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07 02:57:46

精品课件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课件资源的迅速增加,有关课件资源的保存与利用问题已经进入议事日程。该文从课件体系建设、课件资源评估体系、课件资源的保存、精品课程导航系统的健全、加强协作、协调等方面探索了课件可持续发展之路径,以充分发挥课件的应有作用。

【关键词】精品课程;精品课件;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8―0059―04

一 引言

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课件的内容可多可少、一套大的多媒体课件可以包括一门完整的课程内容,可运行几十课时;小的只运行10-30分钟,也可能更少时间。[1]本文精品课件特指以课程为单位制作出的课件,它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对象、课程定位、课程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功能。以课时或更短时间为单位的课件,同样有精品,也应该属于精品课件,但本文只将其作为积件或者课件素材。

自《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颁布起,各高校加强了课程建设,不断改善网络条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经过网络评审、专家会评以及上网公示,到目前为止共评出了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具体数据见表1。

除了国家精品课程外,各个省、市以及各学校也评出了精品课件,一些网址收藏了数量可观的课件,最多的可达十多万,如食品专业精品课程(www.省略/lesson/)收集整理了180所高校的有关食品方面的课件。本文试图从课件体系建设、课件资源评估体系、课件资源保存、精品课程导航系统以及协作、协调等方面探索课件可持续发展之路径,从而充分发挥课件的应有作用。

二 加强课件体系建设

精品课件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的动态现实选择过程。在此选择过程中,首先面对的是学习内容相对稳定与信息量剧增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人们需要树立相对的、动态的、发展的观念和意识,不仅要维护有利于各学科的发展平衡,而且要不断地创建符合教育发展需要的课件系统,不仅要局部的、区域性的课件体系平衡,更要关注全国乃至全球教育课件的发展,把消除信息污染、保持教育环境与提高课件的教育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生态系统的调节及再生的动态平衡机理,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建设一个完整的系统复杂的、多层次、多功能、效益高、比较稳定的课件生态系统。

随着课件资源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呈现出多元性和分散性特征,为优化课件资源,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渠道丰富的课件资源建设必须进行重组、优化和整合,建设完善的精品课件体系。具体内容有三:

1 增强课件体系的持续性、系统性

国家精品课件体系包括学前、小学、中学、职业技术教育、中等专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国家精品课件体系是一种纵向教育体系,它使人们的终身学习得到有效的资源保障。从表1的数据看,目前国家精品课件体系完整性不强,因此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来保证国家精品课件体系的持续性、系统性。通过相关制度的制定,对课件资源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等进行规定与调整。通过政策调控,也就是行政手段干预,进行部级的规划与计划,加强国家精品课件的发展,这种方式针对性强,尤其在课件资源初期建设阶段作用较大。通过经济杠杆,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从而影响课件资源的持续开发和利用,促使课件资源按经济杠杆框架要求流动,有利于知识信息环境的保护。

2 拓展课件体系的社会性、全面性

首先为参与人员的全面性,即精品课件的建设依靠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各级政府机构、“知识”社团、公益机构等自觉建设并维护课件生态体系。其次是内容的全面性,目前课件内容主要集中在各种技术课程的教学,而公益性的课件、普及性的课件相对缺少,这就呼唤着社会各类组织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课件建设。

3 加强个人精品课件的交换性、广泛性

教师既是课件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课件资源的建设者,而且课件资源的使用与课件资源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课件资源建设成果的共享程度决定了课件资源的使用状况,因此,需要大力加强个人精品课件交换平台建设。一方面,个人课件的公开与交换,使社会可供利用的课件资源更加丰富。另一方面,也为教师充实与完善自我提供了机会,有助于实现终身学习,从而提高整个教师的文明程度,促进老师的根本发展。

三 构建精品课件评估标准体系

为了进一步完善课件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促进课件资源的管理,要定期对课件资源的使用情况及管理做出客观的评价。精品课件资源评估体系应具有导向、鉴定、改进、激励、管理、研究等功能。通过对课件资源的评价活动,对课件进行鉴别、分等和检查、筛选并达到选拔的目的。它是衡量课件资源发展水平或状态的量标系统,是系统化的、具有紧密联系的、反映课件资源整体的一群指标或具体指标的集合。

1 国外课件评估标准

目前国际上与精品课件资源相关的评价标准包括技术标准、课程质量标准、开发流程标准。技术标准有SCORM标准、AICC标准、IMS标准。[2][3]课程质量标准有ASTD ECC规范[4]、台湾ELQCC规范[5]。开发流程标准有项目运作流程规范和课程设计流程规范。

2 国内的课件评估标准

国内目前没有专门的课件评估标准,但《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6]、《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7]、《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CELTS-3.1》[8]对课件制作、课程设计提出了一些规范,实际上从资源建设角度为课件评估标准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近年来逐步完善的《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也为评估标准的构建准备了大量的经验。[9]

3 建议

无论是美国的数字学习课件认证(E-learning Courseware Certification)标准[10],还是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CELTS-31)和《网络课程评价规范》(CELTS-22),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课件的技术要求,但尚未形成科学、合理、完整的,专门针对精品课件资源的评价标准。为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细化评估指标。一方面,精品课件资源评价标准应分为通用标准和分类标准。通用标准主要考察该课件资源的科学性、教学性、技术性、规范性,并在框架内再作了进一步的细分;分类标准则从媒体素材、题库、课件与网络课件、案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各个类别的课件资源特性做了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从使用对象角度分为管理者评价指标与使用者评价指标。管理者评价指标是指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反映、学习行为跟踪、学习成绩分析、任课教师自评、督导教师的评价等。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改进,不断提高课件质量。同时为今后的分级教学、层次教学课程体系的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使用者评价指标是从课件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和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进行课件的评价,不只是关注课件的完成结果,还应自然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促进学生自我认知。

(2)建设精品课件动态更新标准。自2003年到目前为止共评出了国家精品课程3885门,这些课程自成为精品课程后,一直以最初状态存在着,最早的课程距离现在已经7年,这些早期的课件在现在的知识与技术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是否还是精品?是否还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要?这就需要建设精品课件动态更新标准,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从而使精品课件的评估实现动态化,并从使用效率、用户受益率等方面使课件的社会效益得到动态体现。

(3)探讨精品课件的交换标准。课件标准不仅包括以上制作标准,同样不能漏掉课件的交换标准,制作标准是基础,交换标准是目的,只有发展了交换标准,才能增加教师的主动权。也就是说,即使由大量分工不同的人员参与制作课件,教师仍然能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学习进行导航,对课件进行必要的修改等。交换标准的内容还应该是促进知识产权的保护,让创作者、使用者的权益都能得到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件可持续的发展。

四 关注课件资源保存方案

1 课件资源保存与备份

关于课件资源的保存与备份研究涉及较少,其存储的结构、布局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匹配程度,将是课件发展的重要研究领域。高校课件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应该符合本校的专业设置需求,与本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的结构相一致。课件资源的保存与备份,一方面,在对课件资源进行描述,即抽象出数据的一些共同特征,形成数据的属性,以此来标识数据,并支持自动标引和检索;另一方面,要将经过描述的课件资源按一定的体系组织起来,便于用户查询、浏览和利用。

2 课件资源与信息生命周期概念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信息管理模式,它认为信息如同人、生态系统和企业,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有一个从产生、保护、读取、迁移、存档到回收的过程。在不同的时期,信息的价值会有所变化。[11]

为此,应根据课件资源对教育的价值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技术手段对课件资源进行贯穿其整个生命过程的管理,从创建、使用到归档、处理,帮助用户确定最优的服务水平和最低成本。按课件资源的新旧程度及利用率的高低,可分为利用率最高的、利用率比较高的和利用率较低的三部分,并按这个顺序一线课件、二线课件、三线课件。一线课件特点是利用率高,现实性强、针对性强,具有推荐性;二线课件的特点是利用率较高,具有参考性;三线课件的特点是利用率低,主要存放各种罕用课件、陈旧过时的课件和内部课件,此类课件具有资料性和备查性。

这种做法能够提高电子存储空间的利用率,更主要的是方便了用户。在信息时代,特别是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合理地利用信息生命周期的观念,对于课件资源的存储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3课件资源的分级与剔除

根据信息生命周期理论,需要对课件资源进行分级与剔除处理。具体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面对日益增长的课件资源,应该如何选择和评估?

(2)面对有限的存储容量,如何处理好课件资源的本地化访问与远程访问的比例问题?

(3)随着课件资源的增加,如何对本单位搜集和保存的课件资源进行分类与剔除?

(4)课件资源因教师不同、制作时间的不同,对于同一课程产生不同版本的课件,如何进行保存与剔除?

为此,必须对课件资源进行小心的分级和剔除工作。要实施这一工作,就必须合理地评价课件资源,建立一套课件资源的评估体系。

五 建立健全精品课件导航系统

课件的数量越来越大,构建资源联合导航系统很有必要。

1 充分利用现有精品课件网站及部分集成系统的成果

江苏、河南、湖北、四川省、甘肃、安徽等都构建了各省的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网,但只是收集各省特色精品课程资源的信息,对于访问权限及精品课件的使用指南等只是在课程内容中有所提示,缺少各省以及各高校特色精品课程的远程导航。应该总结现有经验,构建课件联合导航系统。

2 建立精品课件导航系统构建小组

精品课件联合导航系统必须合理规划、稳步实施,尤其是系统的构建要考虑到精品课件联合导航系统的需要。为此,应该成立专门的精品课件联合导航系统构建小组,制定出具体的规划以及相关标准,方便各单位构建自己的课件导航系统,同时也方便国家精品课件导航系统采集相关元数据。[12]

3 以精品课件群构建带动精品课件建设

精品课件联合导航系统是一个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语言元素,面对不同的读者需求,因此应构建同一课件不同语言课件群、同一学科不同分支学科课件群、面向不同专业读者的课件群、围绕理论课件形成的实验教学、模拟教学课件群等多种形态、多种结构的课件群。

六 加强协作、协调

为了确保课件资源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推进各校之间的协作,加强课件资源的共建与无障碍共享,为本地乃至全球读者提供课件资源导航。

1 国家精品课件导航系统与一般课件导航系统协作、协调

国家精品课件导航系统与一般导航系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联合特征。(1)国家导航系统中收录是若干机构拥有的课件资源,甚至是试用或者待采购的资源;(2)数据录入是由多个教育单位,以及课件生产厂商等第三方在内的众多草根们完成的;(3)完备的国家课件导航系统将会与文献传递系统完美地集成在一起,充分发挥文献传递系统的效益。

2存贮与使用的协作与协调

课件的收藏与存储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使用,而不是知识的储备。因此加强需求信息系统的开发,构建与用户之间畅通的交流渠道,有效地组织、整合、利用用户需求信息,分析研究用户的需求特点,建立详细的用户模型。通过互动,让用户参与到课件资源的个性化服务系统的设计中来,从而大大提高课件导航系统的可用性,保障课件资源系统的动态的、可持续发展。

3 课件更新著作权的协调

著作权是著作人应该享有的一种重要权利,在课件中也是如此。首先存在着课件制作者与原课程作者之间的著作权限问题;其次是部分使用他人成品课件或者是对他人课件作品进行改编形成新的课件中,存在着著作权限问题。当然,必须明确课件存贮与传播的目的,注意区分各自的使用范围。

4 合作机制的构建

精品课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合作。一方面,开展老师与学生、开发人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明确合作的义务和权力,达到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可以促进精品课件在微观层次上保持活力。另一方面,采用国际协作、国内协作和地区协作的方式,遵循通用标准制定数据操作准则,促成各课件系统互联与资源共享。

七 结语

精品课件的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完整而系统地分析课件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广泛的实证研究来归纳其影响因素,构建精品课件可持续发展模型,促进精品课件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课件[EB/OL].

[2] 关于SCORM标准以及AICC标准的资料[EB/OL].

[3] 关于SCORM标准的相关知识[EB/OL].

[4] ASTD的在线教材质量认证[EB/OL].

[5] e-Learning内容建设概要[EB/OL].

[6] 网络教育技术规范(CELTS)•网络课程评价规范[EB/OL].

[7] CELTS-31: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EB/OL].

[8] CELTS-3: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EB/OL].

[9]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10) [EB/OL].

[10] 陈维维.沈书生. 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演变[J].现代教育技术,2009,(6): 14-18.

[11] 黄建年.图书馆数字馆藏控制理论初探[J].图书馆杂志,2007,(7): 2-6.

[12] 黄建年.国家数字资源联合导航系统构建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3):188-191.

上一篇:基于视频案例的拍摄研究 下一篇:信息环境下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和影响因素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