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

时间:2023-11-13 17:14:32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跨国并购;财务风险;案例研究;风险管理

一.我国跨国并购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在改革开放之初实施“引进来”战略的基础上,国家积极鼓励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1],即通过积极的并购(包括兼并与收购)等资本运作活动,以一种较为简洁的方式获得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管理、营销等方面所拥有的先进经验,并通过上述关键竞争要素的获取推动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纵观我国跨国并购的主要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2002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高速发展期,以中银集团和华润集团联手收购香港康力投资有限公司为代表;第二阶段(2003年—2008年)是我国海外并购的震荡推进期,这一阶段既有京东方成功并购韩国HYNIX半导体株式会社从而介入国际高端显示器领域的成功经验,也有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在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的阻碍下未能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失败案例;第三阶段(2008年—至今)是我国跨国并购的理性回归期,这一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调整期,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造成了很多国际知名企业估值的降低,也为推进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难得机遇,中国企业在能源、汽车、机械等领域不乏成功案例。在积极推进跨国并购的同时,这一阶段的企业并购行为趋于理性,从简单的思考“走出去”逐渐向“并购的意义何在”、“并购的协同效应在哪里”、“如何实施并购后的跨文化管理”等跨国并购的现实问题转变。

并购是一柄双刃剑,在给企业提供发展的难得机遇的同时,又形成了一系列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潜在危机。从积极的方面考虑,并购对于企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第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拓展了市场的范畴,同时带来了竞争的全球化,通过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尽快介入国际市场、实现全球布局,也是企业应对经济发展变化的必由之路;第二,通过并购可以获得目标企业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品牌效应、销售网络、研发团队等关键竞争要素,可以延伸收购企业的产业链条、缩短企业在培育上述能力方面的时间,尽快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第三,通过跨国并购,可以拥有境外资源的所有权,从而为企业后续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但是,在积极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并购的过称也危机四伏。据统计,我国目前70%的跨国并购案例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失败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策风险、技术风险、知识产权风险、外汇风险、人力资源整合风险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财务风险始终是是否能够成功实施跨国并购的关键,有效地识别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形成财务风险的集成管理体系是跨国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本文拟通过典型的跨国财务风险及其管理案例揭示跨国并购的主要财务风险点,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几点思考。

二.海外并购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分析

在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过程中,诸如吉利并购沃尔沃汽车、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联想并购IBM等典型并购的过程也是发生财务风险以及应对财务风险的过程,通过对上述并购案例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

(1) 吉利收购沃尔沃案例

北欧小国瑞典拥有以其安全性享誉世界的沃尔沃汽车,1999年,处于全盛时期的美国汽车FORT以64亿5千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沃尔沃,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福特拟出售沃尔沃的股权。彼时,2009年10月28日,来自中国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作为在中国市场处于中低端定位的吉利汽车,试图通过跨国并购成功运营沃尔沃这一世界知名品牌,这段跨国姻缘由于在企业匹配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并不为业界看好。按照交易结构的设计,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后续运营资金投入约9亿美元,而吉利的自由资金仅仅占到整个交易的25%左右,为了成功实施并购,吉利动用了5倍杠杆进行融资。此次并购为吉利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其中吉利集团的负债总额由2008年86亿元人民币和2009年的160亿元人民币剧增到2010年的700多亿元人民币,相比吉利集团年均15亿元人民币左右的净利润水平,此次跨国姻缘给吉利集团带来的财务负担和财务风险可想而知,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案例是否能够成为跨国汽车并购除“雷诺——日产并购”案例后的第二例成功案例仍需要时日加以验证[2]。

(2) 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案例

2007年11月29日,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中国平安人寿出于实现业务的全球布局以及学习世界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目的,决定启动对主营银行和保险业务的富通集团的股权收购工作。但是,由于世界经济形势的剧烈变化以及荷兰政府和比利时政府在关于富通集团股权处置以及资产分拆等环节的介入,中国平安人寿最初设计的通过并购富通集团股权实现其在资产管理、保险等业务领域的全球布局和业务互补的设想最终以失败告终。尽管中国平安人寿的股权收购失败案例可以归结为美国次贷危机等经济和金融形势的恶化,或者可以归结为政治力量在并购过程的介入,但是,在并购决策的过程中草率的尽职调查或许才是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根源。在进行并购前的尽职调查环节,对富通集团的财务这一并购中的关键信息,中国平安人寿仅仅通过目标公司公开发表的数据分析并购的可行性,这一做法也导致富通集团得以成功隐瞒其高达57亿欧元的债务抵押债券。因此,缺乏详尽的尽职调查工作,无法有限识别目标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而导致错误的并购决策,才是中国平安人寿并购失败的最大教训。

(3) 联想并购IBM案例

联想集团是我国最大的IT服务供应商,IBM是世界知名的信息服务供应商。由于个人电脑事业部在IBM中持续亏损,IBM拟作价出售其个人电脑事业部。为了在与戴尔、惠普等竞争中占据优势,并获得IBM的品牌效应和技术实力,联想集团决定对IBM的个人事业部实施并购。联想并购IBM案例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的成功启示在于:第一,在并购战略的总体设计和尽职调查阶段,联想聘请了麦肯锡作为其并购的战略顾问,聘请高盛为其并购顾问,聘请安永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其并购的财务和投资银行顾问;第二,为了规避并购的融资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混合支付的形式,并通过引入泛大西洋等财务集团的形式有效化解了高负债率可能导致的财务风险;第三,为了规避并购的支付风险,联想集团采取了现金支付和股权支付相结合的支付方式,通过合理的现金和股权支付比例的确定,既规避了过度依赖现金支付导致的现金流风险,也规避了过度依赖股权支付导致的控制权稀释风险[3]。

三.规避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通过上述跨国并购过程中主要财务风险的分析不难发现,全面识别并且有效防范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并购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是我国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过程中亟待提升的核心能力之一。结合本文的研究成功,提出以下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规避财务风险的策略性思考:

(1) 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我国政府积极鼓励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终极目标不在于通过控制权的获取成为目标企业的股东,而在于通过成功的并购运作掌握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管理、品牌和渠道资源。因此,中国企业在实践“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并购的战略性设计,需要认真分析并购的战略协同效应、详细制定并购的整合运作方案。全面系统的并购战略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并购方式遴选的重要依据。概括而言,跨国并购可以采取资产并购、股权并购和企业合并等主要形式,不同的并购形式为并购方带来的税务负担、连带责任等各不相同,例如基于关键技术获取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资产并购的方式,基于资源获取或者产业链整合目标的并购战略设计可以选择股权并购的方式。因此,并购方需要预先清晰界定并购的终极目标,从而选择合理的并购模式,规避因并购方式的不当导致的财务负担;第二,跨国并购的战略设计是确定融资安排的重要基础。现代并购由于交易标的较高,仅仅依靠自有资金往往难以满易需求,为此,并购方通常通过投资银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募集资金。资金募集的方式和额度需要充分匹配并购的战略设计,在并购融资方面,既需要考虑交易的标的额,也需要根据并购战略的需要预测并购后的资金安排,从而充分评估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与并购战略的匹配性,防止在成功实施并购后由于后续整合阶段资金无法保证而导致的并购失败。

(2) 充分详实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是指法律、会计、资产评估、投资银行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在目标企业的协助下,对目标企业的财务数据、运营状况、法律纠纷等进行独立、客观、公允的评判,在此基础上对目标企业目前的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盈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估,并对企业预期盈利水平进行预测,为跨国并购决策、并购的交易结构设计、并购相关协议关键条款的设计提供客观依据的过程。尽职调查是了解目标企业真实情况的重要环节,也是规避财务风险的关键。本文所述的中国平安并购富通集团的跨国并购案例中,恰恰是由于尽职调查工作的不充分,导致中国平安需要为草率的并购决策承担巨大的财务负担。为了有效规避跨国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尽职调查工作首先需要关注目标企业内部的资产完整性、真实盈利能力、资产抵押和质押情况,从而为合理的交易价格的确定提供依据;其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关注目标国的劳动关系法律、养老法律、税务法律、环境保护法律等与企业运作密切相关的法律规定,从而充分估计后续运营模式可能导致的资金需求;最后,财务尽职调查工作需要与技术评估等工作密切联系,从而有效识别企业潜在的或有负债,以预先实施财务安排。

(3) 灵活多样的交易架构设计。交易架构设计包括交易标的的决策、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等内容,合理的交易架构设计是有效规避跨国并购过程中财务风险的关键。在交易标的的决策环节,与国内通常根据资产评估价值确定交易对价的方式不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通常根据目标企业的息税前利润(EBIT)和合理的市盈率确定交易对价,由于并购双方在市盈率倍数认识的差异,估值调整技术(或称为“对赌协议”)是解决并购双方价值差异的常用对策。为了降低并购中的财务风险,并购方可以在初始交易对价进行一定让步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较为苛刻的企业利润指标、市场占有率指标、企业盈利增长率指标等估值调整方案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从而防止交易对价过高导致的财务风险;在交易支付方式的确定方面,可以考虑设计交易支付的关键节点,使得标的对价的分步骤支付与并购的战略意义相匹配,以此适当的延长交易对价的支付期限,通过支付期的设计,使得目标企业的真实状况进一步呈现,从而降低并购方的财务风险;在交易关键条款的设计方面,为了降低直接成为目标企业股东而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可以通过债转股等交易结构的设计,为并购方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债权人安排后拥有是否成为目标企业股东的选择权,从而在经过债权人期间对目标企业的了解和考察后进一步降低并购过程的信息非对称程度,降低并购的财务风险。(作者单位:西安工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兰 天,郭有钦,当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财经,2009,12:82-86

[2]杨 玲,叶 妮,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研究———以吉利并购沃尔沃为例[J].财会通讯,2013,3:121-122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外公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外公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1.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

2.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3.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4.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5.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勇.中外公司管理经典案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预警机制;风险管理审计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1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中后期,国内外相继出现了许多破产案例,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喜人的账面业绩何以还被沉重的债务拖垮。这些企业往往是由于风险管理不善而导致破灭,由于风险意识薄弱,疏于对企业风险防范,特别是财务风险防范和管理,忽视了收益与风险的共存性,盲目地追求高风险的投资,从而做出一系列失败的决策并最终走向衰落或破产。典型的银广夏事件、安然事件,虽被定性为财务舞弊事件,其实也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失败的结果,由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意识薄弱,最终陷入财务舞弊并被公之于众的尴尬境地。

企业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忽视,将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创伤。如何针对企业内部风险实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有效监督。这一迫切的需要,提升了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审计的地位,内部控制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审计的则可监督这种管理成效,通过制定与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的一系列内部控制准则和审计准则,利用一系列财务预警指标,执行和监督企业风险管理。

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风险管理审计

(一)企业风险、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

企业风险包括企业内外部所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现实中往往特指可能对企业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因素。企业风险管理就是针对这些不确定性的一种有效管理活动。同时,也是一个管理过程,主要由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企业战略制定与实施中执行,即为识别、评估和处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一系列风险。

财务风险,则是企业风险中的主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效率,则直接决定企业风险管理的成效。企业风险管理的失败,往往会汇集到财务风险上,通过一系列的财务数据,为企业和外部相关利益主体所察觉。财务报告难以全面披露企业财产债务、经营业绩、长期发展战略等情况中存在的财务风险,利益相关者更无法了解企业如何定位和管理这些财务风险。而企业管理者,虽然有信息优势,但也难以准确掌握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特别是财务风险,这存在制度方面的失误,是无风险意识的后果。财务风险管理的低效率,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符合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企业失败案例的增多,企业风险逐步得到了重视,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很多企业都设置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逐渐启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但大多作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内部控制或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由内控或内审人员兼执,长远看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责权划分,仅仅依靠内控人员或内审人员来执行,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程序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因此,要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审计。

作为风险审计的延伸,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更注重企业战略层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的实现,以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为对象,由内部审计人员具体实施,有利于考核部门业绩,落实责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监督审计。

三、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企业风险,特别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秉着“防患于未然”态度,积极面对各种财务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降低这些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冲击,达到通过财务风险管理来应对企业风险的目标。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等措施,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一)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

由于财务风险性质与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空积累,并非所有的财务风险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性的冲击。一些财务风险在萌芽期可能对企业来说是微乎其微,这就会出现认识的误区,从而对这些财务风险采取回避、放任的态度,等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时,往往为时已晚。企业应在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准则的指引下,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在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分配决策等基本财务过程中,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选择最优的决策,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识别意识,正确识别和防范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二)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即使是非财务风险,也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有所体现,也就是非财务信息的财务化。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非财务风险管理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为依据,选择诸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债务现金保障率、存货周转率、应收现金周转率等基本财务指标,对具体比率赋予合适的权重,建立一整财务预警机制,参考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纵向、横向业绩水平,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的对比,来衡量财务绩效,进而识别、评估和处理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

(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识别、评估和处理企业存在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但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内审或内控部门来完成,这就不利于考核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客观评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在内控或内审部门之外,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管理监督审计机构,明确化分内审、内控主体与风险管理审计主体的角色和权限,实行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审计机构展开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从而能够对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风险管理绩效、财务预警机制、长远战略目标等的实施进行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估,及时纠正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错误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友棠,黄阳.基于行业环境风险识别的企业财务预警控制系统研究[J].会计研究,2011(3):41-48.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6篇

内部财务控制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企业财务计划实现的保证。在市场经济管理中建立与不断完善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制度都是十分必要的,成功的企业都将内部财务控制看做血液,和生命那样重要,把强化内部财务控制视为公司成功的秘密武器。所以内部财务控制在企业经济控制起着保证、促进、监督和协调等重要的作用,加强企业自身内部财务控制已成为企业目前自身生存发展的必要。然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企业没有意识到这点,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监控机制。即使部分企业建立了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监控制度执行的力度也严重不够,特别是还有一些企业里管理与监控的关系十分混乱,出问题以后,还缺乏责任的相应追究制度,实现不了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财务风险存在性极高。

外部环境影响和领导体系认识不足。当代的企业财务活动是受我国国民经济整体的形势及其所在行业趋势的影响,受到国家信贷及外汇政策、银行利率及汇率的波动、通货膨胀程度、国民经济总值等等的外部一系列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是企业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必然会给企业在从事财务活动中带来一定的不可准确预测的财务风险,这种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改变的。同时,企业管理层在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意识的强弱会影响到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至于对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情况,有的管理者风险意识弱的企业根本谈不上有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更别提对风险管理机构的设置了。所以企业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也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

财务风险案例。

案例一:美国世通公司(Worldcom)。世通是美国第二大的电信公司。2002年,世通被发现利用“把营运性开支反映为资本性开支”等弄虚作假的方法,多年来虚报利润735亿美元,财务丑闻被揭露后,该公司破产,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破产个案,世通的四名主管(包括公司的CEO和CFO)承认串谋讹诈,被联邦法院刑事。案例二:安然公司。2001年11月,《财富》500强排名第七名的安然公司爆发财务丑闻,导致美国股市大幅下挫,半年多时间,股市市值缩水2.5万亿美元,安然公司破产直接导致美国金融机构损失200亿美元。安然公司破产后发生了一系列财务丑闻,如施乐公司虚拟收入60亿美元;帕玛拉特公司连续15年造假账,为抵消162亿美元债务,虚构资产,如根本不存在的49亿美元现金存款。上述案例证明了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有些风险一旦发生,足以给公司企业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因此,建立财务风险控制系统势在必行。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是以加强对财务工作方面的重大风险、重大事件(指重大风险发生后的事实)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而展开。

控制财务风险的措施

针对企业财务管理实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构建风险管理防御机制,对风险由上而下的监控与管理。企业可以成立一个单独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配备专职的人员对企业财务活动中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提前预测、及时分析、有力监控,有效的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由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预测性,企业应根据企业财务风险管理部门的预测,采取有效的分散法、转移法、回避法等将企业财务风险转化,使企业降低损失概率或使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例如:一般大型企业愿意采用多元化经营及分散法,它是现代企业分散风险的重要方法。另外,那些规模不大而管理水平又一般的企业乐于采用风险转移法,它是主要是以一定的代价将可能的风险转移给其它单位的合法行为。

2.建立有效领导体系。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最终取决于企业的领导者的决策,员工的执行力也取决于企业的领导者的培养。企业只有依赖于良好和有效的领导体系,提高企业管理层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才能在社会经济环境下较好的发展,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完善内控制度及制约机制,制定涵盖经济和财务活动各个方面的流程、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等。内控制度制定原则:无控制的———制定;控制有缺陷———修正。内控制度的制定要尽可能考虑风险的规避和控制,减少风险的事后应对,以期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程度。内部控制应注重的管理环节:(1)规范各项业务操作。(2)明确业务审批流程。(3)业务流程间形成相互制约。(4)避免权利过于集中。(5)重大和重要事项集体决定。(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7)开展经常性财务分析。如资金流动性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资本结构分析。通过分析:1)及时研究和判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了解风险的成因,探讨解决方案。3)预测未来风险的产生几率。4)建立财务预警机制,为了防范风险,及时发现风险,并有效实施控制,必须建立财务预警机制。5)制订控制指标,一旦接近或超过,及时提示。如:应收账款、预付款预警通知书,在建立了风险预警机制后,对风险信号监测,如:资金存量下降,预付款、应收帐款增大,存货上升等,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指定相应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降低危害程度。

4.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第一,应根据企业现有业务量预测未来产生现金流量,不能盲目扩张业务量。企业内部必须持有一定量的的周转现金,确保企业正常运营和应对周围突发事件的发生。第二,注意加速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选择合理的销售方式和结算方式。对于一直财务状况良好的客户,可以采取信用额度内赊销的方式,并在结算时为减少在途资金可采取汇票等风险较小的结算方式,减少了资金在途,增加了资金流动性。而对于信用不好、偿债能力较差的客户就应采取现销方式。第三,企业应计提坏账准备。企业应依据会计谨慎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金,减少本期利润,防范资金回收不当带来的风险。

总的来说对财务进行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核心,它可以辅助做出更加合理的投资决策;对市场及经济进行持续监控;为决策制定提供信息等等。所以财务风险管理是企业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只有在企业确定了主要财务风险并确定其优先顺序,确定适当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政策推行风险管理战略,才能更好的发挥财务的“参与服务监督”的作用,保证企业健康发展。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7篇

BOT 项目涉及的主要财务风险

BOT 项目在运营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有经营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和融资风险等。

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指在项目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供、产、销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项目资金运动的迟滞,进而产生利润的不确定。根据BOT合资项目的相关协定,该类风险主要表现为(原辅料)采购风险和生产风险。资产管理风险包括货币资产、固定资产及存货资产管理风险,该类风险也是合资水厂项目运营期间的常规风险。融资风险,指由于资金供需市场、宏观经济环境等变化,企业融资行为所带来的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包括利率风险、再融资风险、杠杆效应、 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合资水厂项目涉及的主要是利率及汇率风险,即由于金融政策的波动而导致的融资成本变动的风险。

此外, 由于 BOT 合资水厂项目是在特定环境及合作主体下产生的,根据项目特点,涉及的财务风险还包括产品定价风险、利润风险、成本管控风险、预算风险、投保风险等。其中,产品定价 风险主要指由于 BOT 项目单位成本或成本组成变动引起的产品定价协议的变更及社会监督所带来的收入的不确定性。利润风险主要指合资双方收益分成约定变更带来的利润的不确定等。成本管控 风险指产品的成本费用未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及成本费用的无效支付等。预算风险指虚假预算及 失控预算等。投保风险则指资产保险范围的不足及保险条约的不充分等。

针对每项风险制定对应的管理方案并有效实施,能够预防及快速处理潜在和已发现的财务问题,保证项目良好运行。常见的风险管理方案是根据风险因素建立管理卡片,定期评估风险因素的状态及管理方案的有效性,持续跟进并更新。但由于国内公司固有的管理习惯,风险管理卡片的模 式化跟实际工作往往存在较大脱节,工作效率不高。构建风险因素与内控指标相结合的风险管理模式,进一步量化及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作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新尝试则可能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风险管控三步走

案例企业项目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体现在风险管控操作流程中,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风险因素的筛选及排序筛选对项目运营期间影响较大的财务风险因素,并按重要性 排序。可从风险因素的影响力及发生的可能性划分重要等级。(见图)

按照上述原则筛选、排序后,项目运行期间主要涉及的财务风险因素如下:

A 级:成本管控、预算、资产管理、利率等;B 级:产品定价、利润等;C 级:经营等;D 级: 财产保险等;E 级⋯⋯

风险因素的描述及量化将抽象的风险因素尽可能与实际工作相关联,并根据风险因素确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用具体措施及执行(预定)完成时间量化该方案。

以案例企业对上述财务风险因素量化管理方案为例(如表所示),阐释项目风险管控的基本构 架。

风险因素的后续管理

风险管理的基本框架制定后,还要结合内部考核进行后续跟进管理及风险状态的再评估。根据管理方案的执行效果(考评结果),动态更新风险状态,及时发现、替换新出现的风险,不断完善管理/行动方案,实现风险管控的良性循环。

本案例中,纳入了内控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方案,结合项目的实际情况,更加具有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对 BOT 水厂项目运行期间潜在的财务问题有了一定的事前防范意识和措施,为避免或减少财务风险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在此框架下,项目运营期间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外部环境及内部 工艺流程、配套设施、设备维护、安保等方面也可采用相同模式进行管控,以实现运营期间整体风 险管理的统一性与协调性。

此外,实施该模式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切实结合项目自身特点,注重管理的实效性。其二,建立良好的循环管理通道,评估结果及时与内控考核挂钩,以保证管理方案的有效推行。其三, 确定责任部门及相关责任人,管理方案落实到人,切实提升管理方案的执行力。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8篇

风险管理审计

随着企业失败案例的增多,企业风险逐步得到了重视,特别是财务风险管理,很多企业都设置了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逐渐启动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但大多作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只是内部控制或内部审计的组成部分,由内控或内审人员兼执,长远看来,由于缺少专门的责权划分,仅仅依靠内控人员或内审人员来执行,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程序方面难以得到有效的监督。因此,要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需要实施风险管理审计。作为风险审计的延伸,企业风险管理审计更注重企业战略层的风险管理与企业目标的实现,以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管理活动为对象,由内部审计人员具体实施,有利于考核部门业绩,落实责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是对企业长远发展的监督审计。

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建议

企业风险,特别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存在,会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制约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秉着“防患于未然”态度,积极面对各种财务风险,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降低这些财务风险对企业的冲击,达到通过财务风险管理来应对企业风险的目标。通过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提高风险管理审计的有效性等措施,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一)提高财务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意识

由于财务风险性质与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空积累,并非所有的财务风险都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性的冲击。一些财务风险在萌芽期可能对企业来说是微乎其微,这就会出现认识的误区,从而对这些财务风险采取回避、放任的态度,等意识到财务风险的不利影响时,往往为时已晚。企业应在内部控制、内部审计准则的指引下,进行风险意识教育,在企业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经营决策、分配决策等基本财务过程中,权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选择最优的决策,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识别意识,正确识别和防范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风险。

(二)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管理处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即使是非财务风险,也会以财务数据的形式有所体现,也就是非财务信息的财务化。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于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非财务风险管理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企业应结合自身情况,以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为依据,选择诸如资产负债率、资产收益率、债务现金保障率、存货周转率、应收现金周转率等基本财务指标,对具体比率赋予合适的权重,建立一整财务预警机制,参考行业标准,结合企业纵向、横向业绩水平,通过具体的财务数据的对比,来衡量财务绩效,进而识别、评估和处理存在的各种财务风险与非财务风险,及时发现并处理风险,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风险损失。

(三)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识别、评估和处理企业存在的各种财务与非财务风险,但实践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内审或内控部门来完成,这就不利于考核风险管理的绩效,难以客观评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因此,需要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审计,在内控或内审部门之外,设立专门的内部风险管理监督审计机构,明确化分内审、内控主体与风险管理审计主体的角色和权限,实行内部监督与制衡机制,有助于提高风险管理审计机构展开工作的独立性与客观性,从而能够对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人员配备、风险管理绩效、财务预警机制、长远战略目标等的实施进行客观、科学、有效的评估,及时纠正财务风险管理中的各种错误之处,以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9篇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论

(一)集团企业概念及财务特征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企业集团”概念为:由一个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优势企业为核心,由多个拥有独立法人的企业参与,在互相持股等资金关联基础上构建的,其成员企业具有统一的领导架构,并在资金、人力、技术、产销渠道等方面资源共享、利益共分、风险共担而形成的统一企业联合体。从财务角度分析集团企业特征,有如下几方面:(1)财务活动主体相对独立。集团公司和各子公司之间虽然有资金交流和利益关联,但各自有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独立运营;(2)多层次的财务结构增加财务管控难度。集团企业的财务结构包括母公司的财务体系及各分公司的财务体系,同时各公司之间互相融资、互相持股、共同承担风险和分配利润,就这使集团企业的财务管控层面更广,影响因素更多;(3)集团产业形式多元化,风险收益相关影响因素复杂。集团公司通常都是跨产业、跨地区甚至是跨国界、跨文化的,其内部盈利方式也是多品种、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再结合集团企业的投资、融资、财务管理等,使得企业财务风险收益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涉及层面更广。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及特征 在财务风险定义的基础上集合集团企业特征分析“集团企业的财务风险”概念,即集团企业在整个集团的财务活动中可能面临损失的风险,由于集团公司的利益风险共担性,因此这种风险既包括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包括各成员企业的财务风险。由此定义进一步分析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1)不确定性。集团财务活动所产生的效益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受集团各相关层面因素影响,导致实际收益并不会同预期收益完全吻合,甚至没有收益造成亏损;(2)可控性。通过对风险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可以采用前瞻性的方法控制和预防集团企业财务风险;(3)关联传导性。这是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特有的特征,由于集团企业是由众多独立法人企业组成,虽然各法人企业有各自相对独立的财务体系,但是他们却通过股权等方式形成一个利益统一体,一旦其中一个成员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传导到其他企业成员,从而形成连锁反应甚至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运营安全。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影响因素

(一)集团企业融资风险 融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筹措资金中由于政策环境或者偿债能力不足导致的融资困难或者债务违约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融资风险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频繁的融资活动,当借入一方出现财务运营困难导致无法按时偿债时,会使出借公司资金运营出现问题,由此产生传导联动,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风险;(2)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会作为担保方为集团成员企业进行第三方融资担保,一旦资金贷入方的财务出现困难,担保方同样会受到牵连,由此给集团带来财务风险。

(二)集团企业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对项目进行投资时,由于对影响因素及突发状况预估不足或处置不当导致的预期收益同实际收益之间的偏差。具体到集团公司,同样需要分两个层面论述:(1)集团管理层投资决策风险。因为集团企业是以母公司统一制定规模化战略作为发展手段,一旦母公司管理层投资决策失误,则会给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带来巨大风险;(2)由于母公司及子公司之间存在互相持股关系,股票也是一种投资方式。一旦发股方运营不善,则持股方也会面临收益不足或投资亏损的风险。

(三)集团企业财务运营风险 是指企业原料采购和成品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财务活动风险,如应付账款资金不足、库存积压、应收账款逾期无法收回等。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存在生产、流通及销售的业务往来,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发生风险,如一方成品积压无法变现,则会给产品链条上的所有相关企业带来一定财务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集团的财务安全。

(四)集团企业收益分配风险 这一风险对集团企业财务安全影响尤其巨大,同样分两个层面阐述:(1)由于集团企业各成员之间属于统一的战略体系,利益风险共担,有时为了整个集团的战略发展,其中子公司会牺牲自身利益推动集团目标达成。此时集团母公司就必须要做好利润在各成员企业间的合理分配,由此确保整个集团各企业成员间的高效合作,目标一致,否则会导致企业成员各自为战,甚至使整个集团人心涣散;(2)集团企业的利润分配应确保资金利用的高效,“好钢要用到刀刃上”,避免利润分配后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三、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一)集团战略下稳健原则 这一原则一方面要求集团企业在进行财务活动时,要本着整个集团的利益制定财务制度规范和战略规划,另一方面集团的财务活动,尤其是投资活动,一定要充分评估项目的风险收益比,并在具体分析时更倾向“风险”层面因素从而做出决策,这是确保企业长远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尤其对母公司在制定关乎整个集团的战略决策时,尤其意义重大。

(二)价值最大化下风险适度原则 市场经济活动一定程度上属于风险活动,同时企业从事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集团企业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和竞争力、确保企业获取最大利润的前提下,应充分评估自身风险承担能力,在适度的风险范围内进行经济活动。既要考虑各成员公司的风险适度,也要考虑整个集团的风险适度,由此确保整个集团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层级控制下权变原则 集团企业应该发挥其规模优势及资源优势,充分分析各个财务影响因素的性质及程度,建立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风险预警系统;分级管理架构;监控审核流程。同时这些体系并非一成不变,应在具体实施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完善风险控制策略,由此最大限度地控制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具体到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及管理体系原则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图1表述。

四、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

(一)财务风险定性识别 即集团企业对财务活动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的定性判断,运用预测学等相关知识从客观环境因素和主观管理因素上分析各因素对财务活动影响的性质,为集团决策做出初步的指导。依据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四大影响因素,可以通过表1所示的矩阵表格方式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定性识别。

表1中,对于面临着高概率、高风险的财务活动,一定要本着稳健运营的原则进行坚决否决。而对于其他性质的风险,则分别依据风险层级采取不同应对策略:完善对策,即确保有完善的对策可以控制和规避此类风险,否则取消项目;专门对策,即需要对风险因素制定详细的解决方案,并跟踪实施,必要时调整项目策略或目标;需要预防,即需要制定对策对风险因素加以预防和控制;有条件预防,即保证项目顺利运行的前提下,对风险因素进行预防。

(二)财务风险定量评估 在定性识别的基础上,对每种可能造成财务运营风险设置指标进行定量分析,通过统计学、概率学等数学方法对数据及模型进行评估,便于集团决策的价值权衡。结合四大财务风险影响因素,可以对企业财务风险定量评估指标做如下设计:偿债能力指标、获利能力指标、资产运作能力指标。这三大指标又可以细分为具体的指标体系,具体可以通过图2对财务风险评估指标进行设定及评估。

下面引述2013年某大型集团公司的财务指标具体说明财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应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某集团公司资本实力雄厚,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不足之处是产品获利能力极低,甚至出现亏损,而资产运作能力则处于一般水平。由此可以评估该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集中在投资风险的获利能力上,因此应该对投资风险加以重点防范及改进。同时该公司的优势在于负债能力,说明该公司有足够的资本及信贷授信,应予以充分利用,大胆进行技术升级或新产品开发方面的项目投资。

(三)财务风险预防 集团企业在做出决策之前,充分参考财务风险因素的识别和评估结果,结合自身的财务运营状况及风险承担能力,对项目可行性以及项目实施方式进行决策,选择适合集团发展的项目,以及适合集团特点的项目运作方法。

(四)财务风险控制 在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内控制度确保项目运作的合规性,防范突发风险,同时根据环境和风险因素的变化,及时调整项目发展策略,确保风险可控。

以上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图标的方式表达如图3。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本文引述两个具体的案例分析集团企业在战略发展项目规划和实施过程中,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笔者选定两家案例主体“长虹集团”和“联想集团”有共同的特点:(1)同为电子行业,同是所在行业的领军企业;(2)同在本世纪初国内市场发展遭遇瓶颈,急需拓展新的战略发展模式,开拓国际市场资源;(3)同是21世纪初的投资项目和财务活动。以上共同点更加能体现出本文研究的主旨,两个相似的集团企业由于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实施上的差别,最终导致两个项目截然相反的结果。

(二)案例一 长虹集团进军国际市场巨亏案。长虹集团是我国大型家电企业集团,主营彩电业务,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得到充分发展,集团实力位居行业领先地位。然而随着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市场日新月异,长虹集团的国内市场销售业绩遭遇了极大压力。在这一背景下,长虹集团决定调整集团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之后在没有对合作伙伴的财务资信做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即同美国进口商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于2001年开始向APEX公司销售贴牌彩电。然而自2001年到2004年的4年间,APEX始终以各种借口拖欠长虹集团货款,最高拖欠货款高达38.38亿元人民币,占长虹集团总应收账款的96.4%。高额的应收账款风险直接导致长虹集团遭遇巨大财务危机,不得已于2004年年底宣布亏损财报,并拟对APEX公司的应收账款46750美元做坏账计提,如果按照计提3.1亿美元以及考虑长虹集团当年获利能力,长虹公司需要10年时间才能还清这些债务。这对长虹集团的发展可谓灭顶之灾,直接导致长虹集团股票价格大跌30%,市值蒸发30亿元人民币。现在回顾当时长虹集团此次财务危机,对现代集团企业有深刻的教育和警醒意义。分析其案例可以得到如下几点教训:

(1)长虹集团在施行项目之前,未能对项目进行充分的风险因素识别和评估。事实上在同长虹集团合作之前,APEX公司已经有过拖欠中国其他企业货款的不良记录,同时国际资信评估机构对其资信评估仅仅为3A4,属于资信风险较高的级别。这些明显的、高概率和高风险的财务影响因素获取渠道相当简单,然而长虹集团却对这些风险因素置若罔闻,盲目上马进军国际市场项目,最终导致亏损。

(2)长虹集团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未施行有效财务风险控制。在长虹集团同APEX签订协议的第一年,APEX就开始以各种理由拖欠和拒付货款。在这一形势下,长虹集团的财务预警、审核、应急等内控体系集体失灵,继续冒着巨大风险持续地向APEX公司供货长达4年,直至累计近40亿元的应收账款无法变现,此时该部分应收账款竟然高达公司总应收账款的96.4%――这对任何一家集团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营而言都是不可想象的。

长虹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缺失直接导致其进军国际市场项目铩羽而归,并对集团未来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初同APEX公司签订协议并供货的是长虹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四川长虹,之后长虹集团出于整个集团战略考虑,背负了这笔巨额债务,这也说明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的关联传导特性。

(三)案例二 联想集团成功收购IBM公司PC业务案。项目实施前的联想集团同长虹集团有许多共同特点,不同的是联想集团在项目实施之前做了充分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通过系统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使得这一并购案成为国际跨国并购中的经典案例。

(1)在项目实施之前,联想集团对合并对象IBM公司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财务风险因素识别及评估。为此联想集团聘请了世界顶尖的评估公司和审计公司对IBM的财务指标进行审核,发现IMB公司PC业务虽然亏损严重,但近几年表现却有复苏迹象,其当年营业收入达5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0.9%;其利润率为24%,远远高于联想集团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水平。其资产负债额为16.15亿美元,净资产-6.8亿美元,在联想集团可承担范围内。通过以上财务数据分析,联想集团确定项目风险属于可控范围内,而项目风险收益比却值得期待,由此确定立项。

(2)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想集团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将集团融资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付款方式为自有现金4亿美元、收购负资产5亿美元、银行借贷6亿美元、股票融资3.5亿美元。通过这样的支付结构使得集团成功规避了财务危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在投资风险控制方面,通过制定循序渐进的发展策略,确保项目获利能力。

通过以上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联想集团股票市值当年就大幅上扬,项目实施第一年集团综合营业额年比增长359%,主营PC业务销量年比增长11%,股东收益增加0.22亿美元,之后几年业绩更是连年飘红。

参考文献:

[1]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张双才、余增彪、刘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财务风险管理案例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

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财务风险管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财务风险管理水平影响公司治理效率,财务风险控制机制是公司治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规模及影响的扩大,一些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频频暴露。归纳起来,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包括以下几种。

(一)公司治理结构失衡,财务决策失控

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是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基本前提。而我国多数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失衡,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导致董事会权利的董事长化,监事会形同虚设,独立董事不独立,为数众多的中小股东丧失了监督权和管理权,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决策屈从于最终控制人的利益,最终控制人集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于一身。最终控制人由于受观念、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局限,在缺乏完善的治理结构条件下必然造成财务控制失灵,财务风险膨胀。

ST啤酒花公司正是由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弊端而引发财务风险的。ST啤酒花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新疆恒源投资公司和第二大股东新疆轻工业有限公司共持有ST啤酒花46.01%的股份,而第一大股东和第二大股东的实际控制人都是自然人艾克拉木。除第一、第二大股东外,其他股东的最高持股额只有2%,形成了家族个人绝对控股,一股独大的格局(何陟峰、张培娟,2004)。公司的大小事务都由最终控制人说了算,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股东没有了解公司事务的任何可能。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突出体现了最终控制人的意志和愿望,企业的投资、筹资和财务分配由个人决断,最终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二)融资渠道单一,资金结构不合理

负债根据偿还期限的不同,可以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一般来说,流动资金短缺,需要通过短期借款、发行短期债券、商业信用等流动负债方式来筹集,而且流动资金一般只能用于短期项目的投资。企业的长期资金应采取长期贷款、发行长期债券等长期负债方式去筹集,而且固定资产投资、收购兼并等长期投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来源应该用长期负债加以解决。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受到融资条件限制,造成资金来源单一,财务杠杆功能运用不够,往往用短期融资来进行长期投资,以“短融长投”支撑起资本结构和资金结构;而且由于融资手段存在较多的违规和一定程度的违法,这是导致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例如,2004年,用友软件公司中期财务报告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8%,没有银行贷款和长期负债;又如前身为太太药业的健康元2004年的中期报告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为27.84%,但是流动负债率为100%,没有一分钱的长期负债,公司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资本结构极为不合理(www.省略/chinese/zhuanti/2004ssnb)。

(三)违规担保严重,导致财务危机

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要看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指标,更要关注其担保项目,因为若被担保的公司不能按时偿债,上市公司将要承担连带责任,这样就会形成担保公司的或有负债。因此,应该关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以防止因违规担保而带来的财务风险。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为其母公司及其关联方进行违规担保的现象非常严重。民营上市公司的控制性股东往往通过构造企业系,采用金字塔结构控制一系列上市公司,形成复杂的内部资本市场,把上市公司当作“提款机”,迫使上市公司为满足控股股东的资金需求进行违规担保和抵押,致使上市公司资不抵债,形成巨额的债务黑洞,陷入财务困境。

例如,鸿仪集团旗下的国光瓷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嘉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因为违规担保而陷入财务危机的。鸿仪集团是由一系列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构成的一个庞大的民营企业集团,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湖南国光瓷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嘉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了满足鸿仪集团的资金需求,控股股东强迫旗下的上市公司进行违规担保。截至2004年末,鸿仪集团及其关联方迫使国光瓷业为其提供2.90亿元的巨额担保,占2004年末国光瓷业净资产的8.32倍,导致国光瓷业2004年净利润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急剧下降。采用同样的手段,鸿仪集团迫使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嘉瑞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其提供贷款担保4.61亿元,导致嘉瑞新材资产负债率和银行借款节节攀升,净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急剧跳水,使其陷入财务困境(黎来芳, 2005)。

(四)盲目投资理财,放大财务风险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受到母公司的控制和影响,投资活动缺乏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合理的约束机制,导致投资决策失误,投资活动失控,投资风险膨胀,财务资源流失。

由于盲目投资导致财务风险的典型案例有托普软件公司。2003年8月,托普软件公司受母公司的支配,改变了原定募集资金的投向,以总计2.7亿元的价格收购成都托普教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9000万股股权。每股净资产仅为1元的托普教育竟然被托普软件公司以每股3元的买价收购,这次投资行动极大地损害了托普软件公司的利益,造成了大量资金流失。据2003年年报显示,托普软件公司从股市中募集到的9亿多元资金,已全部花光用完(http://newsl.省略/news/2004-07-05)。

二、加强我国民营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改善财务风险管理内部环境

首先,优化股权结构,实现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和外部化,从而形成有效的财务制衡和财务决策机制。其次,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摆脱民营上市公司大股东对独立董事的束缚,增强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发挥独立董事对企业财务活动过程的监督和评价作用,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控制环境。

(二)构建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应设置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可以分为最高管理层、中间管理层和具体操作层三个层面。在董事会下设最高层次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其职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负责财务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传递、报告和反馈等工作;二是负责捕捉和监视各种风险迹象,识别和发现各种风险,进行风险预警,履行财务风险管理预警职责;三是对风险动态进行跟踪监督与控制,向董事会提出财务风险对策。企业各业务部门是财务风险的中间管理层和具体操作层,可以根据各部门业务特点和需要建立财务风险管理小组,对本部门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和监督,并向企业最高层次的风险管理部门报告(徐旭,曾玉春,2006),最终使风险管理的目标和功能逐级具体化,在业务活动和财务活动中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

(三)强化财务风险意识,确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地位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战略目标模糊,盲目多元化投资。针对这一现象,民营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应树立风险意识,进行投资环境分析和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将资金投放于企业的核心产业和拳头产品,提高投资回报率,避免盲目投资带来的风险和损失,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此外,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由于违规担保而导致的财务风险较为严重,因此应严格控制对外担保产生的债务风险,尽量避免因或有负债形成的债务黑洞。

(四)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财务控制机制不健全,潜在的财务风险大,因此应加强对风险的识别、预测和监控,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防范和化解财务危机,确保公司经营安全。

企业财务预警分析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单变量模式,即运用个别财务比率来预测财务危机。另一种是多变量模式,即建立多元线性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数值来预测财务危机(王芳云、吴广山,2006)。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可借用美国纽约大学商学院教授Altman提出的Z计分模型来预测财务风险。Z计分模型的表达式是Z=1.2X1+1.4X2+3.3X3+0.6X4+1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息税前利润/总资产;X4=股本市价/负债总额;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好;反之,Z值越小说明公司财务状况越差。可以根据Z计分模型的破产临界值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状态。当Z<1.81时,企业存在很大的破产危险;1. 81<Z<2.675时,企业财务状况不稳定;Z>2. 675时,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破产可能性极小。由于Z计分模型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因素,故在使用时企业应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来配合使用。

【参考文献】

[1] 黎来芳.商业伦理、诚信义务与不道德控制――鸿仪系“掏空”上市公司的案例研究[J].会计研究,2005,(11): 8-14.

[2] 王芳云,吴广山.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预警[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3):50-51.

[3] 徐旭,玉春.民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组织系统的建构[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4):43-46.

[4] 王连娟,龙成凤,孙琦.民营企业上市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57-305.

[5] 魏国雄.银行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J].银行家,2007,(7):35-36.

[6] 易畅,张一驰.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06,(12):20-22.

[7] 张利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结合分析[J].审计月刊,2005,(12):36-37.

上一篇:遗传学分枝法范文 下一篇:智能财务风险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