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医生论范文

时间:2023-02-27 09:49:33

儿科医生论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儿科医生短缺;对策建议;儿科医生培养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072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儿童的发展,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侧影。国务院于2011 年8 月印发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 年)》其总目标第一句就是“完善覆盖城乡儿童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儿童身心健康水平”。但是,现阶段我国儿科服务资源总量严重不足,配置很不合理,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显然,与这一宏旨是有差距的。

我国约有226亿14岁以下儿童,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17%,而医疗机构儿科医生约为118 万人,每千名儿童儿科医生约为052 人,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085~13人)[1],这一数据直接反映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加上巨大的“社会压力”,现已把儿科医生短缺问题推向了社会的问题焦点。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放开,这一话题进一步为公众所关注。由此可看,仅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儿童的发展,如何解决儿科医生短缺问题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1中国儿科医生和医疗机构的现状

我国儿科门急诊量年诊疗人次471 亿,占全国门急诊总量的984%;出院近2162万人次,占医疗机构总出院人次数的103%。我国医疗机构儿科医生日均承担的门诊人次数约为17 人次,是医疗机构其他医生工作量的24 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近200人次,是其他医生的26 倍[1]。截至2016年1月份,儿科医生的招聘需求较去年同比上涨18%,其中“北上广”同比分别上涨19%、23%、18%,二线主要地区同比上涨22%。事实上,儿科医生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儿科医学发展和儿童健康事业的瓶颈。

据 2014 年9 月全国儿童医院院长会议,全国儿童医院仅有92 家,仅为医院总数的04%左右,且七成以上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北上广”成为儿科医生集中的“高地”[2],儿童医院同样面临着短缺的困境。

2儿科医生短缺的原因

21培养周期长

全日制本科儿科学专业停止招生已有近17年。过去的12 年来,我国本科儿科医生培养来源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我国现阶段儿科医生的主要来源有三方面:一是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二是攻读儿科学专业的研究生;三是其他二级学科或三级学科研究生,出于各种原因选择儿科就业者。从招生到能够实际走上儿科医生岗位,均需要八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一名儿科医生,显然不能满足现在儿科医生的需求。

22职业风险高

儿科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儿童,儿童大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病理特征,家长对病史无法准确描述,儿科医生对患儿的病史采集较困难,检查时患儿配合不密切,增加了明确诊断的难度,因此问诊和治疗过程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凭借经验,存在较高的医疗风险,需要儿科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个体差异、病情复杂程度和科学未知领域等因素,医疗结果是不确定的,致使儿科医生的职业具有较高的职业风险性。

23工作负荷重

儿科是最累、最苦的科室之一,每天每个儿科医生往往要看十几名到几十名患儿,季节性患儿增加时,甚至要看上百名患儿。由于儿童特别是婴儿无法准确地用语言表达,很多症状都要靠医生观察和发现,这就特别费时费力。为了避免差错,医护人员要对药物和治疗措施反复核对,疲惫不堪。医生累得不行,家长还不满意。引起医疗纠纷的风险更大,医务人员身心负担加重。

24收入低

调查显示,儿科医生离职原因中薪酬待遇较差是主要原因之一,比例高达7692%。在综合性的大医院,收入主要靠科室自身创收,儿科是麻烦最多、“效益”最差的科室之一。儿童常见病多,慢性多种疾病同时存在者少,单次就诊的花费小。加上儿童对外界理化因素敏感,许多检查如CT、X光等原则上能不做就不做,检查费用与成人科室相比,实在微不足道。再加上儿童的用药量比较小,很多药品针剂须拆开来用,所以药品收入也不高。病房及门诊、候诊场所相对湿度和温度的要求高,消耗的水、电、暖成本均较多,经科室全成本核算后儿科医生收入明显低于其他临床科室。付出多收入少,挫伤了儿科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使得儿科成为医院的边缘科室。所以让医生在平行选择的情况下,大多数医生还是不愿意选择当儿科医生。

25儿科医生职业上升空间受限

儿科医生的工作目的不只是为了生存,在工作面前比较追求职业成就感,希望拥有独立的价值和自我意识,同时渴望赢得足够的社会尊重。儿科医生的职业,本身要求有较高的教育水平,需要不断的培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来提高和保持其能力和价值。但烦杂的日常工作和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医生身心憔悴,对新技术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太少。科学研究、,这些与职称评定密切挂钩的硬指标无法达到要求,限制了儿科医生的职业上升空间,阻碍了业务进步。

26医患关系日益紧张

儿科医生每天工作强度大,承受着很大的精神压力,人际关系中包括重要而又敏感的医患关系,要求医生要有更高超的医术和人文精神。患儿家长对儿科医学知识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据相关调查研究数据显示:有近六成的患儿家长对于常规检查、用药均存在相应的认知误区,对儿科常见疾病特别是急危重症患儿的病情变化更是难以理解、难以接受;患儿家长在缺乏儿科医学知识的同时对儿科医疗行为的期望值过高,忽略医学不确定性及高风险性等特点。当出现诊疗效果不理想、病情恶化时,常表现出焦躁情绪,从而导致医患冲突。加之患儿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祖父母们都十分关注,出现暴力伤医的可能性更大。中华医师协会统计,儿科暴力伤医事件,每年以20%的速度在增长。就诊轮候时间过长,就医时间变短等就医环境变劣,让患儿家长对儿科医生心生怨言,反过来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矛盾。种种缘由下,儿科医生缺乏职业安全感,儿科医生纷纷离开儿科的岗位。

高医疗风险、超负荷工作和低报酬等因素,给儿科的实习医生带教和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带来了负面影响[3],儿科医生缺乏职业吸引力,让更多医学生对儿科望而却步,导致愿意从事儿科的医学生少之又少。

3对策建议

31增强社会关注度

社会应为儿科医生创造更好的执业环境,在遭遇医患矛盾时,首先保障儿科医生的执业安全和人身安全。科学核准儿科医生的技术劳务价值,整体提高收入待遇标准,优化医疗执业环境,减轻职业风险压力,降低工作负荷强度。加大对儿科的投资,扩大儿童医疗保险支出,积极推动远程医疗技术和数字化医疗模式,借助科技手段推动新型医疗模式的发展,提高看病效率。恢复全日制本科教育儿科学专业招生,增加硕士教育儿科学专业招生比例。还要加强对大众进行儿科医学常识的普及和教育,引导媒体对涉医新闻的正确导向,保护儿科医生的话语权,使社会公众对儿科医生工作有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32加强医院改革和管理

医院应进一步完善内部绩效考核与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公平性。重视儿科医生职业生涯规划,稳定儿科医生人才队伍,建立良好的人才激励政策,提高儿科医生的临床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工作满意度,降低情感损耗,避免儿科临床人才的分流和转行,吸引和培养一支优秀的儿科医生队伍。在医院内部全面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充实儿科医疗资源,提升儿科服务质量。

33提升儿科医生培养质量

在解决儿科医生短缺的同时,还得考虑儿科医生培养质量。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方式学习临床知识,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效联系,致使学生不善于解决实际儿科临床问题。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在校期间儿科实习轮转管理,明确各科室的实习任务,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儿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儿科医生成长中关键的培养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质量的儿科医生[4]。医院应对不合理的和落后的制度进行改革,完善临床病例共享制度,规划好培养阶段,探索有效严格的考核方式。在提高儿科住院医生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儿科住院医生循证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儿科住院医生自我探索的主动观念,使儿科住院医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促进儿科医生培训质量的提升。

4结论

儿科医生短缺的问题,根本在于医生的知识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职业吸引力不高。儿科医生短缺的背后,是医疗体制、服务体系、培训机制等一系列问题。儿科医学发展和儿童健康事业还得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整体推动。

参考文献:

[1]马晓华多措并举填补儿科医师缺口[N].第一财经日报,2016-02-25(A03)

[2]涂云林儿科医生短缺不是“小儿科”[N].经济信息时报,2016-02-24(006)

[3]熊菲,杨凡儿童专科医院在医学教育改革中的角色扮演[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6):1072-1073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儿科医生;手术室;新生儿;影响;显著降低

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的提高,很多疾病能得到很好的治疗,但是儿科新生儿的发病率一直很高,尤其是对剖腹产儿。新生儿窒息、脑性瘫痪、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脑病、 颅内出血是围产期高危儿发生率较高的儿科疾病 ,在新生儿病死率中占较大比例。早期新生儿死亡占整个新生儿死亡的 80%,所以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尤其是降低早期新生儿死亡率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死亡和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降低剖腹产儿的发病率, 2013年3月1日起 , 我院实行儿科医生进驻手术室全程陪护剖腹产儿 , 儿科医师进产房实施新生儿出生时的抢救并肩负着其复苏工作,使抢救成功率大为提高,新生儿脑后遗症也相应减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儿科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危重症抢救能力,是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

1资料与方法

1. 1 基本资料

我院是选择在2013年 3月1日~2014年3月1日期间剖腹产出生的2896例高危新生儿。在进行研究时,以产科(手术室)病房的门牌号为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在1、2和3号产房出生的婴儿共有1300例,这三个产房儿科医生没有进驻手术室,为对照组(一组);在4、5和6号产房出生的婴儿有1596例, 这三个产房儿科医生进驻手术室,全程陪护剖腹产儿,为实验组(二组)。剖腹产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为头盆不称、枕后位等等胎位不正;母亲为高龄产妇或有心脏病等;羊水过多或过少;胎盘早落;巨大儿;双胞胎等各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可能会导致新生儿的发病率升高。

1.2实验方法

在4、5、6这三个产房内,医院会派儿科医生24小时在产房轮流值班,实行全日制监护 ,手术室分娩过程 “陪产”,儿科医生必须时刻守护在新生儿的旁边。在24小时内,均有一名全面掌握复苏技术的新生儿医生提前半小时到达产房 , 预先了解围产期情况 。若新生儿出生时状态良好,儿科医生则协助产妇做好吸痰、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等工作; 若产科产前异常因素,产科医生及时通知儿科医生到位 ,做好应急抢救和复苏准备,同时了解相关产科病史,做到心中有数 ,儿科医生就可以组织复苏抢救小组,初步选择复苏步骤,对出生异常状况婴儿于第一时间进行抢救,并及时治疗,防止病症加重。而且儿科医生必须随时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及治疗情况。

1. 3 结果分析

对这两组2896例高危新生儿的剖腹产术指征的分布情况进行人数统计,并对其疾病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

2 结果

儿科医生进驻手术室对降低新生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显著地效果,并对发病的新生儿的后续治疗赢得了充足的时间,提高了患病新生儿的治愈率。 在2896例剖腹产出生的新生儿中,有1485例为胎儿因素,有1411例为非胎儿因素。其中一组死亡有3例新生儿死亡,其中1例为窒息性死亡,另外2例为吸入性肺炎死亡,病死率为0.3%,二组新生儿没有死亡病例。

3 讨论

儿科新生儿的发病率一直很高,尤其是对剖腹产儿。 2013年3月1日起 ,在二组中实行儿科医生进驻手术室全程陪护剖腹产儿 , 儿科医师进产房实施新生儿出生时的抢救并肩负着其复苏工作,使抢救成功率大为提高,新生儿脑后遗症也相应减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一组的病死率为0.3%,二组新生儿没有死亡病例。二组的新生儿的发病率率比一组显著降低,尤其是新生儿窒息由原来的2.65%降低为1.38%;吸入性肺炎由原来的2.78%降低为2.17%;颅内出血由原来的1.17%降低为1.11%。提高儿科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力和危重症抢救能力,是有效降低新儿死亡率的重要环节。随着医院的改革,为了提高新生儿的出生健康的比率,儿科医生将不断进驻手术室,来全程陪护剖腹产儿。

参考文献

[1] 金汉珍 , 黄德珉 , 官希吉 .实用新生儿学[ 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0 . 337 - 3 38

[2] 赵时敏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 病的防治及 研究方向[ J] .中华儿科杂志 , 1997 , 35 ( 2 ) : 59 - 6 0

[3] 樊绍曾 , 洪文澜 .中华医学会第十一届儿科学会各学组总结( 二) [J] .中华儿科杂志 , 1998 , 36( 5 ) : 259 -600

[4]虞人杰. 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 临床儿科杂志,2002 , 8 : 451 453 .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3篇

儿科医生去哪了

对于多家媒体所报道的“儿科医生荒”与儿科看病难的原因,不少医学专家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儿科专业的停招。

1983年,我国曾设立儿科本科专业,但在1998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中,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推行宽口径通才教育模式,医学院的本科教育中取消了儿科专业,被合并到其他专业,代之以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则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至此,全国医学院校儿科专业已经停止招生17年。笔者认为,儿科专业的取消与停招,是造成近年来儿科医生短缺局面的根本原因。

在医学专家看来,儿科医生所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低龄患儿生病后,他们不能准确描述病痛的原因、位置,甚至大部分患儿都还未学会说话。此外,儿童患病常常具有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等特点,这就要求医生必须具备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与临床经验,否则很容易误诊。所以,给患儿看病与给成人看病有较大区别,儿科医生并不是成人医生的“缩小版”,儿科专业也不等同于主要面向成年人的宽口径的临床医学专业,而是相对窄口径,具有儿童特色的儿科医学专业,具有不可替代性。

包含儿科在内的临床医学专业则是一个宽口径医学本科专业。儿科仅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所学儿科课时并不多,学得既不专又不精。如果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去当儿科医生,基础很不扎实,很多医生未学过儿科医学知识,不得不在实践中边干边学,这不仅大大延缓了其专业成长的脚步,而且在看病中误诊率也要高一些。

据专家介绍,如果学生本科阶段学的不是儿科专业,而是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毕业后要花1-2年考取相关执业资格,还要经过至少3年规范化培训、再经过2-3年的专科培训后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生。当然,穿上白大褂在儿科坐诊,要当一名好医生,又至少需要5-10年的专业沉淀,这意味着培养一名儿科医生至少要花10年以上的时间。

所以,一些大医院并不欢迎由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转行”而来的儿科医生,更企盼医学院校对口儿科专业培养的儿科医生,所以不能仅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去培养通用型或全科医生去诊治包括低龄患儿在内的所有的病人。而且,靠宽口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转行”方式培养儿科医生速度慢如蜗牛,广西政协委员钱学明在调研中发现,从1999年至今,我国儿科医生仅增加了5000名,儿科医生的培养速度远远赶不上社会需求的增长速度。

多管齐下填补“空档”期

今年2月24日,在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联合召开的新闻会上,教育部高教司宣布,教育部将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每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有一所高校举办儿科本科层次专业教育,力争到2020年,使全国儿科医师总数达到14万人以上。

但是,不仅5年的本科教育需要时间,而且从本科毕业到成长为一名有经验的成熟儿科医生,还需要5-10年的临床经验积累。换句话说,即使从今年开始恢复和扩大儿科专业招生,至少也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会有第一批相对成熟的儿科医生成长并补充进来,而要填补儿科医生培养的十年“空档”期,缓解10年“空档”期的“儿科医生荒”,则必须多管齐下。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让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非儿科医生转行成儿科医生。医学不是靠数理化公式计算的精确科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门经验科学,医生工作年限越长,诊治病人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才能减少误诊,提高诊治水平,所以很多名医都是年龄偏大的长者。不妨让有多年临床经验的非儿科医生,通过高层次培训与名医指点,凭着丰富临床经验,转行成为儿科医生则相对容易一些。虽说成人与儿童有所不同,毕竟还有相通之处,过去用于成人的临床经验也可以灵活转换运用于儿科,不存在隔行如隔山问题。

二是取消名医直接挂号,实行分级诊疗。儿科医生本来就少,以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为代表的名医更是严重紧缺,名医对外直接挂专家号(包括网上预约挂号)的后果是,一方面使猖狂的号贩子靠“倒号”牟取暴利,大发横财;另一方面,助长了家长只认名医,过度医疗的倾向。名医本应大材大用,名医就应把主要时间用于诊治疑难重症患儿,为此应取消名医对外专家号(包括网上预约挂号),实行分级诊疗。实行分级诊疗是指所有患儿先由普通医师诊治,如普通医师从中发现自己不能诊治的疑难重症患儿,再推荐给本院或其它医院的专家进一步诊治。是否是疑难重症患儿、是否推荐给专家,一切交由接诊的主治医师说了算,而不是家长说了算,以此确保专家把主要精力用于诊治疑难重症患儿,使最稀缺的名医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4篇

2012年5月19日上午,一张写有如上内容的纸片被贴在了深圳儿童医院4号挂号窗口的玻璃上,随后被患儿家长拍下来,上传到微博。这份只有44个字、连带两个叹号的告示,揭开了中国儿科医生短缺的伤疤。

在深圳儿童医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看来,那份告示虽然语气冷淡,讲的却是事实。据媒体报道,进入5月以来,这家医院日均接收患者4900人次,超过就诊容量的一倍。

供需矛盾紧张的,不仅是深圳一地。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在200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千名儿童的儿科医生数约为0.26,这意味着每个儿科医生要照顾近4000名儿童。而在德国和美国,这一数字分别是300和400。

不断离开的儿科医生

当深圳儿童医院陷入舆论风波时,首都儿科研究所(以下简称“儿研所”)所长罗毅正在考虑启动第三轮招聘——3个月过去,距离50名儿科医生的人才储备计划,还有空缺。

北京仅有的两所儿童医院承担了全市近一半的儿科门诊量,儿研所就是其中之一,每天接待近6000人次的门诊。按照儿研所2012年4月份的统计数据,每天上午就诊的病人就接近3000人。要满足这些患者的需求,到底需要多少医生同时出诊?

罗毅举了个例子,假设有75名医生同时出诊接纳这3000名病人,每位医生必须一刻不停歇,才能在上午的4个小时内看完40个门诊病人。在这种情况下,假设挂上号的小患者排在第36位,就意味着他要在走廊里等3.5小时才能看上病,而且即使看上病,他也只有6分钟的时间。

怎么不多派医生同时出诊?据罗毅介绍,儿研所现有医生256人,其中一些医生还要负责住院病房的医疗、值班以及科研、教学等工作,不可能全部用于门诊。

为缓解供需矛盾,儿研所从今年开始增加了招聘名额。然而在2月份的第一轮招聘中,只招到20人。第二轮招聘,符合面试条件的有31人,真正面试时只来了26人——就算他们全部通过,也完不成50人的招聘计划。

“儿科医生不是当前大多数医学院毕业生的首选志愿,主要有3个原因:工作量大,工作风险大,收入低。”罗毅说。

通常来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主要包括政府拨款、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价格以及药品收入3部分。但在政府投入不足、服务价格相对低廉的情况下,药品收入就成为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儿童医院、儿科诊室在这方面存在着天然劣势。

“儿科的用药量按体重来计算,一个‘小毛头’一支先锋六号可以打3天,但如果是成人,一次就可以打6支。”上海医学博士杨文(化名)说,“医院都是按收入减去成本来算科室的营利,然后再按一定比例给医生发奖金,儿科永远落后于任何成人科室。”看清这一点后,这个喜欢儿科的年轻人在36岁时从上海某三甲医院辞职,转行去卖保险。

选择离开的并不只有她一人,这些年来,她所在的科室几乎换了一圈人。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郑珊曾说:“几乎每个月都要讨论儿科医生提出的辞职申请,其他科室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流失率。”

医生从医院大门接踵而出,患儿却在不断地涌进医院大门。

曾经的风光年代

在59岁的洪建国印象中,儿科医生也有风光的时候。这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儿科主任还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儿科系的录取分数比普通医疗系还高,而且儿科系要念6年,比医疗系还多1年。

洪建国所在的医院前身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第二医科大学曾是最早开设儿科医学专业的4所院校之一。然而在1999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儿科系被取消了。据统计,此后10余年,全国儿科医生的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

“如果有这个系,学生报考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发展,以后做儿科医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而且职业的忠诚度也会比较高。现在普通医学系出来的学生,最不愿意干的就是儿科,很多念儿科的研究生都是调剂过来的。”洪建国说。

被甩下的,不仅仅是高校里的儿科系,还有综合医院里的儿科。

有媒体观察,2000年后,综合性医院儿科萎缩的趋势非常明显,有的医院在缩减儿科病床,有的干脆撤销了儿科。据北京市卫生局2010年的统计,当年83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开设儿科门诊及病房的仅有38所,不足综合医院数量的一半,就诊压力几乎全部转移到儿童医院身上。

“在综合医院里,儿科成了鸡肋。没有儿科成不了三甲医院,但儿科在医院的地位又不高。最显著的体现就是奖金分配方面,每次分奖金时我们主任都要去争取,有时还会吵起来。”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医生说。

不仅如此,医患关系在儿科显得更加紧张。洪建国说:“一个孩子生病,最夸张的时候有6个大人同时在医院里陪伴。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很容易产生矛盾。有时,孩子要打静脉针,因为胳膊细,护士扎了两针没扎进去,家长的手就扬起来了。”

“在美国,儿科医生的收入也比较低,但社会地位比成人科还要高。”洪建国说。一次他去美国领事馆申请签证,签证官故意刁难。“你这样设障碍没有道理的,我一个儿科医生……”洪建国还没说完,签证官听到“儿科医生”几个字,马上站起来给他道歉。

培养一个儿科医生有多难

2010年,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加强综合医院儿科建设工作的通知》出台,要求二级及以上医院务必在2011年年底前全部恢复儿科门诊和病房建设。然而,新恢复的儿科门诊由于常年缺少医生,不仅门诊量不大,有的还与其他科室捆绑在一起。曾有医院找到儿研所,提出能不能带一带他们的医生。

此外,北京市卫生局还计划在城东打造一个能提供更多诊疗服务的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那里将可以容纳1000张床位。罗毅认为,从现在就要开始人才储备的工作。

“一个医学院的毕业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儿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所以目前全国性的儿科医生短缺问题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他说。

如何在现有条件下解决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呢?罗毅认为,可以采取由儿童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和社区医疗中心合作的方式分流患者,让那些患常见病的孩子就近就诊;社区医院无法诊治的病症,也可以由社区医生为患者进行转诊预约。

上海交通大学准备在今年重新招收儿科专业的本科医学生,计划招生30人左右。在洪建国的设想中,这将是一个解决儿科医生断层的机会,因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一定要有专科的儿科医生,才能更好地为儿童服务”。

尽管儿科医生的收入微薄,但从医36年的他始终没有后悔当年选择了儿科系。“我就是喜欢孩子,感觉孩子的哭声就像交响乐。”洪建国说。20世纪50年代,只有5岁的他得了严重的脑膜炎,抽筋抽得厉害。他至今还记得当时给他看病的那位医生:“他人很好,我一点儿也不觉得害怕,出院时我们还一起照了张相。”

那时,高等医学院里的儿科系刚在新中国建立,那位儿科医生在还是小男孩儿的他心中留下了对这份职业最初的想象。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科医生;医患;沟通;技巧

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患儿大多数因年龄较小,很难准确表达其不适和要求,有些病史由家长代述。再加之儿科疾病具有起病急、来势凶、发展快及不同年龄段患病种类不同等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儿科医生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外,还应注重医患沟通技巧,及时获得与患儿疾病相关的准确信息,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笔者根据多年的儿科临床实践,谈谈医患沟通的一些方法技巧。

一、语言通俗,表达清楚

语言是医生的一大法宝,医生在工作中,应注意自己的语言,尽可能用良好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儿科医生与患儿及家长沟通时,常常需要避开专业术语,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当问到小儿“腹泻”症状时,可用“拉肚子”来与患儿家长交流。再如问及腹泻患儿有无伴阵发性腹痛,可询问是否有阵发性哭闹等。另一方面,尽管医生避开了专业术语,但表达内容一定要清楚准确,不能有歧义,以免引起误解,甚至执行错误。例如,我们儿科医生建议患儿多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利于患儿骨骼生长,预防佝偻病。但是,如果我们儿科医生交代不清,患儿家长会在中午烈日当空给患儿晒太阳,那就会让太阳光灼伤患儿稚嫩的皮肤,达不到太阳光照射利于患儿骨骼生长的目的。因此,我们儿科医生应明确告知家长,在太阳光线温和的情况下,让患儿多晒太阳,在夏天,常常选择在早上的7~9点进行。

二、有问有答,答而不厌

在工作中,儿科医生经常会碰到患儿及家长反复地提问。对此,我们儿科医生该怎么办?答案是,有问有答,答而不厌。首先,医患之间的沟通也是一剂良药,通过交流发挥出药效。重复的问题,对医生来说是重复回答,但对每个家长而言却是第一次,需要我们儿科医生耐着性子不厌其烦地回答,让家长听明白。其次,患儿来到医院就诊,我们儿科医生应尽最大的努力为患儿服务。第三,通过医患之间的问与答,让家长了解患儿病情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消除患儿及家长的疑虑,取得他们的信任,在治疗中得到他们的积极配合,利于患儿身体尽快恢复健康。相反,若是儿科医生因忙于工作,而忽略了患儿及家长的提问请求,往往会引起患儿及家长的不满,甚至引起医疗纠纷,这无疑给我们儿科医生的工作设置了障碍,增添了麻烦,增加了治疗患儿疾病的难度。

三、言简意赅,重在有效

医生在与患儿及家长沟通过程中,当遇上双方需要交流的内容很多,特别是遇上焦虑的家长需要了解更多的医疗内容时,我们儿科医生该怎么办?答案是,避开深奥的理论,沟通内容言简意赅,重点突出,重在有效。让患儿及家长听得明明白白,实实在在,操作可行。例如,在交代腹泻患儿饮食调整治疗注意事项时,我们儿科医生常常这样交代,仍然母乳喂养的,继续母乳喂养,停止进食其他食物,如鸡蛋、肉类。已停喂母乳的患儿,只吃白粥,要新鲜的,不要放糖及食用油,只放少量盐。

四、巧用肢体语言,表达医患情感

在医患沟通中,除了口头语言交流之外,我们儿科医生还可以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以补充口头语言无法表达的效果。

1蹲下来与患儿沟通

沟通实践证明,医生蹲下来与患儿沟通,不仅缩短了几十厘米的距离,避开了高高在上的架势,而且能够给患儿以平等的感觉,让其感受到父母般的温暖,减少陌生感,切实体会到医生对他的关心和爱护。进而愿意听从医生指导,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和家长开展治疗活动,加快身体的康复。

2面带微笑开展医疗服务

微笑是沟通的一剂“剂”,是美的象征,是爱心的体现。在工作中,我们儿科医生面带微笑,将会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好心情,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和疾病,传递医生治病救人的信心和决心,让患儿安心养病。

3动作轻柔,传递关爱

在工作中,我们儿科医生常常边沟通,边开展工作。对一些认生的患儿,或是烦躁不安的患儿,我们医生不宜立马进行身体检查,除非是危重病患儿。往往是通过语言交流,先进行一些身体接触方面的试探,通过轻柔的抚摸,轻拍患儿的背部,握住患儿的小手,安抚患儿,传递医生的关心和爱护,消除患儿的恐惧感,初步建立起信任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沈菊仙加强医患沟通 和谐医患关系[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9,20(2):70―71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6篇

经过深入南北疆调研,乌鲁木齐市儿童医院北院大儿科主任王平道在2014年新疆政协会上提出议案,希望社会更加关注儿科医生的状况。

“压力山大”、苦不堪言

“我一住进医院当上病人,血压就正常;一当医生给人瞧病,血压就往200冲……”1月15日,病榻上的有着32年医龄的王平道在电话里笑着说。

众所周知,儿童不会诉说不适,需要医生反复检查、凭丰富临床经验才能做出正确判断,这对医务人员要求极高,手术或治疗技术难度也大,所以儿科医务人员付出的精力和值夜班频率远高于其他科室。而且儿科患者年龄小,CT、拍片等辅助检查很少被使用,加大了医护职业风险。现在的患者多为独生子女,家属心情焦虑,使儿科成了传统医患矛盾的高发科室。

王平道举例说,在调研中了解到阿克苏地区的7家综合医院有227名儿科医生,仅2013年前10个月已接诊儿科急诊177573人次,住院23234人次,平均一个医生要承担884名患儿的医疗保健任务。

作为资深儿科专家,王平道委员更是忙得晕头转向。去年“两会期间”的一个中午,记者在BRT1号线上遇到了匆匆赶往会场的他,手拎包里塞着件白大褂。“今天是我上专家门诊的日子,之前有很多病人挂了号,我只得从会上请半天假回医院……”

“性价比低”、社会地位低

鲜为人知的是,巨大工作量下的儿科却没有高经济效益,儿科医生社会地位尴尬。

因为儿科用药谨慎,药量少、药价低、检查少,在当前“以药养医”的医疗体制下,儿科只能靠其他科室补贴过日子,儿科专业人员流失严重。

吴华曾是乌市某医院儿科骨干医生,几年前强烈要求调到医院后勤部门。“每天上门诊要看好几十个孩子,一周好几晚夜班,成天累得昏天暗地,还得小心谨慎,身心都受不了。”

而且,付出和收入不成比例的事实,使儿科医生沦为医院“最不受待见”岗位。

“‘性价比’太低!”毕业于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的张凯告诉记者,现在医学专业毕业生几乎不选儿科,除非实在找不到岗位。2012年毕业应聘时他和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性价比高”的心脑血管科,全年级220名毕业生,选择去儿科的只有一个,现已离职。

王平道说,我区大多数医院的儿科医生配备都不达标,比如乌市儿童医院每个儿科诊室至少缺一名医生以上,所以在职医生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而分配过来的大学生都不愿在儿科,如果院方强行留人,对方就辞职走人。

据国家卫生行政部门预计,我国儿科医生在未来15年内仅能增加5000人,而缺口却可能高达20万。“从事儿科的医生越来越少,诊治的病人就越来越多,工作量加大,逐渐形成恶性循环……”业内人士无不对此深深忧虑。

20万名儿科医生缺口

据报道,2008年中国有68家儿童专科医院,仅占全国医疗机构的0.42%。其中,专职和兼职的小儿外科医师仅4000余人。

人口结构上,中国正迅速走向老龄化,但绝对数量上,儿童的数量仍然庞大。

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数据统计:中国0~18岁人口约3亿,占全国总人口22.5%;0~6岁人口超1亿,占世界同龄人口的20%。

与人口数量庞大相对应的,是中国紧缺的儿童医疗资源。

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等四家行业协会联合的报告(下称“报告”)称,中国儿科医生严重缺乏。这种“严重缺乏”既体现在绝对数量上,又表现在儿科医生队伍结构上。

来自中国医院协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儿童医院的数量已经达到92家,但儿童医疗资源整体匮乏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性改观。

可对比的是,中国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医生数仅为0.23名,而同时期美国则为1.46名。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朱宗涵认为,若要满足当下儿童医疗的需求,中国至少还需要20万名儿科医生。

与中国医疗资源整体分布趋势类似,儿童医疗资源同样集中在大城市。报告显示,专科儿童医院主要分布在一线、二线城市及三线经济发达的大城市,三线大部分城市及四线、五线城市均没有儿童医院。

但即使是在大城市,儿童医疗资源的现状也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除了儿童医院以外,大多数综合医院的儿科门诊都在萎缩甚至被撤销。

医疗体系“残缺”

涌向大医院看病往往是病童和家长们不得已的选择。业内人士指出“地级市还做不到每个城市有一所儿童医院,县级市往往没有儿童医院,大多由内科兼看儿科,而在农村、社区等基层也没有儿科诊所。”基层的儿科医疗服务之薄弱超乎想象。

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等医疗资源同时短缺的情况下,各类涌向大城市医院就诊的患者进一步加剧了儿童就医难的问题。

来自北京儿童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院门急诊总数265.36万人次,同比增加了16.8%,外地患者占60%;住院人数5.24万人次,同比增加了15.4%,外地患者占70%。

让人无奈的是,大量涌向城市大医院的患者,却往往以常见病居多。来自北大医学部的学者曾针对城市儿童患病的趋势进行研究,城市儿童患病主要以常见病、急性病为主,呼吸系统疾病是儿童最常患的一类疾病。

各大儿童专科医院疲于应对普通病人,必然对新技术、各亚专业建设投入的时间精力会大大减少,从某种程度上说阻碍了儿科医疗高端业务的进步。

2011年,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等四家行业协会联合的报告称,中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域超过2000个,而县级妇幼保健院共有1625家,平均每县不足一家。而且中国地区级和县级城市的医院不设置儿外科,大城市的三级甲等医院也仅是部分医院设置儿外科。

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大量患者涌向大医院,尤其是疑有外科疾病的患儿需要辗转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或儿童医院。而更为严重的一方面是,目前各地儿童医院儿外科仍然持续收治大量由非专业儿外科医师进行手术而效果不良的病儿,给患儿及家长造成了疾病、精神和经济方面的三重负担。

基层服务能力薄弱,是中国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特点。儿科服务难度大,经济效益普遍不如成人科室,基层医疗机构往往不重视儿科的发展,优秀的儿科医师也很难留得住。本科以上学历的儿科医生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专科医院及大型综合医院的儿科。

由于缺乏系统的、规范化的临床技能培训,基层医疗机构的应急能力较差,诊治儿童急性传染病的能力以及对危重病的抢救能力显得不足。

好消息是,有关部门和医院正在开始筹划,打破儿童医疗上的难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第一届北京儿科发展国际论坛”上,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透露,北京儿童医院正在筹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在起步阶段,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将实行省部共建的方式。“好的医疗体系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有部级的医疗中心,向下是省级,再向下是市县级,建立起能真正将卫生保健预防到各市县级的网络,使病人需求和医疗供给得以平衡。”倪鑫说。

请善待“守望祖国未来的人”

王平道认为,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儿科医生短缺、待遇低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增加儿童医疗资源,建立多层次的儿童医疗救治体系。

提案中呼吁,要给予和增加儿科医护岗位津贴,提高儿科医生的待遇。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各种形式呼吁善待、理解为祖国未来守望的儿科医生。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儿科的投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给所谓“亏本”的儿科一个相对合理的发展环境。同时加大对儿科诊疗大型专用设备的无偿投入。要建立健全儿科医生培养激励体制,恢复医学院校的儿科专业,给予儿科住院医生规范化的医学生特殊补贴,并在儿科医生就业和从业上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7篇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儿科医生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方法:按出生时间和复苏方法分为旧法复苏和新法复苏两组,回顾性分析1995年9月―2003年8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4833例和2003年9月-2011年8月在本院出生的7845例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临床统计资料。结果:旧法复苏组有246例发生窒息,占5.09%,死亡12例,占0.25%;新法复苏组有242例发生窒息,占3.08%,死亡4例,占0.05%。结论:基层医院儿科医生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效果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学习。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医生进产房、新法复苏、体会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出生后1分钟内无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本病是新生儿伤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1]。因此掌握正确和规范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直接关系到预防和预后。本院从2003年9月起儿科医生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按出生时间和复苏方法分为旧法复苏组和新法复苏组。1995年9月―2003年8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4833例为旧法复苏组,本组无儿科医生进产房,其中男2532例,女2301例,胎龄最小的32周,体重最低者1150克,共发生窒息246例,其中重度窒息32例,死亡12例。2003年9月―2011年8月在本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7845例为新法复苏组,本组在每一例新生儿出生时都有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其中男4086例,女3759例,胎龄最小的29周,体重最低者900克,共发生窒息242例,其中重度窒息30例,死亡4例。

1.2判断标准:

新生儿窒息的判断标准采用Apgar评分标准[2],出生后1分钟、5分钟及10分钟,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

1.3方法:

1.3.1儿科医生提前到产科,积极与产科医生和孕妇进行沟通,并与产科医生一起对胎龄、宫内发育情况、羊水、胎儿娩出是否会发生窒息等进行评估;儿科医生应在分娩前进产房,做好复苏准备,一旦发现有窒息可以及时实施抢救。

1.3.2胎儿一经娩出依据新法复苏流程图在30秒钟内完成快速评估,其5项指标:呼吸、心率、肤色、羊水是否清、是否足月+初步复苏(A:保暖,摆正,必要时清理呼吸道,擦干及刺激),如新生儿无呼吸、呼吸暂停、或心率<100次/分,就重新摆正(鼻吸气位),在A的基础上使用复苏气囊面罩进行正压通气(B:通气频率40-60次/分,压力20-40cmH2O),30秒后再次评估,如心率仍<60次/分,就在A和B的基础上进行胸外心脏按压(C: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三分之一交界处,胸外心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频率在120次/分);经30秒钟后再评估,如心率>60次/分,即停止胸外心脏按压而以40-60次/分继续正压通气,如心率仍<60次/分,应使用药物进行复苏(D:在充分建立通气后使用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经气管导管或脐静脉推注,同时继续做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30秒后如心率仍小于<60次/分,可隔3-5分钟再次注入相同剂量的肾上腺素;如有血容量不足和代谢性酸中毒的表现,需进行合理扩容和纠酸治疗;或因孕妇使用麻醉剂引起的呼吸抑制,经脐静脉或气管导管注射纳洛酮0.1mg/kg),直到完成复苏。

新法复苏组7845例新生儿有242例发生窒息,占3.08%,其中重度窒息30例,占0.38%,死亡4例,占0.05%;旧法复苏组4833例新生儿有246例发生窒息,占5.09%,其中重度窒息32例,占0.66%,死亡12例,占0.25%。两组新生儿窒息数和死亡数比较,新法复苏组窒息发生率、死亡率明显低于旧法复苏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旧法复苏组,从表一可以看出儿科医师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3.讨论

新生儿窒息是我国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窒息是胎儿宫内缺氧的延续,凡能导致孕产妇及胎儿缺氧的各种因素都可引起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主要发生在宫内(50%)和分娩过程中(40%),只有10%发生在产后[3],所以要加强围产期保健,特别是孕晚期的监测,在高危妊娠分娩时基层医院儿科医生进产房开展新法复苏是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和死亡率的有效措施。新法复苏有很强的科学性,需要严格按照A、B、C、D、E复苏程序进行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快速评估要始终贯穿整个复苏过程,不断用呼吸、心率、肤色来决定下一步复苏措施,直到完成复苏,力争将新生儿窒息在出生后5分钟内(在可逆性细胞损伤前恢复血流灌注和供氧)即复苏成功。这样可不留远期后遗症,需要注意的是复苏过程中应一直保温和使用纯氧。

4.体会

4.1本院在开展新法复苏前院领导就派儿科医师到上级医院进行新生儿窒息复苏培训,经培训合格后再组织本院产儿科医生进行理论培训和技能考核,要求人人掌握,从而保障了新法复苏技术的顺利开展。

4.2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加强与产科医师和孕妇的沟通,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对胎儿进行综合评估,在分娩前就可以充分做好复苏准备。并将窒息的新生儿复苏后直接转入儿科住院治疗(儿科已将温箱预热,氧气、监护、配备床边待用),从而降低了窒息后的并发症。

4.3新生儿娩出后儿科医生和产科医生共同进行阿氏评分、对新生儿全面查体,若发现有窒息,儿科医生可在第一时间进行正规的新法复苏,使新生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有效的治疗,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提高出生人口的质量。

4.4儿科医生进产房对新生儿的救治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使产科医生更多地把精力投入到产妇的监测和治疗当中,避免因顾及产妇,又顾及新生儿所导致的忙乱发生的产科漏洞,同时也减轻了产科医生的精神压力,更加保障了产妇的安全。儿科医生在产房能及时发现和鉴别新生儿的各种高危情况,使复苏迅速,阿氏评分更客观准确,避免了产科医生对新生儿评估不够准确的弊端(阿氏评分相对较高),保障了新生儿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救治,减少了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也提高了产科质量,降低了医疗风险,保障了医疗安全。

基层医院儿科医生提前进产房,加强产儿科合作,保护了胎儿向新生儿的平稳过渡,并积极开展新法复苏技术效果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和学习,但是还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薛辛东.李永柏.儿科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6.

[2]王秀慧.候玉兰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及产儿科结合治疗的临床分析[M]-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6).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8篇

一种柔和的声音,一句温情的话语,这是她的语言魅力;当你和她有了进一步接触时,你又会为她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不只是儿科的孩子们敬重她喜欢她,许许多多与她相熟的人都被她的亲和力所吸引。她就是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党总支书记、儿科专家贾春梅。

1984年,年仅22岁的贾春梅从包头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包头市第四医院。那时,别人选择的目标多是轰轰烈烈的大科室,而她,却执意要去哭哭闹闹的儿科工作。人们不免把目光转移到她端庄秀美的面庞上,试图寻找答案。当然,人们发现了那双大眼睛里流露出的坚定信念,人们似乎明白了:她,是上帝派给孩子们的天使。

28年里,这位天使不但为患儿解除了病痛,而且,还使包头市第四医院的儿科业务走在了全市的前列,并在向全国的高水平目标迈进。或许,这就是贾春梅钟情于儿科所肩负的使命,也是天使的使命。

在坚持中保持仁爱

“来,姐姐给个玩具,看看好玩儿不?”当患儿妈妈把生病的孩子抱到贾春梅面前诊治时,孩子不免大哭大闹。贾春梅每每看到被病痛折磨的孩子,很是心疼。为了让患儿安静下来,她把听诊器递了过去,患儿看见这个新奇的东西,果然产生了兴趣,于是安静了许多。随后,贾春梅按着患儿的小手把听诊器移到患儿的胸前,开始为患儿听诊。

儿科的工作就是先哄孩子后看病,在哄孩子中倾注爱。这位初做医生的姐姐很快找到了做儿科医生的窍门,从此,在包头市第四医院儿科,天使的光彩四射于患儿之中。

贾春梅以她和善的为人,善待着每一位就诊的患儿,以她长期培养出来的那份细致、那种平和,为患儿检查、为家长解释。随着包头市第四医院儿科知名度的提高,儿科门诊、病房的患儿数也在同步增多,特别是一些旗县区的患者家属长途跋涉慕名而来,来得晚、又赶着回去,总是已到中午贾春梅还在门诊被一大群哭喊的患儿、着急的家长包围着。往往是上午的门诊刚刚结束,又有下午的患者已经挂号等待就诊。但贾春梅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因此而推脱病人或影响检查,有好多远途患者带的钱不够,还要向她借钱取药。所以,好多患者和她从医患关系变成了朋友关系。

当患儿们叫她医生阿姨的时候,贾春梅已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副院长、医院党总支书记。包头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内蒙古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包头医药》编委、《内蒙古医学杂志》编委、内蒙古骨质疏松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等职位使她的身份更具权威性。贾春梅还先后被评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包头市十佳医生、自治区医德标兵等,在同行和患者心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危情中尽显大爱

独生子女的出现,使儿科工作越来越难做了。一个孩子生了病,身后会有多达6名家长,形成一种庞大的阵容。可见,儿科医生不但要治孩子的病,更要治患儿家长的心病。只有消除了患儿家长的心病,才能形成融洽的医患关系。

在贾春梅所在的儿科,曾出现过这样的事情:护士为患儿输液时,因几针未扎进血管,患儿家属夺过针头反扎在护士的手上。儿科的医务人员在工作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有一次,一名高烧伴抽搐的婴儿急诊入院,贾春梅马上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由于患儿病情危重,在积极抢救的同时,按照告知的要求需请患儿的父亲在重症通知书上签字,不想患儿的父亲指着贾春梅咆哮说,“要是我儿子有个好歹,我就烧了这幢楼,第一个走不出去的就是你!”贾春梅用她一贯柔和但充满坚定的语调警告对方,“请不要干扰我们的抢救工作,我们会尽力的。”

经过1个多小时的抢救,孩子终于转危为安。当贾春梅一边擦着头上的汗一边走出病房室时,只见患儿的父亲唤来的十几名壮汉挤满了楼道,贾春梅从容地从他们身边走了过去,壮汉们惊呆了!患儿的奶奶上前拉住贾春梅的手,几欲跪地赔着不是,贾春梅把她搀扶起来,送进病房。

天使不但有治病救人的天职,还有不可侵犯的神圣,更有一份大爱情怀。

几年前,一名14岁的脑炎患儿,昏迷数日,病情危重。他的父亲无助地站在走廊里,见谁给谁塞钱,祈求大家救救他的孩子。贾春梅见状心里很是难受,她深深地理解这位父亲此时的情感,便把他劝到病房里,安慰他:我们会尽全力的。

由于意识丧失,患儿大小便失禁,儿科的医护人员不管谁遇上都会帮他清理病床。14岁的大男孩长得像成年人一样高大,可想而知,清理他的大小便是多么难的事。一周的时间过去了,医生护士用他们的大爱完成了患儿父亲伏卧在死亡线上的祈求,终于,奇迹出现了,孩子的生命回还了!孩子康复出院后,这位患儿的父亲给贾春梅发来一条短信: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

脚步中的坚定信念

2009年-2012年,连续4次较大规模的北京八一儿科包头论坛在包头市第四医院举行,这成为包头市儿科学术界的一件大事,论坛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就是包头市儿科学科带头人贾春梅。为了不断提升包头市的儿科医疗水平,为包头市儿科专业带来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贾春梅与北京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封志纯主动建立合作关系,从此使包头市和这所医院开展了经常性的技术协作,如进行包头市内各大医院疑难、危重病人会诊,建立儿科急重症通道等,不但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而且促进了包头市儿科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尤其为包头的重症疑难病症患儿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就医条件,这才是合作的根本意义。”贾春梅说。

针对包头市没有儿科专病门诊的现状,贾春梅于上世纪90年代初率先在第四医院设立了儿科肾病门诊、新生儿专业门诊、小儿神经专业门诊和儿童哮喘门诊。这些门诊的设立,不但做到了专病专治,而且极大地方便了患儿的就诊,同时也提升了包头市第四医院儿科的知名度和在患者心中的地位。

2005年,包头市第四医院引进包头市第一台小儿呼吸机后,有效地解决了抢救新生儿和婴幼儿重症疾患所面临的难题,为当地的患儿在急重症抢救上提高了一个档次,在包头市儿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作为儿科知名专家和医院管理者,贾春梅十分注重团队的建设和发展。担任儿科主任和院领导期间,她提出建设学习型科室,以多种形式提高科室的整体业务水平,带领医生们始终坚持以科研指导临床的思路开展大量的科研课题研究。近年来,贾春梅主持并参与完成儿科科研项目11项,其中,2项为自治区基金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9项为市级课题,均达国内先进水平;3项科研成果获得内蒙古科技进步三等奖,使第四医院儿科于2010年被评为包头市重点学科,并多次荣获包头市先进集体、巾帼标兵科室等荣誉称号。

如今,贾春梅更为关注的是儿科医护人员的梯队建设和儿科医生严重缺乏的现状。孩子的病通常发病急、病状重,患儿小又不会表述,这就给儿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贾春梅说,做儿科医生要爱孩子,要有扎实过硬的基本功,更要终生不断地学习。她同时呼吁,全社会从关注下一代人手,要更多地关注守护下一代人生命和健康的儿科医生这个群体。由于我国的医学院校曾取消了儿科专业,近一两年刚刚恢复,再加上儿科工作付出多回报少,据有关资料报道,目前儿科医生的缺口达1,3还多,因此,贾春梅迫切地希望,医疗机构要注重儿科医生的培养和医护人才的梯队建设;儿科医生要心怀大爱,舍得付出。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9篇

1.1儿科基本情况我市儿科总的编制床位约800张,调查的15家医院有独立儿科病房的14家,有新生儿病房的仅8家,有独立儿科重症监护室的仅1家。

1.2儿科人员情况我市儿科注册的职业医师141名,各医院儿科医生平均年龄小于30岁的1家,大于40岁的2家,其他均在30~40岁之间,高级职称以上医师43名(三甲医院占26名),占304%,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0名(均在三甲医院,其士4名,硕士16名),占142%,具有大专以上109名(其中本科86名),占773%。

1.3学科业务水平情况在调查的15家医院中,关键设备方面14家医院有儿童监护仪器,13家医院开展了超声检查(包括腹部B超,超声心动图,头颅B超),12家医院有X光摄片机,10家医院有心电图机,9家医院有儿童输液泵,8家医院有呼吸机,6家医院有CT诊断仪,3家医院有磁共振仪,而儿童专用的纤维支气管镜、消化道纤维内镜、脑电图等在我市儿科尚未配备。关键技术方面6家医院开展了细菌培养与耐药菌监测,4家医院开展了肌电及诱发电位检查,3家医院开展了发育评估、骨髓活检,2家三甲医院开展了分子遗传学诊断、呼吸道病毒检测、分子病原学诊断和流式细胞免疫分型技术,而肾穿刺活组织检查术、血浆置换、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等技术在我市儿科还未开展。重要病种的调查显示二级医院主要针对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三级医院除了常见病外,对儿童少见病和危重症的诊治明显高于二级医院。

1.4儿科发展存在的问题调查表中指出制约儿科目前发展的问题在人员方面:全部15家医院均认为和医务人员数量不足有关,14家医院认为和待遇水平低有关,13家医院存在医患关系紧张,9家医院人员素质水平低。在设备方面所有15家医院都存在设备数量不够的问题,11家医院存在设备老旧的问题。技术方面12家医院存在新技术开展困难的问题,11家医院认为与国外先进技术信息更新较慢有关。

2讨论

通过我们的调查,南充市儿科医学事业发展迅速,改变了县级医院儿科和内科科室不分开设置的状况,儿科组织结构基本健全,儿科执业医师建设初具规模,儿科从业人员队伍基本稳定,为南充市儿童卫生事业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看到南充市儿科医疗现状的不足。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儿科执业医师仅占43%[3],南充市执业医生人数为7376名[4],儿科医生141名,仅占19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超13亿,四川14岁以下儿童人口数约为13647万,占人口总数的1697%[5],据2011四川统计年鉴显示南充市人口数为7517万人[4]。据此计算南充市每1000个儿童仅有011个儿科医生,而美国每1000个儿童145个儿科医生的比例。以上数据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儿科医生极其匮乏[6-8],二是儿科医生工作强度过大[9]。同时我们也看到南充市儿科医生整体学历和职称相对偏低[10],因此可以说南充市儿科医疗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儿科医学现状已形成严重不对称。

通过学科业务水平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南充市儿科总体上存在设备缺乏,检查手段少,业务水平低下的情况,危重症处理亟待发展。由于儿科的特殊性,儿科很多检查需要专门设备,对医院硬件和软件都有很高的要求,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儿科的设备和实验室检查相对较贵,而应用的对象相对较少,导致绝大多数儿科专用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在普通医院不易配备和开展。同时由于儿科医务人员分布存在地理分布不均,基层儿科医疗的匮乏,基本医疗保健不能覆盖辖区,以致出现患儿不论大病小病都“扎堆”前往大型医院就诊的现象,导致大型医院医务人员不堪重负。各大医院儿童专科疲于应对普通患者,必然对新技术、各亚专业建设投入的时间、精力大大减少,从某种程度上说阻碍了儿科医疗尖端科学发展。通过我们对各个儿科负责人的问卷调查,儿科发展存在的问题不是本地区特有的问题,几乎是我国儿科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与现阶段我国的医疗体制、儿科培养机制、医疗环境等大环境相关,因此医疗改革势在必行。同时作为儿科医务工作者,我们也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1)加强交流和学习,鼓励基层医务人员学习进修,加强基层儿科医师执业技能培训;(2)利用儿科医疗质量控制分中心这一平台,规范儿科诊疗水平;(3)积极发挥三甲医院儿科学术团队作用;(4)加强不同医院间合作,建立双向转诊机制。综上所述,目前南充市儿科发展初具规模,但儿科医务人员数量严重不足,设备缺乏,业务水平低下,儿科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随着医疗改革的进行,希望这些问题逐步得以解决,从而促进本地区儿科医疗事业的发展。

儿科医生论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儿童;医疗资源;现况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41-01

基金项目:2012年池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课题

“看病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并且带来严重的后果,如医患关系的紧张、群众的抱怨、政府的焦虑等,而以儿童“看病难”尤为突出[1-2]。近年来,关于看病难的报道较多,而关于儿童看病难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儿童看病难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

通过对安徽省某市儿科医疗资源状况和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了解该市儿科医疗资资源现状和需求,为制定儿童医疗保健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安徽省某市辖区内所有市、县区、乡镇医疗保健机构及私立医院和140名儿童家长。

1.2 调查内容与方法: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采用自编的医疗机构儿科资源调查表,内容包括儿科医护人员人数、年儿科门诊和住院人数、床位数等,对该市所有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

儿童看病现状及需求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儿童就医情况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140名儿童家长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家长年龄、最近一年儿童患病就医频率、选择就医医院的首要标准、就医场所、儿童有无参加医疗保险、药品价格和儿童医疗费用有无降低、有无感到儿童看病难、造成儿童看病难主要原因等。采用一对一进行匿名问卷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员逐一核对答卷的每个项目,发现有填写遗漏或存在逻辑错误,即时补充和纠正。

1.3 统计分析:调查资料采用EpiData 3.0建立数据库并录入数据,用SPSS 13.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 果

2.1 儿科医疗资源现状:2012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994家。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9家,社区中心(站)40个,乡镇卫生院59家,民营医院18家。各类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6400人。其中,专职儿科医生45人,占2.00%;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占22.22%;该市各类卫生机构床位数505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1%。儿科医生床位配置比为:0.16:1。

2.2 儿童就医状况及需求调查:

2.2.1 儿童就医状况:140名儿童在近一年生病3次以上的占35.7%。有44.3%的调查对象选择去县级及以上医院就医,20%的自己买药吃。去基层医疗单位、私人诊所的分别占17.1%和18.6%。72.9%的调查对象将医生水平作为择院的首要标准。

2.2.2 调查对象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状况及其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的主观感受:

140名接受调查的儿童家长中,一半以上的家长(61.4%)认为儿童看病既难又贵,仅有8.6%的儿童家长认为儿童看病不难也不贵;造成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排名前3位的

是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和挂号难、候诊时间长、流程复杂;认为药品贵是造成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7.1%,认为检查费高是造成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的占21.4%;本次研究发现,仅有4.3%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药品价格降低,仅有10%的儿童家长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降低。

3 讨 论

全国目前共有儿科医生6.17万人,但0至14岁的儿童却有2.3亿,比例约为0.2598个儿科医生/千儿童,该市比例仅为0.2个儿科医师/千儿童。各类医疗机构床位数4818张,而儿科住院病床数290张,占6.02%,低于安徽省平均水平(6.9%)。全市2012年度活产新生儿15208人,出生率9.72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35.7%的儿童近一年来生病在3次及以上,42.9%的儿童近一年生病1~2次,其就诊量远超过目前该市儿科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提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严重匮乏,亟须加强儿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增加儿科门诊、床位及相关检查设备等硬件的配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91.4%的调查对象认为儿童看病难或贵,明显高于宗健阳等[3]人对苏州200名就诊儿童家长看病难看病贵研究的率(71.0%),可能因为该市与苏州相比,经济落后,部分患儿处于山区交通不便,儿科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等,儿童看病难和看病贵显得更为突出。

在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中,分别有32.9%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疗水平低,儿科医生、专家少和没有大型儿童医院或妇婴保健院两者为儿童看病难的主要原因,说明存在着儿童家长对儿童医疗服务需求与现有的儿科医疗资源匮乏的矛盾,同时表明加强该市儿科医疗资源建设是解决儿童看病难主要措施之一。全国范围内儿科人才稀缺且难以引进现象较普遍 [4]。该市作为欠发达地区更为严重,2012~2013年全市儿科医护人员离职或转至其他岗位7人,其中医师5人,占儿科医师总数占8.88%,从某一方面揭示了儿科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

在儿童看病贵的主要原因中,选择药品贵的占首位(27.1%),进一步调查发现,95.7%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药品价格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90.0%的调查对象认为医改后儿童看病费用没有降低或降幅不大,提示医改后药品价格虚高现象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儿童医保服务尚不完善[5],在医保报销方面患儿享受的报销比例不大,特别是新生儿患者很多情况下未列入报销范围,一部分药物如固尔苏(猪肺磷脂),无论国产还是进口药品价格均居高不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医院存在着“逐利性”以及由于医疗环境形势的严峻所致医生保护性的过度医疗、医疗场所流程的不合理等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以上情况表明,有效控制药品价格及防止过度医疗是解决儿童看病贵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 “儿童看病难”跻身“看病难”、“看名医难”社会民生问题行列 儿科发展令人堪忧 完善基层医院儿科呼声最劲[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6:4-5.

[2] 吕诺, 朱旭, 贾钊. 医院“逐客令”折射儿童看病难[N]. 新华每日电讯,2012-06-02004.

[3] 宗健阳.2010.苏州市区少年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曹务莲.基层儿童保健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思考[J]. 医护论坛, 2009, 11(6):167

上一篇:幼儿园保健医生论文范文 下一篇:急诊科医生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