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试卷范文

时间:2023-03-04 06:14:26

地理试卷

地理试卷范文第1篇

一、试卷的总体分析

(一)试卷的结构及考查内容

本次考试试卷的分值为100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试卷由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三种题型组成。考查内容是八年级下册除长江沿江地带以外的内容。

(二)试卷的特点——重读图,题灵活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多方面地考查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填空题答题情况

2、选择题答题情况

3、综合题答题情况分析

综合题共4大题,40分。主要考查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香港特别行政区图、黄土高原地形图。从学生的答题看,部分学生的读图能力薄弱,低分率偏高也主要就是由读图这方面造成的。尤其第4题,虽然教师在讲黄土高原时曾经讲过,由于超范围老师没让复习,许多学生对此印象不深,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大多数学生都是错误一片,甚是可惜,这同时也提醒教师在今后的教学 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总之,答卷情况反映出学生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的地理分析,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学习方法及终身学习必备的运用地图能力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如第4题黄土高原地形图学生得分不高。第1题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虽是简答题,但如果脑中有图的话做题时就会得心应手。

四、教学建议

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读图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地理试卷分析(二)

经过几天艰苦的复习考试,这学期期中考试已经结束,我校总体情况还算可以,学生差距不是很大,许多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可以说是喜忧参半,现对这次考试的试卷作以下分析:

一、试卷总体分析

本次试卷由我们绿园区的地理教研员李老师命题的,纵观整张试卷,可以看出,重视近阶段的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出题范围是本册书一、二章的内容,知识覆盖面广,能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试题题量、难易程度、各种题型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并结合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同时又注重对地图的分析理解,注重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考查,对今后我们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都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具体分析,本试卷具有两大特点:

( 一) 重视基础,题型齐全

2 、本份试卷光单选题就占了30 分,这些题目都是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中的基础,例如:单选题中的“人口最多的省”、“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单位”、“我国数量最多的少数民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地区”等等,只要学生稍加用心即可得分。当然,关键是要细心,马虎是得不了高分的。

3 、本次试卷共四个题型: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读图分析题,题型很全,也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学生半学期的地理学习效果和地理基本技能。

(二)、重视读图,试题灵活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 、填空题答题情况

2 、选择题答题情况

3 、连线题答题情况

连线题共16 处,每处一分。共分四小题,其实考查的是学生平时上课听课的状态,都是最基础的知识点,只要记忆清晰、牢固就能连对,错的最多的是3 、4 题(省级行政单位的全称与简称连线),是有些学生比较懒惰,不愿意去背,更不会理解记忆,所以记忆起来更加困难,考试时就凭着感觉答题。

4 、读图分析题答题情况

读图分析提共2 道大题,共34 分。第一小题考查的是我国主要的地形分布,学生答题情况很糟,头脑中没有形成空间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图,对各高原、盆地的具置找不准,山脉不能对号入座,都能写上,但是一部分同学就是答串了,所以丢分较多,只有少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同时也提醒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板图教学,读图能力培养。

第2 小题学生对“省会”、“首府”概念不清,结果很多学生答的是全称,需要我们在讲课过程中适当的拓展知识面。

三、存在的问题

1 、从本次考试来看,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审题不清,思路不明,解题能力差。

2 、学生基本读图析图能力较差,答题能力差,如有些生癖的字如“准噶尔盆地”在选择题里出现过,学生在填图时却不会写,不知道去权衡整张试卷寻觅答案,融会贯通能力差。

四、对今后的教学启示

1 、备课要细致,严控课堂。通过本次考试学生答题情况来看,我们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备课环节一定要细,加强集体备课的商榷。上课对知识点的讲解一定要细致,不要太高估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该强调的一定要强调。严控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

2 、重视板图教学,加强读图能力培养。上课时我觉得用多媒体教学时好,图文并茂,可是有时会适得其反,学生光看热闹,没注重读图。如我们上课时能够把中国地图画到黑板上,把要讲的地理事物在板图中体现,天长日久学生就会有印象,形成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 、重视基础知识记忆,加强动笔能力培养。重要的知识必须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在课本上作标记,然后对于一些难写的地理名词需要在课堂上训练读写能力。

4 、活教活学,培养随机应变能力。在备课时,细心认真些,在讲课时灵活教学,整合教材,不提倡照本宣科,培养学生灵活的地理思维能力。

5 、鼓励学生师徒结对,给予适当奖励。有些班级的学困生比较多,都靠我们老师一对一去辅导,恐怕是很困难,如我教7 个班级,平均每班都有6 7 个学困生,那么一共40 人左右,都要靠我自己去辅导,恐怕是累坏我也做不到都让他们及格。所以我想个办法。在每个班级安排一些学优生一对一辅导学困生,比较奏效。

地理试卷分析(三)

(一)重基础,题灵活

(二)重读图,题多变,并赋予不同的问题情境

地理离开了地图,那就不叫地理,地图才是地理的重头戏,本份试卷中读图分析占了70多分,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该试卷强调地理读图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图文转换能力的考查,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简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试题有一定的灵活性。有的问题情景创设,不是教材直接的内容,但运用所学知识,都能灵活解答。本试卷考察的方面从一般读图到实际应用,可谓面面俱到、灵活多变、无所不考,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地理学习情况,由此可见命题人的良苦用心。

二、学生在试卷中出错较多的题

(二)综合题:第一个综合题主要考察七大洲、四大洋的有关知识。但本题没有直接填图,而是把此知识寓于情景之中,因此,有一部分同学没能理解题意,故失分较多。第二题考查了等高线的有关知识,情景相对简单,故失分较少。第三题属于连环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又考查了读图表的能力,有些同学由于读题不认真,致使一步错,步步错。故失分较多。

读图分析题:尽管这些是教师在讲课中多次强调过的题,但仍有部分同学出错,实属不该。许多同学由于对地图不熟悉,导致答案五花八门,乱七八糟。最后一题,多数学生此题得了满分。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多加强调,告诉学生会怎样考查这个知识点,引起学生的注意。

结合本试题的难易度,本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预期成绩。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应该说,不管是学生个体之间还是班级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平时教学中就有所反映,那些分数较低甚至不及格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时课堂上的“陌生人”,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高。从自身方面分析,我认为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还需更加周全,照顾到不同兴趣点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进活动,只有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有收获,有长进。

地理试卷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自主命题;比较分析

2017年正值恢复高考40周年,北京、天津、海南、江苏4省市继续依据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实行自主命题(海南省委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仍延续了全国统一命题和少数省市自主命题相结合的“一纲多卷”格局。本文基于对4套自主命题试卷的比较分析,力图提供清晰、鲜明的统计数据,理清试题的变化规律,总结命题共性,为科学备考提供参考。

一、统计分析・精准解读

1.试卷结构分析

4套试卷的结构各不相同,其中天津卷、北京卷为文综卷,无选做题;江苏卷、海南卷为单科卷,均有选做题,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2.考点统计分析

自然地理部分(表1)

人文地理部分(表2)

区域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表3)

4套试卷近两年考点分值分布图(图2~图5)

解读分析

(1)横向对比看核心考点。对比2017年自主命题4套试题,有以下特点。

①自然地理部分,侧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整体难度不大。其中对大气运动、地球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考查频率较高,对整体性、差异性和地球地图考查较少(如表4)。

②人文地理部分,工农业及交通区位分析是主要考查方向。其中交通运输部分考查频次最高,选择题和综合题均有出现。侧重考查某具体区域的交通线、点建设区位及带来的影。人口部分侧重考查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影响,城市部分则重在考查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措施。

③区域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多以世界或中国的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的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和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凸显“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两个核心素养的考查。

(2)纵向对比看命题趋势。对比各套试题近两年考点分布,有以下特点。

北京卷:对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相对稳定,以对大气运动、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考查为主,对地球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等“运动”类知识的考查也较多。人文地理部分考查分值变动较大,但工业和交通始终是考查的重点。区域地理部分考查所占比重一直最大,选择题、综合题中都有体现。

天津卷:对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较为均衡;对人文地理内容的考查比重一直较大,其中对交通、 工农业的考查最多;对区域地理部分的考查有减少趋势。

海南卷:对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以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整体性和差异性为主,地壳运动基本没有考查;人文地理部分以对人口和工农业区位的考查为主,对城市和交通的考查较少;区域地理部分以考查区域特征分析、区域差异比较为主;选修部分的考查比较稳定。

江苏卷:对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以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和地质运动等“运动”类问题为主;人文地理部分以工农业区位、交通区位等“区位”类问题的考查为主;区域地理部分,区域的特征分析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都是考查的重点。

3.核心素养考查统计分析

自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以来,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已在高考试题中有所展现。本项统计,力图从四个要素、不同维度,梳理4套自主命题卷对核心素养的具体考查。个别要素交叉、考查不明显的题目,限于篇幅,有所侧重、有所舍弃。

“核心素养四要素”考查统计(表5)

解读分析

(1)宏观考查,总体均衡。依据上述统计,从宏观角度看,各卷对四个要素中每个要素的考查比较均衡,各卷对四个要素整体的考查,也比较均衡(江苏卷题量较大,故统计显示的量也较大)。

(2)具体考查,各有侧重。对区域认知,北京卷多关注差异,天津卷多关注区域特征;对综合思维,江苏卷关注时空综合(区域及要素的发展变化)较多;对人地协调观,北京卷、江苏卷都偏重人地协调,天津卷偏重人、地间相互影响;对地理实践力,北京卷重社会观察,天津卷重自然考察,江苏卷重野外观察,海南卷考查偏少。

4.图表类型统计分析

近三年4套自主命题试卷图表类型及数量统计(表6)

分析解读

(1)图表数量、种类有稳定增多趋势。除2015年北京卷有2组,天津卷有1组无图题,2017年海南卷有2组无图题之外,其它均是无图不成题,特别是江苏卷的图形数量最多,且能够始终如一,充分彰显了地理学科第二语言图表的魅力。

(2)等值线图居于绝对主流地位并有增多趋势。等值线图的种类较多,又以等高线图为主。

(3)经纬网图、区域图是常用的命题素材和载体。在4套试题的综合题及部分选择题中,该类图型居于非常突出的地位,反映了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试题对“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

(4)统计图地位稳固。以曲线图和柱状图为主,信息繁杂的统计图趋于减少。

(5)景观图占有一定比重。景观图更为贴近现实生活,是考查“地理实践力”的良好载体。

5.热点背景统计分析

“热点背景”梳理统计(表7)

分析解读

由上述梳理统计可见,2017年4套自主命题试卷对热点背景的关注或考查具有如下特点。

(1)对待热点材料的态度,除海南卷外,多数不刻意回避,而是正面关注,体现时代特色。“二十四节气”申遗、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精准扶贫政策、“工匠”精神、“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出行”和雄安新区的设立等,都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刻意回避不符合加强“家国情怀”教育的要求,引导学生充分关注才是应有的态度。类似“微信红包”这种生活热点材料的引入,避免了考题给人冷峻刻板的印象,使试卷显得灵活、“接地气”,也能够平复学生的心理,使答题容易入手。

(2)热点背景材料的选取,注意凸显其地理属性,不刻意求热求新。当今社会,热点事件纷扰繁杂,但是高考命题并不过多关注或选取政治热点事件,而是更多关注和选取“二十四节气”、“一带一路”、东北5月份的暴雪和雄安新区设立等与地理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热点背景材料。

(3)热点背景材料的使用,注意寻求与学科知识的契合点,并渗透融合。如“二十四节气”与地球运动、气候现象的关联;“工匠”精神与制造业的关联;“一带一路”与港口、航运、自然带分布等的关联;京津冀一体化“交通先行”与铁路建设和交通网的关联;东北5月暴雪与锋面的关联;沙尘暴预警与3S技术的关联等。命题人正是很好地找到了恰当的契合点,才使得相关试题的命制显得贴切而不生硬。

二、各卷特色・深入剖析

经过深入剖析,我们可以看出,2017年4套自主命题试卷,既有明显的共性特征,也有鲜明的自身特色。

1.北京卷

①考查主干,覆盖面广。时区计算、台风、降水时空分布、土地利用类型、垂直地域分异、交通建设、区域自然特征、区域工农业生产、旅游价值和旅游环保等均属于地理学科的常考点,涉及自然、人文、区域和选修内容,覆盖面较广。②情景选材,紧贴现实。继2015年考查地理大会,2016年考查海昏侯墓之后,今年题目素材的选取,关注了“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农业供给侧改革、“工匠精神”、海上丝绸之路等前沿热点内容,与现实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第40(1)题,要求学生阐述故宫博物院的主要旅游价值,并列举其在开放游览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使整套试题平添一股“京味”。③形式灵活,角度新颖。不一味追求几题成组,选择题单独设题,如第1题、第2题、第8题均为单个题目。成M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设问,与全国卷风格不同,往往多角度“横向”覆盖,而不“纵向”设问,各选项表述简洁。④难易适中,梯度合理。如第1题,所给图文信息充分,难度合理,容易平复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能很快进入正常的答题状态。每道试题的设计,体现信息提取、调动知识、综合分析推理的思维递进,便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真实水平,试题的甄别选拔功能突出。⑤适度综合,体现开放。如第40(1)题,体现了历史和地理学科的综合,列举故宫博物馆对公众开放游览方面应该采取的环保措施,使得试题有了一定的开放性,便于考生从不同角度答题。

2.天津卷

①立足乡土,体现家国情怀。作为专供本地区使用的地方卷,天津卷在命题的选材上立足本地乡土。如盘山景观与“沽”村落、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天津方位认知、华北沙尘天气、京津冀一体化等。通过对区内人文、自然现象的关注与探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试卷的顶层设计上,培育考生爱家、爱乡、爱国的人文情怀。②立足现实,关注重大问题。试题选材设题,立足生活真实场景,立足国家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如天津周边地区的自然景观,身边“沽”村落的变迁,校园内部场景,以及产业(服装业)发展、生态环境(沙尘天气、全球变暖、冻土变迁、水源开发)、一带一路、区域(京津冀)整合等。③立足素养,关注人地协调。与其他3套试卷相比,天津卷立足素养,对人与地的相互影响、人地关系协调的考查更多。如水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全球变暖、海运环境、城市建设、路网作用等。④考查全面,作答要求精准。在考查的广度与精度上,有较大创新。选择题摒弃了一拖三和一拖四的题组,增加了单题和图表使用量(4幅变9幅),扩大了考查内容的覆盖面。综合题加大了表格式作答的量(1处变2处),使答题限定更严格,需要对作答语言更加锤炼,作答要求更加精准。⑤简洁明晰,材料设问精致。文字材料多采用简短的表述形式,打磨精细,阅读量小、无关干扰小。试题设问,指向明确。如综合题合计共10小题,有5处明确要求如何回答(回答几项),有6处点明答题的依据(据哪幅图表或提取什么信息),指向明确,中正平和。

3.海南卷

①关注“三生”,讲究“四度”。偏重对生产、生活和生态问题的考查,使整套试题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态度。②回避热点,突出本位。很少选取热点时事背景材料,主要关注与地理学科关系密切的事件和案列,注重突出学科本位。③区域选取,偏重世界。选材上更多立足世界区域,对中国区域的考查较少。全卷仅选择题第3~5题、第9~11题涉及中国区域,其它题目均着眼考查世界区域地理的内容。④技术成熟,水平较高。承袭全国卷命题之风,味道醇正,命题技术成熟,命题水平较高。整体难度较合理,有较好的区分度。

4.江苏卷

①量大面广,导向教学。单科命制,题量较大,立足基础,考查能力,知识覆盖广,对中学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②特色鲜明,图像丰美。试题的地理性强,学科特色鲜明,选择题均以精炼材料引入,均为一拖二的形式。综合题皆以填空的形式呈现。逢题(组)必图,整套试卷共涉及图形31幅,类型多样,清晰美观。③直面乡土,贴近生活。如第28题江苏省人口的变化与粮食增产关系的区域差异、江苏省农业示范区有机大米的种植等。④关注热点,材料新颖。如微信红包、绿色出行、2017年5月的东北暴雪、2017年5月5日的沙尘暴预警、2017年加拿大建国50周年、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的设立等。

三、命题思考・问题商榷

结合以上统计、比较、分析,以及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谨提几点思考与建议,以期与大家商榷共勉。

1.偏于求稳,革新乏力

通过4套自主命题试卷的纵向分析、横向对比可以看出,今年的4套试卷,虽然很大程度上做到了“求稳”与“求新”的兼顾,但细细品味,尚感不够鲜亮抢眼,革新之处,也乏善可陈。4省市整体经济较发达,各省市考生数量都不很大,师生视野开阔,完全可以在改革创新方面,步子迈得再大一些,从而为高考试题增添更多亮丽的色彩,为高考命题改革闯出一片新天地。

在素材选取和情景创设上,图形给人印象最直观。4套试卷新推出了不少精美的图形,但总体来说,给人的视觉冲击力并不很大,还有很多图形显得陈旧、平淡。如北京卷第6~7题、天津卷第4、5、9题、海南卷第3~5题等。江苏卷的等值线图偏多,让人觉得单调;有些图形的呈现,作用似乎不大,如北京卷第2题等。区域图的形式创新难,统计图、示意图等的形式有必要再丰富多彩,图表种类的多样化程度也还需提高。另外,在考点或案例的选取上,陈旧的考点较多,新鲜的案例材料不足。

在试题的设问上,风格依旧,没有更大的突破。北京卷选择题的选项大多横向设置,综合题惯用“说明”、“概述(阐述)”、“简述”、“归纳”、“列举”或“任选其一说明”等指令用语,使试题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问得较浅,不够深刻,对学生的思辨能力考查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第41(1)题,设问成“1月和7月任选其一”,其实角度一致,能说明1月的自然能说明7月,因此有“伪开放”之嫌。天津卷选择题设问方式和选项的设定,综合题填空(填表)和类似“回答两项”等设问的要求,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和创新。江苏卷综合题设问仍然全部采用“填空式”的设问形式,对学生思维的限制比较明显。在设问角度上,也缺少类似全国课标乙卷第43题“分析‘村民生活在村中’对当地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这种新颖角度的设问方式。

2.素养考查,力度不够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中心,围绕核心概念和关键能力展开。而高考命题的评价目标应定位在核心素养达成状况的测试与考查上,即以“素养”为命题立意。但从对4套试卷的比较分析看,虽有了较好的贯彻与落实,但对这一关键指标与根本导向,体现不明显,考查力度不够。如北京卷对人地关系少有涉及,多对区域特征的认知与成因分析进行考查;天津卷虽对人地关系关注较多,但对运用综合思维深入全面分析问题的考查较少,对解决区域存在问题能力的考查少(措施类零考查);海南卷综合题也基本没考查措施类问题,对地理实践力的关注也较少;江苏卷虽对区域考查较多,但综合题填空式答题的要求和设计,难以考查学生思维深度。

综合题最能承载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因此综合题命制应引领学生在认知区域特征、区域差异与区域联系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特征成因、探究区域发展优势及问题、剖析人地间的相互影响、解决区域存在的问题,理解如何才能使区域发展最终走向人地协调。这种命题思路和命题方式能为素养落实、高中教学提供更为直观的示范和引领,但目前4套试卷在这方面做得都还不够。

3.广度有余,深度不足

广度体现试题的“博”,侧重于知识的横向联系,深度体现试题的“精”,侧重于知识的纵向延伸。对比4套试卷可以看出,除海南卷外都明显体现出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特点。与2016年相比,2017年天津卷单题和图表数量大幅增多,江苏卷的综合题大都一题多图,优点是大幅拓宽了考查广度,但使阅读量加大,导致学生不能充分细致阅读每幅图表,不利于准确提取材料信息,也不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深度。北京卷延续往年的特点,选择题注重横向扫描、多角度设问,扩大了考查面,但缺少对问题的纵向延伸,忽视因果推理的完整性和逻辑性,不利于呈现^域主题案例探究的全过程。

4.精琢不细,白玉微瑕

2017年4套自主命题试卷总体上成熟、稳健,争议较少。但个别题目,在精雕细琢上还欠功夫。

北京卷:①第1题,所给题干文字材料基本无用,徒增学生的阅读量。②第3题,A选项涉及清明节气,第5题题干涉及芒种和小暑节气,考查偏细,缺少信息的铺垫;第3题答案B项,其“开始”向北移动的表述,有失严谨。D项中,“伏旱”如不是特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伏天的旱情,该项也应正确。③第36题,区域图信息杂乱,仅在左上角标出“匈牙利”,图名不准确、欠规范。④第41(1)题,所给图形缺少图名,题干要求用“说出”,应改为“指出”。

天津卷:①试题考查角度稍过集中。如选择题8~11题,均考查大气环境知识,综合题中冬季海运、咖啡区位、河流结冰期等也涉及大气环境知识。②第9题,图示高低压的标示符号,虽符合学界规范,但过于专业,改用高、低更符合中学语境。③第14(3)题,分值设置为3分,答案仅为“穿越山地”4字,与分值不匹配,改为“穿越山地,桥遂多,施工难”似乎更能体现思维上的因果逻辑关系。

海南卷:①应对中国区域地理进行更多的关注和考查,并尽量体现海南地域特色。②对自然地理内容的考查明显少于人文地理。

江苏卷:①第1题,B、C选项中“闽―川”、“桂―黔”与图示中箭头所示不符。第28题,图16中“人口变化”未明确指出是人口哪方面的变化,如改为“人口数量的变化”更严谨。②第27(3)题,“可能看到的山地垂直自然带有 ”,答案只给出“山地针叶林带、灌丛草甸(草甸)带、冰雪带”,还有其它可能性。③第29(4)题,“充分体现的地理科学重要思想是 ”,答案只给出“因地制宜”,其实“因时制宜”、“人地协调”也可以。

四、备考启示・教学建议

1.把握高考大局,明确备考方向

高考的主要功能是选拔人才,因其处于基础教育出口的特殊地位,所以它是整个基础教育的“指挥棒”。高考改革,逼着基础教育教学也必须随之而变,不牢牢把握这一点,平时的教学和复习备考就难免走弯路。

党的十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要求,高考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为此,教育部明确提出高考改革要坚持“一点四面”,构建“一体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顺应改革要求,课程标准也随之做出优化和调整。研透课标要求,知道哪些是“必备知识”,哪些是“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内容是什么等,为复习备考找到着力点显得尤为重要。规定高考命题具体指向和要求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更进一步明确高考考查的具体内容、要求和方式,是复习备考最重要最直接的依据,同样需要研深、研透。历年的高考真题直观呈现了以上要求究竟如何落实和体现,研透这些高考真题也就找到了备考的金钥匙。

以上这些就是当前高考的“大局”,作为备考者,首先应该明确其含义。只有这样,教学和备考才能真正做到有态度、有高度、有力度、有温度,才能最终达到高考的要求,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2.抓住素养要义,搞好内化落实

4套自主命题试卷体现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引领教师今后的教学要从培养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转移到培养学生的素养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考查从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化的要求。在教学上,要抓住素养要义,切实将其本质和核心内化并予以落实。

内化:对于自己日常的所见、所闻,要从素养的视角去认识、剖析;对于相关的题目、案例等,也要从素养的角度去审视、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将素养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落实: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如目前大力倡导的研学旅行和很多学校通过成立地理摄影社团,拍摄景观照片,解读地理事象成因等做法,都能使地理实践力这一素养得到有效落实。即使不具备走出去的条件,借助地理实验和信息技术手段等,引导学生进行仿真模拟和体验感知,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3. 科学实施策略,精准发力突破

精准定教

①深研命题规律,寻求精准突破。如基于对江苏卷考点的统计比较(见第一部分统计分析),可以找出如下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如表8)。

②忌平均用力,抓精准落实。基于前面考点统计分析,教学中应确定核心考点进行重点突破。如自然地理中以“运动”为主的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人文地理中以“^位”为主的工农业区位、交通区位;区域地理中区域的特征分析及区域可持续发展都是考查的核心。

精准选题

①针对性。题目涉及的知识和题型结构、呈现形式要符合本地高考试题特点,避免选取与高考“不对路”的题目。如北京市的备考,要注重一题多点类题目的选取,重视题目要点的覆盖面;天津市和江苏省的备考,要重视图表类试题的选取,综合题的设问不可过深,答案要点要符合填空式、表格式答题的要求。

②现实性。所选题目的情景素材应尽可能贴近现实,体现国家重大政策、社会关注的热点等。如大国工匠、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路带建设、生态环境、均衡发展、核心价值观等,同时还要注意选取和使用与本区域相关的乡土类题目。

4.讲究细节规范,注重答题习惯

目前国家和社会倡导工匠精神。天津卷对作答的限定和表格式答题的特点、江苏卷的填空式试题等,都对规范答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训练提高学生规范作答的能力,成为当前教学、备考的重点。以2017年天津卷第12(3)题为例,问怡宝地区具备哪些种植咖啡的有利区位条件,说明答题规范性(见表9)。

地理试卷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理;试卷;讲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14-02

高三以后,各科目考试倍加频繁,地理也不例外。如何将大量的地理试卷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有效的讲评是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地理分数的关键。本文就地理试卷讲评方式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讲”

对试卷的讲评前不能简单的向学生提供参考答案,或者仅仅讲述解题思路,而是要从试卷的深入分析中,让学生得到全面的知识巩固,提高应试能力。下面作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如何“讲”。

1、适当变化。根据试卷各题目中所包含的知识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加以变化讲解。比如说,有关晨线与昏线判别的试题,教师讲解时可提出:“自转方向若是逆时针或是顺时针,又将如何判别?”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识图题型的解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

2、引申拓宽。将问题在原先的基础上加以深化,换句话说是以学生所学知识为基础,适度拔高。比如说,关于太平洋洋流相关试题,教师在进行讲解之后,可以继续追问:“当太平洋海水向自南向北流动时,我国受什么气团控制?”“我国南部沿海此时吹什么方向的风?为什么?”、“地球此时在公转轨道的位置有何特点?”、“我们所在地此时昼夜长短状况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我国郑和七下西洋返航的季节与季风洋流的关系如何?”等等,以此让学生在彻底掌握一个知识点及其相关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联系生活。地理作为一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目,教师可以依据题目的相关知识点提出贴近生活与解决自然现象的相关问题,比如说,在讲解完低气压与高气压的相关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谚语‘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的道理”。让学生在思考中加深对气压及锋面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提升他们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4、据题比较。在讲解相关题目时,对于相类似的地理事项进行对比分析。比如说,在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相关知识点时,可以对比一下日本沿海几个工业区、美国东北工业区及中国东北工业区的区位分布及优势,主要工业类型等等。再比如说,在讲解等高线相关试题时,可以结合等温线和等压线来一起复习,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行适当总结。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对相近知识的掌握及理解,从而达到触类旁通。

5、据题深化。教师在对试卷进行讲评时,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地理高考命题目标、特点等等,增加一定的知识量,或难度,在原有题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相关知识点,从而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在讲解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近日点时转得快、远日点时转得慢时,可补问“北极极夜的天数多于、少于还是等于南极极夜的天数?”

6、据题补缺。地理概念的模糊不清是不少学生的常见问题。学生对地理相关概念的理解很多建立在记忆之上,而这种记忆并没有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认识不清,考试时往往不能准确回答。一些题目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往往表现出学生所存在的普遍问题,这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夯实基础。所以,老师在讲评之前,可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一下,然后再引导学生理解相关题目。以次补缺,完善教学。如在计算某一地某一节气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时可用公式法,也可补讲图解法,还可补讲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确定所在纬度地区的其他地理特征,计算楼距,计算热水器的安装角度,确定房屋的朝向,判定日影长短及方向等。

二、“评”

通过讲解试卷之后,对试卷进行一次评价非常重要。其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学的信息沟通及教学过程的调整,以促进教与学的统一及完善。教师在试卷讲评中,尽量少讲分数,多引导学生从答卷中认真总结,找出得失原因。

1、评审题能力。在历年高考当中,不少学生出现了因不同程度的审题不仔细而导致的丢分现象。我们在评析席卷时,要强调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他们:(1)答题一定要贴切;(2)答案的知识点一定要讲求系统性与逻辑性,强调条理化。我们发现不少学生高考感觉良好,但是实际得分同估分相差较多。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答案的知识点无条理、废话较多,知识点不够清晰。

2、评读图、分析地图的能力。许多学生只注意掌握课本文字内容,图文转化能力则相对较差,从图像中获取有用信息来回答问题的能力较弱,地理位置不敢确定,地名有时还会弄混淆。在讲评时,应注意培养学生读图方法,以及从地图中获得信息的能力,学会图文转换、图图互换。

3、评解题方法。在高考当中,不少学生不能顺利答完考题。其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及技巧。所以,教师在平时讲评时注重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的提升。如某一道高考题:“一天中,观看到卫星被阳光照射面积最大的时间(北京时间)是:A、一小时前后;B、7小时前后;C、11小时前后;D、13小时前后。”解这道题,可根据天文观测的一般常识答对此题,能观看到卫星只能是晚上,而选项B、C、D均为白天,故选A。

4、评临场经验。每次考试后可组织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挑选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现身说法,讲讲他们的经验教训。评出几份最佳答卷,作为样板让大家学习。

有差错的答卷,应分析其原因,当众批改纠正,让大家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提醒学生临场不乱,认真审题,先易后难。一份质量较高的试卷,其试题易、中、难度比例为2∶6∶2,容易和中等难度题占八成,这八成题目要十拿九稳,两成的难题慢慢攻克,实在攻克不了的就放弃。

5、评心理因素。讲评时,要结合学生考前、考中、考后的心理状态评心理因素,使之处于最佳状态,这将有利于以后的复习和考试。考前要指导学生进行全面认真的学习,让他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和良好的考试心理。对他们答卷中某一优点都要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赵洁云.如何上好地理试卷讲评课[J].教育评价,2008(6)

[2] 徐佳香.地理试卷讲评课教学例谈[J].新课程研究,2010(7)

[3] 李 梅.地理试卷的讲评课探究[J].政史地研究,2011(14)

地理试卷范文第4篇

今年的七年级地理期末试卷题量,难度适中,题型能体现课改的要求,结合实际,图形类型比较高,注重读图识图知识。试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注重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考查,对以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二、试题解题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15个小题,满分30分

出现错误较多的有第3题,地图上的方向判断不准;第5题,点A在那个半球掌握不准;第11题,选项A发达国家全部集中在北半球中的“全部集中”没有看清楚;第15题,学生对由降水和气温图判断气候类型掌握不准,对气候类型的特点掌握不牢,所以丢分较多。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3个小题,满分30分

错误较多的有第16题,(3)讲过原题,但个别学生回答错误,对四季和温度带的理解不够。

第17题,东、西半球判断错误,亚洲和欧洲分界、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不会写。

三、对今后教学建议

在今后的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和加强基本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多读多练,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对基本的概念、原理、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等知识的教学要加大力度。在教学中,要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突出读图教学的地位,加大了读图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读图训练,重视探究活动,加强动手能力,强化平时训练。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二)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紧扣教材,以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注重地理事物、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知识覆盖面较广,对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础题、中等难度题比重合理,但难题难度略大。不足有:①没有体现出课标要求中“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的要求;②试题的生活化气息不够浓厚,没有充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二、成绩情况:

********

三、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较高。失分率比较高的题是第10小题。

第10小题:学生对根据经度的理解存在困难,不能判断出东边时刻比西边早。

(二)读图分析题:

第17小题:少部分学生审题不清,将东半球看成西半球而选择B

第18小题:学生在区别山脊与山谷时,只会死记硬背等高线向高处凸出时为山谷,向低处凸出时为山脊,学生在判断时,最容易将其搞混淆。

海拔计算“山顶”的气温,学生由于粗心或者对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理解不透,造成失分。

第20题:此题为试卷中难度最大的一道题,按课标要求“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该题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学生不能分析判断图中A、B、C、D四种图所代表的气候类型,另外将“气候分布图”与“气温降水图”组合运用,也加深了难度。如果在图中标出气候类型的名称,那么难度就会降低。

第21题:难度适当,得分率较高。

四、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意义

1、引导教师以课标为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以课标为准,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避免“教”教材、“教”活动,对教材中出现的图片、活动都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背诵”,“多一些有效学习,少一些无效训练”,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脑。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重要渠道,无图不成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读图活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七年级地理试卷分析(三)

一试卷分析

二成绩分析

三学情分析

主要原因:

1复习不充分,学生平时作业完成质量不是很高,作业完成了,不是真理解,或不是独立完成。

2学生对地理学科重视不够,极少有学生找到我问地理问题的。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记忆、读图、记笔记

四采取的措施

1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提高,熟悉把握教材,以便更好的处理教材

2加强学生管理,从严要求,向40分钟课堂要效率,充分利用课堂辅导

3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创建和谐师生关系

4帮助学生重树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建立良好学习氛围

地理试卷范文第5篇

分析今年安徽省文综地理试题,基本延续了以往的思路,难度适中,而且符合我省高考“考试说明”和考纲的规定,没有超纲、偏怪试题,尤其重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凸显图表的考查功能。其具体特点如下。

1.传承与稳定。2010年我省所考地理试题在文综卷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知识点的考查,与往年无明显差异,体现了新课改下高考命题日臻成熟的发展态势。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要求的平衡,试题图表清晰、设问指向明确,不产生歧义,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征。试卷构成合理,自然地理知识约占60%,人文地理知识约占40%,人文地理部分的比重较以往有所提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重仍较大,和2009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卷构成非常接近。试题覆盖面较广,符合我省中学教学实际,有利于指导中学地理的课堂教学。

2.创新与发展。主要体现在试题通过多种形式的地图如气温曲线图、水系图、日影图等和文字材料来考查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学科能力,形成无图不成题的考查模式。

3.体现安徽的特色。以安徽省1962--2007年的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以及安徽省人口迁移及接受产业转移的图利义字材料来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地方特色。

4.重视基础,兼顾能力培养。许多选择题经过分析最终都可以回归课本,找到答案。例如选择题第25题“渭河平原地壳的成因”答案可追溯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中关于断层的那段内容“断层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和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断层中相对下降即断裂陷落,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5.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突出了学科价值。突出考查的是读图能力和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理现象的分布描述以及其发生原因的分析。

二、试卷结构

2010年高考文综安徽卷的地理试卷继续沿袭2009年的试卷题型组成,分为客观试题和主观试题两部分。而且试题排列顺序和题目数量没有变化。

选择题40分,形式比较灵活,偏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占的比重较少(第26、28和30题涉及到人文地理的内容)。而其他基本上都属于自然地理的内容。非选择题60分,分布在第33、34题二大题,内容上是自然和人文地理相结合,其中以人文地理为主。

三、典型试题分析

第27~28题的解题关键是对区域图进行定位,据图可知该国为澳大利亚,从该国运铁矿石到我国,7月份我国东部吹的是夏季风,风向是偏南风,而此时我国东海和南海近海表层洋流由于风向的影响向北流,所以向上海方向去的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是顺风顺水的。而图示区域铁矿石的开采主要发生在热带沙漠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所以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沙漠化。

第29~30题的解题关键是弄清楚图示此时的地方时及25小时后太阳位置变化状况。根据图示,此时甲楼阴影正好遮住乙楼三层的中部,可以判断出此时是该地地方时12时;隔25小时后,地方时也就是11月23日13时,此时太阳的位置在天空南方偏西方向,所以甲楼阴影向东移动,可以排除A选项;而后三个选项阴影都是变长,题目上时间只间隔25小时,说明太阳高度若变小的话,幅度不可能很大,所以第29题选择B选项。第30题,此后一个月内即11月23日到12月23日之间出现的地理现象合理的只能是D选项了。

第31~32题有一定的难度同时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尤其是材料上提到石英砂,考生很容易联想到石英砂是变质岩的知识点,就把此题误选成B选项了。实际上这组题可先做第32题,只要考生注意到粉尘就可以联想到大气环流,那么第32题的答案就可以确定了;再回头做第31题相对就容易一些:根据石英的分布范围,初步判断出石英从西面过来,再根据第31题的选项就可以确定第3l题的答案了。

第33题第(1)小题的解答完全可以回归到教材上,所以难度较小。根据一般工业布局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更高利润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到安徽省的条件,说明安徽省与广东省相比具备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而优势可从原材料、劳动力、土地和能源等方面来分析。第(2)小题,先根据图示可以看出安徽省人口以迁出为主,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可以从收入、就业机会、教育医疗等方面来分析。

第34题总体难度不大,第(1)小题只要仔细观察图示就可以正确地描述出陆地的变化特点,而黄河三角洲的泥沙主要来自于黄土高原,对于这一点大多数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就可以答出。第(2)小题难度也不大,要求回答黄土高原的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水土流失及其发生的机理是什么?首先,审题要仔细、准确,题目审对了,得分就不难。第(3)小题要求分析黄河下游地区或黄土高原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此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主要从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结构、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来回答,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全面性,方可得高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还是重在考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就要求考生考试时头脑要清晰,答题要细心。平时要把基础知识打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分析题目、答题的方法。

四、今后启示

1.加强获取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地理是一门文理兼备的学科,单纯的死记硬背不能奏效,必须要理解。例如洋流,可从“形成――分布――影响”这个逻辑过程来理解,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各个知识点之间要注意联系,可横向和纵向比较。一股要注意“地理位置――环境影响――经济影响――整治开发: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这也是试题设计的一般思路。

2.加强识图训练,培养空间概念。地图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地理信息获取的重要渠道,甚至可以说,地理学习的好坏,关键在于地图掌握的程度。历年高考都重视对区域位置的考查,不仅仅是相对位置、海陆位置,还包括经纬度位置,而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所以在复习中要加强地图的阅读、记忆、理解。

3.加强学科素养培养,概念掌握要准确。术语表达直接、准确、简洁,是判断得分点的主要依据,因此在平时要注意教材、老师对某一问题是怎样表述的,做到答题语言规范、一针见血、言简意赅。一些易混淆的概念,例如“天气和气候”、“地形和地势”、“水利和水力”、“城市地域形态和地域结构”、“土地和土壤”等,一定要区分开,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地理试卷范文第6篇

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高三地理试卷评析课?进入高三阶段,我做了一些尝试和实践,学生收获比较大,教学效果也比较好。下面是我对高三地理试卷评析课的一些想法和实施过程。

一、充分的课前准备

1.认真析卷:作为教师,要认真科学地分析试卷内容和结构。一方面要分析试卷的内容、结构和答案;另一方面要分析学生失分的原因。通过分析,找出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及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终确定哪些内容应该详讲,哪些应该略讲。有典型错误或优点的学生名字应作记录,以利于课堂上双向或多向交流。

2.作好统计:包括考点分布的统计,如考查的内容、能力要求和分值等;考试结果的统计,如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得分率、错误率统计等。统计能为试卷的评讲和分析提供重要依据。

二、恰当的讲评方式

我总结的高质量讲评试卷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再将试卷做一遍,然后让学生讲,教师再点拨题眼和易错点。让学生多分析综合题的标准答案和教师的阅卷评分标准。分析这两个“标准”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和解题的能力,悟出答题技巧和规范。让学生知道,一道问答题,回答几点才算满分,每一点给多少分;同样一个答案可以有哪几种说法,即有哪些意思相同的答案。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评讲方式:自查自纠—小组合作—问题呈现、全班共析—教师讲评—师生反思—平行纠错(提升训练)。

试卷评讲如果是每题必讲,容易主次不分,重难点不突出。故讲评时可以尝试有选择地讲解,视情况有所侧重,这样会使学生产生新奇心、好奇感,上课也更加专心,更加节省时间。

三、高效的课堂讲评

试卷讲评最忌讳的便是题目的重复性讲评。这样不仅浪费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降低课堂教学效率,消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一类型的题目,其应用的基础知识可能是完全相同的,教师在讲评试卷的时候不必对每一题目都讲解,只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题目或内容适当加以延展就可以了。

1.讲知识联系通过在讲解试卷时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与横向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加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讲答题规范:注重审题、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一些大型的重要考试试题质量较高,可侧重培养学生的审题、答题方法和技巧分析。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能体现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只有审出这一点,才能明确答题的方向。因此要提醒学生审题时结合文字及图表材料,找出显性和隐性条件,排除干扰信息,从而把握试题的中心含义,联系课本,确定解题方向。

3.注重加强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综合能力即指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学生要将平时储备的知识及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知识与情景的转移。因此平时讲解试卷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

四、评析的方法要稳中有变

常见的讲评方法是教师按试题顺序逐题讲解分析,有所拓展,少量试题需要学生回答。这种分析方法只是根据教师主观的判断和分析来进行,可能会使致错因子分析有误,从而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丧失。

“做对的同学答案总是相似的,做错的同学各有各的原因。”尤其是选择题,同样选错的同学,其原因可能各不相同,此时教师宜选出几位同学来让他们讲讲原因,这会启发其他同学,使之少走弯路。有些类似的题目讲过两三遍了,还有不少同学出错,此时教师须请几位同学分析他们做题的思路,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教师边听边分析,找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然后,以讨论方式对试题拓展,尽可能做到“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扩展思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小题目大书本,做一题会一法、通一类的试卷分析教学目的。如近两年的高考热点题,资源调配和中部崛起,在平常试卷中多次出现,但是角度有些不同也不全,教师可在试卷评析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各个角度对其进行剖析。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应使学生注意解题效率,注意时间分配,本着先易后难的做题原则等。总之,教师需要不断总结与反思,常教常新,才能不断提高试卷评析课的效率,从而增强高三复习课的效果,为学生在高考中取得较理想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理试卷范文第7篇

关键词:纵向阅题;心理诱导;归因教育

根据教学反馈原理,教学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得以有效控制。我们常常通过信息反馈手段之一的考试来获得学生信息,并认真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去发现日常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设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进行教学调整。这其中“备好”“上好”试卷评讲课便是实现有效调控的重要环节。就此,笔者想谈一下自己的感触和见解。

试卷评讲课是各科教学中一种重要的课型,其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分析得失,巩固提高。但笔者发现在自己身边还普遍存有一些试卷评讲课的方法误区,如:机械地采用逐题对答案,改正错误,单一的就题论题,简单的面面俱到等等。单一的就题论题,学生的收获只会解一道题,不能旁通一类题,未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及教师的主导作用。我想,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目的,站在教师层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从而克服试卷评讲的误区弊端。

一、全面获取准确信息,进行分析统计,备好课

1.纵向阅题捉信息

如平时单元小考,我们为迅速摸清并统计典型错误及知识点的正确率,阅卷时通常取纵向阅读法,即阅读完全班甚至几个班的同一道题后再阅另一道题,并且逐题统计答题情况,供评讲阐述。对于学校组织的阶段大考,如期中、期末、高考模拟等,我们科借助学校的相关教学软件进行逐题逐人的得分失分统计,并结合绘制出的图表进行更为全面和翔实的综合对比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讲课开始时真实地向学生介绍并展现这次测试的翔实情况,试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甚至具体到某个学生的问题和不足。

2.分析信息备好课

(1)分析信息要重点放在对共性问题的分析研究上,比如在地理方面的分析其发生概念混淆及错解的原因,剖析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劣势等。

(2)确定讲评重点、讲评手段(如采用传统课堂讲解、多媒体技术教学、幻灯片投影、演示等等)和方法(如一题多变、归类剖析、质疑求异及驳谬等等)。

(3)绘制整体分数分布图,并计算出班级逐题得分率、班级平均分以及各分数段的人数、及格率和优秀率。

二、采用心理诱导,矫正深化相结合,上好课

1.重视心理因素作用,循循善诱

学生若无较为饱满的情绪和较为舒畅的心情上课,任凭教师再评讲得天花乱坠,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笔者特别注意心理诱导,从而让学生甩掉思想和情绪包袱,轻装上阵。

(1)准确反馈班或校际成绩情况,引导学生学会纵横两向的自我评价,使之明确一段时期内自己学习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上升或下降,起伏不稳定或保持平稳)及在群体中相对位置。

(2)充分肯定班级整体答题的优势和成功之处,点名表扬成绩有提高的学生,并推崇其答卷中的优点和独到之处。

(3)揭示整体答题之不足与目标间的差距,以激起合理程度的忧虑感和压力氛围

(4)学困生在困难、挫折面前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教师不可歧视他们,应以鼓励为主。可从答卷中寻找他们的闪光点肯定他们的进步。

总之,应努力使各类学生构建起和谐、平等和自如的学习氛围,使之都能无压抑感,能够自觉地学习并有最佳的收获。

2.矫正与深化相结合,突出针对性和启发性

(1)评价答卷中的正误倾向问题坚持矫正和深化并举: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矫正教学,对已达标的学生进行深化教学,有效发挥评讲课矫枉过正、点睛引路的功能。

(2)突出难点,把普遍存在的问题讲深讲透,错误率较高的问题逐题评讲清楚。

(3)要有针对性地“趁热打铁”,布置适当难易搭配的相关作业题,特别是一些易错上当题,让学生课后再试锋芒。

当然,试卷评讲课在规避误区、抓好基本环节的基础上,讲求一些策略也很重要。如,试卷讲评要及时准确,分析问题要清晰到位;注重并感知学生心理,站在不同学生的角度重点分析其错误思路和方法的规律;教师在讲评时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规范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总之,试卷讲评前,教师应把试题逐一分析,并对试题进行恰当地分类,即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有所选择,遵循典型性原则。一是选择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方法有直接关系的题;二是选择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三是选择出错较多的题等来进行讲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的舞台,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给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机会,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机会,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

参考文献:

地理试卷范文第8篇

关键词:地理复习课;试卷讲评课;构建知识网络

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在不断的进行。地理学科从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现已经转变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地理复习课教学模式也应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的发展。我们地理教研组通过多次讨论逐步形成共识:即复习课首先要精心备课,尤其是加强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讲练结合,注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下面我就从如何上好高中地理复习课的角度,结合大家的观点,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地理复习课应注重构建学生的地理知识网络

地理复习课课时一般都比较少,不可能像上新课那样重现全部的知识点,教师应注意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网络,教给学生必要的复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温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把已学过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二、地理复习课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的难点几乎都集中在高一地理的前两个章节,即地球的运动和大气的运动部分。这一部分如果老师在书上划出主要知识点让学生自己背书,或许分数也不低,甚至会比较高,但学生今后学习地理学科的困难将会增大。所以地理复习课应注意突破教学难点,抓住重点,利用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地理复习课应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制定出适合我校学生的复习方法。

因为地理学科在初中的会考近年来一直是开卷考试,上了高中学生依然不够重视。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学生,考试肯定不会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对于目前的高考模式而言,选修地理的只是学生中为数极少的一部分,我们要充分利用复习课,在保护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适当补充一些能力要求较高的题目,与高考接轨,吊起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今后地理学科的发展打好基础。

四、复习课要经常性的不间断的进行

复习课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期中、期末前才有复习课,而要注意把经常性复习、阶段性复习和总结性复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各种类型的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

对于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效益,我们在讨论中提到,要把试卷讲评课前移,即复习课一定要在仔细分析试卷、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及学生答卷的前提下进行。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步骤的操作:

1.任课老师拿到试卷后,首先自己在做题目的过程中,估计出所教班级学生每题的正确率;

2.结合命题老师给出的答案进行讨论;分析出命题老师的命题思路;

3.进行试批改,把学生的不同答案进行收集、分析;

4.在批改过程中,每位老师将学生的不同的错误答案进行收集,在阅卷后进行交流。分析出共同点,为试卷讲评打好基础。

5.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老师进行换位思考,即找出学生可能的思维误区。

以上工作主要在阅卷过程中完成。

试卷拆封后,老师要认真分析所教班级的试卷。在几年前和孙主任同轨教学时学到了一个很实用的方法,现在大家都在用,即将学生答卷上每个答案用表格进行统计,得出每题的正确率,然后和原先的估计值对比,通过分析,找出自己讲课、复习可能存在的问题,在试卷讲评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训练。

在实际讲评操作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在本次高一试卷讲评中,有一位同学在一个选择题的思维上进入误区,这道题的意思是:人造卫星在太空可以及时、迅速的收集地球上的各种信息,原因是利用了什么。在所给答案中,最贴近的答案是利用了高位置的空间资源。但学生认为另一个答案太阳能资源也可以说是正确的,因为没有太阳能卫星什么也干不了。当然这不是命题老师的思路,也不是本题的命题要点。我当时举了一个例子:先有父亲还是先有儿子,问第一个学生时不敢回答,问第二个学生时,答案当然是先有父亲,而我追问了一句,没有儿子,他怎么会成为父亲,谁又会承认他是父亲,但能不能说先有儿子后有父亲。而回到这一题讨论时学生也就没再争论。

五、试卷评价要遵循两条原则

(一)情感激励原则。

1.欣赏性。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讲评课开始时对成绩好、进步快的学生提出表扬,鼓励其再接再厉,再创佳绩。讲评过程中,对学生的答卷优点应大加推崇。如卷面整洁、解题规范;思路清晰、思维敏捷;解法有独到之处、有创造性等。要善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发其内在的更大潜能。讲题时可将试卷中出现的好的解题思路、方法用投影表示于课堂,也可由学生上台讲解。讲评后可将特别优秀的答卷加上点评张贴在“学习园地”,供全班同学效仿、借鉴。2.鼓励性。对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要能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因,鼓励其克服困难,奋起直追。要善于挖掘他们答卷中的闪光点,肯定其进步。要让他们也能在赞扬声中获得满足和愉悦。对他们的错误解法要指出其合理成分并和他们一起研究怎样做就可以修正为正确答案,增强其信心,激发其兴趣,消除其压抑感,增添其成功感。总之,讲评课要以赞扬、肯定为主基调,切忌出现“这道题我都讲过好几遍了,你们怎么还不会?”等无能的语言,切忌挖苦、训斥、侮辱学生人格,应让学生达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境界。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参与”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要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教学效果要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操作和实践才是最有效的。调查结果发现“对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最希望的形式是教师把问题摆出来,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或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而获得解决好。因为这样做印象会更深刻,不易忘记。”因此,讲评课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教师一言堂,教师的作用在于组织、引导、点拨。要设计带有启发性、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板演,或设计为理解题意的小实验让学生操作,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大胆假设猜测、凝练观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格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讲评课的主人。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地理试卷范文第9篇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读台湾省地形图,完成1~2题。

1. 台湾岛上的河流具有短小流急、水力丰富的特点,与这一特点无关的是( )

A. 岛屿面积狭小 B. 地形以山地为主

C. 降水丰富 D. 森林覆盖率高

2. 有关台湾经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目前主要以农业和农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出口蔗糖、菠萝、稻米、樟脑等

B.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吸收外资,重点发展出口加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模式

C. 出口商品中以初级产品为主

D. 台湾属于海岛,发展重化工不会对台湾的环境造成很大污染

读图,完成3~5题。

3. 该区域地貌特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风力侵蚀 B. 风力沉积

C. 流水侵蚀 D. 流水沉积

4. 图示堤坝的主要作用是( )

A. 拦沙蓄水 B. 发电灌溉

C. 防洪抗旱 D. 调节气候

5. 在区域整治的过程中,下列各地形部位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

A. 甲――平整土地,建立基本农田

B. 乙――封坡育林育草,含蓄径流

C. 丙――修建梯田,发展林果基地

D. 丁――疏浚河道,排沙泄洪

读图,完成6~9题。

6. 图中山脉M为( )

A. 雪峰山 B. 武夷山 C. 巫山 D. 贺兰山

7. 图中P、Q为我国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它们分别是( )

A. 葛洲坝、三峡 B. 小浪底、三门峡

C. 龙羊峡、李家峡 D. 三峡、葛洲坝

8. 图中P、Q处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原因是( )

①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②地处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 ③地处我国季风区,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④地处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河流径流量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9. 在图中P处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首位目标是( )

A. 灌溉 B. 发电 C. 航运 D. 防洪

10. 我国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城市都设有大气监测站。北京更是由分布在城区的各监测点组成一个监测网,监测大气情况,且每天都公布空气质量。下面所列各项,在空气质量日报中完全正确的是( )

①可吸入颗粒物 ②总悬浮颗粒物 ③氮氧化物 ④二氧化碳 ⑤二氧化硫 ⑥二氧化氮 ⑦一氧化碳 ⑧一氧化氮 ⑨氮气 ⑩臭氧

A. ①③⑤⑦⑨ B. ②③⑤⑥⑦

C. ②⑤⑥⑦⑩ D. ①⑤⑥⑦⑩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区一个水电站,大坝下游某测站在筑坝前后测得的该河流两条全年 流量曲线,读图回答:

(1)图中ABC分别是这条河流水源补给形式,请判断A是 补给,B是 补给,C是 补给, 根据是:A ;B ;C ;

(2)请判断图中①②两条曲线,哪一条是在修筑大坝后测到的 ,原因是 。

(3)这条河流位于我国的 地区。

12. (1)人类社会是在与环境 、 、 中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人类必须走 的道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内陆山区,发病率较高的“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就是当地水、土中缺 造成的。某些干旱地区常见到的氟骨症(骨关节僵硬),是当地环境中 的含量过多引起的。我国北方常见的克山病是缺少 造成的。

国土是指一个国家管辖下的 、 和 。

(2)当前,世界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原因是( )

A. 厄尔尼诺现象

B. 拉尼娜现象

C. 酸雨现象

D. 人类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国土资源是指( )

A. 国家的土地资源

B. 国家的自然资源

C. 国家的全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

D. 一个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

(4)下列现象中哪些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 )

A. 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灾

B. 上海市地面下沉

C. 我国北方地区的春旱

D. 厄尔尼诺现象

(5)下列项目中,能促进环境良性循环的是( )

A. 三北防护林

B. 引滦入津

C. 内蒙古高原上退耕还牧

D. 东北林区在发展木材加工业

13. 读上海市略图,分析回答:

(1)填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理名称:A ,B ,C ,D ,E ,F ,G 。

(2)右上图是上海钢铁工业基地布局示范图,读图分析回答:

①图中A、B两钢铁厂建于50年代,试分析它们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②宝钢的工业布局属什么类型?根据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素,评述宝钢布局的合理性。

(3)上海周围既无铁矿又无煤矿,上海钢铁工业基地铁矿来自 ,煤矿来自 。

地理试卷范文第10篇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 就相同海拔高度来说,该山地南北两坡年降水量( )

A. 大体相等 B. 北坡较多

C. 南坡较多 D. 难以判断

2. 该山地所属山脉可能是( )

A. 南岭 B. 秦岭

C. 阴山山脉 D. 天山山脉

3. 该山地年降水量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减少的高度出现在( )

A. 南坡3500m B. 南坡2000m

C. 北坡3500m D. 北坡2000m

读下图,完成4~5题。

4. 图示地区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B. 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C. 全年降水少,冬夏温差大

D.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5. 对图中河流水文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

A. 无结冰期 B. 流量季节变化大

C. 含沙量小 D. 夏季汛期长

下图为山东丘陵某区域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 优质苹果树多种植在山腰而少在山谷,原因是山腰果树开花早。下图中能正确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

A B

C D

7. 关于M、N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M地由于地形阻挡,不受夏季风影响

B. M地位于来自海洋的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于N地

C. N地位于夏季风迎风坡,全年降水以地形雨为主

D. M、N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不同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是影响我国大陆的重要天气系统。我国东部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副高脊线以北5~8个纬度处,并随副高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是某同学绘制的副高对我国天气影响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北方的冷空气][暖湿气流][副热带高压][台风移动受副高影响]

8. 该同学绘制的示意图中有两处明显错误,下列有关错误点及理由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北方的冷空气”――这个季节不存在

②“温暖湿润的气流”――气流方向错误

③“我国主要锋面雨带”――锋面雨带应在副高北侧

④“副高控制下高温晴热”――副高控制下多阴雨天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9. 图中副高所处的位置,一般出现的月份是( )

A. 5月 B. 6月 C. 7月 D. 8月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资料,回答第10题。

[地区\&经纬度\&海拔(m)\&1月均温(℃)\&7月均温(℃)\&甲\&102°E,25°N\&1891\&7.7\&19.8\&乙\&113°E,28°N\&68\&4\&32\&]

10. 甲、乙两地所在的地形区分别是( )

A. 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 横断山区、江南丘陵

C. 横断山区、四川盆地

D. 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11. 读材料和图,回答以下问题。

色林错(藏语称湖为错)流域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内流区。监测表明,色林错湖面面积从1975年的1621.77km2增长到2008年的2171.46km2,已超过纳木错面积,成为第一大咸水湖。

色林错流域示意

1979~2006年色林错流域的气候变化

(1)说出色林错流域所在区域的地形特点,简要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出1979~2006年色林错流域的气候变化趋势。

(3)说出色林错流域的水循环类型,结合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色林错成为咸水湖的原因。

(4)说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色林错湖面变化的特点,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1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1年9月16日以来,汉江流域迎来第三次强降雨(锋面雨),汉江中下游水位持续上涨,形成新一轮大洪水。

材料二 我国部分地区该次强降雨降水量图

(1)该锋面系统最有可能是 (类型),锋面位于降雨区 侧。

(2)请描述受此次强降水的影响,汉江的水文特征会出现的变化。

(3)试分析汉江流域此次洪水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填表比较甲、乙两地区的区域特征。

[\&气候类型\&土地利

用类型\&主要粮

食作物\&存在的生

态环境问题\&甲地区\&\&旱地\& \&土地盐碱化等\&乙地区\&亚热带季

风气候\& \&水稻\& \&]

13. 读材料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地等高线(单位:m)图。

材料二 该地七月等温线(单位:℃)分布图。

(1)材料一图中甲地形是 (地形区),该地区典型的植被类型是 。

(2)材料二图中①与③之间等温线的分布特点是 ,其原因是 。

(3)结合材料一,从地形地势对气温的影响角度简要分析材料二图中②地气温最高的原因。

上一篇:文化地理学范文 下一篇:地理课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