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监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00:06:19

海关监管论文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1篇

>> 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一览表 “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笔谈 2010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 2006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 2008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行榜 全国“老婆”一览表 5月份A股市场新股发行一览表 2015年5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海关监管时限一览表(一) 峰会部分重点项目一览表 海关监管时限一览表(七) 海关监管时限一览表(六) 海关监管时限一览表(五) 海关监管时限一览表(四) 海关监管时限一览表(三) 海关监管时限一览表(二) 最新机构评级一览表 机构最新评级一览表 亚艺术专业分布院校一览表 重要球员转会、续约一览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艺术 > 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一览表 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一览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顺序 报纸名称

国家 发行量(万) 顺序

报纸名称

国家 发行量(万)

01

读卖新闻

日本

1408.1

51

今天日报

印度

92.0

02

朝日新闻

日本

1223.5

52

每日快报

英国

91.1

03 日本经济新闻

日本

464.3

53

欢喜市场报

印度

91.1

04

中日新闻

日本

454.2

54

每日电讯报

英国

89.5

05

图片报

德国

398.9

55

每日星报

英国

89.0

06

每日新闻

日本

395.7

56

祖国报

印度

85.6

07

太阳报

英国

329.8

57

消息报

印度

85.4

08

产经新闻

日本

272.3

58

旁遮普狮报

印度

84.6

09

参考消息

中国

267.0

59

京都新闻

日本

82.3

10

今日美国报

美国

261.7

60

神户新闻

日本

82.1

11

东京体育报

日本

242.5

61

纽约每日新闻报

美国

80.5

12

朝鲜日报

韩国

237.2

62

一针见血报

泰国

80.0

13

每日邮报

英国

231.6

63

中国新闻

日本

79.9

14

华尔街日报

美国

209.1

64

大河报

中国

79.7

15

中央日报

韩国

208.4

65

达拉斯晨报

美国

78.6

16

东亚日报

韩国

206.2

66 丹佛邮报/洛基山新闻

美国

78.6

17

体育日刊

日本

197.5

67

法兰西西部报

法国

78.3

18

北海道新闻

日本

193.5

68

电讯报

荷兰

77.6

19

人民日报

中国

172.8

69

战斗报

巴基斯坦 77.5

20

日本体育报

日本

172.5

70

印度斯坦报

印度

75.3

21

扬子晚报

中国

170.7

71

费城问讯报

美国

75.0

22

纽约时报

美国

167.7

72

每日新闻报

泰国

75.0

23

太阳日报

印度

160.0

73

南方日报

中国

75.0

24

广州日报

中国

160.0

74

休斯顿纪事报

美国

74.7

25

富士晚报

日本

155.9

75

山帝仕报

印度

74.3

26

每日镜报

英国

154.9

76 底特律新闻/自由报

美国

72.1

27

静冈新闻

日本

147.8

77

钱江晚报

中国

72.0

28

觉醒报

印度

145.6

78

真相报

波兰

71.5

29

洛杉矶时报

美国

137.9

79

共青团真理报

俄罗斯 71.2

30

报知新闻

日本

137.3

80

波士顿环球报

美国

70.6

31

产经体育报

日本

136.8

81

电讯报

印度

68.7

32

羊城晚报

中国

130.0

82

米兰晚邮报

意大利 67.9

33

印度时报

印度

128.4

83

长岛新闻日报

美国

67.8

34 美丽马拉雅拉报 印度

122.0

84 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论坛报 美国

67.8

35

泰叻报

泰国

120.0

85

拉贾斯坦报

印度

67.3

36

南方都市报

中国

117.0

86

北京青年报

中国

66.6

37

齐鲁晚报

中国

115.0

87

武汉晚报

中国

66.0

38 印度斯坦时报

印度

110.8

88

纽约邮报

美国

65.2

39

新民晚报

中国

110.8

89

今晚报

中国

65.0

40

楚天都市报

中国

107.5

90

科隆汇报

德国

64.4

41 古吉拉特新闻报 印度

104.1

91

泰晤士报

英国

63.5

42

华盛顿邮报

美国

103.0

92

河北新报

日本

62.4

43

西日本新闻

日本

103.0

93

亚特兰大报

美国

62.2

44 西德意志汇报

德国

102.9

94

共和国报

意大利 62.2

45 新克朗伦汇报

奥地利  100.7

95

纽瓦克明星纪事报

美国

61.1

46 芝加哥论坛报

美国

100.2

96

苹果日报

中国香港 60.0

47

金字塔报

埃及

100.0

97

每日新报

中国

60.0

48

每日体育报

日本

98.4

98

华西都市报

中国

60.0

49

北京晚报

中国

95.0

99

新快报

中国

60.0

50

印度教徒报

印度

93.3

100

智慧日报

印度

59.0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大连保税区向开放型综合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改变传统保税区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痼疾,适应港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大连保税区在管理体制上则宜采取政企分开的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必须调整区内管理机构的权限,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改革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促进保税区的健康发展。

[论文关键词]大连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渐推进,为克服自身发展的问题和适应外在发展环境变化,我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刻不容缓。大连保税区作为中国保税区的中坚力量,亦当先行一步。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大连保税区应以开放型综合自由贸易区为发展目标,在管理体制上则宜于采取政企分开的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大连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是调整与发展目标不相符合的现有体制和管理方式的过程,同时还是解决原有体制中的固有缺陷和矛盾的过程。从内容上来说,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包括了以管委会为核心的行政性机构的设置、权能、管理方式的改革和以海关为核心的监管体制、监管方式的改革。

1区内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

我国保税区管理体制上的多头管理是制约保税区发展的一个痼疾,这一体制的直接后果就是保税区政策上的“政出多门”、“相互抵触”且难以协调,这严重制约了保税区的发展,这也极不利于未来自由贸易区的顺利发展。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体制的长期存在主要是统一立法和统一管理机构长期缺位的结果,但地方政府层面对管委会授权不足和一些地方政府职能部门介入也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当然,从大连保税区的现状来看由中央层面管理体制造成的多头管理问题是无法在地方层面得到根本解决的,但完全可以从地方政府对管委会的授权环节和管委会与港务局的协调环节这两个方面积极推进体制调整,促进区内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首先,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推进旨在保障管委会统一事权管理的体制调整。按照行政组织设立的完整统一原则理顺管委会和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关系,保证管委会机构设置要完整统一、领导指挥要统一,减少区内“一事两办”、“政出多门”的现象。行政组织只有坚持完整统一原则,树立全局整体观念,行政组织之间要协调一致,进行有机的配合,才能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目前保税区行政组织设立的没有完全贯彻行政组织的完整统一原则的问题可以考虑先以地方法规明确保税区管委会是保税区行政管理机关,代表市政府实行统一领导,保税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不论隶属关系,都应接受管委会的管理。明确把保税区管委会作为保税区唯一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赋予管委会高度集中的事权。同时加强保税区职能部门合作制度建设,提高保税区的各部门协调、政策共享程度。在体制上、观念上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垄断,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推动区内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管理的协调、统一性。

其次,适应港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适时推进港区与保税区管理的协调性、统一性。保税区事权统一问题不但涉及保税区内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还涉及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过程中首先实现港区一体化时港区行政管理如何与保税区行政管理协调统一问题。目前的问题是双重性的体制障碍:管委会属于政府的派出机构,而港务局目前仍是政企合一,二者体制难以融合;保税区管委会是地方政府派出机构,有地方政府领导,而港务局则是交通部门垂直管理。目前,应以“区港联动”和“保税港”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区港管理的协调机制,可以首先基于共同经济利益基础上进行一些产业和经营上的合作,促进经济上的一体化运作;然后,在时机成熟条件下,如港务局政企分开之后或地方政府与交通部门有效协调的条件下,推进保税区与港务管理局的统一和协同管理,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港区一体化。

2政府职能的适应性转变

适应未来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要,推进混合型管理模式的建立和完善除了上一点我们提到的解决好体制上的“条块分割”问题外,还需积极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增强区内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发展的连续性。为有效推进政企分开和职能调整需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

大连保税区建立和发展同我国其他保税区一样深深地打上了政府的烙印,保税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权力经济的色彩。政府在保税区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特别是在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创立之初指出,政府的支持和参与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保税区的发展前景。政府不仅承担了规划设计、基础设施投资的功能,还直接参与招商引资。这些对保税区的初创和发展是有必要的,其中政府的积极作为对保税区的快速成型、步入发展正轨具有重要意义。但随着保税区或自由贸易区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区内经济发展对政府管理需求的变化,政府的相应角色和职能的范围也应该作出必要的调整。

首先,要从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转变为经济活动的管理者,政府管理部门真正从具体经济运行活动中退出来。我们已经说过,大连保税区的政府管理体制从形式上来看已经是混合型的管理体制,职能部门与开发公司实现了业务上的分开,但在实践中开发公司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特别是二者在人事权限及官员任职交叉等也使真正的政企分开难以实现。其次,要实现从单纯强调管制职能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大型综合自由贸易区运行的高效率部分的依赖于高效、完善的公共服务,而政府的服务是构成这一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服务,对投资项目的申办、建设、运行实行一部门受理、内部衔接、首问负责、全程服务的服务模式。”建立与投资者和企业间的正式沟通机制,方便对区内经济主体的信息、政策,对企业的建议、咨询、投诉和求助的反馈。

2.2规范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批行为

审批制度是以行政审批作为管理经济的主要手段。过多的行政审批,束缚企业手脚,妨碍市场公平,降低经济效率,严重制约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妨碍国家经济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竞争能力。保税区政府虽然大幅度地推进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但是在行政审批管理上仍有很多与国际惯例不符的方面。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适应未来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需要,也是活跃区内经济的需要。首先,要削减那些对保障经济健康发展不必要的审批内容。职能部门过多的行政审批权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它往往造成少数部门享有特权,垄断市场,这违反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公平、公开竞争的原则,影响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入世及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必然要求政府部门减少行政审批实现规则的接轨。除了重要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特种产品和项目的生产和经营、关系国计民生的少数商品的专营专卖等由政府严格审批外,大部分审批事项应逐步改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其次,致力于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保税区与其他内地相比行政审批的效率较高,但由于其审批权限与上级部门紧紧联系在一起,仍有很大改善空间。保税区设立的初衷主要的一个方面是利用外资来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烦琐的经贸审批手续不利于吸引外商投资,不利于发挥自由贸易区经济运转高效优势的发挥。

2.3推进服务产业的社会化

大力发展和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是区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与转变政府职能、政企分开的要求相符合。保税区在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要致力于培育和引进一些具备一定的实力、规模、业务素质较强的中介公司,向区内企业提供进出口报关、保税运输、现代化库存管理、分拨、进出口、外汇换汇、结算、退税、分拨运输等一揽子服务,改善目前服务公司小而乱的局面,区内社会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增强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管理部门从繁杂的经济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搞好宏观管理和稀缺公共品的供给。另外,管委会也要重视区内商会或者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发展,充分利用好这些中介组织在管理和协调企业活动中的积极作用。最少的政府干预是自由贸易区管理中的重要特征,管委会管不好的大量社会事务,可以交给社会来承担,要培养社会的自我管理的组织。许多社会事务由社会组织自行管理,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进行间接管理,有利于节约政府的管理成本,转变机关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又可减少腐败发生的几率。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些组织,市场经济才有了组织支撑;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政府和群众的关系有了传导体和剂。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利于政府职能的调整,也利于实现管委会对区内事务的有效管理。

3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的整合与调整

监管体制是保税区政府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因为,作为特殊的监管区域,我国保税区与自由贸易区之间差距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区内经济活动和物资流动的自由度上,而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保税区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的相对滞后造成的。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能否实现监管体制的革新是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目标实现的主要标志。从国际上成熟的自由贸易区的基本经验、我国保税区发展的特殊条件以及大连保税区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将大连保税区的监管体制发展目标确定为海关独立监管体制。我们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改革和创新大连保税区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

3.1实现区内监管主体的一元化

大连保税区内的监管机构除了海关之外还有检验检疫等部门同时存在,这也是我国保税区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现状在监管体制上的表现,多个监管部门的同时存在是我国保税区和国际自由贸易区的重要差别,是区内经济自由度差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海关监管方式无论如何改革都无法实现“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的主要原因。要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要推进实现“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目前的监管体制是必须要进行改革的,实现区内监管主体的一元化。当然,由于宏观行政体制的现状及部门利益的存在,区内监管体制的一元化改革必然会面临阻力,在地方层面很难完成。但考虑到大连保税区转型、发展的需要,可以加强地方政府、管委会及各监管部门间相互协调在监管范围和方式上做出些可行的调整,区内监管机构按“一线放开”、“区内自由”的原则改革监管方式,可以暂不撤除质检等部门的驻区机构,但是需将其监管职能转移到“二线”上来,海关也需将监管重心转移到“二线”,同时革新和简化区内管理和一线报备程序。这样可以事实上形成区内海关一元监管的局面,有利于推进“区内自由”进程,待时机成熟时完成监管体制一元化的改革。

3.2提升驻区海关监管机构的地位和权能

大连保税区的驻区海关与我国大多数保税区的驻区海关一样是作为地方海关的派出机构来行使海关的监管职能的,不是作为独立完整的一级海关的地位决定了驻区海关在权能配置上不完整性,驻区海关只是作为派出机构根据上级授权来履行相关监管职责,这一定位也决定了区内海关经常会面临诸多因权限问题而需向上级海关汇报、请示等情况,而这显然会影响通关和监管效率提高。而调整区内海关监管部门的权限的办法也仅能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所以,适应大连保税区特别是未来自由贸易区综合化、大型化发展的需要,可以考虑提升驻区海关的地位和权限使区内海关成为独立的一级海关机构,“在行政上隶属地方海关,在业务上按照地方海关的要求独立运作”。

3.3改革海关监管方式和程序

监管体制上推进区内监管活动中监管主体的一元化以及解决驻区海关权能不足问题等体制性调整对完善海关独立监管体制、促进区内经济活动自由运行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真正实现“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自由贸易区的原则要求,仅有这些还不够,还需对保税区目前的海关监管方式和监管程序做出改革和调整。

遵循“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原则要求,驻区海关监管方式和程序调整应以简化“一线”和区内监管,转移重心到“二线”为努力方向:首先,为有效放开“一线”,应革新现有的“报备程序”。目前保税区的“一线”须向海关报备,虽然较日常的报关大为精简,但我国现行的报备手续实际上都是参照报关手续制定的,所以在程序上几乎没有什么不同,而这在实践上无疑大大限制了货物通过的效率。我们可以参照《京都公约》的相关规定,简化报备手续,这既能与国际通行规则协调一致,又能一定程度的解决“一线”程序繁琐的问题。其次,改革、完善区内海关监管方式。海关监管方式要实现区域监管,而不是目前的货物监管。货物在区域内可以自由流通,而不用向海关备案,也不征收任何税费,只有在货物出区的时候才进行监管。具体来说,海关将监管重点放到“二线”卡口上,货物从境外入区备案、出区核销,取消原来卡口、仓库同时监管的办法,做到货物入去自由、区内生产经营自由。对滞留区内的货物监管可引入风险监管机制,根据货物品种、来源地等进行重点货物的抽检。对因区内企业的加工、运输等作业引起的货物形态、数量、税号改变等情况,海关可有针对性的核对备案记录,不必要求一一对应。在区港联动及保税港试点基础上,将新的监管经验逐渐向全区推开,在全区内实现统一监管,避免港区和保税区的重复监管。另外,加大投入,加强监管部门的电子信息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在较高程度上实现区域监管和通关流程的信息化运作,这对于简化监管流程、提高区内监管效率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我国保税区改革与向自由贸易区转型[J].港口经济,2004(2):6-10.

[2]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概念、探索、实践——大连保税区课题成果汇编[G].大连:大连保税区管委会,2007:257.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保税区;中国;对策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6-0107-01

1 世界自由贸易区的发展现状

自由贸易区从其建立的背景和发展来看,公认的最早的是设立于1547年的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窝那自由贸易区。目前在世界各地设立的自由贸易区有1200多个,其中425个分布在15个发达国家,占35.4%;775个分布在67个发展中国家,占64.6%。美国是世界上自由贸易区最多的国家,至2001年为止已设立256个自由贸易区。在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体制下,自由贸易区由于其设立宗旨和世界贸易组织(关贸总协定)宗旨的一致性,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中国保税区的发展现状

从1990年起国务院批准建立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到现在,我国已建或在建的有上海外高桥、天津港、深圳福田、沙头角和盐田港、大连、广州、张家港、海口、厦门象屿、福州、宁波、青岛、汕头、珠海等十五个保税区。至2004年底,全国15个保税区批准的总面积达到49.75平方公里,实际运作面积为38.50平方公里。十八年来,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组成部分的保税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保税区在对外贸易、出口加工,增进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联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我国天津保税区与第二大自由贸易区――巴拿马科隆自贸区的比较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位于巴拿马运河大西洋入海口处,是西半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是仅次于中国香港的世界第二大自由贸易区,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转口站。科隆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48年,位于科隆市东北部,初期建区面积为49公顷。

中国天津保税区地处环渤海中心,座落在中国北方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天津港港区之内,是华北西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背靠京津两个特大城市,辐射中西部地区,服务腹地包括 11 个省市自治区,2 亿多人口,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增长速度快,外向型经济日趋活跃。

3.1 定性方面

把自由贸易区视作“境内关外”,免征关税,并赋予其他税捐优惠,简化海关监管手续是我国保税区和国际上其他自由贸易区的相同特性。但是从保税区和自由贸易区的定性方面来看,在本质上有所不同。

国际上其他的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初就定位在“境内关外”这一基础上。我国国家没有对我国保税区的定性进行明文规定,致使各部门认识不统一。

国家海关总署对保税区的认识是“海关监管的特殊经济区域”,只是把保税区当作放大了的保税仓库区来监管的,区内仓库与卡口同时监管,没有真正地放开一线,造成了监管手续烦琐。外汇管理部门对资本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一线”,即视同国内企业,经常项目下外汇收付是管住“二线”,区内企业视同“关外”公司。

在定性上的混淆,是我国保税区和世界其他自由贸易区的本质区别。使得我国保税区的进出口行为手续更繁琐,很多优惠政策不能具体落实。

3.2 管理方面

巴拿马科隆自贸区区内管理非常严密,采取的安全措施也非其他国家自由贸易区所能比拟。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内设有海关官员办事机构,但海关对区内货物的储存、流通、销售等正常经营活动不加以干预,海关业务只在进、出区与外界的通道发生。对进出商品的控制很少,豁免关税的范围相对较宽。进出关口手续十分简便,通关效率很高。

我国天津保税区是在政府行政和海关较严格的管理下的,区内采用的货物监管进出性管理与进出区管理存在着双重管理机制。在2007年底,天津保税区海关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子通关系统,把原来的通关手续时间缩短到3小时。但是我国保税在本质仍然是把保税区当作放大了的保税仓库区监管,仍然存在着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层面混乱的问题。

3.3 优惠政策方面

国外设立自由贸易区前,是先建立一个完善的法制建设先立法、后设区,以确保政策措施的统一性和稳定性。为了吸引外资,我国保税区优惠政策较发达国家多,但是各个地区的优惠政策不统一,位于特区和浦东新区的保税区,在所得税优惠上要优于其他保税区,致使国家各部门出台的政策法规存在相互矛盾、缺乏衔接,难以操作的问题。

在科隆自由贸易区内,境外货物进入贸易区或从区内出境,免进出口税,货物销售对巴拿马运河区或过境船只,视为出口,免税。对区内公司所得税采用累进制,税率2.5%-8.5%,两年内免利润所得税,若雇佣巴籍员工,再给予减免0.5%-1.5% 所得税的优惠。对源于境外的股息、自由贸易区内商品销售免税,投资税、地方市政税豁免。

我国天津保税区区内企业从国外进口自用的生产设备、建筑材料、合理的办公用品、从境外进口用于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交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进出口货物进出天津港保税区可以视为进口或出口,用外汇进行结算并办理报关手续;境外与天津港保税区之间的货物交易可以免交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且不需办理许可证;企业可以直接从区外采购原材料、原部件,加工增值后报关出口或部分直接销往国内市场;采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在销往国内市场时,可按进口原料件计价缴纳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为25%,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比较起来,两者在各类优惠政策上大同小异,最大的差异在于我国保税区内的所得税税率要高于科隆自贸区的税率。

3.4 功能方面

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位于巴拿马运河的的大西洋入海口处。而巴拿马运河是连接南美、北美、欧洲转口的重要通道,它横贯本土,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非常利于利于存仓售现和商品的周转。因此,科隆自由贸易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为转口贸易,而为主体功能配套的辅助功能有保税仓储功能、金融功能和服务功能等。

我国天津保税区天津港保税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建设,以自由港区为发展方向,正努力建设海铁、海陆、海空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国际物流高速公路和信息网络高速公路。为此,天津港保税区积极构筑综合优势,是建立现代先进国际物流的有力支撑。

4 结语

通过从微观层面对我国天津保税区和巴拿马科隆自由贸易区的比较,我们可以可以看到我国不断把我们的保税区做成物流更方便、资金流动更自由、优惠政策更多的自由贸易区,吸引外资、促进贸易,带动保税区周围的区域一起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保税区建立之初就是以国外的自由贸易区为准则提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自由贸易方式。也同样是由于我国资金缺少、劳动力丰富、市场和法制等设施不够齐全的原因,我国的保税区和国外的自由贸易区有一定的差距,比如尽管我国保税区的优惠政策很多,但是但是存在海关监管过严、手续过于繁琐,区内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物流等配套服务设施不够齐全等问题,这都是我们以后需要努力解决的。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黎荔.中国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中的对策研究[D].硕士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05.

[3]周娜,杨明华.谈我国从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型问题[J].宏观经济,2007,(10).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保税港区;法律制度;自由贸易区;保税区

一、保税港区概述

1.保税港区的概念。顾名思义,保税港区是传统的保税区与港口的结合,是专门设立在我国对外开放口岸港区以及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的,具备物流、加工、口岸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批准主体是国务院。我国保税港区综合享受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等类似区域的税收政策和外汇管理政策。

2.保税港区在我国的运行状况。2005年6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洋山设立国内首个保税港区,洋山港保税港区由小洋山港口区域、东海大桥和与其相连的陆上特定区域组成,实行保税区、港区出口与加工区的“三区合一”的模式,更加凸显了该保税港区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特别洋山海关的成立,对于洋山保税港区的区位优势和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接着,我国又陆续设立了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海南洋浦保税港区、宁波梅山保税港区、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厦门海沧保税港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深圳前海湾保税港区、广州南沙保税港区、烟台保税港区、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等。即在2005~2009这短短的四年间,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批复决定建设保税港区达13个之多。

二、我国保税港区立法状况

我国保税港区当前的法律制度基本上都是在借鉴其前身——保税区的多年实际操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各保税港区设立后逐步制定出来的。从立法层级上来看,我国当前的保税港区立法主要包括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这类法律一般不是针对保税港区而专门制定的法律,而只是其中某些条文中涉及调整保税港区的一般经济贸易关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经营保税货物的储存、加工、装配、展示、运输、寄售业务和经营免税商店,应当符合海关监管要求,经海关批准,并办理注册手续。保税货物的转让、转移以及进出保税场所,应当向海关办理有关手续,接受海关监管和查验。”该条就规定了对于保税港区的保税货物的海关监管。此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植物检疫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有部分规定。

第二等级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这类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以《暂行办法》为例,它由我国海关总署颁布并于2007年10月3日正式实施,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保税港区进入了法制化的发展和管理阶段。其不仅确立了我国保税港区的界定和一般管理原则,更重要的是规定了对保税港区与境外之间、区外之间进出货物的监管、对保税港区内货物的监管、对直接进出口货物以及进出保税港区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货物、物品的监管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规定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相关规定的整合产物,对于促进我国保税港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另外,以国务院的行政决定、命令和批复等形式颁布的行政规章也有很多涉及到保税港区建设。例如我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这类规定还包括我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等等。

第三等级是由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法律和规章。由于我国保税港区众多,各个港区都有由当地政府制定的管理办法,因而导致了当前规制保税港区的法律规定以地方立法为主。例如主要有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管理规定》、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规定》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管理办法》等。这些管理办法是当地政府从各自保税港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具体问题做出的相关规定,以确保保税港区各口岸职能部门以外的相关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我国保税港区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上述立法对于保障我国保税港区的顺利建设、保税港区桥梁作用及其功能的最终实现有显著作用,并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以及现代物流业的促进发展,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等多方面,都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同时,我们仍应当意识到,当前的保税港区法律体系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我国保税港区立法存在的问题

1.从立法层次来说,当前我国保税港区的立法层次较低,不利于我国保税港区的规范发展。从前述我国保税港区立法现状的分析我们知道,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全国统一的保税港区法律法规,而是由相关的《条例》或《办法》占据保税港区法律法规的主体。但是,这些《条例》或《办法》作为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其性质决定了法律效力的局限性,其中大多数在司法审判中只具有参照作用,而不是一定被认可,从而在实践应用中难以产生有效的约束。另外,由于没有立法层次较高的全国统一立法,从而导致了当同处于低效力层级的不同的《条例》或《办法》发生冲突之时,法律适用和法律解释的困难。同时,不同政府在为其保税港区制定规则时,也缺乏统一的原则指引,这可能进一步导致地方规章的不统一,给我国保税港区的规范发展带来障碍。

2.从行政规章层面来看,针对保税港区的专门立法少,难以满足保税港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专门调整保税港区的法律只有《暂行办法》,另外还有几个保税港区自己制定的管理办法。其余都是在其他相关立法中设立个别条款对可能涉及的保税港区及其货物问题做出规定。这就导致了保税港区的规定分散在不同级别的不同类别的法条之中,对于一般企业的非法律工作者来说,查找起来相当困难,给实际业务造成不便。

3.从保税港区的管理机构来看,各个保税港区管理机构的差异导致了统一监管的困难。在实践中,各区根据其实际情况决定了所设立保税港区的不同定位和功能,由于缺乏统一的立法指导从而形成了“一区一制度”的零散局面。如《洋山保税港区管理办法》规定,洋山设立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由上海市组建,海关和检验检疫等部门、上海市人民政府相关部门、上海市南汇区人民政府和浙江省舟山市人民政府参加;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规定》中,建立保税港区口岸联合监管协调委员会,由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保税港区管委会等单位组成。这就导致了其在结构上的差异,造成了国家统一管理的不便。

4.从监管层面来看,监管模式混乱,各个监管部门权责范围不清,难以实现有力监管。我国保税港区的管理模式是一个基于我国国情协调配合、分工负责的管理体系。它主要是由海关牵头、其他相关机关配合、当地政府协助的管理模式。现行的由地方规章中规定了管委会来担任补充管理者或者说协调人的身份,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暂行办法》的空白,然而,这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管理者的责任和权限不明确,同时各个机构间的关系也未予明,这就可能造成由于管理委员会性质认识的差异而引起的纠纷。

四、我国保税港区法律制度的完善

当前我国保税港区法律制度的缺陷,归根结底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高层级的国家立法所导致。因此为了弥补空白,应当尽快颁布由全国人大制定的《中国人民共和国保税港区法》。同时以该基本法为指导,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立法,形成一套自上而下层级分明的保税港区法律体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税港区法》的立法模式。为了确保保税港区法制的统一和监管的便利,我们应当改变当前各地“各自为政”的现状,转而采取以“由上而下”的以国家立法为主、地方为辅的立法模式。以国家立法为主并不是说在数量上国家立法要大于地方立法,而是指各地方立法均应当以国家的保税港区基本立法为指导,坚持和贯彻基本立法的精神和制度。在没有统一国家立法的方面,再由地方根据其各自的实际情况和各保税区不同的功能定位,加以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也不得和国家的统一立法相矛盾。

2.《中华人民共和国保税港区法》的主要内容。首先,应明确规定保税港区定位和功能。我国的保税港区作为由传统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过渡形式,其立法也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特点,明确“境内关外”的具体含义以及关税、许可证等方面的特征。除此之外,还应该借鉴国际上自由贸易区通行的做法,相应的规定我国保税港区的基本功能,当然,还需要针对具体保税港区的情况在选择功能方面有所侧重。其次,完善港区内的各项优惠措施的规定,尤其是税收制度。税收优惠政策可以说是保税港区的立足基础,税收制度的完善有利于充分发挥保税港区发展的优势地位,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做法,建立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再次,完善港区内的监管制度。我国现有的相关制度对保税港区的定性不明确,使得其所规定的海关监管法律制度与国际自由贸易港区有脱节的地方。应借鉴国外通行的做法实施“一线开放、二线管住、区内不干预”,并且应当把监管重点放在“二线”,海关尤其应该在信赖原则的基础上,对区内的相关经济活动采取原则上不予干预的政策。由企业自由选择在区内对货物分级、挑选、包装等简单加工;在检疫检验方面,应对境外区内的货物进行检验检疫,而对区外进入区内的货物则视同出口,应免于查验。

对于监管混乱的问题,笔者认为可将管理层次分为中央、地方和区内三级,明确权责分属。中央属于决策级,有关保税港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出自中央政府,并行使对保税港区的宏观决策权;地方属于管理级,主要负责实施中央职能部门制定的规章政策,并对各项政策的执行情况实施监管和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还需负责纵横向的协调沟通,以确保该区发展目标的实现;区内的管委会属于运作级,负责具体落实执行各部门的政策,协助各职能部门实施监管服务,还需协调驻区内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工作,并接受区内企业的监督,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行政服务效率,为区内的企业创造便捷有序的环境。

除此之外,还可规定一些配套的规章制度,比如:开发建设、征用土地、信贷发放等,从而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保税港区立法体系和立法内容,力争为我国保税港区功能的充分发挥起到积极的保障作用。

参 考 文 献

[1]高海乡.《中国保税区转型的模式》.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成思危.《从保税区到自由贸易区:中国保税区的改革与发展》.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魏德才.保税港区的法律性质与法制完善[J].西部法学评论.

2009(5)

[4]林汉川,高海乡.我国保税区的功能定位[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0(2)

[5]纪沈岑.从保税港区到自由贸易港区一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功能转型的可行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加工贸易税收制度主要包括保税制度、出口退(免)税制度和征税制度。加工贸易保税制度有全额保税、定额保税和不予保税之分。加工贸易出口退税方法虽然因具体贸易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与一般贸易相比更有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加工贸易征税制度则对不同贸易方式、不同来源料件、区内区外企业实行了区别的征税待遇。

[关键词]加工贸易保税出口退税税收制度

一、加工贸易保税制度

保税制度是一种国际上通行的海关制度。我国加工贸易税收实践中,对于来料加工方式下,合同规定由外商提供的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辅料及包装材料,海关全额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加工出口的成品免征出口环节增值税、生产环节消费税,包括免征工缴费的增值税。但是,进料加工方式下,海关则区别情况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全额保税、定额保税或不予保税。一般来说,保税工厂、保税集团、对口合同可予以全额保税;其它经营进料加工的单位或加工生产企业,其进口的料、件应根据《进料加工进口料、件征免税比例表》的规定,分别按85%或95%作为出口部分免税,15%或5%作为不能出口部分照章征税。如不能出口部分多于海关已征税的比例,应照章补税;少于已征税比例而多出口的部分,经向海关提供确凿单证,经主管海关审核无误,准予向纳税地海关申请已纳税额返还。此外,对有违反海关规定行为的经营单位和加工生产企业,海关认为有必要时可对其进口料、件在进口时先予征税,待其加工复出口后,再按实际消耗进口料、件数量予以已纳税额返还。

但是,若加工贸易进口货物,无论来料加工或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只要进入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库等特殊监管场所,均实行全额保税。但是,基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加工贸易企业位于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特殊监管区域之外,因此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进料加工进口货物仍存在不完全保税甚至不予保税的可能。

二、加工贸易出口退(免)税制度

对于来料加工贸易方式,我国实行以免税为主,不予出口退税的政策。如果出口企业是以来料加工复出口方式出口国家规定不予退(免)税货物的,仍然可以享受免税,但对其耗用的国产材料则不办理出口退税,其进项税额也不得抵扣,而是计入成本。

但是,对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我国实行出口退(免)税制度。该贸易方式下出口货物的消费税的退(免)税办法与一般贸易方式相同,而出口货物的增值税的退(免)税则有所区别,即根据进料加工复出口的具体贸易形式而采取不同的出口退税计算方法。

1.作价加工复出口

出口货物退税额=出口货物的应退税额-销售进口料件的应缴税额销售进口料件的应缴税额=销售进口料件金额×税率-海关对进口料件实际征收的增值税税额其中:“销售进口料件金额”是指出口企业销售进口料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税率”是指当进口料件征税税率小于或等于复出口货物退税税率的,按进口料件的征税税率计算,而若进口料件征税税率大于复出口货物退税税率的,则按复出口货物的退税税率计算;“海关对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进口料件实际征收的增值税税额”是指海关完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

2.委托加工复出口

出口货物应退税额=购买加工货物的原材料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进项税额×该原材料等的适用退税率+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工缴费金额×复出口货物退税率+海关对进口料件实征增值税税额海关对进口料件实征增值税税额=应征税额-减征税额

3.自行加工复出口

(1)实行“先征后退”法计算出口退税的生产企业的计算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征税税率-(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征税税率)

当期应退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退税率-当期海关核销免税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退税率

(2)实行“免、抵、退”法计算出口退税的生产企业的计算方法:

—当期应纳税额=当期内销货物的销项税额-(当期全部进项税额-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上期留抵税额

其中:当期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当期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

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征税率-出口货物退税率)

免税购进原材料包括从国内购进免税原材料和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且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价格为组成计税价格,即

进料加工免税进口料件的组成计税价格=货物到岸价+海关实征的关税和消费税

这里,当纳税人有进料加工业务时则应扣除“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且当“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大于“出口货物销售额乘征退税率之差”时,“免抵退货物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按0填报,其差额结转下期;按“实耗法”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包括单证不齐全部分)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出口货物所耗用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按“购进法”计算的“免抵退税不得免征和抵扣税额抵减额”,为当期全部购进的进口料件组成计税价格与征退税率之差的乘积。

—免抵退税额=出口货物离岸价×外汇人民币牌价×出口货物退税率-免抵退税额抵减额

其中:出口货物离岸价(FOB)以出口发票计算的离岸价为准。若出口发票不能如实反映实际离岸价的,企业必须按照实际离岸价向主管国税机关进行申报,同时主管税务机关有权依照《中国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等有关规定予以核定。

免抵退税额抵减额=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出口货物退税率

其中“免税购进原材料价格”如上所述。

—当期应退税额为当期期末留抵税额与当期免抵退税额之间的小者由此可见,当出口货物的征税率与退税率不一致时,与一般贸易出口相比,加工贸易出口有助于减轻企业承担的征退税率不一致导致的税收负担。因为,一般贸易出口企业需要承担所有征退税率差额部分的负担,而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则只承担国产料件部分的征退税率差额负担,若加工贸易企业全部使用进口料件,且全额保税,则基本不受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出口退税率降低的影响。

此外,当加工贸易企业将用保税进口料件加工的产品转至另一加工贸易企业进一步加工后复出口时,贸易部门与税务部门对这类深加工结转业务的税收处理并非完全一致。根据目前的有关规定,海关对深加工结转业务视同进出口贸易实行保税监管,即并不对该项业务征收任何进出口税费;但是,税务部门则自2001年1月1日起,老三资企业(1993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三资企业)“不征不退”的免税期满之后,对所有企业的深加工结转业务均视同内销先征税,然后再在出口环节办理退税,并且深加工结转环节使用的国产料件不予办理出口退税。显然,这种不一致增加了此类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深加工结转业务的发展,也不利于加工贸易价值链条在国内的延伸。故而,有的加工贸易企业便利用特殊监管区域或特殊监管场所的税收优惠制度,来解决此类问题。根据《出口加工区税收管理暂行办法》(国税发[2000]155号)、《保税物流中心(B型)税收管理办法》(国税发[2004]150号)、《关于保税区与港区联动发展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4]117号)、《关于洋山保税港区等海关监管特殊区域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国税函[2006]1226号)等的规定,区外(或中心外)企业运入区内(或中心内)的货物视同出口,准予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出口退税;区内(或中心内)企业销售给区外(或中心外)企业的货物视同进口,当该区外(或中心外)企业开展加工贸易时,准予其按照加工贸易税收政策执行。这样,深加工结转业务中,上下游企业就可以通过上述区域或场所获得最大利益,即上游企业的货物入区(或中心)就可以获得退税,而下游企业从相应园区(或中心)进口货物并获得发票,向海关办理“进料加工”就可以享受进口料件保税,从而减轻了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

三、加工贸易征税制度

1.加工贸易出口企业出口国家规定不予退(免)税的货物

出口企业以来料加工复出口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税货物的,仍然享受免税;但是,出口企业以进料加工复出口贸易方式出口不予退(免)税的货物,则必须按复出口货物的离岸价格与所耗用进口料件的差额计提销项税额或计算应纳税额。此外,若该不予退(免)税的货物为应税消费品,还应按复出口货物的出口数量或离岸价格计算缴纳消费税。

2.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应税商品征收出口关税的规定

加工贸易项下出口应税商品,如全部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成)品,不征收出口关税;如部分使用进口料件加工的产(成)品,则按海关核定的比例征收出口关税。具体计算公式是:

出口关税=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出口关税税率×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国产料件占全部料件的价值比例

其中,出口货物完税价格由海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的规定审核确定。

企业应在向海关备案或变更手册(最迟在成品出口之前)时,向海关如实申报出口成品中使用的国产料件占全部料件的价值比例。

3.加工贸易进口料件与产(成)品内销

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或者成品因故转为内销的,海关凭主管部门准予内销的有效批准文件,对保税进口料件或制成品依法征收税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流星毕业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而的,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是篇高质量的论文,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希望此文章能对您论文写作,提供一定的帮助。加工贸易税收制度解析为免费毕业论文提供,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

款并加征缓税利息;进口料件属于国家对进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还应当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未出口的成品按内销征税,并不予办理出口退税,已办理出口退(免)税的,应追回退(免)税款。加工贸易保税进口料件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加工贸易企业可向海关申请内销,并免于商务主管部门审批,属于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环保总局及其授权部门进口许可证件管理范围的,免予提交许可证件。海关对申请内销的边角料根据报验状态归类后适用的税率和审定价格计征税款,并免征缓税利息。

由此可知,加工贸易出口应税商品或不予退(免)税商品的征税制度对进料加工、来料加工以及国产料件、保税进口料件区别对待,没有一视同仁,这显然不利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提高加工贸易产品的国内增值率。其次,虽然加工贸易料件与制成品内销制度中规定“进口料件属于国家对进口有限制性规定的,经营企业还应当向海关提交进口许可证件”,但未明示该规定是否也适用于制成品,从而使得企业可能利用加工贸易方式规避国家对某些制成品的进口限制,在国内销售该类产品。最后,根据规定,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内企业内销的制成品,其补税时的完税价格按制成品的成交价格审定;而区外企业内销制成品时,则按料件的原进口成交价格或与料件相同或类似的进口货物的成交价格为基础审定。一般情况下,制成品的成交价格要高于料件的成交价格,而且根据“关税升级”理论,制成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也要高于料件的进口关税税率。因此,这种差异显然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不利。

总之,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并且其税收管理涉及税务与海关等多个部门,从而导致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在引导我国加工贸易顺利实现转型升级的前提下,我国各相关部门应协调统一加工贸易税收制度,在尽可能保持税收中性的基础上,合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从而确保我国加工贸易制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心一刘翠微编著:出口退(免)税手册[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保税港区;法律制度;基本法

一、概述

自2005年6月22日我国设立第一个上海洋山保税港区时起,我国进入了保税港区的快速发展时期,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立了14个保税港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第2条规定:"本办法所称的保税港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国家对外开放的口岸港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具有口岸、物流、加工等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二、我国保税港区的法律性质和发展现状

(一)法律性质

1.保税港区是特殊经济区

特殊经济区是指包括边境贸易地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其他在关税、国内税和法规方面已建立特殊制度的地区。[1]自1979年以来,中国根据WTO的规定设立了许多特殊经济区,而我国的保税港区正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开放的具有口岸、物流和加工等功能的特殊区域。在保税港区可以实行特殊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因此,保税港区可以被认定为特殊经济区。

2.保税港区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促进转口贸易等目的而实行特殊海关监管制度的特定区域。[2]我国《海关法》第34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监管。"由此可见,我国的保税港区应当是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3.保税港区是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区域

我国所有的保税港区都是设立于某省或者市的区域内,没有跨省或跨市而建的现象,因此地方政府将保税港区纳入其行政管理范畴,即由当地政府负责保税港区的监管工作。为了更具体更有效地对保税港区进行管理,各地方政府还专门就此出台相应的地方规章。如《天津东疆保税港区管理规定》(以下简称《东疆规定》)和《上海洋山保税港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洋山办法》)。因此,从管理主体上讲,保税港区属于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区域。

(二)发展现状

保税港区是加入世贸后我国运用WTO规则和促进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保税港区着眼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五大功能。自2005年6月22日我国设立了第一个保税港区,此后便拉开了保税港区相继设立的帷幕。目前我国共设立了14个保税港区,除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外,其余都设立于沿海港口,整合临近出口加工区,保税区或者保税物流园区而成。总体而言,保税港区是我国目前港口与陆地区域相融和的区位优势最明显、功能最齐全、保税物流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境内关外",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三、我国保税港区的立法现状和法律困境

(一)立法现状

目前我国调整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主要有三个层次,涉及两个方面。从立法层级上来看,相关立法主要包括三个等级:一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这些法律并不是专门针对保税港区制定的,而是仅在某些条文中做出相关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下简称《海关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以下简称《对外贸易法》)等。第二等级是由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行政规章。这类法律主要有《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等,尤其是前者的颁布使我国保税港区进入了法制化的发展和管理阶段。第三等级是由各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法律和规章。目前规制保税港区的法律规定以地方立法为主。这类管理办法主要有《东疆规定》和《洋山办法》等。

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直接调整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和间接调整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直接调整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主要有《暂行办法》和各地方立法。目前这类法律法规尚不全面。间接调整保税港区的法律制度主要指包含了与保税港区法律制度相关条文的法律法规,如《海关法》和《对外贸易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不具有直接调整的功能,但是对保税港区的建设也能起到间接的保障作用。[3]

(二)法律困境

1.保税港区的基本法缺失

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出台了一些与保税港区相关的立法,但仍不够完善,尤其是缺少中央层面的专门立法。由于缺少统一的基本法,各地各部门依照自己的理解执行相关操作,制定的地方立法也存在法律冲突和法律矛盾的现象。这为保税港区的有序发展带来了较大的障碍,导致我国保税港区发展布局的紊乱。为了协调和统一各地方立法,使保税港区的发展和管理有法可依,制定一部关于我国保税港区的中央级别的基本法是当务之急。

2.相关立法具有滞后性

目前我国只有部委和地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对保税港区进行法律规制,而这些法律法规层次较低,规范性不强,并不利于调整保税港区复杂的法律关系,缺乏对保税港区内各行为主体的引导与制约作用。各保税港区在管理体制、优惠政策、海关监管等方面也存在地区差异性,往往在设立保税港区后各地才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这样的做法使得保税港区的立法具有滞后性。实际上,法律应是保税港区建立的前提。

3.各保税港区管理者不明确

《暂行办法》并没有规定保税港区的管理者,目前各个监管部门权责范围不清,难以实现有效的监管。《东疆规定》和《洋山办法》规定了由地方政府设立的保税港区管理委员会担任管理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暂行办法》的空白,但并不能解决目前我国保税港区监管主体不明确的问题。我国保税港区的管理模式应当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设立。[4]笔者认为可以考虑由海关牵头、其他相关机关配合、当地政府予以协助的管理模式。

四、我国保税港区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尽快制定我国保税港区的基本法

在制定统一的基本法时,必须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和各项实际。首先,应明确规定保税港区定位和功能。通过相关立法的制定,明确我国保税港区的基本功能。其次,完善港区内的各项优惠措施的规定。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我们应当建立一套细致的税收法律制度。再次,完善港区内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主体和权责范围,解决监管混乱的问题。最后,还可制定一些配套的法律法规,建立一套独立和完整的保税港区立法体系。

(二)根据各保税港区的特殊情况制定特别法

由于各地保税港区的功能和发展目标并不一致,应当在考虑各地保税港区的特殊情况后制定特别法。目前与保税港区外汇、贸易和税收等法律关系配套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应尽快出台与国家政策相匹配的法律法规。如保税港区税收法律制度十分重要,应完善保税港区关税、出口退税、所得税等的一系列税收优惠的规定。

(三)完善《暂行办法》

我国规范保税港区整体运行的《暂行办法》是一部专门的法律规定,但它比较偏重于实体方面的规定,不具有较强的操作性。由于实践中保税港区法律问题的复杂性和现实性,目前需要增加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性规定。笔者认为可以在《暂行办法》的基础上,由海关总署制定一部具体的《实施细则》,并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来立法。该《实施细则》必定对全国保税港区的监管和管理工作具有规范作用,可以促进我国保税港区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书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魏德才.西部法学评论[J].保税港区的法律性质与法制完善,2009(1).

[3]张丽娜.论我国保税港区法律制度的完善[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0(2).

[4]石苗苗.我国内陆保税港区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关键词 网店走私 网络犯罪 法律监管

近期,一件“网店走私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前空姐李某等人在韩国免税店购买化妆品等物品,多次通过无申报通道携带入境,然后在网店上进行销售、牟利,偷逃海关进口环节税100余万元。北京市二中院依法判决李某等人犯走私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至5年不等。这一案件被报道后,社会各界议论纷纷、观点不一。许多网民对这一处理结果表示不理解,认为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走私罪值得商榷,即使依法认定有罪,也没有必要判处11年重刑,可以通过加重罚金的形式予以惩戒。

一、重视“网店走私”中的问题

以上案件虽然算不上什么重特大案件,但却引发了如此多的热议,究其原因是随着出国旅游的便捷与网络购物的发达,海外代购、网络直销等商务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关系到厂商、物流、消费者等多个群体的切身利益。因此,李某案件并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反映出现代商贸中的一些特点和问题,隐含的是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

实质上,此类案件无论数额多少、情节轻重,在行为方式上都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一是购货多采用“以客代买”形式,即以游客携带自用货物的方式,如“蚂蚁搬家”将大量的货物零散闯关入境;二是销售主要采取“网店直销”模式,即通过网络交易平台实现无店铺销售,从而免除相关的税收和监管环节。这两种形式的结合,使得“网店走私”成为发展迅猛的一种营销模式,许多商家和个人从中获利和受益,损害的是国家的海关监管和税收利益,冲击的是国家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秩序,更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出了一种人人违法、法不责众的社会现象,折射出了现有法律制度和司法体制中的漏洞,亟待通过完善法制、细化规则予以修补。

二、强化对“以客代买”的控制

海关总署颁布的2010年第54号公告《关于进境旅客所携行李物品验放标准有关事宜》规定:进境居民旅客携带在境外获取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总值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的,海关予以免税放行;超出5000元人民币的,经海关审核确属自用的,海关仅对超出部分的个人自用进境物品征税,对不可分割的单件物品,全额征税。应该说该规定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实际中却收效甚微,综合分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宣传不到位,许多涉案人反映对此规定并不明知,一些海关关口也缺少明显的警示标识;二是执行不严格,许多海关关口对于入境人员随身物品的检查流于形式,在客观上更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无法准确核实旅客自带物品的价格和用途;三是无惩罚措施,对于未申报关税的违法者缺乏有力制裁,不足以警戒以身试法者;四是不能从根本上防止散客闯关、“蚂蚁搬家”现象,对于人多、货散、价低等情况无能为力。

根据统计,2011年仅深圳口岸日均监管旅客达54.4万人次、客车2.1万辆次,因此,海关监管的压力极大,仅把希望寄托在加强关口检查这一个环节,并不现实。需要抓住源头。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和打击集团化的“水军”,即形成“以客代买”规模化的集团,同时加大对广大旅客的宣传教育。根据刑法规定,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以偷逃税额5万元以上为构成要件,5万元以下的处行政处罚;同时,《刑法修正案(八)》对一年内曾因走私被给予两次行政处罚后又走私的情形也认定为走私罪,数额和次数的双重规定有利地震慑抱有侥幸心理偷逃关税的代购商。另一方面着重对重点商品的监管,集中审查高档化妆品、电子产品、名牌箱包等高价值物品,严格控制此类物品的入境,维护国内市场稳定和合理价格。

三、加大对“海外代购”的限制

“以客代买”仅是多种“海外代购”形式中的一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为满足各种消费需求,网上代购已经越来越普遍。仅在淘宝网上,就有超过10万家店铺可“代购”境外商品,涉及各种门类。虽然,国内消费者代购的商品一般属于小批量、零散的商品,是一种跨国小额贸易,但是每年的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左右。正是这些跨国小额贸易的消费需求造成了网上代购繁荣。“海外代购”进货渠道有三:第一,通过正常的渠道运输,此途径需要缴纳各种税费,属于合法贸易;第二,通过私人包裹邮寄;第三,个人通关带货,即“以客代买”,后二种形式就可能涉及到违法问题。海关总署2010年第43号公告,取消对个人邮递物品500元人民币的免税额,并且对邮递进境物品应缴进口税超过50元人民币的一律按商品价值全额征税。这从一定程度上缩减了通过邮寄方式走私物品入境的意愿和渠道。

海关的设立与关税的征收,不仅是为了积累社会财富、合理分配收入,且更重要的是稳定国内商品市场、保护自主产业,维护经济基础,从根本上有利于国家、社会和个人。而经营者为了能够贱买贵卖赚取更多的利润,会极尽所能逃避税收和监管,消费者也为了能够以较低价格购买到心仪的商品,助长了走私行为。实际上,非法的代购行为不只是损及国家的税收收入,而更深层次造成对一个国家自主品牌、市场秩序、经济基础的冲击。因此把好进口关,不仅是打击直接的走私行为,对于“海外代购”这一新兴的商贸形式也要合理控制,使其在合法的范围内健康的发展。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各种新的代购形式,防止某些人通过其他非法手段进行走私活动。

四、严格对“网店直销”的监管

国家工商总局2010年7月1日起实施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较为全面地对网店经营者进行了系统规范。网络商品、服务经营者在经营中需公示其工商登记注册信息或提交其姓名、住址等真实身份信息,并遵守各类商业规则包括真实准确商品和服务信息、出具购货凭证或者服务单据、不违反法律法规、不侵犯他人权益等,以便于工商税务等部门监管和广大消费者的监督。此外,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关于调整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规定,网店经营者应当依法向税务部门申报纳税,并且销售进口商品的经营者还应代缴相应的增值税,其中部分特种商品如化妆品、贵重首饰、高档手表等还需缴纳消费税。除此之外,北京市等地还出台规定,要求营利性网店必须先取得营业执照后才能经营。尽管近几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于网络经营这一新事物的管理,但是总体而言还处在探索阶段,法制相对滞后、管理措施有限、情况复杂多变。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海关新政 跨境电商企业 可持续性

一、跨境电商行业分析

“跨境电商”是跨境电子商务的简称,是指来自不同关境的贸易参与主体通过在线交易平台进行支付、结算等环节,并通过跨境物流完成商品送达、惠及消费者的一种国家商业活动。跨境电商依托支付平台、物流公司、电商平台构成跨境电子商务的在线交易模式,在支付、结算、物流的环节中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说,跨境电商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贸易一体化,通过跨越国界间的阻碍发展无国界贸易,形成世界经济贸易的新模式。从微观角度来说,跨境电商形成了一种多边、立体的经贸合作方式,有利于促使国内企业进驻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贸易额增长势头迅猛,电商服务业成为新兴行业,跨境电商发展模式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国内多数企业在整体出口增速趋缓的背景下加入跨境电商贸易中,促进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我国跨境电商企业的交易规模日益增大,跨境电商贸易额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电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现在不但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将海外代购深入人心,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未来它甚至会改变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图2是2014~2016年我国跨境电商市场规模数据分析。目前,我国跨境电商打破了传统外贸模式下国内外渠道,如进口商、批发商、分销商甚至零售商的垄断,建立了生产企业与个体批发商、零售商乃至终端消费者的直接联系,有效减少了商品流转成本。贸易中间链路的缩短意味着企业有了更大的盈利空间,也让终端消费者获得更多的实惠。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扩大,201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进出口贸易规模最大的国家。同时,跨境电商贸易也快速增长。2014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2万

亿元,增长率为35.48%,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89%。跨境电商平台企业超过5000家,境内通过各类平台开展跨境电子商务的企业超过20万家。此外,在我国传统外贸发展速度放缓的大环境下,跨境电子商务却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商务部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为1.6万亿元,同比增长33%;2012年,我国外贸增速仅为6.2%,而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万亿元,同比增长25%。据商务部测算,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将达6.5万亿元,2017年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有望突破预计增长至8万亿元,年均增速接近30%。这说明跨境电子商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将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增长户。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零售额有望达3.6万亿元。

(二)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影响

2016年4月8日,我国正式施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其中,规定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消费税等,海关新政的施行有利于规范市场,促进我国跨境电商企业有序发展。这个仓促出台的新政,看起来并没有受到欢迎:跨境电商觉得受到了打压,消费者觉得商品价格会进一步上涨,而海关面对一些虚假新闻时也显得很无奈。在这些传闻的背后则是依然庞大的利益空间,即便税收新政可能会造成成本上升、价格上涨,但从长远来看,这个行业依然具有庞大的利润和市场空间,没有人会轻易放弃。在新政开始执行后,跨境电商相关领域的创业公司被普遍认为将遭遇巨大冲击,从业者必须尽快找到应对方法。在税制改革前,跨境电商是政策的宠儿。2014年7月,海关总署接连出台《关于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进出境货物、物品有关监管事宜的公告》和《关于增列海关监管方式代码的公告》,即业内熟知的“56号”文和“57号”文,从政策层面上承认了跨境电子商务,也同时认可了业内通行的保税模式,此举被外界认为明确了对跨境电商的监管框架。在两个文件公布前,“6+1”个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开放则给予了跨境电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即通过跨境电商渠道购买的海外商品只需要缴纳行邮税,免去了一般进口贸易的“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在新税收政策实行前夜,各跨境电商平台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态度。据聚美优品相关采购人员表示,在税改前,聚美优品并未停止囤货,反而尽可能去搜罗更多优质商品。但是也有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在税改前大幅减少了采购数量。此次新政实行最大的质疑来自政策宣布的仓促。现在一些跨境电商平台对新政虽然抵触,但依然在享受相关政策红利。

二、海关新政解析

(一)海关新政的主要内容

2016年4月8日,我国正式施行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税收新政,其中的关键内容是明确跨境电商企业与消费者形成的新型贸易形式,对此展开征税活动。海关新政公布了商品清单,清单中规定了特定的税号商品。跨境电商企业的单次交易限值为2000元,个人年度交易限值为2万元。海关新政中将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商品税率设置为0%,增值税和消费税取消免征税额,征收应缴税额的70%。超过个人年度限值的交易或超过2000限值的单个商品需进行全额征税。跨境电商企业与消费者贸易方式无需进口许可、检验检疫等证件,可直接根据当前行邮渠道通关方式结算。海关新政后,跨境电商零售M口水平对比如表1所示。食品饮料及母婴产品等商品消费低于500元时,税改前税率为10%,消费低于50元免征税,税率实为0%;税改后增值税率为11.9%,同比上浮11.9%。食品饮料及母婴商品消费高于等于500元时,税改前税率为10%;税改后增值税率为11.9%,同比上浮1.9%。服装配饰及家用电器消费低于250元时,税改前税率为20%,消费低于50元免征税,税率实为0%;税改后增值税率为11.9%,同比上浮11.9%。服装配饰及家用电器消费高于等于250元时,税改前税率为20%;税改后增值税率为11.9%,同比下降8.1%。化妆品类商品消费低于100元时,税改前税率为50%,消费低于50元免征税,税率实为0%;税改后增值税率为11.9%,消费税率为21%,同比上浮32.9%。化妆品类商品消费高于等于100元时,税改前税率为50%,税改后增值税率为11.9%,消费税率为21%,同比下降17.1%。

(二)海关新政的出台背景

海关新政出台的主要原因在于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口行业发展迅速、跨境电商平台数量大幅增加,跨境电商业务也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行业的发展提高了进易值,也提升了进口贸易量的所占比重,对一般贸易的进口造成了严重冲击。海关新政未施行前,海关间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归入行邮渠道监管,其通关条件优于贸易监管模式。这将导致用于经营贸易的进口业务也欲采用缴纳行邮税通关,此类行径将造成逃税、避税现象频发,对征收进出口贸易关税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冲击了一般的贸易进口,形成不公平的竞争现象。同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行业的碎片化贸易形式易引发海关监管风险,通过跨境货品化整为零的方式实现避税行为将造成我国税收的严重损失,非法分子利用贸易形式的漏洞进行违法犯罪等走私行为。在支付方面,跨境电商贸易通过网络银行支付时,国外银行遵循的保密制度导致中国海关难以获取准确信息,这都将造成海关监管问题频发,加大海关监管的难度和成本。

(三)海关新政施行的深远意义

实行海关新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跨境电商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中的中坚力量,在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统计数据分析,我国跨境电商企业近5年的交易规模增长了4倍,占进出口贸易总规模的比重也逐年增加。随着进口贸易总额的增加,跨境电商企业所占的市场贸易份额也逐渐加大。由于当前的配套政策和管理方法并为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导致我国的跨境电商企业出现过度生长现象,进而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并对传统的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良影响。为处理好跨境电商企业与传统进出口贸易企业之间的关系,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全面发展,需由国家出台改革政策。施行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具有系统化规范管理的意义。

只有政府出台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进行规范化管理,整合跨境电商贸易链条上的主体,将跨境电商通过服务平台与海关联网,明确通关征税的操作流程,将贸易过程纳入海关的监管范围内,才能提高中国海关的监管效率。施行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具有全方位统筹发展的意义。从国家利益的长远角度出发,统筹规划跨境电商企业和传统进出口贸易企业,促使海关新政发挥出最大的综合价值。

三、海关和跨境电商企业在新政施行过程中的问题

(一)海关新政实施存在问题

第一,虽然海关新政酝酿时间较长,但对外宣传做得不到位,突然,让许多跨境电商企业措手不及。例如,15号公告对部分进口物品完税价格进行了调整,大部分化妆品及高端滋补品的完税价格大幅提升,笔记本电脑、照相机等电子产品的完税价格则有所下降。例如,精华液的完税价格从每瓶150元提高到300元,眼霜的完税价格从每瓶100元提高到200元。燕窝、冬虫夏草的完税价格分别从每千克1.5万元和5万元上调至3万元及10万元。这对许多以跨境电商为单一渠道的企业而言无异于是“腰斩”。4月8日之前,国内知名跨境电商平台聚美优品1天能达到

10万单左右,新政对它的影响大概持续了2个礼拜,后期升上来之后能达到现在的水平,但1天也只有6万多单。政府监管部门应当考虑跨境电商企业的接受度,不应仓促出台政策。同时,相关政府部门并未对新政的配套材料和施行意义作出重要解释,导致海关新政施行后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第二,海关新政在正式施行前后对跨境电商企业的监管未度过平缓期,存在较大落差,新政考虑得不周全造成跨境电商企业难以全面接受新政策。例如,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的电子交易平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短时间内要求企业对系统进行优化升级;要求跨境电商、物理企业等相关企业在新政施行前期做好基础建设,及时处理已经签订的合同与订单;高效处理超出2000元限制的涉政商品;短时间内要求跨境电商企业及相关企业处理这些问题,未给予企业充足的时间准备,也未充分考虑企业的实际利益,加大了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造成的冲击。此类问题的发生也将提高海关部门的监管难度,降低跨境电商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第三,海关新政正式施行后在现场的操作难度较大,现场自由的裁量权将造成一定的执法风险。造成现场操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操作实施细则。海关新政通知前,并未给出明确的海关具体操作细则,也未明确规定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的限额和起算时间节点。海关操作人员未收到办理监管证件的相应通知,操作现场缺乏统一的执法依据,进而提升了新政执法风险,加大了现场操作难度。由于税收征管的工作量增加、行邮税率上调,多数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将产生税费,海关开具现场税单的任务量加大,缺乏足够的人力资源也是造成海关新政现场操作难度大的重要原因。在海关现场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商品归类和征税价格还存在疑虑,部分套装商品中存在高、低税率征税商品,如零售进口商品中既存在税率为30%的护肤品,又存在税率为60%的化妆品。根据物品归类原则,需要将套装物品中的商品按功能进行相应归类。由于现场执法难以统一,导致各地海关对套装物品的功能归类无法统一,进而降低了海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加大了海关新政的现场操作y度。

第四,海关新政施行后,引发海关行邮监管风险。由于网购保税模式受限,跨境电商的供应链风险加大,跨境直邮的消费模式更能满足用户需求,跨境直邮具备的连贯性和安全性特点符合更多消费者的要求;母婴用品、化妆品等跨境电商零售进口税负增加,进而转移至行邮渠道;行邮渠道并未设置个人年度限值,相较于其他通过方式,行邮渠道更优惠。行邮监管的过程中对商品的合理数量并未作出明确规定,行邮渠道的优势特点引发行邮业务大幅增加,对海关的现场监管造成了一定困难,也引发了行邮监管风险。同时,通过行邮渠道进行走私行为是导致海关行邮风险的重要因素。不法电商抓住海关监管漏洞,转移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通关渠道,引发海关行邮监管风险。

(二)跨境电商企业施行海关新政不够理性、缺乏预见性

新政实施后,少数利用行邮渠道进行不法贸易的不良电商开始抹黑新政,产生了负面的社会影响。正是因为少数人在不了解正面信息的前提下对海关新政的胡乱解读,导致部分跨境电商企业对海关新政缺乏正确认识。由于跨境电商企业是跨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施行海关新政后,难以兼顾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利益是导致各种问题的关键因素。在跨境贸易过程中,有国家优惠政策扶持的企业,也有守法经营的商家,但也存在一些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的不法电商。跨境电商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只有海关出台新政才能够保证市场公平竞争和市场有序健康发展。从长远而言,其是跨境电商企业规范化发展的指南,帮助跨境电商企业做大做强。同时,作为跨境电商企业,创业初期在享受国家政策红利的同时,应当有居安思危的心态,提早预见海关调整甚至取消跨境电商优惠政策的可能性,要提前准备,以免新政来临时措手不及。所以,有长远性思维的跨境电商企业并不会因为新政的实施而受到太多的影响。

四、海关和跨境电商企业在施行新政时亟待采取的措施

(一)海关亟待采取的措施

第一,海关需要强化对海关新政的解读工作,出台新政需要重视舆论先行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关乎民众切身利益的政策。只有强化对海关新政的宣传解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发挥出海关新政最大的社会效益。强化对海关新政的解读工作,可借助新闻媒体宣传海关新政的积极影响,利用多种宣传渠道促使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海关新政,通过详细的解读、评论文章让跨境电商企业和民众清楚了解海关新政背后的深层含义,对于部分抹黑新政的自媒体采取合法手段进行制止。向社会民众公布海关新政的正面信息,增强政府部门的政策宣传意识,缓解民众的抵触心理,树立良好的海关执法形象,提高监管工作效率,通过良性的解读工作,获取跨境电商企业和民众的大力支持。

第二,完善海关新政,解决实际利益问题。只有不断完善海关新政的内容,从实际出发,解决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利益问题,才能缓解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海关新政的内容基于国家经济发展趋势,结合电子商务的贸易特点,在跨境电商企业的交易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针对企业的实际利益问题,海关部门需要加大对跨境电商企业的调查研究,关注企业系统优化升级的问题,帮助企业降低经营成本,通过了解跨境电商企业的实际需求,统筹兼顾企业的根本利益。给予跨境电商、物流等企业充足的准备时间。在防止不法电商滥用行邮税的基础上,让跨境电商企业施行海关新政时度过平缓期,降低跨境电商企业因政策突变造成的经济损失。对于海关新政在施行过程中出现的操作模糊地带,制定完善的操作细则,给予海关、跨境电商企业明确的操作指导,强化政策施行的合法性。

第三,加强海关资源的优化配置。由于海关资源配置不足导致现场操作难度大的问题时有发生。只有加强海关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分配现场裁量权,缓解因人力资源不足产生的矛盾,才能加快解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造成的冲击问题。随着进口零售商品数量的日益增加,海关人力资源稀缺,只有优化海关资源配置,根据进境物品的业务量、监管现场的设置情况进行合理的资源合并,设立进出境物品监管中心,降低海关新政的现场操作难度,提高海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强化海关现场监管执法统一性的同时缓解了监管矛盾,加强进出境其他监管部门沟通协作以保证跨境电商新政实施后各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四,有效规避海关新政造成的行邮监管风险。设立行邮商品名单和人员名单,针对假借行邮渠道进行贸易行为的人员作重点备案记录,进行布控分析。建立境外寄送邮件分类监管制度,海关强化对偷税、漏税、走私行为的监管和惩处力度,重视小额税种,防范走私活动,严厉打击违法走私行为。

(二)跨境电商企业策略

新政施行以来,跨境电商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跨境电商企业需要基于海关新政的主要内容,明确政策施行的重要意义,重新规划商业模式,缓解海关新政对跨境电商企业造成的巨大压力。以唯品会为例,唯品会物流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武迪则曾对记者表示,税收调整后,企业可以从提高的客单价中分出一些毛利来覆盖税收上涨的成本,同时通过集约化的大规模集中采和通达的国际物流网络来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在市场愈发规范的时候,正规的、大规模的,掌握核心资源的企业越来越大,此时就显示出了自身独特的优势。另外一位跨境电商从业者也曾表示,出台的新政反而是构建资金壁垒的最好机会,绝不会放过。

第一,理性认识海关新政,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以接纳的心理重新解读海关新政,在海关新政的指导下,尽快作出反应。海关新政是为规范跨境电商市场,杜绝不公平竞争,保证消费者权益,从这个角度出发,新政出台对遵循市场发展规律、遵守游戏规则的企业是很好的机会,对于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跨境电商企业是巨大的打击,对于有志做大做强的跨境电商企业家而言,这是个重新洗牌的时期,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同时,作为跨境电商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必要的时候为政策制定给予合理建议,对国家政策调整应当有一定的预见性。当然,效仿天猫国际、亚马逊、京东海外购等采用保税模式为主的策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着眼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跨境电商企业的自身差异。以扩展市场份额、降低成本等方式维护企业利润。跨境电商平台也注意到,不少企业背后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重新核算成本,通过集约化的大规模集中采购和通达的国际物流网络来降低采购和物流成本,未来即便调整单品价格,并对客户进行正确引导,让客户对海关新政有正确的认识。同时,加强平台品牌建设,依靠自身优势,积极转型发展、扩展海外业务,提高平台影响力,打造全球品牌效应也是不错的选择。例如,洋码头、小红书等电商平台在新政实施后着眼于打造企业竞争力,在2016年11月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总而言之,海关新政的正式施行,促使跨境电商零售进口商品具备了贸易属性,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了良性的竞争关系。海关新政促使传统业态转型,提高了市场效率,对跨境电商企业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海关新政施行的过程中,对跨境电商企业造成了一定冲击。其中,主要问题在于对海关新政的解读不完全、海关新政难以兼顾跨境电商企业利益、海关新政现场操作难度大、引发海关行邮监管风险。针对此类问题,需要采取强化对海关新政的解读工作、完善海关新政解决实际利益问题、加强海关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规避海关新政造成的行邮监管风险的解决措施。作为跨境电商企业,应正确看待海关新政,积极应对政策对企业带来的影响,将重心转移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平台国际品牌效应打造上,共同营造稳定的税收环境和公平竞争态势,方可稳步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简介:张玲(1980―),女,陕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

参考文献

[1] 张建国,王浩.海关视角下跨境电子商务的税收政策选择[J].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107-115.

[2] 刘娟.小额跨境外贸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问题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电子商务及物流服务创新[J].对外经贸实务,2012(2):89-92.

[3] 张滨,刘小军,陶章.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物流现状及运作模式[J].中国流通经济,2015(1):51-56.

[4] 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22-31.

[5] 孙蕾,王芳.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流通经济,2015(3):38-41.

[6] 陈云波.在国际电子商务发展趋势下的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趋势探讨[J].商,2013(13):295+259.

[7] 杨晓霞.“海淘”与中国跨境电商企业的发展[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5(3):109-110.

[8] 郭卫娲.从税收公平原则论我国进境物品进口税制的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2(3):36-37.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贸易便利化 海关现代化 自由贸易 治理 国际体制

一、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两个方面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涉及经济、管理和国际关系等多学科内容,与此相关的理论是多元化的。因此,本文选取自由贸易理论、西方政府治理理论和国际体制理论作为主要理论基础。

按照自由贸易理论,劳动生产率、生产技术和要素禀赋的差异带来了更加自由的国际分工和交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加剧,国际分工已经朝着跨国公司掌握核心技术和能力,零部件则实行全球采购,产品进行全球营销的方向飞速发展。这种国际化大流通,加大了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推动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禀赋加快流通。这种由传统规模经济向速度经济的转移势必将管理的思想引进贸易,即国际贸易的增长越来越取决于对贸易链条的管理。

西方政府治理理论的兴起,从不同的侧面表明,一个国家若要在全球化中提高竞争力,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政府治理变革。治理变革强调通过多元化治理主体的协调配合实现效率的增进,以合法、透明、责任、法治、回应、有效等原则构成善治的精神内核,以企业化管理等众多手段提高管理绩效。政府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为海关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以大量可供选择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作为实现的工具。

在国际体制层面上,由于罗伯特・基欧汉提出的“政治市场失败”和“交易成本”等原因,国际合作与对话成为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流,以国际、地区组织为主要形式的国际体制也因此得到了迅猛发展。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的发展与完善为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和法律保障。

二、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互动关系理论研究

(一)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概念

贸易便利化通常是指通过简化程序、协调法律法规和标准、新技术和其他有效方法清除或减少资源跨国流动和配置的机制性和技术,不断提高全球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最大程度地实现全球经济的自由和开放。

海关现代化是指通过简化海关程序并使之与国际标准协调,加强与国内其他贸易管理部门合作以及改善全球供应链的效率的同时,提高关税税收,保护国内产业,打击走私、非法武器、过期药物等不安全进口以及国际恐怖主义、洗钱等跨国犯罪,保证贸易的安全与便利并使二者达到完美均衡。

(二)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互动关系

1.海关现代化和贸易便利化目标一致殊途同归

首先,海关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包含便利贸易的内容。不论是从WTO、APEC、WCO等国际或地区组织所倡导的海关现代化的内涵,还是从世界各国在海关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来看,实现和推动贸易便利化, 促进国家之间经贸互利始终是海关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其次,贸易便利化的目标包括海关现代化的成分。贸易便利化的主要目标一是改善国家的贸易环境,减少交易成本和复杂度;二是实现政府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最优。海关,作为贸易中的重要环节,其现代化发展的原则均体现在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规则之中。由此,海关现代化是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基础和必要途径,海关现代化的一些原则均体现在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规则之中。可见,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目标的一致性直接导致行动方向的一致性,这也是二者实现互动的先决条件。

2.海关现代化是贸易便利化的基础性因素

一是海关现代化改善了全球供应链的时间管理,这无疑影响了贸易便利化程度。

二是海关现代化改善了全球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复杂的海关规程和要求所导致的管理成本,估计占全球贸易总价值的7-10%。因此,所有的国家都应该首先从这里迈开贸易便利化的第一步。

三是海关现代化改善了全球供应链的柔性管理。贸易便利化措施涉及贸易商、海关、运输、银行、保险、检验检疫及国际贸易的众多其他参与者,而海关治理所提倡的合作与协调的精神,恰恰使全球供应链组织的柔性管理长期在非市场环节的空白状态得以弥补;海关信息公开透明度的提高则使得供应链的响应度和敏捷性提高。这种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柔性管理的改善,提高了各环节协调度和工作效率,从而促进了贸易的便利化。

3.贸易便利化是海关现代化的制导性环境

一是贸易便利化促进了海关职能的转变,要求传统的海关职能作出调整,朝着与国际接轨,与其他非市场环节协调配合,给各个市场环节提供便利的方向发展,这是公共行政管理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因为传统职能无法适应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变化而及时地做出调整。

二是贸易便利化促进了海关管理制度的创新。贸易便利化的需求使海关法律法规在与国际规则相适应的同时不断发展与完善;组织机构由传统“金字塔式”的科层制向层级更加扁平,运行更加灵活、反应更加敏捷的柔性的组织机构转变;业务流程则朝着更加科学、更加严密、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在保证内部运行效率和监管效能的前提下,兼顾与企业和其他非市场环节的衔接和协调,以提高供应链的整体运行效率。

三是贸易便利化促进了海关管理模式的丰富。贸易便利化使海关不断寻求新的管理方法以服务其新职能。如通过积极引入风险管理技术、社情调查技术、企业管理技术、绩效考核技术、外部审计技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切实提高海关管理效能。通过推广信息化管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有效提高海关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海关的情报分析和远程监控能力,提高海关监管的水平和效率。

三、中国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一)中国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良性互动的制约因素分析

1.绩效管理缺失

我国现有的海关绩效评价的指标与方法目前普遍存在着随意性,使绩效评价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评价形式主要以上级对下级和海关内部自评为主,而对上级决策者的评价少,第三方评价少,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与公正,从而导致了贸易便利化程度的降低。同时,由于众多有关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规则逐渐趋于量化,使得评价体系也成为国际谈判中各国对话的重要依据,绩效评价体系缺失的问题势必会使中国在贸易便利化国际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2.信息开放度偏低

一是虽然目前海关通过采取一系列政务公开措施,但公开内容、范围和公开的途径还没有制度化、规范化,对于一些利于企业经营的商业信息仍然很难获得。二是海关现有各部门间的信息仍处于封闭状况;另各职能部门之间均有自己的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各自为政。信息交流割裂的直接后果就是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税收征管能力降低,造成打击走私违规违法行为不力,最终影响到通关效率。

3.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传导阻滞

一是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管理之间的传导机制尚未建立。中国海关虽然正在积极参与贸易便利化,但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之间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传导机制。传导机制的缺失使二者之间难以实现良性互动。二是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性不高,也影响了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互动要素间的有效作用。

4.口岸部门便利化程度不均衡

我国目前口岸通关的相关各部门之间协调仍然不足。如货物通关手续比较繁琐、基层商检局设立部门以各种名目乱收费、外汇管理不便利等。口岸部门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信息化资源重复建设、数据缺乏整合。口岸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成为制约贸易便利化发展的瓶颈,而铁路、公路、航空等物流建设企业市场化、专业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一体化。

(二)促进中国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政策建议

1.以协调者和国际化角色丰富海关职能定位

一是协调者角色。全球供应链的特性决定了贸易过程的多者参与,决定了靠海关监管部门“单打独斗”无法更好地履行好海关职能。除了对口岸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以立法形式加以规定之外,从国内外实践来看,协调者角色仍然有存在必要。如WCO等国际组织就倡导海关在贸易便利中承担更多的责任。二是国际化角色。在国际活动日趋频繁的当今,一个国家的经济越来越难以脱离国际和区域经济环境而单独发展。因此,海关工作必须在维护国家的同时,力求与国际规范相一致。

2.改善绩效管理,构建善治海关

一是要优化整合传统组织架构,向扁平化发展。二是精简再造通关业务流程,向流线型和标准化过渡。三是在参照国际规范时与众多国际、地区组织标准之间的协调,尽量避免标准不一发生冲突。四是构建科学的海关绩效评价体系,树立以公众为本的绩效观,提高监督评价的效力,并在机构设置上要保证海关绩效评价的独立性。

3.完善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传导机制

一是要认识到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对国家的发展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既可有力推进小康社会的实现,同时又为国家制度创新提供了来源。二是深入研究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互动关系。通过积极参与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实践,建立贸易便利化与海关现代化的传导机制,使二者在海关工作中实现协调互动。

4.提高区域之间和口岸部门之间等协同执法的效率和一致性

一是根据合作与协调的原则,主动协调并建立口岸“一站式”(One Stop)服务体系,提高海关服务于市场的能力和质量。二是根据国际“单一窗口”(single electronic window)原则,以通关流程为脉络,在各个通关参与主体之间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三是逐步废除各项口岸管理不合理收费,切断各种导致口岸管理部门内耗和权力寻租以致效率低下的利益因素。四是以公平为准则,统一不同区域之间海关及其他口岸执法部门的执法口径,统一海关及其他口岸执法部门对不同企业的执法口径。

总之,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互动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有序的系统。在国际体制框架下,尽管有关贸易便利化和海关现代化的发展脉络各不相同,相关规则也互有侧重,但都为实现全球资源有效配置,促进贸易自由发展而服务。

(作者单位:海关总署驻天津特派员办事处)

参考文献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向及中国对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Roy, J. "Trade Facilitation-The World Bank experience" WTO Trade Facilitation Symposium, Geneva, 1998

ESCAP, Training Manual on Increasing Capacities in Trade and Investment Promotion, 2001

海关监管论文范文第10篇

改进作风务实创新以优质服务贯穿整体工作20__年随着基层建设力度的不断增加,各职能处室对基层单位各项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办公室的工作量明显增加,工作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面对这些新的情况,办公室积极主动,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协调监督职能作用,以高效、优质、务实服务的工作作风,做好办公室的各项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建章立制,自我加压,做到定人、定时、定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只有将之纳入制度、规范的轨道,才能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率。为此,办公室在建章立制,完善基础工作上花了大力气。一是在今年年初,对文件、传真、印章、信息、文印管理、业务授权、业务电脑管理、办公自动化、查验陪同证管理等规定进行清理,制定和完善了相关的办公室办文、办事操作规程,进一步理顺与各业务科室的办公综合协调关系,规范和提高办公综合工作质量。二是明确人员分工,并设A、B角制,确保工作不脱节,保持工作连续性。三是规定工作时限承诺,自我加压。要求文到即处理并发至相关科室;收到传真30分钟内送达有关科室;发送传真半个工作日内完成;复印资料即来即办;授权受理当天完成向通关管理处的申请;收到一般信息半个工作日完成,重要动态信息收到后马上处理;未录用的信息也要在次日告知。四是实行每月工作量自我评定制。即在每月召开的科例会上要求每个人详细汇报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及下月工作计划,使大家对自己的办事效率、工作完成优劣情况都有明确了解,也使科领导对个人的考核有了具体依据。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办公室各项工作做到“三定”,定人、定时、定规则,工作面貌焕然一新,办文、办事效率、质量大大提高。二、改进作风,务实创新,参谋助手与协调服务职能并举(一)在信息、政研工作中,改进作风,深入基层。一是变过去对上报信息作修改、编发为主为主动与信息员沟通,共同挖掘信息源编写信息为主,上半年共编发动态信息84期,217条,综合信息24篇。二是变过去下发信息上报、论文撰写要点后由各科自行选题撰写文章为主为加强现场调研,根据近期海关监管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为各科综合信息、政研论文的撰写拟定题目,指导写作重点,提供相关资料。并将在下半年实行信息员例会制度,每周一上午召开,进一步加强双向沟通,充分发挥信息员的作用,争取实现信息工作量、质“双赢”。(二)在为业务部门配置科技装备、业务授权工作中,主动积极。今年上半年H20__业务系统上马是业务改革中的一件大事,期间我关又有一次人员调整,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主动到各业务科室了解计算机设备、印章印油、帐号授权的调整需求情况,及时联系技术处、通关管理处等部门协调解决,不厌其烦地往返于几个部门之间领文件、领设备、送表格,并在H20__设备安装中,主动配合技术处做好设备领取协调、设备摆放位置确定、读卡器发放登记等准备工作,确保H20__系统顺利上马和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在档案管理、调阅工作中,认真负责,热情服务。一是文件档案,年初即将我关各部门上一年需归档的文件根据类别罗列清单,主动上门收集文件,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对上级来文的归档采取即收即归的处理办法,即收发收到纸面或电子的文件后,统一制作成电子文件后交归档人员归档。二是业务档案,在每天1300-1900份单证整理、归档的大工作量下仍做到单证完整、归档细致。业务科室和外单位档案调阅、复印工作认真按照档案调阅规定操作,每天少到几十份,多到上百份,档案人员都热情接待、认真办理、严格把关,做到不弄错一份单证,不缺少一份单证。(四)在为领导、业务部门服务中不断创新。一是积极配合深化政务信息化工作,领导阅文实现网上浏览、网上批示,并及时将关领导的批示传达到有关科室;二是建立信息员联络制度,每周召开一次信息例会,一方面向各科室的信息员传达关里最近的工作中心、信息撰写重点,另一方面信息员谈谈各科近期开展的一些活动、反映的一些问题,加强沟通交流,努力提高我关信息水平,使信息工作充分发挥为领导决策服务、指导业务科室工作的作用;三是针对关员IC卡解锁环节多、周期长的情况,我们向技术处申请了一个解锁帐号,对于误操作致使IC卡锁掉的情况,在未遗忘密码的前提下,我关可以自行解锁了,节约了IC卡的周转时间,保障了业务现场的业务开展。三、倡导“勤学、先学、深学、研学”风气。办公室的职能之一是联结上下左右的枢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此,我科倡导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更好地为全关中心工作服务。一是利用办公室收发文件地优势,要求每位成员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抓紧时间认真自学,深刻领会文件精神,了解海关监管工作新变化、新规定,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技能。二是科领导注重与各成员之间地沟通、交流,及时向大家传达单位办公会的主要精神和近期工作重点及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使大家掌握工作重点,了解工作要求。三是学习文件与现场调研相结合,致力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领导和上级职能部门决策当好参谋。

上一篇:食品安全监管论文范文 下一篇:监管资本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