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2 01:02:00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程地质 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 教学设计思路 实现方法

1.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及特点

1.1教学资源平台建设

工程地质课程使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有: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师信息、课程元数据结构、基于元数据结构的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讨论区、课程作业、试题库及应用、播课单元)、课程学习单元设计,应用于辅助教学。

1.2教学资源平台特点

使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学生可在校内外完成知识的学习任务,而课堂则变成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微课、视频实施教学,有如下鲜明的特点:(1)教学视频短小精悍,大多数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2)教学信息清晰明确,主题突出、内容具体。(3)重新建构学习流程。(4)复习检测方便快捷,反馈及时、针对性强,有利于教师真正了解学生。

2.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教学设计上,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土建工程中处理工程地质问题能力为主线,贯穿课程的始终。将工程地质项目分解为工程地质基础知识、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勘察、工程地质勘察技能训练四个学习情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每一阶段工程地质知识的应用过程,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要求,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针对性与适用性。由于每个学习情境的特点不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综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多种方式。总体教学设计思路如图1~6所示。

3.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的具体实现

工程地质课程使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通过学生、教师点击网站,实现在线辅导、异地现场指导的功能;学生利用网站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练习、网上交流和网上测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中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除上述资源外,还包括学习指南、课件教案、应用案例、教学录像、实验实训、课程作业、课程讨论、在线测试、创新教育、专升本、职业资格、拓展提高、课程扩充性资源网站等。

在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的实现页面情况如下:

3.1课程浏览页面

3.2课程维护页面

3.3课程管理页面

课程管理页面包括课程维护、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日历、教师信息、课程通知、选课学生管理、任课教师管理、权限管理、元数据管理、课程间共享、模板选择。

3.4教学资源建设

包括微课视频、说课课件、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复习题库、教学成果、教案、工程地质相关网站、网址、教学活动页面(含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教学笔记、个人资源、项目化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在线测试、播课单元、随堂建议)、课程建设页面(含课程学习、教学资源等)、学生访问管理(含选课学生管理、学生学习统计、成绩管理、任课老师管理、权限管理、教学活动)、元数据管理、课程通知。

4.课程应用总结

2014年建成《工程地质》课程优慕课教学资源平台,初步实现信息化教学。经过多次建设,网站内容不断补充更新,建有非常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鲜明的课程特色。

网站有专门的网络管理员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行。学生、教师点击网站,可实现在线辅导、异地现场指导的功能;学生可利用网站的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实现网上学习、网上练习、网上交流和网上测试,增强课程教学效果。其中《工程地质》课程优慕课教学资源包括:

学习指南:有课程简介、课程标准、考核方式与评价办法、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录等内容,可帮助学生了解课程,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教案:有各学习领域的PPT教案、电子讲义,可以帮助学生预习或重温讲课内容。

应用案例:有创新、工程应用等案例的PPT和动画视频案例,展示工程地质的应用领域,学生可结合实例进行自主创新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培养其创新能力。

教学录像:有主讲教师的教学录像(理论、实训、创新教育)、工程地质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实验实训:有实验实训项目10个、实验实训指导、教学PPT课件与视频,学生可在实验课前对实验实训内容、过程进行预习,课后可复习有关实验实训部分的内容,在网上可观摩试验课程实验实训全过程。

课程作业:有各个知识模块的练习题,供学生课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讨论:使师生及时实现互动,做到教学相长。

在线测试:内设自我测试(近160题)和错题管理,学生既可在每个领域学完后进行知识测试,又可选择各个学习领域知识混合测试,还可实现往上提交判分,让学生自行评估对知识概念的掌握情况。

创新教育:创新专题报告PPT、创新实践活动、工程地质参与学科竞赛活动。

专升本:内设与课程相关的专升本考试辅导资料(如考试大纲、近年试题、复习题等)及专升本函数学习辅导资料(课件、PPT等)。

职业资格:内设与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的辅导资料(如考试大纲、近年试题、复习资料等)。

拓展提高:工程地质在工程中的应用视频等。

课程扩充性资源网站: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课程扩充性资源十余个网站,使学生可以获得更多最新的工程案例、工程资料、工程图片、专业前沿等信息。

现已上网的网络资源门类基本齐全,但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努力完善:进一步努力完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互动交流平台”、“视频课件”、“网页课件”、“课堂录像”等;开发课程实践资源,体现出以实践带动理论,突出课程的职业性,并在理论与实践课时的分配上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14(8).

[2]田爱丽.慕课学习、翻转课堂与教师专业发展――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慕课学习与翻转课堂实施研究掠影.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2014(5).

[3]赵杰,赵才甫.“慕课”与中小学教育改革.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4(5).

[4]潘璋荣.慕课与翻转课堂琐谈.新课程研究(上旬),2014(9).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地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5-0106-0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各行各业大兴土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要保证项目建设安全,需要对建设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勘察,才能进入设计、施工、建设阶段。纵观世界各国的建筑工程事故,以地基基础事故为主。地基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隐蔽工程,费用约占总造价的20%~25%,一旦出现事故不易觉察,修补处理较为困难,所需费用较高。实践证明,地基基础问题在相当程度上与工程地质问题相关,是涉及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大问题。而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也有人进入相关领域从事工程地质勘察设计、规划和管理工作。可见,具有良好的工程地质知识对他们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意义重大。

工程地质学课程的特点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人类的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的任务是为各类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以便从地质条件上保证工程建筑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使用方便、运行顺利。为大型项目工程建设提供可行性研究报告,对拟建工程场地进行工程地质条件评价,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对于场地存在的地质问题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处理措施,为地基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同时,还要研究评价由于工程兴建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筑本身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如何及时消除安全隐患等问题。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地质资料、查明和分析工程地质条件、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工程技术人员必须能够看懂地质资料,必须清楚建设范围内的地质条件,了解可能出现的地质问题及应该采取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正确的设计和施工,才能有效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为后续的土力学、基础工程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为以后所从事的工程建设工作提供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特点表现为:(1)教学内容多,涉及多个学科。仅就土木工程专业而言,工程地质学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矿物与岩石、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地质构造,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性质,地下水,地貌及第四纪松散堆积物,不良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岩土的工程地质分级分类,工程地质勘察等。该课程涉及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土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动力工程地质学、区域工程地质学、工程地质勘察、地基处理等相关内容。(2)概念多,实践性强。工程地质学涉及许多名词概念及专业术语,许多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直接理解往往有一些困难,需要通过实验、实习、实训的途径加以解决,表现出较强的实践性。(3)学时不多。一般土木工程专业只有30~40个课时。由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要上好这门课具有挑战性。

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地质学教学现状

重视不够 工程地质学作为土木工程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学生还没有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以为不是主要专业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不大,导致学生不具备工程地质方面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对以后所从事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

部分内容比较枯燥 初次接触本课程的学生感觉比较陌生,由于工程地质基础知识理论性较强,概念多,与工程实际联系较少,学生会感觉乏味,学习兴趣降低。

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缺乏 工程地质学实践教学包括室内实验和野外实践实训教学。室内实验涉及土工方面的实验及各类矿物、岩石标本实验室、地质构造模型室等,大部分高校都有。一般地质类的工科高校都有野外固定的地质实习基地,而对于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来说,野外实习基地相对比较匮乏。由于实践教学条件不足,使大部分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具有地质学方面的感性知识往往是很困难的。

综合利用多种教学

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技术已成为人们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交流的工具之一。传统的授课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成为关键。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结合专业需要优化教学内容、精选整编教材 首先,应结合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和专业需要,以及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以前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过工程地质的有关知识的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读懂地质资料,能够利用地质资料完成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工作。教学内容不仅应包括工程地质的基本理论知识,同时要重点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要在知识覆盖面、深度、广度上下工夫,不断完善工程地质学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工程地质学方面的专业素质,构建优良的教学体系结构。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优选教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载体,是人才培养的依据,只有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由于工程地质学教材很多,且各有特点,从中选出适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理想教材至关重要。一本好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仅要涵盖工程地质领域的基础知识,还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将整个工程地质领域众多基本理论和方法浓缩成系统性和专业性兼顾的知识体系。由于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限制,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工程地质学教材不多,因此,授课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优化教学的方法是在查阅大量参考文献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加工精练、补充提高,及时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加入工程地质勘察新技术、新规范,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做到理论知识恰如其分地与具体工程实际紧密结合,使学生不出课堂就能够把主要知识点与实际工程无缝对接,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知识。坚持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增加信息量。比如,在讲“矿物与岩石”这一章节时,若仅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很难讲清楚,而且学生也难以理解、想象出各种矿物与岩石的特征,而利用多媒体将常见的矿物和岩石的真实图片放在大屏幕上讲解后,再进行室内实习,学生很容易就能识别出常见矿物与岩石标本。同理,把地质图的阅读、地质灾害的形成、预防与处理、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常见工程事故及处理措施、工程地质现场勘察技术等内容采用图片、声音、动画、文字、录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应构建课程教学网站,将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教学课件、录像、实纲、作业练习、在线测试、交流、答疑等挂在校园网上供学生随时查阅,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开放式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弥补课堂教学课时少的缺点。

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单纯理论教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听课时间稍长,学生就容易疲惫,导致精神不集中。只有理论与案例教学结合,才能调动学生思维能动性,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由传统教学中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积极运用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理论知识实践化,其捷径是采用工程实例分析,即案例教学。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运用适宜的工程实例资料,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对具体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案例教学具有参与性、启发性和时效性的特点。如对于常见的地震等地质灾害,先采用多媒体课件讲授地震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发生、发展以及结果和危害等,再通过如“5.12汶川地震”等地质灾害进行案例教学,学生会对授课内容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在短时间内铭记于心。

创建完善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工程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习条件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实践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亲自接触各种真实的地质现象及工程地质问题,并利用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来考察、辨析它们,进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可根据实纲要求,安排校内实验与野外实习。校内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室矿物与岩石标本观察和地质图的阅读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识别能力,训练学生地质图的读图能力。实验内容为:观察标本、鉴别区分常见的造岩矿物与常见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通过阅读地质图,要求学生讲述图上所表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产状、接触关系等。每次实验前根据实纲要求,教师制定实习任务,让学生做预习,设计实验方案。实习时以教师现场指导、教学示范、学生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比如,对矿物、岩石的鉴定及描述等方面,通过实物介绍、实习操作示范等,使学生在短时间掌握要领,顺利完成实习任务。野外实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野外实习的内容主要是进行各种地质构造的野外观察、地质绘图、工程地质勘察,地质资料的现场记录整理等。教师在野外现场对实习内容要点反复讲解,示范操作要领、步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勤思考、勤动手、勤问、勤记录,即勤于动手考察地质现象、勤于思考产生这种地质现象的内外因素、勤于对某些问题进行较深入探索和研究。通过野外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对自然地质现象的观察识别、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原始数据资料的收集和编录的能力,能够让学生懂得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土木工程与地质的密切关系,熟悉土木工程建设中常见的地质问题及处理方法,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此外,走出校门进行野外地质实习,还可以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有利于增强学生体魄和意志力。

改变现有成绩考核办法 工程地质成绩分为两个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成绩。理论教学成绩考核应多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其中,考试成绩占60%(理论知识的考核应结合工程地质学课本,以闭卷的形式考核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教学成绩考核占平时成绩的15%(主要考查上课表现);课后作业及论文等占平时成绩的25%。这种考核方式注重学习过程的考核,可避免学生考前突击记忆,考完后很快忘记的弊端,提高学习效果。在实习成绩考核中,实习纪律占20%(考察学生实习是否缺席、迟到、早退等),集中实习占60%(其中原始记录及实习表现占20%,实习报告占40%),同学之间相互考评成绩占2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对实习全过程进行考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服务于教学,针对专业需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改革考核办法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地质方面,专业素质,为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事工程建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家齐,陈新民.工程地质[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明洲,王勐,刘莹,巩慧.工程地质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06,(2).

[3]刘起霞,邹剑峰.工程地质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J].中国地质教育,2006,(2).

作者简介: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

国内一些职业院校在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方面也有一些探索,白继中探索研究了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的信息化建设内容[1,2],姜雪茹设计成郡工校汽车实训中信息化管理系统[3],丁彩华对高职护理实训基地信息一体化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探究[4],缪晓燕探析了档案管理信息化对高职实训基地发展的影响[5],徐江等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环境艺术设计实训基地为例,介绍了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环境的构建[6],周劲桦等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7],张进对实训基地信息化环境构建做了阐述[8],还有其他一些人员都对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探讨,为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但就本校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来讲,因专业特殊性,目前还没有相关信息化建设的研究成果,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想把岩土工程技术专业在现有基础上建设成信息化的实训基地还需要进行详细研究。

1实训基地建设规模

校内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主要有地质实训中心、土工实训中心、岩土设备维修加工中心、测量实训中心、钻探实训场(岩心钻探实训场、基础工程施工实训场、工程地质等)。2015年按照“校企共建、资源共享”、“紧跟前沿技术,贴近现场实际”的原则,用近一年时间,建成融“教学、生产、科研、技术服务、技能鉴定和培训”五位一体的综合性高水平的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成“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化平台”,成为国土资源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能为其他同类职业院校提供对口支援,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2实训基地存在问题

目前岩土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具体情况如下:①环境建设方面。现在的实训室基本都只摆放实训设备,只有个具体的名称如岩土工程勘察实训室、泥浆实训室、土工实验室等,虽在实训期间正常使用,但工程地质勘查专业中有些课程:例如:钻探技术、土工试验等都是理实一体课程或采用任务式教学模式,而现在实训基地的配备没有其他的信息化设备配套,还不能很好的完成这样的程序;②管理方面。实训教学工作的安排、设施设备的配备、工量具及耗材的准备、设施设备的规范使用、合理调配、设备的维护等工作量很大,现在很多都是实行手工登记,难免会出现许多遗漏、混乱,会严重影响实训基地资料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建设;③绩效考核方面。目前的实习成绩主要靠实习指导教师在实训过程中给出相应的评价,但由于实习学生的领悟能力及个体差异,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成绩评定单方面给出,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掌握情况。且工勘有好多课程涉及到中级工及高级工考核,目前多是人工进行,时间和精力耗费很多;④拓展服务上。很多实训基地功能单一,目前只是为教学提供服务,在没有教学的时候实训室只能闲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即实训室在全方位功能应用方面存在很大的欠缺。

3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实现的条件支持

3.1硬件

在各个实训基地全部安装多媒体教学系统,为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支持。

3.2软件

国家对于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全国乃至江苏省内、南京市及学校各种信息化教学比赛项目的推进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推手。我校自2014年开始实现了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校内监控系统覆盖学校各个系部,各个教室及实训场地,校内教务系统及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为实训基地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绩效考核建设提供了基础。2016年8月,我校地质工程系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网站正式投入使用,网站在实训基地介绍及实训基地建设水平,运营管理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为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极高的软件支持。

3.3校企合作

2010年12月,在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地质勘查局、江苏煤炭地质局、江苏省测绘局的指导和支持下,由我校牵头组建的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成立。现有理事单位81家,其中院校单位9家、企业单位66家、科研院所、协会单位6家。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的宗旨是以服务为宗旨,以人才培养为依托,以校企双赢为目的,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实现职业教育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目标。通过校际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行业协会、科研机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以职业教育院校为主体、以企业和行业为依托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开展实质性的探索与融合,全面提高各成员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地质专业的品牌,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性技术人才,为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江苏地质职业教育集团的建立为我们实训室信息化拓展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9,10]。

4总结

随着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我校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理实一体化基地,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现代化信息化教育的要求。通过分析发现目前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存在环境建设、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学校在实训基地硬件、软件和校企合作方面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下面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已有的条件上,怎么通过分析现有问题,提出岩土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并指导信息化实践建设。

参考文献

[1]白继中.校内实训基地信息化系统建设实践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151-153.

[2]白继中.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坛,2009(21):48-51.

[3]姜雪茹.成都工校汽车实训中心信息化管理系统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5.

[4]吕广梅,丁彩华,许婷.高职护理实训基地信息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02):99-100.

[5]缪晓燕.探析档案管理信息化对高职实训基地发展的影响[J].兰台世界,2015(35):29-30.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2701

《工程地质与土质》主要学习道桥工程建设中需要的地质基本知识和技能,包含地质资料阅读,工程地质条件的分析,施工和营运过程中地质问题处理,土工试验操作等。为了突出高职高专教学特点,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一下该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改革的摸索。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道路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确定本课程的的实际工作内容,以道路建设为载体,按照道路勘测、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各阶段地质知识应用的顺序来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将所有的工作内容按照教育的规律对其进行合并、归类,并本着任务引领的设计思想,提炼出相应的教学任务,创设学习情境。

根据道路工程建设与发展需要,遵循职业能力培养规律,以道路工程建设项目为导向,道路工程建设任务为驱动进行了课程系统化设计。以从岩土性质的判定地质资料识读地质问题处理为主线,按教学任务构建了教学内容,创设了最佳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描述如下表1。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我们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行动过程为导向,学为主体、导为主线,教学做合理衔接”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六步教学、案例分析、互动等多种方法,首先由教师进行案例导入,接下来进行相关知识的引导,根据知识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在训练结束以后,让学生进行相互点评,最后由指导教师点评和归纳总结,根据归纳总结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我们来进行知识拓展,这个过程遵循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基本步骤(如图1所示),强调学生的主体,进而实现了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将理论与实践进行融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职业技能,理解职业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了学生对每个学习情境的考核,包括素质、工单、实操和期末考评,体现综合能力的培养过程,具体要求如下。

素质考评(10%):到课率/师生互动/分组讨论/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增强自信,团结协作能力。

工单考评(20%):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最后提交的成果是工作单。在完成每次任务后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工作单反映了对基础和拓展知识认知程度。

实操考评(20%):实训操作,加强实践知识和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随着中国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的提升,由我国企业负责或参与的国际工程项目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在土木和水利工程领域[1]。在该背景下,为了使高等工程教育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教育部2010年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西南交通大学积极响应,前后成立茅以升学院和詹天佑学院,并以此为依托实施面向高速铁路的卓越工程教育培养计划。现已初步构建起“3+X”和“4+X”两个体系、六种类型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出面向国际化高速铁路的优秀工程师。为了响应学校国际化发展战略,服从学校“志于工,视野宽,基础坚,上手快,后劲足,善创造”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成为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点,正在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二、“铁路工程地质学”发展历史及教学模式

西南交通大学地质工程专业于1958年成立,是我国非地质院校第一个专门为铁道部门培养高级工程地质技术人才开设的专业。培养出的工程师遍布铁道部、交通部各大设计院、工程局、管理局,承担着重要的行政和技术职务。参与了宝成、成昆、襄渝、贵昆、南昆、京九、西康、京沪、京津、青藏、厦深等铁路的建设[2]。“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专业的重点课程,其全部教学内容和暑期实习都与铁路建设实践相结合,是一门研究与解决铁路工程建设有关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应用性科学。例如,1959年和1960年本专业师生对宝成铁路的宝鸡至广元段和鹰厦铁路的路基病害进行工程地质普查。既解决了生产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路基病害问题,又锻炼了教师和学生[2]。目前该课程主要涉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预测分析和评价,特种岩土的物理力学性状和加固处理,地下洞室和地基基础等内容,并形成了具有鲜明铁路特色的教学模式[3]。面向铁路建设,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协同发展,即从理论出发解决工程中的重大地质问题,又从生产中吸纳工程经验弥补理论的缺陷。

三、“铁路工程地质学”的教改必要性分析

虽然以往教学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铁路工程师,为我国铁路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发展和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传统教学模式以理论知识的灌输和短期的地质实习为主要传授方式,效果不够明显[4],往往出现毕业的本科生需要再经过单位入职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所以“铁路工程地质学”课程教改已经迫在眉睫。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1.教材内容陈旧目前使用的《铁路工程地质学》教材为1990年6月编著,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虽然其为我国铁路建设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随着国内外高铁建设的迅猛发展,更复杂的工程地质问题的出现,工程地质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查明工程地质条件和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这些问题。随着更严格的技术规范标准的出台,最新的研究成果的公布都对教材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学生培养已由原来单一的面向铁路系统而逐渐转为公路、水电、机场、码头港口、市政工程等领域,也促使《铁路工程地质学》的内容进行更新和补充,如水电工程地质、水库区工程地质等方面内容,以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关于不同类型工程地质所涉及的工作方法、工作内容及成果要求等知识。所以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必须大大深化复杂地质条件下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的研究水平,不仅使该教材成为本科生和硕士生的教科书,而且还尽量成为一本工作手册型的成果书籍。目前作者和其他教师们正在修编该教材,吸纳了大量应用于工程地质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如3S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值模拟计算等)。2.教学模式落后传统“讲授—记忆—实习—考试”的教学模式与当前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格格不入,无法满足新时期下地质人才培养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核心,注重学生地质基本知识的获得。虽然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知识输出的效率,却忽视了学生接收并消化知识的程度。在知识尚未巩固之时进行实习,多数学生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难以完成对知识的有效迁移与运用。考试更是临时抱佛脚,对知识进行简单拼凑,应付了事。这种缺乏教学质量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置之不顾,最后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铁路工程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工程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知识与技能两方面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学科特色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按照当代国内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章节的不同,采用适合的教学模式。比如,发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评价验证,对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发现,形成自我奖励、自主学习的倾向具有重大意义。

四、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教学模式改革最终落脚点是学生,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建立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潜能,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洞察力、应变思维、创造性意识等。而这些又依托感染学生情绪、培养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丰富教学手段来实现。并注重根据学生毕业后发展质量的反馈信息来改善教学模式。

1.工程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经过大一、大二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掌握了一些基础地质技能,但对专业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地质知识的领悟还不够全面,如何用学到的知识服务于工程,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些方面学生几乎没有直观的映像,更谈不上理论指导实践了。因此,在课程绪论部分就应当清楚阐述工程是什么,地质工程是什么,地质条件与工程如何相互作用、涉及哪些内容、会遇到哪些问题、可以用什么手段解决、目前的发展趋势等等。例如,笔者在课程中采用了《建筑时空》节目关于英吉利海峡隧道建设的视频资料,既直观地说明地质与工程的关系,也让学生明白了工程地质问题出现与解决整个工程处置的演化过程,为今后的教学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课程设置工程地质学以地质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勘察、测绘与实验等技术手段来调查、研究、解决各类工程活动,为合理选址、设计、施工与运营服务的应用地质学[5]。为了突出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最有效的工程手段和分析方法,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工程师。需要坚持以下几点原则:(1)在课程内容上,践行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2)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3)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4)从教学组织形式入手,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3.科技创新实践为了学以致用,提高学生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学校广泛开展了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引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业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战平台,从实践上锻炼和提升创新能力。将课程知识与科技训练项目结合,由指导教师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不断巩固和提升学科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工程思维方式,建立工程实践观念。同时地质专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构建与其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相适应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陆地交通抗震及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把实验教学课程植入,促进实验教学、个性化实验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融合。该项举措对于培养合格的工程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4.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相结合学生工程经验的积累等必须依靠实习教学。所以,工程地质实习作用不可替代,而且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和途径[6]。然而众多高校的实践环节,学校承担全部任务,教师扮演了太多角色,很多时候实习就是室内教学搬到了室外,虽然学生通过实习巩固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但是仍达不到工程师培养要求。因此,除了暑期实习以外,还应当适当增加寒假实习。可以校企联合,学生直接去工程所在地实习,身临生产第一线,培养多方位的感官认识,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5.教学组织设计(1)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学思结合,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设疑式、讨论式、考问式与发现式的新型教学方法[5]。重视批判性与创造思维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践行知行统一,将知识实验、科技创新、技能实训、科研实战贯穿于整个实践教育培养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组织能力和“献身、求实、创新、协作”的科学精神。例如,讲到我国四川山区铁路建设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时,先放一些地质灾害的图片和视频,然后设定一些问题,让学生们结合学到的力学和地质知识,思考与讨论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些灾害,从而培养学生地质问题综合分析提炼的能力。最后通过讨论各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来选择最优方案实施。(2)通过布置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课后习题或者开放性的课题,让学生分组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和实践,使学生牢固掌握地质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辨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设计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式。

6.外部激励邀请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专家到学校给学生上课。如请著名滑坡专家许强以及有实践经验的总工程师来校上课,既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也使学生学到了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7.考核方式及评分标准(1)考核依据。地质工程专业现场教学大纲,实践指导书等是考核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联系学生的出勤、工作表现、鉴定材料、学生提交的实习日志及其他材料和成果。(2)考核方式。应视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考核,不搞“一刀切”。学生可以提交实习体会、调研报告、工程分析报告、技术革新建议、科研报告或论文,可以提出产品(广义的)设计、工程规划设计、工程项目实施方案,也可以提供其他物化成果等等。(3)评分等级和标准。采取等级分制和综合评分办法。由双导师或导师小组按优、良、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进行综合评分。学生成绩被评定为“不合格”的,应当“补课”。学生成绩优秀的,应当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成绩特别优秀的,研究生可以推免攻博,或者可以根据本人意愿推荐就业。

五、教学实例展示

当课程结束地下洞室这章内容时,以中国高铁国际化为背景,引入跨洲际高铁建设的蓝图。密切联系隧道工程特点,将整个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构思修建隧道的整个过程和可能遇到的地质问题。例如:白令海峡隧道是一条连接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的拟建海底隧道,整条隧道长104km,预计这条贯通欧亚美三洲的铁路将在2030年竣工。隧道完成后可以消除在白令海峡航行的危险,同时大大提高人财物运输的效率。首先,教师抛出问题:在修建海底隧道需要考虑哪些内容?接着,学生自行组队,通过5分钟的自由讨论,纷纷阐述己方观点,教师通过在黑板上概括并罗列的形式展示给所有学生。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思维非常活跃,共总结出如经济效应、设备测量、应急救援等38条考虑的方面。然后,教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将其重新分组,具体分组按投资方、设计方、施工方、管理运营方、地方政府以及人民群众进行划分(表1)。教师进一步要求各组学生从黑板上的38条筛选出与自己立场最为密切的内容。完成之后,由每组代表轮流发言,阐述本方应尽的职责及相关措施。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将各方联系起来,依据现实情况,分析各方的合作关系、利益关系和法律关系,由点及面,将原本复杂的关系有条不紊地梳理出来。从本次课堂教学,可以总结出课程教改的几点优势。第一,在课本的基础之上,教学内容结合当下最新隧道工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二,运用案例教学,形象生动,在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训练学生全面严谨的能力。第三,运用角色扮演法,能够清晰定位,一方面加深了解自己角色的性质和职责,也可以明确认识到其他角色,包括角色之间的紧密关系网。这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工程地质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从事轨道交通工程的勘察、设计、管理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第四,将复杂的工程先细化,再系统化。工程涉及财务、安全、进度、质量、管理、法律、技术、环境等多方面内容。通过此次课程,在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之下,对大量的信息进行了完整的归纳与分类,使得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也为之后参加工作和参与工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结束语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截至2013年底,国家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38亿元,投产铁路新线5586km,其中高铁1672km。到2015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km左右,居世界第一位。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实,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伟大征程也给高级工程地质技术人才带来全新机遇。在我校实施已久的三大战略中,人才强校一直处于首位。对于我们工程地质专业来说就是要以轨道交通地质工程为特色,面向国家交通需求目标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瞄准铁路、公路以及水利水电等领域地质工程关键技术问题,以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地质问题研究为重点,开展“高速铁路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高水平工程地质勘察、设计、管理人才。《铁路工程地质学》作为该培养计划中最为重要的教学部分和教学改革创新的示范点,不断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来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传承优秀的传统教学模式,添加新的创新元素,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开发学生的潜能,让《铁路工程地质学》充分为地质学生所用。这也是《工程地质学》教学工作者需要思索的主要问题和不断努力的方向。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6篇

1.1实践教学体系计划和内容高职地勘类包括较多的专业,现以“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为例。通过典型就业岗位对专业知识与能力及职业素养要求的分析,系统设计专业技能训练内容和项目,根据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校外实训基地现状,系统规划和设计各学习阶段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的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组织形式。

1.1.1岩石矿物鉴定、构造地质识图实践教学。岩石矿物鉴定和构造地质识图是本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是当前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项目内容,具有明显的专业技能特质。根据学生的文化基础和培养目标创造一种“特定环境下的典型工作过程”,以行动导向、基于工作过程贯穿于整个实践教学始终,采用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晶体模型引导法;真实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法等教学方法,与职业技能大赛核心内容有效对接。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常见矿物的鉴定和描述、独立完成常见岩石的鉴定和描述、独立读懂地质图信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实践过程与参与技能大赛结果并重的方法考核和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成绩。

1.1.2原始地质编录实践教学。原始地质编录是本专业最常见的野外地质工作内容,是衡量一个地质工作者最基本工作能力的标志,也是对接职业技能大赛的重点内容之一。强化和规范原始地质编录工作是培养学生实际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基本手段。建立健全相关的实践教学工作程序,实施钻孔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探槽原始地质编录规范化,不但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而且还能提高社会地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以学生现场操作过程与完成结果并重评价实习实训成绩。

1.1.3地质填图实践教学。地质填图是本专业野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也是职业技能大赛必备的内容。地质填图是先由专业教师到野外进行实地勘察,选择典型环境,再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填图实践。要求学生按照地质填图的规范和程序,完成规定的填图任务,着重培养学生在真实的地质环境下,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采用职业技能大赛的形式考查学生实践教学成绩。

1.1.4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实践教学。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是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之一,也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该实践教学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地质信息处理与地质制图的规格为目的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运用自主学习与能力导向教学模式将野外获得的专业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信息化处理,最后以电子图文展示。总之,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当前职业技能大赛为导向,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分层递进、分阶段实施,特别是应用性、实践性强的技能要进行不间断的强化训练,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

1.2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离不开实践教学资源的支撑。实践教学资源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根据职业技能大赛赛项内容,将行业、企业生产实际中的典型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总结、归纳,将相关的技术文件、作业程序、工作成果、实物资料进行系统化的整合,应用于实践教学。建立岩矿鉴定实践教学资源库、钻孔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探槽地质编录实践教学资源库、实测地层剖面实践教学资源库、地质填图实践教学资源库等。

1.3夯实实验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头戏,是理论联系实践,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适应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环境,还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重要保证。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建构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的重中之重。故校行企合作理事会将建设实验实训基地作为重要课题研讨。根据职业技能大赛引入的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企业全程参与竞赛项目设计、标准制定、技术支持、设备和材料的提供以及培训等[5]。在已有的实验实训教学基础上,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认真分析人才技能规格和新设备,特别是职业技能大赛所展现的当前急需的技能规格。对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做了认真梳理,对新老实验实训项目进行了统筹规划和设计,对基础性的实训、综合性实训和生产性实训进行整合配套,建设了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验实训基地。将原有的岩石类型比较单一、自然地理及环境条件较差的巢湖实训基地进行整合,重新开辟岩石类型丰富的、现代地质作用类型较多的肥东四顶山实习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地质认知实习要求。同时还驱动创新了地质构造与制图实训室、岩石矿物鉴定室等,保证了该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同时还加大了校行企合作步伐,校行企共建融实践教学、职业资格认证、技能训练与鉴定考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校、行、企三方联动下还建立了以安徽省地质矿产勘察局(简称省地勘局)下属生产单位为主的校外实训基地,即在省地勘局安徽地质调查院建立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7地质队建立矿产勘察实训基地,在省地勘局321地质队建立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分别成立由校、行、企三方组成的实训领导小组。实训内容按照职业技能大赛的项目内容,有计划的进行调整。实训期间成立实训指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在实训指导小组下,设立实训管理部、技研部、学习部等,形成校、行、企共建的产学研一体化,为本专业搭建了坚实的实践教学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指导老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典型项目内容,传递当前行业、企业、社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传递本行业、企业科技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新技能、新成果。这是一个激发学生不断创新正能量的平台,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充满自信,散发热情,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职业素质、职业技能得到了全面提升。

2结语

教育事业作为一个服务行业,要求尽可能的满足教育市场的需求[6]。高职地勘类专业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设置、资源库建立、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进一步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成果丰硕。专业教师通过职业技能大赛不但驱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还积极参加安徽省地勘局举办的全省地质找矿技能大赛和地质测绘技能大赛,并取得了团体二等奖和多个个人奖等优异成绩,三位专业教师荣获安徽省地勘局技术能手光荣称号,专业技术技能获得很大提高。而且学生多次参加省级、部级职业技能大赛,分别荣获多个团体奖和个人奖,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技术技能得到全面提升,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成了技术骨干,受到单位一致好评,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7篇

1.1学校的经费紧张,实验条件不足

学校扩招使本来就不充裕的实验室面积、实验设备量严重不足,且仪器设备陈旧落后,资源配置紧张;实践教学课时被削减,被多媒体演示或课堂讲授形式所代替,效果可想而知。而且多数高校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偏少,创新性实验更少。

1.2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严格合理的考核制度,流于形式

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流于形式,实习报告或者毕业论文(设计)也仅仅是在生产单位原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修改,并没有达到最终的实践目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体现大学生完成四年学习后专业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处于大学最后的阶段,往往得不到重视,又受到学生找工作、考研等的影响,使得时间比较仓促,学生并没有独立认真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也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1.3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不能很好的起到引导作用

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是刚毕业就上讲台,虽然专业基础知识比较深厚扎实,但普遍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作为实践教学的执行者,这恰恰是不可忽视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效果。一个没做过设计的教师去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结果可想而知。专业课的讲授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理论不能联系实际,学生听起课来也觉得乏味,对专业课内容没有感性直观认识,没能达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效果。

2提高工科学生实践能力的措施

2.1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根据专业定位目标,完善现有的实践教学安排,增强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内容,提高学生设计实验能力。对现有课程中的实验安排要保质保量地完成,确保学生能真正学到东西,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型实验设备缺乏而又暂时不能解决的情况,可积极与相关兄弟单位加强合作,达到实验安排的最终教学目的;同时对有些专业课程可针对性地安排课程设计或课程论文,以提高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比如对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来说,地基基础、岩土工程勘察等课程均可设置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分组,让组员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有效地融入到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运用,最终从头到尾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熟悉设计的流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给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场所,创造更好的实践教学条件,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我校积极克服各种困难,建立了临城、张河湾等校外实习基地,作为一二年级学生的地质认识实习、工程地质实习等教学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但为青年教师队伍提供了一个良好有效的工程实践锻炼场地和条件,而且也避免了学生在企业实习走马观花的情况,解决了学生校外实习住宿、交通等因素的制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时间。除上述传统的校内校外实习实践教学模式外,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也采取了与生产单位联合培养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集体完成一二年级的地质认识实习和工程地质实习后,基本掌握了对野外地质现象的认识与描述、野外地质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工程地质测量与测绘方法与技能。因此,三年级与四年级的实习安排在工程单位进行,参与到实际的工程勘查实践,既把一二年级实习所学的技能得到了应用,又在实践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学到了在学校中没接触到的东西,为日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2加强毕业实习环节

毕业实习这一环节,是实践环节中亟待加强的地方。毕业实习是继认识实习、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之后的一个时间较长、综合性较强的特殊教学阶段,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往往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考研、找工作等,学生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也很难达到预期目的。针对近年来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1)端正学生对毕业设计的态度,纠正他们的错误思想,使其认识到毕业设计是对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总结与提高;(2)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毕业后不同的发展对毕业设计选题进行分类,提高学生毕业实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3)完善毕业设计监督和管理,加强毕业设计过程中教师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2.3建立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

为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质量,我专业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分别制订各项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考核大纲,细化考核方式、考核内容、操作规范、评分标准等,并制订相应的教学考核标准,使实践教学的评价科学化、标准化,对学生起到督促作用,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考核方式基本可归纳为:口试、笔试、提交报告、第三方证明(证明文件)等。口试是以口语演说、答辩等形式测试学生口头表达类等技能程度,如毕业设计的答辩等。笔试是以书面答卷形式考核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要领、步骤规范等,是常规考核方法。现场操作是让学生现场动手操作,观测其操作规程与技能掌握程度,比如对仪器操作的考核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提交报告(论文或设计)是通过提交一定格式要求的书面文字材料来考核学生观察、分析、策划、写作等综合技能,我校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一二三年级实习要求提交实习报告,四年级实习要求提交毕业论文(或设计),每个年级根据实习内容再选择口试、笔试等相结合来考察学生。

2.4增强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建设高素质的实践教学队伍

一是学校要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与引进。可以让教师到生产单位进行专业培训或实际操作,使他们更加了解社会需求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二是要求实践课程的指导教师参加相关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有工作经验的人员以及实践基地有丰富经验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我院领导多次聘请退休的地质专业的教师给青年教师进行野外现场指导,他们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老一辈地质人的勤奋严谨的精神对年轻人起到很好的鼓舞与激励作用。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培养方案;专业素质

作者简介:乔娟(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土木水电学部,讲师;张立仁(1979-),男,陕西宜君人,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土木水电学部,讲师,工程师。(湖北 宜昌 44300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2-0054-02

2004年2月,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经教育部批准确认为高校独立学院,并于2005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大专生,至今已有八届,为水电行业输送了近700名专业技术人才。但随着水电行业的发展及其对专业技术人才质量要求的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及改革,以实现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水利、水电部门从事勘测、施工等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结合社会需求及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本着注重综合素质、强化操作技能的主旨已历经了3次大的改革,现对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历次改革的原因、方案及实施效果进行一系列总结,并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几个突显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过程

学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总的培养规格要求为通过学习英语、计算机、数学、力学、水电工程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受到工程勘测、施工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后,应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英语综合能力;具有中小型水利水电枢纽、河道治理工程的勘测、施工的基本技能;具有测绘、制图、运算、工程概预算的基本技能等。本专业培养方案由通识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及课外学分模块组成,2005级至2012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的对比情况见表1。

1.2.5+0.5培养模式

本专业最早的2005级及2006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同,均为2.5+0.5培养模式,即标准学制3年,校内教学为2.5年,校外实习为0.5年,课程设置参考的为本校相应专业本科的教学安排,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包括政治理论、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及大学语文;专业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概论、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地质、水力学、钢筋砼结构,其中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工程测量、土力学、工程地质及水力学课程均配有8学时的实验教学环节;专业课程包括水工建筑物、水电站、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水力学、工程概预算、施工机械;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测量实习、认识实习、金工实习、钢筋砼结构课程设计、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水利工程施工实习及毕业实习,其中毕业实习共18学时,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完成。

2.2+1培养模式

由前两届在校生的教学及学习效果反馈及调查表明,因独立学院专科生的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习能力相对较差,2.5+0.5的专业培养模式又为直接参照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而确定的,没有与学生自身的素质科学地相关联,相对重理论而轻实践,不能理想地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即不能够很好地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故2+1培养模式相应而生。

2+1培养模式即校内教学为2年,校外实习为1年,结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行业对人才专业技能的要求,与之前的培养方案相比改进之处为:

(1)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由12个学分压缩为10个学分,删除了部分与高中教学雷同的内容;根据实际教学及学习效果删除了大学语文课程;模块中增设了4学分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

(2)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将工程地质课程与土力学课程合并为一门课程,去除了部分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删除了水利工程概论课程,其中部分需交待给新生的教学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完成;新增了AUTOCAD电子绘图课程,使学生的识图、绘图能力与行业发展相适应。[1]

(3)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删除了施工水力学、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而将此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影射在施工技术、监理概论与实务两门课程中。

(4)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新增了各1.5个学分的AUTOCAD考证技能实训及工程测量考证技能实训,且考核成绩以参加国家相应的证书考试成绩为准,这样既可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专业素质,又能促进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目前这一改革从学生的综合考评、就业率、实习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来看,成效明显;另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在第五学期新增了12个学时的施工实习,旨在强化工程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实习带动就业。[1,2]

3.2+0.5+0.5培养模式

本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科专业的2+1培养模式共执行了4年,即2007级至2010级四个年级,从四个年级的实际教学及学习效果来看,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专业技能水平确实有所提高,但由实习单位及之前各届毕业生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也可知,实际工程不仅要求大专生有专业技术操作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专业思维能力、设计能力及文件编写能力等[1-5],故自2011级开始本专业的培养模式改为2+0.5+0.5培养模式。

2+0.5+0.5培养模式即校内教学为2年,校内毕业设计为0.5年,校外实习为0.5年。与2+1培养模式相比,通识教育模块及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均未变动,主要区别为:

(1)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取消了监理概论与实务课程,因该专业以往各届毕业学的就业岗位分布几乎无涉足监理行业的,故将此部分学分移至实践教学环节。

(2)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取消了专业关联性较小的金工实习,增设了坝工课程设计及水利工程施工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灵活应用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内容,强化初步设计能力。

另外,该培养模式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将原第五学期的施工实习改为校内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地运用行业相关各种规范、手册及参考资料的能力,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工作思路及方法,综合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绘图技巧、文件编写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自主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其专业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经实践检验,2+0.5+0.5培养模式是目前适应我校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最合理、最有效的一套培养模式,但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培养方案的科学性有关以外,还与其在现实教学工作中能否被切实有效地执行相关。目前该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需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现今高校学生的舞弊手段越来越“高明”,渠道越来越多,在作业、课程设计报告、实习报告、考试中均存在普遍的抄袭现象,这势必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学校的教务部门、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必须联合起来,严肃考风,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

由该专业学生实习单位及就业单位的反馈信息可知,因水电行业相对为艰苦行业,工作及生活环境一般比较简易、单调,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较好,部分同学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及奉献精神,不能很好地遵守用人单位的纪律要求,责任感及使命感低下,因此在该专业学生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都应注意其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的培养。[1,4,5]

另外,为了使学生适应以后的工作,学校也可以定期组织一些行业相关的专题报告,并为学生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当然这些也要求专业教师有较强的奉献精神。

应注意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实习、实训环节较多,故建立起一批专业对口、特点鲜明、合作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对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至关重要。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主要是针对某些课程的实践环节而设置,应有较强的针对性,但也要有一定的系统性,最好能使整个培养方案中的各个教学环节关联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要兼顾已建工程,同时也要兼顾在建工程,故除与水电开发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也要与行业相关的设计、监理、施工类的相关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应签订合作协议,规范操作。[1]

要鼓励广大同学在校期间获取各类专业资格证书,这里所指的专业资格证书除了本专业要求必须获取的AUTOCAD绘图员、测量员证书外,还包括监理员、施工员、造价员等。考取各类专业相关资格证书可以使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对某一专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学习,也可以让同学们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与理解,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工作指明方向,也可以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个别资格证书的培训及考试费用较高,故也应提醒学生不要盲目跟风,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及特点选择。[1]

三、结语

独立学院本质是民办性质的,系三本院校,在招生层次上既有本科专业也有专科专业,在办学上如何能将专科专业办出特色,与高职高专院校相抗衡,关系着独立学院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我国,水利水电行业前景良好,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一定要与时俱进地修订培养方案,并注意落实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时发现及解决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立仁,乔娟,姜袁.独立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2012,(11):163-165.

[2],钱波,褚晓锐.基于就业导向的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2):126-131.

[3]郑丹,许光祥.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设计指导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52-153.

[4]龚懿.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实习的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8):106-107.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 研究型培养体系 研究型课程 研究型实习 从业教育 地质类本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03-03

“培养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特征的研究型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1]赵晓闻、林健教授系统研究了国际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结了工程人才培养的5种模式,对我国工程人才培养中处理好数量、效益和创新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工程实践的关系、保持自我特色和国际化学习的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建议。[2]林健教授还系统地论述了面向卓越工程师的研究型学习。[3]崔崇芳分析了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思考。[4]多所学校就构建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5][6]研究型学院的特色优势专业如何进行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矿业大学地质类相关专业包括地质工程、地球物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工程等本科专业,从1996年起,开始以培养具有大地学基础和开拓精神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大类培养方案,获得了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7]为适应具有大地学基础的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从2001年开始试验和建立地质类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从2006年开始研究型教学体系、创新教育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通过10多年的改革和实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地质类专业研究型教学体系,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一、以研究型课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

(一)研究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基本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重要内容。根据地质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现状、行业特色,在地质类专业提出并实施了“5+3”分段式教学和三层次培养方案,教学组织形式延伸为“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术科技活动”的“三元结构”教学组织形式。[7]进一步完善了这一课程体系,增加了研究型核心课程和研究型实习模块。

研究型核心课程的设置和选择,既要考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学科前沿和实际工程问题,又要考虑课程内容的成熟度。为确保教学质量,一般每个专业(方向)先选择1-2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确定3-5门的研究型骨干课程,开展研究型教学。如地质工程专业(岩土工程勘查方向),首先选择《土质学与土力学》进行试点,于2000年首次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并进行了教学对比试验,该课程于2006年、2009年分别被遴选为省级和部级精品课程。取得经验后,在《工程地质学基础》、《岩土工程数值分析》等课程开展课题研究型教学推广。在《物探新方法新技术》、《灾害地球物理场观测技术》等课程内则以研讨式教学的模式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

(二)研究型课程的实施

研究型课程教学,无论采取课题研究型教学,还是研讨式教学,教师的工作量都明显加大。学生以课题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感受了相互协作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了“完成任务”,效果远好于单独的课堂讲授。

以《土质学与土力学》为例,课题研究型教学的具体做法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基础知识、了解型内容、研究型内容、延伸性内容等。把研究型内容,即本课程涉及的科学主题(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和有利于学生独立开展实验研究的内容)划分为若干小课题。课程开设之初,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提出课题,接着,要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课题。学习效果则通过提出问题的难易、资料检索、研究或实验方案、学习报告和答辩等综合考评。研究型课程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学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不断努力,我校健全了研究型课程教学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课程手册,完善了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增加了学习指导书、习题集和试题库,使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源更为丰富,近10年教学质量调查效果优异。

(三)与研究型课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

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过程,从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到实施,以及结论的得出,完全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在试验项目的选择上主要考虑:(1)科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试验内容。(2)本学科中的科学主题。(3)要有结合工程实际的有利于学生综合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验,并能独立地分析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如在《土质学与土力学》课程中,对于黄土地基处理部分内容,由学生根据湿陷性、击实、含水量、干密度、剪切等常规试验,设计黄土地基处理提高承载力的实验过程。学生在岩土工程数值分析课程中,根据实际的斜坡、洞室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岩土稳定性。在课外教学中,学生提出以泥浆剪切黏度测试与黏性土塑限相关性为题,开展创新性试验;结合煤田小口径钻探取芯测试需求,申报立项进行岩心定向方法的研究和设计工作。由于积极引导和投入大量精力辅导,使学生在动手设计、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部分学生公开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和申请了专利。

二、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研究型实习

研究型实习首先是带着问题去实习,在实习期间根据地质现象和条件、实际问题或矛盾,收集整理资料,查阅文献,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的方案。在基础地质综合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中,实习指导组在实习出发前,首先布置给实习学生的是实习问题,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收集资料、研究地质现象和条件,进一步提炼地质工程问题,根据基础地质和应用地质学的观点,独立或分组分析问题,并提出地质工程对策。研究型实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一般基于生产或者科研项目进行,以使学生在实习中工作主线更为清晰,更能集中精力分析解决某一类地质工程问题。

(二)从业教育

我校地质类专业开辟了矿大岩土公司、中岩工程检测公司、青岛地矿、徐矿集团、江苏煤田地质二队等实习基地,建设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例如,试验教学中的静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抽水试验等,试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多且投入大,在实验室难以使学生得到系统锻炼。在建立从业实训基地后,这些试验结合生产来进行,试验时间、试验效果都得到了保证。

三、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为主体的创新教育平台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建立激励机制,配备专门的教师指导队伍指导开展相关活动,为学院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保障和广阔平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院为课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政策支持,每年为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提供专门的经费,制定了专门的规章制度,配备了专门的工作负责小组和指导教师;为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专门的科研训练室和各种软硬件条件;制定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对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个人及指导教师分别给予物质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科技文化节、申(承)办学校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和科研训练计划。近年来,我院承担了多项部级、省级科研训练计划,以学生为主发表了地质类研究论文近百篇,申报实用新型专利12项。

四、以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为抓手的组织保障体系

以研究型为导向的基层学术组织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从学院层面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改革,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与基层研究所(系)的工作职责紧密结合,并作为考核的依据。学院在本科教学方面对各基层学术组织提出了明确的分工,尤其是保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建设和教学改革方面。

以基层学术组织为单位承担和完成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立项,申报教学成果奖和教学质量奖的任务,完成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指导、全校性公选课开设任务。矿山地质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主要承担全院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设备保障等,做好实验室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为全院本科生创新性试验、科技活动提供硬件保障。基层学术组织按照需要组织和聘请国内外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和开展教学教改研究工作;在一定范围内对办学资源具有支配权。基层学术组织积极关心、参与学校和学院各项事业改革,特别是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教学工作,通过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基层学术组织改革,不仅改变了教学科研的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为研究型教学改革提供了组织保障。

五、实施效果

近年来,通过对地质类专业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实践,以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了本科研究型培养方案;形成了一批标志性的教学改革、专业建设成果,建成了国家特色专业1个、部级教学团队1个、部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3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个、江苏省教学示范中心1个;建立了以研究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体系,建成部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课程3门、学校精品课程4门,获得江苏省精品教材1部。这样,建立了以研究型实习和从业教育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取得成效;建立了以大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多层次载体,包括科研训练计划、教师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写作、专利发明和申报等,学生获得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三等奖1项,部级一、二、三等和鼓励奖28项,省级奖励24项,市校级奖励68项。

我校在工科地质类课程研究型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的基本经验和方法,在援疆工作中被推广到新疆大学地质与勘查工程学院,并在煤炭地质类专业产生较大影响,该成果获得201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绪红.建设好研究型大学是走向高校强国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8-2-22.

[2] 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 林健.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性学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5-15.

[4] 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5):155-157.

[5] 唐铁军,成协设,徐跃进.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23-25.

[6] 朱志伟.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1,(5):99-102.

[7] 隋旺华,曾勇.面向21世纪的地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工程地质学报,2000,(s):631-632.

[8] 曾勇,隋旺华.地质类专业的拓展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0,(1):47-48.

[9] 曾勇,隋旺华,董守华,刘树才,王文峰,董青红,陈同俊,姚晓娟.“地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群部级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4):15-18.

工程地质实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习基地 教学改革 工学结合

一、实习基地建设

重视实践教学是我校的优良传统与教学特色。2003年,我校组织专人在河北省地勘局

第三地质大队建成地质实习站,学生在这里得到地质实践的系统训练,学到了野外地质工作

的方法和技能,为将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国家《加强地质工作决定》的出台,我校对实习基地进行了维修、重建,同时进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和改革,还将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全球定位仪(GPS)和便携式分析仪等现代仪器设备用于野外地学工作,使野外地质学工作向着信息化、数学化高科技方向迈进,开创了地质学野外教学改革的新阶段,探索了在新形势下地质学实习的新形势和新手段,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转变。

二、野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建设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能力培养是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质野外工作能力的培养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地质野外工作的对象是地质作用所形成的地质现象。野外现象的观察是首要的、基本的,教学中可以采用主动观察和被动观察相结合的手段启发和引导学生。野外地质观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实习过程。实习内容与实际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习区内工程建设项目诸多,有河北省张北县蔡家营铅锌银矿,是一个以锌为主的特大型多金属矿床,也是华北地台北缘与古元古界红旗营子群变质岩系有关的次火山热液成因的典型矿床。河北省赤城县黄土梁金矿以矿带宽大、延长稳定、矿体密集而著称,经过钻探勘察,发现矿体规模很大,前景可观等等,这些矿区都为学生的实习提供了很好的场所,积累的大量科研经验,也极大地丰富了实习内容,通过实习现场与各项工程建设的具体联系,可以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开阔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和时间去科学地实践和感知所获得的知识,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三、创新实习改革,推进教学现代化

1.把握地质科学的最近进展,把新知识融入实习教学中。随着地质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资料不断涌现。因此,地质实习教学也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加以更新完善。针对实习教学方法中比较陈旧的思路和内容进行了修改,补充新的知识。

2.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积极开展野外地质认识实习,选择地质现象典型、矿产资源丰富的实训基地开展实习。通过不同专业,其所掌握的专业侧重点不同,学习要求不同,有针对性的选择实习点,较好的解决了学生技能培养问题,达到了教学目的要求。采用了开放实验教学,通过老师的指导,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掌握各类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和各类地质现象的特征,掌握识别地质图的基本技能,并能用专业术语去描述各种地质现象,写出实习报告。

通过教学,认真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历了从原来的模型、标本和幻灯片教学到现在多媒体教学的改革。过去,地质类课程的教学主要依赖挂图、模型和教学幻灯片,教师曾经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幻灯片和挂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幻灯片和挂图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多媒体教学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GPS、GIS等高新技术在地质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大提高地质调查(填图)的效率,地质填图的质量明显改进,使区域地质调查实现了信息化。注重研究开发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以便实现从野外数据采集到室内综合整理、各种图件编制的全程计算机辅助化。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地质图信息的传统表达方式。为此,及时调整野外教学方式,探索新形势下的野外教学方法,开展数字化地质填图已成为现代地学教育的必然。数字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一种重要工具和手段,学生数字地质填图训练和技能、方法训练为实践教学主要目的,在加强基础野外地质技能训练的同时,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纳入到野外工作之中,从而实现传统三大件(铁锤、罗盘、放大镜)和新三大件(GPS、数码相机和笔记本电脑)密切结合的现代化数字化地质填图工作。实习系统的学习、使用,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现代区域地质调查的知识和综合技能,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四、优化教学路线,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

学校组织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实地科学考察,编制自成体系的实习指导书。对野外实习路线必须进行精选,以突出实践性特点。野外实习教学路线各有特点,有的地层出露比较齐全,有的河谷地貌明显,有的工程地质现象集中,而有的构造形迹典型突出。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实习目标促使我们必须优化教学路线。

优化教学路线的原则是:实习教学需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实习路线需紧密结合具体工程,体现出地质工程学习鲜明的针对性;几个实习点彼此地质现象联系紧密互为补充,利于学生在野外短期实习中比较全面地接触到所要求的教学内容。

五、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走“工学结合”道路

近几年,随着地质行业的复苏,社会性生产项目较多。走“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改变单一的教学手段,是当前提高地质实习的途径之一。

我校已经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土资源部批准成为国家唯一的地勘行业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基地,通过加大实习基地建设,辅助承担生产项目,吸收大量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边学习边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了专业知识的巩固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了地质单位技术人员缺乏的现状,学校的效益和学生的生活也得到了提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汽车驾驶实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实训意义和目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