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院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11-16 19:44:43

检察院工作要点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1

一、 工作情况

二、 主要做法

狠抓办案质量。我们始终以办案质量为核心,坚持质量优先,兼顾效率的工作原则。首先,正确把握起诉条件,认真做好审查起诉工作。要求承办人要依法认真细致、全面地审查案件,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既要查明有罪、罪重证据,也要查明无罪、罪轻证据,强化对定案证据、犯罪构成等问题的分析论证,对疑难复杂案件,严格审查把关,切实防止出现冤假错案。其次,强调做好出庭工作,增强指控犯罪的效果。要求承办人对每个案件,都要围绕案件的重点和争议焦点,制定出庭预案;最后,严格要求对判决的审查工作依法及时进行,改变过去那种只要法院判有罪了,公诉工作就完成了的错误认识,而是全面、及时、认真地审查每一件判决,切实履行好对审判活动罪名认定是否正确、量刑是否适当的监督职能,确保办案质量。

提高执法能力。在能力建设上,我们把重点放在准确理解和适用法律的能力,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能力,引导侦查和监督侦查的能力,制作公诉案件审查报告的能力,汇报案件的能力,出庭公诉的能力等六个方面,鼓励和促使办案人员在工作中养成善于学习,善于钻研的良好习惯。

三、存在问题

1、学习时间不够。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法律更新的加快,要求公诉人的学习时间要有必须的保证。

2、诉讼监督的力度还不够。监督的效果不明显。今后我们一定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公诉人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四、下步打算

(一)、强化法律监督

在工作中,我们严格审查案件,注重对侦查环节是否有刑讯逼供、变相体罚等违反程序、侵犯人权问题的监督。

( 二)、加强审判监督

对移送审查起诉的案件,严格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规定,认真细致地审查,作到收到案卷后,当日审查,专人负责,重特大案件和疑难案件及时提交检察委员会,按照从重从快打击犯罪的方针,做到快审快诉,最快的在受案的次日就提起公诉,平均办案期限为13天,法定时限内结案率达100%。起诉至法院的案件除均作出有罪判决,没有法院判决改变起诉案件性质的案件。同时,对法院作出判决的案件均依照法律规定进行了审查,没有定性不准,量刑不当,程序不合法的案件,没有改变指控罪名的案件,从而确保了案件质量。

( 三)、介入引导侦查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2

《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施行以来,基层检察机关整体发展和建设有了明确的标准,使基层院规范化建设和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在检察机关系统内还没有形成有力高效的领导管理体系,特别是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的全面领导管理上,尚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对基层院发展建设影响较大。因此,必须使“上级检察机关领导下级检察机关”落到实处,并体现在各个层面,才能使《纲要》的要求在基层得到更好的落实。

[关键词]检察机关 上级领导下级 存在问题 完善建议

基层检察院是检察事业发展的基础,为了使基层检察院建设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总结基础上,根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和新形势任务要求,制定了《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为基层检察院建设指明了方向,上级检察机关作为基层检察院的领导机关,对基层检察院的建设有义不容辞的管理责任和义务。当前上级检察机关在抓基层建设中是否尽职、尽善尽美呢?经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方面

按照《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纲要的要求》,基层检察院应大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对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重点选好配强基层检察长,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提高宏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上级检察机关在加强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度的同时,做好对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存在管理欠缺,没有长远计划和措施。一方面,上级检察机关不注重强化对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考核。创一流业绩、带一流队伍,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然而,基层检察院的领导班子管理以地方党委为主,上级检察机关处于协管地位,这种管理模式使上级检察机关管理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上级检察机关缺乏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配合,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把工作考核仅限于报表和数据,不进行多方面考核,存在“等”、“靠”思想,出现问题后便怨天忧人,没有形成与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联系紧密、互相配合、共同抓好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上级检察机关应当首先做到把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纳入重要议程,做好定期考核工作,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干部的任免、调整均应由上级检察机关党组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定期分析基层检察院班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忽视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具体表现在没有培养计划和选拔标准。基层检察院应做好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上级检察机关应组织好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因为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就是未来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或检察长。对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上级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养,如参加专门的业务培训班学习,选送党校深造,采用轮岗交流,实行上挂下派,借调到上级检察机关锻炼等方式。同时在后备干部选拔人数上可采用按照基层检察院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并将选拔的后备干部予以公示,让他们接受群众的监督,也激励他们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在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干警培训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的领导主要是“业务方面”的领导,“业务方面”应该先做好干警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是多方面、多形式的,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做的难尽人意。以某区检察院为例,多年来,132名干警除几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省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它干警只能通过专科、本科学习和从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些学习往往是单方面的,法律本科、专科的学习只限于书本,而工作实践的学习又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脱节,这反映在查办疑难案件时对案件吃不准、办不好,在办案程序上不规范、不合法,而案件的质量是检察机关的生命线,是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体现,检察官的素质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基础。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制定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认认真真地做好基层检察院广大干警的培训工作,一是制定法定的培训程序,如在检察官晋升等级时必须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才能晋升。二是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组织专题的知识培训,如反贪污贿赂侦查部门组织侦查方法、侦查谋略的培训;公诉部门组织法庭辩论技巧的培训等等。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战性,抓住基层检察院工作的特点,及时发现基层检察院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组织相关培训,如去年在全国打击“组织”活动中,上级检察机关可以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得检察机关能在这项活动中履行检察职能,为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在业务指导方面,基层检察院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开展的如何,除了自身的管理以外,还有在于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指挥如何,各对口业务部门抓的如何,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领导管理现在仅限于看基层检察院每月的报表,年终听听汇报,而没有深入到基层检察院去,从严格意义上讲谈不上领导和管理,而仅仅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由于没有抓住领导和管理权,这方面的不足在基层检察院的反映是:以自侦部门为例,反贪污贿赂部门近几年来查办的案件仅限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案件,而涉及私分国有资产,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犯罪案件的侦破却没有突破。在当今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国企转民营的改革过程中有没有此类犯罪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为何检察机关没有查办此类犯罪呢?我认为上级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的侦破缺乏理论研究和侦查指导,经济犯罪案件是有其时间区域和国家政策区域的特点,提前在理论和侦查方法上做好准备,及时指导基层检察院开展此类犯罪的专项打击,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树立检察机关反腐倡廉的形象。这样的问题,在打击渎职侵权犯罪活动中也是存在的,这里不再展开讨论。再如,对刑事检察工作的指导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应在基层检察院树立理论权威的角色,但现实往往是基层检察院向上级检察机关对口部门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和明确的指示。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基层检察院中的领导地位,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一是上级检察机关很少下基层调查了解办案情况,对基层检察院遇到的困难不了解;二是受案件管辖范围的影响,上级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数量有限、罪名有限,以某区检察院为例2003年审查批捕案件669件1185人,审查案件467件 697人,远远高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办案数,大量的案件使基层检察院办案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提交到上级检察机关的案件均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是没有组织开展专家咨询工作,使专业理论知识无人咨询指导,使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以上四点决定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处理基层检察院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是不能给基层检察院一个满意答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一是上级院要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二是对疑难案件可采用派员支持公诉的办法;三是成立专家咨询组;四是加强自身的学习,上级检察机关应做学习的表率;五是制定请示汇报及案件答复工作规范。

三、在推进管理机制建设方面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级检察机关在推进基层检察院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以基层检察院收到的上级院文件为例,常常是“通知的通知,计划的计划,方案的方案”,上级检察机关仅仅起到一个传话的角色没有根据本地基层检察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加以具体解决的方法,制定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和特色管理。以法警队建设为例,全国开展的不平衡,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有的省将法警队归口分管自侦工作的检察长管理,调配使用;有的归口政治处管理。管理单位不同,产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如某区检察院法警队成立于2003年5月份,归口政治处管理,按照高检院的要求,要推进检警分开的制度,司法警察应按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如何合理使用警力,派警出警应有的规章制度,如何配合各种业务部门的工作,如何将原来由检察官办的相关业务顺利移交到司法警察手中,这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上级检察机关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协助基层检察院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同时理顺与各部门的关系。

四、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

首先,由于检察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即实行检察系统垂直领导和地方党委横向领导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基层检察院该引进的人才进不来,该请出的出不去。其根本原因在于,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没有相对独立的人事使用权,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影响,同时检察院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人事权利,这反映在基层检察院的人员超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管理体制还造成上级检察机关协助解决基层检察院人事问题能力的软弱,甚至还片面指责基层检察院工作的不力,使基层检察院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被理解,基层检察院在解决人员超编的问题上,没有上级检察机关解决超编问题那样较宽的出路,可以在省、市级企事业或机关中进行选择,基层检察院人员分流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下岗失业,谈不上什么分流,这个问题恰恰是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协助解决的。但是,上级检察机关往往是片面地甚至机械地处理这一问题,不考虑人员编制定的是否合理,和实际工作的承受能力。

其次,对基层检察院的干警没有保护机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揭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时指出,安全的需要是人们寻求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侵害的第一类需要。人们都喜欢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环境,要求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保障等等。而基层检察院处于检察机关的最底层,工作风险较大,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些人知名度高,有些人权大位重,有些人甚至是上级党政部门领导,由于对检察人员特别是一线办案人员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有的案子未办完就被“赋闲、轮岗、交流”,有的干警长期不被重用,有的被调出,还可能会影响检察人员职级待遇的落实以及干警家属子女的工作就业等。为了减少风险,有的抱有“宁可不办案,不能丢饭碗”、“遇事留一线,以后好见面”的思想,有的明哲保身,息事宁人,这与“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和培养一批大无畏的检察官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三,上级检察机关在抓基层院建设中缺乏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动,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基层检察院受到职级的限制,由于长期形成的能上不能下的官职阶梯,单位的职数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检察院的中层干部职级较低,与政府部门和上级检察机关晋升面宽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某区检察院为例,现在在职的34名中层干部中正科级1人,副科级6人,尚有27名中层干部无级别,有的任中层干部已近十年,而同时参加检察工作位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干警早已解决了职级待遇。另外,在检察官等级任命中也存在相当大的反差,上级检察机关和基层检察院同龄人在检察官的评定及晋升中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造成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吸引力,一是为数众多的人员缺乏自我提升的紧迫感,对有关激励措施反应平淡,相当一部分人员把落实职级待遇看作是梦想,是退休前后的“一搏”。二是一部分人认为,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有不均衡性,在部队当兵,一靶可以打出一个排长来,在行政单位,连续三年优秀可以晋升一级工资;在检察机关评优秀、立二等功仅获一纸证书和少量奖励,激励作用不明显。以樊城检察院为例,近几年来仅一名干警荣获二等功,有的干警侦破了百余万的贪污案,却得不到一点奖励,由此可见激励机制是多么乏力。

五、在技术装备方面

基层检察院的建设、发展仅仅依靠地方行政部门和上级党政机关的重视是不够的,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加上地方经济条件局限,基层检察院在人员装备等各方面大不一样,存在明显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这与国家法律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基层检察院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多年来,基层检察院的经费一直是依靠地方财政拨一点,上级部门给一点,办案赃款财政返还点,兄弟单位赞助点,虽然入不敷出,但勉勉强强尚能进行维持,办案经费虽不能满足需要,却还有一点。但近两年全国检察关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坚决刹住了占用赃款,乱拉赞助,所有支出完全转向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这样,虽从根本上扭转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形象,但也不可否认,结果却使基层检察院原本不充裕的经费更为不足,许多基层检察院所获预算经费除去人头工资费用外,余下的连水电、电话、取暧、汽油等费用都不够,更别提办案经费了。由于经费不足,在自侦案件的查办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无力到外地取证。其表现为检察机关接到举报线索后,认为有查办的必要,但又须到外地调查取证,考虑到单位承担不起经费,便不敢展开初查;有的案件则只查部分事实,涉及到外地取证的却申请不到经费,久拖不决以撤案了事;有的发案单位主动提出帮助检察机关解决办案经费,但怕犯错误也不敢要;有的案犯在逃,因无钱追捕而以中止侦查结案。二是无力支付审计鉴定费用。为了解决经费困难问题,基层检察院以案养案,以办案返还款补办案经费不足的作法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基层检察院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落后,监控、保密等技术设备缺乏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对智能化职务犯罪的打击。以某区检察院为例,自1998年以来仅购置力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对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重点选好配强基层检察长,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提高宏观决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知人善任能力和处理突发复杂事件的应变能力,这就要求上级检察机关在加强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度的同时,做好对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存在管理欠缺,没有长远计划和措施。一方面,上级检察机关不注重强化对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的考核。创一流业绩、带一流队伍,关键是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然而,基层检察院的领导班子管理以地方党委为主,上级检察机关处于协管地位,这种管理模式使上级检察机关管理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工作处于被动状态,上级检察机关缺乏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配合,在一些问题上得不到地方党委组织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同时把工作考核仅限于报表和数据,不进行多方面考核,存在“等”、“靠”思想,出现问题后便怨天忧人,没有形成与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联系紧密、互相配合、共同抓好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上级检察机关应当首先做到把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建设纳入重要议程,做好定期考核工作,基层检察院的领导干部的任免、调整均应由上级检察机关党组集体讨论决定,同时定期分析基层检察院班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另一方面,忽视基层检察院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训,具体表现在没有培养计划和选拔标准。基层检察院应做好后备干部的推荐工作,上级检察机关应组织好对后备干部的培训工作,因为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就是未来基层检察院领导班子成员或检察长。对这些年轻的后备干部,上级检察机关可以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培养,如参加专门的业务培训班学习,选送党校深造,采用轮岗交流,实行上挂下派,借调到上级检察机关锻炼等方式。同时在后备干部选拔人数上可采用按照基层检察院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并将选拔的后备干部予以公示,让他们接受群众的监督,也激励他们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二、在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方面

首先,干警培训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的领导主要是“业务方面”的领导,“业务方面”应该先做好干警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应是多方面、多形式的,而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做的难尽人意。以某区检察院为例,多年来,132名干警除几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省院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它干警只能通过专科、本科学习和从工作实践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些学习往往是单方面的,法律本科、专科的学习只限于书本,而工作实践的学习又过于单一,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互脱节,这反映在查办疑难案件时对案件吃不准、办不好,在办案程序上不规范、不合法,而案件的质量是检察机关的生命线,是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的体现,检察官的素质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基础。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制定一套长期的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认认真真地做好基层检察院广大干警的培训工作,一是制定法定的培训程序,如在检察官晋升等级时必须进行相关的业务培训才能晋升。二是根据各部门工作特点,组织专题的知识培训,如反贪污贿赂侦查部门组织侦查方法、侦查谋略的培训;公诉部门组织法庭辩论技巧的培训等等。注重培训内容的实战性,抓住基层检察院工作的特点,及时发现基层检察院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有针对性地不定期地组织相关培训,如去年在全国打击“组织”活动中,上级检察机关可以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得检察机关能在这项活动中履行检察职能,为国家的发展保驾护航。

其次,在业务指导方面,基层检察院各项检察业务工作开展的如何,除了自身的管理以外,还有在于上级检察机关的领导指挥如何,各对口业务部门抓的如何,上级检察机关在这方面的领导管理现在仅限于看基层检察院每月的报表,年终听听汇报,而没有深入到基层检察院去,从严格意义上讲谈不上领导和管理,而仅仅是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由于没有抓住领导和管理权,这方面的不足在基层检察院的反映是:以自侦部门为例,反贪污贿赂部门近几年来查办的案件仅限于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违法犯罪案件,而涉及私分国有资产,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等犯罪案件的侦破却没有突破。在当今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国企转民营的改革过程中有没有此类犯罪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为何检察机关没有查办此类犯罪呢?我认为上级检察机关对此类案件的侦破缺乏理论研究和侦查指导,经济犯罪案件是有其时间区域和国家政策区域的特点,提前在理论和侦查方法上做好准备,及时指导基层检察院开展此类犯罪的专项打击,保护国有资产不流失,树立检察机关反腐倡廉的形象。这样的问题,在打击渎职侵权犯罪活动中也是存在的,这里不再展开讨论。再如,对刑事检察工作的指导方面,上级检察机关应在基层检察院树立理论权威的角色,但现实往往是基层检察院向上级检察机关对口部门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得不到明确的答复和明确的指示。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基层检察院中的领导地位,其产生的根源在于,一是上级检察机关很少下基层调查了解办案情况,对基层检察院遇到的困难不了解;二是受案件管辖范围的影响,上级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数量有限、罪名有限,以某区检察院为例2003年审查批捕案件669件1185人,审查案件467件 697人,远远高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办案数,大量的案件使基层检察院办案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提交到上级检察机关的案件均有相当大的难度;三是没有组织开展专家咨询工作,使专业理论知识无人咨询指导,使自身理论水平不高。以上四点决定了上级检察机关在处理基层检察院请示汇报的疑难案件常常是不能给基层检察院一个满意答复,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建议:一是上级院要深入基层指导工作;二是对疑难案件可采用派员支持公诉的办法;是成立专家咨询组;四是加强自身的学习,上级检察机关应做学习的表率;五是制定请示汇报及案件答复工作规范。

三、在推进管理机制建设方面

管理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上级检察机关在推进基层检察院管理机制建设方面缺乏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以基层检察院收到的上级院文件为例,常常是“通知的通知,计划的计划,方案的方案”,上级检察机关仅仅起到一个传话的角色没有根据本地基层检察院的实际情况,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加以具体解决的方法,制定自身特色的管理方法和特色管理。以法警队建设为例,全国开展的不平衡,管理的模式也不一样,有的省将法警队归口分管自侦工作的检察长管理,调配使用;有的归口政治处管理。管理单位不同,产生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也就不同。如某区检察院法警队成立于2003年5月份,归口政治处管理,按照高检院的要求,要推进检警分开的制度,司法警察应按照《检察机关司法警察执行职务规则》和《人民检察院司法警察暂行条例》开展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如何合理使用警力,派警出警应有的规章制度,如何配合各种业务部门的工作,如何将原来由检察官办的相关业务顺利移交到司法警察手中,这一系列的管理规章制度,上级检察机关应予以及时的指导,协助基层检察院建立起相应的管理体制,同时理顺与各部门的关系。

四、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

首先,由于检察机关现行的管理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即实行检察系统垂直领导和地方党委横向领导相统一的管理体制,这种体制造成基层检察院该引进的人才进不来,该请出的出不去。其根本原因在于,上级检察机关对基层检察院没有相对独立的人事使用权,受到地方党委、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影响,同时检察院为了正常开展工作,也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人事权利,这反映在基层检察院的人员超编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种管理体制还造成上级检察机关协助解决基层检察院人事问题能力的软弱,甚至还片面指责基层检察院工作的不力,使基层检察院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不被理解,基层检察院在解决人员超编的问题上,没有上级检察机关解决超编问题那样较宽的出路,可以在省、市级企事业或机关中进行选择,基层检察院人员分流只有一个结果,就是下岗失业,谈不上什么分流,这个问题恰恰是上级检察机关应当协助解决的。但是,上级检察机关往往是片面地甚至机械地处理这一问题,不考虑人员编制定的是否合理,和实际工作的承受能力。

其次,对基层检察院的干警没有保护机制。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揭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时指出,安全的需要是人们寻求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侵害的第一类需要。人们都喜欢安全的、有秩序的、可以预测的环境,要求有稳定的职业,有生活保障等等。而基层检察院处于检察机关的最底层,工作风险较大,工作人员缺乏安全感,他们的工作对象主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些人知名度高,有些人权大位重,有些人甚至是上级党政部门领导,由于对检察人员特别是一线办案人员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有的案子未办完就被“赋闲、轮岗、交流”,有的干警长期不被重用,有的被调出,还可能会影响检察人员职级待遇的落实以及干警家属子女的工作就业等。为了减少风险,有的抱有“宁可不办案,不能丢饭碗”、“遇事留一线,以后好见面”的思想,有的明哲保身,息事宁人,这与“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和培养一批大无畏的检察官的要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三,上级检察机关在抓基层院建设中缺乏激励机制。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动,使其发挥内在的潜力,为实现所追求的目标而努力的过程。在基层检察院受到职级的限制,由于长期形成的能上不能下的官职阶梯,单位的职数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造成相当一部分基层检察院的中层干部职级较低,与政府部门和上级检察机关晋升面宽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以某区检察院为例,现在在职的34名中层干部中正科级1人,副科级6人,尚有27名中层干部无级别,有的任中层干部已近十年,而同时参加检察工作位于上级检察机关的干警早已解决了职级待遇。另外,在检察官等级任命中也存在相当大的反差,上级检察机关和基层检察院同龄人在检察官的评定及晋升中会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样造成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单一,缺乏吸引力,一是为数众多的人员缺乏自我提升的紧迫感,对有关激励措施反应平淡,相当一部分人员把落实职级待遇看作是梦想,是退休前后的“一搏”。二是一部分人认为,基层检察院激励机制有不均衡性,在部队当兵,一靶可以打出一个排长来,在行政单位,连续三年优秀可以晋升一级工资;在检察机关评优秀、立二等功仅获一纸证书和少量奖励,激励作用不明显。以樊城检察院为例,近几年来仅一名干警荣获二等功,有的干警侦破了百余万的贪污案,却得不到一点奖励,由此可见激励机制是多么乏力。

五、在技术装备方面

基层检察院的建设、发展仅仅依靠地方行政部门和上级党政机关的重视是不够的,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加上地方经济条件局限,基层检察院在人员装备等各方面大不一样,存在明显的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这与国家法律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基层检察院的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多年来,基层检察院的经费一直是依靠地方财政拨一点,上级部门给一点,办案赃款财政返还点,兄弟单位赞助点,虽然入不敷出,但勉勉强强尚能进行维持,办案经费虽不能满足需要,却还有一点。但近两年全国检察关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定,坚决刹住了占用赃款,乱拉赞助,所有支出完全转向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这样,虽从根本上扭转了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形象,但也不可否认,结果却使基层检察院原本不充裕的经费更为不足,许多基层检察院所获预算经费除去人头工资费用外,余下的连水电、电话、取暧、汽油等费用都不够,更别提办案经费了。由于经费不足,在自侦案件的查办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问题。一是无力到外地取证。其表现为检察机关接到举报线索后,认为有查办的必要,但又须到外地调查取证,考虑到单位承担不起经费,便不敢展开初查;有的案件则只查部分事实,涉及到外地取证的却申请不到经费,久拖不决以撤案了事;有的发案单位主动提出帮助检察机关解决办案经费,但怕犯错误也不敢要;有的案犯在逃,因无钱追捕而以中止侦查结案。二是无力支付审计鉴定费用。为了解决经费困难问题,基层检察院以案养案,以办案返还款补办案经费不足的作法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另一方面表现为,基层检察院交通工具、通讯设备落后,监控、保密等技术设备缺乏等,这些严重阻碍了对智能化职务犯罪的打击。以某区检察院为例,自1998年以来仅购置了一部3万余元的微型面包车,由于车辆紧张,公诉科去看守所提审时,曾有8人坐一辆桑塔纳车的情况。针对以上情况,上级检察机关应统一基层检察院的技术装备,并列入发展规划,有步骤、有计划分批解决基层检察院的技术装备,改变基层检察院技术装备落后的现状,统一申请安排专项资金加以解决。

上级检察机关抓基层院建设是一项政策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应该多设身处地地为基层院着想,把基层检察院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把基层检察院当成是本单位的一个科室来管理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检察机关成为我国检察事业的一块坚强的基石。

参考文献:

1、《加强协管干部力度,强化领导班子建设》,《检察实践》,2000年3期;

2、《基层检察干部人事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与对策》,《检察队伍建设》,2001年8期;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3

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工作起步较晚,由于编制和机制的原因,可以说,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目前仍然处在“名不正、言不顺”状态。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下列几个方面:

一是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少,岗位职责不清。从目前我市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现状来看,总的趋势是在向前发展的,大多数检察院都设有专职纪检监察工作人员,但归属各不相同。较为普遍的做法或者说是大多数的做法是,将纪检监察当做是政工人事部门的组成部分,与政工人事部门合署办公,把纪检监察当做政工部门的附属。

二是少数领导和干警对纪检监察工作有模糊认识。在少数人眼里、在部分同志的头脑中,对纪检监察工作有“偏见”,认为纪检监察配备越强,水平越高,就会抓的越紧,查的越多,导致政绩越小,不良影响会越大。有的认为:自侦、批捕、等是检察院主体工作,是一线,纪检监察等是二线,为保一线,二线不要过于认真、仔细,否则会增加办案人员思想负担,影响一线办案。

三是纪检监察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由于机构不健全,人员少,大多数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没有全面认真开展,基本上是处于被动式或应付式,做得较多的恐怕就是应付上级和本院领导交办的工作。

四是纪检监察人员业务能力还有待加强。基层检察院做纪检监察工作的大多只有1~2个人,这不仅与日渐壮大的检察队伍和逐渐增加的检察业务不相适应,同时也增加了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对纪检监察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加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及设想

一是建立和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当前,在我国各级人民检察院中,只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以及地市级人民检察院设立了较完备的纪检监察机构。县、市、区级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至今仍不健全。然而,在我国各级人民检察院中,基层检察院与社会接触最多最广,承担的各类治安、刑事、经济案件亦最多,在这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和办案执法的过程中,如何促进执法行为更加规范、司法更加公正,除其他保障因素外,纪检监察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建立和健全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机构亦十分急需和必要。

二是定位要准,起点要高。纪检与监察理论上看是两个不同的执纪执法主体,两者从设立到工作的依据是不相同的,但实际工作的落脚点和目的是一致的。

三是选调高素质人员担任纪检监察干部。笔者认为,新时期基层检察院的纪检监察干部应该具备以下四项基本素质:第一政治过硬。党性、政策性和纪律性强,政治信念和立场坚定,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第二业务能力强。首先要具有执法执纪的法律知识和党纪政纪知识;其次要有争取支持、协调各方、沟通左右、联系上下的协调能力;再次要有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第三心理素质好。要有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健康的心态。第四要职业道德高尚。具体地说,一要忠诚无私、品质高尚,敢于同一切不良行为作斗争;二要勤奋工作,甘于奉献;三要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四要谦虚朴实、艰苦奋斗。只有这样,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干部才能够胜任上级检察机关、地方党委纪委和本院党组交办的各项工作。

三、新形势下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的创新思路

首先思想要转变,从“盯人”到“盯权”。在一些人看来,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部门就是专门查人的,好像除了查人就没其他事可干。这些看法尽管带有严重的片面性,但也反映出基层检察院纪检监察工作开展得不够全面,带有局限性。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战略思想上实现从“盯人”到“盯权”的转变,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对权力运作的规范和制约上来,由重在管人到监督权力本身上来。从多个腐败实例看,人只是权力的实施者,本身不具备腐败性,当人和权力结合在一起,而权力本身又出现了“缝隙”时,腐败分子才有机可乘,他们才有机会将权力进行“寻租”。因而,基层纪检监察工作要力争做到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能到哪里。具体到基层检察院来讲,党组会、院务会、检察委员会这些带有决策性、决定性的会议,要都能看到纪检监察人员的身影,听得见他们的声音,促使和保障检察权正确运行。

其次观念要更新,从“无位”到“有为”。面对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工作的新挑战、新要求,我们首先要更新思想观念。不要一味地注重纪检监察的位置,而是要通过自身积极的作为,争取广大干警的支持和信赖。“有为才有位”,只要一身正气搞工作,自会得到公认。要按照着重教育、严格要求、规范管理、加强监督的思路,大胆地开展工作。同时,针对基层检察院的情况,要贴近工作实际抓苗头、抓源头、抓重点、抓要害。从而使得从领导到干警都能正确地认识纪检监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即纪检监察工作是强化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地有效管理途径和重要手段,是维护司法公正与效率的保障。要转变对纪检监察工作的一些模糊认识,纪检监察工作的目的是规范检察官和检察工作的行为,维护检察纪律的严肃性,防止检察官不良行为的发生,不是针对哪一个人,而是泛指可能发生不良行为人和事;纪检监察工作与检察工作不是格格不入的,对检察权的监督,并不涉及具体案件处理,也不会造成不良影响。再者,纪检监察工作人员要转变就事论事搞纪检的观念,纪检监察工作不仅仅是体现在查处了多少违法违纪违规案件,而是在于预防和制约了多少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对正面和典型及时宣传和表彰,

再次方法要改变,从“被动”到“主动”。按照规定,纪检机关有三大任务和五项经常性工作,《人民检察院监察工作条例》规定监察部门有五项职责,加上上级检察机关和地方党委纪委的规定、要求和布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任务也极为繁重,这就要求要有新方法去应对。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纪检监察工作全局。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4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既是检察机关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发挥职能的重要领域,也是检察机关必须承担的重要社会责任。[1]检察机关在基层积极探索派出检察机构建设,就是一种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2]也是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积极努力。应当充分认识社区检察室在检察机关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在全面履行社区检察室各项职能的过程中,促进和完善社会的法治化管理。

一、社区检察室的职能定位与职责范围

(一)社区检察室职能定位的再认识。正确认识和把握社区检察室的职能定位,是完善和深化派出检察机构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讨论研究社区检察室职能定位前,有必要对目前与检察室设置以及表述有关的以下三个方面问题予以理清和明确:

一是检察室的设置从机构定位上是一种派出,还是一种派驻。高检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检察机关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促进检力下沉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检察室由基层检察院派出”。事实上,派驻一般来讲主要是针对于特定场所而言的。而从目前各地检察室设置的情况来看,真正在检察机关工作对象所在机构内设置检察室的并不多见,也不是高检院《指导意见》所提倡的。同时,在某一工作对象所在机构内设置检察室,既不符合检察室所应承担的所有职能要求,也不利于检察室有效开展相关工作。由于在认识上对于检察室的设置定位尚不清晰,所以,实践中一些时候的文字表述不尽科学、统一。[3]就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来看,2011年10月召开的“全国检察机关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工作座谈会”,也是用的“派驻”两字,而于当年12月底召开的2011年全国检察长会议,检察长关于2012年检察工作主要任务的讲话中,则采用了“派出”检察室的表述。[4]所以,把“派出”与“检察室”并用,是符合派出检察机构工作特性的。而在“检察室”前直接冠以“派驻”有欠科学性。

二是检察室设置是在“基层”,还是在“社区”。根据探索和推进派出检察机构的工作宗旨分析,对于检察室设置在基层的认识和表述并无不当,也无异议。但目前对于基层检察室设置区域的表述上尚不统一。具有规定性依据的就是目前尚有效力的《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但以“乡(镇)”涵盖目前基层检察室设置的区域范围,已经不适应基层检察室设置的实际。所以,有的地方以及学界在检察室工作的研究过程中,采取将派出基层的检察室称为“社区检察室”,也有的称为“基层检察室”。笔者认为,在规范派出检察机构名称时,有必要对此从范式上予以统一。从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区”[1]的定义看,“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所以,“社区”通常是指以一定地理区域为基础的社会群体。社区可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社区的生产力水平高低,可以划分为发达社区、不发达社区;根据社区所发挥的主要社会功能,可以划分为居住社区、商业社区、工业社区、政治社区等;根据社区的地理环境,又可以分成平原社区、山区社区、岛屿社区等类型。尽管社区分类多样,但最基本的划分方法,就是把社区分为乡村社区和城市社区。在我国农村,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居民委员会。[2]所以,笔者认为,用“社区”这一名词,作为基层检察室设置区域的泛称,即“社区检察室”,[3]具有概念内涵上的合理性,以及适用上的涵盖作用。

三是基层派出机构的职能是一种“检察”,还是一种“检务”。据对全国各地检察机关派出机构名称的了解看,个别地方用的是“检务室”,但用“检察室”的明显多于“检务室”,从遵循习惯的角度出发,应当采用“检察室”的称谓。另外,“检察”的含义要比“检务”丰富得多,根据机构的职责定位也应该采用“检察室”的称谓方式。

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以及高检院近年来就检察机关主要职能的概括和表述来看,检察机关的主要职能一般包括打击、监督、预防、保护等职能,[4]笔者认为,社区检察室的职能可以用“保护、监督、教育、预防”八个字来概括和确定。其中,“保护”应当成为检察机关社区检察室的首要职能。因为,执法为民是检察机关永恒的历史使命。[5]检察机关的人民性决定了检察机关必须坚持执法为民,把维护好人民权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基层群众对社会治安、权益维护、公平正义等问题十分关注,社区检察室深入基层、发挥保护职能,可以确保检察工作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而“监督”是社区检察室的核心职能,体现检察机关的基本属性。这是高检院推行社区检察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指导意见》确定的主旨。社区检察室深入基层,融入社区,在促进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和基层政权建设中应当承担起重要的作用。“教育、预防”则是前两项职能的自然延伸,社区检察室应当在满足和解决群众司法诉求、服务基层发展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预防犯罪工作,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总之,将“保护、监督、教育、预防”确定为社区检察室的基本职能,既源于检察机关的职能范围,又符合派出检察工作的实际和需求。社区检察室职能的重点与核心是“保护与监督”,“教育与预防”也是检察机关的基本职能,社区检察室也应当将“教育与预防”贯穿于“保护与监督”工作的过程中,以有效并全面发挥“触角”的积极作用。

(二)社区检察室职责范围的再认识。延伸法律监督触角,不是将原有职能简单地由基层院分解或下移到检察室,而是对原有职能的一种延伸和拓展,即把原有的短板补长,把原来的工作做得更精细、更到位,使执法办案更好地体现“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6]只有全面理解和把握“七项职责”与社区检察室“四种职能”的关联性,才能全面落实并开展好派出检察机构的职责任务。由于社区检察室的各项职能本身来源于派出院内设机构,是派出检察院各内设机构职能的延伸。为此,对于社区检察室来讲,关键问题是要进一步理清社区检察室的职权界别。根据高检院《指导意见》确定的派出检察机构“七个方面”的职责,目前,从各地落实的情况看,社区检察室的职责范围不尽统一,有的过于宽泛,有的过于窄小,还有的不够规范,工作存在随意性、临时性等问题。其中,既有本身在对检察室职能定位时的人为限定所致,也有在检察室实际开展工作中对具体职责的把握不准所致,还有是检察室在具体开展工作中未严格执行职责规范所致。

明确并理清社区检察室的职责范围,既要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派出检察机构的初宗和目的,又要从检察室职能运行的层面,确定具体的职责内容,从而也将关系和影响到派出检察机构的设置模式。关键是要在高检院《指导意见》“七个方面”职责基础上,对各项职责涉及的工作范围作出基本的确定。笔者认为,高检院《指导意见》所确定的“七个方面”,即:1.接受群众举报、控告、申诉,接待群众来访,方便群众司法诉求;2.发现、受理职务犯罪案件线索;3.开展职务犯罪预防;4.受理、发现公安机关、法院、行政机关派出机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问题,对诉讼中的违法问题依法进行法律监督;5.开展法制宣传,依法参与化解涉检矛盾,参与重点地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创建;6.监督并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促进社会管理创新;7.派出院交办的其他事项,完全体现了派出检察机构“保护、监督、教育、预防”的职能要求。

当前,明确并理清派出检察室职责的重点,是第四项职责中“对诉讼中的违法问题依法进行法律监督”的规定,其中涉及的对行政机关派出机构以及对人民法院基层法庭诉讼中的监督工作,按照目前的法律规定,也只能局限于受理来信来访层面,对于受理、发现的相关案件线索应当移送派出检察院的相关职能部门统一处理。而对于公安机关特别是基层派出所的监督工作,既涉及工作模式问题,又关系到工作机制的完善,是当前实践中较难理清和把握,必须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公安派出所是公安机关的基层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管理辖区的社会治安,维护公共秩序,预防和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保护公共财产,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根据1997年实施的《刑事诉讼法》以及《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的有关规定,对于公安派出所的监督工作,从涉及的检察机关内部职能机构来看,主要与侦查监督、公诉以及监所检察部门有关;从监督的范围内容来看,应限定在派出所开展的刑事执法活动以及与刑事执法活动相衔接的行政执法事务。由于检察机关的公诉、监所检察部门在整个刑事诉讼活动中,相对公安派出所在刑事诉讼活动中的角色定位而言,所发生的监督环节主要处于刑事诉讼活动的中后段,而与对公安派出所监督最前沿、最直接的是检察机关的侦查监督工作,这也就意味着,仅在公安派出所监督工作方面,社区检察室虽然作为检察机关的触角延伸,实际上也是检察机关侦查监督工作职能的一种延伸,而这种延伸是在社区检察室不直接承担办理审查逮捕案件状况下的一种有限的延伸,更意味着社区检察室要在不办理审查逮捕案件的状况下,既要对公安派出所显性的刑事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比如对侦查活动的监督,通过深入派出所实地察看,观看录音录像资料等方法,可以检查发现公安人员对犯罪嫌疑人的询问过程是否合法、证据来源是否合法等;又要对公安派出所隐性的刑事执法活动进行监督,比如对立案活动的监督。由于立案监督的范围包括有案不立、不破不立、破而不立、以罚代立、不应立而立、立而不侦、侦而不结、立案程序是否违法、立案手续是否完备等诸多方面。因此,如果社区检察室没有相关信息依据,公安派出所不提供有关材料的情况下,是很难有效开展监督工作的。

从公安派出所的性质和职责看,派出所是治安、刑事案件的最初接触者,也是最重要的行政执法与司法机关。由于目前公安派出所拥有对常发性、多发性案件的侦查权,又处于刑事诉讼的首要环节。因此,社区检察室开展对派出所刑事执法活动的监督,既要有效延伸侦查监督工作职能,又要切实填补侦查监督工作的盲区。为此,其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上,尤其是立案前后的监督工作。

二、社区检察室的设置模式及机构名称

(一)社区检察室设置模式的选择。从检察机关派出检察机构设置的情况看,个别地方的社区检察室还具有审查逮捕、审查、自行侦查等职权,但这类检察室一般随着行政区划变动而设立的,这些职能已经和检察院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虽然它们在模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随着行政区划的增设而发展起来的,相当于一级检察院的过渡形态,随着所在行政区域的正式建立,这一类检察室也会成为一级基层检察院。笔者认为,社区检察室不应赋予其办案的职能。否者,就会造成检察室与派出检察院内设职能机构的职权重叠和混乱。检察室一定要与其“触角”的定位相一致,检察室可以以派出检察院的名义开展相关检察工作,但不能以派出检察院名义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诉讼行为和法律文书。这一点与人民法院派出法庭相比是完全不同的。[1]

由于中国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较大,就是同一省市的情况也具有各自区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管理需求的加大,检察室的设置已经不再局限于满足偏远地区群众对检察工作的需求。所以,社区检察室的设置模式要做到像人民检察院的设置是根本不现实的。根据派出检察机构建设推进的不同情况,笔者认为,社区检察室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设置模式:

一是定点对应式。主要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种就是按照高检院《指导意见》提出的“原则上可与人民法院派出法庭对应设置”的原则派出检察室,还有一种就是根据延伸检察职能的工作需要和实际可能,直接在某一行政区划内、某一社区或者相关单位设置检察室。在派出检察室设置工作探索起步阶段,以及在检察资源不够丰富、交通不够发达的区域或者重点单位,采取有选择的试点、定点设置以及履行有限职能的模式是较为理性和可行的,也完全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采取定点对应设置模式后,派出检察室与派出检察院的关系,一种可以作为派出检察院的职能部门之一,另外一种也可以挂靠于派出检察院的某个职能部门,由该职能部门兼管。

二是定位分片式。主要是基于派出检察机构应偏重对公安派出所监督和社区矫正工作监督的角度和需要出发,所采取的一种设置方式。就是基层检察院以某一行政区划内的公安派出所设置为考量基础,根据本地区情况和实际需要,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将行政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管辖区域,来设置社区检察室。根据公安派出所的总量多少,一般一个派出检察室可以辐射管辖若干个派出所,确保做到对公安派出所监督的全覆盖。派出检察室的常驻办公地应设在其所管辖区域相对中心且交通便利的位置,可以一个乡镇、街道为中心,同时辐射周边多个乡镇、街道。为了便于日常工作的开展,检察室应当在其管辖的其他行政区划内设立定点办公地,定时定人前往办公地点办理和处理有关检察事务。

同时,在派出检察院则应设立一个专门管理检察室工作的部门――社区检察科,作为检察机关的一个内设机构,直接管理检察院所派出的若干个检察室。这与我国香港廉政公署设立的社区关系处有相同之处。[2]

笔者认为,社区检察室设置的这一模式,应该是检察机关派出检察机构的发展方向。虽然,在派出检察机构设置探索起步阶段,检察机关对诸如管制、缓刑、假释的监督手段存在分裂,妨碍了社区矫正监督一体化的实现。[3]但由于派出检察机构的这一设置模式能够做到对公安派出所监督以及行政区域的全覆盖,今后可以逐步将监外执行检察工作全面划归社区检察室承担,使其与监所检察部门承担的“大墙内”检察工作有个延伸,有利于工作的持续全面开展,完善派出检察机构的职能和发展。

(二)社区检察室称谓的选定。从某种意义上讲,名称是职能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机构设置模式以及工作职能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基层检察机关派出检察机构的名称。

实践表明,没有任何名称是自然给予任何事物的,所有的名称都是约定和使用者的习惯。基层检察机关派出检察机构的称谓在设计上,可以按照目前检察工作的基本规律、特点和派出检察工作的实际,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对于采取定点对应设置的,其名称可以统一为“×××人民检察院+所在地行政区划的地域名称+检察室”。例如,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向所在辖区内的杨行镇派出检察室,开展检察室试点工作,该检察室的全称应表述为“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杨行检察室”。所在地行政区划的地域名称以有关乡镇、街道的行政称谓为使用依据。不能以所在地村、居委会的行政称谓为使用依据。

第二种方式:对于采取定位分片设置的,这类检察室根据区域划分,都同时管辖两个以上行政区划,因此,其名称可以统一为“×××人民检察院+(第×片区)+所在地行政区划的地域名称+检察室”。例如,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在淞宝地区派出的首个检察室,同时管辖友谊街道、吴淞街道、杨行镇、顾村镇等四个行政区域,而其办公场所设在其中的杨行镇,所以,该检察室的全称应表述为“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检察院(第一片区)杨行检察室”。用“片区”冠名于检察室之前,可以传递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信息,就是这类检察室不仅仅管辖一个行政区划,而是根据工作需要,在把较大的地区或范围划分成若干小的区域或范围的情况下,分片开展其特定范围内的检察工作的。这种称谓表述方式,应该说具备切实可行性和明显优越性:

一是可以避免当事人的误解或混淆。对于分片管辖开展社区检察工作的,如果仅仅冠之于所在地行政区划名称,对于不是该行政区域的民众会造成一定的误解,以为某检察室只管辖冠有称谓地的检察事务。而纳入“第×片区”就有一种好处,从文字内容上首先就可以传递一种信息,该检察室不仅管辖冠有称谓地区域内的检察事务。

二是基层检察院可以更加灵活地划定派出检察室的管辖范围。在“检察室”之前冠以“第×片区”,那么,便于基层检察院对于“第×片区”的范围内容,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或根据工作的需要,做出灵活调整。

三是可以减少检察地方化的负面印象。在检察室采取跨区域管辖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上述称谓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或者减少社区民众对检察室的不必要负面猜疑,对于减少和防止外部对检察事务可能发生的不正当干预,对于提高社区检察室的司法权威和执法公信力,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三、社区检察室的办公设施及工作保障

统筹做好社区检察室的经费、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保障工作,是推进并深化社区检察室工作的重要保障。检察机关应当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的要求,探索建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区检察室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经费保障水平。同时,应切实加强社区检察室的正规化、标准化建设。具体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为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社区检察室的业务用房一般应选择底层、沿街,原则上应独立使用。应当具备办公、会议和接待群众来访的功能。[1]

(2)社区检察室业务用房内应配置适应办公需求的电话、电脑、复印机、传真机等办公通讯设施;建立统一对外使用的名称、文号和电话号码;建立大事记、工作日志和执法工作记录等材料,形成年度工作档案。应配备工作车辆。

(3)检察室应落实检务公开工作要求,在适当方位设置检务公开栏、检察信箱、便民联系卡等,有条件的还应设置统一的电子屏幕。

(4)检察室应配备技防监控、消防设备、安保设施等设施。接待场所应配备饮水设备及用具、防寒降温设施、应急药品、书写台及残疾人绿色通道等便民设施,接待场所内或周边有盥洗设施。

(5)应统一设置社区检察室标识。检察室的外墙、接待场所、公共区域应配置或安装统一标准的检察室形象标识。社区检察室的所有标识都可以白底蓝字为基本色调,并使用铸有“中国检察”的检察徽章为标识的核心图案。

制作社区检察的门头标识、灯箱标识,应将“检察徽章”居中,并在两边配以“社区检察”中文字体,并在其下方应配以“社区检察”的中文拼音(shequjiancha)。目前有的地方制作的标识采取使用中文字体同时配以英文字体(procuratorial:检察)的方式,不仅不符合我国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和要求,也不方便基层群众识别。

也有的地方制作的标识仅有中文,未配有中文拼音,不仅从标识的格局上缺乏一致性,而且也并不完整和美观。特别是这类标识均未能展现社区检察机构的属性。仅仅用“检察”两个字来传递“社区检察”工作机构的信息也不全面。所以,在标识中直接用“社区检察”中文字体较为适当。如果可能的话,可以采取中英文双语标识的办法,但中文拼音要置于英文字体(community:社区;procuratorial:检察)的前面或者上方。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5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检察形象

执法形象是检察院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的第一印象,一支有文化、讲文明、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认可。因此,要围绕“群众满意”,追求群众认可,建设一支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的检察队伍。

(一)认真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主题岗位练兵、业务竞赛活动

一是根据基层检察院练赛活动方案确定的练赛项目,认真组织教育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同时对各内设机构牵头组织的练赛活动进行督促检查,对敷衍了事、走形式、没有实际效果,责令整改。通过形式多样的练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检察队伍素质,进一步加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树立起新时期检察干警公正、高效、权威的形象。二是组织开展规范司法行为主题知识竞赛活动。通过分组对抗的方式进行知识竞赛,从基层检察院选拔3~5名优秀选手组队参加上级院的竞赛活动。

(二)提高干警群众工作能力,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将群众工作方法培训同业务素质培训一样列入岗位练兵内容,定期组织开展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专题培训,邀请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基层干部现场传授技巧和方法,以此提升检察干警与不同社会层次的当事人沟通协调和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群众工作能力考核考评的工作机制,将干警群众工作能力同业务考评、综合考评一样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将考评结果记入干警个人执法档案,考核结果作为干警评先评优、晋级晋职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宣传人才的培养

建议基层检察院政工部门成立宣传科,由专人负责宣传工作,并定期进行相关培训。

二、加强检察宣传,扩大舆论影响

加强检察宣传,能够提高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检察职能的认知,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信任感。

(一)高度重视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舆论引导和宣传

一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与宣传,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检察机关职能、性质、工作程序,了解各项检察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绩,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形成群众信仰法治、尊重司法,自觉维护司法公信力的法治氛围。二是加强与上级检察院的联系,及时将基层检察院的亮点工作上报上级院宣传部门,争取在省级检察微信公众平台上进行。三是与技术部门对接,在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平台上添加“案件信息公开”、“法律服务”等版块,不断丰富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平台的便民功能。四是提高基层检察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度。将微信公众号推荐给区各部门及各兄弟检察院,同时建议每位干警将我院微信公众号推荐到亲友中。

(二)多形式、全方位加强宣传

一是加强与主要媒体的沟通联系,在主要媒体上设立专栏,定期对基层检察院亮点工作、经验做法、好人好事等进行宣传。二是各部门按照《关于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做好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方案》要求,有计划地开展主题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三是制作介绍检察院的工作的一分钟以内的宣传短片,在公交车、街面显示屏、电梯屏幕上播放。四是采用动漫、卡通的方式对检察工作进行宣传。

(三)做好重要案件信息的网上工作

将基层检察院重要案件信息的范围及时告知给各内设机构,并会同案管部门就相关问题组织案件信息公开培训,请涉及到的各业务部门认真拟制重要案件信息,按规定经科室负责人及分管领导批准后交政工部门。

(四)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处置工作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6

今天这次会议,中心议题是贯彻落实全省检察机关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市检察机关人民监督试点工作,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和《全省检察机关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以保障检察权的正确行使为原则,以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为目标,切实解决自侦案件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的问题。下面,就如何抓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我讲三点意见:

一、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对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必要性的认识

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高检院新一届领导班子站在顺应工作形势发展,完善检察体制的高度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自去年在四川、湖北、天津等十三省市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以来,人民监督员制度的作用初步显现,效果良好。一是通过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在检察机关直接受理案件的几个环节建立起外部监督机制,有效地保障了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增强了执法的公信度。二是人民监督员来自社会各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在其监督过程中,可以排除对检察机关执法活动的外部干扰,有利于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三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不仅促使检察机关有效纠正了自身执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而且使检察干警在执法思想、执法观念和执法方式上有了明显转变,更加注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四是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体现了诉讼民主的要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是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和支持下进行的,赢得了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赞同和支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员会书记xx同志在多次讲话和批示中,对这项改革给予充分肯定,最近又批示:“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下一步可扩大试点,认真总结经验,研究试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人民监督员制度不断完善。”

8月20日,省院召开了全省检察机关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会议,经省委批准,省院将于10月1日起,在全省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省、市(州)、县区三级检察机关共有50个建制院参与试点,我市参与试点的有市院、东辽县院、龙山区院和西安区院。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内容新、任务重、要求急、时间紧,因此,全市检察机关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1、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贯彻落实xx大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进检察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要立检为公,执法为民,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是党的xx大确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全市检察机关的工作服情况看,虽然以往所办理的自侦案件总的来说没有发生大的事故或问题,但是,按照中央和高检院、省院的要求,按照人民群众的期望,应当说还有一定差距。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目的就是把自侦案件作为检察工作接受外部监督的切入点,建立起有效的外部监督机制,确保正确履行职责,有效打击犯罪,保护人权,维护公平正义。

2、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检察机关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我国宪法第27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和检察官法等有关法律也都对此做了明确规定。同职务犯罪分子作斗争,不仅是检察机关的神圣使命,而且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同人民群从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事情。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也是司法机关开展诉讼活动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检察工作就能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相反,如果脱离群众,单独办案,孤立办案,就无法完成刑事诉讼任务。事实上,依靠群众同依法办事是一致的,两者并不矛盾。只有严格依法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协助,只有最大限度地依靠和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才能确保司法的公平和正义。

3、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重大举措。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权力需要有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监督,否则权力就会“异化”,使本来体现人民整体意志和利益的权力蜕变为图谋私利的权力。我国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群众既是行使国家权力的主体,也是监督国家权力运用的主体。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既是人民群众对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有效形式,也是检察机关自身强化法律监督职能的重要举措。人民监督员制度通过规范的程序实现群众参与司法,能够保证监督的公正和有效,提高监督的公信度,有利于实现自侦办案工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坚持求真务实,积极稳妥地开展试点工作

省院明确要求,人民监督试点工作于10月1日正式启动,此前我们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确保试点工作按时启动,这是一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工作,各县区院必须要加强领导,周密安排,高效运作,求真务实,确保全市的试点工作顺利启动。

1、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各县区院要把试点工作放在检察工作全局中考虑,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把这项工作列入党组议事日程,认真细致地部署和检查试点工作,尤其是一把手要亲自抓、周密安排,精心谋划,研究制定本院的试点方案,形成党组都关心,一把手多过问,领导小组具体抓的良好局面。要加强督办和停息反馈工作,各县区院每季度向上级院书面报告一次工作进展情况;对进行的个案监督情况,程序完成后要及时上报,拟改变原决定的,要提前与上级院沟通。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

2、要加强人民监督员办事机构的建设。这项工作能不能开展好,关键取决于有没有得力的工作部门。因此,要高度重视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的建设,选配好人员,保证工作有人抓,事情有人办。根据省院要求,目前市院人民监督员办公室可以暂时挂靠在研究室;有条件的区院也可以设立,不能设立机构的,必须确定专人具体负责,市院要选配2人、县区院要选配1人专门负责人民监督员工作。在选配人民监督员办公室人员方面,应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注意选配大局观念强,政治素质高的同志;二是选配对检察业务、对法律比较熟悉,有一定办案经验的同志;三是选配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善于做沟通协调工作的同志。各县区院要马上把人民监督员办公室组建起来。

3、要严格选好人民监督员。人民监督员的素质、能力、水平,直接关系着对案件的监督质量。选任人民监督员的标准要按照高检院《规定》中的条件来掌握,对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工作能力要并重。要尽量从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为单位、民主党派、科教人员中产生,如有条件还可考虑少数民族、妇女代表,但不要在党政领导和律师中选任人民监督员。根据省院要求,市院应选配7-9名人民监督员,县区院应选配6-8名人民监督员。各县区院院要在9月20日前把人民监督员选聘好。

4、要抓好人民监督员办公所需的基础建设。市院和各县区院,都要尽力为人民监督履行职责提供所需的办公条件和工作保障,该办的事一定要办到位。我们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要主动取得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要在内部消化。在办公条件上要尽量优于我们自己的干警。比如,办公用房、工作台椅、资料文件等,要优先考虑人民监督员。

5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就试点启动阶段而言,要一边加强工作机制建设,一边注意理顺工作程序,加快制度建设。在制度未健全之前,要通过领导协调的方式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切实保证人民监督员顺利开展工作,不能因内部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而影响外部监督工作。

6、要注意保持信息渠道畅通。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是一项探索性工作,各县区院要注意发现新情况和新问题,如有好的经验要及时总结,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加以改进,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各县区院凡是在试点开局后进入监督程序的案件,都要将监督情况写出综合报告,及时呈报市院,以便市院及时总结试点工作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7、要抓好人民监督员培训工作。各县区院的人民监督员选任后,市院将统一组织人民监督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基本情况,要让人民监督员了解监督工作的意义,增强作为一名公民参与政治文明、法治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在思想上对监督工作重视起来;二是人民监督员权利、义务、工作程序等方面要求,使他们知道如何开展监督;三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的有关实体和程序方面的法律规定,使他们掌握相应的法律知识,提高监督工作的准确性。

三、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握接受监督的关键环节

试点工作启动以后,如何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这是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高检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机关直接受理侦查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规定》,对人民监督员的产生、职责、监督程序做好明确规定,在试点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执行《规定》,突出工作重点,切实把握以下三个关键环节。

 1、要突出监督的刚性,避免流于形式。检察机关对自侦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它是在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过程中设置的一种并非是法律规定的程序性的外部监督制度,解决的是办理此类案件缺乏有效外部监督的问题,从程序上弥补了检察环节的监督空白。第二,这种监督具有实质性的内容,并有刚性的监督程序作保证。凡列入人民监督员制度实质性监督范围的事项,全市检察机关都必须按照规定启动监督程序,主动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这也正是保证人民监督员制度不会流于形式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必须保证该项制度在监督程序上的刚性,按照暂行规定的要求,认真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

2、要抓住关键环节,着眼于解决突出问题。从检察机关办理自侦案件的情况看,由于立案还只是侦查工作的开始,不适合人民监督员介入;而进入审判环节的案件,在诉讼程序上已经有了法院裁判的严格制约,实践中此类案件的质量基本上也是有保证的。因此,我们把必须接受人民监督员监督的案件主要限定在直接侦查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不同意被逮捕而提出撤销逮捕决定、检察机关自行撤案、检察机关拟作不起诉这三类案件上,这是比较符合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实际的,逮捕、撤案和不起诉都属于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在刑事诉讼中需要接受外部监督的实质性权力。把这几种权力纳入监督范围,人民监督员制度就能够有效发挥作用;把住了这几道关口,检察机关自侦案件中的突出问题就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试点工作中,一方面我们要勇于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转变执法观念,提高执法水平,自觉做到执法为民,严格公正执法,使我们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能办成铁案,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7

一、检察机关设立派出检察室的历史沿革

进入新时期,高检院在总结原派驻基层检察室工作开展的经验得失基础上,从检察工作要着力于服从和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出发,重新开始了基层检察院派出乡镇、派驻基层检察室的探索和实践。检察长提出,检察工作要“立足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努力做到贴近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推进检力下沉,延伸检察工作触角,在乡镇、社区探索建立派出检察室,开展巡回检察,就地受理群众诉求,提供法律服务,化解社会矛盾”,检察机关要“坚持执法为民宗旨,维护人民群众利益”。近两年来全国各地基层检察院纷纷按照高检的指示精神,结合三项重点工作的开展,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派出检察室或巡回检察室。

二、新形势下加强派驻基层检察室工作的必要性

一是设置派驻基层检察室,符合农村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实践证明,检察机关在乡镇有重点地设置检察室,是非常必要的,派驻基层检察室身处农村第一线,不仅可以及时受理举报、查处发生在农村中的贪污、贿赂及其它犯罪案件,而且在倾听农民群众的呼声、发现涉检问题、监督农村基层组织依法办事、化解矛盾纠纷、宣传法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派驻基层检察室对保护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基层政权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设置和发展派驻基层检察室,是完善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派驻基层检察室是检察机关强化涉农法律监督工作,检力下沉,工作重心下移,法律监督向下延伸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设置和发展派驻基层检察室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派驻基层检察室的性质、职能定位、职责范围、与政法基层“两所一庭”的工作关系和工作程序、内部的管理机制,工作运行机制、保障机制等等。

三是设置派驻基层检察室,有利于全面正确履行检察职责。真正做到让农民群众满意,是派驻基层检察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派驻基层检察室生机和活力所在。检察事业的基础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发展希望也在基层。派驻基层检察室是检察机关联系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重要桥梁,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坚实平台。检察工作向农村拓展,站在广大农民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思民之所忧、做民之所盼,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愿望。

三、派驻基层检察室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原因

(一)法律地位没有明确规定。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只对检察机关的内设机构进行了规定,设置乡镇检察室的唯一依据是高检院1993年制定的《人民检察院乡(镇)检察室工作条例》,其效力无法与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公安派出所组织条例》相提并论,乡镇检察室只能根据“内部规定”探索性地开展工作,因缺乏制度体制支持而处境尴尬。

(二)机构规格不明确。派驻基层检察室是经过省检察院批准设立的,但几次机构改革,地方人事编制部门都是批准的检察院机关内设机构,对派驻基层检察室机构规格从来没有明确过。

(三)保障机制不健全。由于法律依据不足,乡镇检察室没有稳定的保障机制。有些检察室拥有独立的驻乡镇办公场所,有些借用乡镇政府、乡镇部门的办公用房,有些甚至在基层院机关办公。经费方面,由于乡镇检察室的经费无法列入财政预算,仅靠基层院挤出办公经费列支难以为继。人员配备方面,乡镇检察室的干警必须具备独挡一面的较高素质和能力,才能离开院机关独立开展工作,这也加剧了基层院人员不足的矛盾。健全保障机制成为乡镇检察室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工作发展不平衡。这主要源于认识水平和精神状态的差异。有的基层检察院认识明确,始终坚持履行职责,坚守检察室这一基层法律监督阵地,得到各方认可;而有的单位态度迷茫,对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眼光不够开阔,对法律监督职能发挥缺乏深入研究,认为上级没有硬性规定,加之担心检察室难以管理、容易“惹乱”,因而知难而退、坐等观望,导致检察室有名无实,影响了检察室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关于进一步深入推进派驻基层检察室工作的思考

(一)要坚持突出检察职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以监督促进社会管理的创新和提高

主动配合检察机关、公安、法院等有关部门开展调解工作,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使当事人息诉罢访。认真落实检察环节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积极协助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对社会治安动态的研究把握,及时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强化社会管理、消除治安隐患的建议。通过开展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有关社会管理部门和国家工作人员正确履行管理职责,提高管理水平。

(二)要积极争取党委人大政府的支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设立派驻基层检察室是检察机关一项全新的工作,检察工作的开展和办公设施、办公的经费保障离不开地方党委和政府部门的支持配合。

(三)要创新派驻基层检察室的工作机制

派驻基层检察室的工作如果按照在机关“坐堂办案”的工作机制,则不能适应检察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检察室的工作就很难有新的突破,创新工作机制便成了派驻基层检察室工作的迫切需要。要实行涉检上访信息收集机制。通

(四)要找准派驻基层检察室服务农村工作的切入点

检察院工作要点篇8

一、专项整改活动取得的初步成效

总的来看,全市检察机关专项整改活动进展顺利,取得了一定成效,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检察干警规范执法的自觉性有了新的提高。两级院把专项整改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点内容和深化先进性教育的重要措施,坚持把学习和教育贯穿专项整改活动的始终,不断统一干警思想,增强干警参与专项整改的自觉性和紧迫感。通过深刻剖析执法不规范的问题和根源,干警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对规范执法行为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树立了“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正确执法观,坚定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大局意识、法治意识、人权意识、公正意识和规范执法的自觉性得到进一步增强。二是切实查找出了执法不规范的较突出问题。通过排查,两级院共梳理归纳出五个重点部门存在的87个问题,涵盖了检察机关执法办案的各个关键环节,既有不规范的问题,也有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问题,比较全面、客观地反映了当前全市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如在审查逮捕环节查找出个别沟通案件、随意让公安机关撤回报捕案件、介入侦查引导取证不规范等问题,在审查环节查找出诉讼监督力度不够、庭前准备不充分、滥用撤回等问题,在>文秘站:法律文书评查活动,全市检察机关法律文书制作的差错率明显降低;通过强化公诉庭前准备、听庭评庭和案件质量评查,出庭公诉工作更加规范高效,案件质量得到提高,无罪案件明显减少,今年以来全市仅有2人被判无罪,且市检察院已对其中1人提请省检察院以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某县检察院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打击涉林犯罪不力及不规范的问题,结合实际,认真开展“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区治安特点”专项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供有关部门决策参考,并被县委、县政府转发,有效带动了相关执法环节的规范。四是检察业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得到新的加强。在认真查摆整改的基础上,两级院把制度建设摆到了突出位置,对现有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检查,围绕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逐一列出需要立、改、废的制度和规范性文件,分别轻重缓急,确定时间表,有分工、有计划地集中开展了建章立制工作。两级院共制订新的制度规定23项,修改完善制度规定38项,废止不合时宜的制度规定22项。市检察院针对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撤回、制作法律文书工作中存在的较突出问题,分别制定了《介入侦查引导取证暂行规定》、《规范刑事公诉案件撤回工作的意见》和《规范法律文书制作的意见》等,用制度保证规范执法、公正执法,堵塞漏洞,减少执法的随意性。五是有力地促进了办案业务工作的开展。两级院把开展专项整改活动和检察业务工作两手抓、两促进,办案力度不断加大,执法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检察业务工作上了新台阶。今年1至10月,全市共批捕刑事犯罪嫌疑人1534人,提起公诉1861人,纠正漏捕32人、纠正漏诉16人。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101件122人,其中贪污贿赂犯罪案件77件97人,渎职侵权犯罪案件24件25人;在 电力、煤炭、林业、交通工程等行业和领域查处了一批群众反映较强烈的案件,产生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二、开展专项整改活动的主要做法

在专项整改活动中,我市检察机关以“突出一个重点、运用两个载体、抓好三项工作”为总抓手,落实专项整改活动各项任务:

“突出一个重点”:即突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问题、重点案件,集中整改执法不规范的问题。根据高检院、省检察院的要求,全市检察机关抓住职务犯罪侦查、公诉、侦查监督、民事行政检察、控告申诉检察等五个重点部门和环节,重点整改徇私枉法、权钱交易,执法不文明、违法违规办案,、执法不作为以及不能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两级院结合各自实际,深入具体案件和执法环节,查摆出执法不规范、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把问题找准、找实,两级院对20__年以来捕后撤案、不诉和判无罪的135件案件进行了逐案复查,形成了专门的复查报告,并共选择了11个典型案例进行剖析,逐个环节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对策,以重点查摆推动专项整改工作的深入。市检察院还选择了一批重点案件进行跟踪督办,如针对一件刑事申诉案件和一件死刑改判无罪的案件,组织两个专案组,从一些不正常现象入手,已初步查清了部分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该追究不予以追究、徇私枉法、受贿等问题,目前专案正在进一步深挖细查中。

“运用两个载体”:一是深入开展“规范执法从我做起”活动。要规范执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依靠干警严格、自觉地执行法律和规章制度。两级院通过组织规范执法行为大讨论,举办“规范执法从我做起”演讲会,召开典型案件剖析会、规范执法经验交流会等形式,反思执法不规范的危害、分析产生执法不规范的原因以及对此应采取的整改措施,引导广大干警把规范执法看成是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一项要求、一份责任和一种约束,坚持从检察机关做起,从各职能部门做起,从每个干警自身做起。连城县检察院要求每位干警将“规范执法行为规则”放置在各自办公桌面上,时刻警醒对照。在8月30日召开的全市检察长座谈会上,某市检察院由检察长带头,副检察长、科长和一般干警代表立足各自岗位职责,作了“规范执法从我做起”的发言,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健全落实“五个一”制度。在总结、归纳、完善基层检察院好的做法的基础上,市检察院专门下发意见,要求两级院认真落实一案一总结、每月一抽查、每月(季)一评庭、每季一评查、半年一练兵竞赛等“五个一”制度,通过行之有效的载体,切实把规范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和办案质量寓于具体执法活动之中,落实到具体案件上,扎实有效地实施,持之以恒地坚持,并不断创新完善。

“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抓好排查与整改。两级院通过召开查找问题、原因分析会,走访公安、法院、律师事务所等有关单位和部分案件当事人,寄送征求意见函,召开征求意见会等方式,结合学习讨论佘祥林等五个典型案件剖析材料,进行深入查摆问题,摆实、摆深、摆全,不搞表面文章,不看表面问题,既查找出了本单位、本部门执法工作不规范的问题,又查找出了执法不作为甚至乱作为的突出问题。针对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了整改措施,制定了整改方案,扎扎实实地抓好整改落实,对能改的立说立行,马上整改;对一时还不具备条件整改的,也分别列出了专题,提出了整改方向和计划。二是抓好制度建设与落实。两级院在对现有制度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检查的基础上,针对查摆出来的重点问题和突出问题,从细化办案流程、强化执法责任、健全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入手,本着“少而精,急需管用”的原则,结合本部门、本岗位工作实际,及时拟订了一些能解决问题、可操作性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树立制定制度重要,落实制度更艰巨、更重要的观念,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通过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开展明查或暗访,努力使制度规范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干警、每一起案件、每一个执法环节,防止形式主义。三是抓好培训考核。全市检察机关坚持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规范执法行为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等活动。今年6月份以来市检察院举办了全市检察机关侦查监督专项业务培训班、公诉实务培训班和公文写作与文书处理培训班等“三个培训班”,举办了提高侦查技能研讨班、提高发现犯罪能力研讨班、民行抗诉书说理改革研讨班等“三个研讨班”,并先后选送8名业务骨干到中国刑警学院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参加刑事证据、侦查或讯问等内容的课程进修。一些基层检察院还组织了模拟法庭论辩赛、检察业务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练兵活动,把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寓于日常的办案实践中。10月中旬以来,两级院严格按照高检院印发的《培训考核实施方案》组织培训考核工作,市检察院围绕各个执法岗位应知应会的基本制度、基本规范和基本技能,分四批组织两级院主要业务部门的检察官开展了集中脱产培训,于10月26日组织两级院八个重点部门检察官以外的192名干警参加了开卷考试,10月29日又组织两级院反贪、渎检、公诉、侦监、民行、控申、监所、林检等八个重点部门的253名检察官参加了闭卷考试,两级院60名领导班子成员也都提交了撰写的论文,目前已经完成阅卷工作,正在 统计考试成绩,并拟于近期对成绩予以通报。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上一篇:卫生纪检监察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招商引资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