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3:22:01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1篇

2007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意见》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就地方高校而言,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着力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提高自身社会服务水平和办学能力的重要命题。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从2003年以来,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经验与教训并存,探索在继续。

一、积极探索,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强调基础、成熟和适应的知识,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几年来,我们一直重视对经管类人才的市场调研,了解各类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企业对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一是要求有较强的专业实务的应用能力,二是具有企业管理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大量的人才市场调查,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从总体上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合理设计,妥善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面向全体学生与因材施教等关系,确定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贸易实务、经贸英语、工业外贸三个专业方向,市场营销专业的企划方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数据库方向。同时经过反复实践与总结,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位”是学科基础和专业实践环节中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实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论文”。其理论宗旨是通过模拟实验和课程设计强化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通过实习锻炼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毕业论文加强理论知识综合运用。

二、克服困难,坚持开展“三项”校外实习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同时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对于企业来说,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而对于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使学生了解企业,了解社会。由于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基本上没有机会感受企业,了解社会,因此在大学学习期间实习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但由于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没有更多的精力接纳学生实习,尤其对安排经济管理专业的实习就更为困难。几年来,我们克服了很多困难,想方设法密切和企业的关系,坚持开展了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进行,学生通过将近2年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加激发了深入了解本专业的愿望。这时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专业认识实习,通过参观、讲座和实地考察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企业有了初步的了解,感受了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整体框架,今后的学习有了努力的方向。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将理论知识和企业实际相互联系时,学生能够产生共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专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此时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所有理论课程。为了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初步运用,我们开设了“会计实务模拟”、“企业管理计算机模拟”、“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及ERP沙盘模拟。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建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购买模拟软件。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使学生的专业基本功较强。这样到企业进行专业实习时,学生很快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受到企业的欢迎。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毕业论文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真正用大学四年所学到的专业知识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严格要求,确保毕业论文教学质量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之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趋于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不争的事实。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想方设法拓宽就业渠道,改进相关政策和措施,增加就业信息。每年11月份开始面向毕业生的大规模人才招聘,无疑对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毕业论文这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几年来,我们广开思路,勤于探索,积极有效的开展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使学生通过毕业论文环节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严格选题。在毕业实习开始前,我们给每一名学生下发了毕业论文指导书,明确指导教师,使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总体安排。要求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单位的生产经营实际,结合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经济管理专业知识,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学生选定题目后,首先和指导教师沟通,得到指导教师认可,交由教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最终确定。委员会全体成员对每一个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逐一讨论,发现问题及时修正,问题严重的通知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重新选题。

第二,重视开题。毕业论文题目确定后,学生马上搜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在开题报告中要求学生介绍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综述本课题目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列出主要参考文献清单。指导教师重点指导学生设计论文大纲,透彻分析实施方案,为今后论文主体的撰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重点学科;影响因子;期刊

中图分类号:G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6-0216-04

一、影响因子的概念及意义

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1972年由美国SCI创始人加菲尔德(Garfield E)率先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

影响因子是利用引文分析法评价科技期刊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它是以期刊为对象,统计一定时域内(通常为两年)期刊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其公式为:影响因子= 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该刊前两年总数。是指该刊前两年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占该刊前两年总数的比例,是用来描述期刊被引用情况的计量指标,或者是用来描述期刊影响力的指标,是用论文的平均被引率反映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作用的指标,可测度当年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是衡量一个学术刊物地位的主要因素,对核心期刊的遴选起着重要作用,已成为科技期刊评价最重要的指标。影响因子越大,表明该刊所载论文被引用次数越多,从而说明该刊所载论文的影响力较大和水平较高,因而该刊的质量也高。

国际著名的科学计量学专家普赖斯经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后得出结论认为,科学后的两年是论文被引用的高峰期。因此,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将计算影响因子的引文年度规定为两年,依据影响因子的计算公式,其主要受三大基本要素的影响:时间、载文量、被引频次。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of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对使用影响因子非常谨慎地说明,尽管影响因子是评估期刊的非常实用的工具,但在使用时(主要针对学术评价)应该慎重,必须考虑到期刊类型的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别、文献款目类型差别、自我引用的频率、期刊是否被收录、期刊名称是否有过变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期刊的IF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在用它评价期刊质量和论文水平时,必须分析其影响因素,充分考虑它的局限性。

二、重点学科期刊影响因子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馆藏重点学科期刊影响因子情况

什么是重点学科?教育部将其定义为“应承担教学、科研双重任务,要逐步做到能够自主地、持续地培养和国际水平大体相当的博士、硕士、学士;能够接受国内外学术骨干人员进行深造;能够为国家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开拓新的学科领域、促进学科发展作出较大的贡献”。

我校经教育部(教研函[2007] 4号)审核批准的国家8个重点学科是:作物学一级学科(含作物遗传育种和作物栽培与耕作学两个二级学科)和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水产养殖、农业经济管理等六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与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认定在中国尚属首次。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的建设,将突出综合优势和整体水平,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新兴学科的生长。

(二) 影响“影响因子”的主要因素

1.有学科差异的影响。期刊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所属的学科领域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发展历程、不同的成熟程度和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个正在发展的学科和一个古老成熟的学科。一个理论研究型学科和一个应用研究型学科在引用动机和引用规范上有很大差异,一个大学科(有众多研究者或热门研究领域)和一个小学科在引用程度上也有较大差异,相同或相近研究领域的论文倾向于互相引证,影响因子值的差异当然也很大;各学科在研究规模、研究水平、研究方式、合作程度、引文行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学科在引文频次水平上的差异;同时,不同学科由于发展速度和成熟程度不同,期刊数量差异很大,从而使收录的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差别很大。

由于学科(领域)自身的特点以及发展规律和发展阶段等差别,不同研究领域的文章被引频次是不同的,从而导致不同领域期刊的影响因子缺乏可比性。从表1、表2可以看出,农业经济管理类期刊的影响因子高于其他学科刊物,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在中刊查阅利用率、中外文期刊复印利用率和平均影响因子方面基本上都是最高的,作物学学科排第二,其中果树类期刊最低。同样是学科影响因子排名前十 位的,值却有明显区别,某一学科最好期刊的IF值可能比另一学科最差期刊的IF值还低。这主要与学科的发展动态、历史以及引证习惯等因素有关。所以,影响因子的大小与期刊所属学科的性质和论文内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大小有关,同时也与期刊的历史长短、知名度大小有关,还和其内容是否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有关。

2.有发表时滞的影响。期刊被引频次中两年的时间限制可导致不同刊物论文的被引次数有较大差异。对于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影响因子,因为最先发表或公布的成果最容易或有可能引起较大的影响而被引证,相当一部分引文就因为文献老化(超过两年)的原因而不能被统计参与影响因子的计算;再者,不同学科论文的引证行为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不同研究领域或研究主题的成果在完善或验证过程中经历的时间段可能很不相同,如对于分子生物学方面具有创新研究的论文来说,则可能很快引起较大的影响并被引证,因此有研究证明,中国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的被引高峰期存在明显差异。

出版时滞较短的刊物容易获得较高的被引频次,所以缩短刊期,可以提高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影响因子,刊期的缩短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有利于期刊论文更快更多的被引用。科学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新知识不断涌现,这种现状必然要求期刊缩短刊期。缩短刊期,减少出版时滞,可使刊载的信息尽快地传递给读者,从而为文章的及时被引创造条件。以《安徽农业科学》、《中国农学通报》、《江西农业学报》为例,这三种期刊在不断缩短出版周期后,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也稳步提高。

然而,如果评价一项科研成就或一位科学家的贡献,就更不能只看那个期刊两年里的影响有多大了。最优秀的科学成就都不是以一时影响面广,而是以影响的深远取胜。比如,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一百多年后还在广为传播;20世纪40年代,物理学家黄昆提出的缺陷导致x光散射的理论,六十多年后也仍然被同行所引用。这些具有开拓性的成就有一个共同特点,影响的持续年限很长很长。

3.有期刊类型的影响。期刊的办刊方针不同,期刊类型有所不同。自然科学类期刊大致可分为学术类期刊、技术类期刊、研究进展类期刊和科普类期刊四类。学术类期刊主要刊发综述论文和研究论文,技术类期刊主要刊发技术应用论文。即使在同一学科领域,论文类型也会不同,有的为基础研究论文,有的是应用研究论文,因而形成了多样的期刊类型。文章简短且出版周期短的期刊通常有一个较高的快引指数,对于评述、综述类期刊,快引指数相对来说是非常低的,要在出版后许多年才会达到被引用高峰。综述类期刊的绝对被引数非常高,其平均影响因子往往超过其他类型的期刊。自然科学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课题组经大量统计分析发现:中国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学术期刊其被引高峰期有明显差异,一般理论性较强的基础研究三年后才出现引文高峰期,如数学期刊被引高峰期大于两年的占62%,被引半衰期较长;而应用研究论文因知识更新快,一般引文高峰期为两年,被引半衰期短。这样两年影响因子,应用研究类期刊明显占优势,像生命科学期刊的平均IF值在2.5左右,而数学期刊的IF值却在1.0左右。《中国农村经济》IF值2.743与《中国南方果树》IF值0.159相差甚远。因此,每一类期刊由于各自发表的论文类别不同,引用率和引用习惯各不相同,导致每类期刊间的影响因子差别较大。在比较影响因子时,必须考虑到期刊及其所刊载文章类型的不同。

另外,专业期刊、交叉学科期刊和综合性期刊IF值的差异,限于某专业为主引用的期刊,根本不可能被数十种或数百种期刊所引用,交叉性、综合性期刊的性质决定了它们会被广泛引用。

4.有统计差异的影响。不同的源期刊库对载文量的统计不同,有的将全部文章视为载文量,有的仅将综述、研究论文算作载文量。一方面在IF的计算中,被引用总次数(分子)统计了相应期刊中所有论文被引用的总次数,而总数(分母)则只统计论文、综述类栏目的文章数,对评论、来信、简讯和其他一些常被引证的栏目的文章则不进行统计,实际上,这些未被统计部分的被引用频次对IF值的贡献很大,影响了IF值的准确性。其次,对于一些科普类、工程技术类等期刊,根据不同期刊的不同办刊宗旨和服务对象,这些期刊的被引用次数可能不高,但是他们的实用技术被广泛采用,在生产中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可见,期刊的被引率并不完全等于利用率。再者,在自然科学类期刊中,学术类综述性文章多由相关专业资深专家写作,具有权威性,且多数十次上百次地引用文献,包括自引,这就自然增加了引用的次数;另一方面,作者从事课题研究时,往往是从阅读综述性文章开始的,学术论文引言部分也常引用综述性文章,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这类文章的被引频次。加菲尔德给出1945―1988年43年间的100篇高引论文,第l篇被引187 654次,第100篇被引3 204次,这些被称之为热门论文的高引率提高了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值。同一刊物中不同论文被引频次的差异源来一是论文类型的差异,二是论文性质的差异,三是论文所涉及研究领域的差异,这种差异一方面表现为快速发展的或较新研究领域的论文比相对较成熟研究领域的论文的被引频次高,另一方面表现为不同研究领域间的相互引证并不等价。

5.有源数据库的影响。由于大多数数据库对所收集的期刊进行数据采集和评价,因此其来源期刊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来源期刊中,很有可能由于学科发展的不平衡带来来源期刊学科、语种分布的不平衡,这就造成了该数据库在影响因子统计上的失均衡和全面。如SCIE目前只收录了约7 000种期刊,而全世界总期刊数达210 000种,其中只有3.8%的期刊被其收录。IF反映的是一种期刊在源期刊库范围内的影响,不同的期刊库有不同的源期刊。所以,源期刊库是对IF值起决定性的一个因素。现在的大型引文数据库收录期刊的学科、出版地、语种等是非均衡的,很难全面公正地反映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语种和不同规模期刊的情况。例如SCI收录各国的期刊数极不平衡,一般情况下,作者总是喜欢引用自己最容易得到的最熟悉的语种的文献。由于SCI收录中国期刊量小,所以国外作者对中国期刊的引用就少,而同国科学家之间因研究成果传播的快捷性、研究主题的相关性等因素而倾向于互引,如美国科学家之间的相互引证可提高美国论文被引证频次的30%。另外,研究表明,同语种刊物的相互引证概率较大,由于SCI更倾向于收录英文期刊,这就使得其他语种期刊在SC1中的影响因子相对较低。

对某一特定期刊而言,由于其所在的期刊库收录的期刊构成不同,因而统计的IF值有较大的差异,由于源期刊库的数量及侧重点不同,同一期刊的被引频次在不同的引证报告中会有所不同,进而导致计算出的影响因子也有差异。依据《2008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08年版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和2008年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统计数据,《中国农业科学》总被引频次依次为4 746 、5 941、6 014,影响因子依次为1.519、1.871、1.889,差异较大。这是由于这三个库收录的来源期刊不同所造成的。笔者认为,在讨论刊物的影响因子时要考虑统计来源库是否具有真实的代表性。

6.有引用行为的影响。在影响因子对中国期刊的评价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了自引对相应刊物影响因子的贡献过度的问题。自引主要有作者自引和期刊自引。有的期刊工作者为了使自己的期刊尽快提高引用频次和影响因子,通过各种途径要求或示意作者增加对该刊的引证量。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些期刊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要求作者尽量引用本刊文章的情况,其目的显然是为提高自己期刊的被引率,一旦此刊排在前列,往往可以收到广告性效果。自引可以增加被引频次,进而提高影响因子。正常的自引体现了研究的继承性,但是过度的、不切实际的自引,即便不是“ 人为” 结果,也至少反映了期刊的封闭性和排他性。一般自然状态下学术类刊物自引率不会高于20%,过度自引是不良行为,但又不肯放弃这一“广告”手段。同时,一些组织或部门对期刊绩效的评价时过分地强调影响因子指标的评价作用,对过度自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引用行为及引用动机复杂多样,存在伪引(未用而引)、漏引(用而不引)、错引(尤其是期刊名缩写错误)、集中标引、过度自引、负面引用、中性引用等一些不规范的引用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不正确的引文统计结果,从而使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失真。

参考文献:

[1]李炜.浅谈期刊影响因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0).

[2]刘笑达,牛艳萍.影响因子对科技期刊评价的客观性分析[J].太原科技,2009,(8).

[3]沈思,张红英.影响因子在科技期刊学术评价中的作用[J].情报探索,2009,(8).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子档案;档案保护;管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经过20年发展逐渐稳定、成熟,为了全面了解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领域的研究情况,笔者对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对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有一宏观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数据来源

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探索数字信息的完整,安全、可靠的技术手段和法规体系的学科,其目的是保持数字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长期可读性。某学科(或专业、或专题)的核心期刊,是指该学科所涉及的期刊中,刊载论文较多(信息量较大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的,并能反映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本学科前沿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较受学科读者重视的期刊。对于整个期刊出版业来说,核心期刊具有示范作用。研究核心期刊对于发展科学事业、推动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1994-2013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中文核心期刊,按核心期刊表分类的中文核心期刊涉及到档案事业类的有9种核心期刊,即《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山西档案》、《档案管理》、《中国档案》、《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浙江档案》;以及涉及到非档案事业类的其他10种核心期刊,即《档案》、《湖北档案》、《计算机工程与设计》、《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有关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进行统计与分析,借助电子查询,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主题为检索方式,以“电子档案”、“保护”、“修复”为主要检索词,精确匹配,统计了1994-2013年中国知网的19种核心刊物上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是本文分析的依据。近二十年来,中国知网19种核心期刊共发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学术论文108篇。

二、统计分析

1.研究发展历程分析

1994-2013年20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逐年统计结果表明,年度论文数有较大的波动,见图1。波动曲线大致可划分为3个阶段,表明了这一阶段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发展历程[1]。

第一阶段:从1994到1996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酝酿和产生,是学科发展的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除《湖北档案》外,其它核心期刊尚未涉及电子档案保护或者电子档案修复相关研究,包括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在内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也很小,因此,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为数不多。

第二阶段:从1997年至2002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经过90年代中的低谷期后,步入了平稳发展阶段。图1表明,自1997年始,相关核心期刊刊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持续增多,在这一阶段,年均3.5篇。这表明,1997年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明显超过90年代中的研究力度,呈现出一种平稳的发展态势。

第三阶段:从2003年初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第二阶段的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发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并在2012年形成了一个高峰。图1的曲线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底,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一直持续稳定地增长,在近几年达到了顶峰。统计表明,从2003年到2013年,年均7.8篇,比前一阶段年均增加论文4.3篇,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繁荣时期,近几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研究达到了高潮。

2.核心作者分析

从本文统计的108篇论文的作者组成来看,在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逐渐形成了一支由大学教师、档案局档案保护工作者、研究所档案科研人员等组成的研究力量。几十年以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之所以硕果累累,与他们的辛勤耕耘密不可分。在这个不断壮大的研究队伍中,以辽宁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学术骨干是这个队伍的核心,组成了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核心作者群。统计表明,核心作者人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论文数为2.7篇,最高达6篇。

3.来源期刊分析

由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可知:

第一,在20种中国知网核心期刊中,总体看来,只有《北京档案》和《档案学通讯》两种期刊20年中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论文数量基本稳定,没有出现“0”发文现象。这表明,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尚未趋于常态化、理性化,也从侧面反映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队伍的不稳定性。

第二,《兰台世界》、《档案学通讯》、《档案管理》与《档案学研究》4种期刊刊载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数量居多,这些期刊学术研究性和理论性较强,对电子档案保护技术较为关注。

第三,从年度论文数量分布来看,《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农机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学报》、《山西档案》、《浙江档案》、《中国档案》自1998年以后发表数量逐渐增加,可能与这些期刊对电子档案保护类论文的重视不无关系。

第四,《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水利水电技术》、《思想战线》、《四川档案》、《现代图书情报技术》、《中国市场》8种期刊近二十年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发文量上均稳中有减。分析其原因,由于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探索,传统的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而数字环境下电子文件的保护研究工作对于保护技术学者来说还是个巨大挑战,处于潜心研究阶段,因此公开数量暂时略有减少[2]。

4.论文内容分析

依据搜索到的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所包含内容范围,及现有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科结构,我们把108篇论文分为九大类,按年度进行相关统计。

从研究内容来看,在1994-2013年期间,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内容十分丰富,研究领域在不断拓展,不仅涉及到前人的研究、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相关内容,而且还更多关注了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电子文件的安全、长期存储、电子文件的载体、电子文件与纸质档案保护的比较、数字化技术保护等问题。但是,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在不同时期所体现出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例如在2009-2013年,虽然论文发文总量有所增多,但是在电子档案长期存储方面,发文数量却减少,这体现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内容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也从侧面折射出电子档案保护技术学是一门与社会实践相伴互动的学科[3]。

从研究类别来看,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和档案保护技术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是1994-2013年期间关注较多的内容。例如,电子文件保护的综述方面36篇,占到总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近33.3%,档案保护技术发展方面19篇,占1994-2013年期间总发文量的17.6%。

从研究热点看,信息的安全保护措施、电子文件的安全成为近年来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热点。之所以成为热点,是因为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使用和保存电子文件,电子文件、电子档案也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的重要对象,但鉴于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不足和法律地位尚待明确,电子文件的安全性保护必然成为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和电子文件研究人员共同关注的热点。

三、总结与思考

尽管我国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至今发展的头二十年内硕果累累,但是仔细分析却也仍然存在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对国外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理论和技术的吸收不多、与国际电子档案保护界接轨缓慢、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科学研究成果真正应用于实践的较少、专业分工程度不高、电子档案保护理论研究基础薄弱、研究深度不够等等。这是不可忽视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可以说,这些问题解决的程度直接关系到21世纪今后的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方向和发展的水平。在上述论文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以下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发展的几个方向,旨在分享、交流,共同促进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第一,深化现有研究。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是一个深化、持续的过程。在未来,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研究应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不断深化和拓展研究领域。如在电子档案制成材料耐久性上方面不断创新、研制更加有利于延长电子档案寿命的材料,针对材料性质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在电子档案保护技术管理研究方面,更加突出非技术因素的作用。

第二,数字档案及电子文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档案数字化及数字档案的网络化应用已经成为网络时代服务的新模式,也是保护珍贵档案原件的根本措施,包括数字信息档案内容的真实可靠性保护、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可存取性保护和数字信息档案载体保护三个方面。

在未来,数字化技术与存储解决方案及数字信息档案长期安全保存策略研究应从实用性、操作性角度出发,注重探索数字信息档案的长期安全保存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手段。如以档案数字化实际业务管理系统为原型,研究档案的数字化方法与技术,提出较为通用的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解决方案。

第三,电子档案安全体系建设。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技术过时、黑客入侵、电脑病毒破坏等都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未来,应注重分析电子文件的安全性,并研究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如针对电子文件移交的安全应用需求,应用可信网络、数字版权保护、版式文件、全程加密、打印控制和电子印章与数字水印等技术,解决电子文件利用中的惟一性、真实性、完整性、安全性、防扩散和防复制等问题。

参考文献:

[1]周耀林.对1949~2000年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2,04:33-37+43-44.

[2]张艳欣.2000―2009年档案保护技术研究论文统计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0,06:48-51.

[3]聂云霞.我国档案保护技术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探析――以2006~2010年研究论文统计分析为依据[J].档案学研究,2011,04:28-32.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 研究生培养模式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46

根据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简称“通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为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被确定,2007年开始招生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几年来,学科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就。但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研究生培养还处于积累经验与探索模式的阶段,因此学科研究多侧重于学科的内涵与特点、研究方向等方面,而对于人才培养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模式问题的研究则不多。因此,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状况,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 关于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宋进认为,人才培养不能仅限于二级学科的视野,应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视野进行研究生培养,拓宽人才培养口径。学者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坚定的信念、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健全的人格,应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辩证统一,应培养出专业宽、基础厚、能力强的理论人才,使之具有研究、阐发、发展创新、宣传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能力。具体来说,“硕士生的培养目标应是,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知识和研究基础,能够从事中高等学校政治教育,能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与宣传,从事党务政务工作的合格人才。”[1]梅荣政认为,“对培养对象的素质要求是全面的,包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2],研究生不仅要有共产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

2 关于人才培养内容问题

马志荣、李莹认为,在人才培养内容上,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结构与内容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缺乏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渗透等问题。因此,需要科学设置课程。宋进认为,“在人才培养内容上,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要求,形成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中心,结构合理、功能互补、有机拓展、注重思维方法的学科课程体系。”[3]课程设置应包括学位课、非学位课、必修课、选修课等几个层次。从专业课角度而言,专业学位课应定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课程的开设,非专业学位课应定位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共党史、重大理论前沿问题等课程的开设,同时经济学、历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也应成为学生专业选修的内容。姚宏志认为,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遵循‘通知’中的有关原则性规定,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科学指南;另一方面,各学科点要充分考虑到本地区、本单位、本学科的实际状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4]这样才能体现各学校的培养特色。

3 关于人才培养制度问题

制度建设是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因此各学校必须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顾钰民认为,无论是对研究生的专业学习、论文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还是对导师培养研究生的职责、学术规范等环节,还是对研究生的、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激励保障环节,都应有制度要求。因此,人才培养制度应包括研究生学业与能力、导师工作及人才培养保障制度等,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5]

4 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研究生大多都是跨专业学习,缺少应有的学科基础,因此,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在此条件下,在传授他们基础知识与培养他们专业素养的同时,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落脚点。冯秋季、杨冠英认为,应以疑引趣、以难引趣、以创引趣的方式,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应指导研究生阅读经典作家著作、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决议文本、学者研究成果、学术前沿动态等,指导研究生懂得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为其夯实理论功底;应指导研究生关注、探寻社会热点问题,通过社会实践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打造激励创新平台,构建符合创新规律的评价机制。[6]

5 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不足

虽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研究,但由于学科建设时间短,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具有不完善之处。第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特色;第二,课程设置缺乏规范性;第三,教材建设滞后;第四,导师素质参差不齐;第五,人才质量评价机制尚需建立;第六,学科建设局限于各学科点的自身发展,缺乏学科建设的力量整合。这些方面都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制约了学科建设的发展。因此,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维度下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赵付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研究综述[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2):205.

[2]梅荣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6,(6):28.

[3]宋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建设的多维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

[4]姚宏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基本问题述论[J].教学与研究,2010,(5):85.

[5]顾钰民.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建设[J].理论学刊,2009,(8):9.

[6]冯秋季,杨冠英.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113-116.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标准化工程专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6904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2016年4月,教育部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预计[1],到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以上,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2]因此,在高等教育呈普及化趋势的背景下,科技新人才的培养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科技论文则是由科技工作者对其创造性研究工作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并得以公开发表或通过答辩的科技写作文体[3]。科技论文写作不仅可以帮助作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者的科研选题和科研设计能力[4]。我国许多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养的相关课程[58],实践证明,这类课程不仅提升了大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还促进了科研事业的发展及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但这些课程主要面向理工类专业开设,面向管理类专业的则较少[9]。

中国计量大学是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业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于2010年获准设置了我国首个四年制本科标准化工程专业(授管理学学位)。该专业致力于培养“标准化从业人员”,即能与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开展有关标准制修订、标准化体系建设、标准化工程项目设计开发、组织实施和全过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人才。这对学生的标准编写能力、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面向标准化专业本科生开展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的系统性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此类课程建设的研究却是缺乏的。本研究将以中国计量大学标准化工程专业为例,在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来构建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体系,设计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为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和专业建设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1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特征分析

1.1现行培养计划中专业写作课程的特征分析

目前,标准化工程专业采取了“2+2”培养模式,即2年标准化专业基础课和2年方向技术课程,其中的方向是指食品标准化、材料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等,技术课程侧重于概念、规律、框架,不涉及技术细节。现行培养计划中,专业写作的相关课程有应用文写作、专业方向标准化写作(如材料标准化写作)、毕业论文等。

在现行的培养模式下,上述课程在开设时间和课程功能的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3门课程分别设在第4学期(专业基础课程结束的学期)、第6学期(方向技术课程较为集中的学期)和第8学期(最后一学期),相应体现了应用写作基础、专业方向标准化写作、毕业论文这3个环节的循序渐进式教学体系。

而参照专业培养要求,现行的写作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前面提到,该专业学生需具备的系统性能力包括标准编写能力、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等。这表明现有的写作课程体系是缺乏工程技术背景的,应将“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养”作为新内容予以纳入,形成兼具研究方向特色的“标准化科研写作”课程,如科技论文写作技能培养(材料标准化方向)等,新课程强调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和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的培养;应用文写作和专业方向标准化写作这两门课则可予以整合,侧重于“标准编写”方面的教学,整合后的课程则强调标准编写能力的培养。因此,这种新方案可更好地满足专业培养要求,科技写作技能培养的课程设置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1.2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较多[1012]。结合自己的教学和审稿经验,笔者发现大学生的科技论文撰写中存在以下问题。

论文选题不合适。论文标题是对论文内容的简明概括,好的标题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大学生论文选题过程中常出现题目范围过大、主题思想模糊、标题字数过多、语言不够精炼等问题。其中题目范围过大和主题思想模糊均与对论文主题的定位不够精确有关,即总想使内容面面俱到,结果重点很难突出、论证很难深入;标题字数过多和语言不够精炼则均与语言概括能力有关,标题通常不是完整的句子,其用词的准确性、词序的合理性尤为重要。

不能熟练运用基本工具。基本工具应用是科技论文写作的技术基础,如科技文献检索、专业技术语言、办公自动化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参考文献管理与编辑软件、公式编辑器等。实践证明,这些工具的熟练运用往往使人们事半功倍。而这类技能恰恰是当下大学生所缺乏的,其中科技文献检索能力直接关系到论文研究内容的前沿性和科学性;专业技术语言的熟练程度关系到论文语言的学术性和严谨性;办公自动化、参考文献管理与编辑、公式编辑器等软件的应用水平关系到论文格式的规范性、图表的质量;统计分析软件的科学应用则关系到数据分析的深度。

论文格式不规范。规范的论文格式是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化的重要基础。大学生论文格式的不规范之处常出现在图表编辑、公式编辑、参考文献、标题编号等方面,这些问题与上述基本工具的应用能力和对科技论文的认知程度密切相关。

对论文的基本结构缺乏理解。这部分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影响到论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如因缺乏对科技论文基本结构的认知,有的论文出现摘要、结论等必要结构的缺失;因不能正确理解摘要和结论的功能差异,有的论文出现摘要和结论内容基本相同的情况;因缺乏对材料和方法部分的理解,有的论文结果和讨论部分出现了对实验方法的大量描述。

基本的科研能力尚需提升。这部分问题较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如有的论文在撰写国内外研究现状时,只是简单地将各类材料予以“堆积”,缺乏作者自身的归纳总结;有的论文在技术路线上只是简单重复前人的方式,缺乏基本的创新;有的论文甚至出现了基础概念的错误,这与作者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有关。

不熟悉的流程,缺乏知识产权意识。如对论文署名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关系、论文从投稿到发表的全过程、论文相关的版权问题、学术不端问题等缺乏了解。这部分问题较为重要,直接关系到论文的有效发表和知识产权问题。

综上所述,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开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和科技阅读能力,并有助于增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

2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教学特征分析可知,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和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且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论文选题、论文结构、工具应用、论文格式、有效发表、科研能力等方面。现构建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在图1中,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依次包括基础知识、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教学模块。其中“科技论文写作基础知识”部分重在让学生了解科技论文的概念、论文写作相关工具的应用、学术道德与知识产权等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科技论文写作全过程分析”部分按实际写作的自然顺序向学生讲述论文的构思、选题、撰写和发表等环节的要点,使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全过程有详细的了解;“例文分析”部分侧重分析专业方向相关两方面的范文,即工程技术方面和标准化科研方面,突出专业方向标准化科研写作技能和方向相关工程技术论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3大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

基于上述课程模块的构建,本部分将设计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

3.1课程地位与任务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标准化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研素养,因此该课程应定位为专业方向基础课和必修课,重在素质教育。

本课程按照科技论文写作基础知识、科技论文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模块开展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科技论文的构思和选题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科技文献检索、专业技术语言、办公软件、统计分析软件、参考文献管理与编辑软件、公式编辑器等工具来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实现科技论文的有效发表。

3.2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时分配

根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量和难度,按32学时的总学时数来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与学时,如表1所示。

3.3考核方式

根据课程性质、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本课程的总成绩采用百分制,由考勤(10%)、作业(20%)和考试(70%)三部分组成。考试部分,以完成1篇专业方向标准化科研论文的写作为考试题目,要求在课后完成,在统一时间上交;作业部分,布置3次作业,分别以重要概念习题、某类数据的统计分析写作、与某论文标题相应的引言写作为主题,抓好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考勤部分,采用考勤表点名与课堂问答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即每人在学期开始时均有相等的考勤基准分,此后的教学中,在一定的加减分范围内,采取缺勤者扣分、非缺勤者既不扣分也不加分、回答问题者加分的方式。

3.4教材建设

根据课程的任务和重点,此课程应采用自编教材。新教材应首先在高校现行的“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类教程基础上,完善“基本工具”部分、引入“例文分析”部分。然后将以上内容按照基础知识、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模块予以整合。其中“基本工具”部分的教学思想体现在“多工具的集成式运用”上,参考书目集中在应用统计学、科技文献检索教程、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教程等方面。“例文分析”部分的教学思想是“解剖范文、创建新文”,该部分资料来源于电子资源(如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资源等)、标准化工程的相关教材(如《标准化实用教程》《标准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标准化知识与实务》等)、标准化科研项目实践等方面。

4结束语

标准化工程专业本科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由基础知识、写作全过程分析和例文分析三大模块构成,重在培养标准化科研写作能力和工程技术文献阅读能力,其中“基础知识”模块包括科技论文的概念、论文写作相关工具的应用、学术道德与知识产权;“写作全过程分析”模块包括论文的构思、选题、撰写和发表等环节;“例文分析”模块包括工程技术和标准化科研这两方面的论文分析。与之相配套的教学实施方案具有实用性突出、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较好、教学激励性较强等特征。

参考文献

[1] 张晓鸽.2019年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N].京华时报,20160408(4).

[2]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22):325.

[3] 侯满堂.地质科技论文的写作[J].陕西地质,2013,31(2):108116.

[4] 张菊,朱孝峰,邝海沙.高院开设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6):208210.

[5] 李华兰.化学专业科技论文写作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1(6):2325.

[6] 丁文锋.通过公共选修课培养工科大学生综述类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9(7):161163.

[7] 马正,徐砺瑜.《科技论文写作》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7):75.

[8] 李波,肖慧,徐文峰,等.材料专业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的“四性”探――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7678.

[9] 郭汉丁,马辉,王凯.管理类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0):156158.

[10] 任大志.对科技论文写作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3,49(5):667670.

[11] 王荣,秦江敏,林平.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对军校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作用[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29(3):208210.

[12] 贾志绚,卓亚娟.科技论文写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6(1):8283.

AbstractThe dissertation analyses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course,taking the major of standardization engineering i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Based on this,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scientific paper writing is built and focuses on training the writing abilities of standardized studies and the reading capacities of engineering documents,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the wholeprocess analysis of writing and the explanation for model essays.The matching teaching program is effective in practical teaching,process control of teaching quality and encouragement teaching consisting of the course status and task,content of courses,teaching requirements,period distribution,assessment methods and textbook construction.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6篇

SSME术语的由来

我们第一次听到“服务科学”这个词,是2004年初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亨利・伽斯柏教授,他是加州大学柏克利分校科技管理学教授兼哈斯商学院开放式创新研究中心执行长,被誉为“开放式创新”之父。他当时提醒大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IBM奠定了计算机商业基础,在60多年前,IBM帮助建立了“计算机科学”的学科。伽斯柏教授建议IBM同样要对自己的服务商业赋予科学的关注。2004年连续召开的三次重要会议开始了这个历程:首顿研究所召开“全球可扩展企业时代的业务”会议,伽斯柏教授召集一个突发性的会议专题和一些教授集体讨论开创“服务科学”的概念,在座的大多数人都持怀疑态度;第二次是当年5月份IBM研究部在纽约州约克镇的哈茨召开“需求商务的架构”会议,IBM研究部的主管,保罗・洪,IBM服务商业咨询研究院的主管基尼-诺曼蒂都以描述“服务科学”的需求作为会议的开场白,这次会议最后形成一本以此为题目的白皮书;当年11月是第三次,在加州圣何塞的IBM奥梅顿研究所召开“21世纪的服务创新”会议,来自于许多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和教育人员在一起讨论围绕服务创新的特殊研究课题和教育的方向,最后,服务科学的范围还包括工程和管理的领域,由此人们就开始沿用一个更为广泛的题目:“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即SSME。

这一系列会议的发言最后被IBM的温蒂・摩菲和卡内基一梅隆大学的比尔-哈夫里汇编成“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一书,由我主译、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部分教职员工翻译的《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一书已经在2011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SSME)是一本综述论文集,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SSME)是一门正在兴起的全新学科,再加上服务学科――覆盖面极其宽阔的复合学科、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其全貌目前还不可能被人们认识清晰。全世界的学者、研究人员和从业者正在从自己所熟知的专业、学科和知识开始,试图了解、认识和掌握服务这个新兴产业和学科的内涵。

21世纪前分散和孤立的服务产业研究

上个世纪,产业界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服务产业和农业、工业之间的差异性,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全面、本质的描述,尤其在是否能够形成一个特定的新兴学科上面,还没有达成共识。时任花旗银行副总裁的林恩・肖斯塔克在1977年就开始关注服务市场学,长期以来对各种类型的服务进行特殊性研究,并试图与产品进行区分。1977年,他在《市场营销学刊》上发表了著名的《从产品营销中解放出来》一文,代表了企业界对服务营销研究的呼吁和参与,是服务营销研究全面展开的标志性文章,该文提出一个“分子模型”,用以比较服务与有形产品的区别。进入80年代,美国双子座咨询公司的高级副总裁约翰-贝特森(他曾是里佛尔兄弟公司的品牌经理和飞利浦的营销经理、北美服务营销关系学派代表)和德克萨斯州A&M大学的伦纳德-贝瑞等人撰文支持肖斯塔克的观点,并对服务区别于产品的特征作了归纳:服务的无形性、同时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著名管理学家、哈佛商学院教授西奥多・莱维特从运筹学和工业工程的研究中很早就知道服务流程需要与产品生产流程不同的重建,有关由交互组件形成服务系统的想法远远超出人们所常用的服务概念。美国著名数学家约翰-罗艾丹早在1962出版专著《随机服务系统》,提出运用优化等候和排序等数学运筹学方法进行服务流程方面的计算。理查德・察思1978年在《哈佛商业周刊》上发表重要文章《回顾“什么是客户在服务运营中的位置?”接触理论的背景和未来的发展》,由于他强调并确认了客户在现代服务理论中的重要位置,故此其客户接触理论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力,其中包括企业和客户在生产过程中的交互系统。2002年,美国学者弗农・史密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与人类行为相关的心理分析应用和实验经济学研究方面所做的开创性工作。弗农-史密斯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他将经济分析引入实验室,发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实验方法,并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利用心理学和经验科学的方法对传统的经济学研究提出了大胆创新,修改了传统的经济学基本假设,开创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等经济研究新领域,只是没有明显地指出可以应用在服务产业之上;经济学也已经区分开无形的服务与有形产品的生产。法国经济学家让一克洛德-德劳内和让・盖雷在1992年就关注服务经济学的特殊性,他们两人所著的《服务经济思想史(三个世纪的争论)》梳理了经济思想史中不同年代的经济学家对服务的不同理解:追溯了古典时期和马克思的服务理论;介绍了20世纪30~70年代之间逐渐获得影响力的三次产业理论和“后工业社会”思想;最后探讨了20世纪后期出现的“新工业主义”,该观点强调工业是服务业扩张的基础。传统管理理论产生于制造业,不符合服务业自身的特点和需要。顾客参与服务过程,服务质量取决于顾客感受,这是服务活动区别于制造活动的最基本特征。这个特征以及服务活动的其他特征说明传统的、产生于制造业时代的管理理论很难解决服务活动中存在的许多管理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否定传统管理理论在解决服务企业管理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传统管理理论在解决服务管理问题时的不适应性足以说明我们有必要学习并建设一套真正适合于服务业的管理理论。

21世纪后开始服务科学的系统研究

跨入21世纪以来,2004年,美国学者斯蒂芬・法戈和罗伯特-拉什提出了“服务逻辑”的新课题,其发表的关于服务主导性逻辑的论文引发了国际范围内对服务观点的热烈讨论,学者们普遍认为服务不仅仅是一项活动和一种市场提供物,还是一种价值创造,这是一次服务科学研究里程碑式的飞跃。芬兰市场学家克里斯琴-格罗路斯教授执教于芬兰赫尔辛基瑞典文经济与管理学院,他进一步指出,顾客才是真正的价值创造者;企业采用服务逻辑可以参与到顾客价值生成过程当中,企业的市场提供物应该扩展到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互动,这样企业才能成为顾客价值的合作创造者。

图1和图2展示了产品和服务主导逻辑的差异:产品生产系统和产品消费系统可以完全分离,服务和消费系统则不可分割;产品分为甲方和乙方来组织生产和消费,服务必须要求各方在交流互动中共同生产;产品生产完成后可以储存,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

服务科学必须要用跨学科、边缘学科、复合学科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改进、创建和服务创新。广义地讲,人们开始认为服务是价值的共创,不同个人与组织通过沟通、交流、计划和其他有目的地进行知识密集的交互而获取有益改变的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服务科学是系统性地发现和探索价值共创的原理和方法,以此帮助人们理解和改进所有价值共创过程。

价值共创有许许多多的形式,根据人类活动的广泛差异性,可以按照内容、劳动力和风险性来区分。传统的服务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零售、医疗健康、娱乐、专业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银行和保险等等。一个组织,例如银行提供服务,是通过为客户安全地存取其资金而使其获益。很显然,没有存款客户的银行不可能存在;同理,没有银行提供的专业能力,客户也不能方便地通过各种方式(支票、自动服务和银行分店)使用自己的资金。因此,价值是在两者交互中实现创造。一个更为广泛的解释是所有经济活动都依赖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共创过程,稍微有点特殊的是所有经济活动本质上都是以服务换取服务的交易,关键点是具有不同能力和资源的利益相关者通过这些能力和资源的交互作用,最终估价并接受其所产生的结果。

目前在国际上已经出现许多不同理论和方法,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探索理解并改进价值共创的原理和途径。专注在服务上的学科类别可能包括市场学、运筹学、工业工程、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和经济学等。现代计算机科学关注网站服务和服务导向的计算领域,这些有助于改变由许多小型组件所搭建的计算机程序和应用软件。

要假设一个单门学科覆盖所有的服务领域,也就是说一门综合理论和方法的科学能够把目前存在的所有学科综合在一起,并能应用到如此广泛的价值共创现象之中,至少服务科学已经能够促进来自于不同学科的各国科学工作者在服务领域的对话。有些共性是很显然的,其他也已经有进展。例如,有关服务主导逻辑的理论就是服务科学研究的里程碑之一。服务的基本定义是与另一方进行的能力交换,服务经济交易的目的是交换服务。获得其合乎逻辑的结论是:有效地翻转“产品主导”理论还需要引入服务作为主要的类型来研究。根据服务主导逻辑而不是传统的对服务的误解认识:劣质的、无形产品的、依附于有形产品的服务能力,其实质掩盖了服务是以服务交换服务的本质。对服务本质这样深刻的认识转变是非常困难的,也不是每一个人能认可的,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总是容易地得到共识。

服务科学发展的未来趋势

有关服务科学将来的发展,重点将关注在建立真正的跨学科服务科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前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伊弗特-古默桑教授给出了个人的对服务内容以及服务作为场论其历史性的思考,还撰写了关于服务是多学科之集成的文章《服务的未来姗姗来迟》。美国营销学家斯蒂芬-格鲁夫和瑞曼德-菲思克在1993年的文章《服务的演进和未来:搭建和扩展多学科领域》中提供了他们关于服务研究的历史视角以及各种有关研究(学科)方面可能或不可能走到一起的认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科学、技术和社会研究中心主任迈克・戈尔曼则在文章《服务科学贸易领域中通用性课题及其角色》指服务科学为不同领域中承担交易员并经纪各种知识的一类学科。美国IBM吉姆斯-斯巴尔、英国剑桥大学任广杰(译音)和迈克・格瑞格里审阅并更新了2004年的《剑桥报告》,其中给出了服务科学的关键定义,并在《剑桥―IBM SSME白皮书修订稿》中综述了来自于各国服务创新路线图的国际协作进展情况。日本横滨IBM东京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日高一义在文章《日本的服务科学、管理和工程》中披露了在日本的服务研究和教育活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商学院服务研究中心伊恩・迈尔斯、琳达-麦考利、克莱尔・马克汉姆和芭芭拉・琼斯在《创新和技能:未来的服务科学教育》一文中将服务技能需要和服务科学教育相联系。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中国;精品

社科事业繁荣撰,学术宝库丰富彰。回顾总结《北京社会科学年鉴》14期连绵编纂,对于我们发扬成绩,加强提高,再创佳绩,创精品力作,很有必要。

高标定位,编纂精品

本年鉴由北京社科联编纂出版,出版14期,其中自2003年开始出版电子版。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首都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和学术动态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它将首都社会科学事业研究发展的最新政策、最新观点、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等方面全景式地奉献给广大读者。它已成为北京市社科联的一个学术品牌。

这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基础工程,力求年鉴编纂的科学性、客观性、全面性,坚持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它具有“高立意、多投入、塑精品”特色,它又称为“中国首都社会科学年鉴”,因为北京居于全国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机构、力量、成果、交流、宣传影响的中心地位,而且国家社科单位并未编纂“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因此它一定程度反映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被誉为“具有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价值”,促进中国北京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经过我与史志鉴专家研讨论证,本年鉴体现这么几个主要特点。

(一)秉持正确观点

本年鉴编纂工作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定位。

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记录北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发展的进程,努力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社会科学方面的参考,为社会各界了解社会科学提供信息,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学术研究提供资料和借鉴,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发展和繁荣。

基本功能定位是:年鉴涵盖范围体现大北京的概念,即不局限于北京市,而要涵盖北京地区包括中央在京单位、市属单位、民间团体及军队在内的各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社科研究信息。年鉴要体现高度的学术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实用性,要将首都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观点、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最新资料奉献给读者,为社会发展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为社科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资料和渠道,要在推动首都社科研究工作,促进学术交流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信息库、论文集和工具书。

(二)突出首都特色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中心。北京拥有全国社会科学“六路大军”:第一,拥有党、政机关的政策研究理论宣传部门;第二,拥有专业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第三,拥有近百所国家、市属、民办高等院校,其中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与交叉学科专业;第四,拥有中国及北京市较大单位的党校系统、行政学院、教育培训系统;第五,拥有军队系统中军事科学理论研究单位;第六,拥有各种民办、合资办、股份制、外资办学等所有制的人文社科单位。

北京作为全国的社科事业发展中心,集中了综合的与各学科的顶尖的机构和名家、大家,每年都产生大量学术水平高、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及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每年都进行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分学科的社科活动,各大学科的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对首都以及全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产生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严格按照地方志与年鉴属性要求,汇集北京社科六路大军的学术成果及机构人员、活动等方面情况,突出首都特色。

(三)遵循学术规范

本年鉴是围绕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全貌来设计篇目的。认真遵循2005年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2012年《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指导编纂本著,总体达到“年鉴编纂出版应做到: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编写规范,编辑出版符合国家标准。”

第一,篇目理论体系较为宏大,层次多,囊括的问题较多;第二,篇目门类齐全、内容充实、结构严谨、分类科学;第三,篇目采用分类编辑法,以文章体为主及条目体,其系统性较强,避免了种概念与属概念并列的弊端,将一些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归并为一篇,再按每篇的特点规模设计篇目,上下相辖,领属得法,左右平行。本鉴一级目共设计9个主要方面,清晰地勾勒出首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面目。现以2013年版年鉴为例,依次为:1.特载,其中包括中央、市委领导讲话、文件、社论、重大政治活动;2.学科综述,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5个学科及其学科与研究领域65篇学术论文;3.科研课题,其中包括2012年国家指南、重大攻关项目、北京市基地项目、调研课题、高校重点课题等;4.获奖成果,其中包括各高校、科研等单位获国家或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部分);5.学术活动,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4个学科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较大科研活动;6.机构,其中包括部分高校简介、2012年建立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已刊机构补充介绍等;7.学术团体,其中包括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属部分学术团体;8.大事记,其中包括上年度的社会科学各大学科重要学术活动;9.附录,其中包括2012年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资助著作情况―览表、北京地区普通高等学校2012年社会科学研究情况统计等。

另外,卷首彩页,号称“黄金板块”,它处于先声夺人的位置,在读者的视野中属于“近水楼台”,往往最先受到关注,是整部年鉴最为突出的部分。本著卷首彩页设计采用的照片很具壮观规模,共40页,120张照片,涉及各个学科的数十个单位主办的有规模有影响的学术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此年鉴框架设计在突出年鉴工具书特点的同时,努力突出首都特点、学科特点、时代特点,这三大特点尽可能把上年度北京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最新最全的信息,以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四)坚守资料详实

年鉴具有年度性、资料性、综合性等本质属性。因此,翔实资料信息的收集、整理与选用,是年鉴编辑中的关键环节。文献著作的资料性不是简单的资料排列组合或资料的堆砌,而是对资料合理取舍的创造性劳动。应详细占有材料(即一次文献),选用代表性、典型性材料,选材要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充分分析其社会意义的参考价值,严格按照内容要素进行选择加工,形成资料长编(即二次文献),而不是有闻必录,再加工最后形成定稿资料(即三次文献)。

本年鉴资料来源主要为中央在京的社会研究部门、北京地区的高等院校和军队院校、北京市的社科研究单位及管理机构、北京地区的报纸、刊物、网站等。正因为本年鉴记述首都社科事业发展的特殊性,因此,资料信息就应是围绕篇目所制定的一级目的9个方面来系统全面地搜集,所以资料收集、整理与运用及各条目撰写具有方面广、学科多、难度大、投人多、价值高的特点。如出版200多万字,就得收集各方面信息资料数倍万字。

经过这些年编委会和编辑部同志的共同努力,再加上许多供稿单位同志的支持与配合,不断改进提高完善资料收集的办法,制定资料收集的具体规定,即资料的数量、质量、时间的明确要求,一整套社科资料信息收集的较为固定完善的信息网络终于形成,并且适时拓展,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比较规范。

(五)追求论述精辟

第一,在学科综述中,设置16个基本一级学科及65个基本学科与研究领域,体现了我国形成的比较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这些基本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北京研究等。

第二,学科综述所含的65个基本学科与研究领域,则形成集65篇学术论文,约85万字的论文集。当然还有党建学、城市学、行政学等学科。这些论文的质量要求,不要说比北京各种综合年鉴中的各个综述要难得多,就是比北京各种专业年鉴中的各个综述,无论从学科的广度方面,还是从学科的深度方面论述其难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这65篇学术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北京各高校、科研单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著名学者,从事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的张静如、伦理学的罗国杰、经济学的卫兴华、马克思主义学的徐崇温、社会学的郑杭生等,他们长期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及教学多年,功力深厚,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编纂者掌握各学科研究领域上一年北京地区最新最全的学术成果,无论是专著、论文,还是活动,他们在详细占有信息资料基础上,潜心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学科综述论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究概况、主要学术观点、主要学术活动、社会价值、材料依据、制度体制改革与创新、学科发展趋向、政策研究、网络发展研究、学科研究展望、国外学术信息等。这些论文读来,深感学术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代表中国社科学术研究成果最高水平,充分体现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

(六)装帧印刷精美

围绕篇目设计,卷首精心设计彩页,其中包括照片百余张。彩页照片以形象性、典型性为特点,系统地用图中语言(含文字说明)简要地叙述丰富照片的文字内容,多方面直观地反映首都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另外,书中大量采用表格,统计出各方面的各种数据,很详细、具体,准确。本书封面与装帧体现学术书籍的典雅风格。印刷水平高,版式、装潢、卷首图片精美,且纸质好,装订紧凑结实,并配光盘电子版。

(七)促进社科发展

本年鉴问世14年来,取得了值得充分肯定的成就,她已得到了北京社科界的关注和欢迎,受到了社科工作者的青睐与充分肯定。一些学者表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比较客观全面地记述了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首都社科研究最新的观点、成果、动态和资料,同时也提供了学术交流的渠道,对社科研究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些科研管理工作者表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丰富规范的资料记载,对加强科研管理工作很有帮助;有些院校和科研单位表示,他们极其重视向《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提供资料,因为这是他们展示成果、推进交流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一些从事社科地方志编纂工作的同志说,以前编纂《北京社会科学志》,由于缺乏社科领域系统的、编年史性质的资料,社科志的编纂工作进行得非常艰难和缓慢,而且往往依据不足,争议很大,现在有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第二轮《北京社会科学志》的编纂工作将会容易和科学得多。

《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的资源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和利用。2005年,作为国家重要信息基础工程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提出要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收录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CAFD)》中,并与年鉴编辑部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是一项浩大的知识工程,是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战略性意义的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其所属的《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CAFD)》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的我国第一部以全文数据库网络形式出版我国年鉴文献的连续电子出版物期刊,是我国年鉴知识信息重要传播平台。《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进入这一平台,必然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此外,《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还与“中国年鉴网”等多个信息平台建立了合作关系。

例如:06版年鉴“中国近代史”,张皓等摘引资料127处。07版年鉴“世界史”,刘林海等摘引资料173处。

经过14年的发展,《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已成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首都特色、学术特色,对促进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繁荣有一定推动作用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08卷在中国版协主办的第四届全国年鉴编纂出版质量评比中获得综合一等奖,2009卷荣获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二等奖,北京社科年鉴仅参加过这两次行业的评奖,均都获奖。

总之,《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坚持体现“以科学的理论的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先进文化功能,坚持体现“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功能,坚持体现“存史、资政、育人”的地方志年鉴功能,坚持体现“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北京社科年鉴功能。我们应继续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指导年鉴编纂。

宣传年鉴,全国获奖

我和年鉴编辑部同志加强对外宣传,包括在学术刊物和学术活动上的宣传,与北京地方志办公室北京地方志学会、河北社科联年鉴编辑部、天津社科联年鉴编辑部等单位举行座谈研讨。在2008年《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我的文章《编纂学术精品促进社科发展》,在2012年《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工作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收录我的文章《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

2010年5月在山东济南,中国出版协会年鉴专业委员会举行“第四届全国年鉴质量评比颁奖会”,《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被评为“全国第四届年鉴评比地方专业年鉴综合一等奖”;2010年11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地方志协会联合举行“全国地方志系统第二届年鉴评奖”工作中,《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被评为二等奖;在同年7月宁夏银川,举行“第20次城市年鉴学术研讨会”,我的参会论文《借鉴方志学,构建年鉴学》被选入会议《论文集》。

为此,我当年赋年鉴诗二首:

(一)评奖研讨双雄汇

――贺2010年全国版协年鉴会召开

寅虎泉城聚,群英璀璨晶。

参评皆特质,金榜绽功名。

研讨编佳著,专文论点精。

版协扬召唤,鉴界绣前程。

(二)撰佳鉴登金榜

――贺《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获全国第四届年鉴评比

地方专业年鉴综合一等奖感言

神州年鉴数千刊,满目琳琅种类全。

十载争妍品牌创,一枝独秀美名传。

角逐博弈分伯仲,跨越志坛忘畏难。

精益求精犹奋笔,京华跃马再争先。

完善年鉴,精益求精

这些年来我认真学习、研究、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意见》、《地方志工作条例》、《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等中央相关精神和地方志年鉴文化专业文件,对《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做了一些理论研究思考,认为本年鉴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需要加强和改进,应在以下方面再做努力:

第一,设置栏目的“概述”应进一步撰写其内容和特点。在学科综述、科研课题、获奖成果、机构、学术团体、附录栏目中设置概述体例中,进一步撰写此部分的内容简介和学术特点。

第二,设置“索引”体例并具体撰写。在书后部尝试编撰对于文章体为主及条目体年鉴的设置索引体例部分,提炼出各部分的主题词,按照字母及笔画排列。

第三,条目编撰进一步规范。条目达到资料精,元素全,行文规范,整体明确,各个条目数量质量应平衡。

第四,保证编辑质量。应进一步采取措施,纠正编辑方面的各种错误,保证“编辑校对应符合国家出版物质量管理的规定,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一”。

第五,修改尺寸。将版面的小16开本(787X1092毫米),修改为规范的大16开本(889X1194毫米)。

第六,适当扩大资料收集面。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很快,新的成果很多,涉及面有拓展,应及时了解和充实。

第七,多参加一些学术交流、评奖活动。以便扩大视野,学习借鉴其他年鉴的经验做法,充实提高,扩大宣传本年鉴影响。

这些方面的完善改进意见,有些已做了改进,有些还应继续做,有一些待创造条件再做。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前途远大,前程似锦。我们回顾这14载年鉴编纂历程感到,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历史的回音仍在我们耳畔荡漾,时代的号角已经嘹亮吹响。曾写下一幅精湛的对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我们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总理最近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要批示,要坚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公务员要求,弘扬“爱岗敬业、淡泊名利、锲而不舍、开拓进取”的修志编鉴精神。

在“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召唤下,在促进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召唤下,在广大社科工作者的召唤下,我们决心按照社科联党组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开拓创新,认清本年鉴特殊重要的社会地位,加强宣传推广,扩大它的社会作用。我们的社联年鉴一定会提高水准、发扬成绩、学习他人、加强改进、精益求精,越办越好、办成精品,努力将《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塑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年鉴、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的学术精品品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增光添彩。

主要参考资料:

[1]《党的十报告》学习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2]《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4期

[3]《年鉴编纂入门与创新》许家康著线装书局2006年9月出版

[4]《中国现代方志学》主编曹子西、朱明德,执行主编陆奇方志出版社2005年7月出版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8篇

本文既对于撰写欣阅《李昌志史志诗论文集丛书》感言,亦对于李昌志方家学术思想研究,即从巨制著作、徽文风采,方志理论、修志指导,地域文史、时代闪光,名家印迹、精彩诗句,力创精品、出版发行等方面进行系统学习与研究。且有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本文体现出李昌志先生厚重的史志诗文化成果绽放着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灿烂光辉,可誉为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秀美江淮,“皖”如仙境!

本文期盼这套佳品书籍完善出版发行,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大厦锦上添花。

[关键词]李昌志;方家;论文集丛书;学术思想研究;力创精品

“扬帆海月升,雨色万峰来。”金秋风光独好,乃收获时节,劳动者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丰收的喜悦。日前,经著名学者、志坛“常青树”邵长兴先生介绍,我收到来自安徽马鞍山的年过八旬老前辈、新志友李昌志老师寄来他的大作:《李昌志史志诗论文集丛书》九本,并要我撰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这类的文章。我看着这一摞沉甸甸、约180万言的鸿篇巨制,里面的华彩乐章顿时引人入胜,爱不释手,是一种艺术享受,悟到“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近几年《中国地方志》杂志连续提出年度地方志学术研究选题参考,指出编辑部就近期方志学术探讨的热点与难点问题指导选题,其中第二条即方志名家学术思想研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很有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的事情。笔者近几年学习与研究并撰写了四篇对于曹子西、邵长兴、柳成栋方家学术思想研究,分别发表于2009年《北京社会科学院院报》,2010年、2011年《黑龙江史志》杂志。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昌志编审数十年的工作生涯经历丰富、工作出色、贡献突出、待人诚恳。他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多次受过高等文科教育,担任过马鞍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等政府部门职务,长期从事地方志、历史、诗词文化领域的学习、研究、创作,担任过多个省、地学术机构的职务。他数十年(包括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发挥余热)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辛勤耕耘,以致学识渊博、功力深厚、硕果累累、影响深远,竟然被称为“方家、史家、诗家”之美誉。李先生在自己名片上标出:“凛烈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青松”以为座右铭。多年来,有不少名人挚友为昌志君评述论著,疏理升华,文采飞扬。此次笔者拙笔似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愿“欲与天公试比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利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是的,李昌志同志编著的这套丛书很完整地贯彻了中央的这些精神,达到了先进而高尚文化之境界,的确弥足珍贵。似感“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并且,他将马鞍山地区一些有价值史料,由古文编辑成通俗文字,为的是“让年轻人看得懂”。是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这些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关心下一代的工作中表现出令人敬佩的热情、责任与义务。

巨制著作 徽文风采

这一套理论学术丛书的内容丰富多彩,规模鸿篇巨制。之一,《新编方志评论集》,包括城市志、地区志、县志、山水志四个部分,共选24辑篇文章;之二,《马鞍山地情研究》,包括地域概说、名流遗踪、文史考述、战事漫谈、附记五个部分,共30篇文章;之三,《马鞍山李白研究》,包括马鞍山李白研究综述、李白研究活动、李白研究成果、李白墓葬新考、李白碑文辑注、名人咏怀李白、附录七个部分,共选录23篇文章和13篇碑文笺注;之四,《古今方志探论集》,包括继承旧志理论遗产、总结新志编纂经验、探讨续志传承创新、选录概述综述序文、择编读志心得、附录六个部分,共选辑22篇文章;之五,《萍踪浪花诗词选》,包括江山览胜、盛世颂歌、抗日烽火、抗美援朝、钢城新韵、修志感怀、闲居杂咏、军旅抒怀八个部分,共选辑诗词227首;之六,《马鞍山市著作志》,包括古代著作、近现代(含当代)著作、地方志著作、李白研究著作、附录五个部分,及下属各部分;之七,《姑孰文化世家考》,包括诗星名宦世家、翰苑文学世家、书画医学世家、教育经史世家四个部分,共选辑19篇文章;之八,《马鞍山文史选集》,包括两岸诗人与名士往来、两岸词人与名媛吟稿、姑孰韵文与名酿丛谈、和含著作提要、太白楼楹联与名联选注、附录六个部分,共选辑13篇文章;之九,《马鞍山文献选注》,包括名人名赋选注、名山名记选注、名亭名文选注、名楼名景选注、名著名序选注、附录六个部分,共选辑46篇文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始终延绵不断,。这在世界历史实属罕见。中国历朝历代划分行政区域相对固定,以致有很多今日大体的行政区划分是历史沿革的结果。这样,千百年来形成了很多的地域文化。以前,徽文化似指安徽徽州地区的文化。现在,各地大文化概念在拓展在融合。为此,中央文史馆馆长袁行霈先生在《关于〈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文中指出:“徽文化就是安徽文化”。另外,《光明日报》2012年8月17日第7版刊登题为《承载徽人文化情怀的庄严巨制—专家、同行眼中的大型原创舞剧〈徽班〉》,同样阐明安徽文化的广义概念。那么,马鞍山文化就是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个重要体现。

马鞍山地区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历史沿革跌宕起伏。马鞍山文化就是地域文化,它有构成多角度的起源、形成、发展、繁荣的过程。本丛书体现重视本地各方面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乡邦文献,包括史料、方志、族谱、舆图等,文献的搜集、考订和分析。在大量占有可信资料的基础上,论述总结了马鞍山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特色。系统记述了马鞍山地区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诸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因此,本丛书就是马鞍山文化即徽文化的一个代表作。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徽文化的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体现人民创造历史,彰显那些对本地区和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好,社会主义道路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最强音,是爱国爱乡的好教材,对于马鞍山地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方志理论 修志指导

这部《古今方志探论集》分为六个部分,共选辑22篇文章,体现作者对于中国历史传统地方志文化各方面的认识与论述,主要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历史性。《明代“安徽九志”序例述论》的长篇论文,从方志的源流与性质、修志的目的与功用、志书的内容与体例、资料的采集与应用、修志人才的素质与选拔、前人志书的优劣与得失、自身修志的经验与教训等七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全面系统地探讨了明人修志的编纂思想、方法及其传统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此篇大作被志坛名宿及领导董一博誉为“中原果有刘文叔,后世何须扬子云”,被方志大师傅振伦誉为“立论确当,实乃方志发展史上的一大贡献”;其二、实践性。《台湾学者毛一波〈方志新论〉叙论》文章指出,我国首轮修志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方志理论研究异常活跃,不少方志工作者通过亲身实践,总结新鲜经验,撰写和出版了大批方志论著,为二轮修志提供了重要借鉴。而且,深觉海峡两岸加强学术交流,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方志文化,完成二轮方志续修,大有裨益;其三,创新性。《志坛前辈董一博方志思想略论》文指出,董老在方志体例结构上的突破、在方志编纂思想上的革新、在方志质量问题上的倡举、在方志组织领导上的论述;其四,《城市志编纂的实践与探索》文指出,必须结合市情特点,搞好市志的总体设计、必须统一编纂思想,优化志书的总纂方式、必须控制成志规模,提高志书的记述层次、必须适应客观实际,探索志书的实用模式、必须坚持科学分类,兼顾现行管理体制;其五,总结性。《〈马鞍山市志〉编纂工作的回顾与前瞻》文指出,马鞍山市情特点与市志的总体构想、市志编纂的指导思想与成稿的基本做法、志书的编纂通则与现实的可行记法、志稿的深度加工与志后工程;其六,主编性。《志书的主编意识与总纂的工作体验》文指出,志书的主编和总纂的设置、志书的主编和总纂工作重点、志书的主编意识和总纂意图、志书主编和总纂的主要责任、志书主编和总纂的工作方法;其七,《方志专业队伍的思想建设与业务建设述论》文指出,方志队伍思想活跃,要形成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方志工作任务艰巨,要培养高效、懂行的骨干队伍。方志事业任重道远,要造就有事业心、责任感的专业队伍;其八,分志性。《专业分志的编写构想与成稿做法举要》文指出:冶金工业志的编写,环境保护志的编写,政治类诸志的编写。

这部《新编方志评论集》分为四个部分,共选辑24篇文章,体现作者对志书评论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诗词性。由于作者乃诗人,故此24篇文章的题目皆为诗词语言,有四言体、五言体、六言体、七言体、多言体,有律诗对仗体,有楹联体,例如“简而有要 略而不疏”,“突出整体性 加强著述性”,“淮上明珠放彩 志苑硕果喜人”,“黔东明珠耀志苑 桃园深处在铜仁”等;其二,篇目性。评论语:篇目结构比较科学合理。统观体例,全志之结构合理,诸体之运用得宜。在篇目设置上,突出整体性等;其三,资料性。评论语:内容资料比较丰富翔实。专志部分资料翔实,信息密集,文表并重。统和古今,历史之脉络纵展,各业之精萃横陈等;其四,述论性。评论语:“概述”内容简明扼要,提纲挈领,不蔓不支。综览概述,集千年因革于一体,成万类总汇于一篇。关于池志的《概述》等;其五,指导性。评论语:如“概述”缺乏概括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工提炼,进行纵横梳理和宏观处置。“大事记”不能收录太广,似有进一步筛选的必要,尤其要注意选录那些具有标志性、转折性、代表性而又对全市有重大影响的大事。“专业志”的记述不能“流水式”的逐年放笔,而要分时期、分阶段记其发端、发展及其演变过程,以看出事物的兴衰起伏。真可谓:“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地域文史 时代闪光

《马鞍山地情研究》、《姑孰文化世家考》的著作彰显马鞍山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沿革性。“早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从事狩猎和农业生产活动。”经历唐尧十八载、春秋战国、西汉、东汉、西晋、隋朝、南唐、元朝、元朝、明朝、清朝。中华民国。1949年4月,马鞍山地区解放。1956年10月,成立以钢铁工业为主体的新型工业城市--马鞍山市。1983年6月,国家将当涂县规划马鞍山市领导,实行市管县新体制;其二,地理性。从“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说起,从市区的地形地质说到土地资源,从采石矶、锁溪河说到江心沙洲等;其三,人杰性。从马鞍山地区的开发说到桓温与谢朓,纵谈姑孰才子周兴嗣和他的《千字文》,话说“李白后身”当涂诗人郭祥正,纵谈乾隆诗人黄仲则与马鞍山等;其四,世家性。包括诗星名宦世家、翰苑文学世家、书画医学世家、教育经史世家4个部分的19个各朝代文化名人及其世家著述考。似感“溪张清风拂面,月落繁星满天”。

《马鞍山文献选注》的著作彰显马鞍山地区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的文章与风光胜景文物古迹,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教化性。李先生重视运用历史文化遗产感染熏陶年青一代,他写道:“由于这些文献俱是古文体,现在的年轻人大都看不懂。为此,我在本书的编注中,尽量选择一些既代表马鞍山风光胜迹,又有历史价值的文章,既反映本地区历史发展轨迹,又有较高知名度并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章,加以翔实的笺注”;其二,旅游性。本著的46篇文章从多部重要的典籍中,节选收录成为了马鞍山地区众多风光胜迹、诗文、登山游览诗人文化之荟萃,对于该地区旅游文化的丰富和旅游产业的开展无疑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是的,李白大气磅礴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名家印迹 精彩诗句

《马鞍山李白研究》这部著作体现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载体,记载着人类的文明,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马鞍山这块沃土,孕育着无数英雄豪杰,其中李白诗仙流芳百世。它集中体现作者对于被誉为“圣朝之高士、当涂之旅人”的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在马鞍山、当涂地区的游踪、诗文、遗迹等方面进行全面深入的收集、考证、研究,取得丰硕的文化学术成果。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横面性。囊括李白研究综述、李白研究活动、李白研究成果、李白墓葬新考、李白碑文辑注、名人咏怀李白、附录七个部分,共选录23篇文章和13篇碑文笺注;其二,纵面性。几个大的历史时期:包括唐宋时期李白诗文集整理,明清时期李白遗迹题咏汇编,新中国成立后李白研究的成就及其影响等;其三,国际性。一些重大学术活动纪要: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活动,中国首届李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活动,纪念李白诞生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活动等。其四,综合性。李白马鞍山文化内容丰富,包括:李白直接写到马鞍山的诗篇,各朝代名人怀念李白的诗词及文章等,历朝代人民为了纪念李白而构建的各种物化胜景等。是的,李白大气苍凉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催人奋进。

《萍踪浪花诗词选》。孔夫子早就指出“诗言志”、“诗缘情”。李先生诗词充满政治、创新、时代、事业、感悟、艺术、欣赏之韵味。主要体现有这么几方面的学术观点。其一创新性。李先生指出:“对于古体诗词,我十分赞同当今吟坛大多数同志的主张,也就是‘要发展,要改革,要创新’”,他进一步明确:“诗贵意境取胜,清词感人,婉约为工,富有真实感。至于诗词的平仄、对仗、用典、修辞等也要讲究,但不能死搬硬套,因律害义,以此损意,把真实的思想情感束缚起来,这是我写诗填词的一贯想法和做法”;其二,抗敌性。《满江红·纪念“七七”卢沟桥事变》:万里披坚寒敌胆,千百健儿洒热血。《满江红·谒易县狼牙山五壮士塔》:三面悬岩枪声作,五勇舍身惊世绝。《望海潮·欢庆朝鲜停战胜利》:人民慨而慷。庆军威大振,中朝腾骧;其三,修志性。《西江月·喜庆〈马鞍山市志〉出版》:笔耕墨耘非易,风来雨去维艰。十年修志鬓发斑。喜庆今朝出版。《南乡子·修志感言》:悠悠。百卷信史谱春秋。……飕飕。雨山湖畔看碧流;其四,盛世性。《水调歌头·国庆四十五周年颂》:开天辟地创业,外引内联搞活,喜有擎天柱。欣看山河壮,辉煌业绩树。《水调歌头·纪念马鞍山解放四十五周年》:铁铸钢城,问今日,风光何似?谁料得,解放过后,繁华如此;其五,风光性。《与友人登黄山天都峰》:叠嶂重峦耸翠微,清风吹我上天梯。云外九霄扶摇近,雾中三海起谷低。瀑落桃花惊霹雳,泉涌丹砂湿羽衣。黄山景物当歌咏,欲洗苍崖写颂诗;是的,我国大旅行家徐霞客曾美言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江淮大地镶嵌着天下最神奇、最美妙的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道教圣地齐云山,还有美丽丰饶的巢湖等名胜古迹,令人神往。

力创精品 出版发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引发人们对山间田园、乡间野趣的无限向往和探求。同样,文化人对于作品应该精益求精,勇创精品,流芳百世。我以为,这部《李昌志史志诗论文集丛书》应该从多方面改进提高完善,更上一层楼。首先,这部著作应该出版发行,成为整体的出版物及学术成果。当然,费用会可能较高,可以向省、市社科联或社科规划办申请项目基金资助;其次,每部书应适当增加书前彩照和随文照片、或题词等,以提高档次与效果;再次,每部书前的《自序》似乎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文章结构、修辞、统计数字应规范、统一;第四,之三第3页,本文定义为“马鞍山李白文化”,为此似有不妥,因为李白文化是一个大概念,似应为“李白马鞍山文化”。况且,李白故里四川省江油市这边正在积极打造“李白文化李白精神”;第五,之六第118页,将《生物史》归类为“自然科学著作分目提要”,这是不正确的,因为历史类书籍应归类为哲学社会科学著作范畴;第六,之六第110页,题为《重读邵公大著有怀》的诗作,此诗只提姓“邵”而未著清名字,尽管业内人士知晓是指大名鼎鼎的邵长兴君,然而一般读者却不知所云;第七,应在书前著作者简介及照片;第八,应考虑设置全丛书的整体索引,以人名、地名、书名、诗词名、大事件、史实等重要事物编制主题词,以提高本著的学术性和应用性,因为索引是便于读者从书中快速查找所需内容的一种检索工具;第九,请领导同志或名家作序;第十,请书法家题写各本的书名;第十一,全丛书设置硬壳精美的书盒等。以上意见不一定准确、合适、妥当,仅供参考借鉴。

总之,将全书进行整体包装,力创精品,成为徽文化再绽放一朵璀璨明珠。由此,理应得到省、市等各级领导及部门的重视与支持,或者企业的赞助。真可谓:“钟山风雨起苍黃,百万雄师过大江。”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以上文章是笔者对李老先生学术思想初步的学习与研究,亦感到自身提高与升华,亦感到由于本人的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有限,对其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透彻,有待今后再学习、在认识。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是的,本文体现出李昌志史志诗文化成果绽放着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灿烂光辉,可誉为马鞍山文化与徽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秀美江淮,“皖”如仙境!本文期盼这套佳品书籍完善出版发行,以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厦锦上添花。

最后,赋诗一首:

铸鸿篇巨制 徽文化生花

——阅《李昌志马鞍山史志诗论文集丛书》感悟

钢城钢水喷盛世,史著史言述吾华。

六秩精描地域谱,八旬绽放徽文花。

洋洋宏论春秋笔,学术风格锦绣葩。

再现志坛“常青树”,付梓佳品耀“皖霞”。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开题报告格式及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在研究生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而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程度。论文开题报告做的细致,前期虽然花费的时间较多,但写起论文来就很顺手,能够做到胸有成竹,从而保证论文在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地完成;但如果不重视论文开题报告,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写起论文来就会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思路,可能就要多走弯路,也很难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意义

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在完成文献调研后写成的关于学位论文选题与如何实施的论述性报告。论文开题报告既是文献调研的聚焦点,又是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展开的散射点,对研究工作起到定位作用。

写论文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及专家们帮忙判断一下所研究的选题有没有价值,研究方法是否奏效,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论文开题报告就要围绕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为主要内容。但笔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往往在论文开题报告中花费大量笔墨叙述别人的研究成果,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这样,不便于评审老师指导。

二、如何写论文开题报告

(一)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通过理论思维选择课题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选题不合适。有的提出的问题太过平庸,有的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太多、太宽泛,提出的问题不切合硕士生的实际,实践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有的学生提出的论文题目:新型中性镍催化剂的研究及其催化合成聚乙烯、聚丙烯的研究,此选题有意义,有创新,作者的研究思路也比较正确,但论文选题范围太大,研究内容对于一个硕士生来说明显偏多,无法按时完成。因此应重新确定研究内容,注重项目的可操作性。

那么如何选择研究问题呢?这里要强调的是通过理论思维来发现研究问题。

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硕博论文要想创造新理论很难,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皮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学习中,不断总结和分析以往的研究者大体是从哪些视角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和方法,通过学习和总结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从而选择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并与国家经济建设及导师承担的科学研究项目紧密结合的研究问题。

(二)做好文献综述,为论文开题报告打好基础

在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上,出现的普遍问题是对文献的研读不够,对研究背景的了解不够深入,对研究方向上国内外的具体进展情况了解不够全面、详细,资料引用的针对性、可比性不强。有很多学生没有完全搞清论文开题报告与文献综述的区别,他们的论文开题报告有很多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叙述,而对自己的工作介绍甚少。

文献综述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内外现状;研究方向;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参考依据。这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同时,文献综述还是评论性的,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要想写好论文开题报告,必须认真研读文献,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个初步的了解,知道别人都做了哪些工作,哪些方面可以作为自己研究的切入点,因此,文献调研的深入和全面程度,会相当程度地影响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基础。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格式及写作技巧

1.论文开题报告格式

一个清晰的选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论文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步骤:课题选择课题综述论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论文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阐述的主要观点);研究(工作)步骤、方法及措施;毕业论文(设计)提纲;主要参考文献。为了写好论文开题报告,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专门出台了详细的规定,规定论文开题报告的一般内容包括:

(1)论文开题报告课题来源、开题依据和背景情况,课题研究目的以及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2)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在阅读规定文献量(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占40%以上)的基础上,着重阐述该研究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同时介绍查阅文献的范围以及查阅方式、手段。

(3)论文开题报告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学术构思、研究方法、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可行性分析、研究中可能遇到的难点、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以及预期目标。

(4)论文开题报告拟采用的实验手段,所需科研和实验条件,估计课题工作量和所需经费,研究工作进度计划。

(5)论文开题报告主要参考文献,列出至少10篇所查阅参考的文献。

2.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甚至关系到论文的成功与否。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焦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有的学生的选题不具有新颖性,内容没有创新,仅仅是对前人工作的总结,或是对前人工作的重复。在选题时要坚持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及可行性的原则。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选题来源包括:1、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2、自己从事的专业某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3、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

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从某一个侧面入手,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文献资料是撰写好学术论文的基础,文献越多,就越好写,选择文献时应选择本学科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等,要注意所选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及科学性;选择文献应先看近期的(近3~5年),后看远期的,广泛阅读资料,有必要时还应找到有关文献所引用的原文阅读,在阅读时,注意做好读书卡片或读书笔记。

整理资料时,要注意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时不是将看过的资料都罗列和陈述出来,而是要按照一定的思路将其提炼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献综述,也才能写出好的论文开题报告,进而为写出好的论文打下基础。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一般论文开题报告都要求明确学位论文的研究目标,但笔者认为,研究目标不宜规定得太死板,这是因为,即使条件一定,目标是偏高还是偏低,往往难于准确判断,研究工作本身,涉及求知因素,各个实验室条件不同,具体研究时条件也不同。学位论文选题和研究目标体现了研究工作的价值特征。

三、论文开题报告的质量保证

为了保证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论文质量,就必须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价。论文开题报告会由3~5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论文开题报告进行评议,与企业合作的重大科研项目可以聘请1~2位相应企业的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参加,不同学科的论文开题报告的侧重点不同。江苏工业学院研究生部规定学生必须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设计了专门的论文开题报告评审表,论文开题报告会上研究生应对课题进行详细汇报,并对专家提问做出必要的解释和说明。论文开题报告的成绩考核以合格、不合格记。评审小组成员最后签名并给出学生是否合格的评审意见,并以百分制打出具体的分数。论文开题报告成绩不合格者,不得进入课题研究。

为了提高论文质量,研究生必须首先从思想上重视论文开题报告,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各个方面提高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通过理论思维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是研究工作的开始,良好的开端为优秀的学位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7年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名称: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一、课题来源:单位自拟课题或省政府下达的研究课题

选题依据: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是企业技术创新决策的前提和依据。通过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可以使企业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变化趋势有正确的把握, 从而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以减少技术创新决策过程中的主观性和盲目性。只有在正确把握技术创新发展方向的前提下, 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才能沿着正确方向开展,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加强。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业中, 企业的技术创新决定着企业生存和发展、前途与命运, 为了确保技术创新工作的正确性,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现有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可分为趋势外推法、相关分析法和专家预测法三大类。

(1) 趋势外推法。指利用过去和现在的技术、经济信息, 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规律, 在分析判断这些趋势和规律将继续的前提下, 将过去和现在的趋势向未来推演。生长曲线法是趋势外推法中的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技术创新预测方法,美国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Raymond Pearl提出的Pearl曲线(数学模型为: Y=L∕[1+A?exp(-Bt)] )及英国数学家和统计学家Gompertz提出的Gompertz曲线(数学模型为: Y=Lexp(-Bt))皆属于生长曲线, 其预测值Y为技术性能指标, t为时间自变量, L、A、B皆为常数。Ridenour模型也属于生长曲线预测法, 但它假定新技术的成长速度与熟悉该项技术的人数成正比, 主要适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扩散预测。

(2)相关分析法。利用一系列条件、参数、因果关系数据和其他信息, 建立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因果关系模型, 预测技术的发展变化。相关分析法认为, 一种技术性能的改进或其应用的扩展是和其他一些已知因素高度相关的, 这样, 通过已知因素的分析就可以对该项技术进行预测。相关分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导前-滞后相关分析、技术进步与经验积累的相关分析、技术信息与人员数等因素的相关分析及目标与手段的相关分析等方法。

(3)专家预测法。以专家意见作为信息来源, 通过系统的调查、征询专家的意见, 分析和整理出预测结果。专家预测法主要有: 专家个人判断法、专家会议法、头脑风暴法及德尔菲法等, 其中, 德尔菲法吸收了前几种专家预测法的长处, 避免了其缺点, 被认为是技术预测中最有效的专家预测法。

趋势外推法的预测数据只能为纵向数据,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时, 只能利用过去的产品技术性能这一个指标来预测它的随时间的发展趋势, 并不涉及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科技、经济、产业、市场、社会及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在现代商业经济中, 对于产品技术发展的预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产品过去技术性能指标按时间的进展来类推, 而应系统综合地考虑现代商业中其他因素对企业产品技术创新的深刻影响。相关分析法尽管可同时按横向数据和纵向数据来进行预测, 但由于它是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中的某些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因素求出的具体的回归预测式, 而所得到的回归预测模型往往只能考虑少数几种主要影响因素, 略去了许多未考虑的因素, 所以, 所建模型对实际问题的表达能力也不够准确, 预测结果与实际的符合程度也有较大偏差。专家预测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依靠的是预测者的知识和经验, 往往带有主观性,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预测准确度的要求。以上这些技术创新预测技术和方法为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但在新的经济和市场环境下, 技术创新预测的方法和技术应有新的丰富和发展, 以克服自身的不足, 更进一步适应时展的需要,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先进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

目前,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估中, 一般只考虑如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 技术的先进性、可行性、连续性; (2) 经济效果; (3) 社会效果; (4) 风险性, 在对此四方面内容逐个分析后, 再作综合评估。在综合评估中所用的方法主要有: Delphi法(专家法)、AHP法(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估法、决策树法、战略方法及各种图例法等, 但技术创新的评估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其中存在着广泛的非线性、时变性和不确定性, 同时, 还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社会等诸多复杂因素,目前所使用的原理和方法, 难以满足企业对技术创新评估科学性的要求。关于技术创新评估的研究, 在我国的历史还不长, 无论是指标体系还是评估方法, 均处于研究之中, 我们认为目前在企业技术创新评估方面应做的工作是: (1) 建立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技术创新评估指标体系; (2) 建立一种适应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的综合评估方法。

这种情况下, 神经网络技术就有其特有的优势, 以其并行分布、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可以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这类多因素、不确定性和非线性问题, 它能克服上述各方法的不足。本项目以BP神经网络作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构建的基础, BP神经网络由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构成, 各层的神经元数目不同, 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 在进行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时, 从输入层输入影响产品技术创新预测值和评估值的n个因素信息, 经隐含层处理后传入输出层, 其输出值Y即为产品技术创新技术性能指标的预测值或产品技术创新的评估值。这种n个因素指标的设置, 考虑了概括性和动态性, 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影响产品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导致产品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尽管是黑匣子式的预测和评估, 但事实证明它自身的强大学习能力可将需考虑的多种因素的数据进行融合, 输出一个经非线性变换后较为精确的预测值和评估值。

据文献查阅, 虽然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现有原理和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如文献[08]、[09]、[11]等, 但尚未发现将神经网络应用于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方面的研究, 在当前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不断缩短、要求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经济条件下, 以神经网络为基础来建立产品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模型, 是对技术创新定量预测和评估方法的有益补充和完善。

三、论文预期成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 探索新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 丰富和完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体系; (2) 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 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方法的发展。

本项目研究的应用价值体现在: (1) 提供一种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定量预测技术, 有利于提高预测的正确性; (2)提供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估方法, 有利于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3) 为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工作提供新的方法论和实用技术。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目标:

以BP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研究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并建立科学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及设计相应的模型计算方法, 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 对指标和模型体系进行实证分析, 使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

研究内容:

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佑的相关指标体系确定及其量化和规范化。从企业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个方面入手, 密切结合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系统综合地分析影响产品技术创新的各相关因素, 建立科学的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并研究其量化和规范化的原则及方法。

2、影响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各相关指标的相对权重确定。影响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各相关因素在输入预测和评估模型时, 需要一组决定其相对重要性的初始权重, 权重的确定需要基本的原则作支持。

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研究。 根据技术创新预测的特点, 以BP神经网络为基础, 构建基于多因素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

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设计。根据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基本特点, 设计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5、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学习样本设计。根据相关的历史资料, 构建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学习样本, 对预测和评估模型进行自学习和训练, 使模型适合实际情况。

6、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的实证研究。以一般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与评估工作为背景, 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技术进行实证研究。

创新点:

1、建立一套基于电子商务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目前,在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方面, 一种是采用传统的指标体系, 另一种是采用国外先进国家的指标体系, 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当前经济形势, 参考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的研究工作, 建立一套适合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指标体系, 此为本研究要做的首要工作, 这是一项创新。

2、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神经网络技术具有并行分布处理、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优良性能, 能较好地处理基于多因素、非线性和不确定性预测和评估的现实问题, 本项目首次将神经网络技术引入企业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 这也是一项创新。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论证

1、重视系统分析。以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来分析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和变化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 并研究影响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确定其相互之间的重要度, 探讨其量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将国外先进国家的研究成果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建立我国企业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的指标体系。

2、重视案例研究。从国内外技术创新预测与决策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归纳和总结出具有共性的东西, 探索技术创新预测与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

3、采用先简单后复杂的研究方法。对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研究, 先从某一行业出发, 定义模型的基本输入因素, 然后, 逐步扩展, 逐步增加模型的复杂度。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研究工作与具体企业的技术创新实际相结合, 进行实证研究, 在实践中丰富和完善, 研究出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的成果。

六、开展研究已具备的条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解决措施

本人长期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创新方面的研究工作, 编写出版了《现代市场营销学》和《现代企业管理学》等有关著作, 发表了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管理创新、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组织创新及企业技术创新与营销观念创新等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预测和评估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也从事过企业产品技术创新方面的策划和研究工作, 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与许多企业有密切的合作关系, 同时, 对神经网络技术也进行过专门的学习和研究, 所以, 本项目研究的理论基础、技术基础及实验场所已基本具备, 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 取得预期的研究成果。

七、论文研究的进展计划

2003.07-2003.09:完成论文开题。

2003.09-2003.11: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及其量化和规范化。

2003.11-2015.01: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的构建。

2015.01-2015.03: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计算方法研究。

2015.03-2015.0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技术创新预测和评估模型体系的实证研究。

2015.04-2015.06:完成论文写作、修改定稿,准备答辩。

主要参考文献:

[01] 傅家骥、仝允桓等. 技术创新学.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

[02] 吴贵生. 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03] 柳卸林.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

[04] 赵志、陈邦设等. 产品创新过程管理模式的基本问题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000/2.

[05] 王亚民、朱荣林. 风险投资项目ECV评估指标与决策模型研究. 风险投资. 2002/6

[06] 赵中奇、王浣尘、潘德惠. 随机控制的极大值原理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控制与决策. 2002/6

[07] 夏清泉、凌婕. 风险投资理论和政策研究. 国际商务研究. 2002/5

[08] 陈劲、龚焱等. 技术创新信息源新探. 中国软科学. 2001/1. pp86-88

[09] 严太华、张龙. 风险投资评估决策方法初探. 经济问题. 2002/1

管理学基础综述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索引;检索系统;《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特点;创新

地情显韵倡文明,搅动乾坤万籁惊。连绵不断编修地方志是我国独有的文化传统,为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古至今每一部地方志,都是厚厚的“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当然从西方引进而编纂的各种年鉴也为大部头书籍。如何更好地发挥方志、年鉴“存史、资治、育人”的社会功能,让读者阅读便利、便捷,转化修志编鉴成果。因此设置编制索引体例部分则非常需要、重要,不可忽视。

社会科学年鉴的基本结构是文章体与条目体相结合并以文章体为主的体式,重点难点是如何将文章的题目与各段标题、课题指南及其内容、各个学科的活动、社科机构及内容等社会科学工作与内容完整而形成整体的检索系统,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客观规律与学科研究特点。因此,社科年鉴索引不同于其他综合年鉴与专业年鉴索引,有其专业性、学术性、特殊性。

《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被誉为“具有准中国社科年鉴价值”鉴经过艰辛的研究探索,终于推出了创新的“文章、课题指南、学科活动、机构的社会科学检索系统”,即将文章体与条目体相结合的检索体系,体现将条目索引和内容索引相结合,始作于《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10)》。

鉴于目前各种年鉴的编制索引大都不涉及文章类,似乎只有条目才能编制索引,这就漏掉一些重要栏目及其资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甚为可惜。《北京社科年鉴》的做法,对于年鉴文章体的索引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与借鉴。

今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的是“建成小康思想库,复兴民族中国梦”。

编制索引 重要必要

当今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注释:【索引】把书刊的项目或内容摘记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人查阅的资料。也叫引得。索引,有资料说“索引一词借自日文”,英文INDEX,音译为引得。在中国,旧称“通检”“备检”或“韵编”等。【检索】查检寻找(图书、资料等):数据检索;资料按音序排列便于检索。

我国编制索引的历史,一般认为开始阶段于明代万历三年(1575)刊行的张士佩编制的《洪武正韵玉键,以及崇祯十五年(1642年)傅山编制的《两汉书姓名韵》。

现代意义的索引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来,借鉴国外近代索引编制的经验,编制出不少各类索引。其中,较有成就的为洪业,由他主持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编纂的中国古典文献索引。该社自1930年9月宣告成立,到1950年冬天停办,这21年间,共编印引得64种81册,并著有《引得说》,专门论述索引的作用、编制原理和方法,从而开创了我国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大规模地编纂现代索引的历史。

方志年鉴 编制索引

一、方志索引简史

我国地方志索引的编纂始于20世纪30年代,商务印书版出版的《■通志》《山东通志》《浙江通志》等就附有综合性索引,以四角号码顺序排列。这样,就可以查找山川、城池、学校、公署、关隘、水利、寺观、陵墓和人物传记等内容。1939年还出版了《吴县志列传人名索引》,它是我国第一部方志人名索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索引事业的发展,方志索引的编制工作也有了新的发展。例如,196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朱世嘉编制的《宋元方志传记索引》。该书从宋代33种宋元方志中搜集了3949人的传记资料。198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地理书袁柯《山海经校注》,书后有《山海经索引》,包括各篇名、人名、地名、山名、水名、神名、国名、怪名、动物名、植物名、矿物名等内容,属于综合索引。

二、方志索引种类

志书索引分为专题性索引和综合性索引两大类。一般注重专题性索引,如果要求全面,则须编制综合性索引,或两者同时编制。

(一)专题性索引

专题性索引,又称为分类索引,它是为某一专项内容编制的索引。例如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图表索引、事件索引、物产索引、文物古迹索引、书目艺文索引以及机关团体名称索引等。较之综合性索引更快捷、更实用。

(二)综合性索引

综合性索引,是指囊括全志内容的索引,即把志书中有实质意义的内容,人、时间、事、物等具有独立意义的概念,提炼为标目即主题词即标目,最后按一定排列原则把这些标目(主题词)汇集一起,组成索引。常见的有两种:条目索引和内容索引。

(三)凡例

索引前应有“凡例”或说明,以标明索引编排及使用方法。

三、编制方志年鉴索引规定

改革开放的编修新方志以来,国家要求编制索引。首先是1984年3月27日在全国旧方志整理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旧志整理工作中编辑方志目录、提要、专题索引。胡乔木1990年就指出:“志书作为一种工具书,索引是不可少的,它为读者提供了方便。”1997年5月8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制定的《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又明确提出方志“全书要附有索引”。2008年9月16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第三章体例第十一条(八)索引分类标准统一,名称概念清楚,提炼的标目符合主题愿意,附缀正文页码准确。”2012年7月13日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通过《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三十条索引应提供丰富的检索信息,名称概念清晰,标目符合主题原意,标引准确。”

因此,检索系统是索引的具体实施部分,是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纂年鉴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人们在使用各种年鉴的时候,面对庞大的信息量,就需要有一个较为完善的检索系统。

四、方志年鉴编制索引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索引是志鉴的一个体例

修志编鉴是一项国家、政府、单位的一项文化建设和系统工程。索引正是这个系统工程和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索引同前言、凡例、目录等一样,是一部书籍的有机整体。所以,如果没有编制索引,这部书为看似完整实际不完整的半截工程,编委会应该坚持原则,不应该终审通过,而应该责令补足索引。在国外一部二三十万字的著作通常编制索引,例如,美国学者肖邦齐著《中国的名流和政治变迁―二十世纪早期的浙江省》全书284页,而索引就达94页,占全书33%。美国学者著《绍兴―十九世纪中国的竞争与合作》全书315页,而索引就达134页,占全书42.5%。而在国内一部上百万字乃至上千万直至几千万字的一部地方志或年鉴不编制索引的问题还不少,似乎没人见怪没有引起重视。

(二)索引是读志鉴用志鉴的重要的工具

《地方志工作条例》第一条规定:“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制定本条例”。修志编鉴的目的在于应用,发挥志鉴的社会正能量。因此,编制索引建立检索系统,是将书中各个部分庞大的资料,按照一定汉语拼音给以排列组合,重新标引、重新存储形成索引体例内容。

这样,各类读者领导干部、科研人员、一般干部群众就方便阅读、查找、统计,应用。索引内容是目录内容的若干倍,这二者不可比拟。有的学者认为:索引是转化修志成果的桥梁和纽带,这很精辟。既然大家都认认同鉴是学术工具书、是地情书,则一部志鉴大部头几十万字或一二百万字,资料再翔实,内容再丰富,若无索引,也难将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展示给读者,成为“资治”的依据,“教化”的教材,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社科年鉴 结构特点

理论实践结合紧,编撰年鉴以创新。《社会科学年鉴》是记述一个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发展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的专业性年鉴,它与地方综合年鉴与各类专业年鉴不同,具有“学科多、学术性强、难度大、投入多、价值高”的规律和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文化百花苑中的一朵奇葩。各地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是学术性人民团体,具有桥梁和纽带、联系社科界广泛的优势,具有编纂《社会科学年鉴》这项工作的责任和义务。

进入本世纪,由北京、重庆等社科联率先编纂《社会科学年鉴》,17年来全国各地已有10多省市区社科联编纂出版了《社会科学年鉴》,分别是:北京、重庆、广西、福建、天津、河北、河南、云南、广东、山东、新疆、黑龙江等。《社会科学年鉴》的编纂出版,全面系统记述并促进本地区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的发展繁荣。

一般的地方综合年鉴和各类专业年鉴多为“采用文章和条目两种体裁,以条目体为主”,而《社会科学年鉴》多为“采用文章和条目两种体裁,以文章体为主”。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科学的资料,即特载、学术著作简介、学术论文章、学术观点、课题指南、获奖成果、学术活动、科研机构、资助项目等内容而为文章体与条目体相结合形式。

然而,编制过或坚持索引的只有北京、广西等少数《社会科学年鉴》,究其原因与编修地方志和年鉴的大环境有关。在全国第二轮修志全面深入的今天,方志、年鉴索引在众多方志年鉴人心目中还处于忽视状态,感觉方志特别年鉴编制索引是可有可无,前面有类目、分目、条目标题的目录,制作索引没有必要的错误认识,这在县级综合年鉴编辑中的表现尤为明显,甚至有的地市级、县地方综合志书出版了但没有索引造成硬伤。有些年鉴直接把前面的目录全般至索引中,这样的重复就是浪费。

存在这样的现象和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志鉴主编挂名不负责任;有的执行主编政治业务水平有限,因为志鉴皆为政府或单位的工作,是官书官责官学;上级主管编委会把关不严得过且过;还有很多编辑对志鉴对索引不了解,或者交给一些文化公司的人来制作索引,结果做出的索引也是不伦不类。

北京年鉴 文章索引

梅以傲霜涵气韵,荷将富贵媚人开。由北京市社科联主编组织编纂的《北京社会科学年鉴》自新世纪2000年至2015年已连续编纂出版16期,其中2003年开始出版电子版。这是一部记述祖国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概况的大型年度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这是一项宏伟的文化基础工程,它具有“高立意、多投入、塑精品”特色,被誉为“具有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价值”,展示并促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事业发展。

本年鉴从多方面多角度,即设置一级栏目为特载、学科综述、科研课题、获奖成果、学术活动、机构、学术团体、大事记、附录等,全面概括记述北京首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本年鉴编纂16期约3500万字的学术成果、珍贵资料,形成北京首都哲学社会科学的史志鉴为一体的资料性文献。本年鉴是北京社科联自2000年至2015年已编纂出版16期,其中自2003年开始出版电子版。这是一部全面系统记述首都北京哲学社会科学各项事业发展状况和学术动态的年度资料性文献、学术工具书,它将首都社会科学事业研究发展的最新政策、最新观点、最新成果、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等方面全景式地奉献给广大读者。它已成为北京市社科联的一个学术品牌。

遵循学术规范。本年鉴在多年的编纂过程中认真遵循2005年国务院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2008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印发《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和2012年《地方综合年鉴编纂规定》指导编纂本著,总体达到“年鉴编纂出版应做到:观点正确,框架科学,资料翔实,记述准确,编写规范,编辑出版符合国家标准。”

本年鉴得到众多领导和著名学者的支持,学术顾问有:严力强、吴树青、佘志远、张静如、郑杭生、顾明远、顾海良、高铭暄、陶西平、黄晓勇、曹子西、曹长盛、傅华、童庆炳、满运来、戴逸、邵长兴等。

本年鉴以“采用文章和条目两种体裁,以文章体为主”。主要学术成果集中在学科综述,通常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等15个学科及其学科与研究领域67篇学术论文“研究领域”。以2015期达到480页,约103万字,占全书236万字的43%。再加上特载、机构等文章就更多了。这就是社科年鉴内容的特殊性。

在学科综述中,第一,设置15个基本一级学科及67个基本学科与研究领域,体现了我国形成的比较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这些基本学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考古学、语言学、文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军事、北京研究等。第二,学科综述所含的67个基本学科与研究领域,则形成67篇学术论文,约103万字的论文集。当然还有党建学、城市学、行政学等学科。这些论文的质量要求,不要说比北京各种综合年鉴中的各个综述要难得多,就是比北京各种专业年鉴中的各个综述,无论从学科的广度方面,还是从学科的深度方面论述其难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第三,这65篇学术论文的作者,主要来自北京各高校、科研单位副教授以上的专家学者,其中不乏著名学者,如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张静如、伦理学的罗国杰、经济学的卫兴华、马克思主义学的徐崇温、社会学的郑杭生等,他们长期从事本学科的研究及教学多年,功力深厚,成果丰硕,影响较大。编纂者掌握各学科研究领域上一年北京地区最新最全的学术成果,无论是专著、论文,还是活动,他们在详细占有信息资料基础上,潜心进行了分析研究,撰写学科综述论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学术研究概况、主要学术观点、主要学术活动、社会价值、材料依据、制度体制改革与创新、学科发展趋向、政策研究、网络发展研究、学科研究展望、国外学术信息等。这些论文读来,深感学术内容丰富,论述精辟、博大精深、异彩纷呈,代表中国社科学术研究成果最高水平,充分体现各学科的学术理论创新与学科建设的丰硕成果。

我们认识到编修年鉴与方志一样,都是“官书官责官书”,因此要按照国家要求,发挥年鉴学术工具书的“存史、资政、教化”的社会正能量,就应该方便广大读者,就应该编制索引这个体例,建立《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检索系统。

第一,编制索引的“凡例”。明确规定:“本索引为主题索引,又称内容索引,主题词(标目)以《北京社会科学年鉴》正文中出现的人名、文章名、著作名、学科名、机构名、科研课题名、获奖成果名、社科活动名为主”。特别是第五条规定:“为反映索引栏目间的上下级关系,对于二级、三级标目,采取在上一级标目下设数字标号的编排形式,之后再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为反映索引栏目间社会科学机构、同一单位内容的完整性,采取相同内容合并,之后再按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或文章中题目顺序”。这样,就保证了某个社科活动的完整性,保证了文章和科研机构内容的完整性。

第二,对文章和科研机构编制检索。创新的要领在与:一是文章、机构、学科活动、学科课题指南题目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排列。二是文章中的每个部门分或每个学科的活动按照标题,列在文章、课题指南、活动、机构题目之后,依次列出。

例一,在索引的G里:

《国际经济学》卫兴华武靖州(179)

1.国际金融危机问题(179)

(1)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180)

(2)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措施及其效果(180)

(3)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180)

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181)

(1)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181)

(2)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181)

3.人民币国际化(181)

(1)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性(181)

(2)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181)

4.贸易保护主义(182)

5.财富基金(183)

6.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183)

例二,在索引的G里: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2009年度课题指南(515)

1.艺术基础理论・综合研究(516)

2.戏剧戏曲(含曲艺、木偶、皮影)研究(516)

3.电影、电视及广播艺术研究(516)

4.音乐研究(516)

5.舞蹈(含杂技、魔术)研究(516)

6.美术(含艺术设计)研究(516)

7.文化艺术管理研究(516)

例三,在索引的C里:

城市学科学术活动……(776)

北京经济分析会……(780)

北京论坛(2009)……(780)

等等

例四,在索引的B里: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09年信息(719,884,687,837)

获奖成果(719)

科研队伍(884)

立项课题(687)

人事任免(837)

精益求精 不断完善

这样的索引系统编制后,有不少科研人员反映说:这样的检索有创意有新意,条理很清晰,整体性强,分类系统,查资料方便便捷,符合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各学科研究、活动、成果的特点和规律。也有反映:北京社会科学年鉴的资料代表我国社会科学最高水平最新成果,索引系统的内容还应再丰富些,如政策、名家、成果、活动等还可充实完善。

《广西社会科学年鉴》索引系统很丰富,人名、成果、活动、机构等主题词很完善密集。如有不足,有些论文中的学科著作、论文这两个统计表未能编制到索引中,漏掉了一些重要资料。

有一些年鉴将重要文章、表格不编入索引中,原因是只将书中条目编入索引,不能处理编制文章体的检索,这无疑漏掉了一些重要资料。例如,某个省级地方综合年鉴,其索引说明第二条规定:“特载、法规规章、专文、大事记、统计表等栏目内容不在标引范围内”。例如,某个部级专业年鉴,其索引说明第一条规定:“特载、大事记、理论研究、文献、志鉴人物等栏目的内容不在标引范围内”。

鉴于目前各种年鉴的编制索引大都不涉及文章类,似乎只有条目才能编制索引,这似乎就漏掉一些重要资料,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不太符合《地方综合年鉴编纂出版规定(试行)》“第三十条索引应提供丰富的检索信息,名称概念清晰,标目符合主题原意,标引准确。”《北京社科年鉴》的做法,对于年鉴文章体的索引编制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与借鉴。

总之,地方志、年鉴要走向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发挥社会正能量,综合索引的编制势在必行而且要不断完善。没有索引的志书、年鉴,不符合国家规定,不是一部体例完备、合格的志书、年鉴。《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全书要附有索引”。方志、年鉴的内容包罗万象,是“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是统合一地古今资料大全。新志书、年鉴索引应该是综合性的,非单一性的,也即应具备多功能性质,其中包括人名、时间、地名、书名、企业名、动物名、矿物名、图名、表明、主体明等。以及有的志鉴编有条目首字笔画索引等,为的是真正做到可读、可用、可查管用。

所以,我们方志工作者应当把编制索引当成修志编鉴系统工程的一部分去完成,当成这是履行地方志工作职责的自觉行动和责任。

东风翘首画图开,志鉴地情壮志怀。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重视地方志工作,、总理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加强修史修志”被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5-2020年)》,赋予了地方志事业发展新的高度、新的禀赋、新的使命。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创新引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地方志事业创新发展正当时,要继续开拓思路、勇于进取、顽强拼搏,求真务实地踏踏实实,不断进取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主要参考文献:

[1]《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5月17日)摘自《北京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二版

[2]《当代志书编纂教程》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编方志出版社2011年11月第一版

[3]《如何编制索引》柳成栋撰载自柳成栋著《长铗文集》(方志稿)北方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4]《邹议综合年鉴的检索系统》张永兴、刘刚载自《黑龙江史志》2016年第4期

[5]《北京社会科学年鉴(2010)》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北京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6]《广西社会科学年鉴2013》汤竹庭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

上一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管理学案例分析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