不断出现随意改变风格的现象。

1.2徽派建筑风格实质性要素的明确标准

有的人衡量新建筑的风格是以徽派建筑传统的外观与内部空间结构为标准的;而有的人则是看有没有马头墙或者坡屋面的等这些标志性的建筑符号,从而抽象的判断该建筑是不是徽派建筑的风格。马头墙与坡屋面是构成徽派风格的主要元素,可是如果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失误反而就会适得其反。还有些建筑,采用坡屋顶固然是好,可是却把屋顶设计成一片红色,让人完全无法感受徽派风格。

1.3如何认同徽派建筑形式创新的多样化

在对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与村落形式的认知上,大家的意见基本一致。可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时代的冲击下,徽派建筑的创新与发展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设计手法和理念,这些东西的出现在给徽派建筑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丰富手段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管理工作的模糊与混乱。因此,怎样管理徽派建筑形式创新的多样化让大家认同,也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1.4建筑风格的协调与统一

世界的丰富多彩决定了文化的异彩纷呈,当然也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千姿百态,徽派建筑风格只有在与其他不同建筑风格的比较之中才更能彰显它的特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代表,徽州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不反对和挤压外来文化,而且能在兼收并蓄中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徽派建筑即是最好的体现,他不断地汲取外来精华、不断地完善自身特点,逐渐形成自有的独特风格。可是如果建筑师把他设计的得意单体放在了不适合的地方,最终导致风采得不到体现,而且还毫无亮点,看上去很突兀。建筑风格的不统一纰漏出了区域建筑风格在管理上的不得当。

2弘扬徽派建筑风格的策略

2.1加大对传统徽派建筑物的保护力度

区分不同情况,将传统的徽派古民居分别列入到部级、省级和市级的文物名单中,对其进行专门的保护。保护好古建筑的同时,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宣传教育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公众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和能力。

2.2加大宣传教育,完善激励机制

保护,传承徽派建筑,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由于徽派建筑的成本相对较高,很多的人不愿建设徽派风格的房屋,政府有关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加强政策引导。如规划徽派建筑专设区域,设置专项奖励资金,对实施徽派建筑风格的建设和施工者给予适当奖励等,将十分有利于徽派风格的继承与发展。

2.3有计划有区别地进行建设改造

(1)实行全面提倡与划定区域限制相结合的方式,充分突出全面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即城乡所有范围的新建房屋原则上都必须坚持徽派风格,努力塑造地域特色。(2)区分生活居住建筑、公用建筑以及生产建筑。大型的公用建筑例如体育馆,生产用的车间等不需要作严格限定。而城乡住宅小区或者商业街区这些最容易展现城市形象的建筑,则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与要求。(3)弄清楚重点和一般。例如风景名胜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古村落、历史文化区、高速公路、旅游公路两侧、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些地方的住宅建筑即要视为重点,要严格继承与利用徽派风格。(4)考虑到与周边地区的互融关系。

2.4建筑设计创新

在国务院颁布的《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筑设计要“保持地方特色以及民族风格,注意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同时在《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中也表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设计要“体现时代特点。”所以建筑设计单位要以现代民居的特色与功能为基准,结合传统的元素与时代特征,完美结合与过渡传统地方建筑材料和新型的建筑材料的使用。

3结束语

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背景下,发扬传统与发展现代经济都至关重要,继承和保护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不仅是徽州传统文化延续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我们应该在适应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同时,将徽派建筑的居住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中,继承徽派建筑文化的核心内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文化的契合点,不断地吸收其他建筑风格之长,创造出有时代特征的新徽派建筑。

建筑风格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形成;特征

哈尔滨到处充满了西方的味道,这里的建筑颇具西方韵味。哈尔滨现存的老建筑有四百多处,包括新艺术风格、文艺复兴风格、折衷主义风格、巴洛克风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流派与建筑装饰风格,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的建筑形式。其包括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那一幢幢历经百年风雨、带有中西方元素的建筑,使人们触摸到了这个城市百年的人文风物,折射出那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和文化艺术形态。

1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形成

1.1自然环境条件

哈尔滨冬天的户外气温偏低,要保证大楼内部的正常气温,必须采取较好的隔热措施。通过对墙体和房顶进行加厚,并减小开窗面积,从而使得哈尔滨现代的建筑形态“以实为主”。在平面布局上尽可能地缩短墙体的长度,降低热量损失;在颜色方面,以黄白为主要色调,使人感到温暖。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国北部的传统风格。

1.2物质技术条件

哈尔滨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这里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获取建筑用的木材非常方便。但哈尔滨市和周边的石材资源匮乏,哈尔滨建筑的外立面使用石材的较少。建筑材料使用最多的为砖,由于与其他建材相比,它的生产和运送更容易、成本更低、建造更容易。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哈尔滨市内出现,但钢筋混凝土框架多作为结构,隔断墙多为砖砌。

1.3社会历史条件

一般来说,中国地方建筑风格的形成,自然环境条件和物质技术条件是主要因素,但哈尔滨是个特例。近代以来,受历史及西方文化的影响,从城市规划到城市建设都与西方建筑有相似之处。一百多年前,哈尔滨还是一个小村落。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大批欧洲移民涌入哈尔滨,也为哈尔滨带来了西方文化。中东铁路尚未修建时,哈尔滨地区人口在五千以内,而1903年中东铁路管理局进行户籍登记时已有44576人,中国28338人、俄国15579人[1]。人口的大幅增长导致了哈尔滨地区建筑需求的扩大,俄籍人口占比的增长促进了俄国建筑风格的盛行。这种具有异国情调的文化符号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成为哈尔滨特有的城市建筑风格。

2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的特征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样式丰富多彩,尤其是新艺术运动、文艺复兴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及中华巴洛克建筑都是在中国其他城市很少见的。哈尔滨的“中西合璧”建筑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也显得更为典型。归纳起来,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大致有以下几种。

2.1新艺术风格建筑

新艺术风格是古典建筑从装饰出发向现代建筑转型的开端,倾向于自然与有机主义。然而由于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新艺术风格的发展并不完全,持续时间短,落成建筑较少。但是这并不影响该风格建筑的重要意义,其与以功能为主的现代主义建筑相对。哈尔滨的新艺术风格建筑存世量较大是这一转折的重要见证,与欧洲新艺术风格建筑相比,形成了规模较大的系统性公共建筑群落。新艺术风格是当时建筑的流行趋势,但流行时间较短,且影响力有限,此时欧洲旧有城市建筑风格已定型,且更新困难,持续时间较短,这使得世界范围内新艺术风格建筑存世较少。而哈尔滨的形成时间与新艺术风格流行时间基本一致,巧合之下成为唯一系统的、以新艺术风格修建公共建筑群的城市,即使是在新艺术之都的里加,群组形态的大型建筑同样难寻。“城市”本身包含两方面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2]。哈尔滨是典型的先城后市,即先有规划后有商业人口聚集。如哈尔滨市南岗区就是以新艺术风格行政建筑为主的“城”区,道里区是以折衷主义的商业建筑为主的“市”区,在这一时期行政及城市基础功能建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目标。哈尔滨新艺术风格建筑的典型代表为哈尔滨火车站,如图1所示。哈尔滨火车站建成于1903年,设计方案由基特维奇于俄国圣彼得堡完成。建筑整体无论是顶部还是外立面都不存在平面,各方向的平面都被竖向穿插的三个突出的装饰柱打破。当时十分新潮的玻璃幕墙嵌在正门上方,车站的正面造型、顶部线条、玻璃幕墙、台阶、铁艺装饰、站名等都是曲线形式,但自法国传播的新艺术风格经过俄国的中转,再加上服务于公众的修建目的,使得哈尔滨火车站的曲线弧度变化的更为克制,区别于米拉公寓等小型居住类建筑。新艺术风格的建筑群构成了哈尔滨的城市雏形,新艺术建筑的发展在西方终止后,在受中国文化圈保护的哈尔滨城市内部具有相对独立的延续性,且仍有少量新增。新艺术风格元素已经成为城市建筑风格的源头,简化后的新艺术风格凭借符号化的植物铁艺栏杆、特殊造型浮雕、曲线运用等装饰元素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

2.2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在局部上继承古典建筑风格,而整体上却是拼凑形成的新建筑形式,成为1920—1932年哈尔滨建筑流行的主要形式。1920年之前折衷主义建筑虽然在哈尔滨的数量仍然较多,但因其流行时间较长且没有统一明确的风格特点在欧洲已呈衰落态势。俄国人也更倾向于代表最新文化取向的新艺术风格,道里区中国大街上的商业建筑大多数属于此风格。1920年后诸多折衷主义建筑根据融合模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西—西”融合模式及“中—西”融合模式两种类型(如图2)[3]。“西—西”模式指的是同一建筑上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西方建筑风格。“中—西”融合模式中又包含了两种情况,即使用西方的新式建筑材料,但完全参照中国古典建筑外形的仿古式建筑,以及融合了源于中西两大不同文化区域建筑风格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

2.3仿古式建筑

1920年,城区公共建筑修建大体完成,市区商业建筑修建成为重点,中国人聚居的道外区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核心。仿古式建筑的代表为建成于1929年的哈尔滨文庙。文庙中的正殿大成殿采用古代建筑等级中的最高规制,正面横阔十一开间,顶部为重檐庑殿顶,其规制可比故宫太和殿。此外,哈尔滨文庙也是表现国家精神的仿古式建筑[4]。哈尔滨文庙的修建,以尊孔、复兴传统文化为目的,采用水泥、水磨石等新材料替代了传统材料。建筑主要材料的替换并不仅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这个时代出现使用新材料修建的仿古式建筑,是朝代更迭、外域文化冲击影响的缩影,即重视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及恢复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式。

2.4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式开始于13世纪末期的意大利,15~16世纪的成就最显著,在西欧占有主导地位,到了16世纪后半叶,渐趋衰落。其风格是采用横向五段、竖向三段的构图法则。下段为基座层,常以连续的腰线与上面分割;中段或以完整的柱式,或以仿重块石形式砌筑墙体;上段为檐壁和屋顶,檐壁常以生动的枝繁叶茂的植物浮雕花饰和扦格石作为装饰,屋顶则是孟莎式双折坡顶,并配以异形的老虎窗,组成阁楼层。方底穹顶也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中常见的,不过穹顶不像拜占庭式那样半遮半掩。代表建筑有黑龙江省对外联络办公室、哈尔滨市兆麟小学、哈尔滨市道里区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等。

2.5中华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是17世纪在意大利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其建筑奢华,充满了浪漫气息。它具有浓厚的颜色、华丽的装饰和精细的雕工。其特征为外形自由、色彩强烈、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与雕琢,经常使用交错的曲线和卵形的空间。这种艺术形式在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乃至文艺中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曾在欧洲掀起了一股热潮。19年代末期,由于中东铁路开通,松花江开通,大量外资和外资纷纷涌来,使得此地很快发展为远东大都市。那时,在哈尔滨南岗区、中东铁路线以西的道里地区,巴洛克主义、古典主义、文艺复兴主义和自由派等艺术形式相继涌现。2.5.1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原因华商群体在傅家店修建了大量四合院式平面布局、西洋风格外立面的二至四层商业建筑,日本学者西泽泰彦命名为“中华巴洛克”[4]。修建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商号有两种类型:一是老鼎丰、亨得利一类江浙连锁商号开设的分号;二是武百祥为代表闯关东移民者创建的同记等本土兴起的商号[5]。20世纪20年代,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在道外腹地置地,而巴洛克建筑的热烈与繁华,刚好迎合了他们的“炫富”心理,照搬起对面华丽的西式建筑,并用中国传统特色的饰物对建筑进行改造。于是一系列“巴洛克”式的立面造型上,出现了蝙蝠、石榴、金蟾、牡丹等有吉祥意义的中式图案。鉴于道外“前店后厂”的商业模式,传统的中式四合院作为“居住和仓储空间”被运用于建筑中。后世,这种风格被赋予了“中华巴洛克”的名字。但是,这种对于中华巴洛克式建筑产生原因的观点是存在一定争议的:第一,存在于南岗、道里两区的巴洛克式建筑数量极少,且不具备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特征,巴洛克式建筑秋林公司中的穹顶(如图3)与中华巴洛克建筑顶部结构女儿墙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如图4),效仿的可能性较低。第二,此类建筑并非突然产生于哈尔滨地区,其中巴洛克元素的来源存在一定原因。根据当时哈尔滨的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种可能的来源:(1)浙江商人将园林中存在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带入;(2)哈尔滨华商代表武百祥等人曾出访欧洲多国,见证过巴洛克式建筑的实例,进而在其修建的建筑中部分照搬;(3)澳门、广州十三行等地区在18世纪出现的相似形式商业建筑,经由民间渠道传播。其中(3)的可能性较高,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主立面上方装饰复杂的女儿墙(如图5)及外立面浮雕装饰中揉入中国传统题材纹样,已经在岭南民用巴洛克风格商业建筑中有所体现(如图6)。2.5.2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征哈尔滨道外区拥有最大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道外区原名傅家店,傅家店的商业建筑选择巴洛克风格构成街区,而并未效仿距离更近的新艺术建筑风格,仅阳台外部卷曲的铁艺栏杆暗示了新艺术元素的融入(如图7),这可能意味着另一个问题,即巴洛克风格与商业建筑尤其是民间商业建筑契合度较高,这源于整体效果、装饰技法与思想接受程度三方面的因素。但值得注意的是,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具有难以替代的特殊之处,由于气候原因两地的建筑结构具有根本性的区别,岭南地区体现出巴洛克式特征的建筑多为竖长结构、拥有遮阳、遮雨门廊的“骑楼”形式,哈尔滨地区结合北方寒地民居的建造习惯,采用四合院式的平面结构形成了院落式的“圈楼”,并且更多地借鉴东宫等俄国巴洛克建筑的门、窗口沿位置装饰与顶部雕塑的特点。此外,与雕塑结合是巴洛克建筑装饰手法的重要特点,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影壁上的浮雕与屋檐等部位的灰雕(如图8)与巴洛克建筑中的浮雕装饰手法极其相似,这为中国工匠的模仿提供了可能,而来源于欧洲建筑的抹灰工艺进一步提升了两者的相似性,形成了在细部装饰中揉入中国传统题材纹样的特点。无论是岭南融入巴洛克形式的民间商业建筑,还是傅家店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在修建中都只有工匠的存在,而没有建筑师的身影,这种民间巴洛克建筑与系统学习过西方建筑体系的建筑师所修建的折衷式巴洛克作品是有区别的。

3结语

多样性作为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点,是对现象的如实复述,但不是问题的根源。“植入”是哈尔滨近代建筑西化倾向的根源,“折衷”体现出古典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时期的特点,同时充当了中国与西方文化冲撞之间的缓冲,整体建筑风格发展趋势是从纯粹植入到自我特色的初步形成。建筑是跌宕起伏历史的实物见证者,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代各地方的实力对比及思想观念变化,但只要文化传承不断,都会以相对温和的方式融入本土文化之中。

参考文献

[1]薛连举.哈尔滨人口变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8:49.

[2]何跃.自组织城市新论[D].太原:山西大学,2012.

[3]王岩,刘大平,陆彤.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质疑[J].华中建筑,2006(11):185-188.

[4]西泽泰彦.哈尔滨近代建筑的特色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哈尔滨篇[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15.

[5]张友全.“闯关东”移民潮与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4):88-94.

上一篇:执业兽医范文 下一篇:潮流资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