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转化对策

时间:2022-03-16 08:39:37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转化对策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农村的教育一直是各方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在国家和社会的教育事业中,农村的小学教育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必须让农村教育也实现发展和进步。许多农村小学的高年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存在心理障碍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将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当作教学目标之一,关爱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的表现

对农村小学的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也有一些学生主观的因素,如在班级长期得不到关注,才形成了学习不主动、不积极,性格不稳定等心理障碍。

(一)性格方面出现心理障碍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尤其是那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产生敏感、忧郁、不信任等消极的情绪。尤其是那些在学校得不到肯定,长期没有成就感的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往往会出现抗拒、害怕教师等心理。这些出现心理障碍的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思维与普通学生往往是不一致的,也不能客观地评价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缺乏学习的内动力,甚至会让自卑的情绪支配着自己,导致现有的智力水平无法正常发挥出来,因此也表现为学习成绩的不良。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不合群,在学校中没有朋友的现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存在性格方面的缺陷。

(二)理解和判断能力的障碍

农村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往往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在隔代教育的背景下,学生与家长的联系不够紧密,家庭教育往往出现缺失。比如,通常是长辈不敢管,他们思想观念落后、文化水平较低,用传统的教有方法管不了,只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使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一部分农村高年级学生在理解事物、判断事物等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一些其他学生一听就能明白的道理,对判断能力和理解能力中存在不足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对那些比较难的问题或是教师的关心,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学生不仅不能理解,反而认为教师是在故意找茬,或是偏袒那些能理解、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表现出对权威的不满和挑战,喜欢通过故意违反纪律表达自己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故意破坏的行为。

(三)意志力方面的心理障碍

小学中的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习的课程难度加大了,他们需要更强的意志力支撑自己持续学习,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成绩。对那些有心理障碍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很多人身上就存在着意志力薄弱的问题,对学习的坚持程度往往不够,学习热情是间歇性的,因此常常得不到想要的成绩,成绩不好又加剧了不自信和意志力缺失,容易出现恶性循环。这类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出对学习和其他活动的危难心理,一旦遭遇挫折或困难,他们就会消极对待,喜欢逃避问题。

(四)在校园内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障碍

人际交往是小学生在校园内必须面对的问题,农村小学生中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学生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教育,在建立人际关系方面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心理障碍。家长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性教育作用,没有家长的陪伴,学生在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都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约束,进而导致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能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有些学生本身性格比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这类学生对环境的安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周围的人际环境让其感到压迫或紧张,学生就会不适应,不能和周围的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但农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和保护还是较为匮乏,即使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也会出现各种不良的心理和情绪。农村的小学生往往会出现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自卑等导致的学习心理障碍,这也给农村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带来了比较大的教学难度。在小学高年级教师的工作中,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教师要想帮助更多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就要重视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特点等方面入手,使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才能调动农村小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因素,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障碍。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障碍克服及转化对策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农村小学的教育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他们更需要教师和社会的帮助。建立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让他们健康成长,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

(一)建立和健全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针对性要求都非常高的教育内容,结合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性格特征,制定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和路径,是最终取得良好的教育引导效果的前提条件。对农村地区的学校来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解决学生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也需要通过相关长效机制的建立,为农村地区学生的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提供保障。学校是农村高年级小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要克服部分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各方面的心理障碍,就要重视使用学校这个环境对学生的调节和转变作用。首先,教育部要重视农村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一方面,要在各个农村小学建立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部门,专门研究和领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获得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推进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通过设置心理健康等相关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从而降低农村小学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概率。

(二)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

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引导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不仅是由于学生对教师有非常重要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也是由于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态度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当教师能以一个客观冷静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时,也意味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容易出现学习成绩不良等问题,这样的话教师是最容易发现的。因此,若是能从教师的角度开展心理障碍培训,就能比较好地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从而在日常的教学中积极转化那些具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为此,教育部和学校都需要重视开展心理知识培训的工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引进专业的心理教师等方式,大力加强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最大限度地动员广大教师参与。部分农村教师对心理培训重视程度不够,表现出不能积极参与心理知识培训和对学生的心理干预和指导工作,因此,学校方面要对所有的教师进行学生心理治疗和干预的动员,帮助这些授课教师意识到心理障碍的危害,出现心理障碍的因素,以及清楚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障碍进行转化。

(三)建立心理健康全员参与的机制

全员参与不仅强调教师和学校的参与,也强调家长的参与,学生家长的参与在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教育引导过程中,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用科学的方法落实相关工作的教育内容。因此,充分利用来源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环境的多方面主体和影响因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具体来说,农村高年级学生的心理障碍不是一天形成的,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几个环境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而导致的。信息时代,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学工作中三者之间可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联系。因此,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功能,提高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小学农村的教师由于条件艰苦、环境的闭塞,在心理知识的学习等方面会出现部分问题,因此,教育部门和学校方面要鼓励这些教师,为其提供更好的学习资源和环境,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教师自觉地投入帮助学生克服和转变心理障碍的教学工作。同时,学校方面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的良好教育机制,也要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让全员自觉主动地参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一,学校和家长要建立联系,形成家校共同管理的模式。现代社会的网络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教师和学生家长可利用网络(如微信群)建立密切的联系。关于学生在学校内出现的潜在心理障碍,教师可通过微信等方式及时与家长沟通,然后要求家长询问原因并作出正确的引导,此处要强化学生父母的参与性,即使农村学生的家长外出务工,也要通过打电话、远程视频等方式管理和关心自己的孩子,亲子教育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第二,校园内部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活动。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情绪和价值观还不健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境时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学校在日常教学中要对学生作出积极的引导。定期的心理健康科普教学是从理论和方法层面对学生作出的有效指导,教师可通过视频、漫画、动画等各种形式,讲解正确的心理问题处理方法。同时告知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积极向教师求助,或告知家长,然后再由家长和教师共同帮助学生。

(四)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转变

正面引导是指从积极的角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看待问题,这是从心态的转变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引导的科学方法。在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出现前应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的合作开展健康教育,最大限度地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那些已经出现了部分心理障碍的学生来说,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他们的引导和转变,根据农村小学生的认知、意志,情感和个性特点,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消除和转变心理障碍。因此,学校和教师要经常关心农村学生,通过学习成绩及日常表现等观察学生成长状况,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及遭遇,一旦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趋势,就要对其进行预防和帮助。教师和家庭在对待有心理障碍及相关倾向的学生时要有正确的方式,不能一味地批评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加强正面的引导,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要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其建立自信、良好的理解和判断力,加强意志力,从而克服心理障碍,更好地接受教育,健康地成长。

(五)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表面上看,品德与生活、语文、体育等学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数学和科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实际上,只要科学设计课程内容,适时引入心理健康方面的话题,任何一门学科都能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阵地。学校应该建立起全员参与、全程培育、全学科参与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要求所有任课教师以及学生班主任全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第一,编制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各个学科的教师要积极寻找本课程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在编制教学课件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练习中,引导小学生以“父母之爱”“同学情谊”等为话题,写一篇短文,然后在课堂上加以分享。教师在点评的过程中要融入人际交往、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方面的话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引导。第二,积极处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和学生具有较多的沟通和交流机会,有些学生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紧张、局促、参与感低等问题,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在课后询问学生原因,及时加以处理。第三,结合学科特点,积极发挥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不同的学科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作用,体育、品德与生活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相关,这些任课教师要科学设计课程内容,突出心理健康教学。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的农村高年级学生由于社会、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的心理障碍问题发生比较频繁,这对学生个人成长及教育的发展形成了阻碍。因此,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和家庭都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建立和健全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机制,提高全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关注农村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转化具有心理障碍的农村高年级小学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作者:何晓琴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水平如何提升 下一篇:初中英语阅读课词汇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