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

时间:2023-12-13 16:47:01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1篇

大家好!

值此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之际,我谨代表全所师生员工,向各位领导、来宾和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北大遥感所发展的各位领导、专家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北大遥感所作为空间信息科学技术领域重要的教育与科研机构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伴随着我国遥感、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承担了数十项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卫星导航系统方面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自然科学基金、国防863重大项目等国家重大项目计划与国际合作计划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部委级科技进步奖20余项。在软件研制和成果转化方面,北大遥感所是国内最早从事国产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单位之一,开发了多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如“城市之星”(CityStar)3S集成软件产品,曾获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支持,还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粮农组织及世界银行的项目采用,并已实现了成果的企业化转化。

北大遥感所现设有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教研室、摄影测量与遥感教研室、卫星定位与导航教研室和基础课教研室,以及遥感信息科学、地理信息科学、航空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软件、卫星导航应用、成像技术、空间信息应用工程、地图制图技术、数字地球等研究室和中心实验室。拥有“地理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摄影测量与遥感”(工学)硕士点和博士点。已经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至2002年为止,已培养硕士研究生200多名,博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后20多名,先后举办了数十期国内外培训班,培训人员近万人。

近年来,北大遥感所面向“数字中国”、“电子政务”等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在空间信息科学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发展更快。北京大学于2001年组建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系,与北大遥感所采用系所合一的管理模式,隶属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目前,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大学的领导和支持下,正在积极筹建“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北大遥感所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面对“数字中国”建设对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强烈需求,我们倍感任重而道远,将继承和发扬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中国“遥感精神”,与各兄弟单位一道,再造我国遥感科技与产业化辉煌。作为北京大学的一员,我们将秉承北大“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发扬“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充分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人才培养体系完整的优势,为“数字中国”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空间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目标的实现做出应用的贡献。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2篇

1(略)

国内在环境信息科学的一些主要论题包括环境信息系统、环境遥感、环境模型、环境可视化、环境信息处理等方面都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信息化发展迅速,特别是从上至下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这一工作的进展,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则已成为实现环境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正在从初期的信息管理、环境专题制图发展到Gls与环境模型集成陈9]、35技术集成的多媒体环境系统、基于Gls的环境污染扩散模拟t‘’,‘“1、基于GIS的环境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一些主要领域包括大气污染遥感、水环境遥感、固体废弃物遥感监测、城市热岛效应与热环境监测、植被遥感、景观格局遥感监测、海洋环境监测等。环境建模与模拟一直是环境工程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各种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统计模型在环境信息科学中得到大量应用,另一方面,基于环境过程机理的计算机模拟模型、元胞自动机(CA)模型、智能体(Agent)模型等也在环境领域受到重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是从海量数据库中挖掘和提取对决策分析有用的、先前未知的隐含模式和规则的过程,笔者在1999年即面向环境信息化与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试图将二者结合,提出“环境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并进行了初步研究。可视化是表达和传输环境信息有效的形式,通过三维可视化、三维模拟实现环境现象、过程的真实感表达,能够更加逼真地传输环境信息。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应用中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卿]。“虚拟地理环境”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地球科学研究的创新平台,依托这一平台,能够进行环境科学与工程相关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模拟决策等活动。针对环境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的趋势,聂庆华提出了“数字环境”的概念,数字环境是环境信息化的过程和结果,是三维显示的数字虚拟环境,包括环境信息数字化、环境信息传输网络化、环境分析模型化和环境空间决策的智能化、环境过程和管理可视化。尽管国内目前在环境信息科学各个分支方向的研究非常活跃,但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认识和探讨。本文在分析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基于环境信息流和信息分析处理构建了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并以煤矿区环境监测治理与管理为例,全面分析了环境信息科学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应用,以期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2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在煤矿区的应用

2.1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尽管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提出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从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看,对于环境信息科学的概念、学科体系还缺乏明显的定义。已有的一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计划中界定的范畴也不尽相同。因此,从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视角出发,首先需要对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进行界定。HuangGH等川提出的环境信息科学的构成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见图l,这是当前引用较多的环境信息科学体系结构。由图1可见,环境信息科学是多学科集成的领域。传感器综合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得大尺度地面采样技术成为可能,处理不同特征、尺度和复杂性问题的模型综合成为新的挑战,包括不同模拟、优化、评价模型以及相关信息技术与平台的合并,不同技术输人与输出之间的联接,社会经济因子的量化,以及大尺度集成模型的解算策略。在此基础上,HuangGH等「‘〕提出基于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计算机系统,其结构(图略)USGS的研究报告’)中,将环境信息科学定义为:环境信息科学是为加强对不同复杂程度的环境现象的理解,并提出新的认识的,集成物理、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方法的研发、试验和应用的学科。不同定义都强调环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交叉、以信息技术为支持、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特点。Huang等川的观点显然更强调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GPS技术为基础的空间信息技术与环境科学和工程的交叉,而USGS的定义则重点强调了现代计算技术、人工智能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USGS在其未来环境信息科学发展规划中重点强调了计算智能等技的应用。基于以上观点以及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结合我们的研究实践与认识,以环境信息流和环境信息处理分析为主线,可以构建环境信息科学的体系结构及主要技术方法(图略)。环境信息科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面向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需求的多学科理论交叉,技术支持在于面向环境信息流的多技术手段集成,最终通过不同学科领域方法模型的综合,实现环境科学与工程各个阶段、各个过程的目标和任务。因此,需要从多学科理论交叉与多技术手段集成的角度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

2.2环境信息科学在煤矿区综合应用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讲,环境信息科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新兴学科,而是诸多学科的交叉和集成。不同学科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是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资源环境规划与城乡管理、环境影响评价、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等领域都从不同的角度开展着与环境信息科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促进环境信息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换言之,以前进行的研究工作往往是从环境信息科学的开展的相关论题研究,其重点还在于不同学科方向,但已经构成了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基础层。为了促进环境信息科学的研究,需要改变从外部到内部的“包围型”研究模式,努力推进从核心到的“拓展型”发展模式,即从环境信息流出发,组织和集成相关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在不同学科交叉链接的关键论题上开展深入研究,以便形成适应环境信息科学体系与研究需求的理论方法体系和应用技术系统。煤矿区作为1种以资源开采为驱动力发展起来的特殊地理区域,由于煤炭资源开采(以下仅涉及地下开采矿区)破坏上覆岩层原始应力状态,导致地下水流失、地面塌陷,进而引发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矿山排研形成的研石山压占大量土地,堆积物导致严重大气污染和土壤损害,甚至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因此,煤炭区是1种典型的由于矿山开采导致的景观破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的复杂区域,煤矿区的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目前,对于煤矿区生态环境主要的研究视角包括:(l)从煤矿开采损害角度出发研究开采沉陷与地表变形预计、监测与治理;(2)从煤矿区土地资源管理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响应;(3)从煤矿区地质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区地质环境评价与地质灾害预防,(4)从煤矿区水资源环境角度出发研究矿井水害、水污染与水资源调控;(5)从景观格局生态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景观格局;(6)从地理环境演变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地理环境演变与模拟;(7)从遥感与GIS应用角度出发研究矿区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8)从大气污染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大气污染评价与控制;(9)从经济学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经济评价;(10)从管理学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研究煤矿区环境规划、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决策;等等。对以上不同视角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多主题、多要素的时空环境信息是其中的关键,任何视角的研究都需要充分的信息和数据的支持、需要环境信息和背景信息的集成、需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分析工具的支持、需要环境知识和其它领域知识的交叉和集成。因此,从环境信息科学的角度出发,可以集成现有的研究工作,充分应用相关学科已有研究成果,通过成果整合与集成,在推进环境信息科学研究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实现整合的关键在于不同研究视角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链接边界选择、信息传输反馈、系统相互作用。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综合研究与应用体系框架(图略)。按照该研究框架,煤矿区环境信息科学的重点在于多学科研究的交叉点,主要包括:(l)基于采矿环境影响机理的模型建立、参数获取;(2)各种环境模型的建立、参数提取与模型验证(面向环境系统分析的环境评价、污染扩散、环境演变模型和面向环境管理决策的规划模型、优化配置、动态演变模型以及环境保护治理与生态重建方案设计);(3)面向环境监测的遥感信息源选择与图像处理、环境信息提取与分析,以及组织、集成与管理多种环境相关信息的数据库设计与建立;(4)环境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下的模型解算与解释、分析结果可视化与应用;(5)集成信息、模型、数据库、系统、知识的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构建。(6)资源一环境一人类一计算机系统中的信息流与信息应用。

3结语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3篇

地理科学类下设四门专业: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地理信息科学。这四门专业可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地理科学理论偏多,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注重实用性。地理科学类毕业生在国土资源、生态环保、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综合咨询、信息管理和教育等行业均有不俗表现。当然,作为基础学科,部分地理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也会选择继续深造。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是相对传统的专业,除了部分重点大学在该专业上重点培养地理科学基础研究人才,一般院校的地理科学多为师范类专业,主要培养现代地理科学基础理论扎实、基本知识全面、基本技能熟练,教学能力,适应现代地理教学发展需要,能在高等院校和中等学校从事地理教学、教学研究和其他教育工作,也能在科研机构、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科研、管理、规划与开发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人才。地理科学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教育学,核心知识领域是天文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区域地理学、3S(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地理教学论。通过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地理教学实习等主要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与地理科学类其他三门专业相比,地理科学是一门能够让学生全面掌握地理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的专业。该专业的全面性在毕业生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出来,比如学生毕业后可以成为一名称职的专业地理教师,或是从事地区综合分析研究的专业人士,抑或是城市区域规划旅游规划的专才等。当然,对旅游有兴趣的毕业生完全可以成为一名职业的旅行家,至少可以是旅游咨询师或旅游体验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是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这门专业拆分而来的,主要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立足于地球表层特征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科研教育单位、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和环境学,核心知识领域为自然地理学类、资源类、环境类、地图与测量学类、数学与信息类。通过地质学基础野外实习、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专业综合实习或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等实践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国土资源整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规划管理、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以及城市规划与管理等方面的科研及管理工作。

国内开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学校较多,专业的培养方向自然大不相同。高考生如果对自然资源、环境检测保护、土地资源、房地产等情有独钟,应该在填报志愿前了解一下欲报考院校的该专业的实际培养方向,比如南京大学该专业偏向于土地、旅游、水、海洋等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保护管理;中山大学该专业专于水资源和供排水规划设计;中国矿业大学该专业的培养方向分为数字城市规划与管理、资源环境与计算机应用;广州大学该专业的研究重点是国土资源。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用、管理为内容的基础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领域。它培养具备人文地理学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立足于宏观、中观区域规划和土地管理,从事城乡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主干学科是地理学、规划类,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理学类、数学与信息类、规划类、管理类、环境类。通过专业综合实习、人文地理野外实习、区域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城市规划实务与图件设计综合实习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生就业方向为各级政府规划管理部门、国土管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建设部门,从事规划设计、国土资源评价及资源信息化管理、环境评价及管理等方面的公司及研究机构。也可进一步深造,报考地理学、城乡规划和区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等学科硕士研究生。

与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类似,除了传统设有地理系的大学开设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诸如南京邮电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都有开设,但是考生要注意各个学校该专业的培养方向。一般来说,设有地理系的大学该专业的师资较强,如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专于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华东师范大学偏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管理;广州大学的方向则是不动产分析与管理、区域物流规划设计等。

地理信息科学

地理信息科学是一门集地理学、计算机技术、地图学、遥感技术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地理信息采集、分析、存储、显示、管理、传播与应用的一门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实用价值巨大,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水煤气电的基础设施网络监测与管理、自然灾害监测和预防等领域,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系统的各种优势使其全面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渗透到公众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和方式,例如,大家现在手机使用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此外,微博、微信、大众点评等手机应用软件都广泛采用GIS技术 。

地理信息科学前身为地理信息系统,它培养具备地理学基础知识,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教学、企事业单位和政府相关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教学、开发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科技专门人才。其主干学科是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学、地图学、空间数据库、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通过测量学与地图学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空间分析方法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等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理论、技术。毕业生可在与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的相关部门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都是报考该专业的不错选择。这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突出,培养方向也各有千秋。例如,武汉大学依托原来的武汉测绘学院班底,专于数字地图与空间信息工程,同时还有很强的测绘、遥感工程等专业支撑。此外,中国地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也设有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4篇

一、生平简介

陈述彭(1920.2—2008.11)曾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后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他还曾担任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副主席兼地球信息科学学部主任,国际地理联合会地理数据地理模型委员会委员,国际空间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BP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科技顾问,国家遥感中心顾问以及中巴资源卫星应用分系统总设计师等。陈述彭创办了《地球信息科学(学报)》和《遥感信息》等刊物并长期担任主编,著有《地学的探索》六卷、《石坚文存》三卷,联合撰写《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地球信息科学》、《遥感信息机理研究》、《地学信息图谱》等专著,主编《遥感大词典》及《地球系统科学》等大型工具书,主持设计编辑和印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地图集—自然地图集》、《中国陆地卫星遥感分析图集》等大型图集,发表中、英、俄文论文300多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何梁何利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国际欧亚科学院一级勋章,美国地理学会0.Miller金质奖章等奖项。

二、陈述彭的地学思想

1.陈述彭地学思想的启蒙

陈述彭从小兴趣广泛,5岁起跟着父亲学习识字。在长沙高级中学时刊登的《南岳游记》受到校长的赞赏,成为了引导陈述彭走上地学的第一个无声信号。1927年陈述彭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竺可桢先生大力倡导着徐霞客的毅力和精神,热爱自然,热爱祖国,推崇科学、民主的求实精神,浙大史地系更是名家云集,老师们讲授地球演化的历史、自然演化的过程、文化人类学、历史地理学,严格的野外基本训练和系统的地学基础知识令陈述彭大开眼界。浙大的学术空气异常浓郁:涂长望教授的大气物理、气象观测,叶良辅教授的历史低值和演示抗污分析,任美锷教授的地形发育旋回和经济地理区位理论,谭其骧教授的沿革地理,张其昀教授的地缘政治天上地下,自然人文,展现出了地球科学的大千世界,这些积累为他后来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第一的精神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维打下了初步基础,这里也成为树立陈述彭地学科学大有可为这一坚定信念的发源地。

2.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研究地学历史的发展规律

陈述彭十分注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他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我国地图学发展过程,发表了《地图的故事》、《地图史话》等论述。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对地学的需求分析其发展的历史过程,剖析社会效益和历史作用。他凭借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基础知识及理论,阐述了地学作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桥梁在与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过程中的普遍发展规律。陈述彭科学的分析评价了中国和世界古代地图科学的先驱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指出:“在世界地图科学史上,希腊的托勒密和中国的裴秀,好像两颗璀璨的明星,东西辉映。他们的著作标志着山谷时代地图学的总结性成就,反映了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特点,奠定了地图学的基石,对后来地图制图产生过长期的、深远的影响。”陈述彭还分析了中世纪西方和中国地学研究停滞不前的原因,肯定了中国罗盘、齿轮、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测绘发展的贡献,对于近代地形图测绘和专题地图的出现与发展也有着深入的思索,并以此为基础系统地总结了地图学几个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体征,并提出了以史为鉴自力更生的发展道路。

3.以实践为基础的区域论地学思想

地学研究往往都是通过环境论与人地关系论视角、区域—空间论的视角、综合的视角或地理学的空间表述完成的。在传统的地学思想中,系统论和区域论是二元对立的,但现代地学研究中却大量运用了系统科学的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要素作为方法依据。现代地学既注重对实体性、具体性区域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分析,同时也采用区位分析和空间分析手段强调空间模式化、理论化研究。陈述彭明确指出地理建设、规划、实践中应坚持“因地制宜”,任何空间政策的实施都不应做概括性处理,而是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做适当的调整。陈述彭以大量科学考察和野外观测为基础,在1947《螳螂川流域之地文与人生》的硕士论文中,通过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绘图,阐述了对区域地文与人生综合、逻辑研究的趋势。文章从分析该区域的自然背景、地形发育和人地关系方面入手,探究区域内各种地理因素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地理现象之整合性与综合性:“如具有生命之机体,不容分割且具个性”,通过分析个别地理因素为区域地理研究打下基础。他还先后赴遵义、沁河流域、桂林七星岩、南岭山地等一系列对于地理典型区域具有代表意义的人地景观开展地貌、自然基础、地文与人生的研究,注重通过挖掘各区域的演变与历史发展过程,恰当的运用注重空间分布和空间差异性的区域论地理学思想,诠释被研究对象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在早年的《桂林七星岩喀斯特洞穴地貌图》中,陈述彭以现有的地形—地质平面图和综合剖面图为基础,提出关于洞穴地貌演进过程的假设和推断。在论述了洞穴地貌图的六种类型后,归纳总结出了一般地貌制图的基本步骤。陈述彭还在《遵义附近之相对地势》一文中对地文分析方法中有关“相对地势”的计算方法开展过比较研究,在《遵义附近之聚落》中对“估计人口之方法”给予了论述,这些都不失为区域论地学研究的典型实例。随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陈述彭以任务带科研组织开展大地图集编制时,将地理学研究和地图制图相结合,明确了制图综合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对制图区域整体认识基础上的系统论的整体观。在地图学研究过程中,陈述彭重视区域各种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性,分析当地地文与人文之间的密切关系,强调综合制图要以自然综合体与经济体综合体为依据,注重“自然综合体的内在联系与自然地带规律性的体现”和“区域各种地理要素之相互影响,与当地的地文与人生之深切关系”的研究思路,指出制图实践“能具体揭示自然综合体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反应地域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进行主导因素分析,地理相关研究和叠置法的运用提供可靠地地图资料”的论述,形成的基于系统性区域论地理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地图制图理论,这一系列在地图制图理论与方法上的示范和影响,启发了当时一代的地理与地图工作及爱好者,随后的十余年全国出现了综合制图和综合地图集的编制高潮期。

4.以系统论、认识论和各种地学方法推动遥感地学的研究

陈述彭始终坚持地理学的方法论,不断发掘新的科学生长点,为学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因遥感地学各系统技术和空间定位技术的发展为传统地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手段,推动了地学的研究范围、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变化,标志着地学信息获取和分析处理方法的一场革命。在全面开展遥感应用研究的过程中,陈述彭提出:遥感作为重要的地学信息源之一,其研究对象存在着明显的地学属性,而这是一切都是地物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形式。他明确了遥感区划的基本过程:分布——综合分析——综合评价——区划——规划,并在在腾冲试验中加以运用,这个过程体现了地域环境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体现了现代地学作为系统性学科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5篇

Abstract: Digital Earth is a digital earth,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GIS technology. It is through the mass storage, multi-resolution, integrated 3S, simulation and virtual networks, and the advantages such as high-end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used in more areas. Means to achieve the digital processing and maximize the use of Earth resources. The establishment of Digital Earth's spa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etwork and technology environment to a certain stage of development of the combination product.

关键词:数字地球;理论基础;应用

Key words: produce;theoretical basis;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10-01

1数字地球产生

随着GIS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同种类的GIS组合、交融,加之宽带网络、仿真、虚拟现实等各种技术的支持,数字地球也就应运而生。地球的空间表达方式,由过去的模拟地图到数字地图是数据的处理技术的飞跃,由数字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本质飞跃。

什么是数字地球?按照戈尔的描述,数字地球是指一个以地理坐标经网为依据的、具有多分辨率的、海量数据处理和多位现实的虚拟系统。确切的说,数字地球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以地球坐标为依据、具有多分辨率、海量数据和多种数据相匹配的多元体的结合,并可以用多媒体和虚拟技术进行多维的(立体的和动态的)表述,具有空间化、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高尖端的系统。简单地说,数字地球就是一个整个地球经数字化之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海量信息技术系统。数字地球将有关地球上每一点的全部信息,按地球的地理坐标加以整理,然后构成一个全球的信息模型。这样,人们可以快速、形象、完整的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信息在指尖上”的梦想。

2数字地球的理论技术基础

作为一个技术系统,数字地球是遥感图像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宽带网络以及仿真和虚拟技术等现代科技的高度综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据不完全统计,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信息流总量中,具有地理参考特征的各种信息流量占总信息流量的80%左右。自然而具有地理特征属性的空间信息均与地球有关,因此在进入信息时代的社会中,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创建数字地球,以至于在各个领域中应用数字地球,是必然的事情。地球信息科学是数字地球的理论基础,包括地球系统理论和信息科学理论、地球耗散结构与自身组织理论和地球分形与自身相似理论等。数字地球主要由空间数据、文本数据、操作平台、应用模型组成。

数字地球的发展需要关键技术的支撑。主要包括7大关键技术:对地观测技术,位数字地球提供空间数据源,是数字地球发展的“血液”供给者,同时,GIS/GPS/虚拟现实技术很重要;海量存储技术,为数字地球的应用储备“能量”;科学计算,可以解决辅助决策问题,同时还能促进产生知识的试验和理论方法创新;宽带技术,通过分布式的数据库存储海量数据,而这种分布是数据库之间只有通过宽带技术,才能实现数字地球海量数据的调用与共享;互操作技术,万维网络通过一种简单的、通用的网络协议使其被广泛应用。数字地球也需要通过一种简单的互操作技术提高地理信息的可读性与可操作性;元数据管理与存储技术;格网技术,格网是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的分布是集成系统,数字地球的格网计算使一些常规的计算资源、空间信息资源形成一个无缝的集成协同计算环境,为海量数据空间分析提供计算资源的支持。

3数字地球的未来应用领域探究

数字地球的应用可以分为全球层、国家层、区域层3个层次。全球层是指一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植被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生物多样性变化、全球海平面及海洋环境变化、全球地形变化及地壳运动检测、全球经济发展水平检测与评估等;国家层是指一个国家为对象,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人口的动态监测与分析作为研究对象,尤其对于农作物种植面积、长势及估产、洪涝、旱灾等的监测;区域层是指以城市、集镇、农村、社区为对象,包括信息化带动传统产业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管理与服务等。

3.1 “数字农业”“数字农业”是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多种分辨率的遥感技术,遥测技术,全球定位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信息技术;和土壤快速分析,自动滴灌与喷灌技术及其自动耕作与收获,处理与保存的智能化农机技术等相结合的,定位到中小尺度的农田,在微观尺度上直接与农业生产活动与生产管理相结合的高新技术系统。

3.2 “数字城市”为了应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更高、更快、更强、更新的要求,数字地球将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城市领域,形成“数字城市”,它是21世纪的发展方向,结合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现状,“数字城市”将会涉及到城市的各个方面,诸如政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农业领域的数字化建设等。

3.3 “未来数字化战场”通过数字化部队用数字式通信系统把战场上所有的武器平台合传感系统连接到一起,为作战指挥部提供所需要的信息,并使作战部队能迅速而方便的横向和纵向交流。

3.4 “数字矿区”通过“数字矿山”建设拓展矿山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促进矿山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大力改善区域环境等,从而实现矿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结语

我国通过应用现代测绘学已经建成的国家1:100万和1:25万数字化地图数据库是国家法定的空间数据框架,但是同时还需要国家和省市两级建立以航天和航空遥感影像为基础的部级1:5万和省级1:1万数字空间数据库,从而可以获得直径1米分辨率的我国地面影像,这些都将为我国的“数字地球”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世罡,付莹.浅释数字地球[J].民营期刊,2008(9):52-52.

[2]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2004,(2):30-33,37.

[3]刘满仓.城市发展将面向“数字城市”建设[J].太原科技,2004,(2):50-51,53.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6篇

【关键词】土地信息系统 网络化

土地信息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以土地资源详查、土壤普查、规划、计划、各种遥感图像、地形图、控制网点等为信息源,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获取、输入、存储、统计处理、分析、评析、输出、传输和应用的大型系统工程。

我国土地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开端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是计算机制图技术的发展,我国在1972年实现了研究制图自动化,1977年产生第一张由计算机出的第一张全要素图。1974年引入美国卫星资料并开展卫星图象处理和分析工作。1981年在渡口一二滩的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典型实验;专题试验,如在AEC/INFO基础上中科院建立的黄土高原流失信息系统;并开发出一系列通用软件设计,如北大的PURSIS系统中科院的MCGIS系统等。

从90年代初期,我国进入了土地信息系统的应用普及阶段。从1996年开始,国家科委组织有关人员自主研发相关国产的GIS软件,如MAPGIS,CITYSTAR,GEOSTAR等。我国土地管理正逐步由静态数据管理发展为土地信息化、数字化管理。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1号文件提出:“土地管理部门要抓紧建立全国土地管理动态信息系统,采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土地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测。”1999年5月成立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后更名为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 。2000年9月国土资源部印发《关于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通知》。2001年编制了《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2002年制定了《国土资源政务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2006年制定《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国土资源部在1999年启动数字国土,数字国土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五项工程之一。2004年1月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国土资源部视察工作时提出“金土工程”。2005年5月31日金土工程立项。2006年8月14日公布《地籍管理“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将在2010年前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全面、准确掌握全国土地数据,建立城乡一体化、四级(国家、省、市、县)联网互通的土地数据库。

目前,我国土地信息系统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建设框架已经形成,标准化体系在逐步建立。尽管土地信息系统从建立至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们也看到发展的瓶颈,也遇到了一些 问题,如土地信息标准化;如何修正、完善适应于土地信息化管理的各种技术规程;如何扩大网络覆盖面,建立四级国土资源业务网;怎样加快推进数据库建设,统筹数据库的整体布局设计以及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土地信息技术队伍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土地信息体统的发展和突破。要想解决以上这些问题,就必须认清目前土地信息系统发展的趋势,采用新技术,结合新方法使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产生质的飞跃。

首先,要实现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与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充分整合。以遥感为主要数据源,以全球定位系统给遥感数据做精确定位与几何校正,结合土地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的强大功能,整合成为一个土地利用监测分析信息系统。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勘查技术手段和一种信息源,其应用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当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集成后,其技术应用的能力和范围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可见,3S技术(GIS、RS、GPS)充分集成建立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其次,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紧密联系。近年来,Internet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应用为LIS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它改变了地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共享、应用和可视化等过程和方式,Internet已成为LIS新的操作平台。Internet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能快速、直观地土地信息,对于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整合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生产力,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Internet与LIS的结合即Web LIS。利用Internet在web上空间数据,为用户提供空间数据浏览、查询、制作专题图和分析的功能,已经成为LIS发展的必然趋势。二是Open LIS, 即开放式地理信息系统,是为了使不同的LIS软件之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以及在异构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共享的途径。由于Web LIS用于分布式土地信息和处理与分析工具,使得Web LIS必须使用已有的多种数据源和各种土地信息分析处理功能,即Internet LIS面临地理信息的互操作性问题。因此,从数据的观点看,Open LIS是未来Web LIS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而言之,土地信息技术在土地利用管理中以实用、高效为特征,近年来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由于土地信息管理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问题层出不穷,许多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需要土地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等教学等部门培养高质量的土地信息技术人才,将土地利用与土地信息系统应用的现实问题作为土地科学建设的入门向导,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将有益于进一步丰富土地信息学的理论与方法。毋庸置疑,土地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结合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是土地信息科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耀林,《土地信息系统》.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6.

[2]海.《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5.

[3]刘家彬.《土地信息系统理论与方法》.测绘出版社.2006,10.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7篇

1研究进展和成就

土地信息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信息科学技术,已走过了近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正以每年25%~40%的速度快速增长。毫无疑问,土地信息科学是国土现代化无可替代的重要技术支撑,它的广泛应用,必将给土地资源的研究和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革[3]。

1.1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研究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遥感动态监测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开始引进美国地球资源卫星图像,开展遥感图像处理和解译工作。1978年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许多地区利用航片借助计算机技术勾绘出了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壤图。20世纪80—90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促进了遥感技术的发展,我国土地信息科学研究进入新的阶段。1980—1983年我国利用陆地卫星图像资料对全国土地进行遥感调查,编制了1∶250000和1∶2000000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航空遥感图像判读编制了1∶10000、1∶25000、1∶50000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利用类型图。航空遥感与GPS应用到城镇大比例尺(1∶2000~1∶500)地形图测绘工作中,为城市土地规划建设提供了依据。90年代初,在国家土地管理局的组织下,东部采用航空遥感信息完成1∶10000土地利用调查,西部以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信息相结合完成1∶50000、1∶100000和1∶200000土地利用调查。近十几年以来,随着卫星遥感分辨率的不断提高,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家科委和国家科学基金委“九五”到2010的重点发展领域和优先资助领域中,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遥感监测作为研究重点之一[4]。目前,遥感技术因其能提供动态、丰富和廉价的数据源已成为获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最为行之有效的手段。卫星遥感在全球和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与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5]。

1.2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研究1980年中国科学院遥感所成立了第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室,并于1985年组建了“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1990年,武汉大学建立“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实验室。在此基础上我国开展了大量的土地信息相关的开发研制工作,如中国测绘局在全国大地测量和数字地面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建成1∶1000000国土基础信息系统和全国土地信息系统[2]。国土资源部已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国土资源部门的五大任务之一,并已成立了以部长为首的部信息化领导小组,组建了部信息中心。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设立了“数字国土工程”专项,我国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已全面展开[6]。与此同时,我国一大批土地信息化相关的重点项目已经或者正在开发、实施。例如,黄杏元等根据城市土地定级因素所具有的空间特征和相关性,采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和方法,运用空间数据库存贮、管理和操作各类与城市土地定级估价有关的信息和数据,完成了南通市土地定级信息系统的设计,建立了土地定级估价数据库[7]。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开发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信息系统,不但可以减少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工作中大量烦琐的计算工作,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分等的速度和精度。

1.3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成果研究近年来,我国研究者出版了一系列有关论述土地信息科学的专著,如由胡月明等编著的《土地信息系统》(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海等编著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同时,我国学者也发表了大量的土地信息科学相关的学术论文,如彭俊等就“土地信息学”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严泰来等就土地信息学科前沿的若干问题作了深入的剖析。孙静等就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作了详细介绍。近年来,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开设了与土地信息科学有关的专业、课程和培训班,培养出了一大批从事土地信息科学教学、研究和实践的工作人员。

2前沿领域

无论从发展土地信息科学的角度,还是从国家社会经济进步的需求来看,土地信息科学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新的挑战,同时也迎来发展的有利契机。本文主要从空间信息数据库角度提出一些土地信息学科的前沿问题。

2.1空间数据表达与系统开发标准化土地信息的标准化程度决定了系统的兼容性、可移植性,同时也保证信息的共享和可持续利用[8]。土地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包含两方面的含义。首先,要服从软件系统工程的标准,服从系统的设计、开发标准和网络协议标准。其次,土地信息系统要遵从土地行业及地理界的标准,服从空间地理信息(点、线、面)的描述、管理和表示的数据标准。目前我国土地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系统低水平设计、软件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土地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基础数据库建库与更新仍是一个瓶颈问题。应确定基础数据生产和利用的法定地位,加快制定有关国家标准,加强数据质量控制,统一土地空间数据模型[9],具体如土地信息系统中名词术语标准、图形与影像数据采集技术规程、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数据精度和质量标准、土地数据的分类与代码等[3]。值得一提的是,宋其友等编著的《土地信息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土地信息的数据模型、数据获取、应用模型等[10]。

2.2空间数据信息挖掘问题当前全国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构建了多层次、多类型的国土资源数据库。数据库的数据规模、质量与数据的完备性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情形为数据库的信息挖掘提供了良好条件[11]。随着国土信息化进程的深入,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方式来源的土地信息数据越来越多,积累了大量的空间数据资料,如何在系统支持下由“死”数据变为“活”数据,挖掘深层次的信息成为当前土地信息科学的热点问题[12]。事实上,不少人对这个问题也做了深入研究。比如,有人利用一个地区各个图斑的周长面积比的平均值来衡量这个地区的土地开发程度,也有人从城市各个商业网点布局来发现一些经济现象[13]。

2.3时空数据结构问题时间、空间、属性是构成GIS的三个基础成分。黄杏元等指出时间是土地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维,它不仅仅作为数据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与空间数据相互关联地存在着[14]。然而,目前的土地信息系统软件除三维表面模型外,基本上是二维模型,难以描述土地时空的三维性。若要实现这一目标,二维的土地信息系统模型需要作根本性的改进[15]。

2.4数据压缩和数据更新淘汰问题土地空间数据涉及跨部门、跨行业的多种数据格式和多种数据类型的大量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图形、属性数据。这些空间数据在以几何级数的形式增长,而计算机数据存储空间却是以算术级数在增加,势必有一天存储空间容纳不下巨量的地学信息数据[13]。研究科学的空间数据压缩方法显得十分必要。

2.5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精度与可信度问题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精度与可信度是贯穿于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过程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困扰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应用的重要限制因素。多数据源的数据融合问题、确定信息与不确定信息问题、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等是今后土地信息科学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发展趋势

3.1多学科的集成性研究张荣群[16]指出土地信息科学涉及遥感与测绘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学和统计学、地图学,以及与土地相关的地理学、环境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城市科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遥感测绘技术以及全球定位技术为土地信息系统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计算机科学为土地信息系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软、硬件环境;环境资源(土地资源相关)科学则是土地信息系统工作的对象。

3.2土地信息的网络化研究土地管理业务具有业务种类多样性、数据量大、手续繁杂等特点,要求各个部门共享信息,协同处理。Internet具有不受时空限制能快速、直观地土地信息,对于合理保护、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整合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生产力,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7]。正如朱明仓[18]指出的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推动下,具有时间特性的土地信息数据也必将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现各种土地信息用户的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实现增强协同处理业务能力,进行业务监督,更能把土地信息传给千家万户,真正使普通老百姓加入到土地管理中来,最终实现土地信息的开放性和实用性[3]。目前土地网络化研究前沿是通过WebGIS实现的。利用web技术可以实现基于地图的浏览、查询、分析应用等功能,从而能够构建智能化、个性化、交互式的土地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开放的、互操作的数据共享LIS系统。当前用于WebGIS的浏览器的中间键有多种,对客户端,主要有Ac-tivex,JavaApplet,P1ug-in,Autodesk公司Mapguide等方式;对服务器端,主要有CORBA,CGI和JavaServerlet,武汉大学研制的GeosuIf等方式[17]。

3.3土地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研究土地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土地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它必须具有自动采集和处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而且能智能式分析和运用数据,提供科学的决策咨询,以回答用户可能提出的各种复杂问题[3]。在土地信息系统中加入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有关空间推理知识形成知识库和专家系统(ES)模块,实现对空间土地数据综合分析人脑思维化。我国学者在智能化的土地信息系统开发中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郑顺义等基于对知识工程的土地信息系统的研究,开发了交通建设用地分析系统TransLand,该系统开发了智能决策部分,包括知识库、模型库的管理,以及推理、解释等模块。系统的运行证明,建立基于知识的土地信息系统可以克服传统土地信息系统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利用其进行土地分析,能够从定量、定性、定位的角度对交通建设用地的有关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决策[19]。

3.4地面、航空、航天的多层次综合遥感监测近年来,地面、航空、航天的多层次综合遥感在LUCC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地面、航空、航天的多层次综合遥感监测,建立国土资源卫星监测网络,系统地获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不同分辨力的遥感图像数据。

3.5综合“3S“技术应用,发挥整体功能遥感技术作为一种勘查技术手段和一种信息源,其应用是非常有限的,但是,当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集成后,其技术应用的能力和范围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和拓展。可见,3S技术(GIS、RS、GPS)充分集成,建立适合LUCC监测领域应用的综合多功能型的遥感信息技术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4结语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8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卷烟物流 应用与发展

现代物流这一行业发展迅猛,其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因为它不仅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保护环境、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提高企业的服务水平,受到了卷烟商业企业的青睐。但是物流行业普遍存在信息量过大、周转慢、效率低的方面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将现代化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到物流管理中,使物流信息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物流环节上,而是卷烟商业企业、管理者都能得到所需信息,让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参与者能够根据这些有用的信息合理的分工和市场定位,使市场规模扩大,运作过程更加规范。由此可见,对于卷烟物流行业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与正确运用是极为重要的。

1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必要性

卷烟商业企业要想在卷烟物流上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在今天这样以信息为主的时代背景下,一个物流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对其发展水平和层次的影响是直接的。换言之,信息化是物流系统的基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现代物流的网络化、智能化、自动化都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前提的,企业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统一管理生产、运输、上市、经销,省略掉很多繁冗的步骤,让物流变得更具效益性。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去势在必行。

2 几种主要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

2.1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

地理信息系统是将地理空间数据录入电脑,利用专业的信息科学理论和地理模型分析方法,准确的分析出具有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以保证能够适时的提供多种动态的地理信息。若是物流企业具有GIS 这一功能,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人力物力等资源,合理调度车辆与人员,优化货物配送的流程,达到省时、省力、省资金的目的。例如:企业在配送烟草之前,可以利用GIS 这一技术对某个城市或地区建立电子地图,确定客户在哪一个区域、哪一条街道,然后根据客户要求合理制定最优送货路径、安排最佳送货时间,以使客户满意,践行“对您负责,让您满意”的企业宗旨。

2.2 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

这一技术的应用是很普遍的,现在卷烟配送车辆上都安装有这一系统。它利用空中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对固定对象进行定位和导航,再由地面信号接收机把收到的讯息反馈给该对象。GPS 系统不仅能对动态的对象进行信息获取,对于静态的对象也能够准确无误的捕捉。而卷烟商业企业在自己的物流车辆上安装这一系统,就可以实时获取车辆的位置、货物的数量及重量等信息,且不受时间和天气状况的影响。司机即便到了陌生的城市也不会因迷路而延误送货时间,这样不仅让企业的管理部门足不出户的了解货物运输情况,而且能准确判断到货时间,节约成本,提高送货效率,以速度赢得客户满意与信赖。

2.3 条形码技术(Bar Code)

条形码技术是目前物流行业里最有效的自动识别工具,它的使用率是最高的。所谓条形码,是由一组排列规则的黑白色条纹和空格组成,用来表示特有的信息。条形码的制作简单,具有收集信息快、准、多和成本低等优点,所以被广泛应用到企业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了物流的作业效率,降低出错率。条形码技术是整个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手段,极大地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

2.4 无线电射频技术(RFID)

这一技术在物流管理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多用于物流中的货物跟踪、配送工具和货架识别等要求非接触数据采集和交换的场合,可利用无线电波发出射频信号自动扫描识别目标以获得相关数据。射频识别的距离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节,从几十厘米到几米不等,而且可在输入信息的同时对信息保密。射频识别技术相较条形码而言,更不易受恶劣环境的影响,污损后的可读性更高,因此可随时将有用数据传到主计算机,更方便更快捷的获取客户订单、发票以及获悉各地库存的产品数量等。

2.5 物流管理信息系统(LMIS)

物流信息系统是由专业人员、现代通讯设备和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的人机合作系统,主要功能是利用信息技术将各种物流活动统一起来,完成物流信息的收集、储存、加工和输出等,同时完成对货物的确认、跟踪和有效控制。它不仅为物流管理者提供正确灵活的战略支持,加强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而且增加了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使企业了解客户需求,尽最大可能满足这些需求,提升企业的信誉度。所以,企业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必要的。

3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里的发展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物流发展的重要性,卷烟商业企业也不会例外,势必会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到卷烟物流管理当中来。国家也更加重视物流对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想办法促使物流更加趋于现代化、自动化、标准化、共享化,使物流行业更好的为经济发展而服务。

4 结论

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中的应用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信息技术对卷烟商业企业的物流配送发展起着巨大的推进作用,物流企业只有摸清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掌握现代物流发展的正确趋势,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合适的运用,这样企业才能提高物流管理水平和市场应变能力,才能获得稳定的客户源,才能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得到快速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双庆. 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发展解析[J].环渤海经济望,2010.

[2] 黄河. 浅谈现代物流与信息技术[J]. 科技与企业,2013(10).

作者简介

黄晓光,男,汉族,1983 年5 月出生, 浙江省乐清市人。大学本科,工科学士。现为浙江省永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系统管理员,

研究方向为信息科学技术在烟草行业的应用。

作者单位

浙江省永嘉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 浙江省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9篇

关键词 GIS技术;房产测绘;探究

中图分类号P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87-0147-02

1 GIS技术

GIS是地理信息系统的简称,它以测量和测绘作为基础,将数据库用作数据存储和使用的数据源,把计算机编程作为一个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该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通过系统工程及信息科学理论的使用实现对具有一定空间内涵的地理数据的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以该种管理和分析结果作为工程管理和决策参考依据。

从概念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GIS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该种技术是一种空间性和动态性并存的技术,它应用于工程测绘中时能够实现对于多种地理空间信息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输出,提高工程测绘的广度和精确度。其次,GIS技术对于空间地理数据的管理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的,并且可以使用一定的计算机程序来实现对于一些常规或专门的地理分析方法的模拟,从而为房地产的施工及竣工后的销售等提供有效的信息,另外能够扩大该种技术的使用范围,完成一些人力所不能完成的任务。其次,GIS技术所采集和处理的是一些层次较高的地理信息,能够提升房地产测绘的质量,保证工程施工中各种参考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最后,GIS技术利用计算机程序及相关的地理数据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地理空间模型,从而建构起一个逻辑相对缩小和高度信息化的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内程序的运行及其相关数据的交换实现对信息流及其流动结果的仿真模拟。

GIS系统是通过一种两级结构来实现的,这种两级结构以客户机或者服务器作为基础,一级是以Oracle9i为服务器端口的数据平台实现对存储的图像数据和用户登录信息等的管理;另一级客户端则由ADO连接至服务器端的数据库,这样在测绘图绘制时能够任意存取数据库中的图像数据文件。除了测绘图的制作外,还可以使用该种系统中的相关数据实现对具体房产分摊面积的计算,通过一种反向的查找及分摊结果的匹配绘制出具体的房地产内部分户平面图。

2 GIS技术在房产测绘中的应用

在GIS系统中存储的图形要素一般具备大量的属性信息,而这种属性信息能够通过相关的标识码与图形要素相互关联,这种唯一性的标识码可以通过0bjectARx存储到相对应图形的扩展数据中实现对图形单元的定义以及项目要素的分摊。并且这种唯一的标识码也会存储到后台数据库中用于图形和属性连接,为空间查询提供便利。GIS系统的这种双向空间查询功能,为分户平面图的生成等提供了便利,节省了人工绘图时间和人力成本。其具体应用主要有:

第一,为房产测绘系统空间数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数据资源。GIS系统能够采集到准确的地理位置、房屋结构、面积等基础信息以及房屋的产权归属等信息。该种信息是实现房产测绘管理最为基础的材料,GIS技术的应用使得上述几种信息的采集成为一种可能,并且减少了人工采集数据的繁琐性和人为误差。对于房屋的地理坐标产权归属以及房屋上的权利限制等都可以通过GIS技术建立相应的空间模型,将所需采集的信息进行符号化设置并把该种符号用于建好的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在此基础上实现对房屋的分层和分户管理及查询。

第二,将GIS技术应用于房产测绘的数据库中。GIS技术在实现对属性数据管理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对空间数据的管理。这主要体现为GIS技术能够把办理过房产证的房屋和房产地形图结合起来,利用搜集到的地理坐标信息来标注房产的相应地理信息,能够实现通过房产地形图来对房产证进行管理。这种应用模式下GIS系统的功能和作用主要是通过数据的增加、修改或者更新等实现对于数据库中相关数据的维护,利用该技术图形和数据互查的功能直观灵活的实现图形与属性数据的双向查询,数据库中存储的数据和图形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输出所需图形,并且能够根据房产综合评定的需求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一个综合性的评价,从而为房产建设及后期的管理提供便利。

3 基于GIS技术的房产测绘管理

测绘技术的上述功能特点及其在房产测绘中的应用形式奠定了其在房产测绘中管理中地位。使用该种技术实现房产测绘管理,除了注重GIS技术本身的一些特点外还应该注重其与其他系统的组合和功能的完善。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GIS技术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功能完善的计算机互联网的建设,和兼容性较高运作速度较快的系统的建立,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要注重实现GIS技术与Web service的结合适用。这便要建立各种独立且功能完善的子系统,将他们与Web service相连接并且通过它把相关数据提供给外部使用者。该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房产测绘管理中测绘数据和房产交易所记录的数据相关联,并且能够实现房产测绘中的图形数据和相关属性数据的互查,从而为房产的产权管理等提供准确的测绘信息。

具体系统建设而言,根据不同系统的测量目标采用各具特色的软件,并根据需求改进系统数据的存储方式。比如对于房产面积的测算可以在文件存储形式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改良,将其以属性字段的形式或者文字形式的储存,便于管理作业人员根据需要及时快速的查询相关数据材料。该种储存形式的改变不会增加系统操作的难度,并且给予系统开发足够的能活性,为房产测绘管理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提高了综合管理的水平。对于房产测绘管理的流程方面要注重面积测算及其配图的业务流程管理。通过对相关数据的上传和下载以及相应的变更等程序的管理可以通过一定的审批程序来实现。

房产测绘管理的核心是对相关数据的管理,并且实现对这些数据的有效利用。因此,在数据管理中要注重数据的准确性及精确度,保证图形和属性数据的对应关系,使其能够根据房产测绘管理的各种需求绘制出符合要求的图形,为管理提供便利。这便要求我们在系统建设时充分利用GIS技术提供的技术支持和系统工作的原理,合理利用各种数据,实现对房产测绘的综合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左毅.基于GIS技术的房产测绘数据管理[J].现代测绘,2010,33(6).

[2]刘权,石伟伟.房产测绘与房产GIS的一体化集成研究[J].测绘通报,2007(9).

地理信息科学理论范文第10篇

所谓的地质灾害指的是由于自然地质的结构以及相应版块的运动或者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而造成泥石流、滑坡以及地面塌陷或者是土壤盐碱化以及火山地震的发生,这些都属于地质灾害问题。由于地质灾害是由于一定的作用力的作用下而导致其发生的,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是由于板块的运动产生碰撞或者是挤压而产生了一定的压力造成的。而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使用造成的。其中主要包括:由于生产的需要对于树木进行严重的砍伐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造成山体滑坡的现象发生,由于煤矿以及其他资源的过度开采,很可能造成塌方现象的发生,不仅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在一定的程度上还造成环境的破坏。

二、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

所谓的地质监测就是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通过技术与设备的应用对于地质灾害的活动以及各种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因素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的工作。不但可以防止灾害的发生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预防手段来减少灾害发生时造成的损失。

1.地质灾害监测的对象

在对地质进行监测的时候主要还是通过直接的观察以及通过仪器的测量还有对以往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灾害发生的特点,从而对其进行防御。在进行地质灾害监测的时候主要是对于灾害形成的原因以及灾害的发展形势进行全方位的调查与研究。我们通过对变形、物理场、化学场以及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其它的一些动力因素进行相关的监测从而找出其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2.地质灾害监测的方法

对于变形监测来说主要是通过伸缩计法以及地表倾斜检测法还有地表位移GPS测量法对地表的相对位移以及绝对位移进行相应的测量。以上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对预防滑坡以及崩塌地质灾害发生而进行的监测。对于泥石流的监测主要是通过地表检测法和流速监测法以及对于降雨量的调查分析来进行相应的监测的。地质之所以会发生变动,不仅受自然自身的影响,人类的活动在很大的程度上导致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所有在具备完善的监测的情况下要让人们了解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对于人类所进行的活动也要进行相应的的观察之后可以推断出地质可能会发生的结构的演变,从而能更好地分析其动态,对于可能要发生的灾害进行很好的预防。

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基本程序

对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首先相关的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小组,对于居民进行的宣传以及教育,对在地质灾害发生之前可能出现的一些状况进行详细的讲解,以便于进行及时的撤离以及预防的工作可以顺利的开展。其次,应该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电力设施以及具有重大威胁性的桥梁以及水坝的建设还有对大山的居民的居住地以及周边的环境要进行良好的监测,以便在灾害发生的时候可以将居民进行有效的撤离。最后要制定严谨详细的防御措施,在进行区域调查时要把发生重大灾害的地区作为重点的参考对像对其地质环境进行相关的判别,对于特殊区域的地质要建立完善的气象综合检测网,由于监测预警对于预防以及降低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进行监测预警的时候一定要将科学技术研究作为重要的依据。由于不同地区的地质存在不同的问题,所以对于地质进行科学的划分之后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监测以及预防的工作。

四、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基本理论以及模型

无论是远古时期还是现在都发生过很多的地质灾害问题,所以对于地质灾害监测以及预警应该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在基于一定科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灾害形成的机理以及诱发的因素和动力学的分析,通过对静力以及动力的研究,来判断地质灾害形成的过程,通过对岩土力学的研究从而判断地质灾害的日常稳定性以动态。通过统计学以及数学的应用,对一些变量以及进行科学的分析,可以使用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便于发现灾害对于人类的影响程度,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还可以通过信息科学以及地理信息科学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再结合相应的地理信息系统,对地质灾害进行相应的对比分析,使预警预报在无形之中可以看见,可以对其进行相应的防范。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掌握了更加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对于我国来说BOTDR技术虽然引进的比较晚,但是发展的很迅速,对于滑坡工程的监测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进行监测预警的时候应该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模型然后其数据进行相关的分析。地质灾害监测的预警模型主要有时间序列模型以及Kalman滤波模型还有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时间序列模型建模之前要对系统的时间序列动态数据进行相应的观测以及记录,然后通过制图以及一系列的计算选择合适的模型与时间序列观察的数据进行相应的曲线拟合,从而发现其走向。

五、总结

对于地质灾害的预防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地质以及其它的动力因素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所以在对地质以及大气等进行相关的监测的时候一定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由于不同地段的地质不同,通过对地质的分析以及相关数据还有模型的应用进行比较合理的分析之后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以及人们的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上一篇:林业工程概论范文 下一篇:生物探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