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循环经济范文

时间:2023-08-16 16:38:40

低碳循环经济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1篇

1.测度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在低碳发展成为世界各国重要需求的背景下,学术界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化。日本学者KayaYoyichi在1989年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Kaya公式,美国学者JosephStiglitz在1997年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征税的举措。经济学家积极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11年美国学者LesterR.Brown提出了包括自然环境、资源环境、生活环境、政策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指标体系;随后,在2012年UNEP便建立了涵盖资源效率、经济转型、人类福祉的绿色经济测度框架。国内学者在基础理论、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研究中,一些研究从绿色增长或发展现状或结果出发构建指标体系;一些研究构建了包含碳排放、碳源控制水平、碳捕获能力和城市化水平等多维度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在省域层面,有学者对内蒙古和江苏的绿色经济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也有学者测算了全国各省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演化特征。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对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将三者整合起来的文献研究相对较少;为强化三者联系并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通过改进县域全面发展测度指标体系优化进行实证测度,旨在为发展实践提供数据支撑,为制定改革发展对策提供参考。2.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沿着概念界定、测度指标设计、实际测度、结果分析、提出对策的思路,全面分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内涵,对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根据结果分析提出对策。在测度指标体系的设计环节,坚持以下几方面原则:一是突出独立性与协同性的结合,既确保指标本身内涵的准确性,不存在歧义,又确保同类和同级指标的同向性,能形成有机协同和相互支撑。二是坚持系统性与科学性的结合,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本身就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指标体系既要能反映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又要遵循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规律。三是坚持全面性与重点突出的结合,既要全面考虑到相关影响因素,又要凸显主要影响因素,这就需要对关键影响因素和一般影响因素加以区分,从而达到要素完整,因素简洁的效果。

四川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

2020年11月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召开新闻会,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指导下,提出四川要抓住机构改革机遇,提升地方和行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层级和力度,实现横向、纵向“双向”发力,并首次将碳排放约束性指标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污染防治攻坚战、省政府目标绩效等评价考核体系。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四川省在“十三五”期间的人均碳排放在全国经济体量最大的6个省份中处于最低,由此反映出尽管四川经济体量大,但同比之下碳排放控制相对较好。从具体数据来看,碳排放累计下降25.9%,总体上减少碳排放约9500万吨;2020年的全年碳排放强度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75%以上。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具体做法来看,四川通过创新实践,可供借鉴的经验有以下两个方面:1.大力开发水电资源四川各县市的水电水电装机量的总和与全国其他省份相比目前处于全国第一,发电量占比达到了80%以上。与此同时,四川在最近五年中平均每年向省外输送的绿色电能达到了1400亿千瓦时,从1998年开始至2022年向省外输送的电能累计已经突破了1万亿千瓦时,这大大减少了相关省份的电煤消耗,不仅降低了本省的碳排放量,而且还助力相关省份减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2.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目前,四川省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面积累计超过了1.4亿平方米,通过打造低碳人居环境,为倡导低碳生活提供有力支持和现实条件。在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已经达到了50%,城市公交车辆中新能源车辆占比已经超过了50%。总体上看,四川省县域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县域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根据四川省2005至2020年以来的温室气体清单,全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总体区域稳定,大致在3亿吨左右,但与此同时,全省绿化面积和植被覆盖率在持续提升,加之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较高,因而碳排放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四川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测度与结果1.数据来源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及其建设水平测度的相关文献,并查阅相关政策文件;采用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四川省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相关数据资料;应用时空极差熵权法、基尼系数、泰尔指数、σ收敛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其中,用于县域层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水平评价的三级指标取值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权威机构网站及各种权威统计年鉴,包括全国及各省市统计年鉴、环境状况公报及一些专业统计年鉴,如《四川统计年鉴》以及eps数据库、wind数据库等。2.数据分析方法根据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内涵和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对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主要采用采用KMO统计量检验和巴特利球状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将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导入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KMO统计量检验和巴特利球形检验。其中,KMO统计量检验用于判断变量间的偏相关高低,取值区间为0~1,KMO统计量大于0.7,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越接近1,变量的相关性越高,越适合因子分析。选取在主成分中负荷系数绝对值>0.8的指标进入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和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基础上,测算各个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最终的评估价值和绿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绿化度,二是资源节约度,三是环境友好度,四是政策支持度。3.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测度结果与分析根据四川省县域经济数据获取情况,收集到的县域数据资料中,有78个县级行政区的相关数据资料相对较为完整,且78个县的分布较为均衡合理,涵盖了不同发展水平的县,适合进行分析。为了评价四川省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运用ARCGIS空间分类方法中的自然断裂点法对收集到的78个县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并以经济绿化度、资源节约度、环境友好度、政策支持度水平和绿色发展综合水平为主要内容,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共五个水平区。根据测度结果,2020年与过去几年相比,四川省经济绿化度水平整体上持续提升,成都居于高水平区,德阳、攀枝花,以及绵阳、达州、雅安、乐山、自贡、宜宾、内江等地区都得到持续提升,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广元、南充、广安、遂宁、资阳、眉山和泸州等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也持续优化。2016年至2020年,从总体上看,全省各县经济绿化度水平已经从较低水平区和中等水平区向较高水平区迈进,表明四川县域经济绿化度水平在不断提升,其中,绵阳、宜宾、德阳、南充、眉山5个地区的绿色化度水平提升达到显著水平。从资源节约度分析来看,2016年,资源节约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只有4个,至2020年已达到18个,并且有超过50%的县已经从较低水平去区和中等水平区分别迈进较高水平区。其中,资源节约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主要分布于雅安、巴中等地区。发展提升较快的县主要分布于绵阳、眉山、攀枝花等地区。从环境友好度分析来看,2020年,环境友好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主要分布于广元、雅安和达州等地区,其次是广安、资阳、遂宁,成都等地区。总体上看,环境友好度处于较高水平区以上的县主要分布于川东北地区。从政策支持度分析来看,政策支持度处于高水平区的县主要分别于成都、绵阳、德阳、自贡、宜宾、泸州、攀枝花等地区。纵向发展维度上,各地对绿色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但横向对比来看,各地对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政策支持度在空间上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其中,成德绵注重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科学技术发展投入较大。其他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对绿色发展的认识逐步提升,政府支持度水平明显提升。

四川县域绿色低碳转型对策建议

在四川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进程中,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总体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得到深入的推广和普及,为产业、社会、环境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同时,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主要还存在以下具体问题:一是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尚需优化;二是资源利用效率仍需增强,环境污染呈现波动;三是政策支持力度区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仍需加强;四是地区之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经济、资源、环境、政策各方面发展的协调性尚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四川县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绿色发展意识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环境的和谐有序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参与和支持。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不仅需要这一代转变观念,更需要培养下一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绿色发展意识,因此需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教育,通过一些发展成效显著地区的案例,让人们直观感受保护生态环境给人们生活各个方面带来的好处,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意识,并将意识转化为行动和行为。2.要提高科技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技进步是提高发展效率的有力推手,要通过提升生产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技术水平,促进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3.要提高政府扶持力度,发挥区域资源优势目前,四川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具体情况,充分依托页岩气产区的开发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对于天然气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2篇

(一)环境金融作用

1、合理调节资金、配置资源作用。环境金融对于环保、生态、可循环发展的生态企业和项目优先配资的倾向,将会促进资金和资源的绿色流向,对企业发展和企业资金的配置起导向和约束作用。利于我国产业向高效、绿色方向升级。2、优先管控环境风险作用。经济人具有逐利、驱害的本性,通过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态金融项目风险,而绿色生态金融项目正好是环境风险极低的投资方向。可以通过投资环境金融,挖掘新商机、走向新征程。3、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作用。当局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舆论导向,可以促进高新生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企业向环保、生态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投资,规范企业健康经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环境金融,对于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力量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国而言,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引导社会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刚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是对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战略的反思和补救。环境金融是补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农业、低碳工业、碳金融正是环境金融的具体内容体现。3、是解决环保筹资难题、调剂资金余缺的重要方式。资金需求量大、筹资难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环保工程如果没有金融搭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对于逐利本性的社会资金来说严重缺乏吸引力。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维持环保投入常出现资金瓶颈和产业困境。而环境金融的投资能够获取良好收益和政策扶持,这将激励大量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深化环境金融创新的建议

与传统金融相比,环境金融的政策性、产品的先进性、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更高,故加快环境金融创新极具意义且极为迫切。而我国未来环境金融的创新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和政府联合推动。1、推进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健全制度政策。环境权利的明晰是环境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推进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与资产化。首先,应对排污权利和相关自然资源进行明确和界定,以奠定市场机制运行的产权制度基础。其次,应明确规定并处理好环境金融的发展中参与的各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公众)的利益关系。2、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信贷政策制定、融入新产品的产品设计中。大力推动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环境信贷创新,创建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加强生态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等,逐步构建我国生态金融衍生产品体系。3、银行业应提高环境责任,适时抓住机遇。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中,应将环保指标列为贷款评级的重要项目,对绿色环保客户进行降息、延期。银行也应多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低碳、有机、节能的生态项目。4、营造有利于发展生态金融的社会环境。一是完善环境市场机制,健全优惠政策。在制度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机制。二是增强宣传,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宣传环境金融的积极作用、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让企业、金融机构充分意识到环境金融所蕴涵的巨大价值,让广大受众并参与到环境金融的潮流中;三是鼓励金融企业抓住机遇,创新环境金融模式,探索建立环保节能金融服务的有效机制,推动金融业经营战略转型;四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金融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吸纳环境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外。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3篇

1.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1.1大部分人对循环经济的认识存在一定的不足。还只是将循环经济停留在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粗浅的认识上,而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的深层含义。循环经济作为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经济模式,最终目的是达到资源的低消耗、低排放,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2还未将循环经济放入实际的应用中。某些经济学者或专家则认为循环经济是需要等到我国国民经济有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之后再考虑的问题。没有清楚认识到循环经济对于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意义。

1.3高能耗的经济架构制约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虽然地大物博,各类能源的储量比较丰富,但是我国也是能源消耗的大国,这种经济增长伴随着能源巨大消耗的增长模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现状。

2.1低碳经济的实行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想要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改进以往一些落后的企业生产工艺,而技术含量较低的生产工艺很难起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在针对新能源的开发上,我国在这方面的起步相对于其他的西方发达国家较晚,技术也不成熟,所以在开发新能源的问题上就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势必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增长。在我国低碳技术的开发研究方面由于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些想要在低碳技术方面进行开发研究的相关机构或者企业无法得到资金的支持,研究的进度被限制。

2.2我国的经济架构局面难以在短期内实现扭转,低碳经济难以实现。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一些能源消耗比较高的产业,使得我国能源消耗的数据一直降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中小型的企业,生产工艺技术含量不高,机械装备水平低,能源的利用率低下,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2.3没有完善的机制约束高碳量排放企业。由于我国在针对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无法约束部分企业真正做好低碳工作。加上低碳市场的开发还不成熟,有的消费者缺乏一定的低碳意识,加上低碳产品相对与其他产品价格上没有优势,部分消费者宁愿选择普通产品,导致低碳产品的市场开拓进度变缓。

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对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地位

1.循环经济的优势:节约国民经济资源的消耗。

1.1将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比较,传统经济是创造的财富和消耗的资源与产生的废弃物一同增加。循环经济的优势就是最大程度的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让整个经济处于一种健康发展的状态中。这就是循环经济中的减量化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资源消耗的时间,推动国民经济的有效发展。

1.2循环经济中,另一个特点就是利用各种高科技技术实现资源的多次反复利用,推动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循环经济的资源化实现资源的再生利用。资源化的特点就是对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的处理问题能够有效解决。减少了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2.低碳经济的特点:促进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

2.1低碳经济将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方向,能有效的完成国家对于节能减排的要求。在促进环境绿色发展的同时,也将我国的国民经济带入一个稳定发展的形势中。

2.2低碳经济还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将以往的先发展后治理的经济增长模式完全改变,提高了能源利用率,在企业中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从而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2.3低碳经济对于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天然气的高效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多人认识到新能源不仅使用安全,而且绿色环保、经济实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在这种优势的带动下,对低碳领域的开发也越来越深入,带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提高了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国民经济视角下提高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地位的具体措施

在一定层面上,想要更好的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单单依靠某一经济的改变是存在一定缺陷的。所以需要将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结合起来,共同探讨改进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

1.制定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转变我国现有的经济架构,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将资源循环利用和低碳环保理念放入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内容中,在对不管是国家整体的规划还是城市的规划中都要体现出循环与低碳的内容,认真落实到实处。制定短期与长期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短期的发展目标中既要结合我国国情又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长期的发展目标中将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合理规划到我国以工业架构为主的经济模式向低碳环保的经济模式过渡阶段中,两个时期都要充分考虑经济、环境两者之间的关系,防止关系偏移的出现。积极与国际社会接轨,吸收一些较好的经验与技术,缩短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时间。

2.调动各行各业参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建设。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的层面包括法律、经济、技术,还包括整个国民群众的参与。政府应采取主导作用,首先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作为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调发展模式的试点企业,在企业的试点过程中,逐渐完善行业内部的环境监测标准、各类能源消耗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标准、污染标准、废弃物治理标准等。在整个市场中实行时利用市场对这种新型经济模式进行改进和引导。政府部门可以借鉴外国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利用媒体监督,有关部门的管理,建立举报制度,让一切违反政策的不法行为受到法律的制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改善这个问题上的成效。但是由于相关制度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传统经济模式的制约,使得我国想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不断的提高,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将变成必然。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4篇

(一)低碳生活

所谓“低碳生活(low-carbonlife)”。就是尽量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对于普通人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也成为人们推进潮流的新方式。它给我们提出的是一个愿不愿意和大家共创造低碳生活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要注意节电、节气、熄灯一小时……从这些点滴做起。除了植树,还有人买运输里程很短的商品,有人坚持爬楼梯,形形,有的很有趣,有的不免有些麻烦。“低碳生活”的提出反映出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世界对此问题的共识日益增多。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其他的一些环境问题让人类对自身所生活的环境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人类意识到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出现的过量碳排放是形成气候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因而要减少碳排放就要相应优化和约束某些消费和生产活动。“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顺应了人类“未雨绸缪”的谨慎原则和追求完美的心理与理想,所以“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低碳生活的出现不仅告诉人们,你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你可以怎么做。

(二)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循环环经济的定义,国内外文献有多种说法,国内最早由刘庆山于1994年开始使用,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目前,最权威、简洁的定义普遍认同2009年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的提法:“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特征,是综合反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典型经济模式,属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二、我国经济发展与循环经济和低碳生活之间的矛盾

(一)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CO₂排放强度也相对较高。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超过2/3,这与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格局大不相同。有数据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的CO₂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中国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随着中国经济的继续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增加,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目前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非常明显: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能源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阶段,“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难以回避;“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高碳”占绝对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我国能源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国内优质能源不足,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国内工业化比重不平衡,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占比较大;我国经济南“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节能减排的政策体系、绩效考核体系以及执法监管体系仍很不完善,在体制、政策、法规方面有待进一步健全。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进入低碳时代的途径

发展中国家的排放空间已被严重挤占,必须探索新型的可循环的低碳发展的道路。发达国家历史,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的高人均排放已经和持续过多地占用全球碳排放空间,全球已失去了按公平原则分配碳排放空间的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可能沿袭发达国家以高能源消费为支撑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必须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提供很好的机会来实现经济结构转变,促进低能耗、高附加值行业发展。尽管目前我国进行二氧化碳绝对减排还不符合现实国情,但是结合国内的能源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减缓排放的效果及需求,实现国内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投资于新能源、洁净能源等能源基础设施等形成资本积累,通过资本增长率提高来促使产出增长率提高;二是新增投资于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新知识、新技能的产生,并外溢到其他经济部门,推动技术进步,从而产生内生增长;三是新增投资到低碳产业部门,往往会形成新的就业,于是通过劳动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新增投资用于改善碳排放产生的经济效益,通过碳生产力提高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低碳发展将成为中国应对两个全球危机的必然选择。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日益紧迫的形势下,我国应把低碳发展作为推动能源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全球气候关系的核心战略选择,实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与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三、发展循环经济与进入低碳生活的对策

(一)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与可在生能源

循环经济与低碳生活的实现都需要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已把淘汰落后产能作为重点,国务院下发了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近期电力、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焦炭、造纸、制革、印染等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以优化能源结构。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沾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

(二)个人应该树立起低碳生活的态度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5篇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低碳经济,当前的形势必须要我们发展低碳经济,只有这种模式的经济发展,我国的发展才能不断的向前,才能够不断的进步。低碳经济的污染小、耗能低、排放低等优势,以能源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能够有效的控制能源的消耗,能够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对转变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低碳经济能够不断的改善环境,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健康的环境中,使社会、经济、生态在和谐下共存。所以,我们要想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就要使各个领域的产业不断的优化升级发展。农林产业的调整不只是仅仅指产业的优化性,还有要使产业的结构是符合当前经济的发展背景的。低碳经济要求我们要环境和谐相处,那么农林产业的发展我们不只是要考虑到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使环境能够是和谐的健康的发展,要以保护环境为第一的观念发展经济,不能够去先发展经济而忽视了环境,如果说把经济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先去发展经济然后等到环境问题严重的时候再去处理的话这样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正确的,首先,应该要把环境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去发展经济,这才是健康的发展方式,要是自然界的发展能够持续进行,构建一条合理的生物链,形成生态经济。

二、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问题

1、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在我国的各个产业中,农业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与之相关的资源还没有充分地利用起来,我国有大量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土地资源等,按照目前发展的状况来说,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在各个产业发展的比重领先,但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分布的不合理,使得经济效益低下,我国的整体的实力也就低下了。

2、农林产业的发展规模还有待扩大。我国的农林基地分布比较零散,而且个体经营的特征也是明显的,还没有充分的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以及优势,这些都是有待开发的,国家要大力的扶持农业的发展,充分的利用各种资源,不断的扩大农林产业的发展。

3、没有发挥科技的作用来帮助农林展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对农林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对农林产业投入的科技尚浅,对它的开发力度是不够的,对于那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在农林产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现在我国的产品的附加值还是很低的,还没有构建好农林产品的产业链。

4、政府的帮助调节是不够的。准确来说,政府对这一块的扶持力度还有待提高,政府的指导作用是重要的,所以,政府要不断的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与此同时,政府也应该要不断的创新管理机制,使管理机制更加的成熟,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做一个人民爱戴拥护的政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1、调整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在三大产业发展中,要扩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污染是比较小的,而且现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很大的,只有不断的提高优化产业结构,不断的创新。在发展农林产业的时候,要提高乡镇企业的发展,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2、在农林产业的发展中投入更多的技术。在发展的时候,要打破传统的思想观念,不断的改革创新,要勇于创新,在农林产业的发展中投入更多的技术,不断的优化产业结构,积极的去拓展一些新的技术,现在无论什么的发展都是要靠技术的支撑来发展的,农林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都是一样的,所以在这一块的发展中要加入新的元素使农林产业发展的更快更好,让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不断的向前,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构建市场和农林的关系。党中央提出资源配置对市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农林产业的发展对市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农林资源还算得上丰富,就看要怎么样去合理的分配它,市场的发展石油导向性作用的,根据市场的发展需要来发展农林产业,这样才能够使各方都有所利益。所以,要保持市场和农林产业的关系协调,这样农林产业的发展才会是有效的、有利益的,才有发展的前进性、可持续性。

四、结语

在当代环境背景下,农林产业的发展必需要不断的升级优化,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通过政府市场的有效调节,它的发展一定是光明的。低碳经济的发展重要性是每个人都懂得的,环境的条件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农林产业是一种低碳的发展模式。是一种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林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这种健康的发展模式是我国大力提倡的。资源的合理应用对环境的发展也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充分的发挥农林资源,不断的推动经济的发展,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咋还能的又好又快,从而不断的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低碳循环 耦合 结构 途径 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2-054-02

一、引言

长期的过量采伐,导致许多国有林区森林可采林木资源濒临枯竭,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企业的经营索取和人口的生存需求所产生的双重压力,远远超出了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导致林区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森林资源结构严重失衡,国有林区深深陷入森林资源危机、企业经济危困的“两危”困境之中。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社会达成的共识。在2010年的两会上,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表示,林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林业要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

(一)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界定

低碳循环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为指导,以高效能、高效率为特征的绿色生态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源头控制、过程控制、目标控制相结合的立体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所谓林区低碳循环经济,是指在林区经济活动过程中,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增加森林碳汇,减少林业碳源,增加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构成

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是以“社会-经济-生态”复杂巨系统为背景,以低碳循环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特殊循环经济模式,国有林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在实施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中就形成了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此系统的结构构成图如图1所示。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结构特征分析

1.开放性。开放性体现在以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交换为基础,以各个子系统间碳减排为手段,以提高循环经济发展为目标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低碳模式不断从外界汲取负熵流,在系统内部,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互为背景,通过碳减排,循环经济手段达到“社会-经济-生态”低碳循环动态均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高维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系统是由低碳循环经济、低碳循环社会和低碳循环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而每一个子系统又包括其各自的子系统,由于低碳循环系统组织在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等级秩序性,以上这些系统还可以继续划分系统等级,如此逐层分解,形成了低碳循环模式系统的庞大的层次结构。

3.复杂性。国有林区低碳循环发展系统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发展低碳循环模式就是要从系统整体的角度着眼,综合协调和控制低碳循环经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统筹整体功能和局部利益,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动态均衡。

4.涌现性。在低碳循环经济模式内部,经济、社会和生态各子系统之间通过吸收、反馈、协同、耦合等系统运动,在动态中实现系统的优化和创新,从而使系统内部组织和结构,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独立到融合、从封闭到开放、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涌现出各子系统所不具备的整体效应,即:“经济-社会-生态”的低碳均衡动态发展。

(四)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战略重点

为了保证国有林区经济发展与森林资源利用、林业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走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大力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特别是要把资源循环利用放在突出位置,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途径,贯穿于森林资源培育、资源利用、资源回收、能源生产利用、污染物排放等的各个方面,实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的永续发展。

根据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异同点,立足我国当前国情,以两者已取得的发展成就为基础,将“3R”原则运用到“社会-生态”系统,走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之路,以克服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单行发展的困境。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致力于两个重点:

第一,以低碳经济补充循环经济的能源缺口,同时循环经济的经济效益则形成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此一来,单独推行循环经济无法解决的能源循环困境就可通过低碳经济要求的低碳、零碳等新能源开发利用而得以破解;低碳经济单行发展的现实经济效益瓶颈也可被循环经济突破,从而刺激个人的低碳消费、企业的低碳生产和林区的低碳流通,推动国有林区低碳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在具体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时,整合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运行环境“软件”及技术“硬件”的相似性,积极推行能促进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相应措施和相关对策,实现两者正效应的叠加,做到一举两得。

三、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管护和监测

1.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按照碳汇和减排的要求,加强林业低碳循环森林培育业的建设。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等手段推进科学经营,加强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能源林等商品林的建设以及防护林、水源涵养林等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营造,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力度,提高森林资源总量,增加森林碳汇储量;二是在森林培育全过程中,科学整地、施肥和抚育,减少土壤、化肥以及林木腐解等释放的CO2量,并充分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从而实现森林培育的减排。

2.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管护经营责任制,将管护区落实到山头地块,将管护责任落实到人头,强化管护人的监督和管理责任,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管护森林的积极性。要逐步建立管护经营责任人参与分配森林资源培育成果的机制。

(二)遵循3R原则,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森林资源(下转第56页)(上接第54页)循环利用

实施清洁生产,既需要有国家宏观层面的推动,又需要有企业微观层面的执行。在企业层面上,实施清洁生产,提高森林资源循环利用率。林业企业的生产方式是:“木质或非木质资源―产品―剩余物―产品”,它以闭路循环的形式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森林资源的最充分和最合理利用。实施清洁生产要求企业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发展回收处理技术,尽可能的减少产品和服务的森林资源使用量;尽可能减少废弃物质的排放;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的耐用度和抗变性;尽可能提高森林资源产品和服务的强度;尽可能强化相关森林资源产品的回收和再利用。

(三)建立区域产业代谢,构建林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建立林区低碳循环经济的林业产业化体系,建立绿色森林资源原料产业基地,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发展绿色林副产品加工、种植和驯养产业,充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发展森林的生态观光、旅游业,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多重需求;发展高科技绿色森林产品深加工业,用高科技来发掘森林资源的无穷价值;强化森林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维护森林资源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发展低碳循环产业园区,构建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化体。

(四)实施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增强低碳消费意识

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和讲座等方式宣传低碳农业相关知识,鼓励人们节约资源、使用节能产品,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行动;加强媒体和公众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目标和指标。

(五)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提高森林碳汇功能,继续推动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

林木生物质能源是直接来自光合作用的木材,以及根、茎、叶等采伐剩余物和刨花、碎木、木屑等加工剩余物,还包括各类可作为能源的木制品废物等。林木生物质能源资源丰富、可再生性强,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在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发展实际,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林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规划与措施,以促进林木生物质能源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六)加强政府对林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

要加强政府对低碳林业发展的指导,制定农村新能源发展利用纲要和专项规划,提出低碳循环林业的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研究低碳循环林业的统计方法和考核指标,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效果评价机制。

研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支撑森林资源低碳循环利用的技术体系。推广低碳循环林业技术并建立林业示范区。借鉴国内外经验,大力推广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节水灌溉、林业机械节能减排等技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改善生态环境。

借鉴国际经验,设计市场化的政策工具,探索发展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建立广泛的碳交易机制,使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服务市场化。

建立林产品低碳认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低碳林产品实行低碳认证,并给予这些林产品一定价格补贴,改善林业生态补偿机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C02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DL11CC14)]

参考文献:

1.徐玖平,李斌.发展循环经济的低碳综合集成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

2.韩宝华,李光.论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异同及整合[J].云南社会科学,2011(2)

3.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林业经济,2010(3)

4.王锋.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6)

5.陈钰.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新模式及对策分析―以河西走廊为例[J].商业时代,2011(9)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7篇

1、合理调节资金、配置资源作用。环境金融对于环保、生态、可循环发展的生态企业和项目优先配资的倾向,将会促进资金和资源的绿色流向,对企业发展和企业资金的配置起导向和约束作用。利于我国产业向高效、绿色方向升级。

2、优先管控环境风险作用。经济人具有逐利、驱害的本性,通过这一追求可以有效避免生态金融项目风险,而绿色生态金融项目正好是环境风险极低的投资方向。可以通过投资环境金融,挖掘新商机、走向新征程。

3、引导社会投资方向的作用。当局通过对环境金融的的政策扶持和舆论导向,可以促进高新生态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推动企业向环保、生态金融创新方面进行投资,规范企业健康经营,促进产业绿色发展。

(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发展环境金融,对于国家产业升级、经济力量增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新型绿色产业,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我国而言,目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尽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扶持和鼓励技术创新,通过金融创新,引导社会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刚性的需要,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生态文明是对以往“重视经济发展,忽视环境保护”战略的反思和补救。环境金融是补救生态文明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农业、低碳工业、碳金融正是环境金融的具体内容体现。

3、是解决环保筹资难题、调剂资金余缺的重要方式。资金需求量大、筹资难是我国环保事业发展的拦路虎。环保工程如果没有金融搭台难以产生经济价值,对于逐利本性的社会资金来说严重缺乏吸引力。仅仅依靠国家政府维持环保投入常出现资金瓶颈和产业困境。而环境金融的投资能够获取良好收益和政策扶持,这将激励大量资金进入环保领域,促进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三)深化环境金融创新的建议

与传统金融相比,环境金融的政策性、产品的先进性、风险管理的复杂性更高,故加快环境金融创新极具意义且极为迫切。而我国未来环境金融的创新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和政府联合推动。

1、推进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健全制度政策。环境权利的明晰是环境金融发展的基础,因此首先要推进生态环境的产权明晰与资产化。首先,应对排污权利和相关自然资源进行明确和界定,以奠定市场机制运行的产权制度基础。其次,应明确规定并处理好环境金融的发展中参与的各主体(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以及公众)的利益关系。

2、加快环境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将绿色环保理念引入信贷政策制定、融入新产品的产品设计中。大力推动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环境信贷创新,创建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加强生态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各种碳金融衍生品,如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等,逐步构建我国生态金融衍生产品体系。

3、银行业应提高环境责任,适时抓住机遇。银行在进行贷款业务中,应将环保指标列为贷款评级的重要项目,对绿色环保客户进行降息、延期。银行也应多投资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低碳、有机、节能的生态项目。

4、营造有利于发展生态金融的社会环境。一是完善环境市场机制,健全优惠政策。在制度上构建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机制。二是增强宣传,向社会和公众广泛宣传环境金融的积极作用、政策法规和优惠措施,让企业、金融机构充分意识到环境金融所蕴涵的巨大价值,让广大受众并参与到环境金融的潮流中;三是鼓励金融企业抓住机遇,创新环境金融模式,探索建立环保节能金融服务的有效机制,推动金融业经营战略转型;四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对金融人才进行专业培训、吸纳环境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外。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8篇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时期,高耗能、高排碳量的重化工业在我国仍处于主要地位,而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煤炭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95%以上,由此带来了我国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的现状。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是高碳产业地区实现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资源富集区工业发展的选择具有依赖性,在演进过程中进入一种“锁定状态”。有关机构估计,中国在2006-2030年间需要在能源部门累计投资3.7万亿美元,其中74%用于电力投资,约为2.8万亿美元。如果不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这些能源设施一旦建成投入使用,将在其长达15-50年的使用周期内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不利影响。以资源富集区具有代表性的内蒙古为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10多年来,内蒙古依托其丰富的资源,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随之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大规模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日趋严重。内蒙古作为祖国北方重要的能源富集区、基础性战略资源重要产地,全区经济目前仍以资源开发为主,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2012年全区煤炭产量已达10.7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3,煤炭消耗量在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中占90%以上,电力、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工业占到全区能源总消耗的80%以上,人均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高于全国水平,内蒙古省域高碳战略产业低碳压力分为0.660,在全国排第6位(胡志伟,2006)。 “十二五”的后3年,随着一大批重点煤化工项目陆续投产,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仍处在刚性增长阶段,温室气体排放也将继续增加,因此,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主要手段是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性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进节能减排、切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倒逼机制,是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一)在价值取向上,发展低碳经济要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

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自觉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强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

(二)在生产方式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方式转型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持续推进,能源资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将不断增加,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主要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提高我区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有利于推进节能减排,有利于保障生态安全。截至2010年底,列入国家和自治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园区)达到52家,涉及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煤炭、医药、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九个重点行业,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按照内蒙古“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要初步构建循环经济工业体系、循环经济农业体系、循环经济服务业体系,建立5个循环经济示范市(县)、15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43个重点循环经济园区、100户以上自治区、部级循环经济骨干企业。到2015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一五”末提高15%,到2020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具有较大规模,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循环经济成为重要的经济运行模式。

(三)在制度保障上,要探索建立体现低碳循环经济的体制机制

完善生态相关政策,建立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环境补偿制度,建立林权、水权、排污权、碳排放交易制度,建立评价监测体系和考核奖惩制度,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高碳产业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选择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针对内蒙古产业结构中重化工业比重高的特征,着力开展几方面的工作:

(一)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新增量

加强能源开发利用的环境管理,大力发展新型能源,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促进资源能源节约,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环境准入门槛,建立健全新建项目管理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落实限制“两高一资”各项政策。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内蒙古先后颁布实施了《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办法》,制定出台了自治区《“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政策性文件,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健全节能工作机制、强化目标责任考核等措施,全区单位GDP能耗下降5.34%。

(二)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计划,落实国家清洁生产政策,完善清洁生产审核相关制度,加大对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资金支持力度。实现节能降耗、增产减污。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环保验收、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及企业上市核查的重要条件。

(三)加大环保科技投入,促进实现减排要求

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完成减排目标的关系,用较小的环境代价支撑较快的经济发展。重点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向技术减排要效益,进一步加大环保科技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环保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扶持新兴环保产业发展。鼓励工艺先进、资源消耗小、污染物排放少的项目,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和技术。

(四)逐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9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8000503

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1.1 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背景

2013年初始,雾霾、沙尘、地下水污染等一系列问题,让GDP至上的发展观念,受到了新一轮的口诛笔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使我国资源环境变得十分脆弱,由此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日益突出,成为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1.2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根本性转变。进入21世纪,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绿色消费,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正步入低碳时代。

《循环经济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把生态设计、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兼顾环境保护、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以及绿色消费等融为一体,强调节约和有效利用资源,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合循环利用为特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最小成本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新型、先进的经济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利于实现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和全过程的控制转变,可有效解决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

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关系

2.1 绿色消费的发展内涵

绿色消费模式是指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消费活动,是一种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具有生态意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绿色消费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包括绿色产品,还包括物资的回收利用、能源的有效使用、对生存环境和物种的保护等,涵盖从生产到消费的方方面面。

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绿色消费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因其强调消费过程中的环境保护,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而备受关注,成为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的重要手段。

2.2 绿色消费和低碳经济的关系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生产提供的产品及其服务最终是在消费系统中获得体现和吸纳的,有什么样的消费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绿色消费的需求可以引导低碳生产的发展,同时通过消费需求的有效实现进一步推动低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变革消费模式形成的绿色消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碳源头控制。“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和能源约束,要实现到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不仅需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改变传统的“高消费、高污染、高排放”生产模式,也要在全社会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引导居民消费由高碳行为向低碳行为转变。

2.3 绿色消费和循环经济的关系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以及探索、总结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2013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规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存在的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等现象,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

绿色消费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尽可能少的索取和尽可能大的回报来维持自然生态的平衡,用这一观念选择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就是最好的选择;用绿色消费驱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

2.4 三者的共同发展目标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消费三者的终极发展目标都是寻求可持续发展,即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群体的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国家群体的需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全面贯彻低碳、循环理念,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社会生活从传统消费模式向现代消费模式转变,保护和改善环境。

3 低碳、循环经济背景下绿色消费发展策略研究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每年有如此多的声音在呼吁绿色消费,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严重。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奖惩措施;公众意识缺乏,大多数消费者没有绿色消费的意识,珍惜环境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不少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污染环境,浪费能源,推崇奢华、过度消费。发展绿色消费,需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消费者三大消费主体的作用,最终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消费者崇尚绿色消费的局面。

3.1 政府在绿色消费中的引导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推动绿色消费,需要市场自发引导,也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科学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1)倡导绿色文化,推行绿色消费。

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消费宣传,倡导理性消费与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和攀比消费,推动全社会树立和践行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从娃娃抓起,在中小学开展崇尚自然、崇尚环保、崇尚节约的绿色消费教育课程。

(2)政府机关做好表率。

近日,国务院印发《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近期行动计划》,明确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等方面率先垂范,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旨在引导绿色生产和消费。

一是在厉行节约方面,政府应发挥导向和示范作用,带头节约,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

二是在绿色采购方面,政府须严格执行强制或优先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制度,优先采购保护资源与环境、节约能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公众健康的产品,提高采购中再生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比重;通过绿色采购引导环保产业发展,调动全社会开发和节约能源、资源的积极性,引导绿色消费。

(3)政策引导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政策引导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政策鼓励与惩罚机制,鼓励发展高附加值、高增长、低能耗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大对电力、钢铁、建材、水泥、电镀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企业搬迁改造实行严格的能耗准入管理,严格限制高耗能外资项目,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业、产品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依靠技术创新推动清洁生产;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健全清洁生产的法规和政策保障;依法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等。

(4)推进资源回收利用。

引导公众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做好公共垃圾绿色处理;鼓励开发资源回收利用新技术,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回收网络;对资源回收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完善资源回收设施。

(5)发展绿色旅游。

构建包括旅游服务、工业旅游、农业种植业示范园生态观光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实现整个生产、销售和消费、使用及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再利用,促进形成较为完整的旅游循环经济系统,探索建立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互动运行机制。在旅游服务的提供和消费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转变过度消耗资源、不断恶化环境的传统旅游方式。

(6)推广绿色建筑。

加大推广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补充取暖,积极推动建筑节能;选择新建大型公共建筑,从规划、设计、建材、给排水、照明、采光、供热、制冷和垃圾分类回收设施等方面全面引入低碳和循环经济理念,从施工图审查到建设施工、监理和验收实行全过程监管,建设配套设施,使之达到中水利用、节水、节能、绿色环保的生态型建筑示范;在城市建设、旧城改造或老旧商业设施改造中,重点推动照明和供电系统采用节能设备和节能技术。

(7)发展绿色交通运输业。

在城市中加大力量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完善公共交通运行体系,引入绿色交通空间设计理念,科学规划建设公共交通枢纽中心,减少公共交通无效行驶和空驶。

3.2 企业在绿色消费中的载体作用——从企业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企业作为绿色消费模式构建中的载体,从生产者角度推进绿色消费理念、优化消费环境、更新消费模式等。

(1)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源头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生产、服务和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实现了从末端治理为主向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根本转变,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推行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包括:一是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材料。节约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安装净化设备,做好工业排放废水和废气、废渣的科学净化处理;二是实行清洁的生产过程。运用清洁高效的生产工艺,使物料和能源高效率地转化为产品,减少废物排出。循环回收和利用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中间产品,选用少废、无废工艺和高效设备等;三是提供清洁的产品。积极研发绿色环保产品,产品设计充分考虑节约能源和原材料。产品不含危害人体健康和破坏生态环境的成分,在使用过程中和废弃后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产品包装和使用寿命、功能合理,使用回收、重复使用。

(2)采用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能够循环复用、再生利用或降解腐化,且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人体及环境不造成公害的适度包装。其要求是:一是简化包装。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豪华包装情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城市生活垃圾里面有三分之一都是包装性垃圾,而这些包装性垃圾中一半以上属于豪华包装。包装废弃物难以回收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加重消费者负担,又污染环境。从源头控制豪华、过度包装,需要企业从自身做起,简化产品包装;二是绿色包装。在简化包装的基础上,产品包装采用对人体和环境无害、易重复利用、容易降解腐化的材质。

3.3 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的主体作用——从消费者的角度推进绿色消费

作为绿色消费的主体,消费者在绿色消费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1)转变消费观念。

作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需要转变消费观念,摒弃过度、豪华消费,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原则,节约资源和能源,适度、理性消费。

(2)选择绿色产品。

选择绿色产品,减少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包括积极购买和使用能效标识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无公害食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等绿色标志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增进反复利用意识,推广一次性易耗品的反复使用;推行包装绿色化,抵制“白色污染”,抵制过度包装,逐步减少对过度包装的消费需求;日常出行优先采用公共交通、步行和骑自行车方式等。

(3)做好垃圾分类。

产品的回收和再生利用,必须通过消费者的自觉行动来实现。消费者在处理废弃物时首先应考虑到为回收和再生利用提供便利条件,比如首先对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将可回收的废弃物卖给废品收购站,或者对垃圾进行分类堆放,便于回收处理。

4 推行绿色消费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绿色消费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观念认识、制度环境、法律与政策、管理体制、技术支撑和外部推动力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探索,我们期待依靠法律、政策、宣传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自觉遵守的绿色消费模式。

参考文献

[1]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广东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2010~2020年)[Z].2010,(9).

[2]袁志彬.中国绿色消费的主要领域和对策探索[J].消费经济,2012,6:283.

[3]陈杰,郭晨.浅论低碳经济与绿色消费帕内涵及相互关系[J].科技信息,2010,(36).

[4]黎鑫,黎超权等.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机制比较研究及启示[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5]许光.基于低碳视角的“绿色消费”研究综述[J].当代社科视野,2011,(5).

[6]刘华荣.关于中国建设低碳消费模式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8).

低碳循环经济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区 山东半岛

1 低碳循环经济与生态效率

1.1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结合起来考虑,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内涵。英国于2003 年正式提出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驱,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低碳经济要求,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前提,积极地进行科技方面的创新,进而更好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实现绿色GDP。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积极发展逐步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了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低碳循环经济是在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资源的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为重点,要求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基础上有效利用资源,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1.2 生态效率 “生态效率”是一个生态学概念,它主要指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两个营养级流转中各参数的比值。20世纪90年代,人们逐步将生态效率引入循环经济领域。而德国学者Schaltegger和Sturm于1990年首次在学术界提出了生态效率的概念。

世界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于1992年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做了《改变航向:一个关于发展与环境的全球商业观点》的报告。报告指出,生态效率以“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更大的价值”为核心,要求通过竞争方式,提供一定的商品和服务,以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同时,生态效率也要求在尽量保护环境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后来世界经合组织又进一步展开了生态效率研究,并将这一概念延伸到政府、企业以及各类组织机构中。

根据OECD对生态效率的定义,可用下式来表达:

生态效率=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的影响

在上式中,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以及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在生态效率中,环境因素被视为生态经济系统中成本投入的一部分,以经济发展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为重点,考虑了环境的承受能力,符合经济学中稀缺资源的配置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效率这一概念逐步延伸至可持续发展和低碳循环经济领域。而生态效率理论的核心正是低碳循环经济所倡导的资源节约和效率提高的思想。生态效率将宏观层面上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到具体的区域发展规划当中,对我国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重大[2]。生态效率可以作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合适测度。

2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1 蓝色经济 “蓝色经济”最早表述见于1999年加拿大魁北克省举办一个名为“蓝色经济与生劳伦斯发展”的论坛。在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理论中,蓝色经济主要包括海洋资源开发和以海洋空间为基础的生产活动,以及相关服务性产业。目前,关于“蓝色经济”以及“蓝色经济区”这两个问题,国际上并无统一概念,因为“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在提出一开始就收到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普遍关注,经过其一系列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是蓝色经济即为海洋经济。二是海洋可持续发展内涵下的蓝色经济。

我国的蓝色经济则以海洋经济为基础,“蓝色”是对海洋的一种形象的属性描述。2009年4月,总书记在山东正式提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鼓励山东积极发挥地区优势,科学开发,发展优势海洋产业。自此,“蓝色经济”与“蓝色经济区”引起了国内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掀起了新一轮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浪潮。在新时期,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变,“蓝色经济”的理论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同研究者对蓝色经济的概念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蓝色经济”即“海洋经济”。二是认为蓝色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概念。三是将“临海经济”和“涉海经济”纳入“蓝色经济”范畴。

2.2 蓝色经济区

2.2.1 蓝色经济区的内涵。目前,由于国际上还未统一“蓝色经济”这一概念,因此关于“蓝色经济区”也没有达成统一共识。蓝色经济区不仅是一个涉及海洋经济的空间概念,还是一个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因此,我国在开发海洋资源,建设蓝色经济区时,要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大力推进系统创新,积极发展海洋产业经济,在合理开发海洋资源的基础上,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蓝色经济区作为一种独特的创新空间,具有集聚性、独立性、辐射性和关联性特征。

2.2.2 发达国家蓝色经济区发展简介。“海洋经济”与“临海经济区”发展在国际上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多年的实践,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具体包括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保护等各类区域海洋开发政策,具体来看,美国、欧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情况如下:①美国。为进一步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美国政府于2009年提出了提高美国海洋能产业国际地位,大力推动海洋能产业发展的计划。美国作为世界上最早进行海洋综合立法的国家,一直重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其针对海洋环境制定的保护政策主要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保护两部分。美国政府还针对海洋的综合管理,在2004年12月推出了《海洋行动计划》。②欧盟。欧盟以海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重点,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政策。欧盟为进一步保持其在碳存储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护海洋环境,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发新技术以减少船舶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另外,在2007年了《欧盟综合海洋政策》蓝皮书,明确海洋资源的综合管理战略。③加拿大。加拿大海洋与渔业部门联合联邦政府的其他组织部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海洋产业,有效地推动了海洋产业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法律法规方面,加拿大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海洋法》明确联邦政府在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中的职责与作用。另外,加拿大采用一系列综合预防管理手段进行海洋综合管理,有效地治理了海洋环境,实现了社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并通过法律文件加以制度化。④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于1997年实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明确海洋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其海洋产业与科学委员会确定了海洋产业未来的产业发展重点:一是养殖业;二是新兴产业;三是现代渔业;四是近海油气业;五是船舶制造;六是海洋航运服务;八是滨海与海洋休闲旅游业。在海洋环境保护方面,澳大利亚最早在世界上提出国家海洋保护区代表系统。在综合管理领域,澳大利亚在1998年的《海洋政策》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框架。

2.2.3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2011)1号文件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山东半岛作为我国最大的半岛,其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极为丰富,发展海洋经济具有极大优势。目前,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主要包括整个山东海域以及青岛、烟台、日照等六个城市和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山东省还进一步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域发展规划,以根据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战略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为进一步增强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将山东省其他地区作为规划联动区,预计到2015年基本建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体系,增强地区综合实力,并不断完善山东半岛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到2020年建成蓝色经济区,基本实现海洋经济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宋廷山,郭思亮.循环经济视角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生态效率评价分析[J],山东经济,2011(5):152-156.

[2]林强.蓝色经济区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郑贵斌.提升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水平三个重要问题[J].理论学刊,2010(1):32-35.

[4]王爽.山东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低碳经济效应研究[J].东岳论丛,2012(12).

[5]王桂荣,韩群群.发展低碳经济是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课题项目:

本文是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编号:2013RKB01036)“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及对策研究”和山东统计科研重点课题(编号:KT13016)“区域产业碳排放及减排潜力的统计测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上一篇:保险监督管理范文 下一篇:化学工程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