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月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19:28:25

高中月总结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1篇

校园文化建设:展示学校魅力

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魅力校园”第五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上,陇西二中大型配乐诗朗诵《威远楼放歌》作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唯一的文艺节目,登上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晚会上,50名师生声情并茂的表演, 展现了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赢得了阵阵掌声。最后,节目获得了第十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金奖。

这是陇西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

在陇西二中校园,记者看到一个个别致的小景观让整个校园显得文化气十足,处处都有激励名言,处处都是墨香诗韵。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校园文化战略,从物质文化、环境文化、科研文化、活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等方面,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校园宣传栏里,校报《二中月报》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主阵地,《二中月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中月报》主编贾志刚老师带领记者参观了他们的编辑部——一间简陋的小房子,里面整齐地摆放着每期报纸,墙上挂满了学生写作活动时的照片。

这份创办于1996年的小报已坚持办了17年。2003年10月,在北京由中国作家协会、人民文学杂志社、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全国中学校刊(报)评比中,《二中月报》从参评的1500多份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西北五省区唯一荣获“首届全国中学九十九佳”称号的校报。

贾志刚介绍说,在《二中月报》的带动下,由学校学生会组织成立了山文学社,文学社社员也办起了报刊,从《山》开始先后涌现出了《梦溪斋》《渭水珠》《陇原谷》《流金岁月》《飞天之梦》《枫叶红》《小白杨》等文学社刊社报,这些由二中学生自发创办的文学社及报刊的出现,为同学们营造起一个学会成长、学会选择、学会交往、学会友爱、学会自主发展的舞台。

《二中月报》创刊17年来,培养了大批文学爱好者,帮助众多学生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和服务社会的人生追求,为他们搭起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学生的读书和写作兴趣,为营造立志成才的校园文化氛围等方面发挥出了积极作用。

而在陇西南二十铺九年制学校,校园文化也搞得有声有色,走进学校就可以看到,由学生亲自设计和绘制的宣传板内容丰富、各具特色,教室及楼道里挂满了学生的作品。

记者采访时,正赶上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间,学生们在操场上随着音乐和老师跳起了欢快的锅庄舞,舞蹈结束后,校园广播里播出了由学生制作的新闻节目和英语口语。

校长汪伟彪介绍说,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内容比较多,除了锅庄舞外,还有兔子舞、健美操、中华武术操、校园集体舞蹈等。每天早操后还有精彩新颖的早间新闻播报和英语口语演讲。

南二十铺学校虽然不大,但各种社团就有十来个。在社团活动室记者看到,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制作的作品精致美观,剪纸艺术社团的学生们把剪纸作品汇编成了一个小册子,供同学们欣赏。

汪伟彪说,学校社团活动的宗旨是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发展学生个性,开启学生心智,拓宽知识视野。同时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并成为学校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学校的这些社团活动,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由于南二十铺学校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每年都有很多家长外出打工,这就使得学校有二百多位留守儿童。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还设立了一个亲情视频聊天室,由老师做辅导员,定期与学生父母进行视频通话,同时学校每一位老师都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陇西各个学校,像这样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教育局还充分利用各种节庆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今年5月,以“阳光体育·健康活力”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和全县首届中小学体育大课间展示活动,30多所学校的152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表演。威远之声少儿合唱团在第17届魅力校园“爱在香港·飞跃梦想”2012全国青少年新春大联欢活动中荣获金奖。

同时,全县建立乡村少年宫28个,指导各学校组建各类学生社团320个,学生兴趣小组2000多个,广泛开展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高效课堂:彰显学校活力

2012年5月23日,来自雪山学区、菜子学区、碧岩学区、渭河学区共100名教师参加了在雪山小学举办的“陇西县西南片优质高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

这两年,高效课堂已成为陇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热点,像这样的观摩和研讨活动在各个学区经常开展。以学习江苏洋思和山东杜郎口等省外著名课改学校经验的新课改教研活动在各个学校也已开花结果。

根据县教体局一年探索、二年成型、三年完善并取得成效的高效课堂发展思路,各片区通过学科教学研讨,为教师构筑对话与研讨平台,研究探索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优质轻负的高效课堂,进一步推进优质高效课堂建设;通过学校教学管理研讨,促进校际间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在全县大力开展以建设优质高效课堂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中,各学校积极行动,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总结出了初中“三段六环节”和“三层次九环节”、小学“五步骤”等教学模式,高中推行了“345高效课堂模式”和“271高效课堂模式”,促进了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活动课;高中地理;创新;天文观测

通过对当下教育的现状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在地理课堂中,学生与教师更多地将精力放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在实际活动中,找到地理学习的方法和实践方式,激活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不仅在活动课中拓宽了自身的视野,还提高了学习地理课的热情和兴趣。因此,作为高中地理教师,积极探讨和分析活动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课的必要性

1.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是当下素质教育和教育形态发展的必要

现代教育中提倡学生是教育和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最好授课方式就是活动课,通过活动课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

2.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是当下家长与社会舆论要求的结果

目前,学生家长的素质相对提高,家长希望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社会舆论不断地强调高中教学有必要进行活动课。

3.在高中地理课中开展活动课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一致认可,这也成为继续推行活动课的原因之一

活动课的开展,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好评,无论是优生还是学习困难生都认为在活动课上收获了一些课本之外的知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发现活动课的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平时传统的讲授课。

二、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活动课的原则以及方法

开展活动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发展特征和兴趣爱好等特点规划活动的内容,并且配合活动所需要的场景和环境,保障地里活动课的正常进行。

1.地理活动课内容要以丰富而有趣为基础

只有以趣味性地活动进行地理科学的探讨,才会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思想。活动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趣味性强,那么学生自发进行活动实践的时候,就会形成一种轻快、和谐的气氛,这样能够将高中地理课堂带入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其中获取新知,不断创新。

2.地理活动课必须将传授知识为前提

活动课虽然是以活动的方式展开教学,但是教师必须明确的是这仅仅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目的还是传授地理知识给学生,因此,必须在地理活动课中把握好活动的度,不能一味地放纵学生进行学习无关的活动,要将更多的活动课时放在钻研知识上。

3.地理活动课必须贯彻以实践活动为核心的宗旨

活动的核心就是实践,通过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在活动课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够培养学生优秀的个性和挖掘出学生地理学习的特长,长此以往,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地里活动课的开展应当按照学科特点和学生特质有序进行

任何时候开展活动课,教师要把握好地理课堂的有序性,活动设计尽量从简单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循序渐进式地慢慢推进。

三、高中地理活动课的案例――观察月亮,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

(1)活动目标: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记录一个月当中月亮的形态变化

(2)地理词汇:月相、上弦月、下弦月、满月、新月。

(3)活动工具与资料:绘图纸、记录本、铅、课本、书、报刊等。

(4)活动过程:选取农历从月初到满月进行观测,并且记录。

(5)活动总结:让学生结合此次活动总结关于月亮绕地球转的过程中的地理现象引发的地理规律,每个小组总结概括后派小组长发言。

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开展一些活动课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一定要将这一门课程形式当作关键性教学步骤来看待并深入投入,组织学生在开展地理活动课的时候,尽可能按照“活动――总结经验――活动”的良性循环步骤来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营造出气氛轻松活跃的地理活动课堂,培养高中生的综合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快速增长知识的能力。地理活动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广大地理教学工作者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编.《走进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地理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曾浩然著.北京教育从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

[3]王树声主编.《初中地理特级教师谈学习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3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女学生 月经状况 健康知识行为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409

为了解我校女中学生月经状况及相关知识、态度、行为,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性健康教育、防治月经病、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2011年5月对高中女学生月经状况及其健康知识行为情况进行调查,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5月在校1~3年级高中女学生700名,在被调查的658名学生中,来自城镇的学生200名,来自农村的学生458名;1年级学生274名,2年级学生195名,3年级学生189名。年龄15~19岁。

方法:自行设计“高中女学生月经状况及其健康知行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初潮年龄、月经史、月经症状史、月经知识及知识的来源、态度和行为。痛经的程度分为轻度(轻微腹痛,不必服药,不影响学习)、中度(疼痛较重,不能坚持学习,但无需药物治疗)、重度(疼痛难忍,必须药物治疗且需休息)。采用无记名调查方法,由经过相关培训的调查员向学生说明调查目的,解释有关专业名词,当场发放,由调查对象当场填写,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8份,有效回收率94.00%。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 果

月经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中月经初潮年龄10~18岁,平均13.43±1.78岁。城镇女生初潮年龄13.32±1.93岁,农村女生13.67±1.38岁,城、乡女生平均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P<0.01)。月经初潮后6个月以内转入规律的女生63.53%,有24.0%的女生月经在初潮后12个月以上才转为规律。月经周期28~30天34.04%(224/658),月经周期完全不规律10.94%(72/658);行经3~6天71.43%(470/658),经期<1天或>8天4.56%(30/658)。大多数女生(64.74%,426/658)月经量中等,少量和多量各13.38%(88/658)和21.88%(144/658)。

月经病情况:调查显示,658名女中学生中,512名有痛经,痛经发生率77.81%,其中轻度38.62%,重度12.54%;在重度组中,需就诊并接受过药物缓解36.72%,从未作任何检查处理、单靠身体耐受63.28%。闭经或功能性子宫出血0.61%,大部分女生都有经期伴随症状,其中以情绪变化、肿痛、腰酸或腿软无力、腹部下坠感等多见。

对女性月经的态度:结果表明,79.64%(524/658)的女生认为月经给人带来不便,使人厌烦;34.04%(224/658)的女生因此有“月经不来更好”的认识;有36.78%(242/658)的女生认为月经异常是自然现象,51.06%(336/658)的认为月经病不会导致不孕。

月经期健康知识知行情况:本组调查中有62.31%(410/658)的女生具有经期保健意识及行为,包括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及保暖、休息与活动调整、自我心理调适等,知晓经期不当行为可能影响健康的女中学生有76.75%(505/658)。绝大多数74.32%(489/658)女生听说过月经失调,对月经失调的原因、类型、具体表现、预防等知之甚少。56.69%(374/658)的同学在未就医情况下自认为曾经月经失调。月经异常能积极求医、做过相应治疗的同学11.23%(74/658),目前仍在接受治疗3.65%(24/658)。

月经健康知识来源:调查显示,女中学生月经健康知识来源相当局限,主要来源是同伴、同学,其次是家人,另有来自网络、书本等媒体,而来自学校保健教育途径甚少。乡村组情况与城镇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

讨 论

月经状况:月经初潮是女性青春期发育过程的重要标志,月经初潮年龄是研究学生生长发育、成熟早晚的重要指标。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女中学生月经初潮年龄集中在12~15岁,平均初潮年龄13.43±1.78岁,与1980年北京、西安等五大城市女性平均月经初潮年龄13.7相比[1],有提前的倾向(t=2.86,P<0.01);城、乡学生平均初潮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也与其他报道相似[2~4]。月经初潮年龄不断提前,而青春期性教育相对滞后,势必导致性心理发展前倾及某些低龄化。调查发现,已进入青春期的女中学生有相当部分对月经知识了解不全甚至不了解,需要及时补充月经以及相关性知识教育。在所有女中学生中,有经期伴随症状73.86%~89.36%,经常及每次月经都有痛经31.17%,中度以上痛经40.12%,即发生痛经的学生有很大比例不能坚持学习,有10.94%的女生月经不定期;79.64%的女生认为月经给人带来不便,使人厌烦,34.04%的女生因此有“月经不来更好”的认识。月经失调、痛经、经期伴随症状作为青春期女生常见的卫生问题,很可能成为影响女生生活质量的事件,所导致的生理影响、心理压力和低生活质量状态应引起高度重视。

月经健康知识行为状况:从本次调查看,女中学生对月经健康知识来源主要是同伴、朋友、家人或媒体途径等,农村组相对于城镇组具有明显差异。调查中,大多数女生对经期卫生知识、月经失调等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自我保健、出现月经异常知道就诊等,但相关围经期保健、月经病防治的专业知识还很欠缺,学校教育应引起足够重视,校医与老师共同配合,探索实施多种途径的保健教育,普及相关卫生知识,维护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早期发现疾病,及时干预、治疗,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从而保证女中学生的生殖健康。

参考文献

1 熊庆,吴康敏.妇女保健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7.

2 谢月爱,高端良,潘瑞华,等.某校女生月经障碍与心理健康相关性调查[J].中国校医,2007,21(6):664.

3 卢莉,李建平.考试应激对女生月经影响的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216.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红楼梦;名著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学名著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强学生对阅读的重视,教育部颁布了相关文件,对高中名著阅读作出的明确规定[1]。如何有效开展名著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名著阅读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以《导读》为例,探讨如何进行高中名著阅读教学。

一、 积极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于名著阅读属于课外活动,需要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进行阅读,自能通过学生的自觉来完成阅读任务,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使学生能够自觉阅读的最好办法。此时,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积极引导作用,培养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常用的方法就是教师向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内容,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故事的探索欲。

《红楼梦》中的诗词歌赋总计180多首,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揭示了小说中的人物命运,还揭示人物性格[2]。可将诗词歌赋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小说中诗词歌赋讲解,让学生对人物命运及人物性格的产生好奇,从而去书中探寻答案。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是整部小说诗词最多的章节,其中的十二钗判词讲述的是小说中十二位女子的命运。例如王熙凤的判词为: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3]。这些判词的寓意为何?为何作者会给这些女子下这样的判词?这些女子会有怎样的结局?

再说到诗词歌赋揭示人物性格,大观园里住的女子有许多称得上是才女,她们所作的诗词可以说是妙语佳偏,同时也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可列出文中人物所作的诗词歌赋加以分析,让学生猜想哪篇作品是出自谁之笔,是怎样性格的人会写出这样的诗词。事实证明,在阅读之前,给学生讲述名著中的精彩部分,设置悬念,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定期进行主题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名著阅读的阅读只是基础,通过阅读对名著进行分析鉴赏才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重点所在。但是名著作为文学作品的经典,不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艺术都达到了相当高的高度,一个人的分析鉴赏力毕竟有限,许多更深层次的东西一时难以挖掘是很正常的。定期进行主题讨论是全面深刻的了解作品本质的有效途径,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被研究了上百年后,其深刻的内涵至今仍在被后人挖掘,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选取许多主题进行讨论。例如关于王熙凤的形象分析。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广受评论。王熙凤可谓是只笑面虎,精明能干,贪财弄权,狠辣无比。首先说精明能干,王熙凤口齿伶俐,善于讨王夫人与贾母的欢心,在处理贾府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八面玲珑,是贾府实际上的管理者,在协力宁国府中更是将其精明能干充分体现出来。贪财弄权也是王熙凤的一个性格特点,她利用延迟发放府中月钱去放高利贷,在平日里收取各种贿赂,更是为了三千两银子生生将一对有情人逼死,在贾府被抄时,从她房间里边搜出许多借条与银两。而其狠辣的在小说中更是随处可见,在府中滥用私刑处罚下人,巧施相思毒计将垂涎她美色的贾瑞害死,通过借刀杀人之计将尤二姐及其腹中胎儿生生逼死[4]。人物的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体现出来的,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可以将王熙凤的这一人物形象一一挖掘出来,通过对人物形象分析深入体会小说主题的深刻意义。

三、 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阅读乐趣

单一的阅读会使学生容易感到枯燥无味,为了达到名著阅读教学的目的,可围绕名著阅读开展多元化活动,让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例如开展名著知识竞赛,名著人物评论交流,名著阅读笔记展评,开展不同观点的辩论塞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表现出众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激发他们的读书热情。影视作品欣赏也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影视与文学密切相关,但从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范畴,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审美观念均存在差异[5]。通过影视作品欣赏,将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作比较,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所在。《红楼梦》相关的影视作品较多,对原著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增删与改编,可以组织学生对这些增删与改编后的片段进行分析评价,同时,可分析比较不同影视对原著中经典场景的演绎。例如王熙凤的出场是原著中非常经典的桥段,可通过观看不同影视版本对这一桥段进行讨论,从而加深了解,品味文字的魅力。欣赏完影视作品后,还可组织学生写观后感或者影评。

一部名著不能简单的读过就过,阅读完毕后应对阅读过程进行分析总结,通常是以写阅读心得体会与写作笔记的形式进行,教师可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同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对名著内容的重新回忆,分析总结小说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以及思想主题等各个方面,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名著的领悟。教师可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写作指导,为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写作方向。学生写作完成后可以进行交流,相互展示阅读成果,在交流中进一步学习。

【参考文献】

[1]付艳青.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文学教育(上),2010,03(01):72-75.

[2]昝庭根.感悟是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J].文学教育(上),2010,07(08):103-104.

[3]赵慧珍.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农村普通高中课外阅读教学的探索[J].语文学刊,2009,02(12):66-67.

[4]师伟.浅谈如何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22(04):203-205.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认知规律;领导带头;以生为本

最近听取了新绛中学校长的报告,认真研究和思考新绛中学的课改模式,结合我校实施的课改工作实际,有几点思考,与大家共勉:

一、课堂教学改革必须尊重教育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搞课改

本次新绛中学的考察学习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在高中升学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以宁致远为校长的这支团队,敢于向传统课堂挑战,利用半天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可见改革的勇气和信心。回来我反思了一下,新绛中学的这一做法不足为奇,它是完全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主动的预习、思考、合作、探究和总结,才能把学到的新知建构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也体现了建构主义思想。结合我校的课改实践,本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成绩优秀的学生是学出来的”“学困生是教师课堂讲出来的”。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必须尊重教育规律,让教师必须明确以下几个认识: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不能独霸课堂,更不能满堂灌,本人认为一节好课教师指导和精讲总时间不要超过15钟。

教师必须明确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教师要在课堂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强烈的学习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究

课堂要大容量、快节奏。要把知识问题化、问题任务化、任务活动化、活动小组化。这需要我们老师课前有充分的备课,对教材进行二次处理。山西新绛中学探究学案和我校的导学稿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编写的,它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抓手,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一个工具和向导。本次考察学习,我认为我们导学稿在编写时应增“学习任务”一栏,虽然我们有学习目标,但在导学稿上明确“学习任务”可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再加上课堂适时的教学评价和及时的学生学习反馈,我坚信学生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大面积提高。

二、领导带头,抓落实

通过考察聆听宁致远校长的讲话,结合我校三年多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际,深刻感受到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对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挑战,是对教师观念的挑战,是对学校领导信心和力量的挑战。课堂教学改革是需要校长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带领广大老师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有敢为人先的意识,坚定的信念,勇敢的行动。学校领导要懂得教育规律,研究学校现状,深入课堂,指导老师的课堂教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专家和能手;广大教师要研究教育规律,研究课标、教材和教法,为学生提供及时的辅导和帮助。

三、以生为本,以爱育爱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6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兴趣当做一剂良药,来诱发学生的迁移能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精神,认真钻研知识间的联系,构架知识结构。提高学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从两方面来做。

1.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用独特的个人魅力吸引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自己。学生喜欢上这个教师,肯定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自身素质过硬,学生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师生关系会十分融洽,学生才肯学和乐学。

2.多举生活中的实例,把数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让数学因实例而充满趣味性。数学中的许多定义、定理、原理都可以从生活中找到来源,并能应用到生活中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秉承着“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想,把课本搬到实际生活中来,实现数学理论知识的大迁移,会让数学课堂妙趣横生,欢乐愉快。

二、不忘基础教学,让“双基”成为“迁移”的条件

首先,不管在什么时候,基础都是重中之重,加强基础教学,是实现迁移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高中数学知识的理论基础,那么迁移就好比空中楼阁、水中月亮。因此,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把关,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根本,是数学解题的前提条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双基,并且在练习时不断加以强化。领会数学基本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

三、培养学生数学概括能力,是学生能够数学学习迁移的前提

迁移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概括总结,越是基础浓缩的知识,它的迁移范围、迁移面就越是广阔。数学思维发展等级标准之一就是一个人的概括水平,它在数学思维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数学知识进行高度概括是迁移的先决条件。教师应在概念形成、解题练习、复习等过程中提高概括能力。另外,教师要倡导“主动”的学习方式,实现高效的学习,改变过去学生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式”,改成“主动参与学习和意义建构”。比如可以在学生中建立固定的数学小组,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的交流,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数学知识的课外学习。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让迁移成为学生学习的正能量。小组活动可以针对作业中的难题进行小组讨论,可以针对练习中的错题、一题多解等进行研究,可以在组员之间进行订正互查的合作等等。

四、教师选取恰当方式,课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教师在备课时,要选取恰当、有趣味的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迁移。当教师的问题情境充满趣味性、生活性,并且具有引入向往的悬念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空前高涨,处于欲罢不能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兴趣,会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渴望。

2.用好课本中的例题,举一反三。课本是死的,人是活的,课本中的例题就那几道,学会那几道例题不等于是把知识学会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迁移能力,学会举一反三,不仅能把课本上的例题弄懂,更能把例题进行拓展,把同类题型全部掌握,真正实现从课本到课外的迁移。

3.让“错误”不要成为我们的负担,而是成为我们学习的另一种资源。课堂学习中,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不能把错误当成洪水猛兽,它也有好的一面。错误是正确的先导,适当地利用“错误”资源有助于防止负迁移,形成正确的认识,利用知识的掌握,促进正迁移的发生。(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五、认真选择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数学问题,教师应认真选择练习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概括总结所学内容,让学生形成自动化的技能,实现学习知识的“类化”。教师在讲完一节课后,要选择性地布置一些练习题,这不仅能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可以为举一反三创设条件。

六、总结

总之,教师通过对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7篇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体会诗歌的诗情画意

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可以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展现动态的画面,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开启其心智,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笔者在教授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介绍了作者以及背景之后,播放配乐朗诵,同时用多媒体提供图片给学生欣赏。第一幅图,春潮涨起,与大海相平,一轮明月冉冉而升,月光随波流动,轻洒银辉,很好地呈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的意境。接下来的图片,分别表现了“江流环绕芳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不见飞动;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一片,江天共一色纯洁无瑕,明月皎皎在清空中孤单清静地悬着”的图景。随后又一幅画面出现了“‘她’在楼上徘徊,月光如思情相随而形影不离,照着她的妆镜台,照着卷帘,照着捣衣砧”的场景。这就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的诗句。最后一段,画面到了“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的景象。听完配乐朗诵,看完画面之后,班上一片寂静,学生都默默地回味着,久久地沉浸在作者营造的优美的艺术境界中。等讲到这首诗歌的意境时,很多学生都答得比较好。可见在讲授古代诗歌时,利用多媒体出示画面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又如笔者教授柳永的《雨霖铃》也巧妙地运用了多媒体,展示优美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诗情画意。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词人柳永的代表作。这首词写的是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笔者首先用一张“一男一女在柳树下,长亭边饯行”的图片导入新课。学生一看图片就明白了这首词的主要意思。后来分析的时候笔者又出示了“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画面:江面上,轻烟笼罩,浩淼空旷,傍晚的云气重重地下压;又展示“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图片:“一舟临岸,扁舟空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然后要学生用自己的话把意境描绘出来。”有一个学生是这样描述“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意境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位同学对这里的意境的把握多么准确啊!

又如笔者在教授柳永的《望海潮》时,找了一些鸟语花香的江南胜地杭州的美景图,配以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又找了澎湃汹涌的钱塘江大潮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形象直观的画面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触景生情、浮想联翩。

中国古代文人常常诗书画皆通,优美的诗歌总是具有诗情画意的。因此,教学诗歌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想象诗歌的诗情画意,并把自己融入到诗歌的诗情画意之中,进而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情感美和意境美。

二、利用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文件,进行美读与朗诵的熏陶和训练

古人说:“读书切戒在匆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语文学习的传统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涵咏”,而美读与朗诵恰恰是“涵咏”的重要一法。含蓄精练的诗歌,只有通过反复不断的美读与朗诵,仔细认真的涵咏,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美。

名家朗诵是学习与模仿的典范,例如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方明朗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雅坤朗诵的《琵琶行》、焦晃老师朗诵的《将进酒》等等。名家们或浑厚或甜美或低沉或明亮的优美的音色,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生动地再现了诗歌高低起伏的思想感情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优美感人的朗读,营造了优美的艺术氛围,使学生自然地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之中。

笔者在教授古代诗歌时,课前总要想方设法找到名家的朗读音频资料,在课堂上放给学生听,然后学生跟着读。

此外,还有根据古诗词改编谱曲制作的FLASH文件,如柳永的《雨霖铃》、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煜的《虞美人》等等。那优美的动画、悠扬的旋律,立即将人们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甚至有时学生还情不自禁地跟唱了起来。

遇到诗歌中有音乐描写的段落,笔者会找到相关的曲子播放,让学生体会音乐中包含的情感。如笔者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文本中作者对音乐的描写是重点也是难点,以前笔者教授这课时只是凭借老师的讲解来领会音乐描写的妙处,有了现代教育技术后,笔者采用了多媒体,让学生聆听琵琶曲《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转折起伏。学生听完后思考,发言总结。因为学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一曲完整的琵琶曲,听到了音乐中的抑扬顿挫,再结合诗歌内容,总结这段音乐描写的作用就轻松多了,学生说得也准确多了。根据学生的发言笔者总结如下:序曲――急切愉悦――滞涩悲哀――雄壮激越――戛然而止。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还有一篇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笔者也是这样授课的,收效不错。

三、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提供诗歌的旁证与拓展材料,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诗歌

对诗歌的深入理解,除了深入钻研文本本身之外,往往还要借助各种相关的材料,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将学生的研读和讨论引向深入。例如,笔者教授白居易的《长恨歌》第二课时,讨论这首诗的主旨,这首诗的主旨历来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1.讽喻说;2.爱情说;3.既有讽喻又有爱情说。学生开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大多数学生赞成“讽喻说”,等到学生的讨论到了一定的程度,笔者出示灯片,补充白居易的一些生平事迹,引出了白居易写给他的初恋情人的诗:《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以及两人的初恋故事:白居易的父亲去世后,白居易回到符离开始丁忧生活(为父守孝)。三年中除了刻苦攻读外,他还开始了一生中的第一次恋爱,这次恋爱是让他刻骨铭心的。与他相爱的姑娘叫湘灵,是他的邻居。他们俩是童年的玩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俩人曾构筑美好的未来:“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愿作深山林,树枝连理生。”从《冬至夜怀湘灵》这首诗中,可看出俩人关系已非一般。服孝期满后,白居易离开符离,前往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他以优异的成绩高中第四名。高中后,白居易再次回到符离。在当时的社会家庭条件下,他们是不敢公开的。一方面是由于湘灵是个农家女子;另一方面是由于白居易是世宦子弟,祖上几代都是食朝廷俸禄的。他们若结合是与当时的封建等级观念格格不入的,也就是所谓的“门不当,户不对”。了解到这个事实后,有些学生马上转到“爱情说或既有讽喻又有爱情说”了。因为这是一个有力的例证啊。这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在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笔者通过幻灯片,展示历来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由于版本不同,“樯橹”有的版本作“强虏”。这两个词,你觉得哪个更好?

2.“故国神游”,“神游者”是谁?周瑜还是苏轼?

3.“多情应笑我”, 这句话存在两种理解,你怎么理解?一种理解是,“应笑我多情”,即苏轼在人生失意、人生低潮、年华老大的时候,还怀想什么“风流人物”,太多情了,也就是说,是苏轼“多情”。第二种理解是,“多情应笑”后面应当是逗号,“我”应当归属下面,形成“我早生华发”。“多情”实际是“多情人”,“多情人”指的是“周瑜”。

4.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同时也向学生明确了讨论的方向,并使得课堂进程和节奏在教师的有效控制之内。

总之,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多媒体课件并非是万能的,不必滥用也不可滥用。仅就以上几个方面来看,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也并不都是绝对不可替代的。比如,在美读与朗诵方面,如果老师本身有这方面的特长,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敬佩之情;如果老师能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也一定会给学生以更大的吸引力。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以更深的思考精神和更具有创造力的教学活动,去精心搜集整理、选择适合的教材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媒体,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我们的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的效果。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8篇

一、兴趣是催化剂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可以产生学习动机。兴趣的形成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体的需要、任务与兴趣的产生有关;活动内容的丰寓新颖,形式也会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激发兴趣的产生。因此,从客观因素的角度出发,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将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诸如《鸿门宴》之类一部分有情节的课文完全可以加上表演这一环节,将课文改写为课本剧后,进行表演。表演是对课文的一种再创造过程,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的激发。相对浅显的文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不妨采用故事竞赛的方法,看谁能生动地讲述出主人公的神态、心理,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也能从中深切体会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色。文言作品中流传至今的成语、俗语很多,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劳苦功高”、“秋毫无犯”等大都为学生熟知,用学生熟悉的知识吸引他们来挖掘,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比较可行的方法之一。而课堂上鼓励学生放飞思绪,展开想象也将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积极参与。

二、诵读是奠基石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对于朗读教学法,历来评价很高。叶圣陶先生说过:“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吉林省特级教师魏治明所说:“从朗读人手进入对文章的理解,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进一步熟读以至背诵。这样循环往复,逐步加深体会,对一篇文章才能晓其理、感其情,品味其精当美妙之处。”张颂说:“优秀的文字作品通过朗读对情操的陶冶、对心灵的感染,以及对思想的启发教育作用,往往比单纯讲解更细致入微,更感人至深,更能增添人们前进的勇气和希望。”文言文的朗读教学是一种独特的感受活动。文言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经典语言,感受文言文的文学、艺术魅力,领会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美、人格美和思想美,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当然,对学生诵读指导要明确、具体,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读出情感、读出意境,往往是朗读的一般流程。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对于《五人墓碑记》中颜佩韦、杨念如等五人的“意气扬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李密《陈情表》流溢的“乌鸟之情,愿乞终养”的孝心,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问,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襟等等,学生自能达到情与景会,事与心谐的境地。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结构特色,只须稍加引导学生就能心领神会,水到渠成。

三、文言规律是清道夫

当然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是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脱离于文本解读基础上的鉴赏、分析无异于空中楼阁,学生只能是有镜中花、水中月的感觉。字词句的落实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而高中文言文知识点又很多:虚词、特殊句式、古今词义、词类活用等,易混淆、易弄错。因此教学中穿插一些基本语法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助于学生对句意的准确理解。但我们若将重点放在语法的分析串讲上将导致课堂的枯燥乏味,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更无从谈起,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对文言现象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知识点的量的积累,再从中探索出规律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这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法国教育学家赫尔马顿认为教学必须使老师在传授新教材时能在学生的心灵里呼唤起一系列已有的观念。这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就是学生头脑中固有的形式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把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样才能保持理解的透彻,记忆的长久,而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进行的。

一篇古文上完了,如何复习巩固,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孔子说的好“温故而知新”,法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过程是不均衡的,一般先快后慢,以后基本稳定在一个水平上。针对这一规律,每篇课文上完后,将词的多义、古今义活用进行比较、总结,尽量使学生的遗忘过程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线上。这是学生扎实地打好文言文基本功的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学思维;发展;制约因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学生数学思维,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高中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高中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的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高中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高中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有时,在课堂上待我们把某一问题分析完时,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我怎么会想不到这样做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同学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学习本身是一种认识过程,在这个课程中,个体的学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理加工,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储存,也就是说学生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最有效的旧知识来吸纳新知识,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和联系,导致原有知识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合,使学生获得新知识。但是这个过程并非总是一次性成功的。一方面,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基础)或不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困难之处,而是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到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当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不相符时或者新旧知识中间缺乏必要的"媒介点"时,这些新知识就会被排斥或经"校正"后吸收。因此,如果教师的教学脱离学生的实际;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其新旧数学知识不能顺利"交接",那么这时就势必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认知上的不足、理解上的偏颇,从而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就会产生思维障碍,影响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数学学习兴趣方面。很多学生认为觉得数学学习是一件很苦很累并且很乏味的事情。许多中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一看到书本就头痛,这一点是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待数学教科书和作业方面。大部分学生的探究能力较差,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而且态度较差,因此感觉数学作业较难,不能独立完成作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前面知识的复习,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得意志,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逐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一些简单的分析,研究能力。

3、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归纳情况及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习惯方面。一是归纳知识能力差:学生对书中每一章小节一栏的认识还是正确的,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学完相关知识后,大部分同学也都没有意识自己总结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知识的接受零乱,不系统且容易遗忘。二是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过程的结构,就其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环状结构。它由三个基本环节所组成,即: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也就是说,首先是输入新知识,然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最后学以致用。三是学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中学生正处在青年期,他们刚从少年期发展过来,

身上还带着强烈的少年期学生的一般特征。他们情感多变、好兴奋、易激动,很不稳定。同时也有着青年期学生比较成熟的特点。表现在学生对于作业、笔记记录、上课的注意力等硬任务能比较好的完成。但是对于预习、看书、作业订正、平时的复习等有弹性的软任务来说就要差一些。

4、课外参考书及学生对新教材的认识方面。找配套练习难,找一本与教材真正配套的练习更难!有不少学生反映:教材中的题目难易程度与配套练习的难易程度不尽合理。因此,使学生对配套练习的态度不够积极,仿佛配套练习是“水中花,镜中月”似的,可望而不可及,更有甚者,一些差生对配套练习产生了逆反心理。

5、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及与数学老师的关系方面。大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有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劲头,这是一种好的势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但有信心,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是少数,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困难很多,容易失去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设计教学,在教学中把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放在第一位。

高中月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成功感;学习兴趣;尝试;学生;学习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们这所普通高中学校所招生的学生,在初中大都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础较差。进入高中以后,不少学生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较差,学习困难,进而出现厌学情绪,甚至辍学。要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就必须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增强学习成功感,提高学习兴趣。

尝试教学法创始人邱学华先生指出:“尝试是一种甜蜜的体验,喜欢尝试未曾见过的事物是孩子的本性。”“尝试是人的本性,因此,尝试是学生的权利,好像游戏是孩子的权利一样。教师应该保护和尊重孩子进行尝试的权利。”基于此,我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学会知识,在尝试中喜欢上学习,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学会知识,增强学习成功感

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抓手。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用导学案上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尝试解决探究题、训练题,从而学会些知识。有些学生可能学不会教材上的全部内容,但这不用担心。学生自己学不会的内容,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讨论、共同学习和听老师讲解解决掉。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的学习为例。上课前有一节自习课,在这节课上发下去导学案。学生先阅读一遍课本,然后尝试完成导学案上的预习题和探究题,如果不会做,可以再次或多次阅读课本。由于学生的能力、基础不尽相同,所以导学案上的预习题、探究题都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这样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会一些知识,获得一定的成功感。

通过自主学习而没有学会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听老师讲解弄懂学会。然后,学生再尝试完成导学案上的训练题。这些训练题同样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也是分层次的。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做对一些练习题,从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功感。这样一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功感不断增强,学习的动力也随之不断增强,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二、让学生尝试做小老师,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

有人说:“要想使学生对你的教学感兴趣,教师就要适当地让让讲台。”这启示我们,作为教师,不能总是“霸占”着讲台,要改变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适时让学生做做“老师”,教师做做“学生”。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使学生为了给其他同学上好课而认真准备、精心“备课”;二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三是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要比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容易的多,自己的同学讲的东西他们也容易接受,也更能激起他们的共鸣。

在《政治生活》第一课第二框“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的导学案上,我设置了一组以“保卫”为背景的探究题。探究题提供给学生几则国民就保卫做出的不同反应的材料,如有游行示威的,有打砸日本产品的,有殴打日籍华侨的,有香港台湾保钓人士登上的。然后让学生分析这些行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并说明理由;同时,探讨公民应该如何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虽然学生在导学案上都写出了自己的答案,有对有错,但我没有简单地把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每个小组推举一人当老师,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解释自己或本组的答案,其他组的学生则可以就他的讲解提出自己的疑问。我就坐在小老师的座位上听他们讲解,只在学生出现解决不了的疑惑时才进行纠正、点拨。所有小组的小老师都讲解完毕后,我才引导学生根据小老师们的讲解归纳总结出正确答案。

学生当小老师的课堂,是活跃的课堂、灵动的课堂、发展的课堂。为了做好小老师,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思考问题,热烈地交流探讨,踊跃地发言。讲台交给了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个学习的推力,推动着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主动地质疑和求解,并把自己的所得展示给全班同学,从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和展现自我风采的幸福,更加喜欢学习、愿意学习。

三、鼓励学生尝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以致用中提高学习兴趣

有不少学生之所以产生厌学情绪,除了基础较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学习没用。如果教师总是一味地给学生强调现在学习是为以后的人生做准备打基础,很多学生就会感觉学习成功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就不会有多大的学习动力,因为现在的学生很实际,很注重眼前的事情。而如果让学生现在就找到知识的用武之地,体验到学习的益处,则会给学生较大的学习动力。

在学习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的“价格变动的原因及其影响”的知识后,我鼓励学生把所学知识用到指导家庭副业的生产经营上,为家里找到一条致富之路。无论是搞大棚种植的,还是搞养殖的,无论是办小型企业的,还是干个体户经商的,学生尝试把知识学以致用后,都对家庭创造了一定的效益。当然,一开始有些家长不理解、不支持,甚至反对孩子干涉自己的生产经营,我就给家长做工作,让他们支持孩子的行动。在学习了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的知识后,学生尝试着运用所学知识为提高家庭文化氛围、打造优秀家庭文化出点子,并采取实际行动;学习了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后,学生尝试运用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身边的问题,比如找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好办法,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出谋划策;等等。

学生尝试学以致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学习的用处,增强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从而使学生不再厌学,学习的劲头也大了,有了困难也敢于挑战和克服,更加喜欢学习。

上一篇:运营月度总结范文 下一篇:市场部月度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