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2 18:45:28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205-02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和保证。法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必然要求学生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以适应当前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治社会的需求。因此,加强法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法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它是法学实践教学发展的需要,是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学校与司法实践互动的需要。

1建设法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意义

(1)是学校实现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明确提出了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把法学教育的重点强调为两个方面,即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要实现这一目标和要求,高等学校法学教育必须重视法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从建立之初就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当格外重视学生实务能力的培训,而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规划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可靠的保障。

(2)促进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完善。

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现了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结合。随着将毕业实习纳入本科教学计划,作为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实习也称为专业实习,由过去毕业实习只是使学生了解司法程序和法律操作,到专业实习旨在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训练法律能力,并强化专业思维和职业伦理修养,极大地强化了实践教学在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功能。同时根据法学教育规律提出并论证了实践教学在法学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将实习作为一个孤立的教学单元或环节,而是将其视为法学本科教学的有机部分和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

(3)促进学生司法实践能力的提高。

法学专业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司法实践的桥梁。因此,建立一批比较稳定的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将为学生迅速将法学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法学实践能力提供了可靠的平台,而且也有利于锻炼和增强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习同学们真正进入到实务工作中去,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实务工作能力,同时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对将来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有一个实质性的了解。而且可以让他们重新认识理论知识学习的必要性。

(4)有利于缓解学生就业压力。

学生通过法学校外实习基地这一平台可能对自己将来的就业获得机会。学生在实习基地的优异表现,给实习基地单位如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实习基地也有用人需求,那么实习基地单位和毕业生可以进行双向选择,最终把实习基地变为就业基地。

2法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管理缺乏科学性。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缺乏规范性,很多法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多半是流于形式,往往就是签一份协议书,挂一块牌子了事,至于双方如何去规范建设、如何去规范管理、如何选派指导教师和带队教师等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划,后续建设工作严重滞后。甚至出现学校与学院间管理脱节、管理人员频繁更换、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在实习基地的管理上没有相对科学、合理的方法,这导致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混乱,影响实习质量。

(2)师资力量不强,指导教师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众多高校并不缺少法学理论课教师,但较为缺乏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指导教师,绝大数教师不太熟悉法律实务。法学实践指导教师需要同时具备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既能精通理论,又能热练、规范地进行法律执业,但现阶段符合上述要求的教师较为短缺。在实践教学队伍建设方面,为节约教学成本,高校较少设置专职的法学实践教学岗位,多采取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兼任的方式,即使有部分高校设立了专职的法学实践教学岗位,但相关人员的实务能力也不强,很难完成专业的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在人员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足,加之未能科学地计算实践教师工作量,容易打击实践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缺乏有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佳的后果。

(3)学校与实习基地单位间缺乏互动,合作单位参与积极性不高。

目前,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学生单方面实习,内容比较单一,没有互动。在法学校外实习基地共建过程中,虽然合作双方关系较为友好,相关合作单位也能给予一定关心与支持,大多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但有的协议过于简短,双方权利义务不够清楚、明确,缺乏长效的互利共赢机制;有的则完全流于形式,合作单位参与建设积极性不高,没有全面实施签订的合作协议。相较于重点大学,独立学院在这方面比较薄弱,无论是资金优势还是学术优势都不具备。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仅仅依靠领导、专业教师和合作单位相关人士的个人情宜来维系,一旦发生人员更换,实习基地便难以为继同,从而严重影响实习教学基地的稳定性。

(4)法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实习基地尤其是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的财力支持,因为实习基地需要相关的办公场所、设备、生活设施和管理费用等,特别是在离学校较远的地区实习,学生的住宿、就餐等都是必须解决的问题,独立学院学生实习经费和基地建设经费更是显得捉襟见肘,而合作共建单位一般为财政拔款单位,缺乏专项建设资金,对实习基地建设在经费上支持也较为有限。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就无法保障学生正常的实习,其实习效果就大受影响。同时,经费投入不足也不利于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合作的稳定性。

(5)实习时间的安排不尽合理。

实习时间设置也有待改善,实习时间过度集中,接收单位不堪重负,因此不愿意多次接收实习生,而且大多数学校安排的实习周期较短,实习生往往刚进入角色,实习时间就已结束,而一个完整的法律程序的进行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大部分法学院将毕业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但这一时间正好同毕业生找工作、考研、司考时间相冲突。许多同学往往利用实习的时间找工作或是复习考研、司考,毕业实习敷衍了事,甚至存在“虚假实习”的现象,这样根本无法保证实习教学质量。

3法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创新研究

(1)严格法学专业实习基地管理。

实习基地的管理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目的和效果的实现。首先,校外实习基地的管理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很具体、细致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学校应该有相应的结构和岗位来承担。一般来讲,这项工作可以作为一个岗位来管理,必须有专人负责。其次,要制定一套健全、切时可行的实习基地规章制度,为实习工作和基地建设的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并督促落实。最后,学校要加强和实习单位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学生实习时这些规章制度能得到实习单位的支持,保障实习每一环节的顺畅。

(2)重视与校外实习基地关系的良性运行。

在校外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和合作单位应该努力探求双方利益的共同点。法律院校教师的法学理论功底深厚的优势和法律实务部门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实务经验丰富的优势应该互相弥补。对于大部分的独立学院来说,不存在这样的资源优势,无法为合作单位提供很好的帮助和支持,相对于知名高校,一般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但是独立学院也存在一定的优势,就是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对于大量需要实习生的律师事务所等实习单位,我们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更多的关注。针对独立学院来说,可以采用一些新型方式,如请离校近的实习单位法院把一些简单的案件放到学校模拟法庭开庭,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法庭审判,这和同学们自己所组织的模拟法庭有实质上的区别。通过真实庭审的观摩,同学们对审判的程序、法律的权威性等都会有更加深刻地人体会,同时这也为法院进行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提供了机会;或者聘请合作单位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为学生作实务专题报告,参加学生毕业论文答辩;也可以让实践基地的工作人员承担一部分实务性课程,由专任教师和实践基地客座教授相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

(3)重视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实践性教学任务的完成。

法学实践性教学工作要求指导教师即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要有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一般说来本校教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实践经验较缺乏,学校应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锻炼的机会。二是从合作共建单位聘请学历层次较高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本校的兼职指导教师。这些人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和高超的司法技巧,不仅能够指导学生进行实习,而且还可以向本校教师传授实践经验和对实习教学基地建设提供有力帮助。目前独立学院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的情况,对本校法学教师进行实践环节的专门培养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最可行的途径是直接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法官、检察官、律师作为本校的兼职指导教师,但从学校的长远利益来看,应当将培养自己的“双师型”教师作为重要的工作计划。

(4)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

在强调基地实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校内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进入检察院、法学和律师事务所实习之初,因为校内实践活动的效果没有实现,一部分同学对基本的审理程序完全不了解,不能胜任法律文书的书写,相应的实体法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这些同学大约得经过二个多月的时间才能进入实务状况。反之,那些在学校积极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服务的同学不论是在审理程序、法律文书的书写以及实体法的运用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他们能主动顺利地进入司法程序,实习结束时收获往往比较大,也能得到实习单位老师的肯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应当将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部分结合起来。

(5)合理安排实习教学时间。

法学专业本科实践性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案例教学、社会调查、法律咨询、模拟法庭、毕业实习、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等。应根据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精心设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习时间。首先,为防止“虚假实习”现象,在安排学生实习时,应尽可能避开与学生司考、考研、找工作等相冲突,有些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安排在寒暑假进行。其次,因法学校外实习基地主要集中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中心等,这些单位往往容量有限,一次安排的学生不宜太多,因此在在时间和人数安排应尽可能分散,否则接收单位会不堪重负。再者,应适当延长毕业实习时间,鉴于法务工作的特殊性,如果实习生要完整地参与一到两个案件的全过程,一般需要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建议毕业实习的时间保证在三个月以上。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学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Si Xuexia

(榆林学院政法学院,榆林 719000)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ulin College,Yulin 719000,China)

摘要: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然而长久以来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课程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应当大力加强实践性课程的研究,特别是构建一个科学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使其与法学理论性课程相辅相承,共同推动我国法学本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Abstract: The legal science is a very strong social science; however, for long time the legal science education's practical curriculum actually has not been took seriously. Therefore, we must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the practical curriculum vigorously, specially construct a scientific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cause it auxiliary to the legal science theoretical curriculum, impel the comprehensive enhancement of China's legal science undergraduate course quality of teaching together.

关键词: 法学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体系

Key words: legal science education;practice teaching;teaching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191-02

0引言

法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渗透于法学教学的整个过程。实践教学作为完成法学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途径,既可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同时又有利于训练法学专业思维、强化法律职业伦理修养,更有利于提高和锻炼法律专业应用能力,因此是高素质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在此意义上,法学实践教学的质量决定了法学本科教育的质量,实践性课程开展和实施的好坏成为衡量法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

进入20世纪末期,法学教育开始致力于培养法律职业共同体,或者称之为法律人的培养,而我国法学实践教学的发展与社会需要和法学人才培养目标存在差距,影响到法学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这是更为重要的。[1]根据这一前提,我国高等法学教育把培养具有系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因此加强对我国高校实践教学的研究,探索一种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法学本科教育必须思考和面对的现实问题。

1现状分析

经过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法学教育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特别是引进和开设了一些实践性课程,如律师实务、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及法庭论辩等课程,从形式上丰富了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实践。但是总体来说,实践性课程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难以满足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的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现阶段,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科学虽然实践性课程是法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却普遍极低,其重要地位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为了能具体说明问题,笔者以自己所在的榆林学院进行分析:除了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我校还开设了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法庭论辩、律师实务等实践性课程,这些实践性法律课程的总学分约占整个应修学分的6%左右,比例依然比较低。可见,实践性课程在法学课程体系中的独立主体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

1.2 教学内容单一绝大部分院校只是在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学年,以集中实践的形式安排实践性课程,主要是司法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部分师资条件好的学校,除了司法实习和论文之外,还将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加了进来,但总量还是很少。由于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而言,主要的实践性法律课程就是专业实习。虽然模拟法庭这门课程也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毕竟真实性不强,带有很多表演性质。以笔者所在的榆林学院为例,我院法学专业开设模拟法庭课程,并且一些专业课程本身也有模拟法庭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但因角色有限的原因,参加的学生人数和次数均受到一定限制,为了使模拟法庭活动取得较好的示范效果,组织该活动时学生在事前往往进行有针对性的演练,这导致模拟法庭模拟性较强,难以发挥模拟法庭应有的训练作用。可见,丰富法学实践性课程的内容,对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法学人才至关重要。

1.3 质量控制缺失法学实践性课程的灵活性为课程的质量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旦监管不严,极易流于形式。比如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主要是学生们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过程,很少实际进行大量的调研。集中几个月的专业实习,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体验案件的处理,但法院、检察院的工作都有严格的要求,实习的学生们大多只负责装订案卷、随同取证、庭审旁听等事务性的工作,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极易使得专业实习流于形式。一些法学院校也对专业实习重视不够,不集中安排学生实习,而是让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没有老师必要的指导和监督,有些要复习考研,有些则联系工作,这些学生只实习很短时间,甚至根本不实习,最后找一个单位出具一份实习证明草草了事,想要达到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根本无从实现。

1.4 各高校对实践教学的投入严重不足这种投入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人力、财力和基地建设等方面上。人力投入的不足一是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严重不足,能够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法学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二是实践教学没有设置专门岗位和管理人员具体负责。财力投入缺乏是各高校对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各高校基地建设数量过少或者范围过窄,远远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2法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影响我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因而为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有必要改变实践教学的现状,拓宽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渠道,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构建法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2.1 推进“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的组织、讲解、启发,让学生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提炼其从事法律实务的技能,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上运用的优越性非常明显:在课堂上讲述和课堂上讨论是面对全体学生,学生的参与面较大;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讲述、分析而指出相关法律规定和法学理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案例教学法有教师讲解、答疑,学生讨论、辩论,可以迅速形成活跃的气氛,学生置身于这样氛围中极易激发创造力,实现学习与创新的结合等等。多年的实践证实,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和效果的提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具备较强的理论素质,要有法律实务的经验,要能够结合法学的理论前沿,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要能够从案例的讨论与分析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引导,要能够对课程做出合理设计等。此外案例教学法优越性的发挥若能配合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改教师口授为电化演示,声光影并用,教学效果必定会更加显著

2.2 发挥模拟法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模拟法庭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将学生控制在既有的事实框架下,以模仿的身份扮演特定的角色,完成法庭审理的全过程,是实践性教学较有成效的方法之一。模拟法庭的教学实施,首先要选好案例,案例应当是选择典型性与关联性结合的,要与教学进度相一致,要便于学生理解并留有充分发挥的空间。其次,模拟法庭的情景应真实,现场应与真实法庭相仿,审判场所、国徽、人员服装、多媒体投影的现场使用,让学生置身于真情实感中。最后,教师的指导是关键,教师的指导一定要到位,要根据需要对准备阶段、预演阶段、庭审阶段给予充分的指导,要能从程序上实体上提出意见,要对学生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纠正,以保证模拟法庭较高的质量。模拟法庭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师学生的互动结合,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增长与实践经验的结合,学生可以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不同角度对法律的不同理解和认知,在法律程式的简单再现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3 规范和完善专业实习制度,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专业实习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是法学教育所采用的最普遍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近年来,由于学生就业市场化、严峻的就业形势、法学院系重视不够及学生考研、找工作等自身原因,导致专业实习在时间安排上、整体组织、维持实习正常秩序和兼顾学生个人利益的平衡等问题上面临重重困难,实习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真正发挥专业实习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我们首先应在思想上予以高度重视,本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宗旨,制定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实习方案等相关制度,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该环节的组织实施,将实习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实习单位对实习效果应有客观的评价,应对存在问题有改进和完善的意见,学校根据实习单位的评价结合学生的表现确定学生的实习成绩,逐步完善专业实习制度。另外,应以契约方式,与司法实务部门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创建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以上措施,提高专业实习的质量,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实习的实践教育功能。

2.4 实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师资保障目前我国从事法学教育的教师大多缺少司法实践经验,其讲授多是照本宣科,“在西方不少大学法学院的院长、教授都有过担任政府官员、法官、检察官、律师的经历,他们把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一道传给了学生。而我们中国法学院的院长、教授中有过官员、法官、律师、检察官经历的实在为数不多,他们大都是从高中进大学,然后留校任教,这种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深入了解实际,不可能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经验” [2]。因此应尽快改变法学教师理论功底深,而实践经验少的状况,这就要求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兼职律师工作或到法院、检察院挂职锻炼,积累办案经验,以便于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处理实务中的各种法律问题。为此,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情况下,应聘请实务部门中有实践经验又懂教学的法律工作者来校任教,训练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和提高法律技能。

总之,通过对法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摸索和改革,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复合型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努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济.注重质量注重教学注重教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5.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 民族地区 法学教育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083-05

[作者简介]阮丽娟,田开友,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随着法学专业在我国高校的蓬勃发展,民族地区高校(本文所称的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是指建在民族地区的普通高等综合性大学,而非学院,也非单纯的民族院校;所谓民族院校是指包括中央民族大学在内的13所普通民族高等院校)日益成为法学专业办学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担负起了民族地区法学人才培养的重任。从我国目前的专业招生情况看,少数民族主要聚集地区的一些重要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开办了法学专业。由于区域劣势和基础弱势,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建设基本上是在复制和模仿中东部地区重点大学法学专业的内容和形式。在经历了简单的模仿与复制阶段之后,如何建设“特色鲜明”的法学专业便成为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基于此,研究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如何选择有效的路径构建特色法学专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科学定位:确立适应新形势的法学专业建设目标

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要构建具有特色的法学专业,首先要确立其建设的目标,也就是法学专业的办学定位问题。一般来讲,办学定位是一所学校办学方向、角色定位、特色所在的办学理想和价值追求,其作用为规范、约束和自我评估办学行为,以提高办学能力和纠正办学实践中的失误。高校办学定位的形成主要源于三种需要,即国家高等教育布局的战略需要,高校所在地域、归属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自身突显其办学精神的表达需要。与那些为了国家重大战略而设置、办学实力雄厚、渊源久远的高校相比,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着重关注国家发展中的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社会经济问题,应树立起服务地方、面向民族、扎根基层的办学理念。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建设法学专业时应将服务民族地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作为建设目标。

吉首大学是一所办在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武陵山片区的民族贫困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其法学专业创设于1996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普通全日制专科生。2000年,开始招收普通全日制法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法学专业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同年获准开办法学理论硕士点。2011年,该专业被确定为校“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尽管该专业为湘西地区培养了近千名的法律专业人才,但由于长时间定位不明确,痛失了许多发展壮大的机会。因此,考虑到地方性、民族性和区域性的需要,吉首大学法学专业的建设目标应定位为:立足于西部民族地区,为武陵山片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法治服务,建设成为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武陵山片区法学教育、研究与服务中心。

二、汇聚内外力量开放办学:化解法学专业建设的区位基础弱势

从我国高校整体布局来看,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大多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与中东部相比,民族地区办学经济资源极其短缺,而且民族地区高校在长期办学中普遍养成的等待国家援助、依靠上级拨款、索要扶贫资助的“等靠要”被动办学思想十分严重,很少主动去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也不太关心学校已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为此,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化解民族地区地方性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建设的区域劣势与基础弱势。

(一)借助外力,打破封闭办学的格局

1.通过与支援高校的合作,实现教学、科研、师资与管理资源的共享,进而推动法学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教育部早在2001年就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计划”,各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目前都已成为重点大学对口支援或共建单位。那么,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法学专业建设就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国家政策,开展与支援高校的深度合作,在法学专业建设尤其是法学教学课程、科研平台、联合招生以及师资培训上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支援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向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开放与共享,以优化民族地区地方性高校法学专业的结构。

2.深化“学校+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利用地方社会资源。地方高校对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地方高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地方社会资源的有力支持。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打破高校作为单一教育主体的常规,将高校、实务部门教育资源有效系统地融合起来。根据教育部、中央政法委联合颁发的《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若干意见》)的要求,为培养高质量的法律人才,高校与实务部门应建立起常态化、规范化的“高校+实务部门”的联合培养机制和运行模式。此种联合培养机制体现的是高校与实务部门共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开发优质教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深度拓展“学院与司法部门共建”、“学院与企业共建”、“学院与政府部门共建”等社会合作教学模式。这既能促进学校法学专业的发展,又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乃“双赢”的结果。

(二)依托校内资源,加强以法学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共建共享

为实现服务地方建设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加强法学专业与其他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专业的互动合作,整合多层次开放式办学资源,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吉首大学法学专业建设在化解区域基础弱势方面,应与湘西州、张家界、怀化及其他周边地区的司法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实务部门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探索与法律实务部门密切合作的培养机制。应充分利用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和湖南师大等对口支援单位的法学资源,以及与体育学、管理学、产业经济学、民族学、哲学、医学等专业建立共同申报课题、互派教师定期开展学术讲座等机制,鼓励教师进行跨学科交叉问题的研究。

三、面向西部基层:克服法学专业人才的竞争劣势

截止到2007年,我国共有927个普通高校(含独立学院和分校)开设了本专科法学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的42%。2010年招收法学本科学生486750人,专科209995人,法学硕士生25801人,法学博士3529人,法学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达到7.7万人。与法学教育迅猛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学专业毕业生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就业率。从2002年开始,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即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当年在全国214个学科专业中,法学专业就业率排在187位,2005年则成了倒数第一,此后一直名列榜尾。而另一番图景是: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的民族地区法律职业人才十分短缺,法官、检察官、律师断层现象比较严重。例如,截止2007年,青海全省法院有58%的法官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西宁和海东地区,青南地区仅占17%,其中还有87%的基层法院法官人数仅为3~4人。到2007年底,贵州全省1500名律师中,仅贵阳市就有700余人,占全省律师人数的一半。更令人惊讶的是,目前贵州全省有6个县没有一名律师,有36个县的律师事务所没有达到“三人一所”的法定要求。新疆自治区2002年有法律职业从业者13000余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6.7%。其中,全区5400名法官当中大专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有4231人,占78.1%;全区6000余名检察官当中,大中专文化程度的3864人,占64.8%;全区1600多名律师当中,大专文化的1183人,占74%。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法律人才紧缺和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非常困难的局面并存。

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化高等法学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法律人才培养质量,《若干意见》中倡导将卓越法律人才实行分类培养,即应用型与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涉外法律人才和西部基层法律人才三种培养模式。其中,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适应多样化法律职业要求,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化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法律实务技能培养,提高学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促进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的深度衔接。因而,此种人才的培养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及国家对外开放的需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的突破口。在该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是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和维护国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为适应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需要,结合政法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下所培养的是一批具有奉献精神、较强实践能力,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基层法律人才。

基于此,考虑到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欠缺、国家投入少、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高、地处偏远区域等因素,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法学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选择西部基层应用型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指引下,民族地区高校(综合性大学)应尽可能将培养的法律人才留在民族地区和西部基层。这样既可以化解法律人才因供大于求造成的法科生就业压力大和西部基层、西部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紧缺的矛盾,又可以较好地解决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脱节的问题。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建设应当考虑契合民族地区和西部基层的社会需求,培养过程中应对各个培养环节进行特色设计,并副之以正确的就业政策引导,以保证培养的法科生真正为西部基层和民族地区的社会所需求,真正符合西部基层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扭转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专业人才的竞争劣势。

四、苦练内功:合理选择法学专业建设措施

要想实现上述法学专业建设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还应苦练内功,选择合理的措施建设法学专业。

(一)采取合理的人才培养措施

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法学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课程体系划分为人文素质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等4个课程模块。人文素质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及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通过精简、整合等方式对原法学专业16门主干课进行整体优化,重点突出三大实体法以及三大程序法的教学,增设“民族法学”、“民族法律政策与公共治理”、“区域法治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等特色课程。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旨在使学生获得扎实的基本技能,应开设“社会调查方法”、“法律诊所”、“司法实务”、“政府法务”、“非诉讼程序(ADR)”等实践实训课程。社会管理创新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法律实践和社会管理实践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可开设“法律实务与社会管理创新”、“民族地区危机管理”、“跨区域公共治理”等特色课程。

2.变革培养环节。针对4年制法学本科教育(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涉及的法学专业建设只讨论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可按照“2.5+0.5+0.5+0.5”模式实施。前5个学期为人文素质课和专业课实施阶段,第6个学期为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职业技能课程和社会管理创新课程教学的阶段,第7个学期为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教学阶段,第8个学期为在联合培养单位进行岗位实践教学阶段(含毕业设计)。

3.革新教学方法。为落实西部基层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目标,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线”,大力推广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方法、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诊所教学法、讨论法、发现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特别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的兴趣,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借鉴国外法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素质教育、职业素养提高和实践环节(能力的培养)等优点,全面革新实践实训环节,突出法务实践实训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这是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法律职业人才的关键举措。在校内,学生通过模拟法庭演练、法律实务等课程完成基础技能培训,然后进入法律诊所直接从事法律实务。在校外,实施“专业实习+岗位实习”的法务实践实训模式。其中,在专业实习阶段实施“分站式”专业实习模式,学生分别在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进行“三站轮动式”专业实习,以培养学生对专业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及其熟练程度。岗位实习阶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岗位进行针对性实习,培养其较强的从事政法机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村镇社区等法律工作的能力。

(二)建成良好的师资队伍

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良好的师资队伍。根据《若干意见》精神,法学专业需要通过教学方式改革及与实务部门联合培养等途径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的考评制度和奖励机制。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现行的做法是,通过建立高校与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制度、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等渠道,建设具有广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功底、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结构”法学师资队伍;聘任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人员到学校担任授课老师,派遣优秀教师到实务单位挂职锻炼,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速度,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考虑到区域性、地方性和民族性,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培养西部基层卓越应用型法律人才时,应加强法学教育与实践部门的良性互动,将法学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建议、讲座、顾问等方式运用于民族地区的人大、政府和公检法司等机关,并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研究课题,继续派员到司法机关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考取法律职业资格和从事兼职律师实务,从地方权力机关、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等法律实务部门聘请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作为法学专业兼职教师。

(三)有效建立法学专业建设保障体系

法学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及其措施的落实需要有效的保障体系来维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进行法学专业建设时,应构建以下保障体系。

1.规范法学实践基地的运作。“法律的生命力一直并非逻辑,法律的生命一直是经验。”现代法学教育是一种实践性教育,而这种实践性教育离不开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反过来,实践教学基地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基于此,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建设法学专业,不但要建立正规的法学实践教学基地,而且要加强基地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制度、基地评估与考核制度、基地人才培养制度、基地经济利益补偿制度、基地监督机制的制定和完善等。对每个基地都应指派专门指导教师,与基地的法官、检察官、律师或其他实务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并进行严格的实习考评。只有这样才能使专业实习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发挥实践基地的实践锻炼作用。

2.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良好的管理机制能为专业的发展提供“共生”的环境和条件。民族地区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法学专业建设实践中应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运行管理机制,并积极发挥专业运行管理机制的保障作用。具体思路是,以完善的专业建设管理规章制度保证专业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以良好的学术管理体制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以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检测专业建设的效果。

(四)对吉首大学法学专业建设的启示

1.人才培养措施。吉首大学为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和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增强专业活力,培育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学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功能,制订并实施了《吉首大学服务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作为校特色建设专业,法学专业在培养环节、实践教学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强化。为解决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应针对性地开设“武陵山片区法律社会学”、“武陵山片区习惯法与法律传统”、“民族区域自治法”等专业特色课程,以及“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法律问题”等专题讲座,调整与充实法学教学内容。同时还应出版与武陵山片区经济社会发展法律问题高度相关的法学专业特色教材等。

2.教研教改方面。为完善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机制,强化科研与教学的互动关系,以科研推动专业建设,吉首大学法学专业应至少围绕武陵山片区的区域法律协调、反贫困与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保护、习惯法与法律文化以及法制宣传与法制教育等5个方面的法律问题展开科学研究。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吉首大学法学专业自创立以来,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学位、学缘、专业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学术梯队。目前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6人。但学校地处西部民族地区,对外交流受到诸多限制,信息获取渠道不畅,队伍建设上难以短期大量引进高水平师资加盟,青年教师较多,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很少。因此,需要加大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员的力度,有计划地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并有一定学术成果的优秀青年教师,突出培养“双师型”教师。应积极参与地方法制建设和司法实践活动,并从湘西州人大、州中级法院、州检察院等法律实务部门聘请15名左右的业务骨干作为法学专业兼职教师。

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原则,继续完善现有的律师教育学院、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中心、刑事侦查实验室、省部共建的文化产业管理综合实验室(法学共享)、公共管理实验室、案例分析室等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大校内实训基地的投入,配备专门实验人员,引进法学实验教学软件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要强化与设置在吉首大学所在地区的相关研究基地(如国家体育总局民族传统体育研究基地、湖南省民族预科教育基地、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民族教学基地、湖南省差异与社会和谐研究中心、湖南省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等基地)的合作。另外,为落实“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应加强并规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促进实习基地的教学管理、带教水平和学生的实习质量。

5.管理制度方面。为保障面向武陵山片区建设的法学专业改革有序推进,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法学专业应制定“法学特色专业建设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实施细则”、“法学特色专业建设科学研究促进教学改革实施办法”、“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办法”等制度,以保障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取得预期的成效。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目前,各高校的法学专业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是旁听审判、法治调查、法律诊所、模拟法庭、专业辩论、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可以说实务中可能接触到的法律工作均纳入实践教学中。从法律实务到法学研究,顾及到了方方面面,所开科目不能说不全,但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多数认为许多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少学生还认为纯粹是加重负担、浪费时间,在该课程(或活动)中没有什么收获。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没有老师全程跟踪指导、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和评判标准。因此,导致在实践教学中存在下列问题:一些项目只有一小部分人参加,不能做到全部学生参与,没有参加的学生不关心,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专业辩论等项目;一些项目由于无法考量而流于形式,如法治调查、专业实习;一些项目由于难度较大而难以把关,老师如果严格要求,可能会导致大多数学生考核不合格,使得考评无法进行,如毕业论文的严重抄袭,等。

不少高校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主要是撰写总结、心得体会或实践报告等书面材料,学生返校后交回,由老师大致看看后打个分数,甚至看都没人看,只要有材料就有成绩。忽视了实践过程中运用能力、操作能力、协同能力、执行能力、道德操守、认知能力等的综合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重实践结果而轻实践过程,重实践的书面形式而轻实践的实际表现,容易造成实践教学走过场,达不到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增长见识、锻炼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目的,也是不科学、不客观的。同时,在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的评价上,许多高校往往以教师的意见或参加活动的种类或次数为依据,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规范性和多样性[1]。这种评价方式与评价标准造成了实践教学评价信度较低,难以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科学的客观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值得关注。

2.构建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基本原则

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是一个多层次的评价问题,涉及范围广、内容多,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的内部因素,又有社会的外部因素[2];既有客观上的因素(如环境因素),又有主观上的因素(如组织管理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构建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评价体系的客观性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可测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要全面考量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各种因素,将其作为评价指标的组成部分,并根据各个因素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尽可能做到考虑因素全面,评价指标设置合理、客观。整个评价体系要有利于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客观反映实践教学实际情况。

2.2建章立制的规范性进行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依法管理,使评价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克服无序性和主观随意性,实行有效控制,保证实践教学工作像理论教学工作一样有序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3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工作是找出能反映实践能力变化的基本要素,根据其对实践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加以管理和控制,以保证实践教学目的的实现。目前,国内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方法基本上是学生自我评价(写心得体会、写实习汇报)和教师评价(看实践报告给成绩)。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影响实践成效的因素很多,过于简单的评价方法,虽然操作便利,但不能真实反映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制定一套便于操作、涵盖全面、能够反映各类实践课程特点的评价方法是实践教学课程所必需的。

3.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3.1评价主体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主体应当由指导教师(包括校内指导教师和实务部门指导教师)、学生、和教学监督小组组成,应明确各自的职责。(1)指导教师既是评价实践教学的主体,也是被评价的对象。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编写实践教学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建议;提醒学生实践注意事项;办理与实务部门的交接手续;跟踪了解学生的实践情况;解答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专业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表现进行评价。(2)学生既是被评价的对象,也是自我评价的主体,还是评价他人的主体。学生的主要职责是:服从学校和相关实务部门的安排,按要求从事专业实践,完成学校和相关实务部门布置的工作;对自己的专业实践进行评价;对其他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互评;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价。(3)实践教学专业指导小组应由同行专家组成,其主要职责是确定专业实践课程、制定专业实践计划、建立实践基地、协调对内对外关系,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进行指导。(4)教学监督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督促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对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检查、督导;对专业实践教学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并奖优罚劣。

3.2评价指标实践教学的科目很多,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应包括多个方面,要多方位、多层次地予以考虑。实践教学的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建设。包括:实践基地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资料室建设、网络建设等。(2)实践教学保障措施。保证有充足的实践经费;制定科学严谨的教学大纲;加强与实践基地的联络与交流;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指导;不断改善实践教学环境。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对实践教学进行监督管理,使实践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透明化、制度化;对相关文件资料进行归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3)实践教学的实施。不仅要重视对实践结果进行评价,更要重视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评价。实践教学课程的安排应当符合法学专业教学规律;实践教学进程的安排应当科学合理,应该有利于引导学生消化和拓展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运用法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灵活应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进程中,指导教师应时常对学生进行指导,发现问题应及时提醒和解决;学生应按阶段汇报实践进程中的问题和收获。(4)实践教学效果。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主要考查专业实践教学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法学专业的了解、是否提高了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锻炼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否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细心观察分析的习惯。同时,也检验理论教学的效果,帮助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5)实践教学考核。实践教学的考核不同于理论教学,不能简单地以最终考试结果衡量,而应该突出对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协调沟通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综合性能力的考评。要减少仅凭一份汇报、一份总结而定成绩的主观判断占比,增强对整个实践过程考量的客观表现占比(如出勤、态度、操作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能力等)。

3.3评价方法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直接影响评价目标的实现和评价工作的效果,良好的评价方法能够客观反映实践教学的效果,公正地考量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反之,则无法反映实践教学的真实情况,也无法给学生和教师进行客观评价,可能会影响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评价可遵循以下原则: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评学与评教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惩罚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依此避免单一评价所导致的不全面、不客观,以促进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在具体操作上可采取下列方法来进行。(1)学生自评。学生作为实践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主体,既了解实践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和具体情况,又切身感受到自身能力和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是否获得提升,是实践教学考核最直接的评价主体。操作上,可以由学生填写有关表格进行自我量化来评价,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总结、写收获来进行自我评价。(2)学生互评。各专业班级或专业小组学生,对本班或本小组成员的专业实践表现进行互评,并给出成绩,最后的平均成绩是该学生的互评成绩。此种评价方法便于班组成员的相互督促、相互学习。(3)指导教师评学生。由于实践指导教师深入实践教学第一线,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直接接触,最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是实践教学考核最主要的评价主体。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实践效果进行评价,考核学生是否遵守实践课纪律、实践态度是否认真、实践报告和总结是否按时提交及写作质量,并给出成绩。(4)实践基地评学生。作为实践活动的提供单位和接待单位,是学生实践活动的第一线,熟知实践活动的要求和操作规程,最了解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在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考核时最具发言权。(5)专业指导小组评指导教师。评价教师在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及实施情况,重点考核实践指导教师的业务素质、组织能力、管理水平等,考核教师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与落实情况。包括:教师是否制定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是否有详细的实践教学活动方案、是否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是否对学生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指导、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客观认真的考核、是否尽职尽责等。(6)教学督导小组对各实践教学科目进行综合评价。教学督导小组通过教学文件资料检查、材料调阅、现场抽查、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准备情况、实施情况和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分析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问题所在,提出整改意见。

3.4监督管理(1)建立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反馈系统。反馈是指一个系统输出的信息又返回输入到本系统内,以进一步完善本系统。法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反馈系统,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加强管理,不断进行探索改革,才能达到应有效果。实践教学质量的反馈包括实践教学过程的反馈和实践教学结果的反馈。对实践教学过程应实行全程监控督导,可采取日常督导、专项督导、综合督导、跟踪督导等多种形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不足[3]。对实践教学结果的反馈,可通过问卷调查、学生座谈、教师座谈、接收单位座谈、检查分析实践报告和实践汇报,研究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2)完善实践教学监控和评价管理机制。健全的组织机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要素,为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监控和评价管理机制。一是成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构,负责审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制定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制度,指导、检查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研究解决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制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奖惩办法[4][5],实施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二是建立学生联络员制度,由各班或各小组认真负责的学生代表组成。收集学生实践教学情况的各种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相关部门,使学校能够全面了解实践教学情况,及时采取修正措施。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工程,而实践教学的灵活运用是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不可或缺的手段。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是调动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督促师生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保证,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机制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保证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我的工作岗位是在法制办综合处,它相当于法制办的一个大轮子,来协调法制办对外及对内各个处室的关系,以及开展政府法制宣传和刊物编辑。所以在整个工作过程中,与法学专业有联系的工作并不多,更多的是一些办公室日常工作及文秘工作。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天上班的情景,那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带着同学和指导老师见过面以后,就各就各位,我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心情却被紧张、急躁、不安充斥着,因为没有事情做而急躁,又因为怕有事做却做不好而紧张和不安,总之那一天过得很累。晚上回去,我调整了心态,告诉自己,去那里就是学东西的,所以不会做或者做不好都是很正常的,只要自己勤学好问,认真钻研,应该能够做的好。即便是有这样的心态,但在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对很多工作仍然会有无从下手、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这才觉得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的专业知识的匮乏,真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后来通过自己的虚心请教和利用空余时间“恶补”专业知识,慢慢地熟悉了对一些专业问题的解决和一些公文的起草、修改。记得接到的第一个比较大的报告是全省环保大会结束以后,老师要求我根据会议材料草拟一个关于贯彻环保大会的报告,拿着那一大沓材料我翻了又翻,始终不知道那个报告该怎么写,眼看着期限就要到了,可是我却只字未写,最后干脆就按自己的方式硬着头皮写了一份“短小精悍”的草稿给老师看。老师看完后笑了,说我写的太实在,思路没有放开,接着便又给我讲解了要从哪些方面、哪些层次去写贯彻情况。就这样写了改,改了再写,一直到第四次这个报告才最后成文,经过领导签发、盖章和送至收文单位,我的心里有了喜悦的滋味。从这次报告后,我加强了对公文处理及写作方面的学习,后来也出色的完成了多个通知、报告及函的草拟工作。

在来法制办实习以前,一直都认为政府机关工作就是“一杯茶,一张报纸”那么轻松和简单,实习后才知道完全不是这样的。十月下旬那段时间,对我们全处来说是一段黑色时光,那时候由于省政府的要求,各部门要上报XX年工作总结和XX年工作计划、XX年立法项目计划,除此以外,还有多个重要会议的文稿要完成,那时我们办公室算上我这个实习生总共才有三个人,巨大的工作量使我们每个人每天都紧锁着眉头,没办法,只能进行分工了,我的工作就是最基本的起草工作。每天早晨进办公室就坐在电脑前,一直到晚上加完班回学校,感觉全身都是麻木的,思维也是直线的,最难受的就是眼睛了,干涩、疼痛。每天晚上处长、指导老师、我,我们都会自觉、主动加班到九、十点钟,成了典型的“月光族”,就这样奋战了近两周,终于赶在期限前完成了所有工作,并且因为完成质量好,得到了领导的表扬,我们每个人都如释重负。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所以我觉得这次实了学到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外,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与他人分工、协作,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也增强了对工作、对他人的责任心及责任感。所有这些,对我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都有很大大的启发和帮助。

通过这次实习,我还有很多感受与体会,现在说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一是对政府公务员看法上的一些转变。至今我都清楚的记得第一次和办公室老师吃午饭的情景,堂堂政府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办公楼下的私人食堂里用二元五角钱就可以打发一顿中餐,吃着已经不算烫的、比我们在学校食堂的饭还要差的午餐,我的确是被震撼了,在法制办,上至领导,下到普通工作人员,只要中午不回家,都会来这里吃饭。这一切,让人看到了党和政府这些年来廉政建设的成效,政府公务员形象的树立,除了制度的约束之外,还需要人本身的自觉,其实他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吃大鱼大肉,但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廉洁已经成了他们一种自觉的自我要求,这样的改变,的确让人欣喜。

二是公务员的工作内容。在这里实习,我接触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每天都有大大小小不同内容的会议在不同的地方举行,需要不同的人参加。做领导往往半天就要赶好几场,其实开会并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在开会之前,要看许多资料,要准备每一场的发言,这些工作往往都是在8小时之外完成的。这引起了我的思考,会议繁多,反映出政府仍然担当着“决策人”的角色。其实在发达国家,政府只是起引导、宏观调控的作用,如果凡事都由政府决策,难免会有仁治的影子,而这正好与我们的“法治社会”是相背的。在如此决策的制度下动作的政府和社会,必然存在隐患。相信政府也早已意识到了问题的存在,然而改革的道路必定是漫长而困难重重的。政府改革,是中国发展道路上关键的一步。

三是对公务员的一点思考。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心地善良的人才最适合做公务员,这三个月的“公务员”经历,让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政府是一个权威的机构,而在如此权威的机构中工作的公务员,不可避免地有着特殊的权利和地位。特别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的中国,公务员无疑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和群体,工资高,福利好。我希望所有公务员都是心地善良的人,希望他们能从自身出发约束自己。然而,我想人性是难以战胜的,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从制度上、从法律上,使他们有所约束,法治才是通往理想国的唯一道路。

四是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应当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学习法律的最终目的是要面向群众,服务大众,为健全社会法治,为我们的依法治国服务。高等法学教育在推进法治建设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

色,其培养的具备一定基本理论知识,技术应用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技能人才,将在社会上起到重要作用。现代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规则的社会,我们的国家要与世界接轨,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必不可少。因此,培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面向国际的人才势在必行。法学教育本身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是比较可行的,大学的法学院应当与公、检、法、律师事务所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关系,定期安排学生见习,让学生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法学的兴趣,避免毕业后的眼高手低现象,向社会输送全面、合格、优秀的高素质法学人才。

五是我觉得我们的法学教育和实践是有距离的。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学需要理论的指导,但是法学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来完成的。所以,我们的法学教育应当与实践结合起来,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具体说就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即: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关系,以课堂为主题,通过实践将理论深化;暑期实践与平时实践的关系,以暑期实践为主要时间段;社会实践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力求实践内容与实践规模同步调进展。 在实习过程中,我发现法律的普及非常重要。我国政府为推进法治建设而进行的多年的普法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成就。人们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普法的深度与广度上还有一些不足。比如有些时候,人们对有些法律条文是知道的,但却不知道如何适用它,以至于触犯法律;有时候人们对两个以上不同法律对同一问题的规定不明白,不知道该适用哪一部法律,所以我们处经常会收到就某些法律、法规、规章的明确含义或其适用依据方面的请示信,就因为这个原因,我还起草了xxxx〔xxx〕xx号《省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关于解释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等问题请示的通知》,这个事例就说明我们的普法活动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要深入实际,真真正正的让人们了解法律、法规的含义。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确立人们对法律的信仰,确立法律神圣地位,只有这样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我从一个胆怯的应聘者成长到如今的面试官,不过是几年的光景,其中有诸多感悟。现将自己在日常招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和面试类别跟大家共享,供即将毕业的学弟学妹们参考,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分享一:校园招聘 在做校园招聘的时候,我收到了一份精美的简历:简历的纸张厚实,封面彩印,装订成册,一看成本就很高。翻开简历首页,有XX大学、行政文秘专业……但是没有联系方式和邮箱。个人信息旁边还附有一张明显用手机45°仰角拍的大头照。简历的第二页介绍了应聘者在校期间参加的实习项目,但只有项目名称和职位,没有具体的项目内容和自己负责的工作。最后的自我评价写的是:“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吃苦耐劳精神……”一看简历就知道这是一个细心的女孩,长相漂亮,专业和实习项目都符合我们公司招聘的行政助理岗位,自我评价也很优秀。但是这份简历的应聘者我没有列入初试名单。 分析 1. 这份简历虽然包装精美,但是内容方面并没有特点,甚至还有很多问题。面试官在校园招聘时,每天要翻阅大量简历,那么平均到每份简历上的时间可能只有几分钟,所以面试官更关注的是简历内容。只要简历内容有重点,清晰明了,个人特点表达清楚,那么即使封面朴实简单,也是一份好的简历。 2. 简历中连个人联系方式和邮箱都没有留下,这种哭笑不得的错误,希望只是极其个别的案例。 3.手机自拍大头照的问题。简历上最好能附加一张个人一寸免冠证件照,这样有助于面试官在看到简历时对你有个初步的认识;在面试结束后的内部讨论阶段,看见照片,也更容易让面试官回想起面试时你的表现。但是在简历中用自己手机拍摄的45度仰角大头照或者艺术照,这是面试官非常反感的。如果确实想表达生活中的自己,也可以在简历后面附上一张生活照。 4.在个人工作或实习项目中,这份简历只描写了实习单位和自己的实习岗位,却没有写明自己的具体工作。如果你已经有工作或者实习经验,将这些经验写在简历中可以为你加分。在写工作或实习内容时,请照实写,哪怕只是文书档案整理、收发文件等简单的工作。因为面试官知道你是应届生或者工作经验短,你的工作内容和你的实习时间是相对应的。有些毕业生会将个人的实习经验写得很长,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面试官更关心的是你从这些简单的暑期实习或短暂的工作经历中学到了什么。 如果是没有工作及实习经验的毕业生,也不要因为自己没有实习经历而编造些实习经验写进简历。因为在简历中写到自己有工作经验,面试时面试官提问工作内容,你回答不上来,反而会画蛇添足。你不妨写一些在校参加社团活动、团组织活动的经验,这些要比编造的实习经验有用得多。 5.自我评价。这份简历上的自我评价和网上抄录的自我评价大同小异,这在面试官大量翻阅简历时是没有任何帮助的。有人认为自我评价是最好写的,因为去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很多,但我认为自我评价可以作为介绍自己的平台,写一些对自己切实的评价,比网上那些“勤奋刻苦”、“有责任心拼搏心”之类的要强很多。 分享二:无领导小组面试 这是我曾经参与过的一种面试方法:准备1份400名员工的名单(按员工唯一编号排序),以及400份打乱顺序的员工合同。要求10名应聘人员在20分钟内将打乱顺序的合同按那份名单上的员工唯一编号依次排序。面试官在旁边观察每人的表现,谁都干什么工作,规定时间为15分钟。面试的10名应聘者都是刚毕业的应届生。 在我介绍完任务要求和任务内容后,小组工作就开始了。刚开始,有的毕业生上来就仔细看那份名单,有的毕业生上来就翻合同,还有两名毕业生显得有些紧张局促,不知道如何加入小组。任务开始的5分钟里,大家叽叽喳喳讨论,没有章法也没有头绪,更没有理解解决这个任务的关键点。 5分钟之后,有个男生的领导力就显现出来了,他意识到嘈杂的争论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耽误时间,引起面试官的烦感。于是,他提醒大家降低讨论声音,找出合同文本目前杂乱无章的现状,指挥大家先将合同文本以1~50、51~100、101~150等按号段分类,然后,每人领取不同号段的合同文本进行整理。在他提出这个观点后,大家基本认同了这种方法。另一个毕业生说:“那我们5个人负责1半,你们5个负责另外一半,这样能提高速度。”最后,任务很快地完成了。 分析 其实这项工作很简单,是我公司劳动合同部门需要做的一个最基础的合同文本整理工作。在这次无领导小组面试中,有的人扮演了小组领导者,如前文提到那个领导大家的男生,他结束了大家没有计划的争论,指出目前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有的人扮演了领导助理,如那名提出每5个人为一组处理一半合同文本。还有的人也许没有过多的言论,但是会按领导的指使,踏实认真快速地完成手头工作。 最后我们公司录用了那个表现力较好的小组领导者,因为他能很快地意识到嘈杂的讨论解决不了问题,愿意站出来当这个很惹眼的角色;同时也录用了一个整场发言很少,但是一直在专注聆听,认真完成自己那一部分工作的人,因为这个人能够做好本职工作。在一个单位中,大部分的职员都是基础的工作者而不是领导。 在一场无领导小组面试中,不管项目要求是什么,在一个小组里都会有不同的角色,你不必抢着去当那个个人英雄主义者,因为如果太强势,也许反而会被面试官淘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是面试成功的关键。当自己的意见与他人不一致的时候,不妨听听别人的意见,必要时学会妥协,因为团队的团结一致是完成项目最好的保障。 分享三:面试常见问题 1.请你做一下自我介绍 回答:面试官您好,我毕业于XXX大学,法学专业,在校期间多次获得学校奖学金,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 提示:这是面试开始最基本的问题,注意控制时间,一般3分钟左右比较合适。这段内容是应聘者最熟悉的,有助于应聘者在面试开始时通过回答自己有把握的问题放松下来,缓解紧张心理。在应聘者的自我介绍中,除了陈述一些简历中已有的事实外,还可以说一些自己的特点,兴趣爱好等,但注意时间一定不要过长,也不要有太多的口头语。 2.请你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情况 回答:我父亲从事财务工作,母亲已退休在家,平时我们家的家庭气氛比较民主,有问题我会及时与父母沟通,父母也会跟我讨论一些问题来纠正我的一些不好的观念…… 提示:这个问题在校园招聘时遇到的比较多,因为面试官想通过家庭中父母的工作、文化程度间接地了解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在回答此类问题的时候,你可以围绕父母日常生活中会尊重自己的想法意见、自己也会在遇到问题时与父母多探讨等方面入手。 3.举出一件你以前最成功的一件事 回答:我在实习期间,为公司做了职工信息重新核实并修改电脑系统中的信息工作,其中涉及2000名员工。得到工作前期我并没有急于开始工作,而是先写出工作计划及工作方法,拿给领导审核。领导同意后,我按照工作计划中的时间段、按部门准备好每个部门的员工纸质信息表,通过群发邮件告诉大家修改方法为用红笔统一修改黑色字体,这样做的目的是后期修改阶段方便我翻看职工信息表时清晰准确地找出修改点。 在回收日期的前一周,我通过邮件提醒各部门负责人该收取职工登记表了,这样,我按照工作计划书中的时间准时收回了修改后的职工表。最后自己在两周内,统一修改电脑系统中的员工个人信息。项目最后,我为此次职工信息修改工作写出总结报告反馈领导,报告里包含发放职工登记表2000份,实际收回1950,未收回的原因是有员工离职。主要修改字段集中在“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政治面貌”等内容。这样,一份详尽的工作报告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我在初次领到这项任务时,很反感,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一个实习生无法让老员工或部门领导听从自己的安排,上交职工登记表。但是随着研究这项工作的内容,思考工作方法,实施工作直到完成工作,我认为我进步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最后项目结果也得到领导认可。所以我认为这是我最成功的一件事。 提示:这个问题其实是考察应聘者之前的经历,那么对于毕业生,可以谈谈自己在高校时的一些社团活动经历,如何组织和克服困难,最终说服大家成功完成任务。 上面的案例是我在面试时候的回答。当时为公司做职工信息重新核实录入电脑,其实只是一件修改职工信息,并录入电脑的简单工作。但是我在描述时将前期准备工作,各部门职工信息表的发放和回收,以及统一用红笔修改以及后期回收时间,何时修改电脑信息等环节做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细节的描写,让面试官了解到我对项目的工作思路很清楚,实施方法也很全面。 其实面试官问这个问题,主要就是想了解你处理的比较大的事情,是否有良好的组织能力,是否有统筹安排的能力等。所以,千万不要用“我觉得我没什么特别成功的事情”来敷衍,这样你将错过这个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 4.分析一下你的个人优点和缺点 回答: 我妈说我的优点就是很听话,同学老师也认为我很老实,平时在学校积极学习,老师布置的论文和讨论课题都能准时完成…… 提示:这个答案是一个真实的答案,那个毕业生确实在毕业院校和专业上都很优秀,学习成绩不错,但是这个面试答案让我很不满意。他的回答很诚实,作为学生可以这样说,但是作为应聘者就要改掉自己的孩子气。回答的内容可以改为:“我认为我的优点是执行力强,分配到的任务会认真及时地完成。”其实这两句话表达的意思都是“听话,及时完成任务”,但给面试官的感觉却大不一样。 至于缺点,有些应聘者会硬着头皮说一些自己的缺点。其实,不妨弱化“缺点”。毕竟刚刚应聘到一个新单位,都是从初级职员开始,初级职员的特点不外乎要听从领导的安排,执行力好,所以,如果将缺点描述为“我的缺点可能是对待问题不是特别执拗,遇到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会听取大家的意见,不会去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会不会更好呢? 这样描述缺点,其实是暗示自己是个随和的人,能够适应团队,在工作中不会钻牛角尖。 5.你还有其他问题想询问吗 回答: “没有什么问题了”、“我想了解一下我的薪酬”、“我想了解一下我的福利待遇”…… 提示:这往往是面试中的最后一个问题了,面试官这个看似无意随口一问的问题,其实是在考察你对一份新工作的关注点是什么。我遇到的答案也大致为“没有什么问题了”、“我想了解一下我的薪酬”、“我想了解一下我的福利待遇”等等,其实面试官真正想听到的答案是“我想了解一下我入职后的培训机会”、“我想了解一下我今后的晋级提升空间”等等。提出入职后的培训机会以及提升空间这样的问题,可以暗示面试官你了解到自己还有不足。哪个公司不愿意要一名谦逊肯学的员工呢?

当面试官要求你“举出一件你以前成功的一件事”时,千万不要用“我觉得我没有特别成功的事情”来敷衍,因为这样做,你将错过这个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6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一层。夏初,刚下过雨的北京,空气清爽舒服。

马啸坐在法学院图书馆里,人大法学院的同学亲切地称这儿为“院图”,坐在同一层的,还有班上的其他几名同学。他一边翻书,一边敲着电脑写结课论文。这已经是本学期的第十七周了,大多数课都结束了,除去之前已经完成的通过试卷方式考查的课程,马啸手头上只剩下两门课的论文。

等大家的论文都交了,课就正式结束了,而马啸作为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研究生的第一学年也将完满谢幕。其实,马啸所在的这个班还有一个更响亮的名字:“反贪硕士班”。

没有想过办“反贪硕士班”

2010年5月2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培养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得知该消息后,媒体争相报道,网友的评论也堆得老高。2010年9月21日的开班仪式,更有来自《人民日报》、《望东方周刊》、《法制日报》等多家知名媒体的记者。而那时,许多学生都还没听过这个班。

关注的同时也有不少争议。中央党校退休教授王贵秀曾公开批评,这像在往“没用的地方使劲”,对于反腐本身而言只能算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还有评论认为,有关反腐台历、廉政扑克、廉政手册、廉政公积金、做廉洁自律保健操等等手段,近年来可谓是花样翻新,但结果还是治标不治本,花拳绣腿的多,“看上去十分热闹,但形式反腐是盛行了,真正的反腐败却有所疏漏”。

不论是媒体的关注,还是批评的声音,都给小小的30人的硕士生班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对于办学的初衷,作为班主任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品新说:“我们没有别的想法,也没有想办一个反贪硕士班,更没想吸引媒体的注意。”

5月26日签署备忘录后,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生班发起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何家弘30日专门在法律博客上写了《关于“联合培养职务犯罪侦查硕士”的自白》一文。“这本来是小事一桩,偏有好事者大讲。我在外讲学期间,仍有一些记者追访,我只好彻底关机。回来后听说有记者传我‘人间蒸发’了。我赶紧写了篇博文,也算是个交代。”言语间尽显无奈。

“我们的老师在不同的场合时反复说,这个班的叫法其实是媒体加上去的,我们是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研究生班。职务犯罪不仅包括反贪,也包括反渎,这个概括其实不是太准确。”马啸向《方圆》记者表示。

实际上,这个班的发起的初衷十分“单纯”。 多年研究刑事侦查的何家弘认为,对比公安的成熟的侦查手法、稳定的人才培训和教育体系,检察院的反贪部门却缺乏成熟的方法;另外,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法律硕士制度发展至今,培养质量不高,许多学生到毕业时都找不到自己的关注方向,他希望在办学方式上能有所改变,让这些学生从一入学就有自己的方向。

于此,何家弘产生了与最高检合作办学的想法,随即他将自己的想法向人民大学法学院领导汇报。同时,他也联系了之前自己在最高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挂职时认识的厅长,也就是现任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陈连福,二人一拍即合。此后,陈连福和他一起找到了最高检政治部的领导,3人专门讨论后确定了合作方案。

这就是“反贪硕士班”的真实由来。何家弘说,“其实最初这只是我们学校的一个教学改革,想培养更能够适应职务犯罪案件侦查需要的人才。”

“反贪硕士”及其导师们

“‘反贪硕士班’,后来叫多了也习惯了。”马啸说。

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研究生班由30名学生组成,6名法学硕士和24名法律硕士。男女比例刚好一比一。这6名法学硕士的本科都是法学专业,而另外的24名法律硕士本科专业则来自方方面面,包括了经济、金融、计算机、新闻,甚至动物医学。

一般来说,法学硕士本科是法学,它的培养方向主要是学术研究、科研教学,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培养高级理论型学术法律人才。而法律硕士本科为非法学,入学后不分专业,一般不设导师,注重实践和应用。

另外,“就我了解的情况,班里工作过的同学只有两三个,比如在IT软件公司工作过,没有检察官。”王立楠说。他是一名法律硕士,本科是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研究生保送本校。

按人大法学院的培养方案,法学硕士为两年制,法律硕士为三年制。

不但学制不同,培养方案、课程、实习安排等也不一样,而这也是这个班面临的问题之一。何家弘告诉《方圆》记者,“我们觉得,这种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一起培养难度比较大,包括安排实习、学年也不一样,在今年就想不招法学硕士了,这样从人才培养、教学安排会比较好。”

首次办学、媒体的诸多关注加之老师们对他们的严格要求……除去这些特殊标签,这30个学生身上也有与其他学生不同的地方。比如,早先他们走在校园里很容易被认出来,因为他们戴着专门的班徵,上面写着一个“侦”字,字下一行小的“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研究生第一期,2011”。

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刘品新告诉《方圆》记者,“他们对比其他法律硕士的同学,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个是他们本身素质比较高,很多时候不费力他就清楚你要说明的意思,有时甚至都不用语言就可以意会;另一个是组织纪律性强,有点介乎学生与部队之间,很有热情,干什么事都爱抱团;还有,他们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长,可能与我们当时选拔有关,他们的本科背景比较杂。”

另外,吸引外界关注的还有这个班华丽的导师阵容。与其他法学硕士、法律硕士不同,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生班实行双导师制,他们的导师除了人大法学院的教授之外,还有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污贿赂总局局长陈连福,副局长徐进辉、马海滨、孙忠诚、王利民,最高人民检察院渎职侵权检察厅厅长李文生,北京市检察院主管反贪工作的副检察长高保京,国家检察官学院副院长杨迎泽,这些都是响当当的名字。

不过,这八名来自实务部门的导师的课下学期才开始,同学们尚未正式与这些导师交流。但是,“有机会也有交流”,何家弘说。

2010年11月25日,由北京市检察院主办的“直辖市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信息引导职务犯罪侦查专题论坛”在北京召开,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研究生班的同学都参加了。

“他们是专门过去参加那个论坛的,一方面是为了听听实务部门的研究、想法,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有机会见到实务部门的导师,因为平时见到这些导师也不容易,中间唯一的茶歇时我就看到学生们围着老师问问题问个不停。”何家弘说。

“反贪硕士班”上什么课?

“其实,这个班只是我们人大法学院的一个普通班,”该班的校方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李学军告诉《方圆》,“对这个班的培养均与其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一样,严格按照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

对此,马啸深有体会:“其实只是课程不一样,其他的,像学位证什么的都一样。”作为法学硕士,马啸有与其他法学硕士相同的基础课,包括了刑事诉讼基础理论、刑事诉讼程序研究等;王立楠法律硕士的基础课也同其他法律硕士学生一样,必须学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一般来说,他们只有在上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的课时才坐在同一个课堂。

对于这一年的培养,何家弘表示,“应该来说是挺顺利的。”

正如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研究生班的培养方案显示的,在过去的一学年中, 30名学生必须学六门该方向的专业课:第一学期的物证技术概论和犯罪心理学,第二学期的证据法学(职业犯罪侦查方向)、侦查学专题(职业犯罪侦查方向)、刑法学专题和检察学。

这些课程设置均由导师组讨论决定,“讨论同时报给学校和最高检两方面,听取他们的意见后,一起确定的。”何家弘说。

另外,下学期将有职务犯罪侦查实务和职务犯罪侦查技能这两门课程,由来自检察机关的兼职教授讲授。“这是培养方案确定的,不会变动,且这些兼职教授早在去年开班时就已将此课程的备课、讲授纳入他们的工作计划。”李学军介绍道。

也就是说,按培养方案的规定,从课程而言,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研究生班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唯一不同的就是这八门课程。

而这些课程讲授的方式也非常自由,有的是按专题讲座的形式讲授的,比如检察学。据王立楠说,检察学是由人大熟悉司法制度的一位副教授李奋飞进行组织教学的,先由李奋飞讲理论;除此之外,还不定期邀请实务部门的老师来举办讲座,被邀者包括各地的检察官、检察长、学者、律师,让他们来讲授与检察实务有关的知识。“至少一半的课程由实务部门的老师讲,挺有意思的。”王立楠说。

马啸也觉得这门课“挺有趣”,因为他们班的大部分人都没有工作经验,实务和他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课后互动时同学们都会提一些问题,集中在检察官的伦理、检察工作中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如何来克服等,因为我们没有实践的经历,可能感受不深刻。”

对于不少学生好奇的“测谎”,王立楠表示,上课都涉及了,包括原理性的和具体的操作,但并没有接触到测谎设备。另外,何家弘对《方圆》记者说,六月下旬他想安排学生们到反贪总局去参观一下,并且在这个学期结束之前,请实务部门的导师和学生做一个交流,“下个学期就该他们讲课了。”

在接下来的暑假,马啸将与其他5名法学硕士前往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和第二分院。李学军说,“实际上,早在四月,我们即开始为这六名学生的实习与最高检及北京市检察机关联系,并获得了检察机关的大力支持,且在五月中旬便已落实了具体的实习安排,只待这六名学生完成本学期期末考试后就前往。”

同时,“班上的不少同学都在准备九月份的司法考试。”王立楠告诉记者。

课程外的反腐教育

除去课程、实习与其他硕士研究生不同之外,“这个职务犯罪侦查的教育是蕴含在他们的生活中的,”何家弘说。

“长风吹起战斗的号角,反贪旗帜迎风招展,热血青年意气风发,豪迈出发在起跑线……”这是职务犯罪侦查方向硕士生班的班歌。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有作词的特长,就写了这样一首歌。”王立楠说。

反腐倡廉的生活教育其实早在开班的当天即开始了。2010年9月21日,何家弘在开学典礼的最后与学生“约法三章”:第一,学生在校期间不得给老师送礼,逢年过节只能以短信、电邮和明信片的方式祝贺;第二,学生在校期间不得请老师吃饭,如果师生共餐,一律由老师买单;第三,学生在校园内要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要成为遵纪守法和文明行为的典范。

何家弘还建议学生发起“戴徽章行动”,以便在校园内接受别人的监督。这个“戴徽章行动”是他们的班徽,王立楠说,“我们上课都会戴。刚开始时其他同学都好奇,都会问,后来就习惯了。”

“我们要求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人大法学院里面比较先进的代表,要以身作则,徽章是要戴的,让他们无形之中形成一种教育。这是一种更广泛意义的,但我觉得非常重要,反贪的人才要是品质和毅力不行的话,不是一个合格的反贪人员。”何家弘对《方圆》说。

班主任刘品新则大加赞赏他们的读书会,虽然人大法学院其他学生也有读书会,但像他们这样能一直坚持下来很少,“并且越做越好。”

读书会的内容与自己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加之本班同学“组织纪律性强”,读书会也时有老师点评、对表现好的同学奖励,大家的参与度很高。

王立楠是读书会的组织者,他向《方圆》记者介绍道,到目前为止,读书会进行了十期,每两个星期一次,虽名为“读书会”,但会上讨论的主题不限于书本,包括了贝卡里亚的《论犯罪与刑罚》、萨伯的《洞穴奇案》、《刑法》分则第八章贪污贿赂罪、何家弘《反腐败“六小理论”》及“痴人说梦”系列文章、杜培武案及美国辛普森案、“两个证据规定”,甚至还有药家鑫案的讨论等。

除了读书会,刘品新也特别推荐这个班的“职务犯罪侦查论坛”。“我们会讨论到香港廉政公署是如何成立的、如何运作的,世界五大洲的反腐组织、事件、动态等等。”并且,班上的学生已做成了三份刊物。

“这对于他们自己更自觉、更有效率地进行课堂的学习很有帮助。如果不了解世界的大环境,新的动态、进展,上课可能就比较盲目。”刘品新说。

毕业后去哪儿?

反贪硕士班第一学年过去了。24名法律硕士还有两年的在校时间,而另外的6名法学硕士则只剩下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内,他们要实习、上课、完成毕业论文……最重要的是,他们将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找工作。

对此,何家弘也有自己的担心:“我们和最高检签协议的时候,国家公务员招录的政策也有变化。像中央的部门一般都不能直接从毕业生中录招,只能到基层,要看他们愿不愿意,也不知有没有同学进这个班的时候想着就能进最高检。”

而据马啸了解,班上的同学普遍都想去检察机关工作。以他自己为例,他在一开始报名参加这个班的时候就对职务犯罪侦查有兴趣,也想从事检察机关的工作。“读法律,从大学时,我对自己定位,要不就是检察院要不就是法院,因为司法事业挺神圣的,无论是保护人权、打击犯罪,都是很值得做的事情。”

作为法律硕士,王立楠则有自己的忧虑,“现在检察院或者司法系统的公务员招考也有一些报考条件的限制,比如要求工作经验,或者要求本科是学法律。”王立楠并不是一个人,其他非法学本科的同学也有着同样的顾虑――这意味着在某些职位,他们的机会甚至为零。但王立楠同时也表示,“如果有更好的机会当然会争取,但现实的问题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正确把握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及时掌握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的社会信息,科学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十分重要,为此,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其必要。社会调查是人们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运用特定的方法和手段,收集有关调查对象(社会事实,现象及其规律)的信息资料,并作出描述、解释和对策等的社会认识活动。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能帮助学生学习掌握社会调查的理论和方法,有效提高在社会科学研究及社会工作其他领域中收集、分析、整理各种资料的科学性和效率。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往课程教学中由于受教学理念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存在重理论、重讲述、轻实践的现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因此,按照教育部要求以及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创新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极其重要。

一、《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是许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笔者所在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法学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我们通过实地发放和网上发放的方式对学习过该课程的同学以及承担过该课程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随机分布于吉林、辽宁、北京、四川、云南等省高校,回收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36份。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能使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原理与原则、基本概念与方法,选题、研究设计、撰写调查报告等理论知识和内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9%的学生认为开设《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0%的学生认为“学习《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有很大的收获”;传统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学生自主参与研究,学生能较系统地学习有关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实际社会调研打下了基础, 但却未能充分体现出该课程所应具有实践性的特点。

(二)教学形式方面

通过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讲授为主,先进行理论讲授,后进行实践,实践往往限定在校内,或者网上调查及收集资料。长期以来,以教师主讲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上学生只顾听和忙着记笔记,缺乏课上的吸收理解及讨论环节,学生参与程度比较低,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较为沉闷;这种方法有利于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但是不便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解与实践操作未能很好的结合。问卷调查中,在你曾经学习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讲授、案例学习、讨论;但是讨论中,学生主动发言的少,气氛不踊跃,师生互动少;有在课程讲授同步进行课外实践的仅仅有9%;学生在选择喜欢的教学组织方式上排在前面的依次是课外实践、案例学习、讨论;学生们更希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希望教师与同学之间进行较多的互动,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增强课堂知识趣味性。

(三)考试形式方面

收到的调查问卷中,本课程是必修课的专业,90%以上要求通过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考核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的学校虽然在人才方案上注明由老师确定考试形式,但是90%以上采取了闭卷考试的方式;本课程是选修课的专业,95%的学校不限制考核方式,闭卷考核和课程论文形式由任课教师自行选择,95%的老师采取要求写调查报告、以课程论文的形式作为结业考试形式;但是学生写的调查报告大多数是文献查询的资料整理完成,极少是社会实践活动后的真实反映;教师反映这些考核方式基本能反映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收获,但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缺乏准确性。

总体看,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操作技能,还没有完全实现理论性和应用型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的,还有一定距离。

二、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

(一)“主体―客体”为主的师生关系

当前,教学活动中还没有摆脱“教育者中心”、“受教育者中心论”和“互为主客体论”,局限于用“主体―客体”范畴来界定师生关系,这种情况也存在于《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往往以教育者的角色自居,自认为是传播知识的主题,学生仅仅受接受知识信息的受体,“讲与听”的教学模式,自然导致,“演员”与“观众”的师生关系;尽管教师在教学的“舞台”上,非常认真的讲课,努力扮演称职的“教师角色”;但是,无法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与和谐,不利于构建良性的师生关系,学生成了等待被灌输的、能力缺失的客体,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对人的塑造功能没有得到有效的贯彻和体现。

(二)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否

随着社会快速变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随着变化,高校教与学的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学生在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情况下,在网络技术和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影响下,日益游离在课堂、网络与社会之间,一些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受到前所没有的冲击。

(三)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本身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理论内容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对于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知识和具体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实际工作的经验,以及为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和参加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课程的讲授中,由于学校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的时间安排与课程很少能达到一致的,加之考虑到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人身安全等问题,许多学校在人才方案上设置了课程同步的实践环节,但是,却不能按要求完成相应的学时量和调研目标。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紧密性就不强,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教师自身素质

由于部份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教学观念落后 ,不精通网络媒体技术;理论功底薄弱和教学经验的欠缺,这就使得教学中,在教学深度、难度、广度等方面受到限制;有的教师科研能力不强,在设置调查课题方面,不能把握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或者不能设置学生利用现有的教学环境和社会资源能够获取丰富信息的课题,从而导致调查的实践环节不容易有序、有效地展开。

三、构建“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及实施途径

在社会调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强化社会调查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的教学模式。“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双主体”就是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理论知识、方法和技巧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积极主动进行知识的吸收、应用的主体;“一强化”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两翼”分别是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在左翼的引导下,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调查技能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推广到右翼的实践活动中去,并在活动中检验学习的效果。学生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的左翼与右翼的共同推动下,才能畅游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知识汲取和社会实践调查的领域中。“一结合”就是实践教学和科研相结合。

(一)确立师生的“双主体”关系

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二者构成了主体――主体的关系;引入社会工作理念,坚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其个性的发展,接纳学生、教师由“主宰”向“主导”转变, 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主体,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观众、转变为参与课堂讨论、发表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的观点,成为积极进行课堂互动的参与者;转变为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的调查主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价值感和实践意义。

(二)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性质以及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根据教育部精神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各高校要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例如根据课程的内容,在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等知识讲解后,要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有针对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缜密的安排、调查前的联系工作、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必要时购买学生安全保险、检查学生的社会调查进展、指导学生正确运用调查方法和技巧、解决临时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师生交流和调查总结;学生在调查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在课堂学习的调查方法和具体实务技巧、并运用社会工作等专业课程中学到的沟通、倾听、观察等技巧,开展社会调查;在调查中还要注意社会调查的伦理准则等等。调查结束后,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调查报告。

(三)课堂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认真讲授社会调查基本理论知识、方法、技巧的基础上,本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思想,教师要避免“一言堂”;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增加问题研讨、教师和学生角色互换教学活动及实验室模拟的方式,学生可结合课程进度,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学习体会和调查研究方案设计、问卷设计与学生和教师交流、开展研讨活动;根据设计的课题开展个案调查、集体访谈、实验法应用等模拟训练活动;尝试网络教学与研讨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

强化社会实践的重要途径就是将科研活动引入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一方面根据当前社会现象选择和确定调查题目;一方面可以与自己及相关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特别是以社会调查方法收集资料的应用性课题的论证和立项,确定调查内容,制定社会调查方案,同时更要鼓励学生自拟调研题目。学生根据确定的调研题目、组织调查小组,设计调研方案、设计问卷等;学生带着科研任务,做好调查前的一切准备,到广阔的社会空间去收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既可以使学生获得研究能力和研究精神,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考试形式多样化

对于课堂研讨、社会实践的过程进行实时评估。对于参与课堂互动、实验室模拟训练活动的情况进行讲评,将讲评结果记入平时成绩;在进行社会调查之后,组织相关教师和学生对调研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以及调查报告的质量和水平进行评选,记入课程结业考试成绩中;或者直接以研究方案设计、调查研究报告作为课程结业考试成绩。

(五)教师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

当前的授课对象是90后群体,最鲜明的特点是“富于个性与创造力”,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其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且大都都有一技之长,形成授课对象本身知识的超前不规则集聚状态,因此,我们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心理分析、结合90后自身特点和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寻求最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此门课程的最佳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学观念,教学主题富于时代性,扑捉课程所在学科最新理论、方法和技巧,掌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主动权。

四、小结

二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社会调查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到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的环节,进行了“双主体两翼一强化一结合”教学模式的尝试,主要利用开课学期所在的双休日、“端午节、五一、中秋节、十一”等时间开展具有明确主题的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并对我校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进行跟踪分析,收到了实效,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方法》这门课程,挖掘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了创新和实践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实现了教学目标。今后,学校可以与驻区、所在城市的人大、社区、政协等部门联系、就当地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涉及社会发展及民生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注释:

①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www.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②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www.省略2012年02月03日来源:教育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这里,仅就这一改革举措中的几个问题作一简要的总结和说明,供大家参考。

一、创建立法诊所,实施项目援助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

世纪之交的中国法学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的发展环境和机遇。1996年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方针,1999年的“修宪”将这一政策宪法化。这就为大大提升作为依法治国基础性、先导性工程的法学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地位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又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新时期的教育思想,素质教育的思想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6月19日。这一重要教育思想为法学教育特别是高等法学教育改革和深化提供了有力且有利的理论支撑。2001年 ,我国加入WTO,中国的市场经济走进了全球化、国际化的新时代,这又为法学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和坐标。“科教兴国”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国策,把教育的发展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先地位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法学教育在兴法治、重教育、进一步开放的优良的外部环境下,既处于一个大好的发展时期,又面临着新的挑战,法学教育必须以自己的特有的方式为推进法治国家建设和对外开放服务,新时期的法学教育必须体现以服务建设法治国家和开放性的市场经济进而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宗旨,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法学界对于新世纪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行了严肃认真的理论探讨和严谨求实的实践探索。由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曾宪义教授,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大学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担任项目主持人,成员包括国内法学教育管理人员、高等院校专家16人在内的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子课题组——《21世纪中国法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动员了成百上千的法学教育工作者,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对中国法学教育的未来走向进行了科学的预测和理论概括。

法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法学教育必须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换言之,新时期的法学教育,从根本上讲就是法学素质教育,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法律人才。法学素质教育与人才的具体要求是:(1)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知。特别是要有爱国爱民之心,要有崇尚法治维护正义的理想,要有公德心、仁爱之心,要有求真、求正、求善的品格,有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有完备的法律专业素质,包括要有系统的法律专业理论和知识,形成完整的法律思维;要有较强的法律操作能力,如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对社会法律问题的洞察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法律解释能力、法律推理能力、法律事实的探知能力和证据证明能力,此外,还应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3)有良好的文化科学素质。要有广泛而扎实的社会科学理论基础,要有诊视生命、遵守规矩、追求公正的理性精神和求是严谨的科学精神,要有较为熟练的工具性技能。(4)要有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坚强的意志力,情绪稳定、积极向上、果断。

在对新的历史背景下法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取得共识的情况下,学界对于法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以西北政法学院为例:自1999年以来,先后在三大领域进行了探索:(1)课程教学方面,通过修订教学计划,按照宽口径、厚基础、能力强、素质高的要求,修改教学计划,不仅强化了文化科学艺术素质的课程。 增设了现代文学、文化

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现代音乐、美学等课程,而且要求必须修满12学分,且艺术类课程至少修满2学分。更重要的是对法学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优化。增加了法学导论、行政诉讼法等为核心课,强调用现代法律观念进行教学,对学程按先民后刑、先制度后理论思想做了调整,使法学教学内容及体系与法律调整的机制、法律思维模式相一致。(2)教学方法上,在重视系统讲授法的同时,大力提倡案例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对于上述方法的使用和课时比例作了硬性规定,对于实习教学法进行了改革,采用课程实习与毕业实习相区分,专业实习与课堂教学互动互促的教学模式。(3)大力加强实践性教学。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学生自办学术刊物、学生法律服务中心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法庭论辩赛,模拟审判等方式进行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以上的改革措施的推行,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法律专业素质等,产生了明显的效果。由于上述教学改革的方法主要是重视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虽然也体现了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一些特色,但是,仍然缺少综合性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法治理念的教学形式。 在我们的探索中,创立立法诊所的思想逐渐萌生并日益清晰起来。

二、创建立法诊所的政策依据、理论根据、实践依据

1998年4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说,要按照“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原则,在目标上要改革“灌输式 ”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在形式上重视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更加密切教学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联系。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际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教育部的这一文件精神,给我们在法学素质教育的新方法的的探索上提供了政策指导和根据。

从教育理论上讲,启发式教学对应的应该是“注入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古老的范畴,在古代中国和西方都已经存在,其基本含义是强调教师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只有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时,教师才给予必要的帮助,以促使学生的思考深入下去。这就是所谓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与之相反的是注入式教学,它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的教学客体,采用强注硬灌、呆读死记的方法进行教学,故又称为“填鸭式教学。或”灌输式教学“。

在近代教育史上,启发式教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和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分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虽然也注意启迪学生思考,培养学生能力,但在传统启发式教学仍然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也就是说它注重的是“教”的方法,在这一点上,它与注入式教学是一致的。现代启发式教学又称为发现教学法,它是由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的,在20世纪中叶,为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所提倡。

发现教学法认为,教学是探索与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再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过程,其目标着重在于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思考方法和能力,其方法是使学生通过发现的过程来学习。发现学习法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发现的过程,一是学习的过程。就前者而言,是指教学是一个由产生问题,继而探讨、思索、研究、尝试最后发现真理,以解决困惑的过程;就后者而言,则是把教学理解为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因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的方法居于主导地位,教的方法居于从属地位,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将教与学的过程统一起来。

现代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是排除注入式教学,废止传统启发式教学,实现现代教学思想的彻底革命。这一教学理念的实现需要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转变相支撑:首先,要改变“学习”的传统观念,把知识的获得看做是“设法发现”的创造性过程的一部分,而并不仅仅是传授的结果;其次,课程的设置和教材的编写、选择应当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再次,教师应当具备组织教学并启发学生思考的能力;最后,学生在接受法律教育之前应当经过适当的启发式的教学训练。可见,在法学教学指导思想上,由注入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再由传统启发式教学到现代启发式教学,是实现法学教学方法改革的一项任务艰巨且又意义深远的宏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具体方法上的改革,而且是法学教育理念的一场深刻的变革。

那么,在法学教育改革中,如何采用现代启发式教学,实施发现教学法,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效果呢?2000年由美国引进的诊所式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证明发现教学法效果的“文本”。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种从案例教学法发展出来并借鉴医学院临床教学方法的一种全新法教育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首先在美国各法学院兴起。诊所式法律教育一方面吸取了案例教学法的精髓,即经验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又在形式上借鉴了医学领域的临床教学模式,强调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法律运用过程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法律实践能力,从而加深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理解。这种教学模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指任何有关法律职业、经验式的实践或者训练,或法律技巧的讲授。这些技巧包括与法律职业特别是律师职业发展所必需的一些相关技能及价值观念,诸如通过各种争议解决机制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怎样提供合格的、伦理二难的识别与解决及对正义、公平、道德修养的促进等等。这些法律技巧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创造性。狭义的“诊所式法律教育”是一门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与通过学生对真实案件的相结合,在指导教师的监督下,亲自参加案件处理的课程及教学方法。无论从广义或狭义来理解诊所式法律教育,它都有以下几个目标:一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就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教学目标而言,讲授基本的法律职业从业技能是其最原始的目标。通过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学习,学生能够学到许多基本的专业技能,诸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的研究能力、事实调查能力、交流沟通、谈判、诉讼、非诉讼争端解决、接待、组织和处理法律事务的能力等等。诊所式法律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学会这些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起经验式学习的能力以及凭借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扮演角色来锻炼自己的职业判断力。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在法律诊所中学生接触和处理真实案件、接受当事人的委托等都会面临许多的社会问题,表现出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多变性并带给了他们诸多的压力。正是通过对案件

的解决及面临的各种困难的克服才能清楚的认识到个人对他人或对整个社会所具有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与法律职业素质。三是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如果说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前两个目标都是与教学有关的,那么,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第三个目标则是以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为基础的。在诊所式法律教育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监督与指导下,对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渴望或急需得到公正、公平对待或法律保护,但由于自身的经济、资源能力受到限制或无其他承负能力的人们,即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并为其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来实现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前两个目标。因此,我们在讨论时,将诊所式教学法放在法学素质教育实现途径之一的教学途径中。实际上,诊所式教学法兼有教学和实践两个途径。四是促进和推动社会的改革。诊所式法律教育的这一目标是指通过对法律的具体运用来充当社会变革的代言人。诊所式法律教育通过向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尤其是对“公益案件”的处理,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为相关领域的立法及制度改革等提供建议,从而推动具有进步意义的社会立法。

诊所式法律教育在2000年左右由美国福特基金会向中国推介。2000年初,先后在清华大学、武汉大学进行了诊所教学的观摩和教师培训。2000年9月,中国有八所大学开展了第一批法律诊所课程。其中北京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复旦大学法学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七所院系受到了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由于我们的教学改革的理念和思路与诊所式法律 教育所倡导的价值不谋而合,所以,西北政法学院法学系在积极派员参加培训观摩的基础上,在2000年9月,自发启动了法律诊所课程,法学系98级屈罡等31名同学成为首期法律诊所的成员。汪世荣、杨宗科、王政勋、郭升选四位老师共同承担法律诊所的教学。

诊所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采用大脑风暴、角色扮演、模拟审判、发现式游戏以及小组活动等方法,对法律职业的基本技能进行训练。诊所为西安市高家堡小学女教师王娟提供了人身伤害赔偿申请再审案的法律援助。2000年9月25日的《西北政法学院报》以《法学一系开设“法律诊所”课“为题对这一教学改革举措作了报道。法学一系学生学术刊物《西部法苑》2000年第3期,也有学生发表文章对这一改革措施作了评价。《政法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刊登了杨宗科的论文《诊所法律教育初探》。

按照从先进的教学方式中汲取营养,从切身的实践尝试中积累经验的思考。西北政法学院法律诊所2001年在深化教学改革,将舶来的诊所教学方法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过程中,创立了立法诊所并开始了项目援助课程的新的教学方法。

三、立法诊所创立及实施立法项目援助的实践

创立立法诊所至少基于三个因素:首先是我们有探索法学素质教育新的有效方法的强烈的愿望和欲求,有求实创新的心态;其次有客观存在的社会需求;最后是由于西北政法学院的四位诊所教师中,有专门从事立法学教学及参加过立法实践且关注并从事法学教学管理的教师。以上三个条件的同时具备,使立法诊所得以创立,立法项目援助这一新的教学方法得以逐渐形成。从2001年3月至今,伴随着立法诊所的萌芽和出生,它的“立法项目援助”这一新的教学方法也日益产生并日渐成熟,期间已经实施了三个项目。

(一)《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行政执法暂行规定(草案)》立法项目论证

2001年3月5日,西安市老龄委贾军孝、陈爱民二人持介绍信到我院就西安市人民政府责成西安市老龄委起草西安市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的地方政府规章——《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行政执法暂行规定(草案)》的立法项目一案进行论证,希望法律诊所给予帮助。

法律诊所项目负责人汪世荣教授与杨宗科等教师商议后,提出由汪世荣教授从正在授课的2000级法律专业硕士生、民商法专业、刑法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中,按照自愿报名的原则,选择了10多名同学组成“立法项目援助小组”,由汪世荣负责并接受了西安市老龄委的书面委托。

法律援助小组制定了《立法论证项目实施计划》,计划由援助小组对该立法项目及草案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估,提出法律意见书,并对原草案进行修改,拿出修订的草案。

法律援助小组搜集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并做了数次实际调查,开展了专门的论证会。汪世荣、杨宗科以及美国福特基金会法律诊所项目官员刘晓堤女士等参加了论证会,经过论证,大家对由政府部门起草的《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行政执法暂行办法》及《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行政处罚暂行规定(草案)》从立法宗旨、处罚种类、处罚适用等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提出了十分尖锐的意见,认为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老年版”,立法宗旨及法律手段存在着“重罚轻导”以及滥用行政处罚等严重缺陷,建议终止该立法项目。西安市老龄委对立法援助小组所提供的法律意见书及背景材料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促使市老龄委对立法项目做出了重大调整。改变了过去制定一件处罚性政府规章的意向。

通过这次活动,诊所师生一致认为,地方立法和政府规章的质量,有待提高。地方立法和政府规章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立法参与的主体单一,立法者容易从狭隘立场、部门利益出发,设定权利义务,导致立法的随意性、偏颇性。将这一领域作为诊所援助的对象,十分必要。

(二)援助起草《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草案)》

立法援助小组建议终止行政处罚的立法项目并陈述理由后,受到了西安市老龄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2001年7月,西安市老龄委、西安市人民政府法制局有关人士与西北政法学院法律诊所汪世荣、杨宗科两位老师在协商的基础上,确定了法律诊所立法援助的第二个项目,即援助起草新的《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草案)》。

2001年9月,法律诊所成立了保障老年人权益立法项目援助小组,由杨宗科老师负责。我院宪法与行政法专业2000级硕士研究生裴娜、郝颖钰、尹权、

李莺、彭爱民、杨科雄等六位同学参加了立法援助小组。该小组师生先后在长安县杜曲乡南寺坡村、西安市灞桥区老年协会等单位开展立法调研。立法援助小组进一步搜集了立法信息,并对立法援助项目实施做了分工。由宪法与行政法专业研究组重点结合行政机构改革问题对西安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设置、职权职责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并提出“意见稿”。由法律诊所全体同学对西安市人民政府为老年人提供的优待措施是否法律化问题进行调研和论证。

2001年11月20日—25日,法律诊所全体同学及硕士研究生分为七个小组(本科生每5人为一组),对于《西安市人民政府批转西安市老龄委员会关于对老年人实行若干优待意见的通知(市政发〔2000〕76号)中规定的65周岁以上离休人员免费乘坐市内200路以下公共汽(电)车优待措施是否被列入《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草案)》一事进行了立法调研。2001年11月25日上午,立法论证课堂上迎来了来自北京大学等国内开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九所兄弟院校的诊所教师[文秘站:]的观摩。同学们经过认真的立法调研和论证,立法援助小组撰写了《关于西安市老年人免费乘坐200路以下公共汽车的调查报告》和《关于接受西安市老龄委委托起草〈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实施办法〉的部分意见稿》。

立法诊所师生在共同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由杨宗科教授主持起草的《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草案)》(见附件九)于2001年12月底递交给西安市老龄委。西安市老龄委在立法诊所提交的草案基础上,结合立法条件和时机,进行了取舍,形成了《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法》并于2002年11月14日由西安市老工委、老工办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2002年12月24日,西安市市长孙清云签署西安市人民政府令第7号,公布了该规章。并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正式通过《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中绝大多数条款采纳了立法项目援助小组的建议稿。

立法诊所的这一援助行动在国内外法律诊所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使同学们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陕西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草案)》立法项目论证

2002年9月,陕西省妇女理论婚姻家庭研究会按照陕西省妇联的部署,着手起草《陕西省反对家庭暴力条例》,在了解到西北政法学院立法诊所从事立法项目援助计划时,即与之签订委托协议,由立法诊所以援助形式代为进行项目论证,进行立法调研,并起草陕西省反对家庭暴力条例草拟稿,供陕西省妇联向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立法建议。

立法诊所接受到委托后,制定了项目援助及课程计划,选拔了由硕士研究生

为主体的21名立法诊所成员,开展立法项目援助。

在实施该项目中,同学们分为三个小组,由三位老师分别指导,采用了开放式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田野调查、访谈,组织了座谈会,与专家的论证会等各种立法调研活动,收集了数百万字的立法信息,撰写了30余篇研究报告和论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由学生们起草了《陕西省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草拟稿)》共五章26条。在2003年初,又对草拟稿进行进一步论证完善,并向社会进行宣传征求意见。

立法诊所从萌芽到成立,主要完成的三个项目,受到了委托方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

四、立法诊所实行项目援助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 教学方法的突破(二)

自从立法诊所初创以来,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全新的不同于传统讲授法的新方法:

第一,开放式课堂师生不是面对面,而是肩并肩,围坐一圈,使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教师不再满堂灌,相反,80%的时间是由学生在发言、讨论或做模拟实践,老师仅仅是一个“辅导员”,是一个评判者。常用的授课方法有:(1)大脑风景,由学生们在商讨中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性质、解决方案,由学生们七嘴八舌式的提出各种看法和建议,促使每个学生大脑中不断受到信息刺激,不断进行思考,以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2)角色扮演,由学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当事人,进行互动式访谈,从实验中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让学生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3)课堂模拟,模拟访谈和调研活动,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想象力。(4)课堂游戏。设计一些与立法程序及技术有关的游戏,让学生进行思考,反思和反馈。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第二,小组式主动实践。由3-7位同学组成项目或子项目小组,形成类似于未来的工作科室式的学习组织,制定工作计划经老师审查批准后组织实施。如在立法信息收集阶段,我们分别组成了“学科理论组”“法规政策组”“案例实践组”三个小组,分门别类收集有关反家庭暴力的立法信息,使各小组互有分工。小组式实践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团体精神和互助意识,同时又可以责任到人,便于有效地进行工作,集结大家的智慧。

第三,法律问题项目的独立研究。如果不是由社会组织和团体提出立法援助的要求,而是由老师和学生虚拟一个法律问题,同学们就难以得到真实的感受,就可能不会发现“真问题”。所以,有了社会的明确需求,有了一个现实的法律问题需要解决,有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文本”,通过同学们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建议,对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甚至完全接受的方案,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热情得到了鼓舞,也有了成就感和动力。可以说,每一个项目,都是一个新的没有明确而固定答案的探索过程,思考过程,都是一个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的教学过程。

对于立法诊所教学方法上的这些特点以及对学习的影响,诊所学生陈慧君认为:“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的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这不简简单单地是个教学方法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一

个提高。”他深有感触地说:“被动地做一件事哪怕是做上一百遍也许还没有主动地做一遍效果好”。左卫侠同学认为,在诊所的课堂上“学生有了一种做主人的感觉,我不是被告知什么,而是通过探索,通过大家的合作,来获取知识的。所得到的知识不是枯燥乏味的白纸黑字,而是自己切身体会到的,真真切切的东西。”本科生金妙绘针对诊所的教学方法,不无感触地为许多“患病”同学开了一个处方:“病况:看书多、实践少,老师动脑动手多,学生动脑动手少;病因:纸上谈兵;用药:参加诊所的学习。”

诊所同学们的这些感受,明白的反映出立法诊所教学方法是一种现代的启发式、发现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融讨论、研究、实践为一体的新的教学方法,是对传统课堂独角戏式的讲授法的突破!

(二)教学效果上的突破——学生在立法诊所得到了什么?

学生在诊所中已经获取及将会获得的东西有哪些,同学们自己也是见仁见智,有些收益兴许还没有呈现出来,不过,从同学们实际的学习成果来看,其收获至少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法律思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参加诊所的同学们在诊所学习中及学习后,运用法律的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大有提高。如在第一个立法项目论证中,同学们对于政府主管部门提出的《行政处罚暂行条例》的立法宗旨和立法技术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保护老年人权益,重在引导和保护,重在落实政府、社会、家庭、老年人组织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仅仅是行政处罚的方法是不利于这一问题解决的。在第二个立法项目的论证中,同学们对于老年人免费乘车如果发生了人身伤害事故,免费乘车人与承运人之间是否建立了合同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争论。立法援助小组成员法学一系99级霍琳同学说,立法诊所课上关于“建立生理型的法而不是病理型的法”的观点“一下子把我的思维拓宽了”。(见西北政法学院法律诊所编《法律诊所学结》第52页)第三个立法项目论证中,同学们又对警察权如何干预家庭暴力等公权力的限制和实效等法律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在立法诊所中,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同学们更善于运用法律思维进行思考,进行推理,进行解释,进行论证,同学们的法律专业素质得到了检验,深化和提高。

第二,科学研究的能力得到明显的训练和提高。由于立法诊所实施的项目援助,它不同于个案,立法项目涉及许多理论认识问题,如关于“家庭暴力”的法律概念如何定义,在家庭暴力的家庭含义上采取亲属主义还是共同生活主义,暴力问题上采用生理型还是生理心理结合型,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在实施三个项目援助中,同学们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和提高。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鉴别“真问题”与“假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仅在“反家庭暴立法项目”援助中,就收集了近300万字的各种立法信息资料,涉及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妇女学、心理学、法学等学科,有文字、图片、音像网络等各种载体,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能力;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发言和论文及调查报告写作,使同学们的文字及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同学们在广泛了解国内外关于某一立法问题的原理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立法调研的成果,在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反家暴问题研讨会的美国福特基金会项目官员刘晓堤女士在2002年11月份,亲临西北政法学院立法诊所立法论证课,听了张水海等同学的发言后,称赞这些同学的发言和认识水平,不比北京的那些专家学者差!

第三,同学们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能力明显提高。诊所式教育是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其重要目的,在立法诊所的教学中,同学们从事法律实际工作的能力得到提高的突出表现是:(1)同学们对社会的认知和观察能力大大提高,同学们通过制定计划、亲自实施计划、直接面对当事人、面对各种利益主体,同学们设计并发放各种调查问卷,进行座谈,这些都提高了同学们的社会了解和认识能力;(2)对于法律事实的探知和证明能力得到提高。对于一个法律问题如家庭暴力、老年人权益等,如果出现了侵权现象,怎样证明它,如何获取证据,如何运用这些证据,这些专业技能在实践中得到了提高。(3)对现行法律的改造能力得到了训练。在进行西安市保障老年人权益办法的立法论证中,同学们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及《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的立法立场上的缺陷进行了论证和批评,认为前者主要从城市老年人出发,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农村老年人的权益保护,立法内容有片面性。后者的有些规定则有悖于法理,如规定“赡养人与被赡养人可以签订赡养协议,”而对赡养人与被赡养人及父母与子女等没有加以明确区分,因而出现了将赡养的法定义务变成了“约定义务”,变更了国家法律的精神。类似问题在立法诊所中屡见不鲜。(4)法律技术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如立法语言、文字、逻辑、体例的运用、法律解释等。在立法诊所中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第四,人格到了完善,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参加立法诊所的同学无不表示,通过立法诊所的学习,他们不仅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对自己面临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热爱法治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在实践中,同学们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感得到强化,为人民服务,为现代化建设尽力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巩固。同学们更了解社情民意,更珍视学习的机会,学习的自觉性更强了,法律人的公正、求实、严谨的人格得到了完善。

正是由于立法诊所逐渐形成了以开放式课堂、小组式实践,项目研究为特色的新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完善人格方面的良好的效益,所以,才进一步强化了我们探索法学素质教育新方法新途径的决心。

当然,立法诊所项目援助教学法还处在探索阶段,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它的大规模推广和普及还有待条件的成熟,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和科学实用性却日益彰显,日益为人们所承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法学专业实习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入职一年多后,我开始采访行业内的热点事件,也开始写一些报道的文章,那时,陶老师是我搜集材料,参加会议时经常可以看到的名字。

记得第一次和陶老师通话采访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十分担心知名学者不好打交道,硬生生的被拒回来。通话结束后,我还是被“吓”到了,向陶老师做了自我介绍后,陶老师称我“小李老师”,并一直抱歉没有及时回复我的采访邮件,完全打乱了我的预想和准备,紧张的我更是不知说什么是好,把想要采访的问题都忘了……

今年十一假期刚过,陶老师便来京参会,知道陶老师必到,记者便早早就在会场候着,已经约了半年的采访,终于让我“逮到”了。和陶老师聊起家常,提到孙女和外孙女,陶老师的幸福溢于言表,“现在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她们在一起”,眼神中流露出满满的都是慈爱。进入正题,提到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的采访问题,陶老师恢复了认真的神情。

“江东子弟”加盟大成上海所

大成上海分所建立于2001年,但最先几年内只有一些零星的知识产权诉讼或者非诉业务,当时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2008年,由时任大成上海分所主任的刘逸星律师牵头,汇聚黄夏敏、徐新建、彭文胜、单训平、王越等志同道合的近十位律师,预测并判断我国法律服务市场发展大势以及国内外企业日趋增长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需求,发起创立了大成上海分所知识产权部。

随后面向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这支团队开拓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承担了一系列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和非讼项目,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当时刚刚成立的这支团队中,并没有陶鑫良老师,“三军易发,一将难求”,为了取得更好和更大的发展,大成上海分所知识产权部迫切需要领军人物,为此刘逸星主任“三顾茅庐”,几番诚情请出了著名的知识产权教授兼律师的陶鑫良带着由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毕业的优秀研究生组成的“江东子弟兵”律师团队,于2009年夏加入大成上海分所知识产权部。

此后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走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几年来不但先后有余力、杨宇宙、吴海寅、戴健民等一批资深知识产权专职律师投身旗下,而且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几位教授级的兼职律师也相继加盟。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整个知识产权团队现有三十多位律师(其中包括了五位正副教授的兼职律师在内)以及十多位律师助理;团队的专业领域覆盖了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与反不正当竞争、反垄断等知识产权的全方位;团队的客户范围包括国内外企事业单位与世界500强等跨国公司等各行各业。

近年来该团队每年有数以百计的知识产权诉讼与仲裁案件,其中不乏重要案件乃至于重大案件。例如近年来该团队所的诸多案件已相继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十大知识产权诉讼案例、十大创新知识产权诉讼案例和最高人民法检察院十大知识产权诉讼案例以及相关省市高院的十大知识产权诉讼案例。

目前该团队正在参与的例如“百度诉360不正当竞争”相关诉讼案件、“智臻诉小i机器人专利侵权诉讼案”、“嘀嘀打车软件侵犯商标案”、“琼瑶诉于正著作权侵权诉讼案”、“张伟锋诉3M公司职务报酬纠纷案”等一系列重要知识产权诉讼案件,也在国内外激起了很大影响。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多年来还踊跃投身知识产权社会普法宣传活动和积极参加我国知识产权立法修法工作,该团队成员相继参加了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合同法等立法修法研究工作。该团队成员多年来还一直担任了国家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政府知识产权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知识产权法学研究会、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全国律协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等全国性或者地区性知识产权学术团体或者专业团体的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及执行委员、学术委员,专家委员等。该团队一些成员近年来还相继被评为“2012全国知识产权最具影响力人物”、“2013全国知识产权影响力人物”、“钱伯斯2015知识产权诉讼领军人物(业界贤达)”、“ALB2015中国15佳诉讼律师”、“2015LegalBand 中国律界俊杰榜30强”等荣誉称号。

在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的近年年度工作计划的卷首就开宗明义:“要做大成律师事务所皇冠上的钻石,决不做大成律师事务所窗台上的花瓶”;“要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鲁班巧匠,不做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南郭先生。” 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越来越明确的工作目标就是“五化和三力”,即追求“规模化、专业化、团队化、品牌化、国际化”,就是致力于“提升专业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群英谱”的速写肖像

在拥有600多人的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内,乃至于拥有近5000人的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系统内,大成(上海)知识产权部乃是最小的专业部门之一,的确无法与本分所内数以百计律师及律师助理的资本市场部、公司与并购部、国际业务部等大专业部门的规模与人数相提并论。但相对于国内绝大多数开展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事务所往往只有寥寥无几专业律师的情况相比,一个律师事务所分所的知识产权部门竟然拥有三十多名专业律师再加上十多名律师助理,其规模已不容小觑。

大成(上海)知识产权部的专业阵容不但在于有相当数量的专业人员集结凝聚,也在于拥有一批高专业水准、高敬业精神、高合作素质的知识产权资深律师的奋力拼搏。同时,大成(上海)知识产权部的人才结构有其先天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课堂与法庭相融合的整合资源和杂交优势,因为其组成成员的一部分是长期磨练在实务第一线的知识产权专职律师,另一部分是主要来自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等的知识产权兼职律师,而且无论是诉讼案件,还是非讼项目,往往两者的合作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可以看看这支“特别能战斗的知识产权律师诉讼突击队”中一些主力成员“群英谱”的速写肖像:

团队“领头羊”陶鑫良教授是我国知识产权界“学术与实务相结合”的一个典型。尽管他自嘲“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都不见”,但其实收获多多和硕果累累。三十年来他始终探寻在“教师的一半是律师,学者的一半是行者”的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与法律服务的前进道路上,第一个十年他奉钱伟长校长之命,于1985年牵头创建了“上海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并作为我国第一批专利人之一亲自了数以百计的专利申请案;第二个十年他又奉钱伟长校长之命,于1995年起带头创建了“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并亲历亲为尝试了十来种培养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教学模式,同时指导出了一百多名知识产权法和知识产权管理的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第三个十年他先后担纲建设“华诚律师事务所上大知识产权团队”和“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团队”,并且亲身参与了数百件知识产权诉讼与仲裁以及非讼案件。三十年来他还作为近十个仲裁机构的仲裁员和贸仲域名纠纷专家先后裁决了数以百计的知识产权仲裁案件与域名纠纷案件;同时他也参加了我国《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科技进步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合同法》等一系列立法修法和《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研究工作。他的确可以说是我国的“知识产权过河卒,三十年史见证人”。陶鑫良律师的最大特点是不做非知识产权案件,换言之,他“非知识产权案件不做”,心无旁骛。

高级合伙人余力律师是知识产权部的中流砥柱之一,曾担任知识产权部副主任,现担任大成(上海)律师事务所的监委会主任。他的知识产权业务方向主要在于商标与特许经营,曾经过上海“凤凰”自行车商标与企业名称等典型的知识产权案件。余力律师特别是在特许经营及特许品牌推广、注册商标许可等方面研究较深入,并在相关实务方面厚积薄发,轻车熟路。

知识产权部元老之一的傅文园兼职律师,是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副教授。她也是1994年创建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开国功臣并此后一直教授知识产权课程至今;她是1985年报考获准的我国第一批专利人。她曾担任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知识产权法系副主任和主管上海工业大学专利事务所的工作。她于上一世纪九十年代中开始兼职律师工作,迄今曾过数以百计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或者非讼项目。傅文园老师的教学课程和律师业务都主要面向商标法及其实务。

毕业于复旦大学电光源专业和法学专业的在大学期间就是空手道黑带的“文武双全”的杨宇宙律师,同样坚持“非知识产权案件不做”已经近十年,现在他是陶鑫良律师团队的主要核心,他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处理能力强。他在前曾过600多件若干著名跨国公司的专利申请,丰富的专利经验使得他在处理专利诉讼案件或者项目时驾轻就熟;他近几年成功过数十件专利诉讼案件,其中两件还是在最高人民法院最后胜出。近期他还正在“嘀嘀打车”商标侵权案以及其他一些具重大影响的知识产权案件。

戴健民律师与大成北京总所的邓志松律师,是全大成律师事务所反垄断法团队的牵头人,在反垄断包括知识产权反垄断的法律服务领域,戴律师及其助手为国内外重要企业包括一些世界500强公司提供了前沿的优质服务,厚积薄发,攻艰克难,冲锋在相关法律服务领域的第一线。

潘娟娟律师在2004年报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时差了1分,从而调剂到上海大学师从陶鑫良教授读研,入学后就一直随陶鑫良进行律师实习,直到2007年拿到硕士学位后就成为陶鑫良律师业务的得力助手,现在是团队的核心成员,首先擅长于商标与不正当竞争方面,同时在专利侵权诉讼案中她也得心应手,这全靠她自己的勤奋“恶补”和艰苦拼搏,因而法学本科专业出身的她现称自己是自学成才的“半个工科生”。十多年来潘娟娟律师参与了大量的知识产权诉讼案件和非讼项目,在工作中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很高的专业水准。

本科是“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韩颖律师,作为2005年入学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理工本科/知识产权法硕士连读”教改项目之“黄埔一期班”的班长,2007年毕业后就一直投身于知识产权律师工作,加盟导师陶鑫良律师团队后成为核心成员。八年来她已了近百件知识产权案件,多在于专利、技术秘密类案件和非讼法律服务。优秀的大局感控力、女性特有的细致力以及对多媒体的极强驾驶力赋予韩颖很强的综合专业素质,将知识产权事业融合为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面并折射出美丽的光彩是她作为一名上海女律师的极致追求。

李伟华律师具有较强的法学思维与研究能力,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加入导师陶鑫良的律师团队于今已有7年。虽在团队里他是相对年轻的核心成员,但已也身经百战,了近百件知识产权诉讼与非诉项目包括一些疑难案件。他善于思考和勤于表达,已在专业杂志上发表文章十余篇。最近李伟华律师荣登“2015年LegalBand 中国律界俊杰榜30强”榜单。

单训平律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得理学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并获得法学硕士学位,2009年加入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她律师执业十余年来为国内外一系列知名企业电脑横机企业德国斯托尔(STOLL)、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Rothschild)、意大利伊古奇尼(iGuzzini Lighting)、吉盛伟邦、无锡尚德电力等企业提供品牌/商标管理咨询服务、商标注册策略及方案设计、海关备案服务,商标权属、商标侵权纠纷案。

吴海寅律师的本科先后就读于上海大学的通信专业和管理专业(知识产权管理方向)。1996年起攻读知识产权法硕士研究生而师从陶鑫良教授。早在2001年起吴海寅就已经同时具有律师执业证、专利人执业证和商标人证书。十多年来他参与办理了大量的专利、著作权、商标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的诉讼案件和非讼项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曾涛律师,他曾经在著名跨国公司担任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多年,在涉外知识产权事务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多有积累而经验丰富,尤其是在品牌维权等方面轻车熟路,老马识途。他率领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中的合作团队,连续为许多著名企业尤其是一些名列全球500强的跨国公司提供了系列知识产权配套法律服务,成绩突出,得到客户的好评。

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中人才济济,除了上述已经介绍者外,还有一批术有专攻,屡有建树的知识产权专业律师群。例如曾在知识产权专业强所华诚律师事务所工作多年后加盟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的费俊律师,专业基础扎实,相关业绩显著。又如彭文胜律师,早在我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刚出台的2009年,就已经编撰出版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及其实施方案》的专门著作。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一浪高一浪,现在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后继有人和后生可畏,例如年青的许乐乐律师、陈哲律师、张莉律师等一批青年才俊和后起之秀都已经开始攀登知识产权专业律师的山峰,而且已经初露锋芒,后生可畏,来日方长。

事业与生活并行

大成律师事务所企业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攀登专业高峰与追求生活情趣并重,双管齐下,相辅相成。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建设就是这方面的有效尝试和成功探索。

一方面,团队在攀登专业高峰上不懈努力。因为在知识产权领域,诸多前沿问题、疑难问题、尖端问题几乎总是先发生在鲜活的典型纠纷中,这些案例被发现后首先“拷问”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行政管理,进而推动知识产权理论研究,再进一步促进知识产权立法修法。“法律的真谛首先在于实践,知识产权的精髓尤其在于应用;背靠大成律师事务所国内外的‘互联网’,攀登新时期知识产权法律服务的制高点”,这是大成上海知识产权团队多年来身体力行、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千锤百炼形成的共同理念,遵循“实务要务实,理论须论理,研究当深入,办案宜仔细”的基本风格,坚持始终,一以贯之。

为此团队先后形成了智慧下午茶制度、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会制度、大成知识产权专业系列讲座制度、大成泛长三角知识产权业务研讨论坛制度、知识产权立法修法研讨制度等系列制度。譬如智慧下午茶制度,主要是本部门同仁进行业务交流学习的常设性活动,通常每月或者每两周举办一次,边吃水果边争论,边喝咖啡边交流,为部门同仁创造一个充分沟通乃至于“头脑风暴”的空间和时间。又如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研讨制度,主要是对团队成员在工作中、案件中遭遇到的疑难实务问题,或者社会舆论比较关注的知识产权热点案件而举办,根据团队成员主动求援或者团队整合需要不定期举行,既可为部门同仁办案助力解忧,又与时俱进发出大成知识产权人自己的声音。再如大成知识产权专业系列讲座制度,一般每年知识产权部都会在所内外举办十余场知识产权专业讲座,演讲嘉宾既有本团队或者兄弟部门的资深律师,也有国内知识产权领域权威的专家学者。还如大成泛长三角知识产权业务研讨会制度,是打破大成各分所之间的“墙“,整合大成整体资源、推进大成全面发展的平台,团队曾先后发起与举办了多次大成泛长三角知识产权业务研讨会,促进了大成长三角乃至于全国相关分所知识产权同仁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如知识产权立法修法研讨制度,即对于最新的知识产权立法修法动态或者文稿是团队成立以来的老传统,紧跟立法修法形势,结合自身实践体会,为立法修法机关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团队先后对我国《商标法》第三次修改、《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职务发明条例》制定等,会同上海市商标协会等联合组织了相关研讨会,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修改建议稿提供相关立法修法部门参考,受到了积极的评价。

2013年的时候,大成曾组织过一次在行业内广受关注的“业余活动”,“大成之路自行车川藏骑行”,当时记者特别想通过陶老师的“后门”成为其中的一员,可自知身体素质有限,还是眼巴巴的看着他们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该活动从成都至拉萨的行程2188公里、前后耗时28天。临行之前团队将特制的“大成上海知识产权部”旗帜授给杨宇宙律师随行和壮行,这面旗帜就跟着杨律师跨越了川藏骑行的千山万水和万难千险,带回来后直至现在仍然作为团队珍藏的“革命历史文物”。

上一篇:收银员实习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检察院实习生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