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能源范文

时间:2023-03-10 20:53:44

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范文第1篇

中国应用物理与强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38年4月29日生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原籍开封。195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10月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研究生毕业。同年分配到第二机械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工作,历任研究室主任、 研究员、副所长、院科技委副主任、副院长。1987年任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兼秘书长。1991年任国家863计划410主题首席科学家 ,同年4月,成为强激光主题专家组首席科学家。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院士。2002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全球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再一次警示了人们,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不约而同的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同时通过占领新能源技术这个新的战略制高点,把人类社会转型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和生态文明的阶段。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而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度,这个转型更为紧迫和意义重大。为此中国需要制定经济环境双赢的能源战略,那就是低碳能源战略。

低碳与绿色是并行的

低碳能源战略朴素的意思是减少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排放的能源战略,它是以低碳技术和低碳政策为支撑的战略,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低碳经济的基础,也是我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可以说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的主要部分,温室气体排放和污染排放,这两个排放从概念上是两个有差异的概念。因为污染所涉对象,比如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等,是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严格的说,二氧化碳不是污染气体,而是温室气体,因为绿色和低污染环保是一个概念。但是就综合能源的具体情况而言,这是两个高度一致的概念,也就是说我们走向低碳和走向绿色并行不悖。我们为了实现低碳的能力和为了走向绿色和洁净化的努力是完全一致的,又没有说它是完全重合的,因为绿色还包含其他的内容。比如说水污染的防治、土壤污染的防治等等。

中国低碳能源战略的主要内涵

我们理解的低碳能源战略有以下几个子战略作为支撑:大力节能,提高能效,控制总量;高效洁净化的利用化石能源,使黑色能源逐步的绿色化;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其逐步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之柱。

美国的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5%,可是消耗了全世界25%的能源,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4.3倍,中国的人均能耗大约是美国的1/6。算一个简单的算术就知道,如果我们中国的人均能耗提高到美国的水平,那就意味着全世界的能源都给中国也不够用。因此中国不可能走美国那样发达国家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道路,中国绝对不能攀比发达国家的所谓人均能耗,必须走节能的发展道路。

我们的人均能耗必须控制到显著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是一个必然的要求,这也是我们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的必然要求,所以中国必须走节能的发展道路。而节能又包含了从生产到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等等都有很大的节能潜力,当然也包括到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等,需要创造节约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并树立节约消费观。中国节能潜力巨大,节能应该看作是一种低碳能源和绿色能源。

现在每年用于照明的大概是3000亿度电,如果都改用节能灯泡可以节约1/3,这个数比长江三峡一年发的电还要多,所以节出来的能源本来就是能源,只不过我们把它浪费掉了。现在要把它找回来。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工作做的好,可以把我们的年均能耗控制到小于46亿吨标煤,到2030年,就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

高效洁净地利用化石能源使黑色能源逐步绿色化。煤炭目前是我国压倒性的主导能源,它贡献很大但是比较粗放,也就是说低效污染。煤炭在总能源中的比重现在是70%,它要逐步的下降,我们把节能工作做好,到2050年有可能将其比重降到40%以下。煤炭年消耗的绝对量在近10到20年之内还会有所增加,如果节能工作做得好,在2030年就可以让这个绝对量达到峰值,以后总能源的总量将由清洁能源来补充。煤炭的洁净度、安全性和利用效率将逐步提高。

石油天然气是我国消费占第二位的能源,也是对外依存度最大的能源。石油的发展战略也就是这几个字:节约、发展替代、加强勘探、适量引进。天然气是一个比较洁净的化石能源,在我们今后的工作应该将其作为发展的重点之一。当然这个概念里也包含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它的发展潜力资源量在我们国家都是客观的。

加快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使它逐步成为中国能源的绿色之柱。一个以金属铀为来源的核能是可以做到安全和洁净的。核能要发展得好,必须全产业链和政策相配套协调发展。核能的发展,我们国家奉行三部曲,第一步就是热中子反应堆为主,下一步已经开始启动的实验堆就是块堆,两个结合起来就可以使我们国家核能的发展持续几百年都没有问题。下一步,就是聚变堆。

核电的发电量在我国总电力里面的比重到2020年可以到7%,到2050年会达到22%的贡献,所以说它是支柱并不夸张。水电是比较清楚的,技术也比较成熟,可以稳步的发展,2020年达到3.4亿千瓦是可能的,2050年装机达到5.0亿千瓦是可能的。而且我们需要它们长大,它们也能够长大,但是需要一个逐步突破技术经济瓶颈的过程,还要发展新的用能方式。因为太阳能和风能不像火电那样稳定,所以要让它积极扎实而又有序的发展,从太阳能和风能的全寿命分析来看它是低碳和洁净的,尽管在开始制造阶段它也要耗一些能。生物质能有多种形态业态、固态、气态都有,我们想重点应该是液态燃料的替代,地热和海洋能也有相当大的资源和发展潜力。总之把这几个加起来,我们国家可再生能源的战略地位会这样的变化:从目前的补充能源过渡到替代能源然后发展到主流能源,最后发展到主导能源之一。

现在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展,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可以达到17亿吨标煤,到那个时候可以占到我们国家总耗能的25%到30%,现在还比较小特别是非水这块简直是微不足道,但是以后会是举足轻重,说它成为绿色支柱也是不过分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10年可以减排大约7亿吨二氧化碳,到2050年可以减排40亿吨二氧化碳。现在全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概是60亿吨。不管是可再生能源还是核能的贡献都是非常明显的,为了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需要构建智能电网和发展储能的技术。

本世纪上半叶中国能源发展预判

中国能源发展是战略过渡期或者是转型期,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就是说在40年的时间里面,我们要把目前比较低效、粗放、污染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一个洁净、高效、节能、安全多元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国的能源结构、能源的颜色、能源的质量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半个世纪以后会比较好过,以后中国能源是可以持续发展的。但是今后20年,也就是到2030年之前,是刚才说的40年之内的转型期和过渡期里的攻坚期或者是困难期今后20年要付出很大努力和克服很大困难。因为新型的洁净能源需要突破,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非水是微不足道的,要突破一系列经济技术问题,核能也需要时间才能有一定的量。煤炭的洁净化利用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煤炭的洁净利用有多种途径和技术,但是这个是需要时间的。节能提效也要花更大的力气,石油时代需要时间,电网系统也要解决一系列问题,所以这20年是困难期和攻坚期。

我们有一个初步的预测今后到2050年中国能源结构:煤炭从现在开始它的绝对量还是有所增加的,但是它相对的比例在下降。即使绝对量到2030年达到峰值以后它会逐步的下降,我们希望煤炭的控制有逐步的下降,我们希望到2050年的时候它占到总能耗的40%甚至更低。石油天然气现在占的比重是10%多,将来会到20%多,甚至是25%以上,而天然气的贡献会逐步的增加,而天然气里包括煤层气和天然气水合物。核电现在贡献是1%到2%,将来可以贡献10%多。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的贡献大概是25%到30%,所以这样的结构还是很粗略的,但是希望它会变成现实。

我国的低碳能源战略可以说有这样三块来组成,一是节能和提高能效,一是化石能源的洁净化,再加上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这三块加起来支撑低碳能源,低碳能源再加上发展碳汇和右边的CCS,再加上提倡低碳的消费和生活方式,这样来支撑低碳经济。

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的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阶段,中国古代的哲人充满了智慧,但是他们不可能告诉我们十几亿人口的中国该如何持续发展,世界上有很多先进的国家也各有所长,却不可能创造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该如何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所以我们中国人必须走自己的路。

中国的模式在探索中,因为现在国际上的媒体称赞中国模式已经取得成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还不能说中国已经有了一个成熟完备的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在未来的探索中需要更科学,要力求突破,我们必须创造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中国低碳能源这条道路的创新将是中国对人类做出重要的贡献,支撑持续发展的技术对各国的发展都有共用性,而这将为国际合作开创了新的领域和广阔的空间。

低碳能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碳能源 低碳能源 煤炭清洁转化 前景

中图分类号:F407.21文献标识码:A

顺应煤电化、煤焦化一体化发展趋势,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推动煤炭生产利用方式变革,打造中国煤炭工业的升级版。

作为中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煤炭的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图1分析可见,推进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是中国煤炭工业加快转变传统发展理念、推动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推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举措。

图1

一、源头清洁化

我国的煤矿90%以上是井工矿井开采,这种开采方式造成地表水流失、地下水位下降、土地塌陷、煤矸石排放占压土地、瓦斯排放污染大气等一系列问题。然而,我国因采煤破坏的土地每年以3-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每年排放矸石3亿吨左右,占压土地300-400公顷。

煤炭资源的绿色开采就成为了我们构建新型煤炭工业体系要做的第一步。首先,要根据矿区资源条件、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合理确定煤炭开发强度,以最小的生态环境扰动获取最大的资源效益。同时,鼓励煤炭企业推广使用“保水开采”技术,减缓由于煤矿开采造成的地表水流失和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充填开采”技术的广泛运用则可以通过向采空区充填煤矸石等固体材料,减缓地表下沉,减少煤矸石升井后对土地的占用和破坏。

瓦斯曾是中国煤炭矿难的主要诱因。“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可以提高煤矿瓦斯的抽采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瓦斯对安全生产的威胁及对大气环境的破坏。

在洗选环节,加大原煤洗选比率是降低灰分硫分、提高煤炭燃烧效率、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煤矸石无效运输的重要措施。

每洗选1亿吨煤,平均可排除1500-2000万吨矸石,减少SO2排放量100-150万吨,且成本仅为烟气洗涤脱硫的1/10左右,不但可以减少大量运输资源浪费,而且可以避免矸石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二次污染,还可以低成本地减少煤炭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我国原煤入洗(选)率虽然从2005年的32%大幅提高到了2012年的56%,但距离2017年原煤入选率达到70%以上的目标仍然有较大空间。

我国自2009年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后,煤炭进口量逐年大幅增加,2012年进口煤炭2.89亿吨,占全球煤炭贸易量的24%左右,进口煤炭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支撑。遗憾的是,2012年的进口煤中有5400万吨的褐煤、1000万吨的高硫煤,这些进口劣质煤加重了我国的环境污染,加强进口商品煤管理已经刻不容缓。要抓紧制定商品煤质量标准,将褐煤纳入法定检验目录,加强对商品煤的质量检验,并制定出台鼓励优质煤进口、禁止劣质煤生产、进口及使用的差别化税收政策。

在煤炭的直接运用,也就是燃烧环节。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是目前我国第一大煤烟污染源。

我国在用工业锅炉60多万台,燃煤工业锅炉约占在役工业锅炉的85%,年耗煤量6-6.5亿吨,占烟煤消费量的20%左右。

为了降低燃煤工业锅炉对大气环境的污染,我们应该加快工业燃煤锅炉技术改造,鼓励因地制宜选择先进的工业锅炉技术,加大新型高效的锅炉和窑炉研发推广力度,用新型节能锅炉代替旧型锅炉、用大型锅炉代替小型锅炉、用高参数锅炉代替低参数锅炉,提高工业锅炉和窑炉的燃烧效率和热效率。

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利用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战略意义,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还涉及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和相关生态环境保护与科研机构的多个行业和管理部门。国家应该继续完善政策措施保障体系,对煤炭绿色生产和利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多元化的下游链条

图2

如图2所示,显示了煤炭利用多元化的链条,同时,近年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主要煤炭消费区域频发严重的雾霾天气,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的重灾区。这种现象说明,大气等环境污染与煤炭消费市场存在显著的正向分布关系、与煤炭资源和生产基地存在逆向分布关系。

因此,我们要统筹考虑煤炭资源赋存条件、市场区位、环境容量、产业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在煤炭资源地加大建设清洁高效的大型坑口电厂,积极推广应用IGCC、水煤浆发电等洁净煤发电技术,完善煤炭生产基地到消费市场的输电线路等基础设施,实现运煤为主到运煤与输电相结合的转变。

这些举措的实施,既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又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容量的范围内。

燃煤电厂耗煤量约为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的50%左右,燃煤电厂排出大量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是我国第二大的煤烟污染源,也是我国雾霾天气及酸雨的主要贡献者。

针对燃煤电厂对环境污染的助力,要加大燃煤电厂排污治理,采取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加大超标排放处罚力度、加强监督检查等严厉措施,确保燃煤电厂按照相关规定配备除尘、脱销、脱硫等设备设施,并保证设备设施有效运转,最大限度地消除燃煤电厂对环境的影响。

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了高岭土、油母页岩、煤层气、甚至矿井水、煤矸石、煤泥等众多伴生物,利用不好就是破坏环境的废弃物,利用好了就是宝贵的资源。

我们应该按照资源利用减量化、产品再利用、废弃物再循环的原则,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借助煤炭循环经济园区等载体,实现煤炭及伴生资源的推动煤炭循环经济发展。

随着可再生能源和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日益成熟,对比传统化石能源的经济劣势逐渐缩小;国家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至65%以下,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3%,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力争实现煤炭消费负增长,这些政策措施对煤炭生产和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随着煤炭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等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成功实现商业化运营,拓宽了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空间,煤炭从燃料为主向原料与燃料并重的转变趋势日益显现。

总之,我们应该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支持煤电化、煤焦化一体化发展,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举转变,推动煤炭生产利用方式变革,打造中国煤炭工业的升级版。

参考文献:

[1] 刘子安,郭水文.神华集团商业模式初探[J]. 中国煤炭. 2013(08)

[2] 平.我国低碳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路与对策措施[J]. 煤炭技术. 2013(06)

[3] 樊忠东,许仙梅,冯涛.煤炭资源型城市的低碳转型发展路径——以晋城市为例[J]. 山西科技. 2013(03)

[4] 杨宝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煤炭企业的发展对策刍议[J]. 现代经济信息. 2013(08)

[5] 张金锁,姚书志,齐琪,张伟.我国煤炭资源安全绿色高效开发研究综述[J]. 资源与产业. 2013(02)

[6] 李广民,王肖戈.我国洁净煤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J]. 理论月刊. 2012(12)

[7] 琚宜文,何家雄,夏磊,卜红玲,董莹.能源开发利用与低碳问题[J].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2(03)

低碳能源范文第3篇

一是理论认识不清。不少人认为,低碳发展是方向,但在实践中认为中国还在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别是片面认为后化工时代工业能耗不容易降低,难以避免西方国家先排放再治理的路径。因此在落实低碳发展方面缺乏理论自觉导致缺乏行动自觉。不少人认为,低碳发展是国家宏观策略方面的思考,在微观层面不需要太细的考核。因此在认识上的误区导致思想的摇摆。

二是实践操作不易。尽管这些年来,低碳发展的技术层出不穷。但是由于应用时间短、实践缺乏检验,技术不成熟、成效不稳定为社会诟病。低碳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另一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勇敢先行的试验磨合。

三是整体效果不佳。目前我国低碳能源的利用,大多是以企业的技术或产品形式推动个案普及,靠企业的自觉自愿行为,效率低下,成果不显著,缺乏产业联动、整体推动,难以把产业做大做强,也难以实现国家对低碳产业、低碳能源等低碳事业寄予的殷切期望。迫切需要国家从宏观层面更加清晰的全方位设计,产业层面更加细致的政策导向、行业层面技术及产品的标准设计,从而把低碳能源产业带往一个更高的高度。

四是区域经验不足。在国内发展的转型过程中,城市升级、产业升级,需要创新思路。在近年被寄予国家战略高度的新区发展,却没能摆脱发达国家的旧发展轨迹,难以避免“新脚穿旧鞋”的老路。一方面,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区域低碳能源的整体利用及规划,没能够走出自己的新路;另一方面社会没有及时提供一个区域低碳能源利用整合方案的解决方案提供方。

因此,低碳能源规划研究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中外低碳能源利用和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机构和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研究国际国内低碳能源技术整合利用、低碳能源技术发展和产品开发中的技术整合服务、产品应用整合设计研究,重点推动区域能源低碳技术利用、设计规划等综合性、前瞻性以及低碳能源利用中的难点问题。其核心服务对象为大中城市地方政府,主要针对目前各类新型开发区的低碳能源利用现状进行统筹谋划应用系统、提出合理技术建议,帮助制订规划方案,并基于规划方案给出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技术设计、产品建议、运营统筹、成本预算等方面内容。

低碳能源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可持续 煤炭 型煤 清洁 高效

1、前言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的使用化石能源,已经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逆的巨大不良影响。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温室效应日趋严峻,极端天气层出不穷,环境污染持续加剧。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普遍调整能源政策,致力于发展环境友好型的能源利用途径。

2、我国的能源状况

我国的能源问题更加严峻,能源虽然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我国石油人均资源量仅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只有5%左右,煤炭资源人均拥有量也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左右。我国的能源结构是多煤少油少气,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常规一次能源探明和剩余可采资源量(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水能)中,煤炭占73.2%,石油占1.3%,天然气占1.3%,水能占24.2%。2007年我国煤炭产量达25.36亿t,消费总量达25.8亿t,在一次能源的比重分别为76.4%和69.5%,煤炭的产量与消费占绝对主力。我国的能源消费现状决定了我国当前能源政策调整的重点在于对煤炭的清洁化、高效化使用。作为洁净煤生产技术的一种,型煤生产具有操作简单、技术成熟、成本低廉、节能增效明显、废气排放量减少等优点,值得我们大力发展。

3、型煤概况

型煤是用一种或一定比例的黏合剂或固硫剂在一定的压力下加工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状和物理化学性能的煤炭产品。型煤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德国率先采用高压无粘结剂成型工艺以年轻褐煤为原料制作褐煤砖。随后各种型煤技术先后问世,包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国家都对型煤进行了研究与推广。

在我国,型煤的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50年代, 出于节能和环保的目的,我国开始研究民用型煤。此后,经“七五”、“八五”和“九五”计划,作为科技攻关项目,我国的型煤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民用型煤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全国民用型煤的年销量在4000t以上;我国工业型煤也取得较大进展,在环保固硫型煤、生物质型煤技术、型煤粘结剂制造及烟煤型煤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破。

4、发展型煤的巨大功效

(1)提高燃烧效率,减少能源浪费

作为我国民用型煤主体的蜂窝煤,配以先进炉具,热效率比烧散煤高1倍。在各种洁净煤技术中,工业型煤的能量转化率最高,达97.5%,远远大于其它技术。锅炉型煤产品粒度较大,可以保证燃烧时所需的空隙,燃烧效率较高,同时露煤量较少,与燃烧原煤相比,节煤15%~20%。

(2)减少环境污染

锅炉燃用型煤可以大量减少大气污染。与燃烧原煤相比,SO2排放量降低40%~60%左右,NO2排放量降低40%左右,烟尘排放减少约60%,强致癌物(Bap)减少50%以上,具有明显的环保效果。型煤在加工过程中加入固硫剂、粘合剂,可以使SO2的排放量减少40%~50%,同时也可以减少固体粉尘的排放量。此外,型煤可使用工业废料和农业废料作粘合剂,变废为宝,减少了三废排放。

(3)改变单一煤种的性能缺陷

型煤的加工制造过程中,通过使用添加剂,将不性能的煤种加以组合掺配,使粘结性指数、着火点、灰分、灰熔点、硫分、固定碳、挥发分以及发热量等指标得到改善,增加了煤的反应活性、易燃性、热稳定性,提高灰熔点,生产出各项指标满足客户要求的优质产品。比如,通过配煤可将非炼焦煤制成型焦,作为冶金焦的替代品;将烟煤制成无烟化型煤,替代造气无烟块煤,从而扩大煤炭的利用途径。

(4)减少块煤需求

我国工业锅炉、窑炉中的有相当部分属于层燃式,需要燃用块煤;我国化肥工业合成气以及燃料气的生产都需要块煤。发展工业型可以可缓解块煤数量少供不应求的局面,同时为细粒煤的合理、有效利用开辟了技术途径。

5、促进型煤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快型煤发展速度,扩大型煤产量

当前首要的任务一是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行政手段刺激社会对投资型煤产业的意愿,使得型煤生产能够从量上迅速提升上去。同时通过相关法规对企事业单位燃烧煤炭造成污染进行强制的环保要求和整改措施,淘汰落后燃烧锅炉与燃烧方式,促使用户增加型煤的使用量。

2.制定规范化的生产标准,建立全国性的行业协会

针对型煤品种的针对性强,不同用户、不同炉型对型煤对型煤的质量要求不同,生产型煤必须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所以需要设定相关生产标准,并建立全国性的协会举行讨论与指导实施。

3.开展技术创新,提高型煤制造与使用水平

目前国内型煤特别是工业锅炉型煤的制造应用水平不是很高,型煤产品单一,产品质量不稳定,研发与生产脱节,需要我们进一步大力开展型煤技术创新,开展国内外型煤技术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提高型煤的制造应用水平与产学研结合。

4.开发研制性能优越的新型粘结剂

型煤黏合剂是决定型煤品种及其质量的关键辅助原料,是开发出优质型煤的前提条件。需要我们进一步研发性能好,使型煤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同时不会降低型煤的发热量,不影响型煤的可燃性,不含有害杂质,原料来源广,价格便宜,无污染的黏合剂。

6、结语

作为一种简单实效的洁净煤技术,型煤值得我们大力发展。希望国家能够在产业政策等方面加以倾斜,促进洁净煤技术的发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玉卓.从高碳能源到低碳能源-煤炭清洁转化的前景[J].中国能源,2008,(4)

[2]许红星.我国能源利用现状与对策[J].中外能源,2010,(1):3-14.

[3]张香亭. 我国工业型煤发展现状及技术方向[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21(4):543-544.

[4]李海华,徐志强. 我国型煤技术现状分析[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2008,(3):30-32.

[5]黄山秀,马名杰,沈玉霞等. 我国型煤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煤炭,2010,36(1):84-87.

[6]孙永奎. 型煤加工及利用[J].江苏煤炭,2003,(2):41-42.

低碳能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低碳; 低碳经济;能源;低碳能源;能源法律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5;F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9004109

作者简介:莫神星,华东理工大学能源与资源环境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上海200237)

一、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能源的崛起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一种后工业化社会出现的新型经济社会模式。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是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清洁能源结构,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的发展模式,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们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形态和发展的方向。发展低碳经济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日益受到美、日、欧盟等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革命有可能成为下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未来经济的竞争必定是低碳经济之间的竞争,在其中掌握低碳技术制高点的国家将会成为世界的强国。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建设“低碳社会”是我们国家未来的目标。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发展低碳能源,开发利用低碳能源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保证。过去100多年间,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不断上升。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改变现有的能源结构,加速从“碳基能源”向“低碳能源”和“氢基能源”转变,使现有的“高碳”能源结构逐渐向“低碳”的能源结构转变,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低碳)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未来能源发展方向是低碳清洁、高效多元、可持续。能源发展转换的规律就是从高碳到低碳,走向无碳。低碳能源指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核能和清洁煤,其中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力能、水力能、海洋能、地热能及生物质能等。发展低碳能源是清洁的、低碳的、对环境友好的。低碳经济发展与低碳能源的崛起是紧密联系,互动发展的。科学、绿色、低碳能源战略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型道路的要素,是中国工业文明步入生态文明的通道。在低碳经济理念下,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低碳能源革命是迄今为止最大的发展机会,它将决定国家财富,将改变21世纪。将中国置于全球视野下,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低碳能源、气候环境,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思考,中国展开新能源革命,意义是广泛而深远的。中国展开新能源革命是真正实现历史梦想的根本道路,我们需要毫不犹豫地引领与展开这场低碳能源革命。

发展低碳能源,是立在当今,意在长远。石油、天然气、煤等化石能源经过上亿年的漫长历程积累下来,在200年的工业文明的强力挖掘下,很快将面临着枯竭,必须未雨绸缪。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低碳能源,是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一条重要出路。

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转变能源发展方式,推动我国能源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和安全发展,由主要依靠化石能源向积极开发低碳能源转变,由主要注重能源的供给,向低碳能源供应和需求管理并重转变。

向高能效、低排放的低碳经济转型,“构建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发与利用绿色能源是我国突破能源资源与环境制约的战略抉择。要构建节能环保、能源安全保障的制度和机制体系。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受国内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容量制约以及全球性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任务十分艰巨《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1〕26号)。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到201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6%,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我国正在步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新形势下,保持能源消费的适度增长,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快能源发展方式转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仍是“十二五”能源工作的基本要求。

低碳发展是我国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必然选择,有效利用能源是低碳城市建设的重要途径,而发展低碳能源是有效利用能源的重点领域,从能源安全、能源结构调整、电力供求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各方面因素来看,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 “低碳社会”都应该成为我国一项战略选择。

低碳能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可再生能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能源资源,对环境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远低于化石能源,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环境约束更加突出;我们必须以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12年2月,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34.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7.0%。煤炭消费量增长9.7%,原油消费量增长2.7%,天然气消费量增长12.0%,电力消费量增长11.7%。根据统计局数据测算,我国能源弹性系数(能源消费量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在过去改革开放前20年大概是不到0.5,最近几年能源弹性系数都大于1,特别是2003年开始是1.4,2004年大约是1.6。2011年我国能源弹性系数为0.76。其中,电力、煤炭弹性系数均超过1。从能源需求增量来看,2011年能源消费总量同比增长2.3亿吨标煤。到2020年,我国要以能源翻一番实现经济翻两番。到那时我国能源消费量将高达40多亿吨标准煤,在能源供应及能源安全等方面都会带来严重问题。能源消费迅速增长带来了许多问题,一方面能源供应比较紧张,另一方面产生的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靠拼资源、拼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抛弃。

中国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提高能效,将可以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化可能对中国及全世界带来的灾难性影响。新能源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应该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我们国家能源的发展战略:节约为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合作,其中多元化发展把新能源的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二、低碳经济下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整个能源结构必须是朝着高效、清洁、低碳、无碳能源的方向发展,我们要加快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领新能源关键领域制高点,构建先进能源技术研发和推广体系,推动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中国能源发展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比如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在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中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煤炭比重分别高达76%和68.9%,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之一,且是世界上煤炭比重最高的国家。电力结构也呈现以煤为主的特征,中国煤炭的一半以上是用于发电,大约78%的电力装机是以煤为燃料的火电机组。而发电量的84%来自煤电,电力对煤炭的依存度很高,矛盾也比较突出。同时,由于资源的地域分布不均,中国煤炭总体上呈北煤南运的格局,大量煤炭需要铁路运输,加速了铁路运力的紧张。更为严峻的是煤炭大量开采、消耗带来了生态环境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也日益加大,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来,我国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向更趋合理的能源结构转变就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中国近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仅2009年我国消耗煤炭约30亿吨,未来的20年左右时间,如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再翻两番,将消耗相当于今天近3倍的煤炭量,达到约100亿吨,照此发展,我国的煤炭资源将在未来100余年间消耗殆尽。而目前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超过50%,到那时石油消耗总量也将是现在的两倍左右。所以,未来将难以有足够的能源来供给,并确保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0年时,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只是美国的一半。而到了2009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则超过美国。然而,两国的能源结构则大相径庭。煤炭在美国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为22%,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则从2000年的57%升至三分之二。为了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中国应该在未来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大幅压缩煤炭在总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就长期发展来看,要将煤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降到40%左右,大力发展核能、天然气、可再生能源作为补充。

优化能源结构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进传统能源清洁利用,发展高附加值能源产业;另一方面,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优化能源产业组织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具体说来,在电力行业,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等清洁电源,并积极推广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等节能技术,降低单位发电能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已通过发改委审批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对先进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非常规天然气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洁净煤、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车用新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的具体实施路径、发展规模以及重大政策举措做了具体部署,对推进新兴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目标及要求:预计2015年我国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水电和核电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11%以上,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可由2009年的70%以上下降为63%左右,将显著改变我国煤炭比重多年来居高不下的局面。预计到2015年,天然气利用规模可能会达到2600亿立方米,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预计将从目前的3.9%提高到8.3%左右;水电利用规模可能会达到2.5亿千瓦,核电利用规模会达到3900万千瓦,水电和核电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提高1.5个百分点,其他非水能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也将达到1.1亿吨标准煤,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届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费比重将有望达到11%左右。到本世纪中叶,可再生能源对我国总能源的贡献将达30%左右。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补充能源变为主流能源。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是我国能源与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战略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使命,面临这一严峻的挑战,我们将积极创新低碳能源发展理念和模式。要优化能源结构,根本的出路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进一步实施节能优先战略的基础上,实行能源多元化、清洁化发展,大力改善和调整能源结构,有效保障能源供给。

要树立“低碳能源”、“绿色能源”的理念,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降低对煤炭、石油的依赖,通过建设海上风电场、光伏一体化建筑等,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的可再生能源等更为具体的实施步骤,并期望用20年的时间,初步形成我国能源消费格局的结构多元化,使优质能源比例明显提高。开发利用陆上和海边的风能、近海潜在的潮汐能和海洋能、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以及太阳能资源等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

在国内,整个“十一五”期间,尽管国家在优化能源结构方面决心很大,但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的减少,依然任重道远。有关资源价格方面的改革进展缓慢,厂网分开已经基本实现,但输配分离依然遥遥无期,而这些,都是优化能源结构上的根本之举。与“十一五”能源规划“加大生产、节约优先,立足国内”的国家能源战略相比,“十二五”能源规划的总体思路已经发生了转变,尽管依然强调节约优先和立足国内,但同时也强调优化结构和国际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将成为“十二五”能源规划中的一条主线。中国下一步发展新能源着力于五件事情:第一,要把新能源放在一个战略地位;第二,做好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第三,要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第四,要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第五,要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总之,我们要把新能源的发展放在一个战略的位置,加以充分的重视。

三、低碳能源体系的构建

建设科学低碳能源体系必须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供给能力,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能源多样化,切实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具有大规模开发的资源条件和技术潜力,可以为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能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有可为。

1.稳步发展风能。风能是指风所负载的能量,现代利用风能的主要方式是风力发电。风力发电没有燃料问题,也不会产生辐射或空气污染,在全球经济的大背景下,风电继续成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首选。风力发电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热潮。到目前为止,全球75个国家有商业运营的风电装机,其中22个国家的装机容量超过1GW。2011年中国风电面临诸多挑战,中国的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62000MW。据全球投资银行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达20GW,目前总装机容量已达65GW。巩固了其全球风电领袖的地位。 我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华北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沿海及附近岛屿,陆上风能资源大于海上。我国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风电。如果能够对风能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将能获得总计7亿-12亿千瓦电力。其中,陆上6亿-10亿千瓦,海上1亿-2亿千瓦。从资源储量、开发成本以及与负荷中心的距离考虑,我国近中期风电开发应遵循“以陆上为主,因地制宜地开发海上风电”的原则。《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积极发展风电。其中,重点发展5兆瓦以上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部件设计、陆上大型风电场和海上风电场设计和运营、核心装备部件制造、并网、电网调度和运维管理等关键技术,形成从风况分析到风电机组、风电场、风电并网技术的系统布局。积极推进10万千瓦级海上示范风场、1000万千瓦级陆上示范风场建设,推动近海和陆上风力发电产业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风电产业要适应各种政府政策和市场的新要求,实现稳健发展,将中国建设成世界最大最强的风力发电国家。

2.大力发展生物质能。生物质能主要是指植物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目前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生物质能包括自然界可用作能源用途的各种植物、人畜排泄物以及城乡有机废物转化成的能源,如薪柴、沼气、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林业加工废弃物、农作物秸秆、城市有机垃圾、工农业有机废水和其他野生植物等。目前发展中的开发利用技术主要是,通过热化学转换技术将固体生物质转换成可燃气体、焦油等,通过生物化学转换技术将生物质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下转换成沼气、酒精等,通过压块细密成型技术将生物质压缩成高密度固体燃料等。利用生物质能源中的秸秆燃料发电,农作物可以重新吸收碳排放,具有“碳中和”效应。

在众多的可再生和新能源中,生物质能源是目前唯一能对石油液体运输燃料以及塑料等上千种石化产品生产原料进行直接替代的。我国山地资源丰富,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大:有约4404万公顷的宜林荒山、荒地,可用于培育能源林;有约近1亿公顷沙地、矿山、油田复垦地等土地,可用于发展能源林;有约600万公顷疏松林地和5312万公顷的低产林地,可以大幅增加森林资源量。我国生物质能源前景广阔,尽管要受到技术等因素制约。我国《全国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能源林面积达到2000万公顷,每年转化的林业生物质能源可替代2025万吨标准煤的石化能源,占可再生能源的比例达3%。近年来,我国已在内蒙古、吉林等地进行试点,以生物质为原料发电、生产燃料取得成效。

3.突出发展太阳能。太阳能是指太阳所负载的能量,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光伏(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将太阳能直接转换为电能;太阳能聚热系统,利用太阳的热能产生电能;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取暖和制冷。太阳能是目前及未来可再生能源中最清洁、最环保、最经济的能源,具备十分独特的优势,也是未来新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太阳能电池为核心和主导的新能源革命,将成为改变中国和全球能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手段和有效途径。据专家统计,我国太阳能资源蕴含量约2.1万亿千瓦,只需开发1%即可达到210亿千瓦,远大于生物质能的1亿千瓦、水电的3.78亿千瓦以及风电的2.53亿千瓦。随着世界经济向低碳方式的转变,太阳能光伏发电将以其自身接近零碳排放而尤具优势。我国应加快发展以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导的新能源产业,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持久的助推力。光伏发电的成本控制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性前进了一大步,它为商业化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让行业倍感振奋。预计在未来数十年里,随着光伏产业各环节成本的继续下降,尤其是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以及其他必要的培育和推动,太阳能发电一定可以而且能够从我国能源结构的补充和配角,变为我国能源供应的主要选择和主流方式。

4.积极开发水电。我国水电在清洁电源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目前,水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可连续再生、无污染,缺点是受分布、气候、地貌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中国水电资源在世界上蕴藏最丰富。中国的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近7亿千瓦,可开发的资源量大约5.4亿千瓦,是世界上水能资源总量最多的国家。2011年,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2.305亿千瓦,开发的利用程度仅仅只有42%,远远低于美国(82%)、日本(84%)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发展潜力巨大。在科学论证、系统规划、妥善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加快水电开发建设,力争2020年水电装机规模达到3亿千瓦左右,近期已开工金沙江上的溪洛渡等重大水电工程项目。到2020年,常规水电装运机容量将达到3.2亿千瓦,占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开发程度达60%。同时,进一步实施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水电的科学经济利用。发展水电的关键是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充分考虑移民群众的合理安置。

5.安全快速发展核能。核能作为新型能源,具有高效、无污染等特点,是一种清洁优质的能源。加快发展核电。核电是清洁高效的能源,污染少、温室气体接近零排放,是有效优化能源结构的优先选择。我国已有秦山一期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秦山二期核电站、秦山三期核电站、田湾核电站共6座核电站11台核电机组建成投产运行。根据国家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核电装机容量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目前我国岭澳核电站二期、秦山二期扩建工程、红沿河核电站、宁德核电站共12台核电机组已获得国家批准开工建设,总装机容量为1224万千瓦。

近几年,中国加快了核电发展步伐,组建了国家核电技术公司,推动了三代核电技术装备引进和国产化工作,启动了大型先进压水碓及高温气能碓、核电站等重大项目。新开工了辽宁“红延河”、福建宁德等核电项目,发展态势很好。力争2020年核电占电力总装机比例达到5%以上。到本世纪中期,核电在我国总能源需求中所占的比例应达到10%以上。

6.加强开发海洋能。海洋能通常指蕴藏于海洋中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波浪能、潮汐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等。海洋能蕴藏丰富,分布广,清洁无污染,但能量密度低,地域性强,因而开发困难有一定的局限。开发利用的方式主要是发电,其中潮汐发电和小型波浪发电技术已经实用化。波浪能发电利用的是海面波浪上下运动的动能。目前已开发出60-450千瓦的多种类型波浪发动装置。潮汐能是指海水在潮涨和潮落时形成的水能。它包括潮汐和潮流两种运动方式所包含的能量,其来源是源于月球和太阳对海水的引力作用所致。潮水在涨落中蕴藏着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是永恒的、无污染的能量。我国目前可以开发的潮汐电站大约有一千万千瓦。和一般的水力发电相比,潮汐能的能量密度比较低,因此开发成本较高。

7.要突出加快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发展。广大的农村地区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应用条件优越、发展空间巨大。在农村地区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可节约与替代大量常规化石能源;可以加快改善农村民房、农村中小学、农村卫生院等公共建筑供暖设施,保障与改善民生;可以带动清洁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支持在农村、边远地区和条件适宜地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使优质清洁能源比重有所提高。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统筹城乡能源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同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农村能源产业市场化。建立区县农村能源服务体系,推进农村能源市场化,管理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杜祥琬认为:2050年前的40年,是我国能源体系的转型期。能源体系要从现在比较粗放、低效、高排放、欠安全的能源体系,逐步转型为节约、高效、洁净、多元、安全的现代化能源体系,能源的结构、“颜色”、质量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2050年后,我国将拥有一个中国特色的能源新体系,我国将进入比较自由的绿色、低碳能源发展阶段。我国未来的能源是可持续发展的,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判断杜祥琬:《能源科学发展观研究概要》,《科学时报》2011年3月1日。

四、发展低碳科技,加强低碳立法

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需要科技支持和法律保障,因此必须加强低碳科技的发展,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的立法。

(一)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发展的科技支撑

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必须发展低碳科技,低碳科技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动力之源。二十一世纪的能源科技,将会极大的改变世界的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低碳技术也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指能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的主导技术。发展低碳技术,使节能减排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一方面大力推广使用现有技术可控的低碳能源;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积极开发高效、经济、实用的低碳能源新技术,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将其转化成实际生产力。但我国在低碳技术的研发方面还面临诸多困难。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以及国际机构的捐款和贷款,还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低碳科技创新,加强低碳科技支撑。

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发展低碳技术主要包括发展降碳技术、消碳技术,零碳技术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能源清洁化利用是低碳发展之本,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技术和节能新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和各种适应性技术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技术的现实途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特别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发展低碳能源技术的重点在于煤炭的洁净高效转化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高碳能源低碳化发展,主要依赖煤炭清洁利用这种低碳技术。未来几十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主导作用不会改变,同时煤炭生产和利用中引发的环境、碳排放等问题也会日益突出。2012年4月,科技部的《洁净煤技术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规划提出了未来技术发展的重点方向,即发展高效洁净燃煤发电、先进煤转化、先进节能技术、污染物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技术这四类技术。

2011年底由科技部的《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2011-2015)》提出,“十二五”我国能源科技的发展将以转变能源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安全、高效、低碳”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着力点,按照“提效优先”的原则规划能源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建立“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我国能源科技水平有了显着提高,但核心技术仍然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关键技术和设备依赖国外,与发达国家相比,在能源安全、高效与清洁开发利用等技术领域存在较大差距。适合我国复杂地质条件的煤层气和页岩油气勘探、开采与利用技术体系尚未形成。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低碳能源技术革命中的国际合作。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加强能源科技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要加强能源互利合作,优化能源结构,协同保障全球能源安全,力争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道路,为保障全球能源安全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二)加强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的立法

为了实现低碳经济的快速发展,低碳能源的积极推进推广,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支撑保障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

首先我国应该健全发展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技术的法律政策体系。我们应重视运用法律调控机制来解决低碳经济、低碳能源问题。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解决办法是碳减排,而发展低碳经济则是实现碳减排的最佳途径。与此相适应,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法律,主要是指与控制温室气体人为排放有关的法律和政策,包括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和政策。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丹麦、芬兰、荷兰等国近几年分别推出了各种低碳经济法案,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有的国家制定了气候变化税、能源税和碳税制度等经济政策,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燃料开征国家碳税。美国一些地区建立了碳排放贸易制度,实施企业自愿减排计划等系列政策,建立了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激励机制。

要对我国先后制定的能源与环境法律法规进行低碳化改造,如对《电力法》(1995年)、《煤炭法》(1996年,2011年修改)、《节约能源法》(1997年,2007年修订)、《节约能源法》(1997年,2007年修订)、《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2009年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2010年)及其已经颁布了与之配套的行政法规、规章和地方法规等进行低碳化改造。这几部能源法律的低碳化改造的意义在于:促进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三者的结合,这些法规总结了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线,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为可再生能源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制定《低碳经济促进法》,构建以低碳经济基本法为统领,以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法规为主干,以技术标准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为内容,以财政、价格、税收、金融等经济刺激和市场推动形成的激励机制为支撑的完整的低碳经济法律体系。

其次,着重健全节能环保法律法规。推进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修订工作,加快制定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排污许可证管理条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机动车污染防治条例等行政法规。修订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能效标识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部门规章。

再次,进一步建立健全低碳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确立能源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能源立法的主旨是安全、清洁(低碳)、高效。采取的主要法律措施包括:①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②制定与低碳能源法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建立低碳能源研发、开发基金,建立清洁发展基金,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③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④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低碳能源市场,健全低碳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⑤建立政府主导的低碳法律政策激励机制,如设立碳贸易、碳金融、碳基金;⑥建立低碳经济技术标准体系,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并将低碳能源技术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

又次,法律助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我国的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虽然都已经居世界前列,但在能源供给和利用方式、技术创新和体制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高效利用能源、综合利用能源,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原则。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必须建立“科学用能”机制,实施节能减排。“科学用能”是从能的梯级利用、清洁生产、资源再循环等基本科学原理出发,强调依靠科学技术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率,推进用能的合理性与高效性。这是保证能源持续供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污染排放的关键途径,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保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是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基本国策。

最后,重点把握好低碳能源立法的关键重心。建立低碳能源基本法律制度,建立节能减排的激励机制,强化能源法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维护能源公平,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根本保障和有力措施,需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调整和改革,形成一整套完整、科学的能源管理制度和机制框架。综合型的能源法将着重规定能源领域带有共性的问题,包括能源战略、能源发展规划、能源行业管理、能源结构优化、能源节约、能源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的促进以及能源储备和应急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填补现行法律空白,解决现行法律难以解决或者没有解决好的问题。现阶段的能源立法更应着重解决能源领域突出矛盾和重点问题。在立法层面实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理念下的能源法的生态化。能源法律政策的重心也应从着重稳定而充足的能源安全供应到注重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低碳社会”,实现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的双赢。

结语

低碳能源范文第6篇

关键词:清洁能源 开发 低碳能源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0)011-115-02

1 低碳能源的内涵和要求

碳是指人类在进行社会经济活动时,排放到大气里的温室气体中所含的碳,其排放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全球的气候变化,关系到人类的长远利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能源,而不是碳。不同的能源形式或单位热值所含碳的数量相差较远。其中,煤、石油、天然气三种化石能源的含碳量最高,都是通过燃烧而释放出来。但这三种化石能源的碳密度也各不相同。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最小。因此,尽管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也放出二氧化碳,但是相对于煤炭来讲,石油和天然气就属于低碳能源。

低碳能源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特征,以开发和运用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技术为核心,以减少化石燃料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为标志,以市场机制、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为先导,以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和谐发展来作为其新型发展模式。低碳能源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这种经济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从低碳能源的内涵里我们可以看出,发展低碳能源,需要减少石化燃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需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需要发展清洁能源,优化清洁能源结构;需要能源技术创新;需要国家相关制度创新;需要人们生活生产观念的改变;需要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利用等等。

2 我国提出发展低碳能源的背景

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5%,占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上的50%,如果按照目前我国经济发展GDP的平均增长率8%来计算,在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在2020年超过10*109t,在全球消耗比重中,所占比例将会进一步增大。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带来相应的高能源电力消费和高排放等问题,而且,我国提高能效的总体潜力有限,在能源结构上以煤炭为主的现状和二氧化碳减排、环境空间污染等问题,都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要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的目标,任重道远。另外,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我国虽然是能源生产大国,但同时又是消费大国,并且我国每吨标准煤的产出效率仅相当于日本的10%、欧盟的16名%、美国的28.6%。眼下我国单位产品的能耗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要高出2-3倍。目前我国的总体能源利用效率仅仅为33%,一些主要工业设备在节能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的相差15%-20%。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大力倡导发展低碳能源是非常必要的。

3 发展清洁能源,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思路和途径

3.1 发展思路

当今,全球已经形成的三大能源供应体系是:电力供应体系、天然气供应体系、石油供应体系。这三大能源供应体系既己形成,涉及社会经济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易实现大的调整。但我们在微观上可以做到尽量使用低碳的电力、低碳的气体燃料、低碳的液体燃料等来替代传统的电力、天然气和石油能源,从能源供应体系上着手发展清洁能源,是发展低碳能源的思路。

具体来看,首先,从低碳的电力上入手。低碳的电力生产主要有核电、风电、水电、太阳能光伏与生物质能发电、热发电等。其中生物质能指的是农作物秸秆、薪材等植物性燃料:第二,低碳的气体燃料。这样的气体燃料主要指沼气、生物质热解气等。另外,因为通过利用高炉煤气、煤层气等燃料气可节约化石能源消耗,减少碳放排,这些气体燃料的综合有效利用也应被纳入低碳的气体燃料,同时减少这类气体直接向大气的排放量,能减少温室效应;第三,低碳的液体燃料。这样的燃料有醇基燃料、生物质柴油、二甲醚、二氧化碳合成燃料。虽然这些低碳的液体燃料本身含碳量与石油炼制的液体燃料含碳量差别不大,但是它们在燃料的制作生产与消费燃烧全过程中则属于低碳排放。

3.2 促进低碳能源实现的途径

3.2.1 在交通、建筑两大经济领域重点促进低碳能源的推进

从我国产生碳的能源使用源上来看,交通领域的石油消耗量占据我国化石能源消耗总量的40%左右,并且呈现出与目俱增的趋势。

从相关统计数据上看,我国汽车销售量自1992年以来便以每年两位数的百分比上升,到2009年,汽车销售量更是达到1364万辆,首次达到全球销量第一。庞大的交通运输能耗给国家能源使用带来了巨大压力。此外,交通领域大量化石能源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在交通领域推进低碳能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1)大力发展城市公交系统和城际交通,并且倡导使用电动机车。城市公交和城际交通本身可降低交通对于能源的消耗;而采用电力机车减少对燃料油消耗,能减少碳排放的密度;如果电的生产也实现低碳过程,则可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密度:(2)鼓励汽车使用醇类、二甲醚类燃料。这样的燃料如果来源于生物质或合成工艺,能减少碳的排放量:(3)鼓励使用电动汽车。电动汽车本身对降低城市污染方面有贡献,而且如果它消耗的电力是低碳能源转换得来的,就可以实现用替代燃油来达到显著降低碳排放量的效果。

3.2.2 充分开发和利用生物质能源

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从能源的转化、输送和终端用户一体化的角度来研究和进行战略定位。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重点发展生物质发电、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液体、气体燃料等,并对生物质转换和替代化工原料技术等进行可行性研究。

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生物质电厂存在诸如原料来源不稳定、系统性不强等缺陷,生物质能是一种分散型能源,不宜用做大规模的集约式发电来加以利用,应用的前景不太乐观,因此,大型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应该不会作为重大战略来进行推广。生物质还田是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方向,通过发展非粮生物质能源对保障我国粮食和能源安全都比较有利。

3.2.3 开发清洁能源时,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利用

当今世界,全球范围内的核电年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而我国核电的发电量所占比例还不到2%。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国核电装机容量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该国经济、工业和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我国核电在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偏低,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要开发清洁能源,发展低碳能源,全方面发展核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

与世界风电发达国家相比,我过在风能发电的总体开发利用量、风电装机容量、风电机组关键技术等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不过,我国在风能资源拥有量上位居世界第一,而且在小风电技术应用上有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随着风电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规模的扩大,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与常规能源己十分接近。在这种情况下,推进风电的快速发展符合发展低碳能源的战略需求。

低碳能源范文第7篇

关键词:低碳能源 低碳经济 发展 措施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的能耗、排放及污染所进行的一场经济模式的伟大创新,是人类社会创建绿色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建设成就,但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而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应对环境问题,它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内在要求,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

我国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换言之,促进能源经济革命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1]。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针对现代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开展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革命,建立起最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低碳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能源的根本目标在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两大本质转变:其一,基于碳基能源的现代不可持续发展经济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其二,以往的高碳黑色型能源消费结构要彻底转化成低碳甚至是无碳的绿色消费结构。由此,我们发现发展低碳能源就是要促进能源生产、消费的低碳转变,全面实现能源生态化经济,这是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能源基础。

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低碳能源经济革命应包括三个阶段目标:其一,近期目标,即把煤炭的清洁利用及节能减排作为重点,坚持提高利用能源的效率,加快开发新能源、低碳固碳等技术;其二,中期目标,即不断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坚持推广新能源技术,如氢燃料电池等,还要广泛应用碳收集、埋存等技术;其三,长期目标,即建立可持续能源体系,其主体包括洁净煤、可再生能源、先进的核能等。这是发展我国低碳经济的战略目标,对低碳能源的发展实践而言具备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促进低碳经济健康发展的低碳能源发展措施

(一)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重视对节能减排的激励

当前,我国能源行业面临市场价格不合理,刚性的、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敏感度偏低,在能源的利用上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务必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并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把高能耗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刚性减弱,引导能源行业不断创新节能环保技术,发展低碳能源,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首先,应加大改革能源产品市场价格的力度,抑制能源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把能源的稀缺程度更全面地反映出来,并加大处罚高污染企业的力度,给予产业创新、升级更多的支持、激励。在约束各行各业的能源消费时,应完善制定相应的标准,并采取法律强制措施,如建筑节能标准、机动车燃油标准、家电能耗标准等,同时大力宣传、普及低碳制度,让消费者、生产者都能更好地了解低碳制度,引导消费行为变得更加绿色、低碳,为国家低碳经济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2]。

(二)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不管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创新都是进步的灵魂。为此,我们应充分重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积极开发低碳新能源技术、低碳产品,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条件。如企业可以自身战略环境为基础,构建起合理的、科学的低碳营销模式。当前,低碳新能源消费已经演变成必然的市场趋势之一,企业只有把低碳能源元素融入到以往的生产经营模式中,按照低碳经济发展要求做出改变,才能真正降低生产经济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资源利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大力践行低碳理念的低碳能源经济战略,大力开发并利用清洁能源。从当前我国的国情来看,水能、太阳能、风能、植物能源等应用比例的提高具备较大的可行性。新型能源的普及与推广需要面对市场化技术、市场化能源的难题,只有提高低碳能源技术的含金量,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才能把低碳经济带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轨道中。为此,我们要坚持推广先进的低碳、无碳能源新技术,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为实现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证。

(三)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提升低碳经济的发展水平

为不断推进节能减排,我们还应加大发展循环经济的力度,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把保护生态环境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工作有机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降低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大力推进生态化的化石能源,低碳化利用高碳的能源,完成建立低碳绿色消费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其次,要积极促进新能源产业的绿化发展,围绕低碳能源产业群,为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支撑点;另外,要把低碳经济政策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碳排放纳入经济政策的范畴加以执行,利用政策的力量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并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避免过度开发,为发展低碳能源经济保驾护航。

在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方面,国家应加大宣传低碳能源产业光明前景的力度,把低碳能源产业经济的发展作为未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扶持,促使低碳能源经济在我国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低碳经济中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一大亮点。同时,要坚持发展和扩大低碳能源产品的出口贸易,鼓励低碳能源消费,并对低碳能源工业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进行合理的调整,把低碳能源经济变成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从而不断提升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三、结语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了低碳能源经济在国家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通过建立健全能源消耗标准、创新绿色低碳能源技术、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等措施对节能减排进行激励,并及时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从而不断提升低碳经济健康发展水平,为全面实行低碳经济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关华,赵黎明.低碳经济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分析与调控[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5):84―89

[2]赵勇.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现状及发展思路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1):240

低碳能源范文第8篇

关键词:气候;低碳;经济;能源

Abstract: The so-called low carbon economy, refers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under the guidance, through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 innovati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other means,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high carbon coal oil,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 for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chiev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in-win the. This paper briefl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economy and the rise of new energy were analyzed briefly,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meaning and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under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limate; low carbon economy; energy;

中图分类号:TE0

引言

气候变化是21世纪人类共同面对的最大挑战和威胁,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碳经济正是基于气候变暖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以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从传统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的发展模式转向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桥梁。低碳经济强调通过对实体经济的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发展模式的转型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 适应和减缓地球气候变暖。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一、低碳经济的提出及概念

低碳经济是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低碳经济”最早出现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预计按目前的消费模式2020年英国80%的能源都必须进口,同时气候变化的影响迫在眉睫。

2007 年12 月,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 , 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 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巴厘岛路线图”对全球低碳经济进一步迈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2008年“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能源的清洁开发与高效利用为基础,以低能耗、低排放为基本经济特征,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是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其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低碳经济的核心是低碳产业、低碳能源、低碳技术和低碳消费,它是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世界经济形态新出现的革命浪潮,即低碳革命。低碳经济已成为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主要特征,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经济指的是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减缓气候变化。

低碳经济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业的领域。著名学者林辉称之为“第五次全球产业浪潮”,并首次把低碳内涵延展为:低碳社会、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生活、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家庭,低碳旅游、低碳文化

二、低碳经济下新能源的崛起

近来,西方金融危机逐渐走出持续低迷的困境,在复杂多变的复苏状况下,人们普遍期待新的变局到来,而一场以新能源革命和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绿色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从美国,到日本、欧洲各国,低碳经济和新能源战略是西方发达国家占领新的国际市场竞争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经济金融危机使世界各国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特别是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低碳经济涉及的行业和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低碳产品、低碳技术、低碳能源的开发利用。在技术上,低碳经济则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多个行业,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在当今世界,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要对持续的经济增长有贡献,而且要对提高劳动就业和降低二氧化碳有重要贡献。

三、新能源的涵义

1、新能源的概念

所谓的新能源是指除传统矿石能源以外的其他能源形式,具有来源上的可再生性以及使用上的低污染性。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新能源,在风电、太阳能光伏与光热、生物质能发电、潮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2、.新能源的特点

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资源丰富,可以再生;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3、新能源的种类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分为三大类:①大中型水电;②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③传统生物能。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指除常规化石能源和大中型水力发电及核裂变发电之外的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和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氢能、燃料电池等二次能源

四、低碳经济理念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建议

1、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型

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的彻底转型。从经济结构上看,要转变现有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经济体系,用低碳农业替代高碳农业,用低碳工业体系替代高碳工业体系,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从能源结构上看,要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构建新能源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着力提升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淘汰小火电、小煤矿、小炼油等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

2、传统能源也要"绿化"

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作出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要实现这样的减排目标,不仅需要发展新能源产业,还要大力对传统化石能源进行节能减排,而且分析人士认为,后者潜力更大,而且需要付出的成本更低。据中电联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79253万千瓦,其中火电60132万千瓦,约占总容量的75.87%,风力、太阳能、生物质等"新能源"占比大约仅为7%。目前,我国的电源结构仍以火电为主,分析人士预计传统化石能源"节能减排"很有潜力。此外,我国工信部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意味着以新能源产业发展为由头,我国众多传统产业都有望进行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的转型。

3、从低碳经济到低碳社会

低碳发展之路固然应该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构筑轻型的经济体系,但更重要的是还要构筑一个低碳社会,它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发展低碳交通。目前,发展低碳交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潮流,而公共交通是实现低碳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构建低碳政府。中国政府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不仅作为投资的主体形成国有资本,还作为消费的主体改善着公共服务的能力;发展低碳社区。社区是人们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其居民有共同的认同感。发展低碳社区,不仅非常必要,也具有可操作性;倡导低碳消费。

4、开发节能建筑

绿色建筑设计强调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下,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协调人、建筑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体现人、建筑环境与自然生态在“功能”方面的协调。绿色节能建筑应是立体环保工程,兼备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物寿命等优点,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特点。绿色建筑的目标在于在建筑的整个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其中节约资源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多方面内容,以便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我国已设定了不同地区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和全国商用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据统计,建材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10%左右,加上建筑本身需要消耗的钢材、木材和化工产品,估计建筑的间接能耗要占到总能耗的15%左右。

五、结论

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群众对环境污染问题反应强烈。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对中国科技技术和新能源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中国必将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实现人民更加富裕,国家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朱俊生 《可再生能源》 2003 第2期 - 万方数据

[2] 肖玲. 浅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J]. 科技资讯, 2010

低碳能源范文第9篇

【关键词】能源低碳化 金融驱动 生态环保观念

尽管在未来十年中,像煤炭等化石能源还将在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能源低碳化发展将是大势所趋。就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初期,在融资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如何借助金融的驱动力推动能源低碳化进程,实现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经济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相关领域的工作重点。

我国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能源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其在生态文明发展中也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当前,一方面,能源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碳能源消费结构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应对气候变化、优化能源结构、推进节能减排以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能源低碳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能源低碳化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21世纪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能源弹性系数呈现反弹现象。与此同时,能源高碳化现象依旧突出。从2001年到2009年,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多,由2001年的68.3%增长到2009年的70.4%;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低碳能源的比重也在不断增长,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有的比重仍然不高。

煤炭等一些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会引起大量烟尘、SO2、NO、X、CO2的排放,同时对于水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也会造成较大程度的污染和危害。在不久的将来,我国能源发展受到限制的主要问题就在于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这些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引起重视。一直以来,我国都属于温室气体排放较多的国家,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国家,我国已经向国际社会承诺,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2005年同期相比会降低40%~45%。在这一承诺中,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发展大国,一份责任的重要性,必须完成。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的初步预测,在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需求将会超过40亿。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必然成为我国能源未来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能源低碳化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落实国家能源战略。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已经获得一定成果,但是在其中依然存在资源约束性强、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

在“十二五”期间,政府要想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就需要在“好”的基础上,用更多精力和时间发展清洁能源和高技术含量的低耗能产业,从而使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实现进一步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我国的节能减排目标想要得以实现,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调整加快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使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得以改变,不断增加优质能源的消费比例,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从而可以达到提高能效和改善环境的目的。

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研究现状

2009年,我国政府为了可以应对气候变化,在气候峰会上承诺争取在2020年非化石能源可以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有比例15%左右,与200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其下降幅度为40%~45%。同时,在“十二五”规划中,这些被作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被列入其中,也成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自身具备一些职能直接为能源的低碳化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帮助。金融自身具备的职能表现在资源配置、中介服务以及杠杆调节等。与此同时,“减缓、适应、技术、资金”也是气候变化不可或缺的驱动。可见,在能源低碳化发展过程中,金融可以成为其强劲驱动力,也可以在其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属于一个新兴研究领域,引起众多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兴趣。如:Schleishetal(2009)发现,碳信用交易不仅可以刺激一些能源部门,还可以刺激一些工业部门,这种刺激带来是能源效能的提升,另外还提升了低碳技术的开发。Friberg(2009)认为能源体系的多元化离不开清洁发展机制,清洁发展机制的推动将会提高碳排放的管理水平,如此一来,清洁发展机制为能源体系多元化建设的贡献也是不可估量的。还有张帅(2010)认为依靠新型清洁能源是能源低碳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而如何加大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和技术创新力度,可谓是高碳能源低碳化转型的重要课题。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对于金融驱动能源低碳化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较多。基于此,笔者将针对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展开一系列分析和研究。

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机制

所谓的“能源低碳化”,主要是指:借助“环境友好型”的低碳能源替代煤炭、石油等能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的一次性能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诸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另一类则被称为是“清洁能源”,例如核能或天然气等。相对于化石能源,低碳能源基本上是“零碳排放”,而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进行发电后,所剩下的残余物还可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进而实现“碳中和”的理想效果。

金融驱动的原理分析。在推动能源低碳化进程中,将能源消费需求作为金融推动的重要基础,借助各类行之有效的金融手段,在生产以及消费领域,合理引导企业的生产方向以及居民的消费倾向,从而使得能源低碳化进程不断加快,实现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金融驱动渠道。主要体现在:资金扶持、碳金融市场、政策指导以及金融服务渠道。在实际的推动过程中,通常是将这四个渠道综合使用,从而实现全方位、多层面的推动模式。

金融驱动途径。金融、经济以及能源等因素都会对国内外的能源低碳化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在直接作用于能源低碳化过程之外,还可以借助资金扶持以及中介服务等渠道对能源低碳化实现产生各种间接影响。例如,对第三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生给予大力的金融支持,从而对经济建设中的能源结构进行科学优化,进而实现能源低碳化目标。

能源低碳化发展的金融驱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能源低碳化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不断加大投资力度,有效地推动了能源低碳化进程。然而,尽管在全国范围内,各省市金融行业对能源低碳化的投资额以每年20%到30%的增长率不断增长,但仍远远不足。如近十年间,新疆地区金融机构在电力投资上每年都是大幅度增长,但是,其却并没有有效地驱动新疆地区的能源低碳化进程加快。反倒是金融机构提供的技改贷款在不断下滑的情况下,大幅度地推动了新疆的能源低碳化。由此可见,新疆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探寻最优的驱动策略,并有效实施才能起到最为有效的驱动效果,这一问题不仅仅是新疆地区存在的金融驱动问题,在其他省市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能源低碳化发展中的金融驱动措施

推行绿色金融政策,推动能源低碳化。首先,进一步加强绿色信贷。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颁布了“绿色金融”相关文件,得到了各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纷纷推出了与之配套的“绿色信贷”规划。尽管目前,在很多省市执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能源低碳化进程,这说明该项政策亦是有一定功效的。所以,各省市有关部门应继续对“绿色信贷”规划加以优化,使其更好地发挥功效,早日实现预期目标。

其次,实现绿色上市。当申请上市的企业为“高污染、高排碳、高耗能”企业时,审批单位应拒绝其上市申请。如果是已上市的该类企业,则对其“碳排放超标”等生态环境破坏信息予以揭露,为投资者敲响“警钟”,从而促使“三高”企业加快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快速达到能源低碳化要求,有效维护生态平衡。①

最后,绿色保险。环境污染责任险尽管属于绿色保险范畴,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不但没有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反而使企业“有恃无恐”。应对当前的绿色保险进行更新与完善,使其能够真正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例如科技创新保险或者新能源机动车保险等。

完善清洁能源的投融资体系。首先,加大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融资力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多是以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为燃料,随着使用量的不断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度增加。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社会各界也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推动力度。但是,由于各地区的区位条件以及开发利用状况千差万别,清洁能源的融资方式各有不同。为此,各省市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努力拓展区域内的清洁能源融资渠道,并对现有的融资体系不断加以完善,使其能够起到更好地促进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效果。

其次,对清洁能源技术融资进行推动。从目前国内的能源消费情况来看,石油以及煤炭等传统能源仍是在能源消耗总量上占据着绝对主力地位。而清洁能源中的天然气、以及风能和水能等总的加起来还不足总量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我国的能源结构如果不能有效优化,单纯地依靠清洁能源开发与利用,是很难在短时期内实现能源低碳化的。②为此,很多相关领域将研究重点放到了煤炭以及石油等一次能源的清洁技术研发上,例如CCS技术以及洁净煤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大面积推广,能够有效提高煤炭以及石油之类能源的利用率,并且大幅度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此可见,在金融领域,加大对能源清洁技术的融资力度是非常必要的。尽管,从利益的实现角度来看,在能源清洁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阶段,存在着投资周期长、投资风险大以及投资数额多等不良因素,但是,在高风险背后也存在着高利润,而且随着我国宏观推动政策的不断完善,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将会有所降低。

构建碳金融市场交易系统。借助市场机制有效地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并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达到二氧化碳之类温室气体排放量降低的是碳金融市场构建的根本目的。一方面,环境能源交易所构建。第一,确定环境交易所架构。环境能源交易所主要从事“碳交易”。其中交易主体是指:诸如石化、制造以及交通等高碳排放的企业;交易客体则是“碳减排量”和“排放许可证”等;交易类型以基础交易和配额交易为主;交易过程中,要将国家以及当地的相关政策严格作为交易执行标准。第二,完善交易的功能。在交易过程中,要对交易的碳排放量等客体数量进行严格登记,以便于日后的监督指导;借助竞价方式,确保碳价格公开、公正;借助清算手段,确保碳交易合同在彼此双方的账户间顺利转移;由第三方介入,对交易活动进行严格监管。第三,不断加强交易业务的拓展力度。目前,交易的业务范围较为狭窄,仅局限在环保技术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而且,多数还处于试验阶段。所以,积极拓展交易范围对促进交易的环保功效是非常必要的。第四,创新交易品种。目前,我国的交易品种主要是碳基金。缺乏品种多样性,不利于交易的可持续推广。一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其交易品种多元化,能够满足多方主体的碳交易需求,例如碳期货以及碳期权等。这些在我国尚未大范围推广,可以适当加大推广力度,同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交易品种。

另一方面,加强碳基金管理。目前,我国的碳基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企业以及公私混投。而政府、银行和企业则是碳基金的主要管理者。能源低碳化尚处于初期的开发与利用阶段,其面临的风险相对于传统的产业项目具有投资多,见效慢、风险大等特点。在利益最大化理念的影响下,企业对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缺乏投资兴趣,而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来推动,则会使我国政府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③这种情况下,“碳基金”理念的推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基金主要被用于清洁能源的研发与利用以及碳减排技术的推广等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各省市有关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需求,制定出满足不同产业部门需求的碳基金专项使用规划方案,以便于大幅度提高碳基金的使用效率,推动当地的能源低碳化进程,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完善清洁发展机制。首先,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规定缔约国用于履行减排义务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是以项目交易为主导的机制,是一种有利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实现双赢的机制,目前在中国也得到了迅速发展。能源低碳化发展的核心是减排,清洁发展机制贯穿于甲烷回收利用、工业节能和提高能效、清洁生产与环保产业发展、清洁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该机制有利于碳减排的实现,因此,可以充分利用清洁发展机制为我国各省市的能源低碳化发展服务。

其次,各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CDM项目的开发、审核、实施、管理提供一站式服务。商业银行不断拓展中间业务,为CDM项目提供专业咨询服务,促进CDM项目的开发;评级机构对CDM项目进行信用评级,确保CDM项目的审核通过;证券公司将CDM项目产生的现金流进行资产证券化处理,保证CDM项目的实施;保险公司为CDM项目提供信用担保,降低项目产生的风险。

最后,不同减排类型的CDM项目在发展中会遇到融资困境,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碳资产证券化、融资租赁等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为CDM项目提供融资服务,支持不同减排类型的CDM项目发展。CDM项目本身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金融机构利用人才优势,通过组建一支精通CDM项目的专业运作团队,对CDM项目的实施动态跟踪,为CDM项目提供风险评估服务,提高对CDM项目的监管。此外,国内金融机构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搭建碳减排技术转让的信息服务平台,加快以CDM项目为基础的碳减排技术转让,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能源低碳化发展。

(作者为红河学院副教授)

【注释】

①鲍健强,王云峰,张祥,苗阳:“增强低碳能源价格市场竞争力政策选择研究—基于EPE模型的高碳与低碳能源价格互动机制分析”,《中国能源》,2011年第1期。

②张清,陶小马,杨鹏:“碳减排约束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研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0年第11期。

③张龙清:“碳金融与商业银行”,《武汉金融》,2010年第5期。

低碳能源范文第10篇

在投入产出表及中国统计年鉴中,能源消耗水平分行业统计,批发和零售业作为一个行业来统计,因此本文选择批零行业能源消耗水平作为分析和研究对象,根据投入产出表中中国批发零售业的中间投入分析,测算中国批发零售业对原煤、天然气、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等能源产品的消耗。通过测算相关产业部门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耗系数,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以及与其他部门相比较,中国批发零售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对我国批发零售业对各种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分析我国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结构,以及技能减排的潜力;通过研究我国批发零售业人均消费者的能源消耗水平,综合分析中国批发零售业经营低碳化面临挑战。(一)中国批发零售业综合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方法解析。1.综合能源消耗指数指标选取及计算方法。本文采用综合能源消耗指标来反映中国批发零售业对能源产品的中间投入水平,也即从价值上体现的能源消耗水平。通过这一指标进行部门之间的比较,可以反映中国批发零售业对能源产品中间投入的相对水平。(二)数据来源与说明。本文中能源消耗系数来源于中国统计局标志的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由于投入产出表是每5年编制一次,2012年的投入产出表尚未查到,因此选用2007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相应数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划分了135个部门,部分分类较细致,零售与批发业的相应数据可以直接获得。零售与批发业对能源产品的中间投入涉及煤炭开采与洗煤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等5个能源产品生产部门。为了便于计算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的综合水平,本文假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原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天然气,石油及核燃料加工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柴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电力,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对应的能源消耗产品是液化石油气。根据我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各项能源产品的价格,即可测算相关产业部门的综合能源消耗系数以及单位产值消耗标准煤数量。(三)中国批零行业能源消耗水平的计算结果。

中国批发与零售行业能源消耗水平的综合比较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中国批发与零售行业的能源消耗水平状况,本文通过能源消耗的产业部门对比分析和产业部门内的行业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一)产业内主要行业之间的能源消耗绝对值比较分析。流通产业内的三大行业包括批发与零售、物流配送、住宿与餐饮,三大行业的能源消耗绝对值根据统计年鉴能源统计年鉴所给资料,按照相应的计算方法并整理所得: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及物流配送的能源消耗中煤炭消费量、汽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及电力消费量占有较大的比重,除此之外,还包括焦炭消费量、原油消费量、煤油消费量、柴油消费量、燃料油消费量。由上表数据不难看出,批发零售的能源消耗总量比住宿餐饮的消费量低,而三者相比较而言,物流配送的能源消耗最高,且绝对值呈现增长态势,从能源消耗的结构上来看,批发零售业在煤炭消费、汽油消费、天然油消费和电力消费上都比住宿餐饮业要高。从实践中可以发现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中电力的消费量最大,这一结果与零售实践基本吻合。(二)产业部门间的对比分析与研究。为了更好地反映批发与零售业在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能源消耗的相对水平,本文根据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仍然假定原煤、天然气、柴油、液化石油气、电力等5种能源作为能源产品的代表,分别测算了135个部门的综合能源消耗标准煤(Cs)和单位产值消耗标准煤数量(Us),同时测算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以及全部产业部门的平均值,并将批发与零售业能源消费水平与其他部门进行比较。由上表可以看出,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能源消耗相比,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不高,与住宿业相比,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较低,比全部产业平均值要低,但是批发与零售业的能源总消耗水平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位居Us指标第三产业40部门中的15位,在全部产业135个部门中的排序为52。(三)国内外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水平的地区间比较分析。为了更好地考察我国批发零售业能源消耗状况,为我国零售业低碳化经营提出更好的对策与建议,本文采用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公布的世界各国和地区投入产出表,选取了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进行对比分析,根据上述公式(3),计算各国和地区的综合能源消耗指数。通过综合能源消耗指数,反映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其能源消耗的相对水平。从上表的具体数据来看,我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综合系数比美国和韩国偏低,但是比日本和中国台湾要高,综合能源消耗指数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可以说中国批发零售业的综合能源消耗指数还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比日本的相应指标高出较多;而如果比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这一指标的偏高程度可能会更加明显和突出。中国批发零售业的能源消耗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已经开始缩小,但是节能减排的措施政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国低碳零售经营的路径分析

上一篇:复古风格范文 下一篇:新古典风格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