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农业范文

时间:2023-03-17 10:06:26

灌溉农业

灌溉农业范文第1篇

笔者1978年曾经撰文,把海洋渔业称为“海水农业”,把农业划分为陆地农业和海洋农业。海水农业或海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能在海洋环境中将物质能量转换为使用价值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海洋动物采捕和养殖业、海洋林业和海水灌溉耐盐作物业。海水灌溉农业基本上相当于“海水灌溉耐盐作物业”,还包括需要人工增水的滨海湿地的海洋林业。从大农业系统的结构看,海水农业是农业的一个分支;而海水灌溉农业又是海水农业的一个分支。海水灌溉农业的不但区别于一般陆地农业,而且区别于其他海水农业。它区别于其他海水农业的特点有两点:一是用海水或者与淡水混合的水进行灌溉。世界上的植物能与海水相容的很多,由于地球上的海水是淡水的近百倍,海水植物的数量应该超过淡水植物。但是大多数的海水植物直接生活在海水环境中,如海带等藻类,红树林等木本植物,它们无须人工灌溉。灌溉是指通过渠道和管道把水引进田间以满足作物对水需求的生产活动,包括地面灌溉、地下灌溉和空中灌溉——喷灌、滴灌、人工降雨等。目前需要和能够用海水灌溉的植物只是植物王国的极小部分。二是其生物资源可以是海中植物,也可以是陆上植物,我们追求的更高目标是用海水灌溉陆上植物。因此,可以给出这样一个简单的界定:“海水灌溉农业是以海水资源、沿海滩涂资源和耐盐植物为劳动对象的特殊农业。”海水灌溉农业明显的特点是海陆两大地理单元的资源交叉组合。陆地农业的水、土、苗都是陆地体系的:海洋农业中的海藻种植、红树林栽培,水、土、苗是纯海洋的;而海水灌溉农业中的水、土是海洋的,植物却可以是陆生的。这种资源体系的二元化则海水灌溉农业本质的特征。它体现着海水灌溉农业节水、产品独特等优点,也直接制约着产业的分布,将其限制在沿海岸线的狭长地带,并可能是不连续的(被基岩海岸割断),土地高程一般不高于海平面。

2中国发展海水灌溉农业的重要性

2.1人均土地资源和淡水的日益缺乏,使得海水灌溉农业成为合理的选择

自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每年净增人口1500—1800万,而耕地面积仅占大陆国土的14%,人均耕地不及世界平均数据的1/2,全国有666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食物和农业组织确定的0.53hm2警戒线。耕地的质量也不高,分布在平原、盆地的仅占34%。中国人的食物主体是粮食,这种膳食结构制约着国民的体质状况,而即使在粮食方面,人均占有量也只有400kg,全国还有6000万人口没有完全脱贫。全国多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1012m3,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不足2400m3,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8位。农业是用水大户,约占用水总量的70%,但是我国还有61%的耕地没有水资源保证。因此,一个拥有大量闲置滩涂和海水的国家选择海水灌溉农业是合乎逻辑的。

2.2巨大的生态环境价值,决定了海水灌溉农业的地位

一般沿海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盐碱化、风沙化严重。其原因是地下水位高,矿化度大,随土地毛细管蒸发,水变成了蒸汽,而把盐碱留在地表。如果改地下水地表蒸发为通过植物叶片蒸腾,地下水中的盐分就积聚不到地面上来,耐盐作物植被覆盖了地面,抑制了风沙,腐败的枝叶和根部微生物活动还会提高土壤肥力。有些耐盐植物如大米草、互花米草等,具有良好的消浪、促淤、护滩作用。从江苏的经验看,大米草种植两年,就可以使草丛滩面抬高10cm。射阳县进行了互花米草保滩护岸生态工程试验,20km海岸每年可节约护岸工程费用200多万元。

2.3独特的产品使海水灌溉农业具有独特的经济价值

由于耐盐作物多数品种是陆地农业所没有的,即便与陆地共有的品种,性状也有较大区别,所以它们有独特的使用价值。据山东师范大学的李法曾教授研究,中国耐盐植物的经济价值有8个类型:药用76种,如补血草、枸杞、甘草、水麦冬等;牧草29种,如滨麦、海边香豌豆、苜蓿等;油脂类19种,如碱蓬、野大豆、月见草等;鞣料类16种,如海莲、红树、海桑等;纤维类20种,如芦苇、筛草、罗布麻等;芳香油类10种,如海州蒿、薄荷等;食物类26种,如大叶藻、珊瑚菜、地瓜苗、沙枣、海菖蒲等;绿化、建材及薪炭类27种,如大米草、芦苇、柽柳、红树、盐桦、海芒果等。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塔可逊环境研究实验室通过世界性网络,从800种耐盐植物中筛选出一种海蓬子,可用海水灌溉和漫灌,其种籽的含油量占重量的30%,油中含有73%的亚油酸,优于大豆,具有食用、药用价值,油饼还富含40%的蛋白质,是高营养饲料。

2.4海水灌溉农业的成功有可能为内陆盐碱地的农业利用开辟道路

除了沿海滩涂,中国还有大约3.7×107hm2的内陆盐碱荒地,包括咸水湖周边的滩涂。如果解决了海水灌溉的关键技术和农艺问题,尤其是培育出优良的抗盐作物,也就有可能给内陆盐碱荒地的农业利用提供启发和某些通用技术。或许这种连带的、扩展的经济、社会、生态价值更为可观,有可能为国家扶贫大业做出意外的贡献。

3中国发展海水灌溉农业的可行性

3.1自然资源丰富

海水灌溉农业必须的自然资源包括海水、滩涂和耐盐植物,这在中国都不缺乏。中国有大陆岸线18000km,海岛岸线14000km,可以利用海水的国土范围巨大。目前有沿海滩涂2077900hm2,由于入海江河携带大量泥沙,河口滩涂还以每年2.0-3.0×104hm2的速度继续淤长;我国的滩涂分布相对集中,为海水灌溉农业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盐生植物即具有适应盐化生境形态和特性的植物区系。根据其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又分为聚盐性植物,如海蓬子、海岸灯心草;泌盐性植物,如柽柳、大米草;不透盐或抗盐植物等。根据其生境特点,又分为沉水类即直接生活于海水中的,如大叶藻属、喜盐草属;湿生类即生于海岸滩涂的,如红树林、水麦冬等;旱生类即生于盐碱土地的,如假木贼属、猪毛菜属等。据山东师范大学生物系多年调查,确定我国有盐生植物424种,隶属于66科200属,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种质库和基因库。

3.2技术问题已初步解决

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开始进行耐盐植物栽培的研究。在引种优良耐盐品种、基因工程和细胞融合培育新品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例如: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等引进英国大米草成功,江苏省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面积2000hm2的大米草牧场。1979年又引种了美国互花米草,生命力很强,粗蛋白含量10%,一般2—4m高,可以做畜、禽、鱼饲料,用做栽培香菇、造纸的原料,并可有效地保护侵蚀性海滩,现每年产量达万t。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邢军武从580年前的《救荒本草》关于碱蓬的记载受到启发,经多年观察、试验,筛选并成功培育出一种可在盐碱环境灌溉海水碱蓬品种,种子含油30%,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91.8%,人体必须脂肪酸占80%,可用于生产蔬菜、食用油和保健品,已经取得专利并列入青岛市“火炬计划”项目。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等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进行滨海盐土农业工程研究,在堤外滩涂根据生态位原理引进、栽培盐生植物,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海南大学的林栖凤教授等,以盐生植物为供体,蔬菜为受体,运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海岸耐盐植物红树林DNA导入普通茄子、辣椒,获得了耐盐能力明显增强的后代。山东大学的夏光敏教授等,利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耐盐小麦和牧草获得重要进展。他们用小麦的近缘植物、有高度耐盐性状的长穗高冰草与小麦作亲本,通过非对称融合技术,获得的杂种后代能够在0.7%—1%的盐土中生长。总之,全国已有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了长期研究试验,并取得了有价值的技术成果。现在要做的是对这些成果进行整理、提高,推向产业化。

4海水灌溉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从理论上说,海水灌溉农业是极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但是多少年来却徘徊不前,这说明存在某些制约因素。

4.1主观需求不足。沙特政府已经在第六个发展计划中,把“海水用于农业”放在国民经济技术的重要位置。这是他们国家的自然条件逼迫使然。中国虽然面临着12亿人口的巨大压力,但是内陆农业还有一定的潜力,尤其近年来粮食形势好转,不搞海水灌溉农业仍然过得去,愿望就不那么强烈了,何况这不是一件“短平快”见业绩的事,试验周期可能很长,结果如何也没把握,地方长官如果缺乏“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风格,往往不在任期内做部署。

4.2资源的匹配条件严格。中国虽然有海水、滩涂、盐生植物,但它们不是天然协调组合的。对某一地区来说,有海水不一定有滩涂;有滩涂不一定都用来搞海水灌溉农业,有海水和滩涂,不一定有适宜的作物品种,因为耐盐和抗盐的植物品种,耐盐的程度、生长的气候条件等,也有很大差别。用生物工程技术培养创新品种的工作还处于初始阶段,离理想的经济效果还有较大的差距。这就制约着生产的品种,相应地也制约着产品的用途、市场的规模等等。

4.3用海水漫灌,有可能引起土壤严重盐渍化、必须选择能灌能排的地方种植,并要求有廉价高效的防渗漏措施。

5加快海水灌溉农业发展的措施

5.1建立“官产研”结合的试验示范基地,把海水灌溉形成农艺海水灌溉农业越来越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有关职能部门和地方政府多次召开有关的学术和工作会议进行研讨,将有关课题列入科技发展计划予以支持,但还没有列入国家产业计划。要高瞻远瞩,认识海水灌溉农业对于分担内陆农业压力,改善国民膳食结构,尤其是改造沿海生态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看到它深远的科学价值。经济生活中很多事情是不能只看直接产出的。如城市绿化是一种消耗,但是因为创造了优美的环境而提高了劳动者的健康,促进了旅游业,并有利于吸引外资,这个经济帐怎么算?自古以来农作物都是用淡水浇灌,现在打破了这个常规,这就是一种进化,一种革命性的发展,它将带来什么样的关联性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所以,国家要作为一项特别工程,列入产业发展计划,超前部署。要对盐生植物尤其是稀有濒危品种实行迁地保护,建设盐生植物的种质库或基因库。山东东营市于1996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盐生植物园,占地3.5hm2,有525m2的玻璃温室和900m2的冬暖大棚,收集、保存耐盐植物150多种,引种国内外盐生植物80多种。近期拟扩大规模,最终建成集科研、观赏、示范为一体的试验园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要在条件比较有利的江苏、山东、广东建立不同目标、品种的试验基地。不能只是科学家在试验室做这件事,农业部门要直接抓,要进大田,要形成生产管理的一套农艺。品种不一定多,选好突破口,成功了,介绍给农户,在更大的面积上推广。

5.2制定正确的技术路线,组织力量协作攻关海水灌溉农业顺利发展的条件中,海水、滩涂是现成的,难得的是符合需要的作物品种,产业突破的关键和技术核心是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子:①遗传工程,包括杂交、基因转换、克隆技术,前景十分诱人,彻底解决问题的希望可以就在这里,但是技术上难度不小。原因是全世界现有的200多种大宗农作物都不是抗盐品种,其亲缘植物也不抗盐,因此不经处理直接用海水或含海水的水灌溉是不现实的。通过传统杂交方法育种,抗盐能力的提高有限,而且品质退化的难题很大。基因转移的困难在于植物的抗盐基因不明,现在看不是单一基因,而是复合基因,彼此的关系也不清楚,将其导入作物并得到表达,还要继续努力。②选种移植。即从本国或外国现有耐盐植物中进行筛选、引种,逐步改良到能够用海水灌溉的水平。如邢军武选育的品种,美国和沙特选育的品种,他们都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劳动,在此基础上引种应该是最容易、经济的办法。正确的技术路线应该是:近期以选种移植为主,加强耐盐植物的普查,继续寻找新品种,并进行栽培、移植试验,真正有前景的就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同时,在基因技术方面迎难而进,组织精干的技术班子进行联合攻关,在高技术领域寻求突破。

灌溉农业范文第2篇

河北省位于华北地区东部,地处中纬度沿海与内陆交接地带,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6mm,地表水多年平均产量152亿m3,地下淡水149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300m3,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8,平均每公顷农田占有水资源量2505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2001年全省缺水量达50.4亿m3,水量供需比值为0.67,其中农业生产用水占全省总需水量的86.03%,农业缺水量达43.3亿m3,故该省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农业缺水问题尤显突出,而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更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年废水污水排放总量均超过16亿m3,这些污水若充分合理利用则可为农业灌溉提供近12.04%的水源,但由于污水处理设施相对滞后,河北省污水处理率不足40%,大量废水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河流等地表水体严重污染。河流断面监测数据表明62%的断面水质为V和劣V类,致使原本清洁的河流变成纳污渠,使流域范围内农田被迫使用污水灌溉。河北省污水灌溉发展与全国同步且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其中保定市和石家庄市为最早发展污水灌溉地区,发展至今全省11个地级市中除承德市外其余各市均有分布。工矿企业排放废水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进入排污河成为污水水源,污水灌溉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等周边地区及排污河沿岸,1990年河北省污水灌溉面积为10.1万hm2,1995年污水灌溉面积增至6.54万hm2,至1998年发展为15.98万hm2,年污水利用总量达2.51亿m3,其中纯污水灌溉面积为5.7633万hm2,清水与污水混合灌溉面积为6.9902万hm2,间歇污水灌溉面积为3.2293万hm2。

2污水灌溉农业环境污染的经济损失评估

环境经济学中所谓外部性不经济是指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生产或消费过程中给他人带来损失和额外费用,而他人又不能得到补偿。本研究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环境污染进行经济评估,把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和资源损害折算成经济指标,纳入经济成本分析,以经济指标量化环境污染损害程度,以利于揭示污水灌溉所投入的环境成本,有助于人们定量研究与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增强环境保护意识[5],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

2.1污水灌溉农业环境污染损失分类与估算方法

污水灌溉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作物产量影响与品质污染、人群健康影响以及为防止环境污染而额外增加的环境污染防护费用[6~9],本研究从这5个方面分析污水灌溉过程中所产生的经济外部性(见表1),并依此分别计算各单项经济损失。此外部性指标主要按照受影响的环境因子建立,其中污水灌溉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污水发黑发臭而产生臭气,受条件所限,本研究未作分析。根据外部性指标的特征,本研究采用市场价值法、人力资本法和工程费用法进行各项经济损失估算[7]。人力资本法。一般计算人群健康损失时常采用人力资本法,它是根据健康损害的医药费和工资收入减少计算其经济损失的,由于居民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增加,必然给社会增加保险费用、医疗费用及补助费用的支出,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及国民收入减少等经济损失。

2.2污水灌溉污染损失的货币值估算

土壤污染经济损失估算。从功能价值法角度看,土壤污染最直接结果即降低土壤生产能力,通过土壤生产能力降低(功能损害),以农产品市场价值体现其环境成本。污水灌溉区土壤主要表现为重金属污染,根据河北省污水灌溉区土壤环境监测结果,以“六五~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土壤环境容量研究”成果即土壤中Hg、Cr、Cd、Pb和As对作物减产10%的临界浓度值为依据分析表明,河北省污水灌溉区目前土壤污染程度较轻,尚未产生功能性损害,故本研究忽略土壤污染经济损失不计。地下水污染经济损失估算。地下水污染直接后果是居民饮用水条件恶化,甚至不得不变更水源,主要是改建新水井或修建自来水厂,这些因水污染引起而增加的工程费用即地下水污染损失值,并通过分析地下水污染源而确定污水灌溉的损失责任分担份额。统计分析表明河北省年建生活用水井915口,按2000年现价计,每口100~200m深水井一次性建设费用(包括打井费、建水塔和水管配套设施等成本)约13~20万元不等,每口水井年维持运转费用(主要包括人力、电耗与维修等费用)约0.8~1.4万元左右,考虑其后效性按10年计算,则每口生活用井总费用为26万元,故该省年均修建生活用井总费用为2.38亿元。

变更饮用水源的主要动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要求饮用更清洁水所需,另一方面是因水环境恶化而不得不变更原有水源或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再次是因地下水位降低所致,这三方面因素相互关联,故其经济损失的责任分担以问卷调查得出权重值,调查结果有28%(沧州地区50户)的人认为,当地浅层地下水环境“恶化严重”是被迫建深水井或改用自来水的原因,故因建深水井和修建自来水厂而额外增加的费用28%应归于地下水污染所致。地下水污染主要是因大量施用农药化肥及污水灌溉所造成,其主要污染物为硝酸盐氮,1986~1990年河北省施用N肥(折纯)为77.3~92.1万t,而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和2000年全省施用N肥(折纯)分别为100.4万t、127.2万t、128.6万t、149.7万t、150.4万t、151.8万t、151.2万t与148.0万t,呈逐年递增趋势。1998年该省因污水灌溉而引入农田氨氮总量为1.4772万t(1998年污水中氨氮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污水利用率为20%计算),而年均农业生产N肥输入总量为113万t(折纯),故该省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0.78%来自污水灌溉,因污水灌溉造成地下水污染年均经济损失约52万元。

污水灌溉造成的农作物污染经济损失估算。污水灌溉造成的农作物污染损失主要包括减产和粮食污染两方面,本调研表明污水灌溉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是因污水灌溉不当,发生污染事故而造成减产。1990~2000年因污水灌溉造成的小麦减产绝收面积累计达5800hm2,以平均每公顷减产50%计算,则多年累计减产总量达3.84万t(按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为6624.3kg/hm2计)。运用市场价值法(小麦按2000年市场价1.2元/kg计,下同)计算合计4608万元,故该省因年均污染事故造成农作物减产经济损失为460.8万元。污水灌溉区农产品污染超标损失按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计算,河北省污水灌溉区小麦、玉米最高超标率分别为42.4%和33.3%,超标总量分别为12.6万t和12.4万t,故该省小麦、玉米超标污染年经济损失为2753.5万元(玉米按2000年市场价1.0元/kg计)。河北省污水灌溉造成的污染事故及农作物产品超标污染年经济损失为3214.3万元,其边际成本为201.15元/hm2。

污水灌溉区人群健康影响经济损失估算。污水灌溉对人体健康伤害的主要病理是导致癌症、肝肿大、口腔疾病和胃肠道疾病等其他消化道疾病发病率增加,其损失值估算用人力资本法,健康损害经济成本主要包括疾病治疗费用、病休人员误工时损失。污水灌溉区环境污染防护费用成本估算。污水灌溉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护费用主要指污水灌溉河渠系统防渗工程建设投资。调查资料表明河北省污水灌溉区引污渠绝大多数为原有河道,由于废水污水排放使河流水体污染而变成污水渠,这些天然河道均未作任何防渗处理,如保定市清苑县府河自20世纪70年代后由保定市工业污水排入而使府河沿岸地表水灌溉变为污水灌溉,且河道未作任何修建改造。1985年始修建节水工程,从各提水站到田面之间修建防渗垄沟,以提高农田水资源利用系数。防渗垄沟主要形式有水泥槽式、塑料薄膜及软硬塑料管3种,目前混凝土防渗和地下硬塑管道防渗应用普遍,混凝土防渗造价较低,为3.5元/m;地下硬塑管道则造价较高,为12元/m。统计表明保定市清苑县至1998年地下硬塑管道累计110万m,控制灌溉面积约1.3万hm2;石家庄市栾城县至1994年共建成51.38万m混凝土防渗垄沟、1.64万m硬塑防渗垄沟,由此计算2县防渗工程分别累积投资1320万元和199.51万元,年均投入约101.53万元和19.95万元。若该省138个县市均达到栾城县投资规模,则全省防渗工程年均投资总额达2750万元。

灌溉农业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干旱缺水 灌溉 农业

一、前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21世纪的中国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压力,水资源很可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稀缺的资源。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世界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在我国的用水结构中,农业一直是用水大户。2008年,我国总用水量为 581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 3601.96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 61.9%。由于有限的水资源供给和激增的水资源需求导致了我国日益严重的水资源匮乏,同时快速增长的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逐渐挤占农业用水。为此,我们必须对农业高效用水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干旱缺水趋势下灌溉农业高效用水措施

1、将水价作为节水激励机制来促使农户主动节水

农户作为灌溉的主体,其行为和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节水效率的提高。然而传统水意识和用水习惯普遍存在,农户往往缺乏对水资源短缺和农业节水的认识,认为节水是政府部门的事,农业水危机和水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尽管政府为提供节水技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农户缺乏节水的动力。现有的状况是水资源既短缺,灌溉水价格亦低,造成了农户水

资源低效利用。为此,灌区应实行按量收费,让农户参与灌溉管理,促进节约用水。农户可根据自身的种植面积和农作物类型,制定一个合理的灌溉用水量,以“水票”的形式将水权下放给农户,由农户自由安排灌溉水量和时间。如果农户有剩余水量,可以在将来使用,也可以将水票在水市场上转让给其他农户。同时,在考虑农业用水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的情况下适时适机地提高水价。这样,使农户感觉到节水与自身利益紧密相连,从而使农户自觉产生节水的动机。所以,为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必须深化水价制度改革,把水价作为节水激励机制促使农民自觉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节水方法,以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

2、调整产业结构,削减耗水型农业,采用先进节水技术

从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着手,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培育、推广抗旱能力强、经济价值高的品种栽培。同时,调整工业产业结构,进一步加大以节水为重点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北方应在满足粮食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为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在各引河灌区内占有相当的种植比例。因此,在灌溉水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下大力气压缩水稻的种植面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和名优特产作物的种植比例,错开用水高峰,增加产值,是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大力压缩高耗水产业,发展节水型工业,限制高耗水以及淘汰落后高耗水工艺和高耗水设备,避免了工业用水挤占农用水的尴尬。从以色列引进、推广滴灌、喷灌技术。农业是用水大户,发展节水型农业,研发、引进、消化、推广农业节水先进措施是节水的关键。节水灌溉的特点:(l)可以增产,一般大田可以增产30%一40%,棚菜可增产300%;(2)对地形适应性广,可减少平整土地费用,扩大山区、丘陵、沙漠的种植面积;(3)避免漫灌对土壤的侵蚀破坏、盐渍化、荒漠化。

3、节水技术选型要因地制宜

节水灌溉技术选型应该密切结合当前各地的经济情况确定。在大田粮油棉作物生产中,由于其增产潜力己经达到较大程度的发挥,其产出增量有限,在农田灌溉中不宜选择投资高、技术复杂的高新节水技术,如喷灌、微灌。此外,节水灌溉的技术选型还应该有利于工程的管理。由于节水灌溉工程分布广、规模小,管理难度比较大。为了便于管理,在技术选型上就必须考虑到与目前的生产体制相适应。相反,在经济条件好的地域、高效的经济作物区,如蔬菜种植区、名特产品生产基地,由于投入产出效益显著,可以通过农村产业结构和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建立设施农业组织,集中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采用高新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技术、管理可行,而且效益显著。多喷头软管移动式喷灌和铝管半固定式喷灌具有工程投资低、灌溉均匀度高、能控制灌溉水量、灌溉用工较少、灌溉效率高等优点,虽然在某些时候喷灌水的利用率达不到很高,但损失的水量在调节和改善田间小气候环境上具有一定的作用,是地面灌所不具备的。与管灌和渠道防渗工程相比,喷灌在经济价值较低的粮食作物灌溉中应用时,灌溉能耗大,成本相对较高,在劳动力与水资源不太紧缺的地区推广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4、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

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库水或河水)和地下水。以前,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本地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直接利用降水供给作物用水,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我国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19万亿立方米,但目前直接为作物利用的效率很低。为了充分利用降水,灌区应在雨季前多用井灌,以便腾空地下水库容,有利于雨季补充地下水;同时,应在田间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措施,尽可能做到作物生长与雨热同步,提高降水利用率。

5、实行节水教育,提高和树立节水意识,科学利用水资源

进行全民节水教育,增强水资源意识,让环保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把教育和宣传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利用宣传媒体,如新闻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专栏板报,举办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广告信息等宣传工具,深入宣传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一般口号或一年一度的普及宣传,走走形式,发发传单。另外,建议国家通过补贴推动农业节水工作的迅速发展。在现有粮食补贴、农机补贴的基础上,对农民采用节水技术实施补贴,使农民在节水行为过程切切实实的受益,实现节水、增产和增效。建议加大中央财政对秸秆还田机具的补贴,加大中央财政对田间节水设施、末级渠系、旱作集雨补灌等小微型水利工程等专项补贴力度,对喷微灌、低压管道灌溉等节水灌溉机具和设备给予补贴。

三、结语

总之,农田灌溉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节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是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在农业灌溉过程存在着极为严重的水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和浪费。为此,我们必须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使传统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同时,对于水资源这种特殊的自然资源来说,其合理配置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只有把政府对水资源统一管理、用水户民主协商和水市场调节结合起来,综合运行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根据不同地方、不同时间,因地因时制宜,才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安徽水科院等.江淮丘陵区水稻节水技术研究,2001.3.

[2]安徽水科院等.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工程技术与政策管理研究,2005.3.

灌溉农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要点

中图分类号: S233.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19.037

在农业生产中,对水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庞大,尤其目前我国人口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工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造成巨大的压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我国农业灌溉必须有效的利用现代机械化技术,才能有效调节水资源的平衡状态,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奠定技术性的基础。

1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节水灌溉就是采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技术实现水资源消耗的最小化,得到作物产量的最大化。从广义上来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1.1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技术

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化的工程措施,对自然状态下的水资源进行目的性的干预,并且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进行水资源的控制和改造。能够最大程度的为农业生产提供机械化的灌溉技术,也能够实现将废水和灌溉回收经过技术处理实现循环利用。

1.2各种技术结合的节水灌溉技术

一是输配水系统的节水技术,一般情况下是利用管道进行农作物的灌溉,在灌溉中要防止出现渠道渗水、管道化输水等现象。在灌溉的过程中,有喷灌、滴灌、渗灌、膜上灌和膜下灌等技术;二是节水灌溉的管理技术,就是利用一定的现代技术手段对地表水资源,以及地下水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管理和调配。并且要根据不同农作物需水规律制定并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的有效落实;三是现代化的机械节水灌溉技术应该与生物技术进行结合,有效的调整农作物种植灌溉结构,深化节水栽培技术。

2施水播种技术

施水播种技术主要是应用于农村地区,以拖拉机等机械作为动力配备简单的运水装置和施水装置,保证在农作物播种的时候,能够对种区进行施水,为种子萌芽创造条件,缓解旱区缺水状态下的灌溉问题,最终达到节水、抗旱和保苗的目的。一般农作物有两个需水高峰期,主要是在播种期的土壤含水量对种子出苗和产量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原始土壤的含水量如果不足,就要采取施水的措施提高水的利用率,保证农作物出苗后的生长趋势。例如土壤原始含水量不足60%时,应当以15立方米/公顷的施水量为宜。

3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

3.1喷灌技术

喷灌是指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将水喷射到空中,形成细小的水滴,然后洒落到土壤表面和农作物上。喷灌主要应用的部件是喷头,并且不同种类的喷头的运转方式是不一样的,在农作物的机械灌溉技术中常用的有摇臂式喷头和旋转式喷头,虽然喷头运转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喷头结构都是由喷体、旋转机构以及密封机构等几个部分组成。

3.2喷头的工作原理

在压力作用下,水经过喷管内的稳流器得到水流的整合,从而改变水流的速度,然后稳流器将压能转化动能,瞬间提高水流速度并从喷嘴高速喷出。水流在空气阻力的作用下粉碎成细小的水滴;在扇形喷灌的过程中,在喷灌作业前必须将空心轴的限位环移动到具体工作需要的位置,当喷体按照转动的工作原理转动到换向器的限位环时,拨杆就会拨动换向弹簧,能够使摆块转动到能与反向钩相碰的位置。例如摇臂喷头的摇臂在水压的作用下,利用反向钩与摆块突起的部分进行撞击,在撞击力的反作用下,促使喷头快速的翻转,保证喷头能够对准各个方向的农作物,保证农作物生长对水的需求。

3.3微灌技术

微灌技术是机械化农业灌溉中一项节水功能最好的灌溉技术,其将水流转换成细小的水滴,在靠近农作物的根部进行灌溉,这种灌溉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水的蒸发量,符合现代化节水灌溉理念。其主要是通过管道在每一颗农作物的根部精准的控制需要的用水量,减少深层渗漏,降低地表输水的损失。并且在灌溉的管道中加入抗病虫药物,最大程度的节省人力和物力,微灌技术特别适用于水资源缺乏或者地形极为复杂的农作物种植生长区域。

4结语

综上所述,工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水资源的利用造成巨大的压力,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农作物种植区进行农业灌溉必须有效的利用现代机械化技术,根据农业区域的气候、地形、温度等条件合理的运用各项科学手段,保证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符合现代化的节水灌溉思路和方法,最大程度的调节区域内水资源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马伏龙,马瑞挺.我国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J].农机化研究,2015,(11).

[2]王国义.节水灌溉农业机械化技术要点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

[3]姚志刚.玉米节水灌溉覆膜播种机械化技术[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0).

灌溉农业范文第5篇

一、充分利用灌区内的降水资源

灌溉水资源一般包括降水、地表水(库水或河水)和地下水。以前,灌区一般注重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尽量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对本地降水的充分利用重视不够。实际上,对一个灌区来说,直接利用降水供给作物用水,是投资省、见效快的最好途径。为了充分利用降水,灌区应在雨季前多用井灌,以便腾空地下水库容,有利于雨季补充地下水;同时,应在田间采取耕作保墒措施,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另外还可以采取优化作物种植结构等农业措施,尽可能做到作物生长与雨热同步,从而提高降水利用率。

二、调整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

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以适应灌区的水源状况,可以发挥灌溉用水的最大效益。在容易受旱的北方灌区,春季是小麦需水的关键时期,所以北方应在满足粮食生产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压缩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杂粮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水稻为需水量最大的粮食作物,目前,在各引河灌区内占有相当的种植比例,因此,在灌溉水源日益短缺的情况下,这些地方应下大力气压缩水稻的种植面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基本要求下,压缩粮食种植面积并提高其品质,增加饲料作物、经济作物、林果、蔬菜和名优特产作物的种植比例,错开用水高峰,增加产值,是灌溉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在我国西部,一些流域的上游地区盲目开垦,大规模发展灌溉面积,造成下游断流并大面积荒漠化,引发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这类地区要在留足生态用水的前提下,以水量定灌溉面积,超出水源承载能力的灌溉面积,要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三、采用非充分灌溉制度

按照满足作物需水要求和程度,可将灌溉分为充分灌溉和非充分灌溉两种。充分灌溉是指水源供给充足,能够全部满足作物的需水要求,此时的最优灌溉制度应是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及气象、作物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土壤墒情等,对农作物进行适时、适量的灌溉,使其生长条件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并且不产生地面径流和深层渗漏,这样既确保获得最高产量,又具有较高的水分生产率。而非充分灌溉的优化灌溉制度是在水源不足或水量有限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水量在作物间或作物生育期内进行最优分配,确保各种作物水分敏感期的用水,减少对作物水分非敏感期的供水,此时所寻求的不是单产最高,而是全灌区总产量最高或产值最大。

当前,由于灌溉水源日趋紧张,在大多数北方灌区,应该推广应用非充分灌溉制度。对于小麦、玉米连作区,可以减少小麦苗期的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立方米。玉米灌水次数少,不宜采用非充分灌溉。棉花可在苗期或絮期减少灌水量,一般每亩可减少50立方米。水稻可以在分蘖期减少灌溉水量或不灌。采用非充分灌溉后,一般单产会有所降低。因此,在水资源紧缺地区应该经过充分论证比较后,在适当降低单产水平下扩大灌溉面积,使灌区总产得到提高。

四、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

适用于我国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有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田间节水地面灌溉等。当前,我国传统的以沟灌、畦灌为主的地面灌溉面积占到总灌溉面积的97%,从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来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以地面灌溉为主,因此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应作为重点推广应用。田间节水地面灌溉技术主要有大畦改小畦、长沟改小短沟、平整土地、坐水种等,是投入少、见效快、农民易掌握的节水技术,应大规模推广应用。对于其它节水灌溉技术,各地应严格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选择。

五、节水灌溉要与农业综合技术相结合

过去发展农业高效用水,往往只注意单项的工程技术,而没能很好地配套农业增产措施,因此常会出现节水但增产增效并不明显的现象。与工程节水技术配套的农业技术主要有水肥同步供给技术、利用耕作措施调控农田水分技术、覆盖保墒技术、选育耐旱高产品种等。各地应根据不同灌区类型的特点,在大力推广节水工程技术的同时,选用适宜的农业综合技术措施,提高水分生产率,提高节水增产效益。

六、改革灌区的用水管理

实现灌溉农业高效用水,需要有一整套用水管理政策、法规、制度来做保证。因此需要对现行的灌区用水管理进行改革。

首先是明晰产权,实行企业化管理,强调用水户参与。对于大、中型灌区,可将工程管理单位改造为国家控股公司,用企业化方式管理经营水利资产,确保其保值和增值。对于小型灌区,可通过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和租赁等不同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达到搞活经营和管好灌区的目的。大、中型灌区要积极推广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经验,在支渠以下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负责支渠以下灌溉工程的运行管理。

灌溉农业范文第6篇

[关键词]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5-0389-01

1 山区农业综合开发中加强节水灌溉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

1.1 加强节水灌溉建设的必要性

徐州市是全国重点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500立方米,只是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5,水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徐州的经济发展,水资源的不足,在农村山丘区表现尤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干旱季节人畜饮水都是突出问题,要解决丘陵山区 的水资源不足矛盾,除充分利用好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外,加强节水灌溉建设,则是一项重要措施,其一是发展节水灌溉不仅可解决水资源不足矛盾,还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当地农业生产条件能够得到极大的改善,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菜则菜,彻底改变山区农作物种植品种单一的脆弱生产结构模式,推广选择适宜于山丘区的耗水量低、耐旱高产作物,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改进,将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二是在新形势下提出一种增加农业投入的新思路。通过实践探索,把农业开发推向市场,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以农民自主投入为主体,社会各界投入为补充,国家集体投入为主要导向的与市场相适应的农业开发新模式,三种投入模式形成的合力能从根本上改进并增强了农业发展的动力。

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农民节水意识,使每个农户能自觉珍惜每一滴水,加强水资源设施维护管理和保养,以降低供水成本。

1.2 加强山区节水灌溉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我市山区节水灌溉建设的投资力度,投入的资金屡创新高,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题,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推广,科学规划,精心实施,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治理。项目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明显改善,这不仅直接为农民带来了好处,真正做到了为百姓谋福祉,增添生活便利,改善了居住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而且推动了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保障。

2 发展节水灌溉农业的有效途径

2.1 从上至下提高重视程度,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是山区农民奔小康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山区也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难点,所以从市到有关县市(区)各级党委、政府都能认识到山区开发的重要意义。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丘陵山区开发领导小组,制定了考核办法。领导小组不定期的调度山区开发的进程,深入项目区倾听群众的诉求,按照项目区群众实际的需求,着力研究解决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项目区群众的实际困难,并以山丘区以解决水资源不足的矛盾为突破口,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保证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2 统筹规划根据项目区实际,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安排工程配套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前提是要在水利工程全面配套的基础上,道路工程、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林网建设紧密结合才能最终实现建成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的高标准农业生产基地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水利工程措施上必须满足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这是基本条件。但在丘陵山区 ,涝、渍不是主要矛盾,矛盾焦点是解决水资源缺乏这个核心重点上。

在统筹规划的选项布局上,做到“五个突出”,一是突出重点投向,应以水利配套为主,并在配套上以解决灌溉水资源为重点。二是突出重点区域,贯彻集中连片,连续投入的思路,实现投入一片,建成一片,收效一片。三是突出重点产业,根据项目区实际,因地制宜选择适合项目区特色的粮、林、果、桑、菜、花卉、食用菌等,以充分发挥其应有地域特色。四是突出关键建设内容,鉴于山丘区地势高亢,水资源缺乏且保水能力差,容易受干旱的影响,因而必须把解决灌溉水源工程作为首要任务,且必须开源、节流并举,开源上应拦蓄地表水(挖环山截水沟,建集雨塘、蓄雨窖、筑小型塘坝),挖掘地下水(打机井),有条件地方调引外来水三者并用,以最大限度满足灌溉水源及人畜饮水需求,节水上工程措施则是完善防渗渠道建设(矩形、U型防渗渠、输水管道),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新技术。农作物选择上则选用需水量小、耐旱的粮、林、果、桑等。同时根据高标准实施农业的标准,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要求,对田间工程,桥、涵、闸、渡槽、跌水、机耕路等作全面完善配套。五是突出带动效应,按照“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思路来形成开发格局。

2.3 完善制度,规范程序、全面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为了确保各项配套工程特别是水资源工程保质保量适时建成发挥效益,对项目资金,坚持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严格执行县级报账制,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在工程建设中,认真落实工程责任制,保证建设资金按计划拨付,把农业综合开发所需的全部资金落到实处。

2.4 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全方位接受社会监督

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一项惠民工程,为使老百姓感受到公共财政的温暖,项目建设进行了全程公开。一是坚持“三公示”制度,在立项前、批复后在省农业资源开发网进行公示,竣工后的建设内容、筹资数额、上级补助等在项目区公布于众。二是所有开发工程进行全面监理,没有监理人员签字的工程决不验收。三是严格实行项目招投标制,实行公开招标制,凡组织的招投标工程,在市局备案,委托招标公司具体负责,并统一在市建设工程交易网招标公告,市级平台开标评标,由市局监督处全程监督,确保了项目工程投标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

2.5 认真监理,环环把关,全程保障工程质量

我局采取一系列措施贯彻落实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监理制的有关规定,委托监理公司对丘陵山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行了监理。相关业务处室配合监理公司严把“工程开工关、材料质量关、施工工序关、施工进度关、质量检验关”五个关口,确保项目按照规划方案整体推进。对于施工材料进行抽验,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隐患;对于施工程序,采用旁站和巡视的方式进行监理,每一道工序必须严格标准,认真检查,保证施工质量;工程竣工后,监理单位、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负责人共同参加评定,共同签字负责,使整个项目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多方监管的状态之下,确保了工程质量。

3 结束语

灌溉农业范文第7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irrigation area in Changwu County, current situa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management and irrigation water situation,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ettlement measures. Optimal alloc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for Irrigation District, water conservation,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arid area resourc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will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and it is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environment water mode.

Key words: county; water-saving irrigation; problem; sol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S723.6文献标识码:A

1、基本情况

1.1自然条件。长武县位于陕西省渭北旱原西部的陕、甘两省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径107°38′49″—107°58′02″、北纬34°59′09″—35°18′37″,东与我省的彬县为邻,南、西、北分别与甘肃省的灵台、泾川、宁县和正宁接壤,总面积567.1平方公里。

多年平均气温9.1℃,极端最高36.9℃,极端最低-24.9℃,最大冻土厚度70cm,年平均无霜期171天,最长219天,最短131天。年平均日照2218.7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016.6毫米,干旱指数1.71,干旱和霜冻对农作物的危害较大。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74mm,基本规律是分布不均,且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主要集中七、八、九三个月,占年总量的54.9%,加之雨热同季,蒸发量相对较低,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1.2社会经济概况。全县共辖11个乡镇,161个行政村,2008年年底总人口18.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7万人,人口密度314人/平方公里,现有大牲畜3.31万头,猪、羊等小家畜7.42万头,总耕地面积38.3万亩,粮食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及高粱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以油菜、烤烟及果树为主。2008年全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16.0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8891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3.30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8.12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4.62亿元。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5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1953万元,林业产值909万元,牧业产值9998万元,渔业产值33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670万元。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895元,低于渭北黄土高塬平均水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1.3农业生产状况。长武县现有耕地面积38.3万亩,人均1.94亩,坡耕地14.2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7%。果园面积9.71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2%,属于一个人多地少的旱原区。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563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1953万元,林业产值909万元,牧业产值9998万元,渔业产值33万元,农林牧渔业服务业产值1670万元。

1.4自然灾害。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连阴雨、冰雹、大风、暴雨和霜冻等,它限制着气候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业生产效能的发挥。据多年以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影响全区农业的各种气象灾害比例是:干旱占30.9%,连阴雨占14.8%,大风占30.8%,冰雹占9.6%,暴雨占6.0%,霜冻占7.9%,其中以干旱对农业影响最大,也是本县发展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平均两年有一次大旱,一年有两次小旱。

2、灌区管理现状

2.1库坝灌区管理。为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有限的水发挥最大的效益,我县紧紧以《水法》、《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水法水规为依据,由县水管站进行统一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并负责查处水事案件,对破坏灌溉设施进行严肃处理。库坝灌区水费收取严格按县物价局下达的水价标准收缴水费。2.2机井管理。为使现有的机井发挥最大的效益和良性运行。近几年我县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之路,并出台了《长武县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和细则,目前,我县的机井管理主要采用村管组管,联户承包,个人承包形式。对于灌溉面积涉及两村的井灌区机井,实行村管形式,两村签订合同,共同管理,确保机井工程的正常运行;对于控灌面积较小的机井,则采取联户承包和个人承包的形式。3、灌区灌溉用水情况3.1灌溉制度拟定。根据灌区二十年来的用水及运行状况,结合该区农作物灌溉实际情况,拟定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见下表。

灌区水源为小河来水,河流常流量0.2 m3/s,灌溉设计需水量0.089 m3/s,灌溉水利用系数0.7,满足灌溉系统要求。

灌区农作物灌溉制度表(75%)

3.2灌溉效益。据调查统计,全县农田灌溉工程总设施面积71550亩,有效灌溉面积55418亩。按灌溉形式分为自流灌溉、机电井灌溉、机电抽灌站三种;其地表水自流灌及喷井灌溉面积12770亩;机电井灌溉面积6638亩;机电抽灌站灌溉面积36010亩。灌区以种植小麦为主,夹有少量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3.3灌水定额及成本。我县是一个部级贫困县,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对农村灌溉水利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但由于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使得我县的灌溉设施落后,大部分只能采取土渠输水,水资源浪费严重。据调查,库坝灌区灌水定额为90~100 m3/次·667m2, 每年每667m2水费为10元;机井灌区灌水定额为60~65m3/次·667m2,每年每667m2水费为20元。 4、发展节水灌溉农业存在的问题 由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现有水利工程普遍存在工程总量不足,规模偏小,建设标准低;投入不足,配套不完善,覆盖率低,年久失修,病险严重等问题,导致水资源利用不足,灌溉保证率低,供水不安全等,不能有效地解除旱涝灾害特别是旱灾的威胁,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灌溉农业范文第8篇

关键词:江山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江山市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的科学依据

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科技兴农,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和节水农业。中央[1998] 2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1998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发展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是解决我国农业干旱缺水的根本出路。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箭、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二、江山市大力发展滴水灌溉技术的客观条件

(一)江山市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江山市位于浙西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区,灌溉技术以渠道输水为主,大部分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受当时技术、资金等限制,工程标准低,渠系配套不完善,渠道渗漏水现象严重,在干旱季节,灌区上下游用水矛盾多,影响了农业生产。近些年,加上环境污染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异常现象的频繁出现,灌溉矛盾更加突出。

1、因地制宜,按当地水源情况采取相应的节水灌溉形式。江山市山多,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十分复杂,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

2、决定农业灌溉应网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灌溉方式。所以选择最适宜的农业灌溉方式是今后发展农业生产,节约用水的主要目的。经过几十年的灌溉实践,建议采取以下分区灌溉形式。

(二)江山市农田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江山市总灌溉面积39.3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47万亩,其中林业灌溉面积2.43万亩,果园灌溉面积2.46万亩。经过多年的水利建设,江山市已建成大(二)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53座,正常蓄水库容5.98亿m3。另外建有1-10万m3的小(三)型水库423座,山塘11383座,蓄水库容0.24亿m3。到2007年底止全市累计节水灌溉面积达13.06万亩,其中防渗渠道长达381.9公里、控制面积12.13万亩,管道输水长达5.4公里、控制面积0.151万亩,喷灌面积0.56万亩、小型机组喷灌机达140台,微灌面积0.01万亩。但是高效生态农业推进、喷微灌等先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速度不快,水利用系数低一直是农业发展的短板。

三、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大中型灌区改造等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百万亩微喷灌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计划增加灌溉面积4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7.2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0.2万亩。经过十几年的灌溉实践,建议采取以下分区灌溉形式。

(一)在农业节水方面

围绕农业布局,以设施农业、精品果园和基本农田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田间节水工程中设施农业以微灌为主,精品果园以小管出流、滴灌为主,规模基本农田中两茬平播以喷灌为主、露地菜以管灌为主。

(二)在加大工程建设方面

大力推广农艺措施,提高节水效益。主要采取深耕和平整土地、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抗旱保水技术、测土平衡施肥、选用节水抗旱品种技术、田面雨洪利用等措施

(三)在完善基层水务管理方面

建立了流域水务站和村级农民用水协会,形成水利局-基层水利服务站-农民用水协会和农民管水源的三级水务管理体制,解决了基层水务管理末端缺位问题。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量计征的管理机制。

(四)提高农民节水意识方面

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一切宣传手段,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大力宣传节约用水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水患意识和节水意识。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科研、推广和监督体系,形成节约用水光荣,浪费水资源可耻的社会风尚。

(五)在科技创新方面

在加大工程及管理建设中充分利用科技优势,围绕农业节水,因地制宜引进、推广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提高节水科技含量,确保节水工程发挥应有效益。

四、推进节水灌溉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战略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中不可或缺的最主要构成因素之一。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与保障线,作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保持和维护一个地区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决定性因素,水的重要性近年来日益成为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把节水灌溉作为革命性措施来抓”把节水放到突出位置,建立合理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水价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技术和措施,发展节水型产业,建立节水型社会,特别指出要“加大农业节水力度,减少灌溉用水损失”,将农业节水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农业节水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以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有着本质的、深远的、全局的意义。作为当代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的第三次革命浪潮,节水灌溉的影响和意义,无论是与以良种培育为特点的“绿色革命”相比,还是与以地膜覆盖为特点的“白色革命”相比,都要大得多,深远得多。(一)推行节水灌溉是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当前旱情的迫切需要。

21世纪我国面临水安全、粮食安全、石油安全三大安全问题,其中水安全是最重要和最难解决的。中国水资源总量巨大,但人均水平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不匹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严重危机。水危机的到来,比我们预想要快得多,严重程度也大大超出了我们原有认识。连续几年的大旱,使更多的人对水危机有了切身体验,有了更强的紧迫感。面对严重的干旱,我们要动员组织广大群众合理开发新水源,一保基本生活用水,二保基本生产用水,把十分有限的水真正用在“刀刃”上。在开发新水源时,要认识到,我国北方大部分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经相当高,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安全标准,过高的开发利用率,将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与影响,而且新水源工程的开发难度愈来愈大,投资多、建设周期长。因此,在大旱之年,要更加注重节约用水、高效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大户,更要搞好节水,以实施高效的节水灌溉来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来提高农业抗旱保丰收的生产能力。(二)推行节水灌溉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当前的旱情牵动了总书记的心,这一方面说明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以水利发展保证粮食安全的必要性。目前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供需虽说是基本平衡,但这是低消费水平下的阶段性平衡,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都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水土匹配条件极不平衡,水资源时空分布也严重不均,这是刚性的限制条件。目前我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是粮食的稳产率、保证程度还不高。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安全保证程度,不能再依靠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模式和以单纯扩大耕地面积为主的外延型、粗放式发展道路。有限的水资源条件决定了要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必须走节水灌溉的道路,以较少的水生产出较多的粮食,大力挖掘节水潜力,提高粮食的水分生产率。21世纪中期我国人口高峰时将达到16亿,要为16亿人提供量足质优的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任务并不轻松,绝不能掉以轻心。进一步提高水的利用率、水的生产效率、土地单位面积产出率,用有限的水资源生产足够多的粮食,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唯一出路。(三)推行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新时期农业与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无论是调整农林牧业比例,粮经作物比例,还是粮食作物内部的优质品种种植比例,都对以水为重点的生产条件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例如,塑料大棚里种植名优特蔬菜,要求有小水量、多频次,充足的供水,同时又保持棚内一定空气湿度,避免病虫害烂果发生,只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才能满足这一要求。如果没有节水灌溉做保证,做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四)推行节水灌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

过去几十年,我们强调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农业产量,而对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重视不够,对节水抓的不紧,“大水漫灌”,浪费严重,有的地方甚至以挤占生态用水,牺牲下游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最典型的例子是甘肃的黑河流域,新疆的塔里木河流域,华北平原大规模地下水超采等。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看,这种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不能再走下去了。改变部分地区生态恶性循环的根本途径是调整经济结构、用水结构、厉行节水,把节省出的水还给生态系统。(五)推行节水灌溉是加快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

灌溉农业范文第9篇

在我市因地制宜地实施农业用水优化措施,根据水源条件、灌溉设施、土壤肥力和生产水平等状况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以促进我市农业生产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1 节水灌溉是解决农业干旱缺失的根本措施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年均受旱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全国300多个城市发生水危机,干旱缺水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我国农业灌溉的规模在不断扩大,解决农业缺水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普及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在全国范围内节约农业灌溉用水。除了在输水过程中提高输水效率外,发展喷灌、滴灌、微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把浇地变为浇作物,可以大幅度节约田间灌溉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通过发展节水灌溉,把水的平均利用率提高百分之十,每年即可节约300多亿立方米的农业灌溉用水,这样既可以减轻农民负担,又可以扩大灌溉面积和提高灌溉保证率。

2 节水灌溉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现代农业的经营模式和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要求大幅度提高灌溉劳动生产率,由人工作业变为机械化作业,灌水时间、灌水数量、灌水成分(作物生长所需要各种微量元素及营养)等,要求对空气湿度和土壤情进行自动监控,科学管理。用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其他各种先进灌溉方法和技术,对传统、粗放的灌溉方法进行改造,既可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又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灌溉保证率和水分生产率,还可以通过灌溉系统进行施肥和打药,带来种植结构和耕作技术的重大变革,推进农田灌溉现代化和管理科学化,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

3 节水灌溉生产建议

3.1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目标是挖掘作物生产潜力,采取综合节水措施,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节水灌溉主要采取的措施:一是利用地表水灌溉,以推广渠道防渗为主。二是采取农艺节水措施:重点选用节水高产品种,平衡增施有机肥,把节水灌溉与秸秆、地膜覆盖等耕作保技术紧密结合,达到节水高产。三是针对大田的粮食作物,推广移动喷灌和固定喷灌技术。四是发展保护地种植技术,推广微灌新技术。五是在抓好粮食作物增产的基础上,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扩大日光温室面积,发展井旁经济等。六是在农艺措施上重视深耕改土或土壤深松技术,重视有机肥料,选用耐旱优良品种。

3.2 推广抗旱灌溉技术

3.2.1 田间地面灌水技术 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百分之二十左右。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为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行之有效的措施。

3.2.2 管灌 即管道输水灌溉,是把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料管或软塑料管。该技术具有投资少、节水、省工、节地和节省能耗等优点。与土渠输水灌溉相比,管灌一般可节水百分之三十到五十。

3.2.3 微灌技术 有为喷灌、滴灌、渗灌及管灌等。将灌溉水加压、过滤,经各级管道和灌水器具灌水于作物根际附近。微灌属于局部灌溉,只湿润部分土壤,对部分密播作物适宜。

微灌技术的节水效益更显著。与地面灌溉相比,可节水百分之80至85。微灌可以与施肥结合,利用施肥器将可溶性的肥料随水施入作物根区,及时补充作物需要的水分和养分,增产效果好。

3.2.4 喷灌技术 该技术是将灌溉水加压,通过管道由喷水嘴将水喷洒到灌溉土地上。喷灌是目前大田作物较理想的灌溉方式,与地面输水灌溉相比,喷灌一般能节水百分之50至60.但喷灌所用管道需要压力高,设备投资较大,能耗较大,目前多在高效经济作物或经济条件好、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应用。

3.2.5 关键时期灌水 在水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应选择作物一生中对水最敏感、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时期灌水,如禾本科作物拔节初期至抽穗期和灌浆期至乳熟期,棉花花铃期和盛花期,大豆的花芽分化期至盛花期等。在关键时期灌水可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

灌溉农业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运行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37

利通区地处宁夏中部,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带。利通区国土面积13.84万hm2,耕地面积2.84万hm2,有效耕地面积2.56万hm2,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5mm,水资源总量0.1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42m3。2015年,利通区农业可利用水的总量3.6亿m3,实际引水3.62亿m3,已突破自治区确定取水总量红线指标的极限。2012年以来,区委、政府坚持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作为缓解水资源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2012―2016累计投入资金2.01亿元,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项目15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76万hm2(低压管灌面积0.16万hm2,微灌0.326万hm2,喷灌面积0.27万hm2)。

1 高效节水灌溉取得成效

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自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以来,利通区农业灌溉引水量从2010年3.9亿方下降到2015年3.6亿方,年新增节水能力3%~5%之间,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10年的0.43提高到2014年的0.48;从单项工程建设运行看,高效节水管灌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节水20%~30%,喷灌节水40%,滴灌节水50%~60%。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通过高效节灌项目实施,灌区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如2012年小农水项目,实施后节省水费开支35.02万元,减少投工投劳工日1万多个,节省投工20万元,年新增经济作物产值509万元,节水率达到12.4%,用水周期由以往的9d缩短到6~7d。

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不断加快。通过高效节灌项目实施,五里坡已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0.26万hm2,形成以红树莓、矮化密植苹果、油用牡丹、牧草等主要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和集约化经营,种植面积不断加大,品质不断提升,带动区域农业结构调整。

用水管理体系逐步健全。通过规范项目区内运行机制的建设,形成了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民用水协会和种植大户为管护主体,农业合作组织、种植户的多种管理模式,落实了管护责任主体,提升了管理水平,工程效益得以持久发挥。

利通区实现了用水总量减少的情况下灌溉面积、每667m2均产量和总产量的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和绿地植被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孙家滩、扁担沟、五里坡扬水灌区原来的荒漠变成了绿洲。

2 工程运行管理情况

2015年底,根据水利厅《关于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运行情况调查的通知》要求,通过检查利通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实际运行面积0.548万hm2,停运0.039万hm2,在建0.168万hm2,其中:2012年运行0.094万hm2,2013年运行0.136万hm2,2014年运行0.13万hm2,2015年运行0.185万hm2。在已运行的项目区,企业管理的面积0.36万hm2,占65%,集体管理的面积0.043万hm2,占7.9%合作社管理的面积0.065万hm2,占12.1%,农户自己管理的面积0.08万hm2,占15%。根据调查统计,运行费用足额落实的工程面积0.357万hm2。占总灌溉面积的65.2%,运行管理费基本落实、勉强维持、但不能足额到位的面积0.15万hm2,占总面积的27.6%,运行管理经费没有落实造成工程无法运行的面积0.039万hm2,占总面积的7.2%。

3 高效节水灌溉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规划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领域,存在挂靠多、设计院所资质水平低,特别是设计任务重、工期紧时,部分设计人员甚至都不下工地、在室内就能完成工程设计,导致工程设计与实际不符,深度不够;设计与实际状况脱节,将地埋管道布置在沟道内、给水栓布置在农田当中、加压泵站的潜水泵直接布置在调蓄沉砂池的底部,管网布局不合理、管道管径设计、铺设长度不合理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工程设计存在先天缺陷,带来工程建设、运行中的问题也较多。

3.2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利通区土地集约化程度不足30%。大部分土地由农户分散经营,土地条块分割,种植作物不统一,统一灌水、统一种植、统一施肥具有一定的难度,直接影响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由于农业种植效益较差、企业对农业投入积极性不高。区委、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吸引广东丛玉集团、协兴农业、鼎力集团、武汉广地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投资农业节水灌溉项目,但部分企业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企业前期投入大、效益不高、见效慢。特别是老灌区土地流转费用高达700~1000元/667m2,企业负担沉重。企业承包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获取经济效益是其再生产的动力,因此对一些质量不高的土地不愿流转,对一些条田短、高差大、不适合大型农机具作业的土地,企业也不愿流转。此外,在灌区还存在着部分农户不愿土地流转、且位于项目区的中部,就会严重影响整个项目区的土地流转;工程建设投资水平低、工程建设质量不高。高效节水灌溉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事业。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个人投资很少。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一次性投入大,需要新建调蓄水池、加压提水设施、水质净化过滤设施、以及电力配套设施、灌溉管网等,平均综合投资在1600~1700元/667m2以上。虽然近年来国家对利通区农田水利投入持续增长,但由于中央补助比例偏低1200~1300元/667m2,受地方财力影响,地方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不到位,造成投资缺口很大,许多工程建设完成后,处于负账状况,无法检修后期正常运行;加压泵站输电线路建设自筹资金压力大。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都需要进行二次加压,泵站扬水、机井提水均通过电力加压,现批复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高压线路部分都有企业和种植户自筹解决,需投入资金在30~50万元左右,企业和种植户自筹资金压力大;节水灌溉设备的质量存在问题。目前市场上的节水灌溉设备较多,生产厂家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利通区节水灌溉工程的质量。水利厅虽出台了节水灌溉产品名录,但对节水灌溉产品的市场准入没有严格把关,造成产品质量不过关、工程建设质量无保证、工程运行中常出问题。

4 存在问题的对策

贯彻关于“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贯穿“创新、最严、节约、绿色、提质”理念,以提高水土资源匹配能力为核心,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保障,以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为支撑,培育壮大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加大对设计单位的进入水利行业的准入力度,采取招投标或竞争性谈判的形式择优选取设计单位,在方案的审查过程中聘请农业、水利、设备供应商、运行管理单位、种植户参与的工程评审,力争设计方案符合实际。

强化地方政府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的主体责任,土地的流转、规模化经营有地方政府负责,采用土地流转、企业大户承包,社会组织联合经营、灌溉专业队伍承包灌溉任务等形式,实现节水灌溉工程的规模化、集约化管理。

建议农业部门,按照国家农机补贴清单的内容,实行粮食作物一次性使用滴灌带更新费用补贴制度,将高效节水灌溉的潜水泵、离心泵、管道加压泵、砂石过滤器、叠片过滤器、筛网过滤器、离心过滤器、施肥器等,纳入农机补贴清单,补贴办法按照自治区已制定的《农机购置补贴办理程序》办理。

建议自治区政府出台高效节水灌溉用电优惠电价政策,各地方政府加强与当地电力部门的协调,将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用电电价实行统一的农业排灌电价0.292元/kw。自流灌区、中小型扬水灌区按照运行成本水价收费(自流灌区达到6~8分/m3,中小型扬水灌区达到0.1~0.5元/m3),大型扬黄灌区一次性达到运行成本收费有困难时,可在2~3a每年调整水价,最终达到运行成本收费。同时实行阶梯水价、累进收费制度。

建议实施严格的水资源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坚决遏制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建立县区、灌区节约用水和推广运用节水先进技术奖励机制,通过物质奖励,精神奖励,激发节水;明确水权水量、实施水权水量交易制度,调动管理者和用水户节水的内生动力;实施高效节水农业灌溉工程建设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制度。

建立高效节水技术服务队伍,包括水利、农业、林业等方面的技术人员。选择责任心强、懂技术、爱岗位的人员负责节水灌溉设备的运行管理;建立节水设备维修、更新的服务网络,能够及时提供维修、更新设备服务;同时,用水户要建立专业、稳定的节水设备运行管理队伍,对运行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水平;鼓励大学生、村集体、农民用水协会、农业专业合作社等成立专业化灌溉服务公司,承担灌溉服务,在土地没有流转的情况下,通过集体协商,缴纳灌溉费用,实现现代高效节水农业发展。

上一篇:照明节能改造范文 下一篇:基站节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