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

时间:2022-10-29 10:22:17

职业价值观研究综述

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的转型,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文旨在综合国内外职业价值观的结构、测量工具、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为研究者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测量工具,影响因素

1、职业价值观的概念界定

职业价值观(Work Value)又叫做工作价值观或择业观,是价值观在职业上的体现,也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职业价值观的操作性定义,国内外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Elizu(1984)、Ros(1999)、schwartz(1999)分别从工作结果、终极状态和信念、工作目标和报酬等角度各提出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国内学者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时间还比较短,大多都围绕如何进行评价和如何进行选择职业这一核心内容来进行的。

2、职业价值观相关研究

2.1职业价值观结构研究

职业价值观的结构是指职业价值观的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的组合形式。关于结构的研究一直都是该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

国外研究者们不断将构成因素进行整合,总结出较稳定、涵盖较广的因素。目前有影响的主要以下几种分法:(1)二分法。Herzberg(1951)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这种观点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并被广泛地加以应用。(2)三分法。Super(1970)在前期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职业价值观包括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三类因素。与Super不同的是,Alderfer(1972)提出相对全面而简明的划分方法,把职业价值观划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和社会价值三种。(3)四分法:Surkis(1992)提出把职业价值观分为:内在价值、外在价值、社会价值和威望价值四类。这一类是目前得到的最广泛验证的职业价值观理论,也是国外最被广泛认同的职业价值观结构。

国内对于职业价值观结构的研究没有国外那么系统,往往都是对国外研究工具的进一步验证或拓展。比较有影响的观点有,台湾学者王从桂(1982)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工作目的价值和工作手段价值。凌文辁(1999)研究得到职业价值观的三个维度声望地位、保健和发展因素,这是国内职业价值观研究使用最广泛的结构理论,但是其中缺少了对于社会关系的考察因素,因此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2.2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研究

对于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主要集中于理论综述和量表调查两种,其中又以量表调查居多。国外其中编制较早并广泛使用的量表是super编制的职业价值量表(WVI)和明尼苏达重要性问卷(MIQ)。国内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研究者们大多采用问卷法。凌文辁等(1999)根据文献资料编制的较本土化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量表。金盛华、李雪(2005)参照Rokeach的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结构理论编制了更加全面、具体的职业价值观量表。

2.3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个人职业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具体表现为:

(1)性别因素。阴国恩(2000)研究表明,男生更倾向于“权力型职业”,而女生更倾向于“审美型”和“信仰型”职业。

(2)年龄因素。郑伦仁、窦继平(1999)指出,低年级学生重视美感和创造性,高年级重视经济报酬和声望。(3)专业因素。不同学科的学生在思维方式,人格特点和专业的就业情况不同导致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不同。于海波(2003)的研究证实,艺术类和体育类师范大学生比文理科大学生更注重贡献的职业价值观。(4)所受的教育程度。台湾学者王从桂、黄同圳、黄国隆及大陆何华敏等研究证实,文化程度越高的人,越重视发展和自我的需要、内在价值。余华、黄希庭(2000)发现中学文化的员工比大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外在价值和外在报酬尺度,大学生比中学文化的员工更重视独立性、成就、创造性等。(5)家庭背景。李志(1997)的研究表明,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注重工作待遇,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郑伦仁、窦继平(1999)发现,来自干部和工人家庭的大学生比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重视经济报酬、变动性、声望、工作环境,来自农民家庭的大学生更注重利他主义。

2.4职业价值观的其他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还在职业行为领域中对职业价值观展开了一系列相关研究。Rounds(1990)指出职业价值观能够解释工作满意度中的4%―29%的部分。Brenner(1991)等研究发现,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无法匹配时,会对工作不满意,进而可能离职。倪陈明(2000)认为职业价值观中的工作行为评价因素和个人要求因素是影响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的主要因素。王荣山(2007)还探讨了职业成熟度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的声望地位维度与职业成熟度呈显著的相关。除此之外,职业价值观与自我的相关概念(自我效能感、自尊等)也存在相关关系。

3、研究展望

纵观以往研究,随着时间与环境的不断演变,社会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提出了新的内容和要求。就职业价值观的结构而言,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论和测量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构分类,结果比较零散,不成系统,还有待于接下来的研究者更加完善。就测量工具而言,现多采用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的相关理论和测量工具,但是价值观本身是一个随着时间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构念,原本的测量工具对于如今的80后、90后新生代,尤其是现在作为大学生主力军的90后能否适用,结果的信效度还值得商榷。因此,未来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还需要研究者投入更多的精力,以期获得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

[2]凌文辁,方俐洛,白利刚,我国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研究[J],心理学报,1999,31(3):342-348

[3]于海波,张大均,张进辅,高师生职业价值观研究的初步构想[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61―66

上一篇:浅谈房地产价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下一篇:浅析水利造价工程师在工程招标投标工作中的职...