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8 12:49:57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大常委会;履职情况;监督现状;可行性;设计

一、人大常委会对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的现状

检察机关的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以下简称“两长两员”)由人大选举或任命,但人大却没有对“两长两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司法实践中亦鲜有人大及其常委会对“两长两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的事例。

(一) 监督的立法不健全

虽然作为具有统领性、总括性质的《宪法》明确规定人大常委会监督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不可能对人大常委如何监督人民检察院作出细则性的规定,但作为检察机关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也只是对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表述为“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监督检察工作的途径除“有计划地安排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检察院的专项工作报告”外,还把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人大代表集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专门委员会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等六种情形作为检察机关向人大作专项报告的议题,但如此规定也只是以监督中发现问题要求检察机关接受询问和质询而己,没有对要求“两长两员”定期向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作出明确规定。

(二)司法实践中的空白

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以《专项报告》或定期以《工作报告》的形式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检察工作的方式主动接受人大监督,这种报告主要侧重于检察机关一定时期内履行职责、或某项专项工作的情况。然而,人大常委会任命“两长两员”后,“两长两员”如何履行职责、是否正确履行职责,由于没有相关机制、没有相关法律明示要求,人大常委会没有、也不可能掌握“两长两员”的实际履行职责情况,“两长两员”也无法主动向人大报告其个人履行职责情况。

二、建立人大常委会对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工作机制的可行性

(一)理论依据

一是人大监督的概念来看。监督是指为维护公共利益,法定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行为实施检查、督导和惩戒的活动(1)。而人大监督是指人大及其常委会按照一定的法定权限和程序,对由它产生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行为进行合法性、合理性的审查活动(2)。这里无论是监督、还是人大监督的概念都包含了对工作人员行为的监督。

二是从检察人员与检察机关的关系来看。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检察工作由具体的检察人员实施完成,检察人员的行为是否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直接影响着检察职能的行使。而处于监督者的人大常委会,监督检察工作,也同样应该包括对检察人员行为的监督,对“两长两员”的监督就完全属于其监督范畴。

三是监督的类型来看。人大常委会对检察机关的监督是纵向监督,法律规定检察机关向本级人大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那么只要是属于检察工作范围内的事项,有必要的都可以、也应该向人大常委报告。

(二) 宪法和法律依据

一是《宪法》依据。第62、67条分别规定,全国人大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请,任免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员、检察委员会委员。此条说明“两长两员”由人大及其常委会产生。第104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本级人民检察院的工作。人大常委会监督同级检察院的工作,同样也应该包括对检察人员的监督。

二是《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本级人大和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第21-23条,明确省级以下检察长的选举,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由同级检察长提请本级人大常委会任命。“两长两员”由人大及常委会产生,接受人大常委会监督,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行职责情况就应该成为必然。

三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第9条规定了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专项报告议题范围:一是常委会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二是本级人大代表对检察工作提出的建议、批评和意见集中反映的问题,三是本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四是代表大会专门委员会、常委委员会工作机构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五是人民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六是社会普遍关注的其他问题。此条描述的六种情形只能从检察执法主体即检察人员个体行为中得到反映,接受询问和质询的主体是检察人员,甚至还可能是“两长两员”,因此,在上述情形下“两长两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其履行职责的行为(不论正确与否)就当然接受了常委会的监督。

(三)现实可行性

一是有定期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的机制。目前,检察机关建立了每半年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检察工作接受审议的制度,同时结合检察工作实际或专项活动,以专项报告的形式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专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在此制度的前提下,以专项报告的形式将“两长两员”履行职责的情况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并接受审议,使人大常委会对检察工作进行监督的同时,对“两长两员”的履职行为进行监督完全可以成为现实。

二是有要求检察机关接受询问和质询的规定。人大常委会审议检察工作报告时,检察机关派有关负责人员到会,听取意见,接受询问。一定数量的人大常委会委员联名向常委会书面提出对本级检察院的质询,就启动了检察机关相关人员接受质询的程序,使检察人员个人履职行为接受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不可避免。

三是有年度考核述职的机制。检察人员纳入公务员序列,检察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成为年度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中层以上领导干部向全院干警述职,处以上领导干部要向组织部门报告履职情况,“两长两员”就更加应该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情况。

三、构建人大常委会对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工作机制的设计

(一)健全和完善立法,明确规定“两长两员”定期报告履职情况

一是《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在法条中增加一条作为第28条: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应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情况。二是《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监督法》。在第9条“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的专项报告议题”范围中,增加一项为: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的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报告。三是《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在第7条“检察委员会委员应当履行的职责和义务”中增加一项为: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职情况。四是《检察官法》。在第8条“检察官的义务和权利”中增加一项为:检察长、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和检察员定期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报告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情况。

(二)启动履职专项报告

一是专项报告的时间。以人大常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委员会议为标准,“两长两员”向人大专项报告以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二是专项报告的人员。“两长两员”的人数在各级检察院占大多数,全部人员每年报告履职情况难以成为现实,因此,可按照每年3-5人的比例向常委会作1-2次专项报告。三是专项报告的形式。既可以每次以1-2人个人履职专项报告,也可分别以检察长履职专项报告、副检察长履职专项报告、检察委员会委员履职专项报告、检察员履职专项报告的形式进行。四是专项报告的内容。专项报告的内容一般是指“两长两员”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情况,也可以结合各个时期上级机关开展的专项活动进行报告。五是及时上报,精心准备。形成书面的专项报告,按照《监督法》规定的时限报告人大常委会,以便委员及时掌握专项报告的情况。同时相关人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相关数据,以便顺利回答委员的询问或接受质询。

(三) 人大常委会监督程序

一是了解专项报告。人大常委会委员会前了解专项报告人员的个人简历、工作成绩等,熟悉“两长两员”需要履行哪些法律规定的职责,以便会上根据需要进行询问或质询。二是特定问题调查。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特定调查、特别是要求对质询的特定事项进行调查才能作出决定、决议的,由委员长会议或主任会议向本级人大常委会提议组织成立调查委员会,并开展调查,检察机关和相关人员有义务提供必要的材料。三是专项报告。单个专项报告的,报告人在会上先作自我介绍,然后宣读个人履职的专项报告;非单个专项报告的,可派代表介绍相关人员简历后,再宣读报告,但其他报告人须例会,听取意见,接受询问或质询。四是审议和决定、决议。对于“两长两员”的日常专项报告,委员对照“两长两员”的职责范围和法律规定对专项报告人是否履行职责、是否正确履行职责进行审议,并对履职情况提出建议或意见,决定是否通过。对特定问题调查后形成的调查报告进行审议,并作出相应的决议或决定,同时要求专项报告人就决定或决议落实的情况限期上报人大常委会。

参考文献:

[1]监督学概述, http://。

[2]抚松人大,http://www,。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2篇

一、明确服务大局的要求,增强主动性

检察机关服务大局,认识是前提,胸怀大局是基础,服务大局是根本,依法履职是关键。

1、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的观念。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检察机关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是法律的政治功能体现。检察工作作为大局的一部分,必须服务大局、服从大局,为大局服务是检察工作的基本职责和要求。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归根到底是统一执法思想,改变传统执法理念,改变旧的执法方式,克服服务大局与履行职能两者之间“无关”、“无须”、“无益”的错误认识,正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检察职能的全面正确履行。

2、牢固树立依法履职的观念。依法履职就是要求检察机关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开展诉讼监督,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在履职只有始终做到脑里想着大局、心里装着大局,才能找准位置,才能顺民心、合民意,才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如果把履职与服务割裂开来,一味坚持纯业务观点,片面追求局部利益,就会背离发展大局,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页难以充分有效履行检察职能。因此,必须把检察工作摆到大局中,从大局出发,以大局着眼,在大局中来思考、谋划、部署,找准工作应该努力的方向,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3、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检察机关科学发展不仅仅是自身科学发展,更重要的是以自身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只有按照大局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才能始终保持检察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破除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才能进一步明确检察工作科学发展的要求,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在业务建设、队伍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二、把握服务大局的重点,增强针对性

谋划检察工作,必须把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目标,切实增强检察工作的针对性,为服务黄冈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1、围绕保增长、促发展,找准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检察机关要把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服务大局的首要任务,围绕地域发展战略,优化服务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关注政府投资安全。加强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重大工程建设和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及时了解重大投资流向、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等情况,主动跟进政府的重大投资项目,围绕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等重点环节,加强预防职务犯工作。严肃查办工程建设项目中的贪污贿赂犯罪、失职渎职犯罪,确保政府投资安全使用、工程项目建设规范运行。二是优化企业经营环境。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保护力度,打击危害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恶霸势力,净化企业周边环境;依法打击企业改制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职务犯罪;积极探索服务企业的新途径,建立与企业的联系制度,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完善服务机制、考评机制和投诉机制,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提供法律支持和司法服务,保障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三是认真开展、积极参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等专项行动。依法打击城镇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中的商业贿赂案件,重点查办城镇建设用地审批、房地产开发等重点环节的案件,促进城镇建设和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围绕保民生、护民权,找准服务大局的着力点。检察机关要把保民生、护民权落实到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用办案的力度和成效来促进民生问题的改善。一是严重打击危害人民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侵犯人民群众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多发性犯罪,大力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二是坚决查办群众反映强烈的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突出查办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征地拆迁、抢险救灾、移民补偿等领域发生的职务犯罪,特别是对安全事故导致人民生命财产严重损失的案件。三是强化对涉及劳动争议、保险纠纷、补贴救助等民事审判的法律监督,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司法保护,探索实行对生活困难的被害人的司法救助制度,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四是积极探索农村检察工作。拓宽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式,加大涉农犯罪案件的打击力度,强化涉农法律监督和司法保护,有针对性地加强涉农职务犯罪的查处和预防,保障中央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五是注重加强诉讼活动的监督。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不公的问题,侵犯当事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的问题,严肃查处司法人员贪赃枉法、犯罪,保障司法公正。

3、围绕保稳定、促和谐,找准服务大局的结合点。检察机关要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全面把握社会稳定大局,积极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扎实做好检察环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充分认识当前恐怖势力抬头、多发的特殊形势。突出打击重点,维护社会稳定,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严厉打击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二是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完善宽严相济政策的执法机制,依法扩大简易程序适用,着眼于健全快速办理轻微刑事案件机制以及对初犯、偶犯、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中的一些罪行轻微的人员适当从宽处理的工作机制,有效遏制犯罪、减少社会对抗、调动社会和谐因素。三是加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拓宽渠道,加强涉检的分析和排查,完善首办责任制、检察长接待制等制度,认真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密切关注社情民意,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探索建立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力争把可能影响和谐稳定的苗头性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出现激化社会矛盾的事件发生。四是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推动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立足本地社会治安实际,认真分析社会治安的新动向新问题,积极参与对突出治安问题的集中整治,增加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减少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三、掌握服务大局的关键,增强实效性

检察机关服务大局、既是一个观念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服务大局的过程中,要自觉克服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把准服务尺度,提高服务质量。

1、正确处理服务大局与依法履职的关系。服务大局是检察工作的根本要求,依法正确履职是手段和前提。一方面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单纯业务观点,孤立看待检察工作,割裂检察工作与改革发展、与党和国家大局关系,脱离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大局孤立地抓业务工作的错误思想和作法。另一方面,服务大局不能背离检察院机关的法定职能,要与检察机关职责要求相一致,确保正确服务大局而不是妨碍大局。

2、正确处理执行党的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政策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政策的规范化。检察机关必须始终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围绕党的重大决策和中心任务开展检察工作,始终坚决贯彻执行党委对检察工作的决定和要求,在办理案件和处理问题上,严格执行重大案件、重要情况请示报告制度,必须将法律和政策结合起来,适用法律时要考虑政策因素,又不要突破现有法律制度的原则和规定。工作中要注意根据党委政府决策的变化,有针对性地调整检察工作重点、思路和方式,调整既要符合法律,又要符合政策。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检委会;专职委员;选任机制;职责权利

检委会专职委员是各级检察机关按照法定程序产生,受检察长和检委会委托并对其负责,专门从事检委会工作的检委委员,已成为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检察制度。检委会专职委员的设置有利于改善检委会专业结构,强化规范性,提高议事水平。专职委员制度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也需要不断发展完善。

一、完善专职委员的科学选任机制

1.选任条件

设置检委会专职委员,源自1999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改进和加强检察委员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改善检察委员会的结构,各级人民检察院可以选拔一些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律政策水平高、业务熟悉、经验丰富、议事能力强的资深检察官和优秀检察官担任专职委员”。2006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加强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建设,根据工作需要,可以设置专职委员2名左右,按照同级党政部门副职的规格和条件,从具备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符合任职条件的检察官中产生”。2010年1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选任及职责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要求担任检委会专职委员,除应当具备《公务员法》、《检察官法》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的任职资格条件外,还应当符合以下条件:“(一)现任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委员,且担任检察员和检察委员会委员二年以上,或者担任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或者副检察长二年以上;(二)具有较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办理复杂疑难案件的能力;(三)身体健康。”

由此可见,现行文件要求选任专职委员要同时具备:①良好的政治素质;②娴熟的业务素质;③严格的任职履历;④健康的身体素质。实践中许多地方将退居二线的院领导改任为专职委员,或将专职委员作为提拔干部的一个位置,实际上是将专职委员作为一种“政治待遇”。

设专职委员的目的在于突出检委会工作的专业性,其业务素质应当高于一般检委委员,法律水平至少在本院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突出的是检察业务经验而非领导职务履历。而《暂行规定》要求的选任条件,更多的是强调担任检委委员或正(副)检察长的职务履历,有违设置专职委员的初衷。建议将专职委员选任的职务履历标准修改为工作经历标准:“担任检察员,在业务部门工作满五年或者检察工作满八年,被评为省级以上各类业务专家、人才或者在省级以上业务评比中获奖的,可以不受工作年限的限制”。

2.选任方式

对于专职委员的选任方式,《通知》和《决定》都没有涉及,只在《暂行规定》第四条原则规定:“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人选,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同级党委审批”。选任方式不够明确,各地做法不尽相同,直接影响到专职委员选任的权威性。

为了落实专职化的要求,必须进一步细化专职委员的选任方式。建议引进竞争机制,由上级检察机关统一公开组织考试考核,择优拟定人选报同级党委审批后,再提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考试要重点突出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的运用,根据不同级别检委会的特点,选任基层检察院和市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的考试应侧重考察理解能力,如对刑法条文的理解、对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定等,而选任省检察院和最高检察院检委会专职委员的考试应侧重考察创新能力,如制订检察实践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等。

二、加强专职委员管理机制

目前,对于检委会专职委员的日常管理机制没有统一明确的规定。作为检委会改革的一项新措施,专职委员的管理应不同于一般检委委员,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上提一级管理。按照《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检察机关受双重领导,即同级党政的组织人事领导与上级检察机关的业务领导。检察机关的纪检组组长由同级纪委派驻、监察科科长由同级监察行政部门派驻,这是同级党政对检察机关加强组织人事领导的体现。有鉴于此,根据检察一体化要求,检委会专职委员应逐步由上级检察机关在符合任职条件的人员范围里考核推荐,并且向上级检察机关述职报告,真正体现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业务领导。

2.实行任期制度。为防止检委会专职委员可能出现的“终身制”,其任职期限要与检察长任期一致,五年任期届满须重新考察任命。但专职委员服务的对象是检委会,而不是检察长,因此,对于检察长届中调整的,除非特殊情况,专职委员并不必然随之调整,确保相对稳定。

3.建立考核机制。对专职委员的履职考核,可采取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年终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一定时期内专职委员在检委会议事中发表意见的具体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对于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专职委员,应当及时调整。建立科学合理的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改变个别专职委员怠于履职的现象,从而扭转“集体意见集体不负责”的不良局面。

三、新形势下探索专职委员的运行机制

相关规范性文件对专职委员运行机制的规定较为欠缺。

《暂行规定》第六条规定了七项职责:“(一)党组或者检察长分配的检察业务工作;(二)指导下级人民检察院的检察业务工作;(三)协助办理重大疑难案件,对有关检察工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协调、研究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四)开展检察调研,总结检察工作经验;(五)代表本院出席院外有关会议;(六)分管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工作;(七)负责其他检察业务工作”。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组织条例》对专职委员履职没有作特别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事和工作规则》(以下简称《工作规则》)第十八条只规定检委委员对议题发表意见的一般顺序:检委会专职委员、未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担任院领导职务的委员。

《人民检察院检察委员会议题标准(试行)》第七条、第十条,仅对提请检委会审议的议题应相应准备哪些材料作出详细规定。

但是仅有上述规定是不够的,专职委员履职程序的特殊性应该体现在检委会运行的全过程。

1.会前的审查审核程序。当前,相当部分检察机关把专职委员的工作内容定格在检委会研究案件的会前案件审查工作上,导致专职委员忙于审查案件,难于开展案件外的检委会应研究的其他诸多重大检察业务事项,而且容易产生负作用,专职委员实际成为第二承办人,案件承办人难免产生依赖心理。由于检委会办事机构工作明确由专职委员直接分管,因此对拟提交检委会研究的议题,专职委员应当牵头召集检委会办事机构和承办人进行初步审查,分析该议案的争议焦点、事实证据问题、法律适用难点等,拿出务实的法律意见。建议对检委会议题的过滤程序作出规定:“对提请检委会审议的议题,由检委会办事机构统一受理并提出处理意见,不符合议题范围的,经专职委员审核报检察长同意,不予受理;议题内容简单的可直接提出处理意见,经专职委员审核报检察长直接决定”。既要强化检委会办事机构工作职能,突出专职委员业务把关的目的,也要有效地为专职委员减负,使其能在其他业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2.会中的研究决策程序。《工作规则》规定,专职委员在检委会讨论时,可以利用先发言的优势阐述对议案的初审意见,避免检委委员在讨论案件时抓不住重点、焦点,过于关注细枝末节而做无谓的争论,影响议事质量和效率。但在决议表决时,专职委员的表决权与一般检委委员一样,体现不出其专职的特质。对应专职委员上提一级的管理机制,建议规定专职委员对检委会议事程序不符合规定的情形,比如检委会组成人员、发言顺序等违反相关规定的,有权提出异议,提醒检察长,检察长不同意纠正意见的,可直接报告上级检察机关,有效发挥专职委员在检委会工作中的监督制约作用。

3.会后的督办反馈程序。检委会的后续工作包括对所研究决定案件或事项的执行、复议、督办等。对此,《工作规则》就“决定的执行和督办”作出专章的程序规定,突出责任主体是承办部门和下级检察机关,并由检委会办事机构负了解情况及督办之责,但对专职委员在会后的工作程序只字未提。因此,要对会后程序作出明确规定:①决定的执行。检委会办事机构根据检委会的研究决定,起草会议纪要,经专职委员审核后,报检察长或者主持会议的副检察长审批,签发执行。②决定的不能执行。遇有特殊情况需要变更或者停止执行检委会决定的,承办部门应立即向专职委员书面报告,由专职委员向检察长请示是否暂缓执行或者先行处置。③决定的异议。承办部门对检委会的决定有异议的,应将复议申请报告提交专职委员,说明理由和依据,由专职委员向检察长请示是否准予以复议。④决定的督办。专职委员应跟踪监督决定的执行情况,必要时进行督办;对擅自改变决定或者故意拖延、拒不执行决定的,由专职委员报请检察长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总之,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改革,只要不断实践探索,保证检察委员会在专职委员制度体系上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就一定能丰富专职委员的内涵,建立系统完善的科学制度,推进检察改革的健康发展,更加有效地发挥积极作用。(作者单位:1.泉州市人民检察院;2.惠安县人民检察院)

参考文献:

[1] 李培昌.检察委员会专职委员制度之管见[J].福建法学,2012.03

[2] 叶萍,彭志刚等.检委会专职委员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2.10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4篇

(一)监督上存有“重权力配合、轻权利保障”倾向检察机关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重视党的领导、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新闻媒体监督以及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而往往忽视诉讼内公安机关、人民法院及当事人、律师对检察权的监督制约。在实践中,公、检、法三机关“配合有余,制约不足”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一些检察机关在行使检察权时,往往存在着忽视“权利保障”的问题。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诉讼中享有广泛的诉讼权利,但在辩护律师权利受到极大限制的前提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对检察机关行使侦查权、逮捕权、公诉权的程序参与非常有限,难以起到监督作用。“律师会见难、阅卷难、调查取证难”的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干警对辩护权的保障存有抵触心理。办案干警对公安机关侵害律师合法权益的行为,因人少案多等原因“无暇顾及”。刑事诉讼法虽然肯定了公诉案件中被害人当事人的地位,但只规定其享有申请抗诉权,而没有上诉权,而且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被害人如何行使该权利均无具体规定,导致被害人难以有效行使抗诉请求权。

(二)检察权内部监督制约功能受限近年来检察机关通过设定一系列报批制度,不断强化上级检察院对下级检察院的监督,但上下级检察院之间在权力配置上不平衡,上级检察院获得了更多的权力,而给下级检察院留下了更多的责任,不仅违反“权责一致”原则,而且有违司法的亲历性。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间的流程性监督,如控告申诉部门、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侦查监督部门、公诉部门之间存在制约监督关系,但大多流于形式,缺乏对执法办案活动的有力监督。纪检监察和相关部门通常无法掌握案件办理进度、案件处理情况等。加之,上述机构职能重叠、边界模糊、职责不清等原因,检察权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在实践中要么造成重复监督,要么导致监督工作相互推诿,从而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难以起到真正有效的监督。

二、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的背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专门规定了“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对于依法规范国家权力有效运行,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维护司法公正,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检察权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权,设定的初衷就是要督促和监督有关执法主体和司法主体依法行使职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正确实施。法治中国是从有法可依向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转型升级;是从过去单纯地强调政府严格执法向强调共同推进、一体建设的转型升级;是从规范执法行为向由行为到程序、由内容到形式、由决策到执行一体规范的转型升级;是从事前授权、事后纠错的控权方式向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体系的转型升级;是从严格司法向公正司法的转型升级。从本质上说,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契合了法治中国规范权力运行的基本要义。

(二)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是全面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必然要求全面加强反腐败斗争是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推进依法执政、建设廉洁政治的殷切期盼。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就是要切实增强做好检察机关反腐倡廉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领会党中央对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把保持党的纯洁性要求贯穿于反腐败建设的各个方面,正确把握检察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依法查办涉及民生领域的职务犯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三)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是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的客观需要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促使检察机关在法定权限范围内行使检察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在社会公众中形成良好的信任度和影响力。这就要求检察机关必须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依法严格审查逮捕和审查,强化刑事立案、侦查、审判和执行监督以及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推进检察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大办案力度,着力查办利用国家权力以案谋私、贪赃枉法的案件,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超期羁押等任意侵犯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违法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款物案件,以及严重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洁从检若干规定案件,切实解决自身执法不严格、不规范、不公正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执法公信力。

三、加强检察权监督制约的基本路径

加强对检察权的有效监督制约,就必须在现行监督制约的基础上,坚持权力监督与权力制约并重、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并重、程序外监督与程序内监督并重,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进一步加大内外部监督制约力度。

(一)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一是公安机关要对检察机关不予批准逮捕案件进行监督。公安机关要对检察机关不予批准逮捕的案件进行审查,对认为有错误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依法要求复议。如果意见不被采纳接受的,公安机关要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提请复核。二是人民法院要加强对检察机关行使公诉权的行为进行监督。对于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要严格执行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于书中有明确的指控犯罪事实的,应当决定开庭审判。为避免以撤回公诉代替法院无罪判决的现象,要加强对检察机关撤诉权的制约。同时要加强对检察机关抗诉权的制约,避免抗诉案件质量不高、抗诉权滥用的问题。三是刑事执行机关要对检察人员在监管场所依法履职的情况进行监督。完善办案安全防范预案审批、看审分离、办案工作区管理等制度,健全办案医疗保障协作机制,组织开展安全防范检查,切实消除办案安全隐患。监狱和其他执行机关在刑罚执行中,对于检察人员监督不力或涉嫌违法犯罪的,要依法检举、揭发。

(二)严格规范执法办案行为一要加强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紧紧围绕领导干部的用人权、决策权、财经权和管理权,进一步明确权力的内容、边界、行使方式和程序、与权力对等的责任等,强化监督制约,防止权力滥用。二要突出对执法办案活动的监督。针对容易发生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执法办案说情报告通报、廉政隐患摸排预警、重点岗位轮岗交流、防止利益冲突、回避等制度,最大限度减少权力出轨、个人寻租的机会。三要细化执法办案操作流程。明确工作职责范围,使每一个执法岗位、每一位执法人员都有明确的职权范围和应当承担的职责,使执法办案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履职规则和运作标准,彻底解决检察执法工作中存在的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履职不规范的问题。四要严格规范涉案款物的处理和管理。严格执行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的规定,严禁违法违规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物及与案件无关的合法财产,切实防止受利益驱动办案。

(三)要为当事人及诉讼人、辩护人提供方便有效的救济机制一要加强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尊重和保障人权,对非法取证手段具体化,明确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所取得的供述证据不具有合法性,应当予以排除。二要依法保障律师执业权。检察机关要高度重视辩护律师的辩护意见,尤其要听取对于证据真实性、合法性的意见。对犯罪嫌疑人罪轻或无罪的辩护,对其提供的证据要认真对待、仔细甄别,对于正确的意见要予以采纳。三要加强对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被害人的申请抗诉权,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对被害人抗诉请求权的告知义务。检察机关在审查环节听取被害人及其委托人意见时就要当面告知抗诉请求权,如不能直接听取意见的,应以书面形式告知。被害人及其人既可以以书面提出抗诉申请,也可以以口头形式提出抗诉申请。

(四)强化检察机关内部监督制约一要保障检察机关监督机构的独立性。要让检察机关内部的纪检监察部门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享有充分的权力,始终把查办检察人员违纪违法案件放在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突出位置,对违纪违法行为做到“零容忍”。加强检察人员违法违纪重大案件剖析和通报,严肃查办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越权办案,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插手经济纠纷,为违法犯罪活动开脱、包庇、提供保护,滥用强制措施、乱收费、乱扣押、乱摊派等问题。实行办案责任倒查制度。对有案不查、压案不办、瞒案不报的,要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探索建立办案说情报告和通报制度、执法办案部门廉政监督员制度,严格规范检察人员对外交往行为,努力从源头上预防执法不公不廉问题的发生。二要加强案件管理和检务督察。全面推进案件管理机制改革,健全检察业务管理制度,完善案件集中管理模式,细化执法办案流程,明确执法办案标准,严格执法办案监管,实现对执法办案全过程的集约化、动态化管理。三要加强执法办案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检察机关内部的业务部门之间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发挥好权力制约的价值功能,运用法律规定的手段,并依照法定程序开展法律监督工作,切实防止检察权的滥用。

(五)深化检务公开检察机关要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际,细化执法办案公开的内容、对象、时机、方式和要求,建立健全主动公开事项和依申请公开制度,除法律规定需要保密的以外,执法依据、执法程序、办案过程和检察机关终结性法律文书一律要向当事人、诉讼参与人和社会大众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群众在公开中监督。检务公开的重点包括:一是相关人员的权利义务告知,除法律有明确规定不得告知的情况外,应做到该告知的权利义务全部告知,及时告知。二是案件在检察机关各个环节的办理情况,特别是应公开容易滋生问题、引起群众质疑的重点执法环节。如职务犯罪不立案,不,撤销案件,已扣押、冻结的赃款赃物的处理情况。三是社会普遍关注的案件,重点是职务犯罪案件,追捕、追诉和抗诉案件,涉检舆情案件和其他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案件。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司法警察;提高队伍素质;检警一体化;提高办案效率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是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担负着维护检察机关工作秩序,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妨碍检察活动的违法犯罪行为等项任务。是一支具有武装性质,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既承担保障服务性工作,又承担侦查事务性的综合执法队伍。随着检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最高检对司法警察队伍的不断重视,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的作用日益重要,加强基层院法警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探讨司法警察工作的科学化管理,是提高法警队伍素质、推进法警工作的有效途径,对确保司法警察能够依法正确履职,更好地服务检察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司法警察队伍是检察机关机构设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一支重要力量,是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开展各项检察活动的法定成员,在检察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提高队伍素质,健全规章制度

司法警察作为人民警察的警种之一,是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检察职能的法定成员,司法警察队伍的综合素质是保障司法警察作用发挥的重要保证。司法警察素质包括: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些基本素质是司法警察履行检察职能的必备条件。

首先,思想政治工作是司法警察工作的生命线,是凝聚人心、调动法警积极性、激发创造性的工作。要把对警员的政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通过先进性教育建立完善队伍的管理制度,规范履职行为,努力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引导广大警员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法警职业道德品质,培养公正意识,树立忠于法律、忠于事实的精神,确保队伍的纯洁性。进一步的完善经常性的政治思想工作机制,增强政治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不懈地用特色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警的头脑,弘扬“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检察职业道德,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确保这支队伍思想纯洁、政治坚定。还要不断培养高尚的职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使其塑造具有强烈敬业和奉献精神的人。一个法警能够做到执法公正、无私奉献,就是一个高素质的司法警察,就能从内心牢固树立爱民为民思想,对人民群众怀着真挚的感情,自觉地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检察工作的最高标准,努力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其次,必须引导法警加强业务理论和相关法规的学习,司法警察的业务涉及到检察机关各业务部门,这就要求司法警察和检察官一样应具备较全面的法律理论与实务知识。各级检察机关应该积极为司法警察创造学习条件,鼓励司法警察参加各类的学历教育和培训,学习法律理论知识、检察业务专业知识及实际处理法律问题的能力。必要时,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组织培训和考核,并将成绩作为综合考核和量化管理的一项内容。

再次,加强警务技能训练。警务技能是警察队伍综合技能素质的反映,它关系到一支警察队伍能否在新形势条件下,具有顺利完成各种警务活动任务,尤其是能否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支专业化的队伍,司法警察应当具备各种专项技能,如计算机的操作和运用、侦查手段和技巧、熟练的驾驶技术、武器及警械具的使用、制服人犯的基本擒拿格斗技法等。司法警察的工作带有武装性质,还应当具备强健的体魄、较强的对抗能力、快速反应能力。因此每年必须切实按照高检的业务培训要求,结合基层院法警工作的特点,按照狠抓警务技能的训练和实战演练,广泛开展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使这支队伍真正达到“一熟、二懂、三会”(熟悉法警职责,懂检察业务、懂办案程序,会使用枪械具,会擒拿术,会微机操作)的要求,全面提高司法警察的业务能力和技能水平。

二、转变用警观念,实行检、警分离,各司其职

要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充分认识到司法警察的重要性,重新认识司法警察在检察工作中的应有位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规定,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应实行编队管理。?通过法警参与办案来看,其作用是检察官无法替代的,既保障了办案人员的安全,又提高了办案效率、又减轻了检察官的工作负担。在开展法警工作中,检警一体化,服务检察事业,但要于职责不明区分开来。检警一体化是指法警部门在自侦案件的侦查过程中,在检察长或者主办检察官的指挥下,司法警察与查办案件的检察官既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共同实现侦查计划、完成侦查任务的一种办案模式。实践证明,检警一体化有利于法警更充分地发挥职能作用,是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有效克服检警混淆和检警严格分离带来的弊端,极大地充实自侦力量,进一步发挥法警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办案效率和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检察官和法警资源,有利于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检察职能,维护司法公正,惩罚犯罪行为,保障社会正义。但在实施检警一体化中,检察官和司法警察必须严格依法各司其职,决不能简单地把司法警察与检察官相加合并甚至等同起来,决不能混淆职责,不分彼此,司法警察在办理自侦案件中的监督作用不能忽略,必须及时适时地发挥出来。因此也必须正确处理司法警察与办案检察人员在共同履职中的地位和关系,消除个别部门或同志对司法警察“可有可无”的认识偏差,同时,加深对自身职责的认识,使司法警察摒弃“工差、听用、打杂”的旧观念。

将法警与检察官共同编组,形成办案的“老搭档”,便于协调、配合,在协助侦查过程中,法警不仅要熟悉自己的职责和技能,又要懂得案件侦查的程序和方法。案件侦查、决策、人员组织、指挥等由主办检察官负责,检察官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侦查方向,研究案件的突破和质量把关上,司法警察按照检察官的要求履行职责,协助收集调取证据,查找犯罪嫌疑人和涉案当事人,按照有关规定参与讯问、询问、执行传唤、搜查、看管、提押、配合公安机关执行强制措施等,确保检察官集中精力突破案件,保障办案安全。要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在检察事业中充分发挥好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

三、积极参与办案,提高办案效率的作用

依据《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试行)》,检察机关司法警察职能主要为保护现场,执行传唤,参与搜查,执行拘传,协助追捕逃犯,提押、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法律文书,参与执行死刑临场监督活动等。但是,司法警察作为检察机关刑事诉讼的法定参与人员,现有的职能已不能适应自侦办案工作的需要。

《职务规则》第5条则规定,司法警察在检察官的指挥下履行职责,更加强调司法警察履行职责的从属性。从理论上来说,检察官是行使检察权的主体,司法警察不属于检察官,当然不能独立行使检察权,只能辅助检察官行使检察权,在检察官的指导下参与检察活动。

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在侦查职务犯罪案件中为获取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实物证据,可以实施调取、查封、扣押、查询、冻结等侦查措施。但因法律没有规定司法警察可以直接参与这些侦查活动,在司法实践中,上述的侦查活动几乎均由检察官和书记员承担,使得办案检察官无法从繁琐的办案事务中解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制定侦查方案、研究案件突破和证据把关上。办案检察官在侦查中对稍纵即逝的案件突破极佳时机若不能及时把握和利用,则会给案件侦查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让司法警察参与实施调取、查封、扣押、查询、冻结等侦查活动,既有利于自侦案件的办理,也减轻了检察官的办案压力。

四、明确工作职能,确保检察机关办案安全

《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明确了法警的九大职能,其目的是为了将法警在以前的检警不分的状态中分离出来,使法警更好地融入检察业务,发挥法警保障办案安全,服务检察业务的功能。

检察人员对检察工作的安全保障工作,包括维护办公场所安全,维护办公秩序,防范办案安全事故,保障检察人员的人身安全等。如提解、押送、看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送达法律文书、负责接访场所的秩序和安全、参与处置等即属于司法警察的安全事务,保护公诉人出庭也属于司法警察的安全事务。

为充分发挥司法警察职能作用,构建检察官与司法警察协作“平台”,防止和杜绝办案安全责任事故,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在执行看管任务时,应当注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报告案件承办人;司法警察还应保持高度警惕,严防被看管人脱逃、自杀、自残、行凶、串供、传递信物和受到动持,遇有紧急情况可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确保不发生办案安全事故。

总之,司法警察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们能有效防止扰乱、妨害检察院正常检察活动的开展,有效防止不法分子威胁、伤害检察官人身、财产安全,为检务工作大局提供强有力的重要保障,因此,充分发挥司法警察的职能作用、提高履职保障能力成为检察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6篇

我叫__x,现在__市人民检察院工作。20__年1月首次当选为__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现将任职以来的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积极参加学习,努力提高素质

人大代表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几乎每个人都耳熟能详。同时因为我的工作关系也经常与人大代表有联系。陌生是因为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如何真正履行好代表职责是个全新的课题。为了使自己能更好地履职,我积极参加__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代表培训学习,学习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相关法律和规范性文件,了解人大基本制度理论,掌握人大的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其次积极向资深的代表学习,了解人大代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通过学习,增强了我的政治敏锐能力和政治鉴别能力,提高了思想理论水平,对如何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如何提出代表议案和建议,如何参加闭会期间的活动等代表履职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了系统的了解,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依法履职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了,为履行好代表职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积极参加活动,依法行使权利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认真准时参加每次人代会和代表团、小组讨论会是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一名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基本体现。在三年的人代会中,我都能认真参加人代会,认真听取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和“两院”的工作报告,在选举中投好每一张“神圣的一票”,在代表团和小组会议上,积极参与审议,并结合自己的调查提出具体的审议意见。由于工作关系,我更关注“两院”的工作,因此在审议期间,我结合自身工作对两院工作提出积极的建议和意见。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绝不仅仅体现在每年一度的人代会上,因此我也非常重视参加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只要工作时间许可,我都能积极参加。当选人大代表以来,我参加闭会期间的代表活动有:参加20__年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会,就政府工作兼顾各个县市,政府信息公开、依法行政等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参加__市人民检察院和__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征求意见会,就加强司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等提出了意见。参加了__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关注新__人,促进三次跨越”的发言。会前视察检查高桐公路、滨海大道和江南物流圆区的建设等,认真听取相关部门介绍,为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和提出建议打下基础。在参加各项人大代表活动中做到人到、心到、口到,听取报告认真,审议讨论结合实际,会议表决严肃。

三、立足本职工作,履行代表职责

人大代表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作为一名称职、合格的代表,首先要在本职工作中能积极发挥职责,真正以人民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一名检察官,本职工作是履行法律监督,因此我在工作中将法律监督和人大代表监督职责有机结合,创新工作,真正饯行“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理念。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在__市检察系统率先提出了“外来人员轻微刑事犯罪不捕制度”,从犯罪事实、证据、犯罪性质、悔罪表现等方面综合考量是否批准逮捕,对符合不捕条件的,大胆作出不捕决定,使外来人员真正享受刑事司法的“同城待遇”。使批捕权在“公正”和“高效”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受到了上级检察机关和舆论媒体的广泛好评,也真正贯彻宽严相济政策和促进社会和谐。20__年以来,开展了对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强制措施的监督,协同公安机关建立了信息共享和信息备案审查制度、完善和听取刑拘入所人员意见制度等多项办案机制,同时进一步整合监督力量,拓展了法律监督的新途径、新方式。作为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的侦查活动实施全面有效的监督,促进侦查活动依法规范进行,进一步保障公民的人权。我认为这些工作的开展既体现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同时也体现人大代表认真履职实施监督的职责。

四、自觉接受监督,提高工作水平

作为检察官既是法律监督者,也是被监督者,要积极接受人大监督和群众监督。20__年6月,市人大常委会专门听取和审议了我院20__年以来的侦查监督工作情况。作为侦查监督部门的负责人,积极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对20__年以来的侦查监督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并积极落实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针对审议意见指出的不足之处逐项、逐条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侦查监督工作,促进侦查监督工作科学发展。在日常工作中,对人大常委会交办的监督个案,高度重视,认真开展相关调查活动,并及时向人大法工委汇报办理情况。通过人大的专门监督和个案监督,不断深化执法理念、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能。

五、不足之处

1、自身学习不够。由于工作关系,比较关注两院的工作,与政府工作联系不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财政、计划等工作了解不深不透,因此在听取

报告和审议时不能提出有质量有深度的意见和建议。2、调查研究不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平时工作坐堂办公,与群众面对面接触少,真正了解社情民意少,只有深入实际,倾听群众呼声,才能掌握第一手的实情和数据,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做人民群众的代言人,才能帮助政府多做改进工作,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安定稳定的工作。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7篇

贵州省检察机关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和环保优先方针,以服务大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积极探索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新机制,在发展中保护好青山绿水。

主动探索 深化生态环保检察的创新性认识

2013年年底,贵州省检察院在全国率先设立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处,之后在省委的高度重视和省院的统一部署下,各级院积极争取,按照市州院全部设立、基层院全部挂牌、重点区域专门设立的原则,在36个检察院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门内设机构,其余检察院均已与民行等部门挂牌合署办公,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工作的机构架子初步搭建完毕,生态环保检察工作成为省领导和人大代表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检察机关工作的一大亮点。

从工作所涵盖的内容看,生态环保检察工作并不是一项从无到有的自创性工作,但是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系统地组建生态环境保护检察机构,将原来分散的职能整合起来,在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河流流域和重点森林覆盖区等区域设立专门内设机构,贵州省检察院的做法确属全国首创。

这个首创,符合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先行先试的精神,也符合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清镇市检察院曾提起过环境污染公益诉讼,铜仁、黔东南等地开展了督促环境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责的工作,这也与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检察机关在履行职责中发现行政机关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行使职权的行为,应该督促其纠正,要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的精神一致。

全省检察机关在生态环保检察工作中要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把思路变成方法,把方法变成经验,把经验变成机制,及时推广,带动整体,为全国和其他省做好示范。

主动作为 用法治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实效

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法治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依法履行批捕、职能,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1~10月,全省检察机关共受理审查逮捕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515件724人,批准逮捕352件476人,受理审查破坏环境资源犯罪案件1055件1528人,审查840件1204人。

积极查办和有效预防破坏环境资源背后的职务犯罪。开展专项查办预防,下发《关于开展重点查办和预防生态环境保护领域职务犯罪工作的通知》,切实加大对环保、林业、国土资源等行政人员在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贪污、挪用和贿赂等犯罪,以及违法发放采伐许可证、环境监管失职等渎职犯罪的查办力度,加强案件线索管理和侦查摸排,加大对重大案件的跟踪督办和对下指导。

切实做好诉讼监督工作。专门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立案监督下发通知,坚决防止有案不移不立,以罚代刑;加大提前介入力度,引导调查取证;强化非法证据排除等。

及时介入污染整治,切实督促生态环保行政部门依法履职。围绕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早及时介入,全面跟进督促,发出检察建议或督促令纠正行政执法部门违法行使职权或者不作为,强化源头整治。

主动出击 提高生态环保检察工作履职能力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生态环保检察工作,要从抓机制、抓信息、抓案件、抓典型、抓延伸、抓宣传六个方面找准工作抓手,抓好生态环保检察工作。

抓机制。围绕《贵州省检察机关关于发挥检察职能保障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意见》确定的目标任务,积极建立牵头统筹执法办案和保证案件质量效率的工作机制,强化与公安机关及行政执法部门的信息互通及工作联动机制,督促监管部门依法履职机制等,进一步促进生态环保检察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

抓信息。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打,又要防,还要护,涉及面相当广泛。要想深入,必须要有广泛的信息来源渠道。不仅要在检察机关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互通,而且要加强外部信息收集,善于从新闻媒体、群众举报、领导批示甚至平常生活接触中发现问题,特别要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之间的联动互动。

唯有如此,才能及时了解有无重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项目及规划实施情况、生态环境违法犯罪事件案件情况等,才能发挥牵头统筹作用,提前做好安排部署。

抓案件。生态环保检察机构要通过办理各类案件来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促进生态环境保护。明年开始,各级检察院一定要集中精力抓好生态环保领域刑事立案监督工作和职务犯罪查办和预防,抓好刑事案件审查批捕和,抓好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等,要把抓案件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抓典型。生态环保检察工作涵盖面广,千头万绪,如何把生态环境保护检察作为贵州检察机关的一张“名片”打造好,让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鲜明。

贵州省检察院需要结合自身优势,有侧重地突出重点,抓好典型,尤其是领导签批、媒体报道、群众关注的典型事件案件,集中力量及时查办督办,形成影响力,获取党政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认同,树立生态环保检察工作的权威和良好形象,营造良好的执法办案环境。

抓延伸。在深化生态文明建设机制体制改革中,贵州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综合执法、专业司法”的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司法保护机制。完善行政执法部门实时执法、在线执法;强化行政执法和司法之间的联动互动;推进重点督办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包保责任制。建立各级领导及企业责任制,完善履职、问责和终身追责等制度;推进生态环境环保相关信息的公开等。

全省检察机关要善于将生态环保检察工作纳入全省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大局中来,以办案为中心,前后延伸,打防并举,综合民事、行政、刑事各种手段,在参与各种专项活动、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提起生态环境公益诉讼、进行生态司法修复等方面多花心思、多下功夫。

抓宣传。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要善于借力造势,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加强重大情况信息报送,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主动与社会舆论互动,采取各种更加贴近公众生活、更加生动的方式进行宣传,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合唱中发出检察好声音,让社会各界更加了解、更加重视和支持生态环保检察工作,为生态环保检察工作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选好方法 提升生态环保检察工作效率

当前生态环保检察工作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生态环保案件往往敏感性很强,常常处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统一中,不注意选择恰当的工作方法和方式,就会给我们的执法办案带来巨大阻力;二是现阶段各级院生态环保检察机构人员少,职能跨度大、业务涵盖面广,且与其他内设机构职能交叉,牵扯不清。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四个要”上做文章、下功夫。

耳朵要“灵”。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畅通信息渠道。只有耳聪目明,才能及时了解掌握相关信息,才能抓好信息,为生态环保检察工作打好基础。

脸皮要“厚”。现在生态环境保护讲的是“综合行政,专业司法”,要跟内部的、外部的多个部门打交道,不“厚”起脸皮,了解的情况就只能停在表面上,难以深入,没有效果,久而久之,工作就难以打开局面。

心思要“巧”。要主动向院主要领导和党组汇报工作,加强协调,争取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加强向党政领导请示报告,积极争取人大、政协支持,善于通过借力来推动工作。加强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及时排除案件办理中的阻力干扰。要加强统筹,人员不够,借助下级院、本院各部门的力量。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8篇

“某个案卷中保证人签名被其手印遮挡无法辨认,建议在保证书正文中写明保证人名字;某个案卷中保证人与被保证人的关系只笼统写了亲戚关系,建议标明具体什么亲戚关系;某个案卷中询问时间前后长达12个小时……”

8月15日,温州市苍南县人民检察院内的一间办公室里,7名人民监督员代表认真仔细地查阅了该院第二季度自侦案件台账,并就台账提出了上述意见。该院副检察长李存款对此逐一作出了解答。

“原来更多的是由检察院邀请人民监督员查阅职务犯罪案件台账,这次苍南检察院在我们提交查阅台账的申请报告后,短短几天就积极响应要求,这在全省是第一次,也是最高检、司法部出台《规定》与《办法》以来温州人民监督员工作的新突破。”参与本次监督的人民监督员代表李玉信对此有感而发。

上述所指《规定》与《办法》即2016年7月5日司法部同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的《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办法》及2015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四十六次会议通过并印发的《关于人民监督员监督工作的规定》。

实际上,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点工作自2003年10月15日最高检《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试行)》时就启幕了,13年来经历了数次改革,而温州在这10余年中一直走在改革的前列。

由温州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推动的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一年来成效显著。“司法局与市检察院相互支持、密切配合,不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人民监督员的监督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很好。”温州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华跃说。

改革一波三折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03年9月开始在各级检察机关推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制度设计者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和纠正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让检察机关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完善检察机关外部监督机制”。

2004年,温州市检察机关在浙江省内率先响应。此后,随着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不断推进,外界一些质疑也接踵而来,特别是“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机制”是否合理,是否体现了公平公开原则,是否真能够代表人民履行监督,引发广泛讨论。

为此,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在2007年开始尝试由该区人大常委会选任人民监督员。“通过人大选任人民监督员,形成了人民监督员监督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共同接受人大监督的双重关系,有利于消除社会质疑,最大限度地实现该制度的价值和效能,这是检察体制外选任人民监督员的最佳途径”。彼时,时任鹿城区检察院检察长程兰生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人民监督员经人大任命,满足了其独立性、外源性的内在要求,使其更具有监督权威,监督权的行使也更有保障。”

不过,这一改革也面临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支撑的尴尬。此后,同样的改革试点工作也在重庆、郑州等地展开,但均面临同样的窘境。所以,在温州,这一改革举措并没有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与此同时,中央层面的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不断明晰,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作为“司改”重要内容之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14年1月,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对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其中对改革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作出明确部署;9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印发《关于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北京、吉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宁夏等10省(区、市)开展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下发《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明确了司法行政部门负责人民监督员选任和管理工作。

温州作为浙江省试点城市之一,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再次迎来春天,不过这次改革的主体由温州市检察院变成了温州市司法局。

敢为人先的尝试

“理念与实践能否做到有机结合,这是开展工作成败的关键。”颜华跃坦言,“温州司法局在这个方面是走在前列的,而且有一套好的班子,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他们内在工作主动,外部配合协调,有效推进了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落地与探索。”

2015年1月,温州市司法局联合温州市检察院温州市市级人民监督员选任公告,正式启动选任工作;3月,两家政法单位又联合制定了《温州市市级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4月,温州市司法局向各县(市、区)下发《关于委托组织资格审查和考察人民监督员候选人的通知》,资格审查和组织考察工作全面展开。

“温州群众参与司法监督的热情让我们有些始料未及。”曾经是检察官的温州市司法局法制处处长蔡多多,目前在温州市司法局具体负责人民监督员选任和管理工作,她告诉记者,“通过群众自荐和组织推荐等方式产生人民监督员候选人200名后,我们马上通过向公安、检察院、法院、计生委等部门发文协助查询,对候选人工作单位、社区街道等进行直接走访了解。”

“选任过程很严格,很公正。”来自温州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人民监督员黄建峰回忆起当初选任过程深有感触。他回忆,“人保局和司法局一墙之隔,我却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待遇。当时得知这个消息后,就跑过来打听、了解,询问具体细节。报上名之后,司法局还派人到单位了解我的情况……”

选人容易,选对人却不容易。“人怎么选?仅这个问题,我们与市检察院进行过多次商议,决定对原有的人民监督员重新整合,合适的留下来,不合适的淘汰掉。”颜华跃说。

“我们也是建议优秀的人民监督员可以留下来履职,这样有个传承,也是对那些有热情有能力履行监督工作的代表的激励,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履职的信心。”温州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林越坚说。

温州市司法局对首批报名参加人民监督员竞选的人员进行筛选并核实情况后,确定200名候选人中有56名人员不符合条件或不宜担任人民监督员。经认真考察确定,选任出市级人民监督员124人,确认原人民监督员20人,共选任人民监督员144人。此后,这些选出来的人民监督员在《温州晚报》、温州市政府门户网站、温州市司法局网站进行公示,接受人民监督。

据悉,这些选出的人民监督员由来自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法律服务、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秀代表构成,合理兼顾年龄、地域、党派等因素,确保了人民监督员队伍的代表性、专业性、广泛性和权威性。

与此同时,温州市司法局、温州市人民检察院联合印发了浙江省第一个地方性人民监督员选任的规定――《关于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工作若干规定》。该《规定》对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指派、履职、培训、考核奖惩、通报反馈、工作保障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特别是创新提出了“分级负责、片区监督、小组自助”管理机制,将全市划分为市本级、城区片、北片、南片等四个片区,统筹开展案件监督评议。同时,要求各县(市、区)成立人民监督员小组,小组组长牵头组织组员参加案件监督评议、日常学习交流等活动,建立起定期交流与日常沟通协作机制。

不摆设,敢发声

不摆设、不敷衍、不走过场、敢于建言和发声、积极参与、勇于监督,这是温州市人民监督员履职一年来的共同特点。一年来,温州人民监督员共监督评议了32起案件。其中,由检察机关提起的有31件,人民监督员主动提起监督的有1件。这其中包括人民监督员不同意检察机关承办意见的有2件。

这些监督评议案件中,最典型的是由温州市人民监督员主动提起监督的“寿某某扣押款一案”。此案被称为“浙江省人民监督员主动提起监督第一案”。

2015年12月23日,温州市司法局收到投诉人寿某某寄发的案件材料,投诉人认为鹿城区人民检察院暂扣其98.73万元差价款于法无据,要求鹿城区人民检察院退还暂扣款并赔偿拖延办证造成多缴纳的土地税费等40万元人民币。该局在收到投诉材料后随即从人民监督员信息库中随机抽选出3名人民监督员对该案进行监督,并于当日向抽选出的人民监督员移送案件的相关材料。

人民监督员在收到相关案件材料后,经审查认为,投诉人所投诉的内容属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第二条第三款第三项“违法搜查、扣押、冻结或者违法处理扣押、冻结款物的”规定的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范围,遂于今年1月13日发函至鹿城区人民检察院,要求启动监督程序,并与办案单位进行了当面沟通。

1月18日,鹿城区人民检察院在收悉人民监督员寄发的《关于对寿某某扣押款一案的监督函》及相关材料后进行了审查并对寿某某扣押款一案予以受理。2月19日,鹿城区人民检察院在该案承办完毕后对案件处理结果向人民监督员予以书面回复。2月25日,3位人民监督员在仔细审查鹿城区人民检察院关于该案处理结果的理由和依据后,对其理由和依据尚有异议,提请温州市人民检察院组织对该案进行监督评议。3月8日,温州市人民检察院书面回复人民监督员,表示同意启动案件监督评议程序。3月14日,人民监督员正式对该案进行了监督评议。

“我省自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制度改革以来,寿某某扣押款一案是人民监督员主动提起案件监督的第一案,对人民监督员工作的深入开展起到典型的示范指导作用。”蔡多多说,“该案的出现,说明了我市人民监督员主动监督意识增强了,能够积极作为。”

温州市司法局一边组织人民监督员参与司法监督,一边健全完善了人民监督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履职保障、考核奖惩等多项制度,与温州市人民检察院共同建立了人民监督员信息库,实现资源共享。

履职一年来,温州市人民监督员坦言“评议案件责任重大,对本人本职工作很受用”。

“一年来,司法行政部门敢于管,而且管得好,一系列制度和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健全。每个人民监督员业务能力和水平都在提高,工作方式都有进一步改进,履职非常认真。”颜华跃评价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在温州试行的情况时说,“下一步,我们还将搭建大数据平台,形成一张网,对司法行政人员和人民监督员进行科学化管理,对监督效果进行评价,并强化激励和淘汰机制,使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温州的探索更高效,更能出成效。”

客观看,温州的试点改革具有诸多开创性举措:人民监督员由司法行政机关负责选任管理,能够让其相对超脱、中立、客观地发挥监督作用;监督范围进一步扩大,基本涵盖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容易出现问题的各个关键环节;扩大了监督程序的启动主体,启动监督程序不受排斥;增设复议程序,推动检察机关在阳光下执法、在监督中办案。

但也有专家指出,必须从整个司法制度的大局着眼,以健全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检察权的外部监督制度,扫清实践中各种隐性和显性的监督障碍,进一步拓宽人民参与司法监督的制度性渠道。

此外,与人民陪审员制度类似,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设计也关乎司法权的配置和运行,是国家司法制度完善的重要内容,需要纳入立法规范。一些专家认为,对于人民陪审员制度,《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决定》提供了充分的高位阶法律依据;相比而言,人民监督员制度却缺乏足够的法律确认。建议在《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中作出规定,或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决定》。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 检察权 内部权能配置 机制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检察权的定位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检察权的配置也缺乏整体架构上的协调,在配置的各个检察权能之间、具体检察职能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之间,也缺乏必然的关联性。

一、检察权的内涵与外延

(一)、检察权的内涵

检察权的内涵指检察权的权力属性。近年来,理论界对检察权的定位论争可谓激烈。主要有:行政权说,认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在诉讼活动中追诉犯罪,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职业特质,与中立消极的司法权迥然不同,因此检察权就是行政权。行政和司法双重属性说,认为检察权虽然具有行政权的属性,但是检察官与法官在诉讼性质上具有“同质不同职”的职业特点,均依照同一法律目标行事,同时享有受宪法人身及事务独立性的保障,所以说也是司法权,具有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司法权说,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等权力,必须依统一的诉讼程序进行,是诉讼中行使司法权的重要部分。法律监督说,认为法律监督权和检察权本是同等语义,检察机关的各项权能都由法律监督权派生而出,“诉讼程序成为法律监督的载体系统”。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宪法,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就是一种"法律监督"权。

(二)、检察权的外延

检察权的外延指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范围。在检察权能中,以监督权为核心,由职务犯罪侦查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构成权力体系,我国的的检察权能主要包括: 1、侦查权。一是职务犯罪侦查权。检察机关有权立案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渎职行为,从而达到检察国家工作人员、保障公职人员廉洁勤政、依法行政的目的。二是普通刑事犯罪侦查权。主要指对公安和其他刑事犯罪侦查机关侦查不充分的案件进行补充侦查,以满足对案件提起公诉的证据要求。2、公诉权和参与诉讼权。这是检察权的核心内容。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提出控诉并在审判过程中出席法庭支持其主张的权力。参与诉讼权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参与由其他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权力。3、依法行使批捕的司法审查权。4、诉讼监督权。维护司法公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使命。诉讼监督包括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监督。

检察改革的方向应是强化法律监督,而不是削弱甚至取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机关据以行使法律监督职责的各项检察权能是法律监督权的外延,新形势下检察权功能的发挥不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继续充实和完善。

二、检察权内部配置结构

从结构上看,我国检察权的内部配置呈三个层面:

1、检察系统的层级权力配置。根据宪法和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层级。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省、市、县三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行使的检察权不尽相同。

2、检察机关内设机构间的权力配置。目前,各级检察机关内部设立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是:(1)侦查监督部门。行使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批准逮捕和决定逮捕权;对公安机关立案和侦察活动的监督权;(2)公诉部门。主要行使提起公诉权、刑事抗诉权以及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3)反贪污贿赂部门,主要行使对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查权;(4)渎职侵权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侦查权;(5)监所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监狱、看守所、拘留所执法活动的监督权;(6)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主要行使控告、举报的受理和刑事申诉案件的复查权;(7)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案件审判的监督权;(8)法律政策研究部门,主要对检察权的行使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意见,并承担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的职责;(9)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主要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研究、分析全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等。此外,各级检察院还设有政工、纪检监察、办公室、行政装备等专司党务、行政事务的部门。

3、检察人员的权力配置。检察人员的权力配置,主要体现在几个关系上:(1)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关系。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重大案件和重大问题。其中,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意见,可以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从立法寓意上可以看出,虽然检委会是检察机关的权力机构,但作为检察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检察长在同一检察机关的权力架构中起主导作用。(2)检察官和部门领导的关系。检察院组织法确定了检察机关的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而检察官法虽将检察官分为四等十二级,却未对高级别检察官可以领导低级别检察官从事检察业务工作作出规定。在检察官和部门领导的关系上,延用至今的机制具有非常典型的行政机关的特点。检察官的权力来源于检察长或者检委会授权和委托。检察院部门领导对检察官的职权行使具备审核权和一般指示权,并当然拥有日常行政管理权。检察官在部门领导的督促、指导和检查下完成职责任务,检察官本人不具备履职的独立性。(3)检察官和检察院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除检察业务部门以外,检察机关的运转还必须配置机关事务、行政装备、政治部、纪检监察、警务等综合部门,负责检察人员的管理、培训、保障,涉及的人员包括政工员、纪检员、书记员、档案员、保密员、技术人员和法警、司机等。这些人员对检察机关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多年以来,检察机关的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人员并未进行角色界分,检察官专司后勤、政工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综合后勤人员作为有生力量介入检察业务和参与办案也很常见。

三、我国检察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权力分拆过细,导致法律监督力的整体弱化。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覆盖了侦查、公诉和参与诉讼、批捕、诉讼监督四大层面,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部门应主要依据法律监督的任务进行配置,不宜拆分过细。从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上看,一是由于缺乏一体化的制度支撑,在办案任务的立查结案指标需分级统计,业绩均单独以各个检察院作为考评主体,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更注重监督和指导,如侦查职务犯罪,基本按属地原则由案发地检察机关独立完成,上级检察机关的介入和指挥十分有限。二是内部职权分解过细,容易引起职能重叠和冲突,造成工作扯皮,致使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必要的知信力和查究力整体疲软。如公诉部门与侦监部门分立导致刑检案件的审查存在重复劳动之嫌,并有可能出现批捕部门和公诉部门案件判断上的矛盾,捕了以后诉不出去,在侦查监督上也容易引起监督脱节;反贪和渎检部门分立造成侦查资源分散,侦查实效降低,且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均属职务犯罪,二者往往相互交织难以界分,两部门分别单独画地为牢,自家各扫门前雪的传统调查方式违背职务犯罪的侦查规律;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实施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监督时,由于没有配置侦查权,不能对民事行政案件诉讼中的枉法裁判及等职务犯罪及时发现和进行查处,这种诉讼监督显然会打折扣。监所检察部门的刑罚执行监督和看守监狱场所的监督同样存在监督不力之嫌。

(二)、权力的行政性质突显,导致检察官履职能力的萎缩。

我国检察权的定位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检察权自身的司法属性,也桎梏了检察官履职能力。这反映了检察机关内部体制上即为:(1)检察官缺乏独立性。检察活动的司法属性要求保障检察官的独立性。而在我国,“检察权独立行使”的传统解释和制度设计指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而非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从检察院的权力层级上,检察长乃检察职权的集权者和代表人,其他检察官的履职行为均来自其授权,并不具备行使检察权的独立性。此外,检察官须接受分管副检察长、科处长的直接领导,他们可以否决检察官的办案意见,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的途径决定检察事务,然后报检察长批准。在这样的体制中,检察官只是行政垂直线上底部的一个点,其所承办检察事务,必须提交集体讨论决定,经由检察长批准,且上级的决定检察官亦必须执行。检察权是司法权。司法权的核心内容即为司法机关的机构独立和司法官的履职独立。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业务本身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检察官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张显办案个性,积极开展工作。(2)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混合。当前我国检察机关沿用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位阶式的行政领导方法,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混合并以行政为主导。(3)检察长、检委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不顺。从人民检察院这一机关法人的内部建构来看,检委会是该法人的权力机构,检察长是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但在二者具体运行过程中,现行立法却赋予了检察长对检委会强大的制约权,即提请人事任免权、会议当然主持权和最后排众请示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检察长主导并实际凌驾于检委会之上,破坏了检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之法定原则的真正贯彻,也使检察委员会其他委员讨论检委会事项的责任感的参与热情受到难以避免的体制性抑制。

(三)、检察权的配置不科学,导致检察权的内部耗散。

一是各内设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职能混乱,如侦查监督权,按照现有的情况,侦监部门、公诉部门、监所部门都责无旁贷,但这种部门视角下的检察监督有可能是片面地和无序的,造成“大家都管,大家又都不管”的状况。二是由于检察权配置上的不明确,有的职能部门没有完全行使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明确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刑事诉讼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没有明确要求,也没有作出有关解释和规定,实践中基本无法落实。三是检察机关称谓有待规范。如检察机关内部如今有厅、局、处、科、室等各种称呼,这些称呼均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不能反映检察机关的特点,缺乏应有的司法底蕴。 四、优化检察职权的配置

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途径。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国家立法的层面上,按照检察机关发挥功能作用的需要和司法活动的规律,通过立法授予和调整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使检察职权的配置必要、合理、科学;另一个是检察机关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按照公正高效和有利于监督制约的要求,通过内部的机构调整和职权配置,整合现有资源,更有效地行使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以下笔者主要从第二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索。

(一)、合理科学的配置检察权

1、增加违宪案件调查权 。宪法监督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普遍性选择。我国现行宪法确立了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机关审查制。从具体运作看,这一机制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缺乏专门的违宪审查组织机构,宪法监督不能经常化;缺乏违宪审查的操作程序。由于传统理论认为宪法不具有可诉性,所以没有建立对具体违宪行为的宪法诉讼制度。2000 年3 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立法法,对我国宪法规定的违宪审查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从运作现状看,缺乏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被认为是宪法监督弱化或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笔者认为,在宪法上,保留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同时增设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或) 来行使违宪审查权,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即实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监督和宪法委员会的专门违宪审查相结合、以宪法委员会为主的复合审查体制。在这一复合违宪审查体制中,根据检察机关承担的法律监督职责,应赋予其调查取证和启动程序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专门的科室予以负责。

2、合并现有主要业务部门。(1)职务犯罪监查局。将现行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职务犯罪预防、控申四个部门整合成统一的检察机关反腐败职能机构。受理公民控告(举报) ,是反腐执法的基础和前提,办理贪污贿赂案件和渎职侵权案件是反腐执法的直接体现,预防则是通过反腐执法的适度延伸,铲除诱发犯罪的病灶,实现反腐败执法功能、效果的最大化。 "四位一体"的反腐败机构设置模式,正是反映了这一客观规律。(2)公诉局。将现行侦查监督、公诉两个机构整合为一个具有追诉性质的法律监督职能机构,行使目前由公诉、侦查监督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履行的部分职能。检察机关不仅应当享有刑事案件的公诉权,而且也应当享有代表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而行使的民事公诉权与行政公诉权。公诉局的机构设置,为民事、行政公诉的司法实践提供了探索空间。反映了公诉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趋势。这样,更能从整体上凸显公诉职能的"客观性义务"和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法律监督性质。 (3)设置诉讼监督局。将现行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等部门职权予以整合,除继续履行上述机构的职能外,应增加从公诉局分离出来的诉讼监督职能和内部执法监督职能,以行成对外(公安、法院)对内(检察执法)同时并举的全方位诉讼监督。具体职权是:负责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事项;负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抗诉;对侵害公益的案件以国家代表人的身份提出诉讼;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民事抗诉程序中的当事人和解等方式实施民事行政监督;负责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监督;负责对检察机关自身的办案活动和办案质量实行监督。

3、成立"司法行政管理部"。实行分类管理后,要相应地设立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管理检察机关内部的非司法性工作,即司法行政事务。"司法行政管理部"不仅要行使检察机关内部基本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如从事政工、行政、文秘、党务、纪检监察、会计、出纳、统计、档案等行政事务,还可负责检察机关同人大、法院及行政机关的联系。在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服务。另外,为加强检察官的协调,可在"司法行政管理部"内设置"检察官秘书处",作为检察机关检察官运行的协调机构。

(二)、改革检察机关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一是改革检察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检察工作特点的人事制度。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应当由检察机关按照最高检察机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自行决定,而不应当由行政机关来为检察机关选拔和录用人员。国家应当设立区别于行政等级的检察人员工资福利序列,而不应当完全套用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标准。法官、检察官的等级、职责权限、工资福利,应当按照从事司法工作的资历和水平,由司法人员管理机构独立决定,而不应当完全按照行政级别由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部门来确定。检察机关的人员应当按照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及其实际需要进行分类,明确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职权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而不应当完全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上下级单向式的领导。对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考评更应当符合司法工作的实际,有利于激励、培养、造就和使用高素质专业化司法队伍。二是更新检察职权运作的观念,切实按照司法规律行使检察职权。检察机关内部更应当尊重司法规律,树立按照司法规律配置检察职权、按照司法规律管理检察人员、按照司法规律履行检察职能的理念,保证检察职权按照公正高效的要求来运作。要逐渐淡化和消除行政层级的观念,改革办案机制,减少对案件的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司法资源和职权配置。同时要通过考评机制和工资福利的改革,把检察人员的注意力从关注行政级别的晋升上引导到关注司法岗位职责的履行上来,努力营造使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有办案能力的人员脱颖而出的软环境,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的基础上实现检察职权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作。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检察制度研究》,叶青、黄一超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孙谦、郑良成主编:《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院、法院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张智辉、杨诚主编:《检察官作用与准则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龙宗智著:《检察制度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6、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7、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检察机关履职报告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检察权内部权能配置机制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对检察权的定位一直争论不休,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检察权的配置也缺乏整体架构上的协调,在配置的各个检察权能之间、具体检察职能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之间,也缺乏必然的关联性。

一、检察权的内涵与外延

(一)、检察权的内涵

检察权的内涵指检察权的权力属性。近年来,理论界对检察权的定位论争可谓激烈。主要有:行政权说,认为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在诉讼活动中追诉犯罪,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职业特质,与中立消极的司法权迥然不同,因此检察权就是行政权。行政和司法双重属性说,认为检察权虽然具有行政权的属性,但是检察官与法官在诉讼性质上具有“同质不同职”的职业特点,均依照同一法律目标行事,同时享有受宪法人身及事务独立性的保障,所以说也是司法权,具有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司法权说,认为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行使侦查、等权力,必须依统一的诉讼程序进行,是诉讼中行使司法权的重要部分。法律监督说,认为法律监督权和检察权本是同等语义,检察机关的各项权能都由法律监督权派生而出,“诉讼程序成为法律监督的载体系统”。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宪法,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就是一种"法律监督"权。

(二)、检察权的外延

检察权的外延指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范围。在检察权能中,以监督权为核心,由职务犯罪侦查权、批准和决定逮捕权、公诉权、诉讼监督权构成权力体系,我国的的检察权能主要包括:1、侦查权。一是职务犯罪侦查权。检察机关有权立案查处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渎职行为,从而达到检察国家工作人员、保障公职人员廉洁勤政、依法行政的目的。二是普通刑事犯罪侦查权。主要指对公安和其他刑事犯罪侦查机关侦查不充分的案件进行补充侦查,以满足对案件提起公诉的证据要求。2、公诉权和参与诉讼权。这是检察权的核心内容。公诉权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对违反法律的行为提出控诉并在审判过程中出席法庭支持其主张的权力。参与诉讼权是指检察机关代表国家参与由其他公民、法人、社会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的权力。3、依法行使批捕的司法审查权。4、诉讼监督权。维护司法公正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重要使命。诉讼监督包括刑事、民事、行政三大诉讼监督。

检察改革的方向应是强化法律监督,而不是削弱甚至取消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检察机关据以行使法律监督职责的各项检察权能是法律监督权的外延,新形势下检察权功能的发挥不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继续充实和完善。

二、检察权内部配置结构

从结构上看,我国检察权的内部配置呈三个层面:

1、检察系统的层级权力配置。根据宪法和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我国检察机关从上到下分为四个层级。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地方省、市、县三级人民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行使的检察权不尽相同。

2、检察机关内设机构间的权力配置。目前,各级检察机关内部设立的主要机构及其职能是:(1)侦查监督部门。行使对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的批准逮捕和决定逮捕权;对公安机关立案和侦察活动的监督权;(2)公诉部门。主要行使提起公诉权、刑事抗诉权以及对审判活动的监督权;(3)反贪污贿赂部门,主要行使对贪污贿赂犯罪的侦查权;(4)渎职侵权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侵权犯罪的侦查权;(5)监所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监狱、看守所、拘留所执法活动的监督权;(6)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主要行使控告、举报的受理和刑事申诉案件的复查权;(7)民事行政检察部门,主要行使对人民法院民事、行政案件审判的监督权;(8)法律政策研究部门,主要对检察权的行使中的法律问题进行调研并提出意见,并承担检察委员会办事机构的职责;(9)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主要负责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法制宣传研究、分析全国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特点、规律,提出贪污贿赂、渎职犯罪的预防对策等。此外,各级检察院还设有政工、纪检监察、办公室、行政装备等专司党务、行政事务的部门。

3、检察人员的权力配置。检察人员的权力配置,主要体现在几个关系上:(1)检察长和检察委员会关系。检察院组织法规定,检察长统一领导检察院的工作,检察委员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在检察长的主持下讨论重大案件和重大问题。其中,检察长在重大问题上不同意多数人意见,可以报请本级人大常委会决定。从立法寓意上可以看出,虽然检委会是检察机关的权力机构,但作为检察机关的法定代表人,检察长在同一检察机关的权力架构中起主导作用。(2)检察官和部门领导的关系。检察院组织法确定了检察机关的上下级的领导关系,而检察官法虽将检察官分为四等十二级,却未对高级别检察官可以领导低级别检察官从事检察业务工作作出规定。在检察官和部门领导的关系上,延用至今的机制具有非常典型的行政机关的特点。检察官的权力来源于检察长或者检委会授权和委托。检察院部门领导对检察官的职权行使具备审核权和一般指示权,并当然拥有日常行政管理权。检察官在部门领导的督促、指导和检查下完成职责任务,检察官本人不具备履职的独立性。(3)检察官和检察院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除检察业务部门以外,检察机关的运转还必须配置机关事务、行政装备、政治部、纪检监察、警务等综合部门,负责检察人员的管理、培训、保障,涉及的人员包括政工员、纪检员、书记员、档案员、保密员、技术人员和法警、司机等。这些人员对检察机关业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有力支持。多年以来,检察机关的综合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人员并未进行角色界分,检察官专司后勤、政工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而综合后勤人员作为有生力量介入检察业务和参与办案也很常见。

三、我国检察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一)、权力分拆过细,导致法律监督力的整体弱化。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权覆盖了侦查、公诉和参与诉讼、批捕、诉讼监督四大层面,检察机关的内部职能部门应主要依据法律监督的任务进行配置,不宜拆分过细。从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上看,一是由于缺乏一体化的制度支撑,在办案任务的立查结案指标需分级统计,业绩均单独以各个检察院作为考评主体,上级检察机关对下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更注重监督和指导,如侦查职务犯罪,基本按属地原则由案发地检察机关独立完成,上级检察机关的介入和指挥十分有限。二是内部职权分解过细,容易引起职能重叠和冲突,造成工作扯皮,致使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必要的知信力和查究力整体疲软。如公诉部门与侦监部门分立导致刑检案件的审查存在重复劳动之嫌,并有可能出现批捕部门和公诉部门案件判断上的矛盾,捕了以后诉不出去,在侦查监督上也容易引起监督脱节;反贪和渎检部门分立造成侦查资源分散,侦查实效降低,且贪污贿赂犯罪和渎职犯罪均属职务犯罪,二者往往相互交织难以界分,两部门分别单独画地为牢,自家各扫门前雪的传统调查方式违背职务犯罪的侦查规律;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在实施民事行政案件的诉讼监督时,由于没有配置侦查权,不能对民事行政案件诉讼中的枉法裁判及等职务犯罪及时发现和进行查处,这种诉讼监督显然会打折扣。监所检察部门的刑罚执行监督和看守监狱场所的监督同样存在监督不力之嫌。

(二)、权力的行政性质突显,导致检察官履职能力的萎缩。

我国检察权的定位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很大程度上抹杀了检察权自身的司法属性,也桎梏了检察官履职能力。这反映了检察机关内部体制上即为:(1)检察官缺乏独立性。检察活动的司法属性要求保障检察官的独立性。而在我国,“检察权独立行使”的传统解释和制度设计指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而非检察官独立行使检察权。从检察院的权力层级上,检察长乃检察职权的集权者和代表人,其他检察官的履职行为均来自其授权,并不具备行使检察权的独立性。此外,检察官须接受分管副检察长、科处长的直接领导,他们可以否决检察官的办案意见,也可以通过集体讨论的途径决定检察事务,然后报检察长批准。在这样的体制中,检察官只是行政垂直线上底部的一个点,其所承办检察事务,必须提交集体讨论决定,经由检察长批准,且上级的决定检察官亦必须执行。检察权是司法权。司法权的核心内容即为司法机关的机构独立和司法官的履职独立。这种管理方式有悖于检察权的性质与检察业务本身的要求,在此种情况下,检察官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张显办案个性,积极开展工作。(2)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混合。当前我国检察机关沿用的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纵向位阶式的行政领导方法,检察职能与行政管理职能混合并以行政为主导。(3)检察长、检委会之间的权力配置关系不顺。从人民检察院这一机关法人的内部建构来看,检委会是该法人的权力机构,检察长是该法人的法定代表人,但在二者具体运行过程中,现行立法却赋予了检察长对检委会强大的制约权,即提请人事任免权、会议当然主持权和最后排众请示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检察长主导并实际凌驾于检委会之上,破坏了检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之法定原则的真正贯彻,也使检察委员会其他委员讨论检委会事项的责任感的参与热情受到难以避免的体制性抑制。

(三)、检察权的配置不科学,导致检察权的内部耗散。

一是各内设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职能混乱,如侦查监督权,按照现有的情况,侦监部门、公诉部门、监所部门都责无旁贷,但这种部门视角下的检察监督有可能是片面地和无序的,造成“大家都管,大家又都不管”的状况。二是由于检察权配置上的不明确,有的职能部门没有完全行使法律规定的检察权。如我国刑事诉讼法第77条明确规定,如果是国家财产、集体财产遭受损失的,人民检察院在提起刑事诉讼的时候,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没有明确要求,也没有作出有关解释和规定,实践中基本无法落实。三是检察机关称谓有待规范。如检察机关内部如今有厅、局、处、科、室等各种称呼,这些称呼均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不能反映检察机关的特点,缺乏应有的司法底蕴。

四、优化检察职权的配置

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是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途径。优化检察职权配置,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在国家立法的层面上,按照检察机关发挥功能作用的需要和司法活动的规律,通过立法授予和调整检察机关的职权配置,使检察职权的配置必要、合理、科学;另一个是检察机关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按照公正高效和有利于监督制约的要求,通过内部的机构调整和职权配置,整合现有资源,更有效地行使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以下笔者主要从第二个方面进行思考探索。

(一)、合理科学的配置检察权

1、增加违宪案件调查权。宪法监督制度是现代法治国家的普遍性选择。我国现行宪法确立了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机关审查制。从具体运作看,这一机制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缺乏专门的违宪审查组织机构,宪法监督不能经常化;缺乏违宪审查的操作程序。由于传统理论认为宪法不具有可诉性,所以没有建立对具体违宪行为的宪法诉讼制度。2000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立法法,对我国宪法规定的违宪审查制度作了进一步的完善。但是从运作现状看,缺乏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被认为是宪法监督弱化或流于形式的症结所在。笔者认为,在宪法上,保留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同时增设独立的宪法委员会(或)来行使违宪审查权,取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宪法实施的职责。即实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宪法监督和宪法委员会的专门违宪审查相结合、以宪法委员会为主的复合审查体制。在这一复合违宪审查体制中,根据检察机关承担的法律监督职责,应赋予其调查取证和启动程序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专门的科室予以负责。

2、合并现有主要业务部门。(1)职务犯罪监查局。将现行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职务犯罪预防、控申四个部门整合成统一的检察机关反腐败职能机构。受理公民控告(举报),是反腐执法的基础和前提,办理贪污贿赂案件和渎职侵权案件是反腐执法的直接体现,预防则是通过反腐执法的适度延伸,铲除诱发犯罪的病灶,实现反腐败执法功能、效果的最大化。"四位一体"的反腐败机构设置模式,正是反映了这一客观规律。(2)公诉局。将现行侦查监督、公诉两个机构整合为一个具有追诉性质的法律监督职能机构,行使目前由公诉、侦查监督和民事行政检察部门履行的部分职能。检察机关不仅应当享有刑事案件的公诉权,而且也应当享有代表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而行使的民事公诉权与行政公诉权。公诉局的机构设置,为民事、行政公诉的司法实践提供了探索空间。反映了公诉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的趋势。这样,更能从整体上凸显公诉职能的"客观性义务"和维护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法律监督性质。(3)设置诉讼监督局。将现行民事行政检察、监所检察等部门职权予以整合,除继续履行上述机构的职能外,应增加从公诉局分离出来的诉讼监督职能和内部执法监督职能,以行成对外(公安、法院)对内(检察执法)同时并举的全方位诉讼监督。具体职权是:负责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事项;负责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的抗诉;对侵害公益的案件以国家代表人的身份提出诉讼;以检察建议、纠正违法通知、民事抗诉程序中的当事人和解等方式实施民事行政监督;负责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活动进行监督;负责对检察机关自身的办案活动和办案质量实行监督。

3、成立"司法行政管理部"。实行分类管理后,要相应地设立司法行政管理部门,专门管理检察机关内部的非司法性工作,即司法行政事务。"司法行政管理部"不仅要行使检察机关内部基本的司法行政管理职能,如从事政工、行政、文秘、党务、纪检监察、会计、出纳、统计、档案等行政事务,还可负责检察机关同人大、法院及行政机关的联系。在条件成熟后,可考虑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推向社会,实行社会化服务。另外,为加强检察官的协调,可在"司法行政管理部"内设置"检察官秘书处",作为检察机关检察官运行的协调机构。

(二)、改革检察机关的行政化管理模式。

一是改革检察人员管理制度,建立符合检察工作特点的人事制度。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的录用应当由检察机关按照最高检察机关规定的条件和程序自行决定,而不应当由行政机关来为检察机关选拔和录用人员。国家应当设立区别于行政等级的检察人员工资福利序列,而不应当完全套用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标准。法官、检察官的等级、职责权限、工资福利,应当按照从事司法工作的资历和水平,由司法人员管理机构独立决定,而不应当完全按照行政级别由行政机关或行政管理部门来确定。检察机关的人员应当按照法律赋予检察机关的职权及其实际需要进行分类,明确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权限,形成职权之间的监督制约机制,而不应当完全按照行政管理的模式进行上下级单向式的领导。对检察机关和检察人员的考评更应当符合司法工作的实际,有利于激励、培养、造就和使用高素质专业化司法队伍。二是更新检察职权运作的观念,切实按照司法规律行使检察职权。检察机关内部更应当尊重司法规律,树立按照司法规律配置检察职权、按照司法规律管理检察人员、按照司法规律履行检察职能的理念,保证检察职权按照公正高效的要求来运作。要逐渐淡化和消除行政层级的观念,改革办案机制,减少对案件的行政审批环节,优化司法资源和职权配置。同时要通过考评机制和工资福利的改革,把检察人员的注意力从关注行政级别的晋升上引导到关注司法岗位职责的履行上来,努力营造使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有办案能力的人员脱颖而出的软环境,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检察队伍的基础上实现检察职权的优化配置和高效运作。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检察制度研究》,叶青、黄一超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2、孙谦、郑良成主编:《司法改革报告——中国检察院、法院改革》,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3、张智辉、杨诚主编:《检察官作用与准则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龙宗智著:《检察制度教程》,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5、洪浩著:《检察权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6、郝银钟著:《刑事公诉权原理》,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7、孙谦主编:《检察论丛》(第7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上一篇:财务人员履职报告范文 下一篇:法院财务履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