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教育伦理范文

时间:2023-07-21 16:21:15

成人教育伦理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艺术;成人教学艺术,界定;本质

如果说成人教学是成人教育实践前进的“引擎”,那么成人教学艺术则是其间不可或缺的“剂”。由于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和教学过程的多向性等因素的影响,成人教学更应讲究教学的艺术。深入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艺术对提高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成人教学艺术及成人教学艺术的本质,人们曾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对其阐述以及理论界定。有的强调知识,认为成人教育艺术就是教师丰富的知识素养;有的强调方法,认为成人教学艺术就是教学方法的熟练运用;有的强调感情,认为成人教学艺术就是教师的灵感和热情;有的强调机智,认为教师机敏灵活地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就是成人教学艺术;还有的强调风格,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就是成人教学艺术。总结这些探讨的方法和手段,李如密教授认为可分为技巧说、创造说、审美说、素养(才华)说、特征说、交流说和整体说等形式。虽然人们试图从不同的方面阐明构成成人教学艺术的因素或成人教育教学艺术的实践表现,但仍欠完美。

笔者认为,界定成人教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应充分掌握和认识成人教学的规律以及成人身心及学习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参照研究教学艺术本质等教育问题的科学方法和逻辑思维模式。

成人的学习有哪些特点呢?

不同于少年儿童,成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成熟程度及他们的社会角色,使得成人有符合自己特殊要求的学习目的和不同的学习条件等,从而决定了成人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成人的学习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成人在社会实践中,常常遇到一些自感有些难度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就需要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从切身感受中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成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当实际知识积累达到一定水平,就产生了将这些经验提高到理论上加以总结的要求,于是就产生了系统学习的愿望。总之,随着成人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对学习的要求也随之不断增长。知识愈是丰富,愈感到自己的不足,学习欲望愈强,这种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形成较稳定的学习动力的重要条件。

二是成人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较强。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发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不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在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抽象、概括能力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容易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联系实际思考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些特点使得成人对知识有着较强的接受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成人意义识记能力的提高以弥补因年龄大而机械记忆能力减弱的不足。

三是成人学习的应用性强。成人的学习趋向于立即的应用,其从事学习活动是为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和增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学生不需要像普通毕业生那样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这使得成人在学习中能够有意识地缩小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距离,能尽快地建立起所学知识同自己生产、工作之间的联系,把这些新的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实际中去,促进实际能力的提高,并且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而当成人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发挥了效益,成人的学习目的和动机就产生了积极的反馈作用。

四是成人学员的自制力较强。由于成人生理、心理的成熟,使得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增强。成人善于排除干扰、聚精会神的特征明显强于少年儿童。另外,成人的个性已比较稳定,个性结构中的意志特征使得成人有着较强的自制力,所以在学习中能表现出意志坚强,勇于克服困难,有一种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自觉性,他们能合理地安排时间,妥善处理工作矛盾,甚至不惜废寝忘食。

五是成人学员具有多重的社会角色。成人学员在学校里是学生,在单位是生产或工作人员,在家庭是长者或主要成员,在社会又是社会活动的指导者与参与者,身份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如学习时间不足、干扰太多、角色变换产生的心理不适、因负担过重而对理解与尊重的强烈渴望等。

长掰以来,有关教学的属性方面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艺术性和科学性上。围绕着教学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占主导还是艺术性占主导的争论,持续不断。笔者认为仅仅在科学性和艺术性之间进行教学艺术属性方面的探讨是片面的、狭隘的。根据教学活动自身的特点,参照马克思对人类掌握世界方式以及探索客观世界内容的划分,应将对教学活动的研究与把握分为科学的、艺术的、伦理的基本方式。因而就有了教学的科学性、教学的艺术性和教学的伦理性三种基本方式。教学的科学性体现为依据对教学过程本质规律的揭示以及相应的一套相对稳定的规则、程序,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科学的运筹,以便准确、客观、迅捷、有效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可以看作教学之“真”;教学伦理性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遵循教学的伦理规范,建立信任、友好、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深入挖掘、转化课程中的伦理价值,组织、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完善,可以看作教学之“善”;而教学的艺术性则体现为“按照美的规律”对教学行为进行个性化塑造,它以教学风格的形成、完善为旨归,体现的是教学之“美”。其中,教学科学性是教学伦理性和教学艺术性的规范;教学艺术性是以教学科学性和教学伦理性为基础,并赋予教学以美的光辉魅力的基本保证。所以,对教学艺术的理解只有将其置于与教学科学、教学伦理的关系中才能得到深刻、全面的把握。

分析教学艺术内涵和本质探讨的逻辑思维方法和论证依据,对探究同属于终身教育大系中的传统学校教育和成人教育教学艺术的本质具有普适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教学艺术与成人教学艺术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而成人教育教学艺术与传统的学校教育教学艺术是平行的、密切相关又各具特色的两种艺术形态。在研究成人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关问题时,一方面,要重视成人教育和普通学校教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要人为地割裂;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成人教育有社会化发展的趋势,也有个人发展的特点,其要点是终身教育的思想以及如何协调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成人教育开展的是独具特色的、按照自身规律和模式进行的终身教育,而不是传统学校的教育价值、目标、方法、教材和组织形式的简单的推广和延伸,因而也应当以一个新的角度来考察、论证。因此,在对成人教育教学的本质的界定时,要全面、系统地把握以下几组关系,即教学的艺术性和其他属性的关系、教学艺术和一般艺术的关系、成人教育教学艺术和教学艺术的关系,以及成人教育教学艺术与普通的学校教育教学艺术之间的关系等。

成人教育教学艺术本质应涵盖以下含义:

首先,成人教育教学艺术必须充分结合成人学员的身心特点、把握成人学员学习和认知状况、遵循成人教育的教学法则,这是成人教育教学艺术赖以存在和进行的前提条件。

其次,成人教育教学艺术是多边参与创造的一种过程性、实践性的特殊的艺术形态,带有功利性的审美功能。它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包括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与测试以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后,成人教育教学艺术应是在认真遵循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的基础上,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按照美的准则创造性地构建的。这是基于对教学科学性、伦理性和艺术性的关系的把握,同时也体现了成人教学艺术最本质的特征,即个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结合。

综合以上分析,对成人教育教学艺术本质可作如下定义:成人教育教学艺术是成人教学主体在实施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中,遵循成人学员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以科学的教学法则和真挚的教学情感为基石,在美的框架中创造性地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教育境态。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践;教育实践;实践教育;认识论;本体论;成人教育学

成人教育具有显著的实践特性。“成人教育实践”必须也同时是“成人实践的教育”――体现成人生活实践、为了生活实践的教育。这种实践是生存、生活、生命意义上的实践,而非仅是认识的实践或为了认识的实践,亦非祛除了生命意义与精神完满的纯粹的技术实践或功利性实践。易言之,成人教育学视域中的“实践”具有双重意旨:认识论意义的实践与本体论意义的实践。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是其根本。任何将实践窄化为技术性、功利性的单一的认识论理解,都难以触摸到成人教育实践特性的要旨,从而使成人教育继续纠缠于职业培训、技能速成的纷扰中而难以寻觅到教育的真正意蕴。只有在双重意义上理解其实践特性,才能使成人教育学中的实践规定与成人教育活动的实践特性得以合理地说明。

一、认识论意义与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成人教育学“实践”概念的双重意旨

众所周知,当下,尽管有各种喧闹的教育谋划、策略及其努力,中国的教育仍在功利化的道路上蹒跚行进,成人教育也未幸免。反映在对成人教育的实践性这一根本特性的理解上,就是注重职业性、专业性、技术性与功利性,忘却了其成“人”、塑造人的精神与意义的根本使命;自然地,成人教育就从根本上疏离了其母体――“教育”的本真意义,蜕变为一种仅具工具理性的功利主义教育。

成人教育日益专业化了,其目标诉求日益片面化了,技术日益意识形态化了,自身实践日益功利化了。成人教育之所以沦为功利的侍女和单一专业化发展的工具,在其背后,其实显现了一种以认识论遮蔽本体论、以职业发展取替精神价值的思维惯性。必须突破这一积习的思维逻辑,从辩证、全面的高度重新理解实践的本指、薏指、能指,以实现对其的整全把握与返本开新。

与其他类型或性质的教育相比,成人教育不是囿于概念的建构、推理的运演和假设的论证而进行的,而是通过教育这种特殊的精神实践活动并以培养学习者的实践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旨趣的。成人教育的实践特性是其最根本的特性。它最终追求的不是认识或理论,而是实践;一切成人教育理论也都是实践的理论。一句话,成人教育必须是实践的教育。可是,成人教育学语境中的实践是何种性质的实践呢?是认识的实践还是生活或生命的实践?抑或认识的实践与生活的实践的统一?这需要对实践概念作出基本的辨析,以探求其本真涵义究竟何在。

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是对实践这一范畴作出系统思考的第一位哲学家。在其著名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他提出了知识、技术和实践智慧三个不同的概念。知识,即推论性的普适性的或具有确定性的理论知识;技术,即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或生产中的实用性技艺,借助于它能获得活动以外的产品;实践智慧,即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知识或道德德性。三者相比,实践智慧是一种最高级、最完备的品性与活动,“是一种德性而不是一种技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极其明显,在亚氏那里,与实践相比,知识、技术只具有初步性、工具性。既然如此,反映在教育上,知识的传授与输送、技术的培训与形成,就显然不是其最终的目标诉求,实践及其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智慧才是最终的目的。时下的成人教育一无例外地局限于知识的传输与技术的操练,是否成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工具?是否早已忘却了教育的本真涵义与根本旨趣?即使加强知识教学与技术培训,是否以牺牲实践智慧为代价?

在对人的存在活动区别认识的基础上,亚氏又明确将人的活动区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制作,即生产劳动――生产、制造人们所需物品的活动,它受理智的指导,但“制作活动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属于其他某个事务。”因为,“无论谁要制作某物,总是事先有某种目的。”这种目的不是别的,就是认识的明智与实践的智慧。二是行动,即政治和伦理活动――受实践智慧指导的区分善恶的活动,这种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活动,因为在这种类型的活动中,活动者的意志是完全自由的,因而他必须承担与自己的活动相应的、伦理的和政治方面的责任。”单纯的技艺培训、职业技能的传授可能会造就一个个技术能手或职业好手,但可能也是缺乏生命根基、生活意义、人生归宿和智慧体佰的“单向度的人”。成人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若要给予学习者一定的智慧,就必须突破自身实践中局限于知识传授和技能培训的弊病,立足于学习者完整的生活与生命的精神实践,从社会关系和精神生产的高度予以全面考虑,综合实施。

如果说亚氏预设了实践之本体论内蕴而非仅仅具有认识论意义的话,康德则使这种本体论意蕴达到了极致。在康德看来,实践绝非仅仅是理性的实践、认识的实践,而是精神的实践,他甚至主张所谓实践就是“道德的实践”。康德将实践区分为两类:“遵循自然概念的实践”和“遵循自由概念的实践”。前者又称“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现象领域和认识论。后者又称“道德地实践的”活动,处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属于物自体领域和本体论;是人们运用道德法则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实践活动,关涉到人的“意志自由”。就康德的理解而盲,严格意义上的实践概念应当属于实践理性的范围,即以本体论为基础的、与自由相关的伦理、政治方面的活动,隶属本体界。至于以认识论为基础的利用自然规律掌控外部自然的“技术地实践的活动”,则属现象界。就其对成人教育学之实践观的启发而盲,由于技术的实践只关涉人对自然认识的必然性,仅具有对自然、现象、事物的认识论价值,难以涉及对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理解与把握,即不能从人之存在的本体论视域出发,故这样的实践也莫不仅呈现工具性价值。脱离了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把握和存在之精神性理解,单纯的技术性实践尽管也可以存在、运行,但由于其缺乏本体论意旨,故这种实践不具有根本意义,只是对实践的表浅化理解;反映在成人教育实践中,则只能使其陷入工具理性以至功利性诉求的泥淖。

实践既具有认识论意义,又具有本体论意蕴;在其权重上,后者高于前者;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本根;前者是部分,后者是整体。这一点,在马克思那里也得到了理论观照。马克思不仅把实践理解为伦理、政治领域中的活动,而且把包括经济领域和其他一切领域中的全部实际活动都理解为实践。“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里的实践主要指生产劳动,它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生存本体论意义上的,即建基于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方面的实践。就成人教育学的理解而言,其根本使命就在于使学习者投身于社会生活的全部实际活动即社会关系中,而这种“生产关系”,最基本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本体论关系,而非局限于人与物、环境之间的认识论关系;“制度约束”就是使其得以有效进行的制度保障;“社会规范”就是成人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人的自由”则是整个教育过程得以展开的基本条件和最终目标要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实践的作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显然,马克思的实践不单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而是生存论或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它同时蕴涵着两个维度:即认识论视野中的实践概念――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实践;本体论视野中的实践概念――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实践。但是,从根本上说,在其哲学体系中,本体论维度是根本性维度,认识论维度是从属的维度。正如俞吾金教授所正确指出的:“马克思的实践概念首先就是‘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说得更确切些,就是:生存论本体论解释框架内的实践概念’。基于这样的理解,人为了生存在世,必须从事生产,生产劳动乃是实践的基本形式,如果说,认识论引导人们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那么,本体论则引导人们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生产关系、制度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自由等)的角度去理解生产劳动。”按照这一理解,成人教育中的实践应主要是一种生存、生活的实践;是精神性高于工具性的实践;是体现整个社会关系而非单一经济关系或功利性谋划的实践。必须在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及其意指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生命意义上理解成人教育的实践特性。单一的认识论框架不能揭示实践的要旨,要摈弃成人教育活动中的功利主义流弊,就必须从本体论意义上全面理解成人教育实践的本质特性。

二、寓“教育实践”中的“实践教育”:成人教育实践的基本运行方式

成人教育学视野中的实践具有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双重意指,而本体论实践是其根本规定性。成人教育学不能继续停留在认识论框架内理解实践,而应从区别二者的异趣并从本体论意义上把握实践的实质。相应地,成人教育实践也必须在这种意义上筹划自身的运行方式,以使成人教育实践真正成为“实践的教育”。

一切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成人教育作为一种丰蕴成人学习者生活方式以至提升其生活质量、生命境界的实践活动,就必须从自身的目标筹划与实践措置中体现精神性、意义性、价值性的要求,从社会关系、精神发展、意义建构的高度全面提高成人学习者的素质,使功利与精神、人文与科学、工具与价值、当前与长远、学历与学养、存在与意义统合起来。成人教育自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应是有助于学习者整体生活与和谐精神的,断然不是囿于单一知识、技能、素质的传输与培训的。知识、技艺是为生活服务的,它本身不是目的;完整的生活才是目的。成人教育实践应是有利于成人生活的实践。人是通过实践活动而生存的,成人教育实践活动也必须是丰赡学习者的生活实践、生存实践的,这是体现其价值的最终根据。

实践乃是个体生存与生命活动的具体展现,是个体把握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方式。活动就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本质就是他自己的活动;人唯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展现其存在。个体的活动是一种精神的表达,而这种精神又是在实践中、通过实践和为了实践的具体体现。教育与其说是使人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毋宁说是旨在使人成为什么。成人教育必须在理性训练(如知识传授、技能培训)与意义建构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以摒弃片面的职业化、工具化、功利化的流弊。

成人教育担负着构建国民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化社会形成的时代使命。既有提高成人学习者职业意识、科技素质、生存能力、创造精神的任务,也有提高其人性完善、品性修养、责任意识、境界高洁的崇高使命。成人教育所开展的一切教育活动,如在职学习、脱产进修、技术培训、专业进修、函授讲习、学术讲座、攻读学位、实地考察等,既承载着传递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本职任务,又内在地葆有价值引导、精神涵化、生存反思、人格升华的责任。片面强调目标的认知性,忽视教育目的的意义、精神、价值的本体性使命,就会遮蔽教育的真正意义,导致功利化、工具理性、技术意识形态化。必须反对那种只局限于传授“为生存而生存”的知识与本领、放弃价值与意义引导的观念与做法。归结起来,成人教育实践若要真正体现自身的实践特性,就要摒弃这种囿于一隅而不计其余的逻辑惯性,从认识论与本体论之双重视域来把握实践之意指,进而使成人教育得以协调、完善、健全的发展。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论文摘要:2l世纪是新经济的时代,新经济的兴起。将对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将对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成人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和探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原则、成人教

育目标创新的作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规格,将有助于培养更多的同新经济时代相适应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一、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是成人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对成人教育其他创新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1世纪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结合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现行目标进行反思调整,并加以革新,使之更能反映新经济的要求和成人学生发展的要求。

1.时代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必须根据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五大趋势: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新经济逐渐形成和成熟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以及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各国高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全球激烈化趋势。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经济和技术正面临实施“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两个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开放程度由地区的封闭性经济向全球的开放性经济转变”。以上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新经济社会成人教育首要目标——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2.针对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还必须反映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发展的要求。研究表明,个人之间在身心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上有差异,例如,能力、创造力的表现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专长不同,气质、个性的特点不同,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使个人在反映社会要求和实现自身发展上表现出多样性。因而,个人在成人教育目标上也反映出多样性。所以,成人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重视结合成人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如果忽视和轻视了这一点,成人教育目标就容易脱离学员实际.最终落空。

结合学员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承认和尊重个别差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上打破整齐划一、模式一律的格局.鼓励多样性,支持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一条,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鼓励和支持学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成人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

总之,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研究和结合好学员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一项重要原则。

3.创新性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一直沿用普通教育“传承式”、“封闭型”、“应试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学员知识过剩、创新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差。动手能力弱,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对此,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建立起符合成人特点和岗位需要、灵活多样、开放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目标上,要从成人特点出发,由知识型教育逐步向技能型、综合型、创新型教育转变。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十分重视“三基”,即基本理论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但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三基”十分薄弱的美国,其国民的创造能力却异常旺盛:1901~2001年诺贝尔设奖100年中,美国人将43%的奖项收入自己囊中,而我们向来以基础扎实而自豪、而闻名,但迄今却与该奖项无缘。虽然这个奖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由此可以引发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尤其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它应该更追求什么?还仅仅是“三基”吗?非也,我们应该把对学员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

二、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将对成人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创新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示了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在整个成人教育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地说,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主要有如下作用:

1.导向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例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体制、结构创新的导向作用在于:它引导体制创新向更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使体制更具有活力、竞争力;它引导着成人教育体系结构的创新,向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再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作用在于:使这些创新向着树立现代终身教育观念,推行和采用实用型教学法、释疑型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目标型教学法、活动型教学法的方向发展。其他方面,如课程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等,也都会受目标创新的引导,向着轻负、优质、创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抓好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犹如抓住了“牛缰绳”,使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有了明确的导向。

2.动力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是成人教育行为要达到的标准,是成人教育活动的希望与理想所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为成人教育确定了更为合乎时代要求和学员发展需要的目标,反映了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因而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即它吸引和激励着其他方面的创新围绕目标创新广泛深入地展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动力作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使确定的新的更有吸引力的目标更合乎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易于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是动力的源泉。二是目标创新活动本身的示范,目标创新的成功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因而产生一种吸引、促动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动力。

3.约束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因为成人教育目标对成人教育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它要求成人教育行为要以目标为方向、为标准,要围绕目标展开,而不能偏离目标。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所确定的具体目标和所反映的思想,为其他方面的创新实施提出了要求,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例如,目标创新确定了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重点就要求教学创新做到爱护和培养学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扶持学员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员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如果不是这样,仍然坚持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目标创新所确定的重点任务就难以实现。再如,成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也要受到目标创新的约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方法科学并具有艺术性,尤其是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推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是这样,就难以培养创新人才。总之,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能够确保其他方面的创新与目标创新保持一致,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规格

1.适应新经济的道德要求,培养新型的社会公民

以高新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的新经济对生产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公民,都提出了新的包括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道德问题都将是工业经济时代或当今社会所未曾有过的。新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就为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或道德规范,只有在物质文明与相应的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同时,未来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针对新经济时代由于高新科技及其产生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人教育就应当及早研究相应的对策。在培养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应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使成人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新科技发展和新经济时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和抵御各种不良道德行为的侵蚀,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公民。

2.适应新经济社会创新性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

对成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的培养是我国传统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弱项,而这一点正是新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尽管在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中有所提及,但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把这一条放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而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实际上是指成人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其中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新颖而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成人教育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使之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新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所谓创业才能,创业是人生必经之路,从人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每个人都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里从事着创业活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一生,同时恰恰是每个人的创业活动,创造性、决定性和历史性地成就了人类的所有文明,并演绎着人类的历史。走创业之路、成创业之才,正是新经济时代成人学生的精神风貌。

3.适应新经济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培养成人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新经济的开放性及全球化的特点也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新经济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将与整个世界的潮流息息相关。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他国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脱离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存在。不了解别国情况,不掌握世界动向,就难以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经济的这一特点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外向型的,也就是具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与国际同行打交道的能力,这些是我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所忽视的,也正是今后必须改革和创新的。

4.适应新经济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成人教育目标强调成人学生对已有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能力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更新率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新经济的萌发,使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学和掌握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使成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内容。

5.适应新经济对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经济;成人教育;目标创新

一、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是成人教育创新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对成人教育其他创新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应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21世纪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并结合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现行目标进行反思调整,并加以革新,使之更能反映新经济的要求和成人学生发展的要求。

1.时代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必须根据国际、国内的发展趋势和特征。从国际背景来看,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主要表现为五大趋势: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全球信息网络化趋势;新经济逐渐形成和成熟化趋势;现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以及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整体化趋势;各国高新科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全球激烈化趋势。从国内背景来看,我国经济和技术正面临实施“一个体系”——“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两个战略”——“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三个转变”——“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开放程度由地区的封闭性经济向全球的开放性经济转变”。以上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时空特征,从根本上规定了新经济社会成人教育首要目标——提高全民族创新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同时也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确定的重要原则之一。

2.针对性原则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确定,还必须反映成人学生身心潜能的开发与个性发展的要求。研究表明,个人之间在身心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上有差异,例如,能力、创造力的表现类型不同,兴趣、爱好、专长不同,气质、个性的特点不同,等等。由于这些差异,使个人在反映社会要求和实现自身发展上表现出多样性。因而,个人在成人教育目标上也反映出多样性。所以,成人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重视结合成人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要求,如果忽视和轻视了这一点,成人教育目标就容易脱离学员实际.最终落空。

结合学员身心潜能的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承认和尊重个别差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在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上打破整齐划一、模式一律的格局.鼓励多样性,支持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潜能开发与个性发展中的重要一条,就是不搞“一刀切”,不搞“模式化”,鼓励和支持学员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和确定成人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实现要求。

总之,在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研究和结合好学员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是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一项重要原则。

3.创新性原则

关于成人教育目标,长期以来,成人教育一直沿用普通教育“传承式”、“封闭型”、“应试型”的教育培养模式,学员知识过剩、创新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差。动手能力弱,难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对此,必须尽快加以改革,建立起符合成人特点和岗位需要、灵活多样、开放的培养模式。

在教育目标上,要从成人特点出发,由知识型教育逐步向技能型、综合型、创新型教育转变。按照传统的教育观念,要十分重视“三基”,即基本理论深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牢固。但是,一个在我们看来“三基”十分薄弱的美国,其国民的创造能力却异常旺盛:1901~2001年诺贝尔设奖100年中,美国人将43%的奖项收入自己囊中,而我们向来以基础扎实而自豪、而闻名,但迄今却与该奖项无缘。虽然这个奖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但由此可以引发我们的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到底要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尤其是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是有区别的,它应该更追求什么?还仅仅是“三基”吗?非也,我们应该把对学员的创新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上。

二、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将对成人教育的其他方面的创新产生各种积极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示了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在整个成人教育创新中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地说,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主要有如下作用:

1.导向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导向作用。例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体制、结构创新的导向作用在于:它引导体制创新向更民主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使体制更具有活力、竞争力;它引导着成人教育体系结构的创新,向更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再如,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作用在于:使这些创新向着树立现代终身教育观念,推行和采用实用型教学法、释疑型教学法、讨论型教学法、目标型教学法、活动型教学法的方向发展。其他方面,如课程创新、教育形式与方法创新等,也都会受目标创新的引导,向着轻负、优质、创新的方向发展。所以,抓好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犹如抓住了“牛缰绳”,使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有了明确的导向。

2.动力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是成人教育行为要达到的标准,是成人教育活动的希望与理想所在。成人教育目标创新为成人教育确定了更为合乎时代要求和学员发展需要的目标,反映了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因而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一定的动力作用,即它吸引和激励着其他方面的创新围绕目标创新广泛深入地展开,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动力作用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创新使确定的新的更有吸引力的目标更合乎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易于转化为学员学习的动机,而动机是动力的源泉。二是目标创新活动本身的示范,目标创新的成功为其他方面的创新提供了学习借鉴的范例,因而产生一种吸引、促动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其他方面创新的动力。

3.约束作用

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因为成人教育目标对成人教育行为具有约束作用,它要求成人教育行为要以目标为方向、为标准,要围绕目标展开,而不能偏离目标。成人教育目标创新所确定的具体目标和所反映的思想,为其他方面的创新实施提出了要求,提供了衡量的标准。例如,目标创新确定了以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这一重点就要求教学创新做到爱护和培养学员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扶持学员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员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如果不是这样,仍然坚持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目标创新所确定的重点任务就难以实现。再如,成人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也要受到目标创新的约束。坚持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目标,就要求教育方式灵活多样,方法科学并具有艺术性,尤其是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推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如果不是这样,就难以培养创新人才。总之,成人教育目标创新对成人教育其他方面的创新具有约束作用,这种约束作用能够确保其他方面的创新与目标创新保持一致,以便取得预期的效果。

三、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规格

1.适应新经济的道德要求,培养新型的社会公民

以高新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柱的新经济对生产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公民,都提出了新的包括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高新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新的社会伦理问题、道德问题都将是工业经济时代或当今社会所未曾有过的。新经济的发展对社会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就为人类提出了新的伦理或道德规范,只有在物质文明与相应的精神文明同步发展的同时,未来的社会才是人类理想的社会。针对新经济时代由于高新科技及其产生的发展所带来的伦理与道德问题,成人教育就应当及早研究相应的对策。在培养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的同时,应进行与之相适应的伦理道德的教育。使成人学生充分认识到高新科技发展和新经济时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道德甚至犯罪的行为,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和抵御各种不良道德行为的侵蚀,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公民。

2.适应新经济社会创新性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

对成人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的培养是我国传统成人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弱项,而这一点正是新经济时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尽管在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中有所提及,但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应当把这一条放在培养目标的重要位置而予以高度重视。

所谓创新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实际上是指成人学生的整个创新素质,其中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情意、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品德、创新美感、创新技法。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能产生符合某种目标、新颖而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低到高的连续体,成人教育要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教育,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品格。使之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新经济腾飞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

所谓创业才能,创业是人生必经之路,从人一生的生存和发展来看,每个人都在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环境里从事着创业活动,都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自己的一生,同时恰恰是每个人的创业活动,创造性、决定性和历史性地成就了人类的所有文明,并演绎着人类的历史。走创业之路、成创业之才,正是新经济时代成人学生的精神风貌。:

3.适应新经济开放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培养成人学生的开放意识、世界眼光及国际交流的能力

新经济的开放性及全球化的特点也必将带动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开放,新经济时代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都将与整个世界的潮流息息相关。任何国家都摆脱不了他国带来的影响,也不能脱离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存在。不了解别国情况,不掌握世界动向,就难以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新经济的这一特点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要求成人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外向型的,也就是具有开放意识、世界眼光与国际同行打交道的能力,这些是我以往的成人教育目标所忽视的,也正是今后必须改革和创新的。

4.适应新经济信息化、社会学习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获取信息的能力

传统的成人教育目标强调成人学生对已有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成人学生自主学习或获取知识的能力没有给予高度的重视。当代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知识总量剧增、更新率加快、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新经济的萌发,使在校所学的知识与技能难以适应毕业后工作的需要,只有不断学和掌握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学习化社会的需要。因此,在使成人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重视成人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必须成为成人教育目标创新的重要内容。

5.适应新经济对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培养成人学生完善的知识结构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育机会;教育活动;平等

收稿日期:2007―06―15

作者简介:姜君丽(1964―),汉,男,山东省烟台市人,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管理及高等教育研究。

平等是现代社会的基础,有了平等,才能有个人其他合法权益和主体性的充分发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以往在对教育平等的理论研究中,极少涉及到成人教育。而成人教育有它内在固有的特征和规律,也正因为这一点,对成人教育平等的思考和研究也显示出其特殊的意义。

一、成人教育平等的内涵

我们认为,在现代成人教育条件下,成人教育平等问题的核心仍是“成人受教育机会均等”,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一)成人入学机会均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尤其随着21世纪的来临,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受到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提出了建立满足公民终身学习需要的教育体制和目标,使成人的入学机会均等和受教育权利保障问题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为现代成人教育改革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命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二)成人教育条件平等

教育条件平等是入学机会均等在现代教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成人教育条件平等是指任何人在成人教育领域内不享受教育条件的特权,在受教育的年限、内容、学校类型、师资水平、设备条件等方面,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平等的。

(三)成人教育效果平等

成人教育效果平等目前着重强调应保障所有成人学员获得使其能力充分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在相同的教育条件下,如果一部分成人学员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性别、种族等原因,限制了其能力发展,降低了其学业成绩,造成了教育效果的差异,那么这种教育仍不是平等的教育。从这种意义上讲,成人教育效果平等是建立在成人教育条件平等基础上对成人教育平等概念的进一步发展。

(四)成人竞争机会均等

目前条件下追求和实现成人竞争机会均等方面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这种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坚持考试招生的办法,因为在现代成人教育条件下,考试招生的公平性仍是其他途径所无法取代的;二是追求招生考试的科学化,变经验性考试为客观性考试,追求考试效度。

(五)成人教育财政平等

教育财政公平是近年来许多国家组织、各国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政策研究人员极为关注的一个课题,也是关于教育平等的一种新观念。由于政府对成人教育投资分配的不合理性也导致了成人教育(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平等性,难以体现竞争机会均等,因而成为现代成人教育平等理论研究的一项新内容。

(六)成人成功机会均等

由于成人教育是与社会直接连接的,社会根据个人的学习成就来对进入社会的人进行分层,让他们从事相应的工作,因此较高的学习成就是获得理想职业的必经之途。然而许多国家成人学员在校期间由于种族、家庭、经济背景等原因受到不同待遇,结果是所获得的成功机会实际是不平等的。可见,“成人成功机会均等”不单纯涉及经济方面的问题,除经济问题以外,表现在种族、性别、以及成人教育条件等问题上的不平等现象,都可能是造成成功机会不均等的原因。另外,成人学员自身的健康状况、心理因素、学习方法障碍等问题,也容易导致成功机会的不均等。

“成人成功机会均等”概念的提出,反映出在现代成人教育条件下,人们对“成人教育机会均等”的理解已不仅仅限于成人入学机会均等,而强调在整个成人教育系统中、在成人学员在校学习的整个期间内,保证每个学员都有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这不仅需要整个社会进一步在政治上、经济上以至法律上的努力,也需要学校及每一位成人教育工作者积极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二、成人教育活动中的成人教育平等问题

成人教育平等既是社会问题,也是教育问题。一般着重于把成人教育平等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加以研究,人们忽视成人教育平等本身就是一个教育问题,极少涉及成人教育活动中的平等问题,忽视对微观成人教育平等问题的研究。微观成人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着成人教育平等问题?答案是肯定的。

1.成人教育课程中的平等问题

成人教育课程是关于成人学员素质发展的蓝图,成人学员学习不同的课程,他们的潜能就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校成人教育课程设计,应保证课程的最大价值,即为成人学员的发展设计最有价值的课程。由此来看,学校成人教育课程都蕴含着特定的成人教育机会。课程结构及课程内容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设计者赋予学员内在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机会。成人教育课程知识的选择、课程门类的设置以及选修课程的安排,体现了深层次的成人教育平等问题。

从成人教育课程实施的角度看,成人教育课程价值实现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成人学员发展的程度,即学员教育机会的满足程度。对每个成人教育学员来说,尽管学习的课程是相同的,但每个学员实际体验到的东西是不同的,每个学员对课程内容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因而,他们从课程中获得的实际发展机会和发展程度是有区别的。而对教师来说,不同的教师对课程的领悟不同,他们在课程实施中对学员的影响就不同,这也会制约成人学员的发展机会。

成人教育课程赋予成人学员的教育机会和发展权利,以“缄默的”方式隐含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结构之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教育课程设计应以一定的成人教育平等观为基础,树立“育人为本”的观念,为成人学员潜能的发展、个性的展现设计出具有最大价值的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以保证学员在课程接触中的基本权利,并获得最多的发展机会。

2.成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平等问题

成人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成人学员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围绕一定的内容进行的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教师对待学员的方式,表现出复杂的平等问题。成人教育教学中的平等主要是对待的平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待成人学员个性差异的公平。现代成人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强调教学的标准化、同步经、统一化,忽视成人学员之间的个性差异及其个性发展的需要,明显不符合成人教育平等的要求。对具有不同条件和素质的学员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完全一致地对待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学员,表面上是平等,实质上是不平等。因材施教才符合成人教育平等的基本精神。

第二,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平等。成教师生的关系,涉及教师与学员之间的认知关系、情感关系、伦理关系、社会关系等具体内容。在认知关系上,教师是以成人的认知方式对待学员,还是以学员的认知方式对待学员,存在着平等问题。教师不以成人的认知方式要求学员,是不平等的;在情感关系上,教师是否尊重成人学员的情感体验,是否注重培养成人学员的情感态度、成人学员的情感需要,存在着平等问题;在伦理关系上,教师是否尊重成人学员的人格,是否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个学员,特别是在对待优秀和后进生、学习困难生的态度是否公正合理,存在着平等问题;在社会关系上,教师是否以多种社会角色出现在成人学员面前,教师是社会的代言人、教育者、知识的传授者、学员心灵的抚慰者、学员的朋友,教师在同学员的交往中,各种角色转换中存在着平等问题。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是教学中平等处理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根据成人教育平等的要求,当前成人教育教学改革应注重充分发挥成人学员的个性,改革成人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满足成人学员个性发展的需要;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成人学员的科学世界,更要关注成人学员的生活世界;重新塑造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充满对学员的人文关怀,赋予课堂以生命力。

3.成人教育评价中的平等问题

如果说成人教育对待中存在平等问题,那么教育评价中也同样存在平等问题。评价的平等总是与对待的平等相伴随的。成人教育评价中的平等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成人教育评价所依据的是价值观的合理性和评价标准的合理性。教育评价总是以一定价值观为基础的,所依据的价值观不同,人们进行的教师评价、成人学员评价、教学评价、德育评价、成人教育质量评价等所得出的结论是有差别的。根据不同的价值观,人们制定的评价标准迥异,标准不同,所得出的好与坏、优与劣、善与恶的评价结论就不同。譬如,根据“严格遵守成人教育课堂纪律就是好学员”的评价标准,往往会把赋有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成人学员评价为不守纪律的学员,这对该学员来说,就是不平等的。

第二,成人教育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的平等。成人教育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直接影响评价的结果。评价工具和评价手段的科学性,制约着成人教育评价的公平。如对侧重考核记忆的考试,学员仅仅通过对学习内容的死记硬背就能够达到考试要求,而这种考试对思维敏捷、创造力强的成人学员来说,就是不公平的。同样,同一种教育评价的工具或手段,对某种背景下的成人学员有利而对其他背景下的学员则不利,也会影响评价的平等程度。如果说用客观性试题来检验学员对自然学科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平等合理的话,那么用客观性试题来检验学员的文学知识修养则是不平等的。此外,对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处理也存在平等问题。

根据成人教育平等的要求,当前的成人教育评价改革应有利于对成人学员综合素质的评价,有利于考核学员的个性发展水平,因而,成人教育评价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教育评价的工具和手段以及对评价结果的处理,都应体现平等性。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人教育;互动关系

收稿日期:2007―03―15

作者简介:邢学坤(1969―),男,汉族,山东枣庄人,曲阜师范大学生活服务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目标要求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具有丰富的内涵,它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状态。全面小康社会是相对局部小康社会提出来的,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注重“全面”与“和谐”的关系,既要注重物质、精神、政治、生态四大文明的全面发展,又要注重四大文明内部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目标的有机统一,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综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可概括为:(1)物质文明建设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①;(2)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②(3)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④

二、成人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成人教育是一种应科技时代需求而产生,伴随时展而变化的教育形式。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中,成人教育的功能、地位决定了其必将担负不可替代的历史使命。

(一)成人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经济发展的基础

成人教育促进成人知识的更新,知识的更新转化为进步意识和科技人才的现实,科技人才和发展意识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这是成人教育以其直接、有效地为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功能的体现。成人教育能够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岗位培训等多样教育形式,促使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或者岗位转换,培养和造就一支人才结构合理的社会劳动力队伍。通过工业化的培训,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有利于工业化的实现。通过农村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成人教育的人力资源培训将会实现“各司其职”的社会状态,从而增加个体收入和带动国家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和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成人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作用,从而促成物质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成人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民主、法制氛围

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和法制的完备是以社会大众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的发展为前提的,成人教育通过各种教育形式提高社会主体成员的综合素质,为民主、法制提供生长的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渗透社会的民主、法制政策,帮助成人学习者形成民主、法制意识。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提高了人民自觉保障权益的行动,从而可能使依法治国的方略得以全面落实。成人教育通过广泛开展最基层的社区教育、农村教育,把民主、法治教育落实到基层,提高基层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民主意识,使民主在基层得以很好地落实从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安居乐业。成人教育通过岗位培训更可以提高在职人员的民主、法治意识,从而使民主、法治教育在工人阶层得以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成人教育的多形式、大内容的教育特点必将提高社会大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和综合素质,从而营造良好的民主、法制氛围,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

(三)成人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完备的教育体系

精神文明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的综合反映,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主要依靠国家完备的教育体系。成人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基本途径,也是终身教育发展的正常定点。成人教育是涵盖了人一生三分之二时间的教育形式,成人走上工作岗位后所参加的继续教育、岗位培训以及老年教育等都属于成人教育的范畴。完备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条件,公民只有享有良好的教育机会,才能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人的全面发展将会改变整个社会人的精神面貌,公民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全面小康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条件。成人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它将是全面小康社会完备教育体系形成的基本内容,进而为全面小康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实现提供条件。

(四)成人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塑造生态价值标准

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行动方向,人类生态价值取向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人类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增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生态目标的实现,主要在于公民和谐的生态价值标准的塑造。成人教育作为覆盖面广、形式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在重塑生态价值标准,宣扬环境伦理价值方面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比拟的优势。成人家庭角色的特殊地位,在成人教育领域渗透环境伦理等方面的生态价值标准教育更有利于整个社会正确生态价值标准的形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成人教育必将把尊重自然、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伦理,包含人与自然的生存定位,摆脱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发展观等正确的生态价值标准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塑造整个社会的和谐的、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

(一)创新成人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生产总值的增长、工业化的实现、城乡差距的缩小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经济的发展是最为关键的基础性条件。社会经济战线的主力是“被社会所认定的成人”,成人教育必将担负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任务。成人教育按不同的系统分类会有不同的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都要做好自主定位。形成以为社会发展服务为宗旨,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成人教育发展理念。新的理念决定新的行动方向,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应当引领成人教育从发展思路、教学手段、课程设置、关注焦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成人教育创新全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

(二)建立完备的成人教育法律制度

完善的民主、完备的法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成人教育通过营造民主、法制氛围从而健全社会法制保障。反过来在依法治国的国度,法律将成为保障成人教育发展的坚强后盾。在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都制定了完备的成人教育法律,充分保证了各项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我国,通过成人教育立法来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其作用要远比其他任何政策起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成人教育的均衡与稳定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完善成人教育法律制度建设来保障成人受教育的权利。完备的成人教育法律制度的建设不仅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更是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建立完备的成人教育法律制度。

(三)完善、健全终身教育体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成人教育完善和健全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人一生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成人教育是为所属社会所认定、独立的承担各种社会义务、且学习已不再是主要社会任务的成人所进行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的总和,⑤可见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主体,是终身教育的发展顶点。同时,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也必须通过成人教育的发展来实现,唯有成人教育才能践行学习型社会的理念。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全民学习、学习型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最终需要成人教育的均衡与高度发展来完善、健全终身教育体系来实现。

(四)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

三农问题是长久以来制约我国发展的核心问题,中国13亿人口中农民约占9亿,这个庞大群体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农民素质的提高必须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功能,农村成人教育可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态文明素质、政治文明水平。没有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农民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家首先要高度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加强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舆论宣传,创造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氛围。其次,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从长远目标着眼形成农村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注释:

①②③④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7篇

道德资本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资本”作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态,“幼苗”艰难成长的同时,却难以掩盖其无穷的影响力,对于众多领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显然,道德资本在成人教育中也存在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因此,笔者尝试从成人教育整体和成人教育工作者、学习者与教育过程三要素等四维度探究了道德资本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1.道德资本能够促使成人教育的效绩增殖美国成人教育学之父———马尔科姆-诺尔斯曾经向世界宣布:“成人教育是一门帮助成人学习的科学与艺术”,成人教育开始作为一种科学和艺术存在,作为一种以帮助成人学习为目标的科学与艺术存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然而诺尔斯仅仅宽泛的认为个体品质对于成人教育具有较大影响,并没有高度重视“道德”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后续研究者和实践者也没有真正开拓一种新型模式,从而将“道德”投入到成人教育的过程之中。随着“道德资本”的诞生,加上成人教育难以达到人们的预期目标,道德资本开始在成人教育领域崭露头角,不断向外界散发着其无法代替的信号。由于道德资本具有强大的增殖效果,当其应用到成人教育过程之中,必然也会发挥其强大的增殖效果,从而不断促进成人教育的效绩增殖。2.道德资本能够帮助成人教育工作者顺利完成自我实现人文主义成人教育思想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并且将道德教育作为人的教育的四大综合内容之一,认为道德教育是智力教育的补充,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尚的品格和道德情操,方才符合成人教育者的资格,并提出了道德标准是深谋远虑、深明大义、自我节制和坚忍不拔等[5]。道德资本诞生之后,更加明确了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养,明晰了成人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务,道德资本的独立性,不断帮助成人教育工作者能够独立研究与实践,不断增强自身综合能力,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帮助成人教育工作者顺利完成自我实现。3.道德资本能够帮助成人学习者适应生活世界成人学习任务之一就是希望适应复杂多变的日常生活,道德资本的价值再次体现,日常生活正常运行需要道德尺度的维持。成人需要在家庭生活世界中,保持夫妻和谐,践行家庭伦理,具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力,促使家庭环境优化和谐;成人需要在职业生活世界中,恪守职业规范,遵守职业道德,具有充分的职业继续教育能力,促使成人在职业生活中游刃有余;成人需要在公共生活世界中,遵守公共生活准则,主动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认清自己的公共生活位置,促进公共生活正常运行。如果成人学习者拥有充足的道德资本,方能在稳定家庭生活世界的前提下,不断促进自我在职业生活世界中的发展,从而实现成人自我在公共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和认同。4.道德资本能够促使成人教育过程增加人文气息由于成人的特殊性,相对于普通教育过程而言,成人教育过程更加复杂,充满变数,换而言之,达到成人教育的预期效果,需要投入更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本。成人在“混沌”的社会生活中忍受太多“痛苦”,非常渴望人文气息的补充滋养,如果进入教育过程,依然面对“痛苦”,对于成人身体和心理具有更大的挑战,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愈发困难。相反,道德资本能够增加成人教育过程的人文气息,成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过程和教育硕果,能够促进成人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这种积极主动的态度必然能够帮助成人收获教育过程的意义,从而实现成人教育的价值。

道德资本对于成人教育的启示

道德资本对比于其他资本形态,是一种新生的资本,然而短暂的发展历程,已经绽放出其瑰丽的奇葩,毋庸置疑,这种新型资本对于成人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需要审时度势,努力寻求这种珍宝资本对于成人教育的建设性意义。1.促进成人道德资本的实现应当成为成人教育的逻辑起点许多权威学者认为成人教育的逻辑起点是成人性,而成人性的实现需要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效果,包括道德的成熟,这种道德因素对于成人非智力因素也有着重要影响,反映着成人非智力发展水平。因此,促进成人道德资本的实现应当作为成人教育的逻辑起点。唯此,成人教育方能找到自身应然发展方向,符合社会发展潮流,遵行道德资本运行规律,实现成人教育的真实价值。2.促动成人道德资本的获得应当成为成人教育的实践理念国内著名成人教育学者高志敏曾经提出成人教育的基本理念:“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给发展迷茫中成人教育指明了道路,然而道德资本的出现,再次例证了高志敏教授的“回归与走进”思想,是成人教育基本理念的写照。道德资本运行于丰富的生活世界,内化于缤纷的精神家园,需要成人群体广泛发力,追随道德资本的获得,促动这种光辉照进成人教育基本理念,引导成人教育的发展路径。3.促发成人道德资本的内化应当成为成人教育的真实过程成人教育的触因,规定了成人教育过程的实际情况;目的的多样性,致使成人群体难以追求一致的成人教育过程。真正的教育过程应当是和谐的、真实的、理性的,师生关系的和谐,教育评价与监督的真实,教学方法的理性等都需要道德资本的投入。当成人教育要素内化了道德资本,使道德资本的实现成为个体活动的标尺,这时成人教育的真实过程方能实现。当然,成人生活世界中的道德资本不是孤立的,需要广泛开发各种道德资源,促使成人教育过程中道德资本整合的最优化。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德育内容;优化;探索

德育内容是指借以形成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和道德行为规范体系的总和,是实施德育的基本内涵,其丰富、科学、系统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德育的应有效果。德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德育内容的确定和调整,首先受国家教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制约,同时也受教育者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思想实际状况以及主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所制约。

一、成人教育德育现状与反思

从高校的成人教育现状来看,成教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已基本形成,对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一般都有比较稳定的认识倾向,不易盲从与听信;自我意识、自主性、自我教育的能力相对较强,能够较好自我调控个人行为。因此,成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德育文化背景是复杂性、道德行为选择的价值的冲突性、道德认知呈现一定的摇摆性等。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成人高校的德育工作在探索中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德育对培养和提高成人学员优良综合素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勿庸讳言,当前成人高校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德育始终是成人高校薄弱的环节。

由于急功近利的原因,社会在大力举办成人教育事业的同时,一方面,忽视成人德育的重要性。成人高校本身对要不要实施德育,如何实施德育,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德育工作未摆上议事日程。德育工作经常在宏观上是首位,微观上又给予否定,言论上要把德育放在核心地位,行动上是没有位置。在成人高校的教育领域中,往往只重视科技和职业培训,而忽视了对成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成人学员德育处于被轻视或无足轻重的地位。

另一方面,忽视成人德育的时代性。成人教育的在职、业余特性让成人教育的德育课堂更是有名无实,缺乏实践性,社会、交际圈、学校三方面的德育力量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而学员受流行的与学校德育要求相悖的价值观念影响较大,成人教育在德育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学员的心理主体地位,未能从学员生活实际出发,既不尊重人的独立性和主体意识,也不尊重学员的自主、自觉选择,同时忽视情感教育,德育缺失或师生之间德育过程中情感缺失,造成成人教育德育实效性低下。这种只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而忽视了成人德育的时代要求,从而使成人德育失去针对性。终会使德育流于形式。

成人教育德育工作中的“两张皮”现象,源于管理者对的德育功能认识不到位,客观上削弱了成人高校德育功能的完善和充分发挥,已经成为制约成人高校德育教育的“瓶颈”。

二、成人教育德育内容局限性

德育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体系,高校德育的内容则主要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个性品质教育五个要素构成,五个要素之间的合理搭配、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功能互补构成完整的运作系统。

但长期以来,成人教育德育内容的范围过于狭窄和陈旧,忽视了成人学员的心理发展事实,沿袭职前培养教材,德育过程重规范,轻知识,轻情感,忽视对教育对象的道德批判能力和省思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在成人高校德育中出现的教育效果不佳,而且不断造就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甚至相反的“双重人格”和“两面人”,德育内容呈现政治化、空乏化、理想化应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德育内容政治化

当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仍然保持着伦理道德的泛政治化倾向,即把德育完全或近似等同于政治教育,窄化了德育的功能。从整体上看,德育内容没有充分体现大德育的思想,尚未从根本上打破把德育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体系,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等内容不甚突出。

高校的培养对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接者,其道德确实与政治有着于分密切的联系,政治思想教育理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外来多元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性日见明显。首先,它缩小了成人高校德育的内涵,挤占了成人学员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培养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其次,政治过分地向道德渗透,容易导致学员一味追求外在的政治思想表现而忽视内在道德品质的养成。如果把一些本属道德范围的问题政治化,那么德育就无法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无法实现真正的道德育人的功能。

(二)德育内容空乏化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强调的是教育要关注现实生活的变迁,贴近实际生活。然而,现实中的成人高校德育内容脱离生活,人格教育不突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时代和成人现实生活相脱离的情况:一是对成人学员的思想特点把握不准,抽象要求多,具体个性的要求少,可操作性差;二是注重理想型教育,强调正面教育有余,对负面现象分析不足,结果形成了学生的课堂内外两套伦理原则;三是一些内容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同时,德育即“育德”,其根本目的是塑造完整的人格,培养学员的基本素质,使之成为一个全人,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品德、心理教育等最终都要落到做人教育上。但现实生活中不少成人高校未能把做人教育作为一根红线贯穿到各种教育中,甚至将做人教育与其他教育割裂开来。

(三)德育内容理想化

中国传统的德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方面超乎现实的把德育等同于理想教育,这种观念至今仍在影响着高校德育,呈现理想化、甚至空想化倾向,这种过度的理想化德育,不仅排斥德育的现实取向,而且导致德育走向脱离社会实际的极端。

成人教育在德育目标上存在着理想化倾向,往往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作为成人学员的一般道德目标,忽视了现实最低理想的目标教育。由于客观现实和社会经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学员的思想状况是立体的、多层次,这必然要求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性、针对性,必然要求在德育目标上体现最高理想和最低理想的联结,强调理想和现实的有机结合,过分地用理想来代替现实德育。这种把理想和现实割裂开来的德育不仅是空洞的、低效率的,而且极可能走向反面,导致成人学员或是道德热情与道德行为相背;或是道德言行分离;道德人格异化;或对德育有抗拒心理,不愿接受正统教育而沦为道德的“叛逆者”。

三、成人教育德育内容的优化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优化和更新成人教育的德育内容,加强经济观念、市场观念,法制观念、竞争观念等方面的教育。

(一)优化的基本理念

1.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

虽然德育的核心是思想政治教育,但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因此,德育内容构建的出发点理应转向“人的全面发展”,即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同时,以培养良好个性和品德为终极目标。这体现了新时期德育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现代社会所持有的民主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追求,赋予德育一种更本质、更深层的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教育的经济价值高度扩张,德育内容应“回归生活”,引导学员“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生活”成为主题,强调德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需要服务,关心人的价值,突出“人的发展”。因此,成人高校德育的使命就在于通过塑造伦理精神,既实现其政治功能,又促进人的德性发展,完善人格,改善道德生活,实现道德对人生的引导和调节。

2.实现理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德育的主体是人,人之为人是因为有其精神层面的存在,即既具有现实存在,还具有对未知未来的追求,因而人除生存于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于一个理想世界之中,人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因此,理想性和现实性均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根据,二者不可偏废。

德育内容具有一定的理想性。就德育目的而言,德育内容是指向未来的,它关注个体的道德生活,要求个体在道德实践中实现预期的道德目标。德育内容因其未来指向性而具有理想性,它牵引着人类道德精神不断完善。但德育内容必须与现实性相统一,现实生活是道德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道德的唯一基础。德育内容若不以现实为依托,其理想性必然走向虚无。成人高校德育只有更多地体现现实性特征,才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因此,德育内容优化应回归现实,实现德育的生活化、现实化,这既是德育内容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又是道德这一实践精神的客观要求。

3.社会适应性与个体发展性相结合

我国高校德育内容整合在价值尺度上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本位目的观,这种以社会为中心的德育价值观强调培养为社会和国家服务的高素质人才。

其实,对成人教育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功能一般可以理解为个体对现实社会的适应性方面,即通过促进成人受教育者在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等方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或更多地说是职业的需要。实际上当成人教育逐渐突破学校教育范畴,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道德发展成为成人个体一生发展的需求、成人自我发展的愿望时,他们的潜能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表现出来。特别是知识经济社会的来临,高科技发展影响着社会变迁,职业生活所需要的适应性、个人生活质量所需要的发展性,更多强调了对人的道德潜能开发,这都表现出社会发展对成人个体的发展性与个性完善的要求,即德育的社会适应性与个体发展的结合。

(二)德育内容结构体系的优化选择

优化成人教育德育内容的结构和体系,主要是对现有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和充实:保留现有德育内容中的基本部分,剔除与社会进步相背离的内容和不必要的重复内容;尽可能地压缩超越学员接受能力的内容,增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新事实、新内容。如针对社会生活和学员实际的经济知识、协作意识、网络道德等德育新内容,就应该添加到原有的内容结构中去。

按照《汉堡成人学习宣言》中所说,“成人教育应被视为一种终身的过程,其目的是……促进共处、宽容和公民自觉地和创造性地参与社区生活,简前言之,使个人和群体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和社会,以迎接未来的挑战。”,成人教育是一种拓展性教育,成人教育德育内容显然应根据学员思想品德结构的发展规律来选择,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在德育内容的优化选择上,一样也存在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问题。

1.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

作为现代民主政治基石的公民意识起源于古希腊,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加强。我国是一个公民意识缺乏的国家,无论是“家大下”的传统,还是在十年“”期间的泛政治化,包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政治淡漠化,都表现出公民意识的极端缺乏。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目的就是要实现从“人治”到“法治”的重要转型,在这一转型期,培养国人的公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而公民意识的培养,最为关键的环节就是教育,这种教育不仅仅是学校阶段的普通教育,更重要的是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实现全过程公民意识培养。根据我国教育的现状,在普通教育阶段,公民意识的培养并不是最重要的任务,因此,应当也必须把公民意识的培养作为成人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2.强化职业道德,加强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教育

在新旧道德历史嬗变的社会转型期,道德评价失衡,价值取向紊乱,社会价值系统标准不一,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弱化,使成人在社会行为、职业行为上的道德控制十分困难,尤其是职业道德方面。

成人高校的德育内容,必须以“职业伦理教育”作为重要内容,指导成人学员怎样才能认同职业角色,增强对角色的向往感和归属感,体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带来的愉悦感;在道德行为受挫时,如何克服实施道德行为的困难,把职业理想变为职业信念,从而形成职业信仰,在职业信仰指导下,获得职业价值选择的立场,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幸福感、职业良心等等。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每一个在校的成人大学生都是社会环节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的工作共同构成社会工作,他们只有具备良好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才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3.突出现代德育内容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加强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

1994年国际教育大会第79号建议中提出“成人教育计划应该使每个人都意识到他们所处的生存条件与世界问题之间的联系”,成人教育德育内容也是随时展而不断变化,要扩大德育信息量,增加科技含量,紧跟时代步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中华传统美德基础上,系统地调整、改革德育内容,比如经济伦理、科技道德、合作精神等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到来,成人教育德育内容也应实现现代化,努力帮助成人学员形成适应时展需要的良好道德。因此,必须把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素质等教育作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就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成人教育担负的任务主要是知识和技能更新以更加适应未来工作需要,因此,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教育,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凸显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对于促进成人在岗位工作中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

4.强调道德实践,重视生活意义教育

对于成人来说,一般道德认知己经完成,而道德实践能力有待加强,特别是对道德文化的判断、选择、批判的能力,如在正确的道德规则指引下,采取合理行为的能力,平等正确地对待利益,对行为的正确性做出判断,把道德原则内化的能力等。成人教育的德育除了从理论上提供思考依据和方法途径外,还应提供道德实践的机会,提供工具意义的给予,对成人学员进行道德思想力和道德行动力的训练是成人德育的重要内容,使学员在道德实践中自觉地在无法回避的道德冲突中考验和修炼自己,获得道德思想力和行动力以及进行道德倾向和道德规范的合理判断和选择。

生活意义教育,其关键的内容就是塑造和谐人生的教育。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到个人,就是和谐人生、和谐生活,落实到组织,就是和谐团队、和谐组织,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社会发展导入了另外一条更加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上,这对己经基本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人来说,尤其需要加强生活意义教育,以促使他们更加适应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昌勋.构建新时期德育内容体系的依据及其原则[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60-62.

[2] 吕静波.试论当前成教德育内容及方法的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6,(8)63-64.

[3] 段茹宏.新时期德育内容的重新构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55-57.

[4] 方茁.论成人高校德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1,(2)4-7.

[5] 童庆华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德育内容的优化与创新[J]. 中国成人教育,2000,(11)27-28.

作者简介: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研究领域;发展趋向

作者简介:刘廷哲(1979年-),男,山东济宁人。曲阜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5-0025-04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的性质和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所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一点是要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何。”{1}还有学者认为师生关系如何与学生成绩的好坏成正比。因此,师生关系的研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普通教育师生关系上,然而关于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则较少,主要体现在一些论文中。笔者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全部论文,收集到与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有关的仅有十几篇。涉及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论著则更少,主要有杨玉强与孙庆珠主编的《成人教学论》、程凯与李如密主编的《成人教育教学论》、王娅等主编的《成人教育教学论》和高志敏的《成人教育社会学》,但是它们大都没有列出单独的章节论述师生关系的特点、类型、构建等问题。

一、我国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成人教育师生双方地位

师生地位及关系通常是由一定的教育思想所影响的,同时又影响到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关于师生地位问题争论一直不休,到目前为止,有关师生地位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⑴教师唯一主体论;⑵学生唯一主体论;⑶师生双主体论;⑷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杨玉强、孙庆珠{2}主张要突出成人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它们的主导作用,他们同时认为强调教师在成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王娅等{3}认为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员主体是辩证统一的,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成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导向和组织、沟通和激励以及榜样等方面。学员认识的主观能动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则表现了学员的主体作用。

(二)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特点

由于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成人教育师生关系表现出不同于普通教育师生关系的特点。何发兵{4}认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呈现如下特点:(1)教学相长尤为突出。由于教育对象的复杂性,他们大多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生产实践经验,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而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吸取学员在本专业实际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师生经常共同切磋、取长补短。(2)师生角色经常互换。在成人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不是绝对的,角色经常互换。在教学实践中,课上是老师,课下可能是学生,甚至在课堂上,学生也可能成为老师。(3)教师与学员的关系常表现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老师面对的都是有社会和生活经验的成人,师生之间更容易沟通理解,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有利于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另一学者李敏{5}认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除了表现出教学相长突出和融洽、民主、平等、尊重、理解的特点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性特点。

高志敏{6}认为“学”仰赖于“教”,“教”立身于“学”,学习者欲“学”,教育者欲“教”,必然使成人学习者与成人教育者的关系维系于学与教活动之始终,这也是成人学习者群体与教育者群体真正体现其意义,形成其价值的本源所在。在成人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更是社会生活的本原、相互交往更为社会活动的本来、相互联结更系社会关系的本相、相互影响更显社会过程的本涵和交互作用更见社会存在的本质。

(三)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形成原则

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要求教师要了解学员的特点、熟知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除此外,何发兵{7}认为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把握四个原则:(1)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教师既要认识学员的“向师性”,还要认识到成人学员的“独立性”,才会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学员,这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2)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成人学员大都具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自尊心,对他们的教育应晓之以情、动之以理。(3)运用正确的教学方式。成人学员的学都是在业余时间自学的,老师应该十分珍惜和有效地利用好集中面授或辅导的时间,采取正确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4)对学员应满怀“期待”。教师对学员期待态度会使师生的关系更为密切、融洽、和谐。

高志敏{8}认为学与教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其所包含的任务,必须由师生双方共同参与、共同协商、共同策划、共同承担,否则都将难以避免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直至贻误成人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也有学者认为要从坚持严格德育考核、加强学校管理和提高教师待遇等原则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四)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有不同的类型。教师了解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李敏{9}从静态与动态两个方面对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层次类型进行了研究。她认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首先是一种道德关系,它反映社会的规范要求;其次是一种工作关系,它是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师生关系体系中的核心;再次是一种心理关系,在成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心里交流和沟通很多,由此还体现为一种心理关系;最后是一种个人关系,相比较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非正式的交往更多,因此,成人教育师生关系还表现为个人关系。这四种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有机体系。

根据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交往形式的不同,柳士彬、何爱霞{10}将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分为以下几类:教师个体和学员群体的互动关系、教师个体与学员个体的互动关系、学员个体与学员群体的互动关系、学员个体与学员个体的互动关系、学员群体与学员群体的互动关系。他们又把这五种关系分为两大类,前两者统称为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后三者又可称为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关系。另外,高志敏{11}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成人学习者、成人教育者群体以及它们从属群体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成人学习者群体和教育者群体在学与教的背景下,形成了多种互动的组合群体关系。按其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等不同,可分为学校型、社会型、传统班级型、灵活团队型、远程式和课堂式六种师生组合群体。由于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一种社会性的特点,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对提高成人教学效率以及成人教育社会化研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构建

良好师生关系在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新型、高效的师生关系一直是成人教育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李敏{12}认为理想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应表现为: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合作、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等特征。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正确的理念作指导,武存生、夏雅君{13}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新理念:即全面发展,生涯设计;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情感相融,相互激励。

关于如何构建新型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高明书{14}认为教师起着很关键的作用,需遵循以下原则:⑴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教学民主;⑵发挥成人学习的优势促进“教学相长”;⑶坚持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搞好课堂教学;⑷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密切师生关系;⑸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正确对待自己。刘永恒{15}强调师生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另一学者张红艳{16}认为成人教学沟通艺术是密切教师和学员的最佳选择,教学沟通不仅是成人师生在教学中的交换信息、反馈信息的过程,更是师生思想、情感、个性及人格的交流、共鸣以及相互影响作用的过程。

关于构建什么类型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刘永恒{17}主张建构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员必须相互承认对方的权力、义务和角色,要求师生在没有内在和外在压力、没有等级之分的宽松氛围中相互认同、尊重。高志敏{18}受大师们关于成人教育师生互动关系结论的影响,对师生互动模式、过程、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是最具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社会关系,它不但规定着成人教育中学与教活动应有的行为关系,也促动活动的实际开展。对传统的师生观而言,这是一种严峻的挑战。张奎明、王晓君{19}则建议成人教育师生形成互相理解的关系。还有的学者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道路,建立“我-你”式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

二、我国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的趋向

了解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研究发展的趋向,不但有利于成人教育理论工作者把握师生关系研究方向,而且对成人教师与学员的交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研究特点的成人性

通过对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研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以往的研究大都借鉴教学论中关于普通教育师生关系的理论成果,有的甚至直接移植和套用,仅仅冠以“成人”二字,而真正体现自身特色的研究则不多。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师生关系在很多方面有共同或共通之处,因此,合理借鉴普通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以“成人性”为立足点,努力探索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特殊的现象,并揭示其特殊规律。例如,鉴于成人学员较青少年儿童有较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控性等特点,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应更多地寻求如何把“教”与“学”进行有机结合。另外,针对成人教育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表现出一些特殊的心里矛盾,如成人学员的自卑、怕考试通不过影响毕业和对待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不同态度等。根据这些特殊的心里矛盾,应研究如何建立能体现成人教育特色的师生关系,使之能激发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以真正提高成人教育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视角的多学科化

到目前为止,对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大多还只停留在教学层面。一是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成人教育师生人际关系的类型以及教师期望、教师特征如何影响学员的自我发展和学业成绩;二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研究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的影响。这两种研究的范围和内容显得比较狭窄。事实上,师生关系尤其是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内容非常丰富。成人教育师生之间除了具有教和学的业务关系以外,还存在着受社会道德规范制约的伦理关系、受法律规范约束的法律关系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市场规律的影响日益加深,使得师生之间具有明显的经济利益,成人教育师生之间时常会发生经济关系。由于成人教育管理对象的复杂性,在成人教育师生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中,教师的权威性面临着极大挑战。

随着成人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成人教育研究者将会从教育伦理学、教育政治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更多的角度研究成人教育师生关系,这会使我们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丰富而复杂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为此,以师生关系为核心,从各学科不同的理论角度,对成人教育师生关系进行不同侧面的研究,应该是未来研究的基本走向。

(三)研究类型的民主化

由于受传统教育理论的影响,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一直延续普通教育师生关系的模式,即“主―客”认识模式,它体现了一种师生之间的“命令”和“服从”关系。这种模式反映了传统教学理论对教学主体认识的片面性、主观性和机械性。由于它表现出单一的主体、单向的信息传递、仅注重知识传授和压抑人的天性等缺点。因此,如何构建一种更民主、更人性、更适合成人学员特点的互动型师生关系,一直是成人教育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有些学者提出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型的成人教育师生关系,并基本上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这里的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员只是先知和后知的关系,教师是学员学习过程中的帮助者、指导者、鼓励者、咨询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而不是知识传递者、学科主宰、法官和权威,二者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员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个学员都有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表达方式,这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互动是指在教学交往中,教师能够与成人学员一起共同探究知识与真理,尊重成人学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做到教学相长。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师生的创造性,而且能发挥师生关系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以提高教学效率。高志敏对成人教育师生互动关系的作用进行过深入研究,他受兰克尔(P・J・Runkel)与高曼(A・H・Gorman)研究的启发,构建了全新的成人教育师生互动模式。可以预见,关于此类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本质、原则、模式和作用等继续会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

研究方法对一门科学的研究非常重要,过去我们对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是抽象的、归纳的或演绎的。这些方法大多数是直接从理论到理论,完全脱离了实际情况。然而,成人教育师生关系是一个贴近实践,充满个体化,而且极为具体、多变的现实问题。因此,仅依靠单纯抽象思辩的理论研究,我们无法真正揭示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丰富内涵。要想如实地反映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本质,我们应灵活运用调查法、试验法、统计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并注意对它们进行综合利用。可喜的是,我国有些成人教育学者已开始尝试运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例如北京教育学院的学者高明书、卢强就采用观察法、调查法和统计法等多种方法,对成人高等教育师范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全面研究,这是多样化研究成人教育师生关系问题的良好开端。

此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的行动研究,也非常适合运用于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研究中,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如南京医科大学的学者张红艳就已经开始尝试行动研究,她从教育社会心理学视角阐述了成人教学沟通艺术对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的影响。

注释:

{1}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杨玉强,孙庆珠.成人教学论[M].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5.

{3}王娅,陈静等.成人教育教学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4}{7}何发兵.成人教育师生关系特点及新型关系建立原则[J].中国成人教育,1999(12).

{5}{9}{12}李敏.成人教学中师生关系探析[J].成人教育,2004(4).

{6}{8}{11}{18}高志敏等.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10}柳士彬,何爱霞.成人课堂教学中的社会互动论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3).

{13}武存生,夏雅君.成人教育个性化培养中师生关系的新理念[J].中国成人教育,2003(8).

{14}高明书,卢强.对成人高度师范教育师生关系的探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9(4).

{15}{17}刘永恒,袁淑萍.论成人教育课堂教学交往的改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3).

{16}张红艳.成人教学沟通艺术初探[J].继续教育研究,2005(6).

{19}张奎明,王晓君.成人教学中理解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2).

参考文献:

[1]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李如密,井维华.教育学教程[M].济南: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3]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成人教育伦理范文第10篇

哲学中将人的生命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生命,另一种是文化生命。自然生命来源于天性,文化生命则源于教育。人的自然生命源于生育,人的文化生命源于教育。成人教育学协调着社会、家庭以及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人的文化生命以无限的空间和无穷的力量,使学习知识与丰富自我充盈到个体的生命里程之中。因此,成人教育学在学科理念上秉持着普惠的价值观和公平、平等的信念,在这种学科理念下,成人教育学在进行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和处理不同的受教者的各种学习需求时,能够有条不紊地协调其中的关系,从而保证成人教育的有序进行。普惠是指一种给予普遍的、非歧视的和非互惠的关注及帮助。每个人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必然要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秉承普惠的价值信念,人的内心将会更加柔软,处理问题时的心态也会更加平和,对待万物生灵时也会在内心生出无限的怜爱。普惠是成人教育学的一种终极追求,成人教育学希望的教育结果是每一个社会上的人都可以接受到全面的、协调的、共享的、持续的、和谐的教育,让整个社会在知识的理性下繁荣,在大爱的感召下发展。平民教育家晏阳初认为:“人的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的人得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的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面对区域教育的不平衡、个体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衡以及教育投资的高成本等教育问题的层出不穷,成人教育学以其自身的普惠特质惠及大众,极力的解决和改善着教育不公平、机会不均衡等现象,尽量能够给予每个独立的、想要求知的、想要自我完善的个体一条通往希望的道路,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的共生共荣。

“后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肯•威尔伯在其《没有疆界》中将人类的意识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浅显易懂的描绘,他将人类的意识分为五个层次,大多数人处于角色层次、“人首马身”层次以及生命整体层次,这几层次的人无法脱离自我,用不同的条框将自我束缚其中。在超个人层次和一体意识层次中,人的存在超越其现实,实现人类所追求的大爱、人与人之间的包容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成人教育学以其自身的普惠性将普惠的价值观深入每个学习者的内心世界,让受教育者感到社会的关爱从而去包容他人,和谐自身,进而达到超个人层次和一体意识,使得人人能够为人人。成人教育学学科理念另一体现是追求教育公平。党的十报告指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缘、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积极推进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教育公平在其实施过程中包括了三个层次,分别是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成人教育学的教育对象不受性别、种族、出身、经济地位、居住环境等影响都可以接受学习,保证教育的起点公平。成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学方式采用的也是情境再现等民主的形式,保证了教育过程的公平性。

成人教育学对教育结果也相当看重,对教育结果的检验及时有效,保证了教育质量平等。此外,成人教育学将教育从青少年群体扩容到社会的每个公民之中,从而使得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延伸,在时间上贯穿人的一生的发展需要,在空间上扩展到家庭、单位以及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在施教范围上保障了教育公平,对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成人教育学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侧重的是包容性。包容是一种大爱,求得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社会的共生、共惠。包容性的教育是指一种兼收并蓄或求同存异的大教育,而与包容性的教育最为接近的教育理念是全纳教育,这种教育理念充分关注人的包容性发展,满足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全纳教育(inclusiveeducation)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6月7日至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了《萨拉曼卡宣言》和《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两个重要文件,在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全纳教育的核心思想。我国学者黄志成把全纳教育定义为:“全纳教育是这样一种持续的教育过程,即接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和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1]全纳教育追求的是个体的“包容性发展”,关注每个人的发展、转型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等,让每个人拥有自由平等的发展机会,让最大多数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从逻辑结构上分析,“包容性发展”理论内核主要包含了发展理念的公平性,发展过程的全民参与性,发展内容的全面协调性以及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性几个维度。

成人教育学对弱势群体采取包容的态度,它将“弱势群体”从性别、年龄、城乡差异、体能状况等方面进行分类,划分出女性弱势群体、老年弱势群体、农民弱势群体、残疾人弱势群体等,此外,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视域十分广泛,将“弱势群体”的“弱”聚焦于个体生存环境、健康、人格、机会、法律、财富、权利等方面,充分运用政治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法学的理论知识去惠及群体,通过现实的可行的举措去解决和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与生活。成人教育学不仅通过自身学科理念协调着不同阶层人群的学习需求,在个体的生命进程中,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协调着个人从离开学校教育后的不同阶段的学习与发展,为每个人的自我追求铺设道路。成人教育学以其独有的特性使每个个体享有公平的、全民的、协调的、共享的发展机会,将教育与社会二元结合起来,既发挥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又使社会对成人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极强的包容性保证每个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实现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德国著名哲学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人是社会的存在、历史的存在、传统的存在,而根本上是文化的存在。[3]文化是一切教育的根源,成人教育学学科理念上的协调力离不开其对文化的深刻把握,它将成人的学习与区域文化、传统文化、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紧密衔接,其协调的途径正是通过文化这一渠道去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的丰富。

二、学科体系上的延展力

成人教育学的扩容性体现在学科体系上则具极强的延展力。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上的延展力是指成人教育学中的基础学科按照自身的逻辑线索衍生出一系列的新的课程和新的教学形式,满足成人不断学习的需求和热情。成人教育学学科的课程安排与设置上多元扩张,教学形式和手段上与时俱进,知识体系上呈现发散式扩展。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延展力在课程上的体现是其课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丰富多彩,它有三类组成,其一是核心课程类:成人发展、成人学习、教学过程与教学手段、项目开发与管理等;其二是专门课程类:成人教育史、成人教育哲学、成人教学法等课程;其三是特殊课程类:成人基础教育、比较成人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立法研究等。此外,成人教育研究对象范围极其丰富,群体极其广泛,成人教育开设了关于工人、退役军人、妇女、老人等的课程。从而为那些因为某种原因无法得到正规教育的青年、退休或者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为家庭献出自己青春的妇女、社会上无法得到正规学习的残疾人,离开部队急需学习一技之长的退役军人,为了家庭和生活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等等人群打开了一扇通往希望的大门,让他们有所学也有所为。成人教育学这种惠及大众的、多姿多彩的、师生互动的、注重生产的、普惠公平的学科体系,使得整个学习过程周期短、次数频、规格多、成效快,成人在学习中能直接有效地把科学技术、知识技能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可以把潜在的尚未成熟的劳动力培养为现实的成熟的劳动。在课程的实施上也就是教学方式上,成人教育走在时代的前沿,以其强有力地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在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上走在各类教育的前面,从而使得成人教育包容度更全面,延展度更深入,成人的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水平掌控具体的学习强度,从而使学习更加便捷,知识掌握更加灵活。此外,成人教育学根据成人的学习特点,教学形式上采取情境教学、对话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充分体现服务成人学生的宗旨。这种结合成人学习特点的延展性的教学方式让成人教育的效率大大提升,成人的学习热情也特别的高涨。

成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视域既具个人性又具社会性,故而在教育知识体系上成人教育的延展力更为明显。关于教育知识的划分,刘庆昌教授在《教育知识论》中将其分为四个层面,分别为个人教育知识和公共教育知识;社会的教育知识和理想的教育知识;事实性的教育知识、观念性的教育知识和方法性的教育知识;教育活动的知识、教育事业的知识和教育思想的知识。[4]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延展性特质有效地将教育知识的这四个层面都涵盖其中。从而,成人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包含的不仅是个人教育知识还有公共教育知识,不仅是现实存在的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理念下未来所理想的教育,不仅涉及事实、观念还涉及方法与应用。成人教育学延展的知识体系使得其教育结果不仅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社会进步有着深远影响。成人教育学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度也是极具延展力。在教育实践方面,成人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空间和时间界限,教学过程更加灵活,教学形式丰富多样,采用微课、反转课堂、移动学习等方式,充分利用了成人原有的经验,增强了成人学习的效性和质性。例如中国远程教育网、中国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网等互联网媒体在成人学生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沟通与学习的桥梁。在政教联合方面,成人教育充分联合各种社会资源,组织机构和政府部门的力量,为自身发展开道护航,政策与财政的支持充分保证了成人学习的无障碍和稳定性。

三、学科建构上的创生力

创生力是成人教育学扩容性研究的重要方面,它给予成人教育学丰富的存在形式和生命力。成人教育源于“教育”,是从“教育”的母体中孕育而来的,符合进化论的逻辑,“在原有存在形态的基础上裂变新的具有更大功能,具有更大生存力量的存在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人教育以其自我不断的更新能力、自我分化能力和自我重构能力在教育进化中不断壮大。早期的成人教育学是单数形式存在的,其蕴涵着关于成人教育的几乎所有理论表述及认识成果,如近代以前的哲学在问世之初是以综合形态存在的一样,成人教育学最初也是综合形态的。之后,伴随成人教育实践以及成人教育学自身的成熟与开放,单数形式的成人教育学逐渐走向分化,孕育出许多成人教育的分支学科,从而形成现有的成人教育学科知识体系。成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知识体系以及课程体系构成了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其基本框架的形成、构建和完善是成人教育学不断创生的过程,形成的多层次、多序列、多角度的成人教育学正是其创生力的体现。

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由基础学科成人教育学分化出的分支学科,如成人学习、成人教学论、成人课程论、成人史学、成人管理论、比较成人教育等。从综合形态到分支形态的演变使得成人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日渐丰富,从原本的一个问题点逐渐演变成知识的线与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知识面在横向与纵向间延伸,最终形成了较为清淅的知识体系和研究范式,故而第二类是由成人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产生的交叉学科,如成人教育社会学、成人教育心理学、成人教育经济学、成人教育伦理学、成人教育统计学、成人教育哲学等,这类学科主要是以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作为理论分析框架,对这些学科视阈内的那部分成人教育现象或问题进行观察,视角深入且透彻,未来的扩展度相当可观。第三类是由不同教育对象所构成的特殊领域,如工人成人教育、军队成人教育、家庭成人教育、犯罪成人教育、妇女成人教育、老年成人教育等。成人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的分类体现了目前成人教育学学科体系由理论学科向应用学科、由最初的单数形式演化而成了复数形式的扩展。

现行的教育学正在日益走向学校教育的死胡同,教育愈发模式化和僵化。这种背景下,成人教育学突破了其“母体”教育学,从传统的学校教育是唯一教育途径的怪圈中脱离出来,超越了教育学的传统视阈,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文化学、管理学、伦理学、心理学、生态学和政治学等学科出发,以其强有力的扩容性将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等教育实践纳入其中,建立一种民主的、灵活的、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模式。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保罗•郎格朗说过“在为保证终身教育实现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具体事务’中,成人教育的发展史首要的,因为成人教育看上去是整个终身教育的‘火车头’。”成人教育学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心与主体,是终身教育体系发展蓬勃的关键。成人教育学可以满足个体对知识无限渴望的需求,对于扁平化社会的治理以及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会的建立起着支柱的作用,对于改善社会分层与调和社会流动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成人教育学扩容性的探讨与研究,从成人教育学的学科理念上的协调力、学科体系上的延展力和学科建构上的创生力三个方面着手,有利于全面研究成人教育学的学科规律,深入探讨成人教育社会化,便于对成人教育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梳理。此外,由于成人教育学扩容价值延展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而在国家战略的展开、民生工作的进行和政府职责的履行中成人教育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便于工作的开展和有效进行,有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和谐社会的建立。

上一篇:专题教学范文 下一篇:电子商务监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