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安防监控技术及运用

时间:2022-06-28 16:22:56

博物馆安防监控技术及运用

【摘要】为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博物馆的文物藏品,提升博物馆安全防护水平,减少珍贵文物的损毁和丢失,文章就博物馆安防现存问题、安防监控技术在博物馆内的实际应用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几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博物馆安防工作。

【关键词】博物馆;安防监控;技术应用

1引言

博物馆是对文物进行集中收藏、展示和研究的重要场所,其馆藏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使得很多不法分子趋之若鹜,不惜铤而走险,对博物馆馆藏文物进行盗窃和变卖。这就对博物馆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极大增加了博物馆安保人员工作的难度。而运用安防监控技术,能提升博物馆安全防护的等级,减少安防的死角,并减轻安保人员的工作压力。

2博物馆运用安防监控技术的基本要求

博物馆的安防工作运用基于信息技术的安防监控技术,能减少安防人员的劳动强度,增强博物馆安防力度,提升安防的效果。而在具体运用中,博物馆的安防技术应从三方面进行:①相关博物馆要做好安防监控技术的研发,明确研发的标准,这样才能提升安防的质量。而在制定安防监控技术研发标准时,应根据博物馆现存的馆藏文物内容,明确其安防保护的标准,这样才能制订出完善的技术标准与监控规范。②相关博物馆还要进一步优化现行的安防监控技术,为此,博物馆必须从实用性、效率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确保运用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能够具备良好的安全性和警报性,从而满足博物馆安防监控工作的需求。此外,技术研发人员还要考虑到设备的养护和维修问题,合理选择具有资质的设备供应商。③相关博物馆还要对安防监控技术研发人员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在实际技术研发工作中,要想提升技术研发的实用性,需要相关研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因此,我们必须对技术研发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性能,这样才能研发出符合博物馆安防监控工作需求的安防监控系统。

3博物馆安防现存问题

3.1系统硬件方面

对于博物馆的安防工作,工作中的重点就是对馆内文物藏品的守护。工作内容应该以防盗为主,防止馆内文物失窃。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的安防设备功能设计比较简单,多数只是在馆内重要位置设置监控点,导致馆内的监控区域无法全方位覆盖,存在安防监控死角。目前部分博物馆安防信息处理不集中,难以形成自身的体系,这些都是博物馆失窃事件发生的重要因素。总结失窃的原因主要是:①设置的监控点没有起到监控的作用。②博物馆馆内安防系统维护上缺乏专业人才。③没有设立专门的消防、公安报警系统,一旦发生问题,延误了最佳报案时机。④馆内安防设施落后,不符合现代安防要求。

3.2人员管理方面

随着对安防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博物馆的监控点位不断增加,受空间及设备的限制,监控大屏幕上不可能显示所有的监控点位,这就有可能使得重要视频信息出现遗漏。虽然保存了每个监控探头较长时间内的视频记录,但是查看的不及时会造成信息的滞后。而且,大多数的视频信息是无用的,这种无差别的储存方式也加大了后期查阅的难度,这对信息的保存方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单纯的人工监控效率不高,博物馆内的视频摄像机有上百台甚至上千台,若单纯用人力来进行管理时很难保障监控的质量,也就使监控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4安防监控技术在博物馆内的实际应用

4.1视频分析技术对监控视频的智能分析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项智能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视频分析技术也是如此。所谓视频分析技术是指利用专业技术手段从多角度对监控的视频进行智能的分析,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对于人的动作行为有科学的分析,对于移动目标的检测更是灵敏,一旦发现可疑人物出现,能够及时报警,弥补因为人力不足或人员失误造成的损失,从而提升博物馆的安防效果。同时,在博物馆内安装智能监控设备能够对人员进行排查,对于人脸进行识别、比对。对于有过博物馆盗窃经验的人员能够进行重点监控,通过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大量减少监控人员的工作量和失误率,提升了监控的效率[1]。

4.2报警系统的应用

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安防监控相关工作与数字媒体技术应用的有效结合,最终实现博物馆防火、防盗目标的实现。通过相关视频的录制,使得被监控对象的行为能被完整记录,这对博物馆的安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一旦发生物品失窃时,门禁报警系统及时响应,同时,录制的视频也会为找回失窃文物藏品提供依据。报警系统可以在发生盗窃事件时为安保人员争取时间,为案件侦破提供依据。

4.3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科技的发展,为加强安防监控能力提供了新的途径,物联网技术工作的原理是物与物的相连,将监控内部各个子部分的功能相连接,强调的是以共享网络、信息传播为目标编织一张网络,从而形成完整、高效的监控模式,弥补了单一设备监控产生的不足,在实际安防工作中,应用场景也十分广泛。比如在传统监控方式下,我们虽然能对博物馆内的文物藏品进行实时查看,但是却无法获悉文物藏品的保存状态。又如文物藏品已经离开了自己的展柜,但是有可能博物馆内人员稠密而难被发现。以往这些问题的处置需要通过人工检查才能获悉,这样不仅影响了信息的传递效率,还可能因为信息的延迟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但是在物联网各种信息进行串联之后,使得信息的汇总和传递变得智能化且更有实效。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环境监测获得的监控数据对馆内文物藏品的陈设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调整,保障一些容易损坏的文物藏品处在适合的环境,尤其是对离开自己所处位置的文物藏品,能够及时触发警报,管理人员能及时到达现场进行处置,大大降低文物藏品的失窃率。物联网技术在安防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自动化水平,也减少了因为人员的失误造成博物馆失窃的可能,而这其中多种功能的共同作用,就是通过物联网物物相连,信息连通所建立的。

4.4运用是视频监控手段

视频监控是一项综合防范失窃能力较强的监控安防系统,借助视频监控系统能实现对于人员和进出入场所进行管理,它通过对于博物馆内画面的呈现,使监控管理人员能有效地获得博物馆内部实时的信息,提升了博物馆的监控能力。此外,馆内的报警系统和进出口管理系统与电视监控手段进行配合使用,能够较好地对各种行为进行监控。伴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视频技术的功能也在不断的丰富。在现今的技术下,可以在无需人为的操纵下,对一般的问题实现“自我决策”,有效地发挥了博物馆监控和保护作用[2]。

5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

5.1前端设备的应用

前端设备是指在博物馆内外设置的具有传感功能的设备,这些基础设备的应用能够为视频的录制和传输提供重要保障。因此,在选择这些配套设施时,要严苛,要做到因地制宜。如:在室内,选择具有传感功能的设备时要根据博物馆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进行选择。在室外,选择传感摄像机时,要考虑其功能在阴雨或雷电等特殊天气之下的使用状态,择优选择。同时,安装时为其加盖保护罩,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选择适合的内外环境监测系统,是做好博物馆安全防护的前提。对于文物所需要的温度、湿度、光照等均可以实时监测,从而确定文物藏品的所处环境是否适宜。再通过温度、湿度监测功能,及时掌握文物藏品的所处环境,尤其是服饰等比较脆弱的文物,一旦发现环境不适合,可能会对文物藏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检测设备会及时发出警报,管理人员依据数据对环境进行及时调整,保障博物馆文物藏品的保管环境。

5.2传输设备的使用

在博物馆内的视频录制结束之后,要将视频信息进行整理并上传,而传输设备的质量决定了后期接收视频的速度和视频呈现的效果。因此,在传输设备的选择方面,要根据传送的距离进行设备的选择。如果传输距离比较近,我们可以选择电缆、网线进行传输,但是如果传播距离比较远,则需要选择光纤的传输方式,提升抗干扰能力[3]。

5.3监控的显示设备

对于视频监控系统,控制部分功能包含:视频画面的缩放、视频信号的分配,根据实际需要对图像进行切换等。同时通过门禁的报警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进行联动,对图像进行实时复核。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控制画面对视频进行定格、回放。监控设备在应对日常防火的工作之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在以往消防工作中,消防检查工作主要是靠人工防火巡查等手段,人工巡查有着很强的局限性,很难做到全方位,全天候的检查。但是在使用监控设备之后,便可以对博物馆内的情况进行24h的监控,通过控制显示器进行查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位置进行远程视频排查,弥补人力不足。

5.4无线通讯的应用

无线通讯是一种通信技术,它能够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效率,在远程安防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远程安防可以将工作分为两部分:一方面是对环境的监测,另一方面是对计算机网络设备的监控。远程监控能够运用与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是无线通讯设备正常运作的重要保障。在科技大爆发的今天,无线技术作为信息技术的分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场景也越来越广泛。远程的安防工作主要是要“监”和“控”,所谓的“监”就是获得信息,所谓的“控”就是网络操控,包括对远程设备的控制。通过无线技术为无线通讯提供技术支撑,保障通讯设备的信息传输,能更好的实现博物馆的远程安防[4]。

6结语

安防技术的应用也是博物馆安全管理的大势所趋。在博物馆的安防管理过程中,合理运用现代安防科技技术,有助于完善博物馆安防系统管理体系,提升博物馆安防能力和应急应变处置能力,为博物馆的安全运营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璐.安防的发展现状与博物馆安防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8(4):215+217.

[2]胡江涛.谈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7,311(5):64.

[3]方先行.技术防范在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中的运用分析[J].艺术科技,2016,29(11):412.

[4]叶利.博物馆安防监控技术及其应用实践探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43(31):44.146

作者:侯一元 单位:宁波博物院

上一篇:综合管廊运维风险模糊网络分析 下一篇:大数据时代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