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情感渗透不可或缺

时间:2022-10-30 06:00:37

作文教学:情感渗透不可或缺

摘 要:好作文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的参与:不是“假大空”,有的只是真情实感;不是隔空对话,有的只是情感被真实地滋养和锻造;不是虚假的编造,有的只是“货真价实”的喷涌,好的作文生态,学生最不缺的是“拐杖”,最不能闭合的是自主自悟、率真表达和真情实感。

关键词:拓展视阈;创设情境;自主自选

提起作文教学,大多数教师会感叹,怎一个“难”字了得:空洞无物、无病、无话可写、套路作文等比比皆是,唯独缺少真情实感、新鲜创新之作。那么,如何把真情实感引入作文?如何层层开启真情之作的秘境?如何捅破那层通往自由表达、以情取胜、顺畅写文的壁垒呢?

一、拓展视阈,让真情实感“自然而来”

纵观当下,小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小学生的作文一直在“剑走偏锋”:教师总是通过“高大上”的理想说教拘囿孩子们的写作视阈,比如:好人好事,高尚品质,集体主义,道德制高点……所谓“作文与真实情感的隔膜”,主要体现在孩子们没有真实的情感体验就提笔行文,也体现在孩子们的选材范围总是很狭窄,所以拓展选材范围,给予孩子们一方灵动真实的体验空间,让真情实感“自然而来”,应该是解决这一困境的渠道之一。

以下是人教版五、六年级的作文《令我感动的一件事》的教学设计:

感动无处不在。有人说:感动是我学习很累了,爸爸削的一只苹果;感动是不高兴时,发小过来揽着肩膀说“我陪你”;感动是危急时过路人的慷慨帮助……回到自己过去的生活中寻找,最感动你的画面中有谁,他们在干什么,说一说:感动是什么,然后写下来。

这样的选材只局限于“高大上”的范围,只符合成人“政治、教化”等需要,那么,孩子们怎么会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习作范围

感动无处不在。有人说:感动是粗心大意忘记了拿作业,妈妈紧赶慢赶送作业的身影;感动是一直和我抢着用电脑的姐姐第一次让我;感动是一向爱发火的爸爸居然难得没有对我发脾气;感动是我的叔叔不管车少人少,都能遵守交通规则……感动无处不在,请选择最难忘的写下来。

像上例这样拓宽习作题材,让孩子们瓜熟蒂落般的“我手写我心”,让学生的心有所触动,情有所打动,意有所感悟,如此,学生必将步入真情作文、自由作文和情动而辞发的理想境界。

二、创设情境,让真情实感“当场发生”

孩子们都有体会,让“我”写真情实感之作,可就是找不到真正都打动“我”的材料。怎么办?当场创设活泼、真实、具体的情境,让真情实感“当场发生”,让有些事件一经过目便转化为内心的山水,或能让孩子们把“真素材”“手到擒来”。

例如,以《难忘的第一次》作文为例,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拨打一陌生人的电话,等拨通之后,让学生先简单介绍自己,然后复述自己最近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个小故事。等复述完之后,询问电话另一头的陌生人是否听懂,如果没有听懂,能否重新讲,务必请对方耐心一点。想想,现实中和陌生人沟通都很难,何况是在电话中,所以,打电话前后的忐忑、矛盾、急躁、不敢、期盼,高兴等心情可能都是第一次。把这样的“第一次”写下来,本身就是真情实感,本身就是切实体会,本身就流露着复杂的情感,那么,又何愁没有内容可写呢?

这样的“写真”环境,必将让学生真正的“情郁于中,发乎于外”,有对生活情味的真实体验,有对生命情感的真切感悟,有对现实生活深情的打量和深度的拥抱,这样,孩子们言语生长的土壤必将是丰富的、厚重的,也是有后续力的。自热,说出来或写出来的东西就充盈着情感的“山山水水”和生命的激情澎湃。

三、自主自选,让真情实感“敢于表达”

其实,对习作素材的苦恼不仅来自于学生自身,也来自于教师的作文观和教学观。如果教师总是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以自己的视野遮蔽学生的视野,以自己一厢情愿的执念代替学生自由灵动的选择,那么“不知如何下笔”“不知写什么”“没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等就会成为部分孩子心中永远的“痛”。从这个意义上说,让学生学会写真,让学生“流淌”出真情实感的“涓涓细流”,必须要扔掉模仿这个拐杖,而真正做到自主选材、自我表达、自能作文。

看看以下素材,你还觉得没有内容可写吗?

1.那一次,我真的好委屈:为什么总是有人这么不相信我,为什么每一次班级中一出现混乱,老师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梳理盘点生活中曾经受到的委屈,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2.那一天,我真的很烦爸爸(妈妈、姐姐、爷爷……),爸爸(妈妈)最近你太辛苦了,爸爸(妈妈),那一次你误解了我……

3.我的暑假“乐”做主、我的暑假“乐”做主、我的暑假“书”做主、我的暑假“电视”做主、我的暑假爸爸做主……自主拟题、自主选材,只要是真心话,有特别的感受,就可以写下来。

好作文离不开这样一些要素的参与:不是“假大空”,有的只是真情实感;不是隔空对话,有的只是情感被真实地滋养和锻造;不是虚假的编造,有的只是“货真价实”的喷涌,好的作文生态,学生最不缺的是“拐杖”,最不能闭合的是自主自悟、率真表达和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张赛琴.探寻课程视野下的“生活素材”体系[J].小学语文教学(跟着名师写作文),2014(Z):48.

[2]曾扬明.《成长中的故事》作文教学设计及优秀习作[J].小学语文教学(跟着名师写作文),2014(Z):92.

上一篇:写字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 下一篇:层层深入 步步优化 尊重体验 把握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