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小助理”破解大难题

时间:2022-10-30 09:58:46

基层“小助理”破解大难题

在“一村一警务助理”建设工作中,水城县前移工作阵地、筑牢平安根基,通过一个个扎根在群众中的警务助理解决了农村公共安全的大难题,实现保民安、化民怨、暖民心、惠民生的目标。

2015年6月,在贵州视察时强调,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牢记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的道理,着力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不断提高公共安全水平。

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农业人口普遍散居大山深处,居住的分散性和过去交通、通讯的不便,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公共安全的薄弱环节。为解决农村见警率不高、报警求助难、服务群众难、警力配备少等难题,贵州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探索农村警务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一村一警务助理”建设,打通警务服务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在“一村一警务助理”建设工作中,六盘水市水城县按照“六化”建设标准,完善考核管理体系、前移工作阵地、筑牢平安根基,通过一个一(一村一个警务室、一个驻村警务助理),解决了农村公共安全的大难题,实现保民安、化民怨、暖民心、惠民生的目标,成为全省农村警务机制改革中的品牌、亮点。

转山转水 只为守住这片土地

“我有当兵人的行事风格,作为一名普通的驻村警务助理,我得为这个村、为这几千人,把这片土地守好。”水城县玉舍乡玉舍派出所驻俄脚村警务室警务助理王登贵,是俄脚村的“大忙人”“百事通”。

作为核桃产业观摩区的俄脚村,位于水城县西南部,距城区31公里,面积21.5平方公里。212国道、水盘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途经该村,在高速公路项目部入驻时,来自天南地北的务工人员齐聚于此。一时间,这个共有9个村民组1110户、常住人口4336人的小村庄热闹起来。由于施工人员多、人口流动大,发生大大小小的矛盾纠纷在所难免,怎样化解隔阂、平息事端,驻村警务助理王登贵的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大到辖区几条高速公路项目部之间出现的问题、高速公路项目部与村民的纠纷、高速公路项目部自身的内部矛盾,小到邻里关系、村民日常小事,王登贵都要去调解。“在农村,有时候村民之间一点鸡毛蒜皮、田间地角的小事都要协调几个小时,甚至几天。”这无疑给王登贵的调解增加了难度。

“我喜欢这个岗位,喜欢这个职业,只想让这个村的群众享有最好的社会治安环境。”王登贵介绍道,以前村里偷牛盗马、偷鸡摸狗、打架斗殴的事情常有发生,由于离城区较远、交通不便,报警后往往要耽误很长一段时间。“现在不一样了,村里在道路的主要节点都安装了天网探头,而且我就是本村人,村里的人大多都有我的联系方式,发生什么事情只要第一时间通知我,三、五分钟内我就可以赶到。”

2014年以来,王登贵调解重大矛盾纠纷30余起,最大的一起是由于高速公路项目部没有及时发放工资,在多方协调争取后,修路工人300余万元的工资款项得到及时补发。

“我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俄脚村村民王国育说,去年过年期间自己因为喝酒和另一个村民起了冲突,王登贵得知后第一时间赶来制止,要是以往发生这种情况,肯定要打起来。

村民周训荣说,警务助理驻村后,大家办事方便多了,以前我们换一个户口本要跑到派出所去,人多的时候,还要排很长的队,一来一回,一天的时间就没了。现在就非常方便了,直接拿给王登贵,又放心又快。

在俄脚村警务值班室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静静地挂着一面“工作尽心尽力,为标排忧解难”的锦旗。

“大数据”算好“民生账”

在水城县勺米镇梭沙村警务室档案柜里,整齐摆放着20多个档案盒。其中包括危险道路、治安巡逻、在逃人员、禁种铲毒、重点人员、涉毒人员、涉爆单位、情报信息、现场调解、矛盾纠纷排查、三留人员(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空巢老人)、外出务工人员、从业人员、流动人口、租赁房屋、安全文明村寨、校园周边管理、红白喜事打招呼、机动车一车一档、实有人口户基本信息采集登记表等20余大类86小项的档案信息。

2015年以来,水城县警务助理配合责任区民警走访了实有单位5635家次、实有农户293562户,对785981名村民进行了上门登记,清查流动人口36520人,采集房屋图片136210张,清洗(变更、修正、补录)贵州省级人口业务信息管理系统项目采集录入2956321条,登记、录入电话号码494559条;登记二、三轮摩托车46954台,采集机动车驾驶人DNA信息24200人,登记大牲畜46782头;登记精神(疑似精神)病患者1220人,登记空巢老人6188人、留守儿童17869人,留守妇女4113人。

这些数据是全县每一个警务助理汗水的结晶,也是一本详尽的民生账本。近年来,贵州将大数据作为全省的发展战略,这也是大数据惠及民生实事的体现。“这些信息,每一小项都非常具体,比如说留守儿童档案,除了包含个人的基本信息外,我们每年还要更新孩子的照片,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如实登记。”水城县公安局勺米派出所所长刘涛又翻开机动车一车一档的档案介绍道,摩托车在农村使用非常普遍,管理起来也很麻烦。现在通过走访登记,车主、车牌号、车主基本信息等一目了然,这样在发生交通事故时,就能迅速掌握情况。

“目前我们正在登记门牌号信息,下一步打算在门牌号上放置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后就能通过我们警务系统专门创建的APP了解户主的基本信息。”刘涛补充道。

有大量一手信息的采集录入,“小助理”编织的“大数据”正逐渐成为农村各项工作的“源头活水”。

2015年,全县警务助理共采集实有房屋、流动人口、手机通讯录、人口DNA、“三留守”人员基础信息共计3331552条。这一数据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翻了近16倍,所有采集的信息数据全部录入管理系统。

2015年12月,水城县公安局研发的《户籍办理直通车系统》《基层刑事科学技术服务管理应用平台》获公安部第五届基层技术革新三等奖,是全国唯一一个获得两个奖项的基层公安局。

护民利民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水城县警务助理入驻村(居、社区)以来,2015年全县盗窃耕牛案件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104起,下降率达53.89%,为群众减少财产损失200余万元;2015年立案与上年同比下降45.76%,民转刑案件下降了70%,民转刑命案下降了78%;警务助理依托户籍办理直通车系统为群众代办户籍业务,2013年至今直接为群众节省资金800余万元。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机制让水城县公安机关立足自身工作职责,探索出一条公安机关精准扶贫的成功之路。

顺民意,村居入驻小警务;解民结,调处群众小纠纷;化民怨,疏导群众小;暖民心,帮扶群众小困难;保民安,消除安全小隐患;护民利,积极防控小案件;惠民生,提升为民小服务。警务室建在群众家门口,大大提升了警务工作的效率,实现出警快、见警率高,彻底改变了原来“村居不见警、事情不好办、处警不及时、服务不到家”的状况。现在,水城县“村村建室、村村布警,处警及时、服务到家”,加上“人员本土化、队伍专业化、职能多元化、身份合法化、管理规范化、保障长效化”的目标要求,通过本村人管理本村事,本村警务助理管理本村,真正做到“警民一家亲、永远心连心”。

实施“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机制以来,水城县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向好,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2013年以来,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逐年提升。

2015年9月,贵州省委副书记、省委政法委书记谌贻琴对水城县“一村一警务助理”工作作出批示:“水城县警务助理队伍健全、职责任务明确、考核体系完善、工作成效显著,建议在全省防控体系建设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六盘水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水城县委常委、县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局长何方介绍道,“一村一警务助理”搭建了一个警务向基层“再延伸”的平台,借此平台既增强了群众与公安民警的和谐关系,又拓宽了公安机关管理服务职能覆盖的领域和范畴,真正缩短了公安机关管理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责任编辑/彭 勇)

上一篇:新理念引领基本现代化实现之路 下一篇:台湾电信诈骗嫌犯揭作案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