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农业工程范文

时间:2023-12-13 16:46:59

灌溉农业工程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1篇

笔者1978年曾经撰文,把海洋渔业称为“海水农业”,把农业划分为陆地农业和海洋农业。海水农业或海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能在海洋环境中将物质能量转换为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海洋动物采捕和养殖业、海洋林业和海水灌溉耐盐作物业。海水灌溉农业基本上相当于“海水灌溉耐盐作物业”,还包括需要人工增水的滨海湿地的海洋林业。从大农业系统的结构看,海水农业是农业的一个分支;而海水灌溉农业又是海水农业的一个分支。海水灌溉农业的不但区别于一般陆地农业,而且区别于其他海水农业。它区别于其他海水农业的特点有两点:一是用海水或者与淡水混合的水进行灌溉。世界上的植物能与海水相容的很多,由于地球上的海水是淡水的近百倍,海水植物的数量应该超过淡水植物。但是大多数的海水植物直接生活在海水环境中,如海带等藻类,红树林等木本植物,它们无须人工灌溉。灌溉是指通过渠道和管道把水引进田间以满足作物对水需求的生产活动,包括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和空中灌溉——喷灌、滴灌、人工降雨等。目前需要和能够用海水灌溉的植物只是植物王国的极小部分。二是其生物资源可以是海中植物,也可以是陆上植物,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是用海水灌溉陆上植物。因此,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界定:“海水灌溉农业是以海水资源、沿海滩涂资源和耐盐植物为劳动对象的特殊农业。”海水灌溉农业明显的特点是海陆两大地理单元的资源交叉组合。陆地农业的水、土、苗都是陆地体系的:海洋农业中的海藻种植、红树林栽培,水、土、苗是纯海洋的;而海水灌溉农业中的水、土是海洋的,植物却可以是陆生的。这种资源体系的二元化则海水灌溉农业本质的特征。它体现着海水灌溉农业节水、产品独特等优点,也直接制约着产业的分布,将其限制在沿海岸线的狭长地带,并可能是不连续的(被基岩海岸割断),土地高程一般不高于海平面。

2中国发展海水灌溉农业的重要性

2.1人均土地资源和淡水的日益缺乏,使得海水灌溉农业成为合理的选择

自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每年净增人口1500—1800万,而耕地面积仅占大陆国土的14%,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数据的1/2,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食物和农业组织确定的0.53hm2警戒线。耕地的质量也不高,分布在平原、盆地的仅占34%。中国人的食物主体是粮食,这种膳食结构制约着国民的体质状况,而即使在粮食方面,人均占有量也只有400kg,全国还有6000万人口没有完全脱贫。全国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400m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8位。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用水总量的70%,但是我国还有61%的耕地没有水资源保证。因此,一个拥有大量闲置滩涂和海水的国家选择海水灌溉农业是合乎逻辑的。

2.2巨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决定了海水灌溉农业的地位

一般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盐碱化、风沙化严重。其原因是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随土地毛细管蒸发,水变成了蒸汽,而把盐碱留在地表。如果改地下水地表蒸发为通过植物叶片蒸腾,地下水中的盐分就积聚不到地面上来,耐盐作物植被覆盖了地面,抑制了风沙,腐败的枝叶和根部微生物活动还会提高土壤肥力。有些耐盐植物如大米草、互花米草等,具有良好的消浪、促淤、护滩作用。从江苏的经验看,大米草种植两年,就可以使草丛滩面抬高10cm。射阳县进行了互花米草保滩护岸生态工程试验,20km海岸每年可节约护岸工程费用200多万元。

2.3独特的产品使海水灌溉农业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

由于耐盐作物多数品种是陆地农业所没有的,即便与陆地共有的品种,性状也有较大区别,所以它们有独特的使用价值。据山东师范大学的李法曾教授研究,中国耐盐植物的经济价值有8个类型:药用76种,如补血草、枸杞、甘草、水麦冬等;牧草29种,如滨麦、海边香豌豆、苜蓿等;油脂类19种,如碱蓬、野大豆、月见草等;鞣料类16种,如海莲、红树、海桑等;纤维类20种,如芦苇、筛草、罗布麻等;芳香油类10种,如海州蒿、薄荷等;食物类26种,如大叶藻、珊瑚菜、地瓜苗、沙枣、海菖蒲等;绿化、建材及薪炭类27种,如大米草、芦苇、柽柳、红树、盐桦、海芒果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塔可逊环境研究实验室通过世界性网络,从800种耐盐植物中筛选出一种海蓬子,可用海水灌溉和漫灌,其种籽的含油量占重量的30%,油中含有73%的亚油酸,优于大豆,具有食用、药用价值,油饼还富含40%的蛋白质,是高营养饲料。

2.4海水灌溉农业的成功有可能为内陆盐碱地的农业利用开辟道路

除了沿海滩涂,中国还有大约3.7×107hm2的内陆盐碱荒地,包括咸水湖周边的滩涂。如果解决了海水灌溉的关键技术和农艺问题,尤其是培育出优良的抗盐作物,也就有可能给内陆盐碱荒地的农业利用提供启发和某些通用技术。或许这种连带的、扩展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更为可观,有可能为国家扶贫大业做出意外的贡献。

3中国发展海水灌溉农业的可行性

3.1自然资源丰富

海水灌溉农业必须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水、滩涂和耐盐植物,这在中国都不缺乏。中国有大陆岸线18000km,海岛岸线14000km,可以利用海水的国土范围巨大。目前有沿海滩涂2077900hm2,由于入海江河携带大量泥沙,河口滩涂还以每年2.0-3.0×104hm2的速度继续淤长;我国的滩涂分布相对集中,为海水灌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盐生植物即具有适应盐化生境形态和特性的植物区系。根据其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又分为聚盐性植物,如海蓬子、海岸灯心草;泌盐性植物,如柽柳、大米草;不透盐或抗盐植物等。根据其生境特点,又分为沉水类即直接生活于海水中的,如大叶藻属、喜盐草属;湿生类即生于海岸滩涂的,如红树林、水麦冬等;旱生类即生于盐碱土地的,如假木贼属、猪毛菜属等。据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多年调查,确定我国有盐生植物424种,隶属于66科200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种质库和基因库。

3.2技术问题已初步解决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耐盐植物栽培的研究。在引种优良耐盐品种、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培育新品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等引进英国大米草成功,江苏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面积2000hm2的大米草牧场。1979年又引种了美国互花米草,生命力很强,粗蛋白含量10%,一般2—4m高,可以做畜、禽、鱼饲料,用做栽培香菇、造纸的原料,并可有效地保护侵蚀性海滩,现每年产量达万t。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邢军武从580年前的《救荒本草》关于碱蓬的记载受到启发,经多年观察、试验,筛选并成功培育出一种可在盐碱环境灌溉海水碱蓬品种,种子含油30%,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1.8%,人体必须脂肪酸占80%,可用于生产蔬菜、食用油和保健品,已经取得专利并列入青岛市“火炬计划”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滨海盐土农业工程研究,在堤外滩涂根据生态位原理引进、栽培盐生植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海南大学的林栖凤教授等,以盐生植物为供体,蔬菜为受体,运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海岸耐盐植物红树林DNA导入普通茄子、辣椒,获得了耐盐能力明显增强的后代。山东大学的夏光敏教授等,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耐盐小麦和牧草获得重要进展。他们用小麦的近缘植物、有高度耐盐性状的长穗高冰草与小麦作亲本,通过非对称融合技术,获得的杂种后代能够在0.7%—1%的盐土中生长。总之,全国已有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长期研究试验,并取得了有价值的技术成果。现在要做的是对这些成果进行整理、提高,推向产业化。

4海水灌溉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从理论上说,海水灌溉农业是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但是多少年来却徘徊不前,这说明存在某些制约因素。

4.1主观需求不足。沙特政府已经在第六个发展计划中,把“海水用于农业”放在国民经济技术的重要位置。这是他们国家的自然条件逼迫使然。中国虽然面临着12亿人口的巨大压力,但是内陆农业还有一定的潜力,尤其近年来粮食形势好转,不搞海水灌溉农业仍然过得去,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何况这不是一件“短平快”见业绩的事,试验周期可能很长,结果如何也没把握,地方长官如果缺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风格,往往不在任期内做部署。

4.2资源的匹配条件严格。中国虽然有海水、滩涂、盐生植物,但它们不是天然协调组合的。对某一地区来说,有海水不一定有滩涂;有滩涂不一定都用来搞海水灌溉农业,有海水和滩涂,不一定有适宜的作物品种,因为耐盐和抗盐的植物品种,耐盐的程度、生长的气候条件等,也有很大差别。用生物工程技术培养创新品种的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离理想的经济效果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制约着生产的品种,相应地也制约着产品的用途、市场的规模等等。

4.3用海水漫灌,有可能引起土壤严重盐渍化、必须选择能灌能排的地方种植,并要求有廉价高效的防渗漏措施。

5加快海水灌溉农业发展的措施

5.1建立“官产研”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把海水灌溉形成农艺海水灌溉农业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多次召开有关的学术和工作会议进行研讨,将有关课题列入科技发展计划予以支持,但还没有列入国家产业计划。要高瞻远瞩,认识海水灌溉农业对于分担内陆农业压力,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尤其是改造沿海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看到它深远的科学价值。经济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能只看直接产出的。如城市绿化是一种消耗,但是因为创造了优美的环境而提高了劳动者的健康,促进了旅游业,并有利于吸引外资,这个经济帐怎么算?自古以来农作物都是用淡水浇灌,现在打破了这个常规,这就是一种进化,一种革命性的发展,它将带来什么样的关联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国家要作为一项特别工程,列入产业发展计划,超前部署。要对盐生植物尤其是稀有濒危品种实行迁地保护,建设盐生植物的种质库或基因库。山东东营市于199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盐生植物园,占地3.5hm2,有525m2的玻璃温室和900m2的冬暖大棚,收集、保存耐盐植物150多种,引种国内外盐生植物80多种。近期拟扩大规模,最终建成集科研、观赏、示范为一体的试验园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在条件比较有利的江苏、山东、广东建立不同目标、品种的试验基地。不能只是科学家在试验室做这件事,农业部门要直接抓,要进大田,要形成生产管理的一套农艺。品种不一定多,选好突破口,成功了,介绍给农户,在更大的面积上推广。

5.2制定正确的技术路线,组织力量协作攻关海水灌溉农业顺利发展的条件中,海水、滩涂是现成的,难得的是符合需要的作物品种,产业突破的关键和技术核心是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子:①遗传工程,包括杂交、基因转换、克隆技术,前景十分诱人,彻底解决问题的希望可以就在这里,但是技术上难度不小。原因是全世界现有的200多种大宗农作物都不是抗盐品种,其亲缘植物也不抗盐,因此不经处理直接用海水或含海水的水灌溉是不现实的。通过传统杂交方法育种,抗盐能力的提高有限,而且品质退化的难题很大。基因转移的困难在于植物的抗盐基因不明,现在看不是单一基因,而是复合基因,彼此的关系也不清楚,将其导入作物并得到表达,还要继续努力。②选种移植。即从本国或外国现有耐盐植物中进行筛选、引种,逐步改良到能够用海水灌溉的水平。如邢军武选育的品种,美国和沙特选育的品种,他们都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劳动,在此基础上引种应该是最容易、经济的办法。正确的技术路线应该是:近期以选种移植为主,加强耐盐植物的普查,继续寻找新品种,并进行栽培、移植试验,真正有前景的就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同时,在基因技术方面迎难而进,组织精干的技术班子进行联合攻关,在高技术领域寻求突破。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2篇

节水农业是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的有机结合,是节水与蓄水并举,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的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节水技术措施的整合。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节水型高效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当前发展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为出发点,整合和推广应用各种节水农业工程措施与技术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节水农业措施和制度,切实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2节水农业措施的设计

根据当前节水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农业与水利管理部门分家体制的现状,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部门在节水农业措施的设计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土地整理设计根据田面的平整度、地面坡度、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植情况,以及不同灌溉方式和耕作方式的要求进行土地整理设计,可整平的田面尽量要求整平,地面坡度较大的规划后修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面积较大的地块应合理规划沟畦,开沟起垄分畦,以增加入渗,减少流失损耗,提高灌溉均匀度和效率。

2.2深耕与深松设计根据不同土壤质地与土地构型、原有耕作基础,设计节水农业所要求的耕层厚度和有效土层厚度,通过逐年深耕改土,加深耕层,加厚土层达到设计要求,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渗深度,提高蓄水能力,减少流失和蒸发。同时可以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扩大根系的吸肥吸水范围,增强植物抗旱、耐肥、抗倒伏能力。设计中一般要求活土层应保持在30~45cm之间,深耕次数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深耕时间由冬闲前移至晚秋或后移到早春,深耕后当即耙耱、镇压,保护墒情。

2.3浅耕与覆盖保墒设计通过地表浅耕、降低土壤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或覆盖塑料薄膜、秸秆等,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干旱山区尤其应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并注意尽可能在秋季雨后田间墒情最好时立即覆膜。

2.4化控抗旱剂的推广使用设计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抗旱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和植物抗蒸腾剂等三大类化控抗旱剂,并在较大区域、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各地应根据当地土质和作物种植情况大力推广选用。拌种包衣选用适合的抗旱保水剂,地表喷施土壤蒸发抑制剂,作物叶面喷洒植物抗蒸腾剂。

2.5节水种植制度的设计在注重市场与效益原则下,根据当地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选择设计优质、高效、节水的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重点应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作物,将过去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草)三元种植模式,扩大种草面积,减少灌溉次数,降低用水量。实行间作、套种、宽窄带状种植,减轻单位面积土壤水分供需不足的矛盾和压力。

2.6节水栽培技术的设计包括抗旱节水优质高效作物品种的选择,机械或人工精量播种、沟播、膜侧播等播种技术的推广,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供水的控制等。

2.7节水灌溉制度的设计节水灌溉制度既是农业节水措施综合效果的体现,也是农业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三部分的结合点,所有节水效果都要落实到灌溉制度的拟定量化指标上来。节水灌溉制度的设计,首要任务就是应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需水量科学分析,确定出最佳灌溉用水定额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衡量节水效益的量化标准,指导和规范节水灌溉工作;其次,在灌溉方式上应做到“五改”,即改大水漫灌为垄畦沟灌、改大畦灌溉为小畦灌溉、改长沟灌溉为短沟灌溉、改冬灌为春灌,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实施喷灌、滴灌和隔行交替灌溉。

3节水农业措施的完善

3.1注重农业与水利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发展节水农业,应努力克服目前农业、水利两家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把旱作农业节约天然降水与灌溉农业节约灌溉用水统一到同一个节水农业的系统之中,形成具有完整意义上的节水农业体系。

3.2进一步挖掘常规农业技术在节水方面的潜力目前具有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常规农业技术很多,只要再从节水的角度逐一加以完善、改进和提高,就会进一步挖掘出其在节水方面的潜力,发挥出很好的节水作用,实现增产、优质、高效、节水目标的统一。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水利 节水农业研究 探索

中图分类号:TU991.6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节水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农业用水几乎零增长的条件下满足农业发展需求的骄人业绩。我国节水技术大纲已经,其中农业节水技术成为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农业用水量零增长成为重要的目标。尽管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1节水农业技术不普及

目前,我国水资源短缺与粗放低效利用的状况并存,而水资源的粗放低效利用,又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程度。目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社会用水量的70%,但由于输水方式、灌溉方式、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耕作制度、栽培方式等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用水的利用率很低,渠道灌溉区只有30%~40%,机井灌溉区也只有60%,和一些发达国家(达80%)相比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农业用水利用效率也很低,每单位净耗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不足1kg/m3,和一些发达国家单位净耗水2-3kg/m3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我国西部地区普遍缺水,农业生态环境脆弱。但现状是农业用水浪费严重。

1.2理论认识上存在偏差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问题上认识还存在一些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节水农业看技术含量,认为高新节水技术才识节水,研究、推广得到足够的重视,而那些技术实用性强,效率比较高的“土”技术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注重工程节水,忽视农艺节水,主要表现在将节水农业等同于农业工程节水,把节约水在输送和灌溉过程中的浪费作为主要技术内容,节水农业技术应该包括农艺、工程和管理技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第三,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节水农业分离,目前由于管理的原因,在节水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方面存在分工,水利部门基本注重灌区,农业关注旱区,两者有不相往来的趋势,旱作节水与灌区节水发展不平衡,制约了节水农业的发展。

1.3节水农业创新水平不高

但从整体上看,我国节水农业技术引进的多,自主开发的少,产业化程度低,整体配套性差,如喷微灌设备、节水作业农机具、难以满足显示需求。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水高新技术还很少,推广国外产品,成为一些技术推广部门的经营的主项目,提高农业节水创新水平,满足我国农业节水的需求,是摆在我国节水面前的重大课题。

1.4注重单项技术,缺乏深入的节水技术综合集成

目前在我国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如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的推广,缺乏将这些技术和农业措施紧密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导致单一技术的推广出现困难,甚至夭折现象的出现。工程节水技术与非工程节水技术相结合,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节水技术体系是当前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也是许多国家研究的热点

二、我国节水农业发展几点方向

2.1进一步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

确立节水农业的重点,是我国节水农业“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具体体现,是确立投资重点的方向性问题。目前,我国节水农业的重点是在灌区的节水工程上,应该进行战略性地调整,确立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灌区和旱区节水农业并重的节水方针,节水的重点是田间。

从粮食产量而言,灌区的产量高于旱区,从水资源利用量而言,灌区的水资源利用量很大,他直接取自江河或者地下,对地下水和下游产生一定的影响,注重灌区节水是非常重要的,但不能因此而忽视旱区节水。从总体而言,旱区生活比较贫困,其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但旱区的粮食潜力很大,只要充分挖掘其降水潜力,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是十分重要的,旱区节水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其生活条件是十分有意义的。

无论是旱区还是灌区,节水重点应该放在田间,通过农艺等多种措施,减少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2.2建立完善的用水计量体系

计量体系,是节约用水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许多灌区缺乏完善的计量体系,致使灌区不能按量收费,制约了水资源高效利用。产生计量设施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在灌区建设过程中我国的投资配套政策决定的。在灌区建设时,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国家头骨干工程,地方建配套工程的配套政策,导致国家投资到位,地方配套工程没有落实的“半拉子”工程,工程无法实现其设计效益。因此,将灌区计量设施体系进行完善,是目前的重要性工作,必须进行完善,才能为水资源计量收费奠定基础。国家对“配套的”投资政策进行反思和评估,科学地评定起合理性,促进国家有限资金的高效利用。

三、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

3.1通过机制的建立,促进节水农业的长效的发展,是目前我国节水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长期以来,我国的节水农业靠政府推动,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常尴尬的局面,一些节水工程成了“参观工程”,成了摆设,国家政府推广的时候,用一用,之后有的就废弃了,即浪费了资金,也在农民中造成恶劣的影响。应该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发展机制,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其在节水农业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变成自觉的行动。为此,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主要包括,建立科学的农业水价体制,让百姓在充分享受WTO规则的“绿箱政策”的同时,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指定有利于节水的水价政策;其次,充分认识节水农业的公益性,对节水农业的发展进行适当的补贴,鼓励其发展节水农业;第三,建立科学的奖励惩罚制度,规范其行为。

3.2将节水农业作为战略性工程实施

节水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本身的过程,而是涉及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系统工程,国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性工程来实施。作为战略性工程,国家应该加大起投资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进行优惠,吸引各种资金投入节水农业工作中。完善其法律法规。加强起领导,运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节水农业的发展,将其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并严格的加以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新文,陈强强;国内外虚拟水研究的发展动向评述[J];开发研究;2005年02期

2.黄宗万,陈余道,蒋亚萍,程亚平;漓江流域水资源形势分析[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魏邦龙;白天志;冯中毅;张娟;;甘肃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及变化分析[J];节水灌溉;2006年04期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水农业;设计

干旱缺水是21世纪面临的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属典型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省内大部分区域降水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干旱缺水问题则更为突出和严重,农业生产经常面临春旱、秋旱和伏旱的威胁。解决**的干旱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是根本出路。目前,应立足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浪费严重,自然降水拦蓄不充分,水资源总体利用效率较低的实际,将节水的重点放置到农业、农村,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和农村田野天然降水拦蓄能力,这既能有效实现节水目标,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节水农业的目标和任务

节水农业是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的有机结合,是节水与蓄水并举,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的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节水技术措施的整合。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节水型高效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当前发展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为出发点,整合和推广应用各种节水农业工程措施与技术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节水农业措施和制度,切实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二、节水农业措施的设计

根据当前节水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农业与水利管理部门分家体制的现状,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部门在节水农业措施的设计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土地整理设计根据田面的平整度、地面坡度、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植情况,以及不同灌溉方式和耕作方式的要求进行土地整理设计,可整平的田面尽量要求整平,地面坡度较大的规划后修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面积较大的地块应合理规划沟畦,开沟起垄分畦,以增加入渗,减少流失损耗,提高灌溉均匀度和效率。

2.2深耕与深松设计根据不同土壤质地与土地构型、原有耕作基础,设计节水农业所要求的耕层厚度和有效土层厚度,通过逐年深耕改土,加深耕层,加厚土层达到设计要求,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渗深度,提高蓄水能力,减少流失和蒸发。同时可以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扩大根系的吸肥吸水范围,增强植物抗旱、耐肥、抗倒伏能力。设计中一般要求活土层应保持在30~45cm之间,深耕次数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深耕时间由冬闲前移至晚秋或后移到早春,深耕后当即耙耱、镇压,保护墒情。

2.3浅耕与覆盖保墒设计通过地表浅耕、降低土壤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或覆盖塑料薄膜、秸秆等,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干旱山区尤其应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并注意尽可能在秋季雨后田间墒情最好时立即覆膜。

2.4化控抗旱剂的推广使用设计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抗旱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和植物抗蒸腾剂等三大类化控抗旱剂,并在较大区域、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各地应根据当地土质和作物种植情况大力推广选用。拌种包衣选用适合的抗旱保水剂,地表喷施土壤蒸发抑制剂,作物叶面喷洒植物抗蒸腾剂。

2.5节水种植制度的设计在注重市场与效益原则下,根据当地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选择设计优质、高效、节水的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重点应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作物,将过去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草)三元种植模式,扩大种草面积,减少灌溉次数,降低用水量。实行间作、套种、宽窄带状种植,减轻单位面积土壤水分供需不足的矛盾和压力。

2.6节水栽培技术的设计包括抗旱节水优质高效作物品种的选择,机械或人工精量播种、沟播、膜侧播等播种技术的推广,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供水的控制等。

2.7节水灌溉制度的设计节水灌溉制度既是农业节水措施综合效果的体现,也是农业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三部分的结合点,所有节水效果都要落实到灌溉制度的拟定量化指标上来。节水灌溉制度的设计,首要任务就是应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需水量科学分析,确定出最佳灌溉用水定额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衡量节水效益的量化标准,指导和规范节水灌溉工作;其次,在灌溉方式上应做到“五改”,即改大水漫灌为垄畦沟灌、改大畦灌溉为小畦灌溉、改长沟灌溉为短沟灌溉、改冬灌为春灌,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实施喷灌、滴灌和隔行交替灌溉。:

三、节水农业措施的完善

3.1注重农业与水利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发展节水农业,应努力克服目前农业、水利两家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把旱作农业节约天然降水与灌溉农业节约灌溉用水统一到同一个节水农业的系统之中,形成具有完整意义上的节水农业体系。

3.2进一步挖掘常规农业技术在节水方面的潜力目前具有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常规农业技术很多,只要再从节水的角度逐一加以完善、改进和提高,就会进一步挖掘出其在节水方面的潜力,发挥出很好的节水作用,实现增产、优质、高效、节水目标的统一。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立足甘肃干旱缺水、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的实际,提出了发展节水农业的目标任务、措施设计要点和完善对策。

干旱缺水是21世纪面临的全球性环境生态问题。甘肃地处中国西北内陆,属典型干旱半、干旱气候区,省内大部分区域降水稀少,且季节分配不均,干旱缺水问题则更为突出和严重,农业生产经常面临春旱、秋旱和伏旱的威胁。解决甘肃的干旱缺水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是根本出路。目前,应立足农业灌溉用水量大、浪费严重,自然降水拦蓄不充分,水资源总体利用效率较低的实际,将节水的重点放置到农业、农村,积极发展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率和农村田野天然降水拦蓄能力,这既能有效实现节水目标,也是促进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1节水农业的目标和任务

节水农业是灌溉农业和旱作农业的有机结合,是节水与蓄水并举,变被动抗旱为主动防旱的农业管理体制的创新和节水技术措施的整合。发展节水农业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节水型高效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民可持续增收。当前发展节水农业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是以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现有水资源为出发点,整合和推广应用各种节水农业工程措施与技术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节水农业措施和制度,切实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和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的问题。

2节水农业措施的设计

根据当前节水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农业与水利管理部门分家体制的现状,结合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部门在节水农业措施的设计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土地整理设计根据田面的平整度、地面坡度、土壤类型和农作物种植情况,以及不同灌溉方式和耕作方式的要求进行土地整理设计,可整平的田面尽量要求整平,地面坡度较大的规划后修成水平梯田、隔坡梯田,面积较大的地块应合理规划沟畦,开沟起垄分畦,以增加入渗,减少流失损耗,提高灌溉均匀度和效率。

2.2深耕与深松设计根据不同土壤质地与土地构型、原有耕作基础,设计节水农业所要求的耕层厚度和有效土层厚度,通过逐年深耕改土,加深耕层,加厚土层达到设计要求,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增加入渗深度,提高蓄水能力,减少流失和蒸发。同时可以促进作物根系发育,扩大根系的吸肥吸水范围,增强植物抗旱、耐肥、抗倒伏能力。设计中一般要求活土层应保持在30~45cm之间,深耕次数一年一次或隔年一次,深耕时间由冬闲前移至晚秋或后移到早春,深耕后当即耙耱、镇压,保护墒情。

2.3浅耕与覆盖保墒设计通过地表浅耕、降低土壤毛细管作用、控制田间杂草,或覆盖塑料薄膜、秸秆等,抑制土壤蒸发,减少地表径流,保持土壤水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干旱山区尤其应大力推广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并注意尽可能在秋季雨后田间墒情最好时立即覆膜。

2.4化控抗旱剂的推广使用设计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制出抗旱保水剂、土壤蒸发抑制剂和植物抗蒸腾剂等三大类化控抗旱剂,并在较大区域、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各地应根据当地土质和作物种植情况大力推广选用。拌种包衣选用适合的抗旱保水剂,地表喷施土壤蒸发抑制剂,作物叶面喷洒植物抗蒸腾剂。

2.5节水种植制度的设计在注重市场与效益原则下,根据当地降水分布、干旱发生规律,选择设计优质、高效、节水的种植制度和作物结构。重点应因地制宜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节水作物,将过去粮经二元种植结构调整为粮经饲(草)三元种植模式,扩大种草面积,减少灌溉次数,降低用水量。实行间作、套种、宽窄带状种植,减轻单位面积土壤水分供需不足的矛盾和压力。

2.6节水栽培技术的设计包括抗旱节水优质高效作物品种的选择,机械或人工精量播种、沟播、膜侧播等播种技术的推广,不同作物或同一作物不同生长期需水、供水的控制等。

2.7节水灌溉制度的设计节水灌溉制度既是农业节水措施综合效果的体现,也是农业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三部分的结合点,所有节水效果都要落实到灌溉制度的拟定量化指标上来。节水灌溉制度的设计,首要任务就是应通过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品种需水量科学分析,确定出最佳灌溉用水定额与产量之间的关系,以此作为衡量节水效益的量化标准,指导和规范节水灌溉工作;其次,在灌溉方式上应做到“五改”,即改大水漫灌为垄畦沟灌、改大畦灌溉为小畦灌溉、改长沟灌溉为短沟灌溉、改冬灌为春灌,有条件的地方应积极实施喷灌、滴灌和隔行交替灌溉。

3节水农业措施的完善

3.1注重农业与水利部门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发展节水农业,应努力克服目前农业、水利两家一定程度上的脱节,把旱作农业节约天然降水与灌溉农业节约灌溉用水统一到同一个节水农业的系统之中,形成具有完整意义上的节水农业体系。

3.2进一步挖掘常规农业技术在节水方面的潜力目前具有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常规农业技术很多,只要再从节水的角度逐一加以完善、改进和提高,就会进一步挖掘出其在节水方面的潜力,发挥出很好的节水作用,实现增产、优质、高效、节水目标的统一。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6篇

关键词:节水 农业发展 发展现状

三、发展节水农业综合措施与管理、政策

1.节水农业综合措施

(1)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我国目前年灌溉用水量3500m3,占全国总用水量的67%,是最大的用水户。但我国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系数仅0.4左右,即从水源到田间,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渗漏、蒸发和管理不善等原因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灌溉后农田水的利用效率也很低,每立方米水生产的粮食不到1kg,仅为发达国家的2/5。因此,近年来大力发展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已成为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重点。

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包括节水工程技术和节水管理技术。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世界上为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所采取的最广泛、最有效的技术措施,包括地上灌溉工程技术、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和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地上灌溉工程技术主要是喷灌和滴灌,是目前最先进也是最省水的灌溉技术,我国目前主要应用在经济作物上,但近年来,随着我国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需求,喷灌已在大田作物灌溉上得到较大规模发展,滴灌也开始试验应用在大田粮食作物上。与此同时,进一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结合我国国情提高我国现有喷、滴灌设备的生产的质量和降低造价,并开展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地面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地面灌溉等,我国目前灌溉面积的98%是地面灌溉。由于其投入低,适合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当前仍是我国主要的灌溉工程形式。为加快渠道防渗的进程,已开发研究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形式,提高输水效率和降低造价,研制和开发高效低耗的防渗衬砌机械,提高施工效率。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在我国北方井灌区发展迅猛,为提高管材的质量和降低成本,正在开展新型管材研制,并增加各级管件的种类和标准化,提高配套性能,完善田间配水设备。与此同时,也在研制适合渠灌区应用的大口径输水管材及管件,为今后有条件的灌区实现以管代渠提供技术储备。田间地面灌溉工程最常用的有平整土地、划小畦块、短沟或细流沟灌,由于投资少见效快、农民易于掌握,是当今面积最大的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为提高工效省劳力,已开展研究的开发节能、高效、价廉的平地、开沟或打畦的施工机械,并对我国特有的膜上灌水技术、坐水种技术的水平进一步提高,并扩大应用范围。地下灌溉工程技术包括渗灌和地下滴灌,目前仍处于试验性阶段,重点攻克提高设备性能和质量、降低造价的难题。国内外的实践经验证明,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节水管理技术的基础是节水高效灌溉制度,它是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把有限的灌溉水量在灌区内及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的。在我国北方已进入实用的有灌关键水的非充分灌溉技术,小麦优化灌溉技术;在南方地区已得到较大面积应用的水稻“薄、浅、湿、晒”灌溉技术都是一些投入很低,群众极易掌握、效果十分显著的节水高效灌溉制度,目前正在组织大面积推广应用。土壤墒情监测预报和灌溉预报以及优化配水是节水高效灌溉管理的手段,目前在我国仍处于试验阶段,但已加大了研究的力度,为提高灌溉用水管理技术水平提供技术储备。

(2)对现有灌区实行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技术改造。我国现有灌区大多数是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和70年代这三个时期建造的,由于建设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加之经过几十年运行和低水平的维护,灌溉工程普遍老化失修,致使灌溉水资源和利用效益很低。当前影响我国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灌溉保证率低,由于多数灌区设施完好率低,水源有限和用水损失大,灌溉面积的灌溉保证率低,现有灌区内中低产田面积的一半以上是由于缺水干旱而造成的。目前全国灌区年缺水量达300亿m3,特别是连续干旱年份,由于保证率低,灌区用水得不到保证。二是工程配套差,特别是大、中型灌区,骨干工程由国家投资建设得较好,但支渠以下的工程要靠群众自筹,由于经费不落实等原因,或配套不全或质量低劣,加上老化失修,人为破坏严重,灌溉水跑水、漏水的现象严重,灌溉输水,用水的效率很低。三是灌水方法落后,目前绝大多数灌区采用的是传统地面灌溉技术,加上沟、畦过长,田面不平整,大水漫灌、田间水利用率低。四是灌水定额大,绝大多数灌区目前仍采用充分灌溉,不但灌水次数多,而且每次灌水量大,致使农田水分生产率很低。五是灌溉管理水平低,由于绝大多数灌区经费短缺,主要靠多种经营来维持,灌溉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手段落后。针对灌区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对老灌区开展了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的技术改造。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根据各个灌区自身的特点,对从水源、输水、配水、灌水直到作物用水的整个过程及管理体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找准主要矛盾以及搞清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技术改造与建设。在总体上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提高灌溉保证率,对水源工程作进一步的合理开发,完善水源工程并对灌溉水源进行优化调配;二是结合种植结构的调整,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制度,提高灌溉水的生产率;三是提高管理水平,搞好渠系配套,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降低灌溉成本,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对不同的灌区采取不同的改造措施,渠灌区重点放在完善渠系和建筑物的配套,提高渠道防渗率;井灌区改造的重点是挖潜和配套,提高机井装置效率,降低能耗,通过渠道防渗或管道输水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在井渠结合灌区除采用上述措施外,重点对地面水和地下水进行优化调度,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使地面水与地下水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在提水灌区,重点放在更新陈旧的机电设备,提高机泵效率,对于高扬程灌区采用先进的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如喷灌或滴灌,以达到节水、节能、提高效益的目的。在对老灌区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遵循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则,充分论证,优化设计,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大的效益为目标,优选必须改造的工程项目,切莫盲目上马。特别在选择何种节水高效灌溉形式作为改造手段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投入能力、技术管理水平、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长远要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避免将来重复投入。

(3)开发新水源,增加农业供水能力。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农业用水的供需矛盾,除了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效率外,必须积极开发新水源,做到节流和开源并举。新的水源建设首先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当地水资源。我国北方地区虽已修建了大量水库,但还有少量河流可修建水库,有些河流还有相当大的弃水,可增建水源工程。此外,还有一些地区的地下水仍有相当的开发潜力。由于我国水土资源在地区上的分布不相匹配,要解决一些地区的缺水问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求资源优化配置,调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格局。为根本解决北方地区的缺水问题,迫切需要修建一批跨流域的调水工程。目前一些小流域的调水工程已经修建发挥效益,还有一些正在实施,更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也已开展前期的论证工作。

雨水利用是一种古老且具有巨大潜力的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形式,随着干旱加剧、水资源短缺,人们已重新注意雨水这一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及高效利用。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我国的贫水区,至今尚有6.2亿亩耕地因水资源短缺而无法灌溉,占该地区农业耕地面积的60%。特别是西北黄土地区,面积62.62万km2,区内多年平均降水总量2757亿m3,为当前区内年用水量的9.2倍。但由于降水时间分布不均,降水期常与作物生理需水期错位,降水利用率很低,约为降水量的30%~40%,降水生产效率仅为每亩每毫米0.2~0.4kg,尚有60%~70%的降水以地表径流和无效蒸发的方式而损失。试验表明,采用有限补充灌溉,合理栽培管理,降水利用率可显著提高,粮食亩产由不灌溉的80~100kg提高1~2倍是可能的。我国目前已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发展雨水汇集和利用技术,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雨水汇集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蓄水工程、防渗处理技术和集雨区表面处理技术。常用的蓄水工程有窑窖、涝池、蓄水池及塘坝或塘库。蓄水工程的防渗技术有夯实底土、或用黏土、红土垫底,以胶泥涂沫池壁或岩石孔隙,较好的办法是用混凝土薄壳和混凝土砖石密封底部或侧壁。如土壤特性不宜于压实或化学处理,则可用膜状物、塑料薄膜或硬面衬料,也可用沥青、塑料、合成橡胶和水泥铺底。集水区表面处理技术可用拍光夯实改变土壤结构、采有化学处理封闭地面土壤孔隙、用沥青或混凝土建立不透水的集水区、用不透水薄膜覆盖集水区地面等。

劣质水包括生活与工业污水以及微咸水,也是一种可开发的农业水资源。我国1993年城镇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排放量高达636亿m3,但污水的处理率及其利用率很低,目前污水回用约为27亿m3。随着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的进一步发展,污水排放量将会大幅度增加,预计到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总量将高达900亿m3。如果将这部分污水资源化并加以回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咸水和微咸水资源,仅华北平原浅层地下咸水面积就约占平原总面积的60%,其中矿化度2~3g/L的微咸水面积约为3.6万km2,占咸水区面积的40%。据计算,华北平原浅层地下咸水天然资源量为75亿m3/年,其中矿化度2~3g/L的微咸水资源量为36亿m3/年,大于3g/L的咸水资源量为39亿m3/年。因此,将劣质水回收利用发展节水农业,对于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农业缺水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劣质水的资源化措施主要是采用工程和化学技术处理劣质水,使其达到灌溉水质的标准。

(4)采用综合农业措施,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我国“雨养农业”区旱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50%左右,粮食平均亩产不足200kg,粮食总产仅占全国粮食总产的30%,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平均亩产不足60kg,仅为全国小麦平均亩产的1/4。旱地农业生产力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土面蒸发强烈、作物对土壤储水利用不足、土壤瘠薄、品种落后、栽培管理不当等,致使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仅为0.2~0.4kg/(mm·亩)。通过推广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的旱农综合增产技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1~0.2kg/(mm·亩)是完全可能的,即按本地区平均降水量水平,每亩可增加粮食50~100kg、皮棉15~20kg、油料20~30kg。在占全国耕地面积50%左右的灌溉农田,既缺水而又灌溉水浪费严重,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很低,粮食作物的灌水利用效率不足1.0kg/(mm亩),农田水分利用效率仅0.50~0.70kg/(mm·亩)。其主要原因是作物的非必需灌水量多,无效耗水量大;传统栽培造成作物以消耗灌溉水为主,未能发挥“土壤水库”的储水供水和对水分的调控功能,常因季节性干旱或供水不及时、质量差而发生旱害,造成严重减产。因此,在工程开源节流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采取综合农业节水措施,提高农田整体水分和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高效利用农业水资源和持续提高农田生产力的核心。

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关键是提高降水和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即灌溉农业在节约大量灌溉用水的同时实现高产;在旱地农业中如何增加土壤蓄水供水或补充少量供水,达到显著增产的目的。其有效途径:一是减少水的蒸发、渗漏和流失,增加土壤入渗量和储水量;二是增强作物对土壤储水特别是深层储水的利用;三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即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生物量/蒸腾量/耗水量(ET)/供水量(降水、灌溉水)的比率。

当前,采用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有:根据旱农地区的降水和干旱发生特点及农作物的需水耗水规律,调整作物布局,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种植制度。选择抗旱、节水、高产作物和品种,可根据抗旱性指标、耗水系数、蒸腾效率和水分胁迫指数等综合指标,从目前大量而丰富的品种资源中,筛选出具有御旱性、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的品种进行推广。进行合理的土壤耕作及采用各种保水保土措施,蓄保降水,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流失,创造良好的土壤水分条件。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充分发挥水肥协同效应和激励机制,提高抗旱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和在不增加施肥量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覆盖栽培保墒、增温、节水防旱、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及有效性,提高作物有效耗水比,促使作物早熟和增产。应用化学物质和调控技术提高抗旱播种的出苗率,抑制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过度蒸腾防止奢侈耗水,减轻干旱危害,促进根系提高对土壤深层储水的利用。

2.节水农业的管理与政策

(1)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节水农业发展。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许多经验,为了充分发挥节水农业工程的效益,提高管理水平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加强节水农业的管理: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加紧迫性,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二要加强组织领导,尽快健全有关节水的配套政策法规,调动广大基层干部、亿万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三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四要总结过去发展节水农业的经验教训,认真掌握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为此需要建立有利于节水农业发展的管理体系,即建立促进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建立适合我国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用水管理体制;建立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采用高效的节水农业管理技术,包括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需求管理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标准、集成化的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措施、动态交互式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技术等;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与科学管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制定支持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节水农业长远发展规划。

(2)实行差别水费制度,调动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对水资源的严格管理,不仅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而且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管理。对所有的用水户都要实行按量收费、采用计划供水和对超额用水进行惩罚的差别收费制度。目前我国农用水费太低,没有按照商品价值的规律,依据水的实际价值收费,节水对农民来说没有得到多少实惠,而对国家来说,节水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造成发展节水农业国家非常重视,但农民群众积极性却不高。由于水价太低,也造成不少灌区的灌溉管理机构经费短缺,不得不主要依靠多种经营来维持,灌溉管理反而成了副业,还有一些灌溉管理机构由于多种经营难度大,而水费又很低,为了创收,只好鼓励农民多用水。目前,这种低水价的弊端已引起了各级部门的重视,已开始制定并实行有利于鼓励发展节水农业的水费政策,将灌溉用水纳入市场经济和法规管理的轨道,逐步实行按水的成本征收水费,并采用水费累进制,对超标准用水,加倍收取水资源占用费。为鼓励修建节水农业工程,可根据其节水效果的高低程度,给予不同数额的投资补助,以激励发展先进的节水农业技术。当工业及其它产业挤占农业水资源或征用已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时,要强制其拿出一定的比例的产值来发展节水农业,对污染或破坏农业水资源的行为,不但要实行经济制裁,严重的要绳之以法。对灌溉管理机构,也要制定鼓励节水的政策,如事业费和管理水平挂钩,节水给予奖励,超额用水予以经济处罚等。

(3)建立有利节水农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节水农业比传统农业需要更多的投入,我国在发展节水农业的过程中,经历了由无偿投入到有偿投入,建立起节水农业的投资由国家、地方、群众三方筹采的投入机制,使节水农业的发展走上了比较稳步、健康的轨道。为了推广节水农业新技术,国家从1985年开始分5年安排了第一期喷灌贴息贷款,总金额达2.13亿元,分别由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发放,用于喷灌、滴灌工程建设、喷灌农产品深加工、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及国外先进设备生产线的引进,贷款的贴息由财政部负担。1990年又开始发放第二期节水灌溉贴息贷款,5年总计3亿元,其中2亿元贷款的贴息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负担,1亿元贷款贴息由水利部负担。从1991年起,中国银行又决定每年新增1亿元节水灌溉贴息贷款,这样“八五”期间每年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贴息贷款金额达到1.5亿元。实践证明,采用贴息贷款发展节水农业是一项很好的投入政策,两期贴息贷款的发放共发展节水灌溉面积近千万亩,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时使我国节水农业技术水平亦有了很大提高。1996年国务院又正式批准“九五”期间,在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并在北方选择具备开发地下水资源条件的地方支持群众打井,发展新的节水型井灌区。建设资金以地方自筹和农民投入为主,国家扶持为辅。为此,1996年国家安排15.5亿元节水灌溉、打井贷款,由财政部给予部分贴息,贷款数额以后还要逐年适当增加。另外,为配合300个节水灌溉重点县的建设,国家计委又从国家预算内水利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专门用于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的建设。这些投入政策措施,必将有力推进我国节水农业的发展。但是,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应在目前行之有效的投入政策基础上,制定一个鼓励发展节水农业的投入政策,可考虑采用“三三制”即国家、地方和农民各负担三分之一的办法筹集投入资金,并配套引发各方面投入积极性的政策。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农业水利工程 培养目标 修订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区域需求分析

1.农业水利工程在新疆农业发展地位与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2011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农村改革关键的薄弱点是农业水利建设,加快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2014年,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高瞻远瞩、符合科学规律的十六字治水方略,并把节水优先放在治水方略的第一位。

新疆地属内陆干旱区,气候干旱少雨年蒸发量为2000mm以上,而年降水量仅有100~300mm,农业生产非灌不殖是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资源性缺水造成了新疆地区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使水资源成为新疆地区极具战略意义的资源。201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的主张和内涵,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及任务。新疆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教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当前的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95%以上,只有发展现代高效用水农业,认真做好新疆农业水利工程的研究工作,才能保证21世纪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兵团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是党中央赋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三大作用。兵团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推动了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了新疆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较好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疆及全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支农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2002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石河子大学《关于我校立足西部大开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上批示:“很好。希望你们在有特色的节水灌溉和生态农业方面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为新疆干旱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2007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力推进全国“三大基地”建设,即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5年,兵团通过大力推广滴、微灌等高效用水技术,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85.6%,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创造了“人工绿洲”的奇迹。结合国家、新疆、兵团的节水灌溉事业,亟须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科支持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石河子大学前身兵团农学院创院之初的4个专业之一。自1960年创办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以来,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6年9月11日,原国家教委以教计〔1996〕35号文件批准由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四所院校合并成立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2001年归属新成立的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农业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本科专业,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1990年获批农业水土工程硕士学位点,2005年获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农业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农业水土工程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得到蓬勃发展,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保障与支持。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性质与学校定位关系

1.学校的定位

石河子大学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到2015年,石河子大学已有66年的办学历史。目前,石河子大学由教育部与新疆兵团共建,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发展形成了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办学定位是“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办学目标是把石河子大学办成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2.本专业的性质与所在学校定位的关系

农业水利工程是石河子大学前身兵团农学院创院之初的4个专业之一,自1960年创办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以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疆内、疆外生源各占50%左右;为培养少数民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每四年招收一届民族班(主要为维吾尔、哈萨克等10余个少数民族)。

兵团建设,水利先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的办学发展,已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专业,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兵团水利工程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设计院所和施工企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截止2015年6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了本专科学生3100余人(含民族毕业生200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都留在新疆工作,毕业生扎根兵团,建设兵团,服务新疆,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新疆特别是兵团水利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为新疆和兵团的建设作出了较好贡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性质符合石河子大学的学校定位。

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情况和学校本科教育定位,结合专业多年办学实践和工程教育建设需要,制定和修订了2015版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新修订的2015版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国家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并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在农业水利工程等行业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可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达到工程师中级职称要求,能够在工作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管理者有效地发挥作用。

结合国家、新疆、兵团的节水灌溉事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符合“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学校定位。

参考文献:

[1]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

[3]王振华,何新林,李明思,等.边疆高校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71,72+78.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8篇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进一步完善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制定符合工程教学专业认证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结合工程教学专业认证标准,通过区域需求分析、学科建设、专业性质与学校办学定位三个方面,修订了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农业水利工程;培养目标;修订

一、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区域需求分析

1.农业水利工程在新疆农业发展地位与作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并在我国社会主义强国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2011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农村改革关键的薄弱点是农业水利建设,加快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进程必须加强农业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2014年,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高瞻远瞩、符合科学规律的十六字治水方略,并把节水优先放在治水方略的第一位。新疆地属内陆干旱区,气候干旱少雨年蒸发量为2000mm以上,而年降水量仅有100~300mm,农业生产非灌不殖是典型的荒漠绿洲灌溉农业区。资源性缺水造成了新疆地区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也使水资源成为新疆地区极具战略意义的资源。2013年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进一步明确了“一带一路”的主张和内涵,共建“一带一路”的方向及任务。新疆特的区位优势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文化科教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当前的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95%以上,只有发展现代高效用水农业,认真做好新疆农业水利工程的研究工作,才能保证21世纪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水资源保障。

2.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在兵团建设中的作用

“建设大军、中流砥柱、铜墙铁壁”是党中央赋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的三大作用。兵团的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推动了兵团农业现代化进程,改善了新疆的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较好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新疆及全国推广节水灌溉技术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了支农工业和农业服务业的发展。2002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石河子大学《关于我校立足西部大开发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上批示:“很好。希望你们在有特色的节水灌溉和生态农业方面取得更多的创新成果,为新疆干旱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2007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大力推进全国“三大基地”建设,即把新疆建设成为全国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农业机械化推广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5年,兵团通过大力推广滴、微灌等高效用水技术,高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有效灌溉面积的85.6%,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创造了“人工绿洲”的奇迹。结合国家、新疆、兵团的节水灌溉事业,亟须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科支持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石河子大学前身兵团农学院创院之初的4个专业之一。自1960年创办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以来,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1996年9月11日,原国家教委以教计〔1996〕35号文件批准由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兵团师范专科学校四所院校合并成立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归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2001年归属新成立的水利建筑工程学院。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是农业工程一级学科所属的本科专业,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1990年获批农业水土工程硕士学位点,2005年获批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农业工程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农业水土工程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石河子大学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建设得到蓬勃发展,为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学科保障与支持。

三、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性质与学校定位关系

1.学校的定位

石河子大学前身诞生于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新疆的进军途中,到2015年,石河子大学已有66年的办学历史。目前,石河子大学由教育部与新疆兵团共建,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是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经过多年的办学发展形成了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定位、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办学定位是“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成为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要力量。办学目标是把石河子大学办成西部先进、中亚一流、国际知名的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2.本专业的性质与所在学校定位的关系

农业水利工程是石河子大学前身兵团农学院创院之初的4个专业之一,自1960年创办农田水利工程专业以来,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面向全国招生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疆内、疆外生源各占50%左右;为培养少数民族农业水利工程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每四年招收一届民族班(主要为维吾尔、哈萨克等10余个少数民族)。兵团建设,水利先行。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经过50多年的办学发展,已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特色专业,为国家、自治区特别是兵团水利工程行业的政府管理部门、研究机构、设计院所和施工企业输送了大批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截止2015年6月,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了本专科学生3100余人(含民族毕业生200余人),其中80%以上的毕业生都留在新疆工作,毕业生扎根兵团,建设兵团,服务新疆,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新疆特别是兵团水利建设事业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为新疆和兵团的建设作出了较好贡献,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性质符合石河子大学的学校定位。

四、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情况和学校本科教育定位,结合专业多年办学实践和工程教育建设需要,制定和修订了2015版的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最新修订的2015版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国家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水利工程建设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农业水利工程学科基础理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工程职业道德,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并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管理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能在农业水利工程等行业从事工程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后经过5年左右实际工作的锻炼,可具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作能力,达到工程师中级职称要求,能够在工作团队中作为技术骨干或管理者有效地发挥作用。结合国家、新疆、兵团的节水灌溉事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符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符合“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学校定位。

作者:吕廷波 李明思 王振华 张金珠 秦子鹏 单位:石河子大学水利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元芳,李贵宝,姜弘道.我国水利类本科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3,2:25-27.

[3]王振华,何新林,李明思,等.边疆高校农业水利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34:71,72+78.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村发展;低碳经济

由于全球环境被严重破坏,从而造成了温室效应的气候,对人类的正常工作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经济损失,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改变能源使用结构等问题,从而达到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能够保证对生态环境不产生破坏,对森林、耕地、湿地的保护,与二氧化碳的吸收均有重要的作用。我国黑龙江省有全国最大面积的黑土地,发展以低碳经济为主旨的农业,对优化黑龙江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平衡,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温室效应对黑龙江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温室效应使平均气温升高。根据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可以发现,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平均升高0.53摄氏度,中国平均气温上升0.5摄氏度,而黑龙江省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4摄氏度,是我国平均上升气温数值的2.88倍左右,自1980年以来,黑龙江气候变暖日益明显,自1988年开始,黑龙江暖冬现象的出现逐渐增加,十五年当中一共出现十三次暖冬现象,在2007年的冬季,黑龙江省平均气温偏高,成为自1950年以来最暖冬天。

(二)温室效应带来的自然灾害。由于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导致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洪涝与干旱次数持续增加,从1949年至1990年,由于洪水与干旱,造成的粮食减产量高达540亿公斤。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黑龙江受温室效应的影响不断加重,多种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有更大的增长趋势。其次,温室效应所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造成的气候灾害日趋严重,例如:沙尘暴、低温冻害、土地流失等等。据统计、黑龙江省每年约有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受风沙危害,25万平方公里的草原沙化导致植物生长困难,全省土地流失的面积达到13.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0%,造成的经济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4亿元。并且,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省农作物病虫灾加重,每年受病虫鼠疫灾害的农作面积高达1000万平方公里,损失农作物大约30亿至50亿公斤。

二、农业发展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一)土壤利用加剧温室效应。土壤中的有机碳是陆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的重要元素,土壤中包含约三分之二的有机碳,占生态系统碳元素的80%,相当于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三倍左右。农业土壤的利用会使土壤成为巨大的碳元素来源,从1850年至1990年的140年间,全球约有8亿公顷的森林被开垦为农田,在1949年至1994年的46年间,黑龙江省的耕地面积从78万公顷增加到457万公顷,共增加约5.7倍。在人类对土壤利用的过程中,全球土壤损失有机碳3130PgC,成为温室效应加剧的重要原因。

(二)石油农业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由于科技日益发展,当今农业产品的工作特点为机械化与化学化。意味着大量的农业工作都由机械完成,通过机械作业、机械灌喷、粮食烘干等工作都需要借助机械来完成,而机械的运作则需要以石油为工作动力。农业的化学化同样使用大量的石油为原料的化肥、农药等化学制品。由于石油的大量使用从而产生了土壤侵蚀,而且加剧了对温室效应的影响。

(三)耕作方法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土壤的错误利用方式会大量增加大气中的碳元素,其影响仅次于石油燃料的燃烧,由于土壤的利用方法错误,每年人类大概要向大气中排放116PgC,占据了人类碳元素排放总量的20%,土壤耕作会增加土壤的通透性与粗糙型,加剧了有机碳矿化,从而导致温室气体的排量增加。(四)灌溉模式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大气中甲烷含量过高的主要原因是灌溉稻田,占据了全球总排放量的10%到20%,而稻田甲烷是由于耕作的过程中,稻田与其他微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产生化学反应,从而将甲烷扩散到大气当中。在无氧状态中,果胶分解菌与纤维分解菌等微生物将土壤中的有机碳降解为酸性化合物、醇与二氧化碳等,使土壤在各种细菌的作用下释放出甲烷气体,加剧了温室效应的影响。

三、黑龙江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黑龙江全省农业土地面积约为4372万平方公里,占据全省面积的92%。因此,黑龙江省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决定黑龙江省的农业是否可以实现持续发展,从而防治温室效应的加重。

(一)保护土地中的有机碳含量。黑龙江省是世界上仅有三块的黑土地农业区之一,黑土地区占据约20万平方公里,根据有关数据分析,黑龙江省的自然黑土SOC含量每千克34.55克,而耕作土壤的SOC含量则为每千克22.71克。相比自然黑土、耕作土壤SOC的损失量在26%到46%之间。耕作黑土的有机碳含量下降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随着人口不断地增长,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对黑土的过度开垦也是对黑土地造成土地流失的重要原因。并且在开垦的过程中,农作物带走土壤中大量的营养而土壤无法得到补充,使土壤的养分持续恶化,导致有机碳含量下降。为了有效的提高黑土土地有机碳的含量,应当进一步推广低碳式施肥、秸秆还田与免耕作业等保护性的耕作模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资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二)合理开发低碳经济模式的农业工程。黑龙江省在2015年水田灌溉农业面积高达4500万亩,在发展过程中会释放大量的甲烷,因此,采用低碳模式的农业工程对黑龙江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高寒地区稻田作物对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的科研工作。在种植过程中,注重节水灌溉与间歇式灌溉技术,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而且可以降低农作物中甲烷的排放量。通过科学施加肥料的方式,利用科学的、环保的有机肥料。

(三)优化能源消耗结构。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改变以煤炭与石油为主体的能源消耗结构,通过开发新能源例如:太阳能、水能、风能等环保型能源还有氢能、沼气、甲醇等再生能源。通过减少常规能源例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加强环保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从而起到能源使用高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清洁型能源消耗结构。

四、结束语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重点农业发展省会,更应当注重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积极建立低碳能源系统、技术体系和产业结构,最终实现由“高碳”到“低碳”的时代跨越,从而保证经济与生态共同发展。

作者:周立民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州县朝阳乡政府

参考文献:

[1]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12(5)

灌溉农业工程范文第10篇

一、我国现代农业的主要内涵与特征

(一)主要内涵

1.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在封建土地制度废除、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现代工业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的。

2.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现代农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

3.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物质条件。传统农业单纯依靠农业内部物质循环,而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物质投入的、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

4.现代农业以现代经营管理为手段。现代农业是产业化、市场化的农业,要求运用现代经营管理知识进行经营和管理。

5.现代农业以高素质的劳动者为基础。现代农业是以科技和知识为支撑的,要求劳动者具有应用和掌握科技知识的能力。

6.现代农业以产业化为基本途径。现代农业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实现产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使农业生产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趋势,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途径。

(二)主要特征

1.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农业的内涵得到了拓宽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整,农业的领域通过拓宽,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

2.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布局,优势互补,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3.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管理手段的运用。

4.现代农业是从传统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过程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业工业化过程,要求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装备设施来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来经营和管理农业,从而实现农业的生产规模集约化、生产过程规范化、生产产品标准化和生产方式产业化;

二是农业市场化过程,包括农产品商品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的商品化;

三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要求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

5.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途径主要是科工贸一体化和产加销一条龙,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核心,以农民经济合作组织为基础,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将农民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与企业、与市场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完善的产业生产链和组织结构链。市场、资源、技术、人才和资金是农业产业化的五大基本要素,市场是前提、资源是基础,技术是核心,人才是关键,资金是保障。

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我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2.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原来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市场、环境三重约束;

4.农业发展已由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重,追求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转变;

5.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度日益增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

6.科技进步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将大大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我国农业发展面临若干突出问题

1.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价格高;另一方面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不高,农产品安全问题突出。

2.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加,地区差距进一步加大。

3.农产品加工业严重滞后,我国农产品主要是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国际国内市场,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并且造成资源浪费。

4.耕地和水资源日趋紧缺,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大。

5.农业科技的发展还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

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实现由粗放式经营方式向集约化经营方式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我们面临着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艰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农业工程技术将发挥重大而关键的作用。

三、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与特点

(一)主要任务农业工程的主要任务就是运用现代工业技术成果、工业生产方式、工程建设手段和工程管理方法将农业生物技术、农艺措施、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经营管理紧密结合,通过综合、集成、组装和创新,建设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和农业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的基础设施,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形成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和经济效益,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特点

1.农业工程技术既服务于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又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还服务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与小城镇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是为大农业服务的应用型技术。

2.生物技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先进性与适用性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色;综合性与全程性是农业工程技术的特点。

四、农业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一)农业规划与土地利用主要内容是通过综合相关专业和集成有关技术,研究编制农业区域发展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农村土地利用规划、农业建设项目前期规划等及开展农业工程咨询。

(二)农业遥感与资源监测主要内容是利用3S技术,通过对农业资源与农情进行遥感监测与信息分析,提供农业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方案和动态的农情信息,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农业信息化服务。

(三)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主要内容是进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农业建设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应用,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技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农业机械化与电气化主要内容是农业生产作业过程,包括耕作、播种、植保、灌溉、收获、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和农村生产、生活的电气化。

(五)农业生物环境与建筑(设施农业)主要内容是与集约化种、养殖业相关的园艺设施、畜禽舍等的环境创造和环境控制技术,通过实现环境控制和使用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新装置等,创造一个动植物生长的最佳环境,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工厂化生产。

(六)农副产品加工与储运主要内容是进行农产品的产前产后加工、初级加工和产地加工及储运方面的技术研究与工程建设,通过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幅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七)农业水土工程主要内容是通过研究水土(水、盐、泥沙、污染物等)运动规律与调控管理技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创造良好的水土环境,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主要包括农业节水灌溉、农业水土资源的持续高效利用、农业水土环境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等领域。

(八)农业系统工程与信息技术主要内容是通过系统的方法和工程的手段,实现项目的有机集成、有效综合和整体组装,达到功能齐全、结构优化、效益良好。通过高新技术装备和手段,实现经济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的高效传播与利用,实现信息化管理,促进科学化决策。

五、农业工程与现代农业的关系

1.一些发达国家将现代农业也称为工程农业。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程度越高,越是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越需要工程设施和工程技术作为基础和支撑,对农业工程的依赖作用就越强。

2.农业工程技术是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农业经济及管理技术。如荷兰的工厂化农业,以色列的节水灌溉农业,美国的规模化农业等,都是三大支柱完美结合的范例。

3.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是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农业工程技术决不是工业技术和其他工程技术的照搬和套用,而是要满足于和服务于生物技术,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特殊过程和特殊要求,满足于和服务于农业领域不同对象、不同地域环境、不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要求,是一个技术创新的过程。农业工程技术应用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现代农业建设和实现的过程。

六、农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一)应用于三大领域

1.应用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科学的规划论证,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通过设施农业技术,使各地的光热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通过旱作和节水技术,使水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通过农业废弃物处理,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再生利用;通过生态农业建设与环保技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应用于现代集约化种养殖业,通过设施农业工程,实现园艺、畜禽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生产,形成工厂化生产和周年生产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体系,通过农机化技术,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集约化生产,从而大幅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3.应用于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农产品的有效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二)体现在四个方面

1.设施农业蓬勃发展。*1年我国的设施园艺栽培面积已突破210万公顷,与1980年相比增长了近300多倍,总面积达世界第一;我国的禽蛋和肉类生产已成为世界第一,肉蛋奶分别是1978年的7.75倍、12.43倍和10.46倍,工程技术为设施园艺和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以设施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农业的魅力和美好的发展前景。

2.农副产品加工业潜力巨大。农产品加工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突破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差距还十分显著。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的产值比达到3.5∶1以上,而我国目前还不到0.5∶1;发达国家经过二次加工的农产品比例达到80%以上,而我国仅为20%左右,因此发展潜力巨大。

3.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1979年以来,我国已建设了360多个农村能源综合示范县,“九五”以来,又开始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县,通过技术集成和多部门联合运作,为综合解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而面临的能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食品安全问题十分突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刻不容缓、任务十分艰巨。

4.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和生产条件改善需求迫切。如农业机械化、现代节水农业、农业产业化生产等都迫切需要农业工程技术作为主要技术支撑。美国工程院把“农业机械化”评为20世纪最杰出的十大工程技术成就之一,因为它改变了整个农业、以至社会的面貌。我国已拥有5亿多千瓦的农用动力,耕种收管机械化综合程度达到40%以上,为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还有65%的农村人口、近3亿农业劳动力、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等决定我国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难度仍然很大,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农机化道路。

我国目前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据统计,我国近年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人工费用占到35%~53%,平均为45%,而发达国家主要农产品成本中人工费用不到10%。根据*8年成本结构资料,我国机械作业成本是美国、加拿大的25%~80%,但劳动力成本是它们的4~6倍,使我国的大宗农产品生产成本偏高,玉米、大豆、棉花、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不具备竞争优势。

(三)服务于五大目标

1.服务于粮食安全。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效益,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必须实现生产规模化和生产过程机械化,这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2.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是向畜牧水产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高效种植业(园艺业和特色农业)等方面转移,农业工程技术承担着重要任务。

3.服务于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是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4.服务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实施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工程,通过农业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能够有效地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环境,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和服务业,可有效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聚集,形成小城镇产业基础和经济基础,大宗农产品的机械化生产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客观条件。

七、加快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促进我国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1.在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农业工程的建设和技术的应用是使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必要措施和有效手段,而农业工程科技创新又是农业工程建设和技术应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农业工程科技创新是促进我国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突破口。

2.农业机械化、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现代节水农业、农村能源环保、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等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十五”期间,多项农业工程技术研究课题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内容,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技发展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农业工程科技创新面临难得机遇。

3.由于农业工程技术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任务十分艰巨。要紧紧围绕新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农业“七大体系”建设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需求,紧紧围绕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战略的需求,紧紧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大力促进农业工程科技创新。

八、结语

1.我国农业工程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不仅为实现我国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了农业对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支撑能力和保障能力,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2.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工程技术的作用更加突出。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产品生产的关键和核心,决定产品本身的性能、品质和产量,农业工程装备设施是实现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和硬件保障,没有这个基础和保障,就不可能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3.农业工程由于具有系统工程的背景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能够通过系统集成和组装配套,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有机组合形成产业化整体,是科学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可靠载体和最有效形式,是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必须途径。农业工程技术的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的工程性特点是建设现代农业所急需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能力建设所急需的。

上一篇:工业智能范文 下一篇:水务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