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定额范文

时间:2023-02-22 18:11:54

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问题;解决办法

灌溉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国是农业大国,做好灌溉工作是保证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已成农业灌溉工作的重要环节。

1农业灌溉用水定额模式

在农业灌溉用水定额过程中,相关人员要根据对当地气候、降雨量、蒸发量等多方环境特点的掌握,并结合农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全过程的需水系数,得出最为科学的农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对各项数据进行复核检验,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为灌溉用水定额提供最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1.1有效降雨量的扣除

对有效降雨量的扣除是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第一环节。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要根据对灌区历年来的降水资料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作物生长期当地的有效降雨量,然后根据灌溉工程的类型,来对灌区的有效降水量进行分析。在这一环节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有效降水量予以扣除,以确保所定额灌溉用水的准确性,为灌区用水定额的准确性提供基础支持。

1.2灌溉用水定额的确定

常见灌溉方式包括沟灌、微灌、喷灌、滴灌等,其选择依据包括灌区的实际环境及农作物的灌溉需求。以作物全生育期的需水量基础数据为例,根据我国《微灌工程技术规范》(SL103-95)中“不同作物湿润比范围”(见表1)中的要求,可以得出灌区作物灌溉方式及其基本灌溉用水量[1]。

1.3综合灌溉定额

综合灌溉定额是以灌区内不同作物用水定额为基础,通过对用水定额的加权分析来得出结果。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需要对最近几年灌区主要作物种植面积加权平均分析,来得出沟灌、喷灌、微灌等不同灌溉方式的灌溉定额。

1.4比较分析

比较分析是指通过对灌溉定额结果与灌区近几年内的灌溉定额结果比较,来检验灌溉定额的准确性,通常灌区几年内的灌溉用水定额相差不会特别大。但其必然会存在相对误差率,做好比较分析能够有效掌握相对误差率,为灌区的灌溉用水定额分析带来准确的数据支持。

2常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从当前的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工作来看,用水定额与实际需求不符,用水定额难以有效落实等问题。为了解决农业灌溉方面的水资源问题,处理好灌溉用水定额问题刻不容缓。

2.1常见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问题

一是用水定额编制与实际应用存在偏差,这一问题的出现在于用水定额编制方法不正确,导致灌溉用水定额可操作性不强;二是灌溉用水定额与实际需求偏差较大,这一问题的出现与灌区用水定额环节中没有准确掌握灌区水文、气候特点有关;三是配水监测缺失,计量设施不完善,灌溉用水无法按照定额计划开展;四是水价机制不健全,节水激励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户缺乏节水灌溉观念,继而导致灌溉方法不科学,影响灌溉用水的定额效果。

2.2农业灌溉用水定额问题的解决办法

通过对农业灌溉用水常见问题的分析,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制定准确的灌溉用水定额模式,以《灌溉用水定额编制导则》(GB/T29404-2012)为基础,对灌溉用水定额编制中的计算、核定、分析等各环节工作予以明确要求,以确保灌溉用水定额的准确性;②进一步落实节水技术发展,根据灌区实际用水需求予以调整,实现对用水定额编制与计划用水关系的有效协调;③构建健全的用水监督体系,即通过设置专业监测部门、引进专业监测设备、聘用专业监测人员的方式,来为用水定额的执行过程予以监督;④建立起健全的灌溉用水定额保障体系,来实现对灌溉用水统计、监督、参与等行为的约束,调动起科学用水、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积极性,从根本上保证用水定额的应用有效性,为进一步提升灌溉用水效率带来支持。

3结语

做好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析是提高灌溉效率,促进水资源节约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为了确保定额的准确性,一定要做好对各项数据的调查,然后根据当地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来进行灌溉用水的定额,以确保灌溉用水既能够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又能够避免水资源浪费,在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支持的基础上,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进一步实现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宏.农业灌溉用水定额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1(5):253.

灌溉定额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干旱灌区;灌溉模式;灌溉定额

中图分类号S27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2-0166-01

截至2011年,新疆农业灌区总灌溉面积已达418.45万hm2,其中节水灌溉232.79万hm2,占总灌溉面积的55.6%,在节水灌溉面积中,高效节水规模(喷灌、微灌、低压管道)占总灌溉面积的30.1%,农业节水快速发展有力推进了水资源高效利用。在新时期进行农业灌溉定额研究,对于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促进水资源持续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该文根据不同灌溉工程类型和灌溉方式,研究常规地面灌溉、膜上灌溉、喷灌、微灌以及综合灌溉定额,分析灌溉定额年际变化和主要因素对其变化的影响。

1研究方法

灌溉定额是水资源有效利用、合理配置、水利规划、总量调控、节水灌溉管理的重要技术指标和衡量尺度,该研究采用彭曼-蒙特斯方法计算作物蒸散量(ET0);以不同作物系数(KC)及其生长期分析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ETC);以灌区调查、灌溉试验、典型灌区灌水试验成果比较验证,扣除灌区有效降水,综合分析不同灌溉模式灌溉定额并研究其变化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模式灌溉定额

根据灌溉类型,新疆灌区主要为4种模式:常规地面自流沟畦灌、膜上灌、喷灌和微灌(膜下滴灌、微喷灌)。结果表明,新疆常规沟畦灌、膜上灌、喷灌、微灌4种灌溉模式,正常年份(P=50%)灌溉定额分别为5 100、4 350、3 820、3 600 m3/hm2;干旱年份(P=75%)灌溉定额分别为5 625、4 800、4 200、3 975 m3/hm2。4种模式面积加权综合灌溉定额P=50%为4 515 m3/hm2,P=75%为4 980 m3/hm2。灌溉定额大小顺序为东疆灌区>南疆灌区>北疆灌区,这与不同灌区气象水文土壤环境和作物灌溉实际吻合,正常和干旱年份条件下不同灌溉模式的灌溉定额符合实际。

2.2综合灌溉定额及变化

以4种灌溉模式灌溉定额对应分布面积,加权分析1999—2011年灌区综合灌溉定额变化,结果表明:①1999—2011年,随着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综合灌溉定额呈现明显下降态势,新疆灌区综合灌溉定额(P=50%)由1999年的4 950 m3/hm2下降到2011年的4 515 m3/hm2,降低8.8%,其中南疆灌区由5 280 m3/hm2下降到4 935 m3/hm2,降低6.5%;东疆灌区由6 495 m3/hm2下降到5 805 m3/hm2,降低10.6%;北疆灌区由4 455 m3/hm2下降到3 915 m3/hm2,降低12.1%,下降幅度大小为北疆灌区>东疆灌区>南疆灌区,该结果与各地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发展规模和灌溉管理水平相一致。②一般不同概率情况下所对应灌溉模式的灌溉定额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不同灌溉模式发展规模的大小将影响综合灌溉定额的变化,所以实现综合灌溉定额的可持续下降,必须大力推进高效节水技术的应用,确保已应用成果的巩固和提高,否则已经降低的综合灌溉定额将会重新反弹。

2.3主要因素对综合灌溉定额的影响

应用道格拉斯模型建立高效节灌、常规灌溉2个因素与综合灌溉定额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基于灌区1999—2011年高效节灌(X1)、常规灌溉(X2)影响因素与综合灌溉定额Mi信息,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分析因素与综合灌溉定额之间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分析综合灌溉定额的变化情况。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新疆灌区,每增加1 hm2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下降2.176~2.237 m3/hm2,每增加1 hm2的常规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提高5.787~5.844 m3/hm2;对于南疆灌区,每增加1 hm2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下降6.944~6.983 m3/hm2,每增加1 hm2的常规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提高21.577~21.677 m3/hm2;对于东疆灌区,每增加1 hm2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下降68.854~69.655 m3/hm2,每增加1 hm2的常规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提高51.162~51.682 m3/hm2;对于北疆灌区,每增加1 hm2的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下降6.120~6.217 m3/hm2,每增加1 hm2的常规灌溉面积,综合灌溉定额Mi的影响效应提高6.614~7.043 m3/hm2。由此看出,在农业灌溉系统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模,对于减少综合灌溉定额的贡献效应明显,尤其是南疆和东疆灌区显著,而常规灌溉的存在和发展是综合灌溉定额增加水资源耗量过多的主要影响因素。

3结语

新疆常规沟畦灌、膜上灌、喷灌和微灌4种灌溉模式正常年份(P=50%)灌溉定额分别为5 100、4 350、3 820、3 600 m3/hm2;干旱年份(P=75%)灌溉定额分别为5 625、4 800、4 200、(下转第175页)

(上接第166页)

3 975 m3/hm2,4种灌溉模式灌溉定额大小顺序为:东疆灌区>南疆灌区>北疆灌区,研究结果与灌区气象水文土壤环境和作物灌溉实际吻合。以4种灌溉模式面积加权得新疆综合灌溉定额(P=50%)为4 515 m3/hm2,比1999年降低8.8%,其中:南疆灌区降低6.5%、东疆灌区降低10.6%、北疆灌区降低12.1%,下降幅度北疆灌区>东疆灌区>南疆灌区,结果与灌区节水灌溉发展和管理水平相一致。

运用道格拉斯函数分析1999—2011年相关因素与综合灌溉定额,建立回归方程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和检验效果。研究表明,新疆灌区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模,对于减少综合灌溉定额贡献效应明显,尤其是南疆和东疆区更为显著,常规灌溉规模是综合灌溉定额增加和水资源耗量过多的主因,大力发展高效节水规模,是降低综合灌溉定额、推进水资源节约的重要基础[3-4]。

4参考文献

[1] 赵宝峰,贺军奇.不同灌溉定额下土壤水分时空入渗规律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9(5):53-56.

[2] 康绍忠,张建华,梁宗锁,等.控制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7(1):4-9.

[3] 高艳红,陈玉春,吕世华.西北干旱区绿洲不同灌溉制度的数值模拟[J].地理科学进展,2004(1):38-50.

灌溉定额范文第3篇

关键词:灌溉用水;定额之浅见

一、灌溉用水定额的内涵

灌溉技术中原本就有定额的概念,即灌溉定额,且有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之分。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净灌溉定额是依据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确定的,是满足作物对补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学依据,显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学性。

毛灌溉定额是以净灌溉定额为基础,考虑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后,折算到渠首的亩均灌溉需水量,显然它还考虑了灌溉用水在输送、分配过程中发生损失的规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额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并不针对灌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往往也不具有广泛、客观的可比性。

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另一个区别是,灌溉定额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灌溉用水定额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标。在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考虑是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净灌溉定额,为了进行渠首、泵站设计,需要毛灌溉定额,可见赋予灌溉定额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但是净灌溉定额无法直接测定,毛灌溉定额又无法用于一个一个灌溉单元的用水管理,从农业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额的管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额是在规定考核位置上的单位用水指标,可以直接测定、可以客观考核是对其基本要求之一。

二、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

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加区分,针对每一种情况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尽管可以做到很科学、很合理,但不具备可比性,因而失去意义。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区分为基本因素、硬影响因素以及软影响因素。

1、基本因素

作物种类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产物,为了得到某种农产品人们进行某种特定的农业活动。农产品的这种客观地位以及不同作物有不同作物需水量,决定了作物种类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本因素。尽管因为某种原因可以放弃种植某种作物而改种其他作物,但只要对这种作物的需求存在,就应该为它制订灌溉用水定额。考虑到作物种类多,建议首先选择播种面积大的作物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其他作物可以参照执行。

地域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另一个基本因素,但地域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省的范围太大,制订的灌溉用水定额难以具有普遍性;用水农户的生产规模又太小,为不同用水农户制订不同的灌溉用水定额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县的范围较为合适,尽管县域内降水量、水资源基本条件仍有差异,但编制工作和监督工作可以依托水利局,较为理想。县域内自然条件等差异过大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域因素。

2、硬影响因素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基本条件具有不可选择的特点,但水资源利用条件又具有可以改善的一面,例如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节水需要一定的投入,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投入和效益是不同的。水资源紧缺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采用较低的灌溉用水定额,以利于现状农业用水适当转移到用水效益高的行业和部门;相反,水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较高的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以减轻当前发展农业的经济压力。

3、软影响因素

灌区运行管理、农艺措施、作物品种、田间水土管理、传统灌溉习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是消除、控制这些影响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同时也属于生产、管理的正常工作,故制订灌溉用水定额时要求把这些影响控制在统一且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再单独考虑其影响。

三、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方法的建议

制订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都高度重视实际用水过程的调查,其原因并非这些领域的试验资料不充分,理论分析方法不完备,而是基于用水定额是一个考核指标,只有符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才能顺利执行。同样原因,制订灌溉用水定额也应该把灌溉用水普查和典型抽样调查作为主要手段,并以当地现状调查资料作为分析和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点。1980年以来全国粮食、蔬菜、水果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并没有增加。这个事实不但证实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而且说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产函数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基于过去的灌溉试验资料分析计算灌溉用水定额,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不少地区的实际净灌溉水量已经明显低于传统的作物需水量,而且由于抗逆品种的推广,提高了降水实际利用率,由于覆盖技术的推广以及不少地区减少灌水次数,降低了棵间蒸发等等,这些因素目前尚难以用普遍适用的定量关系描述。再者,全国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5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31%,这个比例在北方缺水省市更高些。其中不乏措施配套、管理科学、节水增产效益显著的工程,它们提供的灌溉用水实践符合科学、合理、先进的要求,不但应该学,而且学得了,具有可比性。总之,尽管灌溉用水有长期的试验资料,有《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等作为计算依据,但仍应高度重视现状用水情况调查,并把它作为制订灌溉用水定额的出发点,否则难免脱离实际。

四、灌溉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的关系

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按照这个思路,首先应确定可分配水量控制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依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分配水资源的原则。各县依据这个指标,综合考虑当地各种优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按照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包括灌溉用水和其他农业生产用水,还应逐步细化到农业用水管理单元(例如乡、镇),作为考核、管理现有农业用水和审批新增农业用水的主要依据。在灌溉用水定额按照作物确定后,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应该看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是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种植结构调整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加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要求,因此也应该是灌溉用水优化配置的根本原则。但是种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在灌溉用水总量受到限制的前提下,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即比较效益的最大化是目标,灌溉用水总量是约束条件,种植结构、灌溉规模、灌水技术等是决策变量,是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不能满足一定种植结构下的灌溉规模时,不应简单地归结为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而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般而言,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不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明显时,应该首先考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较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不大时,应该首先考虑减小低经济价值作物灌溉面积。

灌溉定额范文第4篇

关键词:灌溉用水;定额之浅见

一、灌溉用水定额的内涵

灌溉技术中原本就有定额的概念,即灌溉定额,且有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之分。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净灌溉定额是依据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确定的,是满足作物对补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学依据,显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学性。

毛灌溉定额是以净灌溉定额为基础,考虑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后,折算到渠首的亩均灌溉需水量,显然它还考虑了灌溉用水在输送、分配过程中发生损失的 规律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额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并不针对灌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往往也不具有广泛、客观的可比性。

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另一个区别是,灌溉定额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灌溉用水定额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标。在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考虑是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净灌溉定额,为了进行渠首、泵站设计,需要毛灌溉定额,可见赋予灌溉定额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但是净灌溉定额无法直接测定,毛灌溉定额又无法用于一个一个灌溉单元的用水管理,从农业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额的管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额是在规定考核位置上的单位用水指标, 可以直接测定、可以客观考核是对其基本要求之一。

二、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

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加区分,针对每一种情况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尽管可以做到很科学、很合理,但不具备可比性,因而失去意义。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区分为基本因素、硬影响因素以及软影响因素。

1、基本因素

作物种类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产物,为了得到某种农产品人们进行某种特定的农业活动。农产品的这种客观地位以及不同作物有不同作物需水量,决定了作物种类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本因素。尽管因为某种原因可以放弃种植某种作物而改种其他作物,但只要对这种作物的需求存在,就应该为它制订灌溉用水定额。考虑到作物种类多,建议首先选择播种面积大的作物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其他作物可以参照执行。

地域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另一个基本因素,但地域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省的范围太大,制订的灌溉用水定额难以具有普遍性;用水农户的生产规模又太小,为不同用水农户制订不同的灌溉用水定额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县的范围较为合适,尽管县域内降水量、水资源基本条件仍有差异,但编制工作和监督工作可以依托水利局,较为理想。县域内 自然 条件等差异过大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域因素。

2、硬影响因素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基本条件具有不可选择的特点,但水资源利用条件又具有可以改善的一面,例如通过 发展 节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节水需要一定的投入,也有一定的 经济 效益,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投入和效益是不同的。水资源紧缺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采用较低的灌溉用水定额,以利于现状农业用水适当转移到用水效益高的行业和部门;相反,水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较高的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以减轻当前发展农业的经济压力。

3、软影响因素

灌区运行管理、农艺措施、作物品种、田间水土管理、传统灌溉习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是消除、控制这些影响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同时也属于生产、管理的正常工作,故制订灌溉用水定额时要求把这些影响控制在统一且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再单独考虑其影响。

三、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方法的建议

制订生活用水定额、 工业 用水定额都高度重视实际用水过程的调查,其原因并非这些领域的试验资料不充分,理论分析方法不完备,而是基于用水定额是一个考核指标,只有符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才能顺利执行。同样原因,制订灌溉用水定额也应该把灌溉用水普查和典型抽样调查作为主要手段,并以当地现状调查资料作为分析和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点。1980年以来全国粮食、蔬菜、水果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并没有增加。这个事实不但证实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而且说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产函数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基于过去的灌溉试验资料分析 计算 灌溉用水定额,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不少地区的实际净灌溉水量已经明显低于传统的作物需水量,而且由于抗逆品种的推广,提高了降水实际利用率,由于覆盖技术的推广以及不少地区减少灌水次数,降低了棵间蒸发等等,这些因素目前尚难以用普遍适用的定量关系描述。再者,全国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5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31%,这个比例在北方缺水省市更高些。其中不乏措施配套、管理 科学 、节水增产效益显著的工程,它们提供的灌溉用水实践符合科学、合理、先进的要求,不但应该学,而且学得了,具有可比性。总之,尽管灌溉用水有长期的试验资料,有《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等作为计算依据,但仍应高度重视现状用水情况调查,并把它作为制订灌溉用水定额的出发点,否则难免脱离实际。

四、灌溉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的关系

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按照这个思路,首先应确定可分配水量控制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依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分配水资源的原则。各县依据这个指标,综合考虑当地各种优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按照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包括灌溉用水和其他农业生产用水,还应逐步细化到农业用水管理单元(例如乡、镇),作为考核、管理现有农业用水和审批新增农业用水的主要依据。在灌溉用水定额按照作物确定后,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应该看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是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种植结构调整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加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要求,因此也应该是灌溉用水优化配置的根本原则。但是种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在灌溉用水总量受到限制的前提下,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即比较效益的最大化是目标,灌溉用水总量是约束条件,种植结构、灌溉规模、灌水技术等是决策变量,是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不能满足一定种植结构下的灌溉规模时,不应简单地归结为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而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般而言,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不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明显时,应该首先考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较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不大时,应该首先考虑减小低经济价值作物灌溉面积。

灌溉定额范文第5篇

1.灌溉用水定额的内涵

灌溉技术中原本就有定额的概念,即灌溉定额,且有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之分。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净灌溉定额是依据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确定的,是满足作物对补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学依据,显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学性。毛灌溉定额是以净灌溉定额为基础,考虑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后,折算到渠首的亩均灌溉需水量,显然它还考虑了灌溉用水在输送、分配过程中发生损失的规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额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并不针对灌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往往也不具有广泛、客观的可比性。例如同一作物有的品种喜肥喜水,灌溉定额高,有的品种耐干旱,灌溉定额低。灌溉定额的本意只涉及其是否符合各自作物的需水规律,无意评价哪一个合理、先进。再如针对具体渠道给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只注重采用的数值是否科学,并不涉及技术经济上是否合理,是否先进的问题。原因在于灌溉定额仅仅是一个设计参数,不具有比较标准的属性和支撑体系,如果要进行比较,只能通过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灌溉用水定额则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客观性的比较标准,这是二者的根本区别。“九五”以来为适应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采用节水灌溉制度的要求,也规定了对灌溉水利用系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比较标准的作用,但仅适用于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不是普遍的标准,也不是一个综合性指标。

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另一个区别是,灌溉定额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灌溉用水定额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标。在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考虑是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净灌溉定额,为了进行渠首、泵站设计,需要毛灌溉定额,可见赋予灌溉定额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但是净灌溉定额无法直接测定,毛灌溉定额又无法用于一个一个灌溉单元的用水管理,从农业用水管理功能看灌溉定额的管理并不具有可操作性。灌溉用水定额是在规定考核位置上的单位用水指标,可以直接测定、可以客观考核是对其基本要求之一。

综上所述,灌溉用水定额是衡量灌溉用水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且具有可比性的准则,是农业用水管理的微观指标。灌溉用水的科学性表现为水的输送、分配符合渠道特征,补充土壤水分符合作物需水要求,强调灌溉用水要符合客观规律;合理性表现为技术、经济的可行性,强调灌溉用水要符合现有的技术水平、经济条件,要立足工程现状;先进性表现为技术和管理的前瞻性,强调灌溉水的高效利用;可比性表现为灌溉用水定额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客观的比较标准。显然灌溉用水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可比性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不同侧面。有时强调科学性,但又有悖合理性;有时强调合理性,但又有悖先进性;有时强调先进性,但又有悖可比性。因此,灌溉用水定额应该在灌溉用水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可比性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成为客观评价灌溉用水的准则。

2.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

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果不加区分,针对每一种情况确定灌溉用水定额,尽管可以做到很科学、很合理,但不具备可比性,因而失去意义。笔者建议把灌溉用水量的影响因素区分为基本因素、硬影响因素以及软影响因素。基本因素是固有的影响因素,基本上没有选择或改变的余地。例如作物种类,在制定灌溉用水定额时不能因灌溉用水量的差别把小麦改换为玉米,因此作物种类是一个基本因素,应该针对每一种作物(但不是针对每一个品种)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地域也是一个基本因素,因为各地的降水条件不同、水资源基本条件也不同,而且无法改变。硬影响因素和软影响因素一般是可以选择、可以改变的影响因素,它们的区别并不在于影响程度的大小。改变硬影响因素需要较大的投入,改变软影响因素一般不需要投入,或虽需一定投入但用水户能够自行解决。例如灌溉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如果为各种灌溉方式分别制定灌溉用水定额,实际上和促进节水的目的相悖。另一方面,发展节水灌溉需要投入,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也不能无视各种灌溉方式的存在,故把灌溉方式列为硬性影响因素,通过调节系数适当考虑其影响。管理水平同样影响灌溉用水量,但改善管理的投入不大,而且管理水平上也不应该有大的差异,故列入软影响因素,即在统一的管理水平上考虑其影响。

(1)基本因素

作物种类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产物,为了得到某种农产品人们进行某种特定的农业活动。农产品的这种客观地位以及不同作物有不同作物需水量,决定了作物种类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本因素。尽管因为某种原因可以放弃种植某种作物而改种其他作物,但只要对这种作物的需求存在,就应该为它制订灌溉用水定额。考虑到作物种类多,建议首先选择播种面积大的作物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其他作物可以参照执行。

地域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另一个基本因素,但地域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省的范围太大,制订的灌溉用水定额难以具有普遍性;用水农户的生产规模又太小,为不同用水农户制订不同的灌溉用水定额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县的范围较为合适,尽管县域内降水量、水资源基本条件仍有差异,但编制工作和监督工作可以依托水利局,较为理想。县域内自然条件等差异过大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域因素。

(2)硬影响因素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基本条件具有不可选择的特点,但水资源利用条件又具有可以改善的一面,例如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等。节水需要一定的投入,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投入和效益是不同的。水资源紧缺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采用较低的灌溉用水定额,以利于现状农业用水适当转移到用水效益高的行业和部门;相反,水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较高的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以减轻当前发展农业的经济压力。

现状灌溉方式各种灌溉方式的灌溉水利用率是不同的,目前全国仍以灌溉水利用率低的土渠输水灌溉方式为主,在近期内全部改造为管道输水灌溉或喷灌、微灌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又要因地制宜地发展节水灌溉,故在制定灌溉用水定额时应以现状灌溉方式作为硬影响因素予以考虑,同时又要视需要和可能,适度超前,制定有利于引导节水灌溉健康发展的用水定额。

灌区规模和水源类型尽管灌区规模无法任意选择,具有基本因素的属性,但如果合理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考核位置,灌区规模的影响可以降低和控制。井灌、渠灌也因考核位置到田间距离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区别不应太大。综合以上分析,灌区规模和水源类型的影响应列入硬影响因素,以调整系数的方法予以适当考虑。

附加用水灌溉用水除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作物需水外,有时还应考虑附加用水需求,例如耕地盐碱化或有盐碱化威胁时,需要定期增加灌溉水量淋洗盐分。故附加用水也作为硬影响因素予以考虑。

(3)软影响因素

灌区运行管理、农艺措施、作物品种、田间水土管理、传统灌溉习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是消除、控制这些影响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同时也属于生产、管理的正常工作,故制订灌溉用水定额时要求把这些影响控制在统一且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再单独考虑其影响。

3.有关灌溉用水定额几个概念的界定

(1)灌溉用水定额是净定额还是毛定额

如前所述,灌溉用水定额本质上是毛定额,它不是农业生产某一环节的用水标准,而是包括各个环节的用水标准。实际上制订生活用水定额时并不区分使用的是普通器具还是节水器具,也不区分通过水表的水是否重复使用;工业用水定额更明确指生产单位产品从水源地取的新水量。可见用水定额包容了用水的主要过程(即生产流程),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应该遵循同样的原则。

(2)灌溉用水定额是综合定额还是单项定额

讨论灌溉用水定额是综合定额还是单项定额,应与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的最终目标结合考虑,制订用水定额仅仅是提供一个科学依据。实现灌溉用水总量控制,除灌溉用水定额外,还取决于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如果采用综合灌溉用水定额的概念,实际上在灌溉用水定额中包含了种植结构的影响,评价灌溉用水总量较为方便。但是,种植结构随着市场变化会不断调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灌溉用水综合定额实难确定;另一方面,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互相影响,相关性很强,宜放在同一个层次上考虑。因此建议灌溉用水定额不采取综合定额的形式,还是以单项定额的形式编制为宜。

(3)灌溉用水定额是动态指标还是静态指标

在灌溉系统实际运行中,丰水年的灌溉定额小(一般减少灌溉次数),枯水年的灌溉定额大(一般增加灌溉次数),即实际灌溉定额随水文年的不同而变化。编制灌溉用水定额面临的问题则更为复杂,从灌溉需水的角度考虑,丰水年的灌溉用水定额可以减小,枯水年的灌溉用水定额应该加大;但从可供水量的角度考虑,丰水年灌溉用水定额可以上浮,枯水年灌溉用水定额只能下浮。相互矛盾的影响,使得灌溉用水定额作为动态指标相当困难。另一方面,灌溉用水定额的作用一是为科学分配水资源提供依据,二是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下合理确定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它的实时性并不突出,因此原则上可以作为静态指标。静态指标的缺点可以通过定期(3~5年)修订灌溉用水定额(更直接原因是灌溉技术、农业技术的进步)或按照水文年适当浮动等办法弥补。因此,笔者认为灌溉用水定额原则上是一个多年平均意义上的静态指标。

(4)灌溉用水定额是否因灌溉设计保证率而异

灌溉设计保证率是灌溉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指标,灌溉设计保证率高,则设计灌溉定额大;灌溉设计保证率低,则设计灌溉定额小。如果把灌溉用水定额看成是衡量设计灌溉定额的标准,那么灌溉用水定额也应按灌溉设计保证率提出不同的数值。灌溉设计保证率又是计算可供水量的依据,灌溉设计保证率高,可供水量小;灌溉设计保证率低,可供水量大,又影响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由此可见,考虑灌溉设计保证率对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用水总量指标的影响,不仅使问题更加复杂,而且也使定额、指标的汇总、平衡失去了统一的基准。如果从科学分配水资源的目的出发,灌溉用水定额可以定位在“多年平均”的概念上,没有必要与灌溉设计保证率联系起来。但设计灌溉规模和依据灌溉用水总量指标、灌溉用水定额确定的灌溉规模可能有较大出入,这个问题的解决只能留待规划设计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5)考核灌溉用水定额的位置是渠首还是田间

灌溉用水定额本质上是毛定额,是包括作物种植各个环节的用水标准,但是从便于考核的要求考虑,考核位置又不宜统一定为渠首。根据目前灌溉管理的实际情况,建议井灌区以井为单位,灌溉用水定额核算到井口;渠灌区以斗渠为单位,灌溉用水定额核算到斗口。

4.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方法的建议

制订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都高度重视实际用水过程的调查,其原因并非这些领域的试验资料不充分,理论分析方法不完备,而是基于用水定额是一个考核指标,只有符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才能顺利执行。同样原因,制订灌溉用水定额也应该把灌溉用水普查和典型抽样调查作为主要手段,并以当地现状调查资料作为分析和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点。1980年以来全国粮食、蔬菜、水果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但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并没有增加。这个事实不但证实了节水灌溉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而且说明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产函数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基于过去的灌溉试验资料分析计算灌溉用水定额,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不少地区的实际净灌溉水量已经明显低于传统的作物需水量,而且由于抗逆品种的推广,提高了降水实际利用率,由于覆盖技术的推广以及不少地区减少灌水次数,降低了棵间蒸发等等,这些因素目前尚难以用普遍适用的定量关系描述。再者,全国符合《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的节水灌溉面积已达2.5亿亩,占有效灌溉面积31%,这个比例在北方缺水省市更高些。其中不乏措施配套、管理科学、节水增产效益显著的工程,它们提供的灌溉用水实践符合科学、合理、先进的要求,不但应该学,而且学得了,具有可比性。总之,尽管灌溉用水有长期的试验资料,有《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等作为计算依据,但仍应高度重视现状用水情况调查,并把它作为制订灌溉用水定额的出发点,否则难免脱离实际。

5.灌溉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的关系

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按照这个思路,一个县首先应确定可分配水量控制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依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分配水资源的原则。各县依据这个指标,综合考虑当地各种优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按照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包括灌溉用水和其他农业生产用水,还应逐步细化到农业用水管理单元(例如乡、镇),作为考核、管理现有农业用水和审批新增农业用水的主要依据。在灌溉用水定额按照作物确定后,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应该看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是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种植结构调整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加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要求,因此也应该是灌溉用水优化配置的根本原则。但是种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在灌溉用水总量受到限制的前提下,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即比较效益的最大化是目标,灌溉用水总量是约束条件,种植结构、灌溉规模、灌水技术等是决策变量,是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不能满足一定种植结构下的灌溉规模时,不应简单地归结为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而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般而言,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不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明显时,应该首先考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较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不大时,应该首先考虑减小低经济价值作物灌溉面积。

灌溉定额范文第6篇

摘要:

为研究不同灌溉定额对菜心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以四九菜心为试验材料,设3个喷灌定额,分别为780m3/hm2(T1)、675m3/hm2(T2)、600m3/hm2(T3)。结果表明,处理T2植株株高分别比T1、T3处理显著增加13.5%和20.7%(P<0.05),但T1与T3处理差异不显著;T1、T2和T3处理植株茎粗差异显著,且T2处理比T1和T3处理分别增大10.1%、25.2%(P<0.05)。菜心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T1、T2、T3处理的日均Pn差异显著,且T2处理比T1和T3处理分别增加12.4%、36.0%(P<0.05);T2处理的日均Tr显著高于T1与T3处理,并且分别增加18.4%和32.3%(P<0.05)。不同处理气孔导度均呈前高后低的波浪曲线,T2处理的日均Gs比T1、T3处理分别显著增大17.3%、37.8%(P<0.05),但T1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T2处理胞间CO2摩尔分数日均值显著低于T1、T3处理,分别减少17.9%和29.2%(P<0.05),而T1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T2处理叶片水分利用效率最高,日均值达到2.22μmol/mmol,比T1处理增大2.3%,比T3处理增大8.8%(P<0.05)。大田喷灌条件下,灌溉定额对菜心的生长与光合生理日变化影响显著(P<0.05),675m3/hm2为研究区适宜灌溉定额。

关键词:

喷灌;灌溉定额;菜心;生长;光合特性

0引言

目前,渠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只有40%左右,井灌区也只有约6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不足1kg[1]。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匮乏状况严峻,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农业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唐光木等[2]研究表明,不同灌溉定额下套播玉米茎粗、株高、叶面积和SPAD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随灌溉定额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一定的灌溉定额,则无显著提高。郑国保等[3]研究指出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设施茄子叶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摩尔分数先减少后增加。郑睿等[4]研究认为土壤水分亏缺会导致葡萄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及光合速率下降,而施氮量的增加能消减其下降趋势。关于灌水对作物生长、产量、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水稻[5]、小麦[6]、玉米[7]、马铃薯[8]等作物上已有大量研究。菜心(BrassicacampestrisL.ssp.chinensisvar.utillisTsenetLee.)又称菜薹,为十字花科芸薹属1、2a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的特产蔬菜[9],可周年生产,既适合内销,又可出口。品质脆嫩,营养丰富[10],被视为名贵蔬菜。喷灌有显著的省水、省工、少占耕地、不受地形限制、灌水均匀和增产等优势,还能改善田间小气候,属先进的田间灌水方式。目前,喷灌对蔬菜类作物的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为此,研究喷灌不同灌溉定额对菜心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为宁夏引黄灌区蔬菜作物节水灌溉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宁夏惠农区东永固村菜心种植基地(106º40′23.79″E,39º05′02.14″N,海拔1092.40m)进行。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质地为沙壤土,土壤体积质量为1.41g/cm3,田间持水率为22.37%。耕层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为8.58g/kg,速效氮、速效磷(P2O5)、速效钾(K2O)质量分数分别为43.2、7.1、294.75mg/kg,pH值为9.10,全盐量为0.84g/kg。

1.2试验设计

水源主要为引黄水和井水。灌溉方式为喷灌,喷头全圆喷洒,喷头射程9m,喷头正方形布置,间距7m×7m。机房卧式管道泵流量93.5m3/h,扬程44m,电机额定功率为18.5kW。在相同施肥、喷灌次数下,依当地多年菜心种植丰产经验设3个灌溉定额为780m3/hm2(T1处理)、675m3/hm2(T2处理)、600m3/hm2(T3处理),分别对应3个面积相同且互不影响的小区,小区面积均为0.15hm2,每处理2次重复。生育期喷灌22次。供试菜心品种为四九菜心,于2015年7月17日播种,人工播撒,播种量7.5kg/hm2,2015年8月18日采收。播种前,结合整地施以同量的农家肥(鸡屎肥12000kg/hm2)作为底肥,生长期间都施750kg/hm2的复合肥料(总养分≥35%,N、P、K质量比为17∶5∶10)。施肥和病虫害防治与当地相同。

1.3测定内容与分析方法

采用TDR测量各小区0~20、20~40、40~60、60~80cm土层土壤含水率,每日观测,灌水或降雨前后需加测1次。每小区分别在8月7日(播后22d)、8月12日(播后27d)、8月17日(播32后d)随机取60株菜心测定株高、茎粗。株高用直尺测量,茎粗用精度0.02mm游标卡尺测量。采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测定仪于8月16(播后31d,晴朗无云)测定菜心叶片光合指标,包括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摩尔分数(Ci)等指标的日变化。所有测定项目都在08:00—18:00之间进行,每隔2h测定1次。每个小区选取生长状况大致相同的3个植株,每株上分别选取生长良好的2片叶测定,测定前对叶片做好标记。所有处理待测指标日变化在1h内完成。菜心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ateruseefficiency,简称WUE)采用公式WUE=Pn/Tr计算。数据分析和图表绘制采用Excel2007,方差与显著性分析采用SPSS20.0。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来表示。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从图1可知,不同灌溉定额的土壤含水率差异显著,整个生育期T1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为31.3%(体积含水率,下同),达田间持水率99%;T2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为25.9%,达到田间持水率82%;T3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为21.3%,为田间持水率的68%。

2.2不同灌溉定额对菜心生长的影响

表1为灌溉定额对菜株高、茎粗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播种后22d,T1和T2处理株高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T3处理;播后27d,T1、T2、T3处理植株株高差异显著,且T2处理>T1处理>T3处理;播后32d,T2处理比T1处理植株显著高13.5%,比T3处理显著高20.7%,但T1与T3处理差异不显著。播后22d,T1与T3处理植株茎粗无显著差异,T2处理显著大于T1和T3处理,分别增加9.3%和16.1%;播后27d,T2与T1处理植株茎粗无显著差异,但都显著大于T3处理;播后32d,T1、T2和T3处理之间植株茎粗差异显著,且T2处理比T1和T3处理分别增加10.1%和25.2%。

2.3不同灌溉定额对菜心光合特性的影响

2.3.1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规律

不同处理下菜心叶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图2),峰型大致相同,峰值、波谷值出现的时刻一致,并且均出现较为明显的“午休”现象。上午随光强的增加Pn逐渐增大,下午随着光强的减弱而逐渐减小,16:00后迅速降低。上午峰值出现在12:00,下午峰值出现在16:00点左右,波谷值出现在14:00。T1、T2和T3处理的日均Pn差异显著,T2比T1处理增加12.4%,比T3处理增加36.0%(表2)。

2.3.2蒸腾速率(Tr)日变化规律

不同处理下菜心叶片Tr日变化大致相同,为双峰曲线(图3),全日Tr峰值上午在09:00—10:00之间,下午峰值在15:00—16:00之间,波谷值出现在12:00左右,即在该时刻均出现“午休”现象。T2处理上午最大Tr为10.75mmol/(m2•s),下午最大为10.51mmol/(m2•s)。T2处理的日均Tr显著高于T1与T3处理,分别增加18.4%和32.3%(表2)。

2.3.3气孔导度(Gs)日变化规律

气孔导度是反映气孔运动的一项重要生理指标。从图4可知,不同处理Gs均呈前高后低的波浪曲线。所有处理的Gs上午最大值均在09:00—10:00之间,下午最大值在14:00—15:00之间(但T3处理最大值在16:00,可能因细胞缺水延迟了到达最高点的时间)。T2处理上午峰值为0.972mol/(m2•s),下午峰值为0.8742mol/(m2•s)。从表2可以看出,T2处理的Gs日均值比T1处理显著增加17.3%,比T3处理显著增加37.8%,但T1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可见,在一定范围内,适度增加灌水定额有利于菜心叶片气孔开放,进而增加菜心叶片对田间CO2的利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促进作物蒸腾。

2.3.4胞间CO2摩尔分数(Ci)日变化规律

图5为不同处理叶片胞间CO2摩尔分数日变化。从图5可以看出,不同处理间Ci变化规律相同,均呈前低后高的凹型曲线,并且与Pn变化趋势相反,早晨随光强的增大慢慢减小,中午到达最低点,下午随着光强的减弱又逐渐增大。可能是因为夜间叶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聚集在细胞间隙,使得胞间CO2摩尔分数较高。早晨随光合作用增强CO2同化速率加快,胞间CO2摩尔分数渐降低,12:00左右降到最低点,之后由于光合作用减弱而逐渐回升。从表2可以看出,T2处理的日均Ci显著低于T1和T3处理,分别减少17.9%和29.2%,T1与T3处理无显著差异,T2处理>T1处理,可能是因为灌水定额过大导致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逐渐增强。

2.4不同灌溉定额对菜心叶片WUE的影响

植物的WUE反映了CO2同化作用和水分消耗的关系,为瞬时叶片Pn与Tr的比值。其大小不仅受植物根、茎、叶组织生物结构特征的影响,同时还受气象因子及土壤水分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表3为不同处理对菜心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菜心各处理WUE在12:00达到最大值,上午随光照强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下午则随光照强度的减弱呈递减趋势。T2处理的WUE日均值比T1处理增大2.3%,比T3处理增大8.8%。

3结论

1)不同灌溉定额对菜心生育期内土壤含水率影响显著。适宜的灌溉定额可以减少灌溉用水量,同时能显著促进作物株高和茎粗的生长。株高和茎粗是菜心作为可食蔬菜商品的重要指标。

2)不同灌溉定额对菜心光合生理指标有重要影响。适当增加灌水量能够促进菜心生长,提高菜心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摩尔分数。过量灌水对菜心生长效应不明显,并且会导致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摩尔分数升高。菜心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与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胞间CO2摩尔分数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相反。

3)T2处理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日均值达到2.22μmol/mmol,比T1处理增大2.3%,比T3增大处理8.8%。灌溉定额675m3/hm2为试验区及相似地区菜心节水高效生产的适宜灌溉定额。

参考文献:

[1]孙景生,康绍忠.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节水灌溉发展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2):1-5.

[2]唐光木,何红,杨金钰,等.灌溉定额对膜下滴灌玉米生理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293-297.

[3]郑国保,孔德杰,张源沛,等.不同灌溉定额对设施茄子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节水灌溉,2012(12):28-30.

[4]郑睿,康绍忠,胡晓涛,等.水氮处理对荒漠绿洲区酿酒葡萄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4):133-141.

[5]田志莲,田军仓.不同土壤水分下限对膜下滴灌水稻光合作用及生理指标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3,32(4):107-109.

[6]王振华,郑旭荣,姜国军.不同灌水量对滴灌春小麦生长与生理指标的影响[J].核农学报,2015,29(3):538-548.

[7]周磊,田军仓,沈晖,等.抽雄期水分胁迫对膜下滴灌玉米的影响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4,33(2):86-89.

[8]尹娟,刘凡,雒倞豪.不同灌水处理对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5,34(3):90-93.

[9]范勇新,罗妙明,彭维,等.菜心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5):177-178.

[10]任锡亮,王毓洪,孟秋峰,等.菜心栽培技术[J].宁波农业科技,2007(3):24-25.

灌溉定额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低丘红壤 茶叶 灌溉定额

南方低丘红壤茶园是茶叶的主要生产类型,但低丘红壤由于立地条件较差,季节性干旱在该生产类型危害更为严重。茶叶属多年生喜湿常绿灌木,茶树生育最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0~30 ℃,年需水量要求在1000 mm 以上,而且降水趋势与茶树需水量相适应[1] 。浙江省兰溪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资源丰富,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mm 左右,总量满足茶树生长的要求,但雨量月份间分配不均,夏、秋季易出现干旱,旱季气温高,蒸发量大,形成连续高温干燥的恶劣气候,影响夏、秋茶产量,因此,如有灌溉就能保证旱季茶叶正常生产。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已逐步推广应用,尤其是喷灌,既能提供茶叶生长的水分,又能改善茶园小气候。研究表明,茶树喷灌对提高茶叶产量、改善品质具有一定的作用,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2] 。为提高低丘红壤茶园的生产效益,探明低丘红壤茶叶灌溉的的技术指标,开展茶叶的喷灌试验,研究茶叶的需水规律,确定合理的灌溉水量以及灌溉定额,从而为大面积的低丘红壤茶叶灌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1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试验设在浙江省兰溪市水土保持站所在的赤山湖绿色农庄有限公司茶叶喷灌试验基地,地形海拔45~70 m , 坡度6~15°。以9年生龙井43

项目浙江省水利厅科技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黄锐兴(1978-),男,浙江省金华市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

朱广茂(1970-)男 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规划、监督管理和低丘红壤改造治理

茶树为试验材料。供试茶园地处金衢盆地中部的低丘红壤上,属中亚热带北缘季风区, 年降雨量为1228.17 mm , 年均蒸发量为875.17 mm , 其中7~10 月的降雨量和蒸发量分别为183.10 和439.15 mm ,年平均气温17.17℃,极端最高气温41.13℃,极端最低气温-8.16℃,无霜期无霜期265 d 。供试土壤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黄筋泥, 土层深厚,土壤容重1. 41 g/cm2, 田间持水量29.6 %。

1.2 试验设计茶园灌溉试验设喷灌与不灌处理,以不灌水作为对照,3 次重复。灌溉方法:利用张力计监测土壤水分,来指示茶园灌溉。根据茶叶对需水量要求, 当张力计读数达到600 mmHg (相当于土水势- 0.08 MPa) 以上时,土壤水分下降到田间持水量70 %以下,开始灌溉,,灌至张力计读数指针回到100 mmHg (相当于土水势- 0.01 MPa) 以下时,即停止灌水。茶园土壤喷灌最适含水量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 %~90 %。茶树喷灌各小区安装有独立的灌水控制闸阀和计量水表。

1.3测定方法应用烘干法测定茶园土壤水分,利用水表计量喷灌用水量。记载降雨量、蒸发量、气温等气象数据,分析并测算茶叶灌溉定额。

2结果与分析

2. 1茶园全年土壤水分的变化

根据许允文等研究,茶园喷灌土壤最适相对含水量控制在80-90%,下限控制在70%,上限控制在90-100%[3]。经测定,本试验茶园的田间持水量为29.6%,茶园土壤应保持的最适绝对含水量为23.7-26.6%,喷灌时湿度上限高于26.6%,

表1:茶园土壤水分的变化

每月5日、20日测定,取平均值。

下限为20.7%开始喷灌。根据多年对茶园土壤含水量测定结果表明,上半年所测得的茶园土壤含水量最低值为20.8%,最高值28.7%,完全处于需要喷灌土壤湿度上限29.6%和下限20.7%的范围内,并且大部分值处于最适合水量23.7-26.6%范围(表1),因此,上半年茶园基本不需要灌溉。

2. 2各月降水量与干旱情况分析

通过试验基地2003-2008年对降雨量测定统计的结果(表2)计算表明,2-6月的降雨量占了全年降雨量的60%,7-10月份的降雨量占了全年降雨量的24%。另据谌介国等研究,同样在第四季红壤上,控制土壤水分PF值在2.43-2.78之间(茶叶生长最适含水量范围)时,茶园年耗水量在767mm-853mm[4],取其平均值为810mm,并按该文提供的各月茶树蒸腾耗水值(75%土壤相对含水量)计算得到茶叶月耗水量(表2)。

表2:2003-2008年对降雨量与茶叶耗水量对比

对比表1可知,7、8、10三个月的茶叶月耗水量低于当月降雨量值,特别是7、8月份差距较大,因此,7、8、10三个月是茶叶最容易受旱的月份。从表1还可看出,9月份茶叶耗水量虽然高于当月降雨量值,但9月份年度间的降雨量差异较大,这主要是9月份的降雨受台风影响较大,如2003年和2005年的9月份无台风影响,降雨量很小,茶叶受旱就严重。因此,9月份也是茶叶易受旱的月份。

5、6月是降雨量最多的月份,通常不会受旱。但是,5、6月也是气温较高的月份,如果出现连续1周以上不下雨,茶叶也会不同程度缺水受旱。如2009年5.5-5.15,6.11-6.20就分别出现了连续11天和10天无降雨的天气,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灌溉补水。

2.4茶叶灌溉用水定额估算茶叶灌溉用水定额是对茶叶灌溉用水的科学性、合理性、先进性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客观评价灌溉用水的标准。要科学制定茶叶灌溉用水定额需要涉及多种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该地区的降雨量。根据以上分析,茶叶需要灌溉的时期主要在7-10月份,为了方便计算与应用,提出一个简单化的方法,就是根据表2所列的月耗水量与茶叶受旱程度不同年份的7-10月份的降雨量进行对比,确定茶叶灌溉用水定额,并选取不同干旱程度的4个年份进行对比(表3)。

根据表3计算,并对比2003-2008年的降雨与茶叶受旱情况分析可以确定,每年200吨/亩的灌溉定额的保证率能够达到90%,150吨/亩的灌溉定额的保证率能够达到75%,100吨/亩的灌溉定额的保证率能够达到50%。折算成的理论灌溉量低于日本青野英也等估算的茶叶灌溉量160-326吨/亩[5],也低于吴端普等提出的乌龙茶的灌溉定额367.6吨/亩[6],这是由于地点和条件不同的差别。但理论灌溉量略高于按实测土壤含水量确定的实际灌溉量(表3)。由于茶叶是多年生木本植物,耐旱性能较强,在水源有限和非充分灌溉的条件下,只要保证茶树不被旱死,实际灌溉量也可以降低到以上确定的灌溉定额的1/2甚至1/4。

3结论

(1) 通过2003-2008年对降雨量测定统计的结果计算表明,2-6月的降雨量占了全年降雨量的60%,7-10月份的降雨量只占全年降雨量的24%,而7-10月份正是茶叶生长旺季,又遇高温,极易干旱。

(2) 7、8、10三个月的茶叶月耗水量低于当月降雨量值,是最易受旱的3个月;9月份茶叶耗水量虽然高于当月降雨量值,但9月份降雨受台风影响,年度间差异较大,也是茶叶易受旱的月份;5、6月降雨最多,气温也较高,如果出现连续1周以上不下雨,茶叶也会不同程度缺水受旱。

(3) 通过对比分析计算不同干旱程度年份旱季降雨与茶叶需水量,提出保证率能够达到90%的灌溉定额确定为200吨/亩,保证率能够达到75%的灌溉定额确定为150吨/亩,保证率能够达到50%的灌溉定额确定为100吨/亩。

参照文献

[1]吴端普,黄建国,杨新智,等. 茶叶需水量与喷灌增产效益试验[J]. 节水灌溉, 2008 (8) : 51 -52.

[2] 张如良,胡益平,徐化文等.低丘红壤茶叶喷灌效果与效益研究[J].浙江水利科技,2005 (2) : 19 -20.

[3] 许允文. 从茶树的需水特性谈喷灌的主要技术参数[J]..中国茶叶,1983 (4) : 2-4.

[4] 谌介国,刘志明,张振德.茶树需水规律和茶园喷灌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1985.02,36-42  

[5] 青野英也,濑好充,田中静夫等.茶园灌溉的效果及其需水量的估计[J].茶叶科学技术.1980.02:27

灌溉定额范文第8篇

关键词:灌溉用水;定额之浅见

1.灌溉用水定额的内涵

灌溉技术中原本就有定额的概念,即灌溉定额,且有净灌溉定额和毛灌溉定额之分。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有密切联系,但又有根本区别。净灌溉定额是依据农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地下水利用量确定的,是满足作物对补充土壤水分要求的科学依据,显然它注重的是灌溉的科学性。

毛灌溉定额是以净灌溉定额为基础,考虑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后,折算到渠首的亩均灌溉需水量,显然它还考虑了灌溉用水在输送、分配过程中发生损失的规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灌溉定额更多的是注重灌溉本身的规律性、科学性,并不针对灌溉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往往也不具有广泛、客观的可比性。

灌溉用水定额和灌溉定额的另一个区别是,灌溉定额是规划设计的依据,而灌溉用水定额是农业用水管理的考核指标。在灌溉系统的规划设计中,为了考虑是否满足作物需水要求,使用净灌溉定额,为了进行渠首、泵站设计,需要毛灌溉定额,可见赋予灌溉定额的作用是为了满足规划设计的需要。

2.灌溉用水定额的影响因素

2.1 基本因素

作物种类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产物,为了得到某种农产品人们进行某种特定的农业活动。农产品的这种客观地位以及不同作物有不同作物需水量,决定了作物种类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本因素。考虑到作物种类多,建议首先选择播种面积大的作物制订灌溉用水定额,其他作物可以参照执行。

地域是制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另一个基本因素,但地域的情况较为复杂。一般而言,省的范围太大,制订的灌溉用水定额难以具有普遍性;用水农户的生产规模又太小,为不同用水农户制订不同的灌溉用水定额是不现实的;笔者认为县的范围较为合适,尽管县域内降水量、水资源基本条件仍有差异,但编制工作和监督工作可以依托水利局,较为理想。县域内自然条件等差异过大时,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地域因素。

2.2 硬影响因素水资源条件

水资源基本条件具有不可选择的特点,但水资源利用条件又具有可以改善的一面,例如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等。水资源紧缺但经济条件较好地区可以采用较低的灌溉用水定额,以利于现状农业用水适当转移到用水效益高的行业和部门;相反,水资源丰富但经济条件差的地区可以在一定时期内采用较高的灌溉用水定额,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以减轻当前发展农业的经济压力。

2.3 软影响因素 灌区运行管理、农艺措施、作物品种、田间水土管理、传统灌溉习惯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灌溉用水量,但是消除、控制这些影响一般不需要大的投入,同时也属于生产、管理的正常工作,故制订灌溉用水定额时要求把这些影响控制在统一且相对合理的范围内,不再单独考虑其影响。

3.关于编制灌溉用水定额方法的建议

制订生活用水定额、工业用水定额都高度重视实际用水过程的调查,其原因并非这些领域的试验资料不充分,理论分析方法不完备,而是基于用水定额是一个考核指标,只有符合当地的实际条件,才能顺利执行。同样原因,制订灌溉用水定额也应该把灌溉用水普查和典型抽样调查作为主要手段,并以当地现状调查资料作为分析和确定灌溉用水定额的基点。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作物需水量和水分生产函数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基于过去的灌溉试验资料分析计算灌溉用水定额,难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不少地区的实际净灌溉水量已经明显低于传统的作物需水量,而且由于抗逆品种的推广,提高了降水实际利用率,由于覆盖技术的推广以及不少地区减少灌水次数,降低了棵间蒸发等等,这些因素目前尚难以用普遍适用的定量关系描述。总之,尽管灌溉用水有长期的试验资料,有《节水灌溉技术规范》等作为计算依据,但仍应高度重视现状用水情况调查,并把它作为制订灌溉用水定额的出发点,否则难免脱离实际。

4.灌溉用水总量和用水定额的关系

灌溉用水总量控制的目的是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有效管理。按照这个思路,首先应确定可分配水量控制指标,这个指标主要依据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分配水资源的原则。各县依据这个指标,综合考虑当地各种优势,合理调整经济结构,优化配置资源,按照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要求,合理确定生活、工业、农业用水指标。农业用水指标包括灌溉用水和其他农业生产用水,还应逐步细化到农业用水管理单元(例如乡、镇),作为考核、管理现有农业用水和审批新增农业用水的主要依据。在灌溉用水定额按照作物确定后,影响灌溉用水总量的主要因素是作物种植结构和灌溉规模。应该看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是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种植结构调整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

“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经济增加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根本要求,因此也应该是灌溉用水优化配置的根本原则。但是种植结构调整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就是说,必须在灌溉用水总量受到限制的前提下,追求比较效益的提高。即比较效益的最大化是目标,灌溉用水总量是约束条件,种植结构、灌溉规模、灌水技术等是决策变量,是一个有约束的优化问题。在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不能满足一定种植结构下的灌溉规模时,不应简单地归结为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而应该进行具体的分析。一般而言,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不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明显时,应该首先考虑调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如果作物的经济价值相差较大,而灌溉用水定额相差不大时,应该首先考虑减小低经济价值作物灌溉面积。

灌溉定额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用水定额;农业;吉林省地方标准

中图分类号:TU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63-1

1 农业用水定额的确定

农业用水定额包括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畜牧业用水定额、渔业用水定额,其中农业灌溉用水所占比例较大,畜牧业用水定额和渔业用水定额可简称为其他农业用水定额。农业用水定额的确定,进行了灌溉试验,大量的调研取证,广泛征求和充分吸收了有关部门、行业、用水单位的意见,同时开展用水调查。结合计算值、调查值,综合并结合《吉林省“十一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近期节水目标(2010年)确定。

2 农业灌溉用水定额的确定

确定灌溉分区后,充分利用已有灌溉试验成果和灌溉水利用率测定分析成果,即根据作物需水量、有效降雨量、渠道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等数据,通过水量平衡分析计算在灌溉设计保证率为50%时各主要作物的斗口(井口)毛灌溉用水量。按灌溉面积对各主要作物斗口(井口)的毛灌溉用水量进行加权平均,得出分区、各主要作物斗口(井口)的平均毛灌溉用水量。再结合调查资料,当调查灌溉用水量小于灌溉实验成果测算的平均毛灌溉用水量时,灌溉用水定额采用调查灌溉用水量。当调查灌溉用水量大于或等于灌溉实验成果测算的平均毛灌溉用水量时,灌溉用水定额采用灌溉实验成果测算的平均毛灌溉用水量。

3 其他农业用水定额的确定

3.1 渔业用水定额

渔业用水定额是指规模化淡水养殖水产品的综合用水定额。渔业用水定额的制定主要考虑养殖池塘的水面蒸发、保持清洁水体的交换水量、斗渠(或井口)及以下渠系输水损失和鱼塘渗漏损失。

3.2 畜牧业用水定额

农业用水定额是制定长期供求规划,编制年度用水计划,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用水、节水评估,排污口设置论证和审批等工作的依据。编制农业用水定额是实施用水定额管理的前提,是落实总量控制与用水定额管理制度的需要;是资源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是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需要;是完善定额指标体系的需要。对促进节水,保护水环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灌溉定额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大田常规节水 灌溉试验 成果分析

【分类号】:S68

1前言

昌马灌区属国家大型自流灌区,1958年建成。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疏勒河(干流)中游的“玉门~踏实盆地”。地势南高北低,海拔1300m~1885m,地理座标东经96°25′~97°30′,北纬40°05′~40°35′,南北宽55㎞,东西长85㎞,横跨玉门、瓜州两县市,总面积3380㎞2,农业灌溉面积73.7万亩。

为推动大田常规节水技术的普及应用,研究分析采用大田常规节水技术在灌区灌溉管理工作中产生的实际效用,分别在灌区选择了玉门市柳河乡、瓜州县三道沟镇、河东乡3个农业灌溉指标百亩实测区,以不同区域的主要农作物和灌区新兴作物为实测对象,采取同一作物不同地块规格、不同农业措施、不同灌水技术之间对比测定灌水的方式,分析出了不同地块规格、不同农业措施和灌水技术的节水灌溉控制性指标。具体成果分析如下:

2、实测区基本情况

选定在本灌区内的柳河乡、三道沟镇、河东乡各确定了1个农业灌溉指标百亩实测区,共实测耕地面积440.9亩,涵盖16种作物,其中:小麦61.89亩、玉米23.1亩、瓜类91.55亩、孜然套茴香75.17亩、茴香45.41亩、葵花33.52亩、甘草30.5亩、花卉28.06亩、洋葱17.06亩、制种番茄9.92亩、番茄8.06亩、孜然套甜菜6.48亩、制种葫芦5.44亩、胡麻1.84亩、辣椒1亩、制种胡萝卜1.9亩。三个实测区综合粮经比例为19:71,基本与本灌区当年实际粮经种植比例相符。面积1.5亩以下小地块有57.25亩占13%、1.5~2.5亩中地块有246.53亩占56%、2.5亩以上大地块有137.12亩占31%。各实测区土地相对平整,且集中连片,种植结构基本上涵盖灌区主要作物种类,灌溉渠系配套完善,斗渠以上渠系完好无破损,有独立的计量设施,田间道路、林网建设状况良好,节水技术应用广泛,各类农业措施节水新技术、新方法等灌水耕作技术普及。

3、灌溉指标测定的实施方案

3.1实测的内容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作物不同地块规格的灌水轮次,灌水定额、灌溉定额、作物产量、亩均投入及产值;二是实测区综合灌溉定额、灌水定额。

3.2、灌溉定额实测的方法:从3月初春灌开始至10月底为灌溉定额实测时间。测定时严格按照要求的内容和测定方法,重点对不同作物、不同地块的灌水定额、灌溉定额进行了认真的记载,对作物的产量、产值进行了调查取样,获取了第一手实测资料。

①、重点实测田的确定:根据各实测区作物种类和耕地实际种植情况,每种作物选择1.5亩以下、1.5~2.5亩、2.5亩以上三种田块各1块作为重点实测田。

②、灌水日期的测定:灌水日期按照实测区各类作物的实际灌水日期进行登记。

③、灌水定额的测定:灌水定额的测定对象为重点实测田。采用各渠道现有的量水设施(机井、断面量水)对每一块重点实测田的每次灌水量进行精确计量。对同一地块“二八闭口” 与“蹬埂闭口”的灌水时间和灌水量、灌水深度进行了分别测量、记载和对比分析。

④、实测区综合灌水定额的测定:每轮次灌水时详细记载实测区耕地的灌水量、灌溉亩数,计算得出实测区的综合灌水定额、灌溉定额以及各类主要作物的灌溉制度。

⑤、产量产值的测定:作物产量和亩均投入及产值采取逐户逐地块登记调查的方式进行统计。从3月下旬春灌第一轮水开始至10月中旬农作物收割,测定组成员对每一块耕地的投入、产量、产值等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入户调查登记,准确掌握了一手实测资料,重点对1.5亩以下、1.5~2.5亩、2.5亩以上三种地块的产量、产值、单方水产量、单方水产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

4、灌溉指标测定资料分析

从测定区的实测资料来看,各类作物整体上呈现出了随着地块面积的减小,灌水定额、灌溉定额降低,亩产量和单方水产值增加的趋势。根据大小地块灌溉指标和产量产值的差异,探索大地改小措施的节水效果和经济效益,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4.1大地改小节水效果分析

为探索通过大地改小农田节水措施后的实际节水效果,我们根据实测资料对各类作物的灌水定额、灌溉定额两个指标分别进行分析。

①灌水定额分析。

从灌水定额对比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所有的作物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作物的灌水定额随着地块面积的减少显著降低。以小麦为例:2.5亩以上地块的平均灌水定额112m3/亩,2.5—1.5亩地块的平均灌水定额106 m3/亩,与2.5亩的大地块比较,灌水定额降低了6m3/亩,节水5.4%;1.5亩以下地块的平均灌水定额96m3/亩,与2.5亩以上的大地块比较,灌水定额降低了16m3/亩,节水14%,与2.5—1.5亩的中地块比较,灌水定额降低了10m3/亩,节水9.4%。充分说明小地块比大地块节水,通过采取大地改小的农业节水措施,可有效降低灌水定额。

②、灌溉定额分析。

从灌溉定额对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块的作物的灌溉定额差异显著,趋势明显,不同作物的灌溉定额均呈现出随着地块面积的减小,灌溉定额降低的态势,特别是高耗水作物的降幅更加显著。仍以小麦为例:2.5亩以上地块的三个实测区平均灌溉定额为674m3/亩,2.5—1.5亩地块的平均灌溉定额568m3/亩,与2.5亩以上的大地块比较,灌溉定额降低了106m3/亩,节水15.7%;1.5亩以下地块的平均灌溉定额为511m3/亩,与2.5亩以上的大地块比较,灌溉定额降低了163m3/亩,节水24%,与2.5—1.5亩的中地块比较,灌溉定额降低了57m3/亩,节水10%。由此,充分说明小地块比大地块节水,通过采取大地改小的农业节水措施,可有效降低作物的灌溉定额。

从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小地块比大地块节水,通过采取大地改小、土地平整等农田节水改造,以及推广常规节水灌溉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指标。

4.2经济效益分析

为探索通过大地改小农田节水措施后的实际经济效益,根据实测资料对各类作物的产量、产值两个指标分别进行分析。

①、作物产量分析

从亩产量对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不同地块的各类作物的亩产量差异显著,趋势明显。不同作物的亩产量随着地块面积的减小均呈现出适度增加的态势。以小麦为例:2.5亩以上地块的亩产量540kg,1.5—2.5亩地块的亩产量达到548公斤kg,与2.5亩的大地块比较,亩产量增加了8kg,增产1.5%;1.5亩以下地块的亩产量558kg,与2.5亩的大地块比较,亩产量增加了18kg,增产3%,与1.5—2.5亩的中地块比较,亩产量增加了10kg,增产1.8%。由此,充分说明小地块比大地块的亩产量高,通过采取大地改小的农业节水措施,可有效增加作物产量。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明显地看到,小地块的经济效益比大地块高。通过采取大地改小、土地平整等农田节水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措施,可有效增加产量产值。充分用实例证明农业常规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5、结语

通过上述资料对比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地块规格的大小对灌溉定额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着地块规格的缩小,灌溉定额随之降低,作物产量随之增加,单方水产值随之增加。通过采取大地改小、土地平整等节水措施后,节水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显著。

上一篇:灌溉设备范文 下一篇:园林灌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