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深入 步步优化 尊重体验 把握全局

时间:2022-03-28 11:30:48

摘 要:新课改中如何提高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样式,在教材中占有不轻的分量。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课堂参与度偏低,这需要教师设计适当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实现小说教学的课堂有效性。主要从把握小说课文教学设计的切入点入手,从小说的细节入手,结合具体教学实际,归纳小说教学中多种细节类型,进而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把握小说的精华,在提高初中阶段小说教学设计有效性上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关键词:小说教学;教学设计;实践

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人文主义”这面大旗的感召下,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有效性就为语文教师所重视。而进入初中后,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重要样式,在教材中的分量逐渐加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令语文教师感到难以理解的现象:学生喜欢看小说课文――在拿到一册新的语文书时,小说类文章往往成为学生最先翻阅的篇目。但是一旦涉及课堂教学,学生往往缺少教师所预想的参与热情,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偏低,更很难表现出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把握。难道学生对小说作品只是叶公好龙式的喜欢吗?学生的课堂表现与教师的期待反差如此之大,必须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和反思。

一、学生对小说课文学习参与度较低的原因分析

通^与学生的交流、调查以及教师之间的研讨,我们发现造成学生在小说课文学习上参与度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这些:

1.初中生虽然喜欢看小说,但吸引他们的是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情节,因此他们在看课文时有选择性地进行情节阅读,并没有对课文整体全面的把握,甚至对语言也只是浮光掠影的接触而已。

2.由于小说的篇幅较长,涉及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内容较为复杂,而现在的初中课堂教学的节奏又普遍偏快,许多时候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仔细品读课文,于是课上只能是教师强拉硬拽着学生开展文本解读,但这种解读往往缺少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因而无法消除学生与作品的隔膜,学生对阅读文本也就产生不了兴趣。

3.教师在指导小说阅读教学的课堂设计上,往往结合小说三要素,对文章的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进行逐一割裂分析,从而在教学中出现教学内容面面俱到但无重点化、教学设计僵化、教学成效反文学化的现象,节节如此、课课一样的教学设计也让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

根据小说教学的现状,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不仅要“登堂”,更要“入室”;不仅要让学生喜欢“看”小说中“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闹,更要引导学生在对小说课文内容的寻寻觅觅中学会“看”门道,在“吹尽狂沙”后收获“金子”。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小说阅读教学探究的话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小说文本和学生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的特点,选择好小说阅读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在小说阅读教学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小说的美是学生自己品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教师要抓住不同小说的不同特点,去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看到小说情节的波澜。在语言的表达交流中去构想鲜明的形象,体验独特的情感。

二、细节入手 把握全局――初中阶段小说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实践

笔者结合教学设计的实践,通过在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设计上的比照教学,梳理出了“细节入手 把握全局”的教学设计方法,发现在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部分中国古典及现代小说的教学上,可以起到泛化、深化的效果。

细节是小说情节的最小单位,是小说作品中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事件的发生、发展,周围环境和自然风景的具体描写。逼真细腻的细节描写,可以增强小说的生动性和真实感,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的表达。细节,包含着作者心思与心智的,能给读者以暗示意义,但又需要读者用发现的眼光来审视文本才能捕捉到寻常言语。

所谓的“细节入手”,就是从较长篇幅的课文内容中发掘出可以引领学生探究文意、人物的一两个语句展开教学设计,这一两个句子要求能够触发学生的思维、具有探究文意的深度和广度的特质,由此深及全文中心和主题的探究和把握。

所谓的“把握全局”就是教师围绕小说中的关键细节,引导学生体会小说作者暗含的信息,并以此为契机牵动全文,引导学生搜索品读文中与此相关的其他内容,从而盘活整个小说教学,把细节作为整体小说教学的切入点,以细节为载体,通过细节“前后关联”,将整节小说教学课有机联系在一起,有分有合,使教学活动灵活地统一在一起。这种突出细节兼顾其他部分、由细节带动整篇小说的教学方法,丰富了细节的内容,深化了学生的感受,使小说阅读教学活动变得多姿多彩。

具体在小说实际教学中,笔者归纳出以下不同作用的细节类型,分别是:还原细节,理解情节发展;梳理细节,理清课文脉络;比较细节,凸显人物性格;提炼细节,深化主题认识;多元解读细节,拓展课文深度。下文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陈述:

(一)还原细节,理解情节发展

【案例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戏》设计思路:

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思考:

1.那夜“我”吃到了什么豆?吃豆过程留给你深刻印象的是什么?

2.那夜的戏都演了什么内容?那戏在“我”、在你看来好看吗?

3.这样的豆、这样的戏,作者为什么说“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第一问:重点分析阿发的表现,并追问:小伙伴中只有阿发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吗?其他人呢?

第二问:找出对不好看的戏的描写,分析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内容及作用。

第三问:引导分析说“戏好、豆好”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亲密的情感(包括小伙伴及外婆和六一公公)、看戏的环境(包括“我”在“乐土”平桥村里的自由、快乐的生活和看戏路上欣赏到的风景)以及对童年生活的怀恋。他怀念的不是社戏本身,而是在看戏的过程中和小伙伴们结下的真挚的友谊,感受到的江南水乡特有的优美的风光,还有就是自由的空气。

本文的篇幅长达14页,如何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文本?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了课文的两句话进行教学设计:一是“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二是“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通过第一句话主要分析人物在二十年间的变化以及变化原因,通过第二句话主要分析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及希望,文章的主题把握在对两句话的深度品读分析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吸引,从而将课文的主题从一个人的个人感受与遭遇升华到一个社会一个年代的缩影。

(五)多元解读细节,拓展课文深度

【案例五】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杨修之死》设计思路:

1.杨修之死所为何事?――因鸡肋事件,被认定为动摇军心,因而被斩。

2.文章最后说:“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曹操后悔杀杨修吗?何以见得?从课文中找出总括性的一句话进行回答。

――课文第四节第一句:“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既为“数犯曹操之忌”,我们来分析一下“数”的具体体现:共有哪些事件所以称之为“数”?请各用不超过六个字的短语进行概括。

4.“数犯曹操之忌”,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杨修犯了曹操之忌?

5.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性格特征?

6.这些杨修参与的事件犯了曹操的什么忌?由此可见,曹操是怎样的性格特征?(结合课后练)

7.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他因,你能否结合课文客观地表达你的观点呢?

――(1)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2)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3)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在曹丕已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本文的篇幅不长,但是里面涉及杨修和曹操纠葛的小故事有多个,如何理清故事内容,如何分析人物关系,进而理解简单事件背后的复杂社会因素,这对于语文教学有一定难度。设计中抓住“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句进行,从“数犯”的具体表现的分析、犯忌的体现、犯曹操之忌等的分析,引导学生对人物、事件进行了分析把握。搜集相关作家作品的评论研究资料,抓住一系列细节,深入理解探究作者对杨修之死的态度以及背后所折射出来的社会现实,多角度地、多元地理解杨修之死。

三、在“细节入手 把握全局”的教学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1.在小说教学中还是需要讲究“慢的艺术”,“慢”主要指放慢教学节奏。在小说教学中,教师不要吝啬于学生在课堂上赏读小说的时间投入,在进入一篇小说时不要过于相信学生在预习时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而要留出让学生在课堂上听录音或接力朗读的时间。同时,除了必要的背景介绍外,教师不要在学生听读课文时罗列一系列问题,^于主动地作评论和提示,使学生陷入一种负担或先入为主的僵化之中,而应该让学生在平心静气中真正地进入课文。同时,在分析课文的过程中要尽量引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从而让学生在欣赏小说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课堂时间的受限为由,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2.关于小说课文中“细节”的发现,可以是教师,但更多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去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也就是教师要将课堂留给学生。

3.在结合“细节”进行分析时,不能忽略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品读,因为文学作品的经典性常常离不开一些或极具表现力或极具隽永含义的语言,语言品味对学生提升语感、提升文学感悟力的作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的最大责任莫过于在有限的课时里引领学生一起欣赏文学,进而领略与完善人生。小说阅读,似乎人人一看就懂,但对涉世不深的初中生来说,真正把握小说主旨尚有一定的难度。作为教师,我们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

参考文献:

[1]陆广新.初中小说阅读教学方法探微[J].中学语文教学,2012.

[2]朱俭.浅谈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设计[J].学周刊,2011(5).

[3]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彭华生.语文教学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作文教学:情感渗透不可或缺 下一篇:如何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