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审计培训范文

时间:2023-06-25 17:36:11

财政审计培训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政审计监督;审计监督模式;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目前我国审计监督所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问题所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但最重要的是财政审计监督不到位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财政审计监督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预防腐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一、财政审计监督概述

(一)财政审计监督的概念

财政审计监督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对财政预算实施的监督管理,是《宪法》和《审计法》、《预算法》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责。是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预算法》的规定,依法对公共财政预算的合理性,执行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规范性所实施的监督行为。

(二)财政审计监督的职能

财政审计监督的主要职能是:对同级和下级财政预算、收支和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并对本级和下级财政的管理职能运行情况做出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以有效提高财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开展积极的财政审计工作,以促进宏观社会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及时发现和纠正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的违规行为,铲除滋生腐败和犯罪的土壤,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运行。

二、我国财政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审计监督中权利于义务关系不明确

我国的财政审计监督具有双重角色,同时为人大和政府服务,这使得我国的财政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认识和重视。作为权力机关的“人大”和行政机关的“政府”,对审计监督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二者在对审计监督工作的定位是有较大区别的。在具体定位中,政府对财政审计监督的定位是:内部审计监督和牵制作用。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发现、掌握并及时纠正财政预算资金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更加有效地制定政策措施,加强对预算资金控制和管理,提高预算资金使用效率。人大对财政审计监督的定位是:外部审计,通过开展积极的审计监督,全面评价政府在预算执行和财政经济管理过程中能力以及所发挥的作用,并以此评价政府的工作,行使监督的职能。

(二)财政审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

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这一规定从立法的角度对财政审计监督机关的独立性进行了限制。《审计法》是审计监督领域的最高法律,是审计监督机构和审计监督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所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政府的领导下审计监督政府的经济行为,法律的这一限定条件使审计监督机构完全缺乏独立自主的审计监督权,因此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审计监督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很难得到保证。

(三)财政设计监督人员素质较低

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监督的质量高低和审计监督结果的客观公正。目前我国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为:一是思想政治素质偏低。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是影响审计监督质量的前提,目前审计监督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政治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相应的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二是业务能力素质较差。审计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能力是审计监督质量的具体体现,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审计监督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对审计监督的法律法规、财经政策理解不透,不能够依法行使审计监督权力,正确的履行监督职责。

三、完善我国财政审计监督的对策措施

(一)明确财政审计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

明确财政审计监督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对于建设我国财政监督管理体系,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监督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我国财政审计监督中的权利与衣物之间的关系,重要的是要使审计监督机构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中脱离出来,与政府部门脱离,实行人大监管模式,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职能,加强对审计审计监督机构的管理,在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独立自主的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扩大对政府财政预算监督检查范围,及时对审计结果做出科学公正和客观的评价。

(二)建立立法型审计模式

所谓立法型审计模式就是将目前的审计机关去政府行政权力化,实行隶属于人大的单一监管模式,审计监督结果之向人大报告,由人大对政府部门进行质询和监督。实行立法型审计后,不仅能够审计机关在审计监督过程中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干预,而且能够加大对政府财政预算和执行情况的审计监督力度,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建立立法式审计模式,审计机关的行政执法作用和功能将不复存在,审计结果不禁需要向人大报告,更要向社会公开披露,可以有效增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作用,有利于建立我国的民主政治和实现依法治国伟大战略构想。

(三)提高财政审计监督人员素质

审计监督人员素质高低是审计效果的和审计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级审计机关必须加强对审计监督人员的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提高审计监督水平和履行职责的能力。

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素质,审计监督机关要认真组织全体人员学习《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政策法规,加强审计监督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准和职业道德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另外还要定期开展对审计监督人员的业务培训,通过举办短期培训班、学习讲座以及委托代培等形式,不断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监督能力。

参考文献:

[1]聂丽君.财政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审计与理财,2011(4).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2篇

一、创新财政审计工作理念,推行财政审计一体化

所谓财政审计一体化就是在现有的人、财、物等资源条件下,对审计资源进行合理调配、整合,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力求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整体。通过推行财政审计一体化,实现对财政性资金从收入、分配、使用、效果的运作全过程进行监督,把查处问题和促进改革、完善制度结合起来,以规范各级政府的财经管理行为,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现行财政审计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更加关注体制制度、政策法规、社会效益、程序控制、监督体制等深层次问题,并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为宏观决策所需要的对策,为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服务,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二、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对策

(一)要树立财政审计“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合力,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发挥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为社会公众和党委政府提供更加丰富的审计产品,充分发挥监督作用。要以预算执行审计为主线,以促进预算管理的规范性,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益性为目标,在指导思想上树立为党委政府决策和人大常委会财经监督服务,推进公共财政审计制度的逐步完善。要围绕预算执行,从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的严肃性、预算收支的合规性进行检查,拓宽和增强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和广度,使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工作,从预算编制的源头和预算执行结果的过程中统一起来,为人大常委会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供审计依据。要突破“同级审”、“上审下”的局限,应根据各级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财政资金走向,突出对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关注财政资金的走向是否符合社会公众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要更新结合财政审计理念,逐步深化财政审计的内容。通过财政审计一体化,实现审计工作的“四个转变”:一是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财政收入和支出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支出审计为主转变;三是从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财政审计的重点要转向全方位关注预算内外所有财政性资金,关注财政性资金支出的方向,关注各部门的预算管理,关注专项资金的合理分配、有效使用,关注财政投资的绩效,以促进财政改革的深入和制度的完善,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绩效,规范各级政府部门的财经管理行为。同时,要把对综合财政预算、税收及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作为基础工作,力求做到审计内容完整、审计方式和结果规范;对不同年度的政府采购、转移支付、国库集中支付及财政部门的预算组织与管理工作等,应作为专项审计监督的重点。审计重点部门包括有经济决策制定权、经济调控权、资金分配权、执收执罚权的部门;重点资金包括专项资金、预算外资金、各项非税收收入等;重点内容包括制度体制问题、与行政权力相关的经济活动、重大损失浪费问题、资金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问题;重点环节包括决策环节、资金分配环节、管理环节、预算编制和执行环节等。

(三)要创新财政审计方法。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在财政工作中的地位不断加强。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实施,大大加强了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的分配权和资金使用的监控权。与此相适应,随着“金财工程”和“金税工程”的建立完善,会计信息资源高度集中到财政部门,财政管理的制度设计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对此,各级审计机关要有充分的认识,要增强对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和审计信息化的紧迫感。财政审计部门要充分掌握财政信息资源,发挥好资源整合作用。要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财政审计的重点和质量。

(四)要加强财政审计队伍建设。提高财政审计工作服务大局的能力,促进财政审计进一步向现代审计转轨,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审计队伍。各级财政审计部门应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在强化财政审计业务培训的同时,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审计技术以及与财政审计工作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逐步使队伍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适应审计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突出加强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培训与应用。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审计机关;问题;对策

1基层审计机关工作概述

基层财政审计机关财政审计是审计机关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从深层次的了解继承审计机关审计面临的问题,必须深刻了解财政审计执法的内涵。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是我国《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职责,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指出进行审计监督,这种审计监督不是一般性质的监督,而是一种法定的执法监督形式。审计监督要求审计机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支出真实有效,对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违法行为的企业做出严肃的处理。继承审计机关的审计执法时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必须贯穿审计执法的各个环节,发挥经济监督职能的作用。财政审计又被成为财政审计执法,一般包括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本级政府各个部门单位的预算审计,财政审计执法的执法活动主要形式审计统治权、调查权和审计建议权等。基层审计工作是审计机关工作的关键组成部门,财政审计能够起到有效监督我国财政资金使用的情况的机制,可以有效的规避我国财政资金浪费情况的出现,从而更好的履行我国公共服务的职能。从目前我国基层审计机关财政机关实际的工作状况来看,我国继承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许多问题,在积累的市场竞争中,政府的管理工作非常繁重,资金使用情况也更加复杂,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工作,从而为我国财政收支保驾护航。

2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

2.1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技术水平比较低

虽然在当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基层审计部门的财政审计技术水平比较落后,已经难以满足我国现代基层审计工作的发展要求。因为受到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基层审计机关在信息技术方面还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基层审计工作人员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办公,工作效率非常地,再加上投入有限,基层审计机关的基础设施不能及时更新,计算机设备不能得到有效推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基层财政审计工作的发展。

2.2基层审计机关审计思想观念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财政资金的使用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专注,但是因为一些基层审计机关不能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形式财政审计工作只是进行财政资金的合法审计,并没有对国家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不能满足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基层审计机关对财政审计工作的认识不够明朗,不能对政府的财政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单纯的依靠政府部门提出报告,不够真实有效,不能为政府改善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2.3基层审计机关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审计机关是基层政府的一个相关部门,受制于当地政府的限制,因此财政审计的范围也会受到相关限制,审计的内容和范围不够全面,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审计机关的审计效率。实质上政府对一个地区的财政资金使用有着决定权利,为了保证地方的权益,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可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影响。导致基层审计机关的财政审计工作流于表面,不能进行深入的研究,不能全面反映基层财政审计工作真实发展状况,使得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范围得不到有效的扩展,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全面发展。

2.4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低

基层审计机关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水平比较低是影响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发展的主要因素,通常情况上,审计人员一般工作繁多,身兼数职,除了负责城镇的拆迁之外,还要承担工程检查的财政工作,不能全面的对审计工作进行探讨,不能完全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再加上许多基层审计机关人员年龄偏大,不能跟上先进的审计观念,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不够,不能满足新时期我国财政审计工作的需求。

3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相关对策

3.1提高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

基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更新审计人员的思想观念,提高财政审计的职能作用,从而为基层政府的决定提供可靠的发展依据。基层审计机关必须进行创新,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多角度看待审计工作,坚持为人民的服务的执政理念和科学发展的观念,对政府的工作绩效进行评价,为政府的工作进行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3.2扩展基层审计的审计范围

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制定合理的财政审计工作计划,通过与上级部门的相互联动,提高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的独立性,基层审计机关应该关注税收收入,对转移性的收支和政府的财政收支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计;在资金管理上,必须考虑到不同级别单位的资金使用,在真实合法的基础上,对企业单位的资金效益进行有效分子,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各级部门职责的有效履行,规范各级部门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

3.3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财政审计的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基层审计机关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聘请专业的审计人员培养和培训审计工作人员,建立全面的基层审计队伍。加强基层审计工作人员后期培训,组织专业的审计培训课程,及时更新继承审计工作人员的审计理念,掌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审计技术,提高基层财政审计的质量;制定科学的激励机制,规范基层审计人员的业务行为,严格按照工作标准进行工作,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审计工作人员进行奖励,激发基层审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4结语

总之,基层审计机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基层审计机关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措施,更新审计理念,提高基层审计机关的独立性,从而加强财政审计在我国国家审计事业单位的作用,更好的为社会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曾芳.论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02):53-54.

[2]杨坤.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审计面临的问题及策略探索[J].商,2015(23):137.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4篇

(一)基层财政审计难以实现全覆盖。目前基层财政审计工作,由于人员少,技术力量有限,长期停留在预算执行、一般预算和部分政府基金预算等审计层面上,对社会保障资金、惠农资金等公共性财政资金的收支管理活动关注较少,致使一些与民生相关的财政资金游离于审计监督之外,难以完全触及到财政资金运行的每一环节,难以实现财政审计的全覆盖。

(二)基层财政审计难以有深度。当前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主要还是真实、合法性审查,审计揭示的问题更多的集中在资金闲置、挤占和挪用等方面,在揭示和查处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方面缺乏力度。主要是缺少对财政预算政策及目标实现情况的全面判断,以及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总体评价和对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原因的深入分析,因此,财政审计评价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三)基层财政审计技术难以获得提升。近年,由于财政信息化建设水平逐年提高,使用的软件不断更新,审计署AO系统的数据采集模板大部分都已失效,加上基层审计机关对AO系统的过分依赖,导致现有的财政审计只能停留在财务数据的审查上,目前除地税联网审计软件外,其他如社保、农业等财政审计领域还未开发出通用的审计软件,所以基层财政审计无法通过业务途径展开大数据分析。

(一)摸清家[!]底,拓宽范围,进一步加大财政审计的力度。逐步摸清全部政府性资金的规模和收支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的审计力度,不仅要摸清关系社会发展和民生关注的政府性资金的使用情况,还要抓住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把问题反映得实实在在,原因分析得清清楚楚,并提出着实有效的审计建议,为服务政府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完善制度,加强问责,进一步提升审计评价的效果。健立建全责任追究机制。根据审计评价结果,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安排以后年度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并作为实施行政问责的重要依据。逐步实现行政问责向法律问责转型、组织问责向个人问责转型。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的民生项目审计情况,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财政审计; 大格局; 一体化; 资源整合; 系统论

2009年,国家审计署在财政审计一体化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审计署及其派驻机构、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均围绕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以及具体组织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开始在审计实践中探索财政审计大格局思想的运用。实际上,早在1999年,我国审计机关就开始探索运用系统观点,整合审计资源来实施财政审计(李金华,1999)。近年来,来自于审计实务部门的工作者也就财政审计一体化以及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涵义、目标、思路、具体措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金勇,2000;刘正均,2009;章丁万,2010;等)。然而,财政审计大格局毕竟是一个新的范畴,对于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审计理念、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审计组织方式与传统的财政审计究竟有何不同等问题,还需要深入研究。本文拟就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涵义、意义以及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以期对我国财政审计实践有所借鉴。

一、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内涵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刘家义审计长代表审计署党组首次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即探索建立以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把财政审计的重点放在推动建立健全更加统一完整的政府财政和中央预算管理制度、促进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促进建立事权和财力相匹配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一致、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上。

在2009年12月的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家义审计长再次重申了上述理念。刘审计长还指出,“审计管理涉及到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没有系统和规范的管理,审计工作是难以搞好的。当前,加强审计管理就是要着力解决审计资源调配和整合问题。首先是项目计划的整合。要搞好年度项目计划与长期发展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建立动态项目库,编制滚动项目计划;还要做好年度各项目之间的整合,避免交叉重复而又各自为战……其次是审计内容的整合,就是围绕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综合审计模式,每个项目都要探索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将合规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其效益、效率和效果,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多方面需求。最后审计方式的整合,就是根据项目特点,科学选择审计、审计调查和跟踪审计等方式,积极探索和推广多专业融合、多视角分析、多方式结合的管理模式。”

由刘审计长上述讲话可以看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个以财政管理审计为核心,以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财政转移支付审计、财政专项资金审计、财政收入征管情况审计为基础的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体系。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方式等方面对财政审计项目进行整合。其核心是高度整合审计资源,建立一体化的财政审计,从而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服务。

综上,财政审计大格局是一种以系统论为指导,以高度整合资源、提高财政审计的效率和效果为目标,在审计计划、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结果与报告等方面都进行科学规划、合理调度、系统整合的财政审计新思维。它是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系过程中我国审计机关为更好地适应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发展的要求而作出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二、财政审计大格局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尽管财政审计大格局这一概念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国审计机关对于整合资源、更有效地实施财政审计的探索却从20世纪末即已开始,可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审计机关多年来对如何更好地实施财政审计探索的最新总结。

(一)我国关于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探索历程

1.关于财政一体化的探索

早在1999年,我国即开始有关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研究(刘正均,2009)。1999年12月13日,李金华前审计长在1999 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讨班上就提出要在审计工作中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他指出,“财政审计是一个大系统。财政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它里面有若干个小系统,税务是个系统,海关是个系统,它在大系统里有各自的位置和关系。财政支出分为若干个系统,每个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又是一个系统。只有掌握系统论的观点,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审计的对象、目的、任务和重点。各个审计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不能再象过去那样隔离开,自扫门前雪……”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认识和实施财政审计,实际上是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方法论基础。

从2003年起,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政府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我国审计机关开始不断探索如何整合审计资源。2003年7月1日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并要求,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增强计划的科学性;成立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2003年9月,在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时任副审计长的刘家义同志提出要加强资源整合。在组织方式上要坚持“五统一”的原则: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统一考核;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两个强化”,“四个结合”。“两个强化”,即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二级单位的审计;强化对中央本级重点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四个结合”,一是一级预算部门与重点二、三级预算单位审计相结合,也就是要在审计一级预算单位的基础上,沿着资金的流向审计重点二、三级单位,主要是要揭露行业性的问题、管理上的漏洞和一些重大违法违规下沉问题;二是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的审计紧密结合;三是中央预算部门审计与决算草案审签要逐步实现结合;四是审计和审计调查要逐步结合。审计署2005年的《审计署关于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的意见》(审财发[2005]33号)进一步提出,财政审计要坚持“统一审计计划、统一审计方案,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审计报告,统一审计处理”的“五统一”原则,全面整合财政审计资源。并要求,以计划为载体统一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力量;以方案为载体整合审计内容;以报告为载体整合审计成果。①

从2003年起,我国开始正式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进程。审计署专门成立了财政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对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基础教育经费和财政支农资金各专项审计进行组织协调,将传统的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联合共同实施(刘正均,2009)。与此同时,审计署各特派办、地方各级审计机关也都进行了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探索和实践。例如,2004年12月,浙江省厅了《浙江省审计厅关于推进财政审计一体化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提出,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财政审计对象、审计人员配备、审计装备手段等条件下,对审计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整合,对财政性资金运作全过程进行监控,并最终以“两个报告”为主要载体反映审计成果的过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目标是:科学整合审计资源,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审计优势,增强审计机关整体合力,提高“两个报告”质量,全面提升审计工作的层次和水平。通过财政审计一体化,要实现审计工作的“四个转变”、“六个结合”。“四个转变”,一是从关注一般预算资金向全方位关注财政性资金转变;二是从财政收入和支出审计并重向以财政支出审计为主转变;三是从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并重转变;四是从侧重解决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六个结合”则包括专业审计目标与财政审计目标的结合、一般部门单位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结合、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财政绩效审计的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审计的结合、专项审计调查与财政审计的结合、审计信息化建设与财政审计的结合。该意见还提出,实现财政审计一体化,要树立“一盘棋”的观念,充分发挥财政审计各专业部门的优势,形成整体合力,统筹审计资源和计划管理,突出重点,使审计机关的整体效能大于各部分效能的简单之和。2007年,浙江省厅进一步了《浙江省审计厅关于加强全部政府性资金审计工作的意见》(浙审财〔2007〕67号),要求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审计监督范围,从而进一步推进了财政审计一体化的思想。

应当说,先前的财政审计一体化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思想上的继承性,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对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形象概括。当然,早些年的财政审计一体化,一定程度上只是审计工作的一体化,局限于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制定、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审计考核等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审计全过程整合,其基础是与具体审计项目有关的审计程序,其核心与纽带是传统的财政审计而不是作为审计客体的政府预算(刘正均,2009)。而现在的财政审计大格局则要求在审计对象范围、审计目标、审计计划、审计流程与方法、审计结论等多个方面都进行改革和整合规划,是彻底的财政审计一体化。

2.财政审计大格局思想的提出

审计署2008年7月的《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的通知》指出,“坚持多种审计类型的有效结合。坚持预算执行审计与决算审签相结合,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与绩效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与财政、金融、企业审计等相结合,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同时,坚持揭露问题与促进整改相结合,审计监督与其他部门监督、舆论监督相结合。通过结合,协调各种资源和要素,加大审计力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各种需求,提高审计的效果和影响力。”这里,多种审计类型的结合,初步体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想。

2009年3月3日,在财政审计项目培训班上,刘家义审计长代表署党组正式提出了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理念。审计署还调整了年度计划期间,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集中力量开展预算执行审计,5月至10月开展企业、金融、经济责任、资源环境、重大投资项目等方面的审计,并采取措施,加大审计计划、审计资源、审计方式等方面的整合力度。在2009年10月的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12月的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以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刘家义等署领导又多次阐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思想。从此,我国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掀起了一股探索实践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高潮。

(二)当前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的重要性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

1.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审计机关面对不断增加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的矛盾时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审计机关的有限资源与日益繁重的审计任务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资源不足成为各级审计机关共同面临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在审计实践中,却存在资源配置不当、严重浪费的问题。李金华前审计长在总结20年审计工作实践时曾经指出,“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人员自身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审计力量不足不仅仅是数量意义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从系统的角度来整合财政资源,避免审计项目的重复、交叉,从而实现审计资源的高度整合优化配置,是解决审计机关资源短缺与审计任务日益繁重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2.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的需要。财政审计在政府审计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防护性和建设性作用的发挥,对于政府审计能否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在原先,财政审计由许多单个项目组成,并由不同部门按照业务职责划分来组织实施,各部门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整合,导致审计资源高度分散。另一方面,依照业务职责来分隔实施财政审计,实际上各个部门、各个审计项目都是在“盲人摸象”,相关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往往只是针对具体单位、具体项目乃至一个方面,没有把财政预算执行纳入全部政府性资金这个大系统中去考量,因而无法反映一个总体的执行情况和政策制度执行中的问题,也不能对审计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深入系统地去分析问题、寻找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具有全局性和战略高度的审计建议。因此,传统的财政审计模式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审计资源,还导致审计机关无法对政府预算执行的情况完整地作出评价和建议,从而严重制约了财政审计建设的发挥。当前,我国正在加快服务型责任政府的建设,这要求政府审计机关从合规性和绩效性两方面对全部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着重从全局和体制上找原因并提出建设性建议,从而促进政府加强预算管理、更好地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正如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的,“这些年的财政审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这些成效大多体现在某一项资金、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事项上,将若干项资金、若干个事项、若干个行业综合协调起来运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做得还不够,主要是由于在审计项目安排上没有统筹考虑,各司局联系、协调不够,导致总体上摸不清当前财政资金在分配中、管理、使用和制度建设中存在什么重大问题,以及财政绩效怎么样,也很难将其量化和具体化……要加大整合力度,真正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

3.提高审计效率、减轻被审计单位检查负担的需要。在原先的财政审计思维下,各业务部门各自独立实施审计,不仅忽略了财政资金运动的整体性和内在的关联性,导致审计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容易导致一个被审计单位甚至同一个项目被不同的审计部门反复审计,极大地加重了被审计单位的负担。采用全局的系统观点,对财政审计进行整体规划,各部门共同围绕财政资金审计的目标紧密配合,相互协作,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而且可以避免对被审计单位重复进行审计,有利于融洽审计机关与被审计机关的关系。

4.我国预算制度改革的要求。随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相继推行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综合预算等制度。尤其是为了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收支活动,为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各项财政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创造有利条件,我国自2007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改革后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由“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支出经济分类”三部分构成。实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在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有力支持下,可对任何一项财政收支进行“多维”定位,清清楚楚地说明政府的钱是怎么来的,最终用到了什么地方。在财政收支分类体系下,政府性资金的管理由原来的分账、分部门管理改变为相对集中管理,包括实行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以及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大部分政府性资金都纳入了政府收支分类管理体系,资金核算也更加全面、系统、直观,这不仅为开展以全部政府性资金为主线的财政审计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对财政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从整体上对全部财政资金(包括收入和支出)实施有效的审计监督,以加强预算管理,并促进政府加强绩效管理,努力提高政府绩效。

5.我国绩效审计的深入开展,使得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成为可能。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人们对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关注由原先的合规性逐渐向更高层次的绩效性转变,相应地,政府审计应当由原先偏重于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转向合规性审计与绩效性审计并重,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政府公共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促使政府部门更好地履行其受托责任。就我国而言,原先的财政审计侧重于对政府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其本质是合规性审计。近年来,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政府审计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审计机关逐年加大了绩效审计的分量,并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方式方法。《审计署2008 至2012 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在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因此,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改变原先财政审计过多地注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规性而忽视财政资金的绩效性的状况,是科学发展观理念以及建设服务型责任政府背景下我国财政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政府审计中心的转变,绩效审计的不断深入,也使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进行全面审计从而更加全面地评价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包括低层次的合规性和较高层次的绩效性)使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成为可能。

三、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9年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培训班上讲话时指出,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必须做到四点:一是必须整合审计计划,实行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国家财政审计总体目标是什么,审计内容和重点是什么,总体上要抓哪几个问题,要在哪些方面提出建议,必须进行整合,统筹研究确定。二是必须整合资源,统一组织。三是必须将不同的审计项目或类型实行有效有机结合。如省长经济责任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专项转移支付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各种基金(如住房公积金、社保基金等)的审计与地方财政收支审计等都必须做到有效有机结合。只有把不同的审计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国家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在管理和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四是必须从财政管理体制、制度和财政绩效这个高度来整合审计信息,充分利用和挖掘审计信息。审计结束后,要按照宏观性、建设性、整体性的要求,充分挖掘审计取得的各类信息,分析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在2009年财政审计大格局业务培训班上,在谈到如何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刘家义审计长再次强调了上述四点。刘家义审计长的上述四点要求是对财政审计大格局基本精髓的高度概括,对于各级审计机关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笔者认为,在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时,尤其应当做到以下方面:

(一)审计范围的高度整合

财政审计大格局中的审计客体的范畴包括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债务预算等。政府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国家财政的范畴,都应当纳入财政审计的范围。要把政府的全部财政资金作为一个系统,以预算为主线,通盘考虑,以便对财政资金的管理和运用进行全面的监督和评价。2010年7月,刘家义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财政审计工作要以推进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为目标,把政府的全部收支纳入审计范围。这正体现了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要求。

(二)审计项目的高度整合

在财政大格局思维下,应当改变原先的多种审计相互割裂的做法,将中央财政管理审计、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央转移支付审计、中央税收征管审计、中央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审计、地方财政收支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农业资金审计、社会保障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国有企业审计等有机地整合起来。为此,审计机关在期初即应当确定财政审计的总目标,并以财政审计总目标为起点,进行适当的分解,从而确定有关项目(或方面)的具体目标以及实施者,然而再交给相关的部门去实施。此时,虽然财政审计仍然要由多个部门完成,但各部门都是财政审计大项目中的一个项目组,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审计目标展开工作,而不是原先的财政审计之下相互独立的松散主体。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必须要树立全局思想,统筹安排,科学制定审计计划。为此,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财政审计大格局下,相关的专项审计应当预先统筹考虑,尽量纳入常规性财政审计,实在无法纳入的,也应避免重复;二是为了提高各审计项目的整合度,应当加强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建设,尽量做到一类数据只提取一次、一次提取所有所需数据,并实现数据库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这不仅可以提高各项目组之间的合作(不同项目、部门间的整合)并有利于以后期间的审计(不同年度的整合),同时也可以减少到被审计单位反复提取数据的情况;三是借鉴民间审计中的“利用其他审计师工作”思维,充分利用其他项目组的成果,提高审计效率,降低被审计单位的负担。

(三)审计资源的高度整合

在财政审计大格局思维下,应当实现审计资源统一调度,审计机关内部各部门应当克服专业分割和机构壁垒,做到不同专业部门围绕财政审计的大目标协同作战,相互配合,信息共享,避免交叉、重复。为此,有必要对审计机关内部机构设置进行必要的优化组合,以便于财政审计工作的协调开展。刘正均(2009)提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的总体要求,调整审计机关内设机构及其职能,改变分行业对口设置模式,考虑按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资金的性质分类设置专业审计部门,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涵盖政府预算全过程的审计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思路值得研究。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民间审计中项目组的做法,打破现有的政府审计机关内部设置,围绕财政审计总目标及其分解来组织项目组。在保持现有组织设置的情况下,则有必要成立相关的协调机构来统筹规划财政审计工作。这一点上,审计署以及部门派驻机构都已经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

(四)审计结论的高度整合

审计结论是审计工作的最后成果。财政审计大格局之下,要提高各项财政审计工作的有效整合,必须要实现审计结论的高度整合。为此,一是要合规性审计与绩效性审计相结合,既注意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合法性、真实性进行评价,也要注重对财政支出的绩效性进行评价;二是审计结论要立足整体,全面评价,由反映单项审计信息向反映综合性审计信息转变,并注重从制度层面提出综合性的建议;三是要整合审计信息,实现审计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共享,从而提高审计结论的效用。

四、结语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不仅可以促进政府部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升预算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充分发挥政府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而且也是政府审计部门提高自身审计效率、解决不断增多的审计任务与有限的审计资源之间矛盾的必然选择。

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在理念上,要树立系统的观念,将整个财政资金作为一个系统、将财政审计工作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在审计对象上,要以预算为主线、贯穿财政收支的各个节点,使审计能够涵盖政府全部资金的各个方面;在具体实施时,要注重审计的整体规划和科学设计,通盘规划财政审计工作,将全部审计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围绕审计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从而使各部门共同合理分工、相互协作,共同对财政资金管理与运用的合规性和绩效性作出全面的评价和建议,以保证财政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金勇.试论以财政同级审为龙头的一体化审计模式[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6):26-27.

[2] 李金华.在1999年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研讨班上的讲话[Z].1999-12-13.

[3] 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 2009-12-28.

[4] 刘正均.财政审计一体化研究[J].审计研究,2009(1):23-26.

[5] 章丁万.关于构建国家财政审计大格局的若干思考和建议[J].审计与理财,2010(2):10-11.

[6] 《中国审计》编辑部.整合审计资源 ―― 扩展审计功效的战略举措[J].中国审计,2004(4):32-35.

[7] 《中国审计》编辑部. 整合资源实现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一体化[J].中国审计,2003(19):25-26.

李明辉教授简介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6篇

一、把握五年规划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财政审计出现的新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经济发展与公共财政体制滞后的矛盾。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来,我国经历了计划经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财政体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强的财力支持。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财政体制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尚有距离,体制缺陷初显端倪。财政改革长时间主要集中在收入分配领域,财政支出改革管理方面的改革以显得严重滞后,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在很多方面得以延续下来。财政部门长期以来重收入、轻支出、管理弱化的弊端依然存在。财政体制是财政审计的重要载体,它的存在和完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财政审计的作用,同时,会对审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从财政审计的发展过程看,我们从初期的以审计条例为依据的“上审下”发展到以审计法为根本依据的“同级审”并兼顾“上审下”,但问题依然不少,需要认真研究.

(二)财政审计制度存在一定缺陷。目前,我国建立了与我们的国情适应的审计模式,主要表现为:一是有利于审计工作贴近政府出台的改革措施和工作重心,围绕经济工作中心,服务大局。二是时效性比较强。三是有利于各级人大支持和监督审计工作。四是可以使地方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进行业务交流和指导,使资源共享。但是,目前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审计工作容易受政府领导的影响和左右。二是中央审计力量不足,财政审计的范围覆盖面小。因此,调整和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地方特派办的力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当务之急。三是财政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配合不理想,不可避免的与审计工作存在一定范围的矛盾。同时,由于受审计力量及时间的限制,审计以往偏重于资金的静态审计,对财税部门的内控制度不能进行全面的符合性测试,审计工作处于就查帐而论事。五是人大监督与审计监督需要进一步进行新的尝试。

(三)财政法律法规和审计处理法规存在缺陷,制约财政审计向纵深化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一些审计事项和现行法规的碰撞或是似而非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法律法规的非透明性和不配套性造成的。以财政法规为例,《预算法》应该是财政部门的“根本大法”,是指导财政工作的灵魂,也是审计的主要法律依据。但是,国家同时以法律、条规的形式,对一些支出项目如农业、教育、科技、计生、文化宣传等项目要求必须保持一定的增长数量和增长水平。这些措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在较大程度上使财政资金被肢解后或瓜分,如果财政内部管理较乱,会使《预算法》的法律效果软化。另外,从《预算法》及实施条例,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烙印,不能充分反映公共财政的需要,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预算法》强调的主体是政府或中央部门,对财政部门的程序和具体的法律责任没有进行详细的规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财政审计,特别是在定性处理上出现较大的困难.

《审计法》对财政审计而言,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审计机关每年受政府委托要向人大常委会报告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及其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法法理还存在一些疏漏和不足。一是审计立法中关于审计权限的规定不全面。二是没有充分体现和考虑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趋势对审计工作的挑战。电子财政数据和资料的提供和索取成为一个争议,《审计法》没有涉及被审计单位对审计部门留有电子接口,使审计人员在进行电子测试时遇到技术困难。三是对通报、公布审计结果的权限较为狭窄,使审计监督和舆论监督没有很好的结合。四是对审计机关参与制定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权不明确,特别是在财政经济法律法规的参与、制定、修改和废止方面,审计机关的参与权、建议权和制定权没有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束缚了财政审计工作。

二、贯彻五年规划,全面提升财政审计工作质量

综观我国财政的发展趋势,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公共财政框架。在这个过程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我国财政发展情况看,财政支出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一是财政支出总量不足与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并存;二是国家包揽过多,财政不堪重负;三是支出“缺位”矛盾相当突出;四是财政供养人员日益加重;五是财政支出结构性差异十分突出;六是财政管理和控制机制尚未健全。因此,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就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和“缺位”的矛盾,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内部结构有保有压、支出范围有效规范、管理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按照《规划》要求,财政审计要实现“两个转变”,正是在全面审视了中国财政改革目标和总结了20年财政审计的经验后提出的富有针对性的工作目标。要实现和完成这个目标,审计机关重点应搞好以下工作:

(一)切实转变观念,实现财政审计工作方法的创新,树立财政审计一体化的大概念。财政审计一体化就是要将行政事业、农林水、固定资产投资、企业等内容纳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范畴,整合审计资源,实现由传统的、单一的财政审计向各专业审计一体化转变,以便全方位、多层次的宏观反映整个财政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要这些要求,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要在工作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有全面的突破。广度上,要对一些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必须作为重点审计的内容加以落实;对一般部门的审计要进行筛选、排列和科学抽样,保持一定的审计范围和威慑力,防止审计盲区的产生。审计深度方面,主要是着力于财政审计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焦点和亮点上下功夫。具体说,要建立对财政、国税、国库和其他部门预算单位的中长期审计目标,突出重点。探索计算机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逐步构建以内控制度测评和计算机审计为重要手段的现代审计方法体系。审计力度方面,主要是突出重点,敢于碰硬,在大案要案上下功夫,同时,审计的关口适当后移,把审计整改和落实摆到与反映问题的同等的位置上,保持审计成果的完整性。目前应着手对现有的财政审计制度进行矫正。(1)进一步理顺审计管理体制,建立审计监督协调和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工作效率。(2)调整现行财政项目年度计划,逐步建立财政审计目标责任制。(3)参考国际审计准则,建立统一的财政审计操作指南,规范审计行为,防止审计风险。(4)发挥“两个拳头”的作用,关注派出机构建设,进一步整合审计资源。全面推行财政审计一体化进程。实行敞开式、互动式的全程审计模式,进一步实现审计资源共享,提高审计效率。

(二)进行财政审计理论创新。目前,我们的审计理论还落后于审计实践。主要表现为:理论只注重于对理论学科自身的研究,没有更多的关注我国现实的审计操作、审计技术的应用;财政理论与财政审计理论油水分离,没有达到相互指导、相互借鉴和相互吸收的水融状态,这种状态造成了经济理论资源的浪费;审计理论特别是财政审计理论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对未来的审计工作不能起到指导作用;全国的财政审计理论还没有进一步形成合力,没有形成公共财政审计理论的框架,理论支撑显得单薄;对国外财政审计理论了解不多,只限于介绍、诠释和认识阶段。因此,财政审计理论应当紧紧围绕五年规划,全面构筑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审计框架。一是理论要有超前性,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开展理论交流 ,相互补充。二是要有世界性。要针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特点,重点研究发达国家财政理论及审计理论,研究西方公共财政审计准则和质量控制体系。三是实用性。所谓实用性就是审计理论的研究要为实践服务,在未来的中国财政审计起到理论指导实践,起到实践升华为理论的作用。

(三)以十六大提出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总要求,搞好法律调整,进一步促进财政审计工作向纵深化发展。法律调整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审计体系的合法性、合理性的问题,充分实现依法审计的目的。首先,要对我们已有的法规体系进行反思、整理、完善,汲取世界先进审计的优秀部分为我所用。一是解决国家审计的独立性问题。二是要逐步解决审计公开的问题。体现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目的。在法律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现实性和对 未来的预见性,防范风险。重点应考虑国际财政审计的共同原则、我国监督体系、会计财经法律和经济技术法规的相关性,兼顾国际法律法规的兼容性.

(四)完善财政审计体系,提高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实现工作的联动性。我们认为,财政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而言,其特点是充分反映国家审计的特点,其权威性、强制性更加明显.从目前的情况看,一是要重视审计管理。管理涉及计划、人力资源、培训教育、工资福利、档案管理、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全面创新,统筹考虑,使之成为提升审计质量的助推器。二是要全面提升审计领导体系建设。重点在领导才能、领导方法、领导战略、领导艺术、政治能力等方面上下工夫,全面提升审计领导水平,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体现“主题”和“灵魂”的作用。三是要抓审计队伍的建设。财政审计涉及面广,层次高,反映的问题比较复杂。因此,光熟悉财政知识和审计技能还远远不够。应立足长远,改革现有的教育培训模式,实行以职业道德、政治思想和专业技术等为主要内容的强行培训和终身教育制度,将年度培训和年度业绩想结合,建立以资格认证为中心的人才选拔机制,建立起一支熟悉财政理论、审计技巧和宏观管理的复合性人才和队伍,达到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目的。四是进一步探索审计方法的创新机制。对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办来说,关注所辖范围被审计对象的体制变化和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审计方法十分必要,特别是探索计算机审计和网络审计,对提高工作效率大有裨益。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7篇

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财政审计工作也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揭露问题、评价总体、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维护安全”的财政审计思路,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固树立“国家财政”、“预算执行”和“国家财政审计”观念,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防风险、促改革,在健全财经法规、规范财政管理、促进增收节支等方面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卫士”作用。当前形势下如何整合财政审计资源,改进财政审计方式,提高财政审计层次和质量,是当前积极探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形势下深化财政审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视角,提高层次

为丰富财政审计的内容,不断提升财政审计的层次和水平,财政审计要从公共财政的角度出发,善于把握全局情况、分析整体趋势,要从零散的单个问题中归纳、提炼出总体评价和普遍性问题,深入关注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的问题,加强对普遍性、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的研究,从制度层面找原因,提建议。结合国情和省情,在政策设计、执行及效果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和揭示突出问题,要着眼于政府及财税等部门执行国家既定的大政方针、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及政策性资金使用情况,深入分析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深刻剖析成因,提出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审计建议,进一步体现出财政审计的监督性、预警性和建设性作用。

二、转变观念,明确目标

署领导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促进健全财政体系、保障公平正义、发挥政策导向、强化问责机制、提高预算绩效为目标,今年重点围绕推进健全统一完整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和加强财政科学管理,认真抓好财政审计。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审计的环境、客体、目标发生了变化。公共财政活动内容的转变,大大扩展了财政审计的领域和范围,财政审计关注的重点不仅限于财政收支、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预算执行等常规领域,而且拓展到更具有宏观性、建设性、效能性等方面的问题上来,财政审计的目标不仅是要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而且要关注到民生效益和生态环保等方面。

三、拓宽范围,抓住重点

受审计资源和观念手段的制约,我国各级财政审计的链条均较短,难以完全深入到财政资金运行的每一环节。财政审计对预算管理的审计监督中,也往往对审计预算的执行这一“中间”环节比较重视,对预算编制、决算审签这“两端”的关注度还不够。

按照总理“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完善,审计机关要拓宽审计内涵,促进财政审计的横纵发展。一方面,公共财政的整体性要求财政审计把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和预算外资金等所有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审计视野。另一方面,要积极贯彻审计跟进要求,改变过去侧重于时点、单个、静态和阶段性事后监督的做法,紧跟财政资金走向,推行“全程式预算跟踪”,将预算编制、批复、执行、调整、决算、绩效全面纳入审计监督范围,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等不同方式方法,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开展跟踪审计。同时做到审计评价内容的层层推进,从关注“真实、合法性审计”到全面推进绩效审计。要结合审计项目,注重从政策执行、资源利用、资金使用效益、行政工作效能等方面做出评价,促进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四、提升能力,整合资源

财政审计对于政策理论水平和研究分析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能否做好财政审计关键还在人。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尽快提高审计监督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审计人员尽快掌握先进的审计方法,建设一支热爱审计监督事业、熟悉国家方针政策、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知识、精通会计和审计专业队伍。要吸收新鲜血液,不断纯洁、壮大审计监督队伍,为国家的积极财政政策服务。在形成审计人才库的同时,经常性地邀请其他单位及高等院校等专家、学者进行座谈培训,推动财政审计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政府财政审计 问题 探讨

就现状而言,我国政府财政审计工作还需不断完善,制度漏洞将会使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不能对政府财政收支有明确的展现,审计资源缺乏,内容狭隘,审计方式相对落后,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现状严重不符,因此必须重新定位审计制度,并且依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审计制度,推动政府财政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文章主要论述了政府财政审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问题来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政府财政审计存在的弊端分析

(一)审计范围较广,人员与任务匹配上难以衡量

从目前情况分析,政府财政审计范围相对较广,而审计的对象也涉及到多个经济活动,关系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从广义角度分析,审计范围的不断扩大对审计人员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并且对审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就现状来说,政府财政审计人员储备不足,数量相对有限,与此同时,审计人员素质也是制约政府审计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的最直接因素,就现有政府审计人员来说,他们并不是对所有行业都有一定的认知,复合型人才短缺也是影响政府财政审计工作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二)审计平台的缺失,审计内容缺乏全面性

在“大格局”的形式下,政府财政审计工作应该与时俱进,拥有审计平台,继而实现资源共享,审计平台的建立能够有效推动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审计人员通过信息平台得到资料,减轻了他们的审计负担,实现审计工作的高效,避免重复的开展有关工作,节省工作时间。但就现状而言,审计平台构建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并没有实现统一联网,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除此之外,在审计内容上,政府财政审计内容相对而言缺乏全面性,特别是在财政资金利用上存在明显不足,政府财政审计效益关注有待提升。这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是极大的阻碍,亟需解决。

(三)审计的成果分配不科学,导致团队力量不能充分显现

财政审计的大格局涉及到很多传统财政、社保以及环保部门的业务审计工作,具体的组织方式和常见的审计项目也有比较大的差异,不过对审计的成果分配,尚且还没有形成科学的对制度进行适当的建设,还处在滞后的状态当中。考核业绩也仅仅停留在原本的机制模式下,没有正确看待并解决利益分配上的问题,造成形式上的整合财政审计项目,事实上却并没有达成一致。在人力以及时间都非常有限的现实情况基础之上,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自身审计目标,大部分部门都仅仅“自扫门前雪”,一旦遇到和成绩没有关联的工作都不会重视,十分不利于调动整体的合力,对原本团队优势来说十分不利。

二、解决政府财政审计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完善审计人员培训,加强储备审计力量

针对上文中提到审计人员储备不足的现状,政府部门需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吸收相关的专业人才,最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形式实施人才招聘,以此弥补政府财政审计人员短缺的现状。与此同时,对现有审计人员实施专业知识培训,现阶段审计工作范围不断拓宽,涉及到的审计内容也越来越广泛,审计人员知识储备相对不足,因而必须定期对审计人员实施培训,使其从多个层面了解审计工作,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促进政府财政审计的有效开展。

(二)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实施财政审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有效使用,且效果非常显著,政府财政审计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完成。在信息化背景下,政府财政审计应该借助信息化完善相关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高校开展审计工作。利用计算机优势,引入较为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构建财政审计数据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尤其是针对审计资源,还有审计结果,利用计算机设备,审计人员可以操作审计计算,实施资料传输,进行图表对比等,扩宽审计平台,促使政府财政审计工作有效开展,形成透明化的财政建设,构建信息化审计平台,提高公众参与度。

(三)统一审计思想,提升成果转化率

在当前经济情况下,牢牢抓住自身的转型发展的时机,借助审计创新来促进财政审计构建大格局的发展,切实提升审计工作的建设性以及预警性的作用,借助全部的政府性资金,并将其作为主线,秉持“五个统筹”的理念完善计划。与此同时,制定出未来一年的审计工作基本计划。审计工作的“大格局”属于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绩效、联网、工程三方面的审计工作当中寻找适当的突破点,首先确定财政的联网审计,待成功实施之后,着手进行非税收入征缴的管理审计,最后进行预算管理的执行审计,完成全部资金审计。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政府财政审计工作对政府经济建设帮助非常大,能够使其财政资金得以有效使用。本文中详细阐述了政府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弊端,并且给予相对应的解决对策,进一步推动政府财政审计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宋常,田莹莹,张羽瑶.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当代财经,2014(01)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9篇

做深财政审计,可采取上下联动的方式,在财政同级审时,选择部分专题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从更深更广度的层面揭示问题,提出意见,发挥作用。如:近年来,我市按照统一组织、统一方案、统一处理、统一时间、分级负责的原则,在市县财政同级审计时,开展了对财政三项转移支付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房地产企业纳税情况、代扣代收税款征收管理情况、税务代开发票等专题进行审计,审计中加强上下相互联系,各县区定期上报审计情况,市局随时了解各县区审计情况,并将审计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需统一的审计口径及时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各县区,使各县区审计中少走弯路,提高工作效率。

采取“1+N”模式是扩大财政审计效果的重要途径

财政审计中,如果仅就财税部门的账务进行审计,虽然审计涉及内容多、范围广,但存在局限性,应本着高效、务实的原则,将财政审计与其他审计相结合,采取“上审下”与“同级审”相结合、“决算审计”与“县长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与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与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等“1+N”审计模式,由于县长经济责任审计中,财税部门属于必审单位,所以在对县长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时,也可将财政决算审计不再单独立项,同时对财政部门的局机关经费纳入县长经责审计内容,做到“几场谷子一场打”,即多个审计项目一次进点、同时审计;多个科室及上下级审计机关分工协作、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审计中将财政相关资金安排、拨付情况与其他项目审计内容相结合,进行延伸审计其实际使用情况,将财政审计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大化;审计后将各项目资料进行共用、成果进行共享,最终按各自分工完成审计任务,并按不同的要求出具几个成果报告。这样既化解了审计任务重、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也避免了重复审计、重复处理现象的发生,且能扩大财政审计效果,改变财政审计就账论账的传统审计方式。

积极探索绩效审计是拓展财政审计的潜力所在

财政的收支逐步公开化、透明化,财政收支逐步走向规范化,应在审计真实、合法性为基础,对财力状况、财政预算管理、财政资金管理、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政府负债、政府投融资平台搭建等多个方面,并结合政府的工作中心和财政资金安排的重点,延伸审计相关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从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进行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即:通过审计政府部门和有关单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对政府的政策、行政机构和项目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估,确定其工作完成情况的好坏;通过对财政和其他管理手段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确定公共资金是否依照有关法律被有效、有成果地使用,进而帮助改善政府的工作,增强责任感,为人民谋利,同时为提高政府和部门绩效管理水平发挥建设性作用。

提高干部业务素质是搞好财政审计的坚实基础

财政审计培训范文第10篇

一、财政审计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相关性分析

在我国,广义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它由人大监督、纪检监察、财政监督、审计监督、公众监督等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监督系统组成。

(一)财政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相关性分析

在我国,财政审计与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相关性主要体现为:一是受托关系的特殊性。国家审计机关具有相对独立性,受政府委托直接向人大报告;二是监督目标的一致性。财政审计受人大的委托监督公共财政收支,并通过向人大报告工作来实现人大监督的目标;三是监督对象的承接性。审计监督凭借其专业于人大监督,人大凭借其权威性提升财政监督的效果。

(二)财政审计监督与纪检监察相关性分析

财政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都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担负重要责任,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一是监督对象的同一性。监督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既是审计监督的重点,也是纪检监察监督的重点;二是监督主体的相关性。财政审计和纪检监察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和案件查处协作配合机制,在案件查处中协作配合;三是监督手段的互补性。纪检监察机关通过审计线索及时查处腐败问题,而纪检监察部门又为审计机关提供线索。

(三)财政审计监督与财政监察相关性分析

财政审计与财政监察是性质完全不同、相关性最弱的两种监督方式:一是监督的权威性不同。审计成果每年向对各级政府和人大常委会提交和报告;监察结果仅作为财政部门改进财政工作的重要参照;二是监督的层次不同。财政审计是独立于财政部门的一种外部监督,而财政监察对财政部门的领导负责;三是监督的重点不同。财政审计侧重于对全局性问题的检查,而财政监察重点在于弥补财政管理漏洞。

(四)财政审计与公众监督相关性分析

财政审计与社会公众监督的结合点在于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一方面,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客观上推动了预算的公开透明;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监督有利于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将审计发现问题置于社会公众的视野下,有力地促进被审计单位重视审计查出问题,迅速整改。

综上所述,财政审计监督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其他监督制度的支持和配合。准确把握财政审计与预算决算审查监督的相关性,有利于科学界定财政审计监督职能和范围,更好地发挥财政审计监督作用。

二、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对财政审计的影响与挑战

随着全口径预算决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也逐步提上议事日程,财政审计监督工作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和挑战,激发了财政审计范围、内容、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一)财政审计范围进一步拓展

一是审计覆盖面要“横向到边”。审计的对象既要涵盖一般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又要涉及尚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所有政府收支;二是审计深度要达到“纵向到底”。通过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以“倒逼”机制,推动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合理;向资金的终端延伸,跟踪问效,实行跟踪审计。

(二)财政审计对象进一步扩大

一方面,审计的对象逐步拓展到组织预算执行的政府各个部门,以一、二、三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为审计重点,保证财政预算审计的深度与广度,加大执法力度;另一方面,审计对象扩展到对本级预算内外资金、上级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政府重点建设资金以及政府采购资金等各项财政资金的审计。

(三)财政审计内容有所调整

一是要突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审计。财政审计更加关注宏观性、建设性、效益性等问题,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二是要加强对财政政策运行环境的审计。财政审计要着眼于地方政府、财税部门,执行财政经济方针、政策的情况;三是要开展公共财政绩效考核。财政审计应开展对政府收支的绩效审计,做到全面描述、衡量和监管财政操作。

(四)财政审计重点发生变化

一是要重点检查部门预算编制的过程,评估预算编制办法是否科学,检查预算约束是否具有刚性;二是要加强对收支两条线的审计,检查各项基金和非税收入的设立、征收、管理是否符合规定;三是要重点关注转移支付。审计着眼点放在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上,让转移支付的分配管理制度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四是要重点审计财政风险,加强对政府的各种债务的审计,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五)财政审计监督方法手段亟需革新

一是审计监督方式、方法随之变化。随着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财政审计的监督方式、方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从预算单位银行开户入手的审计方法受到了挑战,应更多的采用核对法去核查各个账户之间的清算过程;二是审计监督的手段随之革新。随着“金财”、“金税”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财政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审计手段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必须积极引入计算机审计手段。

三、创新全口径预算决算审查监督下财政审计工作的思考

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财政审计工作应本着先易后难、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思路,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既要巩固已有成果,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开拓创新,采取新思路、新方法和新举措,进一步深化财政审计工作。

(一)扩大审计覆盖面,促进财政审计的横纵发展。一方面,从范围上横向拓展,把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财政审计范畴。既审计一般预算收支,又审计预算外资金、政府性基金、政府债务、政府投资及其他财政财务收支;既审计一级预算部门单位,也要审计二、三级预算单位和接受补助的下级单位,实现政府性资金审计全覆盖;另一方面,从流程上纵向延伸,对财政资金实行全过程审计。要紧跟财政资金走向,推行“全程式预算跟踪”,要从预算执行的源头预算编制环节入手,注重检查预算执行随意性。同时,对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专项资金开展跟踪审计。

(二)调整审计视角,提升财政审计的宏观层次。一是高度关注宏观政策措施的执行。加大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保障政策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二是高度关注财政经济风险。密切关注国家财政经济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把审计触角更多地伸向财政经济的风险领域、风险环节;三是高度关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大力推进效益审计,注重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效益、行政工作效能等方面做出评价;四是高度关注体制机制制度建设。加大对各项财政改革落实情况的审计,注重揭示反映预算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促进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财政审计技术水平。一是革新理念,把握信息化审计新方向。大胆吸收借鉴新思想、新知识,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方法,强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二是与时俱进,探索信息化审计新思路。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数据分析处理、审计查证、信息收集筛选等功能,对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进行数据分析研究;三是立足实际,加强审计管理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多级联动”的联网审计,力争实现“集中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模式。

(四)强化综合管理,控制和提高审计质量。一是统筹做好审计计划管理。统筹部署审计项目,实施上下联动、整体作战,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层级合力”,提高财政审计整体效能;二是着力加强审计现场管理。审计组长要靠前指挥,对于审计人员的工作状态、质量和成果进行考评,并依据考评情况进行奖惩;三是大力加强审计成果开发利用。加强财政审计情况的综合分析,扩大宣传审计成果,加大督促整改力度;四是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搭建培训、交流平台,采取请进来培训、走出去培训等有效形式,加强审计人才培养。

上一篇:高校国际教育范文 下一篇:高校素质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