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习作的惰性心理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10-30 01:20:32

儿童习作的惰性心理成因及对策

惰性是一种好逸恶劳、不思进取、缺乏责任感、缺少时间观念的心理表现。简单说来,就是不愿动脑,不愿动手。学生习作时也存在惰性心理。为此,笔者通过 “分析儿童习作惰性的成因”来“寻找解决儿童习作惰性的对策”。

一、 开展现状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笔者发现儿童习作的惰性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思想方面。依赖思想严重,不积极,不主动,怕动脑,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具体表现在:(1) 依赖教师的指导。学生期待着教师的指导,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似乎就不知道写什么或怎么写。(2) 依赖家长的辅导。据调查,有35%的学生习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习作。(3) 依赖“作文选”。抄袭、移植作文选中文章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行为方面。缺少上进心,贪于玩乐,懒于写作。

二、 分析惰性的成因

根据儿童在习作中惰性心理的表现,找到了他们形成惰性的原因:

1. 过高的习作要求,使学生力不从心,缺乏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拔高”习作要求,学生达不到要求,缺乏自信。

2. 缺少童心的命题设计。传统的教学、写作模式,导致儿童对习作课没有兴趣。

3. 由于平时不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缺乏生活的积累,没有生活的素材,所以无话可写。再加上平时书读得少,语言积累得少,更谈不上将积累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所以不会表达。

4. 教师的评价缺乏激励性,学生体验不到进步的乐趣。

三、 提出相应对策

针对儿童习作惰性形成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1. 学会观察,激发兴趣。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我首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观察,然后指导他们去观察什么,让他们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他们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生活中的小事、平凡事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情,从而解决习作中素材缺乏的问题。

根据不同的年段,推荐课外书给学生,同时开放学校的图书馆,让学生有时间、有地方去阅读,并将阅读的内容记录、摘抄下来。通过大量阅读,了解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我还让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三字经》《唐诗三百首》和《论语》等,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能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活动,如要求少先队广播站开辟“好书大家读”专栏,为同学们提供读书的交流平台,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习作兴趣。

2.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我在教学的内容上,努力做到多样化、童心化,写想象作文、童话故事等,让学生保持习作的新鲜感;在教学形式上努力做到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传统的作文教学是指导在前,写作在后,教师的讲解和提示会束缚学生的手脚,习作内容雷同,学生也会产生惰性和依赖性。现在我们“先写后导”,即让学生先写先自由表达,教师后指导。这样学生写作时轻松,写完后听了老师的指点,就切身体会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修改起来也轻松。

3. 改变评改的方式。针对学生厌倦“打草稿——修改——誊写”的繁复过程,我们现在让学生直接在习作本上写作文,再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习作本上直接修改,这样就避免了重复抄写,节省了时间。我们还改变“教师批改,学生看分数”的做法,采取教师面批、集体批、学生互批互改、“小老师”批改等多种方式进行批改。评改方式的改变,提高了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让学生懂得“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往往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的道理。

在评语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有个性。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评价,能点燃学生的习作热情,促使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取。也就是说,当发现学生的习作有进步,有价值时,教师就在习作本上画个笑脸,竖个大拇指进行表扬和激励,对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思维创新的学生,要特别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喜悦。

4. 用成果激励学生。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一定要让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可以挑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学习园地、黑板报和学校橱窗里展示,还可以在红领巾广播里播出,特别好的投寄到少儿报刊社,文章发表后予以大力宣传和表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江滨实验小学】

上一篇:对小学高年级写字教学的反思 下一篇:师生嗓音保护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