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1 14:48:01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GPS系统组成及优点

GPS定位系统主要是由工作卫星的空间部分、地面监控部分及用户部分组成的。这三部分分别具有独立的功能和作用,同时各部分之间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完整的定位系统。

GPS地面接收机接受天上四颗以上的定位卫星的电磁信号,接收机可根据所接受到不同卫星之间信号的时间差,准确的计算出接收机该时距离各卫星的距离。由于GPS卫星在空中位置可知,因此可通过一定的计算公式将卫星位置和已测出的距离进行换算,确定接收机在地球上的位置,包括经纬度、海拔等地理信息。目前,GPS导航系统已开始应用于考古测绘、农业生产、城市交通及国际战争中。如在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地区,因其是汉魏遗址,所以是考古重要地点,文物保护部门利用该定位专业技术,对遗址进行精确定位,并将遗址群绘制成为平面彩色图系,不仅使数据精确,更节省了人力物力;城市交通上以上海为首,历史性的跨入了“卫星时代”,交通部门可通过卫星定位对城市车辆进行定位,方便政府部门的管理,更便捷了百姓生活;国际战争上,利用卫星定位系统能够准确计算敌方阵营及重要部署,能顺利开展战争,给敌方造成致命突袭,有力把握住战争局势。

现采用的最新GPS卫星定位系统,能对发生的各种复杂变更情况较快适应,节省时间,避免人力损耗,能克服传统测量方法所存在的弊端,对动态监测过程能够真正实现数值化和信息化。在工程测量实际测绘过程中,GPS系统不只可以用于测量和导航,同时可用于测速及测时。GPS定位系统在测量过程中具有如下优点:

1.测站间的相互通视是传统测量学中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但在利用GPS定位系统过程中,避免了测站间的通视问题,能够使选点更加方便灵活,并使造标费用大大节省。

2.定位精度较高。GPS测量的优越性能随距离的增长而愈显突出。在一份对北京土地开发项目实施中,所要开发地区涉及10个边远郊县,而且多数位于山区地带,工作人员进入该地区后,易迷失方向,难以定位。通过GPS测绘专业技术的使用,可在50km以下的基线上,相对定位精度达到百万分之一上,在100km以上的基线上,定位精度达到千万分之一,轻松解决定位难问题。

3.定位迅速。利用该定位系统进行静态相对定位时,对20km以下的基线,快速相对定位通常只需20分钟;在动态相对定位时,完成初始化工作以后,可任意时刻对流动站进行定位,观测时间仅需几秒。

4.全天候工作。利用该专业技术进行观测定位的过程中,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也不会因天气状况影响观测效果。在平面控制测量的过程中通常以导线如结点、闭合导线的形式进行测量;在重要构造物测量时,通常布设成线形锁、三角网的形式。

二、工程测绘过程中GPS专业技术实施

1.工程测绘选点与标志的建立

在选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要求: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带,同时保证该地带视场要开阔;在对电磁波有干扰的地带不宜选点,如高压线、电视台及大面积的水域地带都将干扰电磁波的接收,在选点时不容忽视。

2.工程测绘外业的观测

GPS的对外观测作业主要有天线的安置、实时观测及对观测结果的记录等。

2.1安置天线

安置天线过程中主要注意对中、定向、整平和对天线高的量测。在静态相对定位的过程中,要把天线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在标志中心的上方进行对中,同时保持基座上的水准气泡在居中位置。调整天线定向过程中,要确保定向标准线正向北方,误差小于5度。测量天线高时,应从相位中心量起,直至观测点的标志中心,此段垂直距离即为天线的垂直高度。

2.2观测作业

在进行作业观测任务时,及时捕获卫星的信号,并实时跟踪处理,获得定位所需的信息和数据,在安置完天线以后,为确保电源和接收机的正常开通,要将接收机安置在离天线不远的安全区域内,在开启电源进行观测时,要保证系统已检查无误。

2.3数据处理与成果校核

为了保证对外观测的质量和预期定位精度的实现,对观测成果的校核成为一重要环节。在结束观测任务以后,要对获得的观测数据及时进行分析、校核,对出现的不合格的观测结果要及时采取补测措施,经确认数据无误后,方可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GPS工程测绘实施实例

1.GPS用于大桥的控制测量

作为对长江两岸鄂州市和黄冈市起连接作用的鄂黄长江公路大桥,在建造初期为使施工及设计便利,采用GPS专业技术对首选方案Ⅲ、Ⅳ桥位进行Ⅲ等平面控制测量。以双大地四边形布网作为设计方案。与江面垂直的长边约为1200m,平行的短边约为500m。双大地四边形与两个国家Ⅱ等以上大地点联测。

在平差处理以后,控制网的精度通常为:误差在最弱点位中为1.93cm,在最弱边长相对为1/113000,使Ⅲ等平面控制测量的精度要求得以了满足。

2.GPS测量用于导线控制测量

在河北境高邑至邢台段的京深高速公路地处华北平原,地势坦荡平整,最大相对高差在20m左右,平均海拔大约在50m,境内分布较多村庄。植被多为小麦及田间行树并密集分布着机耕道和公路。

在导线测量过程中,采用三台Wild 200 GPS接收机,采用点连接方式开始作业,三台接收机同时作业。完成作业后,使其向前滚动。

3.GPS测量用于密林、密灌地区路线控制测量

由海南中线新建公路海口至屯昌路段德测设中,从石山到永发镇有20km距离,覆盖较厚的植被,其中有剌密灌、荔枝、龙眼、杂草地较多,人迹罕见,并分布大量火山口。这种地区几乎没有可能使用红外仪导线进行测量。为提高高等级公路测设质量,采用GPS沿路线每隔2km作一对GPS点,这一对GPS点应保证足够的水平通视距离。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现将《湖北省工程系列环境保护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中队伍建设的要求,客观公正地主人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职称评审经常化以来的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从事环境保护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监测、环保宣传教育等)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三条环保工程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分别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

第二章资格认证条件

第四条申报条件

一、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首先;能够坚持正常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历、资历要求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工作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攫取,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评审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工程师;

2、获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三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三、破格申报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第1条,或第2至5条中的两条:

1、获得国家科技奖,或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2、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或获两项以上省(部)级科技三等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三项市(厅)级科技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3、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发表一篇论文,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性情脖二篇论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4、独立完成并正式出版过有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的5万字以上专著或译著(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

5、直接主持管理过省(部)级环保大型项目、重大课题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或在复杂的疑难技术工作中有创新、突破,得到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认可,并取得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

(二)工程师

破格申请工程师任职资格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

1、获得省(部)级科技三等奖或市(厅)级科技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或两项市(厅)级科技三等奖主要贡献者;

2、在省(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两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3、承担省级以上环保项目,做出显著成绩,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或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者。

凡破格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专家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各级评委会原由上不受理超级破格申报。

四、申请评审环保工程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独立核算,内年度考核或任职期满考核为称职以上,其中,破格申报晋升的人员,近两个年度考核中,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五、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1、掌握一门外语,水平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2、掌握计算机技能,水平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第五条评审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全面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本专业的其一领域在有较深入的研究,较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指导研究生或工程师的水平和能力。

2、在环保科技运用过程中,能够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现代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并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或新理论应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能力。

3、在本专业生产、科研、监测及环保技术管理方面有独创的见解,并能解决管理、科研、监测的难题和环保产品技术中的重大问题,具有为本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4、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环保科技标准、技术规范,并能指导和解决环保科研、监测、鉴定、技术管理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在工程师任职期间,有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省(部)级及局级重点环保项目或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成果报告编制全过程的,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在指导和组织重大环保科研项目和大型环保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能够解决复杂或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3、在重大环保科学研究项目中,取得较好成果并担任主要负责人。

4、主编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写或制定本行业规章制度、实施条例、管理规范或环境标准。

5、工作善于创新,能够推广和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出色完成任务。

6、有参与评审、鉴定重点环保项目的经历和能力。

(三)业绩和成果

1、担任医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国家科技奖;

(2)获省(部)级环保科技奖、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或相应级别奖励;

(3)获得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环保科技奖、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二等奖一项以上,或二等奖三项以上;

(4)获得国家专利并在环保生产技术中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5)主持省(部)级环保工程项目的技术设计工作二项以上,经省(部)级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水平先进,近期完成,工程质量优良,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6)主持开发、推广的环保科技成果具有明显社会、经济效益;

(7)参加制定或审定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或规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付诸实施;

(8)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业绩突出,所主持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使本部门获省(部)级表彰;或获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表彰和奖励。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者:

(1)正式出版过专著、译著;

(2)在重要学术刊物上两篇以上,或在市(厅)级专业资料上论文四篇以上;

(3)在国际性或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两篇以上,或在省(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三篇以上;

(4)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编写者。

二、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熟悉本专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掌握环境质量标准,熟悉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3、能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理念知识解决工作中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4、较全面地掌握国内外环保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了解国家和本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环保攻关项目或重点环保科研基础上的主要参加者(等级内额定人员);

2、有主持完成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和成果报告编写全过程经历;

3、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省(部)级环保科技或环保工程项目或国际环境合作项目的全过程,并在项目中负责专项技术工作,实际参加了报告中相应章节或专题(专项)报告的编写;

4、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一项市(厅)级环保科技或环境工程基础上的全过程,并负责编写项目中的专题(专项)报告;

5、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一项市(厅)级环保科技或环境工程基础上的全过程,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过二项以上项目的全过程;

6、所撰写的总结、文件、学术报告、技术规范、法规、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政策水平,被有关部门采纳。

(三)业绩与成果

1、取得下列科技成果之一:

(1)市(厅)以上科技奖的获得者;

(2)参与市(厅)级民上环保基础上,在技术岗位上出色完成任务,并参与编写过专项成果报告不少于二份;

(3)曾担任过一般环保基础上或专项技术负责人不少于二的上,并圆满完成任务;

(4)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编写过环保专题研究、专项技术的报告或小型项目的报告二份以上,均一次验收或达良级标准;

(5)主编的报告或所取得的成果至少有一份被同行专家主定为有创新或达省级先进水平,或获省(部)级环保科技奖;

(6)在科技管理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为本单位赢得荣誉,并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者:

(1)参与正式出版专著、译著;

(2)国家、行业标准参加编写者;

(3)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省级刊物上;或在市(厅)级专业资料上两篇以上;

(4)主笔编写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报告、环境工程、专题技术报告二篇以上。

第三章附则

第六条凡在五年内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1、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影响的;

2、考核不称职或边疆二年考核基本称职的;

3、伪造学历、资历,或申报业绩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

第七条本条件由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一轻工程专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职称评审经常化以来的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从事食品发酵工业、造纸工业、日用化工工业、包装印刷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三条一轻工业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名称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

第二章任职资格条件

第四条申报条件

一、凡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科学事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坚持正常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历、资历条件

1.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2.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审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

(2)获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三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三、破格申报条件

1.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或第2至第5条中的两条:

(1)获得国家科技奖;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2)获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优秀设计二等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三等奖;市(厅)级科技奖一等奖二项和市(厅)级优秀设计一等奖两项的主要贡献者;

(3)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过一篇论文;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过两篇论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

(4)独立完成并正式出版过有学术价值的专著或译著;

(5)完成两项以上国家或省(部)级重点项目经省(部)主管部门验收通过的获得者;

2.破格申报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第1条或第2至第5条中的两条:

(1)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二等奖或市(厅)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一等奖或二等奖二项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2)获得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三等奖或市(厅)级科技奖、优秀设计二等奖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项目负责人;

(3)获得省级以上优秀工程质量奖的专业设计负责人;

(4)获得市(厅)级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二项以上的项目负责人;

(5)完成一项以上省(部)级或市(厅)重点项目或对行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成果经市(厅)级主管部门验收通过的获得者;

凡破格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专家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各级评委会原则上不受理越级破格申报。

四、申报评审一轻工业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聘期内年度考核或任职期满考核为称职以上,其中,破格申报晋升的人员,在近两年年度考核中,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五、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1.掌握一门外语,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2.掌握计算机技能,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第五条评审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1.专业理论水平

(1)有系统坚实的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能够掌握本行业、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现代化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并有为本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2)能熟悉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技术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并能熟悉地运用、指导、解决科研、设计、生产、管理中的复杂疑难问题,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3)了解和熟悉一定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如:全面质量管理,信息技术等。

(4)具有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的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2.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

具备下列情况之一:

(1)完成国家科研或攻关项目的主要参加者(等级内额定人员);

(2)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一项以上或市(厅)级攻关项目二项以上,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主持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不少于三项;

(4)主持和管理过大、中型轻工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

(5)具有主持、承担大、中型企业新建、扩建、技术改造的设计能力,担任过总体项目负责人或三个工程以上专业项目负责人;

(6)能独立处理本专业的关键和复杂疑难问题,并能很好的配合和协调与其他专业有关的技术问题。

3.业绩与成果

(1)具备以下两条:

①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以上或三等奖二项;

②省(部)级优秀设计或优质工程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

③被省(部)确定为定型品,并转化为商品生产不少于一项;

④技术管理工作获省级以上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⑤开发科技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被省(部)主管部门列为推广项目不少于二项。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专著(省级出版社出版);

②译著(省级出版社出版);

③颁部标准,规范的主要编写者;

④在国家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一篇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二篇以上;

⑤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交流论文三篇以上;

二、工程师

1.专业理论水平

(1)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知识、熟系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技术管理工作中能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有关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

(2)能熟悉掌握并运用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的技术规范、规程、技术标准,并能熟悉地运用、指导,解决科研技术、生产管理中的复杂疑难问题,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3)了解和熟悉一定的现代化管理科学知识如全面质量管理。

2.实践经验与工作能力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科研或攻关项目的主要参加者;

(2)参与市(厅)级的科研、攻关项目获奖者;

(3)参与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

(4)参与和管理过省(部)级轻工工程项目建设(新建、扩建、技术改造)施工和技术管理工作;

(5)有一定的从事工程师设计的工作经验、掌握设计经验,能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或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担任过各类工程设计专业项目的负责人二项以上者。

3.业绩与成果

(1)获得下列奖励、成果和业绩之一的主要贡献者:

①省(部)级科技奖;

②市(厅)级科技奖三等奖以上或省(部)级科技成果推广奖;

③省(部)级优秀设计或优质工程三等奖;

④开发科技成果具有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被市(厅)级专业部门列为推广项目。

(2)撰写以下论文、论著之一:

①在重要学术专业学术刊物上一篇;

②参加省行业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不少于两篇;

③参加市(厅)行业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不少于三篇。

第三章附则

第六条凡在五年内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1.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影响的;

2.考核不称职或连续二年考核基本称职的;

3.伪造学历、资历,或申报业绩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

第七条本条件由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我省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鼓励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培养造就一支与我省交通事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充分调动广大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我省交通事业的发展,根据国家和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名称分别为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第三条对符合本标准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对在交通运输工程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道路与桥梁、汽车运用与检测、港口与航道、船舶运用与检验工程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仍从事交通运输工程技术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省外交通运输工程技术人员。

第六条专业类别

(一)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

适用于从事道路与桥梁工程中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质量监督及养护与管理,标准、定额的审核审定,规范编制,科研与技术开发,工程机械应用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汽车运用与检测工程专业

适用于从事汽车运用工程中的汽车运输生产与组织、运输管理,汽车维修与检测,车辆技术管理,标准、定额的审核审定,规范编制,科研与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港口与航道工程专业

适用于从事港口与航道工程中的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试验检测、质量监督、工程维护,标准、定额的审核审定,规范编制,科研与技术开发,工程船舶与港口航道机械应用,港口安全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船舶运用与检验工程专业

适用于从事船舶运用与检验工程中的船舶设计与建造施工,船舶运输生产与组织、运输管理,船舶及集装箱机务管理与维修,船舶安全监督、救助打捞,船舶检验规范的研究、制订和修订,建造营运船舶和水上检验、审图,交通机电及信息化工程,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科研与技术开发等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七条已取得非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交通运输工程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八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

第九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努力进取,有钻研精神,在技术改造、引进、消化和创新中做出一定的成绩;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十条学历资历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满5年。

4.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现在野外艰苦岗位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满5年。

(二)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2.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3.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并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满5年。

(三)助理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2.获得中专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第十一条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条件

(一)按照规定要求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第五章能力业绩条件

第十二条高级工程师条件

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八、九、十、十一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主持和承担重大工程项目或重要技术开发与研究课题的能力,能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关键性技术难题,能够指导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科研、设计或生产技术和技术培训任务。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下同)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2.承担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重点工程(包括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下同)、科研和技术创新(包括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等,下同)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主持完成1项市(厅)级以上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4.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厅)以上行业技术标准、定额或规范的编制,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5.主持完成1项市(厅)级以上重大技术改造工程项目或复杂的技术引进、消化、推广项目,项目通过验收,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作为技术骨干完成过重大的船舶海损、机损检验,水上交通事故调查或新型特种船舶的初次检验,并参与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

7.作为运输管理技术骨干,总结并引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负责运输行业或企业生产管理或技术更新,有效降低运输成本,并经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

8.解决交通运输中重大技术问题,经同行专家和市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对提高交通运输质量,保证安全生产、降低成本有显著效果,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

第十三条工程师条件

申报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八、九、十、十一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较系统地掌握并能熟练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承担较大工程研究应用,解决生产建设、管理和技术应用中难题的业务能力。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参加完成的项目或课题,获省(部)级以上优秀勘察、优秀设计、优质工程或科技成果奖。

(2)参加完成1项市(厅)级以上行业标准、定额、规范编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发实施。

(3)在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文件审核中,提出的审查意见被采纳,并起到较大作用或取得明显效益。

(4)参加完成的工程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评审或交付使用。

(5)参加运输行业或企业先进技术运用的研究推广,取得明显效益。

(6)参加完成的规划、科研、技术引进、消化、推广、改造或开发项目,质量监理、方式管理和水上交通安全管理已通过评审鉴定或成果得到应用。

(三)论文著作条件

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3篇。

第十四条工程师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八、九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能力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2.完成市(厅)级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项目1项,经同行专家和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3.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厅)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市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实施。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

第十五条助理工程师条件

申报助理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八、九、十、十一条规定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能力和业绩条件

基本掌握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解决本单位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工程项目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

(二)论文著作条件

在市(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1篇以上。

第六章附则

第十六条申报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论文著作时间从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与原件对比验印认可的复印件、复制件等)。

第十七条全日制国民教育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有关规定可直接认可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一)工程师: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后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二)助理工程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后,1年见习期满;或取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三)技术员:获得大学专科或中专学历后,1年见习期满。

第十八条凡在野外艰苦岗位以及常年在工地一线,从事水文地质勘测,施工、监理,航道疏浚及船舶检验等工程技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时,在能力业绩和论文著作方面可给予适当倾斜。

第十九条对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任职年限。

第二十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被单位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任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二十一条取得非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转岗到交通运输工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1年后须转评本专业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其转岗前后任职资格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二十二条本标准条件所称的“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

第二十三条判定申报人员是否获奖证书,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最高奖项;所完成项目依据主管部门鉴定认可的成果鉴定书;要求所提供的论文、技术报告的作者均须本人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

第二十四条本标准条件所称“科学技术奖”是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相当奖励”是指:同等级与工程系列有关的市级以上政府及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授予的专业综合奖项。

第二十五条本标准条件所称“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或学术刊物”是指:由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国内统一刊号(CN)或国际统一刊号(ISSN)的学术期刊;著作须有标准书号(ISBN)具有国外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参照执行。

第二十六条受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得申报;年度考核不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在申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在以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二十七条申报交通运输工程正高级工程师和破格申报交通运输高级工程师资格,按省工程系列评审标准条件执行。并报省工程系列高评会统一评审。

第二十八条本标准条件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省交通厅、省人事厅《关于印发〈安徽省交通运输工程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的通知〉》(皖交人教〔2002〕125号)同时废止。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地勘、土地和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我省地勘、土地和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调动广大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支高技术人才队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多出成果的社会环境,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地勘、土地和测绘工程专业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地勘、土地和测绘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第三条对符合本规定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对在地勘、土地和测绘工程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的限制,破格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全省从事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遥感地质、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岩矿鉴定及岩矿分析、采矿及选冶加工试验、探矿工程、测绘、土地调查、土地勘测规划等工程技术岗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仍从事上述专业技术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省外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已取得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健康。

第八条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努力进取,有钻研和创新精神,为本单位、本系统的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以上等次。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九条学历和资历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满5年。

4、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现在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或在条件艰苦的野外从事本专业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满5年。

(二)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2、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3、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满5年。

(三)助理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中专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第十条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第五章能力业绩条件

第十一条高级工程师条件

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或主持和承担大、中型工程项目、重要技术开发与研究课题的经历和能力,能够解决生产建设、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关键性技术难题;有指导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科研、设计或生产技术任务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科学技术三等奖(及相当奖励,以奖励证书为据,下同)以上1项;或市(厅)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或二等奖2项。

2、承担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科研等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评审鉴定(以成果评审鉴定书为据,下同)通过。

3、主持完成2项大型岩土工程勘查项目,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评审验收,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发现新矿种、新矿物、新的含矿层位、新的矿床类型或发现并提交地方急缺矿种普查报告,并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评审鉴定认可。

5、承担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基础测绘、地籍测绘、行政区域界线测绘等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6、主持设计、编制的省、市、县(市、区)政区图(册)专题图(集)、重要挂图获市(厅)级以上奖励或公开出版,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7、承担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县级土地调查(勘测)、土地规划、土地分等定级、土地信息(遥感)、土地整理等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省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8、主持完成2项县级以上土地工程项目规划或设计,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评审验收通过。

9、主持完成1项市(厅)级以上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10、承担完成1项部级二级课题科研、工程、技术创新项目。成果通过项目主管部门的鉴定认可。

11、主持完成1项或承担完成2项市(厅)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的编制,并通过市级以上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12、有1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或设计人(以专利授权证书为据,下同),其发明专利已开发实施并取得300万元以上利税(有财政或税务部门证明,下同)。

13、解决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经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有明显效果,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对外公开发行刊号的省级及以上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2篇以上。

2、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第十二条工程师条件

申报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九、十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三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较系统地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有参与或承担科技或工程项目的经历和能力;有参与或独立编写规划、设计书、技术成果报告或地图编制的经历和能力。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的科技或工程项目,获得市(厅)级以上科学技术奖。

2、参加完成市(厅)级1项或本单位2项地质调查或工程勘查项目,成果通过同行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审定。

3、参加完成市(厅)级1项或县级2项土地工程项目,成果通过同行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审定。

4、参加完成市(厅)1项或本单位2项测绘工程项目,成果通过同行专家和业务主管部门审定。或参与设计、编制的地图(册)、专题图(册)、较重要挂图和有关内部图(册),经主管部门审定认可。

5、有1项以上专利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其专利开发实施并取得50万元以上利税。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

2、撰写有一定技术水平的科研报告、技术成果报告或勘测项目设计、专业设计报告3篇以上,经业务主管部门审查通过。

第十三条工程师破格条件

破格申报工程师资格,除具备本标准条件第七、八条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能力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市(厅)级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

2、完成1项市(厅)级重点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认可,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3、承担完成市(厅)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1项,并通过市级以上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2篇以上。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第十四条助理工程师条件

(一)能力业绩条件

基本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知识,具有解决本单位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规划设计、地图编制或工程项目中一般技术问题的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

(二)论文著作条件

在市(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撰写本专业技术成果报告、勘测设计报告等1篇以上。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申报人的工作业绩和著作时间从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与原件对比验印认可的复印件、复制件等)。

第十六条全日制大中专院校毕业后,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有关规定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一)工程师: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后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累计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二)助理工程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后,一年见习期满;或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三)技术员:获得大学专科或中专学历后,一年见习期满。

第十七条凡在野外艰苦岗位以及在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时,在能力业绩和论文著作方面可给予适当倾斜。

第十八条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须从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

第十九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被单位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并任满一个基本任期年限。

第二十条取得非地勘土地测绘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转岗到地勘土地测绘工程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一年后应转评本专业相应专业技术资格;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其转岗前后任职资格时间合并计算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二十一条申报正高级工程师资格以及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资格,按省工程系列标准条件执行,并统一报省工程系列高评会评审。

第二十二条受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得申报;任期内年度考核不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在以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二十三条有关问题的解释:

(一)本标准条件所称的“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历。

(二)本标准条件所称的“主持完成”是指: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承担完成”是指:该项目成果鉴定书(主管部门鉴定认可)注明的前5名。

(三)本标准条件所称的“市”是指:省辖市。

(四)本标准条件所称的“科学技术奖”是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进步奖;“相当奖励”是指同等级与地勘、土地、测绘工程专业有关的市级以上政府及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专业综合奖项。同一奖项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五)本标准条件所称的“省级及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期刊”是指:由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CN(国内统一刊号)或ISSN(国际统一刊号)的学术或科技期刊;具有国外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参照执行。著作须有ISBN(标准书号)。论文、著作、技术报告作者,须为本人独立撰写或为第一作者。

第二十四条本标准条件由省人事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迄今为止,各职称系列(专业)仍沿袭传统的、滞后的职称论文规定,评价效果不甚理想;乃至评价机制本身的缺陷,所带来的导向偏差及其负面作用,已经直接影响到职称评审的质量和声誉,须予以认真反思。

职称论文规定,涵盖了所有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职务,界面过大,层面过宽,不切实际。

国家制定并实施的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卫生技术、各类教师、经济专业等计29个职称系列(专业)。目前为止,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被自然免除,其余的仍要求论文作为申报评审的必备条件之一。

评价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确需执行同一性、普遍性的评审标准,方可起到综合平衡的作用。但是,切不可忽视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之间、即使同一职称系列(专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差异性、特殊性。

仅举科学研究人员与艺术专业人员为例。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工作性质有较强的探索性、挑战性和创见性。其研究课题、水平能力、创新思维、应用价值、科研成果、业绩贡献等,通常以学术论文、论著等方式反映出来。对科研系列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尤其破格申报副研究员、研究员的对象,要求高水平、多篇数的专业论文,实不为过。但是,艺术专业职务(艺术等级)则不然。

它所囊括的编剧、作曲、导演、指挥、演员、演奏员、舞台美术设计、舞台技术、美术、文学创作、艺术管理、电影放映等,门类繁多,情形各异,问题复杂。岗位性质和特征,明显表现为实践性、经验性、创意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造诣、艺术风格、创作技巧等,主要靠实践历炼和长期积累,并得到社会、业内认可;更何况舞蹈演员等专业人才的峰值期,还受制于生理性等客观原因。艺术系列规定,凡申报评审艺术专业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须分别在省级以上、部级刊物上发表2、3篇本专业论文;破格申报演员、演奏员专业高级职务,应有2篇本专业论文在省级以上有关文艺刊物发表等,这些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

职称论文规定,助长了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篇数、名次排序等攀高之风。

固然重要,但不能视同或等同科技成果本身。其道理很简单,如三峡水利工程、杂交水稻推广等都具有重大科学意义,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然而并非表现为大量的学术。

但是,各职称系列(专业)的论文要求,太偏重的刊物级别、发表时间、发表篇数、名次排序,太看重这些表层性、易见性的外在形式;对破格晋升对象更是层层加码、框框甚多,惟恐本职称系列(专业)“矮人一截”,有失体面。如,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规定,凡破格晋升副教授职务,要求在正式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出版10篇以上论文,均应独立撰写或第一作者署名。教授职务本应体现教书、授业、育人。其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实验工作量的完成结果及其业绩表现,乃是核心的评审标准、重要的破格晋升条件。同样,卫生专业技术系列(专业)评审医师职务,应侧重于医师的临床医术、经验和医德。诸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等,也都属于类似情形。

重论文数量、重文凭“产地”,极易趋同概念化。即把“两文”硬件简单相加,导致了评审标准和评审质量的降低。盲目追求论文篇数的做法,忽略不计论文质量的结果,直接影响了论文的价值性和贡献率;“以量界定”而不是“以质取胜”的潜规则,间接影响到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和建功立业。据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毫无价值或价值甚微的论文,发表得太“乱”、太“滥”,约估高达80%左右;反之,高“含金量”的一篇论文,可谓“以一抵十”。

职称论文规定,诱发了利益驱动,导致抄袭剽窃论文的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

由于论文在职称评审的总“盘子”

里占有主要“份额”,且评聘与待遇挂钩,一些人为了评上职称,既长“面子”,又多“票子”,受功利驱动,托人情、拉关系、雇“”;社会上甚至冒出专门炮制职称论文的“经销商”。

此外,论文造假竟然在原本“一方净土”的高校、科研等部门滋生蔓延,影响恶劣,令人遗憾而痛心!有的教师在网上下载论文,偷梁换柱,移花接木,旋即变成自己的;有的学者为了拼凑应急,居然把早期专著,肢解为若干篇系列等等。

论文造假还悄然波及到编教材、办讲座、评奖项等其他学术腐败。就连一些功成名就的专家学者也因公然抄袭剽窃他人成果而东窗事发。据报刊披露,原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美籍华人学者杨杰,在博士点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申报材料中,把2004年发表于《肺癌》(LUNGCANCER)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列入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清单。经查办,杨杰被解除同济大学教授职务,将不再承担任何教学事务。可见,通过行政、经济、法律、道德等诸种手段,加大论文打假力度势在必行。

职称论文规定,催生了不当竞争、利益均沾,致使正确的价值观和学术观受到影响和破坏。

凡开展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各职称系列(专业)主管部门,都规定了申报材料要求和报送截止时间。论文要在哪一级刊物发表、什么时间发表、发表的篇数和字数能不能达到规定要求,这些都成了一些申报者伤透脑筋又不得已而为之的一桩“心病”。特别在环节上,为了赶时间、抢速度,煞费苦心,各显神通,悄然演绎着一股不当竞争的“暗流”涌动。有关系或肯花钱的人,即使文章不佳,内容雷同,一年内可以在不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而没有门路的人,也想方设法,四处活动,其情形不亚于政界上的“跑官要官”。

论文作者与出版单位之间,按照不成文的“契约”进行交易,“互利双赢”。一方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不但没有稿酬,反而“倒贴”,刊登一篇论文须花费500元至800元不等,且价位一路攀升,据媒体透露,有些医生,则让医药代表花钱搞定某些医学刊物;另一方“屈尊”谋利,有辱斯文,凭关系、分时间、定篇幅,异化为“交费论文”,有价值论文却被缓登、不登。

这些事实已是不争的、公开的“秘密”,群众多有烦言。知真、从善、爱美,乃学界人士孜孜以求的价值观和学术观,一旦被扭曲或长时间受到侵蚀和影响,若不及时遏制,将在知识领域造成更严重的学术腐败。

职称论文规定,涉及到的评价方式,过于陈旧、封闭,适应性差,灵活度不够。

目前,职称论文的评价方式有三种:即论文鉴定、论文评审和论文答辩。论文鉴定和论文评审长期沿用至今,形成普遍使用和基本手段的主流评价方式。

论文鉴定方式,要求送审者的代表作隐去姓名、单位等标识后,由相关系列部门负责送交两位专家进行鉴定,并按照规定时间及要求,写出定性评语,确定等级意见。专家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甚至鉴定结果大相径庭。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此外,论文鉴定费虚高不下,社会传闻颇有微词。

论文评审方式,一般由相应的专业组或评委会,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对申报者的论文进行审阅评议。鉴于专家鉴定意见,极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沉锚”心理效应,或被专家鉴定意见所左右,或专家鉴定意见替代了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意见。此外,高校、中小学、卫生系列等专业组或评委会,每年一次性集中评审对象多达七、八百人甚至上千人,在评审量大、时间要求紧、工作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论文评审过程中难免出现“前紧后松、外紧内松”的起伏波动。有的评审对象戏言:

“论文能否过关,一靠评委脾气,二靠个人运气”。

论文答辩方式,是改革职称评价机制的新举措,值得充分肯定和倡导。

但目前仅适用于破格晋升和“选优”对象;在论文答辩的实体和程序规定方面,缺少开放性,技术含量低,答辩时间太仓促等,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二、职称论文规定的改革

俗话说“矫枉不可过正,过犹反倒不及”。“叫停”职称论文规定,既不符合客观实际,也不利于深化职称改革。

的数量和质量,是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科学界定职称论文的适用范围,采取哪些有效的评价方式,扭转“为评职称而写论文”、“以职称论文多寡论大腕”的不良风气,使论文评价效果真正得到社会、业内认可。

职称论文规定,要适应不同职称系列(专业)、不同专业技术职务层次的特点和需要。就论文的实用性而言,哪些职称系列(专业)更适合它的要求呢?

目前29个职称系列(专业),按照专业技术岗位性质和职责任务,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类属于研究型。主要从事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然科学研究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图书、资料专业人员,文物、博物专业人员,出版专业人员。第二类属于研究专业型。既有较强的研究成分,又需要较丰富的专业经历;如,高等学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经济专业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会计专业人员、统计专业人员、审计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第三类属于专业技能型。岗位特质凸显实践性、经验性和技巧性;如,体育教练员、工艺美术专业人员、艺术专业人员、档案专业人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中小学教师、技工学校教师、翻译专业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海关专业人员、船舶技术人员、航空飞行技术人员。

一般意义上讲,研究型和研究专业型的职称系列及其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列入论文的适用范围和对象较为合适。

职称论文规定,要突出论文的价值性。换言之,求其精、患其滥。旨在激发、鼓励、支持广大专业技术人员,撰写大量新水平、高质量、有价值的论文;不能简单地、片面地强调论文数量、或没有发表、登载论文的刊物级别等,掩饰或取代论文质量;切忌忽视论文在部级或省级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等相关要素;对极有价值的原创性论文,应予以特别优惠对待。

职称论文规定,要发挥与时俱进的引领功能。尊重论文主体,尊重智力成果,尊重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就;论文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既有常规性,亦有超常规性,乃至为“自选动作”预留空间;多视角、全方位地公平、公正评价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激活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按照分类管理、动态管理的原则,本文拟提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改变以往那种“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和弊端。

模式之一:“以评为主”

研究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对所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应当有一定或全面的开创性研究。其知识积累,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内外研究领域现状和发展趋势,创新业绩成果等,没有穿越时空隧道、耐得住寂寞的坚韧精神,是难以做到的。对申报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非但不能放宽论文条件,而且要适当提高评审标准。即规定任现职以来,应撰写并发表较高水平、较多篇数及字数要求的本专业论文,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

发表本专业论文的报刊目录等予以明确,便于人事部门进行资格预审。如,申报社会科学研究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须在《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报刊目录》之列。

长期以来,部分系列主管部门要求论文代表作送审,此举事倍功半,不仅程序繁琐,费时耗资,且封闭性强,弊多利少。其做法应逐步淡出,适时取消。解决论文代表作的实用性、价值性的途经和方法之一,可以由若干名同行专家组成的论文鉴定小组,对论文进行梳理分类,集中审阅,形成合议性意见,提交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此外,有分正高的系列(专业),申报正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对象数量少,评审标准高,作用影响大,论文质量仍以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为主。

模式之二:“以考代评”

研究专业型的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专业性强,适用性广,分布面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结构中所占比例较大,且系列排序多居较突出位置。

如果评价方式能贴近实际,针对性强,公信度高,解决好论文的实用性、价值性问题,将对职称评审工作产生很大影响和推动作用。

前述提及会计、审计、统计、经济、卫生等专业中级职务任职资格,采取“以考代评”获得,论文条件已自然免除;高级职务任职资格,实行“考评结合”机制。

由此推及,可以试行论文“以考代评”模式。即由省职改办会商有关系列主管部门,委托省人事考试机构,研究制定并组织实施论文或类似论文科目考试办法。如为应试者提供相关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以进行论证和提出对策为主要内容,检测、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字写作水平。适用对象为高校教师、农业技术人员、新闻专业人员、律师、公证员,高级经济师、副主任医师(药、技、护),以及工程系列的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工程技术等技术性、通用性较强的部分专业申报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论文考试成绩合格,作为评审条件之一;、论文代表作送审等相关规定和程序予以免除。

模式之三:“以辩代评”

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重在实践经验、业务技能、艺术造诣、传艺带徒等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及特有的风格、影响和威望被同行认可程度。从岗位特质和人才特点看,申报评审中、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不宜设置的门槛。

不作为必备条件,并不意味着忽视或放弃对此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逻辑思维和写作水平的要求,而是寻求切合实际的评价方式,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他们的实际能力和水平。

中小学校教师培养了质量高、数量多的优秀生、特长生,撰写具有较高水平的教案分析报告、教研成果总结、有关素质教育或德育教育的经验总结;工艺美术人员结合设计、创作、参评作品,撰写具有一定水平的创作体会等凝结智慧与经验的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讲,与虽已发表但毫无价值的论文相比,“此地无声胜有声”。有关业务工作报告和经验总结,只须经所在单位或部门确认系本人独立撰写,即可作为专题答辩材料。

答辩工作由同行专家小组承担。

根据申报人所提供的专题答辩材料,以业绩成果、创新潜能、文章价值等为主要内容,开展互动式答辩和量化式测评,由同行专家小组讨论,形成答辩结果的书面意见,并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决定优劣取舍,相关专业组或评委会不再进行论文评审。

对专业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以辩代评”模式,既能发现具有真知灼见的优秀人才,又能爱护、稳定和凝聚一大批真才实学、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骨干。

鉴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信息资源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合理等实际情况,现阶段,“以辩代评”模式同样适合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如卫生系列(专业)申报评审副高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临床医师的病例分析报告,药、技、护人员的业务工作总结等,都可以作为专题答辩材料,由同行专家小组进行答辩认定。

模式之四:“辩评结合”

论文答辩反映动态性、直观性的特征;论文评审具有静态性、间接性的属性。因适用范围和对象不同,评价效果各有利弊。两者之间如何兼并包容,优势互补,值得探索与尝试。

“辩评结合”模式,即采取论文答辩与论文评审相结合的方法,从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上,发现和选拔各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主要适用于极有价值的论文和特定的评审对象。

众所周知,在科学研究、生产活动和管理实践过程中,创新是分层次的,改进和完善是一种创新,原始创新才称得上高层次创新。各职称系列(专业),凡申报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任现职以来撰写有创见性、高水平的本专业论文,在省(部)级以上CN刊物发表;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学术会议上宣读获奖,被引用、检索或被引用多次,经同行专家小组专题论文答辩,达到高水平等级评价标准,即可提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确属极有价值的论文,可作为正常晋升或破格晋升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不作硬性规定。

为了推动行业建设,适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发展的特殊需要,对特定的评审对象,也可以采取“辩评结合”模式。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现代管理是我国经济领域的5个重点行业。目前,致力于提高重点行业的运用研究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头戏”。

凡重点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基础研究、高技术前沿研究、可持续发展研究,把知识和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获得明显经济效益;申报评审中、副高级职务任职资格,本专业在省级部门准印证的专业刊物,或在省级学术会议上交流;申报评审正高职务任职资格,需有一篇本专业论文在CN刊物发表。但是,特定对象的论文答辩,须有一整套较严格的标准、程序和方法。答辩内容以专门知识理论、运用研究水平、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同行专家小组的答辩鉴定意见,送交专业组或评委会评审认定。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条为客观、公正、科学评价全省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多出成果的社会环境,更好地发挥广大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人员在促进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家和我省职称制度改革的有关政策规定,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特点,制定本标准条件。

第二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名称为正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

第三条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表明其具备承担相应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第四条对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职称、身份等条件限制,破格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第二章适用范围

第五条本标准条件适用于全省从事电子信息工程研究、产品试制、技术开发、技术情报、生产、应用、技术管理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与用人单位签订聘用合同或劳动合同,仍从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和在皖工作1年以上的省外专业技术人员。

第六条已取得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符合本标准条件的,可根据工作需要申报评审电子信息工程相应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章基本条件

第七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八条热爱本职工作,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勇于开拓,努力进取,任期内年度考核或任期考核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

第四章申报条件

第九条学历资历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博士学位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后,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5年;

3、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0年,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满5年;

4、获得中专毕业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5年,现在野外艰苦岗位以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或相应执业资格满5年。

(二)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第二学士学位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2、获得大学本科或专科学历后,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4年;

3、获得中专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15年,取得助理工程师资格满5年。

(三)助理工程师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本专业工作满2年;

2、获得中专学历后,取得技术员资格并从事专业工作满4年。

第十条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条件

(一)按照规定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考试,并取得合格证,或符合免试条件。

(二)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取得安徽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

第五章能力业绩条件

第十一条高级工程师条件

(一)能力条件

1、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能结合专业工作进行跟踪分析,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2、具有独立承担重要课题研究,重大工程项目,技术开发与应用中关键性技术难题或有主持市(厅)级以上重点工程项目设计能力,熟练地应用本专业有关技术、质量标准、技术规程、生产工艺,能运用所具备的知识解决关键性技术问题;

3、能指导工程师的业务学习和技术工作。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及相当奖励(以奖励证书为据,下同)1项,或市(厅)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2、参加完成1项省(部)级或2项市(厅)级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革项目,对行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其成果经同行专家和市(厅)级以上主管部门鉴定认可(以成果鉴定书为据,下同),并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

3、主持完成1项市(厅)级以上重点工程、科研、技术创新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并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4、主持完成1项或参加完成2项市(厅)级以上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编制,并通过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审定后颁布实施;

5、有1项发明专利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其发明专利已开发实施并取得300万元以上利税;

6、解决生产、科研等项目的重大技术问题,经同行专家和市(厅)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有显著效果,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7、提出1项以上技术建议被市(厅)级有关部门采用,或2项以上被单位或有关部门采用,经采用单位组织同行专家评审有一项以上对科技进步或行业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并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

8、参加完成1项以上工程项目引进、消化、吸收、生产项目的安装、调试、生产技术维护工作,项目通过验收,并取得实效。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具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者)1部(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不少于5万字)。

第十二条工程师条件

(一)能力条件:

1、基本掌握现代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方法,能灵活运用电子信息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解决生产、部分课题研究过程中技术问题,具有组织协调、生产、科研、技术管理的基本能力;

2、了解电子信息专业的技术规程、熟悉和基本掌握本专业工作技术标准、生产工艺管理规程、生产、科研所用主要设备的技术性能,了解本专业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3、能指导助理工程师的业务学习和技术工作。

(二)业绩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获市(厅)科技进步奖1项或2项本单位科技奖励;

2、参加完成1项市(厅)级或2项本单位工程、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革工作;

3、在提出解决生产技术管理办法或技术革新改造等建议中,有一项被有关部门或单位采纳,经实践证明对生产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4、在参加完成的工程技术研究、产品设计项目中,有1项以上经同行专家评议有创造性和新颖性,并取得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有1项专利的发明人或设计人,其发明专利已开发实施并获取50万元以上利税;

6、解决生产和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问题,经同行专家和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对提高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有较明显的效果。

(三)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本专业论文;

2、作为主要撰写人,撰写的本人承担项目技术报告(含项目报告、可行性分析报告、科学实验报告、研究(设计)报告、技术论证报告、技术开发总结报告或调研报告等)有1篇以上经同行专家评议,数据可靠齐全,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3、作为主要作者,出版一部本专业专著或译著。

第十三条破格申报工程师条件

破格申报工程师资格,除符合本标准条件第三章基本条件外,还须具备下列两项条件:

(一)能力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作为主要完成人或主要参加者,在承担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中,有一项获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或2项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2、完成一项市(厅)级电子信息重点科研、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工程项目,经同行专家和市(厅)级行业主管部门鉴定认可,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

(二)论文著作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省级以上公开发行的科技学术期刊上发表2篇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学术论文;

2、公开出版发行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独著或合著,本人撰写部分不少于5万字)。

第十四条助理工程师条件

(一)能力条件

能够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具有完成一般性技术工作的实际能力,并取得一定的工作业绩。

(二)论文著作条件

在市(厅)级以上学术会议上交流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以上;或撰写较高水平的技术报告1篇以上。

第六章附则

第十五条在标准条件规定的基本条件、申报条件、能力业绩条件,论文著作条件须同时具备(破格申报除外)。申报人员的工作业绩和论文著作从取得现专业技术资格后开始计算。判定是否具备条件的依据是个人提供的各类有效材料(原件或经与原件对比验印的复印件、复制件等)。

第十六条凡在野外艰苦岗位以及县城以外(不含县城)基层单位长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资格时,在能力业绩和论文著作方面可适当倾斜。

第十七条受党纪、政纪处分未满处分期的,不得申报;任期内年度考核未确定等次或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当年不得申报且任期顺延;申报材料有弄虚作假的,除取消当年申报资格外,在以后的2年内不得申报。

第十八条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的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被单位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并满一个基本任职年限。

第十九条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正高级工程师和破格申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级工程师的人员,其申报标准条件按省工程系列评审标准条件执行,并报省工程系列高评会统一评审。

第二十条有关问题的说明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按有关规定可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1、工程师:获得博士学位;或获得硕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或取得大学本科学历,工作后取得硕士学位满1年,累计从事专业工作满3年。

2、助理工程师: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后,一年见习期满;或获得大学专科学历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满3年。

3、技术员:获得大学专科或中专学历后,一年见习期满。

(二)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取得《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学历,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时,须从取得规定学历之日起,任满一个原岗位基本年限。

(三)本标准条件所称“学历”是指:国家承认的本专业学历或相近专业学历。

(四)“科学技术奖”是指: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相当奖励:是指同等级或有关市(省辖市)以上政府及省级以上行业主管部门专业综合奖项。同一项目多次获奖,取其中一项最高奖项。

(五)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号的省级及以上科技期刊是指:由国家科技期刊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CN”、“ISSN”刊号的期刊著作,须有ISBN(标准书号),国外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参照执行。

(六)所称“主持完成”是指: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参加完成”是指:该项目成果鉴定书(主管部门鉴定认可)注明的前5名。

第二十一条本标准条件由省信息产业厅、省人事厅负责解释。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一、为客观公正地评价我省水利电力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和能力,鼓励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四川水利电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根据人事部、水利部印发的《水利工程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人职发[1994]24号)的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四川省水利电力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以下简称《评审条件》)。

二、水利电力工程中级技术职务名称为工程师,高级技术职务名称为高级工程师。

三、水利电力工程专业包括:水文、水资源规划及利用,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利电力动力工程、水利电力工程建筑、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以及相关专业。

四、本《评审条件》适用于从事水利电力工程的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施工、生产管理、技术咨询等工作的水利电力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按照本《评审条件》,经评审通过并按规定报经批准获得任职资格者,表明具备相应的技术水平和能力,其技术职务聘任与工资待遇由企事业单位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五、申报条件

(一)凡申报评审水利电力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热爱本专业工作,积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推荐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

1.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二年以上。

2.大学本科或大学专科毕业,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

3.中专毕业,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主要贡献者。

(2)、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3)、1982年底以前参加工作并一直在区乡(镇)从事水利电力工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4、担任助理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2)、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3)编写过1万字以上的培训教材,并被县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用,或发表过本专业有一定水平的论著,或在省级及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

(4)在乡(镇)从事水利专业技术工作,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乡(镇)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中级基础、专业知识培训,并经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者。

(5)在地、市、州重大科研、工程建设、技术改造项目中解决了技术难题,或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或提高产品质量方面有突出贡献,取得较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

1.具有博士学位,担任工程师职务二年以上。

2.具有硕士学位,担任工程师职务四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担任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

4.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的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

5.获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国家星火奖,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含优秀勘测奖、优秀设计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6.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青年科技奖的获得者。

7.公开出版本专业著作一本(五万字以上)。

8.担任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两项者:

(1)国家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或部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星火奖二等奖以上项目的获奖者。

(2)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或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项目的主要贡献者。

(3)省、部级科学技水进步三等奖或地厅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项目两次的获奖者。

(4)在国家或省的重大科研、技术改造、重点建设项目中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或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科技成果、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四)获得以下学历,经考核合格,可认定相应的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1.博士后流动站期满出站人员,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高级工程师。

2.获得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

3.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满三年,经考核合格,可认定为工程师。

(五)外语和计算机要求

1.外语要求

申报水利电力工程中、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除按川职改办[1999]53号文件规定符合免试条件者外,均应参加全国统一组织的规定级别的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其考试成绩符合省人事职改部门的有关规定要求。

2.计算机要求

(1)申报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能够掌握计算机操作,运用计算机进行常规计算和管理。

(2)申报高级工程师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应能了解计算机的原理,并能编制应用程序。

分则

六、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要求

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1.水文专业:水力学、气象学、水文学原理、地下水水文学、水文勘测、水文预报、水文水利计算、环境水利、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等。

2.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专业:工程水文学、水力学、工程力学、运筹学及系统工程学、水利技术经济与水利水电规划、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与灌溉排水、水利工程及水工建筑物等。

3.河流泥沙及治河工程专业:水力学、流体力学、泥沙运动力学、工程水文学、结构力学、河床演变及河道整治、河流模拟等。

4.农田水利工程专业:工程水文学、水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建筑结构、农田水利学、水工建筑物、抽水站、农村水电站、水井排灌技术、水利工程施工等。

5.水土保持专业:土壤学、地质学原理、土壤侵蚀原理、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水文及水力学、水土保持林学、水土保持工程学、水土保持技术经济学等。

6.水利电力动力工程专业: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电工及电子学、自动控制原理、水轮机和水泵、水力机组调节、水力机组辅助设备、热能动力、电力自动化等。

7.水利电力工程建筑专业:结构力学、水力学、岩土力学、工程水文、工程地质、建筑结构、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工程经济学等。

8.水利电力工程施工专业:运筹学、电工电子学、建筑材料、结构力学、工程经济学、施工系统分析、水工建筑物、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l.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利电力量测技术知识以及模型试验相似理论知识进行科研工作;熟悉相关专业的专业知识,参加过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有关本专业科研课题的研究;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曾完成下列工作之一:

①曾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中、小型水利电力项目科研工作的全过程。

②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完成的科研课题或科研项目,通过地、厅级以上部门鉴定。

③作为专题或分支专业,专项方法的技术骨干,参加过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全过程。

④在科研工作中,吸收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编写研究大纲,确定技术途径或科研方案。

⑤曾参加过科研课题和科研项目的方案、报告的评审工作,具有对科研成果报告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的水平进行评估的能力与经历。

⑥曾负责主持过一项以上模型试验的具体操作以及测验项目数据的采集。

⑦曾具体承担过一项以上水利电力科研项目的原型观测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数值计算、资料整理。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方针、政策,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及规程规范进行规划、勘测、设计工作;熟悉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曾组织或参加过中、小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曾完成下列工作之一:

①曾参与中、小型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

②曾参与编写二项以上中、小型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大纲、任务书、专业技术报告说明书、技术专题报告、技术总结等技术文件。

③在参与完成的本专业技术工作中,吸收采用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取得一定成绩。

④县级及以上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主持人或二项以上的主要参加者。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方针、政策,较热练地运用施工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建设工作;掌握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了解水利电力工程建设的施工程序和工艺流程,有参与中、小型施工项目的经历;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参加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建设并担任专项施工负费人。

②担任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项目负责人或作为技术骨干,并参加过中、小型项目施工建设的全过程。主持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完成的水利电力施工项目,工程质量经地、厅级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③在施工建设中,曾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施工经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一项以上,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如期完成施工任务,并取得一定成效。

④曾根据施工组织设计参与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如年、季,月度计划)及各种标书、承包合同书。

⑤曾参加中、小型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报告等评审工作,或工程进度、质量的检查工作,具有对施工质量、施工水平进行评估和鉴定的经历。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较全面地了解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方针、政策,能够较熟练地运用本专业技术标准开展本职工作;熟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职工作程序和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能在工作中熟练运用,并参加某一生产运行技术工作的全过程;有指导初级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参加中、小型以上水利电力工程的生产运行技术工作,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小型水利电力工程生产运行技术工作,或担任某一单项工程生产运行技术负责人,较好地完成任务。

②曾作为专项技术负责人或技术骨干参加水利管理、抗旱、防汛、农田水利建设与管理、水土保持、小水电站、电网运行等工作,较好地完成任务。

③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与制定生产运行管理办法或对已有的技术标准、管理办法提出过较为重要的技术性建议。

④曾参与编写所分管范围内技术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或独立组织分管项目的工作实施,掌握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质量管理情况,取得良好效果。

⑤参与完成过省内重点江河、重要工程的水情预报、水环境监测与评价、水文测验、站网建设、水资源调查及资料汇编工作。

⑥曾参加完成过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价、效益分析及资料整编等工作。

⑦曾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过新材料、新技术、新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试验计划项目一项以上。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的获奖者(等级内额定人员,下同)。

②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两项以上,或县级科技进步奖三项以上。

③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地、厅级以上综合研究课题工作二项以上或县级三项以上,且为单项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人之一。

④主持或主要参加过地、厅级研究课题二项以上,或主要参加过县级单项研究课题三项以上,并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鉴定验收。

⑤参加完成的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少于二项,并取得实效(有地、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评价的证明材料)。

⑥获得水利电力科研新产品、新技术国家专利一项以上。

⑦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至少一项,或地、厅级重点科研项目二项以上,并经评审通过。

⑧主持制定一项以上试验研究的数学模型,并使用计算机编制成应用程序,经同行专家认可。

(2)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或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

③主笔编写的可行性报告、专项报告、科研报告等,经地、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的主要参加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的获奖者。

③地、厅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优秀设计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的获奖者,或县级三等以上科技奖等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参加完成的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少于一项,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鉴定或验收。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小流域水利规划、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工作,其成果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⑥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按期完成所承担的工作,并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⑦参加完成小型以上工程项目的环境评价、经济评价等专业技术工作、参与编写的技术报告被审查通过。

⑧参与编写的技术规程、技术标准不少于一项,并经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⑨参加省、部级重点项目至少一项,并经专家评审通过。

⑩主持县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确定的重点项目至少一项,或主要参加上述项目至少二项,并经专家评审通过。

(2)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或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

③参与编写的工程规划、设计大纲、可行性研究报告、专题技术报告、技术总结等专业技术文件,经地、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主要参加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优质工程奖或专业科技奖的获奖者。

③地、厅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

④县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⑤在施工建设中提出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已被采用并取得显著效益者。

⑥在施工建设中,作为主持或主要参加者建设完成的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己竣工并投入运行,未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⑦参加完成的本专业技术标准、施工规程、管理办法等被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并颁行。

(2)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或专业学术会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③主笔编写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总结、施工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一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④主要参加编写中型工程项目一项或独立编写小型工程项目二项以上的施工方案,施工管理办法及报告已被采用。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农业技术推广奖的主要参加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含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者,或县级三等以上科技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③参加完成的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不少于一项以上,并通过上级主管部门鉴定或验收。

④参加地、厅级业务主管部门地方标准的制定,其编写的部分章节被采纳。

⑤工作中,有创见地提出生产运行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被采纳实施。

⑥作为技术骨干完成列入地、县计划的小型工程以上技改项目,并通过验收。

⑦主要参加完成过地、县级重点小流域治理工程,或担任县级小流域治理项目的负责人,完成的项目通过主管部门的验收。

⑧参加完成中、小流域的水文勘测、水文调查、水文测验、水文资料整编、水情预报、水文分析计算、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质监测评价、水文站网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工作,或参加完成过水文测试方法的试验研究,径流试验研究,水文地质参数的试验研究等工作,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

⑨参加完成灌溉面积在一万亩以上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一项或灌概面积在5千亩级上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二项,经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⑩参加编制的水文水资源技术成果被地、厅级业务主管部门确认或采用。

参加完成万亩以上灌区的用水管理计划,大中型灌区的挖潜改造计划等工作,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2)在助理工程师任职期间,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译著。

②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刊物或专业学术会议上一篇以上;或在地、厅级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成都市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县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提交一篇在地、厅级本专业学术会议上交流的论文,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作总结。

③独立编写的技术总结、生产报告、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七、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条件

(一)专业理论知识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至少一门学科具有较深造诣。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见附则十二),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见附则十二),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除须具备工程师所应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见附则十二),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l)必备条件

①有主持重点科研项目或大、中型工程应用科研项目全过程的经历,具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与经历,撰写过水利电力科研开题立项报告和技术成果报告。

②有指导工程师、研究生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作为主要技术骨干,承担过一项以上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全过程。

②曾担任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专项、专题或二级课题负责人。

③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主持完成地、厅级重点科研项目二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④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进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提出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并通过鉴定(部级至少一项,省、部级至少二项,地、厅级至少三项)。

⑤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组织推广科研成果不少于二项,取得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并为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⑥有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的经历,并具有对科研成果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水平的评估能力。

⑦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过二项以上国际合作项目,或作为分项、分专题负责人之一,参加过一项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

①有主持大、中型〔小型三项以上〕或重点规划、勘测、设计项目工作全过程的经历,或为主承担过大、中型项目中专题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曾解决过规划、勘测、设计项目中的关键难题,有协调各专业间技术工作的能力与经历。

②有指导工程师、研究生完成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中型项目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中型项目的工作(或任二个中型以上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三个小型项目的工作,或曾为大、中型项目编制标书。

②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大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全过程,或作为专业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规划二项以上。

③曾承担二项以上大、中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且有可考证的重要技术性建议被采纳。

④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⑤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二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⑥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主要参加二项以上)。

⑦地、市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且二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

①全面掌握施工质量标准,了解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的内容和要求,全面掌握施工程序、工艺和方法,有组织完成大、中型[小型三项以上]工程施工建设的经历。

②熟悉有关的法规,掌握有关技术标准,曾解决施工建设中的复杂的技术问题,能协调各专业工序间的技术工作。

③有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进行施工建设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担任过大型工程专项施工建设任务的负责人,或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并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②负责中型工程的施工建设项目二项以上(小型项目三项以上),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③熟练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一种以上施工技术方法,曾开发和应用二项以上新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进行科学施工建设,并取得明显成绩。

④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

⑤曾参加大、中型施工项目、施工方案、施工质量、施工报告的论证、审查、鉴定,并提出重要技术建议被采纳。

⑥根据施工标准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和按招标承包制的要求,编制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标书、承包合同二份以上或小型工程项目三份以上。

⑦曾作为技术负责人,及时调整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各专业、各施工工序的施工计划,在施工计划管理、质量管理与经济核算等工作中,妥善协调各专业管理间的关系,并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必备条件

①熟练掌握有关本专业工作的程序和方法,具有较高的政策水平利能力,曾为改进本部门生产运行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咨询和建议,能协调各部门间的技术工作,解决过关键的技术问题。

②全面掌握水利电力工程生产运行有关本专业的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内容和要求,具有指导工程师或研究生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经历。

(2)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①曾主持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水土保持项目、省级重点流域、中型水电站及地区电网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技术改造、水工建筑物加固改建、县级或跨县电网电力调度、自动化工程等项目的负责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②在省、部级水利管理、防汛、水文、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等工作中,曾主持一方面的业务工作,或曾在地、县级水利电力工程生产运行管理中,曾主持技术工作,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③曾是行业(含省级地方标准)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级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④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二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⑤作为技术骨干完成过省级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水情预报、防汛调度、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及资料整编、环境评价及资料整编等工作。

⑥作为技术骨干完成过国家重点流域、省级重点水土保持项目的规划设计、监测评价、效益分析及资料整编工作。

⑦曾有独立组织主管项目的工作实施,并对大、中型项目[小型项目三项以上]在运行管理中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鉴定的经历,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⑧主持完成水利电力工程技术改造等工作。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科研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星火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星火奖、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或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农业技术推广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获奖者,或三等奖的项目主持人。

④主持完成的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上,或地、厅级科研项目二项以上,并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为省内先进水平。

⑤主持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决策采纳不少于二项。

⑥主持完成的省级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或报告不少于二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

⑦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被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确定为定型产品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少于二项。

⑧获得水利电力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国家专利二项以上,并被采纳推广应用。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一篇以上。

③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以上学术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三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

④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科研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等,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定为有创见,或省内先进水平。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设计奖三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或地、厅级二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主持或作为专项负责人完成的大型项目中,专业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一份,或中型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二份,或小型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三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主要参加编制的大、中型工程的标书及承包合同被采纳,或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小型二项)工程项目标书已中标并承揽工程项目。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二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二篇以上。

③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项目的生产、专题、科研报告、技术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创新或有指导作用。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由国家科技进步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施工奖、优质工程奖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或地、厅级二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在施工建设中,主持大中型水利电力工程,已竣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正常,未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⑤主持或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已被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作为省、部级项目(地、厅级项目二项以上)的主持人或专项工程的负责人,在工程施工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并科学地组织管理,使工程提前完工或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⑦主持或负责完成的水利电力施工项目,其工程质量经厅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并达到省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⑧在水利电力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国家专利二项以上,并被采纳推广应用。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二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二篇以上。

③主笔编写的大、中型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总结、技术专题报告等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以上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业务生管部们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含优秀论文奖)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地、厅级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或在工程管理中,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被采纳实施一项以上,并使生产运行水平明显提高。

④主持或主要编写的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本部门(地级以上)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被采纳或颁行,实施后效益显著。

⑤主持完成的生产运行或本专业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二份以上,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或经同行专家认可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⑥主持的中型以上工程或小型三个以上工程,其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单位。

⑦主要参加的大型工程或二项以上中型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质工程。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和译著,或作为主编出版本专业有重要学术价值的教材。

②在部级学术刊物上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本专业论文一篇以上,或在省、部级公开发行的专业刊物上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或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成都市区以外单位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应在地、厅级以上专业刊物上或学术会议上二篇以上,或经二名以上专家鉴定,有较高水平的本专业技术工作总结二篇以上。

③主笔编写的技术总结、生产报告、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④在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中取得国家专利二项以上,并被采纳推广应用。

附则

八、本《评审条件》中规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课题复杂程度和大、中、小型工程等别,参照国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项目或课题包括国家和本部门下达的或合同规定的两类。

九、大、中、小型工程等别的划分可参照原水利电力部1978年先后颁布的适用于山区和丘陵区、平原和滨海区的《水科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标准规定水利枢纽工程按水库总库容、防洪保护对象和范围、灌溉排涝面积、供水对象、水电站装机容量等划分为五等(见下表)。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根据分等指标分属几个不同的等别时,以其最高等别为准。

附件

十、省内重点江河是指省内长江干流及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大渡河、青衣江、金沙江。

十一、流域规划项目和区域规划项目,可根据其涉及范围和重要复杂程度,认定其相当的型别。例如:第八条指出的各重点江河的流域规划,全省的水利战略规划、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水资源总体规划、防洪规划等,均可视为大型项目。

十二、与本专业有关的法规包括: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其中与水利有关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居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河道管理条例》、《防汛条例》;《水利工程水费核订、计收和管理办法》、《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办法》、《水库工程管理通则》、《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试行)》及现行的设计、施工、管理运行的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

十三、有关概念的解释

1.获奖项目、课题的主要贡献者是指国家规定的等级额定获奖人员。

2.主持人指项目负责人、课题负责人、大型项目二级管理部门负责人、大、中型工程的专项施工负责人、专业负责人。

3.工程项目主要参加者、技术骨干指各个专业负责人、施工建设中型项目副经理、小型项目经理、主要单项建筑物(隧洞、渡槽、泵站、电站厂房等)的主设人或施工负责人,或生产运行技术负责人。

4.省、地(州、市)、县级业务主管部门指省水利电力厅、地(州、市)水利(水电)局、县水利(水电)局。

5.地级指全省二十一个地(州、市);厅级指省级业务主管厅(局);县级包括地(州、市)业务主管局。

6.地、县级包括地、县综合管理部门,如计委、科委、农委等。

7.水利电力工程为一个专业,划分为四个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性质多变的评审对象可在不同类型条件中进行选择评审。

8.实践、成果、论文各自条件中二项超过50%的可以按5舍6补的原则互补算够一项。

9.刊物级别按国家和省出版部门有关规定执行,未明确级别的刊物和学术会议交流论文由评委会根据实际认定。

十四、本《评审条件》中未尽事宜,按省职改办现行政策执行。

十五、本《评审条件》中所规定的学历、资历、外语、专业理论水平、工作经历与能力,工作业绩与成果等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对未达到国家《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学历或资历申报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者,其评审条件按“工作经历与能力”和“业绩与成果”的业绩部分的选择条件部分分别增加一条掌握。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一、答辩考核的对象

凡申报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的人员,均需参加答辩考核。

二、答辩考核方式

评审委员会专业(学科)评议组(以下简称专业组)对申报对象进行面对面的答辩考核,通过答辩考核对申报对象的工作业绩、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作具体的评价,为评审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三、答辩考核内容

(一)答辩考核对象简要介绍基本情况

1、本人学历(含毕业学校、毕业时间)、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任低一级职务年限、工作经历及继续教育等基本情况;

2、任现职以来的主要专业技术业绩、贡献(包括完成项目、成果获奖、、出版专著等);

3、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技术水平的论文、专著或已公开发表的项目、成果技术报告等作品的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4、指导下级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和学习情况;

5、本专业学科发展现状、本人今后开展专业技术工作的思路、设想和计划;

6、其它需要介绍的情况。

答辩人介绍基本情况时要准确、简明扼要,工作业绩以任现职以来的为主。对与他人合作完成的成果、项目、论文、论著等,必须说明本人的作用、地位、排名。介绍内容必须真实有据,不得弄虚作假。

(二)答辩考核对象回答问题

主要考核答辩对象在实际工作中,解决本专业领域技术问题的能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业绩和、论著的情况。具备规定学历和资历的申报对象,每人回答两道题,一道题主要与答辩对象的本专业工作业绩相关,另一道题主要与答辩对象的论文代表作(县级以下可为技术总结)相关;不具备规定学历、资历的申报对象加试一道题。专业组组长应对本组答辩考核题目的相关内容及难易程度进行综合把关。

(三)专业组提问

专业组在听取答辩对象介绍基本情况和回答必答题后,可针对以下内容进行提问。

1、对答辩对象学历等基本情况及专业技术工作业绩、、完成成果情况等,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核查、质疑;

2、对答辩对象论文(专著、技术报告)论点、论据的正确性、科学性、学术价值及学术水平进行质询;

3、对已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优秀勘察设计等奖的答辩对象,重点考核本人在该成果中所起的作用,掌握完成该成果的技术水平情况等。

四、答辩考核时间

答辩对象介绍基本情况时间不超过5分钟,正常晋升对象答题(2题)不超过15分钟,破格(学历或资历破格)申报对象答题(3题)不超过20分钟,到时由记时员宣布终止。专业组提问时间另外计算。

五、答辩考核成绩与评价

(一)专业组采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档次,对答辩对象答辩水平进行投票,答辩对象所得各档次的票数作为本次答辩考核成绩。

(二)专业组对答辩对象答辩情况进行综合评议,写出答辩评价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基本情况和论文论著、业绩成果等填报是否发现疑点;

2、基础理论知识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水平;

3、综合业务能力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标准;

4、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是否达到相应高级职务任职条件。

(三)专业组按照《福建省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评审答辩考核情况登记表》(见附件)的格式要求,将投票结果、答辩对象答辩的主要内容以及专业组对答辩对象答辩评价意见填入登记表,作为专业组、评委会评议的重要依据。

六、答辩考核组织管理

(一)答辩考核工作在省职改办和省工程技术经济专业职称改革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工程系列各专业职改办负责组织实施,评委会专业组具体实施答辩考核工作。

(二)工程系列各专业高级评委会所在单位人事处(职改办)要周密安排好答辩考核工作,负责做好布置答辩场所、记录、计时、计分等具体工作。答辩考核工作应安排在合适的场所,集中进行。

(三)答辩考核组即评委会专业组,按照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福建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库暂行办法〉的通知》(闽人发〔2002〕115号)规定产生,专业组人数不少于5人,答辩考核由专业组组长主持。

(四)答辩考核工作要成立监督小组,负责对答辩考核方案制定、答辩考核过程及公示等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

七、注意事项

答辩考核应精心组织,抓住重点,客观公正,结果准确。

(一)专业组成员应认真审阅答辩对象的材料,在掌握全面情况的基础上,拟定好答辩必答题目和抽查内容的质询题目,答辩题目要紧紧围绕答辩对象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成果和论文,不出偏题、怪题,一般不要求背诵公式、数据。答辩应注意宽严适度,既要严格坚持各项评审条件、标准,确保质量,又要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

(二)答辩对象应准时到场。无故不参加答辩考核者,视为自动放弃申报,其申报材料不提交评委会评审。

(三)专业组成员应自觉遵守评审纪律,保守工作秘密,不得向外透露答辩考核题目,不得为答辩对象游说、拉票,不得接受答辩对象及所在单位的宴请和礼品、礼金,不得利用职权或打击压制答辩对象,不得主审本单位答辩对象的材料,与答辩对象有亲属关系的,应主动说明情况并回避。答辩期间,关闭一切通讯工具,未经批准不得与答辩对象及有关人员接触。违反规定者,取消其评委资格和专业(学科)组成员资格。

工程专业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林业高级工程师须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法规、标准、规程,熟悉相关专业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能将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工作实践;根据林业发展的需要确定专业工作和研究方向,有丰富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能运用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独立解决生产或科研中的复杂疑难技术问题,业绩显著;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著作;有培养专门技术人才和指导工程师工作的能力;能熟练运用外语获取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森林培育、森林经营、调查规划、经济林果、园林绿化、花卉园艺、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水土保持、森林采运、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特产品、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旅游、湿地保护、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木材流通管理以及相关专业的资源监测、规划设计、工程咨询、经营管理、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新产品开发等技术工作的在职在岗专业技术人员。

第三条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取得现资格以来,年度考核合格以上。取得现资格以来,出现下列情况,在规定年限上延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合格者,延期1年申报。

(二)年度考核、工作质量与职业道德评估不合格者,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期2年申报。

(三)受警告以上处分者,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者,剽窃他人成果者,延期3年申报。

二、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博士学位满2年,且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2年。

(二)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满5年,且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5年。

(三)具备上述第(二)点规定学历(学位)未满5年或未具备上述规定学历(学位),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5年;或具备上述第(二)点规定学历(学位)满5年,且取得工程师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3年,取得现资格以来,如其业绩和论文、论著条件符合本条件第七条要求,则可破格申报。

(四)非公有经济社会组织专业技术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满18年,获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大学专科学历满7年,且取得非国有企业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并受聘工程师职务满7年,可正常申报;取得非国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资源并受聘高级工程师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可转评相应专业的高级工程师资格。

三、外语条件

除符合免试条件外,需取得由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颁发的有效合格证。

第四条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水平)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作为主要参加者参与完成部级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

二、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省(部)级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或作为主持人完成2项以上市(厅)级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

三、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完成2项以上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省直相关部门下达的科技项目或工程项目。

四、作为主持人负责撰写企业、地方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

五、作为主持人负责制定3项以上设区市、县级部门或行业发展规划。

六、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营林、林木良种、园林绿化、森林工业生产性项目及技改项目。

七、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林木良种的选育,并通过省级以上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八、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森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保护项目。

九、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市(厅)级以上森林资源管理、森林调查、林业专业调查,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综合科学考察。

十、由省厅抽调参加全省大型调查活动或技术工作,并获表彰奖励。

十一、作为主持人负责完成2项以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科技成果转让、推广工作;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开发2项以上省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新产品,并负责项目的设计、试制工艺、试产管理等技术工作。

第五条业绩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主要完成人;市(厅)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上的主持人或2项市(厅)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

二、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三等奖主持人。

三、国家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优秀成果咨询奖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省(部)专业科技奖(包括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优秀调查规划奖等)一等奖获得者(前五名),二等奖的主持人,不少于2项三等奖的主持人。

四、获得本专业发明专利(发明人),在林业生产建设中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认可。

五、主持营造林工程3万亩以上;或主持林木良种推广,面积2万亩,增益达15%以上,并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六、从事造林作业设计、伐区作业设计、森林抚育作业设计、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连续7年以上,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七、在责任区内从事森林保护管理,森林资源增长显著,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连续7年且累计10年达到森林灾害控制指标;或应用新技术在森林灾害预防、处置中作出重要贡献。

八、主持县级以上全面森林调查或省(部)级以上林业专业调查4次以上,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验收合格。

九、主持或主要参加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晋升工作或建设项目,并已通过审批、验收;或主持或主要参加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工作,有突出成绩,受到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表彰。

十、在木材流通管理过程中,采用新技术、新手段,依法对过站木材进行检尺、检量,并有效制止木材违章运输,查验木材50万立方米以上,无举报投诉,并获省级以上表彰。

十一、作为主持者或主要参加者,在林业工程、生产项目中,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开发新产品或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工效或增加经济效益达20%的2项(或30%的1项),或所主持开发的新产品被审定为国内领先。

第六条论文、论著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第二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正式公开出版过本人撰写的本专业专著、译著,或参编出版著作1部并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1篇以上。

二、在部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1篇以上。

三、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2篇以上。

四、在省级以上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1篇,以及为解决技术问题而撰写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论证)或调查研究报告2篇以上。

五、在国际或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1篇(以宣读证为准),或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宣读并获奖2篇以上(以宣读证和获奖证书为准)。

第七条破格条件

一、业绩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二:

(一)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或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二)获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或省(部)级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的主要完成人,或获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二等奖(前五名)2项(次)以上。

(三)主持完成国家或省重点工程、技术改造、重点科研课题、部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的研制、审定申报工作并已经项目(课题)下达部门鉴定(验收)通过(以省人民政府行文确定的项目为准)。

(四)主持研制、开发新产品3项以上,获国家或省级优秀新产品奖并正式投入生产,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省直相关部门确认已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主持大、中型企业工作满2年以上,为企业技术进步、经济效益增长做出过重大贡献的现任主要专业技术负责人。

(六)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青年科技奖,或中国林学会梁希奖。

二、论文、论著条件

取得现资格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在国际权威性专业学术会议大会上宣读学术论文(以宣读证为准),或在国际权威性专业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第一、第二作者)。

(二)在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学术论文2篇(以宣读证为准),或在全国性公开出版的专业期刊发表2篇以上本专业有价值的论文(第一、第二作者)。

(三)在省(部)级以上出版部门正式公开出版过本人撰写的本专业专著、译著(独著、主编或第一副主编)。

上一篇:软件工程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土木工程技术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