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4 10:03:08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对个体户名称,办法都有哪些具体要求,起名时该注意哪些问题?国家工商总局个体私营经济监管司有关负责人4月5日分别进行了解释。

个体户开店不得叫公司

办法首先明确,个体户可以不起名,比如,在农贸市场或批发市场内经营的商户,多数是以摊位号来区别彼此的,并没有具体的商号名称。

一户个体工商户只准使用一个名称,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核准登记后才能使用。名称牌匾可适当简化,但不得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登记机关是指县(市)工商局以及大中城市的工商分局。登记机关也可以委托下一级的工商所来办理登记。也就是说,原则上个体工商户可在所在辖区的工商所登记名称。

个体户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经营者姓名可以作为个体户名称中的字号使用。

个体户名称中的行业应当反映其主要经营活动内容或者经营特点,名称中的组织形式可以选用“厂”、“店”、“馆”、“部”、“行”、“中心”等宇样,但不得使用“企业”、“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字样。

办法明确,个体户名称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和文字: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公序良俗,不尊重民族、宗教习俗的;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误解的;外国国家(地区)名称、国际组织名称:政党名称、党政军机关名称、群众组织名称、社团组织名称及其简称、部队番号;“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字词;汉语拼音、字母、外国文字、标点符号;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和文字。

自治区工商局解读新规

“这是国家工商总局针对个体户出台的一项新规定。”自治区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说,《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在规范个体工商户登记注册名称之时,也给了个体户更为宽松的起名范围。

“张三米粉馆、李二凉皮店”,类似这样以店主名字命名的个体小店将更多出现在我区的大街小巷,因为新规明确规定了可用经营者名字当个体户的字号,以前对此从未明确进行过界定。

该负责人表示,如果个体工商户决定用自己名字注册店名,需先向工商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核准此前没有重名后才能启用。

目前,我区个体工商户超过49万户,注册资金108.2亿元,从业人员达82.32万人,在金融危机导致国内外经济形势十分不利的情况下,全区个体私营经济纳税总额达80.09亿元,个体户与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正在成为新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今年3月,我区工商部门曾降低了企业注册门槛,首次规定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可抵用企业注册资本。其中,针对个体户注册提出明确要求,只要个体户能提供居委会、物业管理委员会或利害关系人同意作为经营场所使用证明的,就可作为个体工商户的经营场所。

规范店名的双重意义

今年4月起,《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具有双重价值――规范与保护。

以个体户名称不得使用“中国”二字为例,曾几何时,以“中国”、“中华”命名的个体户不少,如此取名看起来气势磅礴,但也陷入了混乱和无序,导致个体户之间的不当竞争;同时这种取名也有失持重,一旦个体户意外倒下,名字便无意中成为对公序良俗的伤害。

总体打量《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的实施,我们在保持欢迎的同时,更应该拓展视野,因为就目前而言,个体户需要的不止是规范,它们更需要保护和拯救。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以核准登记的商业名称为主要内容的标牌、匾额(商号类店堂牌匾),尤其是一些商业老字号标牌,虽然也有传递信息、树立形象、招徕顾客而自我宣传的作用,但它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载明其店堂、企业的名称(或者简称为“商号”),因而是个体工商户、企业作为商主体而存续的基本人格标识,统称为商业名称。商主体因其商业名称而拥有商业名称权。在商法学上,商业名称是商主体据以相互区分的基本人格标识,包括企业名称、个体工商户名称等。商业名称具有诸多特点。首先是其具有符号性和附属性。商业名称是一组由多项要素构成的文字符号,是商主体的外在人格标识。商业名称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商主体而存在,具有附属性。其次,商业名称还具有唯一性、一致性和基本性。为了维护交易秩序和便于管理,法律一般规定一个商主体只能有一个商业名称,相比之下,商主体可以使用和注册多个商标,或进行多个冠名。商主体的印章、银行账户、牌匾、信笺所使用的名称应当与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相同,保持一致性。商业名称是商主体设立和存续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之一,也往往是其他商业标识(如商标、商誉、冠名、股票名称等)衍生的基础。此外,商业名称一方面是商主体的人格标识,另一方面也具有财产性,可作价评估,是商主体的营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转让或授权其他商主体使用。①商业名称的这些属性决定了其与商业广告存在明显的差异:第一,两者的功能不同。前者主要用于表明商主体的人格,以区分于其他商主体,而后者主要用于推销自己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第二,两者的地位不同。二者在商主体的运营中均具有重要地位,但前者是商主体存续的基本标识,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对前者具有依附性。第三,两种的内容不同。前者主要是说明商主体的基本信息,其内容依次为商主体所在行政区划、商号(字号)、经营内容、组织形式,而后者则是介绍和提供商主体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内容、质量等营销信息,借以激发或强化消费者的购买意识,往往也同时提供商主体的商业名称、通讯方式等其他信息,在内容上上明显较商业名称更为丰富和复杂。第四,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通常是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还伴以图案及色彩加以修饰或强调,而后者的表现方式则不拘一格,丰富多样,按其媒介方式可分为印刷广告、电子广告、直邮广告、户外广告、销售现场广告、网络广告以及其他广告形式,并随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发展而不断呈现出新的形式。最后,两者所处位置也有所不同。前者一般显示于工商登记、营业执照、店堂牌匾及对外宣传中,后者以其媒介方式而显示于各种载体,以便最大程度地推销其商品或服务。因此,基于商业名称和商业广告的功能及其他方面的显著区别,二者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法律法规,前者所适用的应是以《个体工商户登记管理办法》、《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等商业名称类管理法规,而后者则应适用于《广告法》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各类专门性法规、规章。当然,二者也存在联系,比如一个有效的商业广告应当清晰地指明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亦即商主体的名称是谁,这样商业名称往往成为商业广告中的一个组成元素。有的广告中仅仅显示商业名称,而没有其他广告元素,或虽附带有广告用语或图案,但整体上仍以商业名称的显现为其主要功能,且这样的招牌置于门店上方或侧边,被城管部门称为“门头广告”,并将其作为户外广告的一种而收费。实际上,如上所论,这样的招牌不应作为商业广告处理,而是商业名称权的正当行使。况且,从物权法的角度而言,商户在其门店上悬挂此类招牌,是其对建筑物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一种体现,并无所谓占据城市广告资源空间之说。②据上所论,就“最高发院”这样的店招而言,以《广告法》予以规制在执法依据上显有不妥,———尽管后者在相关条文中具有与被规制对象(“最高”)近乎一致禁止性用语“最高级”。③如前所论,只有明确被规制对象的基本定位,才能抵制法律条文的字眼诱惑,才能避免机械执法的危险。或许正是由于商业标牌、匾额所载内容在实践中的多样性、复杂性,以至于《答复》本想对这一工商执法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予以澄清,但同时又不适当地扩张了《广告法》及相关法规的适用范围。在具体执法中,应以《办法》的立法意旨为准,何况《办法》较《答复》在行政立法形式上更为正式和规范,也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

二、戏仿商业名称并非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

“最高发院”之类的商业名称之所以被禁止或查处,从公开报道来看,除了如上海工商管理部门认为是因其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之外,还有的认为是“发院”与“法院”相似度较高而违反规定。比如福清市民张某近日在福清城区开了个美发店,也取了一个很有“创意”的名字“最高发院”,并且为此花了两千多元制作了大招牌挂了出去,但之后到福清市工商局进行注册登记时,由于名称不规范,无法通过注册登记审核,张某不得不为理发店重新取了一个名字,早已做好的招牌也只能拆下重做。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理发店作为以营利为目的的个体工商户,取名为“最高发院”,与国家机关“最高法院”相似度较高,违反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范》(原文如此)的相关规定,所以未予批准。①这一规制路径依循商业名称类法律规范而未依据广告类法律规范,在法律适用上显然更为确切。但不无疑问的是,在具体判断中,认为理发店取名“最高发院”与国家机关“最高法院”相似度较高,违反了《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范》的相关规定而未予批准,是否妥当呢?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应予明确的是,所谓“最高发院”与“最高法院”相似度较高,实际上是指前者以后者的谐音作为店名,构成对后者的滑稽模仿(parody),简称“戏仿”。前已述及,戏仿是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通常是指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效果。戏仿不同于抄袭、剽窃他人作品,戏仿也不同于误用语言文字。此外,戏仿同各种改编或野史式的“戏说”的差异,主要不在形式和技法,而在它对原作的摹仿、戏谑和批评的社会意义,亦即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艺传统、言论自由等公共利益及宪法价值。②关于戏仿,涉案法律纠纷主要有作品戏仿、商标戏仿等,前者如胡戈戏仿电影《无极》等影视题材而制作短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无极》导演陈凯歌声称要胡戈,后者如LV诉美国宠物玩具生产商HauteDiggity Dog公司生产的名为“可咀嚼的威登”(ChewyVuiton)狗玩具包侵犯商标权、版权及商标淡化纠纷案。上述戏仿,评论者和裁判者以“改造性使用”(transformative use)、“合理使用”等作为侵权抗辩是由,③而对戏仿多持较为宽容的立场。④在商业名称领域,类似“最高发院”之类的戏仿并不少见,但很少引发纠纷,原因在于,现实生活中商业名称类戏仿对象以成语、常用语或机构名居多,类似的还有理发店名“发改委”、饭店名“无饿不坐”、“川越食空”等,而专门戏仿他人商业名称的较少,故不像戏仿商标或作品那样引起与他人的权益冲突,但会涉及工商行政执法管理及语言文字规范管理的问题。在工商行政管理中,上述案例的媒体报道中提到工商管理部门认为“最高发院”与“最高法院”相似度较高而“违反相关规定”,其中所谓“《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范》”应系《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之误,但未明确指出依据哪一条款进行处理。在商业名称类管理规章中,与此相关的条文有《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第11条和《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9条,二者规定了商业名称中不得包含的内容和文字,包括: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公序良俗,不尊重民族、宗教习俗的;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外国国家(地区)名称、国际组织名称、政党名称、党政军机关名称、群众组织名称、社团组织名称及其简称、部队番号;“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字词;汉语拼音、字母、外国文字、标点符号;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9条尚未列此项);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和文字。在上述禁止性规定中,除了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和文字属于开放性预留条款之外,在其他列举项中,公序良俗貌似与其他禁止项并列,但对其地位应有充分认知。“公序良俗”作为一种包容性强、适用范围广的法律原则,“其作用在于弥补强行性和禁止性规定之不足,以禁止现行法上未作禁止规定的事项”⑤,将其融入商业名称的禁止性规范,实际上在整条规范中发挥着具有一般性条款的兜底功能。同时,由于其内涵和外延较为模糊,尚需通过对这一原则的价值补充来弥补相应的法律漏洞。⑥在结合个案规制的价值补充中,应首先考虑同条规定的其他禁止性条款,其次考虑关于公序良俗原则的通常认知。此外,有人认为不规范的店招用语会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学习使用规范汉字造成不良影响。这种担忧虽然不无道理,但通过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可知,这种担忧其实并不必要。试想,如果绝大多数人果真以戏仿商业名称为是而认被戏仿的规范用语为非,那么,只能说我们语文基础教育还不够成功,因为它不能使受教育者辨别常识性的是非对错,也不能正确地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戏仿事例;另一方面,我们也只能说这样的戏仿创意也乏善可陈,因为它根本没有达到戏仿的效果,店主一定会为此哭笑不得。这也反证了戏仿与不规范使用汉字的不同:前者是在有意识地正确使用错别字,后者则是在错误地使用错别字(通常是无意识地);前者具有与被戏仿对象不同的表达意义,能够达到新的更好的使用效果,后者毫无意义,只能达到错误失败的使用效果;相应地,前者应当受到肯定、鼓励和宽容,后者应当受到否定和禁止。对于不合通用语言文字规范的商业名称,应当区分戏仿的商业名称与非戏仿的商业名称,而非一概取缔。基于此种认识,戏仿商业名称并非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故执法实践中以此来禁止“最高发院”之类的商业名称缺乏充分依据。

三、戏仿对象之于戏仿的合规性判断

那么,是否所有的戏仿商业名称均得使用呢?虽然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不足以成为禁止依据,但在对公序良俗的价值补充中还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禁止性事由。依据上述《办法》和《规定》,还有与此相关的其他备选依据,不过,在价值衡量上,各项规制选项的辨识程度还是有所不同。比如,我们很难说“最高发院”的店招“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误解”,毕竟,以“最高发院”作为理发店的名称,虽然可能与惯常的理发店名称有异,但任何稍具生活常识的社会成员应当不难觉察到“最高发院”只是“最高法院”的谐音而已,理发店与人民法院之间无论是在外观、装潢还是在业务程序、社会性质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差异,所以这样的店名一般不会招致人们的误解,也谈不上是对顾客的欺骗。类似地,若言其“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也难以令人信服。除此之外,在执法实践中,执法部门认为“最高发院”与国家司法机关“最高法院”相似度较高而应取缔,实际上是依据《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第11条第五项、《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9条第四项分别规定的个体工商户名称或企业名称不得含有“政党名称、党政军机关名称、群众组织名称、社团组织名称及其简称、部队番号”的内容和文字。严格说来,“最高发院”并未明确使用“最高法院”这一国家司法机关名称,而且严格说来,法院是否属于禁止性规范中的“党政军机关名称”也不无疑问。这些理由似乎也都支持对其采取允可的执法态度。但是,综合来看,“最高发院”的店名实际上是对“最高法院”的戏仿,而这种戏仿与对其他成语、常用语的戏仿有所不同,因其涉及对特定第三人的利益冲突,尤其是法律法规中明确禁止的国家司法机关,不利于人民法院作为司法机关在国家社会中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不利于人们对理发店本身经营性质的准确认知,因此应予取缔。与此相比,有的饭店取名“川越食空”(戏仿“穿越时空”),但并不涉及特定的利益相关方,也缺乏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力依据,对此就不应予以禁止。再如,有人戏仿歌曲《快乐老家》为自己的餐馆取名为“筷乐老家”,涉及第三方利益,似有侵权之嫌。但是,“快乐老家”作为一个一般的作品名称或作品标题,其本身并不具有突出的独创性和可识别性,难以纳入《著作权法》的保护范围,这也是知识产权法上的一般认识。③至于法院是否属于禁止性规范中的“党政军机关名称”的疑问,本文认为,所谓“党政军机关名称”中的“政”,是指“政府”,而“政府”本身实际上存在多种解释的可能,既可在狭义上指专司国家行政权力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下属部门,即“administration”,也可如英国《大众百科全书》在广义上泛指一切政权国家机关,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以及一切公共机关(government)。如果以第二种含义理解,则作为司法机关之一的法院自然也在政府的范围之内,自然应当纳入上述商业名称管理法规中禁止性情形中的“党政军机关名称”的行列。总之,“最高发院”作为戏仿商业名称,虽然与惯常用语不同,但在公序良俗原则的价值补充上,并非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但是,由于其戏仿对象涉及法规明确禁止使用的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的名称,故不符合商业名称的法律规范,应予禁止。

四、结语

对于类似于“最高发院”这样有争议的招牌,取缔还是默许,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法律技术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和利弊权衡的问题。这些另类店名屡屡出现,说明此类创意的确受众广布,生命力十足。有些人可能会因为这类店名招牌蕴含的诙谐幽默趣味一笑了之,而不会真当回事,如果对其加以禁止,也许会招致执法过于严苛的非议,但是,如果任由这样的店名随意使用,而无适度规制,商业名称的使用将从自由走向无序,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法治化的内在要求,故在目前的法解释范围内,保持适度的法律规制亦属必要。而对经营者而言,奇特另类的店名或许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其在消费群体中的营销和传播,但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可能会因为这些诙谐而不庄重的店名而对其“敬而远之”,由此,市场的“无形之手”将与政府的“有形之手”达致和谐统一。从长远来看,日趋开放的市场经济、营业自由的商事理念和表达自由的人权诉求,要求对于商业名称类的管制愈趋宽松,但这需要法律随着社会经济的演进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个体工商户可不起名 一户只准用一个名称

办法首先明确,个体工商户可以不起名,比如在农贸市场或批发市场内经营的商户,多数是以摊位号来区别彼此的,并没有具体的商号名称。

一户个体工商户只准使用一个名称,向登记机关提出申请,经核准登记后才能使用。名称牌匾可适当简化,但不得对公众造威欺骗或者误解。登记机关是指县(市)工商局以及太中城市的工商分局。登记机关也可以委托下一级的工商所来办理登记。也就是说,原则上个体工商户可以在所在辖区的工商所登记名称。

经营者姓名可作字号 不得用“中国”等字词

个体工商户名称由行政区划、字号、行业、组织形式依次组成。经营者姓名可以作为个体工商户名称中的字号使用。个体工商户名称中的行业应当反映其主要经营活动内容或者经营特点,名称中的组织形式可以选用“厂”、“店”、“馆”、“部”、“行”、“中心”等字样,但不得使用“企业”、“公司”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字样。

办法明确,个体工商户名称不得含有下列内容和文字:有损于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的;违公序良俗,不尊重民族、宗教习俗的;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者误解的;外国国家(地区)名称、国际组织名称;政党名称、党政军机关名称、群众组织名称、社团组织名称及其简称、部队番号;“中国”、“中华”、“全国”、“国家”、“国际”字词;汉语拼音、字母、外国文字、标点符号:不符合国家规范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和文字。

名称相同者先到先得 擅用袍人名称将罚款

两个及两个以上申请人向同一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相同个体工商户名称的,登记机关依照申请在先原则核定,先到先得。因此,在同一登记机关管辖区域内,个体工商户在申请名称时。如果与已登记注册或已预先核准的企业、个体工商户名称相同,将不予核准登记。

个体工商户在对名称的使用中,擅自使用他人已经登记注册的市场主体名称或者有其他侵犯市场主体名称权行为,由工商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1000元以下罚款。

名称预先核准不收费 名称核准后保留半年

个体工商户在申办名称时,经营范围涉及登记前置许可的,比如。开办餐饮店之前需要先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这种情况下,个体工商户应当申请名称预先核准,但不收取费用。申请人应当以登记机关核准的名称报送有关部门办理前置审批手续。

受理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后,工商部门应当场作出核准与否的决定。依法不能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在5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的决定。预先核准的个体工商户名称保留期为6个月。在保留期内,不得转让,不得用于经营活动。保留期满,自动失效。

行业协会定垄断行规最高罚50万

国家工商总局昨天在官方网站《关于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有关规定》和《关于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有关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根据规定,行业协会如果通过制定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业协会规则等组织本行业达成垄断协议。最高可罚50万元,严重者将提请有关部门撤销。

《关于禁止垄断协议行为的有关规定》主要规定了禁止经营者以协议方式进行垄断。根据规定,除书面协议和口头协议,默契、协调一致等协同行为也被认为是垄断协议,属于禁止的范围。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不得达成5种垄断协议,包括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等,经营者与交易人不得达成4种垄断协议,包括限制交易区域等。如违反规定,除责令停止、没收违法所得外,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以上10%以下的罚款,垄断协议还未实施的,可处50万元以下罚款。

根据规定,行业协会的4种行为视为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包括制定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业协会规则、决定、通知,召集行业协会成员讨论并形成协议、决议、纪要、备忘录,为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提供沟通、讨论、协调等便利条件,等等。行业协会违反规定组织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可处5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工商可提请有关部门撤销登记。

捐赠不兑现将首次公布黑名单

2009中国慈善排行榜在京正式。近日,中国慈善排行榜编制、者、中国社工协会副会长刘京透露,不兑现承诺、捐款不到位者,将在此次排行榜时被曝光。

2008年被视为中国慈善元年,冰灾、地震,社会各界纷纷捐款,创造了捐赠超过1000亿元的奇迹。“但是,没有兑现捐款承诺的企业还很多”,刘京表示,在灾害面前,很多企业通过媒体捐款数额,但中国慈善排行榜办公室在收集去年捐赠数据时发现,还有很多企业承诺的捐款仍没有到位。

对于这些没有兑现承诺的企业,刘京表示,将把它们列入“黑名单”。并在此次排行榜公布时向社会和媒体公布,“大家需要知道真实情况。”

至于具体有多少家企业因不兑现承诺、捐款不到位列入进黑名单,刘京表示,目前不方便透露。

“缺陷产品”不主动召回 生产者最高可罚50万元

国务院法制办近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送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送审稿对社会关注的缺陷调查和确认,以及主动召回和责令召回等问题予以了明确规定。

缺陷产品给消费者造成损害 召回后不免除生产者赔偿责任

送审稿规定,经确认产品存在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缺陷的,生产者应当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缺陷产品,主动召回缺陷产品,并向所在地的省级以上质检部门报告。如违反这些规定,未构成产品质量法律法规规定的违法行为的,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仍未改正的,可处以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缺陷产品对消费者造成实际损害的,生产者实施召回的行动不免除其所应当依法承担的赔偿责任。

收到人身伤害投诉 生产者要开展产品缺陷调查

送审稿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生产者应当组织开展产品缺陷调查:收到有关产品人身伤害的消费者投诉;获知产品人身伤害事故:接到所在地的省级以上质检部门进行缺陷调查的通知;生产者认为产品可能存在与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缺陷的;生产者通过其他途径获知可能存在缺陷的。

药品发生伤害的风险较高 不适用缺陷产品召回条例

送审稿规定,对药品、军工产品的召回及其监督管理不适用该条例。

国家质检总局在相关说明中表示,药品较其他一般产品而言,一旦存在缺陷,发生伤害的风险严重程度和频次都要高得多。对于一般产品适用的缺陷调查和确认以及召回实施的步骤、程序不适用于药品的监管。从国外立法实际来看,大多数也都采用7对药品单独立法进行管理的方式。同时考虑到条例依据的上位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军工产品的排除,在本条例中对药品、军工产品予以排除

食品安全法自6月1日起施行

食品安全法共分为10章共104条,分别为总则、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食品安全标准、食品生产经营、食品检验、食品进出口、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法律责任和附则。

法律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和公众负责,保证食品安全,接受社会监督,承担社会责任。

法律明确,国务院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对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食品不得实施免检。

法律规定,除食品安全标准外,不得制定其他的食品强制性标准。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口的食品、食品添加剂以及食品相关产品应当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此外,法律还对食品安全事故处置、监督管理以及法律责任作了规定。

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同时废止。

平常邮件损失不予赔偿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表决通过的新修订的邮政法。新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对平常邮件的损失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是,邮政企业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平常邮件损失的除外。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或者全部损毁的,按照保价额赔偿;部分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保价额与邮件全部价值的比例对邮件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

邮件的损失,是指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

挂号信损毁按收费的三倍赔偿

新邮政法对邮政企业在邮政普遍服务范围内的给据邮件损失赔偿限额做了规定,“未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挂号信件丢失、损毁的,按照所收取资费的三倍予以赔偿。”

新邮政法规定的给据邮件,是指邮政企业在收寄时向寄件人出具收据、投递时由收件人签收的邮件。

赔偿责任向用户作出明确提示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用户事前不知道邮政企业的赔偿责任限额,邮政企业也未向用户作出明确的提示和说明,发生损失后对赔偿问题产生争议,用户很不满意。

因此,新修订的邮政法规定,邮政企业应当在营业场所的告示中和提供给用户的给据邮件单据上,以足以引起用户注意的方式予以载明。邮政企业未履行这一义务的,无权适用本条规定限制其赔偿责任。

快递企业应建立收寄验视制度

新邮政法从多个方面完善邮政安全监管:

明确规定邮政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海关应当相互配合,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加强对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确保邮政通信与信息安全。

规定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应当依法建立并执行收寄验视制度。

规定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需要,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可以依法检查、扣留有关邮件、快件,并可以要求邮政企业、快递企业提供相关用户使用邮政服务或者快递服务的信息。邮政企业、快递企业以及有关单位应当配合,并对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邮件、快件传播含有危害国家安全内容的信息。

邮政资费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

新邮政法将邮政业务资费分为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两种情况。新修订的邮政法明确,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资费、邮政企业专营业务资费、机要通信资费以及国家规定报刊的发行资费实行政府定价,资费标准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国务院邮政管理部门制定。邮政企业的其他业务资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由邮政企业自主确定资费标准。

邮政普遍服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用户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

最高检举报新规增加网络渠道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检察院举报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了修订,并于日前公布。这是新时期检察机关推行检务公开,便民利民的又一举措。

增加网络传真等渠道

一是拓宽举报渠道。除坚持原有走访、书信、电话等形式。结合信息化迅速发展实际,增加了网络、传真等举报渠道,并实行检察长和有关侦查部门负责人接待举报制度。二是实施阳光执法。各级检察机关应当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举报电话号码、举报网址、举报线索处理程序、查询举报线索处理情况及结果的方式等相关事项向社会公布。对网上举报,要通过网络进行答复。对使用真实姓名或者单位名称的举报,除通讯地址不详的以外,应当将处理情况和办理结果及时答复举报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明确了救济渠道。举报人不服不立案决定的,可以提出复议或者复查请求,人民检察院侦查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办理。

打击报复者可究刑责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精神为指导,围绕全市工作大局,以全面落实规划为重点,突出针对性、实效性,以创新工作机制为手段,全面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工作,提高全系统干部职工法律素质、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努力提升全系统法治化建设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和谐执法。

二、工作思路

围绕依法治理的主题,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出的“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责权统一”的要求,认真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强化法制意识,促进系统“六五”普法工作全面开展,提升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工作任务

(一)抓好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1、着力抓好领导干部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依法执政、依法决策的能力。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完善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使领导干部熟悉、掌握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做好管理工作,正确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力,做学法用法的模范、遵守法律的模范、执行法律的模范。集中授课每季度不少于一次,授课内容、授课人、授课时间由市局统一安排布置,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聘请市政府法制办、司法局、法院、检察院等单位来我局讲课,由机关科室和直属分局分别担任培训责任单位。

2、着力抓好公务员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能力。努力推进和规范干部队伍学法培训工作。建立健全考试考核、登记备案制度,使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做到学习法律和岗位实践相结合,执法为民和依法办事相结合,严格执法和文明执法相结合。立足实际,注重实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基层工作的实际和履行岗位职责的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认真开展集中培训和自学。同时,要针对阶段性工作和执法办案的重点,及时组织学习2012年新颁布的法律、法规知识,并按季度开展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培训,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一季度,重点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案件违法所得认定办法》、《个体工商户验照办法》、《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及执法办案的基本技巧及常识。

二季度,重点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产品质量法》、《禁止传销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市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定》。

三季度,重点学习《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反垄断法》、《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企业年度检验办法》。

四季度,重点学习《物权法》、《商标法》、《商标法实施条例》、《广告法》、《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

3、着力抓好社会普法宣传工作。一是要会同个私协会做好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六五”普法工作。继续把有关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规范市场经营主体准入行为、生产经营行为的法律法规,作为普法重点内容,引导他们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以诚信赢得良好的信誉,提高依法经营、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自觉性。二是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和“12.4”法制宣传日,围绕活动主题和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热点问题,开展维护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维护市场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合法权利义务的宣传活动。三是要进一步加强行政规则透明度的宣传,提高接受社会监督的自觉性。

(二)提高法治化水平,加强执法监督

根据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精神,继续开展多层次的依法治理工作,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努力提高系统法治化管理水平。

1、进一步落实、细化行政执法岗位责任制。根据市局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的实际,修订年制定的《执法岗位责任制》,重新确定人员岗位,明确执法职责。

2、完善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评议考核的对象为行政执法行为人,采取月自查、互评,季度抽查,半年检查、年终评议考核的方式,对本部门所有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评议考核,包括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是否符合规定,行政执法行为是否符合执法权限,适用执法依据是否正确,行政执法程序是否合法,行政执法决定的内容是否合法、适当,行政执法决定引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结果等内容。

3、加大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力度。执法责任追究是落实执法责任的重要手段和保障,以执法评议考核、行政复议被撤销、确认违法和行政诉讼败诉案件以及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等作为突破口,对行政执法过错行为进行追纠、查办,对行政执法过错典型案件进行通报。

4、进一步完善法制员制度。建立健全与监管方式改革相适应的法制员制度,明确法制员岗位责任,将执法监督工作重心前移,规避执法风险;要通过加强核审工作,降低和减少违法行政行为产生的机率。

5、加强听证、复议工作。要适应全民法律意识提高和行政救济、司法救济受理范围不断拓宽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听证、复议的工作要求。通过加强听证工作,充分与管理相对人交流沟通,保证执法公正准确,赢得管理相对人的理解;通过加强复议工作,切实落实层级监督,保证行政执法行为正确实施。

四、措施与要求

(一)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市局成立以局长马方鹏为组长、副局长刘传新、毛春林、史明亮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各分局长为成员的普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局法规科,由法规科负责办理普法和依法治理的各项具体工作。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机关,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的统一,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应对当前国际国内严峻经济形势、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要以突出学习实践活动实践特色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国务院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开动脑筋,采取措施,奋发有为,扎实工作,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确保国务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大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

(一)大力支持公有制企业改制重组,扩大经济规模,扶持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力度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全力支持从事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的企业发展,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大型流通企业优先发展。对于中央和地方确定的重大投资项目,需要组建公司或者办理增资、改制登记的,都要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专人专件办理,主动服务,提供指导,当场办结。材料一时不齐全的,要跟踪服务,尽快办结。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支持信息技术、旅游休闲、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农村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连锁经营,鼓励投资人向农业投资、在农村创业。按照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安全生产、资源节约目标的要求,依法做好产能过剩、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等企业的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吊销营业执照工作。

(二)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认真执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股权出质登记办法》,充分发挥股权出质登记在解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的积极作用。加快研究股权出资问题,总结试点经验,抓紧出台《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扩大投资人出资渠道。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明确审批项目,规范登记前置,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制定《企业登记前置行政许可项目目录》。理顺外资准入审批登记流程,简化准入程序,提升准入效率,建立外资企业登记注册“绿色通道”,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外商投资企业出资管理措施,加强行政指导和出资提示。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对守法经营,确因资金紧张无法按时出资的企业,依法允许延长出资期限。积极开展企业名称远程核准和企业远程核准登记试点,试行企业登记材料网上预审,推进电子登记和网上年检工作进程,运用高技术手段提高登记工作效能。完善企业退出机制,更好地保护债权人和出资人的利益。

(三)优化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鼓励其稳定发展。鼓励民间投资兴办企业,为其登记注册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对符合条件、手续齐全的当场办理注册登记;当场不能办理的,跟踪服务,抓紧办理。对于生产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在年检验照等方面予以支持,减免年检费用。以停止征收“两费”为契机,加大宣传引导力度,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和返乡农民工创办个体工商户,促进经济活跃与繁荣。简化验照程序,对验照材料齐全、内容完整、符合规定的,当场通过验照。对个体工商户验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多做说服教育、引导规范工作。严禁验照收费、利用验照乱罚款、乱收费、搭车收费、代收代扣其他费用。改进验照方式,鼓励实行网上验照。

(四)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要简化程序,鼓励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积极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设立再就业咨询窗口、再就业培训点,举办帮扶就业招聘会,加强对各类人员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切实提高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就业再就业能力,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积极服务创业工作和维护社会稳定。

(五)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个体劳动者协会、私营企业协会密切联系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优势,进一步创新支持举办经贸洽谈活动的方式方法,做好咨询服务工作,促进项目对接与合作。引导东部地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发展,促进东中西部个体、私营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六)充分利用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为政府决策和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登记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开展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分析利用工作,建立登记监管数据综合利用机制,及时收集各类市场主体发展信息,为政府和社会各界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分析报告。当前,要把涉及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企业登记信息作为重点分析内容,客观反映中央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服务和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七)指导企业实施商标战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抵御经济风险能力。抓紧制定实施《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意见》,指导帮助企业重视知识产权,运用商标战略,激发企业活力。构建做好商标注册和管理工作的长效机制。抓紧解决商标审查积压和商标异议裁定积压问题,完善商标审查、异议裁定及质量监管各项制度,实现“三年解决商标审查积压、五年达到国际水平”的目标任务。加快解决商标评审案件积压问题,完善商标评审法律制度,构建高效率、高质量的商标评审工作机制。指导企业申请商标国际注册,帮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创立自主商标,加大促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快速有效的我国企业商标海外维权信息收集机制,积极指导和帮助我国企业海外维权,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

二、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一)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市场竞争秩序。认真分析当前市场秩序中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查处事关国家、企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案要案。围绕中央确定的重点领域和行业,加大查办商业贿赂案件力度,以工程建设、产权交易为重点,拓展执法领域。

积极推进地方执法办案管理系统建设,探索市场主体严重经济违法信息公开机制,构建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结合《反垄断法》的实施,扎实推进反垄断执法工作,梳理、分析垄断行为线索,从典型的垄断行为入手,认真调查垄断案件,依法查处和制止垄断行为,维护有效竞争格局,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经济稳定、社会和谐。

(二)积极引导合法经营,依法取缔无照经营。加强对企业登记行为的监管,对经营条件、经营项目、经营范围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督促和引导经营者依法办理相应手续,合法经营。重点查处超范围经营、虚假出资、虚报注册资本、抽逃出资行为,帮助、督促和引导经营者树立依法、健康、和谐、科学的发展观念。坚持疏堵结合、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危害人体健康、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环境资源的无照经营行为,从严从重查处,坚决取缔。积极推进各地建立政府组织领导、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查处取缔无照经营工作机制。

(三)推进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和市场信息化建设,促进市场繁荣、规范、有序。采取分类指导、强化落实、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等措施,争取2009年底全国基本建立商品交易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确保50%的省市商品交易市场实现市场信用分类监管信息化。

(四)深入研究探索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的有效途经、具体措施、方式方法,制定《关于加强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的指导意见》、《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监管暂行办法》,打击利用网络从事违法经营活动,促进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有序开展。

(五)加强广告市场监管,指导广告业健康发展。以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药品、医疗、保健食品等广告为重点,继续加大整顿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力度,进一步强化对新闻媒体广告的监督管理,履职尽责,严格执法;指导和推进基层工商所转变职能,拓展广告监管执法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影响和危害经济社会秩序的严重虚假违法广告。坚持和完善广告联合监管工作制度,充分发挥广告专项整治部门联席会议的作用,不断巩固和扩大广告市场整治成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认真履行指导广告业发展的职能,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广告行业组织,贯彻实施《关于促进广告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和协调解决广告业发展和改革中遇到的突出问题,组织落实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推动广告业又好又快发展。

(六)加大对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切实保护好商标注册人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总结商标行政执法工作的实践经验,进一步巩固执法中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做法,构建遏制商标侵权假冒行为发生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驰名商标认定制度,做到公开、公正、透明。特别是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抵御风险能力强的企业要加大驰名商标认定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七)进一步严厉打击传销,严格规范直销。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抓手,继续建立完善打击传销的领导协调机制和部门执法协作机制,不断加大打击力度,严厉查处传销大要案件,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完善全国工商系统建立的传销违法人员、案件信息库和“黑名单”制度,实现信息共享,加强对传销组织者、骨干分子的监控打击。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深刻揭露传销的社会危害、典型特征、惯用手法,注意通过网络媒体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坚持对直销企业依法从严监管,同时加强政策引导、行政指导和教育督导,引导企业和直销从业人员守法开展营销活动。

三、进一步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促进扩大消费需求

(一)以加强乳制品市场监管为重点,继续开展流通环节乳制品市场专项整治。加制品经营主体资格清理和规范力度,依法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严把乳制品市场主体准入关;加大流通环节乳制品质量监管力度,严格监督乳制品销售者切实履行进货查验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严厉打击经销假冒伪劣乳制品行为,切实规范乳制品市场秩序。加大贯彻落实《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力度,建立健全乳制品销售环节的监管制度,强化乳制品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全面构建流通环节乳制品长效监管机制。

(二)以群众日常生活必需的食品和季节性、节日性食品以及城乡接合部、农村食品市场和取缔食品无照经营为重点,集中开展专项执法检查,着力解决重点区域和重点品种的突出问题。强化市场日常巡查和质量监督检查,依法及时有效退市不合格商品,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商品等违法行为。健全市场监管执法体系、经营者自律体系、社会监督与协作体系、信息化网络体系和预警与应急处置体系,积极构建“工商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消费者参与”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和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三)切实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努力提高消费维权水平。加大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力度,积极做好消费维权工作。大力推进12315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省级或地市级工商局为单位相对集中受理的12315中心,完善和规范“一会两站”建设,积极推进12315网络进商场、进市场、进企业、进农村,努力实现消费维权网络全覆盖,方便广大消费者就近投诉。充分发挥12315网络的作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信息化网络,及时解答消费者咨询,依法受理、转办、反馈和督办申诉举报。强化12315数据的科学综合分析,及时消费提示和消费警示,切实提高消费维权执法效能,促进企业切实履行消费维权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消费维权宣传教育,倡导科学、健康、文明消费,着力提高消费信心,引导和促进消费者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维权拉动经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四、创新服务“三农”工作机制,积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抓紧筹备召开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经验交流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总结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开展红盾护农、经纪活农、合同帮农、商标富农、市场兴农等工作的经验做法,研究服务“三农”新办法、新措施,进一步创新服务“三农”工作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围绕强农富农惠农目标,加大工作力度,铲除坑农损农害农行为。深化“红盾护农”工作机制,推动农资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和信息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农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大力加强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注册与管理工作,普查地理标志资源,积极引导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运用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增产增收,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加大对农业生产资料等涉农龙头企业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保护力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深化经纪活农工作,提高农村经纪人沟通农产品产需能力,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制定推广涉农合同示范文本,积极与有关部门制定推广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示范文本,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产品集约化生产水平。

(四)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加强法规宣传,做好政策咨询,提供便捷服务,充分发挥基层工商所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势,大力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农民尽快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探索设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支持农村市场主体健康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五)采取有力措施,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认真落实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支持地震灾区恢复生产、搞活市场、重建家园的十二条措施,维护灾区市场稳定、保障灾区市场供应。为地震灾区免费培训农村经纪人,促进灾区农产品销售、农民增收。以灾区重建必需的钢材、水泥、木材和重要装饰材料等建材交易市场为重点,加强建材装饰材料市场监管,支持灾区恢复重建工作。

五、积极推进职能转变,进一步提高执法效能

(一)按照法律法规和总局新“三定”方案的要求,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深入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努力解决工商行政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坚持废、改、立并重。积极配合有关立法部门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广告法》,制定《食品安全法》,做好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研论证工作;修订《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和《城乡集市贸易管理办法》,制定《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有关规定》、《禁止垄断协议有关规定》、《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有关规定》、《经纪人条例》、《商标条例》;修订《商标评审规则》和《商品展销会管理办法》,制定《股权出资登记管理办法》、《内资企业登记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工作规范》、《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管理规范》、《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农资市场管理办法》、《粮食市场管理办法》、《成品油经营管理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查处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件程序规定》、《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程序规定》和《汽车经营管理办法》,做好网络市场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监督管理立法的调研论证工作。

(二)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一要更新发展观念,服务科学发展。着力破除只讲市场监管,不关心经济发展,只注重速度发展,不落实科学发展,只注重市场监管,不关心社会和谐发展等观念。二要更新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机制。要把落后的、传统的、随意的监管思维向文明的、现代的、依法的监管理念转变。三要更新执法理念,依法履行职责。特别是停止征收“两费”以后,工商行政执法理念必须由过去的收费管理、收费规范向依法管理、依法规范转变。四要更新维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维权要由事后调处转为事前调控,事前把关;要同步重视、同步发展城乡消费者维权工作,使城乡消费者同步享受公共服务。要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指导意见》以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办法》、《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的规定,认真开展执法检查,严格执法程序,推广说理式办案文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和过错责任追究,建立行政问责制度,确保依法行政。

(三)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牢固树立“救济第一”的行政复议理念,公开行政复议的审理过程,依法保障当事人的救济权利,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工作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一、个体户名称转让的现状

1、原则上不允许个体户转让名称

当营业执照被吊稍或者注销,其名称也进入“休眠期”,等到三年后才得以重新“苏醒”,进入可供选择的名单之列。在此期间,有个体户申请名称与其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工商部门原则上是不予核准的。因为《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21条规定,申请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与下列情况的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的,登记主管机关不予核准:(一)企业撤销未满三年的;(二)企业营业执照吊销未满三年的;(三)企业因本条第(一)、(二)项所列情况以外的原因办理注销登记未满一年的(国家工商总局又有补充规定,已经注销的企业名称保存期限为3年)。新申请的个体户名称与在册个体户名称相同或相似的,参照此办理。

2、个别情况可以转让

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准入系统软件也是根据以上的原则设置名称受理模块的,即原先个体户申请的名称已存在电脑名称库。他人再用相同的名称,就会出现重名,即使输进去也无法保存。但在目前的现实操作时也有个别现象存在,即操作人员利用“名称修改”的权限把名称数据库里与之重合的名称删除,这样输入新名称就可以保存了。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导致数据库紊乱,嵊州市局收回了“名称修改”的权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组成方式是家庭经营的个体户,其名称可以随着营业执照转让给同一本户口簿上的其他家庭成员。但不可转让给其他人。

二、个体户名称转让可行性的法理和现实依据

1、法律法规有相关依据

《民法通则》第99条规定:“企业法人、个体户、个人合伙有权使用、依法转让自己的名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第23条规定,企业名称可以随企业或者企业的一部分一并转让,企业名称只能转让给一户企业,企业名称的转让方与受让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报原登记主管机关核准:企业名称转让后,转让方不得继续使用已转让的企业名称。该规章在第30条对个体户的名称专门作了规定:在登记主管机关登记注册的事业单位开办的经营单位的名称和个体户的名称登记管理,参照本规定执行。由此可见,个体户的名称被列入企业名称登记管理的范畴,个体户名称和企业名称一样,只要双方有协议,就完全可以转让。至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有违《民法通则》精神的,根据司法解释,《民法通则》法律效力“法阶”高于《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等行政法规,两者有冲突时,应当以《民法通则》规定的为准。

2、工商部门便民办事、节约资源的重要举措

依据《行政许可法》规定,“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便民的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政府行政审批改革,不应只是审批项目的删减,更应在审批服务上做文章。减少审批手续。简化办事程序。如果个体户名称可以转让,对于工商部门来讲,也是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的重要手段。试想。个体户歇业注销频繁,名称进入“休眠期”的越来越多,仅嵊州市甘霖工商所一年注销和吊销个体户就有500多户,也就意味着至少有300个名称要到3年后才能使用。整个嵊州市、绍兴市乃至浙江省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新申请的名称,名称库里的名称越来越多,个体户想选择新名称的余地也就越来越狭窄。

3、个体户节约资源、增强竞争力的有效方式

个体户转让店面频繁,为了节省牌匾装潢材料,很多人想沿用原来的名称:如果名称可以转让。不仅节省了登记办理的时间成本。还节省了材料成本,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作出了贡献。有些个体户是想借老字号扩大影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不是从零开始。如果名称可以转让,就有利于品牌的有效扩张,有利于增强优质品牌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能力,也有利于活跃市场,繁荣经济。所以应对个体户名称转让作出具体的法律规制,引导商号转让的法律化,发挥商号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应有的积极作用。

三、个体户名称转让可行性的操作规程

1、根据《民法通则》完善相关法规

因为《城乡个体户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里未明确规定个体户名称可以转让:2006年11月30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企业商号管理和保护规定》对此也只字未提;且《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制订、施行已经将近17年。有些条款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因此建议重新修改、完善,对个体户名称转让问题作出调整。在本文即将截稿之时,欣闻单独的《个体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即将出台,希望笔者提出的问题也是各位专家所考虑的,从法理上明文规定个体户名称可以转让。

2、制定具体操作规则

转让协议是提交材料中最为关键的,它必须明确转让对象、转让条件、转让时间以及其他权利与义务关系,并明确转让方的企业在名称转让之后是注销登记还是变更名称。为保障公众知情权,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益。防止有人恶意逃避债务。名称转让的双方应当共同在双方企业名称中较高一级行政区划的公开发行的报纸上进行公告。然后名称受让方持转让协议、报纸公告、加盖公章的旧名称登记企业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及已办理变更或注销手续的证明、名称转让申请书,到工商部门办理名称转让登记手续。

3、修改配套的登记软件

至于名称库里重名无法保存等问题,我们可以在“名称变更”里把名称的申请人变成现在的名称受让人或者把转让的名称撤销。使其成为历史状态,然后把该名称作为重新申请的名称输入名称库就可以了。为了防止有人删除旧名称而进行重新登记导致混淆错乱,在设计软件时必须严格控制。同时在操作时要严格执行“一审一核制”和书式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符合的原则。

四、个体户名称转让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前后名称的界定

名称转让涉及转让方和受让方的诸多权利和义务关系,解决不好很容易引发纠纷。因此有必要以某个时间点为限,界定双方的债权债务等责任,处置好转让方的印鉴、银行账号等相关事宜。如有争议可向工商部门投诉,工商部门按照这个时间点进行调解。为了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工商部门要建立单独的个体户名称档案数据库。

2、名称转让与旧名称重新登记的区别

首先,法律依据不一样:前者是根据《民法通则》;而后者是根据《企业名称登记管理条例》登记。其次,与当事人关系不一样:前者中的转让方与受让方达成转让协议:而后者则没有协议,甚至彼此不认识。再次,登记机关把关不一样:前者只要手续齐全,登记机关就予以受理;而后者不予受理,因为没有转让协议或者3年的期限未到。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企业名称;字号;冲突;竞争法;知识产权法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名称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而与之相关的冲突或纠纷亦是少之义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名称所蕴含的意义或价值不再那么简单,与其相关的冲突也越来越多。这些冲突带来的危害是明的。冲突一方的行为可能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商标权等民事权利,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正常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可能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然而,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滞后,很多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名称在市场经济中的含义和属性,对与之有关的冲突重新加以审视,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调整方式,这无论是对消费者、市场经营者,还是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业名称与商号、字号的含义辨析

弄清企业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及其与字号、商号之『白j的关系,是准确理解企业名称冲突,完善企业名称法律调整的必要前提。

企业名称是企业人格特定化的标记,也即企业藉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记。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名称通过标识或标注等方式将其依附在各种具体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其特定商品和服务之上。很多情形下,交易对象或消费者经常通过对企业名称的辨别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对象的信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声誉等。当一个企业成为知名或驰名企业时,其名称象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或声誉,蕴含着一定的或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论及企业名称时,人们经常也会淡及商号和字号等概念,且往往混为一谈。这种混乱缘于我国的传统称谓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手工作坊或店铺的名称通常被称为字号。由于手工作坊和店铺为当时最主要的商事企业形态,商号和字号往往被作等同理解和使用。1986年我国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

该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在诉讼中以依法登记的宁号作为诉讼当事人,而该法对法人企业的名称却不称为字号。可见,该法将字号定义为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的企业名称,而非法人企业的名称。商号和字号的混同理解,还缘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1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将字号和商号作等同使用。

在后来的立法中,这种理解及混乱逐渐得到纠正。国务院于1997年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再没有字号或商号等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企业名称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局于2008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个体工商户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在立法界,人们对字号和企业名称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即企业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域、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部分构成。字号只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商号这一概念,除了前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④间接涉及外,没有法律法规对之含义作出规定。在经济界,有人将字号等同于商号。在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商号即商事主体的名称,也俗称商号。也有学者认为对商号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号等同于商事名称,而狭义的商号仅指字号。可见,商号是企业名称或字号的别名而已。

二、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姓名一样,均为一种识别性的符号。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姓名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定性为一种具有身份陛质的人格权。它受民法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名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相比,它却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这些属性致使对企业名称进行单一的民法调整已经不再合理。

(一)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

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丰要表现为它具有财产权的创设效力或效果,可为权利人创造收益,增加财富。同时,企业名称可以依法转让、继承,甚至许可使用。显然,作为单纯人格权的自然人姓名就不具备前述特性。现实中,企业可通过对其名称的开发、利用、标注,以及对自我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的不断培育和完善,从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声誉,进而赋予其名称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效应往往促使企业对其名称

的创设和开发直接进行巨额投资,如通过广告投入或社会公益支出等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笔者认为,企业名称所蕴含的价值是基于名称与具体的企业 (包含产品和服务)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精神利益。而这种精神利益在市场中,可以转化一种巨额的经济利益或实际财产,其财产属性湿而易见。

可见,企业名称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格权,它还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企业名称早已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体系之中。我国在1985年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均定性为知识产权并受其保护。1992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东京大会将商号权(即企业名称权)作为“识别性标志权利”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我国,尽管大多数学者承认企业名称的知识产权属性,但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将该种权利列入知识产权范围之中。

(二)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

一个独特的或知名的企业名称在给该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为其带来明显的经济竞争优势。这致使企业名称,特别是知名企业名称就成为了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对象或载体。除了少数属于同名巧合外,企业名称的冲突绝大多数属于采取假冒或仿冒手段以盗取他人业已获得的竞争优势,或淡化其名称、减损其竞争优势的行为引起。而凡是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大抵都带有商业竞争的故意或与竞争有关。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是由其财产属性决定的。由于对财富的极致追求,竞争者自然不会忽略企业名称的经济价值,不会放过通过对企业名称的各种运用才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和财富的获得。没有财产属性,企业名称也就没有竞争属性,它就会同自然人的姓名一样,与竞争无关,由其引起的或与其有关的社会关系也非常简单。

三、企业名称的冲突、成因和定性

显著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是引发企业名称大量冲突和纠纷发生的原因。企业名称的冲突或纠纷主要表现为企业名称的全部或部分(字号)相同或相似,或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字号)被当作商标、网站名称、域名加以注册使用,或者反之,即把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或把网站名称或域名的中文音译当作企业名称主要部分加以注册。

以冲突对象为标准,企业名称冲突可分为同类冲突和异类冲突。同类冲突是指企业名称与企业名称之间的冲突,而异类冲突是指企业名称与其他权利标的或载体的冲突,如企业名称与自然人姓名、商标、网站名称以及域名等之间的冲突。同类冲突进一步又可分为整体冲突和部分冲突。这些冲突在法律上可能意味着侵权、不正当竞争,也可能属于合法的冲突或纯属巧合。

(一)企业名称的异类冲突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将他人姓名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使用。当一个自然人的姓名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或声誉度时,它就具有了利用的价值。某些企业可能将该自然人的姓名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登记。如,利用电影明星章子怡的姓名注册一家名为“广州市章子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这种冲突给市场带来的混淆是明显的,很容易使市场相关方(包括交易对象和消费者)产生误导,从而危及交易安全和消费安全。

企业名称与商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利用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为商标,或把他人的注册商标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登记。这些行为是否侵犯他人的名称权或商标权而成为种侵权行为呢?在我国《商标法》和《民法通则》中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注册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显然可使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但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市场混淆效果,从而误导消费者或潜在交易对象。作为注册商标持有一方,其利益在这种冲突下当然会被减损。反过来,将他人知名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为商标,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那么,这些冲突行为是否构成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被法律所禁止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企业名称与网站名称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将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作为网站的名称或网站名称的核心部分来使用。这种冲突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也可能出于一种故意。擅自将他人的注册商标注册登记为网站名称,或作为网站名称或名称的核心内容来使用,或将他人网站名称中的核心部分注册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这些冲突显然也会导致市场的混淆,误导消费者或交易对象,导致在先权利的损害。

企业名称与网站域名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的拼音和域名中的二级或三级域名部分内容存在相同或相似。这些冲突也会导致市场的混淆,但相对来说混淆度较低,给市场带来的危害也较小。

(二)企业名称的同类冲突

按照冲突程度划分,企业名称的冲突可分为企业名称的整体冲突和部分冲突。整体冲突是两个或多个企业使用一个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名称。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登记制度,不同

企业通过相同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而取得整体完全相同的名字是不可能的。当然,整体相似的名称却是时有发生,这主要缘于企业名称登记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字号相似的不同理解和严格度的不同把握。这种整体冲突或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甚至行政诉讼程序加以解决,以保护在先权利人的合法利益。笔者认为,企业名称的整体冲突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假冒。在市场中,某些企业为了获得某种竞争优势、某种经济利益.或为了故意损害他人商业声誉等目的,而擅自使用、假胃或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这些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侵权行为或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即这种冲突是因某一种侵权或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起,不存在凶为善意或巧合。

部分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的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字号相同或相似,但是行政区域、行业或企业形态等其它内容却存在不同。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凶很多,它除了某种侵权或不正当竞争之故意,也町能凶为某种善意或巧合而存在。当然,这种故意的得逞和巧合的发生皆因我国企业名称登记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所致。

我国法律规定,除历史悠久、字号驰名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全国性公司或大型企业外,企业名称由所在行政区域名称、字号(或者商号,下同)、行业或者经营特点和组织形式构成。企业只准许用一个名称,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⑥。可以看出,法律虽然规定不同的企业不能使用完全同一的企业名称(即前文所述的整体冲突),但是并不禁止在不同行政管辖区域,或不同行业或不同的企业形态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字号(即部分冲突)。而字号恰恰是企业名称的最核心和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它往往是侵权和竞争行为指向的最为主要的目标。法律制度的这种安排允许了企业名称部分冲突的存在,被许多侵权人和从事不正当竞争的市场主体所利用。而这类冲突很多时候误导了消费者,导致了市场的混乱,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冲突的解决及法律调整

关于企业名称的多种冲突存在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法律调整方式不完善。针对我国立法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着手和完善,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企业名称冲突和纠纷。

(一)关注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对企业名称实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法律调整

我国《民法通则》将企业名称权视为一种单纯的人身权加以调整,这种做法基本忽略了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该法对企业名称权的寥寥几条规定,显然已经过于简单,无法胜任因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等引起的复杂社会关系,无法解决涉及企业名称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当然,企业名称虽然具有显著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但其作为基本或原始的属性——人身或身份属性并未丧失,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为其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必不可少的法律调整。这种基础调整,在企业名称权尚未明确列入知识产权法调整范畴时,得尤为重要。

同时,由于企业名称的多重属性,使其具备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不少学者认为企业名称权属于一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方式和手段大大加强了其对知识产权这种特殊民事权益的调整和保护。对企业名称实行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和保护将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同时,有利于扩大企业名称权的专用地域范同,减少因注册登记而引起的企业名称冲突;有利于建立企业名称与注册商标的交叉检索制度,减少企业名称与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和纠纷。因此,笔者赞成对企业名称实行知识产权法调整。

另一方丽,因为企业名称的冲突往往产生市场混淆效果,导致消费者或交易对象被不同程度地误导,导致一方的竞争优势增加或减损。故在冲突中,一方的行为往往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且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但知识产权法只能调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冲突和不正当竞争关系。对于企业名称与非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和不『f当竞争关系,它并不能提供有效调整。况且,两种法律制度的调整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然是作为知识产权的商标权等专用权,它防止该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为权利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它并不以排除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作为出发点或重点。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名称的调整,知识产权法、竞争法,甚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跟进和补充显然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企业名称权的财产属性,及其显著的知识产权特征,利用知识产权的调整方法,加强企业名称权的保护,加强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协调。要充分认识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利用竞争法的动态调整方式,对这种冲突进行多层次的调整。

(二)加强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以减少法律漏洞的存在

由于企业名称冲突并不仅为企业名称的内部冲突,还

涵盖了不同法律制度下的不同性质权利或行为的异类冲突,故单纯地靠一个法律制度加以调整是难以胜任的,必须由多种法律制度共同协同完成。

对企业名称、商标、网站名称和域名等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由于这些企业名称与商标等权利具有的高度相关性,致使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断出现。对于这些冲突的调整,现有的法律也有涉及。它们为解决或调整企业名称冲突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不过这些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和简单,难以操作。

为此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解决这些冲突纠纷,相关部门已作出了不少努力。如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2号)、《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8]3号)、《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2号)等司法解释。前述解释对解决这些冲突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毕竟存在层级低、非常零散的缺点,透明度不高的缺点。凶此,笔者建议,修改相关法律制度,将这些司法解释加以整合和吸收,以建立一种法律协调机制,防止和减少法律漏洞,从而减少企业名称异类冲突的发生。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企业名称;字号;冲突;竞争法;知识产权法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名称一样,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而已,而与之相关的冲突或纠纷亦是少之义少。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企业名称所蕴含的意义或价值不再那么简单,与其相关的冲突也越来越多。这些冲突带来的危害是明的。冲突一方的行为可能直接侵犯了他人的姓名权或名称权、商标权等民事权利,也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破坏正常和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还可能直接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然而,我们的法律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滞后,很多冲突和矛盾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如何准确把握企业名称在市场经济中的含义和属性,对与之有关的冲突重新加以审视,并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调整方式,这无论是对消费者、市场经营者,还是良好市场竞争秩序的建立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企业名称与商号、字号的含义辨析

弄清企业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及其与字号、商号之『白j的关系,是准确理解企业名称冲突,完善企业名称法律调整的必要前提。

企业名称是企业人格特定化的标记,也即企业藉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记。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名称通过标识或标注等方式将其依附在各种具体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其特定商品和服务之上。很多情形下,交易对象或消费者经常通过对企业名称的辨别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对象的信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声誉等。当一个企业成为知名或驰名企业时,其名称象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或声誉,蕴含着一定的或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论及企业名称时,人们经常也会淡及商号和字号等概念,且往往混为一谈。这种混乱缘于我国的传统称谓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手工作坊或店铺的名称通常被称为字号。由于手工作坊和店铺为当时最主要的商事企业形态,商号和字号往往被作等同理解和使用。1986年我国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

该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在诉讼中以依法登记的宁号作为诉讼当事人,而该法对法人企业的名称却不称为字号。可见,该法将字号定义为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的企业名称,而非法人企业的名称。商号和字号的混同理解,还缘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1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将字号和商号作等同使用。

在后来的立法中,这种理解及混乱逐渐得到纠正。国务院于1997年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再没有字号或商号等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企业名称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局于2008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个体工商户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在立法界,人们对字号和企业名称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即企业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域、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部分构成。字号只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商号这一概念,除了前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④间接涉及外,没有法律法规对之含义作出规定。在经济界,有人将字号等同于商号。在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商号即商事主体的名称,也俗称商号。也有学者认为对商号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号等同于商事名称,而狭义的商号仅指字号。可见,商号是企业名称或字号的别名而已。

二、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姓名一样,均为一种识别性的符号。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姓名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定性为一种具有身份陛质的人格权。它受民法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名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相比,它却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这些属性致使对企业名称进行单一的民法调整已经不再合理。

(一)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

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丰要表现为它具有财产权的创设效力或效果,可为权利人创造收益,增加财富。同时,企业名称可以依法转让、继承,甚至许可使用。显然,作为单纯人格权的自然人姓名就不具备前述特性。现实中,企业可通过对其名称的开发、利用、标注,以及对自我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的不断培育和完善,从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声誉,进而赋予其名称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效应往往促使企

业对其名称的创设和开发直接进行巨额投资,如通过广告投入或社会公益支出等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笔者认为,企业名称所蕴含的价值是基于名称与具体的企业 (包含产品和服务)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精神利益。而这种精神利益在市场中,可以转化一种巨额的经济利益或实际财产,其财产属性湿而易见。

可见,企业名称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格权,它还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企业名称早已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体系之中。我国在1985年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均定性为知识产权并受其保护。1992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东京大会将商号权(即企业名称权)作为“识别性标志权利”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我国,尽管大多数学者承认企业名称的知识产权属性,但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将该种权利列入知识产权范围之中。

(二)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

一个独特的或知名的企业名称在给该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为其带来明显的经济竞争优势。这致使企业名称,特别是知名企业名称就成为了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对象或载体。除了少数属于同名巧合外,企业名称的冲突绝大多数属于采取假冒或仿冒手段以盗取他人业已获得的竞争优势,或淡化其名称、减损其竞争优势的行为引起。而凡是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大抵都带有商业竞争的故意或与竞争有关。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是由其财产属性决定的。由于对财富的极致追求,竞争者自然不会忽略企业名称的经济价值,不会放过通过对企业名称的各种运用才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和财富的获得。没有财产属性,企业名称也就没有竞争属性,它就会同自然人的姓名一样,与竞争无关,由其引起的或与其有关的社会关系也非常简单。

三、企业名称的冲突、成因和定性

显著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是引发企业名称大量冲突和纠纷发生的原因。企业名称的冲突或纠纷主要表现为企业名称的全部或部分(字号)相同或相似,或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字号)被当作商标、网站名称、域名加以注册使用,或者反之,即把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或把网站名称或域名的中文音译当作企业名称主要部分加以注册。

以冲突对象为标准,企业名称冲突可分为同类冲突和异类冲突。同类冲突是指企业名称与企业名称之间的冲突,而异类冲突是指企业名称与其他权利标的或载体的冲突,如企业名称与自然人姓名、商标、网站名称以及域名等之间的冲突。同类冲突进一步又可分为整体冲突和部分冲突。这些冲突在法律上可能意味着侵权、不正当竞争,也可能属于合法的冲突或纯属巧合。

(一)企业名称的异类冲突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将他人姓名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使用。当一个自然人的姓名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或声誉度时,它就具有了利用的价值。某些企业可能将该自然人的姓名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登记。如,利用电影明星章子怡的姓名注册一家名为“广州市章子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这种冲突给市场带来的混淆是明显的,很容易使市场相关方(包括交易对象和消费者)产生误导,从而危及交易安全和消费安全。

企业名称与商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利用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为商标,或把他人的注册商标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登记。这些行为是否侵犯他人的名称权或商标权而成为种侵权行为呢?在我国《商标法》和《民法通则》中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注册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显然可使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但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市场混淆效果,从而误导消费者或潜在交易对象。作为注册商标持有一方,其利益在这种冲突下当然会被减损。反过来,将他人知名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为商标,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那么,这些冲突行为是否构成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被法律所禁止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企业名称与网站名称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将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作为网站的名称或网站名称的核心部分来使用。这种冲突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也可能出于一种故意。擅自将他人的注册商标注册登记为网站名称,或作为网站名称或名称的核心内容来使用,或将他人网站名称中的核心部分注册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这些冲突显然也会导致市场的混淆,误导消费者或交易对象,导致在先权利的损害。

企业名称与网站域名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的拼音和域名中的二级或三级域名部分内容存在相同或相似。这些冲突也会导致市场的混淆,但相对来说混淆度较低,给市场带来的危害也较小。

(二)企业名称的同类冲突

按照冲突程度划分,企业名称的冲突可分为企业名称的整体冲突和部分冲突。整体冲突是两个或多个企业使用一个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名称。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登记制

度,不同企业通过相同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而取得整体完全相同的名字是不可能的。当然,整体相似的名称却是时有发生,这主要缘于企业名称登记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字号相似的不同理解和严格度的不同把握。这种整体冲突或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甚至行政诉讼程序加以解决,以保护在先权利人的合法利益。笔者认为,企业名称的整体冲突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假冒。在市场中,某些企业为了获得某种竞争优势、某种经济利益.或为了故意损害他人商业声誉等目的,而擅自使用、假胃或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这些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侵权行为或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即这种冲突是因某一种侵权或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起,不存在凶为善意或巧合。

部分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的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字号相同或相似,但是行政区域、行业或企业形态等其它内容却存在不同。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凶很多,它除了某种侵权或不正当竞争之故意,也町能凶为某种善意或巧合而存在。当然,这种故意的得逞和巧合的发生皆因我国企业名称登记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所致。

我国法律规定,除历史悠久、字号驰名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全国性公司或大型企业外,企业名称由所在行政区域名称、字号(或者商号,下同)、行业或者经营特点和组织形式构成。企业只准许用一个名称,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⑥。可以看出,法律虽然规定不同的企业不能使用完全同一的企业名称(即前文所述的整体冲突),但是并不禁止在不同行政管辖区域,或不同行业或不同的企业形态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字号(即部分冲突)。而字号恰恰是企业名称的最核心和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它往往是侵权和竞争行为指向的最为主要的目标。法律制度的这种安排允许了企业名称部分冲突的存在,被许多侵权人和从事不正当竞争的市场主体所利用。而这类冲突很多时候误导了消费者,导致了市场的混乱,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冲突的解决及法律调整

关于企业名称的多种冲突存在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法律调整方式不完善。针对我国立法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着手和完善,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企业名称冲突和纠纷。

(一)关注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对企业名称实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法律调整

我国《民法通则》将企业名称权视为一种单纯的人身权加以调整,这种做法基本忽略了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该法对企业名称权的寥寥几条规定,显然已经过于简单,无法胜任因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等引起的复杂社会关系,无法解决涉及企业名称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当然,企业名称虽然具有显著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但其作为基本或原始的属性——人身或身份属性并未丧失,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为其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必不可少的法律调整。这种基础调整,在企业名称权尚未明确列入知识产权法调整范畴时,得尤为重要。

同时,由于企业名称的多重属性,使其具备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不少学者认为企业名称权属于一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方式和手段大大加强了其对知识产权这种特殊民事权益的调整和保护。对企业名称实行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和保护将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同时,有利于扩大企业名称权的专用地域范同,减少因注册登记而引起的企业名称冲突;有利于建立企业名称与注册商标的交叉检索制度,减少企业名称与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和纠纷。因此,笔者赞成对企业名称实行知识产权法调整。

另一方丽,因为企业名称的冲突往往产生市场混淆效果,导致消费者或交易对象被不同程度地误导,导致一方的竞争优势增加或减损。故在冲突中,一方的行为往往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且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但知识产权法只能调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冲突和不正当竞争关系。对于企业名称与非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和不『f当竞争关系,它并不能提供有效调整。况且,两种法律制度的调整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然是作为知识产权的商标权等专用权,它防止该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为权利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它并不以排除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作为出发点或重点。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名称的调整,知识产权法、竞争法,甚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跟进和补充显然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企业名称权的财产属性,及其显著的知识产权特征,利用知识产权的调整方法,加强企业名称权的保护,加强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协调。要充分认识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利用竞争法的动态调整方式,对这种冲突进行多层次的调整。

(二)加强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以减少法律漏洞的存在

由于企业名称冲突并不仅为企业名称的内部

冲突,还涵盖了不同法律制度下的不同性质权利或行为的异类冲突,故单纯地靠一个法律制度加以调整是难以胜任的,必须由多种法律制度共同协同完成。

对企业名称、商标、网站名称和域名等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由于这些企业名称与商标等权利具有的高度相关性,致使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断出现。对于这些冲突的调整,现有的法律也有涉及。它们为解决或调整企业名称冲突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不过这些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和简单,难以操作。

为此在司法实践中,为了解决这些冲突纠纷,相关部门已作出了不少努力。如最高人民法院颁布了《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2]32号)、《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注册商标、企业名称与在先权利冲突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法释[2008]3号)、《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7]2号)等司法解释。前述解释对解决这些冲突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毕竟存在层级低、非常零散的缺点,透明度不高的缺点。凶此,笔者建议,修改相关法律制度,将这些司法解释加以整合和吸收,以建立一种法律协调机制,防止和减少法律漏洞,从而减少企业名称异类冲突的发生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一、企业名称与商号、字号的含义辨析

弄清企业名称的含义与构成及其与字号、商号之『白J的关系,是准确理解企业名称冲突,完善企业名称法律调整的必要前提。

企业名称是企业人格特定化的标记,也即企业藉以区别于其它企业的标记。在经济活动中,企业名称通过标识或标注等方式将其依附在各种具体的市场交易行为,以及其特定商品和服务之上。很多情形下,交易对象或消费者经常通过对企业名称的辨别来区分不同的交易对象的信誉、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声誉等。当一个企业成为知名或驰名企业时,其名称象征着良好的社会信誉或声誉,蕴含着一定的或巨大的经济价值。

在论及企业名称时,人们经常也会淡及商号和字号等概念,且往往混为一谈。这种混乱缘于我国的传统称谓与法律规定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在过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前,一个手工作坊或店铺的名称通常被称为字号。由于手工作坊和店铺为当时最主要的商事企业形态,商号和字号往往被作等同理解和使用。1986年我国在制定《民法通则》时,也基本沿袭了这一传统。

该法规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合伙可以起字号,在诉讼中以依法登记的宁号作为诉讼当事人,而该法对法人企业的名称却不称为字号。可见,该法将字号定义为工商户和个人合伙的企业名称,而非法人企业的名称。商号和字号的混同理解,还缘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1991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该规定将字号和商号作等同使用。

在后来的立法中,这种理解及混乱逐渐得到纠正。国务院于1997年的《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中再没有字号或商号等使用,而是直接使用企业名称一词。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于2004年颁布的《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局于2008年颁布的《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字号只是个体工商户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可见在立法界,人们对字号和企业名称的理解越来越清晰,即企业名称依次由行政区域、字号、行业或者经营特点、组织形式等部分构成。字号只是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企业)名称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商号这一概念,除了前述《企业名称登记管理规定》④间接涉及外,没有法律法规对之含义作出规定。在经济界,有人将字号等同于商号。在法学界,主流观点认为商号即商事主体的名称,也俗称商号。也有学者认为对商号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商号等同于商事名称,而狭义的商号仅指字号。可见,商号是企业名称或字号的别名而已。

二、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的姓名一样,均为一种识别性的符号。我国《民法通则》将自然人的姓名权和法人的名称权定性为一种具有身份陛质的人格权。它受民法保护,禁止他人非法侵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名称(不含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的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相比,它却具有明显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这些属性致使对企业名称进行单一的民法调整已经不再合理。

(一)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

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丰要表现为它具有财产权的创设效力或效果,可为权利人创造收益,增加财富。同时,企业名称可以依法转让、继承,甚至许可使用。显然,作为单纯人格权的自然人姓名就不具备前述特性。现实中,企业可通过对其名称的开发、利用、标注,以及对自我产品、服务和经营管理的不断培育和完善,从而提高其市场知名度,获得良好的市场信誉和声誉,进而赋予其名称以巨大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效应往往促使企业对其名称的创设和开发直接进行巨额投资,如通过广告投入或社会公益支出等方式以获得较好的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笔者认为,企业名称所蕴含的价值是基于名称与具体的企业(包含产品和服务)的身份关系而产生的精神利益。而这种精神利益在市场中,可以转化一种巨额的经济利益或实际财产,其财产属性湿而易见。

可见,企业名称权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人格权,它还具有财产权的性质。因此,国内很多学者将其视为一种知识产权。在国际上,企业名称早已被纳入知识产权的体系之中。我国在1985年加入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企业名称与商标权均定性为知识产权并受其保护。1992年国际保护工业产权协会东京大会将商号权(即企业名称权)作为“识别性标志权利”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在我国,尽管大多数学者承认企业名称的知识产权属性,但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将该种权利列入知识产权范围之中。

(二)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

一个独特的或知名的企业名称在给该企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会为其带来明显的经济竞争优势。这致使企业名称,特别是知名企业名称就成为了企业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对象或载体。除了少数属于同名巧合外,企业名称的冲突绝大多数属于采取假冒或仿冒手段以盗取他人业已获得的竞争优势,或淡化其名称、减损其竞争优势的行为引起。而凡是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大抵都带有商业竞争的故意或与竞争有关。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是由其财产属性决定的。由于对财富的极致追求,竞争者自然不会忽略企业名称的经济价值,不会放过通过对企业名称的各种运用才实现对市场的占有和财富的获得。没有财产属性,企业名称也就没有竞争属性,它就会同自然人的姓名一样,与竞争无关,由其引起的或与其有关的社会关系也非常简单。

三、企业名称的冲突、成因和定性

显著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是引发企业名称大量冲突和纠纷发生的原因。企业名称的冲突或纠纷主要表现为企业名称的全部或部分(字号)相同或相似,或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字号)被当作商标、网站名称、域名加以注册使用,或者反之,即把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或把网站名称或域名的中文音译当作企业名称主要部分加以注册。

以冲突对象为标准,企业名称冲突可分为同类冲突和异类冲突。同类冲突是指企业名称与企业名称之间的冲突,而异类冲突是指企业名称与其他权利标的或载体的冲突,如企业名称与自然人姓名、商标、网站名称以及域名等之间的冲突。同类冲突进一步又可分为整体冲突和部分冲突。这些冲突在法律上可能意味着侵权、不正当竞争,也可能属于合法的冲突或纯属巧合。

(一)企业名称的异类冲突

企业名称与自然人姓名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将他人姓名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使用。当一个自然人的姓名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或声誉度时,它就具有了利用的价值。某些企业可能将该自然人的姓名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登记。如,利用电影明星章子怡的姓名注册一家名为“广州市章子怡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的企业。这种冲突给市场带来的混淆是明显的,很容易使市场相关方(包括交易对象和消费者)产生误导,从而危及交易安全和消费安全。

企业名称与商标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利用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为商标,或把他人的注册商标当作企业名称中的字号加以注册登记。这些行为是否侵犯他人的名称权或商标权而成为种侵权行为呢?在我国《商标法》和《民法通则》中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从实际情况来看,将他人的注册商标,特别是驰名商标注册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显然可使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但这种行为也会导致市场混淆效果,从而误导消费者或潜在交易对象。作为注册商标持有一方,其利益在这种冲突下当然会被减损。反过来,将他人知名企业名称中的字号注册为商标,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那么,这些冲突行为是否构成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被法律所禁止呢?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

企业名称与网站名称的冲突主要表现为将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作为网站的名称或网站名称的核心部分来使用。这种冲突可能是一种巧合,但也可能出于一种故意。擅自将他人的注册商标注册登记为网站名称,或作为网站名称或名称的核心内容来使用,或将他人网站名称中的核心部分注册登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这些冲突显然也会导致市场的混淆,误导消费者或交易对象,导致在先权利的损害。

企业名称与网站域名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的拼音和域名中的二级或三级域名部分内容存在相同或相似。这些冲突也会导致市场的混淆,但相对来说混淆度较低,给市场带来的危害也较小。

(二)企业名称的同类冲突

按照冲突程度划分,企业名称的冲突可分为企业名称的整体冲突和部分冲突。整体冲突是两个或多个企业使用一个完全相同或相似的企业名称。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和登记制度,不同企业通过相同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而取得整体完全相同的名字是不可能的。当然,整体相似的名称却是时有发生,这主要缘于企业名称登记机构和工作人员对字号相似的不同理解和严格度的不同把握。这种整体冲突或纠纷当事人可以通过一定的行政程序甚至行政诉讼程序加以解决,以保护在先权利人的合法利益。笔者认为,企业名称的整体冲突主要来自于市场的假冒。在市场中,某些企业为了获得某种竞争优势、某种经济利益.或为了故意损害他人商业声誉等目的,而擅自使用、假胃或仿冒他人的企业名称。这些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侵权行为或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即这种冲突是因某一种侵权或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起,不存在凶为善意或巧合。

部分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的企业名称中的核心部分——字号相同或相似,但是行政区域、行业或企业形态等其它内容却存在不同。这种冲突产生的原凶很多,它除了某种侵权或不正当竞争之故意,也町能凶为某种善意或巧合而存在。当然,这种故意的得逞和巧合的发生皆因我国企业名称登记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所致。

我国法律规定,除历史悠久、字号驰名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及全国性公司或大型企业外,企业名称由所在行政区域名称、字号(或者商号,下同)、行业或者经营特点和组织形式构成。企业只准许用一个名称,在登记主管机关辖区内不得与已登记注册的同行业企业名称相同或者近似⑥。可以看出,法律虽然规定不同的企业不能使用完全同一的企业名称(即前文所述的整体冲突),但是并不禁止在不同行政管辖区域,或不同行业或不同的企业形态使用相同或相似的字号(即部分冲突)。而字号恰恰是企业名称的最核心和最具有价值的部分,它往往是侵权和竞争行为指向的最为主要的目标。法律制度的这种安排允许了企业名称部分冲突的存在,被许多侵权人和从事不正当竞争的市场主体所利用。而这类冲突很多时候误导了消费者,导致了市场的混乱,扰乱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损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冲突的解决及法律调整

关于企业名称的多种冲突存在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法律调整方式不完善。针对我国立法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着手和完善,从而有效解决各种企业名称冲突和纠纷。

(一)关注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对企业名称实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法律调整

我国《民法通则》将企业名称权视为一种单纯的人身权加以调整,这种做法基本忽略了企业名称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该法对企业名称权的寥寥几条规定,显然已经过于简单,无法胜任因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等引起的复杂社会关系,无法解决涉及企业名称的各种冲突和纠纷。当然,企业名称虽然具有显著的财产属性和竞争属性,但其作为基本或原始的属性——人身或身份属性并未丧失,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通则》为其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必不可少的法律调整。这种基础调整,在企业名称权尚未明确列入知识产权法调整范畴时,得尤为重要。

同时,由于企业名称的多重属性,使其具备了知识产权的基本特征。不少学者认为企业名称权属于一种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方式和手段大大加强了其对知识产权这种特殊民事权益的调整和保护。对企业名称实行知识产权法的调整和保护将有利于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减少侵害企业名称权的行为。同时,有利于扩大企业名称权的专用地域范同,减少因注册登记而引起的企业名称冲突;有利于建立企业名称与注册商标的交叉检索制度,减少企业名称与注册商标之间的冲突和纠纷。因此,笔者赞成对企业名称实行知识产权法调整。

另一方丽,因为企业名称的冲突往往产生市场混淆效果,导致消费者或交易对象被不同程度地误导,导致一方的竞争优势增加或减损。故在冲突中,一方的行为往往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且损害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部分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关系,但知识产权法只能调整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冲突和不正当竞争关系。对于企业名称与非知识产权之间的冲突和不『F当竞争关系,它并不能提供有效调整。况且,两种法律制度的调整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知识产权法保护的然是作为知识产权的商标权等专用权,它防止该权利不受非法侵害,为权利人提供有效法律救济。它并不以排除不公平竞争、维护市场正常秩序作为出发点或重点。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名称的调整,知识产权法、竞争法,甚至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跟进和补充显然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企业名称权的财产属性,及其显著的知识产权特征,利用知识产权的调整方法,加强企业名称权的保护,加强企业名称权与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协调。要充分认识企业名称的竞争属性,利用竞争法的动态调整方式,对这种冲突进行多层次的调整。

(二)加强不同法律制度之间的协调,以减少法律漏洞的存在

由于企业名称冲突并不仅为企业名称的内部冲突,还涵盖了不同法律制度下的不同性质权利或行为的异类冲突,故单纯地靠一个法律制度加以调整是难以胜任的,必须由多种法律制度共同协同完成。

对企业名称、商标、网站名称和域名等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在各自的领域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由于这些企业名称与商标等权利具有的高度相关性,致使他们之间的冲突不断出现。对于这些冲突的调整,现有的法律也有涉及。它们为解决或调整企业名称冲突提供了一些原则性的规定。不过这些规定,往往过于原则和简单,难以操作。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年检;制度;错位;改革

一、前言

企业营业执照年检制度的实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全球经济已迈向一体化,法治日益彰显重要,社会公众日益关注政府行政管理资源合理使用的今天,企业营业执照年检法律制度的错位与滞后问题已经凸显,值得我们关注和探讨。

二、我国企业年检制度的现状

多年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企业提交的年检报告与材料,对企业注册登记的主要事项进行审查,确认企业继续经营的资格。它对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对登记注册对象的监督管理、维护市场经营秩序、为其他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勿庸置疑。但是,《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企业年检制度《企业年度检验办法》许可资格问题已经浮现,如何对年检制度进行修改,如何确定其许可资格值得人们关注和探讨。在现行法律前提下,我国企业年检制度是规章形式把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登记管理揉为一体的混合模式。年检规章的混合管理模式与行政法规两种分类管理模式的不同,必然导致行政法规与规章的冲突,实务中的不和谐。

三、企业年检制度目标的错位

1、将年检法律制度定位于确认企业继续经营的主体资格,有悖于公司、企业的实体法律规定和基本的法理原则;有违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活动的客观需要。根据《公司法》第27条第五款、第95条、第190条和第197条规定、《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三资企业法”的相关规定,登记机关核准设立登记发给营业执照之日,公司、企业成立,登记机关核准注销登记,公司、企业终止。上述有关公司、企业成立和终止的法律规定表明,公司、企业的法律主体资格,亦即企业的经营权利能力,始于核准设立登记发给营业执照之日,终于核准注销登记之时。公司、企业在成立领取营业执照后,登记注销前,其经营资格受法律保护。行政法规、规章规定通过年检方式,对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确认,有悖程序法确保实体法施行、下位法遵守上位法的基本法律原则,有违《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其错位之处不言而喻。此外,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的交易双方均希望交易主体的稳定和透明,以确保交易的稳定、安全、有序、效率,以实现成本与效益原则。现行年检确认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法律定位,将全社会企业的经营主体资格、经营的权利能力处于公共权力经常千预的境地,对全社会企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造成损害和破坏,有违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2、将年检对企业的有关登记事项的审查,扩大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检查,没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违反依法行政的原则,浪费行政管理资源,损害了企业营商的法律环境,增大了企业、公民创业的环境和就业的经济成本,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发展弊大于利。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登记机关在年检时,根据企业提交的年检报告等年检材料,对与登记事顶有关的情况进行审查。企业的登记事顶,依据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三资企业”的不同形式,行政法规对此有不同的要求,主要涉及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股东或投资人、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登记事顶。但是,《企业年度检验办法》明确规定年检是对企业的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作为年检内容之一,要求公司(三资企业除外)提交年度审计报告,划分A级与B级企业,限制B级企业的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等。年检制度的行政权力扩张,意味着行政管理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的提高,由于依法无据,亦意味着行政管理的资源浪费,同时亦将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营商成本。据初步统计,近年来,我市每年约有1万家未年检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或待吊销),而吊销企业的数量与新开办企业的数量保持一定的相关度,开办一家企业的成本按2000元至5000元估算,每年吊销1万家企业就有大约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社会经济损失,数年累积计算,则其社会经济损失颇为可观。

3、公司、合伙企业的年检法律制度,本质上是一种重复性的行政许可行为,当企业设立后,对其继续行使重复性的行政许可行为,有违便民、效率、优质服务、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等基本原则。依据《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 51条、第68条、《合伙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第22条、第31条、《独资企业登记管理条例》第30条规定,年检是登记主管机关对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确认,公司、合伙企业不按规定接受年检,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依据《行政许可法》第12条第(五)项的规定,登记机关对公司、合伙企业的设立登记,是行政许可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经设立登记的公司、合伙企业从事经营活动。但是,年检又是对公司、合伙企业、独资企业继续经营资格的确认,可见,公司、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的年检,本质上是一种重复性的行政许可。如此年检的法律制度,其正当性、合理性理应受到人们的质疑,有违《行政许可法》第6条、第8条的便民、效率、优质服务、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4、在认定企业年检是行政许可行为的情况下,《行政许可法》生效实施后,分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个人独资企业的年检将失去法律基础,年检制度的缺陷凸现。现行的法律、行政法规对分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独资企业年检没有任何规定,《企业年度检验办法》是分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独资企业年检的法律依据。当人们认定年检是行政许可行为时,在行政许可法生效实施后,由于《企业年度检验办法》仅是部门规章的法律位阶,因此,分公司、企业法人分支机构、独资企业的年检失去法律基础。

四、企业年检制度改革的思考

现行的企业年检法律制度缺乏科学定位的行政管理目标,使行政管理成本加大,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借鉴先进国家的行政管理经验,结合国情,改革现行企业年检法律制度应该提到决策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的议事日程上。在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服务于社会的客观要求下,年检法律制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将企业年检制度定位于为企业经营交易安全、效率提供一个相对透明和公开的公共信息平台,确保企业经济交易稳定、透明、安全的目标,减少政府公权对合法正常的民事活动千预。降低行政管理成本,改善企业营商法律环境应该成为企业年检法律制度改革的战略方向。

2、丰富年检报告书的内容。借鉴国外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我们的监管实际,增加涉及交易安全方面的信用信息,如公司联系人和联系方式的变化、高层管理人员的基本信息、公司的抵押和质押信息、许可事项信息,以及监管需要的信息,并将年检报告书的名称更改为年度报告书。同时将社会、公众了解上述信息的知情权法定化。改变目前年检报告书重复登记信息和虚假陈述泛滥的状况。

3、针对以往的集中排队现象,可以改变企业年检的方式。采取“批检”的方法,既现场办公一批、网上年检一批、对守信企业免检一批等。对部分守法经营、信誉良好、前置审批证件有效齐全、持有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企业;被省、市工商部门评为“重合同、守信用”的企业,试行年检免实质性审查制度。

4、借鉴普通法系公司制度中,以企业依法自行申报公司年度经营状况、登记事项变动状况及年度续办营业执照的制度,将是政府监督管理公司、企业经营活动一条可行途径。

5、依法行政犹重要,良法善俗意更高。行政执法的更高境界在于追求社会的良知,法律的正义与公平。

参考文献:

[1] 个体工商户名称登记管理办法[J]. 司法业务文选, 2009,(11) .

[2] 洪海. 对企业年度检验若干问题的再思考[J]. 中国工商管理研究, 2007,(02) .

上一篇: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督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