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

时间:2023-03-08 18:45:38

工业分析与检验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1篇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 特色专业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4-02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要求对工业生产的原料、辅助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等进行分析检验,从所得的化学组成及含量来判断其品质的一门学科,是分析化学在工业生产实际应用上的一个分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业生产的“眼睛”之称。随着河池市矿冶工业的迅速发展,在生产中各种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企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技术、技能方面,而且特别强调职业道德、责任心、团队意识、创新意识、行业知识等综合素质。现在企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已有10年的办学历史 ,2004年招收第1届工业分析与环境监测专业高职大专生,2005年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更改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确立了“立足河池、面向广西”,以河池地方经济建设产业需要为主的办学理念。自2004年办学以来,为了满足河池市矿冶工业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学院先后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建、课程体系的改革、“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强了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软硬件资源的改革。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一、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严格按照广西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以改革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为核心,以培养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注重提高办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加强教学基本建设,突出办学特色, 系统加强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对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

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背景

河池市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全市11个县市(区)都有矿藏,已探明的有锡、锑、锌、铅、铟、铜、铁、金、银、锰、砷等43个矿种205处。锡储量占全国的二分之一,铟产量居世界前列,锑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一,铅、锌等金属储量名列全国第二。河池市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把具有河池特色的有色金属工业做大、做强和做好,冶金、选矿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规模。由于河池市属贫困山区,人才奇缺,不少企业新建或扩建,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加上人才外流严重,造成了企业生产效率不高、资源浪费大和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在生产中,要降低生产消耗、提高产品质量、保护环境、确保安全生产等,都需要工业分析与检验提供必要的和可靠的分析检验数据作依据,企业迫切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目前广西开设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高校虽然有几所,但与矿冶有关的并不多,因此,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颇具特色的专业。

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同时坚持“知识本位”,以培养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以河池市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了“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了“专业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实际生产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操作过程对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每年都会结合河池市矿冶工业特色,组织专业调研队伍深入厂矿生产一线和聘请企业有多年生产一线工作经历、且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专家,共同讨论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需求及相应职业能力,形成专业改革调研报告,并根据职业能力需求设置和开发课程,着力构建充分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解决培养目标定位问题。

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课程质量高低与否,课程实施是否有效,都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它对高职人才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一定的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由于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时间比较短,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还是按照学科构建。当然学科课程也有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等优点,但从目前高职生就业情况来看,技能是第一位的。显然,按学科构建的课程体系已不适应高职生的培养。因此,要使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生产相适应,必须对课程进行改革。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充分了解专业与行业现状在基础上,以“素质核心,能力本位”为课程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基于生产实际的项目化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在整个课程体系建设中,邀请冶金、化工企业相关专家全程参与,通过对河池市的矿冶企业的认真调查,学院确定将矿石分析和冶金中控分析两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教材分别采用由冯忠伟教授主编的《矿石分析》、施先义教授主编的《冶金中控分析》。制定并完善所有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并建立完整的电子教案及相应的试题库。

五、研究生层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在适应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职教师资建设模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搞好专业建设、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通过培养、引进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具有研究生学历且具有工程师以上职称或具有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如有计划地安排具有研究生学历但实践技能不高的教师到企业生产第一线学技术、练技能,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积极引进企业中具有一定学历基础且技能优秀的人才来校进行定期培训或举办讲座,通过再培养的途径提高教师的“双师型”水平;聘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注重科研工作的推进和教学研讨会的开展,促进校企人员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等。通过以上措施,学院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层次“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较低及来源渠道单一的现状,建成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具有硕士学位和高级职称,实践应用能力较强、教师素质与学生培养目标相适应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满足了专业建设的需要。

六、“双证制”教育特色的形成

职业资格与职业劳动密切相关,不仅能准确、直观的体现职业的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而且能反映劳动者从事该职业所需达到的实际工作水。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能取得毕业证书,而且能同时取得一种或多种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院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将专业技能证书所要求的内容与学历教育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计划的制订结合起来,促使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两个体系有机融合,体现职业标准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努力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形成学院特有的办学特色。目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鼓励和正确引导学生参加的证书考试有化学检验工(中级/高级)、食品检验工(中级/高级)、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高级)等与行业密切相关的证书。

七、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主体教学之一,它的成功与否是高职教育能否真正办出成效、办出特色的关键。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建成了基本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严格依照培养高级实用型职业技能人才的要求,贴近生产应用管理第一线的办学思路,逐步完善了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校内实训实践所需的仪器设备,塑造了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实际工作场合相一致的职业环境。目前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基地设有基础化学实训室、分析化学实训室、工业分析实训室、破碎选矿实训室、中控分析实训室、冶金技术实训室及仪器分析实训室等主要实训室。设备方面增添了电子分析天平(15台)、示波极谱分析仪、硫份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微波消解仪、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中大型仪器。另外,学院充分利用学院位于有色金属之乡,靠近生产企业的优势,按照“校企共建、互惠互利”的原则,与周边7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形成校企资源互补、资源共享型的校外实训基地。如河池市南方有色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广西金山铟锗冶金化工有限公司、广西堂汉锌铟有限公司、华锡集团凤凰矿冶分公司等企业。

总之,工业分析与检验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高职院校应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使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不断适应现代化企业生产一线的发展要求,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不断提高专业知名度,把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成为具有显著特色和较高社会声誉的特色专业。

【参考文献】

[1]丁文捷,栾崇林.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世纪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人才[J].广州化工,2006(2)

[2]张小康,张正克.工业分析[M].北京:化学化工出版社,2008

[3]万琼.关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27)

[4]左国强,周鸿燕,崔海燕.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探[J].河南化工,2011(2)

【作者简介】易灵红(1983- ),女,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基础化学教学。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分析;检验;方法

中图分类号:TQ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045-01

间二甲苯的分析与检验很多时候应用共沸精馏法、反应蒸馏法、磺化法、吸附分离法、络合法,着重介绍了间二甲苯的各种生产技术,对国内外的生产现状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提出了间二甲苯的检验规程。

MX主要有以下应用;MX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制取IPA。第一做异构化的原料, 生产PX和OX;第二作溶剂或调和汽油的组分,它可以和多羟基醇反应生成聚酯树脂, 少量也可以用作醇酸树脂。IPA另一个主要应用是作为生产改性PET 树脂而与PTA 共聚的单体,IPA 可以提高树脂材料的强度、韧性、抗疲劳和抗腐蚀性,MX经氨氧化可制取间苯二腈,它是低残留、低毒、广谱、高效的杀菌剂百菌清的中间原料,用在聚酯和氨基甲酸乙酯表面涂料上,它可以降低树脂的熔化点,减缓结晶速率,第三生产树脂和精细化工产品。偏苯三酸酐制备工艺有两种,一种以偏三甲苯为原料,另一种以MX为原料。间二甲基苯胺是合成农药、兽药、医药和染料等的重要中间体,后者是以MX先与CO反应合成间二甲基苯甲醛,然后经氧化、脱水制得偏苯三酸酐。由间苯二酰氯与间苯二胺合成的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树脂可制成纤维、薄膜和涂料,MX 经空气氧化可制取间甲基苯甲酸,该品可作药物甲苯二乙胺的中间体,也可用于农药的生产,IPA 第二大应用是作为表面涂料,其中利用MX 生产其衍生物是新兴开发的用途,此外还可以提高颜料的着色性。这些应用在近些年中会有所增加,因为它们比传统的溶液涂料在环境问题上更容易让人们接受。是性能优良且用途广泛的环氧树脂固化剂,也是合成聚氨酯树脂及尼龙树脂的原料。主要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固化剂、水溶性醇酸树脂涂料、聚酰亚胺工程塑料、聚氯乙烯耐热增塑剂等价值很高的精细化学品。生产胍基树脂和间苯二甲基二胺的中间体,间苯二甲酸的最大用途是制造不饱和聚酯树脂,以及制造醇酸树脂;并用于生产环氧树脂固化剂。IPA还可以用来生产磺化间苯二甲酸酯,玻璃钢制品、卫生洁具、建材、不饱和聚酯及高档聚酯和高级聚酯涂料面料等将有更大的发展,这种酯类化合物用于制造聚酯纤维。这种IPA改性的PET广泛地应用到包装行业。使用IPA而不用低成本的邻苯二甲酸,可以提高表面涂料的水解稳定性、具有更高的耐久性和抗气候性,特别是在机电工业方面,间2二甲基苯胺别名2,4-2二甲基苯胺和2,6-2二甲基苯胺。由偏苯三酸酐与芳香二胺合成制备的聚酰胺2酰亚胺,偏苯三酸酐是发展新型材料的重要原料,具有很高的耐热性能及良好的绝缘性能,用于耐热电线绝缘漆,可在220℃条件下长期使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MX 经过磺化、碱溶可得到酚类产品,作为多种农药的原料,以及生产环氧树脂固化剂、橡胶防老剂、增塑剂、偶氮染料等。更少量的IPA也用于制取一些特殊产品,如聚酰胺纤维、液体结晶聚合物、聚芳酯以及其它需求量较少的产品,该产品是以MX为原料,进行硝化、异构体分离、镍催化剂液相加氢制得,利用MX 可以生产下述产品,这些产品典型地用于高耐久性、高固含量或粉末状涂料中。这种树脂制成的芳族聚酰胺纤维(即芳纶)具有优异的电绝缘性、尺寸稳定性和耐热性。IPA 的最大应用是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 这种树脂可以应用在建筑、交通和海洋领域。

由于裂解汽油中含有二烯烃等易聚合成胶状物的极活泼化合物,原料中的环烷烃转化成为芳烃,烷烃转化为芳烃或燃料气,芳烃原料开始转向催化重整、甲苯歧化和裂解加氢汽油。邻二甲苯和间二甲苯的沸点差是5.29℃ , 对二甲苯和乙苯的沸点差是2.18℃ ,吸附法和深冷结晶法是可以直接生产对二甲苯的工业化方法共沸蒸馏法、反应蒸馏法可以直接分离出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与间二甲苯的沸点差小,传统精馏方法不能分离这两种异构体。经过催化重整过程,重馏份有利于生成二甲苯。原料类型对产品结构有很大影响,轻馏份原料有利于生成苯,分离二甲苯比较容易,歧化过程不生成乙苯,但二甲苯的生产成本比催化重整或裂解汽油高,其中磺化法、吸附法和络合法是可以直接生产间二甲苯的工亚化方法磺化法是比较落后的工艺,乙烯生产的原料三分之二以上是天然气和凝析油,裂解汽油中回收的芳烃很少,在裂解汽油进一步加工前必须先加氢处理。煤焦气由煤气、焦油和水组成,其中焦油中含有甲苯和二甲苯。

络合分离的间二甲苯可以单独作为产品,也可异构化制取对二甲苯。络合法是利用一些化合物与二甲苯异构体形成络合物的特性来达到分离各异构体的目的。在不加入BF3时,烃和酸的互溶度

吸附分离法是工业化并迅速处于领先地位的二甲苯分离方法。吸附塔采用Sorbex模拟移动床,分子筛吸附剂,一起进加热炉,加热到反应温度后进异构化反应器,塔顶脱除轻组份,塔底流出物进脱邻二甲苯塔,每隔一定时间,其它采用气相分子筛RAX1吸附分离间二甲苯。Sorbex工艺为液相吸附工艺,吸余液经吸余液罐进入吸余塔,塔顶蒸出甲苯作脱附剂,在一特定时间,吸余液为间二甲苯,经冷却后进入吸余液罐,组合工艺由精密分馏、吸附分离和异构化三个单元组成,吸附间二甲苯的专利技术有以邻二甲苯为原料,原料邻二甲苯或含低乙苯的混合二甲苯与反应产物换热,脱附液经中间罐进入脱附液塔,利用模拟移动床生产间二甲苯达到生产高纯度的间二甲苯,其余的返回原料罐作异构化原料,塔顶蒸出脱附剂甲苯。吸附剂选择吸附对二甲苯,反应物料经换热冷却后进脱轻芳烃塔,接衡时用经加热、蒸发的甲苯作脱附剂进行脱附,脱附液经冷却后进入脱附液罐。分子筛固定不动,经加热、蒸发进入吸附柱,置换出吸附剂中残留的间二甲苯,脱邻二甲苯塔顶蒸出间、对二甲苯经蒸发器蒸发并加热进入吸附柱,料口的切换靠旋转阀实现,塔顶蒸出邻二甲苯返回作异构化原料,进出料口越多越接近于连续,塔釜高浓度对二甲苯一部分去吸附作置换剂,置换过程是用脱附下来的对二甲苯作置换剂。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 职业技能 课程设置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许多行业如冶金、化工、食品等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都很大,然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学生仍然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矛盾的关键在于,企业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技能强的高素质人才,而高职院校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模式上受到传统教育的束缚,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以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行了探索。

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1.1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我国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起步较晚,在课程设置上,多数高职院校偏重理论课程的教学,忽视了实训技能课程,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到很多理论知识,但却不能很好地运用,毕业后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心理,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考核方式单一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成绩评定基本上是由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一般没有详细的评分标准,一般由任课老师主观给出一个分数,期末成绩由任课老师根据考卷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考试的结果,不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实践技能的提高。

1.3教师综合技能还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接受的是大学学科传统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从本科院校走入高职院校后,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实践技能的应用明显不足,不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和需求,导致教师在授课时只重视理论的讲解推导,而实验内容比较少甚至没有,进而学生也更热衷于学习理论性强的知识,对动手实践没有热情,这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的。

2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技能培养对策

2.1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课程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理论课程的设置以“必需、够用”为度,不盲目追求基础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结合企业的现状,贴近市场,根据企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相关课程可进行适当的重组和整合,如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整合成一门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在教材选用方面,我们尽量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实用性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同时,增加实践训练课时,每门课程可开设相关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在每学期还安排几周校内实训,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如分析天平的使用、滴定操作、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耐心指导。通过训练,学生操作的规范程度、耐心、信心都大大增强。

2.2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强化实践教学的考核

在学生成绩评定方面,除了要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外,还应对实践技能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不能只以实习报告定成绩,要对实验过程综合考核。监考老师全方位跟踪学生,根据学生操作步骤是否正确、操作是否规范、结果计算的准确度与精确度等对学生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使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落到实处。

2.3教师要与时俱进,提高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师要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分析检验的理论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实践运用。目前,我院十分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娴熟的实践技能;既可以胜任理论教学,又可以指导学生实践。云南锡业职业技术学院是企业办学,通过校企合作,教师可以下厂矿实践学习,提高实践技能,成为“双师型”教师,也可以聘请企业的工程师来兼任教师,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

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将文字、动画、图形、声音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分析天平的使用时,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由于初次接触很难看清楚,可以把相关视频资料重复播放给学生看,通过视频直观的演示,学生可以看得很清楚,也减轻了教师的劳动强度。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了解先进仪器和相关技术的前沿发展,将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4开展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

职业技能大赛要求选手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通过比赛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职业技能。在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可以与企业接触,向企业和社会展示自己的技能,使企业了解学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也为企业选拔人才带来了方便。在我院举办的“冠捷杯”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职业技能大赛既是对学生的挑战,也是对教师的考验,“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在指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教师更要加强学习,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规范操作,熟练地掌握技能,这对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有明显的好处。

2.5以职业技能鉴定为载体,推行“双证书”教育

学生的职业技能究竟能达到什么水平,需要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来检验。职业技能鉴定能激发学生培养专业技能的自觉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相互补充,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也便于企业选择人才。我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全部参加云南省第72职业技能鉴定所化验分析工技能鉴定。考试内容包括:碘量法测定铜合金中的铜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工业循环用水中总铁的测定。考试过程中,考官全程跟踪,对学生现场提问,观察学生操作是否规范、滴定是否过量等一一记录并打分,再根据学生数据处理的结果综合评定,参考学生的合格率可达98%。学生在就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化验分析工证书,深受企业欢迎。

3 成效和展望

通过这些培养方法的改革,我院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已初见成效,学生的操作规范程度提高,学习积极性增强。同时,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促进,推动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今后,我们始终要以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线,使学生掌握企业必备的技能,与企业岗位实现无缝对接,真正成为适应社会的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晓华,丁文捷,栾崇林 等.对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的思考[J].广东化工,2013,40(2):148-149.

[2]尹沾合.职业技能竞赛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的作用分析[J].大众科技,2013,15(163):131-132.

[3]姜晖.工学结合,双证并举――推进工业分析专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实践探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25(2):122-124.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工业分析;检验专业;校企合作路径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4.027

0 前言

对于高职工业分析、检验专业来讲,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学习的机会与展现自己的平台,也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实践操作经验与技能,在全面提供学生就业竞争实力的同时,也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满足岗位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因此,为了不断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联系,各院校应进一步探索、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加强教育人才模式创新。

1 注重课程体系的构建优化

(1)全面分析典型岗位工作任务。通过相关企业的深入调研,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全面分析,以及与企业技术专业对工业分析、检验工作的探究得出,建材生产控制、产品分析,以及化工生产就控制、环境与检测分析等是该专业的主要职业岗位,在此基础上,明确、认证了其中包含的相关实际工作任务,其中原料质量、产品指标控制;煤炭质量、化妆品有害物质控制;工业用水质量控制;标准溶液制备、硅酸盐成分检测等是该专业较为典型的工作任务。各高职院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对现行专业课程体系做出恰当调整,以此来全面适应校企合作探究[1]。

(2)加强课程体系构建优化。通过联合企业技术人员、专业带头人,以及相关专家做出的分析与认证,针对工业分析、检验职业岗位特点,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设计拓展需求与相关技能发展特点,划分出了以下几个学习领域:仪器分析测试、化学分析检测技术;生产质量控制与管理、水质监测设计与实施;化验室组织与管理;设计与实施大气、废弃检测等内容。针对上述内容,各院校可以针对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生产过程与特点,对职业岗位提出的各项素质、能力要求,构建出能够整合基础知识、专业与通用技术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教学组织方案,从而真正实现岗位职业能力、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协调统一,也拓展出更新颖、多样化的校企合作途径。

2 构建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工业分析、检查专业教学目标与特点的分析,联系现阶段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各院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企业合作,构建出新型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要结合企业生产发展需求,将实践教学内容恰当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开放性、职业性与实践性特点[3]。

首先,应将第一学年氛围两个学期,主要开展的应是基本素质、技能的培养,而此阶段的各项教学活动,主要可以安排在校内实训教室内进行;其次,第二学年应合理划分成三个学期,主要开展的是职业素质、专业技能方面的教学活动,此阶段的各项课程主要应安排在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室,或者是校外实训基地来完成,真正实现校企有机融合;再者,第三学年应合理划分为三个学期,主要开展的是职业岗位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等课程,此阶段的所有课程都应安排在校外的实训基地来进行,以此来确保学生可以真正获得实践学习的机会,真正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此外,该模式的专业实践环节所拥有的学时应占据整个教学时间的一半以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职业素养、专业技能的培养替身提供有力保障,才能够将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才能够培养出更多能够全面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变化的高素质人才。

3 改革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结合高职工业分析、检验专业课程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发展特点,为了能够引导学生更积极、全面的思考探究,全身心投入到实践学习中,从而进一步提升授课水平,就必须要重视起相应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

首先,对基础知识与技能课程来讲,应科学灵活的运用案例教学、分组讨论法等方式来设计组织各项教学活动,要尽可能的在校内实训、一体化教师来进行,真从而真正做到精讲多练、讲练整合的教学目标。

其次,对于职业素质与专业技能课程来讲,应在校内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式,如,项目教学等方法来进行相应教学活动的组织,紧紧围绕虚拟工作任务的布置,以及社会产品等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锻炼、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与实践操作等方面的能力。

再者,对于综合、岗位技能培养课程来讲,应主要安排在校外的实训基地开展,这样学生可以真正到企业车间里,对企业设备、技术进行熟悉与操作练习,并有车间选聘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实训负责教师来对实训教学活动进行共同管理,从而将校企合作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也以此推动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2]。

最后,对于师资队伍、教学实训条件建设优化等方面,各高职院校也要不加强与企业的科学融合,并在合作探究中真正形成过程、成果共管共享,以及人才、责任共育共担的合作办学机制,从而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途径,在充分挖掘、利用院校与企业资源优势的同时,也在此过程中探索出更新颖、科学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4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一种可以科学整合学习、工作的教育培养模式,是现代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重大创新与改革发展,是真正实现企业、学生与高职院校三赢的重要途径。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各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以及企业发展特点需求,πF蠛献髯龀鼋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龙,周学军,皮燕萍等.对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改革的探析[J].职教论坛,2010(11):49-51.

[2]张浏彦.高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6(05):5.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技能大赛;启示

一、技能大赛简介

(一)技能大赛的发展

2006年首届技能大赛在江苏常州工程职业学院举行,原名化学检验工赛项,在2012年教育部列为首届全国石油和化工类赛项,到2016年已经举办10届20场,举办情况见表1-1,由表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参赛的队伍在逐年递增,可见这一赛项受到全国各个级别的职业院校的重视。技能大赛比赛内容可分为2个部分:理论考试和实操考试。其中后者在最后的比赛成绩中占有较大比重,比赛以2人组成的团体形式展开,最终成绩以2个参赛队员的各项成绩之和。

(二)技能大赛备赛

我院技能大赛的备赛阶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选、备赛省赛、备赛国赛。初选阶段,我们主要针对本院化工专业的在校生进行宣传,对有意向参与比赛的学生进行专业理论和心理素质两个方面的测试,坚持“鼓励参与,公平竞争”的原则;在第二阶段,将初选中挑选出专业知识扎实、心理素质过硬的学生作为种子选手,重点培养。准备参与省赛的选拔,由于能够参与比赛的只有2名选手,在这一轮中,我们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实行淘汰制,轮轮竞赛,让选手在每次模拟比赛中提升实操水平,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心理素质。同时,在日常训练过程中,还要给选手讲解比赛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及应对措施;在第三阶段,我们主要坚持“集中训练,各个击破”的原则,针对参赛选手的各项弱点,提出应对措施,逐个击破,最终提升选手的整体水平。

(三)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

技能大赛所设考试内容主要来自于企业的实际生产,旨在引导职业院校教育向职场要求靠近,这一点在实操比赛环节尤为突出。从2006年第一次举办技能大赛以来,实操的考试均为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内容上稍有更新。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检测仪器有检测面广泛、操作简单易行、价格便宜、性价比高等特点,因而在很多企业中都被广泛应用。技能大赛实操部分评分标准来源与企业试剂生产,在此基础上,更标准、更细化。可以看出在技能大赛中,无论是比赛内容还是评分标准都来源于企业,同时要求更高。

二、技能大赛的启示

(一)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的标准化

分析实验中涉及的玻璃仪器的种类及要求较其它实验而言更多、更高,而技能大赛中实操考核部分就是考察选手对常用玻璃仪器的使用规范性和流畅性。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技能大赛的举办更像是无形的指挥棒,督促着参赛院校的授课教师在日常实验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的标准化,同时要将各项操作细化,最终在标准化、细化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整体实验操作水平,为技能大赛提供更多优秀的选手。

(二)提出了“理-实”一体化的实验教学理念

传统的分析实验都是在基础实验室里完成的,教师会在学生开展实验之前进行简单的讲解,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使学生忽略了理论,只会简单的重复实验步骤。而选手若想在技能大赛的实操部分获得高分,除了熟练得完成基本实验操作外,还有具备临场应变能力。这个就需要选手在掌握扎实理论基础上对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要培养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在学生实验之前和过程中,将原理讲深、讲透,并且在实验过程中设置重重障碍,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理论来自行解决问题。教师应当将这种理念贯穿与整个实验技能教学中,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技能大赛提供更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三)延伸了技能大赛的精神

大赛所提倡的精神是“精益求精、求真务实”。要求参赛者秉承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完成实验内容和数据运算。同时还要一定的应辩能力,在考试现场对各种紧急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并迅速的进行处理。在日常的实验教学活动中,可以将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灌输给学生,同时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并由表观推断结论;同时也要求学生不对实验数据进行编纂和篡改,并会对不合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最终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这些精神正是大赛所倡导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能力,为其后续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作为职业院校指挥棒的技能大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走向。宏观上,在全国赛事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从侧面上反映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能力。参赛院校为了能在比赛中崭露头角,那就会按照技能大赛进行各项调整,很多院校建立了大赛系统:包括后勤、规章制度、教师培训到获奖学生的职业规划等,从而形成了大赛良性循环;微观上,大赛也对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起到了优化的作用,使得参赛院校培养学生更向实践性、综合性及规范性的方向发展。综上所述,职业院校要好好利用这一全国赛事,将职业教育推向新的纪元。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6篇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

《仪器分析》是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它是一种工具,广泛应用于化学化工、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药物医学、环境科学等众多领域[1-2]。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生产第一线需要的, 能够从事原料、中间产品检测、工艺过程监测及最终产品检测等工作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分析检验工作常规手段的仪器分析,成为分析类专业的主干课程。针对工分专业的培养目标,我校在《仪器分析》课程中将仪器分析方法与检测过程结合起来,开展基于工作情境的《仪器分析》项目化教学实践,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项目化教学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3,4]。我们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化教学,一线教师深入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根据岗位及工作任务进行岗位能力与职业要求分析,从而确定《仪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的选取、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实践与课程考核均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来实现的。

一、教学方法

(1)教学场景设计:课程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教学情境―分析测试中心,教师担任测试中心主任,学生的角色根据工作需要可以是资料员、化验员和项目组组长。学生以每4~5人成立一个项目组,每个项目组均负责测试中心的分析检测项目。

(2)教学过程的引导:指导教师通过问题引入,启发项目小组成员讨论制定工作方案并完成任务。

二、项目的选择与优化

选择确定项目是项目化教学的重要环节。上半学期项目化教学共选择了五个项目,这些项目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以及学生本身的接受能力确定的。五个项目的安排顺序是理论由浅入深,难度逐渐加大,综合性逐渐增强。既与书本的知识紧密结合,又突出了技能培养,让学生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实现课程内容中所提到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掌握所必需的职业能力。

三、课程单元的设计

我们以一个项目的一个子任务完成作为一个单元。教师的备课都是以单元形式进行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客观上也被分成这样的单元进行。这种单元教学的设计要点是:

(1)将课程内容按照实施时间划分为单元。确定每单元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

(2)设计能力的训练过程,确定演示、实验的内容,做好实践教学的各项准备。

(3)设计课程内容的引入、驱动、示范、归纳、展开、讨论、解决、提高、实践等过程。

(4)课程的评价标准和课程所有的活动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四、课程单元教学设计的实例

本次课标题 目视比色法测定水中的铬

教学

目的 掌握目视比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二苯碳酰二肼的显色条件;会熟练使用比色管。

教学

五、项目方案实施

在项目组组长的主持下,依据实施方案,对小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项目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每个成员在推进自己的任务时,要与组内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要让所有成果组内共享,以更好地推进个人任务及整个项目。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项目实施方式,有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参考文献:

[1]黄一石.仪器分析[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2]贺志安.检验仪器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焦泽昌,李艳.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实施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003(4).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工作过程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其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矛盾仍然是教育结构与经济结构发展不协调,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近些年,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采取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等有力的措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且后劲十足,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企业所需要实用高技能人才,得到市场与社会的广泛认可。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化工技术类的一个专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素有工农业生产的“眼睛”和科学研究的“参谋”之称。作为一种检测工作,其行业覆盖面宽,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实训技能的熟练掌握尤为重要。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练地运用化学分析及仪器分析等分析检验技术对生产原料、中间产品及成品等进行质量检验及监控,从事石油化工产品检验、药物检测、产品开发、化验室管理及环境监测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更需要熟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重庆能源职业学院学习借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结合实际情况,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体系探索。

1 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职业教学思想

高职高专学生总体来说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生的学习情绪化较强,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而对于内容枯燥的内容则学习效率较低。不喜欢纯粹的理论知识学习,热衷于通过实际动手能力来获得知识。作为高职高专教育,实践教学是其一大特色,可以利用学生对实践性环节的学习兴趣明显高于理论课程学习这一特点,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应用与掌握;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主,缺乏技能与实际需求的衔接。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缺乏企业实际经验。这种传统教学的弊病就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到企业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参与率低,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路。以学生为中心,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工作能力为核心,大力培养技能型适用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到企业的零适应期,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理论知识够用、实用,通过综合性的职业技能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实训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2 基于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教学思路

2.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内容的设计

职业教育是为服务当地经济建设为根本任务,所以实训内容应结合当地大多数企业的实际需求,从通用基本技能的培养着手,根据学生的吸收消化能力,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设计实训教学内容。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高工和教师代表组成实训教学开发小组,由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学生的就业范围广,涉及行业多,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调研。以学院校企合作的企业为主要调研对象,搜集企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群工作任务、能力要求,分析得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从实际工作任务中选取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教学法处理,设计成为符合教学认知规律的教学情境,完成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实训教学领域的转换。实训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以专业基本技能、专业通用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三段式进行设计。专业核心技能实训设计以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学生选择任一实训课题,由6~8人组成一组,小组利用三周时间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与实训教师讨论实训方案的可行性,讨论审核通过后小组批准进入实训基地进行课题实训。

2.2 任务导向教学模式

行动导向法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成果,对德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目前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也在大力提倡学习和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它是以能力为本位,以行动导向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要求教师创设一种仿真工作实际的学习环境和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载体,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具体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用脑,而是手、脑、心共同参与,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专业技能、加强团结合作。选择任务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验法等,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个人能力集成于学生“能力的实训过程”中。在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实训教学中,根据实训内容和阶段的不同,所选取的教学方法也有所不同。

2.3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毕业直接上岗,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是“零”距离对接。这就要求高职教师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际操作。没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要想培养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型应用人才将是一句空话。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要重视理论水平,更要重视实践。专业教师可以通过参与生产实践、参与教学科研工作、承担技术项目等途径使教师从“能力”和“素质”上达到“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我系采取“送出去”,“请进来”和“岗位成才”等办法加强师资培训培养,以“双师型”标准建立新的教师岗位职责,实训教师既熟练操作技能,又能教授理论知识。不再按传统的办法将教师分为专业理论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

2.4 实训条件的多样化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推动校企合作,实现校园实训内容与企业实际工况的无缝对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保证基本的配套设施,校外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打造一个企业化和社会化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走向企业,让企业走进校园。校内实训基地实训设施根据实训内容不断添加和完善,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更要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平台,为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岗位实习奠定基石。

3 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教学实施

根据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实训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操作能力,进行实训内容设计。学生先进行必备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再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实训。让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来培养职业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的一体化,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8(3):18-20.

[3] 胡伟光.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辽宁高职学报,2005(3):50-52.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8篇

关键词: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省级特色专业 石化行业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一直准确定位于培养石油化工行业高素质的化验分析高技能型人才,具有鲜明的石化行业特色。石油化工产业是湖南省最大的千亿产业群之一,是湖南省的支柱产业,“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拉长在湘石化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石化产业集群。本专业的定位适应湖南石化产业“十二五”战略发展要求,满足了全省石化产业和岳阳区域经济发展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院的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被确立为“湖南省高等职业院校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关于如何建设“省级特色专业”,我认为应突出“特色”二字。本专业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本专业由长炼职工大学、长炼职工培训中心、湖南长岭石油学校和长炼技工学校的分析专业合并而成,本专业出身于石化企业,石化行业背景深厚,校企融合度高;二是石化产业为湖南省支柱型产业,本专业服务于地方经济,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三是湖南石化职院坐落在岳阳市云溪区这一湖南省石化产业基地腹地,毗邻中石化长岭分公司和巴陵分公司、岳阳云溪化工园区,本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深入企业,感受石化企业文化,学习操作技能,形成职业化素养。本专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建设湖南石化分析检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专业。具体而言,“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建设“省级特色专业”应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 建设“校企一体、共生共荣”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CEA(长岭地区经济合作协会)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湖南石化职院的办学母体——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简称“长炼“)的联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建校园文化与职业文化、共管毕业生就业,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培互聘,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做到“资产运用一体化、教学培训一体化、育人用人一体化、专兼职教师一体化”,形成“校企一体、共生共荣”的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为加强学院与企业、地方服务机构的信息沟通,促进校企合作机制有效运行,本专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信息化市场运作平台。该平台使本专业学生方便在长岭地区企业实习和就业、共享政府职能部门搭建的高技能人才用工、培训信息平台,同时,学院还将与地方和国内规模较大的化学工业园区、信息咨询公司等合作构建信息交流平台,切实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保证专业人才“订单式”培养比例达到50%,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 创建“工学结合两主体、校企合作三对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应以“能力本位”为主体,兼融“知识本位”,充分结合企业分析检验岗位的核心竞争力,把学生分析检验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职业态度、职业品格的形成,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的分析检验人才。依托办学母体企业——中石化长岭炼化公司及相关企业,实现学校与企业“两主体”育人,继续深化已有的“2+1”、“双证书”、“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形成“学校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专业应每年对岳阳、湖南省和国内石化产业发达地区各进行一次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研,撰写年度市场调研报告,结合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紧贴市场需求。面向地方区域企业,依托行业企业,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共同制订工学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培养过程对接企业工作过程,学校教学内容对接行业先进技术,学校教学活动对接岗位生产实践”,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全程参与”的订单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强化订单培养,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质量监控等,主要由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把关,加强对企业分析检验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的培养。

3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课程理念,建设“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是:基于石化分析检验过程,以就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构建四个“职业化”课程体系。

基于“素质核心,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适应湖南、岳阳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多元化需要,以人的发展为核心,面向学生职业生涯,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职业能力训练课程体系和基于价值引导的人文化素质培养课程体系。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9篇

摘要:项目化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结合中职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现状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必须改革现有陈旧的教学模式实施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利与弊,只要发挥优势,弥补劣势,经过逐步完善达到成熟。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益处;弊端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283-01项目化教学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教师已经不是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项目化教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项目化教学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它是完美的,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这也是本文的目的所在。

1.项目化教学法的基本含义

项目化教学是指通过"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所设置的"项目"包含多门课程的知识。项目化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2.项目化教学中的益处

2.1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浓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项目化教学是让学生实施一个具体的项目(如:雪花啤酒折射率测定),学生学习的目的很明确,兴趣浓厚。如果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感兴趣的项目,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时常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更能强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项目化教学大多要分小组完成,实施项目的过程多为布置任务、小组自学和讨论、项目实施、小组汇报、总结发言这几个过程。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充分交流、讨论、决策等,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恰恰是当前社会化大生产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2.3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项目化教学使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过硬,实践技能得到充分的训练,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3.项目化教学中的弊端

3.1项目化教学不成熟,学生会成为试验品。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任何改革都是建立在传承基础之上的,是对传统的一种再认识和去伪存真的反叛和提高。原有的不能传承,新的又难以开展,教学处于无所适从的尴尬境地,教育就形成了断层。目前的项目化教学就是处在这种尴尬境地,师资力量,教学设备都不够成熟。项目化教学的实施对教师要求极高,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专业技能还要有综合运用专业、文化知识的能力。然而据统计现在各中职的教学情况是,教学方式改了,教师却还是原来讲理论的教师,专业技能方面欠缺,项目化教学的经验不够丰富,这样何谈能教好学生?学生就会成为试验品。因此,我们要审慎地对待传统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充分认识到其优点和长处去合理利用和改造它。

3.2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项目化教学方式增加了学生的探索时间,在探索中会走很多弯路。应当认识到,学生的能力认知水平都是有限的,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放手"学习就很有可能异化为"放任"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较快地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出现实践理论一场空的局面。

3.3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做项目只为交作业。项目化教学课堂纪律自由,学生不好管理,这样就会导致有些学生完全是在打酱油。而且项目教学对于动手能力强,平时比较积极的学生来说,他就会做的比较多,而对于那些不爱动手的学生,就会浑水摸鱼,什么都不干,这样不仅理论没学到,而且能力也没得到培养。还或许出现只是为了完成作业,同学们就开始在网上搜集各种资料,项目完成了,结果什么都没学到,或者说迷迷糊糊的什么也不明白。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加强组织和监管力度。

4.对项目化教学的建议

4.1实施项目化教学的教师必须是实践理论都很优秀的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接受顶岗锻炼,到高校、科研院所或相关企业进行学习,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学生技能的要求,培养出更适合企业需求的合格学生。

4.2要保证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既要满足教学和培训的正常需求,及面向社会开展检测、检验工作的基本条件,还要改变设备存在档次较低、台套数不足、设备配套性差等问题,能真正让学生实践起来。

4.3整合课程体系。通过专业建设,在基于生产检验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指导下,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中等技术人才目标,进一步对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形成符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

4.4引进社会评价机制,推动专业水平提高。①通过工作过程和职业态度评价学生;②考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水平评价教师;③引入企业用工反馈信息评价教学。

工业分析与检验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改革

前言:我国中职院校的招生比例在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要加强对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是技工类中职院校的重点专业,在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时,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一体化的改革。

一、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综述

1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根据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强化对我国技工院校的改革,在技工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上要将理论教学和专业技能操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将职业活动作为导向,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水平[1]。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在进行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时,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教学实践中不只要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对其社会适应能力、交际沟通能力、职业适应能力等进行全面的培养,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根据典型任务来选择课程的内容,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对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有效的改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

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本专业生源的文化素质偏低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学生在文化课方面的成绩令人堪忧,许多学生的文化课水平只在十几分左右,文化课素质偏低十分不利于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相符

3教学内容与工业发展实际不相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对于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很高的要求,要根据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的实际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再由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改进[2]。

三、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

1合理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根据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性质和特点,与社会和企业的需求相结合,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对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进行培养[3]。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具体教学目标是要使学生牢固掌握工业分析与检验时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还要对各种现代分析仪器的操作方法进行掌握,能够胜任工业产品的分析、产品质量的检测、食品分析和检测等多项相关的工业分析与检验工作,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岗位适应能力和高级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时不能只是照搬化工专业的课程,从专业需要的角度出发,对那些与本专业关联较少而理论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在专业课的设置上则应该将重点放在与工业分析和检验相关的课程内容上,比如食品分析、药物分析、仪器分析等等,对于重复和交叉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简化。同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加强,对与专业课程相关的实验教学要及时有效的进行,并且与工业发展和企业岗位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专业技能上得到全面的提升。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在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中,经常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主体,对理论知识进行大量的讲解,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课堂教学的氛围不够活跃,学生对于专业知识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无法得到保证[4]。

在本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因为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抽象思维能力偏低,对于专业性极强的抽象概念很难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引起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3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中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5]

4强化实践教学

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改革,与企业进行有效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强化实践教学的效果

总结: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社会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综合实力要求也更严格,所以要加强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根据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岗位需求,在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下,对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红.高职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7):40

[2]吴春燕,施先义,蔡敏,韦后明.高职院校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当代职业教育,2011(8):24-26

[3]展惠英,王进喜,李乔.基于职业导向的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112-116

[4]金党琴.工业分析与质量检验专业教学实践初探[J].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69-71

上一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范文 下一篇:核心价值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