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国际收支统计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27 11:39:12

现代化国际收支统计体系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建立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建设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外汇管理重要的基础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外汇局围绕“以法治思维为核心、以先进统计制度方法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持、以高质量统计数据为产品”的指导原则,持续推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国际收支统计在改革开放中初步建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在参与全球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涉外统计数据的需求。1980年,我国正式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席位。作为成员国,我国需履行国际收支统计透明度承诺。1981年,外汇局根据国际通行的统计标准,结合我国经济运行实际,制定了我国首个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即基于海关、经贸部、财政部、旅游局等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行业管理行政记录,汇总编制中国国际收支统计。1982年,外汇局正式按年编制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并于1985年9月首次向社会了1982—1984年中国国际收支概览表,展现了中国涉外经济的概貌,也为国际收支统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持续推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在党的领导下,外汇局不断夯实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基础,增加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公布频率,严控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质量,提升国际收支统计透明度,推进国际收支统计方式改革,参与国际统计合作治理,持续推进建设高水平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一是夯实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基础。1992年,党的十四大会议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为加强涉外数据统计工作,全面反映我国市场主体涉外经济活动,1995年,外汇局制定了《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并于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实施,奠定了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基础。1996—1997年,外汇局相继建立起通过境内银行进行间接申报、金融机构对外资产负债及损益申报、汇兑统计申报、直接投资申报、证券投资申报等制度,初步形成我国的国际收支制度体系。2013年,以国务院修订《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为新起点,外汇局加快建设并逐步形成了由直接申报、间接申报和专项调查三大支柱构成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我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遵循国际标准,结合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覆盖各类申报主体,沿着提高数据采集效率、降低申报负担的方向不断加以完善。二是增加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提高数据的使用价值,让数据发挥生产力作用,外汇局进一步增加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2006年,首次2004年末和2005年末中国国际投资头寸表,完整我国对外部门的统计信息,被IMF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2012年,金融机构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数据,展示我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一系列发展变化;2014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月度数据,展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2015年,增加国际收支口径的月度货物贸易数据;2015年,开始向IMF报送协调证券投资调查(CoordinatedPortfolioInvestmentSurvey,CPIS)数据,并于2016年开始按半年对全球20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投资资产数据;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BIS)本地口径的国际银行统计(LocationalBankingStatistics,LBS)数据报送国,并开始我国银行业对外金融资产负债数据。此外,外汇局自2005年起开始《中国国际收支报告》,专业解读我国国际收支形势。多维度、高质量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产品的,从不同角度向社会公众展现了我国涉外经济运行情况。三是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公布频率。国际收支平衡表方面,1982—2000年,外汇局按年度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2001年起公布频率提高至半年度,2010年继续提高至季度。此外,自2009年8月,外汇局开始公布当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时滞为季后2个月,并于季后4个月内各季度平衡表正式数;其后,又将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和正式数时滞分别缩短至季后40天和3个月。国际投资头寸表方面,2006—2010年,外汇局按年度公布国际投资头寸表;2011年开始,改为每季度公布一次。此外,2012年,外汇局首次公布国际收支及相关数据时间表,以方便社会公众获知数据时间。四是严控国际收支统计数据质量。在统计技术上,外汇局在2010年引入了国际通行的数据修正机制,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相应由一次改为三次,即初步数、正式数和修订数;国际投资头寸表的数据则相应由一次改为两次,即正式数和修订数。在每年当32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时,均对上年各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进行修订。2012年,外汇局将按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当年累计数,调整为单季度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同时追溯调整并首次公布1998年以来单季度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间序列数据,进一步便利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国际收支统计按照质量与速度并重的原则,以更快的速度将更准确的数据呈现给数据使用者。五是提升国际收支统计透明度。2002年,我国加入IMF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eneralDataDisseminationSystem,GDDS),实现了“统计入世”。2012年,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对作为反映开放型经济水平重要抓手的国际收支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4年,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九次峰会上,主席宣布,我国将采纳IMF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pecialDataDisseminationSystem,SDDS),我国成为少数具备条件参与该标准的发展中国家之一。2016年,随着加入CPIS和LBS,我国完全弥合了二十国集团(G20)签署的第一阶段倡议中的数据缺口,标志着我国国际收支统计迈上新的发展阶段。2021年年末,我国将弥合G20第二阶段倡议中的数据缺口,推动我国国际收支统计透明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六是扎实推进国际收支统计方式的改革。随着涉外交易形式的多样化,间接申报收付实现制的资金流信息渐渐难以满足国际收支统计需要。2020年,外汇局前瞻性地启动了企业数据源转型,从企业端直接采集按权责发生制记录的涉外交易和资产负债数据。这有利于促进“贸易”与“资产负债”、“借方”与“贷方”的平衡记录,减少净误差与遗漏,从源头上提高国际收支统计数据的质量。七是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提升数据质量。外汇局通过建立信息系统,构建数字化统计监测体系,实现了国际收支统计数据采集、核查、加工的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在此基础上,外汇局不断完善统计系统功能,提高外汇业务便利化水平。目前,申报主体既可通过银行与外汇局相连的系统来申报数据,也可通过互联网自行申报,操作便利快捷。外汇局则可通过系统内置的核查规则,对申报数据进行核查,确保数据准确。申报数据经信息系统汇总加工后形成统计产品,定期向社会公众。八是积极参与国际统计合作治理。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国际收支统计规则是全球统计治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05年,外汇局就选派统计专家参加IMF全球国际收支统计委员会,推动了全球统计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声音”从无到有。其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持续提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我国正积极参与包括《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七版)》修订工作在内的国际统计规则制定,并在制定国际收支统计新规则的过程中继续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

继续推进构建现代化国际收支统计体系

国际收支统计是四大经济账户统计中一项重要内容,可全面反映我国涉外经济的发展和变化,对宏观经济决策有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党中央一贯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党的提出要“完善统计体制”,党的五中全会作出了“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及“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重要决策部署,对新时期国际收支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未来,国际收支统计部门将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继续在以下方面推进构建现代化国际收支统计体系:一是持续完善国际收支统计体系,把握国际统计的一般标准与中国实践的独特经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升数据的时效性。二是提高数据透明度,多角度深层次展现我国涉外经济全貌。三是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宣传,培育涉外交易主体的申报意识,拉近统计制度与申报主体的距离,促进统计减负增效。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统计规则建设,提升我国的统计水平,增强中国在国际收支统计制度建设中的话语权,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作者:韩健 章蔓菁

上一篇:数字媒体广告教学模式探索 下一篇:BIM在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