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必须科学

时间:2022-10-30 02:38:28

养生必须科学

养生,泛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的过程。传统养生学认为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儒道两家修行养生的共同点,都是崇尚简约,主张动静结合,论点尽管古老,而用今天科学阐释,其理相通。中医养生学的指导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取意效法自然,重在养生成果。

现代养生方法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日常保健与养生方法重新采用。用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来剖析其中的科学原理,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发展出新,并与西方养生对比差异,以评述国人养生方法的优劣,供不同的个体来选择适合自身的养生之道。

但是,养生之道不可能像电脑软件那样逐年升级换代,也不可能一反常规的变异更迭,更不会有悖情理的任人创意。冷静观察,用心思考。科学指导养生,养生必须科学。而科学养生的内涵,也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生活习惯。符合生理机制,适应个体需求。因为,人的思维模式直接会影响到言行表现,养生观念必然会支配保健做法。如何实施养生保健,应基于四点:认识自身,按需补养,注重调适,药食有别。

认识自身 人对自身缺乏全面的深层的了解,讲防病、保健、抗衰、延寿还仅是治标,而非治本。从人类基因组研究,到现代病、流行病探索,其中蕴含着了解生命奥秘的过程,决定着人的生老病死。人体结构大致相同,但生理机制的个体差异,也不容忽视,个人的养生保健,必须有自己的主张和做法,不可按书索骥。“名人养生”介绍很多,只能学其精神,不宜仿其做法。

按需补养 正常人处于健康平稳状态,无需进补。即使是体弱多病、康复疗养者,补充营养也应在医生指导下,酌情进行,不可滥补。尤其是微量元素的补充更应因人而异。平衡主导人的神智。神智正常表现在人活得轻松、自然、机敏、有力,反应迅速。平衡保健是近年老年学提出的新理论。人欲求长寿,就必须随时维持物质交换的平衡。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常使体内一些元素出现不足或过剩,都会导致平衡失调。正常成年人日摄入热能即“营养素供给量标准”(RDA)约为10046.4千焦。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体之需,避免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保持完好的生活状态、工作能力和健康水平,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代谢平衡。

注重调适 人与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直接影响到长寿或短命。况且还有自然灾害与人为祸患的威胁。“适”应包含适度、适当、适合及适应。如今人们意识到适应与人生的相互依存关系,会很自然地预期利用“适应”效应以防治若干疾病。“适应”贯穿着人的一生,当人们适应能力得到改善,就有了生存的环境,同时也就获得了养生的条件。

药食有别 养生怪论散布“多种食疗方法以替代终生吃药”,提倡“以食代药”,这是伪科学,甚至是反科学。人们之所以轻信,就是对“药”与“食”的功能作用分辨不清。人患病时,需要服药,而药物的疗效,是人体内生化反应的过程。美国国家健康学院的罗契尔・朗教授曾指出:“人服药时,药物在人体内会与多种蛋白质相互反应,其中一些蛋白质会激活药物帮助其发挥疗效;而另外一些蛋白质却可帮助人体消除药物,疗效会被抵消。”日本科技厅理化研究所设立“免疫和过敏科学研究中心”,从基因和蛋白质的角度对花粉症、过敏性皮炎、艾滋病、关节炎等疾病进行研究,以确立预防感染、控制免疫和过敏性疾病及治疗癌症等所需要的基本技术。这表明药物治病是任何食疗所无法取代的。药膳与食疗仅是在防病疗养方面起到一定的辅助功效,但绝不可能包治百病,更不会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栓以及癌症等得以根治。洞察社会百态,庙前看相治病,路边坐摊拔牙,山村作坊制药,养生御膳公馆,依旧招人人瓮,诱使信徒神往。明了养生科学,自会辨别真伪。

上一篇:善意“哄骗”的暗示疗法 下一篇:三成酱菜添加剂超标是个危险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