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

时间:2022-10-30 04:06:56

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和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知识传播方式的新变化。与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相比,协作共享模式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文章分析了协作共享模式的几个典型案例,探讨了其可能的制约和影响因素,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开放教育资源;协作共享;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54―05

一 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实际上是人类的知识和经验不断传播和积累的过程。随着技术手段的持续革新,从口头语言的出现,到书面语,到印刷术,到广播电视技术,直到现在的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人类共享和传播知识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1 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

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进入近代社会,以源于中国古代造纸术与印刷术作为技术和物质基础,出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它最初始于欧美,于中国则迟至19世纪后半期,其标志便是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一批民营出版企业的出现。这些出版企业是人类社会实现知识共享的中介,它们把各种知识、作品和信息,以报纸、杂志或书籍为载体,向社会的各个成员进行出版和发行。出版发行模式可以使知识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地传播,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但该模式具有单向的特点,知识的传播容易受到作者尤其是出版机构的控制。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社会进入电气时代,出现了广播和电视,使得知识的传播可以更广更快。出版业也关注到了音视频媒体,而且把它们列入了自己的产品目录。但这些都没有突破知识传播单向性的特点。

2 新的协作共享模式

20世纪末,计算机与互联网兴起,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集文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身,而且可以通过编写程序实现人机交互,通过互联网实现远隔千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拥有了以前的媒体所没有的特性――双向交互。通过信息技术的介入,每一个人都获得了更多的机会来参与知识的创造,之前这主要控制在专家权威和出版机构的手中。基于互联网,人们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分享知识、经验和信息,或者协同创作,即协作共享模式。这种模式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未来的社会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3 孰优孰劣

协作共享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传播知识的新模式,与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相比,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从公平性、质量保障、时间周期、与实践结合的紧密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等5个方面对2个模式进行了简单的比较,见表1。

从5个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到,两种模式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因此,传统的出版发行模式被取代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未来,两者可能独立发展,也可能相互融合,现在社会上流行的网络文学,隐隐地看到两者相互融合的影子。

二 几个典型案例

经过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中涌现了很多典型的案例,例如,开放课程(OCW)、Connexions、WIKI、博客(Blog)、开放源代码等,它们很好的呈现了信息社会协作共享的精神。

1 开放课程

开放课程(Open CourseWare)是指在互联网上呈现一套完整的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课程资源,其中至少包括一份课程大纲、课程日历、讲授笔记或类似内容,还可包括课外作业、考试试卷、超文本电子书、仿真设备、范例或学习工具、学习指南、视频等其他类型的资源(贾义敏,2008)。

为了应对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挑战,2001年4月,MIT:MIT将在10年内把从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各层次的所有课程材料上网,供全世界的人们免费下载,用于非商业的教育目的使用。从此,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世界范围内的开放课程和开放教育资源运动。随后,2003年,中国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其中“精品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在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5年5月,日本的早稻田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6所大学宣布成立开放式课程同盟,致力于推动日本教育资源的共享;2005年12月,“巴黎高科”启动了Paris Tech OCW项目。截止2008年12月,MIT已有1800门课程上网。

2 Connexions

实际上,开放课程(OCW)是一种优质静态教育资源的数字出版模式(Daniel 2007),而赖斯大学(Rice University)的Connexions项目是其很好的补充。它的资源提供者是所有愿意提供资源的人,可以是大学教师,也可以是研究所人员,企业人员,甚至学生,任何人只要申请一个账号,就可向Connexions的资源管理系统提交资源。同时,Connexions向所有资源提供者提供编辑与制作工具,帮助编辑、修改、组合课件(王爱华,2008)。

Connexions项目偏重于建设一个优质资源的集散地,在对外宣扬本校优质课程资源的同时,也能够让外界的反馈和贡献滋养本校师生及大众。目前,Connexions项目正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已经发展成为跨学科的草根组织的平台。截止2008年12月,来自世界上近200个国家的上百万用户贡献了408个课程7428个模块的教育资源。

3 WIKI

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原本是“快点快点”的意思,被译为“维基”或“维客”,是一种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甚至任何访问者)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WIKI应用最为成功的案例是维基百科。

维基百科(Wikipedia,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是一个基于WIKI技术的多语言百科全书协作计划,也是一部用不同语言写成的网络百科全书,是一个动态的、可自由访问和编辑的全球知识体,也被称作“人民的百科全书”。

维基百科开始于2001年1月15日,中文维基百科于2002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截至2008年12月9日,维基百科条目数第一的英文维基百科已有265万个条目,中文维基百科已有21万个条目,而所有265种语言的版本共突破1000万个条目,总登记用户也超越1000万人。英语维基百科的普及也促成了其它计划,例如维基新闻、维基教科书、维基物种、维基词典、维基文库等。

4 博客(Blog)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博客(Blogger)就是写Blog的人。现在,两个概念的界限并没有区分得那么清楚,一般都使用博客(Blog)一词。

实际上,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信息,并按照时间顺序不断更新的个人出版方式”。它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

自从2002年8月“博客中国”网站的开通,标志着“博客”现象在中国互联网界的显露,博客的发展可以用“爆炸式发展”来形容。不仅仅涌现了大量的专门的博客网站,而且所有的门户网站,大量的中小型网站,都开通了博客。值得注意的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博客潮流开始有力地冲击报纸、杂志和广播等传统媒体,尤其是对新闻界多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和道德规范。

5 开放源代码

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是一种协作,是一种软件散布模式。根据开放源码促进会(Open Source Initiative,OSI)的定义,开放源代码包括免费重新、源代码、衍生产品等10个要点,主要围绕支持用户获取软件的源代码,实现共同开发,以促进其快速演变发展和提高可靠性和质量。

开放源代码不仅得到了广大的参与者――程序员的支持,而且也得到了许多著名IT企业的支持,如IBM、SUN、苹果电脑、网景公司等。现在,开放源代码已经涉及软件行业的所有领域,而且许多还占据了主导的市场份额,如Apache;软件项目的数量也惊人,以Sourceforge为例,在上面的项目已经超过32万个。

6 在商业和软件领域更成功?

通过上面几个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相比WIKI、博客和开放源代码,以开放课程和Connexions等为代表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有点像发育缓慢的初生婴儿。除了开放源代码外,维基百科、博客、开放课程、Connexions的发起时间差不多,但从规模(内容数量、注册用户数、访问量等)和影响力上,开放课程和Connexions远不及维基百科和博客,更不用说开放源代码。以Alexa的网站排名为例(2008年12月10日),mit.edu的排名是1189,其开放课程网站ocw.mit.省略的排名是27958;维基百科wikipedia.省略的排名是535;的排名是149。

另外,在组织管理、可持续发展方面,开放源代码、WIKI和博客也比开放课程和Connexions更成熟,例如,开放源代码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高效的运行模式,吸引了许多著名IT企业参与。相比之下,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困扰开放课程和Connexions的一大难题,在组织管理上也并没有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的积极性,或者非常有限。

教育是人类传播和共享知识的场所,难道不应该更加的开放、共享和协作?是哪些因素在起阻碍作用呢?

三 制约新模式在教育领域发展的因素分析

教育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它的变革过程可能比较缓慢。但是,毋庸置疑,有许多内外部的因素在阻碍数字教育资源在教育领域内的开放、协作和共享。

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理想

应用效果不理想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是致命的,它会导致较少的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从而使数字教育资源有较小的市场。当舞台空间非常局限,很难伸展拳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20世纪末,当计算机及其网络开始在学校普及时,各级学校和教育部门掀起了教育信息化的热潮――铺设网络,建设多媒体教室,以及开放各式课件。大家都认为,计算机的时代要到来了,教师的位置将被取代。那时,涌现了一大批的多媒体课件,也出现了许多相关的教育公司,如洪恩、科利华等。最终的结果是,教师没有消失,相反,由于开发混乱和目标定位不清,大量的课件严重脱离教学实践,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同时,教育技术工作者为新技术的出现,设计和改造了多种教学模式,如发现学习、协作学习等。由于没有对模式的有效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更多地只是为了生搬硬套地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不但没有取得良好的正面效果,有时还带来许多负效应。

信息技术的发明者和使用者是人,当把技术凌驾于人之上,其最终的结果肯定失败。技术是死的,只有依靠人的活动才能活灵活现。

2 封闭办学的传统

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一所高等学校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有着一套完整的社会功能体系。虽然,随着改革的深入,各学校正逐渐专注于教学科研,而淡化其他的社会职能,但并没有突破封闭办学的观念。在分析制约资源共享的因素时,严继昌(2003)认为长期形成的我国高等教育封闭办学的传统致使各高校几乎都在建自己的教学平台,用自己的网络,建自己的系统,从而无形中又在沿用传统封闭式办学的模式。

封闭与互联网的精神是对立的,它会使资源建设的效率变低,也会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封闭办学的传统也深深影响到学校里的每一位教师,在封闭观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学术和教学上喜欢占“地盘”,划“自留地”,不愿意与其他教师分享自己的成果。一位大学物理教师曾提到:“实际上,每一位物理教师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自己的教学资源,只是不愿意拿出来而已。”

3 “货币体系”不成熟

提到货币,大家会想到钱。钱是商品经济的血液,它能保障商品在市场中顺畅的流通。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协同创造和相互共享,也需要“钱”作为激励机制或交换规则。目前,教育资源的流通体系并不顺畅。由于应用效果不理想或资源不适用,大部分教师不需要或不愿“购买”资源;另外,资源建设主要是机构的自上而下的行为,没有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不用说建立有效的补偿和激励机制。相比之下,在学术和开源领域,相关的制度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备,值得借鉴。

在科学界,优先权是硬通货。实际上,优先权是科学家和社会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换――科学家向社会贡献了自己取得的新成果,而社会则把科学同行对科学成就的承认作为一种交换回赠给科学家(张建申,1993)。为了争取优先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尽早发表自己的成果,公开自己的发现,接受科学界的审查与怀疑,从而获得社会的普遍承认。

在国内的学术界,学术杂志,尤其是核心期刊,拥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因为发表文章的数量是研究生的毕业和教师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因此,大家竞相把自己的成果在杂志上进行发表,就算是需要缴纳版面费也在所不惜。当然,这也可能滋生“权钱交易”。

在开放源代码领域,社区给程序员提供了免费而优秀的软件,能极大地节省他们项目开发的工作量;同时,社区也是程序员学习编程和协作的最好场所。因此,作为回报,许多程序员愿意把学习或项目开发的成果贡献给社区。在开源社区里,对软件作出极大贡献的人能成为它的维护者,在某种意义上,维护者就是项目的领导者,拥有无上的荣耀(Brian,2003)。

4 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协作共享模式是以草根(用户)为主体的一种模式,需要充分调动草根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为此,社区组织者或机构不应成为主导者,而应该以协调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发现和推动共享社区各项活动的开展。在国内,许多机构进行了资源整合和共享的尝试,但主要以机构为主体,并把资源作为赢利工具,即把其他机构或学校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然后向学校或教师出售。因此,教师的参与积极性低是必然的。

另外,从教师的角度,他们也需要获得服务支持,以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成功运用。在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初期,大部分人都认为,计算机是智能的,它能帮助教师做许多事情,从而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实际上,如果分工不当,在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会极大地加重教师的负担。首先,在开始使用信息技术时,要使教师在理论和技术上独立实现突破是非常困难的,也是费时费力的;其次,在熟练掌握后,信息系统的维护是一种常态,这些都需要一只专业的队伍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5 质量保障的问题

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使资源的共享和协作变得非常的容易;另一方面,它也使良莠不齐的各种资源和信息充斥着网络,许多优秀的资源淹没在浩瀚的资源海洋中,不能被发现。

在学术领域,优秀的杂志受到科研人员的青睐和追捧,顶级杂志更是他们的理想,如果能在上面发表一篇文章,那将是其莫大的荣耀。优秀的学术杂志出版程序非常严谨和苛刻,背后都有一个专家组,以保障发表文章的质量和水平,所以,能在这类杂志上发表文章,是对科研人员水平的一种承认。由此可见,严格的质量保障能促进优质资源的共享。

从使用者的角度,质量保障能节省选择时间,提高使用效率。这种现象与商业领域的品牌建设比较类似,实际上,品牌象征着产品的品质,而这种品质可以由自己创造,也可以由他人创造,例如,耐克就没有自己的制鞋车间,它主要做的就是品牌建设,即“质检员”。

互联网是迄今为止出现的最大的“熔炉”,其用户群体极其复杂,而且可控性非常差。在如此的环境下,建立质量保障体系是非常大的挑战。如何保障共享资源的质量将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的问题。

6 知识产权的保护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是其第一资源配置要素。知识经济的前提,就是必须承认知识的价值,并在法律上予以保护。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激发了他们创造的积极性。一直以来,Internet上的版权保护问题是令人头疼的问题,曾经出现过许多纠纷,很多直到现在都没有解决。例如,电影和音乐的网上盗版问题,由于带宽和P2P技术的发展,音视频等媒体内容在网络上可以实现快速地分发和传播,且难于追踪。因此,基于自己的作品无法得到有效保护为理由,大部分的教师或机构不愿意把资源放到网络上,与其他的教师或机构分享。

要有效保护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和意识培养非常重要,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过程中,也要防止对知识产权的过度保护,过犹不及,因为过分强调对版权的所有权,不利于大家的协同创作,尤其是在Internet这个松散的大家庭里。相反,淡化版权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在1989年,自由软件运动的发起人斯托曼(Stallman)与一群律师起草了广为使用的GNU GPL(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反版权”或“版权属左”(copyleft)的概念。该协议后来成为开源软件广泛使用的版权协议,推动了开放源代码运动的发展。

7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项目具有继续运作并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David,2007)。与出版发行模式不同,协作共享模式很难把资源作为直接赢利的对象。目前,国内许多以机构为主导并把资源作为盈利工具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行动,或者不能称之为协作共享模式,或者很难成功。因为,当无偿协作的成果被直接用作牟利工具时,肯定会招来用户的一致反对,用户将不愿也不再为网站提供或共建资源;如果机构愿意提供报酬,庞大的用户群会使支出是一个天文数字,机构将无力承担。从国内很多有实力的机构整合其他机构资源的行为可以看出,大规模的资源建设相当费钱。

资金是实现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要保障项目的正常运行,资金必不可少。现在,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启动资金一般来自政府基金、私人基金或者机构自身。但是,这些资金并不具有长期性。要长期解决资金问题必须有收入,能实现收支平衡,或赢利。因此,寻找其他盈利途径非常重要。根据开放源代码运动和商业网站的经验,以下的途径可供参考。

(1)接受网络捐赠。这是非盈利组织常用的方法,维基百科(Wikipedia)就运用了该方法。

(2)网络广告。商业网站基本上都使用该方式,网站的访问量越大,广告就越值钱。现在,国内门户网站每年的广告收入超过亿元。

(3)提供增值服务。教师在共建、共享和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可能需要特定的相关服务,如培训等,此为增值服务,可以通过提供服务收取一定的费用。

(4)承接项目。网站的运营,可以极大地提高机构的知名度,显示机构完成项目的能力,因此,有更多的机会申请和中标相关项目,从而获得资金支持。

在网络世界里,当网站运营成功,用户的访问量非常大时,一般不需要担心生存的问题,而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提供优质服务,从而留住用户。

四 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出现,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拥有了表达自己思想观点和参与知识共建共享的途径,这也是每一个人的权力。但是,“能”并不代表会拿来用,是否使用取决于是否对使用者“有用”,例如,国际长途能够实现身处异国他乡的两个人或多人之间的通话,当没有朋友在国外,也没有工作的需要时,国际长途对大家是“无用”的,因而也不会使用。

为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教育资源协作共享模式的发展,使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有用”,对教师和学生“有用”是关键。要使信息技术变得“有用”,不能仅仅从技术能帮助人们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功能入手,而应该更多地从整个社会制度(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变革,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改变,从推广方式的革新入手,从而使新的技术能融入原有的在以前技术体系下所支撑的能和谐运转的社会和教育生态。

为推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以下是个人的几点建议。

(1)深入基层,加强教师培训,建立和完善支持服务体系,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及率。

(2)发现和促进草根行动。一般说来,草根行动反映了基层的热情,反映了基层实际的教学需求,有效的利用这些行动能事半功倍。

(3)学校、教育机构或政府应保持开放的态度,要清醒地认识到:在互联网时代,要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垄断拥有是不可能的,学校的成功之道在于人,在于高水平掌握了资源所承载知识的教师和学生。因此,学校或机构应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奖励机制,鼓励本校师生参与到人类知识的共建共享中,以提高自身水平。

(4)拥有大量资源的学校或机构可以逐步开放所拥有的资源,一则可以营造开放共享的氛围,带个好头;二则通过大家的共建共享,可以改进资源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Barbara Ischinger, etc. Giving Knowledge for Free: The Emergence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DB/OL].

[2] Daniel E. Atkins, John Seely Brown, Allen L. Hammond. A Review of the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Movement: Achievements,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DB/OL].

[3] David Wiley. On the Sustainability of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 Initiatives in Higher Education[DB/OL].

[4] 黄宝忠.近代中国民营出版业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 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31-34.

[6] 王爱华,姜海标.解读全球高校优质开放课程资源共享建设机制[EB/OL].

[7] 熊节.开源软件成功之本――访Apache创始人Brian Behlendorf先生[J].程序员,2003,(5):24-26.

[8] 徐梦秋,欧阳锋.科学界的奖励系统与越轨行为:―默顿学派对默顿科学规范论的丰富和发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101-105.

[9] 严继昌.探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J].中国远程教育,2003,(20):64.

[10] 俞筱尧,刘彦捷.陆费速与中华书局[M].中华书局.2002:440

[11] 张建申.论版权保护与科学界的优先权之争[J].知识产权,1993,(6):10-12.

上一篇:精品课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下一篇:分布式数字音频系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