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

时间:2023-03-15 08:30:01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1篇

我认为高考直接涉及到、直接要大家讨论社会热点的可能性不大,但会考查考生的认识水平、思维能力、阅读视野、情感态度、价值取向等,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分析水平及社会关切度。这样,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高考作文都不会“囊中羞涩”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考前的这段时间里,我觉得可以对过去的阅读、观察及头脑中的有关积累做如下梳理——

一是认真研究、熟悉至少一个人物。这个人物,既可以是历史人物,也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也就是说既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当然,如果是现实中的人物那就更好,特别是新近为大家所熟知的公众人物,那更新鲜、醒目。比如,金晶。我们要研究她的性格、成长、重要事迹,记住她说过的经典的话、经典的行为,要从中有所启示。

其次要有两本书垫底。实在读得少,课本熟悉了也行。比如我们如果把苏轼选入高、初中的诗文汇集在一块儿,就可以大致把握住了他的一生。再思索他的一生、他的诗文对我们当代人有什么启示。比如《前赤壁赋》,它实际上展示了苏轼拯救自我的一次努力。文章通过主客问答,最后说服自己虽遭贬斥但拥有了“山间之清风、江上之明月”,重新发现了自我的价值,于是“相与枕藉,不知东方之既白”。这对我们现代人应该也是具有相当大的启示意义的。如果实在都不熟悉,我劝你踏踏实实看几个电视专栏节目,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比如东方台的“可凡倾听”,一期一个人物,我们如果认认真真地看几期,记下了嘉宾的重要言论、重要事件特别是独特的细节,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理解、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考场上的新鲜素材。

同时,还要回顾、积贮至少三个生活细节,家庭一个、校园一个、社会一个。光记住这些感人的瞬间还不够,还需要反复玩味其中感人的“点”在哪里,揣摩触动你的原因,挖出其中包裹的核心价值(历史的、社会的、哲学的甚至是伦理的),反思自身与当下社会的麻木、无奈、缺失、困境及潜藏的危机,从而引出更深刻的东西来。比如,这几天我们守望着四川大地震的点点滴滴,被一个个细节感动着,但流泪之余、感慨之余,我们是不是思考得更深了一些?好在我们读到了这样的文章——

《朱少华: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

15日,汶川强震已进入第四天,德阳市东汽中学谭千秋老师的遗体被找到时,是“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的。通常灾难来临人会躲在课桌下,双手护头,而谭老师在那一瞬作出如此反应让人惊叹和感动。正是这个特殊的“姿势”令四名学生在他的身体和课桌的共同护卫下“死里逃生”。而在灾区,还涌现出了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故事。重庆市两个共有55名游客的旅游团队行进在距汶川50多公里处,地震到来,庞大的队伍在两名不足1米6的小女子的指挥下迅速集中到了公路边的平坝上。在倾盆大雨和大地的颤抖中,这支特殊的队伍互相扶持、互相鼓励。男人们找来一片塑料胶袋,拆开摊平顶在头上,大家围成一圈,女人和小孩在里面。走走停停5个多小时后,这支队伍终于见到了救援者。“一起活下去是唯一的信念,我们从彼此的依赖、信任、扶持中获取动力。”

许多在平常生活中难以见到的情景,也是我们苦苦追求的人性光辉,都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没有事先宣传提倡,也不可能进行发动,但老师舍命保护学生,幼儿园的阿姨牺牲自己护着孩子,年长的护着年幼的,男人保护女人,这在地震灾害到来之后几乎成为天经地义的规则,那么自然。而全国各地救助者的表现同样让人感动:全国各地踊跃捐款,献血者几乎把每一处血站“挤爆”;成都数百位“的哥”自发前往都江堰抢救伤员;南京一名约60岁的乞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脚上一双破烂的凉鞋,手中还拿着一个讨饭碗,却把乞讨来的一角两角零钱换成百元钞票塞进了募捐箱……这样感天动地的场景,在这场大灾难的背景下,发生在人们普遍感到社会“变冷了”的现实中。

近几年来,社会很多人都感到我们的道德在“滑坡”,人性变得自私。现在看来,这种感觉其实是被一些表象所蒙蔽了。我们的道德、我们的人性不仅没有缺失,还异常的丰富,异常的火热,它的蛰伏其实是在等待“时机”。而当社会最需要的时候,这种无限美好的品德和人性就会自然暴发出来,成为拯救生命、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现在这场灾难恰恰检验和诠释了这个规律。我们为在灾难中失去的同胞痛哭,同时也为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父老兄弟在灾害中涌现

出这么高尚的品格而欣慰,更为我们的道德和人性在这场灾害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考验而自豪和骄傲。

一次灾难就是一次人性的“涅??”,也是一次巨大的转变和进步。现在抗震救灾还在继续,我们还在和死神争分夺秒抢时间。在往后的日子里,必将还会发现并涌现出更多的人性光辉,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信心和勇气,有了这种精神、信心和勇气,我们必将战胜灾害,夺取抗震救灾的最后胜利。我们更希望在夺取抗震救灾最后胜利的时候,人们能擦干眼泪,把在这场灾难中暴发出来的人性光辉继续发扬,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不仅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更是我们每一个个体最迫切的需要。

最后推荐四个重要话题:

——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问题。包括:感恩、心理及身体健康、自我认识及其代际特征、教育及其影响、成长环境、理想信念等。比如“艳照门”事件的影响、早些年的“超女”。

——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到底该如何梳理?动物、植物伦理,科学的双刃剑,等等。2008春的雪灾,“手足口病”的流行,缅甸的风暴潮,四川“5·12”地震,甚至包括喧嚣一时的“华南虎”事件。

——传统文化的继承。首先要梳理的哪些是传统,传统中哪些需传承,哪些需要抛弃?以及作为载体的传统节日、书法、母语等的困境与发展。还有“国学热”、文化普及娱乐化(如“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因为婚外情”)等。甚至传统建筑如古老村落、历史街区的保护等话题都最好有自己的一些思考。

——“和谐”。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冲突下我们如何与异质文化、潮流文化、主流文化相处?这就是个“融入”的问题。姚明就把自己比喻成一粒沙,因为进入了NBA这片大海便被融合成了一滴水。他的话很精彩:“把一粒沙投入大海不等于把一滴水滴入沙漠,因为前者是融入,后者则是消失。”在我看来举办奥运、世博都应该是古老的中华民族主动“融入”世界的努力。除了外部和谐之外,还要关注内部和谐,要关注弱势群体、社会低层人的生存状态。向他们投去更多的眼光,也是净化你的心灵、提高你的精神境界的一条很好的路径。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2篇

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这必然会是一则充满励志色彩的“佳话”,构成佳话的各种反差元素都有:比如高中学历、下岗工、蹬三轮、博士生、复旦大学、古文字学泰斗。不过,佳话的生命力不在于传诵,而在于透过它,窥见这个社会的镜像。从这个意义而言,三轮车夫获读博士,更像是一张丰富的社会试纸。

首先,它检验了人心的接受度和开放度。放眼百年大学史,破格录取并不罕见,比如,连高中文凭都没有的何其芳,被北大考察后破格录取,终成一代著名诗人;历史学家吴晗,在考试中数学是零分,仍被清华破格录取。但在当下,破格却是颇为敏感的事情,公众狐疑且诟责。

其次,它检验了大学的自和独立性。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学破格仿佛是寻常事,除了学生被破格录取,老师也被破格任教,比如,梁漱溟没考取大学,不妨碍他当上北大哲学系教师,拍板者是校长蔡元培;沈从文更是连小学都没毕业,却执掌中国公学的教席,拍板者是校长胡适。“一无学位、二无论著”的陈寅恪名列清华“四大国学导师”,成为“教授中的教授”,也与清华破格有关。那个时代的大学之所以佳话频出,正在于大学比较具有独立性,具有自,不为权力所左右。或许可以说,一个不敢破格的大学不会是好大学。

再次,它检验了招录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没有公平、公开、公正,佳话便可能是假话,是欺世盗名。

最后,它检验了整个社会的“温度”和这个时代的“厚度”。有深入的研究并发表独立客观的观点,才是最神圣的。在这个逐利时代,还有多少人置名利如粪土?还有多少博士拒绝“鬻智干禄”?还有多少做学问的人在追求独立思考、观点客观?实际上,学人的浮躁、大学的功利化与整个社会的躁动息息相关、互为影响,如果一个学人汲汲于哗众取宠,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一些愿坐冷板凳的人,而是充满着喧哗与骚动,注定是贫血的,也是缺钙的。

“积微言细,自就鸿文”———从细微处积累,努力奋进,最终取得大成就,这是蔡伟的自勉。但我们不止把其当作一则佳话,而应该通过这个佳话,来检验人心、检验制度,检验时代体温,从而让类似的破格多一点,让陈旧的羁绊少一点;让大学的独立自主多一点,让暗箱操作少一点;让这个社会的沉潜多一点,躁动少一点。

热点二:九十周年

一些提法也有新意,为公众理解五四提供了一些新线索。比如陈平原说“五四”对于我们“既是历史,也是现实”,谢泳的“五四周期率”,孙郁的“合理的文化生态观”,林贤治说的“文学如同历史一样,是可以倒退的”等,都为人们温习五四精神提供了新角度。尤其许倬云访谈,在极简的篇幅里,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反思五四的路线图。相信他们的批判性思考会像一个助产师那样,带动更多人对五四真精神、真价值的追寻。五四之“新”,新思潮、新文学、新科学、新教育、新国民等,这与五四“除旧布新”的历史目标是一脉相承的。对于“新”与“旧”,五四有过多次争论,但当年多数人是把它们看作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不仅章士钊有“新旧调和”论,也提出过新旧“并存同进”论,认为“新旧之质性本非绝异”。张之洞过去有个说法,认为只要新不要旧,很容易落下“旧者因噎而食废,新者歧多而羊亡”的结果。

最新一期《半月谈》杂志曾发问:“五四”精神中,“德先生”在中国为何常常不及“赛先生”?为何科学、民主被一再提起,平等、自由被有意无意地遗忘?显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口号里,不仅包含“科学”和“民主”,也还包含“自由”与“平等”。这四个关键词成为现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正视近两百年来的中国历史,就不难发现,“五四”精神更包括一个在困境中求生的民族本应具有的、自强不息的内生力与自新力。所以,强调说:“让伟大的五四精神在振兴中华新的实践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青年者,国家之魂”。一个国家有着怎样的前途,关键在于青年对自己、对国家有着怎样的态度。毕竟,没有国家的前途就没有青年的前途,而国家的前途也离不开青年的前途。诚如温总理所言:科学、民主、爱国应该是我们纪念“五四”,牢牢记住并且应该发扬的精神和传统。故而,随“五四”而起的公共精神,近年来在不断成长的NGO、志愿者、有参与精神的网民、具备启蒙精神与公民意识的知识分子等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孕育出新的希望,展现着新的光明。

热点三:地震一周年

别把“5·12”搞成“周年庆”

这种纪念方式,既不能过于悲情地让大家重拾悲伤;也不该浮华到让人感觉是在消费悲伤;更不能以做政绩的心态,将悲伤变色变味。

什么才是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最好纪念?

在地震灾区的重建资金当中,有部分是全国各地民众的捐款,其中有些还是经济困难人士节衣缩食挤出的资金。如果北川县有关方面不将全国民众捐助的资金更多地用于灾区群众生活改善,而是不必要地建设形象工程与购买豪华车辆,则不但违背广大奉献爱心民众的心愿,而且还可能一定程度地挫伤民众的捐助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到其他需要捐助的地方与领域得到民众更大的支持,影响与妨碍各项慈善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以人权的名义,公开汶川大地震震亡者大名单

强调建立并公开震亡者名单,详实登记他们的性别、年龄、籍贯、身份等,并非为了争取什么权利,只是为了抵制无时不在的遗忘,实现更庄重的纪念。名字体现人权,名字就是悲欢离合,展现往昔的生活片断。由此,呈现他们生前的笑脸,察见那些已然破碎在五月的梦想,抚慰那些永远不能愈合的伤痛。在名单的帮助下,地震就不可能真的夺走那些同胞,因为他们留下了一世为人的凭据。

汶川地震一周年,怎样纪念我们的遇难同胞?

不是对于残酷的灾难背景下的真情和荣誉的宣传,因为人们的心理或许依旧还不能承受这份负担;不是对于灾后重建项目的展示,因为这本该就是工作者的职责,如此展示,难免有邀功的嫌疑;更不是聚堆的举行这样的研讨会,那样的招商会,因为这也应该是灾后重建过程中的系列工作,而不是在5月12日前后的“纪念形象项目”……

既然是纪念活动,笔者倒是觉得一味的宣传民族精神有失偏颇,虽然地震灾难已经过去一年了,但是人们依旧没有忘记在灾难中所暴露出来的生产质量安全问题;没有忘记那些孩子的死是因为学校教学楼质量的问题;更没有忘记对于存在着建筑质量安全企业问题的企业的核查、公布、惩戒、问责一直都没有良好的执行。借着纪念活动大张旗鼓之际,与其过多的宣传好人好事,不如好好的打击一下违法犯罪分子。

灾后重建和汶川的纪念,不是任人表演的“星光大道”,人们需要的是切切实实的灾后重建,而不是在这几天里的“应景项目”。

热点四:世博会中国馆

据悉,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位于世博会规划核心区,处于世博会园区浦东区域主入口的突出位置。规划中的中国馆由建筑面积为2万平方米的中国国家馆、3万平方米的中国地区馆以及3000平方米的港澳台馆三部分组成。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

中国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空间以南北向主轴统领,形成壮观的城市空间序列,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世博会期间,国家馆将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下,展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现出一幅伟大的中国城市文明图。地区馆将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提供展览场所,展示中国多民族的不同风采,以及全国各地的城市建设成就。世博会后,国家馆将成为中华历史文化艺术的展示基地,地区馆将转型为标准展览场馆,和世博会主题馆一起,作为举办各类展览和活动的场所,并与周边的世博建筑共同打造以会议、展览、活动等功能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业聚集区。

热点五:建国60周年 改革开放30周年

敲响那一排铜质的编钟,浑厚而清亮的左音右韵由远及近,穿越五千年悠悠岁月和五十三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我们以《诗经》关睢的歌喉;以屈原《橘颂》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梆子与鼓词唱您历史恢宏岁月的辉煌,唱响您壮丽的山河亮丽的风景。

我们以岳飞的一阕《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脊梁与骨气,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

我们以瞿秋白手中的那束野花;以身上的那份清贫;以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以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串脚印,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3篇

2009年高考作文时事素材:“躲猫猫”

2009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中国推迟中欧峰会

2009年高考作文最新分类素材详解

2009年高考精彩作文素材汇总1

2009年高考精彩作文素材汇总2

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素材:经典作文素材大全 故事类

2009年高考话题作文、材料作文预测10篇

2009年高考复习:语文作文排比句讲解及精彩语段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课标,高考语文作文,大作文,小作文

从2005年江西省首次尝试高考语文自主命题至今,高考语文作文经历了“风格各异”与“褒贬不一”的10年。从05、06年的话题作文,到07年的标题作文,再到08年的“书信作文”,到逐渐固定为“记叙文或议论文”。而当2011年新课标实施后首届高考,增加了以考查学生语言综合表达技能的语言综合运用题,俗称的“小作文”,届此江西省高考语文作文正式进入“一大一小”的“两条腿”走路时代。

一、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总体布局原则

笔者认为,江西省高考语文作文自2011年始,坚持坚持“大小多少,上下来去”的总体布局原则,也就是说,一方面,“大作文”与“小作文”二者要兼顾,即“大小多少”:“大作文”字数要求为“不少于700字”,分值为“50分”,目的在于考查考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和论证思辨能力。“小作文”字数要求为“不少于200字”,分值为“15分”,更加侧重对综合性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的考查。另一方面,“语言综合运用”题与大作文有明显的文体分工,又借助多项具体的表达要求为评卷的误差控制提供了有效操作依据,[1]这种开放中又有限制的“大小作文”的设置可以更加科学地区分和检测学生真实写作实力和综合表达素养,进一步增强试卷的效度、信度与区分度,提高作文的评测质量。这是首要和基础目的,即“下”限与“来”的目标。

二、高考语文“大”、“小”作文命题特点

1.“大作文”选题范围较广,“小作文”来源取材精。纵观11年到14年的“大作文”,有的是从教材中汲取素材(如11年的“君子三乐”),有的从生活感悟加工而成(如12年的议论文作文),有的是从日常学习中引申思考(如13年的“中学生三怕”、14年的“探究性学习”),但是都与语文教材、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试题原创性程度越来越大,反押题、防宿构功能越来越强。而对于“小作文”而言,在选题范围相对较小,主要体现为:以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本、代表人物、抒发感受以及描写场景。但是该题也秉持“紧扣教材,读写结合”的命题原则,题目化自教材,把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从课堂拓展延伸到考场。因此,对于“小作文”的复习准备要“依纲据本,回归教材,活用教材”。[2]

2.“大作文”要慎于释义,“小作文”应重于要求。“大作文”这些年都是固定的四大要求:议论文或记叙文的文体,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和不得抄袭、套作。因此,如何审题释义成为“大作文”得高分的关键。如13年的“三怕”,其实只要以自己或发生在自己身边或耳闻目睹的社会现象中“三怕”、“三不怕”或“三喜欢”为对象,记叙或议论,就可以较好写出作文,然而有些考生过度解读考题,或者套作,导致跑题偏题,言不及义。而“小作文”的要求则更为细致,大多为需要运用何种人称、修辞、句式、论说逻辑等。如12年的“鲁迅先生画像”,要求第二人称的肖像描写、运用比喻排比修辞、结构完整语句得体,其实一个要求就是一个得分点,只要按照要求“循规循矩”来就是成功的。

3.“大作文”是以最优考核为指向,“小作文”是以底线考核为目标。根据2014年江西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大作文”的考试要求分为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从审题立意、文体要求、内容、结构、文采等方面进行等级评价。即是说,“大作文”考查的是考生的综合写作能力,在从文中考生有一定的撰文空间,可扬长避短地寻得最优结果。而“小作文”就是在语言表达与写作方式上“故意”设置障碍的题目,它并不要求考生对语言表达能力的完全娴熟运用,而是侧重于是对考生运用基本句式、常用修辞方法、正确的汉字与标点规范等单项目技能综合起来描述一个场景、事物或人物的底线要求,如14年“描写春节场景”就是典型题例。

三、高考语文作文的应对措施

江西省高考语文的“大”、“小”作文设置,一方面极大降低了“套题”、“抄袭”的可能性,能检测出考试的真实写作水平;另一方面确实也让长期习惯于“一文定江山”的教师与考生带来诸多挑战。有学者就提出:“高考作文太注重文笔,而不太考查思维”,学生应学会“理智表达”拒绝“文艺腔”。[3]因而,面对两类作文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

1.对“三类”作文题类型进行理性分析,做好高考前规范性的课堂训练。根据2011-2014年的江西高考语文作文的考查,发现作文题类型与其他省份或全国卷都没有太大差别,都基本是以“社会时事型”、“文学作品型”、“理论观点型”[4]为主。当然,“小作文”多为“文学作品型”,如11年的“鲁迅先生画像”与13年的“先秦诸子介绍”等;“大作文”则无一例外都属于“理论观点型”。因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参照该分类,对学生进行“时政热点”评析、“文学作品”鉴赏以及“独立观点”论述等训练,注重平时语言表达素材与能力的积累锻炼,多进行规范性训练,防止出现一些辞藻浮华却内容空洞的作文。

2.对高考作文题基本考查点的充分把握,加强对学生语文基本功的锻炼培养。高考语文作文目的是在有限时间内考查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包括审题立意、谋篇布局、分析说理、遣词造句等,让考生以清晰务实的姿态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也就是古人作文章时强调的“有物有序”。因而,面对高考语文一大一小两篇作文。应事先严格遵照新课标语文标准与每年度高考语文大纲进行准备,着重提升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标点、字词、句式、修辞、人称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注重单项技能的训练,从小从微入手才可作出好文章。

基金项目:江西省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新课改视阈下的高考语文命题研究――以江西省高考语文自主命题试卷为例”阶段性成果(LO2013―039)

参考文献

[1] 于稳.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语文试卷[江西卷]阐析(上)[J].读写月报,2011(10):2-3.

[2] 高爱珍.新课标视阈下语文高考小作文命题特点及教学策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189-192.

[3] 温儒敏.用“理智表达”拒绝“文艺腔”[J].课堂内外:高中版,2012(5):2.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5篇

一、 全面、透彻、深入地了解语文高考的内容和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进行复习

近几年,安徽省语文高考的内容和特点相对比较稳定,变化不大。因此,刚进入高三,我就找出了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认真分析其内容和特点。纵观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其内容不外乎三个板块:语文基础知识、阅读和作文。这三个板块各有各的题型,各有各的特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点多且繁杂,覆盖面极其广泛。如果复习的时候不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做不到有的放矢,就会像大海捞针一般,徒劳无获。

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关于拼音、词汇等的考查题型主要是选择题,虽然不是很复杂,但要做到准确无误,也不太容易。复习时,除了要熟练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拼音、重点词语之外,平时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陌生的或者是有疑问的字词也要随时解决,最好的方法就是准备一个笔记本,把这些字词记录下来。这样,到高三复习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就能做到常记常新。另外,近年来高考对词语的考查,更加侧重于灵活运用,例如“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成语)使用正确(有误)的一项是”,或者是“用括号中的词语替代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恰当(不当)的一项是”等类型的题目。解答此类试题,除了要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正确辨析词语外,关键是要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我在平时阅读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读任何佳作,都反复斟酌其语言的运用,尤其是那些表述生动优美、含义隽永深刻的语句。久而久之,我也就深谙了其中的奥妙。文学文化常识也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它最能反映考生知识的丰富程度。对此,我们仅仅熟练掌握课本中出现的作家作品、文化常识是远远不够的,平时还要多接触博大浩渺的世界文化,加深对它们的了解也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其语言材料全部来自课外,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平时学习时不能局限于课本,而应该向课外延伸和发展。由此,有的同学就认为,既然高考考的都是课外的文章,就没有必要去重视课文的学习了,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俗话说,学以致用,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并非单纯地对其中的知识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学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些对我们理解和分析文章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在平时阅读时要注意做到两点:一是“广”,即阅读的范围广,最好能博览群书,各种体裁、风格和类型的作品都尽可能地多接触一些,哪怕是浏览一下也好,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二是“深”,就是在读的同时要认真品味,尽量挖掘出深刻的意蕴,尝试运用在课内学过的方法对所读文章加以理解、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我特别重视阅读课外的文章。一方面尽可能多的涉猎不同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名家名篇,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借鉴其写作技巧,以便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和写作当中。到了高三,尽管复习的时间越来越紧张,我也会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与高考阅读考查体裁相近的文章,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分析能力。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重头戏,作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从每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来看,作文题目推陈出新,千变万化,考生实在是难以捉摸。然而,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总能从历年真题中总结出一些规律。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一般有四种: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近几年以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居多。写作时,我们要以不变应万变,重点从审题、立意、选材、结构及语言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这样才能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当然,要做到这些,完全取决于我们平常的积累。作文不只是靠临场发挥,也不是突击复习就能写好的。我们只有打好写作的基础,做到胸中有丘壑,自然就下笔如有神了。我在高中学习阶段一直采用阅读借鉴与作文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第一,我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文学名著和不同文体的名家名篇,从中借鉴行之有效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并摘录一些优美、蕴含哲理的语段进行品读,归纳和整理关于高考的热点素材,以便自己在作文中加以运用。第二,作文训练采用自由练笔与规定题目相结合的方式。无论学习多么紧张,我都坚持每周写一篇文章,四种题型交替进行。同时,按照老师的布置,再写一篇规定作文,内容、体裁、字数等都有严格的限制。第三,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写作素材。比如细致观察,认真体悟,在生活中积淀素材;借助各种媒体,搜集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加以思考和评价;阅读课外书籍,写出自己的心得或感悟等等。进入高三总复习阶段,由于时间更加紧张,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复习其他科目,课外阅读和练笔的时间就不如以前那么充分了。我便在老师的指导下,针对四种作文命题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 针对高考语文试题的不同题型,系统梳理,找到自己的弱项,各个击破

近年来,安徽高考语文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比较固定,包括小阅读、文言文阅读、大阅读(现代文)、语言积累和运用、写作这几个部分。在进行高考第二轮复习时,我尝试根据不同题型的命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边做边想,尽量总结出解题的规律和方法技巧。这样,对不同的题型各个击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考冲刺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如果冲刺得好,可以使语文整体水平再上一个台阶。此时,我们不应再采用题海战术,而应把课本、学习笔记、以前做过的试卷及相关的复习资料,再仔细地看一遍,在脑子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我们要认真分析,找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实行定位突破。

总之,学习语文不只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全面、透彻地了解高考语文的特点,总结解题的规律和方法,有的放矢,各个击破。这样,方能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6篇

一、提纲统率法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是贯串全文的一根红线。文章的选材、结构、表达都是以主题为依据的。因此,我们抓住这一红线先列出一个写作提纲,在此基础上作文,自然就不会脱离或游离主题。我们可以先列出比较简单的标题(或段首观点)式提纲,如2010年高考语文江西卷一篇题为“找回童年”的作文,其主体结构是三大并行分述点――“找回童年的单纯与善良”“找回童年的好奇心”“找回童年的执著与专一”。我们也可以列出详细的要点式提纲,对材料进行筛选,从而较好地避免一味运用材料出现多个中心或主次不清的现象。

二、题目直陈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拟题的总原则是准、简、新、雅。“准”,放在了第一位。“准”,即准确,就是要一语中的,题目与主题要密切相关。尤其是议论文,更需要直接表述,不能含蓄蕴藉,“犹抱琵琶半遮面”。如201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作文,有学生拟题为“深阅读之美”“深浅结合,相得益彰”,这就直接揭示了文章主题。

三、篇首点题法

在文章的开头,或以运用原材料的方式,或以托物起兴的方式,或以缘事而发的方式引出文章的主题,或者是开门见山,直接陈述主题。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一篇题为“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的作文是这样开头的:“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漆黑的阴影里深情地守望,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只有在黑暗的人生阴影里抓着希望的尾巴走出的人,才能在光明的成功里嗅到诱人的芳香。”这个开头由两问一答构成,给人以新鲜感,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四、素材分析法

在使用素材时,要避开对素材的单纯引用或罗列,针对要证明的观点进行用时解读或用后分析,从而收到材料为主题服务,材料的分析彰显主题的效果。如201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一篇题为“‘留’与‘不留’”的作文中有这样两段文字:越王勾践被吴王所败,沦为马夫。他没有自刎没有投江,只是做了个似乎不够有气节的决定:甘为人奴。但他不是沉沦,而是给自己留下余地。因为留有余地,勾践演绎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传奇。大泽乡遇雨,众人不能按期到达指定地点。严刑苛法不容有违,法令当斩。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星火燎原,秦朝统治一夕覆灭。这是因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没有为人民留下生存的余地。这样,通过对素材的解读与分析,文章主题也就清晰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五、篇末明示法

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对事件进行评述,或揭示其意义,点出文章主题;或总结归纳,突出主题。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一篇题为“光与影的协奏曲”的作文的结尾:“我终于明白,月亮的美就在于其阴晴圆缺的变化,而人生的魅力就在于光与影协奏的和弦。我的人生不求完美,只求在光与影的协奏曲中唱出自己无悔的灵魂。”作者通过深入的论证、思考,在最后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并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当然,能够与开头的表达结合,做到首尾呼应,除了会使主题更加明确外,还会使得结构更加严谨。如2010年高考语文江苏卷一篇题为“绿色生活”的作文的开头:“红墙绿瓦,这样的房子在城市里怕快要绝迹了吧。在我居住的小城西北隅有这样一片房子,统一的如书上所说的‘钩心斗角’的屋檐,一样斑驳的墙壁,一样锈蚀的铁门。这样残败的屋子旁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一幢幢高耸入云的高层住宅区。”然后作者以对比的手法转入对身边“绿色生活”的表述。文章的结尾很精致,“依然用景仰的深情仰望高楼,依然用享受的姿态拥抱绿色生活”。这样不仅首尾呼应,而且使主题更为显豁。

六、要词点缀法

将包含主题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在文中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地点多次出现,以此来显示主题处处在、时时在的特点。这些要词包括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材料作文中提炼出的观点中的核心词等。如2010年高考语文天津卷一篇题为“用真纯氤氲周边的世界”的作文中,以“世外桃源”“我生活的世界”“梦寐以求的世界”“世界特有的黑色幽默”“真实的、常态的世界”等多角度、多方位、多方式地去表现话题中的核心词语“世界”。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7篇

点击查看高考语文作文常见三种“病症”分析与对策

点击查看2009年高考语文作文游记写作技巧(附范文)

点击查看提高2009年高考作文写作的15种技巧

点击查看09高考答疑:怎样写好高考作文?

点击查看高考作文提高技巧:布局谋篇的策略

点击查看高考作文制胜的十三点秘诀

点击查看写好高考作文开头的几条妙法

点击查看2009年高考必看:材料作文破译话题三步法

点击查看高考作文取得高分的“六步法”

点击查看高考作文如何与错字“躲猫猫”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考 语文复习 备考攻略

面对高考,每一个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育者,尤其是毕业班的老师对该如何备考都是绞尽脑汁,但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学生少走或不走弯路,取得优异的成绩。

凡事预则立,事情要想取得成效,必须首先做好计划,再有条不紊地展开,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自身的规律,学习也不例外。2013年的高考已经结束,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备战2014年的高考。下面我就过去一年的经历谈谈高三语文该如何备考。

一、熟悉大纲,有规可循

游戏有游戏的规则,这规则便是不可逾越的界线,只有我们熟悉游戏的规则,才更有把握在游戏中取胜。高考也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与范畴,只有我们把握了方向,才会少走或不走弯路。因此,教师在备考前必须首先熟悉《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以下均简称为《大纲》),通过解读《大纲》的相关内容,熟悉考点,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如《大纲》中明确了必考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我们可根据其难易、重点制定相应的复习时间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及写作相对于其他内容来说所占比例是相当大的,而且这些内容也是难以把握的,在时间安排上应有所偏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13年语文高考考查中“古诗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的内容是有所变化的,名篇名句的默写由过去的文言文22篇,诗词曲48首变为了文言文11篇,诗词曲22首,而且考查的篇目也发生了变化,文言文中只保留了原来的《劝学》、《师说》、《阿房宫赋》、《赤壁赋》4篇,诗词曲则只保留了《氓》、《蜀道难》、《登高》等8首。如果我们不能及时了解相关动态,就会走冤枉路。必考篇目的减少与变化,使得我们制订计划时应在时间上做出相应的调整,把76篇减为33篇必背篇目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其他内容的复习。譬如,我们可以多花时间在写作上,或文段阅读上。

《大纲》是高考备考中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犹如航船上的指南针,为此,我们在备考时应认真解读、熟悉相关内容,这样才有规可循,才能走最短的路到达目的地。

二、有的放矢,逐项攻破

熟悉《大纲》以后便是根据实际情况(学校的复习安排及学生的能力水平)制订相应的复习计划。如我们可以按照考卷中的相应题型复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先讲学生感兴趣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在制订计划时务必全面、周到,落实到位。

在制订计划时,我们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在高考语文考卷中,阅读与作文是重中之重,制订计划时我们必须把握好这个度。为了突出重点,有的老师也许会用整整两周、三周,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复习文段阅读或作文,但这往往会适得其反,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对此,我们可以穿插讲授这些内容,如进行古诗文阅读专题复习时,可以在某一节课上抽取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篇阅读,或用5分钟时间完成名篇名句的抽查,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课上用几分钟时间朗读一则新闻以便积累写作素材……当然,这一切必须有序进行,讲究科学性。

这样,专题复习可与其他练习同步进行,在有计划地攻破对应专题时又不冷落其他章节,以免使学生产生厌倦感、生疏感。

三、讲究方法,总结技巧

学习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高考备考中,我们不应也不能让学生猜题,何况高考不可能出现已经出现过的题目。为此,在高考复习中,我们更应注重方法与技巧的积累。

从考试来说,语文和数学、物理等学科没有多大区别。语文有属于自己的公式,这就是答题思路和模式。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是古诗文阅读还是其他文段阅读,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只要我们能用心发现。如选择题中病句一题,无论出题者怎样出题,病句的错因都离不开“四不、一成分、一结构”,只要认真揣摩,就总能找出错因,选出正确选项。再如主观题中,在回答时要做到有条理,问什么答什么,文段阅读题答题时必须回到原文找答题依据等。除此以外,还必须积累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用术语,这有利于提升语言表达及答题水平。

四、作文提升,重在积累

作文是高考语文中单项所占比例最重的,也是最能体现学生语文水平的内容。作文对于高中生来说,文体意识已经不成大问题,难就难在无话可说上。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一样,要想有话可说,就必须有“米”,而这“米”便是生活的积累。

正因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应放在平时有意进行。多留心身边的一事一物,多读报,多关注时事新闻……让学生多渠道地积累生活中的写作素材,便不愁无话可说了。对于任何一个素材,都应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加以理解,而不是仅仅从最常规的一个方面,否则很容易因无新意而无法让批改老师眼前一亮。作文素材的积累绝对不只是摘抄就可以的,而应该加入自己的想法。精华在线名师马昕老师说:“同学们一定要学会挖掘材料,将材料变为证明自己想法的有力证明。”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才是有个性的文章,自然会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以上只是我在语文备考中的感悟,高考语文备考工作是繁琐且深奥的,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语文学习更是充满奥妙的,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为高考而高考的层次上,更应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让它为我们的生活添彩。

参考文献:

[1]高考语文考试大纲.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命题路向 高中语文 作文教学 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反思与前瞻

诚如上述,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基本脉络包括命题形式、问题要求和相关的立意取向,通过研究相关的高考命题案例,高考命题的基本脉络主要由作文形式,文体要求和相关的情感表达构成。作文形式主要是指应该写就何种类型的作文,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都作为重要的命题形式,对语文教育事业发展起了直接影响。而文体要求侧重于文章的体裁,要求从议论文、抒情性散文和叙事文等多种文体中作出抉择,使得所选择的文体能够真正适应语文命题需要。然而,情感表达则侧重于作者的立意取向,不仅包括作者的正面立意,也包括了负面的生活情感,是正负两面情感上的表达。

基于上述基本脉络,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价值取向体现在如下几点:第一,积极顺应时展要求的生活性。高考语文作文命题也具有一定的生活性,主要是以实际生活中的相关案例为源,拟定出相关的作文命题,从而使得学生对社会层面的考虑和见解,能够通过高考作文来加以呈现。第二,高考作文命题方式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主要呈现在它对于题目的选定,并不受实际生活的限制,而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路径。第三,高中语文作文命题的综合性。综合性主要是指命题涉及到了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不仅关系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还关联到了近阶段的相关事宜,呈现出综合性整体特点。

2高考语文作文命题视域下作文教学基本症结

第一,语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语文基础知识是学习关键,基础知识好坏直接影响到语文学习能力高低。高中生基础能力相对薄弱,字音、字形、句式存在欠缺。错别字连篇、病句重重、语句表达的词不达意等问题较为严重,而这些自然会对作文水平好坏起到直接关联和影响。第二,情感传达相对欠缺。作文要求能够通过通顺的文字,真实传达自身实际情感,达到真情实意的具体标准。目前的作文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盲目地将生活重心压制于学业进步,使得他们对于实际生活事件并不关注,作文中所要求表述的个人想法和情感表达呈现出虚情假意。第三,案例选取缺乏生活。诚如上述,基于自身的全部重心落于学业进步,使得他们对课外读物的选取相对局限,不能找到有效素材来保障自身的实际文化内涵提升。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他们的案例选取和举证颇为局限,并不能真正地为他们的行文布置,带来直接有效的学习成果。

3基于高考命题路向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对策

3.1夯实基础,不断强化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首先,由于基础知识对学生的日常写作有着直接影响,我们应该根据高考命题实际路向做出科学有效评估,并通过加强学生基础建设,保证学生基础知识顺应学习需求。具体说来就是要强化基础知识储备,从字词落实做起,结合命题方向做出学科和类别划分,保障行文中没有过多的词不达意、错别字的现象。其次,要加强对病句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使病句数量有效降低,最终保证作文基础表达能力。

3.2把握方向,提高情感在写作中应用

作文是真实情感表达,行文过程中应加强学生情感应用,通过强化学生对命题方向确定,认定作文具体方向。根据实际发展情况从实际生活中找到对应模块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强化自身情感表达。通过写作基本方向的捕捉,从生活中获取相应的事例进行切身体验和感受,并尝试着将真实情感记录下来,通过相对准确、精致的字句,来具体描绘实际的内心情感。还应加强对情感类文体的尝试,通过不断地尝试提高情感应用领域自如性和灵活性。

3.3深入生活,扩大题材范围

一方面,学生基本素材局限导致实际学习能力欠缺。他们对于作文理解和表述存在偏差,通常有着深入的思想理解,无法从众多案例和事件中寻找出真正适应于的相关案例。教师应该进一步强化和扩大学生题材范围,通过学生接触的实际案例的增加,来促进他们可以得心应手地应用各类案例。另一方面,要实验批改结合的方针,营造师生交流与合作平台。出于软件和硬件设施的局限,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并不充足,因此,师生应该联合起来,对作文命题的发展路向做出系统的分析和解读,通过有效的师生交流与合作平台,来建立起良好的友好互动关系。师生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彼此交流各自对题目的见解和行文思路,从而寻找出各自的优缺点。与此同时,对于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相应问题,教师也应该及时指正使得两者的问题可以得到充分的展现和解决,最终促进学生的作文能力的有效提升和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 肖克威.从高考作文命题变化来思考作文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范文第10篇

一、目前高考语文复习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错误做法

从目前复习现状来看,各地普遍存在重视复习资料而轻视教材课本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基本上是考课外的知识,重在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只要用好复习资料,读不读课本关系不大。很多地方的高考复习,也往往会走进一些误区:(1)片面追求课外知识及课外练习而丢弃课本;(2)所做的课外迎考试题与课内知识脱节;(3)重视重复练习而轻视课本阅读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课文不重视,甚至到了高三复习阶段,为了节省时间去进行系统复习,连高中必修选修课本也忽略甚至完全抛弃;有的也只是蜻蜓点水地过一遍,没有深入复习阅读课本,或者复习了却没有抓落实,及时检查巩固不到位;还有的只一味地做大量的强化训练题,模拟试题、仿真题、压轴题满天飞,结果昏头转向,备考复习效果差。

二、高考真题和教材课本的密切关系

高考语文试题很具有导向性,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与课文结合紧密。从高考的语基、阅读、语言综合运用、作文等题目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试题与教材的结合点,即“试题在课外,答案在课内”。下面以近几年江西高考语文卷为例说明高考卷和教材的紧密联系。

1.(2013年江西卷第14题)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这道诗歌鉴赏题考查考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下面几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考查课本:(1)“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活用了课本上的两个典故,它们分别出自《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文和必修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一文。(2)“兰”“蕙”“菊”这三个意象在必修2屈原的《离骚》和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湘夫人》一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离骚》中涉及的是“兰”“蕙”这两个意象,课文“既替余以蕙兮”有“蕙”的意象,课文注解为:“蕙,香草名,也叫‘薰草’,俗名‘佩兰’。……蕙,揽,比喻高尚的德行。”“兰”的意象在屈原《湘夫人》一文中,原文为:“疏石兰兮为芳”,又有注解:石兰,香草名。至于“菊”的意象在课文中例证很多,必修5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就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菊”因为纯洁脱俗,备受陶渊明的钟情。2012年江西诗歌鉴赏题考了“杨柳”“飞絮”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在课文多处有明显的痕迹,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就有“杨柳岸,晓风残月”之句,表达的是离别思念之情。(3)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是必修4重点介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词风格沉雄豪壮,善于活用典故,熟悉了辛弃疾,对阅读理解他的作品很有帮助。

2.从2011年开始,江西高考的古诗文默写就明确规定只默写课本上要求背诵的古代诗歌散文,这本身就是重视教材,回归课本的指挥棒。

3.大阅读选取了黄永玉的散文《平常的沈从文》。考生阅读这篇散文应该顺风顺水,因为沈从文的文章风格,他的为人幽默风趣,以及他卓越的才华和从容潇洒的人生态度,我们在高中语文必修5拜读他的《边城》时就已经熟稔了。这是高考题要求我们重视课本中名家名篇的一个导向。

4.语言综合运用题更明显。以2013年江西高考语言综合运用题为证: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这道题,直接考查考生对选修课本的掌握程度,可谓“明目张胆”地高举了回归课本的旗帜,导向明显,不能忽视。

5.江西卷客观选择题中,每年都鲜明地体现回归课本的导向,特别是字音字形题,相当一部分内容是来自课本的注解。

如:2012年的字音题:

谥(shì)号 熟稔(rěn) 青荇(xìng) 锱(zī)铢必较

整饬(chì) 优渥(wò) 监生(jiàn) 执拗(niù)

2013年的字音题:

蟊(máo)贼 湍(tuān)急 模棱(léng)两可

载(zài)体 涔(cén)涔 愠(yùn)色

畏葸(xǐ) 殒身不恤(xù)

字形题:回溯 皇天后土 影碟 残羹冷炙 金碧辉煌 城阙 编纂 恻隐

6.文言文的考查和课本结合很紧密。每年的文言文考题选文在教材外,但考查的知识点都在教材内,答案也在教材上可以找到。如2012年江西高考文言文就考了“给、劳、胜、籍”,2013年考了“从事、工、质、昏”等实词,这些实词在课文中都能找到影子。文言文的复习,要回归到教材课文的梳理上来,回归到课本常用实词、虚词、句式的归纳整理上来。

三、高考语文复习回归教材、重视课本的有效方法

1.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一步到位,态度上回归本位。高考语文复习从一开始就要在思想上有回归课本的强烈意识,制定周密的复习计划,把课本的复习纳入高考语文三轮复习的全过程,采取双轨并行的复习路线,即一条线选择利用复习资料根据高考题型进行系统复习,另一条线回归课本,有计划地复习课本,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培养阅读能力。语文高考要求考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必然要抓纲务本,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主要依据。因为大纲是老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依据,是语文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课本是联系教、学、考的纽带,是训练并形成各种能力的重要凭借。脱离大纲、架空课本复习,如同无水之源,是绝对不利于掌握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

2.充分保证语文复习时课本的复习时间不落空。具体做法是第一轮复习每节课安排20分钟时间复习课本,对必修选修的九册课本进行全面的系统复习,不留死角,根据体裁的不同归纳整理,分门别类,有条理地积累知识,夯实基础,培养能力。第二轮复习还要每节课安排时间再提炼课本,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比如把课本中《过秦论》《阿房宫赋》《六国论》三篇课文比较阅读,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和《归去来兮辞》一起理解,积累实词虚词名句,提炼作者的不同观点,培养阅读能力。

3.利用课本积累基础知识,夯实基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第一板块是对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这是一个难点,没有对课本的复习掌握,没有时间的投入,没有一个稳定的牢固的记忆,基础就夯不实。落实就是生命,该记的要记牢,考试才有源头活水,如字音、字形,如成语的积累,近义词的辨析,文言实词的记忆。尽管表面上默写题就8分,但这是基本分,大家都应能得到的分数,得不到就太遗憾了。字音、字形、熟语、近义词的复习一定要利用课本。我们的做法是,利用优秀的学生分别按必修1到必修5再到选修课本的顺序提炼概括字音、字形、熟语、近义词,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根据复习课本的进度去识记巩固,然后定时听写。这种训练表面看是为了解决语文基础知识这几道题,实际上是争取语文考试成绩优良的基础。

4.作文素材的提取离不开教材,课本是获取高考作文的丰富素材库。高考改卷老师最喜欢的素材,一是从课本上精心挖掘出来的人、事、物,一是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时鲜素材。历年的高考作文题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语文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这里涵盖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学名著,涌现了一大批的文化巨匠,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生动的素材。同学们在写作时总是感到素材太少,从而导致“言之无文”。其实,我们的课本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同学们如果能灵活运用好我们课文中的素材,定能克服作文应试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也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

5.重视诵读教材中的名篇名段,借此来提高阅读能力。语文高考概括起来就考查考生三方面的能力:语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对各类文章的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培养的根本在课本。语文教材中的各类文章是经过专家们精心挑选的经典作品,是我们阅读的优秀范本,这里体裁齐全,流派多样,写作手法万般,涵盖了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复习中,要注意回归课本,即对课文中优秀篇章文段的思想主题、艺术技巧、结构思路等都要很好地把握,并要针对性地设计较典型的迁移训练以提高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语文高考“万变不离其宗”,“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高三复习强化训练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激活教材是提升高考成绩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上一篇:创新作文素材范文 下一篇:脱贫攻坚作文素材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