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促进学困生“抬头学习”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10-30 06:17:38

数学教学中促进学困生“抬头学习”的几点思考

摘 要:数学教学中促进学困生抬头学习的有效措施是:加强与学困生的情感交流,激发学困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注重双基落实,培植知识生长点;关注解题规范,培养良好思维品质。

关键词:抬头学习;亲学生;激兴趣;分层次;重落实;抓规范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城区学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乡镇学校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尤其数学、英语学习能力的下降最为明显。甚至出现了部分学生严重偏科、厌学、上课无精打采的现象。因此,本人在多年来的数学教学中,采用“亲学生、激兴趣、分层次、重落实、抓规范”的方法转化学困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亲学生——加强情感交流,树立数学学习信心

心理学指出: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是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实际上,学困生比优等生更渴望得到尊重和欣赏,更需要扫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其师,教师必须亲学生。首先,必须在生活上亲学生,主动深入到学生中,多和学生接触,多方位交流,在学生有困难时给予帮助。其次,要在学习上亲学生。在课堂上使用鼓励性语言,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在数学课堂上,教师的举手投足间都会传递着某种情感信息,教师要多用亲切的目光关注着学生,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当学困生回答问题时,教师总是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中流露出热情和期待。回答对了,要给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说一些如“对!”“好!”“Very good!”等激励的话。回答错了,也要讲一些类似于“别紧张!”“再好好想想!”等鼓励的话,而不是说那些伤害他们自尊、挫伤积极性的话。

还可以通过学生作业的批改,传递老师的真诚与关爱。教师通过批阅学生的作业,写上表扬和激励的评语,向学困生传递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学困生积极情感的激发,将会大大增强他们战胜困难、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勇气,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得到提高,为最终彻底转化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激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永远胜过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视频、语言(包括肢体语言)等手段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要有利于学生生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进行假设、猜想,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如在学习《方程和方程组》这章时,向同学们介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我们可以做个鸡兔同笼的Flash来播放,调剂一下气氛,然后抛出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在刺激眼球的同时,学生们通过列方程或方程组解答,并和算术方法解答进行对比,这

样对学习方程的知识也就兴趣大增了。

三、讲策略——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对数学学困生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对这一特殊群体,教师不能对他们的要求过高,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给他们正确定位。我对我所教班级的学困生的定位很明确,我从不要求他们达到如何如何高的水平,但我要他们明白:“你们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在数学学习方面比其他学生差一点,但只要你们不懈努力,每天与昨天的自己进行对比,哪怕有一点点的进步,你们都是数学学习上的成功者。”这几句肺腑之言,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沟通了师生的情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2.在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帮助学困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但单靠有信心,还是学不好数学的,如果学生没有产生一种自己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的会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习困难的学生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教材所要求的数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好了数学。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转化过程中,我们可不要忘记发挥学生自身的力量,如数学学习小组、数学学优生等都是转化学困生的一支重要力量。朝夕相处的伙伴有着共同的语言,他们易于沟通,便于交流,同学们的参与将会加速转化进程。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密切配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成功转化数学学困生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祝朝富.谈教师的语言艺术[J].数学教师,1995(07).

[2]郭占雄.要重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数学教师,1997(03).

[3]孔企平.中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杨裕前.改革数学教学,推进素质教育[J].中学数学教学,2003(04).

(作者单位 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实验中学)

上一篇:把脉低效,为课堂增效 下一篇:寻找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