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知识范文

时间:2023-02-28 07:46:28

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范文第1篇

自对联出现以来,它就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并与书法、建筑、民俗相结合而深入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可以将对联书之宅门厅堂,使居室生辉,也可以悬之亭台榭阁,使山水增色;可以是立身处世的格言,也可以做讽古喻今的利器;可以作为口传相对的吟答,也可以挥笔成联以书赠征对;可以是文人骚客的益智游乐,也可以是普通百姓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到了春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春联更使节日的气氛平添几分热闹、喜庆与祥和。

尽管如此,但对对联的了解在青年学生中却知之甚少,好在这已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重视,特别是对联知识在高考试卷中的出现,更是受人称道。为了让年轻人能较全面地了解对联,我想就自己对这方面的知识(资料)的积累与了解,谈一些对联的基本知识。

一、何谓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楹帖,俗称“对子”;口头对联又称应对,是以对偶形式组成的联语,它以“副”为单位,每副对联由上联(又称出句、对公或对头)和下联(又称对句、对母或对尾)组成。写法上要求做到字数相同、句法相似、平仄协调、对仗工整。但为了不以辞害意,对平仄的要求较松的情况也是可以的。有的对联还有横联,又称“横披、横额”等。

二、对联的起源

对联到底源于何时,学术界比较通行与权威的看法认为最初的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来的。虽然它的渊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古代诗文的“对句”,但古诗文中有重字和平仄不协调现象,还不能称为对联。到唐代格律诗兴起,有严格的对偶、对仗、平仄讲究,为对联的形式奠定了基石,但还没有出现独立意义的对联,只有“桃符”的出现才有了对联。那么“桃符”又是什么呢?这还与一段古代神话有关。

据《山海经》记载,在度阴山上,有一棵大桃树,树下有鬼门,凡鬼都由此出入,门口有名叫神荼、郁垒两位神仙把守,凡遇到为非作歹的恶鬼时就用苇索捆去喂虎。因此,人们为了避鬼驱邪,逐渐流行在除夕之夜把两位神仙的像画在桃符板上,悬挂门旁,名为“题桃符”。所以古籍中有“春联者,即桃符也”的记载,桃符也就成了春联的最初形式。而对联的正式形成则始于后蜀。即在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于除夕命学士辛寅逊撰词题桃符,因嫌其不工,就自己动笔写了一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传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而对联的发展则在宋代,文学大家王安石“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就是当时春联盛行的写照。是桃符的习俗衍生了对联。但对联的鼎盛时期还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由于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极度重视,使对联的创作与宣传迅猛发展,并由贴春联发展到在楼台亭阁悬挂的楹联及悼念死者的挽联等。所以,明清以来,还涌现出不少擅长撰联的行家,出版有对联创作与研究的专集,不断开展有对联的征集与竞赛等活动。

三、对联的基本特征

对联之所以深受群众的喜爱,除历史悠久,时政的需要,习俗使然等原因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对联自身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艺术魅力。其基本特征有四:

l.字数相等,互不重复。

一副对联一般没有字数限制,长的可达几百字,短的则短到一二个字。但不论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而又应尽量做到用字不重复,特别是上下联中处于同一位置的字更不能相同,这种相同在对联上叫“合掌”,“合掌”是对联的忌讳,这是对联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2.句型相应,结构相似。

对联中句子的结构及句型,应要求上下联完全相似,即使是一副长联,也应要求上下联左右或上下相对。如:

新春快乐

盛世文明

从结构看,上下联均为主谓结构。

从句式看,上下联均为二二句式,即两字停顿一下。

3.平仄相对,协调和谐。

对联如诗,十分讲究平仄协调。古汉语有平上去入四声,以平声为平,以上去入为仄。现代汉语没有入声了,平仄区分以阴平阳平为平,以上、去为仄。现代对联一般以现代汉语的声调来划分。对联讲究平仄的要求是:第一,对句平仄要相对,即上下联对应位置的字应平对仄,仄对平;第二,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协调和谐,这也是对联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然对联也有严式和宽式之分。严式要求严格遵循对联的平仄要求,宽式则只要求句型相同,平仄大体相对即可,以不害意为主。

4.对仗工整,内容相关。

在字字相对,结构相似,平仄协调的基础上,还要求词性对仗工整。即要求上下联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并要求内容相关,表意明确,形成整体。如:

据传有人给鲁迅先生出了一个“独角兽”的上联,鲁迅先生对了一个“比目鱼”的下联,人们拍案叫绝。其“绝”在何处呢?请看:“比”对“独”,不是数词的数词;“目”对“角”既是名词又是量词,如此妙对,当然称绝。

但也有内容毫不相关的特殊情况,被称为“无情对”。相传为清末名臣张之洞所创。相传张之洞有次在一个叫陶然亭的地方请客,席间张以“陶然亭”为上联征对,一客曰,若要无情,除非阁下大名为对方妙。意思是以“张之洞”对“陶然亭”,满座灿然,交口称妙。这类对联多为游戏、斗巧时所用。因特殊的情趣,也被人们接受为对联了。

四、对联的种类

对联的种类一般从应用范围和写作方法两个方面来划分。

从应用范围上可分为春联、装饰联、交际联、专用联四种。

春联是专用于庆祝春节的对联,装饰联是用于美化环境的对联。或装饰楼阁名胜,或装饰书斋卧室,或装饰名画宝砚,用途十分广泛。交际联是用于人们交往的对联,亲去赠别,朋来接风,试才斗智,以文会友,都可用联,专用联是专为某一事项而写的对联。与春联有时限上的不同,一般时间较短,如寿联、喜联、挽联等。

从写作方法上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这主要是说在一联之中上下联内容上的结构关系。

正对是上下联内容相近或相关的对联。它的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为并列结构关系。如:

艳阳照大地

春色满人间

此联上下联的内容相似,两联一个意思,为描写佳节来临春满人间的欢乐气氛。

反对是上下联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联。它的上下联分别从新旧、好坏、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来写,为转折结构关系。如《红岩》中革命志士庆祝1949年元旦时写的一副对联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

此联上下内容相反,在对比中表达了身陷囹圄的革命者盼望解放的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因此类联内容相反,对比鲜明,艺术效果好。

串对又称流水对,是上下联的意思为顺承连串的对联,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说,其结构关系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如宁波名医范文甫所撰的一联: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独贫

此联为假设关系,其语意相连,意脉相接,仿佛一气呵成,充分表达了一个大医的风范。

五、对联的修辞

在创作对联时,根据不同的内容,选用不同的修辞手法,更能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传诵遐迩,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下面介绍几种常有的修辞手法。

1.比喻,也叫打比方,是用这一事物或情状来比喻另一事物或情状,使人产生联想,如:

福如东海长流水

寿比南山不老松

用东海水比喻福之广,用南山松比喻寿之长,表达了人们的尊长祈福之情,形象生动。

2.夸张,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某一事物以突出其特点。如:

门辟九霄 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 俯临千嶂奇观

此联为泰山南天门联,极力展现了泰山的高大,南天门的雄伟。

3.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人的情感注中。如: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这是杭州岳飞庙里的一副对联。它将青山、白铁拟人化,表达了世人对英雄的敬佩,对奸臣的憎恶。

4.双关,利用谐音或谐义的关系,使一句话同时有两层意思,字面的一层意思是虚设,隐含的一层意思是实情。如: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

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此联从字面上看是描写行舟和奏乐,而实际上却是利用了谐音暗指东吴名臣鲁肃,刘邦大将樊哙,北宋名将狄青,两汉名臣萧何。据说,上联是武将出的,意为文不如武;下联是文臣对的,意为武不如文,但都不明说,用双关表意,含蓄生动。

5.用典,是用古代典故、习俗或警语来表情达意。如上例联中的四个人名,也属用典。当然更多的是直接引用。

6.嵌字,又称镶名,是把要反映的对象或事物的名称镶嵌在联内,暗寓褒贬,但寓意应以不露痕迹方为妙联。其字嵌在联首的称为“凤顶格”,嵌在联尾的为“燕尾格”。如:

天下有名皆仰泽

世间无水不朝东

此上下联最后一字嵌有领袖的名字,表达了对一代伟人的敬仰,是典型的“燕尾格”。嵌字还可嵌在联中的第二三四……字中,也有专门叫法,因过于繁琐,就不赘述了。

7.数字,在对联创作中,由于对仗上的要求,要数对数,故有了数字对。如:

花满九洲香四海

雨滋万木绿千山

数字,表面看似单调,但用得好,也会给对联增色。

8.叠字,又叫复字或重言,是在一副对联中反复使用某个或某些字词。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这类联能起到突出重点,加深印象的作用,颇具特色。

9.隐字,隐字联不同于谜语,让人费猜。是话到嘴边不明说,有意隐去所表达的意思,但读者一看便知。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上联“缺一”下联“缺十”,这是利用数字的谐音来表达“衣、食”二字,反映老百姓缺衣少食。

10.拆字,是用拆合字体的方法来吟联作对。如:

山石岩下古木枯 此木为柴

白水泉边少女妙 次女有姿

一副联中有“岩、枯、柴、泉、妙、姿”六字的拆合,堪称妙联。

11.回文,是对联词序的回环往复,顺读、倒读皆成联。如: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此联顺读倒吟皆为字同音同意同,颇有兴味。

12.顶针,是将前一句的尾字作后一句的首字,使相邻接续的句子首尾同字相连,环环相扣。如: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这是长沙市沙水井亭联。联词前后相接连绵不断,当属佳联。

13.集句,是将前人诗文的名言警句,按对联要求组成新联。如:

无丝竹之乱耳

乐琴书以消忧

此联上联由刘禹锡《陋室铭》,下联由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文句引集而成。词老意新,给人以信手拈来,别具新意之感。

以上是对联中常见的修辞表现手法,如运用得体,自然能使楹联生辉。但应注意的是,在一副对联中可以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以上4、5、9例中就有谐音、双关、用典、数字等,这会使楹联更为生动。

六、对联的横批

横批,又称横联、横额或横幅,是横书在对联上方的文字,它与对联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横批的字数以二三四字不等,以四字居多,也有五六七字的,这都由对联的内容来决定。好的横批,不仅可以起到概括和补充联语内容的作用,而且还有画龙点睛之妙,是不能忽视的。

七、对联的书写与贴法

1.字体,从书法的角度看,对联也是书法的艺术,一副好的对联,再配上好的书法,自会使对联增色。一般情况下,贴挂在门外的对联的字体以楷、隶为宜,以显得庄重大方;堂内联的字体则以行、草为佳,以衬托室内的轻松淡雅。而仿宋体或其它几何形体的美术字,一般不宜书写对联。

2.写法,书写对联只能直书而不可横写。长联因字数多,一行难于写下,上联应从右边顶格顺下向左写;下联应顶格从左边向右写,类似繁体字的“门”字形。横批则应横写,过去的写法是由右往左,现在是由左至右。有的对联还应按要求写上下款。对联一般不用标点符号。

3.贴法,上联应贴(挂)在进门或面对的右边,下联则贴(挂)在左边。即按书写顺序张贴,因要求先从右边写上联,贴(挂)时上联应在右边,下联亦然。横批贴在对联上方居中位置。

愿对联这朵民族艺术之花开得更艳丽,也愿对联这一通俗的艺术形式能让更多的人喜闻乐见,书写传承。

对联知识范文第2篇

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对仗。所谓对联的对仗,即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换句话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对联。

1.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相等,是对联构成的首要条件。

2.词性相同 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例如“画栋前临杨柳岸,青帘高挂杏花村”,其中“画”(形)对“青”(形),“栋”(名)对“帘”(名),“前”(副)对“高”(副),“临”(动)对“挂”(动),“杨柳”(名)对“杏花”(名),“岸”(名)对“村”(名),都是同类词相对,十分工整。

3.结构相应 是指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对联的字数越多,句子的结构就越复杂,对写作对联的技巧要求也越高。

4.内容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说来,上下联应围绕相关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副讲学习的格言联,在主题上上联强调的是勤奋,下联强调的是刻苦,内容密切相关。

但是“无情对”却是一个特例,它一定要求“内容无关”,而且“离题万里”才好。如“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字字对仗,工整无比,内容上分别说的是气象和名酒,大相径庭,造成一种不谐调的喜剧效果。

5.平仄相对 对联作为从律诗中脱胎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作为供人们实用和欣赏的文学艺术,自然也应保持律诗的声调和谐、抑扬顿挫的特点,讲究用字的平仄,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富有旋律,朗朗上口,悦耳动听,造成一种音乐美。一般上联最末一字用仄声,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第三、四声;下联最末一字用平声,即第一、二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如“海阔天高气象,风光月霁襟怀”。

对联的修辞

对联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文字艺术,创作中是很讲究修辞的。其修辞的手法名目繁多,较常用者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把抽象的、人们不熟悉的、特点不鲜明的事物,化为具体、熟悉、特点鲜明的事物。比喻大体分为明喻、隐(暗)喻和借喻三种。

有比喻词出现的比喻叫明喻,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文心清若水,诗胆大如天”。

有本体、喻体出现而没有比喻词出现,只是用其他结构把两者联系起来构成的比喻叫做隐喻,如“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2.借代 借代就是舍去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与它关系密切的人或事物来替代。被代替的人或事物称作本体,用来代替本体的对象称作借体。

有用人或事物所在地点替代的,如“泗水文章昭日月,杏坛礼乐冠华夷”。“泗水”为河流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的家乡),这里用它来代孔子;“杏坛”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用它来代儒家学说。

有用地名代替人名的,如“谢宣城何许人,只凭江上五言诗,要先生低首;韩荆州差解事,肯让阶前盈尺地,容国士扬眉”。“谢宣城”指谢,曾任宣城太守;“韩荆州”指韩朝宗,曾任荆州长史。

3.夸张 夸张是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故意将所写的人或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如“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峨眉山山顶宝殿灶房联)、“胸中藏丘壑,腕底有鬼神”“六朝山色收笔底,千里江声到枕边”(甘露寺联)、“乾坤浮一镜,日月跳双丸”(昆明睡佛山达灭洞联)。

对联创作中,用扩大夸张比用缩小夸张更为常见。然而运用时要防止无限扩大、信口开河,必须以客观现实为基础。

4.双关 双关是利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多义的条件,有意使对联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起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从而增强生动性、幽默性、趣味性。

借谐音达到双关,如“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如帆快(樊哙);八音齐奏,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

借语义双关,如“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联)。

对联中使用双关修辞,不仅使联句语言变得生动、形象、含蓄、幽默,而且会加强对联的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但使用双关手法时,既要着眼于含蓄微妙,又要注意含义明朗。

5.比拟 比拟就是把人或物异化,即把物当人来写(拟人)或把人当物来写,把此物当彼物来写(拟物),可以引导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捕捉对联的形象,追索它的意境,产生艺术美感和思想共鸣。

拟人联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拟物联如“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文坛花争艳,桃李果竞先”。

6.设问 设问就是胸有定见,明知故问,无疑而问,让读者去回味;或先提问,引人注意,再作答复,以示强调。

全联提问,不作回答,如“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杭州飞来峰联)、“听鸟说甚?问花笑谁?”(昆明三清阁联)。

上联设问,下联回答,如“雄关百二谁为最?要略三千此并名。”(平定县娘子关联)

自问自答,如“何物动人?二月桃花八月桂;有谁益我?三更灯火五更鸡”(旧时自勉联)。

7.反问 反问也叫反诘、诘问或激问,也是无疑而问,不用回答,意义自明。它的作用是加强语气,用否定的或不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既有启发性,又有说服力,给读者造成一种无庸置疑的印象,如“不经几番磨炼,怎成一段锋芒”(铁匠铺联)、“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孟姜女庙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8.反复 在对联创作中,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加重某种感情,故意重复某个词组或句子,这种修辞手法称为反复。

反复分连续反复和隔离反复两种。如某太史是北方学者去南方做官,又贪又酷,有好事者为他集了一副四书对联贴在门上:“彼哉,彼哉,北方之学者,何足算也;戒之,戒之,南人有言曰,其无后乎。”联中的“彼哉”和“戒之”为连续反复。“一曲高山,一曲流水,千载传佳话;几分明月,几分清风,四时邀游人。”(古琴)联中的“一曲”“几分”为隔离反复。

9.回文 回文联也叫回环对,即运用词序回环往返,表现事物或事理的相互关系的对联。

有的全部回文,如“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鼓浪屿鱼腹浦联)、“秀山青水青山秀,香柏古风古柏香”(通海秀山联)。

有的为“部分回文”,如“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西泠印社联)。

有的上下联之间回文,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天然居茶楼联)、“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

10.排比 排比修辞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相同的词组或短句排在一起,连续成串,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意思得到强调。排比必须由三项或三项以上词组或短句构成(只有两项则属于对偶,在对联中组成自对)。

全句排比,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格言联)。

部分排比,如“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载四物:青松翠竹白梅兰”(卧室联)。

11.叠字 叠字也称叠音、叠词,就是将音节相同的词或词素重叠起来,造成一种重重叠叠、反反复复的艺术效果,以表达不同的语气和感彩。

全部叠字联,多用于风景区,如上海豫园联“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西湖天下景亭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睛睛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部分叠字联更加自由,不拘形式。如“年年难过年年过;日日防空日日空”(敌伪时贫苦人家春联)、“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高高下下树,叮叮咚咚泉”(杭州九溪十八涧联)。

12.组合 组合也叫串组,是把两个以上本没有联系的同类事物名称按对联创作的规律组织成联。这些“事物名称”范围很广。可以是人名,可以是地名,可以是影视名,也可以是药名等。如“碧野田间牛得草,金山林里马识途”(六位文艺家)、“巴山夜雨花枝俏,幽谷恋歌乳燕飞”(四部影片名)、“帝女合欢,水仙含笑;牵牛还辇,翠雀凌霄”(八个花名)。

对联的种类

对联内容复杂,应用广泛,下面我们主要从用途方面进行分类。

1.春联 春联古称“对子”“春帖”。从后蜀主孟昶“题桃符”,到明太祖“设春联”普遍推广,春节贴春联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春联的内容主要表达人们辞旧迎新的祝福。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思想素养、职业范围和时代特点的不同,他们所用的春联又各具特点。

歌功颂德的,如“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

宣扬积德的,如“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

盼望成就功名、书香有续的,如“效祖宗执笔,名垂青史;愿儿孙读书,身显庙堂”。

而更多的人则希望得到幸福吉祥,如“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新时代的春联,则表现人们当家作主、指点江山、充满信心的乐观情怀,如“万里春风梳碧柳,几番时雨润红花”“国泰邦兴民乐业,风和日丽燕衔春”等等。

2.行业对联 行业联为对联家族中的一大分支,是中国文化与手工业、商业及近代工业相结合的产物。宋文莹《玉壶清话》载,后唐时进士范质的朋友开一扇子店,范质为该店题一联:“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行业联是专门张贴于各行各业的门庭、店堂、企事业单位的大门上,具有显明的职业标志和行业广告特征的一种常年使用的对联。一副工切的行业联,配以风格高雅的书法,再与格局讲究、装饰堂皇的牌匾珠联璧合,以它美的形式、美的意境、美的内涵招徕八方顾客。

在今天的改革开放形势下,行业联大踏步地走进经济生活,直接为经济服务,为商业呐喊。

行业对联具有以下特点:

(1)开明宗义,阐明经营目的,如“经营不让陶朱富,贸易长存管鲍风”“生意兴隆,从兴隆中找生意;财源茂盛,自茂盛里觅财源”。

(2)介绍行业性质、经营特色、商品质量,指导消费,如酒家联“店好千家颂,坛开十里香”“酿之太和,醇醇有味;酒以言德,郁郁生香”。

(3)追溯历史,提高商家、产品知名度,如“羲之五字增声价,诸葛三军仗指挥”。这是一家扇子店的对联,仅仅七字联,竟把扇子与两个时代两位名人的两桩轶闻自然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其容量是很丰富的。

(4)弘扬职业道德,体现经营作风、服务态度,如“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诊所联)、“但求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药店联)。

(5)工巧奇妙,心裁别出的行业联引人入胜,如“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澡堂联)、“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理发店联)。

(6)富有哲理性的行业联,耐人寻味,警策醒人,如“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材”(竹器店联)、“权衡凭正直,轻重在公平”(秤店联)。

行业联与春联有相同之处:一般来说,各行各业都使用春联。如所撰写的春联是专业联而不是通用联,则春联中就包含了行业的标志,二者是合而为一的。但行业联和春联也有区别:行业联突出的是行业的性质和作用,春联突出的是“迎春”和“吉祥”;行业联不像春联只在春节才有,而是常年适用;行业联的艺术性较之春联更为讲究。

3.婚联 婚联又称喜联,是婚嫁时专用的对联,通常是在嫁娶之日贴在大门、洞房门、厅堂及洞房里妆台两旁。婚联的内容大多是表现喜气盈门的情景和对新婚夫妇的热情赞美及良好祝愿,带有浓烈的吉祥、喜庆色彩。

婚联在撰法上,多用美好的事物作比喻和象征,如鸳鸯、鸾凤、并蒂莲、连理枝、比翼鸟、比目鱼等,从而使新人与美物相映衬,造成美好、欢快、热烈的氛围。如“并蒂红花双吐艳,同心伴侣共争荣”“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花烛交心同励志,白头到图强”“交杯勿坠青云志,蜜月应存创业心”强调了男女双方志同道合、共同创业,具有时代精神。

4.寿联 寿联是庆贺寿辰时所用,是一种交际性的对联。其内容多数是称赞过寿者的功业才能、道德文章,评价其事迹贡献,祝愿福寿康宁、快乐幸福。其感彩庄重而热烈。在修辞艺术上文重典雅,多以高山、流水、青松、翠柏、神龟、仙鹤、椿、萱等作比喻,寄寓延年益寿之意。

寿联的撰写根据过寿者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经历、德行、事迹等特点行文,使之贴切,各具特色。

寿联可分为通用寿联、专用寿联、名人寿联、夫妻双寿联、讽寿联、自寿联等,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通用寿联)、“天上星辰应作伴,人间松柏不知年”(通用寿联)、“人生不满君今满,世上难逢我竟逢”(百岁寿联)、“去日虽多来日好,病夫深感大夫良”(医师六十寿联)、“言论文章,放之四海皆准;功勋伟业,长与日月同光”(徐悲鸿贺六十寿联)、“共享鹤龄有莱子,七旬舞彩;擎来鸿案看老人,百岁齐眉”(百岁双寿联)、“遗世慕庄周,睡去能为蝴蝶梦;学诗类高适,老来始作凤凰鸣”(吴步韩自寿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嘲慈禧祝寿联)。

5.挽联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故也有叫做“丧联”的(主要在民间)。挽联最突出的特点是“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其内容之充实,感情之深沉,文辞之恳切,诗韵之浓郁,都在其他类型的对联之上。挽联多用哀悼和颂扬的文字以表现悲恸的意境。如“千古”“长存”“仙逝”“招魂”“不朽”“永诀”“挥泪”“含悲”“涕泪”等。挽联可分一般挽联、名人挽联、自挽联等类。

一般挽联指社会上的通用挽联和在特定对象范围内的通用挽联,如“音容宛在,浩气长存”“落花春已去,残月夜难圆”“桃花流水杳然去,明月清风何处游”“风凄暝色愁杨柳,月吊宵声哭杜鹃”“淑德标彤史,芳踪依白云”(挽女)、“屋内女儿嗟父逝,门前吊客履霜来”(挽父)、“碧水青山谁作主,落花啼鸟总伤情”(挽夫)。

名人挽联多是名人挽名人,联风独铸,情发肺腑,声成绝唱,如“三十年戎幕同胞,六载别离成永诀;五千里云天在望,一腔热血为招魂”(挽叶挺)。

自挽联是人在死之前为自己撰写的挽联,为自己一生作个自我总结和评价或对死后某些事作出交代,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清代纪昀自挽联)。

6.胜迹联 胜迹联是题写镌刻于名山胜水形胜之地或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的一种对联。由于这些对联大都是名人所撰,旨深意远,如诗如画,无论内容、形式和书法都可谓臻于完美,是对联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类,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胜迹联可分为山水园林联、陵墓祠庙联、宫院寺观联、革命圣地联等类。

山水园林联是指题写于名山峰峦、岩洞、关隘,胜水之江、海、湖、河、岛屿、泉瀑、潭池、滩矶、桥堡、岩、塔,园林中之亭、台、楼、榭等风景名胜处的对联,如“一日无心出,群山不敢高”(泰山玉皇顶联)、“翠色千重包楚塞,黄河一线下秦川”(嵩山绝顶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门外湖光十里碧,座中山色四围青”(三潭印月联)、“楼高但任鸟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豫园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陶然亭联)、“暮霭朝岚常自写,侧溪横岭尽来参”(颐和园排云殿西排楼联)。

陵墓祠庙联是过去专为一些历史人物或神灵修建的祠堂、庙宇、陵墓、塑像等题写的楹联,如“德侔天地,道贯古今”(孔子庙联)、“金石文章空八代,江山姓氏著春秋”(韩愈祠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岳飞墓联)、“飞在天,见在田,大泽鳞鳞钦雨润;左为江,右为湖,新宫翼翼想云从”(龙王庙联)。

宫院寺观联是题于胜迹宫院及寺宇、禅堂佛门之地的楹联,如“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故宫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乾清宫联)、“峰巅片石留三国,槛外长江咽六朝”(甘露寺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潭柘寺题弥勒佛联)。

7.居室联 有人也称堂联或装饰联,是人们用于布置、美化客厅、书房、卧室案头等室内环境的一种对联。其内容往往体现着家庭和主人的情操、理想、人格和志趣,多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勉励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都较高。居室联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在坦率中见蕴含,在平淡中见波澜,不加雕琢而文辞颇佳,不求险奇而韵味尤美,旨意深宏,文辞典雅,奇逸淡远。联幅较短小,以五字联、七字联居多,如“松风煮茗,竹雨谈诗”“文章千古事,花月一帘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书从起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最得意二月杏花八月桂;莫放心三更灯火五更鸡”。

8.题赠联 题赠联也称交际联,是人们在社会交际和联谊中为了表示敬仰、赞颂、祝贺、勉励、怀念等宗旨而题赠的对联。主要应用于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等知识阶层,与赠言、赠诗一样,表达思想,增进情谊。这种对联多作为一种珍贵礼物、艺术品或友谊的象征,常被当事人辑存或收藏,如“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李啸村赠郑板桥)、“深山隐高士,盛世期新民”(刘少奇赠名医盛多贤)、“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赠黄兴)、“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右任赠蒋经国)、“浮舟沧海,立马昆仑”(赠王朴)。

9.谐趣联 谐趣联也叫游戏联,是人们在日常交往中娱乐、逗趣、斗智、试才的一种口头赠答式的对联,是旧时常见的一种文雅游戏形式,大多是一出一对,合而成联。有时也作为一种含蓄、曲折表情达意的方法,谐趣联具有巧妙、诙谐的特点。

明文学家杨慎幼时聪明,人称神童。一次他在路边池塘洗澡,正巧县令路过此地,令他将自己的衣裤挂在路边树杈上,便出上联让他应对。县令的出句是“千年古树为衣架”,杨慎即刻对得下联为“万里长江作澡盆”,词语形象,对仗工整。

相传顾巡抚湖广,与张居正巧遇,二僚相邀赏菊,顾出句:“赏菊客来,两手掰残彭泽景。”张对句:“卖花人去,一肩挑尽洛阳秋。”对仗工稳,珠联璧合,若天造地设。尤其“两手掰残”“一肩挑尽”,字字显妙。

“人曾是僧,人弗成佛;女卑为婢,女又称奴。”这是金山寺佛印和尚与苏小妹的游戏联,通过对答,显示智能,试人才学。

谐趣联常用于嘲讽。慈禧临死前为自己制定了十六字尊号:“慈禧端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她死后有人于北京崇文门外题写一联:“垂帘廿余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解放前,刘师亮曾作联讽刺政府:“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谐趣联多出自民间传说、轶闻杂谈,可靠性不大,但却多具趣味性。

对联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对联;语文教学;妙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115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联可算是绽放在中华传统文化这棵大树上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朵。在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对联因其精致、高雅、丰满、对称、华美的艺术效果受到中国老百姓的喜爱。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再到寻常百姓家,都能见到她的身影。还有不少的对联故事和对联作品流传下来,给中华传统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在传统的私塾教学中,“对课”是古代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而且对提高语文素养有很高的价值。今天,我们若能恰当地把对联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还可以增强语文课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这不失为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近几年来,笔者尝试着把对联这股“活水”引进语文课堂,收到可喜的效果。

一、用对联知识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进行学习的最佳动力。传承了一千余年的中华文化遗产――对联,已积累了众多的趣话。笔者向学生介绍对联的时候,就是以介绍对联趣话为切入点的。记得笔者先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有一年过春节,宋人吕蒙正家的门上贴出一幅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这幅对联招来众人的围观。乍一看,对联好像缺乏水平,但仔细一想,却觉得妙不可言。其含义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这一对联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人民缺衣少食的贫困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接着,笔者又向学生介绍了一个关于袁世凯的故事: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有人撰写一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这幅对联上联无“八”,下联无“耻”,其旨意在怒斥袁世凯满口仁义道义,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亡八”“”行径。两个故事一讲完,学生立刻被这些简明而寓意深长的对联给吸引了,深深感叹对联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于是,学生产生了走进对联、了解对联、学习对联的强烈愿望。

二、用对联知识增添课堂活力

语文教学中的导课非常讲究,可以为上课定下基调或创造气氛。每节课我们都要精心设计怎样导入新课。教师的通常做法是:从旧课入手、或介绍与新课有关的作者和背景。学生在熟悉我们导入教学的那些套路后,会对我们的“导入教学”环节产生麻木情绪。笔者在处理新课导入时,通过引述相关的对联,先声夺人,形成了学生的“关注点”,收到了比传统导入好得多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向学生介绍作者李白,引入对联“千古诗人,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来帮助学生了解李白。这幅对联概括了李白的性格和遭遇。通过对联,学生很自然地了解了李白。之后,笔者就可以通过板书课题,顺利进入课文内容的教学了。

又如,借用对联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在教学《琵琶行(并序)》一文时,笔者借用“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这幅对联。笔者向学生解释对联的含义:枫叶瑟瑟,浔阳江头,诗人被贬,听了一位长安歌妓通过弹奏琵琶来诉说身世之后,抒发了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原来,白居易左迁九江谪居送客时,个人的迁谪恨和朋友的离别情交织在一起,于是便写下了这首诗。这样,学生对白居易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下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有了形象、鲜明的认识。

还有,在教《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用对联“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来导入;教《记念刘和珍君》时,可用对联“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来导入;教《小狗巴弟》时,可用对联“巴蜀阴云,一人撑起一天《雾》《雨》《电》;金月晴空,千字流过千载《家》《春》《秋》”来导入……总的说来,只要导入恰当、得体,它既能增添语文课堂的活力,又能从对联渗透中让学生了解对联的特点,把握学习对联的方法。

三、用对联知识培养语言能力

对联,言简意丰,是千锤百炼的结晶。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读对联来认真体味其遣词造字的妙处;通过写对联,精心揣摩怎样遣词造字。这样一定能逐步提高自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例如,在教完《荷塘月色》一文后,笔者给出了上联“月色荷塘诗情一片”和“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让学生对出下联。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对出的佳联有:“月色荷塘诗情一片,蓝天衬白云画意无穷”;“清清幽幽,荷塘边上斯人独处;隐隐约约,密林深处月色o边。”

四、用对联知识丰富学习内容

课后笔者经常开展楹联教育活动,让学生领略到母语的魅力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妙。

开展对联创作之前,笔者专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系统讲解嵌字联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准备。这样才能使课外活动切实、有效地进行。学生在了解、把握嵌字联的一般常识后,开始了积极的创作,写出了一幅幅的嵌字联,学生所写的嵌字联或许稚嫩了些,但他们是真的从兴趣出发,给父母、教师、朋友或自己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楹联的自然渗透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又符合了新课标的要求。

从以上的教学尝试看,语文教学中若能巧妙运用对联,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可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笔者认为:既然对联已从容地走进中考、高考的试卷中,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自觉关注对联教学。相信,只要我们所有的语文教学工作者携起手来,认真钻研、勤于实践,对联这朵艺术之花定能在语文教学这块园地中绽放得更加鲜艳多姿。

对联知识范文第4篇

读三苏、诵三曹、研三袁、探三玄,志求三乐;

温四史、展四库、惜四孟、度四美,心美四君。

此联一气呵成,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妙在涵盖了或是文学、或是历史、或是古代汉语,共十个知识点。虽然不深奥难懂,但必须知道这十点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其意蕴。下面试简略述之。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 (亦称“老苏”)与其子苏轼 (亦称“大苏”)、苏辙(亦称“小苏”)三人。其中苏轼的成就最高,在诗、词、文各方面都有重要地位。苏洵、苏辙长于书策散文。三人皆人“唐宋家”之列。

三曹: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上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为“三曹”。

三袁:明代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并称。他们都是“公安派”代表作家。《明史?袁宏道传》:“袁宏道,字中郎,公安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有才名,世称三袁。”

三玄:《老子》、《庄子》、《周易》三书的合称。《颜氏家训?勉学》说:“《庄》《老》《周易》,总为三玄。”魏晋玄学以老、庄糅合儒家经义,把此三书作为玄学的经典。

三乐:三种乐事。《孟子?尽心上》:“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部史书的合称。因此四部书列在二十四史的前四部,也称“前四史”。

四库:《四库全书》的简称。此书由清乾隆年间大学士纪昀主持编修,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共称为“四库”。

四孟:夏历四季第一个月的总称。即孟春正月,孟夏四月,孟秋七月,孟冬十月。例如:《汉书?刘向传》:“日月薄蚀,山陵沦亡,辰星出于四孟。”

四美:四种美好的事物。此处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王勃《滕王阁序》:“四美具,二难并。”

四君:指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四人。也称为“战国四公子”。

对联知识范文第5篇

摘要:各种性格悲剧都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形成的,一个金字塔式的大家庭中演绎着截然不同的人生,透露出不同层面的悲剧。

关键词:悲剧;专制;叛逆;环境

对联是我国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语言精炼,概括性强,意味深长,在历史上被许多文人骚客所追捧,因而留下了许多不朽的名联。细细读来,我发现对联不仅以其文学性、艺术性见长,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合理运用可以辅助历史教学。

一、概括历史人物的功绩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此联是成都武侯祠的楹联,联中的“两表”指诸葛亮所写的前、后出师表,“三顾”指刘备为求贤而三顾茅庐的典故,“一对”指的是《隆中对》。这副对联虽寥寥十字却高度概括了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所做出的杰出成就。此外还有一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定西蜀,伏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内,卜金木五行爻卦,水里偏能用火攻。”此联采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故事,虽然不全是信史,却巧妙嵌入从一到十和五行、五个方向,详细概括了诸葛亮的军事生涯。

2.“废两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这副对联是汪尔驹题在中山陵的,其中“废两千年帝制” 是指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丰功伟绩,“积四十载经验”概括了孙中山先生晚年思想的伟大转变,开始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并在弥留之际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警世遗言。

3.“扶大厦之将倾,此处地灵生人杰,解围济困,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擎;

挽狂澜于即倒,斯郡天宝蕴物华,治山秀水,兴工扶农,千载接踵诵广安。”“”结束后,邓小平集中全党的智慧,指引全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此联以形象的语言概括了邓小平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的不朽功绩,表达了人民发自内心的感激之情。

二、刻画清朝统治者的丑态

1.“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兆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交趾,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这是1904年章太炎为慈禧太后70大寿而作的一幅对联。“颐和”指颐和园,“北海”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当时是清朝皇室园林,“幸古长安”指的是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惶逃到西安避难。慈禧太后(出生于1835年)五十岁那年,中法战争结束,虽然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街,但清政府却和法国签订和约,把安南(古称交趾)的保护权拱手送人;六十岁那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廷战败,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等地割给了日本;七十岁那年(1905年)日俄在中国东北的战争结束,俄国战败和日本签订《朴茨茅斯条约》,其中一条将俄国租自中国辽东半岛的旅顺口和大连湾等权益转让给日本。对联运用短短六十二个字,刻画出了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际依然大肆挥霍、纵情享乐的嘴脸。类似的对联还有很多,著名的还有“三军败绩,台湾省已归日本;割地求和,颐和园又搭天棚”、“垂帘廿馀年,年年割地;尊号十六字,字字欺天”等对联。

2.“不战、不和、不守,古之所无;唔死、唔降、唔走,今也罕有”“唔”(音m)是广东方言,意思同“不”(也有人将“唔”直接写作“不”)。鸦片战争爆发后,力主禁烟的林则徐被革职查办,清政府派叶名琛任广东巡抚,后又升任两广总督。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叶名琛听到英舰进犯的消息,竟认为是虚声恫吓,不做丝毫备战结果导致英军直抵广州城外。英军炮轰广州城甚至一度攻入城中,他反而上报朝廷打了胜仗。面对英军长达一两个月的围攻,叶名琛既不与英军谈判,也不积极备战,当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两次发出通牒要求让城时,他还忙着扶鸾降乩,寄希望于神仙庇佑,最终导致1957年广州失陷。当时有人写下这幅对联,对他进行辛辣的讽刺。

三、讥讽军阀和汉奸

1.“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此联据说是袁世凯死后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所写。一般来说,对联讲究字数相同,对仗工整,此联却完全没有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有人奇怪前去询问,学者大笑着说:军阀袁世凯窃取革命胜利果实,当上大总统后又废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民主精神,把总统权力提高得如皇帝一般。不仅如此,他还一意孤行废除共和,。袁世凯这样胡作非为,对得起中国人民吗?此言一出,大家才明白老学者其实是借用这副对联对袁世凯进行无情的鞭挞。

2.“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这副对联是1940年南京伪国民政府主席就职之际,邀请灵谷寺长老为其书写的一副对联。表面看起来,此联妙语连珠,对赞誉极高,如“盖世之德”压倒一切,没有人比得过,“罕见之才”指稀少、难得,但是细加琢磨就会发现,“盖世”属于“该死”谐音,“罕见”又和“汉奸”音近,这副对联通过谐音表达了对大汉奸的鄙视和诅咒,观看者无不捧腹称绝。

四、描写诗人、学者和名臣的风范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此联是郭沫若先生生前为《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的一幅画像所书的一副对联,不仅写出了《聊斋志异》的内容,刻画出了蒲松龄先生借鬼妖之事讽喻现实生活中的贪官污吏、不畏强权的风骨。

2.“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这是陕西韩城司马太史祠评论史学家司马迁品格和成就的一副对联。上联通过刻画司马迁不畏犯上为战败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最终触怒汉武帝而获罪宫刑的史实,赞扬他的刚正不阿和浩然正气;下联则描绘了他在遭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打击之后,依然立志发愤、隐忍苟活,最终完成通史巨著《史记》的事实。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不因“尊者”、“权者”而讳言,不以成败论英雄,据事直书,不仅以科学的态度为后人留下了这样的鸿篇“信史”,还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精神财富。

3.“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举人出身的左宗棠是清朝名臣,鸦片战争后积极参加洋务运动,创办了福州船政局,是洋务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光绪元年(1875年)被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击溃阿古柏军队,收复伊犁地区,巩固了西北边防。这是左宗棠少年时自题书斋的一副对联,充分显示了左宗棠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五、提供历史观点

“子孝臣忠,决战早成三字狱;君猜相忌,偏安还赖十年功。”

这是杭州岳坟前的一幅对联,是近代文学家刘大白所题。联中的“君相”指的是宋高宗和秦桧。秦桧谋害岳飞早成共识,许多对联反映了这一观点,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羞姓秦”,还有一幅撰写于秦桧夫妇跪像的对联:“唉!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联语模拟秦桧夫妇的口吻对骂,进一步反映出民间对秦桧夫妇的谋害忠良的唾弃和嘲讽。刘大白的对联却提出了宋高宗是杀岳飞主凶的观点,对此前人也有论断,明朝文徽明的《满江红》就曾有“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何能,逢其欲”的诗句,揭示了宋高宗害怕收复中原迎回二帝而杀害岳飞,秦桧只不过是他的帮凶。更难能一见的是,此联还从忠孝方面点出了岳飞被害的文化心态――忠君思想。

六、进行爱国和励志教育

1.“琵琶琴瑟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此联据说是十九世纪末一位青年才俊所写。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先后占领了天津和北京,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急忙屈膝求和。在议和会议召开之前,有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代表阴阳怪气地说:“听说你们中国有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叫做对联……,现在我出一上联,看你们能否对出下联!”他故意环视四周,然后说:“我这上联是:‘琵琶琴瑟王,王王在上’,请对下联吧!”八国代表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发出一阵狂笑。面对帝国主义的挑衅,清政府代表团中的一位秘书豁然站起,两眼圆睁,不卑不亢地说:“外国人能想出上联,中国人就能对出下联。下联是:‘魑魅魍魉死小鬼,鬼鬼犯边’。”此联不仅文辞严谨,而且内容犀利,一下子威震帝国群魔,为中华民族赢得了应有的尊严。

2.“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此联广为人知,上联中“破釜沉舟” 指的是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命令兵士砸破锅灶、凿沉船只、只带三天口粮,誓死与秦军决一死战,结果大败秦军攻入咸阳的故事;下联中“卧薪尝胆”指的是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故事。两者都说明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吃苦不怕牺牲就能取得成功。

对联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流传上千年,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仅从历史方面进行一些浅显地解读和运用,作为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文学艺术,还需我们进一步发掘利用。

参考文献:

[1]《对联趣话》,彭友元、朱家玉、张少华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名联谈趣》,梁羽生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中国名胜楹联鉴赏》,吕选忠、丁毅信、朱巧玲、李爱玲著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4]《中国对联故事总集・民间卷》,唐麒、江桂苞编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对联知识范文第6篇

春天的对联

过年的时候,人们都穿崭新的衣服,不知你发现没有,大门也穿着红通通的衣服——对联。说起对联,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我眼中的对联是高雅、博才,富有很深的含义。说起贴对联来,我更是喜爱至极,两只小手被对联染得红红的,心里却偷偷乐着,别提多高兴了。

今年三十,我和爸爸、小叔一起贴对联。今年贴对联,我不仅见识到了一幅幅含义深刻的对联,还知道了关于对联的一些知识。大年三十早上,爸爸大声喊:“快起来了,今天贴对联!”一听贴对联,我从被窝里赶紧爬起来。吃完饭,我们就贴起对联来。啊!对联好多呀,真令我目不暇接。爸爸让我分一下类。我在那分类,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来,我给你讲一讲关于对联的知识吧!”我举起双手同意。“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联、大春条。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洋洋地对我说。爸爸又灵机一动,说:“由你帮对联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说:“好!”

春联找家开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灶王爷旁的;“一庭多乐事”是哪的?噢,是餐厅的;“喜庆福有鱼”就是堂屋檐下的;“招财进宝”应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了……没过多会儿,我就给春联找到家了,爸爸抚摸着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嗯,关于春联的知识没白讲,我希望你能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有关常识了如指掌!”

今年贴对联,真是快乐和知识一网打尽。我希望每个春节都充满快乐的气氛,每个人都懂得更多、更深的知识!

对联知识范文第7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对联

如果教师单纯讲解对联的相关知识,学生肯定觉得无味,更谈不上兴趣,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些有趣的对联故事,寓对联教育于故事情节当中,让孩子们在故事中感受到对联的魅力,从而对对联产生兴趣。如:“牛头喜得生龙角”对“狗嘴何曾吐象牙”讲的是于谦小时候与僧人南古春的故事;“母鸭无鞋空洗脚”对“公鸡有髻不梳头”讲的是林则徐小时候智对的故事;“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对“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讲的是郭沫若小时候偷桃的故事;“投石冲开水底天”对“闭门推开窗前月”讲的是秦少游和苏小妹的才子佳人风流逸事……一副副对联故事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对对联有了初步的认识,一步步让学生喜欢上对联。

二、探寻对联规律,让学生了解对联

对联知识很深奥,对于小学生这些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讲授对联的知识时,我利用一些浅学易懂的句子让学生了解对联的规律。如“春风春雨春色”对“新年新岁新景”,让学生通过诵读探究对句的要点:上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用字不重复。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韵律、平仄皆可忽略不讲,只要读着顺口就好,感觉好就好。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里外前后、中间内旁,知道什么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等。同时,增加一些易懂的对联,如“莺啼北里,燕语南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理解,为今后正确运用,进行创作奠定基础。

三、搜集赏析对联,让学生感悟对联

著名学者刘征说过:“生活是语文之源,社会处处皆语文,生活处处用语文。”对联,在生活中更是比比皆是。课下,我成立社会实践活动小组,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对联,并引导学生赏析。如“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是春节时贴的,体现了人们对平安幸福的追求;“笑迎八方旅客,喜送四海宾朋”是宾馆的,一“笑”一“喜”体现了宾馆高档的服务质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是祝寿用的;“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体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通过对大量对联的品味、赏析,使学生真正体悟到对联那精炼的语言、独特的风姿、奇妙的魅力和高雅的情趣。

四、尝试创作对联,让学生爱上对联

对联创作,这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题。怎样让学生掌握对对联的技巧,并乐于去创作呢?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尝试把对联引入课堂,引入生活,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对对联。如春天一到,我校的操场边、花坛里就会长出许多的蒲公英,朵朵蒲公英花在风中摇曳,甚是美丽。针对这一美景,我为学生出示上联“朵朵黄花迎风摆”,学生们便对出 “对对彩蝶伴花舞”、“片片绿叶随风舞”等下联,生动地描绘出校园的春光。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引导学生读经典,诵名著,我又根据学生所读书目出上联“品经典 悟人生 弘扬传统文化”,学生们纷纷合作又对出下联“看现在 思将来 发展当代科技”“讲文明 树新风 提倡五讲四美”“读名著 明文理 吸取古今精华”等等。通过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对联的创作不能光局限在学校里,应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为此,我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入生活,和小伙伴们对,和父母们对。譬如我们这里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合作,创作了很多佳作,如“春雨丝丝润万物,秋风习习吹千家”、“滨海大道宽了 快了 美了,珠山秀谷奇了 秀了 峻了”、“海上渔帆点点,山中花儿朵朵”等等。副副对联体现了孩子们对对联的喜爱,也包含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对联的学习,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很多家长踊跃参加,与学生创作对联。有“爸勤劳 妈善良 勤劳善良家家夸,弟天真妹可爱天真可爱人人爱”、“牵牛绕篱吹丰曲,迎春起舞报新春”、“天上风筝飘飘 五颜六色,空蝶飞飞 千姿百态”等等。创作的这一副副对联虽没有大家之风范,但却显示出学生、家长们学写对联的热情。

光写不评价是不能完全调动起学生的创作欲望的,因此,我在班里还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展示学生们的优秀作品,并把他们这一副副精彩佳作送到学校广播站进行广播。这一系列的措施充分调动起孩子们的创作激情,让孩子们从此爱上对联。

在语文教学中学对联,在了解对联中掌握语文知识,并且利用对联优化语文学习,这就是我们要提倡和达到的目标。的确,学生在对联这潭活水中游弋,不仅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领域,而且训练了对事物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和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正是“对对联对出新天地,学学问学来妙篇章”。

(作者单位:山东省胶南市实验小学海之韵分校)

对联知识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校本课程 开窗户 凿通道 搞活动

实施教育新政,就是把按照国家教育课程计划的所有课程,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从而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教师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把学生从纯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学生。校本课的开设,就是让各学校自主选择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的优势,促进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笔者从学校和学生实际出发,挖掘了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作为学习研究的内容。学习这些知识,学生的智力得到了开发,开阔了视野,培养了能力,校本课程成了沟通各个学科的纽带,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为此,笔者进行了尝试。

一、开窗户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三首诗词,即《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和《七律长征》。这些诗词内涵丰富,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诗词共有一百四十多首,其中大部分是名篇佳作,名言佳句俯拾即是。仅学这三首远远不能反映诗词的全貌。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的诗词,继承丰富的文化遗产,笔者利用校本课程时间开设专题,指导学生学习。

通过校本课学习诗词,不同于语文课上学诗词那样细咀慢嚼,只要求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疏通大意即可。有些时代感较强的作品还要简要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有益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七律和柳亚子先生》。对某些精彩的语句,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如《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样一堂课可以学两三首诗,短的可以学三四首。像《杂言诗八连颂》那样较长的诗把“拒腐蚀,永不沾”和“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些名句抄给学生背一背就行了。这样学,不少学生仍不满足,他们到新华书店买了《诗词鉴赏》等书,或上网下载诗词,主动地学。

谜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适中的疑难性,广泛的知识性和很强的文学性,深受初中生喜爱。如“谁都知他最热心,不欺老少不嫌贫。不怕风吹和雨打,夜夜辛苦伴人行”(打一公路设施)。他们很快能猜出谜底是“路灯”。而对“十次车祸九次快”(打《水浒传》一人名)就很为难了。学生的谜语知识积累甚少,对谜语只有感性认识,猜谜主要靠直觉。于是在校本课上笔者向学生系统介绍了谜语知识,穿行猜谜训练。通过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谜语的起源、特点、分类结构、谜格等知识,还掌握了一些猜谜技巧和制作谜语应遵循的规则。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很有帮助。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几副对联。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只能对那几副对联进行分析,而对对联知识介绍得不多。同学们缺少系统的对联知识。在校本课程上,他们了解了最早的对联是后蜀皇帝孟昶在桃符上写的“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孙髯翁的大观楼联,共180字,号称“天下第一长联”;而钟云舫的江津则有1612字等对联常识。掌握了有关对联的基本知识,熟记了一些著名对联,如蒲松龄书斋上的对联。此外,笔者还向他们讲述了古今对联高手的故事,如解缙、纪晓岚、鲁迅、郭沫若、等,将对联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熔为一炉,使课堂上笑声不断,开阔了学生眼界。

把诗词、谜语和对联等作为校本课的教学内容,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这些方面的专家,而是给他们打开一扇传统文化的窗户,为他们献上一份文化大餐。

二、凿通道

当今社会,知识的系统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综合性。在校本课上,笔者除了介绍系统知识外,还力求使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了的诗《七律和郭沫若同志》和郭沫若原诗以后联系语文教材中“名著推荐与阅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相关内容,比较与郭沫若二人诗的异同,从而加深了对《西游记》的认识。

黄鹤楼是长江三大名楼之一,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国时期。两千多年来,以黄鹤楼为话题的文章很多,语文教材就收录有阎伯理的文章《黄鹤楼》、崔颢的七律诗《黄鹤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校本课上研白的绝句《送孟浩然之广陵》和的词《菩萨蛮·黄鹤楼》。这些诗文都从不同角度指写了黄鹤楼。由于落脚点不同,文章各具特色。学生写话题作文,应该找准角度,才能写出个性各异的作文。可见,学习了诗词,为作文教学提供了一个范例。

是中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人物。他的诗词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二十世纪初到“”结束前的风云变幻。如从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这段历史,教材中介绍得很简略。学习在这段时间写的《西江月井冈山》和《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等十首诗,可以让同学们更详细地了解井冈山火热的斗争生活,从而加深对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意义的认识。

学习了对联知识后,笔者要求同学们依据课文《赵普》和有关赵普的生平介绍,给赵普写几副对联。他们有的写“以天下事为己任,把乌纱帽当儿戏”;有的写“杯酒释兵权,开靖国良方;晚年读《论语》,获执政秘诀”;有的写“寡学术偏能成伟业,多忌刻却常荐贤才”,等等。这些对联虽然不能做到平仄相谐,也不符合“仄起平收”的规则,但是学生动了一番脑筋,并且能初步运用一些对联知识撰写对联,这本身就是令人欣慰的。

在对联中有一类行业对联。如中药房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理发店对联:“虽属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等。学习了这些对联后,笔者要求他们为周围的不同行业撰写对联。有人为清水池浴室写的对联是“一池清水洗涤万种污垢,千层热浪温暖百姓身心”,有的为服装店写的对联是“衣服大小先进来试试,价格大小再坐下谈谈”,有的为富康大酒店写的对联是“来宾不分贫富,饮酒勿忘健康”,等等。这些对联从技巧上看还有欠缺,但所写的内容基本把握了职业特征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谜语的猜射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出了一些涉及不同学科的谜语给他们猜。如:

泰坦尼克号寿终正寝。(打一课文作者名)(谜底:程海,《三颗枸杞豆》作者)

早发白帝,暮到江陵。(打一成语)(谜底:一日千里)

步入坦途。(打一数学名词)(谜底:平行)

掌柜的。(打一物理名词)(谜底:电阻)

河水销尽方行舟。(打一化学名词)(谜底:溶解度)

黑旋风扯招。(打一古代丞相名)(谜底:李斯)

小鸟翅膀折断了。(打一国家名)(谜底:南非)

知识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在校本课上能打开通道,与所学众多科目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实现了知识的沟通与综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以前的线条型,而是网络型。

三、搞活动

校本课不能上成单一的知识课,而应该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融为一体,寓教于乐。为此,笔者在校本课上开展了一些活动,有时直接上成活动课。

学习了几十首诗词之“最”。开始他们有畏难情绪,笔者就给他们列举了几个例子。如:作者最好的朋友——“算人间知己吾与汝()”(《回新郎别友》);最锋锐的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十六字令三首));最激动人心的场面——“百万工农齐踊跃”(《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不久全班同学便找出不少可以称为“最”的例子。如:最长的诗——《四言诗祭母文》共368个字;最贵的笔——“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临江仙给丁玲同志》)……把这些内容汇总以后,有40多条。可见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

此外,笔者还组织了诗词的朗诵和背诵比赛,对联背诵比赛等。朗诵和背诵时要求正确、流利,鼓励用普通话,这样能促进普通话的推广和运用。学习了对联知识和谜语知识以后,还要求学生在校本课上讲对联故事。

这些单项活动搞过以后,又在班上召开联欢会。联欢会上有朗诵诗词的,有对对子或讲对联故事和谜语故事的,有回答有关诗词、对联、谜语知识的,有猜谜语的……这样看来,校本课上所学内容在联欢会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使联欢会丰富多彩,高潮迭起。

对联知识范文第9篇

一、了解中考对联考什么

1.考基本的对联常识

这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对联的基本常识。对联的要求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对。

例:某班级召开“建绿色家园,享美好自然”主题班会,设置了配对环节。

上联“青山外早莺争树”,请出下联。

分析:对对联时,一要注意与上联的词性相对应,即下联七个字的词性与上联要对应起来;二要注意所写的内容要紧扣主题,且与上联有关联。宽对即可。

下联:①绿水前新燕啄泥;②翠柳上喜鹊登枝。

2.考对名著的了解以及对联知识的运用

这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阅读量,又要对对联知识有所了解。

例:有人拟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

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B.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

正确答案为A。

3.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对联知识考查

例: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分析:《岳阳楼记》中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其实也是范仲淹的政治抱负,而“与百姓同乐”就是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因此下联可以拟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4.结合对联考查阅读理解和断句能力

例:下面这副是温州江心屿的奇联,令游客叹为观止。请你来读读这副对联,并说说其妙处。根据对联大意,用“/”给此联断句。

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答案:上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下联: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分析:该联巧妙地运用了汉语一字多音、多义和谐音的特点,形成了多种读法。上联八个“朝”字的二、五、七字读“cháo”,作“朝见”解,其余都读作“zhāo”,作“早晨”解;下联八个“长”字的二、五、七字读“zhǎng”,作“涨”解,其余都读“cháng”,作“常”解。

5.给出词语,结合对联知识,考查词语的组织能力

例:为了弘扬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班级举行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班会。为了给这次主题班会拟一副对联,同学们想出了一个上联,请你从下列8个短语中选用4个组成下联。

时代先锋 看今朝 兢兢业业 谱新篇 齐奋斗继往开来 盼未来 勇争先

上联:忆往昔革命前辈开天辟地创伟业;下联:看今朝时代先锋继往开来谱新篇。

二、强化对联实战训练

(1)请联系《醉翁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三文所绘景色,配出下联。

上联:小石潭凄寒幽静。下联:①琅琊山蔚然深秀;②岳阳楼壮美雄奇;③桃花源和平宁静。

(2)根据课外阅读的名著,补全下列对联。

上联:《朝花夕拾》忆亲人师长;下联:《三国演义》颂英雄豪杰。

(3)根据地域文化对下联。

请为“姑婆山下花似锦”写一个下联。(注:姑婆山是贺州著名景点之一,贺州名胜很多,如十八水、碧水岩、紫云洞、莲花观等等。)

上联:姑婆山下花似锦。下联:①十八水畔柳如烟;②碧水岩旁烟如雾;③紫云洞前草如茵;④莲花观边花似海。

(4)根据传统节日活动写下联。

上联:党绘宏图千载业;下联:民奔富路万家春。

对联知识范文第10篇

过年的时候,人们都穿崭新的衣服,不知你发现没有,大门也穿着红通通的衣服——对联。说起对联,我有一种说不出的喜爱。我眼中的对联是高雅、博才,富有很深的含义。说起贴对联来,我更是喜爱至极,两只小手被对联染得红红的,心里却偷偷乐着,别提多高兴了。

今年三十,我和爸爸、小叔一起贴对联。今年贴对联,我不仅见识到了一幅幅含义深刻的对联,还知道了关于对联的一些知识。大年三十早上,爸爸大声喊:“快起来了,今天贴对联!”一听贴对联,我从被窝里赶紧爬起来。吃完饭,我们就贴起对联来。啊!对联好多呀,真令我目不暇接。爸爸让我分一下类。我在那分类,爸爸一本正经地说:“来,我给你讲一讲关于对联的知识吧!”我举起双手同意。“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春联的种类很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短春联、大春条。每幅春联都有横批和一个‘福’字,还有斗方和影壁单贴、门心和抱柱。”爸爸得意洋洋地对我说。爸爸又灵机一动,说:“由你帮对联找家吧!”我信心十足地说:“好!”

春联找家开始了。“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肯定是灶王爷旁的;“一庭多乐事”是哪的?噢,是餐厅的;“喜庆福有鱼”就是堂屋檐下的;“招财进宝”应贴在最显眼的地方了……没过多会儿,我就给春联找到家了,爸爸抚摸着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嗯,关于春联的知识没白讲,我希望你能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有关常识了如指掌!”

六年级:梁展鹏

上一篇:寺庙对联范文 下一篇:春节的对联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