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6 14:10:01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第一条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范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各类水利工程的质量事故处理时,必须遵守本规定。

本规定所称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管理、监理、勘测、设计、咨询、施工、材料、设备等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程规范和合同规定的质量标准,影响使用寿命和对工程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和危害的事件。

第三条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因质量事故造成人身作伤亡的,还应遵从国家和水利部伤亡事故处理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发生质量事故,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查清楚不放过、主要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补救和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的原则,认真调查事故原因,研究处理措施,查明事故责任,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第五条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实行分级管理的制度。

水利部负责全国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管理工作,并负责部属重点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工作。

各流域机构负责本流域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管理工作,并负责本流域中央投资为主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界及国际边界河流上的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水电)厅(局)负责本辖区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管理工作和所属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工作。

第六条工程建设中未执行国家和水利部有关建设程序、质量管理、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或违反国家和水利部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和合同管理制及其它有关规定而发生质量事故的,对有关单位或个人从严从重处罚。

第二章事故分类

第七条工程质量事故按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检查、处理事故对工期的影响时间长短和对工程正常使用的影响,分为一般质量事故、较大质量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特大质量事故。

第八条一般质量事故指对工程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经处理后不影响正常使用并不影响使用寿命的事故。

较大质量事故是指对工程造成较大经济损失或延误较短工期,经处理后不影响正常使用但对工程寿命有一定影响的事故。

重大质量事故是指对工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较长时间延误工期,经处理后不影响正常使用但对工程寿命有较大影响的事故。

特大质量事故是指对工程造成特大经济损失或长时间延误工期,经处理后仍对正常使用和工程寿命造成较大影响的事故。

水利工程质量事故分类标准见附录。

第九条发生质量事故后,项目法人必须将事故的简要情况向项目主管部门报告。项目主管部门接事故报告后,按照管理权限向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一般质量事故向项目主管部门报告。

较大质量事故逐级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报告。

重大质量事故逐级向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报告并抄报水利部。

特大质量事故逐级向水利部和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条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要严格保护现场,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人员和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因抢救人员、疏导交通等原因需移动现场物件时,应当作出标志、绘制现场简图并作出书面记录,妥善保管现场重要痕迹、物证,并进行拍照或录像。

第十一条发生(发现)较大、重大和特大质量事故,事故单位要在48小时内向第九条所规定单位写出书面报告;空发性事故,事故单位要在4小时内电话向上述单位报告。

第十二条事故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建设地点、工期,项目法人、主管部门及负责人电话

(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部位以及相应的参建单位名称;

(三)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

(四)事故发生原因初步分析;

(五)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

(六)事故报告单位、负责人及联系方式。

第十三条有关单位接到事故报告后,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按照管理权限向上级部门报告或组织事故调查。

第四章事故调查

第十四条发生质量事故,要按照第十五、十六、十七、十八条规定的管理权限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提交事故调查报告。事故调查组成员由主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并实行回避制度。

第十五条一般事故由项目法人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报项目主管部门核备。

第十六条较大质量事故由项目主管部站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核备。

第十七条重大质量事故由省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调查组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报水利部核备。

第十八条特大质量事故由水利部组织调查。

第十九条事故调查组的主要任务:

(一)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过程、财产损失情况和对后续工程的影响;

(二)组织专家进行技术鉴定;

(三)查明事故的责任单位和主要责任者应负的责任;

(四)提出工程处理和采取措施的建议;

(五)提出对责任单位和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六)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第二十条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单位、各有关单位和人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实事求是地提供有关文件或材料,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或干扰调查组正常工作。

第二十一条事故调查组提交的调查报告经主持单位同意后,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第二十二条事故调查费用暂由项目法人垫付,待查清责任后,由责任方负担。

第五章工程处理

第二十三条发生质量事故,必须针对事故原因提出工程处理方案,经有关单位审定后实施。

第二十四条一般事故,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处理方案并实施,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较大质量事故,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有关单位制定处理方案,经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后实施,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备案。

第二十六条重大质量事故,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有关单位提出处理方案,征得事故调查组意见后,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审定后实施。

第二十七条特大质量事故,由项目法人负责组织有关单位提出处理方案,征得事故调查组意见后,报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机构审定后实施,并报水利部备案。

第二十八条事故处理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需原设计单位或有资质的单位提出设计变更方案。需要进行重大设计变更的,必须经原设计审批部门审定后实施。

第二十九条事故部位处理完成后,必须按照管理权限经过质量评定与验收后,方可投入使用或进入下一阶段施工。

第六章事故处罚

第三十条对工程事故责任人和单位需进行行政处罚的,由县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或经授权的流域机构按照第五条规定的权限和《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进行处罚。特大质量事故和降低或吊销有关设计、施工、监理、咨询等单位资质的处罚,由水利部或水利部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罚。

第三十一条由于项目法人责任酿成质量事故,令其立即整改;造成较大以上质量事故的,进行通报批评、调整项目法人;对有关责任人处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二条由于监理单位责任造成质量事故,令其立即整改并可处以罚款;造成较大以上质量事故的,处以罚款、通报批评、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水利工程监理资质证书;对主要责任人处以行政处分、取消监理从业资格、收缴监理工程师资格证书、监理岗位证书;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三条由于咨询、勘测、设计单位责任造成质量事故,令其立即整改并可处以罚款;造成较大以上质量事故的,处以通报批评、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吊销水利工程勘测、设计资格;对主要责任人处以行政处分、取消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四条由于施工单位责任造成质量事故,令其立即自筹资金进行事故处理,并处以罚款;造成较大以上质量事故的,处以通报批评、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吊销资质证书;对主要责任人处以行政处分、取消水利工程施工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五条由于设备、原材料等供应单位责任造成质量事故,对其进行通报批评、罚款;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对监督不到位或只收费不监督的质量监督单位处以通报批评、限期整顿、重新组建质量监督机构;对有关责任人处以行政处分、取消质量监督资格;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七条对隐情不报或阻碍调查组进行调查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由主管部门视情节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八条对不按本规定进行事故的报告、调查和处理而造成事故进一步扩大或贻误处理时机的单位和个人,由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九条因设备质量引发的质量事故,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条本规定由水利部负责解释。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工程事故; 调查; 分析

中图分类号: 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意外的变故或灾祸称为事故。在工程建设中,由于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为当前人力所不能预防而造成的意外损害或破坏称为“自然灾害事故”;由于设计、施工、管理或操作时的过失所引起的事故称为“责任事故”。任何事故都可造成结构的局部损坏或整体破坏,都可造成物质、经济甚至生命的损失。我国建设部规定:凡质量达不到合格标准的工程,必须进行返工、加固或报废,因此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0 万元以上的称为重大工程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在10 万元以下,5 千元(含5 千元) 以上的为一般工程质量事故;经济损失不足5 千元的为质量问题。

一旦事故发生后, 尤其是重大事故发生后, 往往要进行调查、分析与处理,通过寻找事故根源,明确事故责任, 做好善后工作, 同时,更要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防止事故再度发生。本文就事故调查与分析的基本内容做一概要性介绍。

1基本情况调查

事故发生后, 往往头绪繁多, 甚至议论纷纷, 只要坚持按原则办事, 按事故调查程序办事,一定能明确事故的原因。基本情况调查包括:对建筑的勘测、设计、监理、施工等资料的收集, 对事故现场的调查以及对有关人员的询问, 查阅竣工文件等。

1. 1事故情况调查

发生事故的时间、经过, 事故见证人及有关人员的调查询问;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破坏的特征,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现场的保护情况;当时的气象条件, 是否发生过不可抗拒的因素,破坏时的荷载情况。建筑物用途,使用单位及人员情况,使用方法是否得当。工程竣工验收情况,使用荷载,使用环境条件,使用变更维修记录,使用目的是否恰当, 有无发生过灾难性荷载。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状况, 使用单位及人员的反应等。

建筑物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征, 水文气象、环境条件。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 事故发生时的工程进度情况或使用情况。 开竣工日期;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有关情况以及该项目的建设程序; 竣工验收和交付情况;设计图纸有无改变; 工程有无分包; 分包商的资历水平; 合同执行情况以及原材料供应、使用情况, 供应商的资质; 质检部门的有关情况。

当然, 调查有时要根据事故情况和工程特点,确定重点的调查项目, 如砼工程,对砼的质量应重点调查,钢结构则应对构件损伤和焊接部分重点调查。有时还可以分两步调查, 首先通过一般, 找出初步原因, 然后有针对性地进一步调查。

1. 2有关资料的收集

有关地质勘测报告, 与实际有无异常情况, 勘测单位的资历水平, 破坏时的地质条件、环境状况; 周围有无其它引起破坏的因素等。

设计单位的资质、任务委托书, 主要负责人及设计人员的资历水平, 设计的依据; 设计文件和施工图, 计算简图是否正确,构造处理是否合理, 技术标准是否明确,有无技术交底书, 设计图纸是否获得设计院盖章认可。

监理合同, 监理单位及监理人员的资历水平,内部分工情况。监理日志是否填写准确及时,签证手续是否齐全, 签证是否及时完备。 关键工序及特殊工序的监理记录, 原材料和关键部位的实验记录,质量问题通知单, 质量情况汇报及处理意见等。

施工单位的资质等级, 施工负责人的有关情况, 施工合同, 具体技术负责人的资历水平, 施工员的资历水平,劳务的使用情况,技术工人的等级,有无上岗证, 工程分包情况, 原材料和地方材料的采购情况, 使用机械设备的性能L施工时间、气温、风雨、日照等记录,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技术交底书, 图纸会审纪要, 原材料合格证及现场试验记录, 质检记录, 施工日志,混凝土及砂浆强度检验记录, 测量放线记录, 打桩记录,混凝土施工记录, 预应力张拉记录, 焊接试验, 变更设计纪要,特殊处理记录等。

2必要的测试与分析

2. 1必要的测试

1) 对地质情况重新进行勘探, 以检验原地质报告是否准确可靠,桩基要进行测试, 以检验其承载力以及桩身的质量等。

2) 测定建筑物中所有材料的实际性能。混凝土可用回弹仪或本体取样等手段测定建筑物的实际强度, 从建筑物中截取钢筋进行必要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强度试验;砌体结构要测块体、砂浆的强度;钢结构的焊条、钢材以及焊缝的质量等。

3) 表面缺陷的观测。测量构件的裂缝宽度、长度、分布情况, 以协助判断构件的受力及变形状态;混凝土的外观质量; 焊缝的外观质量以及构筑物破坏状况等。

4) 内部缺陷的检查。可用锤击法、超声探伤仪等检查构件内的孔洞、裂纹等的缺陷;钢筋探测仪检测主要钢筋的分布及数量;砌体结构应检查砂浆的饱满度、砖石块体的搭接错缝等情况。

5) 必要时可作缩尺模型试验或现场承载试验, 通过试验检查结构的实际承载力、抗裂性能与变形情况。

2. 2分析与计算

在基本情况调查和必要检测的基础上, 选择有代表性或怀疑为首先破坏的构件进行复核验算。

对于结构构件, 验算时可取结构发生事故时的实际荷载, 结构的实际强度, 实测的构件截面尺寸, 依据国家或行业规程进行。除强度的验算分析外, 必要时还需对变形、裂缝宽度等进行验算、分析。

3事故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

事故调查报告必须真实地反映事故的全部情况, 只要以事实为依据, 以规范为指导, 以科学分析为基础,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才能正确判断和处理事故。报告要准确可靠, 全面及时, 重点突出, 抓住要害。一般报告的主要内容是:

1) 工程概况: 重点介绍与事故有关的工程情况;

2) 事故情况: 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事故现场及发展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

3) 事故调查记录, 实测数据;

4) 复核分析, 事故起因推断, 必要时进行模型试验的报告;

5) 涉及事故的人员、单位及主要责任;

6) 对工程事故的处理意见。

4 结 语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 施工 事故处理

一、工程施工事故的分类

1、按事故发生的事件划分

工程施工事故分为工程质量事故和施工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事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凡未达到设计文件、承包合同和建设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要求,造成(或隐含)危及工程的功能、使用价值和工程结构安全的事故。施工安全事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因人为因素或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危及或造成人员身体健康和人身伤亡的事故。

2、按事故后果划分

建设工程施工事故分为未遂事故和已遂事故。未遂事故是指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质量和不安全的苗头,经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事故发生,未造成经济损失、延误工期、人员伤亡或其他不良后果的,均称为未遂事故。已遂事故是指已发生的施工事故,并造成了经济损失或人员伤亡及其他不良后果的事故。

3、按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划分

建设工程事故分为一般事故和重大事故。一般事故通常是指经济损失在5000元至10万元额度内的质量事故或未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安全事故。重大事故是指危及工程结构安全性、可靠性和功能要求的质量事故或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的安全事故。按建设部1989的《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中指出,重大事故分为四个等级。

(1)一级重大事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一级重大事故:①死亡30人以上;②直接经济损失在300万元以上。

(2)二级重大事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二级重大事故:①死亡10人以上,29人以下;②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不满300万元。

(3)三级重大事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三级重大事故:①死亡3人以上,9人以下;②重伤20人以上;③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

(4)四级重大事故: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为四级重大事故:①死亡2人以下;②重伤3人以上,19人以下;③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不满30万元。

4、按事故责任划分

建设工程施工事故分为指导责任事故和操作责任事故。指导责任事故是指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因指导或领导失误造成的事故;操作责任事故是指操作人员违背技术标准、施工及安全规程所进行的违章作业而引发的事故。

5、按事故产生的原因划分

工程施工事故可分为技术原因、管理原因、社会与经济原因和不可抗拒的自然原因等引发的事故。技术原因引发的事故是因设计技术、施工技术、材料及机械设备性能不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规程、规范等要求而造成失误所引发的事故;管理原因引发的事故是指因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程序及施工技术管理和生产管理不严格等引起的事故;社会与经济原因引发的事故是指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社会秩序混乱、生产资金供不应求而造成停工待料、职工的工资奖金分配不公平所造成操作者情绪低落等均会有可能诱发事故;自然因素,如暴雨、洪水、狂风、地震、滑坡等发生突变,未能做出充分预测和防范准备而引起的事故。

二事故处理程序

工程施工事故(含质量与安全事故),处理的一般程序如下图:

1、事故发生

施工和监理人员应善于洞察事故苗头,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未遂事故的出现。如果一旦事故发生,应采取果断措施防止事故蔓延、扩大,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并严格保护事故现场,妥善保护现场重要痕迹、物证,有条件的可以拍照录像。

2、事故上报

事故发生后,应按规定逐级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决不允许隐瞒事故或避重就轻。对于一般事故每月汇总集中上报有关部门;对于重大事故,事故发生单位应当在24小时内写出书面报告向上级主管部门或事故发生地的市、县级建设主管部门及检察、劳动(如有人身伤亡)部门报告。

重大事故书面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工程项目、企业名称;事故发生的简要经过、伤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初步估计;事故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事故控制情况;事故报告单位等。

3、事故调查

事故调查,特别是对重大事故调查,应由事故发生地的市、县级以上建设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组成调查组负责进行。调查组可以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协助进行技术鉴定、事故分析和财产损失的评估工作。调查组在调查工作结束后10日内,应将调查报告送交组织调查的部门审查,经同意后调查工作即告结束。

事故调查报告的主要内容有:与事故有关的工程情况;事故发生的详细情况,如发生时间、地点、工程部位、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等;事故调查中的有关数据和资料;事故原因分析和判断;事故发生后所采取的临时防护措施;事故处理的建议方案及措施;事故涉及的有关人员及责任情况等。

4、事故处理方案

制定事故处理方案,必须要对事故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充分的数据资料,广泛听取专家及其各方面的意见,经科学论证,决定该事故是否需要做出处理。如果事故需要处理,应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制定安全、可靠、适用及经济的事故处理方案。

5、事故处理方案的实施、检查和验收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质量事件 质量事故 管理原则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核电厂营运单位报告制度》(HAF001/02/01)规定了核电营运单位须向国家核安全局和所在地区监督站报告建造阶段事件,但只给出了几项事件报告准则,没有“质量事件、事故”的概念,而国内各核电项目由于各自的项目特点及背景等情况不同,对质量事件、事故的定义、分级原则、报告方式、管理范围、管理深度等方面也不尽相同。

山东海阳核电项目一期工程核岛是“总承包,中外联合管理”模式,常规岛&BOP及送出工程 为“业主负责、委托管理”,项目参建单位多、接口复杂、管理流程长、项目参建各方质量责任和质量意识各不相同。如何在确保各级管理者能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项目建造中的质量问题信息、处理进展状态、并及时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将有关信息向监管单位报告的情况下,又能在已确定的项目管理模式下,有效地按照质量保证分级的控制原则,合理确定业主对质量事件、质量事故管理范围和管理深度,是重点考虑的问题,主要原则为:

――质量事件、事故分级应具体明确,便于实施;

――质量事件、事故报告方式应确保质量问题信息传递快速、准确;

――质量事件、事故调查组织职责应明确,确保调查效果;

――调查组组织独立,确保调查结果客观、公正;

――积极倡导核安全文化,调查行为开放、透明;

――开展经验反馈,确保纠正措施闭环管理。

3 海阳项目质量事件、事故管理的具体实施

3.1质量事件、事故分级

通过参照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7月20日颁发的《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11号文),结合国内同行管理实践,并在广泛征求现场工程管理单位、总包单位、施工单位的意见下,海阳项目以是否“造成人员伤亡”为基准,来划为“质量事件”和“质量事故”。

“质量事件”定义为由于行为人能力的局限性或行为的不恰当性等因素,引发了质量问题,并导致的一定数量经济损失或工期损失的事件。根据造成的工期影响或者直接经济损失程度,质量事件分为3个等级:未遂质量事件,一般质量事件和重大质量事件。

“质量事故”则根据《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0]111号文)定义为“指由于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违反工程质量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标准,使工程产生结构安全、重要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质量缺陷,造成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根据质量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质量事故分为4个等级:一般质量事故、较大质量事故、重大质量事故、特别重大质量事故。

各级质量事件与事故的判定准则如下表:

3.2质量事件、事故报告

为确保业主相关管理部门和领导人员及时、准确地了解现场质量状况,要求相关单位在事件或事故发生后以“口头通告”和“书面通告”的方式报告事件、事故进展。各级质量事件、事故报告要求如下:

对于未遂质量事件,承包商无需立即上报,只需在月度质量事件清单上体现。

对于一般质量事件和重大质量事件,工程管理单位需在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口头通告业主,并在质量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填写《质量事件/事故报告单》进行书面通告。

对于质量事故,工程管理单位需在在事件、事故发生后20分钟内口头通告业主,并在18小时内填写《质量事件/事故报告单》进行书面报告。《质量事件/事故报告单》主要包含以下内容:质量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的公司;事件的简要描述;预计事件将造成的结果;事件发生原因的初步判断;事件发生后采取的措施及已采取的行动等。

3.3质量事件、事故调查处理

1)对质量事件、事故的调查处理分工

根据海阳项目管理模式,确定调查分工职责如下:

对于质量未遂事件,如属于责任公司内部事件,不涉及外部接口问题,则由责任方自行组织调查、处理,调查、处理结果需形成纸质文件,以备查验,无需上报;当质量事件涉及承包商之间的接口时,由其共同的工程管理单位负责协调。

对于轻微和一般质量事件,由工程管理单位组织调查,调查、处理结果应形成报告,逐级上报。当质量事件涉及核岛与常规岛及BOP之间的接口时,由业主协调。

对于重大质量事件和质量事故,由业主安全质保组织,工程部、技术部等部门参与成立调查组,工程管理单位进行配合。

2)调查报告

为尽快掌握调查结果,我们要求质量事件、事故在15天内完成调查,工程管理单位在调查完成后3天内通过正式信函方式上报至业主。对于特殊情况的,如涉及技术问题需要进行评审的可适当延长,但不能超过30天。

――质量事件、事故报告的内容一般涵盖以下方面:

――质量事件、事故发生项目或单位的概况;

――质量事件、事故发生经过和事件、事故救援情况;

――质量事件、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质量事件、事故项目有关质量检测报告和技术分析报告;

――质量事件、事故对将来项目工程质量和工期的影响分析评价;

――质量事件、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质量事件、事故责任的认定和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质量事件、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此外,为确保调查结论充分有效,也为后续经验反馈活动的开展和质量改进,要求质量事件、事故调查报告必须附具有关文件支持材料。

4 总结与思考

海阳项目工程建设已全面进入施工高峰期,施工面大,施工交叉接口多杂,现场土建施工、焊接等工作中,由于施工技术人员不熟悉质量保证要求和中美标准差异等原因,人为原因产生的质量事件也偶有发生。项目质量事件、事故管理体系虽已建立,在施工现场实施,但是实际运行时间短,还将面临实践压力,如:

1)质量事件、事故管理范围尚未覆盖对设计、采购及制造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事件和事故的管理;

2)一般质量事件和重大质量事件以具体的“问题事例”作为分级判定准则,两者“问题事例”基本相同,区别在于质量问题造成的工期和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在没有经过事件调查,事件产生的影响较难估计,从而对通告事件级别带来影响。另一方面,“问题事例”不能完全代表现场将会出现的问题类型,不利于后续质量事件的管理。

3)现场对质量事件与不符合项的关系问题。

如何通过对质量事件、事故的有效管理,提高项目整体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质量管理的重点,后续,随着工程实践,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国家核安全局,《核电厂营运单位报告制度》(HAF001/02/01)[R],1995.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安装行业 质量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12-01

一、概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安装施工企业希望通过ISO9OOO质量体系认证,提高工程质量,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实现持续改进。

当前,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有限公司在强化和创新质量管理及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收到一定的效果,曾多年获“设备安装企业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称号。本文结合该公司的具体做法,就施工企业质量管理强化与创新的问题,阐述一些见解。

二、安装工程的质量管理

(一)施工人员的控制

1.资格和能力的控制:学历、培训、技能、经历;2.加强质量意识教育;3.严格培训、持证上岗: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做到持证上岗。项目经理部应根据工程特点,制定培训计划并予以实施,满足人力资源需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机具“四新”,经培训考试或考核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操作。

(二)施工机具和检测器具的控制

1.施工机具选用的原则应着重从施工机具和设备的选型、主要性能参数和使用操作要求等三方面予以控制;应严格执行对新设备采购前的审批制度和库存设备使用前的验证制度。2.检测器具的选用原则检测器具必须满足被测对象及检测内容的要求,使被测对象在量程范围内。检测器具的测量极限误差必须小于或等于被测工件或物体所能允许的测量极限误差。经济合理,降低测量成本。3.使用、操作的控制合理使用、正确操作施工机具设备和检测器具。正确执行各项制度。预防事故损坏。4.管理和保养的控制保养制度、检查制度;周期检定、校验;分类存放、标识清楚;合理搬运并妥善保管。

(三)工程材料的控制

1.工程材料采购的控制:编制采购计划;对供应商评价;通报业主(或设计、监理方)。2.工程材料进货检查和验收的控制:质量证明资料。有怀疑、与合同规定不符的,应进行一定比例试验。材料质量抽样和检验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进口的设备、材料商检。在现场配制的材料进行试配检验。外观检查有损伤时,如有必要应进行检查试验。3.工程材料质量的检验方法和方式:质量检验的方式(免检、抽检、全检),质量检验的方法(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无损检验等)。4.工程材料储存保管的控制。分类存放。上架、入区,标识,建立入库“物资台账”,定期盘点和不定期检查,日常保养。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5.合理组织物资发放使用,减少损失。物资先入先出。限额发放工作制度。施工现场的保管。

(四)施工方法和操作工艺的控制

1.施工方法和操作工艺的制定要求:切合实际,因地制宜;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经济合理。2.实施的要点:施工工艺标准和操作规程;人、料、法、机、环受控;工序质量检验工作;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工序质量控制:有质量预控和工序质量检验两种,以质量预控为主。

(五)施工环境的控制

1.环境因素:工程技术环境;工程管理环境;作业劳动环境。2.主要控制内容。与施工方案、施工组织、管理、施工作业人员的文明施工紧密相关,在拟定对环境因素的控制方案或措施时,必须全面考虑,综合分析,才能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六)典型工程的质量检验

(七)常见质量通病的分析及预防措施

1.质量通病的分析。常用的方法有因果图、系统图、关联图等,通过“人、机、料、法、环”分析原因。2.质量通病防治措施。3.应该“防”、“治”结合,标本兼治,重在预防。4.加强质量意识教育。5.加强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质量技术责任制。6.实行层层把关,协调各专业之间和相关方之间的相互配合协作。

三、质量事故的调查与分析

(一)质量事故的调查

1.以项目技术负责人为首组建调查小组,参加人员应由事故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质检员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2.调查内容:对事故进行细致的现场调查,收集资料,对收集到可能引发事故的原因进行整理,形成质量事故调查的原始资料。

(二)质量事故的分析

1.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2.对某些质量事故一定要结合专门的计算进行验证。3.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项目有关人员及发生事故的班组长进行质量事故分析。4.质量事故分析一般可采用数理统计法,如因果分析图法、调查分析法和排列法等。

(三)质量事故调查报告的内容

1.工程概况。2.质量事故情况。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保护措施。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分析的初步判断。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参考文献】

[1]汪华斌.浅谈企业工程质量管理中“三维结构”定位[J].工程质量,2005(5).

[2]郑树梅,刘鸿昌,倪国葳.依法加强施工安全管理[J].山西建筑,2006(32).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目标管理;流程;控制;建设项目;质量

中图分类号:TU201.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整个项目中,每个部分都是重要的关口,每个关口互相之间起着相互协调的作用。但是这么多年以来,一直围绕着全国大到领导小到贫民百姓最关心的仍是一个项目中的质量。对于质量管理,也是整个项目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好的质量才会创造出精品工程,好的控制和好的管理团队更是创造出精品工程的关键。

项目质量管理流程:设计质量控制 —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批准开工—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承包商的自检, 申报验收—项目管理综合质量评估—阶段性工程质量初步验收—项目管理组织分部工程验收—组织工程竣工预验收—质监站—工程竣工—移交业主使用。

1.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是指项目建设过程所形成的的工程符合有关规范,标准,法规的程度和满足业主要求的程度,建设工程项目质量的内涵包括建设项目本身的质量,使用价值的质量和工作质量.

2.由于建设项目涉及面广,建设周期长,影响因素多及自身具备的群体性,固定性,协作性,复杂性和预约性等,决定了工程项目质量具有以下特点:

⑴ 影响质量的因素多,凡与决策,设计,施工和竣工验收各环节有关的各种因素都将影响工程质量,如人,机械,设备,材料,环境,测量及检测器具等;

⑵ 容易产生质量被动,由于工程多以露天为主,受气候和地质的影响较大,具有产品固定,人员和设备流动的生产特点,因此,更容易产生质量波动;

⑶ 容易产生系统因素变异,如施工方法不当,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机械故障,材料有误,设计计算错误等都会引起系统因素变异;

⑷ 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道工序需要交接,或隐蔽部位后道工序将覆盖前道工序的成果,若不及时进行工序的交接检查,往往会由于后道工序的覆盖,将前道工序的不合格误认为合格,容易产生第二判断错误;

⑸ 质量检查不能解体,拆卸,由于工程项目的固定位置和结构上的建设特点,对于建成的产品,不可能拆卸检查其内部质量;

3.项目的质量管理贯穿于项目的全过程,工程项目各项工作的质量如何,是建设项目成败的关键.工程项目参与方较多,工程质量与各方的利益有关,如果工程质量不好,不仅给投资者带来损失,造成社会性损失,也会给各参与方带来利益和声誉上的损失,工程质量是百年大计,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生命和财产的安全。项目管理中的一项最重要工作就是工程质量控制,这需要项目管理方根据质量控制的原则,依据工程有关合同(包括附属文件)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规范及技术标准,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控制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⑴ 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质量是整个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其他方面;

⑵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原则,人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控制人的行为尤为重要;

⑶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事前控制为主,运用“事前控制、预防为主、动态管理、跟踪监控”,实现工程质量管理目标;

⑷ 坚持质量标准的原则,严格按质量标准(设计要求和国家及地方规范等)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和验收;

4.设计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在满足业主对工程项目的功能和使用价值需求的情况下,正确处理业主需求与投资,资源,技术,环境,标准,法规之间的关系,尽量使设计做到适用,经济,美观,安全,节能,节约用地,减少资源消耗,生态环境保防和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效果.

⑴ 处理好投资,质量,进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⑵ 明确设计人员的质量职责;

⑶ 做好设计工作与各方面的衔接: 各专业之间的衔接,设计与采购的衔接,设计和施工要求的衔接等;

⑷ 设计文件的会签;

⑸ 设计评审,重点做好方案设计评审,初步设计评审,施工图设计评审工作;

5.工程施工准备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

⑴ 对承包商的资质进行核查,使其与本工程项目相一致;使对人员素质和结构,技术水平满足工程项目技术要求;

⑵对承包商施工组织设计和质量计划进行审查;

⑶对承包商拟采购的材料,构配件,设备的采购计划和选型进行考察和审查;

⑷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

⑸对承包商施工机械设备的监控;

⑹对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审查,检查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是否按本工程项目的性质和特点进行了整合和调整,对本工程质量是否能起到控制作用;

6.工程施工过程的项目质量管理

⑴对承包商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状况进行监控,承包商是否真正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执行,体系的运行能否发挥良好的作用,有何不足和问题,如果达不到质量目标要求,要求承包商对该体系进行持续改进和调整;

⑵督促监理单位严格履行监理工程师的现场质量监理职责,检查总监理工程师及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质量;

⑶对关键质量点跟踪监控,监督检查承包商的施工人员,施工机械,,材料,施工方法,及工艺或操作是否处于良好状态,是否符合保证质量的要求.对于重要工序,部位,质量控制点,要有必要的现场照片,要求现场管理专业工程师或专业监理工程师在现场实行过程旁站监督和控制,以确保工程质量;

⑷处理设计变更,由于前期勘察或设计的原因,或由于外界自然条件的变化,探明的地下障碍物,管线,文物,地质条件不符,或施工工艺方面的限制,或业主要求的变更等,均会涉及设计变更.设计变更又要引起工程变更,涉及工程质量变化,因此,做好设计变更的控制,也是工程施工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⑸及时做好工程质量问题和质量事故的处理工作;

⑹下达暂停施工和复工指令,确保工程质量,当施工现场发生严重质量异常情况,又未采取有效措施;隐蔽作业未经检验而擅自封闭,未经同意擅自修改设计和图纸,使用不合格的材料和构配件等,发现上述情况之一者,项目管理主管应下达局部或全面暂停施工指令,纠正之后才可以下达复工指令;

⑺计量工作的质量控制,施工过程计量工作包括计量仪器,检测设备,称重衡具等,动态监控上述器具的有效性,准确性,良好性,检查承包商计量作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操作方法是否得当,对计量作业结果进行评价和确认;

⑻代表业主接受政府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项目的质量监督以及现场工程质量检查验收;

7.及时处理质量问题和工程质量事故

工程质量问题处理流程: 发生质量问题—发出《整改通知单》 —组织调查取证—进行原因分析 —要求有关单位提出处理方案—要求有关单位提交质量问题调查报告—审查《质量问题调查报告》—核签处理方案—监督实施处理方案—承包商自检后报验—检查、鉴定、验收—要求责任单位提交质量问题处理报告—组织技术资料归档。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项目管理

1前言

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它贯穿于把设计转化为实物产品的全过程,是一项时间长、责任大、任务重的工作。质量是永恒的主题。建筑产品是一次性 产品,其体量大、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生产要求复杂、施工环节众多,不便于综合测 试,有一经建成便不能更换的特点。本文分析了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施工质量管理的措施,供大家参考。

2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2.1 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做具体分析。

2.2 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会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2.3 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2.4 多变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就象“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而成为质量通病。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3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3.1 违背建设程序

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

3.2 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

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

3.3 未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施、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3.4 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

4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与处理

4.1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1)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确保正常的施工条件;

2)保证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4.2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一般在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

调查结果,要调整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

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

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的情况;

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

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

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

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1。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些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 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立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些事故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成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

4.3 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必须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5)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等;

6)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

7)对事故责任的结论等。

此外,对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事故,还应进一步提出观测检查的要求。

事故处理后,还必须提交完整的事故处理报告,其内容包括事故调查的原始资料、测试数据,事故的原因分析、论证;事故处理的依据;事故处理方案、方法及技术措施;检查验收记录;事故勿需处理的论证;以及事故处理的结论等。

5 结束语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Zhang Guixiu

(Nanchang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roup Co.,Ltd.,Nanchang 330038,China)

摘要:工程质量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对施工质量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对施工单位应采取的措施也进行了阐述。

Abstract: The causes of quality problem of the project are variou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quality issues, and describes the measur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unit should take.

关键词:工程质量原因分析 预防措施

Key words: causes analysis of project quality;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069-01

1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

1.1 业主方面的原因①勘测设计阶段,由于设计方案不妥或欠妥,设计深度不够,设计漏项、设计变更过多或设计图错误等设计原因而引起的质量事故不在少数。②招标投标阶段,没有委托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很多业主在招标评标时,不能摆正投标价与质量的关系。业主在定标时,大多抛弃了那些报价虽偏高但却是趋于合理的投标者,而选择了一般都是标价不合理偏低的承包商作为中标对象,从而给工程质量埋下了先天不足的隐患。③虽然委托监理单位,但对监理工程师的授权有限。权利与职责不配套,这就使得工程师在履行合同义务时显得捉襟见时,无法在被监理方面前树立自己的权威,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理。

1.2 承包商及设备、材料供应商方面的原因①不少的承包商素质差,表现为履约意识不强,施工经验不足,技术力量薄弱,质量观念淡薄,机械设备老化陈旧,施工现场管理不力,供应和使用不合格材料,甚至有的施工队伍缺乏应有的施工常识。有的承包商未参加投标而直接参与工程建设;有的虽参加了竞争性投标,但实际进入现场施工的主体却是另外的队伍;还有的工程系私营建筑队挂靠国有建筑企业,却单独承担项目的建设。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任凭施工单位使尽解数,也难以收到应有的成效。②以最低的标价中标后,承包商为挽回低价中标所蒙受的经济损失,在施工中不择手段偷工减料,降底工程质量标准。③工程转包层层剥皮,使得原先就不高的项目造价一降再降,到了最低一级的承包商手中已不足以完成该项目施工所需用的资金。

1.3 监理方面的原因①一些监理单位执业水平低,职业道德败坏,甚至与被监理方沆瀣一气,工程监理变成劣质工程的保护伞。②监理名存实亡。有些项目业主聘用监理纯粹为了应付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工程师被束之高阁,不履行监理的职责,变成了一种摆设。③未参加监理单位的招标投标即进行工程监理。不少监理单位仍依靠上级部门的指令,未经招投标而进行工程监理。监理工程没有纳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这导致监理丧失了竞争意识,执业时应付了事,监理不力,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

2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及采取的措施

2.1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措施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①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②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③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④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2.2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措施事故出现之后要及时调查事故并解决处理。调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发现事故的原因,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将调查出的结果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其内容包括:①工程概况,主要介绍事故发生部门的情况;②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③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④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⑤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⑥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

2.3 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①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②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③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④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2.4 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①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②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③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④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⑤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⑥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⑦对事故责任的结论等。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施工质量; 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997-0668 (2008)0110053-02

一、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特点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具有复杂性、严重性、可变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 复杂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引发质量问题的因素复杂,从而增加了对质量问题的性质、危害的分析、判断和处理的复杂性。例如建筑物的倒塌,可能是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地基的容许承载力与持力层不符;也可能是未处理好不均匀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或是盲目套用图纸,结构方案不正确,计算简图与实际受力不符;或是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结构的刚度、强度、稳定性差;或是施工偷工减料、不按图施工、施工质量低劣;或是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擅自代用材料等原因所造成。由此可见,即使同一性质的质量问题,原因有时截然不同。所以,在处理质量问题时,必须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针对其质量问题的特征作具体分析。

2. 严重性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轻者影响施工顺利进行,拖延工期,增加工程费用;重者,给工程留下隐患,成为危房,影响安全使用或不能使用;更严重的是引起建筑物倒塌,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统计,我国1983一1984年平均每四天半就发生一次房屋倒塌事故。某地有一栋六层的住宅楼,在主体施工过程中,现浇圈梁,轴线偏移了9.5cm,圈梁上面的楼板搭接长度不足3cm,造成6层楼板一直砸到底,当场砸死了11人。这血的教训,值得深思,对工程质量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务必及时妥善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3. 可变性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还将随着时间不断发展变化。例如,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的裂缝将随着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或随着荷载的大小和持荷时间而变化;建筑物的倾斜,将随着附加弯矩的增加和地基的沉降而变化;混合结构墙体的裂缝也会随着温度应力和地基的沉降量而变化;甚至有的细微裂缝,也可以发展成构件断裂或结构物倒塌等重大事故。所以,在分析、处理工程质量问题时,一定要特别重视质量事故的可变性,应及时采取可靠的措施,以免事故进一步恶化。

4. 多发性

施工项目中有些质量问题,"常见病"、"多发病"一样经常发生, 而成为质量通病,如屋面、卫生间漏水;抹灰层开裂、脱落;地面起砂、空鼓;排水管道堵塞;预制构件裂缝等。另有一些同类型的质量问题,往往一再重复发生,如雨蓬的倾覆,悬挑梁、板的断裂,混凝土强度不足等。因此,吸取多发性事故的教训,认真总结经验,是避免事故重演的有效措施。

二、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诸如建筑结构的错位、变形、倾斜、倒塌、破坏、开裂、渗水、漏水、刚度差、强度不足、断面尺寸不准等等,但究其原因,可归纳如下:

1. 违背建设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论证,不作调查分析就拍板定案;没有搞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就仓促开工;无证设计,无图施工;任意修改设计,不按图纸施工;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现象,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房屋倒塌事故也常有发生。

2. 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行地质勘察,提供地质资料、数据有误;地质勘察时,钻孔间距太大,不能全面反映地基的实际情况,如当基岩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时,软土层厚薄相差亦甚大;地质勘察钻孔深度不够,没有查清地下软土层、滑坡、墓穴、孔洞等地层构造;地质勘察报告不详细、不准确等,均会导致采用错误的基础方案,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失稳,使上部结构及墙体开裂、破坏、倒塌。

3. 末加固处理好地基

对软弱土、冲填土、杂填士、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岩层出露、溶岩、土洞等不均匀地基未进行加固处理或处理不当,均是导致重大质量问题的原因。必须根据不同地基的工程特性,按照地基处理应与上部结构相结合,使其共同工作的原则,从地基处理、设计措施、结构措施、防水措拖、施工措施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理。

4. 设计计算问题

设计考虑不周,结构构造不合理,计算简图不正确,计算荷载取值过小,内力分析有误,沉降缝及伸缩缝设置不当,悬挑结构未进行抗倾覆验算等,都是诱发质量问题的隐患。

5. 建筑材料及制品不合格

诸如:钢筋物理力学性能不符合标准,水泥受潮、过期、结块、安定性不良,砂石级 配不合理、有害物含量过多,混凝土配合比不准,外加剂性能、掺量不符合要求时,均会影响混凝土强度、和易性、密实性、抗渗性,导致混凝土结构强度不足、裂缝、渗漏、蜂窝、露筋等质量问题;预制构件断面尺寸不准,支承锚固长度不足,未可靠建立预应力值,钢筋漏放、错位,板面开裂等,必然会出现断裂、垮塌。

6. 施工和管理问题

许多工程质量问题,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所造成。例如:

(1) 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图纸未经会审,仓促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

(2) 不按图施工。把铰接作成刚接,把简支梁作成连续梁,抗裂结构用光圆钢筋代替变形钢筋等,致使结构裂缝破坏;挡土墙不按图设滤水层,留排水孔,致使土压力增大,造成挡土墙倾覆。

(3) 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按组砌形式砌筑,留直槎不加拉结条,在小于lm宽的窗间墙上留设脚手眼等。

(4) 不按有关操作规程施工。如用插入式振捣器捣实混凝土时,不按插点均布、快插慢拔、上下抽动、层层扣搭的操作方法,致使混凝士振捣不实;整体性差;又如,砖砌体包心砌筑,上下通缝,灰浆不均匀饱满,游丁走缝,不横平竖直等都是导致砖墙、砖柱破坏、倒塌的主要原因。

(5) 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钢筋混凝土预制梁倒放安装;将悬臂梁的受拉钢筋放在受压区;结构构件吊点选择不合理,不了解结构使用受力和吊装受力的状态;施工中在楼面超载堆放构件和材料等,均将给质量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后果。

(6) 施工管理紊乱,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施工顺序错误。技术组织措施不当,技术交底不清,违章作业。不重视质量检查和验收工作等等,都是导致质量问题的祸根。

7. 自然条件影响

施工项目周期长、露天作业多,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温度、湿度、日照、雷电、供水、大风、暴雨等都能造成重大的质量事故,施工中应特别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预防。

8. 建筑结构使用问题

建筑物使用不当,亦易造成质量间题。如不经校核、验算,就在原有建筑物上任意加层;使用荷载超过原设计的容许荷载;任意开槽、打洞、削弱承重结构的截面等。

三、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及程序

(一)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目的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主要目的是:

(1) 正确分析和妥善处理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以创造正常的施工条件;

(2) 保证建巯物、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减少事故的损失;

(3) 总结经验教训,预防事故重复发生;

(4) 了解结构实际工作状态,为正确选择结构计算简图、构造设计,修订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二) 施工项目质量问题分析处理的程序

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调查处理。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要确定事故的范围、性质、影响和原因等,通过调查为事故的分析与处理提供依据,一定要力求全面、准确、客观。调查结果,要整理撰写成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1.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事故有关部分的工程情况;2.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时间、性质、现状及发展变化的情况;3.是否需要采取临时应急防护措施;4.事故调查中的数据、资料;5.事故原因的初步判断;6.事故涉及人员与主要责任者的情况等。

事故的原因分析,要建立在事故情况调查的基础上,避免情况不明就主观分析推断事故的原因。尤其是有此事故,其原因错综复杂,往往涉及到勘察、设计、施工、材质、使用管理等几方面,只有对调查提供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后,才能去伪存真,找到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处理要建工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对有此事故时认识不清时,只要事故不致产生严重的恶化,可以继续观察一段时间,做进一步调查分析,不要急于求成:以免造以同一事故多次处理的不良后果。事故处理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可靠,不留隐患,满足建筑功能和使用要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方便。在事故处理中,还必须加强质量检查和验收。对每一个质量事故,无论是否需要处理都要经过分析,作出明确的结论。

(三) 质量问题不作处理的论证

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并非都要处理,即使有些质量缺陷,虽已超出了国家标准及规范要求,但也可以针对工程的具体情况,经过分析、论证,作出勿需处理的结论。总之,对质量问题的处理,也要实事求是,既不能掩饰,也不能扩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延误工期。

勿需作处理的质量问题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不影响结构安全,生产工艺和使用要求。例如,有的建筑物在施工中发生了错位,若要纠正,困难较大,或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经分析论证,只要不影响工艺和使用要求,可以不作处理。

(2) 检验中的质量问题,经论证后可不作处理。例如,混凝土试块强度偏低,而实际混凝土强度,经测试论证已达到要求,就可不作处理。

(3) 某些轻微的质量缺陷,通过后续工序可以弥补的,可不处理。例如,混凝土墙板出现了轻微的蜂窝、麻面,而该缺陷可通过后续工序抹灰、喷涂、刷白筹进行弥补,则勿需对墙板的缺陷进行处理。

(4) 对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复核验算,仍能满足设计要求者,可不作处理。例如,结构断面被削弱后,仍能满足设计的承载能力,但这种做法实际上在挖设计的潜力,因此需要特别慎重。

(四) 质量问题处理的鉴定

质量问题处理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否留有隐患,需要通过检查验收来作出结论,事故处理质量检查验收,心需严格按施工验收规范中有关规定进行;必要时,还要通过实测、实量,荷载试验,取样试压,仪表检测等方法来获取可靠的数据。这样,才可能对事故作出明确的处理结论。

事故处理结论的内容有以下几种:

(1) 事故已排除,可以继续施工;

(2) 隐患已经消除,结构安全可靠;

(3) 经修补处理后,完全满足使用要求;

(4) 基本满足使用要求,但附有限制条件,如限制使用荷载,限制使用条件等;

(5) 对耐久性影响的结论;

(6) 对建筑外观影响的结论;

(7) 对事故责任的结论等。

此外,对一时难以作出结论的事故,还应进一步提出观测检查的要求。

工程质量事故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事故调查处理(以下简称事故查处)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制度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惩处事故责任者、警示教育干部职工和群众、防范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从《企业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事故查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落实。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这项工作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混淆不清。生产经营单位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故属于生产安全事故,对于这一认定一般没有异议。但将学校安全事故、公共场所安全事故、工程质量事故、民房修建和拆除施工事故,认定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就比较多;对生产经营包括建设施工、装卸搬运、运输经营等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道路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特种设备事故,是否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认定就迥然不同;对非法违法开采导致的矿山事故、非法存储或者加工导致的烟花爆竹与危化品等事故,认定为刑事案件的现象也相当普遍。

二是事故查处工作的时间过长。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发生的重大、特别重大事故中,有70%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查处工作、80%以上的重大事故查处工作没有如期完成;在不少地方,一般事故、较大事故调查处理的如期结案率也非常低,甚至有些地方没有一起事故查处工作能按期完成,事故处理周期最长的长达1年甚至2年时间。

三是事故查处的着重点不明确。事故查处工作中,各有关方面过多关注了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有关行业监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履职履责情况,却往往漠视了事故发生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过多考虑了对事故相关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却往往忽视了对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的研究制订和督促落实。

四是事故查处协调机制不健全。在事故查处过程中,有关成员单位存在各自为政现象,有的以办案保密为借口,单独进行先期调查;有的以政府不能干预司法为由,进行独立办案,致使事故调查工作缺乏沟通和协作,难以实现协调、高效的运转,影响着事故查处工作的正常顺利进行。

五是事故查处责任追究不够科学合理。事故问责和对事故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中,牵涉被问责和追究责任的人数过多,涉及所在地人民政府及其相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追究偏重,涉及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偏轻,甚至在政府及其有关监管部门工作人员受到严格追究的情况下,对事故发生负有主要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往往没有受到依法依纪追究。尤其是对民营等非公有制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的责任追究,缺少有针对性的政策法律依据。

六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故谎报瞒报现象严重,较大和一般事故的谎报瞒报现象更为突出。有关保险机构一直在为事故统计伤亡人数与实际赔偿补偿人数的数倍相差而焦虑不安,世界卫生组织也在不断指责我国的事故统计数字过于虚假,各类安全事故和生产安全事故的统计数字严重失实。

深层次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主要问题,分析其深层次原因:

一是事故统计和指标考核不科学。《安全生产法》和《条例》先后提出了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但对什么是生产经营单位、什么是生产经营活动和什么是生产安全事故,没有以法律条款给出明确注解,致使事故性质认定缺少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如将生产经营单位扩展到自然人,将存在交易、有劳动报酬的劳务活动均作为生产经营活动。同时,在实际工作中,将事故起数和绝对死亡人数作为考核指标,造成考核压力过大,由于担心影响政绩,有的地方政府及其行业监管部门,不愿上报或者虚报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由于惧怕事故问责和严格处罚,事故单位不依法如实报告,宁愿用成倍高出标准的赔偿私下来“花钱买平安”,甚至为逃避责任追究,将生产安全事故认定病亡事件、刑事案件或其他事故。有关工伤保险机构已发现,过去工伤赔付中因突发急病死亡而视同工伤的人数不足10%,而今已超过工伤赔付总数的75%。因病工亡,已成为一些地方特别是企业逃避责任追究、降低违法成本的重要渠道。

二是调查处理工作中存在着相关不确定因素。《条例》明确规定了事故调查报告形成时限、报请政府批复结案时限和处理意见及防范整改措施落实时限,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着事故查处的如期进展。一方面,由于事故现场抢险救援条件复杂、次生灾害较多,或因技术原因调查需要委托有关单位和邀请权威专家,进行检测检验、鉴定论证等延长了时间。另一方面,由于纪检监察机关等待上会研究的时间较长,由于上一级政府安委办挂牌督办从听取汇报到上会研究的时间过长;由于报请负责事故查处的人民政府研究批复,需要提交不定期召开的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等待时间也较长,这些时间少则一个月,多则数个月。同时,还因为有些机关文件材料运转较慢等。

三是对主体责任单位及其责任人员的处理不到位。事故查处过程中,本是由于直接责任人员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和冒险蛮干导致的事故,却株连了层层很多“有点”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甚至牵涉了不少党政机关的工作人员;本是由于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管理、单位负责人决策错误、工程设计存在缺陷、非法违法生产、未按规定解决好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而致的事故,却对岗位职工、基层和现场管理人员重罚重处。由于追逃力度不够,对因为较大、重大甚至特别重大事故发生负有刑事责任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往往逍遥法外。

四是事故查处工作体制机制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事故查处工作规定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安监部门牵头组织,实际上安监部门的主要工作变成了协调服务。尤其是在省辖市、县(市、区)工作量相对较大;一般事故查处中,协调难度之大、工作推进之艰难,常让人望而却步。甚至是这边事故调查工作刚开始,那边组织或参与事故调查的工作人员就被参加事故调查的检察机关请走了。这项工作在很多层级或者地方也缺少独立性。

五是事故查处的法律法规不衔接和不统一。由于我国部门立法的缺陷,《条例》颁布实施后,铁路交通、电力等事故的调查处理也先后颁布了行业法规,特种设备事故调查处理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修订中作了相应规定;道路交通、火灾事故、军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也先后了本部门规章,甚至有的部门还出台了文件。但对铁路交通、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火灾、电力等事故中的生产安全事故如何规范、统一地实施调查处理,已成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在事故性质、类型、等级和调查处理程序的不相衔接、不相统一,致使实际工作中,应当依法实施调查处理的生产安全事故却没有做到依法调查处理,甚至导致很多生产安全责任事故不了了之。同时,《条例》颁布实施后,由于与其配套的行政处罚执法文书尚未制订,加上有的司法机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同理解,致使安监部门依照《条例》规定实施的行政处罚普遍遭遇不妥当的裁决。

六是事故查处的防范重点没有突出出来。通过依法、严肃、认真调查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找出导致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制订切实可行的针对性防范措施并加以落实,有效遏制和杜绝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是事故调查处理的根本出发点。但事故调查过程中,这一中心任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有些领导总觉得事故调查报告批复了,事故相关责任人员受到处理了,事故查处的工作任务就完成了,基本不考虑也不安排事故防范及整改措施的制订和落实问题。

七是依法彻查严处谎报瞒报事故的机制尚未形成。接到谎报瞒报事故举报后,安监部门想核查出来却没有手段,仅靠劝说、走访、询问核查不出真实结果;公安机关知道有工作职责,但没有相关审批手续和本单位领导的指示,难以实施各种手段和措施开展立案侦查工作;纪检监察机关具有强硬手段和措施,却没有工作职责。加上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有关执法监察机构为了政绩,持放任态度;事故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为逃避责任追究、行政处罚,故妄为之。

对策与建议

抓紧修订《安全生产法》和《条例》。目前,《安全生产法》的修订正在进行。建议在其修订中,首先要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为安全生产依法监察体制,将不必要的行政许可和属于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的职能与业务,调整到行业监管部门、行业协会中;其次要用附则或者专门条款明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和范畴,切实解决其可操作性。明确规定对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铁路交通、道路交通、特种设备、火灾、电力等事故,严格依照《条例》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不属于生产安全事故的,依照各自行业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执行。

加快改革事故查处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议在各级人民政府安监部门设立相对独立的事故调查工作机构,并在修订《条例》时,将现行事故查处工作机制,调整为在负有事故调查处理的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事故调查处理分阶段分工负责工作机制。事故调查阶段,由安监部门具体组织,行业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工会组织参加并支持,组成事故调查组,着重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情况及相关情况,事故发生经过、直接和间接原因,认定导致事故发生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形成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处理阶段,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工会组织参加并支持,组成事故处理组,着重根据事故调查报告,实施对事故责任人员的党纪、政纪和刑事责任处理,形成事故处理报告。然后,由安监部门负责,将事故调查报告与事故处理报告综合为事故调查处理报告,提请负责事故查处的人民政府批复落实。

建议国家尽快制订事故查处工作规范。明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调查、处理、批复、落实、结案、备案等工作程序,主要内容,各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事故查处工作纪律。同时,建议修订《条例》时,要明确事故查处工作期限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适当延长,并将事故因抢险救援不能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委托具有规定资质的机构进行鉴定、组织专家进行技术论证或现场模拟等时间不计入事故调查工作时间。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提高行政效能,切实树立事故查处工作的权威。

切实强化对事故发生单位的问责和惩处。杜绝事故的关键就在于强化事故发生单位的源头管理,建议事故查处工作中,要强化对因为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动纪律和冒险蛮干的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要强化对因为非法生产、违法建设、制度缺失、设计缺陷、投入欠账、隐患不改、劳动组织不合理、培训教育不落实等问题导致事故发生的单位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追究。针对事故发生单位因违章、违法和非法等不同情节导致的事故,在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相应比例的罚款,性质越严重、罚款数额越高;针对事故发生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分管负责人因违章指挥、违规管理、违法履职履责和非法冒险蛮干、强令冒险作业行为导致的事故,在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范围内,实施相应比例的罚款。责任越大,罚款数额越高。通过浮动罚款和事故问责的有机结合,促使生产经营单位和相关人员增强自律意识,强化本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上一篇: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文 下一篇:大学生玩游戏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